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路之意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回答問題之前說說蒙古的三次西征1、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時期
成吉思汗時代西夏臣服,鐵木真留下木華黎經略遼東和金國,然後以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為由發起第一次西征,此次西征的區域大概是今天的哈薩克、烏茲別克、阿富汗、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等地區,西征過程中,由於遭遇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的頑強抵抗,蒙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有成吉思汗親自帶領追擊扎蘭丁進入到印度河流域,另外一路則由長子朮赤、大將哲別帶領進入到東歐欽察草原,掃蕩東歐及高加索地區,此次西征為蒙古人向西方擴張打開了通道。事後成吉思汗將欽察草原及高加索地區分封給長子朮赤(後來成為金帳汗國),而將中亞地區分封給次子察合臺(即後來察合臺汗國)。
第一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東返途中西夏再次反叛,而成吉思汗就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
2、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
成吉思汗孫子拔再次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並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
3、1252~1260年第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並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
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被人稱為“世界征服者”。
蒙古三次西征,溝通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聯絡,把中國的發明,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傳到西亞及歐洲等國;同時亦將西方的天文、醫學、歷算等傳入中國。
三次西征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這是因為蒙古帝國在三次西征以後,已經走上了分崩離析的道路。再加上各方勢力的強大,使得蒙古帝國不能夠團結一心。所以才會導致最後蒙古帝國的滅亡。具體原因下面四點:
其一,蒙古大汗忽必烈不好發動西征。三次西征後的蒙古大汗是忽必烈。他也不好發動西征。
因為當時要發動西征的話,只有透過金帳汗國以及伊爾汗國去打。但是無論是透過金帳汗國還是伊爾汗國,他們都不願意忽必烈到他們的旁邊打仗。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旁邊的歐洲和非洲,屬於他們自己的勢力範圍。如果讓別人來打,打下的土地,勢必分割出去。如果他們不願意,忽必烈也不好強行這樣做。因為忽必烈能夠上位當大汗,是得到了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極大支援的。既然得到了他們的支援,他當然不會做讓他們不高興的事情。
其二,忽必烈無力發動西征。當年蒙古人確實發動了三次西征。但都是蒙古人舉全國之力來打的。單獨某一個汗國,要發動西征,顯然是沒這個能力的。
其三,忽必烈不願意組織全國性的大行動西征。對於忽必烈來說,他其實也不願意組織這樣的大型戰爭。因為忽必烈當時已經不能控制整個蒙古帝國的所有區域了。他唯一能控制的,也只有漠北、漠南這樣一些範圍。
就算他組織打仗,把修和非常非洲打下來,那也只有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的好處,他並不能獲得什麼利益。由此可見,他是不會這樣乾的。
其四,忽必烈當時的重心在於南宋。忽必烈不願意發動西征,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戰爭的重心,在南宋身上。南宋是一個魚米之鄉,文明高度發達,遠比西歐和非洲那些地方好多了。如果能夠拿下南宋,那麼忽必烈的元朝,不但可以成為中原國家?還可以享受到高度發達的文明。這對於忽必烈來說,是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的。要打南宋,已經夠費勁了,忽必烈根本沒有精力再去西征
其五,蒙古帝國忙於打內戰。忽必烈雖然是蒙古大汗,但是他並沒有得到所有蒙古宗王的認可。因此,很多蒙古帝國的宗王們,以及他打敗的阿里不哥的追隨者們。都不滿意忽必烈。也因此,忽必烈和這些宗王們打了起來。
尤其是窩闊臺的後人海都,更是組織大家,發動了和忽必烈持續不斷的戰爭。
除了忽必烈和窩闊臺汗國的後人海都之間的戰爭以外,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也忙著打仗,他們在高加索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仗打得一塌糊塗,誰也打不贏誰,最後的結果,差不多也是兩敗俱傷。
綜上,蒙古帝國雖然處在最為強大的時候,但他們卻不願意也無力再去西征了。
總結:雖然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但拔都、海都等人並不認可忽必烈的汗位,巨大的內部矛盾使蒙古帝國一分為五,分裂的帝國陷入了長期的內鬥,再也沒能發起如以往那樣規模巨大的對外征戰,僅僅走向衰落和滅亡。並不是蒙古人不想整個歐洲,而是幾乎每一次西征都因為蒙古大汗死亡而中斷。經歷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激烈的汗位爭奪站後,蒙古帝國瓦解,這個時候即便有心征服歐洲,也沒有了以往的實力。 -
3 # 梁老師說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要想把這事整明白了,那就得把這三次西征說明白了,不說清楚的話,這問題就沒地下嘴。
好,咱開始!
第一次西征這事還是在成吉思汗手上發生的,首先成吉思汗用西夏做了磨刀石,把個蒙古騎兵磨開了刃,六次入侵西夏,就把個党項人建立的有一百八十九年的西夏滅的渣都不剩下一撮。
當然在第一次西征的時候,成吉思汗只是達到了讓西夏誠服,打破了金夏聯盟,讓西夏沒事騷擾金國的地步。
接著是金國這塊,他自己個也時不時出去騷擾一下,就是想報了他祖宗阿巴亥被金國人(也就是滿人的祖先女真人)逼著騎木驢,騎死的仇。
就這些個事,讓成吉思汗的威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大傢伙也知道蒙古這是個遊牧民族,他說道根子上就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隨著他們的土地面積不斷的擴大,那些個上層的貴族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那麼遊牧民族最為擅長的不是生產,而是掠奪,那麼對外戰爭這就成為了這種推動作用的結果。
加上這會的蒙古人確實強大,吸收了咱大華夏的知識和科技,不僅騎兵牛掰,這炮兵和工兵都不差,這就為對外擴張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原本這第一次西征有可能要往後推的,因為成吉思汗原本的想法是和這花刺子模結盟。
畢竟那會的花刺子模瞅著他的面積特別的大,還有著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薰陶,就這兩點您從外邊瞅,這就是個龐然大物,其實這就是個錯覺,您要是走進了仔細瞅,這就是個花架子。
所以開頭成吉思汗抱著和人家結盟的想法,這就在1218年的時候派了商隊和代表跑人家地頭上說這事。
結果花刺子模這幫人那就是豬油糊了心,認為天是老大,他們就是老二,壓根就沒把成吉思汗擱眼裡邊瞅,瞅著人家的商隊龐大(450人),財物眾多(光駱駝就有五百峰),這就起了貪念。
一傢伙就把這派出去的人抓起來,還給剁了,連個屍體都沒給人家留,罪名就是間諜,這就笑呵呵的把人家的財物全給吞了。
您說說這事弄的,尷尬不!整個就是一熱臉蛋子貼人家冷屁股上了。
成吉思汗那受過這種氣啊,就現在成吉思汗擱蒙古人這塊那威望是說一不二,尊貴咱就不說了,就算是現在您去蒙古人的敖包裡邊成吉思汗的畫像還是有的。
但成吉思汗還是忍了,首先要求賠償,派了三個人過去。
“憑啥?你一張嘴,俺就得賠!你以為你是誰?”
