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戰英雄連
-
2 # 車工00
鴉片戰爭其實是被中國人自己打敗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決定戰爭的勝負,絕不僅僅依靠人多人少,而是需天時,地利,人和,政治的清明,武器裝備的先程序度,和士兵的作戰意志。
在康丶雍丶乾時期,是中國最好發展海外貿易和引進科技的大好時期。那時外國貿易商給中國帶來大量的機械裝置,科技儀表,以及鐘錶火器,但只是被清統治者作為奪技淫巧玩耍後鎖入倉庫,並不加以學習研究,盲目自大,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而且竟以英國使臣不跪拜為由關閉口岸,一切進口貿易只能官辦。錯過了全面發展的寶貴時期。
從上至下的集體貪腐是推倒大清的根源
在皇上限制通商條件後,所有貿易進口都被官方壟斷,這就滋潤肥沃了官員貪腐的土壤,沿海各方官員上到總督下到水師士兵無不大發其財,把鴉片大量湧入當成生財之道,走私鴉片養肥了政府官員和水師官兵,卻塗毒了國民,大量白銀換成鴉片,導致國民成了東亞病夫,巨大的利益鏈使禁食鴉片成一紙空文,走私使貿易稅收銳減,鴉片反而越禁越多。國庫庫錢從7000萬兩銳減到不足10O0萬兩。鴉片不僅塗毒國民,更為嚴重的是把大清帝國這個寵然大物從內到外腐蝕透。
冒然發動沒有準備的戰爭,戰後又亂作一團。開始只是小規模衝突,又無限護大戰果,使皇帝盲目輕敵,又不進行戰爭的充分準備,就輕易宣戰,等敵援兵到來時一觸即潰。海防官兵平時貪婪享受,哪有心思為戰事考慮,再加上英軍船堅炮厲,跑還來不及,談何打仗。即使有幾位忠義敢死之士也無力迴天,更為可笑的是,有腐朽的大臣提出一個妙計,捉一隻白虎放入黃埔江,與老虎與龍來個龍虎鬥,掀起巨浪,把洋人軍艦掀翻,還真的依計而行有如此不堪的大臣,豈不誤國。
清朝當時雖然有舉國四萬萬之眾,然而白蓮教等義軍風潮迭起,早己是民心所背,人民遭受殘酷的剝削壓廹,對官府恨之入骨,還談什麼凝聚力,寧願自己與英軍打仗,也不相信官府,失去民心,官員之間又相互傾軋,也就是失去所謂”人和”打敗仗是註定的。
武器方面,清統治者只顧貪圖享受,不肯在武器裝備上改進發展,還保持在冷兵器時代,與英軍洋槍洋炮相比差了一大截,打仗時人家槍炮射程比你遠,真正應了那句古話:”落後就要捱打。“再加上士兵平時沉迷於鴉片和搜刮錢財,所以一觸即潰,根本談不上什麼戰鬥意志。
綜上所述,清朝的鴉片戰爭不是敗在英國人手上,是積憋多年,盲目自大,不思進取,貪腐成風,天怒人怨的惡果,而是敗在自已手裡,所以,人再多也打不贏。
-
3 # 一寸三分
首先不可否認,在大清時期,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引進了土豆還有高粱,還有就是雍正皇帝廢除了人頭稅,這也是使得大清的人口得以快速的增長,從開國的六千萬直漲到四億。
後來到了清朝末年,從道光皇帝開始,清政府的局勢愈發的困難,尤其是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有就是道光皇帝的能力有限,成功給大清朝抹上第一份濃厚的恥辱。大清與英法聯軍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當時英國受到鴉片的利益的吸引,瘋狂的向大清朝輸入鴉片,而也正是因為鴉片的輸入,破壞了大清朝以及歷朝歷代以來的一個最大的經濟優勢,於是大量的白銀外流,整個金融制度慘遭破壞,大清朝開始出現嚴重的銀荒,開始財政枯竭,國庫也是日漸空虛。
當然,鴉片引發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還有就是對大清子民的傷害更是嚴重,於是就開始愈發的民不聊生了,實際上這一次的災難反而是由底層開始的。
道光皇帝雖然說是無才,但是大清朝的皇帝有一個很大的特性,那就是相比於前面的歷朝歷代都還是比較盡責的。於是道光皇帝也知道再這樣下去也是不行,於是大清也開始整治鴉片。當時他差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也就是這一次的禁菸,激發了雙方的矛盾,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這一次的戰爭,英國是為了巨大的利益,而大清朝則是為了他自己的秩序。於是戰爭一觸即發,之後英軍一路北上。
實際上對於這一次的戰爭,大清確實是有些自大,整個海岸線除了廣州稍加防備,其他的各地幾乎都是防備鬆弛,於是英軍像是如入無人之境,迅速的就打到了天津大沽口。這裡真的是看不出來大清朝是有人在打仗。然後道光就不想打了,要答應英軍的要求。
