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庫珠堡

    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是一個布衣出身的皇帝,靠著一幫精兵強將輔佐打下江山,為了維護皇權不被侵犯,穩固自己的朱氏江山,他建立了錦衣衛制度 ,來監視朝中大臣及外地藩王和戍邊將領,只要發覺有對皇權有所威脅的,就會網羅罪名,大開殺戒,像胡維庸,藍玉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朝的後繼皇帝都會重視和加強特務機構錦衣衛的建設,執政後期更是分成東西兩廠,對犯錯大臣可以任意屠殺,無需經過立法機構的審判,總結一句話,明朝是透過造反起家建立的王朝,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維護皇權不受侵犯,註定採取人治大於法治的措施,重視加強特務機構。

  • 2 # 有味道的歷史故事

    明朝的特務機構為廠、衛。即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

    我們先說錦衣衛

    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明朝著名的特務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太祖先後任用親信文武官員充當“檢校”,“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明洪武二年(1369)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錦衣衛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在朱元璋反腐行動中提供情報支援!

    再來說說東廠。

    東廠創立於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當時朱棣覺得,和身處宮外的錦衣衛相比,自己身邊的太監更為可靠,而且太監都在皇宮之中,聯絡起來也更加方便。於是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朱棣設定了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特務機構,由自己的心腹太監擔任東廠首領,即提督東廠太監。東廠內部的人則尊稱其為廠公。

    東廠的職能是監視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從朝廷會審大案,到朝廷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從理論上說,東廠和錦衣衛屬於並行機構,不存在上下級關係。但實際上,東廠的權威要高於錦衣衛。尤其到了明朝中後期,提督東廠太監個個權傾朝野,比如著名的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曹化淳。所以,錦衣衛在無形之中就矮了東廠一截,甚至還有錦衣衛指揮使拜東廠廠公為乾爹的。

    再來說說西廠!

    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了“西緝事廠”(簡稱西廠)的特務機構。西廠的職能是偵查臣民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成立後不久,權勢就超過了東廠,後來在群臣的強烈反對下,被迫撤銷。正德元年(1506年)西廠又被複開。五年後,提督西廠太監劉瑾倒臺,西廠再度被撤銷。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西廠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

    內行廠!

    內行廠,是由太監劉瑾設立的。內行廠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不過劉瑾倒臺後,內行廠和西廠同時被撤銷,一共只存在了五年。

    東廠、西廠、內行廠的人員都來自於錦衣衛。但是錦衣衛的地位在明朝特務機關裡面是最低的。

    他們的行動其實都來源於皇帝示意;但皇帝又忌憚他們,之後的西廠、東廠,哪個都能凌駕於他們之上,錦衣衛很長一段時間是淪為東廠的附庸的。也只有在陸柄當提督的短暫時間裡,錦衣衛的權勢壓倒了東、西兩廠,那也是因為陸柄這個人,而不是因為錦衣衛這個組織。

  • 3 # 十點烏托邦

    其實,並不能說明朝不重用司法機構,比如宣德時期,朱瞻基就特別重視司法機構,還透過三法司提上來的“疑案”,複審了不少的案件;再如洪武時期,朱元璋建立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司其職,相互牽制。

    這樣一來,怎麼能說明朝不重用司法機構,依筆者看來,三法司是維護一般百姓們的刑事案件,維護大明朝的公平之所在。但是,對於官員們的管理,一些特定時期的案件處理,僅僅依靠三法司來管理,是很件看很困難的事。

    為此,在一定的歷史因素下,明朝的統治者才會開始重用特務機構,以此來達到震懾和打擊某些權傾朝野的官員,強化皇權。

    打比方說,錦衣衛是朱元璋所設立的,為什麼要設立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而且還是重用呢?答案是顯而易見,明初的社會官場裡不僅有勢焰熏天的淮西勳貴集團,更有不少的前朝臣子,朱元璋不可能沒有戒心。

    可是,不可能讓三法司去管理這些事情,也無法管理好,所以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以此來控制官場的風氣,鞏固皇權。