接著就把三個人帶頭的那個腦瓜給剁了,其餘倆把鬍子都給剃了。
您說這不是火上澆油嗎?得咧,第一次西征這就成型了,這次打擊的範圍就是今天的哈薩克,烏茲別克,以及亂成一鍋粥的阿富汗,以及鐵頭娃伊朗這塊。
成吉思汗領一路,不受他待見的老大朮赤一路,聯合其他兩路,四路並進,帶兵十五萬,對外宣稱六十萬這就開始掃蕩。
咱開頭就說了,這花刺子模壓根就是個花架子,不能說一觸即潰吧,用了五年的時間(畢竟他的個頭也大),一傢伙就把花刺子模那開頭鬧事的太子給逼入了印度,至於國王在逃跑的路上就被氣死了,這要不是印度的天氣這不適合蒙古人,這還得打下去。
那麼這麼大一塊地方這得有人看守不是,所以這事結束之後,成吉思汗就把這塊劃拉給了老大朮赤,這就是後來的金帳汗國。
這事似乎就這麼結了,中亞這塊算是落到了蒙古人的手裡邊,花刺子模算是完蛋了
這事沒多久,成吉思汗和西夏來了一次死磕,就死在了征討西夏的路上了。
第二次西征說道根子上,這還是那花刺子模那沒死的太子挑的事。開頭成吉思汗還真沒把他當盤菜的瞅,就認為這壓根就是沒啥本事的貨,沒必要提防。
結果這貨乘著蒙古大軍走了之後,跑回了伊朗這塊,重建他的花刺子模帝國。但成吉思汗不是說了嗎?這貨沒啥能耐,這不剛剛建立起來沒多久,這就和周邊國家發生了衝突。
這國力就衰弱了不少,所以蒙古人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這就弄死了這貨。這一傢伙下來中亞細亞這塊就坦露出他的胸懷了,
蒙古人感覺這塊也肥,就想把這塊作為蒙古的外藩,這就有了第二次西征。
就這會的蒙古帝國的老大是成吉思汗的老三窩闊臺繼任,他這就派遣朮赤的嫡長子拔都當統帥,王子貴由和蒙哥從徵,其他各個宗室把自己個長子都提溜了出來,塞到軍隊裡,來個歷練啥的,其他人一瞅這架勢,所以萬戶以下的也派了長子跟進,所以這次西征,也叫長子西征,場面極其壯觀。其實這幫人實際指揮是前軍的主將速不臺,其他人這都是跟著歷練。
就這次他們不僅完成了目標,還一傢伙踹進了中歐,還幹到了多瑙河附近,就那個二五眼的波蘭都被打的稀里嘩啦。如果沒有啥特別的事情發生的話,整個歐洲這都得重來一遍,把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給硬生生的吞掉。
結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窩闊臺死了。隨即這第二次西征就結束了,所有的長子這都擠破了腦袋要回去,為這新大汗的選舉盡一份力。
最終的結果就是貴由出任第三代大汗。
咋說呢?這貴由的壽命不長,呆在大汗的位置上沒多久這就死了,這後邊又經歷了一次熱鬧的爭奪,最終大汗的位置落到了託雷的長子蒙哥的手上。
第三次西征那麼第三次西征是啥原因呢?這是因為裡海的南邊有一個叫做木刺夷國的地,頭硬的邦邦響,就是不肯誠服蒙古,也不納貢。
這還了得,就這會的蒙古帝國那是如日中天,你個小小的國家也敢炸翅?所以就有了第三次。
這一傢伙俄羅斯人建立的基普羅斯公國捎帶著這就成為了這次西征的犧牲品,說實話要是沒有開頭那小國鬧事,俄羅斯人還好好的活著呢?結果這一傢伙下去,俄羅斯人就開始被蒙古人長達四百年的統治。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人心心念唸的想要成為歐洲人,但歐洲人總拿這事調侃,說你壓根就不是歐洲人,是蒙古人和歐洲人的混合體。
至此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就建立起來了,同時建立的就是五大汗國。
那麼在第三次西征的時候,作為大汗的蒙哥親自帶隊伐宋,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死掉了。
好傢伙,這大汗位置又懸空了,近在咫尺的忽必烈可就停下了一切軍事行動,瞄向了大汗的位置,而和他競爭的就是阿里不哥。
咋說呢?這兩支人馬,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忽必烈,但他沒有召開忽裡臺大會的資格。
要知道每次大汗的推出,這都需要忽裡臺大會的認可,也就是蒙古各個實力派的認可才成。
忽必烈沒這麼幹,他是直接給自己按了一個大汗的帽子,這就成了新的大汗,他這屬於壞了規矩,不可避免的引起蒙古實力派的埋怨。
那麼阿里不哥,一瞅這還成,所以他就召開了忽裡臺大會,但您想召開忽裡臺大會,這都人數夠了才能開,就這會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您想要把這幫人湊齊,這也需要時間。阿里不哥可不管這個,在人數缺額的情況下,這就在忽裡臺大會上推舉自己個當大汗。
所以從這一刻開始,這蒙古帝國已經有點亂象了。
最後忽必烈還是技高一籌,壓趴下了阿里不哥。那麼打這裡開始,忽必烈就廢除了忽裡臺大會,這一做法又招到了蒙古實力派的牴觸。
那麼忽必烈也不管這個,直接將這國號都改了,改成了元。
所以打這裡起,蒙古帝國似乎還是那個蒙古帝國,但其實已經有了裂痕,沒有了之前那幫大汗的凝聚力了,畢竟之前的那都是經過大傢伙認可了才上位的。
而忽必烈這就沒有,所以這就明面保持這一個聯絡而已。
強大的蒙古帝國想要再來一次西征那已經是不可能了。他們自己內部已經出現了問題。
-
4 # 小姐姐講史
導語:
“蒙古”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就讓我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為什麼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這個問題。
談及蒙古帝國,就必然離不開蒙古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可以說,蒙古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而這更離不開一個傳奇的人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162年,在蒙古部乞顏部落孛兒只斤貴族家庭,一個男孩降生了,名為鐵木真,自幼足智多謀,聰明過人。20歲那年,利用父親以前的威望和榮譽建立了一支不可輕視的隊伍。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乞顏部可汗。又過了十幾年的奮戰,漠北草原最終在鐵木真的蒙古部下完成了統一。而按蒙兀室韋人自古以來的慣例,哪個部落強大,就以其部落名稱來統稱諸部。所以,1206年,鐵木真宣佈建立大蒙古國,他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這正為他西征奠定了基礎。
那他為什麼要進行西征呢?我認為總不外乎這幾個因素。首先,就是鐵木真自己胸懷大志,想要有所作為。
其次,當時蒙古統一,士氣高漲,這對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再者,蒙古計程車兵戰鬥力那可是槓槓的,尤其是騎兵。
最後,當然少不了各個宗國的支援,有了他們,西征的勝算又多了一份。可能受了鐵木真的影響,後代子孫們效仿先祖向西征伐,成為了歐亞最大的帝國。也有人說,是鐵木真的遺言,讓子孫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
古帝國三次西征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正打的好好的為什麼蒙古帝國就不擴張了呢?難道是當政者醒悟了,認為這樣做勞民傷財,損耗國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要是這樣的話,就沒前幾次大規模的戰勝了。我覺得吧還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我們來分析分析。
第一,三次遠征後,忽必烈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了大汗的位置。想要遠征必然離不開內部勢力的支援,但稍微動點腦子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不可能獲得內部的支援的,想想他大汗的位子怎麼來的就知道了,不把他拉下來,背後捅他兩刀就不錯了,還想獲得支援,想得到挺美。
第二,忽必烈繼位後改蒙古帝國的國號為元,自此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窩闊臺汗國五大汗國全部建立完成。從一個帝國變為五個汗國,這是妥妥的倒退啊。看著強大,實則已經要分崩離析了。忽必烈西征的話勢必要經過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他們兩個是不會讓忽必烈對他們形成包圍之勢的。更何況忽必烈的汗位還要靠他們支援,雖然他的力量夠強大,但他並沒有把握能依次滅兩個汗國,他越過這兩個汗國打下的土地不僅對他沒有直接好處,相反便宜了他們兩個,要是你,你會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嗎?當然不會了。他也是自掘墳墓。
第三、忽必烈沒必要打也沒辦法打。 忽必烈要西征,北要取道於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南要取道於察哈臺汗國、伊爾汗國。
1、因為四大汗國和大元汗國的矛盾,他們不會借道給他。
2、即使借道,開啟的地盤也不接壤,那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
3、蒙古對近在咫尺南方的南宋,垂涎欲滴自在必得。
4、拿下南宋以後,其西南也沒法擴張,因為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
-
5 # 老威觀史
其實歷史上,任何大帝國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都會患上“肢端肥大症”,就是說這個帝國的領土面積太大了,統治者根本就統治不過來了。
蒙古帝國歷史上曾經發動過三次西征,三次西征的結果就是蒙古人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蒙古帝國體系”,是因為這個體系不是一個國家,最終形成了五大汗國,分別為元帝國、金賬汗國、伊爾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
當然,這五大汗國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基礎是在成吉思汗時代打下的。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進行了第一次西征,起因是蒙古人的商隊到了花喇子膜帝國的時候遭到了當地的洗劫,成吉思汗以此為恥,發誓報仇。