這一次的戰爭,其實就像是一個先進的國家在進攻一個落後的國家,實際上還好這一次的戰爭發生的還比較早,雖然他們領先,但是也沒有到那樣的一種程度,從大清朝的反應來看,實際上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只是全國上下各級官員都沒有戰鬥的慾望。
在這一次整個戰爭中間,幾乎沒有地方是在認真的備戰的,八旗,綠營都已經養尊處優,腐敗到了極致,將帥更是無能,空佔位置,還有就是投降派更是一堆一堆的,還有他們竟然還擔心民兵,於是就大家破壞,這一次的戰爭實際上是大清兵以一己之力在對抗英軍還有民兵。
所以不應該是清朝四億人為何打不贏英國五千人,而應該這麼說,大清八旗兵何以對抗英軍五千人,還有四億民眾。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確實打不過英國,這裡糾正一下題目,當時英國動員了不到2萬人,所以不是題目所說的5000人。而清朝動員了30萬人,戰爭結果是英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清朝沒有贏下一場戰役,哪怕是一場戰鬥都沒有贏下,完全是完敗。
清朝不能集中國力對付英國實際上,當時當英國人進攻廣州的時候,當時的林則徐在廣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英國人一看勢頭不對,就北上打廈門。廈門的守將也做好了很充分的準備,所以英國人也沒打,直接去打定海。林則徐在廣州看到了這個情況,就非常著急,因為廣州做好了準備英國人沒來,而其他的地方就很難說了。
林則徐的六百里加急快報到北京用去了21天,道光皇帝找大臣商量,商量好了把聖旨送到廣州又用去了21天。所以當英國人到定海的時候,定海知縣姚懷遠還不知道情況,以為是給皇帝進貢的外國使者。就帶了很多慰問品去慰問,上了船才知道是要拿下他的定海縣。英國人要姚懷遠讓出定海縣城,姚懷遠義正言辭地拒絕了,英國人於是放回了姚懷遠,給他24小時準備,姚懷遠在24小時時間裡湊了600多名士兵,結果40分鐘就結束了戰鬥,姚懷遠跳海自殺。在整個鴉片戰爭中,自殺殉國的官吏一共有170多人,級別最高的是兩江總督欲謙。
清朝當時為了應對這種局面,緊急從黑龍江調來了最為精銳的索倫騎兵,但是騎兵部隊剛到山海關,戰爭就結束了。當時還調集了四川兵,當四川兵到達戰場的時候,屍體都已經埋完了。
當時我們是一個農業國家,在對付一個工業國家,尤其是一個海洋帝國的時候,根本無法集中力量去應對英國人的艦隊。
清軍戰鬥力奇差無比當時實際上英國人的裝備並不強,用的還是滑膛槍,這種槍支在射擊的時候要先從槍的前管往裡面放火藥,然後再放入彈丸,再搗幾下,再放槍。由於沒有膛線,所以精度很差,如果有人用這種槍向你射擊,你站在一百多米的地方,其實基本是打不到你的。當時英國最熟練的槍手,一分鐘也就只能打出三四發子彈,這種射擊速度實際上還不如弓箭。
英國人當時雖然艦炮厲害,但是他們仍然要進行登陸作戰,如果當時的清軍馬上功夫嫻熟的話,也不至於會打成這個樣子。而英國人在登陸作戰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用刺刀發動衝鋒的,很多情況下,清兵是被對方的衝鋒給打散了。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清軍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差了。
英國來的只是一直三流的艦隊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當時英國來的還不是其主力艦隊,而是一支三流艦隊。
當時英國還處於風帆戰艦的時代,他們的戰艦分為六個等級,最好的戰艦是一等,由此類推,最差的是六等戰艦。當時來中國的這支艦隊一共有50艘艦船,一等戰艦一艘都沒有,二等戰艦也是一艘都沒有,只有4艘三等戰艦和10來艘四五六等戰艦。這些戰艦在戰後大多數都做了運輸船、醫療船,甚至是訓練用的靶船。
是英國人輕敵了麼?實際上英國人對清朝軍隊戰鬥力的評估是非常準確的,只是派了一支這樣的艦隊,就把清朝給打敗了,說明當時的清朝真的是太遜了。
結論我們都知道,落後就要捱打,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是那裡落後了。
當時來說,直接是武器裝備落後了,但是為什麼武器裝備落後了呢?是因為我們的經濟體系落後了,為什麼經濟體系落後了呢?是因為我們的政治體制落後了,那為什麼我們的政治體制落後了呢?是因為我們在文化上落後了。
所以,歸根到底,要強大,還要要從文化開始。
-
5 # limuzi1966
