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
2 # 經典守望者
國之重寶,滄海明珠。永樂大典不僅僅是中國最全的一部百科全書,更是無數中華文化的結晶。據明代資料記載,永樂大典耗費資源財富無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明成祖修永樂大典的根本目的“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應該說這是自唐代之後未有之文化盛世,它將中國全部的優秀典籍匯於一處,正是體現出了經歷了元代之後的中華文化的新特徵。
《永樂大典》在正本散失之後,其殘本被視為珍寶。清代外敵入侵,劫走了大部分的文獻資料,其中就包括了《永樂大典》的部分典籍,它的價值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永樂時期的其他壯舉都可以說的上是驚世駭俗,蔚為壯觀,其手段之豪邁讓人咋舌。僅大航海一項就耗費資源無數,以至於萬邦來朝,東亞朝貢體系一舉建立。所以作為永樂時期的文化著作,《永樂大典》原本的規模也會非常的龐大。它的文獻學意義,書法學意義都無法估量,所以,說它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一點也不過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也是類似的彙編類叢書,編纂歷時兩朝二十八年,共計1億6千萬字。從字數上看來,尚不及永樂大典的一半,從時間上來說是永樂大典的六倍。所以說《永樂大典》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是不同凡響的。它既是永樂盛世的寫照,同時也代表了朱棣掃清寰宇,氣吞天下的豪邁。如果它能夠得以完整保留,那一定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
-
3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永樂大典的歷史意義:自古驚世珍品的曠世磨難
《永樂大典》由於卷帙浩繁,參加纂修人員眾多,因此前後體例不一,前後錯互舛誤之處,亦在所難免,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巨大價值。《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儲存了中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在這方面,清代一些學者對《永樂大典》所作輯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績的。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立了《四庫全書》館“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先後參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輯出書籍: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零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總計三百八十五種,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儲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燬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可如今,人們只能透過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來猜測這艘沉沒寶船的一切了。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當代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清代學者輯錄宋、元文人的詩歌文集和宋、元兩朝的史料最為豐富。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誌、科技書籍和醫學著作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一下歷代輯佚的過程和成果。
-
4 # 愷寶2015
永樂大典由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主編,黑衣宰相姚廣孝監工,五名翰林學士任Quattroporte,二十名翰林院官員任副Quattroporte,同時還彙集了當時大明朝所有文化界精英,歷時四年(1403年到1407年)完成。
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
全部由人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而成,為此當時還徵集全國字寫的好的人,來抄寫大典,務必做到極致。
為了把大典彙集成有史以來最全百科全書,解縉令人從全國各地購買任何有價值的書籍。永樂大典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盛世編書,此言不虛,在永樂大帝朱棣的盛世下,中華民族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現在朱棣終於可以說,在我的統治下,編成了一部有史以來最大、最全、最完美的書!終有一天,我會老去,但這部書的光榮將永遠光耀著後代的人們,告訴他們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
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種精神,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
我們要感謝這部書,因為如果沒有它的誕生,很多古代書籍,今天的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了。
如果要給這些書開個書單,恐怕會很長,在此我們只列舉其中一些書目,讓大家瞭解此書的重要意義,如《舊唐書》、《舊五代史》、《宋會要輯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等書,後全部失傳,直到清代時,方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流傳於世上。
