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傑瑞國王9527
-
2 # 肖必林1
電影《驢得水》觀後感!
一個民國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鄉村,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卻保持著單身,令人浮想聯翩。在黃土地的小學裡,一個弱弱的女子,遠離都市的繁華,加入到教育救國的實踐中。最後難逃紅顏薄命的結局,留下了無盡的悽美。
驢得水中唯一嫋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女子(張一曼),並未介紹到達荒涼地農村小學的故事。晏陽初提出的醫治愚貧弱私,就是這些有志青年的夢想。但她那麼異於當地農婦的衣著打扮,從來都是一身旗袍裹身,一頭長長的繡花,一個大大的微笑,在僅有六個學生的學校無疑顯示她那獨特的氣質。那身旗袍,在廟改造後的小學,在低矮的窯洞裡,顯得是那麼嫋娜多姿。她確實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許因為逃避某些東西才來到這裡。或許是逃避失敗的愛戀,才來到迥然於過往熟悉的環境,以此過完餘生。
正如主題歌唱《我要你》的那樣:“我要美麗的衣裳。”一開始假借驢得水名義騙取的錢財,她就買了好多身美麗的衣服。以後幾乎每個場景,她都會穿一身美麗的旗袍,樂觀地立在人群中。在以呂得水的名義獲得大批資助以後,大家買來了留聲機。在婉轉的音樂下,她首先約劉帥良跳舞,隨後又與校長跳起來動人的舞蹈。與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舉手投足間都盡力將舞蹈發揮到極致。可見她的舞蹈功力深厚,並非一日之功。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黃街燈的照耀,慢慢旋轉。一身旗袍,演繹著絕妙的舞姿,實現了公主的夢想。
她應該在亂世中也渴望著美好的愛情。畢竟在近乎荒無人煙,甚至駝水都不得采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個對生活要求極為精緻的女子。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極為精緻,每次與人交談似乎會有樂觀的笑容。儘管瘋掉以後,她還是很樂觀地,滿田野跑來跑去採摘野花。在教堂的婚禮上,她一開始還是蠻猶豫要不要進去,但是當看到校長女兒穿著美麗的婚紗,她還是手捧著一束燦爛的鮮花出現了。鮮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裡,好像美麗的少女。滿嘴裡都是關於美好婚姻的詞語,那真的只是一個女子在亂世中渴望天長地久的愛情。
從別人的話,可以窺探張一曼的今生前世。裴魁山在大家動員張一曼向銅匠的媳婦承認勾引銅匠的時候,無疑說明當時張一曼當年境遇很慘。要不是校長收留她,她現在還不知道哪裡。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員協商農村教育家的候選人時,教育部官員說道張一曼的時候說了句:“你的情況我就不說了。”隨後大家都保持沉默。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葉中向張一曼告白的時候,裴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那就是“雖然你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放蕩,但是我知道其實你很單純。”別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訴說這個女人過往的不平凡,似乎在暗示女子過往的風塵。
樹大招風。一個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質並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猶如狼入虎口。校長應該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救過他,所以她在校長剪斷那長髮的時候,心理無限憂傷,卻還是默默接受了。甚至在減掉長髮的時候,她還在回憶與校長過往美好的畫面: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穿著豔麗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瘋掉以後,他在一片盛開的油菜地裡,開開心心地採著油菜花的時候,校長對她說:讓她儘快會自己的屋子裡做校服,不做完不出來,即使外面出現任何聲響都不用管。後來即使校長像頭驢一樣被困在驢棚裡,像驢一樣嚎叫,她都沒有出來。裴魁山是劇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識分子。他們朝夕相處,甚至都要發生了關係。可是張一曼終究不愛他,只是他的過客。在一片蒜葉鳳舞、青蔥歲月中,一個女子聽聞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後,她也許經過很深的感情,知道固執己見往往不能善終。她也許經歷過單相思的年歲,知道那終究不是愛情。於是素愛開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經起來,果斷決絕了兵荒馬亂年月一個男子的鐘情告白。
後來銅匠還是出現了看似放蕩的女子世界裡,偶然的機會他們還是發生了關係。個人感覺,其實張一曼還是對銅匠有感覺的。在第二天早上,當朝陽初照大地的時候,銅匠就要回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過日子的生活。張一曼聽說銅匠很喜歡她那頭髮,卷卷地很好看。於是果斷拿起一把剪子,剪斷了一綹長髮。據說,女孩不輕易斷髮,送斷髮於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義。後來,銅匠深陷愛戀之中,在默默注視那嫋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黃土地的時候,忽然有感而發唱起一首歌。一首高亢動人的歌聲驟然響起,勾人心魄。張一曼應該是笑著回頭看了銅匠,卻迎面哭著走了。現實就是這樣,最好的愛情是對了人對了時間。張一曼只是遇對了人,但是時間不對。