鴉片戰爭,清王朝之所以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清政府對戰爭戰、和不定的態度。在戰爭的第一個階段,即自1840年6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對英宣戰之前,期間七個月的時間,清政府持消極抗戰的態度。道光帝對林則徐等抵抗派進行打擊和排擠,而重用妥協派。任命妥協派代表琦善與英軍談判。在雙方談判過程中,由於英軍直接出兵佔領香港島,道光帝認為有損大清帝國的尊嚴,於是,又對英宣戰,戰爭第二階段開始。在戰爭第二階段,由於英軍相繼佔領我國沿海多少地區,並且英軍艦隊闖入長江口,到達南京江面。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清政府又主動提出議和。
清王朝在戰爭中戰、和不定的態度,嚴重影響了前線將領的備戰態度。所以英軍才能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進攻縷縷得逞。
二、軍隊戰鬥力弱鴉片戰爭前,清政人治軍隊腐化,武備廢弛。戰前,清王朝擁有22萬八旗兵和66萬綠營兵。但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已腐敗不堪。軍官不理營務,剋糧冒餉,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練,許多人競吸食鴉片,聚開賭場。京城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鳥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繼賭博。問其名色,則皆為巡城披甲,而實未曾當班,不過僱人頂替,點綴了事。”外省軍隊,甚至出現了騎兵沒有馬,水勇不習水,武器生鏽,炮臺失修的嚴重現象;若遇檢閱操演,騎兵便臨時僱尋馬匹,水勇僱尋漁戶冒名頂替。至於沿海水師,也大都老弱無用,戰船多半是薄板舊釘釘成的,“遇擊即破”。這樣腐敗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
吸食鴉片的八旗軍
三、清王朝只是依靠軍隊作戰,沒有調動人民大眾。在整場戰爭中,清王朝完全依靠作戰能力較弱的軍隊抗擊英軍,儘管大部分清軍將士拼死抗爭,也無力抵擋英軍的進攻。而對於廣大民眾的力量卻忽視。不但忽視民眾,甚至對某些自發的民眾抗擊侵略的力量不但不積極調動,反而加以壓制。1841年,廣州三元里數萬群眾將英軍包圍。但廣州地方政府卻出面替英軍解圍,強行解散群眾隊伍。
四、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鴉片戰爭前,中國處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下。清王朝落後的封建制度嚴重束縛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而戰前英國已經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正是由於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後來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從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提供了前提。所以鴉片戰爭中英兩國的較量實際上是兩種社會制度的交鋒。最終中國之所以戰敗,可以說是落後的封建制度比不上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
6 # 海中巖haha
清朝人民大部分是不抗英的而且清朝人口那會應該也沒達到4億,發生抗英事件的都是因為英軍軍紀敗壞去搶劫強姦了平民,只單純去打清軍,人民是不干涉的。英軍總數不只5000,可能要有1萬人,清軍總參戰兵力有幾十萬,但落後的交戰思想和交通方式決定了清軍在戰場上總是少數,10萬人佈防一個地區,英軍可以全軍攻打一處,這裡守軍可能只有幾百人,不僅在武器上,在人數上也是壓倒多數,等別處清軍知道來救,這裡的軍隊已經被消滅或者逃光了。英軍永遠是以多打少。這種現象到到抗日戰爭時也沒多大改變,大部分軍隊用於防守大片土地時,只能被動挨打,敵人可以快速集中優勢兵力以強大的火力快速消滅一部。清政府本身不得人心,所以多數人民是看熱鬧的,人民數量不影響戰爭結果。
-
7 # 娛樂好事君
首先,人多並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去戰鬥。
其次,打戰最需要的是什麼?