    在樹立權威之後,朱元璋就廢除了錦衣衛,罷刑獄,讓三法司重新執手國家的司法大權,營造相對公正的社會環境,這就說明朱元璋並不是重用特務機構,而忽略的司法機構。

    後來,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他面臨的處境比朱元璋還要嚴重,人心不齊,建文舊臣,流言蜚語……很多都在質疑朱棣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

    這樣一來,錦衣衛又被提上了議程,朱棣的目的也無非是鞏固自身的皇權,因為處境更加艱難,不得不更加重用特務機構,加強打擊力度,震懾官員們。

    後來,錦衣衛最受寵的頭目紀綱也被處死,錦衣衛也就沒那麼重要了,仁宣時期,實行仁政,更加重視三法司的存在。

    所以說,並不能說明朝不重用司法機構,而重用特務機構。明朝重用的特務機構,是在一定的歷史因素所重用的,其目的是鞏固皇權,在目的達成後,還是要回歸正常的司法程式。

    【小皮】

  • 4 # 王玉潔507

    明朝司法構構分別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統稱三法司。

    刑部掌管審判,大理寺掌管複核,都察院負責監督糾察。明朝對大案、要案、疑難案件會進行三堂會審。在清理積案、審慎刑罰並對各級司潔機關進行監督檢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往往在法律執行的過程中,有些官員監守自盜,貪贓枉法,官員相互勾結。如《大浩》初編載:1385年,戶部侍郎部桓等人貪汙鉅額官糧,牽連坐罪者極廣,中央六部侍郎以下數百官員被處死,其他官吏及地主豪紳有數萬人被下獄治罪。

    所以明朝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長久統治,重用特務機構而非司法機構。

  • 5 # 文史老火湯

    我們知道,明朝是特務機構勢力強大的一個朝代。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特務組織。這些特務組織只聽命於皇帝一人,因此在皇帝昏庸或放任的時候,可以橫行無忌。掌管廠衛的人更是權傾朝野。

    這在很多電影如《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鏽春刀》《錦衣衛》裡都有表現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朝重用特務機構,而不重用司法機構?我覺得這是由明朝的DNA決定的。跟人一樣,朝代也有自己的DNA。這個DNA直接決定了這個朝代總體的氣象。比如我們一想到唐朝,馬上會浮現出“開放、包容”這些詞語;一想到宋朝,馬上會想到“重文輕武、文弱”;一想到清朝,馬上會想到“異族”。這些就是朝代的DNA。那明朝的DNA是什麼呢?我認為起碼有“猜疑”這一點。明朝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有“猜疑”這一個特徵。

    而這個特徵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奠定的。

    朱元璋說過的一段話清楚地顯示了他的猜疑。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他聽說自己的對手張士誠住在深宮裡養尊處優,疏於政事,就曾發過一通感慨說:“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有人瞞我。張九四(士誠)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著人瞞!"言下之意,是說老子天天像防賊一樣防著這些官員,還是被當成冤大頭忽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前,就開始防範義軍中的將領。每支軍隊中他都安插親信監察將領的一舉一動,連自己的義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朱元璋的義子李文忠在軍中召妓,結果馬上就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裡。朱元璋馬上就要把李文忠召回問罪,幸好朱元璋的夫人馬氏求情才得以倖免。

    也是因為猜疑,朱元璋在建國後才大開殺戒,對自己的功臣舉起屠刀。曾經跟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幾乎被屠殺殆盡。

    因為猜疑,朱元璋甚至不允許有人當宰相。他把從秦朝開始的宰相制給廢除了,並且立下祖宗鐵律“敢言復立丞相者斬”。因為他不敢把僅次於自己的權力交到一個人的手上。他寧願累死也要自己獨攬大權,擼起袖子自己幹。

    現在你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朝皇帝那麼喜歡重用特務機構了。

    明朝第一個特務組織錦衣衛就是由朱元璋一手創辦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監察百官,羅織罪名,剷除功臣。