於是在1219年發動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西征。
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的目標就是花喇子膜帝國,路上順便滅了西遼,然後越過了蔥嶺進入了花喇子膜帝國境內。當時西征的蒙古軍大約在15萬人左右,雖然花喇子膜帝國有40萬大軍,但是這些部隊基本分散在全國各地,國王摩訶末沒有將軍隊集中起來對付蒙古人,而成吉思汗則看準時機集中主力部隊圍攻首都撒馬爾罕,最終蒙古人攻佔了撒馬爾罕後整個帝國也基本無力迴天,蒙古人便開始了對花喇子膜地區的統治。
第二次西征是在1235年到1242年由窩闊臺發動的一次大規模西征行動,西征的主帥是拔都。
此次西征的主要方向有兩個,一個是阿拉伯半島,一個就是今天的俄羅斯方向了。值得一提的是大軍在進入中歐地區的時候與當時的歐洲騎士團發生了一場硬碰硬的戰役。當時蒙古西征大軍遭遇了歐洲最強的一直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當時的條頓騎士團基本都是重騎兵,身穿非常堅硬的鎧甲,據說因為鎧甲太重,要用起重機才能把鎧甲安裝在騎士身上,可以說條頓騎士團的騎士就是當時的坦克部隊了。
蒙古人在遭遇條頓騎士團的時候並沒有硬碰硬地與對方較量,而是先派出了輕騎兵,輕騎兵在接近條頓騎士團的時候便直接放箭,放完箭就跑,而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因為鎧甲太重,根本追不到輕騎兵。之後蒙古輕騎兵又折返回來繼續放箭,條頓騎士團繼續追擊蒙古輕騎兵,如此反覆,當條頓騎士團精疲力盡的時候,蒙古人才上了自己的重騎兵,從而一戰徹底擊敗了條頓騎士團,這支當時歐洲最為精銳的部隊。
第三次西征發生在1252到1260年,是由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派旭烈兀率軍10萬進攻中東地區的一次西征,也是三次西征的最後一次西征行動。
此次西征一路上非常順利,蒙古人滅亡了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阿拉伯帝國,之後又順勢打到了中東地區,滅亡了阿尤布王朝。但是蒙古人的西征卻被一件不經意的小事給打斷了,就是當蒙哥率軍進攻四川釣魚城的時候意外戰死,導致蒙古大汗的位置出現了空缺。得到訊息的旭烈兀便率領西征主力回到了蒙古高原爭奪汗位,臨走之前他留下了大將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之後怯的不花遭到了埃及方面馬木路克王朝的反攻,在兵力處在劣勢的情況下最終戰敗被殺,第三次西征最終止步敘利亞。
在旭烈兀還沒有回到蒙古高原的時候汗位就已經落到了忽必烈的手上,之後旭烈兀建立了伊爾汗國,五大汗國最終形成。
雖然五大汗國表面上是以元帝國為大汗,但實際上是五個分別獨立的國家,畢竟如此大的疆域,並不是一個帝國就能統治的好的,“蒙古帝國體系”因為過於龐大,而患上了肢端肥大症,這種肢端肥大症的解決方法在古代的情況來說只有一個,就是分治,要麼是如蒙古帝國一樣,將一個龐大的國家分成幾個國家分別統治,要麼是如唐帝國一樣實行藩鎮制度,即藩鎮擁有極大的地方權力,由皇帝委派節度使統治藩鎮地區。
原因就在於,帝國太大了,統治的難度極大。
一是統治的民族太多,文化體系太過於複雜,這些並不是一箇中央政府能夠解決的。就拿當時的蒙古帝國來說,蒙古人信奉長生天,漢族人信佛、道、儒,的人到了中亞地區人民一般信奉伊斯蘭,歐洲地區的人一般信奉基督教。眾多的文化、宗教雜糅在一起,而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需要實行統一的政策,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所謂的統一的政策到了不同地區都會產生極大的反差效果。所以需要分治。
二是帝國邊境面臨的軍事威脅更多。其實疆域越大,所遭遇的敵人就會越多,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就拿伊爾汗國方向來說,面臨的對手有阿拉伯人還要歐洲的騎士(當時歐洲人在中東建立了基督教國家)。金賬汗國的方向來說,他們還要面臨歐洲方向的敵人,此外元帝國的本部來說,要長期與南宋作戰,等等,如果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根本就應付不了這麼多方向的軍事威脅。並且如果是統一的國家的話,一旦邊境出了事情,比如中東地區出了事情,訊息要傳到蒙古高原本部,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然後蒙古本部再做出反應再傳回中東地區,估計戰爭早就打完了,所以就必須要給地方相當的自治權力才能應付這樣的局面。
三是帝國太大,只能實行不同的體制。比如蒙古人統治的中亞地區,最終蒙古統治者也都信奉了伊斯蘭教,原因在於他們不信奉伊斯蘭教就根本沒法統治這些地方。而在中原地區,忽必烈也實行了二元統治,他是蒙古高原的大汗,也是中原地區的皇帝。如果當時蒙古帝國是一個統一的帝國體系的話,那麼恐怕就是一個N元帝國,這根本是無法統治的。所以分治是必然的選擇。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不是說蒙古人三次西征後無力發動大規模的西征,而是三次西征下來,他們的領土太大,統治的疆域太廣,統治的民族太多,光是維持三次西征的成果就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因此也就無法再次發動西征了。
-
6 # 王者指示
首先我們聊聊蒙古的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是在成吉思汗時期,主要目的,征服花拉子模,(起因花拉子模霸佔著中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並殺了蒙古的商隊),功下的領土成吉思汗分給了大兒子木赤管理。
第二次西征,成吉思汗去世後,其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發動第二次西征,有木赤之子(拔都),窩闊臺之子(貴由),拖雷之子(蒙哥)帶領向西征服欽察草原和歐洲各國,直到窩闊臺去世。窩闊臺去世後,其子貴由繼位,貴由在位期間,與拔都發生矛盾,差點爆發內戰,好在貴由在位兩年去世了,有蒙哥繼位。
第三次西征,由蒙哥汗下令,其弟旭烈兀實施的。當時“蒙古四子”的後代封地大致是:朮赤的兒子佔據東歐和北亞,察合臺的兒子佔據西域和中亞,窩闊臺的兒子佔據蒙古草原西部,託雷的兒子則佔據蒙古本部和中原。蒙哥為了讓自己的弟弟能在西方有一席之地,便命他西征還沒有臣服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區。
旭烈兀從哈拉和林出發,先到達中亞,然後向波斯地區的木剌夷和黑衣大食發起了進攻,後來又滅了敘利亞,佔領了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疆域抵達地中海東部。
旭兀烈在征服期間,蒙哥汗猝死於釣魚城下,蒙古爆發汗位之爭,旭兀烈不參與內戰,就地建立伊利汗國。
蒙古本部爆發了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徵多汗位的戰爭,最後重用漢地的忽必烈取得勝利,建立元朝,元朝雖然表面是蒙古大汗,到對其餘各部的統治力減弱,各大汗國矛盾不斷,經常發生戰爭,所以沒辦法西征。
-
7 # 薩沙
主要是蒙古帝國內部的分裂和鬥爭。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以部落為單位,帝國其實只是部落聯盟。
它並沒有中國那種君主集權制度,也就是皇帝一個人掌控一切。
即便是成吉思汗,也只是形式上的大汗。
比如他的長子朮赤就曾和他對著幹,成吉思汗曾經惱怒之極,準備出兵討伐。
但朮赤卻突然得了重病,隨後死去,成吉思汗才放棄進攻。
看看,自己親兒子都是這樣,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
成吉思汗死後,就出現了大汗地位的爭奪。
蒙古人的傳統是幼子繼承製度,也就是應該有郭靖的結拜兄弟拖雷繼承。
然而,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在1229年最終召開庫利爾臺大會推舉窩闊臺繼位。
然而,其他韓國只是形式上的歸附,而窩闊臺手上的兵權還沒有拖雷多。
拖雷後來突然死亡,一說就是被窩闊臺下毒害死。
窩闊臺自己時候,蒙古就出現激烈的權力爭奪,貴由在窩闊臺的王后支援下繼位。
然而貴由不是各部落認可的大漢,比如朮赤的兒子,強大的金帳汗國大漢拔都就不承認他。
大家都知道,拔都是所謂征服者,就是他殺得基輔羅斯血流成河。
貴由勃然大怒,出兵征討金帳汗國,然而在途中暴病而死。貴由的死因也是很奇怪,不能排除是被拔都派人暗殺。
最終,金帳汗國拔都推選拖雷的長子、窩闊臺的養子蒙哥為大汗,受到四大汗國的認可,但也有不服的。
沒多久,蒙哥在釣魚城下被宋軍打死,草原再次大亂,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都支援阿里不哥繼承大汗寶座,因為阿里不哥是拖雷幼子。
誰知道,阿里不哥的哥哥,統兵大將忽必烈不服,停止對宋朝的南征,出兵攻打阿里不哥,最終將他打敗抓住後暗殺。
期間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認為忽必烈是篡位,紛紛出兵給予攻打。
只有伊爾汗國支援忽必烈。
而當時伊爾汗國旭烈兀正在西征,已經佔領敘利亞,被迫將主力東返去支援忽必烈。
由此,他的部下只有1萬多人進攻巴勒斯坦,被埃及馬穆魯克2萬多人騎兵擊敗。
至此,蒙古帝國分為5個國家,除了四大汗國以外就是忽必烈的元朝,互相攻打。
這種情況下,西征當然就不可能了。
-
8 # 蕭郎君
因為蒙古帝國分裂了。
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建立的。
這是一個有野心的帝國,當然真正有野心的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勵志開疆擴土,甚至還立了遺訓,後代也要繼續開疆擴土。
所謂開疆擴土,就是西征。
這也是為什麼蒙古帝國在建立初期三次西征的原因。
然而第三次西征快要結束的時候,1259年8月11日,他們的“可汗”蒙哥卻突然去世了。這一去世不要緊,誰來當可汗呢?
