回覆列表
  • 1 # 直言管他誰恕

    說白了,有三點:第一,不給點好處,安撫一下劉邦,他也擔心劉邦造他的反,那不是找事兒嗎?誰不想舒舒服服坐享天下?秦朝已亡,項羽稱霸天下,人生理想得以實現,他也不想沒事天天打仗玩。第二,丟不起那人,不敢壞了江湖規矩,項羽可是個好面子的人,反秦的各大勢力都有封賞,怎麼可能唯獨少了劉邦,封賞是必須的。第三,富饒的中原地區沒有劉邦的份,把劉邦發配到偏遠的西部地區,他覺得如此限制了劉邦,打壓了劉邦,還堵住了天下人的口,一舉多得。(圖一:項羽。 圖二:劉邦。)

  • 2 # 大鵬尋歷史

    因為項羽不想讓劉邦得到“關中王”的稱號,故意偷換概念,封劉邦為“漢王”。

    楚懷王本來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王。也就是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項羽既然不肯遵守約定,又不想承擔負約的惡名,就和范增謀劃辦法。

    項羽最終的辦法是偷換概念,把關中等同於秦國,然後漢中和巴蜀也是秦國土地,所以把劉邦封為“漢王”,在巴蜀和漢中為王。

    漢中在地理和生活環境上屬於南方,劉邦所帶領的北方軍隊(主要在蘇豫魯皖)極其不習慣,士兵逃亡嚴重,就連忠心的蕭何追趕韓信都被誤解為逃跑了。實際上,巴蜀和漢中,都是當年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條件依然惡劣。項羽攻人攻心,手段相當毒辣。

    劉邦和項羽的不同點: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透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

    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

    劉邦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終導致楚漢之爭的失敗。

  • 3 # 平哥智慧分享

    公元前206年,在項羽攻破函谷關前,劉邦已率先攻破咸陽,當時,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將全國分成18個王國,其中那個也分封了劉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義,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陽之前,楚懷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陽者為王”。

    這個昭告對於號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當時項羽並沒有明確反對,默認了這個昭告。後來,劉邦率先攻破咸陽,並一路宣傳,且與百姓約法三章,不僅在道義上佔了上風,而且也極大地贏得了人心。當時,雖然項羽的實力佔據了上風,但是一舉消滅各路諸侯還是不能如願的。因此只能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抉擇。而分封劉邦不僅可以贏得道義上贏得百姓的支援,也為下一步逐一消滅諸侯預留時間。

    二、陽謀,明封暗削。

    劉邦攻破咸陽後,已經擁有軍隊20餘萬人,在各路破秦軍隊中屬於中上等實力。在各路諸侯中,項羽對於劉邦是最不放心的。而當時項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劉邦,只能用計暗中消弱劉邦的實力,所以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王,封地卻在巴蜀之地,並且兵力也被削到3萬,劉邦氣不過,但是又不能與項羽的80萬大軍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項羽這種明封暗削的計謀可以說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鉗制,藉機消滅。

    用陽謀消弱劉邦實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徹底消滅劉邦才是項羽的根本目的。項羽一直認為巴蜀之地是蠻荒之地,民風不開化,不僅地勢崎嶇,而且出兵也困難。同時,劉邦計程車兵大多是中原的,遠離家鄉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會水土不服,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一部分士兵會選擇離開劉邦。這是從內部鉗制,借分封暗中消滅劉邦。在外部,項羽又將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封為雍王、司馬欣封為賽王、董義封為翟王,全都在劉邦封地外圍,進一步對劉邦進行鉗制。

    從整個分封看,分劉邦為漢王就是透過陽謀將劉邦逐漸消滅的過程。這樣做既可以贏得道義上的支援,又可以達到最終消滅劉邦的目的,只是最後劉邦有三傑輔佐,才能一路凱歌贏得最後的勝利

  • 4 # 如史如畫

    項羽分封諸侯時為什麼要分封劉邦,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念兄弟情義

    項羽拼死在和章邯大軍作戰,劉邦卻率先打進關中,按道理來說應該是項羽憎恨劉邦才對。可是在鴻門宴上,經劉邦一頓忽悠,項羽又覺得劉邦是為他好,開始想起了昔日的兄弟誓言,於是項羽決定賞賜他一塊土地。