張一曼與銅匠發生關係,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所有信誓旦旦愛她的男人,變了。裴魁山覺得她傷害了一個至愛她的男人自尊心。於是拼命揮霍著金錢,揮霍著最初教育救國的夢想。他開始穿著貂皮大衣,開始不再那麼有公益心,不再為張一曼說好話。甚至在銅匠讓大家站起來批評張一曼的時候,裴魁山罵得特別狠,刺穿了紅顏薄命的張一曼的心。恐怕那種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許並不是不去愛他,還是隻是怕傷害一個真心的人。在張一曼瘋掉以後,他甚至向校長提議,要把她鎖起來。一個男人鼓起勇氣向她告白,最後化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別人上床,那種痛苦恐怕是誰都難以體味的。所以以後他縱有千百極端的舉措,也是可以理解的。銅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還是以一個男人的勇氣主動向家裡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銅匠一輩子最風光的時候。因為他為了一份愛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達了鍾情於這位風塵女子。可是所有的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場幻覺。那瞬間被打臉的感覺,恐怕和裴魁山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女人和別人上床一樣。
張一曼也許是有高見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銅匠並不是深愛自己的人。所以當兩個男人深情告白的時候,她還是告別以往的嬉皮笑臉,堅定又云淡風輕地拒絕了這兩個男人。毀掉一個男人最鍾情的東西,往往帶來可怕的後果。事實也證明是這樣的。幾個曾經口口聲聲說愛她的男子,還是傷害她最深。也許那些男人,並不是真正地愛慕這樣一個讓人看不清的民國女子。他們愛慕的只是虛榮的自尊心,並不是與張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門當戶對。倒是劇中沒有表達愛意的幾個男主角,沒有傷害她那麼深。
一個女子儘管擁有世上最美好的夢想,卻敵不過亂世的槍響。當婚禮的教堂一聲巨響,響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聲槍響。所有虛幻的婚禮瞬間破滅。人在一瞬間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經愛慕的自己人卻沒有一個去扶她。還有好多人趁機去搶美華人的美元,卻沒人憐憫亂世中姑娘的夢想。手捧的鮮花最終還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處都是。無論她怎麼後來拼命守護,無論她再怎麼撿拾,都撿不起曾經美好的夢想。張一曼還是沒有善終,最終在槍聲中結束了自己悽美的一生。我記不清楚後來張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幾套嶄新的衣服,如果是三套的話,必定是她穿著夢想中新學典禮要穿的紅色衣服離開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給校長的女兒也做了一件,自己還是穿著美麗的衣裳離開了。
張一曼在他鄉,還是默默地消失在黃土地裡。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愛情,卻敵不過人間的是是非非。
-
3 # 冒泡教育磚家
在利益面前人人編織著謊言,在謊言要揭穿時每個人露出了真正的面目,每個人的本性被揭示的體無完膚。
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學校。學校待遇慘淡、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訊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然而誰能料到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
4 # 現男友影視
開心麻花從同名話劇所演繹的電影《驢得水》成了中國電影年度的現象級影片,各種對於這部電影的解讀和分析也都甚囂塵上。然而,想要請各位看官在消費完這部電影后,能夠分一些注意力給電影背後那個現實的農村。在《驢得水》本身的劇本里,將故事設定在了一九四二年,故事是一個小學校將一頭驢作為教師冒領薪水,結果教育部門的大員要來檢查,於是學校只好找人李代桃僵,之後演繹出了很多荒誕的內容。但在時代背景諸如像上世紀四十年代自然有其考慮,但是多家媒體曾經報道,這個故事的原型卻是來自一次現實的聊天了。
的確,像這部影片到底水準如何,姑且不下定論。但當下確實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不少人覺得一部電影只要盯準人性黑暗面,就認為這部影片很深刻,藝術性很強。但若是從客觀來說,這種認知判斷標準的形成,並非沒有緣由。畢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少假大空的影片或者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讓觀眾敗壞了胃口。而當下呢卻也有著各種心靈雞湯氾濫,中國產片大多淺薄、娛樂,極少讓人看到有諷刺、批判力度的作品。而像《驢得水》這樣的片子出來,自然令人覺得不同一般,覺得有藝術深刻性,這也可以理解。
看了相關的評論,就目前尚不可能“開放”到原版《色戒》的尺度,但是隨著分級制的慢慢形成,這方面的尺度將會有所鬆動。而《驢得水》的“葷段子”很葷麼?不見得。彼時彼地的環境和人物,即便是“葷”得合理那也就無妨。如果脫離人物和環境,就不容易得出客觀的結論。像在影片中飾演女主角張一曼的任素汐因此片一炮而紅,論漂亮度她是顯然不夠的,然而其拿捏得當、張弛有度的表演,讓張一曼的形象塑造得非常豐滿。在“票房押在明星上”的時代,很少有導演和製片人敢於“推出新人新星”,此片一反“依賴明星”的套路,用一群“演技派”下足功夫塑造人物,這才是“藝術正道”麼。