於是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以及阿里不哥開始爭奪位置了。
這一爭就是4年,最終忽必烈勝出。
在蒙哥去世之前呢,第三次西征可以說是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可惜蒙哥一去世,國內就不穩了。
國內不安,如何“攘外”呢?
更何況第三次西征的主帥也是蒙哥的弟弟,叫旭烈兀。
家裡出事了,他怎麼可能坐得住呢?
所以他放棄了繼續西征,率軍回國。
也因此第三次西征就這樣結束了。
這裡再說說4年之爭,蒙古帝國不能繼續掀起大規模戰爭的原因。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先是自立為大汗,不久後,阿里不哥也自立為了可汗。
一個帝國怎麼能有兩個君王呢?
於是雙方開始了激烈的內戰。持續4年之久。
既然是內戰,肯定是兩敗俱傷。
結果就是忽必烈雖然勝利了,但是蒙古內部卻形成了巨大分裂。
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這3個大汗國都支援阿里不哥。
唯獨伊利汗國,選擇了忽必烈。
阿里不哥戰敗後,4大汗國紛紛獨立。
因此蒙古帝國沒有了統一的政權。
無奈之下,忽必烈在公元1271建立了元朝,一個屬於他的國家。
這才是蒙古帝國沒有能力掀起大規模戰爭的真正原因。
心都不在一處了,怎麼可能一致對外呢?
-
9 # 遊者走天下
主要怪忽必烈。
雖然他是一個非常有為的君主,而且他一改蒙古征服天下過程中殺伐過重的政策,開始以招降安撫為主,讓南宋東南地區得以迅速投降,避免了經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馬可波羅來到我國之後,對蘇杭地區大加讚賞,認為這簡直像天堂一樣,但是對曾經發生過常年戰亂人口損失達到7成以上的我國北方地區關於繁華的描寫就寥寥無幾了。
忽必烈雖然統一天下,但在成為皇帝之後卻在軍事建設上走向低谷。
他沒有有效整合內部的各種軍事資源,無論是東征日本還是南征爪哇等地,給人的感覺都是在剷除異己鞏固統治。
所以,除了在遠征中損失大量兵力最終失敗之外,也讓人看到忽必烈已經缺少了他的祖先和他繼位之初那種鋒芒畢露的進取之心。
當元朝開始採取守內虛外的國家政策之後,所帶來的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蒙古帝國無法在對外實施大規模的遠征了。
因為,依靠4大汗國的能力對外擴張已經達到極限。
伊兒汗國無法突破馬木留克軍團建立的防線,只好止步於西納半島。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元朝願意派出大軍增援,恐怕馬木留克就會面臨全殲的命運了。因為,此時代表蒙古帝國最高戰力的是忽必烈手下的漢軍留侯。
金帳汗國雖然保持著對俄羅斯的控制權,利用各公國之間的矛盾對這裡實施掠奪,可是他也沒有能力在當地建立有效的統治,只能扶持代理人。
如果當時忽必烈向當地派出大量中原人組成的官吏呢?
他們在蒙古騎兵的幫助下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把這裡變成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了,甚至有可能依靠這裡的兵員向東遠征奪取整個歐洲。
當然,忽必烈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重新統一蒙古。
想要統一也很簡單,那就是利用中原龐大的人力物力,像潮水一樣湧向西方,進行第4次西征。
以當時元朝的實力是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但是,如果忽必烈已經缺少了對外擴張的雄心,所以得到天下後對投降的宋軍和當初他的盟友中原的留侯部隊進行打擊,為了剷除異己,鞏固統治,哪怕發起第四次遠征,也會像東征日本一樣失敗的。
所以,關鍵還是看當時蒙古帝國最高的統治者忽必烈他能不能改變改變。
-
10 # 舊史今說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將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也給歐亞各民族人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什麼三次西征後,蒙古帝國沒有再發動西征呢?我們一起來看經過。
三次西征蒙古帝國的版圖變化
第一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蒙古人針對花剌子模的挑釁,由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團,浩浩蕩蕩西征,這次遠征,很快就戰勝了強大的花剌子模,並佔領花剌子模全境。那時候,花剌子模的蘇丹(國王)摩訶末被打死,太子札蘭丁逃到印度。
第二次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1241年),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歐洲各國被打的無力還手,蒙古軍團橫掃歐洲大陸。
第三次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整個西亞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正當旭烈兀征服西亞,準備把兵鋒指向埃及的時候,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旭烈兀為了回國競爭大汗之位,於是趕緊撤軍。
後來再沒有發動西征的原因在第三次西征時,最有希望成為大汗的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他的死為下任大汗留出了一個空位置,蒙哥的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來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撤軍回朝競爭汗位,由於路途遙遠,在旭烈兀返回途中,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就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勝利的天平就迅速倒向了忽必烈,忽必烈已經掌控了局勢,旭烈兀深思熟慮後放棄了汗位之爭,接受了忽必烈允許他在西亞建立汗國的建議,建立了伊利汗國。蒙古帝國也因為汗位之爭,分裂成了幾個主要汗國,除元朝外,之前由成吉思汗分封的諸王選擇支援不同的陣營,最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等實際上獨立的國家。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雖然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國,與元朝驛路相通。但經常爆發邊界衝突。至此,由於蒙古帝國的分裂,蒙古再也沒有心思和能力發動西征了。
-
1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是隨著蒙古帝國的立國時間不斷增長後,蒙古帝國的領導核心威信和進取心不斷下降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蒙古帝國在鐵木真手中建立,鐵木真被蒙古人尊為成吉思汗,成為所有蒙古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大英雄甚至是神,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鐵木真刀鋒所指,蒙古騎兵就會奮力衝殺絕無二言,這是第一代蒙古大汗的領導魅力和凝聚力所在,時至今日如果你到真正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做客,你仍舊會發發現幾乎所有的蒙古人家中都掛有成吉思汗的畫像。
成吉思汗至今仍在蒙古人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
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時代西夏臣服,鐵木真留下木華黎經略遼東和金國,然後以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為由發起第一次西征,此次西征的區域大概是今天的哈薩克、烏茲別克、阿富汗、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等地區,西征過程中,由於遭遇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的頑強抵抗,蒙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有成吉思汗親自帶領追擊扎蘭丁進入到印度河流域,另外一路則由長子朮赤、大將哲別帶領進入到東歐欽察草原,掃蕩東歐及高加索地區,此次西征為蒙古人向西方擴張打開了通道。事後成吉思汗將欽察草原及高加索地區分封給長子朮赤(後來成為金帳汗國),而將中亞地區分封給次子察合臺(即後來察合臺汗國)。第一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東返途中西夏再次反叛,而成吉思汗就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
