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硯歌

    屠格涅夫是一位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一位讓俄國文學在西歐大地上樹立起神聖豐碑的俄國民族文化的號手,他的小說世界充滿了寫實的詩意,是一塊豐富的寶藏。

    置身其中,我們總是會得到一種純淨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動和震撼,他為我們鋪開的文學畫卷上,長久地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綜合而論,屠格涅夫的小說創作主要有以下3個藝術特色:

    1、利用委婉細膩的心理描寫,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畫;

    2、簡練樸實的敘述語氣與簡單自然的情節,顯示出冷靜客觀的寫實主義色彩;

    3、將寫實的內容上升到了詩意的高度。

    我將從以上三點出發,結合他的具體作品回答問題。

    01 利用委婉細膩的心理描寫,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畫

    文學是人學,而小說最深遂並打動人心之處便在於塑造出豐富可信的人物典型,讓讀者從中看到一個個“熟悉的陌生人”。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一曲現實生活的交響樂,而樂譜上的主要音符便是各具特色的人物。屠格涅夫小說中的人物總能讓人過目難忘:如“多餘人”的典型羅亭,孤獨探索的“新人”巴扎羅夫以及其他不同階層、不同性格、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明的人物形象,跳躍在屠格涅夫為我們鋪開的人物畫卷上,散發著偉大的藝術魅力。

    “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層了”,讀過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貴族之家》的讀者一定會記得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這句內心獨白:

    “那麼,這兒是我,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層了”,拉夫列茨基又自語了。“在這兒,生活總是這麼平靜,這麼悠閒”,他想著,“無論誰,落到了這樣的生活裡面,就得順從自己的命運:這兒無需激動,用不著煩惱,在這兒,只要安靜地埋頭前進,正如耕夫追隨著自己的犁路,那就行了。在這四周,全有著怎樣的活力,在這不變的沉寂裡全都藏著多麼茁壯的生命!……為了一個女人的愛,我的最好的歲月全給消磨完啦!……願這兒的單調生活來安定我,願它來撫慰我吧;讓它來教育我,使我也能不慌不忙地乾點兒事業出來吧。”

    透過這一段抒情化的內心獨白,拉夫列茨基在心灰意冷後的死心和在欣欣向榮的大自然的感召下,內心的追悔和希望被生動、細膩地傳達出來,打動著我們的心靈,也使我們貼切地瞭解了“多餘人”複雜性格和思想中積極的一面。

    屠格涅夫還用白描的手法進行人物心理刻畫。如《處女地》中對自負、虛榮的官僚夫人西皮雅京娜潛在心理的勾勒:

    “她聰明,性情不壞,也可以說是善良,其實她冷靜、淡漠……可是她不容許別人對她冷淡……象西皮雅京娜這樣的女人慣於挑動沒有經驗的熱情男子,而她們自己卻喜歡規律和安靜的生活。她們很容易做到貞潔——她們頭腦冷靜,可是她們經常有支配人、挑動人和取悅人的慾望。這種慾望使她們顯得活潑而有光采……。”

    屠格涅夫可堪為一名心理分析大師,他銳利的目光穿透了一個用美麗、高雅和刻意的溫存將自己包裹起來的庸俗而虛榮的靈魂,生動地刻畫出一個19世紀俄國上流社會貴族婦女真實而性格複雜的典型形象。她們靈魂的墮落源於精神的空虛,既令人厭惡又似乎可以理解。

    在《父與子》中的奧津左娃、《煙》中的依琳娜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蒙上了這層影子。這些可鄙又可憐的女性人物形象豐富了世界文學的人物畫廊,人性中隱藏的幽微而複雜的一角在屠格涅夫筆下生動、真實地顯露出來。

    他堅持認為作家是要創造形象,而不可用解釋,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和結論強加給讀者。偏見是和缺乏技巧結合在一起的,它是幼稚的表現,這是一種粗製濫造的做法。

    這表現在“隱蔽心理描寫”方法在其小說中的大量使用。比如《貴族之家》的末尾,已做了修女的麗莎再次見到拉夫列茨基的情節時:

    “她以平勻的、急促而又柔和的修道女的腳步一直向前走去,一眼也不曾望他,只是朝他這一邊的眼睛的睫毛卻幾乎不可見地戰慄了,她的消瘦的臉面也更低垂了,而她的繞著念珠的、緊握著的手的手指,也互相握持得更緊了。”