之前也看到過一些個新聞報道說,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縣城和中心鄉鎮的小學“大班額”問題比較突出,而偏遠農村“麻雀學校”卻在增多。以《驢得水》故事源發的甘肅省為例,截至2015年,甘肅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點共一萬多所,其中百人以下的中學和小學八千六百多所。小學校均規模二百二十餘人,其中農村小學校均規模一百餘人。目前,甘肅省只有一個學生的學校共二百一十多所,只有一個教師的學校有一千一百多所。而一些學校面臨消失的風險,但所幸在社會關注下,甘肅省也已出臺了《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佈局調整的實施意見》來明確要求保留和設定必要的教學點,以至防止因佈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
若說起在時下的環境裡,粉絲電影大行其道的當下,而《驢得水》幾乎是一部“反明星化”的電影,主演大部分是原版話劇演員,包括任素汐、王堃等。他們當中不但沒有以顏值為賣點的“鮮肉”和“小花”,甚至沒有像沈騰、馬麗這樣“臉熟”的演員外,儘管電影比起目前院線上映的生拉硬扯、胡編濫造、東拼西湊的段子集錦似的所謂喜劇來,對於這《驢得水》仍然高出幾十個段位,絕對值得一看。畢竟,過硬的劇本才是電影成功的最為重要的基礎,觀眾並非都盯著演員陣容和影片宣傳。如果劇本比較糟糕,即便是小鮮肉雲集,滿屏都是傻白甜也是無濟於事的,在此應給郭敬明和他的《爵跡》一些掌聲,畢竟人家提供了一個這麼棒的反面教材。
而另則有評論者認為,對於大眾來說,這《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貢獻的第二部電影,儘管票房沒有《夏洛特煩惱》那麼驚豔,但是卻證明了開心麻花的無限可能性,從劇場、春晚到綜藝,這個團隊在不同舞臺之上都能夠做到優秀,又呈現出比本山傳媒、德雲社等藝術團體更豐富的諷喻內涵,值得觀眾繼續關注其矩陣式嘗試喜劇。電影《驢得水》用歷史諷刺劇的結構去完成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但最終這個“荒誕”的體驗還是由一個慈善家口裡說出,而局中人從不覺得自己荒誕不經,也從未懷疑過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有多麼“黑色幽默”了都。
即便如此,就關於“自知”的問題裡需要跳脫出自我,來一次徹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倘若這故事因一個謊言開始,而到最後根本收不回來只能任由它破碎在地。而且,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運也因為這個謊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高喊著“團結,樂觀,奮鬥”的老師和校長最後支離破碎;曾經自由純粹的張一曼半瘋自殺;就連最單純的校長女兒,最後也不得不配合演戲……尤其是在影片的後半段,影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醜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這是喜劇,而從骨子裡卻也透露出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來了。諸如此類。
-
5 # 娛樂無人機007
黑色幽默,是一種荒誕的、變態的、病態的文學流派,把痛苦與歡笑、荒謬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的喜劇,而電影《驢得水》就是這樣一般在笑著流淚的電影。
一.驢得水的最初含義,只是驢得水
電影的開頭就是村裡的驢舍著火了,需要用水澆滅,但是老師們都拒絕了,因為全校老師的生活用水都要透過這條驢子來獲得。所以最普通的含義就是通貨驢子來獲取水。
但這個結局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卸磨殺驢。明明這隻驢子是幫你們拉水的唯一工具,但是你們卻連安身之處都不管不顧,側面便看出來這些人的冷漠與自私。
二.《驢得水》中的驢是“銅匠”,水暗喻“美元”
因為校長虛報了老師,但是因為上級要來考察這位老師以此獲得美華人對他的資助,所以讓銅匠冒充驢得水老師,所以深層含義是學校乃至領導,想透過驢得水來獲得金錢,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和學校的發展
為了獲得這次資助,有很多人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東西,最終卻落得一場空的悲慘結局。
三.驢得水是對教育亂像的批評
在美國著名的驢象之爭中,納斯特畫了一頭驢登在《哈潑斯週刊》上,以諷刺當時北部反對內戰的民主黨人。這幅漫畫加深了人們頭腦中“民主黨即驢子”的印象。驢子雖然笨頭笨腦,卻被民主黨人視為既聰明又勇敢的動物,這已經是比較誇張的一種說法了,但是在電影《驢得水》中更加諷刺的是是把這個當做一個人名,還是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人名。可以稱只為“”驢老師”。透過一個驢,來諷刺教育亂像。
為了獲取利益,這群老師們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與道德,在黑暗的官僚之下,他們選擇順從並且助紂為虐,哪怕是出賣自己平時要好的同事也再所不惜。教師的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道德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
四.對於銅匠而言,驢得水三個字是改變他命運的機會。
銅匠本就身份卑微,而且家庭地位底下,被自己的妻子辱罵,好不容易透過冒充驢得水而獲取了金錢、地位、榮譽乃至出國深造的機會,驢得水這便成為他的生命之源。但是驢子就是驢子,銅匠就是銅匠,再怎麼包裝,都會迴歸與本質。
最為感嘆的是最後謊言被拆穿,現實卻已久,他們都沒有改變,依然是那麼骯髒,最後問“一曼呢”,早已經忘記了曾經他們對她的傷害!
