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單點挺好7
-
2 # ADOIF裴
孫之獬在沒有剃髮令的時候,就自行剃髮易服,以示效忠,結果上朝時,滿人不讓他站在滿臣佇列裡,漢人不讓他站在漢臣佇列裡,他弄了個裡外不是人,於是惱羞成怒,慫恿多爾袞下了剃髮令,當然,他也沒落什麼好下場……
-
3 # 使用者5022408818645
哪國的瓜子都有臭蟲,何況咱泱泱大國瓜子的品種又那麼多。你再NB你的皇帝不也得到毛爺那領工資嗎?敢問世界還有誰?
-
4 # 手機使用者50019359563
清以前漢人"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棄"己深入骨髓,孫之獬深知剃髮可沉重打擊漢人之自尊,有助於滿清統治,為對多爾袞邀寵求官,不惜出賣祖宗。後由剃髮令引發滿清屠殺無數漢人,引後人萬分痛恨。乾隆編"貳臣傳"將孫之獬列入其中。自古至今,對本民族最狠的出賣國家最高利益的人就是這些文人漢奸。
-
5 # 曹老師xixi
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標準的“漢奸”小人,卑鄙無恥下流,馬屁精,簡直玷汙了“獬”這個名。
人家洪承疇,范文程等人同樣是投降滿清的明人,但是人家眼光長遠,深知滿清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設想把滿清往好的方向帶,人家的最終目的是要引導滿清發揚仁德,愛護黎明蒼生,不像這個孫之獬謀略沒有,品德也沒有,就是歪門邪道有。
在明朝孫之獬就不是什麼好人,投靠魏忠賢,狐假虎威,傷天害民,魏忠賢倒臺後,被明廷貶為庶民,因此對明朝懷恨在心,乞降滿清,自覺的剃髮易服,開了漢人先河,後來滿清入關,清統治者在北京開早會,漢人上朝仍然束髮帶冠穿漢服,清統治者也此也無庶民意見,漢人與滿人各站一邊,孫之獬則醜人多作怪,標異而示親,自己站在滿人一邊,滿人自詡高人一等,排擠孫之獬,而漢人又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弄的孫之獬上朝哪邊都沒地方站,非常丟人,因此惡毒的孫之獬提了一個建議,原文為“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攝政王多爾袞一聽“好,正合我意,就這麼幹。”,因此在順治二年清朝釋出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血腥屠殺開始了。
其一生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就是靠拍馬屁上的位,其本至少可以默默無聞的過完其一生,但其為了自己的私慾,害了三千萬天下蒼生,影響至今依然深遠,連雍正乾隆都對漢服衣冠愛不釋手,無奈其清朝祖制“剃髮”,要不然可能還有轉機,孫之獬的罪過可謂是千刀萬剮,當然其人結局也很悲慘,死的也很痛苦。
不過也沒有講數千年中華文明毀於一旦,衣冠是一種文化,但不是全部,中華文明主要是其儒家思想,非表面上的衣冠,再說了歷朝各代衣冠發誓各不相同,只是清朝變化比較大,中華文明就毀了?那到民國西裝革履短髮皮鞋,中華文明又毀了?現在奇裝異服的更多,中華文明結束了?
-
6 # 洛水清風
剃髮易服是漢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恥辱,也是最悲慘一頁。而它的始作俑者,就是大漢奸孫之獬,一個永遠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人。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天啟年間的進士,早年投靠大宦官魏忠賢,在朝堂混的風生水起,過了幾年神仙好日子。崇禎繼位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懲辦了魏忠賢。所謂樹倒猢猻散,孫之獬被定為逆黨,消籍回家,之後20多年,一直無所事事。
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孫之獬一看升官發財的機會來了,就主動投降清軍。清軍知道他是前朝官員,為了籠絡人心,便送了他一個禮部侍郎的虛職。
但孫之獬並不滿足,想一直往上爬。可清朝的統治者對漢人存有很大戒心,孫之獬總找不到合適機會。為了向主子表示忠心,這一天早朝時,孫之獬突發奇想,剃去長髮,綁個小辮子,穿上滿族服飾,大搖大擺走上太和殿。他走進滿族官員行列,想證明自己也徹底滿族化了。沒想到,滿族官員根本不尿他這一壺,立刻把他趕出來。他只好來到漢人官員的行列中,漢族官員對他這種諂媚之舉更看不上眼,也把他踢了出來,孫之獬是老鼠鑽煙囪裡 ,兩頭受氣。