    朱元璋之後的明朝皇帝,對特務組織都有依賴心理。他們也是沒有辦法,沒有宰相替他們管理百官,他們對文官又不信任,只好重用特務機構充當耳目和爪牙。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他們一定要使用特務,而不是利用司法機構?這也是因為“猜疑”啊。司法機構屬於國家機關,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做事也有一定的流程,效率自然就沒有特務機構高。最重要的是,司法機構屬於國家的,特務機構卻屬於皇帝私人。從法理上說,司法機構的官員聽命於皇帝之下的文官集團,而不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對文官不信任,對司法機構的官員也不例外。

    而特務機構的主管,多數是跟皇帝從小玩到大的太監,是皇帝的“心腹”,是“自己人”。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像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為所欲為,壞事做盡,但皇帝都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王振造成“土木之變”,害得明英宗被蒙古俘獲,又被兄弟搶了皇位。明英宗復辟後,居然還會為王振建廟祭祀。明朝皇帝的猜疑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明朝,同時特務統治也貫穿了明朝。明萬曆皇帝、嘉靖皇帝都有幾十年不上朝的紀錄,明武宗瘋玩,但他們都能把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上,朝政依然可以執行,就是因為皇帝掌握著東廠、西廠這些特務機構。

    這些特務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讓皇帝足不出戶也能知道百官的動態,控制百官的一舉一動。如果依靠司法機構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大明直到最後的時期,依然擺脫不了“猜疑”的陰影。明思宗朱由檢雖然扳倒了魏忠賢,但後期依然要依靠特務機構,從軍隊到地方,都有他派出的宦官。這些特務替他聚斂錢財和監察官民。而朱由檢的猜疑,比之朱元璋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做了十七年皇帝,可是宰相換了五十個!要知道,宋朝開國起一百三十年間,宰相也不過五十一個!朱由檢頻繁換人,顯示出他對誰都不信任,對誰都猜疑。他在臨死前還說“文臣個個可殺”,唯獨沒有反思自己。朱由檢的諡號為“思宗”,意思就是讓他在地下繼續反思?我懷疑朱由檢到後期已經被自己的猜疑和焦慮弄得接近瘋掉了。

    明朝最後一位英雄袁崇煥,也是被朱由檢的猜疑害死的。他懷疑袁崇煥與內閣大臣勾結,懷疑他與後金勾結。既然無法確認他的忠誠,那乾脆毀了他。

    由此可以說,朱元璋猜疑的性格鑄成了明朝“猜疑”的DNA,從而造成了明朝皇帝重用特務機構的大局,並且延續大明始終。明朝是以猜疑始,以猜疑終。

  • 6 # 馬力斯

    為什麼明朝重用特務機構,而不重用司法機構?我覺得是由以下幾點綜合原因所致!

    其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總覺得有人要搶走他的花花江山,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但將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廢除,並設立了明朝的第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其職責就是監察百官,羅織罪名,剷除功臣,只對皇帝負責。

    其二,宰相制度的廢除,使明朝成為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最高峰,皇帝成為了最大受益者。

    其三,司法機構屬於國家機關,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做事也有一定的流程,效率自然就沒有特務機構高,最重要的是,司法機構屬於國家的,特務機構卻屬於皇帝私人。從法理上說,司法機構的官員聽命於皇帝之下的文官集團,而不是直接聽命於皇帝。

    其四,特務機構的主管,多數是皇帝身邊的太監,屬於皇帝的“心腹”,能讓皇帝足不出戶也能知道百官的動態,控制百官的一舉一動。如果依靠司法機構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 7 # 魅力土默特

    我們知道,明朝是特務機構勢力強大的一個朝代。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特務組織。

    這些特務組織只聽命於皇帝一人,因此在皇帝昏庸或放任的時候,可以橫行無忌。掌管廠衛的人更是權傾朝野。

    這在很多電影如《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鏽春刀》《錦衣衛》裡都有表現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明朝重用特務機構,而不重用司法機構?

