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道君
-
2 # 實現一個曉目標
照本宣科的教育當然不可能有好結果。不要過分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明白有一種神秘叫天賦。你做不到的,他也未必能做到。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長大。有個開朗活潑的性格。就是最大的成功。未來你會明白的。
-
3 # 薛耀康山西高考專家
原因如下:
1.學以致勝,活學活用。每個孩子成功的元素很多:如家庭教育背景、所處環境、孩子的個性特徵、綜合能力,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社會文化差異等,要仔細揣摩教育案例成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借鑑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與教育智慧而不是簡單地複製和照搬他們的教育方法。一味簡單模仿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成效。在不同的環境下,施行同樣的方法也有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結果。
2.根據自家孩子的實情,性格喜好、興趣特長及家庭教育背景及父母文化程度,制定符合孩子發展的成長路徑,學他人之長,避已之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已家庭情況和孩子個性的教育方法。讀一百本別人的教育書,不如用心“寫出"一本最符合我們自己的孩子成長曆程的教育書來。
3.陪伴是最成功的教育!每天用心與孩子交流與溝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與思考,與孩子共同成長,或許是最好的教育智慧!
-
4 # 雲開霧散2006
這就是應了那句話了,所有的方法發生效果,都是有前提的。都不是絕對的。這個,作為家長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我最聽到一句話,非常的乾貨。原話雖然記不得了,但是意思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主要差距,其實不是知道多少公式,多少方法,多少道理,而是知道當下的情況應該套用哪個公式,哪個道理,哪個方法”。針對你說的這個問題,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你要對你自己的孩子的情況做足夠的分析,然後在一大堆方法裡去找尋適合你孩子的方法。方法和問題不匹配,是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
-
5 # 司馬小絹
父母教自己孩子讀書都是很嚴肅的!孩子自己也有心理負擔!學也是死記硬背!起不到活學活用效果!所以就沒有好大效果!
-
6 # 北國清雪
教育孩子的心是相同的,而孩子生活的氛圍和個性卻千差萬別。書上雖然有很多的教育孩子進步的好方法,但是那些都是一些圓規體,都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不要生搬硬套,應該把那些好的教育孩子的好方法進行分化瓦解,把其中的主題思想轉化為若干個讓孩子容易接受的小方法,並且針對孩子採取有目的的教育。其實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有耐心,這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主題!孩子的性情不定性,反覆無常,如果沒有充足的耐心?那麼即使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沒用的。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懂得比較多的是非觀念和一些生活常識,並且會自覺地去認真地融入其中,這樣大人省心,孩子放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
-
7 # 苗萬平談情感
02.家長對孩子往往望子成龍。有的狠鐵不成鋼,方法管教不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管教越嚴,反作用力越大。孩子到17一18歲大了,甚至要與管教嚴的父親頂嘴,不供話,更無法與孩子溝溝通思想交流。
03.孩子大了,把做人的道理講清楚了,把學習注意事項、安全生活講清後,父母就不要再說了,說多越反感。這時,主要應經濟跟上去,照顧好孩的生活。更難於、更不適合親自輔導!
04.學習也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靠天賦的。部分人智力有後勁,學習進步很快,大部分人學習一般。對自己的孩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05.天下360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特點,各有愛好,各有所長,並不是只有上大學一條路可走。大人思想應放開。我見過學習不好的2個年輕人,在城市修理電器空調等,買樓2座,有存款幾百萬元。也見過幾個千萬富翁,都才初中畢業,當上大工頭、大老闆!