    人生中有些瞬間,也有些情感是我們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這段含蓄卻又含意無盡的細節描寫勝過千言萬語,將那美麗睫毛一閃之間所有的悲痛定格在人們心頭,使讀者也隨之心痛得屏住了呼吸。

    類似這種無聲勝有聲的、以細節描寫揭示主人公內心活動的妙筆在屠格涅夫的小說中舉不勝舉。如《前夜》中已悄悄愛上英沙羅夫的葉琳娜聽到英沙羅夫突然失蹤的訊息時,她:

    “沉到一把椅子裡。‘大概是到莫斯科去了吧?’她說著,竭力想裝作冷淡”。

    在《父與子》中,當巴扎羅夫與奧津左娃散步歸來遇見阿爾卡狄時,心不在焉地道了一聲“早安”,卻忘了已和阿爾卡狄道過早安了等等,這些一帶而過的細微之處反映出一種冷靜的剋制但掩示不住因愛情的滋生而產生的內心波動。

    以人物的行動來暗示人物心理雖不是屠格涅夫的獨創,但是在他手中,這種傳統的小說手法的運用已經到了完美、純熟的境界。它淡化了小說敘事的主觀引導色彩,讓讀者獨立地去體悟、思考。

    莫洛亞在《屠格涅夫傳》中寫道:

    “屠格涅夫始終沒有忘記,把神經質的懦弱青年和熱情而意志堅強的姑娘彼此之間對照,還有過分自我分析的男人和勇敢委身於人的女人之間對照。”

    這提出了屠格涅夫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種常用方式——人物對照。而這種對照除了莫洛亞所述及的不同人物之間的對照外,還包括人物自身矛盾的兩方面的對照。

    以《羅亭》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方式產生的有力效果。德米特里·羅亭在激烈的辯論中總是不可戰勝,而面對愛情,卻不敢去承擔責任,做了一名儒弱的逃兵,這是主人公自身的對照。

    娜塔麗婭是一位柔弱的少女,卻有著強於羅亭的敢愛敢恨的勇氣;將生命耗費在趨炎附勢、奉迎討好中來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潘達列夫斯基,在雖然最終未有所成,但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羅亭面前,靈魂是多麼的渺小和卑賤;不滿於現實,同樣曾懷著改造社會的崇高理想與羅亭走在一起的列日涅夫與羅亭相比,少的是義無反顧的勇氣和經久不熄的熱情。這些是人物之間的對照。

    而所有這些對照都統一於一箇中心——為刻畫中心人物羅亭服務,他性格的各個方面在這些鮮明的對照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而同時,透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屠格涅夫總是賦予主人公的性格以分裂性:

    他們時而意氣昂揚,時而彷徨軟弱,總是具有一種不完美性。(《前夜》中的英沙羅夫除外)。

    為什麼屠格涅夫不將這些具有某些先進因素的人物刻畫成盡善盡美的英雄來歌頌,並由此表達自己的思想傾向呢?因為他一直格守著寫實主義的創作原則。

    可以說,在整個歐洲文學中,很難遇見如屠格涅夫般,更加委婉細膩的心理描寫與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畫。

    02 簡練樸實的敘述語氣與簡單自然的情節,顯示出冷靜客觀的寫實主義色彩

    屠格涅夫曾自言:“我是一個寫實主義者”。在19世紀的俄國文藝論爭史中,因為塑造了“巴扎羅夫”這樣一個“虛無主義者”形象,屠格涅夫曾經受過大量的責難和激賞。

    民主主義革命者斥責他“醜化和歪曲”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形象,而一度以他為敵的政治保守派卻給予他比斥責更令他難受的稱讚,認為他諷刺了虛無主義者的不道德的一面和毫無情感的冷酷。

    這使本是懷著同情和尊敬來刻畫這一形象的屠格涅夫深感苦悶。而這一反響的產生正是源於他謹慎和客觀的寫作態度——對新生的進步力量,他以其敏銳的眼光看到了他們給俄國帶來的希望,但也並不迴避其不成熟和極端的一面。

    莫洛亞在《屠格涅夫傳》中這樣寫到:

    “他是一個完全正確的藝術家,除非是自己所完全熟知的事,否則他便不會動手去寫——在他的作品裡,若以抽象的觀念為出發點,那就是不完全的作品。”

    正因如此,屠格涅夫不欣賞左拉的小說,認為“是主義使他迷途的,由於他持有‘原理’,所以使他的頭腦變得狹窄了。”