於是,一個惡毒的陰謀便在他心中產生,他上書順治皇帝: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清朝剛入關時,也實行剃髮易服,受到漢人強烈抵制,再加上當時還有李自成、張獻忠、南明諸多力量與清軍作對,多爾袞不得不暫時放棄這規定。而現在,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的勢力被消滅殆盡,恰在這時,孫之獬有主動提出剃髮易服,正和多爾袞心意。於是,多爾袞變下那道臭名昭著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命令。
漢人自古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訓影響,把剃髮易服看成對祖先的大不敬,因而對其進行強烈抵制,為此,有數千萬漢人慘遭屠戮。而那些屈服於剃髮易服的漢人,自感地下無言面見列祖列宗,死後便讓子孫用一塊布捂住自己的臉,以示無言面見祖宗。魯迅先生對此深刻指出: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與廉恥。
而這個孫之獬並未因此等到主子的賞識,相反幾年後,因為買官賣官,又一次遭到罷免回到老家淄川。善惡到頭終有報,孫之獬回老家沒多久,山東義士謝遷等人就舉起反清大旗,起義軍攻破淄川,抓住孫之獬,對這個民族的罪人進行了最嚴厲懲罰:用針縫住他口鼻,千刀萬剮。然後,將他的兒子、孫子、重孫一併處死。這就是孫之獬這個大漢奸,最後落得可恥下場。
-
7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孫之獬這個人,不得不承認他很會揣摩領導的意圖,因為他揣摩透了多爾袞的真實想法,就是剃髮易服。
多爾袞很可能是這麼看待剃髮的:第一,就是多爾袞說的別順逆。畢竟滿人和漢人的區別就在於剃髮,而且滿人看漢人長得都差不多,所以老百姓和反抗軍好難分辨哦,那麼怎麼辦?讓老百姓剃髮就是最簡單的辦法,同時也賦予了剃髮政治正確的地位。
第二,就是一體化。以前漢人管滿人叫東夷、韃子,滿人管漢人叫南蠻、蠻子,現在大清入關了,不管滿人和漢人都是大清子民了,總不能滿漢再互相看不上眼吧。怎麼辦呢?那還是漢人和滿人一樣剃髮好了,大家都一樣了,誰也不用看不起對方了。實際上一體化這種玩法漢人也搞過,內附的少數民族都要和漢人一樣的穿著打扮。既然如此,我也不覺得清朝這個一體化玩法有什麼問題,就是執行上操之過急罷了。
至於易服,僅僅是針對官服,因為改正朔、易服色是每個王朝都要做的,總不能再把官服分個滿漢兩套體系。所以清初沒人反對易服,只有反對剃髮的,但是大多數人也選擇了主動剃髮,因為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剃個頭又不是活不了,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剃個頭只要不影響他們當官就可以了。
孫之獬就很好的抓住了多爾袞的想法才會投其所好,既然如此,多爾袞就可以推行了,因為孫之獬這個能夠揣摩上級心理的既然主動提出來就表明他願意替領導背鍋了。
剃髮不管是對多爾袞還是對孫之獬來說,不僅成功了,同時也失敗了。成功是因為天下人削髮;失敗的是僅僅是剃髮,全天下人大多數都沒有垂辮,即便是剃髮也僅僅是象徵性替去一部分,順治朝就多次嚴飭地方剃髮令執行的不徹底,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到了康熙朝天下太平後,康熙只能放棄了強制剃髮,老百姓不給只要不給清朝扛活也不把剃髮令當回事了。
可以確定的是,一直到乾隆上臺後,老百姓依然有未剃髮也未垂辮的,知識分子當中也有束髮古裝的。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剃髮令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沒什麼卵用了。
全文完
-
8 # 尚新源蠍子
僅從孫之獬在明朝投靠魏忠賢、哭《三朝要典》即可看出,他並不是一個有明辨是非的人,只是一個趨炎附勢之輩!
當看到清朝統一全國已是大勢所趨之時,他的態度立刻轉向清朝!
對他而言,也談不上什麼立場,民族大義,只是看誰得勢!他也沒有什麼華夏情懷,也不是鍾情於異族統治,一切已誰主導決定!
不能說他對,把他當成民族英雄!
也不能說他不對,把他當成民族漢奸!
不能說清朝剃髮就沒有道理,因為有統治需要!
也不能說漢人反抗就沒有道理,因為有自古傳統!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視角去審判歷史人物!
畢竟,今天如果你去公司上班,是不是穿工作服,你的內心為啥不反對,而且覺得很好?
以上是個人觀點,我只是一位蠍子供貨商偏頗難免!請多支援我和我的小生意!