    我覺得這是由明朝的DNA決定的。

    跟人一樣,朝代也有自己的DNA。這個DNA直接決定了這個朝代總體的氣象。比如我們一想到唐朝,馬上會浮現出“開放、包容”這些詞語;一想到宋朝,馬上會想到“重文輕武、文弱”;一想到清朝,馬上會想到“異族”。

    這些就是朝代的DNA。

    那明朝的DNA是什麼呢?我認為起碼有“猜疑”這一點。

    明朝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有“猜疑”這一個特徵。

    而這個特徵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奠定的。

    朱元璋說過的一段話清楚地顯示了他的猜疑。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他聽說自己的對手張士誠住在深宮裡養尊處優,疏於政事,就曾發過一通感慨說:“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有人瞞我。張九四(士誠)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著人瞞!"言下之意,是說老子天天像防賊一樣防著這些官員,還是被當成冤大頭忽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前,就開始防範義軍中的將領。每支軍隊中他都安插親信監察將領的一舉一動,連自己的義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朱元璋的義子李文忠在軍中召妓,結果馬上就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裡。朱元璋馬上就要把李文忠召回問罪,幸好朱元璋的夫人馬氏求情才得以倖免。

  • 8 # 文史並蒂

    我感覺,“明朝重用特務機構,不重用司法機構”這種說法,其實不太客觀,只因為影視作品大多聚焦明朝的特務機構,才會給人如此錯覺,事實上上明朝的司法機構是相當完善的。

    以監察機構來說,建立了由督查院、六科給事中、監察御史、巡按、提刑按察司五類機構組成的監察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基本所有官員都在監督之下,而且有一套相互監督的制衡之術,事實上,如果明朝不重視司法工作,單純的靠特務機構,以明朝後期皇帝的能力,明朝真的很難維持兩百七十多年的壽命。

    當然相對於其他朝代,明朝也確實非常重視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以及後期出現的內廠衛都是赫赫有名的特務機構,之說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內閣勢大,皇帝需要特務機構幫助自己掌控朝臣,不能讓內閣架空了自己的權力。

  • 9 # 梁山伯與茱麗葉

    你提的說法應該受當前小說影視影響較大,你說的特務機構應該指廠衛,廠衛嚴格意義上也屬於司法機構,但是他不同於提刑按察(三司之一)廠衛是明朝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單獨設立機構,兩者間不存在更重用誰的問題,應該說在設立之初都有其作用!

  • 10 # 說歷史的小白

    因為不信任文官。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皇帝之一,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只有朱元璋和劉邦是出身貧苦,純粹靠著自己本事打下的天下。

    因此,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知道官員們都是什麼德行,所以制定了很多監控、壓制文官們的制度。

    遺憾的是,因為歷史侷限性,朱元璋未能設計出足以將這一制度沿襲下去的皇家教育體制,以至於不知民間疾苦的後代很快被文官欺瞞。

    而這一制度,就是一些法律(後來被文官們逐漸廢除了)以及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因為朱元璋本人的歷史侷限性,這一制度缺乏足夠的活力,但是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當一位信任儒家文官的皇帝(崇禎)上任之後,這些制度也就形同虛設了。

    要知道,西漢和明代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即皇帝,尤其是那些出身民間的皇帝普遍不信任文官,他們既利用文官執政,又要監視文官。然而無論西漢還是明代,都未能設計出一套有效的皇家教育體系,以至於一旦某個對儒家極有好感的皇帝上臺,帝國就轟然倒塌。東漢是漢元帝,明代是崇禎。

    相對來說,兩宋和滿清採取了另外一個方法,即完全與儒家出身的文官合流,對於文官們的貪腐視而不見,縱容文官們的貪腐。

    從結局上來看,沒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都是到了王朝末年,國家無可用之財,無可用之兵。

    .

    問題是,明帝國只要皇帝不信任文官,則國家仍然有可用之兵,有可用之財賦;

    而兩宋、滿清末年,都是國家一無可用之兵二無可用之財賦。

    .