    二,劉邦有大功

    劉邦也是滅秦有大功的人,楚懷王曾經說過“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做到了。按道理來說是劉邦應該做關中王才對,項羽不肯,那麼至少也得給劉邦賞賜一塊地才對吧,不然怎麼安得住悠悠眾口。

    三,洩恨

    項羽雖說被劉邦忽悠住了,可是想來想去覺得當初還是讓劉邦佔了大便宜,而自己才是勞苦功高,於是他想流放劉邦以洩心頭之恨。那時的巴蜀正是用於流放犯人的地方,項羽把巴蜀之地封給劉邦,是想讓劉邦嚐嚐苦頭。

  • 5 # 孤獨使者

    因為項羽創造的經典戰役“鉅鹿之戰”,打敗了秦國僅剩下來的一支精銳部隊(由秦國名將章邯領導下的酈山囚徒),另一支遠征南粵的軍隊是指望不上了。

    這一戰,項羽俘虜了章邯,坑殺了40萬將士,秦國再也無力抵抗,項羽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義軍盟主了。

    但是,在進軍秦國之前,楚懷王與眾諸侯約定,誰先攻入函谷關(咸陽),就先封誰為王。

    項羽的軍隊是眾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本來他是可以第一個攻入函谷關的,而且也沒有誰敢和其爭。

    可是狂妄自大的項羽認為,函谷關不堪一擊,沒有多少兵力駐守,不值得他去攻打。

    他心中真正的目標是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就好比高手喜歡高手一樣,惺惺相惜,能夠戰勝對方是給自己最大的榮譽。

    “鉅鹿之戰”大敗秦軍之後,劉邦也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函谷關,無力抵抗的秦二世子嬰開啟城門迎接了劉邦。

    劉邦就這樣順利的進入了咸陽。

    本來,按照約定,劉邦先入咸陽理應封王的。但是,經過“鉅鹿之戰”後,項羽的勢力和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封他為王,也是眾望所歸的。而且,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也意識到自己實力遠遠不如項羽,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這個“王”讓給項羽。

    項羽進入咸陽後,自封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原本六國的諸侯,基本都復國封王,手下的將領也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

    作為義軍一份子的劉邦在對秦作戰中也付出了不少,而且這次主動讓出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就這兩點,“封王”也不為過。如果不封劉邦的話,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猜忌,也可能逼的劉邦造反,到那時,天下又會大亂了。這就逼的項羽不得不封劉邦為王了,但是被分封到窮苦貧瘠,道路崎嶇,人口稀少的巴蜀之地,做他的“漢王”去了。

  • 6 # 農夫說歷史

    前言:大秦帝國沒能按始皇帝的意願傳萬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徹底轟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為一時之名,或謀一世功業,在眾多的勢力中項羽與劉邦最為傳奇,在面對秦始皇出巡之時所見的場面,項羽說了句氣勢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縣的劉邦也發出了勵志的話語:大丈夫當如此也!

    正是這兩位在秦末漢初的舞臺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項羽傲視群雄,借楚懷王之口分封一眾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劉邦憑藉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戰,最後贏得勝利,那麼在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之時,項羽為什麼也分封劉邦,而不是收編或者是圍剿?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出於道義上的需要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項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勢力中獨佔鰲頭,很大原因是有楚懷王這張“王牌”,當然了,他本人及所屬的項家軍確實夠牛氣,攻打城池的強悍做法讓其他勢力膽寒,這也就可以解釋他項羽為什麼敢“負約”楚懷王的決定,那麼項羽負約之後就徹底背離楚懷王了呢?沒有!因為在項羽叔侄起事時,其謀士范增就點破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得癥結所在,沒有樹立群雄響應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顯然要差得許多。

    而劉邦進入關中是履行了楚懷王的遊戲規則,道理上講劉邦成為關中王實至名歸,可是項羽呢,既不肯全面否決楚懷王的決定,也不捨讓劉邦入關中為王,於是聽從范增之言,將劉邦的關中王變為了漢王,地方是巴蜀地區,從地理位置上講也是關中王,典型的偷換概念,他這麼做的目的就一個:改恐諸侯叛之。因為雖然其實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環伺的危險。