永樂大典比歐洲最早百科全書要早三百多年,
-
5 # 司馬公說歷史
《永樂大典》意味著對中國明以前典籍文化的系統整理,是一項承前啟後的文化工程,挽救了很多快要消失的珍貴典籍。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也是鎮館之寶。這部曠世宏編“合古今而集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遠超前代所有類書。它成書於明永樂之初,重錄於嘉靖之末,曾是嘉靖皇帝喜歡的案頭書,但歷經數百年歲月,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飄零。據目前所知,原11095冊,22937卷(包含目錄60卷)的《永樂大典》副本,到去年底僅發現有400多冊,800多卷及部分零葉存世,總數不及原書的4%。國家圖書館收藏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一半以上。
目前副本已經很少了,現存的不過400多冊,一半在國內。《永樂大典》裝幀精美,按照洪武正韻排列詞條,每個詞條下甚至完整的抄錄了一整部書,所以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典籍,如《宋會要》、《舊五代史》等等,是學者研究明以前歷史的重要工具書。
總而言之大典對民族文化的繼承有寶貴的價值。
-
6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永樂五年完成。初名《文獻大成》,後經增訂重修,命名為《永樂大典》。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深感臣民對其奪位有不平之氣,難以力服,故欲修典籠絡朝野儒士,使之樂為其用,以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
永樂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煙海,散載諸書籍,查詢不易,命翰林學士解縉等將“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解縉等奉詔編纂,依韻編次,於次年十一月,奏上成書送呈朱棣。朱棣賜書名為《文獻大成》,此即《永樂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滿於該書的急就速成,認為採摘不廣,記載太略,又於三年正月,敕諭解縉等在原書的基礎上重修。並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禮部尚書鄭賜為監修,刑部左侍郎劉季篪為副監修,又增設正、副Quattroporte;命禮部簡派官員以及四方宿儒文學之士充纂修,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以朝暮膳。參加編纂的官員前後多達三千餘人。永樂五年十一月,全書編成,朱棣更賜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
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系事。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
更為可貴的是所輯書籍,不許任意刪節塗改,必須一字不改,整部、整篇或整段編入。這種編輯方法雖有“依韻綴字、踳雜不倫”、“差錯無序”等缺點,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釋典,賴其多得而傳世。儲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此書為寫本。在裝幀上別具一格:全書採用上等白宣紙,印有朱絲欄,每半頁8行,大字佔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字,用極為端正的楷書抄成。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繪有圖形,精麗工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佳品。書面硬裱、黃綾面、包背裝。抄成後藏於南京文淵閣。有人曾提議刊刻,因“工費浩繁”而作罷,
-
7 # 魚頭聊史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人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叫《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明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緝於一書”。初令解縉主持(147人參與)。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看後,很不滿意,又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參加人員擴大到2196人。永樂五年定稿,朱棣閱後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抄寫完畢。
一、該書彰顯了國威。《永樂大典》成書之前,世界上尚未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比其晚了三百多年。可以說《永樂大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對世界影響甚巨。
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結晶。《永樂大典》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業等,集存古代典籍七、八千種,數量是前代《太平御覽》等書的五、六倍,是“萬書之書”。它繼承、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一部不朽之著,永載史冊。
