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談歷史五千年
-
2 # 拼到50歲就退休
當然有存在的必要。一個國家的國運和戰略不是看一時的成功或失敗,要看土地、人口、經濟,打仗靠的是綜合實力。從當時來看,經濟重心、人口皆在曹操集團所在的北方,遠優於孫劉。孫劉想要存活,必須結盟抗強操,這個戰略格局不能變更。
-
3 # 阿輝看歷史
赤壁之戰後孫吳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現矛盾
出現矛盾的原因
而一旦合夥,就得按股分成:
1. 以出資多少論:孫權3萬佔60%為大股東,劉備2萬佔40%為小股東。
2. 以貢獻大小論:擊破曹操是周瑜、黃蓋的功,那個諸葛亮借東風是假的,沒有的事。所以“破敵”的份額純粹是孫家的,劉家沒有。破敵之後,“殺敵”的份額兩家都有。因此:
孫家貢獻50%(破敵)+20或25%(殺敵)=70或75%
劉家貢獻0(破敵)+25或30%(殺敵)=25或30%
所以,全部利潤6個地盤按平均原則分,孫家得4個,劉家得2個,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價位,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位。而孫權利用談判優勢掐住諸葛亮狠宰了一把,他要求一家獨得全部,劉備不得,只是可以借用。諸葛亮做出讓步,也答應了。
因此,“孫權全部獨得,劉備可以借用”就是一個經過協商後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價位”。
而現在既成的事實是:孫家只得了1個半,後縮水為1個,劉家得了4個半,後膨脹為5個。你叫劉備再拿3個出來,劉備是傻子嗎?劉備希望得到的是全部,5個還嫌少了。你不同意嗎?不同意那就只有採用不同意的辦法來解決。
於是,分配利潤的標準就有了2個:
1. 按原先的合同分。
2. 按現在的實力分。
以現在的實力來看,在爭利潤的範圍內,劉備佔據了絕對優勢。
赤壁之戰中,荊州的主要兵力都被曹操報銷了。曹操和周瑜打仗,其實真正受損失的是荊州本土勢力,曹操的嫡系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等於說,把劉備以前的勁敵劉琮、蔡瑁這一派的本土勢力都消滅了。
剩下的荊州人願意選擇誰呢?曹操、孫權都是荊州的敵人,只有劉琦、劉備他們才是荊州真正的主人。一聽說曹操敗了,荊州人都望風歸順劉備、劉琦,隊伍迅速就膨脹起來了。這是必然的。
劉備在荊州收買人心七八年之久,那可不是白乾的。當劉備和周瑜都來搶荊州的時候,荊州人存在兩個選擇,他們當然願意選擇劉備!
如果按原先的合同分,劉備不划算。如果按現在的實力分,那就要打,孫權不划算。於是,糾紛就產生了。
這種糾紛,可以確定:無解。至少在短時間內無解。
也就是說,雙方在這次合作中所產生的糾紛,是不可避免的,難於調和的。許多書中講吳蜀矛盾是因為某某人不配合聯盟、製造矛盾、加深裂痕,等等,都不是主要原因。無論你怎樣配合,矛盾都不會消除,因為這個答案本身就是無解的。
根源就是:分配利潤的標準有2個。
有2個標準,就是沒有標準。你要依你說的,我要依我說的。那就是說不攏的。矛盾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後面無論有沒有人破壞聯盟,矛盾都是存在的。
開始的時候,劉備保命要緊,孫權提任何條件他都答應,現在有實力了,劉備當然要反悔。
]
現在的局面是:雙方都有條件或理由獲取全部利潤,並且一定是誰讓步誰吃虧。劉備已經明瞭牌:“我的利潤太少了!我要全部的利潤!你把周瑜搶的那塊地盤也讓給我!”
在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只有一個任務:搶地盤!先搶了4個半,後來弄到了5個,現在第6個他全部都要!那麼,孫權又該怎麼辦呢?