    將威脅降為最低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項羽真的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錯!從他分封劉邦為漢王時起,項羽就沒有小瞧過劉邦,怎麼看出來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項羽與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氣,且山高路遠,民風也趨於彪悍,靠著劉邦的那點人馬去巴蜀成不了氣候。其次,是不是項羽就此高枕無憂了?當然沒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關中,而且讓前秦將鉗制住劉邦。為什麼其他諸侯項羽沒有這麼上心?僅僅是因為他聽從了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有的是當場誅殺劉邦的機會,項羽為何無動於衷?要麼當時項羽沒把劉邦作為強勁對手,要麼就是對於范增的陰謀論不屑,可為什麼將劉邦分封到外地去,卻要與范增分析後,作出此決定?就是要將未來的威脅降到最低。

    先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項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階梯,該怎麼做呢?先提高楚懷王的地位,再大封各個諸侯,什麼理由呢?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就是說打了這麼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勞,這“大家”的人員範圍當然也包括自己,那為什麼也要抬高楚懷王呢?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懷王雖然沒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懷王的一杯羹,其他諸侯對於這樣的美事自然也是樂見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諸多諸侯中,劉邦顯然也是在其中的,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在楚漢相爭塵埃落定之時,似乎都在覺得項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婦人之仁,其他的就沒有什麼閃光點,甚至可以貼上莽漢的標籤,真是這樣的話他能把楚營打造得那麼強悍?可見項羽只是剛愎自用,自我感覺良好的猛人而已,對待劉邦分封一事就是一個例證。

    相關史料: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 7 # 歷史步行街

    項羽和劉邦是爭奪天下之路上的一對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仍然給劉邦封了漢中王。至於為什麼要給自己最大的對手分封諸侯,這中間項羽有他自己的考慮:

    一、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咸陽,有功勞在身

    在天下諸侯會盟,起兵伐秦的時候,楚懷王明確提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方案,這個約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後來,雖然項羽是對抗秦軍的絕對主力,鉅鹿之戰讓各路諸侯心服口服,但是劉邦畢竟先進入關中,拿下了咸陽,並且和關中百姓定下了“約法三章”,迅速穩定了關中秩序。這是無法抹去的功勞,項羽如果不分封,難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鴻門宴失敗,項羽不能再有過激舉動

    項羽要除掉劉邦,“鴻門宴”是最好的機會,但是最終失敗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這件事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對於項羽的名聲打擊非常大。如果這時候項羽繼續明目張膽地針對劉邦,那麼會讓其他諸侯產生兔死狐悲的感覺,對於項羽的統治非常不利,出於安撫各路諸侯的考慮,項羽需要給劉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夠壓制劉邦

    諸侯是分封了,不過地盤卻不怎麼樣。劉邦是漢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漢中和巴蜀這塊。這塊區域當時屬於偏遠地區,遠離中原核心地帶,而且經濟上也不算富庶,地廣人稀。同時項羽在劉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馬欣、董翳(yi四聲)三個秦朝降將,合稱“三秦”,將劉邦北上關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這樣的安排,基本上把劉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沒有可能爭奪天下,這也是項羽能放心分封劉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項羽給劉邦分封諸侯,是出於天下輿論和自身統治的考慮,在實際操作中,透過種種手段防範和鉗制劉邦,可謂機關算盡。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劉邦擁有韓信,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將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粉碎。

  • 8 # 會飛的豬

    只要自負的人都會這麼做的,何況是項羽,他不這麼做就不是楚霸王了~~~~

    項羽是好人,可惜太自負了!劉邦是小人,太懂得招攬人心了!

    其實說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並不太準確,準確的來講,是項羽承認了各諸侯國的合法地位。

    在項羽滅掉秦國之後,的確分了18家諸侯,但是在這些諸侯裡面,除了劉邦的巴蜀地盤和關中地盤等少數幾個,是項羽分給這些人封的王,大部分的地盤都是人家自己本來就佔有的地盤,你項羽只不過做個順水人情而已,那麼他為什麼要搞分封制呢?