人?才不是……
需要的是錢,和糧……那才是戰爭的本質。說到底就是比誰花錢花的更狠。
沒有錢沒有糧,即便人再多也無法形成一支強大有力的部隊。
甚至還有可能變成山匪盜賊。所以說到底,當時之所以失敗,恰恰反映了軍隊內部的腐敗問題。
-
8 # 歷史漏砂
清朝雖然人口眾多但是戰爭不是靠人多就能贏得,而且當時清朝的人口都分佈在全國各地總不可能讓他們都到沿海地區去抵抗英國吧,而且清朝為了嚴禁人民起義並不允許民間武裝的出現。當時整個帝國都已經和這個世界脫節快200年了,對外部的世界清朝人可謂是兩眼一抹黑,在戰爭開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作為帝國最高領導人的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的具體位置是在哪裡。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失敗主要是愚昧無知以及武器落後造成的。面對英國的堅船巨炮清軍將領是無計可施,他們就想出一個遺笑千古的辦法,用馬桶以及女人身上的髒東西來抵抗英國人,因為他們對英國人的科技不瞭解看到他們炮火兇狠都認為他們是鬼魅,而鬼魅最怕的就是髒東西,所以他們認為利用這樣的辦法一定可以戰勝英國人。而且他們當時的主要武器還是弓箭大刀,火炮的設計還是兩百年的,火槍則是身長兩米的需要兩個人操作的笨重鳥銃,這樣的軍隊如何保家衛國。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按說清政府應該被打醒了,但是依舊沒有。他們依舊以天朝上國自居,把曾把他們打的滿地找牙的先進武器看作是奇技淫巧,不屑一顧。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清軍再一次一敗塗地。而當時清帝國唯一的精銳騎兵部隊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八里橋一戰中居然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悲慘下場。咸豐皇帝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並病死在那裡,萬園之園被一把大火燒成灰燼,無數珍貴文物被搶劫一空。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清政府才真正認識到洋人武器裝備的厲害,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30年清政府在軍隊的建設上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北洋水師就是洋務運動的象徵。但是清政府目光短淺只知道學習洋人的科技卻不學習洋人先進的政治制度以及管理制度,這是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原因。清政府長久以來實行的愚民政策使得國人不知道有國家,而國家也不知道有國民,像這樣的國家就是一盤散沙,有什麼能力去抵抗侵略呢?
-
9 # 公子墨卿
首先,戰爭應該是雙方軍隊的事情,所以個人認為標題改為“清朝軍隊”比較合適。
言歸正傳,為什麼清軍和英軍作戰會如此不堪一擊?
原因一:清軍對於英軍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和西方國家正面爆發衝突的朝代,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古代和西方國家打交道其實很少,更不用說打仗,而英國政府為了謀劃對華戰爭,從乾隆時期就開始不斷的派使團來華訪問,這些使團表面上是訪問,實際上是來不斷的刺探清朝的實力,乾隆時期的馬嘎爾尼使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馬嘎爾尼回國之後,僅僅過了40多年就爆發了鴉片戰爭,可見英國為了準備對華戰爭,謀劃得相當充分。
原因二:清軍和英軍裝備實力差距過大
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英國的武器裝備方面遠遠超過了清朝,例如,英軍標配的主武器是連發式火槍,以及200—500米射程的大炮,而清軍方面則是單髮式鳥槍,主力炮還是明朝時期的仿製“紅衣大炮”,其射程和威力都不如英軍大炮,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成為了雙方在戰場上的優劣關鍵。
原因三:清朝政府對於戰爭勝利的渴求不如英國強烈
英國是遠東作戰,士兵運輸,物資運輸都是極其高的成本,而清朝是主場作戰,其戰爭成本遠遠不如英國高,如此高的成本迫使英國必須要拿下戰爭的勝利,因為一旦勝利,就可以強迫清政府開通通商口岸,實現貿易順差,否則的話,英國一旦陷入困境,其國內的經濟必定會因為戰爭而低迷。
而清朝政府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只要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勝利或者失敗都影響不大,而事實證明,英國並不是要取代清朝,只是想發戰爭財,所以從戰爭的迫切度來看,英國要遠遠高於清朝。
-
10 # Moses顧