曹操回到北方,並沒有急於反撲,而是坐山觀虎鬥。他深知人性的弱點,當利潤出現的時候,合夥人就會拔刀相向,反目成仇。等他兩家斗的頭破血流之時,他再出來坐收漁人之利。
-
4 # 大魚樓閣
無論有沒有赤壁之戰孫劉聯盟都是三國鼎立的基礎,眾所周知,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在赤壁之戰前孫劉兩家加一起也沒曹魏的地盤大,於是孫劉倆家只能抱團取暖,雖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了,但依然很強孫劉聯手也很難徹底擊敗曹操。看似沒必要主要是孫劉集團發生兩場大的戰役荊州和夷陵之戰。但導火索就是荊州。孫權借荊州南郡本就沒按好意,就想讓劉備和曹魏的襄樊對陣互相消耗,但曹劉雙方都看出孫權的意圖雙方像有了默契一樣都避而不戰,導致孫權很失落總想討回荊州,重而導致孫劉不和。所以孫劉聯盟三國鼎立才能長久,如果內耗只能被曹魏逐個擊破。
-
5 # 伴讀歷史
孫劉聯盟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就魏蜀吳三國來說,魏國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大大強於蜀,吳兩國。蜀吳任何一國單獨出來都不是曹魏敵手,只有雙方合作起來,才可以抗衡曹魏,不被曹魏逐個擊破。這是一種唇齒相依的合作,是當時三分天下的形勢導致的,三國之間能鼎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孫劉的同盟抗魏是重要的原因。
但是國家和國家的聯盟關係。其實和朋友之間關係類似,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結盟,所以有句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孫劉聯盟歷史上面一共有2次:第一次就是題主說的:曹操敗袁紹,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天下;劉琮打都不打直接投降,劉備退到夏口防守,東吳投降之風正盛。諸葛亮索性去了東吳與東吳談合作。孫劉合作關係第一次成立,接著有了赤壁戰役。
第一次聯盟破裂是因為荊州關羽事件,孫權為了拿回荊州,不惜把妹妹都嫁給了劉備,嘔盡心血,設盡計謀,但是荊州一直不可得。後來偷襲荊州關羽首級被送去曹操那邊,諸葛亮的計謀本是上策:從三國力量對比看,魏國的綜合實力最強,孫劉任何一方都難單獨和曹魏去對抗,只有雙方合作,共同出擊才能牽制曹魏,孫劉如果相互戰爭,都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對魏國有利,因此諸葛亮力主不伐吳。但是劉備不同意,所以聯盟破裂。
第二次孫劉聯盟:劉備打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失敗,遺詔託孤;曹丕去告訴孫權一起攻蜀,但是孫權也不傻,知道蜀國完了下一個就是自己,所以決定聯蜀攻曹。蜀國派鄧芝出使東吳,東吳也派出了張溫入川獻禮,第二次孫劉聯盟形成。而此時吳、蜀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同盟關係,彼此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所以聯盟關係是當時局勢所決定的,但是最終還是會被打破,因為利益不對等。
-
6 # 蘭陵不算黑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對於當時中原勢力格局的影響,直接導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是曹操一方,赤壁之戰前的綜合屬性值相當高,被孫劉這麼一搞,直接失去了南下一統的信心,而劉備方面,也乘勢將荊州大部地區納入囊中,這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在這之後,劉備迅速入川,奪得劉璋益州,自此,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劉備這所有的基業,幾乎是建立在孫劉聯合的基礎之上,換言之,孫劉聯盟,受益最大方確實是劉備集團。那麼三國鼎立格局形成之後,還有沒有孫劉聯盟的必要。顯而易見,必須有。我們可以從當時格局各方所處的地理格局、綜合實力方面看出一二。
首先,在地裡優勢方面,魏、蜀、吳三方各有優勢,西蜀劉家憑藉著天然的山川屏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劍閣、漢中、陽平關一帶,拒曹魏於北方,而東吳孫家,則是依據著長江天險與優良的水師兵力,直面拒曹,有人說曹操那豈不是一點優勢沒有,恰恰相反,曹操的優勢是直接佔據著北方中原的商賈與民豐。再加上人口資源的優勢,所以北曹魏是以居高臨下的侵略擴張姿態對吳蜀施壓。
那麼吳蜀之間的商賈互動,則是隔湘江而為,洞庭湖上船隻互來而往。顯而易見,孫劉聯盟是地理上的優勢聯盟,佔據了主要原因,如果沒有孫劉聯盟,這兩方的任何一方都很容易入侵對方,這就像你與鄰居家,中間只隔有一道小水溝,如果同時有一個強大的對手,肯定會兩家聯合。這是在戰略位置上的選擇聯合。
從三國各綜合國力的對比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吳蜀聯合的必要性。當時魏國總人口約440萬人,兵力有四十多萬,吳華人口總數為230萬人,總兵力在25萬左右,而蜀華人口則少了很多,總數在一百萬左右,總兵力在13萬左右,這樣看來,吳蜀聯合,兵力也大抵與曹魏相當,即使這樣,也是在吳蜀沒有間隙的情況下,倘若存有間隙,則很容易被曹魏入侵,當時夷陵之戰便是如此。哪怕經歷此次大戰,吳蜀最後還是選擇聯合抗曹。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個人觀點:
赤壁之戰後,個人認為孫劉聯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利,但是曹操的實力依然不是孫權或劉備任何一家能夠獨自抵擋的。
孫劉聯盟的重要性孫劉的聯盟就相當於孫權或劉備任何一方多了一路援軍,這一路援軍在關鍵時刻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以正史中常出現的情況,曹魏和蜀漢開戰時,諸葛亮時常以重利誘孫權出兵援助,以減輕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這可以提現孫劉聯盟的重要性。
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如果蜀漢和東吳兩方之間如果是鐵打的聯盟,那麼曹魏沒有那麼容易給他們其中任何一家施壓軍事壓力。但可惜的是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盟友。
如果孫劉聯盟不復存在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孫劉兩家不能結成聯盟,那麼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蜀漢先被曹魏滅亡,滅亡蜀漢後東吳的政權也就面臨著滅亡。蜀漢在經歷漢中之戰、丟失荊州及夷陵之戰後,國力十分的匱乏。固守領土都已經很勉強了,一旦曹魏率大軍攻伐蜀漢,蜀漢是很難長時間抵擋的。如果再沒有東吳出兵攻打曹魏,減緩蜀漢承受的軍事壓力,蜀漢會加速滅亡。
而東吳雖然在國力和軍事實力上比蜀漢強上一些,但是東吳獨自面對曹魏也是非常有壓力的。根據東吳幾次進攻合肥的記錄來看,東吳很難抵戰勝曹魏。借鑑歷史中孫權第五次率兵攻擊合肥,此次戰爭曹魏和東吳各出兵20萬人馬,但是最後還是以東吳的失敗而結束。東吳雖然能組織數次的防禦及進攻戰,但是都沒能越過合肥城一步。
總結:無論是赤壁之戰後還是三分天下時,孫吳的聯盟都非常的重要。劉備因貪戀荊州幾郡之地失去了關羽及幾萬的荊州軍,而孫權也同樣因為荊州荊州之地失去了一位鐵打的盟友。
-
8 # 蔥蔥那年
如果說是赤壁之戰導致了孫劉聯盟的話,那麼在赤壁之戰後那就應該聯盟了。因為:
首先,孫劉聯盟對抗曹操,已經取得了勝利。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徵烏丸後,已蕩平了北方,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揮師南下。不久,荊州劉表去世,兒子劉琮投降。意氣風發的曹操率五千精騎,撲劉備而去,劉備從樊城走,與東吳魯肅會見於當陽長坂。魯肅的到來,使與曹操交戰身心疲憊而又無能為力的劉備來說,簡直就是救星!所以當魯肅提出雙方聯盟時,劉備正心意!這也是諸葛亮在隆重對策裡面為劉備戰略規劃的重要一步!
曹操劇照
孫權方面也在打著自己的盤算:孫權老成謀國,曹操如果來打自己,劉備不僅是屏障,而且自己也可能會唇亡齒寒,早晚是個威脅。並且自己看著荊州這兵家必爭之地,一時半會,也沒有能力奪取。
於是孫劉聯盟由周瑜為總指揮的赤壁之戰拉開了帷幕。黃蓋詐降,火攻曹營戰艦,時值東南風給力,曹營即刻成了火海。曹操敗退,領著殘餘的部將從華容道步歸。
劉備劇照
第二、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並爭天下。
曹操經過多年的殺伐征戰,他的報負也很明確,一統天下。孫權呢!在江東已歷經三世,最終也是要以帝王圖天下的。劉備,那還用說,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多次易主而流淚堅持,打的旗號就是劉姓後人,目的也比較明確。
在勢力上,曹操最強,劉備最弱。如果孫劉不聯盟,那麼導致無法與勢力最強的曹操抗衡,孫權、劉備也無法實現他們一統天下的報復。所以要聯盟。孫權劇照
-
9 # 史海鉤沉
在三國中,孫劉若想要長久地維持三國鼎立之勢,不管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赤壁之戰前,曹魏最強,孫劉比較弱,因此孫劉想要長久地維持三國鼎立之勢,只能採取聯盟策略。
在自然界中,弱肉強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國與國之間也不例外。
相較之國家整體實力而言,孫劉較弱,面對強大的曹魏集團,若孫劉不採取聯盟態勢,那麼其面對的必然是曹魏集團的各個擊破。這樣,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了,對於這個問題,孫劉兩家謀士看得比較清楚,故而在赤壁之戰前,都在極力促成孫劉兩家聯盟。
二、赤壁之戰後,曹魏雖然損失較大,但並未傷及其根本,從其綜合國力來看,三國中曹魏依然最強。
在赤壁之戰前,面對孫劉兩家,曹魏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赤壁之戰後,雖然曹魏在赤壁損失巨大,但並沒有傷及曹魏的根本。俗話常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在三國中,曹魏依然最強,只是這種優勢不再十分明顯而已。
隨著曹魏優勢不在,其對孫劉兩家的威脅也在逐漸變小,這個時候,三家才能放下彼此間的爭鬥,各自安心發展提升實力。
三、孫劉因關羽之死,關係迅速惡化,聯盟不在,曹魏乘機而入,將孫劉兩國逐一殲滅。
大家想想看,三國持續了那麼久,三國之間雖爭鬥不休,但總體上相安無事。照國力而言,此時曹魏依然最強,那它為什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沒有想去打破這個平衡,滅掉劉備或者孫權呢?