三、造福了人類。該書最大的貢獻就是儲存了明初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在歷史長河中,許多典籍遺失、燒燬,《永樂大典》正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後人留下了人類的財富。
-
8 # 岸上3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標誌,集中國優秀的文化精神之大成,包羅永珍,是一部宏偉的百科全書。由朱棣的老師姚廣孝負責整理編輯,花費了全國的力量和聘請了大量的人才,才得以出版。它是中國歷史上的瑰寶,永樂大典是我們需要的文化精神,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座豐碑,它宣告:中華民族是偉大光榮的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彪炳史冊,永遠不朽!
-
9 # 孟冬十月
明朝《永樂大典》“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而明朝《永樂大典》對民族而言,是中國各行業幾千年來的文學結晶,體現中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識。
我們可以從《永樂大典》殘本中的插圖來看它的價值,在中國插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
《永樂大典》殘本插圖採自多種不同的書籍,這些書籍涉及人物、植物、地圖、堪輿風水、建築、古器物、服飾、禮類等各個門類。體現了民族生活的豐富多彩。高度的寫實插畫承載著中國歷史和文化,如古代青銅祭器圖、古禮制圖為我們瞭解中國古代嚴格的禮制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資料。
《永樂大典》中所儲存下來的這些圖案是中國門窗藝術的珍貴的圖案,且這些圖案以不同的組合構成豐富多彩的格心樣式,為我們展示了明以前建築中多種多樣的門窗樣式。
古建築圖、古地圖等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古代輝煌的建築文化和古代不同地方的地貌特徵及城市格局。《永樂大典》中記載的古建築中展現中國民族凝固藝術的獨特之美。
一些插圖中內容豐富,背景渲染強烈,城牆、遠山、樹木、屋宇等都用來裝飾畫面,又由於插圖多為君臣同處、或幾個重臣同處,所以除了主人公,侍從也極多,一幅圖內人物眾多。彰顯了古代君臣的日常生活,對民族文化的探究提供史料。
殘本《永樂大典》中儲存有許多珍貴的插圖。這些插圖繪製精工細緻、美觀生動並承載了豐富、深厚的文化資訊,對研究古代文化和插圖史有極大的價值。
《永樂大典》中的插畫有著珍貴的歷史史料價值。特別是一些科技說明性質的插圖,可以輔助讀者理解抽象難懂的文字內容,另一方面其高度寫實的影象資料是中國歷史和文物承載的重要方式。 -
10 # 天上人間文史鑑
看到這麼多對《永樂大典》的高度評價,我要來談談我的偏見了——《永樂大典》對於史學研究並沒有太大的價值,作為文物可能還有點價值,但要論研究價值有多重要鄙人實在不敢苟同。
《永樂大典》在永樂元年就開始編撰,在永樂二年用了一年時間就已經成書,此時還不叫《永樂大典》,因為其篇幅還不夠。
在永樂三年到永樂五年,花了兩年時間,用了兩千多個人,成書,然後用正楷謄抄一遍又花了一年時間。
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涵蓋了七千到八千本書,11095冊, 約3.7億字,而問題就在《永樂大典》的宏大篇幅和成書的短暫時間。
3.7億字是什麼概念,大多數人一輩子看過的書都沒有這麼多字,一年就編成了,這書的質量可想而知。
這還是在技術條件落後的自然經濟時代,即便是在出版業發達的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出版社也不敢保證在質量可靠的前提下只花兩年時間編成一萬多冊,3.7億字的皇皇鉅著。
用《四庫全書》來作對比,同樣是篇幅宏大的鉅作,編了十三年,《四庫全書》的問題在於其內容被刪得面目全非,這是滿清政權對漢人文化的壓迫,為了清除不利於統治的內容,但這至少證明了《四庫全書》是被編出來的。
但是再看看《永樂大典》,哪裡是編出來的,明明是抄出來的,而且還是一字不改的抄,這的確儲存了完整的原書內容,但這絕不是編撰一部書的態度。
所謂編書工程,不過是一個抄書工程,《永樂大典》不如說是《抄書大典》。
再來說說《永樂大典》對文化的保留,如果它真的對文化的保留起到了作用,我也不會對其大批特批,事實上為了這樣一個面子工程,反而禍害了文化的傳承。
抄書工為了加快進度,通常都不會檢查抄寫過程中犯的錯誤,一個正常人平時寫字或打字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產生錯誤,作為一個不需要保證質量有要求加快進度的抄書工又怎麼會去在意其中的錯誤。
《永樂大典》其中有一些書本就是民間的孤本,一旦被官方收走,收錄進了《永樂大典》就別想再回到民間,而這樣書籍的儲存風險就被集中了。
而《永樂大典》在儲存工作上也沒有做好,《永樂大典》是一個面子工程,這就意味著它將民間可以傳播的孤本變成了中心化的孤本。
現代出版業要出一套書,就會印出多少萬冊,進入市場或圖書館,但是《永樂大典》就只有一套,編成之後就鎖在宮廷,無法傳播。
一套不能傳播的書,還收錄了那麼多孤本,這到底是傳播文化還是緊固和殘害文化呢?
再加上儲存工作做的不好,《永樂大典》到清朝乾隆年間大概就只剩下了八千冊,原本可是一萬多冊啊!
《永樂大典》不僅沒有被好好儲存,英法聯軍進北京讓其損失了一批,還被人監守自盜,甚至於被賣到民間,這種只有一套的孤本是在經不起這種傷害。
現存與世界各大圖書館的《永樂大典》僅僅剩下了八百多冊,這種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損失對於文化到底是儲存的作用大還是禍害的作用大呢?
不僅僅是明朝滅完以後沒有儲存好,就是在明朝也沒有儲存好,因為《永樂大典》的編成就意味著永樂皇帝的面子上過得去了,誰也不會關心這套書有什麼實際作用,畢竟這套書本就是作為花瓶而生的。
其實現存的《永樂大典》是明嘉靖年間手抄的一個副本,那麼原書的去向又在何處,恐怕當時不會有人去關心。
編書應當是作為一個文化事業而存在的,然而《永樂大典》並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文化保留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文化的慘重損失。
這套書是因為一個皇帝的好大喜功而生的,也是文化的一個巨大悲哀。
-
11 # 鍋盔餅子
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什麼?