-
9 # 秉燭讀春秋
有一種可恥叫叛徒,有一種搖尾乞憐厚顏無恥叫漢奸。有一個沒有底線獻媚主子的人叫孫之獬。
親們可能對秦檜、張邦昌、吳三桂、汪精衛這樣的漢奸很熟悉,對孫之獬這個漢奸知之甚少吧?
其實他比這些漢奸壞百倍,對中華民族危害百倍,因為他直接造成了漢人成千上萬的死亡,是他毀滅了中國漢民族尊嚴。他必須釘在歷史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我們都知道清朝當初入關實行的酷法“剃髮易服”政策吧?這個政策當初推行受到了漢人的強烈牴觸。多爾袞進入北京擁立順治稱帝后,讓漢人“剃髮易服”。也就是把漢人的頭髮剃掉,只留下腦後一根鼠尾辮,這是滿族人的髮式。脫掉寬鬆的袍子,穿上滿族的緊身馬蹄袖的服裝,這也是遊牧民族滿族人的服飾。
▲多爾袞
漢人為何牴觸剃髮呢?
原來漢人幾千年的觀念是,“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損”漢人的頭髮是盤起來不剔發的。親們腦補一下曹操曾經“割發代首”的故事。在漢人心中,頭髮就相當於腦袋,剃髮就是要腦袋。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造成的。
為什麼牴觸易服呢?
漢人傳統是“束髮右衽”,也就是說衣襟右壓左邊,而滿族或者少數民族恰好相反。還有一種說法,漢人死後死者穿的壽衣是左衽。知道了這些知識就明白為什麼漢人這樣牴觸這項政策了。
抵抗的結果是漢人血流成河,親們腦補一下“揚州十屠”。多爾袞提出的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既然如此,這項政策為何要強推呢?因為這是摧毀漢人尊嚴和觀念的政治手段。為多爾袞提出這個政策的人就是孫之獬。
孫之獬為什麼要為多爾袞提出這項政策呢?▲剃髮易服
孫之獬(1591~1647年),山東淄川縣人(今山東淄博)。明朝崇禎朝的近臣(庶吉士),由於他投靠宦官魏忠賢助紂為虐,後被崇禎革職為民。由此孫之獬回到了老家。
多爾袞進京擁立順治稱帝后,孫之獬覺得要變天、時機來了。他頭腦很靈活,馬上讓家中老婆孩子穿上滿族衣服,還別出心裁的讓家中大人小孩留了滿人的髮式,估計那時候沒有小旗子,否則會讓家人一人一個小旗子站在道旁歡迎多爾袞進入中原呢!這就是典型的漢奸行為。
這時多爾袞為了籠絡人心,就招撫了一些明朝官員,孫之獬表現不錯,被招進京做了禮部侍郎。
當時有一些明朝官員出任了清朝官職,這些人以多爾袞消滅了李自成,為崇禎報了仇為遮羞布出仕為官,也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投降了清朝,大多數人出工不出力。
其實孫之獬他自己家庭“剃髮易服”屬於自發行為,他還沒有想法為多爾袞提出這項政策。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想法。
原來大臣們上朝奏事是分為漢、滿兩班站立的,也就是漢人站一隊,清八旗官員站一隊。有一天孫之獬穿著滿族服裝上朝,他十分想站在清八旗官員這一隊,不屑與漢人為伍。他就走向了滿人這一隊,結果八旗子弟對這種叛徒看不起,不讓他在這一隊站,於是往外推他,並且一個人緊挨一個人,根本不留一點縫隙讓他加塞。
孫之獬無奈走向了漢臣一列,漢臣同樣鄙視這種人,也不讓他站在這一列,言外之意你不是看不起我們嗎?你去滿清那一隊站吧!於是也把他推了出來,同樣也是人挨人不留縫隙。
孫之獬此時尷尬了,誰也不和他站在一起,他感到了奇恥大辱。對滿臣他沒有辦法報復,對漢人還是有辦法的。
思來想去,漢臣侮辱看不起我不就是你沒有剃髮易服嗎?這好辦,我為多爾袞上個摺子,讓你們漢人都“剃髮易服”,這就是孫之獬為什麼建議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的主要原因。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以上就是孫之獬的上書主要內容。孫之獬為洩一己之私憤,把全國漢民推入了火坑。
不過他也沒我落下好下場。順治三年(1647年)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這年正好孫之獬從江西兵部尚書位置退休回到了老家,謝遷把他直接砍了。這就是當漢奸的可恥下場。【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
10 # 倫語說歷史
謝樓主邀!