    即,設立特務機構監視文官,雖然會受到文官們的詬病,且身後名(史書上的名聲)臭不可聞。

    但只要皇帝大膽任用特務機構,提防文官、不信任文官(用人而疑,即讓文官幹活還要提防他們),那國家就不會走到絕境。

    很簡單的例子還是明帝國,明朝最後三位皇帝,萬曆、天啟兩個皇帝都信用太監,用太監監控文官,史書上的名字臭不可聞,堪稱遺臭萬年,畢竟撰寫史書的是儒家。但是萬曆、天啟年間,明帝國雖然磕磕碰碰但是依然能夠活下來,也沒有爆發範圍超過一省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萬曆天啟年間,雖然文官們管理的國庫空空蕩蕩可以跑老鼠,可是橫徵暴斂的萬曆皇帝、天啟皇帝的內庫依然豐盈(特務和太監們給皇帝收斂來的),所以每當國家有事,皇帝總是能夠從內庫中拿出錢來打仗。

    當然,由於萬曆天啟橫徵暴斂,搞得江南貧困計程車紳、商人苦不堪言,江淮一帶民變頻繁,不斷有士紳、富商大賈帶領民眾搞民變抗稅。

    .

    而崇禎皇帝極其信任文官,一上臺就聽從文官的建議,取消了海稅和商稅,將鉅額稅賦都壓到了正經受小冰河期折磨的西北農村;同時限制錦衣衛、東廠的權力,讓錦衣衛、東廠都以阿附文官為己任。

    崇禎皇帝的舉措是立竿見影的,沒有了太監和特務機構的剝削,江南很快繁榮娼盛(此處非錯別字),秦淮河上出現了無數才子佳人的佳話。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崇禎二年,李自成開始了他武裝上訪的道路,最終在崇禎17年逼得“眾正盈朝“的崇禎皇帝掛在煤山,舌頭伸出老長老長。

    不過,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史書上的名聲卻頗為不錯,畢竟他信用儒家文官,文官們自然會給他一個不錯的名聲。

  • 11 #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要明確一點,明代的錦衣衛是特務司法機構,雖然有些特殊,但也算司法機構。

    明代已經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也達到了頂峰,皇權滲透到了國家及其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特務政治組織錦衣衛在法律之外濫用職權,破壞了社會正常的司法秩序。明代政府在執行上更加困難,弊端叢生,以致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

    錦衣衛的由來

    明代有一套維護專制統治的統一的司法組織,如中央的刑部、大理寺等,都是專門負責審判案件、主管全國司法的衙門;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審判等事;此外,由於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行政和司法合一,所以各府、州、縣衙門有權審問他人、行刑。它們在辦案時都必須依據法律,遵守一定的程式。這樣的組織,我們稱之為特務組織,如錦衣衛等。明代的統治者利用特務組織來監視官員和百姓,以維護統治。

    (一)錦衣衛的產生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大權都集中在皇帝一個人身上,而皇帝一個人又無法充分運用這些權力處理好全國所有政務,於是不得不託權於心腹,讓宦官們幫助處理政務。於是建立特務機構,從京城到地方,特務四出,形成天羅地網,對稍有不滿的臣民予以緝捕,投入牢獄,嚴刑審問,法外治罪。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宦官特務司法現象。

    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1382年5月29日),朱元璋設定錦衣衛。錦衣衛設立之初是護衛皇宮的親軍,掌管皇帝出入儀仗。明太祖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從而使錦衣衛的權力擴大,兼管刑獄、偵察、緝捕盜賊奸黨、監視文武百官。最高長官為指揮使,常由功臣、外戚任職,設同知、僉事等官職,其下有官校,專司偵察。錦衣衛屠殺文武大臣,鎮壓各地人民,羅織大獄,捕人甚眾。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由於朱元璋看到了錦衣衛的弊端,燒燬了錦衣衛的刑具,以示廢除錦衣衛的決心。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廢除錦衣衛。

    靖難成功後,明成祖朱棣重新啟用了錦衣衛,錦衣衛的特務性質進一步加強。

    (二)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其下管理職尚有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的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通常錦衣衛在逮捕嫌犯之前,會發給其“駕帖”,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逮捕證。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在北京外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現在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在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他們的任務是替皇帝偵察各地官吏軍民等,暗查軍民動態。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