    他也不滿意同時代法國作家的創作風格,批評他們“不追尋理想的路,而過分地仗恃著想象,他們的文學有文學的派頭”。作為一個溫和的自由主義者,他的作品正如其人,不喜歡極端。

    “我從來沒有單靠自己的想象力創造過一件作品。當我要製作某作品中的人物時,必須要有一個實在的人物。”

    巴扎羅夫這一人物形象的雛型是他所認識的一個青年醫生;羅亭的身上有他青年時代好友的影子;《前夜》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都源於一個與他相鄰的青年地主贈送給他的一本自傳性的小冊子;《春潮》的構思基於他在德國法蘭克福遊歷時的一段親身經歷……。

    總之,他力求使自己的創作源於真實。同時,他也不熱心於對主人公的結局加以旁觀者的評價,他知道與感到現象的根源,但他所表現的只是盛衰中的現象本身。

    綜觀屠格涅夫的全部小說作品,還會發現除《獵人筆記》和幾個中篇小說外,其餘大部分尤其是六部長篇小說都是採用第三人稱敘述的敘事方式。

    也就是說,他刻意讓自己與整個事件和小說中的人物拉開一段距離,以便於利用旁觀者變換觀察角度的自由去開掘更多人物的內心世界,避免因拘於一個敘述角度以及從此角度貼近地刻畫其他人物而產生的侷限。

    試想,如果透過麗莎之口去描述拉夫列茨基的心理活動,怎能不讓人心生疑問呢?屠格涅夫這樣做,既是為了使自己的筆尖更自由,也是為了達到一種客觀、寫實的效果。

    此外,屠格涅夫還是一位力求節約的作家。他總是希望用最簡練、最樸實的語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尤其反映在他的長篇小說中。他的長篇小說在字數上是不佔優勢的,它們沒有托爾斯泰小說中連篇累犢的哲理化抒情,也沒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冗長的自我剖析。

    對代替了主人公的位置進行的主觀化抒情,他總是做到適可而止,不讓讀者對自己心生厭倦。前面提到的“隱蔽心理描寫”方法便最能體現這一特點。

    同時,他的小說經常都是在某一個危機的時期裡展開,很多作家都是喜歡從主角的幼年時代展開故事,連托爾斯泰也從距離作品中心很遠的插敘開始落筆。屠格涅夫則不然,幾乎完全採取突然跳入主題的方式。

    比如,《貴族之家》是從拉夫列茨基歸國的一瞬間開始;《羅亭》是從羅亭出現在女地主米哈伊洛夫娜的客廳裡開始;《煙》也是粗粗勾勒出幾個相關的人物形象後便很快轉人李維特諾夫與慧琳娜的重逢;《父與子》也只是發生在幾個星期內的故事。

    將讀者引人其中後,屠格涅夫才對有必要提及的一些主人公的身世、經歷作一簡要介紹。他的作品從總體構架上都不是家庭史、個人成長史等時空跨度很大的漫長的“史”的東西,卻仍然鮮明、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複雜多樣的人的心理狀態,因此其創作仍然當之無愧地被譽為19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國社會“思想史”。

    與古典派作家一樣,屠格涅夫還表現出對錯綜複雜的情節的輕蔑。他的小說總是體現出一種簡單明瞭的單線式結構,講述一個故事,具有單一的中心人物,眾多人物作為對主人公的襯托和詮釋而出現,不同於托爾斯泰在其作品中多采用的雙線式結構。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

    “俄羅斯的詩歌從一開始就帶有一種不喜歡機械地描寫細節和拖拉情節的特點。”

    屠格涅夫繼承了這種傳統,並且以出色的筆墨證明了這種傳統的不朽價值。簡練、樸實的敘述語氣,簡單、自然的情節,使屠格涅夫的小說顯示出冷靜、客觀的寫實主義色彩。

    03 將寫 實的內容上升到了詩意的高度

    作為以敘事體長詩《帕拉莎》而登上文壇的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時代一直篤愛寫詩,而晚年對散文詩的創作也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寫詩對屠格涅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技巧的鍛鍊,他取得了鍛鍊語言的經驗,學習了語句的音律,並在語句的使用上做到了形象、鮮明、生動與簡練。

    約翰·高爾斯華綏也稱讚他是一位“用散文寫作的詩人”。這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說集《獵人筆記》中就已經顯露出來,並一直貫穿於他的整個文學創作生涯中。