因為孫劉兩家雖然也有爭端,但是在國家大勢面前,孫劉兩家都清楚,只有結成聯盟才能抵禦曹魏,曹魏雖強卻無力以一敵二,故而多年來,曹魏一直休養生息,並未對孫劉兩家採取攻勢。
奈何,關羽之死徹底分化了孫劉聯盟。曹魏才有機會趁機而入,分而擊之。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此時孫劉聯盟尚在,曹魏敢對孫劉兩家發起滅國之戰嗎?
孫劉聯盟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
10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孫劉聯盟抗擊曹操,才能三分天下,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已經制定了的發展戰略規劃。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目標是清晰的,關鍵就是抓規劃的落實。赤壁大戰,正是一個最佳機會。
一、孫劉聯軍抗擊曹操背景。孫劉聯盟,起始於208年,當時劉備已經在荊州劉表的新野呆了7年。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親自帶領80萬大軍南下荊州,展開統一南方的行動規劃。劉表死後,公子劉琮接管荊州,懼怕曹操,很快投降。
劉備無奈逃往當陽,與曹操大戰長坂坡。此時,東吳的孫權,看到曹操勢大,擔心曹操趁勢進攻東吳,自己孤掌難鳴,於是與劉備建立聯合抗曹的軍事聯盟。
雙方目的一致,很快就合兵一家,與曹操在赤壁擺開陣勢。
二、赤壁大戰,上演三國殺。赤壁之戰,時值夏日。曹操80萬大軍(實際只有40萬人),開到長江邊,招了荊州水軍將領蔡瑁、張允,作為水軍都督,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擺開了隨時跨江決戰的態勢。
可惜,曹操的人馬都是北方人,對南方水土不服,加上夏天衛生不好,發生了瘟疫,大戰未開始就嚴重減員。
孫劉聯軍水軍約5萬人馬,都是精良善戰的水軍。他們在諸葛亮和周瑜聯手指揮下,實施計中計草船借箭,反間計蔡瑁張允被殺,苦肉計黃蓋投靠,連環計使曹操攻擊的戰船結成一排。最後大戰之時,被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操戰船,死傷無數,曹操敗走華容道。
赤壁大戰,曹操元氣大傷,逃回許昌。這時,三家瓜分了原來荊州劉表的地盤,曹操佔據襄陽,孫權佔據南郡,劉備佔據零陵、武陵、桂陽、長沙等四郡成為最大贏家。初步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實現了諸葛亮第一步目的。
這個時候,長江以北還有西涼馬騰、漢中張魯、遼東公孫康,沒有臣服曹操。長江以南除了孫權、劉備,還有益州劉璋和交趾士燮兩股勢力。
曹孫劉三家,都還有各自的威脅或進攻目標,有待付諸行動。
三、孫劉聯盟,是隆中對的長遠戰略規劃,不會改變。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隆中對就說得很清楚:第一步,聯吳抗曹取荊州,以為根基;第二步,西取益州,擴大地盤,增強實力,三分天下確定;第三步,東和孫權,北取曹操而後再打孫權,統一天下。
在赤壁大戰之後,從劉備和孫權雙放的實力和地盤來說,必須要抱團取暖。否則,被曹操分化瓦解聯盟以後,就會分分鐘滅掉其中一個。這個情況,孫權、劉備都心如明鏡。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把水軍操練,作為重要戰略安排,目的就是為了吞併孫劉,統一全國。只是,碰上了諸葛亮這個硬茬子,孫權也不是省油燈,未能實現。
結語:曹操一家獨大,孫權、劉備實力相當,不抱團取暖,隨時都可能被曹操消滅。
赤壁之戰以後的局勢,類似於當今的國際形勢,中美俄三大國,還有其他小國。美國一超獨大,中俄必須抱團取暖,才能夠捍衛世界和平大局的穩定。
-
11 # 小任淺談史
赤壁大戰促成了孫劉聯盟,魏、吳、蜀都很清楚這個聯盟的重要性;對於吳、蜀來說沒有這個聯盟,很大可能就是被曹操逐個擊破消滅,而對於曹操來說,孫劉的的戰略聯盟擋住了自己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個聯盟是保障孫劉兩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國策。
一、孫劉單獨的任何一家都無法抵抗曹魏集團曹操在兼併了袁紹之後,已經成了最強大的諸侯;經過長期的屯田養民,曹操不僅地盤最大、人口最多、軍隊規模最大,更重要的是曹魏集團內部非常穩定。