    錦衣衛的性質

    從錦衣衛的由來來看,它的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就是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是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zhi)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繫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

    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剷除腐敗之心過於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當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長久。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就是功臣都已被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鹹經法司”,於是下令大削錦衣衛的權力。

    明朝特務司法機構的職能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這一句話就包括了錦衣衛的兩大執行機構與職權:

    1.大漢將軍:主管皇帝侍衛、展列儀仗、傳遞皇帝命令以及職掌廷杖等事項,可以說和一般禁衛軍毫無不同(只有職掌廷杖此項為錦衣衛獨有)。這些人雖然名為“將軍”,其實就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達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2.經歷司和南、北鎮撫司(這方面即為錦衣衛與一般禁衛軍不同的特點):

    經歷司:主管錦衣衛公務文書的出入、謄寫及檔案封存等事項。

    南鎮撫司:主管一般的衛、所部隊人員的犯罪偵查、審訊、判決、情報以及軍事武器

    的研發事項(等同於後世之憲兵隊、軍事法院、軍事檢察署以及軍備局的結合體)。

    北鎮撫司:秘密監視各地藩王及官員、肅反肅貪、獨立偵訊、逮捕、判決、關押拘禁以及反間諜事項。

    此外,北鎮撫司也曾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

    “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

    “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計程車大夫的一項酷刑。“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朝的酷政性質。一旦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佈加以廷杖,就會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

    影響與評價

    明代廠衛、太監在司法審判的監督與重案的最終裁決等方面,侵奪三法司的司法權,嚴重地干預了明代司法,從而造成明中後期封建法制嚴重破壞。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其實廠衛系統組織嚴密,功能強大,若是駕馭得當,並非不可。而且還可以發揮積極意義上的監察作用。明代皇帝創置廠衛的本意,也是監察百官、訪緝天下。廠衛系統以其獨特的身份參與到整個明王朝的監察制度中去,也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歷史上活動的許多個別願望在大多數場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結果。”由於處理不當,以及對廠衛的管理不監督不到位,導致廠衛系統的變相發展。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以及對官吏的清廉都有極其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地擴大了。由於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根本無法對他們干預,因而使得錦衣衛可以處理牽扯朝廷官員的大案,並直接呈送皇帝。

    另外,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極大混亂。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之亡。也有人認為,正因為崇禎時期,錦衣衛許可權大為削弱,所以導致官場變本加厲的腐敗,間接造成了大明朝的滅亡。

  • 12 # 路鈺哲

    中國政治,從隋朝科舉開始,逐步從門閥政治走向庶族政治,長達千年的君臣之爭就開始了,君與臣,臣與臣爭鬥不休,唐代牛李黨爭,宦官專政(宦官實質仍然是君權)。宋代官僚隊伍擴大,黨爭更加激烈,著名的新舊黨爭發生在這一時期,另外宋代臣權強盛,皇權受到壓制,從稱呼中也能窺探一二,宋代對君稱呼為官家。

    到了明代宰相制度廢除,大臣與皇帝就開始了正面交鋒,早期朱元璋,朱棣強勢,臣權式微。朱瞻基時代就開始培養宦官對抗官僚集團。早期廠衛制度也發揮了清除功臣,打擊貪腐的作用。

    我們首先要明白,廠衛實質是君權的延伸,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服務於皇帝。朱祁鎮土木堡后皇帝軍權旁落兵部,更加導致皇帝實力受損,故而朱見深,朱佑樘普遍軟弱,被臣下支配,朱佑樘更是活活累死的。後來朱厚照的胡鬧,實質也是和楊廷和為代表的官僚的鬥爭,他成功出關取得軍權指揮了應州之戰,後來邊軍,京軍互調這一系列操作都是為了本該屬於皇帝的軍事權力,最終他死的不明不白。嘉靖皇帝大禮議事件沉重打擊了臣權,臣權也出現分裂,嘉靖也樂於看著臣下你爭我奪。

    說這麼多都是為了表述明代政治的基本基調是君臣之爭,所謂宦官專權都是皇權的延伸,明代的太監實際根本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只要皇帝一句話立刻就會土崩瓦解,宦官更多是充當皇帝打手而已。