    可以說,迄今為止,在這一方面,仍然沒有人能超越屠格涅夫。他透過以下幾個因素使自己的作品充滿了詩一般的優美和芳香。

    首先是屠格涅夫豐富獨特的想象力所帶來文字的形象、鮮明、生動

    如他在《獵人筆記·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寫道:

    “新近砍倒的白楊樹悲哀地橫臥地上。”

    羅亭認為愛情有時:

    “像灰燼下的火星,久久地暗燃著,當一功都已毀滅的時候,又在心田裡突然竄出熊熊火焰……”

    在《貴族之家》中,屠格涅夫對於語言的巧妙運用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在形容麗莎心中悄然而生的愛情時,作家這樣寫道:

    “沒有人見過,也永遠不會有人見到,在大地的懷抱裡,種子是怎樣發芽,怎樣開花……”

    當麗莎問起拉夫列茨基為什麼要離開妻子時,拉夫列茨基說到:

    “我請你不要碰那傷痕吧;你的手是溫柔的,可是仍然叫我痛苦。”

    這些優美而想象奇特的句子總是時時跳躍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給我們以不斷的驚喜和感動。

    大自然總是詩人精神的棲息地,對於從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並深懷浪漫主義餘緒的屠格涅夫來說,大自然更是無比的親近和熟悉。

    他用語言作畫,為我們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絕倫、帶著泥土芳香的俄羅斯風景畫。美麗清新的草原,在秋風中絮絮歌唱的俄羅斯森林因他而在不朽的藝術畫廊中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其次,除了為著單純的美而進行的景物描寫外,屠格涅夫還努力將自然景物作為烘托人物心理和故事氛圍的工具。

    如《貴族之家》中在描寫拉夫列茨基的一段沉思時,作家加上了這樣一句:

    “燕子低低地掠過地上,一個一個地,全都沒有聲息,她們的寂寞的飛翔帶來了哀愁,落在旁觀者的靈魂上了。”

    寂寥的環境與主人公心中不可名狀的愁緒巧妙地契合,產生了一種生動而又形象的表達效果。

    另一段透過拉夫列茨基的自語描繪的自然景象:

    “就在這窗下,倔強的牛蒡子從茂密的草叢裡冒出了頭來;在上面,獨活草伸出了它那多汁的莖;更上面,聖母淚也揚起了它們的薔薇色的觸鬚;而那邊,在那廣闊的田野裡,成熟的裸麥正發著光,燕麥正抽著穗,樹上的每一片葉,草上的每一棵梗,也全部欣欣向榮,得時伸展呢。”

    大自然勃勃的生機與拉夫列茨基心中升騰起的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繼續自己事業的決心緊密映襯,自然景物已成為主人公心理的投影,可謂情景交融,自然而又含蓄。

    按:關於屠格涅夫的寫景藝術,可參看我之前的回答:

    《<獵人筆記>對俄羅斯大自然的描寫猶如絕妙的風景畫,其中的大自然描寫有何藝術特色?》

    完美的形象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屠格涅夫筆下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也如一首首純美、質樸的小詩深深地銘刻在我們心中。如阿霞、麗莎、葉琳娜、《僻靜的角落》中的瑪利雅·巴夫洛夫娜等。

    她們的性格雖各有差異,但都同樣美麗、率真、善良,對愛情專一而執著,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在道貌岸然、實則醜陋鄙俗的人群中,她們像紛紛灑落在渾濁的河流中的白色薔薇花瓣,為令人失望的現實添上了一片美麗的色彩,幾縷聖潔的詩意。

    屠格涅夫近乎膜拜地將所有的美好賦予這些優美的靈魂。她們是映照出一切醜惡或儒弱的明鏡。

    再次,對於最容易產生詩情的愛情描寫,屠格涅夫以美和純為準則。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理慾望對愛情的作用,即使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達到高潮時,也總是加以一種單純含蓄的處理,始終保持一種驚人的節制。

    他的作品沒有描寫人的本能自然流露以及這種描寫所達到的人性完滿而引起的震撼,卻更有一種單純、聖潔的詩意。

    此外,音樂和詩歌在其小說中的屢屢引用也常常成為詩性的輔助物,

    如《處女地》中兩位“十八世紀的老古董”似的善良的貴族老夫婦合唱一首優美而古老的情歌的場景便讓人深深地陶醉,併為小說加人了一種詩性的寓意象徵色彩,使人回想起那個優雅而恬靜的貴族的黃金時代。

    在上世紀初,很多人認為屠格涅夫作為一個藝術家已經離開了他過去所佔有的位置,陀思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契可夫和高爾基已經把他從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擠出去了,他的作品彷彿越來越暗淡了。