其實當時大清不是全民皆兵的體制,真正動員參戰的兵力也不過數十萬,而且是分兵駐守,逐城抵抗。而英軍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船堅炮利,志在必得,對清軍實力和戰法洞若觀火,英軍遠征是集中力量,攻擊一隅,在區域性戰場上反而是英軍在人數、武器、火力和艦船上佔絕對優勢,清軍的抵抗防守只是是以卵擊石,比如清軍在定海、吳淞、鎮江的防守中兵數都只有千百餘人,也難怪馬克思在得知慘烈的鎮江保衛戰後寫作社論時評,對英勇作戰,玉石俱焚,全軍覆沒的旗兵表達了敬意。
一部中國近代史 ,其實是兩條船和一條河的故事。 確切地講,是兩艘英國軍艦和中國的揚子江(長江)的故事。開場時的主角,叫皋華麗號。落幕時的主角,叫紫石英號。這幕戲的舞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中下游,我們通常稱之為“揚子江”。 這幕戲的時間跨度是107年,我們也簡稱為“百年屈辱”。
1842年8月4日,南京下關江面,殘陽如血。 “鴉片戰爭”已接近尾聲,英國海軍仗著堅船利炮,兩年來為禍大清帝國的東南沿海,然後一路北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經上海吳淞口闖入揚子江,卻在“長江鎖鑰”鎮江城下遭遇到守城中國旗兵的殊死抵抗。英軍在經歷了最後一場鏖戰獲勝後,兵鋒直指南京。皇家海軍的旗艦“皋華麗”號帶領八十多艘軍艦,數千英國遠征軍陳兵下關江面,黑森森的炮口已經瞄準了南京的城防。
皋華麗號,現譯為康沃利斯號(HMS Cornwallis)是英國海軍“復仇”級巡洋艦,以當時英國海軍將領威廉·康沃利斯(William Cornwallis)命名。 接下來的故事,讀過中學歷史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在經過25天的往來談判,1842年8月29日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向英軍屈膝投降,就在這艘“皋華麗”號上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災難深重的百年屈辱史就此拉開帷幕,而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抗爭史也就此開始了。
時間一晃107年過去了,1949年4月,大英帝國的軍艦依然航行在中國的揚子江內河上,而此時大江南北卻是上百萬大軍的重兵雲集,炮火連天,硝煙漫天。英國軍艦一再無視中共領導人“要求所有外國艦船限期撤出戰區”的嚴正警告,在國共隔江對峙的陣前若無其事地作壁上觀,這是近代史上荒誕的一幕,也即將因為“紫石英號事件”而永遠地終結。(紫石英號(HMS Amethyst)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護衛艦,屬於黑天鵝級護衛艦(Black Swan-class) 標準排水量1350噸,長86米,寬11.7米,速度20節,艦員193人。裝有6門4英寸速射炮,12門20毫米防空炮。)
讓我們記下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1949年4月20日清晨,在筆者家鄉江蘇泰興七圩港的江面上,事件的主角英國海軍的“紫石英號”護衛艦在拂曉的濃霧中悄然登場。“紫石英號”如同百年前皇家艦隊的老祖宗“皋華麗號”一樣,從上海駛入揚子江,被發現後依然溯江北上,駛往一百公里外的南京換防。他們沒有料到此時的中國正經歷著天翻地覆的鉅變,而他們已一頭扎進了劇烈盤旋的歷史漩渦中。 長江北岸上百萬的解放軍已經準備多日,摩拳擦掌如箭在弦上,就等中央軍委一聲令下,揚帆渡江,打到江南去,佔領總統府,解放全中國。“紫石英號”旁若無人,置若罔聞的倨傲態度激怒了北岸解放軍的炮兵部隊,於是“擦槍走火”在所難免,一場岸炮與艦炮的激烈對決就此拉開帷幕。就像推翻了“多米諾骨牌”,航行中的“紫石英號”遭到了北岸沿途各型岸炮的密集狙擊,傷亡慘重,艦長身亡,艦員非死即傷,被迫掛起白旗,拋錨待援。其後兩天內英國海軍分別派遣“伴侶號”驅逐艦,“倫敦號”重巡洋艦,“黑天鵝號”護衛艦前來施救,行至七圩江面 再次引發激烈炮戰,先後被擊退,無功而返。“紫石英號”在江邊擱淺兩個多月,困窘萬分,脫困無方。英方透過中間渠道和中共反覆斡旋,最後藉助談判假象,修好輪機後趁著夜色,倉皇逃竄,疾馳上海,僥倖脫困。107年前率先入侵中國,曾經不可一世的英國軍艦就以這樣不光彩的形象永久地退出了中國近代史的舞臺。 這場持續三個月的中英衝突和外交危機,史稱“紫石英號事件”(英國也稱“揚子江事件”),是一次反擊外敵,自衛抵侮的狙擊戰,是一場大快人心,讓中國軍民揚眉吐氣的漂亮仗。然而和隔天4月21日聲勢浩大的百萬雄獅過大江,以及當年10月份開天闢地的新中國成立相比,這場規模不大的岸艦對決和中英衝突顯得微不足道,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至今已不為大多數國人所關注。而在筆者看來,正是“紫石英號事件”掀起中國近代史落幕前的最後高潮,並且標誌著“英國炮艦外交”和中國近代史的終結。
多種證據表明,“紫石英號事件”中最先開炮的其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基層官兵,然而這個舉動本身也具有標誌意義。原本中共的領導人只想驅逐外國艦船,並指示“只要不妨礙渡江作戰,亦不要攻擊”,起初並不想挑起國際軍事糾紛,因此整飭部下“莫生事端”。在事件發生後,首先炮擊“紫石英號”部隊的中高層軍官甚至訂立攻守同盟,一致指認是“英艦”首先開火。因此“紫石英號”遭到炮擊的訊息傳到英國,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下議院內對中共發出戰爭威脅,可是和一百多年前下議院投票以微弱票數勝出,從而透過遠征中國的“鴉片戰爭”相比,大英帝國已經今非昔比,下議院內應者寥寥,只能是過過嘴癮,不了了之。世異時移,一百年來中英兩國實力此消彼長,落日餘暉、每況愈下的大英帝國再也難以威脅空前團結的新生的人民政權。