    綜上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不重用司法機構,因為司法機構是臣權的一部分,皇帝並不能保證完全控制。另外廠衛制度在軍事偵查,間諜工作中也發揮巨大作用,這部分功能司法機構是無法取代的。

  • 13 # 當朝大學士

    明朝是中國古代特務機構最多的朝代。有名的特務機構就有很多,如: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為什麼大明王朝會成為特務機構出產商,歸根結底得算在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當朱元璋邁出特務統治的第一步時,就註定了這一條特務統治的不歸路。

    朱元璋其人

    “布衣天子”朱元璋的事蹟顯然已經被人熟知,在朱元璋為人方面,可謂是譭譽參半。有人說他是千古聖君,甚至可以比肩“千古一帝”,以有人說他是桀紂之君,屠戮功臣,毫無人性。

    客觀來講,作為一個開創盛世的統治者,殺伐決斷時期本性,而且朱元璋並不是見人就殺,見功臣就屠戮,對於朱元璋的過分批評,其實是大大的冤枉他了。

    司法機構畢竟是官僚出任,為國家法定機構,按照法律運作,其本身對皇權的制約就有很積極的影響。另外,官僚結黨營私,首先就會團結司法部門的官員,這對朱元璋的統治很有威脅。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朱元璋決定建立一個由皇帝直屬的特務機構,用來從事收集資訊的活動。

    一發不可收拾

    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為其特務統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時間一長,錦衣衛的權力逐漸增大,勢力逐漸膨脹,皇帝雖然是其唯一領導,但是龐大的特務機構凌駕於官僚集團之上,難以控制,這是十分可怕的。

    明成祖朱棣稱帝之後,在沿用錦衣衛的同時,增設了東緝事廠,即東廠,用來牽制日益膨脹的錦衣衛勢力。

    東廠是皇帝特權監察機構,凌駕於錦衣衛之上。由於皇帝的從中偏信,錦衣衛逐漸淪為了辦事機構,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執行機關,而以宦官為首的東廠開始權傾朝野。這裡要明白的一點是,東廠的人大都為錦衣衛中選拔,有宦官領導,旨在削弱錦衣衛力量,架空錦衣衛職權。

    剛越一山,又現一山。錦衣衛終於被搞了下去,但是東廠又不能收拾。明憲宗時期,鑑於東廠權力氾濫,創立了西緝事廠,簡稱西廠。至此,明朝“廠衛制度”正式建立。只是西廠並沒有東廠那麼有生命力,短暫生命之後便被撤銷。

    西廠與東廠一樣,都是從錦衣衛中選拔人才,由汪直擔任提督。在其成立期間,對東廠形成了強大的制約力度,一度與東廠相互掣肘,皇上漁翁得利。

    “廠衛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特務統治的巔峰時期,也是朝政腐敗的歷史之一。在明朝中後期,宦官甚至能夠擔任地方提督,行使軍權。他們脅迫大臣,結黨營私,無惡不作,形成了特有的“宦官政治”,後果極其嚴重。

    結束語:綜合而言,明朝特務政治氾濫的原因是一環接一環的。如果沒有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也就不會有東廠的成立,更沒有了後來的“西緝事廠”。事情就像下棋一樣,第一個子一落,就註定了以後的路子。

    【文 / 楚南青史君】

  • 14 # 亮羽飛雲99

    本人認為朱元璋的做法是正確的,是吸取了宋滅亡的教訓。重用廠衛、錦衣衛就是監控文武百官。文官控制朝堂,大多數文官對外都是’和’、忍,對武將都是’控’,對民是’愚’。美其名曰’民生’…

    結果是造成將士寒心、民對國事漠不關心。長期下來,北方遊牧民族肆意橫行,以幾十分之一兵力,來去如風,年年月月掠奪。幾十萬大明將士龜縮在大城、關,大片土地荒蕪,實際大明上消耗巨大,民生更難。