    然而,在藝術的王國裡,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見證者是歷史。多年過去,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但沒有暗淡下去,反而閃耀著越來越燦爛的光彩。他的作品不斷地重印、出版,越來越為人們喜愛。他的作品使各個不同的時代互相接近起來。

    回答完畢。

  • 2 # 雅吟畫國畫

    所創作的散文詩(CTHXOTBOpeHHe B npO3e)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形成於19世紀中期的法國。散文詩首先是詩,詩是散文的靈魂。它有 詩的篇幅、意境和激情,但又不受詩的格律的限制,換言之它有散 文的自由。

    散文詩又不同於散文,結構上比一般的散文更加緊 湊,表達上比散文更簡潔凝練。 屠格浬夫晚年旅居法國時(1877—1882)創作了 82篇散文 詩。

    主題有“多聲部”特點,形式也極為豐 富。小說、隨筆、戲劇等體裁彷彿都被“壓縮”後而出現在散文詩 中。 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文體大致分為詩化小隨筆、微型小說、對 話錄、沉思錄或隨想集。

    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裡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等!

  • 3 # 李vincent

    短篇小說的先行者和大師。

    屠格涅夫是作家們當中最莎士比亞式的,因為他也同樣不作出道德判斷。

    屠格涅夫也同樣向我們展示某種也許永遠在那裡而我們卻沒有他就看不見的東西。

    華麗,宏大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說的 特點,

    推薦作品《獵人筆記》

  • 4 # 陳老師愛畫畫

    屠格涅夫的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作品中的反封建色彩十分強烈。兩位作家都著力塑造並熱情讚頌了那些忠於理想,不息追求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進步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們的作品中的某些正面人物都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色彩。在屠格涅夫的小說中,作家對優柔寡斷和無作為的所謂“哈姆雷特主義”的批判是無情的,而對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則傾注了灼熱的感情。在《處女地》中,屠格涅夫透過涅日丹諾夫的口說:“——在那兒找得到信仰,信仰!瑪利安娜就是信仰”。在《羅亭》中,又借列茲涅夫讚揚羅亭說:“他身上具有一種優秀的、稀有的東西.在他身上,有一種熱忱。而這,——就是我們今天最可貴的品質。”巴金在他整個文學生涯中一直是青年的代言人。他的作品中描繪了處於過渡時期的中國青年一代的群像,這些生活道路不同、性格迥異的形象身上,我們看到巴金也把是否具有社會革命的信仰和犧牲精神作為對人民褒貶的重要原則。在《滅亡》中,巴金真誠地讚頌了主人公杜大心的獻身精神,他對黑暗社會充滿了仇恨,憧憬著美好的社會理想,並時刻準備以自己的生命來殉自己的信仰。作品中說:“他自己的命運是決定的了,監禁和死亡。他決定要做一個為同胞復仇的人。如果他不能達到目的,那麼他當以自己壯烈的犧牲去感動後一代,要他們來繼續他的工作”。巴金真誠地寫出和讚頌了主人公的獻身精神,同時也肯定和讚頌了一些信仰更為堅定的一些青年知識分子,例如,李靜淑、陳真、李佩珠等人物。歌頌了這些人物的追求光明,不惜犧牲愛情、健康、甚至生命的理想主義精神。

    屠格涅夫特別擅長描寫廣袤多彩的俄羅斯自然風光,如在《獵人筆記》的“樹林和草原”中,在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注入了作家的激情,畫面由靜變動,使我們不由得隨著作者輕快的抒情步伐神馳於十九世紀中葉俄羅斯的大地。而在《前夜》中作家又以濃重的抒情筆調描寫了雨後初晴。在《父與子》的尾聲中,作家則以感傷的抒情描寫了巴扎洛夫年老的雙親上墳的場景,讀來真切動人:催人淚下。在這些作品中時時都可以看到屠格涅夫那充滿詩意的筆調。這些詩情畫意的描述也始終激盪著讀者的心胸。巴金的相當一部分小說和散文作品中抒情色彩也是濃烈的,在作品《電》的結尾寫革命者的死時這樣寫道:“亞丹靜靜的躺在黑暗裡,半睜開眼睛,他全身染著血,但嘴角上留著微笑,好像他還睡在他的蜜蜂和他的小學生中間。”只寥寥幾筆就使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強烈而又深沉的愛。巴金的許多散文作品更是以直抒胸臆、流暢熱情見常。常常在淡雅的水墨畫般的意境中抹上了一層濃郁的抒情色彩。