    其實分封制在當時算得上是大勢所趨,現在人們都認為全國大一統才是大勢所趨。但是在項羽那個年代,大家完全不這麼想,大家的看法恰恰相反,大家都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滅亡在統一上,如果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統一了,搞一個地球聯邦大家會怎麼看呢?如果這個地球聯邦十幾年就完蛋了,大家又會不會覺得這個政權不合理呢?其實秦末的人,他們就是這麼想的。

  • 9 # 冒泡青年

    秦漢通史,我來講史。

    秦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的亂世,然大秦一統卻二世而亡,緊接著又出現了神奇的一幕:“楚漢爭霸”。注意,這個楚漢爭霸是打引號的,因為當時之局勢仍然屬於諸侯混戰局面,而楚是最強勢力,漢是笑到最後的一路諸侯。

    其時各路諸侯奉楚懷王為尊,由項羽名義上節制進行伐秦大戰,項羽領導鉅鹿之戰打垮了秦帝國。作為諸侯王之首,同時手握楚懷王的項羽,在戰後選擇了分封十八路諸侯王,而劉邦被封為了漢王。那麼項羽為什麼要封劉邦呢?我將依據史料做以下兩方面分析:

    01,行分封:時勢所迫下的非常之舉;

    自項氏豎起一杆“楚國正統”的大旗後,直接或間接的吸收了不少地方勢力,而其他勢力也紛紛表示配合,劉邦便是其中之一。

    在整個滅秦大戰中,項家軍發揮的作用確實非其他諸侯所能及,這也是其他諸侯畏懼項羽的癥結所在。項家軍戰爭中雖表現出色,但在治理上卻極為鬆散,反觀其他諸侯,所到之處開通政令行政事,瞬間便把地方優勢握在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王的勢力又會如何增長呢?當然是日益壯大,在項羽分封之時,各諸侯王的勢力範圍已經形成。而項羽雖然身為所謂的盟主,但無法下手與諸侯王多利,他知道寡不敵眾。

    剛滅秦,項家軍主力需要修整,而滅秦之後諸侯王之間的矛盾勢必要泛化。項羽自身又無法真正統治這些人,且不能動手攻打與之奪利,這種情況下只能以楚懷王之恩惠為理由,以分封諸侯王為藉口,大肆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安定局勢。舉個簡單的例子,秦將章邯代表著秦朝軍隊勢力,乃是所封十八路諸侯王之一。

    02,封漢王:深思熟慮後的特殊手段;

    在推行分封的過程當中,當時的沛公劉季也就是後來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被分封為了漢王。其實項羽對待諸侯王的態度來看,並沒有表現出他對劉邦刮目相待,似乎是一視同仁,但關鍵就在這裡。

    項羽在推行分封的過程當中,並沒有展現出絲毫的隨意性,目的性很明確。即將勢力強大的諸侯調離勢力範圍,將團隊硬核的封到邊緣地帶,整個分封按照大小交錯、強弱隔離的原則進行。譬如,劉邦團隊硬核,被封為漢王,前往其時蠻荒煙瘴的巴蜀之地,注意有一道天然的自然屏障阻擋劉邦復入關。

    注意,這裡並沒有單獨針對劉邦,而是針對著所有被分封的諸侯王。只不過,項羽在對待劉邦的行為舉動上,多了幾層考慮,一是因為劉邦先前入過關中,二是因為劉邦胸懷大志團隊硬核。深思熟慮後的項羽,將劉邦擱置在巴蜀之地,讓蜀道成為天然的阻擊屏障,防範劉邦進犯。

    但即便是如此,項羽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義帝(前楚王)一死,討伐項羽之聲遍佈各地,劉邦則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終率諸侯之力使項羽敗亡,一代戰神於烏江隕落。

  • 10 # 快樂的人22030

    因為項羽那個時候也沒有看出劉幫的意圖,因為項羽本身就是有勇無謀之人,他手下軍師知道,他不採納獨斷專行。這就是他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啊!再者呢他把多少好人才都放走了,才使得兵敗如山倒!因為劉幫的兵多將廣,也有一定的實力擺在哪兒呀!