第二次西征則是窩闊臺大汗時期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的汗位由其第三子窩闊臺繼承,此時蒙古帝國的戰略進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已經龜縮在中原一帶的金國,二是歐洲方向。
由於此時中亞地區已經成為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封地,途徑裡海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的草原通往東歐欽察草原的通道已經被開啟,而且在第一次東征後期,蒙古軍隊曾在高加索地區吃過小虧,而蒙古人在東歐地區的真正統治尚未完全建立。於是蒙古人組織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由蒙古帝國各王及大將的長子率領,其中以朮赤的長子拔都為主帥、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等都參與,因此此次西征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真正的東西方對決
此次西征完全肅清了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那些對於蒙古人的抵抗勢力,而且蒙古人還順勢攻入中歐,兵鋒已經攻擊到匈牙利的多瑙河附近,大敗波蘭、羅斯等國的聯軍。此次征服的地區由拔都建立為金帳汗國。本來第二次西征很可能會繼續進攻中歐,甚至攻佔西歐,吞沒當時基督教文明,但是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突然暴斃,於是第二次西征結束,諸王長子紛紛東返蒙古本部,選舉新一代大汗,結果窩闊臺長子貴由成為蒙古第三代大汗。
第三次西征發生在蒙哥大汗時期貴由成為蒙古帝國第三代大汗的時間不長也死去,經過激烈的爭奪,蒙古大汗由拖雷的長子蒙哥擔任。
這裡說一下非常有特色的蒙古大汗推舉制度忽裡臺大會。根據蒙古族的古老傳統,當老一代的首領死去,新一代的首領誕生需要的部落元老們的投票,比如成吉思汗就是這樣被推舉為成吉思汗的,當然這樣說的“民主”形式遠大於內容,但這是確實一直是蒙古傳統,只有經過忽裡臺大會的才能蒙古帝國的合法大汗。成吉思汗之後,窩闊臺大汗、貴由大汗乃至蒙哥大汗都是經過這樣的形式成為大汗的,只不過貴由死後,蒙古大汗轉入拖雷一系是經過了激烈的權力博弈。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仍舊是兩個進攻方向,此時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已經都有了自己封地,於是在第一次西征獲得了中亞基礎上,除了通往歐洲的道路被開啟外,另外一條通往西亞,乃至北非、南歐地區的通道也被打開了,孱弱的阿拉伯帝國已經暴露在了磨刀霍霍的蒙古帝國面前。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的擴張
於是蒙古帝國發起第三次西征,此次領銜的是蒙古大汗的其弟弟旭烈兀,而蒙古大汗則與弟弟忽必烈一同向南進攻南宋,另外一個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在草原。第三次西征蒙古帝國仍然一路攻城拔寨非常順利,蒙古大軍攻破巴格達,處死了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里發,滅亡阿拉伯帝國。並一路攻佔敘利亞,阿拉伯及伊斯蘭教的殘餘勢力逃入埃及,正當旭烈兀準備一舉攻破埃及的時候,在四川親自伐宋的蒙哥大汗戰死,忽必烈立即停止進攻南宋,而是北返與留守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結果實力較強,漢化程度較深的忽必烈在沒有進行忽裡臺大會的情況之下,自稱為新任大汗,而阿里不哥也在一些蒙古王公的支援下,進行了人數不足的忽裡臺大會宣稱自己為新任大汗,於是蒙古帝國的內戰爆發。而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緊急停止西征,向東返回蒙古草原,參加這場新任大汗的政治博弈,他支援的是忽必烈。
當旭烈兀還在東歸途中的時候,蒙古大汗的爭奪已經塵埃落定,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成為新任大汗,由於旭烈兀的東返時,留下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結果遭遇埃及的馬木留克人突襲,結果兵敗被殺,於是旭烈兀的西征也就此止步於敘利亞,由於在大汗爭奪上對於忽必烈的支援,第三次西征的戰國被忽必烈分封旭烈兀,建立起伊兒汗國。而忽必烈繼位後也改蒙古帝國的國號為元,此時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後來被元帝國和察合臺汗國瓜分)等五大汗國全部建立完成。
蒙古五大汗國
由於忽必烈並不是透過合法忽裡臺大會獲得的蒙古大汗的汗位,所以忽必烈一直受到一些蒙古王公的質疑,後來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之後更是廢止了忽裡臺大會制度,於是作為第五代大汗的忽必烈的威信和凝聚力遠遠比不上前四代蒙古大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汗國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和離心力也越來越強,乃至後來的元帝國只是其他幾大汗國的名義上宗主國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蒙古人文明落後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他們可以建立一個空前絕後的帝國,卻不能長期維持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他們逐漸拋棄了長生天的原始信仰,元帝國的領導層開始漢化和信仰喇嘛教;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以及伊兒汗國則不可逆轉的逐漸伊斯蘭化,沒有共同的信仰和強大核心凝聚力,別說繼續進取擴張了,即使是強大的蒙古帝國也逐漸分崩離析了。
-
12 # 小熙為人人
大家好!我是熱愛中國歷史的小熙,誠心學習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蒙古軍隊的三次西征均取得勝利,尤其是1252年的第三次西征,蒙古軍的12萬鐵蹄如狂飆般橫掃中東,連建國500餘年的阿拔斯王朝都被征服!一直打到加沙,距非洲只有一步之遙!
但此時,蒙哥大汗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旭烈兀命便停止西征,於1260年6月26日東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國。
此時的蒙古“黃金家族”依然兵強馬壯,為什麼西征後再沒能力掀起大規模的戰爭了呢?
因為第三次西征後,家族內部發生分裂,各自建國的他們為了利益與地盤之爭大打出手,一直打了20多年,
等到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在與蒙古名國的內戰間隙中進軍敘利亞時,敘利亞的馬穆魯克人已經在蒙古人自相殘殺的時候完成了政權的整合,這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國家,而是一個透過戰勝地中海東岸的一系列十字軍國家而變得強大的馬穆魯克王朝。
據說,即便是伊利汗國蒙古政權最為強盛的時候,馬穆魯克人也是蒙古人懼怕的勁敵!馬穆魯克的騎兵與蒙古軍一樣精於騎射,刀法卻強於蒙古軍,,他們可以在策馬奔騰中劈中懸掛在空中的一枚沙果。可見其戰鬥力之強大!蒙古人終於遇到了勁敵!
1299年,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合贊汗集結了九萬騎兵入侵敘利亞,奪取大馬士革。但蒙古人在敘利亞統治僅僅兩個多月,便宣告失敗。
1300年,合贊汗二次進軍敘利亞。由於天氣嚴寒,合贊汗提出議和,要求馬穆魯克稱臣,但卻遭到了馬穆魯克的強烈反對!無功而返。
1303年,三徵敘利亞。5萬蒙古軍先鋒與馬穆魯克軍隊在蘇法爾草原激戰,慶幸的是蒙古軍初戰告捷!