    3.在人物心理的刻畫上,巴金和屠格涅夫都擅長運用細膩和傳神的筆法剖析人物心理特徵巴金主要透過動作來刻畫人物心理,如在《寒夜》中,當寫到汪文宣接到曾樹生的信時,作者對此時此刻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就作了很有特色的刻劃。汪文宣收到信後,“他在藤椅上坐下,他還沒有開始讀信,心就咚咚地大跳,兩隻手像發寒似地抖起來。”作品透過汪文宣的一系列動作,使人物內心強烈的惶惑不安歷歷在目地展現了出來。人物的幾個動作真切地把主人公痛苦、緊張、焦慮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披露在讀者面前。又如巴金在《霧》中寫周如水第一次去訪張若蘭時的心情。《電》中李佩珠等人與敏分手時的情景。《雨》中寫吳仁民面對熊智君的最後一封信和她的照片的情景。在這些作品中都會調動各種手段去表現人物心理和心理狀態及變化過程。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中,也不吝筆墨地來寫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如《父與子》中寫阿爾卡狄剛回到父親的莊園時,不由自主地讚揚起莊園的種種美妙來,可是他又“突然閉了嘴,偷偷地向背後看了一眼,就不再說下去。”作者把人物瞬間的心理變化非常成功地揭示了出來。 當然,凡有成就的作家,其本身的寫作風格都是多樣的,不斷髮展的。所以作家之間風格的比較,也只能是大體的相對的。二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都成長於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所以他們在創作風格和特點上也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都有著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修養以及他們對本民族欣賞習慣的重視。因此在作品中民族特色是十分鮮明的。不同的是俄羅斯廣袤的大地賦予了屠格涅夫較為磅礴的才氣和對藝術與大自然的更為細膩的感受能力。他的感情熱烈而又真誠,高尚而又傷感,他那堅強的外表下似乎還藏著一顆更為柔和多情的心。而巴金的感情似乎更為熾熱,他自己說:“有人說熱情是一把火,我便說我是一座火山,一座雪下的火山。”他的氣質頗象他筆下的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常常在激動的情緒下進行創作。他始終開啟著自己感情的閘門,讓噴湧而出的激情自然地唱出他的悲哀和歡樂。儘管如此,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創作風格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他們都在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新現象,尖銳地反映深刻的社會主題,集中地展示著自己時代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的理想、性格和命運。這是這兩位作家創作中的一個顯著特色。

  • 5 # 徐新衛Xuxinwei

    在自媒體時代,紙質的報紙,書籍日漸冷落蕭條。而我仍然鍾情於紙質讀物,夜景人靜時,翻動書頁,有墨香與心靈交融的慰藉。許久沒有讀屠格涅夫的作品了,他是我喜愛的俄羅斯作家之一。

    疫情期間又重讀他的《獵人筆記》。有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紀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反映了俄國從封建農奴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這一過渡時期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典型,成為俄國解放運動藝術編年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品具有簡潔、樸素、細膩、清新、抒情味濃的藝術風格,對俄國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列寧稱他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他與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們稱為俄國文學的三巨頭。

    屠格涅夫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俄國當時的時代變革,他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矛盾的世界觀也在作品中有所表現。他同情衰亡中的貴族階級,而他的理智卻又使他展示了平民的勝利。屠格涅夫是一位多產的偉大作家,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樑作用。

    屠格涅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短篇小說《獵人筆記》《阿霞》《初戀》《春潮》《普寧和巴布林》劇本《貴族長的早餐》等。

  • 6 # 小畫蟲繪影v畫可郵

    屠格涅夫的作品忠實於現實主義原則,善於把握時代脈搏,敏銳地發現新的重大社會現象,結構安排嚴謹緊湊,人物描寫十分獨到,語言精煉樸素。屠格涅夫作品的這些特點成就了他作品的獨具一格,奠定了他在俄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地位。

  • 7 # 佇望秋水

    到現在為止個人感覺還沒有哪個作家能夠像屠格涅夫那樣描寫大自然把大自然的芬芳寫得淋漓盡致寫得讓人讀了如身入其境!他的《獵人筆記》不是很出名,但是我感覺卻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 8 # 王祥之