  • 11 # 再言春秋

    項羽所率領的楚軍是推翻秦王朝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而項羽之所以要起兵推翻秦王朝則是因為他希望復國。終項羽一生,他所奉行的都是恢復周天子的分封諸侯制度。即便他是西楚霸王,在某一個時間裡沒有人的力量可以與他相抗衡,但他依然沒有想過建議一個統一王朝,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分封諸侯的原因。據《史記》中所記載: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項羽所封諸侯中,如果簡單的劃分一下,那麼一類是秦降將,而另一類則是反秦勢力。在反秦勢力的諸王中,既有反秦領袖也有他們手下的將領,而至於項羽為的封王原則與立功大小其實並無關係,所憑的就是個人好惡。只不過劉邦是個例外。

    劉邦之所以被封王,是因為早在之前就有過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王不是一般的諸侯之王,而是天下之王。而劉邦恰恰是比項羽提前進入了關中。按照約定來說,劉邦這個王本來應該是在項羽之上的,但因為項羽的勢力要大於劉邦,所以劉邦就暫時的選擇了退讓。而當時項羽雖然說是反秦勢力中最大的一方,但名義上他還是要聽從於懷王的。可懷王也深知,自己不能夠控制項羽,因此他需要找到一個能制衡項羽的力量,那這個力量就是劉邦。本來就有“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約定,在有名義上的領袖懷王的支援,項羽不給劉邦封王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更何況在諸多的反秦勢力中,劉邦的勢力也是僅次於項羽的。所以給劉邦封王也是一種權力上的平衡。可劉邦所封的漢王其實上是項羽與范增所定的一個策略: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我們看這段話其實也就能夠找到項羽為什麼要封劉邦為王,而且封為漢王的一個根本原因所在。他與范增懷疑劉邦的目標是奪取天下,但因為之前有了約定,他們不想違背這個約定,擔心其他的諸侯反叛,所以不得已封劉邦為王。但他們給劉邦封的漢王所轄的勢力範圍是,巴蜀、漢中。之所以封這裡是因為這裡道路險阻,在他們看來並不利於奪取天下。把劉邦封在這裡的目的就是要把劉邦困於此處。而為了困劉邦於此處他們還安排了下一步棋。

    那就是三分關中,由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來堵塞劉邦。封章邯三人於關中之地,一個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秦人,這裡屬於他們的故土。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作為阻擋劉邦逐鹿天下的第一道關卡。劉邦如果想逐鹿天下必須要經過漢中,可能夠抵擋劉邦的人在當時除了項羽之外,只有章邯有這個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項羽之所以封劉邦為王那是因為擔心諸侯反叛而不得已為之,但他與范增也做出了對策,把劉邦安排在了一個交通不便的地方,還安排章邯等人阻擋。但無論誰也想不到,劉邦後來會採用韓信暗度陳倉之計,從側面出擊,迅速的拿下關中,之後一步步的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夜。其實,就算有人想到告訴項羽了,項羽會信麼?在這個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嚴重,劉邦或許從來不是自己的威脅,他根本不會相信,劉邦能成為自己的終結者。

  • 12 # 五六居河西

    謝謝邀請,舉起義旗聯合反秦時,有共同的目標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各諸侯國要復國,反秦一呼而起,諸侯勢力為著共同目標結合成政治同盟,經過幾年的抗爭終於讓秦王朝滅亡。功成後要封賞,項羽 以楚懷蘭的名義分封十八路諸侯,必然少不了要封劉邦這位先破咸陽的實力派,是覆行當時的楚懷王承諾。

    當時封賞諸候不能取決於項羽一人的決策,他只是諸侯之首,不能行天子之事,對當時所處的局勢無法控制,就要遵循盟約執行。

    有人會質疑項羽和劉邦是政治對手,為什麼封地對劉邦不留一手,減少對他的威脅,其實項羽已經這樣做了,只好把劉邦分到僻遠的巴蜀之地,有天險阻守。

    同盟結合的起因

    當時楚懷王在項梁的協助下,為了集聚更多的反秦力量,就向其它諸侯及各方力量發出邀請,組成同盟共同征討秦王朝。這些諸侯都是為了復國而來,約定把秦朝滅亡後,對有功之人封賞,按分封制的方式鞏固各自勢力範圍。

    劉邦看到項梁是以“楚國正統”的大旗為號召,他先觀察各方反秦勢力,項梁所部的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又取得成效是最為顯著,他就帶領部隊加入到項梁的陣營來。

    各路諸侯奉楚懷王為尊,節制於項梁、項羽的指揮下發幾路軍伐秦,項羽部以小勝多打出著名的鉅鹿之戰,打垮了秦王朝,成為諸侯之首。同時劉邦所部也首先攻入關中,攻破咸陽。

    滅秦封賞是必行之事

    清王朝被滅後,為了履行當時的協議,項羽作為諸侯之首,手握楚懷王為挾,就以楚懷王的名義,選擇封賞十八路諸侯。

    項羽作為諸侯之首,按理說是他有權否決哪一位諸候的封賞,並且能夠自己決定給誰分到哪些地域?