這一百多年來,從李鴻章、到袁世凱,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屈辱時代的中國當政者在涉外衝突中始終奉行“ 不可釁自我開”的原則,甚至把調和爭端,主持正義的希望寄託在歐美列強身上。1900年華北地區矇昧的底層民眾和愚妄的統治者也曾“主動出擊”,向列強宣戰,卻得不到官僚精英們的支援,在八國聯軍的鐵蹄肆虐下,中國軍民的抵抗不堪一擊,中國的首都北京再遭洗劫,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反而加劇了中華大地的苦難。經歷了48年的摸索和整合後,在中共的領導下,民族獨立意識覺醒的中國軍民已經敢於自發還擊並主動出擊,對侵犯領土主權的外國武裝說“不”,並且在“紫石英號事件”中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勝利。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此得到了恢復和提升。
從1842年英艦耀武揚威,長驅直入揚子江,兵臨南京城下,日薄西山的清帝國屈膝投降,割地賠款,開啟了近代中國遭遇列強入侵的“百年屈辱”,到1949年“紫石英號事件”遭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猛烈炮擊,傷亡慘重,狼狽逃竄。由英國侵略者悍然肇始,又由他黯然離場,這兩起對比鮮明的歷史事件深刻地表明瞭那種“海盜的艦隊橫衝直撞,黑色的炮口瞄準中國“門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從此在中國的內河中再也不會出現懸掛外國國旗的不速之客了。 近代史上的中英兩國跨世紀的恩怨放在如今“地球村”視角下又可詼諧地比喻如下:中國是地球村裡一戶地廣人多,自給自足的大家族,然而人心渙散,不修武備,以英國為首的一群海盜仗著人高馬大,武器精良,打爛了中國的粗陋不堪,形同虛設的藩籬,闖入中國,壓迫中國人成為奴隸,從此進出中國如入無人之境,予取予奪,一百多年來,習以為常。這群外國強盜沒有察覺,逐漸覺悟起來的中國內部蘊藏的自強禦侮的衝動,當國共兩黨為爭奪最高權力“兄弟鬩牆” 時,英國還不志趣地跑到中國袖手旁觀,結果被人多勢眾的共黨兄弟一記重拳,打得鼻青臉腫,狼狽逃竄,從此滾回老家,再也不敢到中國為非作歹了。 其實在這個比喻中,“藩籬”其實指的是中國的“國防”,而英國軍艦闖入中國內河橫行無忌,卻是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主權”是什麼?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主動權”,是一國政府和國民的主觀感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以來,中國無力抵禦外敵入侵,喪失了這個“主動權”,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開放口岸,儘管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和自強,然而“被迫無奈”的感覺對中國國民來講是難以言說的屈辱和悲傷,對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嚴重的摧殘。一部中國近代史其實也是中國的仁人志士們經過百年艱難探索,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覺醒,充分動員和空前團結,在外國勢力面前重新贏回“主動權”的過程。從“紫石英號事件”中的主動出擊可見“主動權”的迴歸,從此再也沒有喪失。三十年後,我們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始終牢牢把握了我們的“主動權”,根據 我們的需要引進外資,實現國家富強,外方必須尊重中國主權,遵守中方遊戲規則。
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說,中國有幾千年的優秀文明,並且以這種獨特文明為傲,近代史為了保持這種獨特性而付出慘重代價,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一部近代史就是中國人民在列強勢力入侵的大背景下救亡圖存,直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找到自衛禦侮之道,不再為中國文明的獨特性付出代價的過程。正如毛澤東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上提到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這段話可以分解成“三個指標”-獨立、自由和幸福。一部近代史是中國人民經過百年浴血奮鬥,最終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愛國,民族和集體三大主義為感召,實現全面動員和空前團結,達到民族和國家“獨立”和“自由”的過程。“人民自由幸福”的精確指標是人民的“自由”和“富強”,當今的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作為崛起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能否在實現本國人民“自由”和“富強”的同時,承擔起大國責任,把自身文明的獨特性輻射給全世界,給世界帶來新的價值和秩序,這是本篇要帶給讀者的思考。