    19世紀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忠於自己的天性和創作個性,大膽地對傳統文字進行革新,創造了他獨具綜合藝術性特色的現實主義文學寶庫,擴大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並有力地推動了其發展.屠格涅夫的小說創作中有詩歌、戲劇、音樂多種因素的介入,永遠給讀者以只有屠格涅夫的作品才特有的藝術感染力和魅力.這無疑是屠格涅夫留給俄羅斯文學、歐洲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一筆豐厚的文學遺產。

  • 9 # 七月藝術177

    屠格涅夫善於敏銳地把握時代特點,迅速反映俄國現實,對俄國文學中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也為俄羅斯語言規範化做出了貢獻。

  • 10 # 滄海和雪

    首先,屠格涅夫的小說被公認為典型的社會心理小說。人物內心的變化刻畫細膩,有效表現了內心的活動。

    其次,屠格涅夫是個抒情大師。生活場景細緻又富有詩的氛圍,雖然他的作品屬於現實主義文學。

    再者,筆風簡潔,情節不那麼複雜,發展不那麼緩慢,不會讓人覺得枯燥。

    最後,從文學理論角度看,屠格涅夫的小說形式多樣,有詩歌和戲劇的藝術表現特點。從歷史的角度看,他的小說反映了那個時代俄國社會生活的動向,緊跟生活的發展腳步。

    著作代表《羅亭》

  • 11 # 天天撰乾

    屠格涅夫出生於1818年,在1883年逝世,四十年的文學創作使他成為是十九世紀第一個為俄國文學贏得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被譽為俄國十九世紀文學三大家。

    屠格涅夫天性敏感、善良、憂鬱,對人的內也奧秘和神秘的大自然充滿興趣,是一個天生帶有浪漫主義氣質的作家。然而,自19世紀20年代下半期,現實主義嶄露頭角,並從40年代起長期統治俄羅斯文壇,屠格涅夫作為一名始終關必民族命運的作家,同樣為拯救祖國和人民進行創作。

    在四、五十年代,他發表了《獵人筆記》、《木木》、《羅亭》等一系列現實主義佳作,並受到了好評。但同時固有的氣質卻又使他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同於普通的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帶有浪漫抒情氣息。

    他的風景描寫幽雅婉麗,愛情描寫細膩抒情,心理描寫詩意盎然,語言運用純淨優美;他的小說既有深刻的哲理意蘊,又有"迷人的憂鬱"和感傷,輕盈而不失飽滿,詩意卻又幽深神秘,散發著它獨有的審美意蘊。

    1、中短篇小說中融入交響樂結構的敘述方式的

    七月天的清晨,“朝霞不像火一樣燃燒,而散佈著柔和的紅潤。太陽不像炎熱的旱天那樣火辣辣的,不像暴風雨前那樣暗紅色的,卻顯得明淨清澈、燦爛可愛……但是忽然又迸出動搖不定的光線來,———於是愉快地、莊嚴地、飛也似地升起那雄偉的發光體來。"

    短篇小說《白淨草原》(1851.2)中,屠格涅夫對夏日景色的描寫富有詩意,並且抒情情調有著節律變化和《獵人筆記》相同是反對農奴制主題,但在藝術風格上卻獨具匠心、新穎別緻。

    這段夏日清晨的描寫中,表達出了一種既溫存又昂揚、既平和又富有朝氣的情調。

    “這時候,夜色像陰霾一般迫近起來,濃重起來;彷彿黑暗隨著夜色同時從各個方面升起……四周的一切很快地黑暗起來,寂靜起來,只有鵪鶉偶爾啼叫。……田野的那面,陰沉的黑暗形成巨大的團塊升起來,越來越迫近了。"

    夜幕降臨的時候,屠格涅夫的表達,又給人以恐懼和神秘感。

    “流注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鮮紅的,後來是大紅的,金黃的。……一切都蠢動了,覺醒了,歌唱了,喧譁了,說話了。"

    在結尾處描繪黎明的到來時,以令人振奮的情調,跳動的熱情,閃爍著希望。

    激昂———低沉———激昂的抒情節奏,與音樂性貫穿,和交響樂中曲調的大起大落異曲同工之妙。

    2、長篇小說融入戲劇創作理念及戲劇創作手法

    《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等長篇小說的戲劇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情節衝突的由外轉內。小說中淡化人物之間的外在衝突,凸顯內向化的衝突,使長篇小說呈現出一種慢節奏和靜態性的戲劇審美效果。