    當時的局勢不允許項羽這樣做,因為各地諸侯的地方勢力範圍已經形成,為了更好的安撫諸候,項羽必須對所有的有功諸侯都加以封賞,要符合當時各方勢力的意願。他雖為諸侯之首,各方存有矛盾,項羽無法真正的統治這些人,只能讓利於他們以求安定局勢。如果反而行之會激起眾諸侯的公憤,到時是寡不敵眾,自己會處於危險之地。

    對劉邦的封賞必須要行實

    反秦的時候,楚懷王作為大家的“共主”(最高領導),為了激起各方力量反秦的積極性,就下詔令:“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就是奉著的這個宗旨,首先“攻入咸陽的,按政治約定,劉邦要封為關中王,但是項羽不會把這塊肥肉分給劉邦,就採納范增的建議,把劉邦封到巴蜀之地,減少他的威脅,把章邯封到秦地以西,主要目的據守天險。

    項羽這樣做,既承諾了諸侯的約定,又對有功之人都給了封賞,只是地域的選定由他決定。

    結語

    秦朝滅亡後,封賞各路諸侯也是履行結盟的約定,劉邦先入咸陽者為王又是當時楚懷王的承諾,項羽更不能不守信譽。項羽只是把這塊肥肉據為已有,變法把劉邦封到僻壤的巴蜀之地,其他諸侯按序封賞,安定了混亂的局勢。

    項羽和劉邦在關中之爭就留下了隔閡,劉邦到巴蜀之地,不會安於現狀,慢慢蠶食弱勢力壯大自己的領地,聯合韓信出陳倉、平北方,再次同項羽相遇,形成“楚漢相爭”,兩人的相殘廝殺就此開始。

  • 13 # 小文章大視野

    分封之事,也不是項羽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分封歷史的,比如說周朝自己西漢,都是君主,或者說皇帝主導的,而項羽分封,則是以諸侯霸主的身份進行分封的。

    話說秦末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正式揭開了秦王朝覆滅的序幕,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但是卻醞釀出一次更大的動亂,引出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爭奪秦朝失去的江山。

    這次起義起初最主要的人物是項梁,陣營則是楚國,以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預言。項梁被章邯擊敗後,項羽逐漸掌握了楚國陣營的軍事大權,成為了滅秦的主要力量。說實話,這時的劉邦,雖然頂著沛公的帽子,但還在外圍打醬油呢。

    之後,劉邦憑藉著蕭何、張良以及身邊的一群兄弟,實力逐漸壯大,在公元前207年,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還與項羽成為兄弟。當時的楚懷王和諸將有個約定:誰先攻進關中,便封誰為關中王。之後的事情我們也知道,劉邦帶著隊伍,一路火花帶閃電,闖進了關中,並在咸陽與民眾約法三章,穩住了關中的形勢。此時的劉邦已經成為了滅秦的頭號功臣,使得獲得鉅鹿之戰勝利的項羽都相形見絀。

    不過,亂世之中實力說話,劉邦雖然攻進咸陽,但是卻是取巧,而項羽卻是一場硬戰一場硬戰打下來的,其軍事實力和在諸侯中的威望不是劉邦可比的。因此,項羽理所當然成為了諸侯霸主。

    因為參與起義的基本都是打著戰國時六國的旗幟,而且諸將在滅秦之戰中也都功勞不小,而項羽的實力雖然強悍,但是卻不足以與天下為敵,故而戰後的分封勢在必行。

    既然要分封,而分封的物件除了六國後人,就是滅秦的功臣。對於攻進關中的劉邦,項羽便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了,而且又有楚懷王的約定在前,項羽即便再怎麼恨劉邦,也不得不封他為王。不過,他還是耍了一個小聰明,把漢中以及蜀地也算作關中之地,打發劉邦去那了。

    算起來,項羽封劉邦,也是心不甘情不願,不得不封罷了。

  • 14 # 黑水布衣

    項羽可不止分封了一個劉邦啊,滅秦後,他大大小小的分封了十多個王,項羽為何如此大分天下呢?從時勢和個人考慮,項羽認為分封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當然這是他自己認為的。