-
11 # 竹梅伴天涯
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第一是政治腐敗,經濟落後,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是閉關鎖國,不明敵情。第三是戰守無策,指揮無能。第四是將令保守,戰術笨拙。第五是軍隊腐朽,軍民對立。再有就是中國人陳腐慵懶,渾渾噩噩,被鴉片吸引。鴉片也曾流入日本,但在日本根本賣不出去,英國人是販賣鴉片的,但人家從來不吸食,只有衰弱、腐朽的清國,才需要鴉片提神,而一時的興奮透支帶來的結果,則是百倍的虛弱與萎靡。中國士兵的身體由於鴉片的吸食而羸弱不堪,中國國庫的白銀由於鴉片的貿易而飛速流失,中國的前途也隨著鴉片的縷縷青煙而嫋嫋而逝,一去不回。
-
12 # 123雨季
這不是一個層面的對手。一是工業革命後,英國是近代化國家,中國還是中世紀國家。二是英國進入熱兵器時代,中國還是冷兵器時代。三是制度和觀念方面,英國有近代成熟的機制和做事體系,中國還是王朝統治,各個方面都愚昧無知。用形象的話說,就是一個成年人,和一個還沒受孕的未來嬰兒在打仗!
-
13 # 順勢而為2020
鴉片戰爭,清朝四億人民打不嬴英軍5000人,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經過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船堅炮利,武器裝備精良,而清王朝因為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還處於封建社會,還處於冷兵器時代。清朝軍隊的戰鬥力跟英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二、到鴉片戰爭時期,清王朝已經腐敗到極點,普通民眾苛捐雜稅比較多,民不聊生。廣大民眾對清王朝的統治怨聲載道,對清王朝缺乏向心力。
三、面對英國的船堅炮利,清王朝統治者怯戰避戰情緒嚴重,急於避戰求和。
-
14 # 白水90944696
冷兵器時代,拼的是人多,如果你的人數明顯高於對方,那麼你獲勝的機率就會大增。吳越之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自己都淪為吳王的奴隸,但是十年修養,十年生息,二十年後的越國最終還是打贏了吳國,靠的就是二十年的休養生息,簡單說就是發展經濟,增加人口供給。
但是到了現代戰爭,這個規則已經不再適應了。戰爭中武器的殺傷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你一把鋤頭,我一把鋤頭,力氣大有眼力勁的贏,如果對方一人,我方三人,人多的贏。但是換成槍支大炮,邏輯就完全不同了。
你用的鋤頭,不管你高矮胖瘦,也不管你對方有幾個人,我只要準頭好,輕輕一拉槍栓,你們就團滅了。簡單說,武器的優勢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除了殺傷力驚人之外,威懾力也足夠,冷兵器時代,最少要打了才知道,到底你厲害還是我厲害,槍械時代,看見前面倒下去的人,你難道不知道跑,還打算去試試水?
想想三體中,三體人為什麼鎖定了地球的物理發展,想想現在朝鮮天天叫囂,但是大國們也不敢輕易妄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
15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當時的清朝人民有4億,這沒錯,但是軍隊卻不可能有四億。
清朝的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大系統。八旗兵20萬左右,綠營兵60萬左右。總兵力近8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
其中八旗又可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共約10萬人,駐紮於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防也大概為10萬人。這些軍隊是清朝根基,不會輕易動用的。
清朝其他地區主要靠的是綠營,綠營除了北京一萬人以外,其餘綠營都部署在各個省份。
清軍在編制上的弊端,主要表現在營一級別。綠營中的營,沒有周定的編制,而是根據駐守地區是否衝要、執行任務繁簡程度而決定,人數從200至1000餘名不等,長官亦分為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四級,官秩從正三品降至正五品不等。
但是清軍綠營營以下的部隊沒有集中駐紮在一處營房的,而是數名、十數名、最多數百名分散在當時的各個地方要道和要塞上。例如,守衛海防重地吳淞口的吳淞營,因地位十分重要,也只有兵弁1100餘名,長官為參將,直隸於蘇淞鎮總兵。而更能說明綠營營以下的建制是如何的分散駐防。
那為什麼清軍要這樣分散駐防呢?