-
6 # 娛尚0
即便評分再高也完全喜歡不來。我們還是太熱衷主題與意義了,以至於忽視了傳遞主題的方式與合理性。
-
7 # 成都毒家娛樂
《驢得水》是今年最佳中國產影片。”恩,這是我今年聽過最好笑的笑話。類似這樣的追捧已經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覺有必要出來嘮嘮,因為它真沒你們說的那麼好。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立意確實犀利。全片火力全開,對知識分子加以無情的諷刺與鞭撻:先是空餉的利誘,繼而是官威的壓迫、再是槍聲的震懾。讓他們的醜態一覽無餘。隨著故事的推進,強權體制和異化環境將電影裡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諸如尊嚴、美、理想和勇氣一一剝奪和摧毀……
這顯然是很多人追捧《驢得水》的原因。然而這樣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電影,表達的方式堪稱災難,追求“物”的企圖心也過於明顯。
說它表達失範倒不是嫌棄它滿是話劇腔不夠“電影”,我對電影本體性沒有過於執著的追求。電影劇作結構本身就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結構之分,可見其對於姊妹藝術的借重。很多帶有明顯戲劇風格的電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漢》和《殺戮之神》皆在此列。
《驢得水》的致命傷不在其電影改編的缺陷,而在於它違背了藝術創作需要提純和過濾的基本規律,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場粗暴的人性醜惡實驗與展覽,極易引起觀眾的生理不適。
欣賞這部電影尤其是後半段的觀感,就好像有個人在摁住你的頭,讓你不容拒絕地細看人性的種種醜惡,還不無得意地問你:“我是不是很深刻?”這種拿“深刻”當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觀眾的做法,也能博得滿堂彩。只能說明我們對於電影“深刻”的需求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二】
忽視故事的整體建構和人物內在的執行邏輯,沉溺在架空的時空背景中玩弄概念和符號,其結果就是那一聲槍響——拼了命地想製造意味深長,卻掩蓋不住的刻意空洞。如果說《狩獵》結尾的“回馬槍”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驢得水》裡的槍響則剛好相反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喜劇可以分很多種,有的是人物言行可笑,有的是事情可笑,有的是這事情背後的邏輯和道理可笑。”馮小剛曾經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驢得水》的笑點在表層是一些無足可觀的“葷段子”,這在段子手輩出的年代實在不算新鮮。
“為了圓一個謊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個百試不爽的經典喜劇情境,可惜本片未能一以貫之。尤其是人物撒謊的動機經不起推敲,像張一曼後半段儘管備受凌辱,依然隱忍放棄反抗的人設基礎就很不牢靠。明顯是為了荒誕而荒誕,為了批判而批判。
【三】
《驢得水》談不上是一出好喜劇,更不會是一出好悲劇。
仍以博得了許多觀眾同情和淚水的張一曼為例,很顯然她在這部電影裡的悲劇色彩最為濃重。畢竟影片前半段小丑式的群設到後面男人全部開了掛似的黑化,就她一個陡然昇華成了受苦受難的聖母。這種在生活上放蕩不羈,心靈特別純潔美好的反差人設本身就自帶強烈戲劇衝突,所以也尤其容易出彩。
可只要稍加審視就會發現,我們對於張一曼的同情,更多的是出於對她苦難遭遇的恐懼。那些徹底醜化的男性角色,那些用特寫鏡頭反覆強調放大的受辱鏡頭。真正的憐憫,是你願意走近劇中角色,和她一同承擔、一起面對。可《驢得水》的類文革式圖景只想讓人逃避。
高明的悲劇往往是悲慼和愉快的結合。《驢得水》只是讓人難受,並不能給觀眾提供情緒的淨化和隨之而來的快感。這種“快感”並不是以別人的痛苦為樂,而是朱光潛先生所強調的悲劇要和觀眾保持一種“距離感”。《驢得水》自以為高明的打消了這種距離,專心致志的給觀眾餵食“暴行”。
從這兒岔開一句,中國的分級制度真的要儘快提上日程了。這樣一部滿是粗口、葷段子和施虐場景的電影,好多小朋友被帶進來當合家歡喜劇看。這比電影裡所呈現的災難要嚴重的多。我也強烈懷疑大部分就是想來看個樂的觀眾家長,能予以孩子們多麼正確的指導。
【四】
最後,我真的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人這麼喜歡張一曼這個角色。也許是因為其他角色都太不討喜了吧,校長女兒又沒什麼存在感,她就成了唯一的寄託與出口。可事實上,這個角色前半段不過是個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後半段則淪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先搞清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張一曼“睡服”銅匠主要是她本來就有“性”趣,幫著學校繼續吃空餉是順把手的事情,否則劇作上難以邏輯自洽。第二、張一曼最後受到侮辱直接原因是銅匠打擊報復,但她如果不想繼續把慌圓下去,這個報復不能成立。