-
8 # 喀秋莎61589681
書本上的教育方法是理論總結,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不是套公式,拿來主義。教育人是因才施教,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根據孩子的特點特長進行教育培養,而不能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這種觀念會適得其反。方法對了就會事半功倍,內因和外因在一定時侯產生共鳴時,那就成功了。
-
9 # 鬍子哥說北京土話
其實,原因很簡單,很多書上的著名教育方法,是教“別人家孩子”的經驗方,但教育的實質是什麼?是個性化,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為其量身定製教育方法。
有人說了,學校都是班級上課,哪來的個性化教育?我的觀點是學校是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團隊能力、規範的地方,個性化教育的主要實施場地其實是在家裡,因為沒有比父母更瞭解自己孩子的了,為孩子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法也成了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
而現在有很多人也不滿足於學校教育了,希望在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能注重個性化,所以如今私塾教育興起,不過真正能做到個性化的還不多。
那麼什麼是家庭的個性化教育呢?我覺得先弄清楚一個基本點:個性化教育不是手指長就必須學鋼琴,個兒高就必須打籃球,這是興趣輔助教育,跟個性化無關。個性化是根據孩子性格,以及其短板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比如孩子欠缺守時觀念,那麼就要在日常貫徹這一觀念,甚至寫作業也規範時間,規範時間內寫不完就不能再寫了,第二天自己去學校承擔未完成作業的責任。還有一種觀點是,不補短板,繼續加強長板,其實這也不錯,只要真是適合孩子的就可以。
-
10 # 首席柯小吉
謝邀請。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書籍是過去式,本來就未必適用現在的孩子。再就是書籍都是理想化,你見過哪本這類的書會說用這個方法孩子可能會出現那些反抗形式啥的,都是“言聽計從”的。退一萬步來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立的性格。教育方式要因人而異,這門學門沒有能通用的高效技巧,都需要摸索,需要嘗試。
-
11 # 斯文白類羅叫獸
我覺得並非沒有用,但是教育中經常提到“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而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和具體的情況也是不同的,不能一味的去照搬,這樣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的甚至是反的效果。應該從名師教育的書中學習方法,學習教育孩子的方式,例如對孩子要有耐心,如果鼓勵他們,對於他們做錯事,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教育,而不是書中說怎樣就怎樣,書中的人的教育背景及家庭背景可能和現實中自己的有差異,因此照搬並不好,教育這件事,畢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
-
12 # 顧問圈
學習動機是孩子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對學習活動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需要,它是推動孩子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動因,學習目的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那個結果,前者
是達到學習目的動力,後者是學習的方向。孩子在校學習要以書本知識為主。教科書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一個來源。孩子在校能否掌握基本的又比較完全的知識,主要在讀書。但同樣讀書,效果卻可大不相同,這裡就有學習方法問題。要讓孩子制定好整個學習計劃(什麼時間學什麼的計劃表)。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規範其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用1個月的時間要你的孩子必須養成以下習慣:
1、在上新課之前有效地先預習將要學的課文。要讓孩子進行課前預習,找到不明白的,並在預習筆記本上記下重點和難點,上課時重點解決這些重點和難點。預習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只需7-10分鐘找到重點和難點,並記錄下來就行了。家長要同孩子溝通,不要討厭某某老師,喜歡某某老師,導致偏科。聽課要跟著老師思路走,將自己預習記錄本上所記的重點和難點聽懂並記憶在腦子裡。
2、在做作業之前必須要孩子先複習後再做作業。在做作業之前必須要孩子先複習後再做作業。
3、在孩子做完作業之後再叫孩子將做作業用了多少時間記錄下來。要讓孩子準備一個“錯題管理本”將做錯了的題,錯的記錄上後,寫明錯的原因,再將正確的解答記錄下來,並將舉一反三的解題方法都記上,並歸納提醒。
孩子閱讀必要的課外讀物,不僅能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於擴大他們文化科學知識的眼界,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和習慣。但讀書必須得法:圍繞所學各科知識,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讀,專心致志地讀。 深思熟慮,必求甚解,開動機器,大動腦筋。對所讀的書必須進行深入鑽研。有恆,就是有恆心,有毅力,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讀便罷,讀則讀懂,讀通,讀完。在對孩子進行讀書方法指導的同時,要教他們學會使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詞典、百科全書、索引與資料彙編等,並培養他們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首先必須培養孩子研究具體事物,依據可靠事實,經過科學論證,區分本質與非本質,再把事物本質特徵綜合起來的良好習慣。培養孩子能夠正確地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 抽象與概括、推理論證的思維方法。比如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分析課文、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主題思想等,在數理化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審題、分析題目、確定解題步驟,進行論證的一般方法。要培養孩子勤思多想、質疑善問的好習慣。 學習是複雜的腦力勞動,只有勤於動腦在學習上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學得深學得紮實。
-
13 # 藍音
謝邀, 在明白不過書上說的都推舉和拿最好的例證,甚至是綜合多位成功人世的經歷(童年學習及成才經歷),與你家孩子實際情況出入會有很大差異的。你在幾線城市,由其是鄉鎮和農村就算了吧。就是城市裡,周圍環境,學校師資水平,簡而言之差距無法比,你那書上寫的教育方法就如劇本了,滑之天下之大稽了。記得誰說過一個非常偉大的教育家說男孩的成長甚至成才都離不開(捱打),揚你那上古流傳與北方的神器(條帚)霸,對接上俺們小時經常渡過的(生死劫)秘籍中的暗語,一(條帚)消在屁屁上,爸爸媽媽會用上“洪荒之力”還不算,嘴上還念著洗滌靈魂的咒語還(海趕布感)孩子必須趕快回答秘語,(栽布感咧),才可能順利完成儀式,成長與聽話在多次反覆滴儀式中答成,一方認錯妥協,一方木有辦法的辦法,現在孩子什麼都不缺,就缺這個。
-
14 # 文學小博士
朋友!書上著名的教育法法誰然好,但是還的活學活用才行,你如果死般教條肯定行不通,教育孩子可不能紙上談兵。你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得向醫生看病一樣才行,首先你的瞭解自己的小孩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的小孩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不足的地方。要理論聯絡實際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不可以說假話和空話,也不可以急於求成,要慢慢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讓孩子看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書籍,平時多給孩子講些名人偉人成長的故事。教育小孩就得先從自己做起,首先你自己就的品德好心靈美這才行,如果你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如果是這樣那你永遠也教育不好孩子得。
-
15 # 小宇宙調頻工作室
合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孩子的教育會有很好的作用。我猜這位題主覺得教育方法沒用,一是因為選擇的書籍不對,二是自己只想管孩子,自己沒有改變,孩子也沒什麼改變。我自己覺得看些育兒書和家庭教育的書,非常有必要,對我和孩子的成長都有幫助。我來具體說下我的體會。
1.父母選對育兒書了嗎?