如果《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驚現於世。那麼中國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內容,或許將會重新改寫;斷層的文化會重新接上;某些未解之謎會解開等。要知道《永樂大典》要比18世紀才問世的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裡面記錄著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種科技,也記錄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1、《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是中國的圖書館。《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2、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它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經典和被蒙元毀滅遺存下來的文化。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賴以儲存。
3、永樂大典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所記載圖書的原貌。永樂大典修書過程中,對收錄書籍未做任何修改,採用兼收並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內容。
4、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亡之時,副本毀於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現遺存約800卷。以下為收藏地點和目錄:
1.中國國家圖書館(222冊)
2. 上海圖書館(1冊)
3.四川大學圖書館(1冊)
4. 臺灣中央圖書館
5. 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
6. 日本國會圖書館
7. 日本東洋文庫(34冊)
8.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9. 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
10.日本天理圖書館(3冊)
11.日本靜嘉堂文庫(9冊)
12.日本斯道文庫
13.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1冊)
14.日本武田長兵衛
15.日本石黑傳六(1冊)
16.日本小川廣己
17.英國博物館(10冊)
18.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12冊)
19.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3冊)
20.英國劍橋大學(2冊)
21.英國馬登(9冊)
22.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2冊)
23.德國科隆基莫圖書館
24.柏林人種博物館(4冊)
25.美國國會圖書館(40冊)
26.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27.美國康奈爾大學(5冊)
28.美國波士頓圖書館
29.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4冊)
30.南韓舊京李王職文庫(1冊)
-
12 # 歷史挖掘者
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民族的興盛!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翰林院大學士解縉在當時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之下纂修的一部包含了歷史、地理、藝術等內容的典籍,它不僅在內容規模上超越了前代所有近似的著作,更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豐富的知識,它不單單是珍貴的古代文獻,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修撰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的統治者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政權,炫耀文治,用以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
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在類書編纂史上,它把古類書的編纂 形式發展成為具有完整性的百科全書的形式; 其次,它內容特別豐富,構成15世紀初年的 一個大藏書庫,成為後來輯佚工作的資料淵海。
特別是其中所收的一些農業、手工業、 科技、醫學書籍和古典文學書籍的資料,不是封建時代一般類書所具有的。 而且,特別要指出的是,《永樂大典》所輯各書均保持原書面貌,不改動書中的文字內容,與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有些書的內容任意刪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樂大典》具有更高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但是,可惜的是,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現代人已經看不到原版的《永樂大典》,雖然如此它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永樂大典》的命運,更是折射出國家的興衰對於文化的重大影響。
-
13 # 高考志願填報蒙老師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它記錄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此書所收從先秦到明永樂年間8000條典籍,分門別類整編整段抄入,一字不改,因而許多古代文獻才得以儲存。這是明成祖及其編寫人員為繼承、弘揚中華燦爛文化事實上做了一件不朽的偉事實應永彪青史,為我們後人所景仰,所學習。
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分別如下:
1.中國國家圖書館(222冊)
2. 上海圖書館(1冊)
3.四川大學圖書館(1冊)
4. 臺灣中央圖書館
5. 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
6. 日本國會圖書館
7. 日本東洋文庫(34冊)
8.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9. 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
10.日本天理圖書館(3冊)
11.日本靜嘉堂文庫(9冊)
12.日本斯道文庫
13.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1冊)
14.日本武田長兵衛
15.日本石黑傳六(1冊)
16.日本小川廣己
17.英國博物館(10冊)
18.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12冊)
19.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3冊)
20.英國劍橋大學(2冊)
21.英國馬登(9冊)
22.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2冊)
23.德國科隆基莫圖書館
24.柏林人種博物館(4冊)
25.美國國會圖書館(40冊)
26.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27.美國康奈爾大學(5冊)
28.美國波士頓圖書館
29.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4冊)
30.南韓舊京李王職文庫(1冊)
-