編導“憋壞”的地方就在於把原本兩件事混成了一件事。張一曼因為這件事上的小過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懲罰。也是說張一曼絕非罪有應得,但她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不得不承認,這個情節設計很有意思,是我唯一肯定這部電影的地方。
【五】
由著自己的性子,想睡誰就睡誰。不考慮“靈慾難分”的人類終極矛盾。睡完面有遺憾略帶深情的說句“對不起”,這要是換成男的,就是標準的“渣男”判定。其實,人無所不在枷鎖之中,哪裡又會有絕對的自由呢?性也是一樣,這是張一曼幼稚的地方。
言談間當眾反覆暗示調侃和自己約過炮的男同事“硬不起來”,行為上藉著給剛“上崗”的男同事培訓的機會,上下其手。這要是換成男的,百分之百構成性騷擾。這是張一曼任性的地方。
所以那些覺得張一曼高揚了女權主義大旗的人們真的省省吧。送你們一句話:不含任何自省精神的女權主義,都是偽女權主義,不過是另一個極端的男權或者說特權主義罷了。
-
8 # 最萌瓜農
影片講了這樣的故事。
民國年間,有幾個奇葩知識分子來到偏遠的三民小學教書。他們用一頭專門運水的名叫得水的驢來冒充學校老師,起名叫呂得水,騙教育部,領空餉。
由於呂得水老師名聲在外很響,教育部派了個特派員下去視察,點名要見呂得水老師,他們幾個就找來一位銅匠冒充呂得水。
這中間,充分展現了這幫人的虛偽、懦弱、貪婪、可笑。
幾位演員的演技特別的棒,把各種細節演繹得淋漓盡致。既荒誕幽默,又能直抵人心。
這個特派員是個兵痞,不懂文化人的套路,真被他們騙過去了。還要把銅匠扮演的呂得水老師評為農村教育家。
評了農村教育家呢,每月都有鉅款可領。把他們幾個驚到了,眼睛都泛賊光。好像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銅匠不肯配合,張一曼就上去睡服了他。
這時候,孫校長和周鐵男沒有去阻擋這個交易。就連喜歡張一曼的裴魁山,也只能是衝動一下子,然後跑到張一曼的窗前,聽著她和銅匠滾床單喘大氣。他沒有勇氣衝進去阻止,因為他心中裝的是那筆鉅款,儘管能否到手還是未知數。
銅匠原先是比較“樸素”的,進了這所三民小學,短短几天時間,就被這幫知識分子帶成了鬼。雖然,你可以說他的樸素只是外在的,貪婪才是他的本性,但是,如果不進這個三民小學,不與這幫知識分子相遇,不接觸這個誘因,也許,他這一輩子,貪婪的本性都沒有一個爆發的契機,很可能就這麼樸素一輩子。
銅匠被張一曼用狠話傷了之後,整個人變了,突然變得很會說話,很會社交,很會談判,說明,這不是什麼難事兒,只看願不願意轉變。
這部電影有很多金句,而且不是跳脫於情節的,而是既應景,又能穿透螢幕,直抵人心。
裴魁山說:在中國最需要教育的或許不是農民。
孫佳她爹孫校長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孫佳說:過去的如果就這麼過去了,以後只會越來越糟。
實際上,特派員也是吃回扣的,比他們幾個還貪。這個錢,是美華人羅斯捐助的,每個月十萬元,教育部給三民小學三萬元,叫合理分配。
得知銅匠的真實身份後,特派員跟他們幾個一起合謀騙美華人羅斯,讓銅匠裝死。羅斯決定拿出一萬美元作為憮卹金給銅匠的家屬。他們這一次眼睛泛著更閃亮的賊光。
這中間有幾次轉折,很精彩。
銅匠裝死敗露之後,撤掉靈堂就改成喜宴,他們逼著佳佳和銅匠假結婚。
其實這頭驢是可以單拎出來講一個感人的故事的,平時為他們運水,卻被他們殺了吃。看片之前,我以為會用這頭驢煽情一番,後來發現,在這種語境之下,談什麼愛護動物太奢侈了。
我認為,特派員的一句話,完全可以概括影片的主旨:在大局面前,原則就是個屁。
整個影片中,承擔著人性的希望的人是佳佳,越到高潮階段,越替她感到毛骨悚然。彷彿隻身處在遍地喪屍的孤島之中。
整個影片,佳佳唯一能說上話的,其實是那頭驢。
-
9 # 秀美伊娜
電影《驢得水》是朋友們一致評價非常高的電影,看完之後會讓人產生很多的反思。他透過不同的人物表現了不同的心理、思想,映射了不同的現實狀況!透過一個簡單的事件讓劇中很多人的心理逐漸的起到了不小的變化。並且透過反轉的手法給了觀眾很強的衝擊力。其實越是詼諧,甚至荒誕的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起初我以為這是一部喜劇,然而這部影片從頭看到尾,我自始至終都沒有笑出聲來。是的,裡面的人物、情節很荒誕,擁有一切喜劇該有的形式,然而,這部電影對於現實,對於人性的影射,卻讓我半點也笑不出來。下面我們會分別的分析一下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變化,以及整部劇的節奏和含義!