很多家長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就選擇一些非常實用的書,非常有技巧性。不過依葫蘆畫瓢,只是模仿別人的方法,按照一些成功人士的方法來帶孩子,並不是有效的。什麼虎爸狼媽,什麼一家三個孩子考上清華,什麼海外留學之類的,這種帶有成功勵志色彩的圖書,並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書。
好的育兒書,基於心理學基礎之上,將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家庭婚姻等融合在一起。好的育兒書,會讓父母發現原來需要做出改變的是自己。自己如何認識孩子,如何和孩子溝通,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格。這都是父母做得功課,而不是孩子做得功課。
推薦幾本不錯的育兒書:正面管教系列、pet父母效能訓練系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教出樂觀的孩子等。
2.父母改變了嗎?
家庭教育的宗旨是高效管理孩子,教育的工具卻是父母。孩子犯錯時,父母是否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孩子不是自己期待那樣時,是否尊重孩子。是否又一味地講道理嘮叨不停。這樣的做法都不是管教孩子的正確做法。
所以,需要育兒書來指導我們。檢驗到底怎樣做才是對的,就是先從自我改變開始。比如我們要區分孩子問題和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沒問題,是父母的問題。比如,和孩子溝通時,批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我們要試著換一種方法,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和我們敞開心扉。
父母改變了,孩子才有可能會改變。
-
16 # 熱點360
暑假的時候,橙子會到姥姥家住一段時間,我每週末會回去看他。
橙子姥姥發現,有些事情,平時她嘮叨半天、連哄帶嚇唬,才能讓橙子去做,而我會想個辦法,三言兩語,橙子就樂顛顛地去做了。
橙子姥姥一看這辦法挺管用,就照貓畫虎,學著我的做法來。
結果呢,我就眼睜睜地看著這個方法被用得走了形,變了味。
比如做家務,我可能會把家務活和做遊戲設計成兩個任務,做完家務再玩,就像在闖關一樣。
橙子姥姥也如法炮製,但不知怎麼,說出來的話就帶了“利誘”的色彩:只有做完家務才能玩,好像要做遊戲是有條件的。
橙子就會笑嘻嘻地和姥姥討價還價。姥姥即使假裝板著臉,橙子也知道她是虛張聲勢。磨啊磨啊,姥姥的耐心被磨得差不多了,開始“威逼”:好好說不聽,你願意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我不管了!