    其二是人物對話的由“述”轉“示”。長篇小說中,屠格涅夫釆用部分隱身的敘述方式,人物對話在形式上具有轉“述”為“示”的特徵。在內容上,具有戲劇中富有動作性的對話所具有的藝術功能,即話中有“戲”。這一戲劇化傾向使其產生一種呈示性和直觀性的戲劇審美效果。

    其三是故事場景的家庭轉向。以“家”為中心的封閉性的場景設定與聲、色、光的多重營構,使六部長篇小說呈現出一種戲劇式的現場感與詩意美,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

    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的戲劇化傾向,尤其是在小說中注重人物心靈的衝突、富有動作性的對話這一傾向,對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契訶夫的文學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契訶夫短篇小說中大量人物戲劇式對話的運用、場景的設定無不有著屠格浬夫長篇小說創作的痕跡。更為重要的是,契訶夫在戲劇創作上“內化”的特徵既與俄國文學注重人物心理刻畫、表現民族氣質的傳統相吻合,又無疑是對屠格涅夫小說及戲劇創作的繼承與發揚。在此基礎上,他敢於向傳統的戲劇美學觀挑戰,促使內向化的戲劇美學觀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 12 # 子墨o羽

    屠格涅夫作為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其不僅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同時又長於抒情。屠格涅夫小說結構嚴整,故事情節緊湊,對於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設定也十分生動,不僅善於女性藝術形象創作,同時也對俄羅斯大自然風貌充滿感情。屠格涅夫的文學風格,獨具特色,可以從自然風景、人道社會、悲劇人生三方面,對文學風格進行分析。在其文學作品中,其描寫了俄羅斯自然風景,如在其文學作品《羅亭》中,開始部分的農莊風景就令人心曠神怡,讀者如臨實景,感同身受。在屠格涅夫的文學作品中,還較多凸顯社會人道主義內容,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以及對資產階級的抨擊,使得他的文學作品具有文人的傲骨,透過小說表達出對國家、民族出路的探索。在在屠格涅夫的文學作品中,獨具悲劇風格,是藝術與人生的融合,也是對人性的探討,對於痛苦以及夢想的探索路上,收集整理其結局多是悲觀的,這就是屠格涅夫在其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風格。

  • 13 # 宛城謝三哥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 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 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 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 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 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 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 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 14 # 藝叔家chirs

    屠格涅夫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作家,也是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創作藝術特色既有對世界藝術傳統的承繼,又有自身詩意現實主義的開創,他的創作忠實於現實主義原則,善於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新的重大的社會現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貴族知識分子和平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上,以擅長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稱於世。屠格涅夫的小說是最能代表他個人的文學成就,他的小說主題鮮明,結構嚴謹,語言優美,尤其善於刻畫自然景物的瞬息萬變,並賦以詩意和哲理。

    他主要的小說題材主題是對人性與人的心理,對生、死、愛等人生永恆主題的鮮活揭示,以及人與宇宙關係的哲理思索與探求,他的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在他個人的不同創作時期還有不同的特色:

    他的長篇小說就相當鮮明地體現了他創作的特色:即敏銳迅捷地反映時代問題,對人生的哲理思索,代表作有《羅亭》(1856) 《阿霞》(1858) 《貴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與子》(1862) 《煙》等。

    他的中短篇小說主要思考永恆普遍的人性,透過人生的際遇尤其是具有神秘力量的愛情,探索人生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初期創作作品主要是模仿果戈理的創作風格,或揭露和諷刺生活的庸俗導致人的平庸,或表現對底層“小人物”的人道主義同情。但也開始有他自己的特點:人生的奇異與命運無常的哲理性主題,細膩獨到的觀察,簡潔優美生動的文筆,如《三次相遇》、《兩個朋友》;創作中期,則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描寫神秘而悲劇性的愛情,體現人生無常、命運無定的哲理性主題,基調憂鬱,背景模糊,是一種展示一段心靈與情感經歷的詩化小說,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霞》(1858)、《初戀》(1860)、《春潮》(1872)等。

    其中《春潮》更是充分寫出了愛情的神秘性及其巨大的左右人的力量:主人公薩寧因等車偶遇已有未婚夫的義大利女孩傑瑪,兩人神秘地相愛了;但又因籌錢準備結婚去找同學波洛索夫的妻子——美麗妖豔而放蕩不羈的瑪麗婭,卻被深深誘惑,不能自已,拋棄了傑瑪,釀成自己終生的悲劇。

  • 15 # 布丁小棧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 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 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 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 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 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 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 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係,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鬥,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田螺都說有寄生蟲,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