首先,我們整體看一下這部電影,大家想想從頭到尾鏡頭轉了幾個地方,人物有多少。應該都是可以數的過來的吧(除過影片最後婚禮的群演),基本上電影就是圍繞這幾個人一直在轉,感覺和話劇很像。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和以往電影不同之處,不追求場面,只訴諸內涵。
其次,這部影片反轉很多。剛開始校長為了應付檢查所以找了鐵匠,本以為要露餡,但是巧妙的化解了。第二次檢查,沒辦法,暴露了,但是沒想到這個檢查的人才是貪汙的老大。於是無可奈何聯起手來騙歪果仁,但紙包不住火,好在學校保住了。另外,鐵匠的反轉也令人大吃一驚。情節可謂跌宕起伏。我們總說欺騙一旦開始,就要依靠更多的騙局來圓。可是為什麼還要選擇欺騙?因為只能選擇欺騙,我們沒有別的辦法,這是一種無奈。
最後,每個人物性格鮮明。張一曼,鐵男,校長,裴魁山,佳佳,甚至銅匠和銅匠媳婦。先看張一曼,我看電影的時候很喜歡她,首先因為她太聰明,在面對檢查時,她可以巧妙躲避或者化解。其次她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女人,思想是開放的——穿著開了很長口的旗袍,顯示出一種成熟,然而她又是天真的,喜歡下雪。她或許是全劇中最為悲慘的一個角色,這裡面有現實的原因,更有其自身的原因,她所追求的自有,縱使是在當今如此開放的社會里,都要為大多數人所不齒,更遑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下,所以,當所有的希望破滅,她寧願選擇死亡。
然後看銅匠媳婦,愚昧,無知,思想不開化。用一個不好聽的詞來說就是潑婦。這就是當時農村的封閉性以及人民的愚昧,在這個人物身上暴露無遺。然後是銅匠,我剛開始以為他的智力有問題,所以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才發現是因為不識字,又不敢說話,所以就不會說話了。夫妻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可那時,農村卻普遍是這種現象。羞於談性,甚至一點也不懂。可是這樣的人連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居然會報復,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他是全劇的中心,也是我最為討厭的一個人。從起初的淳樸老實到最後的壞的那麼徹底。我並不認為是他是一步一步變壞的,他之前之所以沒變壞,是因為他窮,沒有壞的資本。他本身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一個得不到就不惜去毀滅的人。
周鐵男,其實他一直是個正面角色,可是到後面就因為一聲槍響本性暴露。關於周鐵男,在看到最後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會是全劇所有人物裡的一股清流,起初,他三觀正,勇於直言,滿腔熱血,有理想,有抱負。然而,當我看到當他面對槍口的時候的那種跪地求饒而後360度徹底的轉變淪為走狗,我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是他自己在騙自己,在死亡的面前,真正勇敢的人並沒有幾個。他不就現在網路中的鍵盤俠嗎,他們信誓旦旦,仗著虛擬的網路道德綁架逞一時的快感。
佳佳,我覺得這是裡面最單純的人,她就是個孩子,整天照料那頭驢得水,根本不想管其他的事情,她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最終和周鐵男的愛情被判死刑。
校長,我覺得校長是裡面最無私的人,他做的一切完全都是為了農村教育,他願意紮根農村,這樣的人現在太少了。或許他的出發點並沒有問他,理想抱負看起來也十分高尚,然而諷刺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卻是一個最擅長利用道德綁架的人。他的不擇手段,造就了悲劇的開始,也把理想推向了滅亡。
我最後要說裴魁山,他或許並不十分壞,他只是自私了一點,一切都一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為求自保而不惜犧牲其他人。因為雖然上面的人也有錯誤的一面,但都不至於上升為人品問題,因為文化的睏乏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才導致的。可是裴魁山這個人,就是小人。
就因為被張一曼拒絕,他就報復,心胸狹隘。甚至到最後,一點知識分子的形象都沒有。鐵匠報復,所有人都狠不下心,而他就說我來。他的種種表現就是一個小人的嘴臉。不得不說,《驢得水》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但是這樣的好電影,看完之後我卻並不會想再去重溫多一遍,那些對人性的拷問,一次就夠。
同時,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強的衝擊力,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難道生活中如果碰到電影中的情景,也會變的如此麼?人性本就是這樣的麼?電影來源於生活,但是恐怕在現實生活中人性更加複雜!對於人性的反思只能存在於電影之後,當我們在抨擊劇中種種人物和電影情節的時候,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回覆列表