曹魏沒有蜀、吳那麼複雜的內部派系爭鬥,整個的中樞中央是鐵板一塊;同時曹魏的統治區域經過長時間的改革發展和回覆農業生產,社會結構也及其穩定,民心安穩。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戰敗傷了元氣,但是對曹魏來說很快就能回覆,最多三年五載,曹操還有繼續南下的機會,但孫劉的攻守聯盟阻擋住了曹操統一的步伐達十幾年之久,知道曹操死之前再也沒有機會南下,只是區域性的小規模戰爭。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雖然戰敗,但對天下的局勢還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曹操失去了荊州,勢力最弱的劉備反而撿了大便宜,趁機奪取了荊州四郡,這讓曹操看到了孫劉聯盟的破裂。
可讓曹操失望的是,孫劉不僅沒有因為荊州問題決裂,反而結成了正式的聯盟,比之赤壁之戰之前更加牢靠,孫劉比較完美的解決了荊州問題,雖然這個方式存在隱患,但起碼雙方都明白唇亡齒寒,並將聯盟作為重大的國策。
二、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迅速的膨脹強大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雙方的聯盟存在隨時都會反目成仇的隱患,這個隱患就是荊州。曹操丟了荊州,劉備和孫權該怎麼分割荊州這塊蛋糕就成了非常棘手的問題。
劉備太需要一個地盤發展了,荊州無疑是非常好的一塊立身的地方,但這件事還需要孫權這個盟友的同意。劉備可以武力奪取,但這樣做事得不償失的,武力佔領荊州,勢必交惡孫權,弱小的劉備將要面對曹操和孫權的南北夾擊,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劉備和孫權都不傻,荊州是塊肥肉,但也燙嘴,看著饞嘴不好吃,誰都獨吞不了,孫權也一樣。沒有劉備孫權能不能打的下全部的荊州還難說,即使打下了,也守不住,曹操有可能隨時南下,那時候東吳都有覆滅的可能。
所以雙方一合計,各取所需,劉備暫時獲得荊州五郡的統治權用以安身立命,並承認荊州屬於東吳,自己是借來用;以政治上的讓步獲取荊州來安身立命,雙方約定劉邦取得益州後歸還荊州。對於孫權來說,他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來共同對抗曹操,將荊州讓給劉備,一方面讓劉備擋在前面替自己擋刀子,另一方面,孫權需要一個實力較強的盟友,而劉備無疑是非常適合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達成了一致,滿足了孫劉雙方各自的需求。
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加上劉琦也就兩萬人滿,到劉備取西川的時候,軍隊數量擴充了數倍,更是網路了黃忠、魏延、馬良、馬謖等一大批的人才。劉備的強大完全得益於孫劉聯盟。
三、儘管相互有齷齪,但聯盟還的繼續劉備取得益州後,雙方又一次因為荊州問題發生了摩擦,孫權討要荊州三郡,劉邦耍賴不想給,雙方一度到了要全面火拼的地步,但是曹操已動身到漢中,兩家有立馬的和和好了。劉備和孫權重新劃分了荊州,兩家各自佔三郡。
這就是曹操為什麼在赤壁之戰的十幾年都沒有大規模舉兵南下,只要他一動身,孫劉聯盟就立馬的非常牢固。
況且不管是劉備集團還是孫權集團都有一定的地理優勢,東吳依靠長江屏障,劉備依靠蜀地的群山為屏障,曹操很難突襲或者短時間內擊敗孫劉的任何一家,反而容易讓自己陷進去。曹操一旦南下,孫劉畢竟會在荊州聯合集結大軍等待曹操。
所以,孫劉聯盟非常必要,很簡單,敵人太強大,如果不聯盟的結果就是滅亡,關乎生死存亡的事又豈能輕視。所以這個很不被看到的聯盟一直持續了十來年。呂蒙的偷襲取得荊州,對於東吳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決定,東吳雖然獲得了荊州,但不僅破裂的盟友的關係,也招來了劉備的報復,雙方都損失慘重。
-
12 # 晴空遠望史
非常必要!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聯盟與否,完全根據孫劉兩家綜合實力和利益決定的。
一、孫劉聯盟的背景1、孫劉聯盟前的天下形勢
公元200—207年,曹操降張繡、殺呂布,滅二袁、徵烏桓,統一北方,冀、青、幽、兗、並、徐、豫七州控制七個州。208年率兵南征,荊州牧劉琮率眾投降。劉備率眾南逃,曹操一邊以五千精騎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追擊劉備,一邊迅速展開外交攻勢,致書信孫權威懾江東,書信的核心意思率大軍:“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東吳上下一時恐慌,戰、和紛爭不下。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歷三世,割據江東,雖有長江之險,有地利優勢,但也勢力單薄。整體形勢是曹操強,孫權孤,劉備弱。在曹操佔據荊州後,對劉備和孫權形成了軍事上的滅頂之勢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吳抗曹,並親赴東吳展開外交遊說,得到周瑜、魯肅的積極呼應。