但蒙古軍終因缺水缺糧全軍潰敗,死傷不計其數,1萬餘人被俘,蒙古軍此戰遭到毀滅性打擊。
蘇法爾草原的慘敗大傷了蒙古軍的元氣。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繼續對外擴張的能力了。
-
13 # 庭州行者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其兵鋒所及,幾乎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然而,在第三次西征之後,蒙古軍團突然停止了擴張的腳步。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奇怪。
蒙古的西征三次西征,並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從成吉思汗開始,一直到蒙哥去世為止,斷斷續續一共七十餘年。三次西征的戰略目標和物件也並不相同。
蒙古鐵騎的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發動的,對花剌子模的戰爭。彼時,成吉思汗已經征服了西夏,將中原強國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可謂是兵鋒正盛。恰此時,花剌子模的國王摩訶莫也在中亞,西亞地區大殺四方,在其看到蒙古強盛之後,便派遣使者於1216年與蒙古建立了友好的貿易關係。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的蜜月期持續了兩年,一直到1218年,成吉思汗的商隊在花剌子模被汙衊藏有奸細,摩訶莫不加細查,便誅殺了整個商隊,戰爭由此而起。成吉思汗當時召集所有被征服政權輸送兵員,號稱大軍六十萬(實際十五萬左右),向中亞進發。雖然摩訶莫在中亞西亞未逢敵手,但是當花剌子模的軍隊遇到蒙古鐵騎,可謂是一勝難求,最終,摩訶莫倉皇逃出首都撒馬爾罕,在流亡中死去。此役,成吉思汗的兵鋒一度抵達高加索山,黑海一代。可以說,第一次西征為後兩次的西征起到了探路的作用。第二次西征,又稱為長子西征,整個蒙古軍隊是由成吉思汗諸系的長孫率領,其中的主力是朮赤的長子拔都。由於第一次西征,蒙古帝國已經控制了中亞,西亞諸多地區,所以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小亞細亞,中東歐地區。拔都的軍隊一度抵達了馬扎爾(匈牙利),並且擊敗了中歐的軍隊,最遠兵臨維也納。此次西征,隨著大汗窩闊臺的突然去世而宣告終止。第三次西征主要是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主導的,此次的西征,蒙古軍隊掃清了敘利亞,伊拉克以及西南亞地區。而旭烈兀本人在結束這次的戰爭後,在西南亞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伊利汗國。這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之後,整個蒙古帝國已將歐亞大陸的絕大多數陸地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中,此時尚在蒙古帝國統治之外的,只有西伯利亞北方,以及西歐等當時世界的邊緣地區。
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蒙古帝國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的團結問題。成吉思汗在世時,依靠個人的能力以及威望,將整個蒙古團結起來,所以蒙古軍隊能夠團結一致,披荊斬棘。當成吉思汗去世之後,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最為突出的便是窩闊臺汗的威望不夠,而使得蒙古帝國對於欽察草原,即朮赤一系的領地的控制能力下降,雖然此時朮赤的嫡子拔都對窩闊臺忠心耿耿,但欽察汗國從實力上來講,已經有能夠獨立的趨勢。這個苗頭在窩闊臺死後進一步發展,窩闊臺的兒子貴由於拔都向來不和睦,所以拔都在貴由統治時期已經實質上脫離了帝國本部的控制。
最終,在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名存實亡,分裂為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以及元朝。雖然其他汗國名義上是元朝的附屬國,但是元朝已經無法真正控制他們。所以,到了後期,蒙古帝國已經無法做到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蒙古帝國在擴張的高成長,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和土地,當這些東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其邊際效用便開始遞減,蒙古對於財富和土地的需求便不那麼旺盛,故而轉而開始經營已有的地區。在此過程中,由於蒙古帝國區域廣闊,其體制的區域包含了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和一部分基督教文明,這些文明都對當地的蒙古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因此各個蒙古汗國的官僚機構中葉開始出現了被征服者,久之,蒙古汗國完全本土化,各個汗國的目標和理念已經出現差異,自然沒有再次進行聯合的可能。在這種本土化過程中,蒙古政權最終被本土政權所取代。
-
14 # 我是越關
蒙古帝國停止西征的原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中央的權威不斷地下降,加上蒙古帝國內部的分裂態勢愈演愈烈,最終無盡的內訌導致了蒙古帝國向外擴張的實力與動力不足。
第一次西征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隊和使者到達花拉子模,意欲開展通商貿易。但花拉子模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殘忍屠殺蒙古商隊。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前去交涉時,花拉子模國王摩訶末又屠殺正使,剃光了兩名副使的鬍鬚。
這件事讓蒙古各部氣憤不已,加上成吉思汗至高無上的權威,蒙古帝國表現出了空前團結。於是成吉思汗為了對付花拉子模,僅留給了木華黎1.3萬蒙古本部兵馬攻打金國,而自己則帶去了23萬大軍。
此次西征非常順利,很短的時間內,蒙古軍隊便消滅花拉子模數十萬軍隊,並且佔領了花拉子模全境,最終花拉子模國王摩訶末含恨而終,太子札蘭丁逃往印度。
攻克花拉子模的同時,成吉思汗派遣了哲別和速不臺掃蕩了高加索地區,大破斡羅斯[俄羅斯]10萬聯軍,為第二次西征奠定基礎。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帝國最具權威的人從此隕落,各個兒子之間也開始了明爭暗鬥。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分別是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成吉思汗去世前,遺命窩闊臺繼承汗位,但卻將大部分軍權交給了拖雷。
由於蒙古人“幼子守灶”的習俗,很多蒙古王公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囑,認為應該立拖雷為繼承人。兩派在忽裡勒臺大會爭執了很久,最終由於察合臺全力支援窩闊臺,而朮赤此時已經去世,勢單力孤的拖雷退出了汗位的爭奪。但此後窩闊臺系和拖雷系的矛盾開始加深。
第二次西征蒙古滅金之後,窩闊臺已經穩固了中原和中亞地區的統治。1236年,窩闊臺下令由各宗王長子率本部兵馬出征,統兵將領分別為朮赤之子拔都、察合臺長子拜答兒、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此次出兵的統帥為拔都,兵力由第一次西征的23萬變為了15萬。
從1236年到1241年,蒙古大軍順利攻下了西亞、東歐、中歐大部分領土。
1242年初,窩闊臺死訊傳至西征大軍,拔都帶領部隊準備東返。但在返回途中,拔都聽說乃馬真後準備立與自己不和的貴由為大汗後,便停止了東返,留在了伏爾加河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
速不臺和諸王長子回到蒙古本部之後,窩闊臺長子貴由成為大汗。貴由汗繼位之後,對拔都懷恨在心,甚至在1248年舉兵西征,準備討伐拔都,但行至半路病發身亡,拔都從此之後開始脫離蒙古帝國的統治。
貴由汗去世之後,拔都以長支宗王的身份在欽察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拒絕參加。不過在朮赤系和拖雷系的安排下,拖雷長子蒙哥繼位成為了新的大汗。
蒙哥繼位後,蒙古各宗王內部矛盾進一步加深,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根本就不承認選舉結果,導致中央權威進一步下降,帝國分裂態勢明顯。
第三次西征
1252年,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旭烈兀進攻波斯地區,即第三次西征,這一次西征的軍隊再一次減少,僅有10萬餘人。不過即便是10萬人,旭烈兀也是所向披靡,甚至準備進攻埃及地區。
1259年,蒙哥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在釣魚城去世。當得知蒙哥去世的訊息後,旭烈兀留下副將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自己率軍返回。
當旭烈兀走到波斯的時候,聽說二哥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展開了大戰,左右斟酌之下,旭烈兀決定支援二哥忽必烈。但此時的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準備支援阿里不哥,而朮赤系後人由於距離蒙古本部較遠,選擇中立。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戰爭,最終以忽必烈勝出而結束。此時忽必烈高興的冊封了旭烈兀為伊爾汗,旭烈兀也得以留在敘利亞建立了伊爾汗國。
蒙古帝國的內亂與混戰
忽必烈繼位之後,窩闊臺系後人海都欲奪取帝位,所以聯合了察合臺系後人攻打忽必烈。終忽必烈一朝,雙方都在不斷地戰爭,所以元帝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都沒有西征。
旭烈兀建立伊爾汗國後,副將怯的不花在艾因·賈魯之戰中被殺,旭烈兀的偏師遭遇慘敗。本來旭烈兀準備率領主力為怯的不花復仇,但由於信仰問題與欽察汗中國產生矛盾,最終矛盾升級後,雙方在高加索地區展開了激戰。
以此之後,蒙古和汗國之間內訌不止,再也無力挑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
15 # 桃花石雜談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對的,在三次西征之後,元朝和蒙古各汗國都曾經多次為擴張領土發動大規模戰爭,只是成功的例子幾乎沒有。但其實這個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帝國分裂了。公元1259年,歷史分水嶺
其實導致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突然斃命。而在此之後,統一的蒙古帝國就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相對來說,無論是東方的元朝,還是西方的幾個汗國,其軍事實力和之前的統一蒙古帝國相比,都已經有了明顯的差距。
(蒙古帝國的擴張與分裂,不過圖中1279年並不準確,蒙古帝國在公元1259年其實就已經分裂了)
當然蒙古帝國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對蒙古大汗寶座的爭奪。但其實如果從宏觀角度看,這只是導致蒙古帝國分裂的眾多因素之一。因為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進行汗位爭奪戰的同時,伊兒汗國和金帳汗國在西方也打成了一鍋粥。