電影《驢得水》影觀後感!一個民國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鄉村,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卻保持著單身,令人浮想聯翩。在黃土地的小學裡,一個弱弱的女子,遠離都市的繁華,加入到教育救國的實踐中。最後難逃紅顏薄命的結局,留下了無盡的悽美。驢得水中唯一嫋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女子(張一曼),並未介紹到達荒涼地農村小學的故事。晏陽初提出的醫治愚貧弱私,就是這些有志青年的夢想。但她那麼異於當地農婦的衣著打扮,從來都是一身裹身,一頭長長的繡花,一個大大的微笑,在僅有六個學生的學校無疑顯示她那獨特的氣質。那身旗袍,在廟改造後的小學,在低矮的窯洞裡,顯得是那麼嫋娜多姿。她確實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許因為逃避某些東西才來到這裡。或許是逃避失敗的愛戀,才來到迥然於過往熟悉的環境,以此過完餘生。正如主題歌唱的那樣:“我要美麗的衣裳。”一開始假借驢得水名義騙取的錢財,她就買了好多身美麗的衣服。以後幾乎每個場景,她都會穿一身美麗的旗袍,樂觀地立在人群中。在以呂得水的名義獲得大批資助以後,大家買來了留聲機。在婉轉的音樂下,她首先約劉帥良跳舞,隨後又與校長跳起來動人的舞蹈。與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舉手投足間都盡力將舞蹈發揮到極致。可見她的舞蹈功力深厚,並非一日之功。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黃街燈的照耀,慢慢旋轉。一身旗袍,演繹著絕妙的舞姿,實現了公主的夢想。她應該在亂世中也渴望著美好的愛情。畢竟在近乎荒無人煙,甚至駝水都不得采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個對生活要求極為精緻的女子。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極為精緻,每次與人交談似乎會有樂觀的笑容。儘管瘋掉以後,她還是很樂觀地,滿田野跑來跑去採摘野花。在教堂的婚禮上,她一開始還是蠻猶豫要不要進去,但是當看到校長女兒穿著美麗的婚紗,她還是手捧著一束燦爛的鮮花出現了。鮮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裡,好像美麗的少女。滿嘴裡都是關於美好婚姻的詞語,那真的只是一個女子在亂世中渴望天長地久的愛情。從別人的話,可以窺探張一曼的今生前世。在大家動員張一曼向銅匠的媳婦承認勾引銅匠的時候,無疑說明當時張一曼當年境遇很慘。要不是校長收留她,她現在還不知道哪裡。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員協商農村教育家的候選人時,教育部官員說道張一曼的時候說了句:“你的情況我就不說了。”隨後大家都保持沉默。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葉中向張一曼告白的時候,裴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那就是“雖然你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放蕩,但是我知道其實你很單純。”別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訴說這個女人過往的不平凡,似乎在暗示女子過往的風塵。樹大招風。一個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質並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猶如狼入虎口。校長應該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救過他,所以她在校長剪斷那長髮的時候,心理無限憂傷,卻還是默默接受了。甚至在減掉長髮的時候,她還在回憶與校長過往美好的畫面: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穿著豔麗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瘋掉以後,他在一片盛開的油菜地裡,開開地採著的時候,校長對她說:讓她儘快會自己的屋子裡做校服,不做完不出來,即使外面出現任何聲響都不用管。後來即使校長像頭驢一樣被困在驢棚裡,像驢一樣嚎叫,她都沒有出來。裴魁山是劇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識分子。他們朝夕相處,甚至都要發生了關係。可是張一曼終究不愛他,只是他的過客。