當時孫權方面“文主降,武主戰”爭論異常激烈。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比,孫權也猶豫拿不定主意。最後在東吳大都督周瑜和謀臣魯肅的堅持下,在諸葛亮舌戰群儒,縱論形勢的分析下,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孫權和劉備為了解決生死存亡的危機,組建孫劉聯軍5萬多人,在周瑜的統領下,與曹操在赤壁一帶相會相持,尋機決戰。
2、赤壁之戰
曹操為克服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缺點,把所有戰船鐵索相連。周瑜讓老將黃蓋採用詐降之計,火攻曹操水軍大寨,曹操水陸大寨大火連片。曹操在孫劉聯軍的夾擊之下,只能將餘船焚燬,領兵撤退,敗走華容道。
赤壁曹操元氣大傷,實力聚減。劉備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從征戰多年還沒有立錐之地,一舉奪得非常富足的荊州南部四郡戰略要地,實現了《隆中對》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第一步。孫權也乘此機會擴大了很大的地盤。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一個分水嶺,赤壁之戰後基本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割據。
3、赤壁之戰後的形勢分化
赤壁戰後,曹操返回北方,仍然開始做著重新南征的準備,在淮河訓練水師。孫劉聯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孫權因為一家面對曹操的壓力,害怕曹操的威脅,為了讓劉備一起面對曹操的戰略形勢需要,把江陵借給了劉備,劉備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曹操直接受到兩方的牽制,真正的三國犄角產生了。
二、孫劉聯盟分裂1、孫劉兩家的國策決定了聯盟不穩定性
(1)孫權的國策是他與魯肅同塌聊天,問計魯肅,最後確定了《榻上策》。內容如下: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重點就是:一是漢朝沒希望了,曹操勢大不可能短時間滅亡;二是穩固江東統治,等待天下有變,尋找機會;三是以長江為天險,劃江而治;四等待時機稱帝,統一天下。整個國策指向就沒有政治綱領,就是固守見機逐利的實用主義。
(2)劉備的國策是他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在隆重暢談的《隆中對》,核心內容如下: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重點就是:一是曹操不可能短時間擊敗;二是結好孫權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三是奪取荊益兩州;四是漢室復興,一統天下。五是待機從荊州出宛洛,從益州出關中征討叛逆,振興漢室。整個國策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據荊、益以圖霸業。
(3)孫劉兩家的國策是有著共同目標就是荊州,而且這個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自古兵家必爭的核心區域。
魯肅曾對孫權形容荊州的險要和富饒:“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還有東吳國策“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對益州同樣有爭奪的野心。兩者的國策決定了兩者必有紛爭,聯盟是暫時的。
2、關羽北伐
赤壁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曹操、孫權和劉備在鞏固自己的地域,同時向周邊發展。曹操鞏固北方並向西出兵關中,兵指漢中;孫權向南取交州;劉備向西經營益州。整個210年——218年,孫劉基本上都是在配合互動牽制曹操,曹操東西兩線作戰苦不堪言,最後在東線打敗孫權,孫權被迫投降。閒置修養七年的關羽看到曹操、孫權疲憊,錯估形勢,盲然發動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把曹操打得痛徹骨髓。
2、魏吳結盟
曹操聯合孫權合力碾壓關羽,東吳在關羽背後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孫權把人頭被送給曹,想搞兩不得罪。但曹操厚葬關羽,樂見孫劉相爭。
3、聯盟分化
(1)聯盟破裂。荊州就是三國相爭的死地,沒有一家可以迴避。因而打打和和,是野心和實力的動態平衡調整。孫劉兩家也由小範圍的磨擦升級為大範圍的衝突。劉備222年東征東吳在夷陵和東吳發生決戰。大敗,血本無歸。聯盟徹底破裂。