橙子看到姥姥發火了,這才乖乖去做。
估計姥姥心裡在想:看來還是發一頓火管用。
而我想的是:教育孩子,只照搬方法,沒學到理念,哪怕是自己的親媽也不靈啊。
2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問題:明明別人用起來挺不錯的方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卻沒效果,甚至搞得一地雞毛,用一個毀一個,到頭來,還是自己的老辦法管用——吼一頓打一頓。
原因很明顯: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每個家庭的環境不同,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同。哪怕是同一個孩子,同一個問題,發生的情境不同,都會導致解決方法的千差萬別。
更深層的原因是:很多父母只學到了方法,卻沒有領悟到方法背後的理念。而理念,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沒有理念的支撐,原本很好的方法,卻會用走了樣。
就像讓橙子做家務這件事,當我理解了科胡特所說的“不含誘惑的深情,沒有敵意的堅決”,我就會注意說話的措辭和語氣,讓他從做家務中感受到樂趣。
而同樣的話,橙子姥姥說出來,就有了條件交換的意味。因為在她看來,所謂方法,就是為了達到讓橙子做家務的目的。
沒有理念的支撐,學來的方法只停留在技術層面,有效性不會太久。
專家一直告訴父母們,不能打罵孩子。有的人會試著轉變心態,發現念頭轉了,事情原來還有很多解決方法。有的人只是一味地忍,忍啊忍,忍了幾天,實在忍不住了,積攢的火氣一下子爆發出來,對孩子的傷害反而更大。
沒有理念的支撐,情境稍微一變化,就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
同樣的方法,每個孩子的反應千差萬別,怎樣迴應,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有所妥協,沒有人能手把手地教你,只能憑自己的感覺去拿捏。
比如我在《孩子的每一次哭鬧,都是成長的契機》裡曾經寫過,當我試著同理橙子,說出他的感受時,他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我能感受到,這是情緒得到認可後的一種釋放,所以沒有去制止,而是耐心地等他釋放出情緒。
如果換一個人,當他不能體察孩子的情緒時,可能會變得煩躁:同理孩子,這是什麼損辦法,不用還好,用了反而更糟!
3
我對理念的重視,源自我的一位作者。
多年前,我還是職場新人,進入出版行業不久,拿到了一本講禮儀修養的書稿。這部稿子讓我看得心潮澎湃,直覺是本好書。
她的大致意思是:
這本書和其他同類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用一個個真實的事例告訴讀者:為什麼要這樣做。換言之,它傳達的是一種理念。只有當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會發自內心地想要去改變,也知道怎樣做更合適了。
而市面上很多同類書都是ABC、123地羅列出很多條條框框,告訴你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握手要用幾分力度,微笑要露幾顆牙齒……規則太多,一是記不住,二是反而成了束縛,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換個情境就不知該怎麼辦了。
真正的禮儀達人,是在理解禮儀精髓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渾然天成,而不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可以說,這本書和其他書的不同之處,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區別。
作者的話讓我茅塞頓開,也明白了為什麼看這本書時我會心潮澎湃,而看其他的禮儀書就味同嚼蠟。
我也由此明白,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why),遠遠比知道怎樣做(how)更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明白了道理,改變就是自然而然的。
知曉了道,對術的運用就可以融會貫通,靈活應用。
4
為什麼很多人熱衷於尋找方法?
是因為在他們的眼裡,是孩子有問題,需要改變的是孩子。
他們沒有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沒有明白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問題的顯現。
或者說,即使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但改變自己實在是太難了,太痛了,不知不覺就變得“寬於律己,嚴於律人”了。
於是在潛意識裡就想走捷徑,想求助於外力和工具,以為總能找到一個療程短、見效快、一用就靈的方法。
可是,父母就是問題的製造者,自己不改變,怎麼能指望孩子做得好呢?
我的一個老師,曾經做了一個專案,是在一所中學裡為學生做心理輔導。做得久了,就有些灰心。
因為她發現,即使在學校裡幫助學生解決了問題,等學生回到家一段時間,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就前功盡棄了——父母不變,孩子的成長環境不變,單靠自己的力量,孩子很難改變。
5
所以,真正管用的,是從和孩子的關係入手,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入手,從改變自己入手。
改變自己,看起來很難,實際上,這是最容易的一條路。
改變自己,首先要改的,就是原有的理念。不僅要學方法,更要學方法背後的理念。
一招一式容易學,難的是練內功,沒有紮實的內功,再厲害的招數也成了花拳繡腳。
方法千差萬別,千變萬化,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卻很簡單。
我以為,就是愛與尊重。
愛孩子,接納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接納他的獨一無二。
和孩子建立有愛的、溫暖的關係,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不再是問題了。
尊重孩子,而非控制他,尊重他作為一個人的天性發展,尊重他的自主選擇。
——這些話已經被濫用得快成雞湯了,然而大道至簡,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
如果真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想就是這兩個詞:愛和尊重。
還要加上服用方法:覺察。
當人被衝動的情緒所控制,被頭腦中的固有模式所控制,滿腦子都是各種“應該”“必須”,就會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孩子的感受,會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此,就不會再執著於苦苦尋覓各種方法、拘泥於條條框框。你的內心就會告訴你,當你和孩子相處,此情此景,到底該如何應對。
-
17 # 大雄老師
這就如同武俠小說,同一套劍法,即便是很基礎的劍法,不同的人使出來威力也會不同。
是劍法的問題嗎?