在一片蒜葉鳳舞、青蔥歲月中,一個女子聽聞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後,她也許經過很深的感情,知道固執己見往往不能善終。她也許經歷過單相思的年歲,知道那終究不是愛情。於是素愛開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經起來,果斷決絕了兵荒馬亂年月一個男子的鐘情告白。後來銅匠還是出現了看似放蕩的女子世界裡,偶然的機會他們還是發生了關係。個人感覺,其實張一曼還是對銅匠有感覺的。在第二天早上,當初照大地的時候,銅匠就要回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過日子的生活。張一曼聽說銅匠很喜歡她那頭髮,卷卷地很好看。於是果斷拿起,剪斷了一綹長髮。據說,女孩不輕易斷髮,送斷髮於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義。後來,銅匠深陷愛戀之中,在默默注視那嫋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黃土地的時候,忽然有感而發唱起一首歌。一首高亢動人的歌聲驟然響起,勾人心魄。張一曼應該是笑著回頭看了銅匠,卻迎面哭著走了。現實就是這樣,最好的愛情是對了人對了時間。張一曼只是遇對了人,但是時間不對。張一曼與銅匠發生關係,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所有信誓旦旦愛她的男人,變了。裴魁山覺得她傷害了一個至愛她的男人自尊心。於是拼命揮霍著金錢,揮霍著最初教育救國的夢想。他開始穿著貂皮大衣,開始不再那麼有公益心,不再為張一曼說好話。甚至在銅匠讓大家站起來批評張一曼的時候,裴魁山罵得特別狠,刺穿了紅顏薄命的張一曼的心。恐怕那種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許並不是不去愛他,還是隻是怕傷害一個真心的人。在張一曼瘋掉以後,他甚至向校長提議,要把她鎖起來。一個男人鼓起勇氣向她告白,最後化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別人上床,那種痛苦恐怕是誰都難以體味的。所以以後他縱有千百極端的舉措,也是可以理解的。銅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還是以一個男人的勇氣主動向家裡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銅匠一輩子最風光的時候。因為他為了一份愛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達了鍾情於這位風塵女子。可是所有的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場幻覺。那瞬間被打臉的感覺,恐怕和裴魁山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女人和別人上床一樣。張一曼也許是有高見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銅匠並不是深愛自己的人。所以當兩個男人深情告白的時候,她還是告別以往的嬉皮笑臉,堅定又云淡風輕地拒絕了這兩個男人。毀掉一個男人最鍾情的東西,往往帶來可怕的後果。事實也證明是這樣的。幾個曾經口口聲聲說愛她的男子,還是傷害她最深。也許那些男人,並不是真正地愛慕這樣一個讓人看不清的民國女子。他們愛慕的只是虛榮的自尊心,並不是與張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門當戶對。倒是劇中沒有表達愛意的幾個男主角,沒有傷害她那麼深。一個女子儘管擁有世上最美好的夢想,卻敵不過亂世的槍響。當婚禮的教堂一聲巨響,響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聲槍響。所有虛幻的婚禮瞬間破滅。人在一瞬間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經愛慕的自己人卻沒有一個去扶她。還有好多人趁機去搶美華人的美元,卻沒人憐憫亂世中姑娘的夢想。手捧的鮮花最終還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處都是。無論她怎麼後來拼命守護,無論她再怎麼撿拾,都撿不起曾經美好的夢想。張一曼還是沒有善終,最終在槍聲中結束了自己悽美的一生。我記不清楚後來張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幾套嶄新的衣服,如果是三套的話,必定是她穿著夢想中新學典禮要穿的紅色衣服離開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給校長的女兒也做了一件,自己還是穿著美麗的衣裳離開了。張一曼在他鄉,還是默默地消失在黃土地裡。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愛情,卻敵不過人間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