(2)聯盟修復
不管如何,始終無法改變孫、劉弱,曹操強的客觀局面。因此,孫劉聯盟依然為了生存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已經遣使求和。可是,盛怒的劉備斷然不許。而且,東吳的求和並沒有多大誠意。直至雙方大戰一場,互相損失慘重,曹丕準備趁火打劫,才再度走向聯合。
《三國志·鄧芝傳》記載:“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於權。”其實,就是沒有曹丕的趁火打劫,孫權看到劉備留駐白帝城生怕再戰,也服軟求和了。
《三國志·先主傳》:“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儘管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但趙雲和馬忠的救援,劉備實力還很強大。在劉備的實力面前,孫權服軟了。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兵敗的劉備儘管很不願意和孫權再度聯盟,但卻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現實。三、吳蜀聯盟進入後三國時代,吳國、蜀國總體實力依然弱於魏國。蜀國方面諸葛亮實質掌握著蜀國的軍政大權,“孫劉聯盟”的外交路線基本得以貫徹和落實,吳蜀之間相安無事,促進了南方的開發發展,也維護了吳蜀之間的相對穩定,為各自開拓南方積聚實力提供了保障。但天下大勢,社會發展大勢總歸阻擋不住,三國總歸歸於消亡。
綜上所述:孫劉聯盟的興起和沉寂,只是雙方弱勢抱團求生存的一個縮影,存在著不可克服的侷限性。窮則相助,利則兩圖,有利則取之,無利則棄之。這一切都是三方實力互相調整平衡所需要的。
這段歷史故事給我們的啟發:事業外交一定要誠信合作,窮則相助,利則兩分,共同維護合作大局,推進合作共贏。
-
13 # 子正尋道
導讀:在打敗了袁紹之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因為志在統一天下,曹操顯然對目前的成就,不會滿足。於是他厲兵秣馬,然後尋找有利的時機南下,一舉剿滅荊州劉表與江東孫權,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快地時機就來了,劉表因為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很快就去世了,荊州的大權落在了劉琮手裡。這可是吞併荊州的大好機會,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劉琮望風投降。可位於新野的劉備卻進行了抵抗,然後向東轉移,後來迫於時局的壓力,劉備與孫權達成了聯盟,共同對付曹操的軍事威脅。
顯然孫劉聯盟是一步妙棋,讓劉備儲存下了將來崛起的實力。同時江東的孫權在劉備的支援下,對抗曹操也更加有信心了。至於曹操,目前的局勢對他很不利,不能做到速戰速決,已經與孫劉聯盟形成了對峙局面。況且曹操的軍隊大多來自於北方,並不習慣於長時間在南方作戰,尤其是水戰,簡直是曹軍的噩夢。由於種種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到了慘敗,孫劉聯盟取得了完勝。這一仗基本上斷絕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接下來就是劉備和孫權怎樣瓜分戰利品了。
雖然赤壁之戰勝利了,曹操損失慘重,但他兵多將廣,很快就可以得到補充。相對於曹操,劉備或者孫權,都沒有單獨與之抗衡的實力,因此孫劉聯盟繼續有存在的必要。對此簡單分析一下。
其一:為了應對曹操的威脅,孫劉聯盟必須存在。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他的實力仍然最強,只要有機會,還會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如果沒有孫劉聯盟,曹操就會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把它們分別消滅。這一點劉備和孫權,心裡都很明白,不管相互之間發生了多麼不愉快的事情,聯盟也一定要維持下去。後來東吳趁關羽北上伐曹,偷襲了荊州,並殺害了關羽。劉備為了報仇,也為了重佔荊州,興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一帶又遭到了慘敗。此時劉備對東吳充滿了仇恨,恨不能手刃孫權,但為了大局,不得不放下仇恨,選擇與東吳繼續維持聯盟關係。因此,孫劉聯盟的維持,劉備和孫權都沒得選擇。