    祟楨以後,東廠被搞臭。國庫無銀,士大夫都不肯捐款,叫窮。而李自成進京抄出幾千萬兩。

    李自成進京,北京城文武官員都忙投降。清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南文人幾乎無人守節盡忠。倒是一個妓女李湘君為大明守節盡忠了。

    廠衛,就是皇帝手中刀。這把刀或許是囂張跋扈,沒有這把刀,大明很快亡了。

    廠衛是監控腐敗…,觸動的主要是文官集團及士大夫們的利益。士大夫們掌握筆桿子,自然要拼命抹黑。

  • 15 # 使用者6161899116

    司法機構處理事情要依尋一定法理,至少要尊尋一定的社會普世價值觀。也就是講道理。但朱元璋家族喜歡幹特別骯髒的事在很多事情上根本沒法講道理,所以他們沒辦法將這些事託付給司法機構處理。朱元璋家族要想將這些髒事幹成,唯有組建一支不受司法節制的暴力武裝~特務機構

  • 16 # 歷史是杯酒

    明朝為什麼特別重用特務機構呢?這一方面和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猜疑多慮的性情有關,另一方面更是和這一時期專制主義集權的高度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元璋的性格使其採用特務手段偵緝臣僚私下的言行

    朱元璋是由一位農民起義的領袖而成長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的。他出身於一個極端貧困的家庭,青年時家鄉又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父親、長兄和母親相繼身亡,最終他只得流浪乞討,在外整整漂泊了三年。三年的時間,他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和痛苦,也造就了他勇敢堅毅的性格和殘忍、猜忌的性情。

    當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他的猜疑多慮的性情更加顯露出來,他不允許自己的臣子們對自己有所隱瞞。怎麼才能避免自己的大臣們對自己說謊話呢?特務機構便是最好的手段。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把自己身邊負責警衛事務的親軍都督府的儀鸞衛改為錦衣衛,負責偵察、緝捕、審判和處罰罪犯等職能,只對皇帝負責。這就相當於對自己的子孫開了一個壞頭,所以等他去世後,他的子孫們又建立了許多更加變態的特務機構,如東廠、西廠、內行廠等。

    明代專制主義集權的高度發展

    在明代以前,專制王朝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職務——宰相,負責統率百官,輔佐皇帝管理國家的事務,而且對皇帝的獨斷專行也有一定的限定作用。明朝初年,也曾仿照元制,設立中書省,其長官便是宰相。但是,朱元璋認為宰相權力過大,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以丞相胡惟庸造反為藉口,徹底裁撤了中書省,廢除了宰相,並規定

    “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清】張廷玉《明史•職官一》)。

    這樣一來,原來宰相的權力也歸了皇帝,國家的一切政務全部取決於皇帝的決策。但是,廢除宰相,皇帝獨攬大權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那就是皇帝的精力畢竟有限,他也不是機器人,所以他就需要找一些人來幫他處理一些事物。於是,朱元璋時期設立了殿閣大學士,朱棣時期又正是設立的內閣,內閣表面看來和原來的宰相異曲同工,但是二者卻有本質區別。黃宗羲曾這樣說過:

    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內閣不能獲得皇帝的信任。那麼,誰更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呢?當然是宦官,他們一天到晚的跟在皇帝的身邊,所以更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於是便有了司禮監太監協助或代理皇帝批紅的局面,這樣政權便落到了宦官的手中。而隨著這種局面的出現,皇帝慢慢的對大臣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不信任慢慢變成了不放心。於是,特務機構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尤其是到了明成祖時期,他利用錦衣衛來鎮壓建文帝的臣子,還設定了由宦官掌管的東廠,開明代廠衛一起製造恐怖氣氛的先河,對明朝政治造成的極壞的影響,而且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明代的司法機關

    特務機構是非正常的機構,而正常的司法機關在明朝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明代朝廷的司法機關是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成為三法司。由刑部審判案件,督察院糾察,大理寺複核。刑部有權處理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以後,須將罪犯連同案件送大理寺複核,再由刑部具奏行刑。流刑以上的重大案件,或經三法司,或經九卿,最後由皇帝裁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社會發展,國家會不會消失,地球人成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