而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其實元朝與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與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之間也都還爆發過長時間的戰爭。特別是元朝和窩闊臺汗國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了30多年,直到忽必烈孫子那輩才最終聯合察合臺汗國擊敗並滅亡了窩闊臺汗國。所以其實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元朝和幾個汗國的國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了彼此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在其它方向擴張的能力自然也就不足了。而且在蒙古帝國滅亡之後,包括元朝和其它幾個汗國可以說都只是繼承了其四分之一甚至更小的疆域,國力和統一蒙古帝國相比也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相應地其對外擴張實力不足也並不奇怪了。
元朝的擴張戰爭但沒有太多擴張成果卻不意味著沒有嘗試過,其實後來無論是元朝還是其它幾個汗國,也都曾經多次出動大軍希望征服更多土地。只是在這些武力征服行動中,除了元朝在轉化為中原王朝之後滅亡了南宋之外,其它的企圖基本都全部宣告失敗了。
所以其實元朝滅亡南宋確實是一個特例,南宋幾乎是蒙古帝國解體之後,世界上唯一一個被繼承蒙古帝國版圖的政權滅亡的主要政權了。而且南宋地處水系發達的南方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其實是已經超越了蒙古人武力征服的極限區域的。因為之前雖然蒙古帝國版圖曾經大的變態,但所征服的區域基本都是草原和沙漠的乾旱或者半乾旱地區,農耕地區已經不多,真正處於溫帶南部,氣候溼潤的地區幾乎沒有。所以從這個視角看,最近這些年所謂南宋“抵抗50年”說明南宋軍事實力也很強其實完全是一個誤會,因為本身南宋所處的地理環境就是蒙古騎兵很難有所作為的環境,其實正是因為南宋的軍事力量過於孱弱,才使它成為了唯一被蒙古騎兵征服的溼潤溫帶區域,以及唯一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被蒙古騎兵滅亡的主要王朝。
(公元1285年元越戰爭形勢)
那麼說完了南宋的這個特例,我們再來看看同一時期元朝和其它幾個汗國對外用兵的結果。首先還是說元朝,在滅亡南宋的同一時期,其實忽必烈在別處也沒有消停,除了與另外兩個中亞蒙古汗國長期作戰外,還忙裡偷閒先後在公元1274年和1281年兩次跨海東征日本,在公元1285年和1287年兩次用兵越南,並在公元1277、1283和1287年三次南征緬甸,還在公元1293年跨越南海試圖征服爪哇,也就是今天的印尼。但在這些征服行動中,三次跨海征服行動全都徹底失敗,兩徵越南除了最後迫使越南陳朝稱臣之外,對越南沒能實現實際控制。只有對緬甸的三次戰爭實現了一定的實際控制權,但也是以緬甸蒲甘王朝成為元朝附屬國的形式實現的。但相對來說,元朝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還是取得了一定戰果的,而其它幾個汗國則就乏善可陳了。
三大汗國在蒙古帝國解體後的征服企圖首先來說其它三個汗國裡存在時間最短的伊兒汗國。伊兒汗國是蒙古第三次西征滅亡了阿拉伯帝國之後建立的國家。在它存在期間,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當時僅存的伊斯蘭王朝埃及馬穆路克王朝用兵。從蒙古帝國解體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開始,伊兒汗國曾經在50多年時間裡至少5次大規模入侵亞非交界地區,試圖征服馬穆路克,其中公元1281年和1299年發動的兩次入侵出兵規模分別都達到了8萬人和10萬人,但這兩次入侵分別在今天敘利亞境內的霍姆斯和大馬士革被擊退。公元14世紀,伊兒汗國的統治者也皈依了伊斯蘭教,最終在公元1323年與馬穆路克簽署了和約,這也宣告了伊兒汗國所有擴張舉動宣告失敗。
(公元1300年伊兒汗國入侵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形勢)
而地處中亞的察合臺汗國建立之後除了在早期和元朝一起滅亡了窩闊臺汗國之外,後期則把主要征服目標放在了位於印度次大陸的德里蘇丹國。在公元1293年到1327年之間,察合臺汗國與德里蘇丹國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停過。在公元1303年八月察合臺汗國甚至曾經一度佔領了德里,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但最終在大肆劫掠之後撤退。而到公元1327年之後,察合臺汗國因為國內伊斯蘭教與蒙古傳統信仰及佛教之間的矛盾,不斷爆發內戰,也無力再對德里蘇丹國用兵,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告一段落。雖然兩百多年以後,巴布林最終成功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臥兒(蒙古)王朝,但這些完全伊斯蘭化的征服者其實已經和蒙古征服沒有什麼關聯了。
(描繪德里蘇丹國與察合臺汗國戰爭的古畫)
而位於東歐的金帳汗國在蒙古帝國解體之後,其實也曾經多次對歐洲發動過進攻。比如在公元1285年、1287年和1291年,金帳汗國第七任大汗兀剌不花曾先後入侵過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和塞爾維亞,但除了一度迫使保加利亞沙皇喬治一世和塞爾維亞國王米盧丁對其稱臣之外,其它幾次對歐洲的入侵行動都遭遇了慘敗。這兩種不同的結果就反映了蒙古帝國作為整體入侵時和金帳汗國單獨入侵時的實力反差,另外匈牙利君主貝拉四世等人在之前蒙古西征之後進行的軍事改革也被認為卓有成效。到公元14世紀之後,金帳汗國對歐洲的軍事威脅進一步弱化,除了曾兩次入侵東羅馬的色雷斯地區,並最終迫使東羅馬與其透過和親結成同盟之外,它對歐洲基本上就沒有再造成了什麼威脅了。
(描繪公元1285年金帳汗國與匈牙利戰爭的古畫)
所以總體來說,蒙古帝國解體之後,無論是元朝還是各個汗國的實力和統一時的蒙古帝國相比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他們相互之間的戰爭幾乎也持續不斷,對其各自的國力損耗很大,所以他們後來又發動的征服戰爭勝少負多也就是正常情況了。 -
16 # 漩渦鳴人yy
簡單來講,一個強盛的帝國,他最先出現衰敗,並不是出現了一個強悍無法戰勝的對手,而是出現在這個國家的內部。
蒙古帝國最後一次發動西征是在蒙哥大汗時期,此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征討中東伊斯蘭世界,而蒙哥大汗和忽必烈一起夾擊南宋。
看過我的四大汗國的那點家事的文章其實大家都應該明白,這是蒙古帝國內部最後一次合作,原因便在於成吉思汗這個位置究竟是誰繼承?
可是等到蒙哥死了以後,蒙古內部開始出現問題,這件事情其實大家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成吉思汗締造的是多麼大的一塊兒家業,誰都希望自己在這個家業裡面佔據主導地位,但其他的人會服從你嗎?
蒙哥剛死,在伊斯蘭教只剩下最後一站的蒙古軍隊緊急回到中原去合當時的忽必烈爭奪汗位,知道這個時候伊斯蘭世界只剩下了一個埃及,如果能把埃及給打下來,伊斯蘭以就可以不復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旭烈兀成吉思汗的孫子是到底以什麼樣的心情放棄了這場戰爭,我們大家都能夠猜想的到。
但是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忽必烈成為了大汗汗國的大汗,建立了元朝,而且還統括了窩闊臺和拖雷兩大派系的所有領地,其他的三大汗國自然不服。
雙方在這之前親密無間的盟友,一下子變成了權力的敵人,本來能夠把自己後背交給對方,現在只能夠提防他,至於說其他世界的那些敵人,一方面實力不夠,另一個方面,以便能夠拿下來也得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利益,蒙古在第三次西征以後,停了下來。
-
17 # 歷史公元蒙古帝國號稱是進行了三次西征,但只有第一次、與第二次是整個蒙古帝國的軍事行動,漸漸地隨著蒙古帝國的衰弱,已經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戰爭。蒙古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發動的對花拉子模的戰爭。實際上此次戰爭非常的倉促,蒙古帝國並沒有消滅後方的西夏與死仇金國。
因此成吉思汗專門留下了大將木華黎留守大本營,防備西夏與金國,並且主持對金國的征戰,牽制了蒙古帝國很大一部分兵力。
最後,成吉思汗因為西夏反叛和木華黎病逝,不得不選擇撤軍。
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是成吉思汗親自確定的繼承人窩闊臺組織的,經過“諸王大會”確認,由“各支宗室”長子為主力軍,在“朮赤子拔都”的率領下發動的,因此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雖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卻因為窩闊臺逝世陷入了汗位之爭,導致蒙古第二次西征提前結束。
蒙古第三次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發動時,蒙古帝國已經陷入了分裂之中,所以此次西征的主力在旭烈兀率領下,進行對中東的征戰。蒙哥汗親自主持對南宋的征戰。
第三次西征因為蒙哥汗的逝世,和艾因·賈魯戰役中兩萬蒙古聯軍的全軍覆沒,提前收場,這也是蒙古帝國所能夠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之後依靠戰爭上位的忽必烈,根本沒有得到忽裡臺大會的認可,再也不能召集如此龐大的蒙古鐵騎,更談不上再次西征。
-
18 # 阿樊達1986
西征不是常規戰爭,是遠征,遠征是需要強大的人力,物力和領導力做支撐的。而第三次西征後,蒙古帝國已經沒有了這些條件。
第一,沒有領導者,也沒有領導意向。蒙哥死後,第三次西征其實就宣佈結束了。 然後蒙古帝國為了汗位開始了連年的內戰。蒙古貴族選中的是阿里不哥,但結果卻是忽必烈成就大統。忽必烈登上汗位那一刻起,蒙古帝國就開始分裂了。忽必烈的重心在南宋,而非遙遠的西方。所以沒有西征的動力。 而作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不主張,沒意向。其他附屬國也就沒有理由提議。
第二,缺乏軍力匱乏。蒙古帝國面積確實很大,但是有個短板就是,蒙古人少,不論是哪個汗國,蒙古人都是少數民族。其實軍力匱乏在第三次西征時就突現出來了。旭烈兀領導下的軍團欽察軍佔了很大一部分。
第三,後勤缺乏。西征需要大量的資源。而忽必烈稱汗後,重心在於攻打宋朝,不可能拿出糧草來西征。而且海都的叛亂一直伴隨著忽必烈汗位的一生。東西方的路線都被堵塞了。
再者,忽必烈給予了各汗國高度的自治權利。各汗國事實上已經獨立了。汗國的後代主政者,大多已被當地同化。或皈依基督教或皈依伊斯蘭教。尤其第三次西征軍被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打敗後,旭烈兀也就勢建立了伊兒汗國。
忽必烈死亡後,蒙古帝國徹底分裂,西征也就成歷史了。
-
19 # 子屠龍
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都是在蒙古大汗統籌下進行,各大宗王按慣例都派出自家軍隊支援戰爭。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三大西征進行順利,取得顯著成效。
蒙古三大西征之後,全蒙古性的征服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但區域性的征服戰爭還在進行。其中規模較大,且為華人熟悉的,就是忽必烈征服南宋之戰。
不過,大家都清楚忽必烈打南宋,全憑自己的本部人馬在打,沒有得到全蒙古力量的支援。自從南宋被拿下後,蒙古人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征服新領地,為什麼會這樣呢?