14 # 平寫書評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儲存了中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儲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燬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當代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
15 # 果笑說歷史
明朝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有了兩個驕傲。
第一個驕傲是《永樂大典》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書;
第二個驕傲是彰顯了中華民族文人學士的非凡氣魄,由他們編修而成的《永樂大典》共 22877 卷,凡例和目錄 60 卷,計 11095 冊,約 3 億7 千多萬字,不可不謂之為驕傲。
明成祖朱棣雖然奪取侄兒的帝位而坐上龍椅,屬於歷史上黑名單中的人物,但明朝永樂年間他親自下令組織編纂的《永樂大典》,卻必須給他戴上大紅花。
首先,《永樂大典》包括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戲劇、小說、技藝等方面中國古代的學門幾乎無所不包,因此《永樂大典》對於後世人的好處是無窮無盡。
其次,《永樂大典》所引用的材料全是直接抄各書原文,並做到一字不落、一字不改。很多書籍是整部、整篇、整段的輯入,這種形式抄錄了大量各類書籍,所以修書前許多佚文秘典和文獻資料,均賴此書得以儲存下來。
明成祖朱棣為《永樂大典》寫了這樣的序言:“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可想而知,明成祖的滿意程度達到巔峰了。如何能不滿意?約有 2169 人,動用皇家圖書館裡面的全部藏書,經過兩次編修才大功告成;並且書中每一個單字下面,先有拼音標註解釋,備錄籇、隸、楷、草各種字型,由分錄彙總和這個單字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詞曲等多項內容,可謂詳盡、方便到極致。
中國文化史的程序內容在《永樂大典》中百花綻放,真乃我中華民族之瑰麗寶藏。
-
16 # 紅藍白
明朝永樂年間成書的《永樂大典》對我們民族意味著是中國古代人類文明和智慧的偉大結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財富。
先說一下基本情況,眾所周知,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並親自撰寫書序且賜名的《永樂大典》是一部綜合性類書。自公元1403年起,先是由大才子解縉主持編纂,明成祖閱後不甚滿意,再令道衍和尚姚廣孝擔任編修,歷經六年(公元1408年)才抄寫完成,史稱“永樂正本”。到了明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喜歡看《永樂大典》(主要是這位想看大典中關於道家煉丹、成仙的內容),怕大典有損,於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但直到明隆慶初年(公元1567年)也歷時六年才告完成,史稱“嘉靖副本”。
這部皇皇鉅著成書時共22937卷,11095冊,彙集了中國明朝初期至上古時期的近8000種書籍
,不算圖畫、圖例,成書字數幾近3億7千萬。
為什麼說《永樂大典》對於我們民族來講是意味著中國古代人類文明和智慧的偉大結晶呢?
1、大典輯錄了自明初以前的絕大部分的優秀書籍且內容包羅永珍,這些書籍積累了中國數千年的知識財富,留給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2、大典輯錄了諸多民間、宮廷已散佚很久的重要典籍。像西晉杜預的巜春秋釋例》、宋朝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等秘籍正是由於《永樂大典》的輯錄才得以儲存和流傳。
4、大典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所輯錄的文獻及典籍,毫無刪節,給後人留下了書籍的原貌。在這一點上被譽為“類書之冠”的《古今圖書整合》也不可比,更遑論《四庫全書》了。
最遺憾的是“永樂正本”自嘉靖皇帝駕崩之後就“消失”了,正史、野史皆不見其去處,這成了千古之謎(歷代歷史學家對此有多種猜測,但本次回答不對此問題展開討論)。最令人可惜和令人憤慨的是“嘉靖副本”歷經大火、偷盜、八國聯軍搶劫,戰爭亡佚等磨難,只剩下不足原來的4%,散落中國及世界各地不足800卷。誠然,由於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永樂大典》也有糟粕和詬病的存在,但瑕不掩瑜,《永樂大典》永遠是中華民族心目中的文明和智慧的偉大象徵,永遠的精神財富。
-
17 # 姜記正史
要說《永樂大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意義,就要先從它的內容開始說了。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百度百科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四庫全書總目》《永樂大典》是朱棣為了彰顯國威,造福萬代而下令修訂的。宗旨就是“集合從古至今(明朝)所有的文獻記錄,內容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藝術哲學、陰陽醫學、佛學道經、各類技藝等集大成的百科全書”。
它的內容包含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知識財富,被評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有萬書之書之稱,是中國的文化標誌之一。
1.儲存了明初以前大量珍貴文獻資料。
總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使用文字記載事物了。幾千年下來,產生了無數的著作。但是很多著作我們現今都不知其中內容,它們大都因為戰亂、盜竊或是一些其他原因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我們僅是憑藉一些記載才知道曾經有過這本書。這對我們是我莫大的遺憾。
而《永樂大典》恰恰是將這些歷史古籍進行了收納編撰,為後世保留了很多珍貴的古代書籍資料。
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失傳已久的秘籍,都是清朝時期從《永樂大典》上收集整理出來的。
為我們這些後人儲存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2.提升中國文化領域影響力。
《永樂大典》作為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期間記載了明初以前中國各類的書籍文化,比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早300多年。是世界文化領域的瑰寶,讓世界瞭解到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以及強大的文化創作能力。極大的提升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歷史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不過可惜的是,《永樂大典》的原本不知所蹤,只在嘉靖朝時期怕大典受損,抄錄了一本(據傳沒有抄完,只抄錄了8000冊)。
抄錄的副本也慘遭浩劫,大多被毀。目前僅存800餘卷散落世界各地。實在是可惜。
回覆列表
《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樂大典》共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整合》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一半。《永樂大典》的規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的。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許多精緻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四庫全書的編撰是由《永樂大典》的輯佚引出的,並有以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