    從時勢考慮,項羽分封諸王既合情又合理。

    從合情來說,分封的王侯中有不少是跟隨項羽滅秦的,劉邦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們名義上都是投奔楚懷王的,但是他們實際都是衝著項家的名號來的。革命勝利了,就要分享勝利果實,這才能顯示自己的胸懷。

    從合理來說,在秦以前,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分封制度,他們心中並沒有所謂的“大一統”思維,項羽不僅分封了有功之人,還分封了以前的國家後裔們,這樣才能讓封地的百姓們穩定。

    即使到了西漢時期,劉邦的思維中也沒有放棄分封的概念,西漢初年其實是分封制與郡縣制共同存在的一種體制,直到漢武帝“推恩令”的出現才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從個人考慮,項羽分封是有自己的算盤的。

    後世認為,專案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這是有原因的,他的分封其實就是對自己個人崇拜的體現。

    分封體現自己的威望,雖然劉邦先入關中,但秦軍的正面力量基本都是由項羽消滅的,這時的項羽風頭正盛。分封諸王恰好體現自己無與倫比的威望,而且土地本來也不是自己的。

    分封讓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遠離自己,這裡主要指的就是劉邦,劉邦先入漢中,被封為漢王,而封地卻主要是巴蜀一代,這讓江蘇人劉邦十分惱火,卻也沒轍。鴻門宴上沒有消滅劉邦,更多是項羽的貴族情節和瞧不起劉邦的思維在作祟,但是在戰略上,他還是比較重視劉邦的,把劉邦留在巴蜀的富庶之地,又用三秦的勢力控制劉邦出川,也是煞費苦心。不過項羽沒想到後來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出了關中。

    不過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分封后,諸王都不老實,天下都沒有太平,直到韓信和劉邦出川,與項羽鏖戰並擊敗了項羽。從現在來看,分封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 15 # 歷史小公子

    項羽分封

    劉邦入關中

    當攻破咸陽城,秦王子嬰獻上了傳國玉璽後,劉邦就開始在咸陽城內奢靡享受,直到張良和樊噲兩人實在看不下去,才勸說劉邦頒佈了約法三章,退兵會霸上,等待諸侯來到對咸陽做處置。

    而項羽聽到劉邦佔領咸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劉老三,趁我和章邯鉅鹿打的時候,搶先拿選咸陽城算怎麼一回事,還不讓我進關中,於是勃然大怒之下的項羽率領著楚軍直撲關中之地,一路勢如破竹,曾經六國沒有也沒攻破的函谷關,在項羽手中卻勢如破竹攻進去了,接著項羽40萬大軍駐紮鴻門,與劉邦10萬大軍駐紮的霸上距離只有40裡。

    劉邦聽到項羽駐紮鴻門時也很生氣呀,想當初出征前,楚懷王可是有令在先,誰先拿下關中,誰就是關中之主,現在我拿下關中了,你項羽又憑什麼還要關中之地?當下劉邦就想要大軍出征,與項羽決一死戰,可是關鍵時刻,還是張良站了出來,把劉邦勸下,沒讓劉邦做衝動的魔鬼。

    項伯說和

    緊接著項梁為報當初張良救命之恩,深夜來到漢營,勸張良逃跑,可張良一心想著為劉邦謀劃,便撮合項梁與劉邦的見面,劉邦何等人也,40來歲的老流氓,和項梁見面後,幾杯酒下肚,就成了親家,親上家親,然後就和項梁倒苦水說道,我老劉也不容易啊,進了關中,啥也沒敢拿,還派兵去函谷關防備有心人搶掠,專門等著項大將軍,日夜盼望大將軍前來,還請項伯兄回去告知大將軍。

    項伯回去一合項羽陳述這件事,項羽一想也是這麼個理,感覺自己似乎也挺不地道的,再加上人家劉邦緊接著專門前來賠禮道歉,就更覺著是自己誤會了。雖說范增雖認為劉邦是他項羽大敵,可項羽卻不這麼看。他是瞧不上劉邦的,

    項羽瞧不起劉邦理由:

    劉邦出身低位,怎麼能和楚國四姓貴族出身的項羽相提並論?