其二:為了協調彼此的利益,孫劉聯盟必須存在。劉備與孫權同處於南方,都想擴大自身的地盤,這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劉備率軍離開荊州,去奪取益州,需要孫權的理解;那麼孫權派軍隊佔領交州,也必須得到劉備的認可,因為劉備此前也在謀劃佔據交州。還有後來諸葛亮率軍北伐中原,此時如果能得到東吳的遙相呼應,無疑會降低難度。即使東吳不願積極出兵,但只要不明目張膽地破壞北伐就行了。畢竟諸葛亮北伐成功了,不符合東吳的利益。有孫劉聯盟在,雙方就可以很好地協商,不至於因為誤判而導致發生衝突。
總之,孫劉聯盟必須存在,這可是劉備和孫權對付曹操的利器。只要有曹操的威脅,孫劉聯盟就不可能解散。這是由當時的局勢決定的,劉備和孫權必須達成聯盟。
-
14 # 臨石觀海
三國之所以為三國,很大程度就是依賴孫劉聯盟的存在,赤壁之戰雖然曹操大敗,但其老大的地位還是無法撼動,如果之後孫劉聯盟就此解除的話,曹魏將更加勢不可擋。因此,當天下處於均勢時,孫劉聯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
孫劉聯盟的形成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取代了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諸侯,加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光環,此時的曹操可謂風光無限,在荊州劉琮投降,劉備潰逃後,更是聲勢滔天,直接將目標升級成了平定江南。
而鑑於曹操的威勢,孫權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勸說下同意組成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而這也處於弱勢的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贏得了生機,從而造就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三國志》
孫劉聯盟的動盪赤壁之戰後,東吳周瑜攻取南郡,而劉備也乘機拿下了荊南四郡,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而當劉備拿下益州後,孫劉兩邊在荊州的矛盾激化,之後便有了東吳乘著關羽襄樊之戰時,偷襲荊州,殺掉了關羽。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那麼為什麼東吳要為此背棄盟約呢,除了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高傲自負,目中無人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劉備打贏了漢中之戰,關羽直逼許都,威震華夏,打破了三國平衡,而東吳當然不能眼看蜀漢坐大。
而劉備稱帝后,為了奪回荊州,又發動了夷陵之戰,最終大敗而歸,而此時三國又到了一個平衡點,於是在吳蜀雙方有深仇大恨的情況下,還是重建了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的意義一旦孫劉聯盟形成,三國又重回一對二的均勢,各方也可以把精力放在處理國內問題上。
而最能看出孫劉聯盟重要性的事件就是孫權稱帝。所謂天無二主,蜀漢與曹魏不必多說,一直是互不承認的,但當蜀漢盟友孫權稱帝時,蜀漢就尷尬了,這是對蜀漢正統性的極大挑戰。
但當時諸葛亮卻還是接受了,並送上了祝賀,為了維護孫劉聯盟的穩定,蜀漢執政者還是承認了孫權稱帝的行為。可見孫劉聯盟的意義之大。
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三國志》
總結:綜上所述,雖然孫劉聯盟是成形於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威勢所迫,但遭受赤壁之敗的曹魏其實力還是遠強於孫劉,這也決定了孫劉聯盟存在的必要性,雖然之後為了荊州雙方大動干戈,但當天下處於均勢時,孫劉聯盟就有其存在的意義。
回覆列表
孫劉聯盟的存在是保證三國鼎立的關鍵因素,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根基最牢固,佔據了當時的北方大部分地區。而三國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而南方許多尚處蠻荒,沒有開發。
憑藉北方的基本盤,曹魏在耕地、人口、兵員、糧食、人才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孫劉中任何一方。 所以,孫劉必須聯合,“以兩弱敵一強”才能繼續保持三國鼎立的態勢,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這在當時是孫劉的共識!因此赤壁之戰後,孫劉雖然在爭奪地盤上發生了一些衝突和矛盾,但孫劉聯盟仍得以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