不是,是用劍的人的問題。
輸的人也許是悟性不夠、也許是練習時間少了、也許是這套劍法不適合他、也許是教他的老師方法不對……
但,無論怎樣,這套劍法是有用的。
那些著名的教育方法,實際上也如同一套一套的劍法,本身是很有用的。但教授的人和使用的人,才是關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但實踐不是現學現賣,而是多次實踐,甚至可能多次失敗後,才找出成功的方式。
而大多數家長或老師,失敗一兩次後,就否定了這個方法。
《正面管教》的簡·尼爾森教授說:“只有在我有孩子之前,我才覺得自己是專家。”
家長、老師學習的教育方法未實踐前,都會有這樣的錯覺,那就是覺得學到了非常有效非常科學的教育方法,已經成為了“專家”了。我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得非常棒了。
然而當放在孩子身上,各種意外、偏差、爛攤子會讓我們手忙腳亂,對這些教育方法失去信心,迴歸到原來的老辦法。
然後我們認為,這個教育方法雖然好,但是對於我的孩子來說沒有用。
實際上並不是沒用,而是家長們總以為教育方法已經很成熟了,可以直接套用。
然後就生搬硬套用在孩子身上,最終導致了失敗。
我第一次按照《正面管教》要求做“頭腦風暴”,從沒接觸過這種方式的學生,壓根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如何才能避免教育方法不管用?
首先當然是堅持這個理念。因為理念核心是正確的。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正確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實踐的方式。其次忘記關於這個理念裡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別人家的只能借鑑,不能直接引用。然而我們經常會聽到類似的話“別人家孩子怎麼怎麼,你也應該怎麼怎麼?”永遠別忘記尊重孩子。如果學了教育方法,卻是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將會永遠失敗。將教育理念中的方法,根據自己的家庭環境,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使用出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使用過程中,改進那些不合理的地方。一定要總結。多交流。交流可以是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孩子。
-
18 # 透視你的美
每個孩子的脾氣性格差距太大了,高等教育的孩子一樣長大了也會犯罪。同一個老師教育的孩子,成績也不同。長大後也不同工作,看書,只能取裡面有用的精華,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教育,而不是直接套用,看的是悟性。有些道理,講出來,有的孩子會記住,有的孩子忘了,很多事情都是因人而異。世界上不可能每個人都優秀,但是我們的孩子要讓他知道孝道,謙虛,不能害人。但一定防人。絕對不允許受欺負,就好了。
-
19 # 鋒點1
方法不脫離環境和使用的人,獨自發生作用。教育是一個長期互動的關係,就好比係扣子,第一個錯了,接下來個個錯,即便是最後一個釦子扣在應有的位置上,整體而言仍然是錯的。施教者如果覺得自己有提高的必要,可以系統瞭解一下兒童發現的規律。覺得自己無懈可擊,也不要勉強。人常有一種奇怪的想法,只要路子對,或者工具可靠,可以跳過練習,直接成功。
-
20 # 小公主變形計
“為什麼書上很多著名的教育方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怎麼就不管用呢?”看到題主的這句話,我就想到了一句很流行的話:聽過了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哈哈,異曲同工啊。
問題可能不是方法不行。方法沒有效果,第一是你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是否正確?第二,你有沒有堅持使用?給方法一個足夠長的時間維度?
我們都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僅僅是因為說出來的,可能都是經驗,還因為,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具體的問題。對育兒方法,尤其是如此。要結合孩子的具體階段、還要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最考驗的還是家長跟孩子的互動方法。
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變,而自己還是老一套。那樣的拿來主義,肯定行不通。孩子沒準兒還會逆反呢。
所以,我的建議是:育兒先育己。自我先覺醒。懂得孩子、理解孩子,再來引導孩子。還有一點很重要:慢慢來,比較快。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一個方法也教不出一個好孩子。
常常聽到不少父母抱怨說:讀過很多中外名家名師育子真經方面的書,生活中也曾試著用其中的方法教育自已的孩子。有的還挺管用但大部分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就效果不大!難道家庭教育這方面的書真的沒必要讀嗎?還是自己使用的方法有問題?
回覆列表
孔子早就說過,“因材施教”
這個“材”自然就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邏輯,想用一個固定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最後可能都會失敗。
對待不同的孩子,肯定要根據他的性格,脾氣,去尋找適合他的方法,教育名家的方法說的可能很有道理,但是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肯定不會每個都適用。能夠用同一個法子教育出來的不是孩子,而是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