    我連強大的秦國度能打敗,憑什麼讓我忌憚你劉邦?

    現在我40萬大軍在手,劉邦只有10萬人,我為何要瞧的上他?

    項羽堅信著只要自己願意,隨時可以撲滅劉邦這股勢力,不過他還是選擇了分封諸侯名單中加上了劉邦,違背亞父范增期望,而亞父范增更是為劉邦設計了一個無法走出的圈子,分到漢中,為漢王,可巴蜀向來道路難走,再加上分封的雍王章邯是老秦人,能爭善戰,隨時守在秦地,劉邦就更出不來了,所以項羽就更加放心了,當然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足以讓項羽下定決心分封劉邦

    原因也有很多條

    鴻門宴會後,誤會已經解除了,沒有必要故意為難劉邦。族中長輩項伯出來專程為劉邦說情拉,好歹給人家一個面子。

    這個時候劉邦軍隊是有10萬大軍的,並不是隨意可以讓人蹂躪的存在。

    劉邦恭敬有佳,不是非要消除的勢力。

    一旦開戰,損失楚軍不說,還隨時可能遭受各路諸侯偷襲,不划算。

    亞父范增封劉邦為漢王,而巴蜀出入難如登天,也就是活劉邦就算有大志向也從巴蜀出不來,

    亞父范增,專門為劉邦設計了三秦王這個鄰居,更不可能從巴蜀牢籠中出來了。

    鑑於以上種種,項羽方決定分封劉邦,畢竟劉邦終究不入他的眼。

  • 16 # 這個歷史不簡單

    項羽分封諸侯內心其實並不願分封劉邦的,但迫於形勢只能妥協。

    1.之前已約定先破秦地進入咸陽為關中王:

    當初項羽自認為自己是各諸侯將領中勢力最強最勇猛的,沒人能與之抗衡,項羽自認為自己才是攻破秦國都咸陽之人,除了自己沒人有這個能力。

    於是就與各諸侯將領約定先破秦地進入咸陽的大家就擁護他為關中王,其實就是項羽自己想做關中王。怎奈天不如人願,結果讓劉邦鑽了空子,率先攻破秦地進入咸陽城,按照之前的約定就應該封劉邦為關中王。

    2.項王自己想稱王:

    原本項羽想先攻破秦地進入關中封關中王的,結果被劉邦給截胡了,項羽已無緣關中王,但又不甘心,還是想稱王。

    項羽又不能只自己封自己為王,這樣會遭至各諸侯將領的怨恨和反叛,那怎麼辦?

    只能先安撫各諸侯將領,先給他們封王,先把他們穩住了,先滿足了其他諸侯將領的願望,然後項羽自己封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而劉邦作為諸侯將領之一,勢力雖然沒有項羽強大,也不能不安撫,不然會顯得自己小氣。再加上之前的約定本來就該給劉邦封王,如果不封劉邦項羽威信何在,項羽如果言而無信,以後誰還會相信項羽。

    3.項羽為了信守承諾,穩定各諸侯將領:

    項羽藉著自己強大的楚軍,各諸侯將領中勢力最強的王者,天下無敵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就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封個王打發到窮困地方派兵看著就行了,劉邦還能翻出啥浪花來。

    封劉邦為王主要還是為了信守之前的約定,雖沒封劉邦為關中王,但總歸還是封劉邦為漢王了,也算履行了承諾。

    也是告訴大家,我項羽還是講信用的,是個可以相信的人。

    如果不封劉邦為王會怎樣:

    如果各諸侯將領都被封為王了,而唯獨劉邦沒有被封為王,其他諸侯將領該如何想?大家就會認為項羽是有意針對劉邦,項羽是個記仇之人,因劉邦先進入咸陽搶了項羽的關中王,被項羽記恨。

    而劉邦也不會服氣,劉邦會反,會跟項羽幹架,雖然項羽不怕。但這畢竟剛滅了秦國,現在該分蛋糕了,這時候出了問題,會引發連鎖反應,如果遭至各諸侯將領的反叛將得不償失。

    總結:

    項羽其實並不願意封劉邦為王的,但介於之前破秦先進入咸陽者封關中王的約定,再加上項羽自己本身也想稱王,為了安撫各諸侯將領,以及信守之前的約定這才封劉邦為漢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單身女人找個伴侶,為啥感覺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