其實這很好理解。
清朝是以武力為根基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的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權。那時候沒有警察,所以綠營就承擔了警察的工作。
於是維護社會治安、保證政治秩序就是清軍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務。
所以清朝綠營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對外戰爭,而是防民為主的對內鎮壓。
綠營兵駐紮的分散,不是由於軍事的考慮,而是出於政治的考慮。其實總兵力達80萬這一數字,在實際操作中不具有任何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是鴉片戰爭中清軍可投入作戰的數量。鴉片戰爭的實際交戰省份為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更具體一點,實際交戰地點為廣東的虎門、廣州,福建的廈門,浙江的定海、鎮海、寧波、乍浦,江蘇的吳淞、鎮江。
上述四省所有綠營兵一共大約22萬人,上述交戰地區清軍平時守兵約3萬人。然而,不用說是全省,即便是交戰地區,若非全境受英軍攻擊(如乍浦、鎮江等地),守軍不可能全數參戰。
例如前面提到的廈門,參加1841年8月廈門防禦作戰的清軍共計5680人,但駐守當地的福建水師提標4300餘人中參戰者卻不足2000人。
戰爭的到來並不能取消各地守軍平時的任務,相反,局勢的緊張使統治者們覺得更有必要監視民眾,以防乘機生事。
因此,即便在交戰地區,當地清軍並不能全部取消原先的汛塘哨卡,而集中其兵力;只能在這些汛塘哨卡中抽調一些兵弁,組成臨時編制的部隊,準備應戰。
抽調是鴉片戰爭中清朝綠營兵集結的唯一辦法,各將軍督撫從本轄區內地調兵增援海口,用的就是這一辦法,清廷從內陸各省區調兵增援沿海各省,用的也是這一方法。
而英國主要靠的是海軍和軍艦。清軍因其陸上調兵速度比不上英軍的海上調兵,且不知英軍的戰略目標和作戰指導方針,只得處處設防。所以全國幾千裡海岸線,都是其防禦的範圍。 這就清楚了清軍在鴉片戰爭中的兵力配置的實際情況:為了對抗英軍可能的入侵,直隸、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區幾十個海口都得派兵防禦,其中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吳淞、大沽為最重要,駐守的清軍從四千至一萬不等。
由於英方因艦船優勢而獲得作戰地點、作戰時間和作戰規模的決定權,清朝欲每戰保持與英軍相當的兵力,須事先在每一可能交戰的地區部署與英軍可能投人的部隊相當的兵力。
集中兵力本是軍事學中的常識,分兵乃兵家大忌,但是清朝所處的被動地位,使之不得不分散兵力。
由此決定了總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清軍,在實際交戰中卻無法保持此一優勢。
事實上英軍很多時候不僅沒有人數劣勢,還佔有人數優勢。
加上英國先進的火炮艦船技術,中國戰敗是必然的。
-
16 # 秋若竹
本質原因是清朝在各個領域的全面落後造成的,雖然清朝有四億多人口,但人口因素對清朝能否打贏這場戰爭影響很小。清朝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不僅在技術上落後,在政治組織方式(政治制度)、軍事組織方式、社會組織方式上均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時英國的戰艦是蒸汽機驅動的,清朝仍然使用的帆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艦沿長江直上,開到南京城下,清廷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這是帆船無法做到的(沒有風,帆船寸步難行,更何談沿長江逆流而上了)。
英軍的火炮射程更遠,炮管精度更高,不容易炸膛,炮彈的威力也更大。而清朝仍然使用的是16世紀明朝的火炮技術(明朝引進的荷蘭紅夷大炮),射程不僅打不到英艦,炮管還經常炸膛,炮彈威力也弱於英軍(說明清朝在火藥技術上落後於英國)。
另外,從炮管質量上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的工業能力非常薄弱。火炮的炮管容易炸膛,說明清朝無法冶煉出高精度、高強度的鋼材,而鋼鐵工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當時,英國軍艦是用鐵皮包裹的,蒸汽機是用鋼鐵製造的,清朝在這方面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嚴格來說,清朝沒有工業,充其量是手工業,因為清朝是農業經濟,是農業社會。清朝的火炮炮體是鐵匠鋪打造的(鐵匠工作屬於手工業),而不是像英國那樣在工廠流水線裡製造火炮、蒸汽機等武器。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可以看出,清朝落後於西方是系統性、結構性的。
回覆列表
不要說是四億人民,不要當成抗日戰爭,就是清政府和英政府之間的戰爭,雖然有三元里抗英和自發的民眾鬥爭,但改變不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