蒙古三大西征的最後一役,由蒙哥汗發動的,他是最後一個全蒙古都認可的大汗。1259年,蒙哥身死四川釣魚城前線,蒙古帝國徹底走向分裂。
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爆發戰爭,最終忽必烈獲勝。然而,忽必烈的汗位不被很多蒙古貴族所承認,逐漸及變成元帝國、四大汗國並立的局面。
因此,蒙古人無力征服新領地的最大原因,就是蒙古再也沒有凝聚成拳頭,蒙古人的實力被分散開來。
第二個原因蒙古人內耗嚴重,內部都不得安寧,哪裡有力量去征服他人。
首先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蒙古本部騎兵自相殘殺,以及後來元帝國與窩闊臺系海都等宗王的中亞爭戰。
其次是西亞地區的戰爭,朮赤系金帳汗國與拖雷系伊爾汗國的戰爭,從旭烈兀建立伊爾汗國開始就對打,多年來的損耗讓兩國打得是鼻青臉腫。
再次,蒙古各大宗王的衝突不斷,元帝國、四大汗國就沒有徹底解決問題,一直打到蒙古人徹底敗亡為止。
第三個原因,蒙古人離開了他們的生存土壤,即便元朝重心也不在蒙古本部,而他們又沒有在當地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動員體系。
蒙古的崛起,跟成吉思汗整頓軍隊有很大關係,極富戰力的蒙古軍制建立後,蒙古人就像岩漿般向外噴發。但是,蒙古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人口基數就這麼多。
他們征服遼闊的土地,但是他們以及後代很快被淹沒在異族人群裡,尤其在西方的土地上,幾十年的混血後,所謂的蒙古人已經長著當地人的面孔。
不僅容貌上發生變化,而且受到當地各種文化傳統的影響,蒙古的軍制並不能很好地適應下來。既然蒙古的軍勢被削弱,也就意味著對外征服能力的削弱,就難以發動征服戰爭。
-
20 # ASK說不說事兒
因為統一的蒙古汗國,分裂成四個小型的小型的汗王國體制,就是分封了(成為封建體制),各小型汗國兩代以後,各自推崇了大汗不一樣了,就對就任的蒙古汗國大汗不一定有認同感了,所以,蒙古汗國最有軍事實力的追隨者不響應了。
回覆列表
蒙古帝國在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以後,如果他們繼續西征,是完全可以把整個歐洲,乃至非洲拿下來的。但是後來,他們卻不再西征了。那麼,是什麼原因,阻止了他們西征的步伐呢?
如果說是因為實力不足,沒能力再打仗,他們才不打了,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實際上,他們當時其實是蒙古帝國最強大的時候。蒙古帝國的第三代已經完全崛起,拔都及其繼任者建立了金帳汗國,旭烈兀建立了伊爾汗國,察合臺的子孫們建立了察合臺汗國,窩闊臺的子孫們建立了窩闊臺汗國。再加上忽必烈的元朝,可以說,蒙古帝國已經成為了整個歐亞大陸的主宰。其強大程度,顯然是超過了成吉思汗及窩闊臺統治時期的。
(蒙古西征)
可是為什麼,他們此後就再也沒有發動過西征了呢?
我認為,蒙古帝國在其最為強大的時候,之所以停止西征,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蒙古大汗不好發動西征。當時的蒙古大汗是忽必烈。忽必烈雖然是蒙古大汗,但是,一來他並沒有得到所有蒙古宗王的認可,二來他也不好發動西征。
為什麼說忽必烈不好發動西征呢?
因為當時要發動西征的話,只有透過金帳汗國以及伊爾汗國去打。但是無論是透過金帳汗國還是伊爾汗國,他們都不願意忽必烈到他們的旁邊打仗。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旁邊的歐洲和非洲,屬於他們自己的勢力範圍。如果讓別人來打,打下的土地,勢必分割出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呢?
如果他們不願意,忽必烈也不好強行這樣做。為什麼說不好強行這樣做呢?因為忽必烈能夠上位當大汗,是得到了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極大支援的。既然得到了他們的支援,他當然不會做讓他們不高興的事情。
再說了,就算忽必烈強行這樣做。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不答應,必然要和忽必烈打起來。忽必烈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但是他也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所以他不會那樣做。
(忽必烈)
其二,單獨一個汗國無力發動西征。當年蒙古人確實發動了三次西征。但都是蒙古人舉全國之力來打的。單獨某一個汗國,要發動西征,顯然是沒這個能力的。
其三,忽必烈不願意組織全國性的大行動西征。對於忽必烈來說,他其實也不願意組織這樣的大型戰爭。因為忽必烈當時已經不能控制整個蒙古帝國的所有區域了。他唯一能控制的,也只有漠北、漠南這樣一些範圍。
就算他組織打仗,把修和非常非洲打下來,那也只有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的好處,他並不能獲得什麼利益。由此可見,他是不會這樣乾的。
忽必烈不願意發動西征,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戰爭的重心,在南宋身上。南宋是一個魚米之鄉,文明高度發達,遠比西歐和非洲那些地方好多了。如果能夠拿下南宋,那麼忽必烈的元朝,不但可以成為中原國家?還可以享受到高度發達的文明。這對於忽必烈來說,是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的。要打南宋,已經夠費勁了,忽必烈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對付西歐和非常。
(窩闊臺)
其四,蒙古帝國忙於打內戰。由於忽必烈採用非正常的手段,竊取了蒙古大汗的汗位。因此,很多蒙古帝國的宗王們,以及他打敗的阿里不哥的追隨者們。都不滿意忽必烈。也因此,忽必烈和這些宗王們打了起來。
尤其是窩闊臺的後人海都,更是組織大家,發動了和忽必烈持續不斷的戰爭。
除了忽必烈和窩闊臺汗國的後人海都之間的戰爭以外,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也忙著打仗,他們在高加索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仗打得一塌糊塗,誰也打不贏誰,最後的結果,差不多也是兩敗俱傷。
再比如說,察合臺汗國的內部也在發生權力爭鬥。國內的皇室成員之間,為了爭奪汗位,打得不亦樂乎。其它的汗國也參與進來,各支援一方,把察合臺汗國攪得一塌糊塗。
正因為有以上一些原因,因此,蒙古帝國雖然處在最為強大的時候,但他們卻不願意再打仗了。
(參考資料:《蒙古黃金史》《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