清軍入關,剛佔領北京城的時候,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漢奸,這個人名字叫孫之獬(1591—1647),字龍拂,山東省淄川(今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大莊村)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初為庶吉士,繼為翰林院檢討。魏忠賢得勢的時候,趨炎附勢,攀附魏忠賢。後來在崇禎朝因為支援魏忠賢當年編著《三朝要典》孫之獬竟然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要知道崇禎繼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垮魏忠賢,崇禎怎麼可能能容忍他,最終被崇禎“削孫之獬籍”,罷官回鄉了。
後來清廷為了收攬人心,徵召他當了禮部侍郎,當滿清剛進北京時,清廷還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穿明朝的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得分開站立,各站一班。可是這個孫之獬為討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自然地往滿族大臣的行列走,但滿族大臣怎麼可能容得下他,便將他逐出了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之後,只好走回漢臣佇列,結果漢臣恨他過於逢迎諂媚,也是不讓他入列,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分。
此時多爾袞上朝看到這人立於中間,甚是奇怪,便詢問緣故,這孫之獬惱羞成怒,便上疏多爾袞,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本來早就想徹底顯示已經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孫之獬這一提議,並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間,下達了剃髮令。從此清軍所到之處,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自此華夏上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全都變成了“金錢鼠尾”式。
這段記載廣泛存在於正史與野史之中,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同了史書上的這一記載,把幫助滿清推行剃髮令,讓幾千年華夏衣冠不存,最終還導致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悲劇的矛頭,一股腦全部指向了孫之獬。按照文人的邏輯,這個孫之獬很有可能本名叫孫之懈之類的,被文人所唾棄所以給他的名字加上了反犬旁。可是這件事情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不難看出有些問題。
孫之獬不同於范文程、洪承疇之流,降清之時未立寸功,這樣的一個非核心漢族大臣,根本不可能左右到滿清的治國政策,雄才大略的多爾袞怎麼可能因為這個人的一時之言去更改滿清入關的既定方略。唯一能讓這件事變得合理的那就是滿清原本已經制定了“剃髮”政策,要在原明朝統治地區推行,因為這一地區的人們都是崇尚儒家孔子所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基本都是蓄髮樣式,而推行像滿清一樣的辮子髮型,可以從形式上摧毀被統治人群的精神信仰,從文化層次上進行侵入和統一,這樣更有利於滿清的統治。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及其他一些關外就跟從滿清漢臣,哪一個不是跟隨滿洲人的習俗都改變了自己的髮飾,如果滿清真的是允許滿漢分治的話,他們應該一直都是蓄髮才對。所以滿清將滿漢一體全部按照滿洲習俗改變髮飾的想法,應當在入關之前就已經萌芽,有沒有孫之獬至這個人,“剃髮令”都會被滿清推行。只不過入關之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契機推行,孫之獬的諂媚行為剛好讓多爾袞找到了一個藉口。
孫之獬雖然根本上並不是“剃髮令”的主謀,但是他在這件事情當中也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髒水潑到漢臣身上,讓漢人之間“狗咬狗”才是滿清統治者想要看到的。所以在利用完孫之懈這條狗之後,順治三年便革去了他的職位,讓他“衣錦還鄉”。順治四年,山東爆發反對滿清統治的起義,起義軍攻入淄川,將其活捉,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然後斬首市曹,暴屍通衢。在孫之獬死後,清廷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儼然成為了滿清統治政策的犧牲品,可恨、可憐、可悲、可嘆。
-
11 # 飛向天王星
一些平日裡滿口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偽君子 ,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哪個還會管咱們是不是漢人呢 ?!只會對上阿諛諂媚奴顏媚骨地賣祖求榮,對下凶神惡煞耗子扛槍窩裡耍橫地專坑自己的漢族同胞 !
-
1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耳光響亮啊!
除了罵,有沒有誰是從根子上進行反思的?
沒有。
好,今天給大家講講孫之獬。
一看到我寫東西,有些人就恨得咬牙切齒,因為我這個“滿遺”從來不給人留臉面。專揭傷疤,專挑痛處。
今天這個話題仍然很痛。
說起孫之獬,就必須要說“剃髮易服”,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剃髮易服”代表著屈服,一個自認為高貴的民族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頭顱,下跪了二百多年。
不堪回首的往事漸行漸遠,而我們認真研究和反思了這段歷史嗎?
依然沒有。
敲打著鍵盤,面目猙獰地咆哮著要報仇,要刨祖墳,要殺光滿族,要反清復明,卻不肯承認自己的虛弱和無能。為了那點脆弱的自尊,拼命遮掩著傷疤,不敢袒露出根子上的窩囊,更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
靈魂跪著的懦夫。
孫之獬也是科考進士出身,在天啟和崇禎朝做官。崇禎上位以後,清理閹黨,殺魏忠賢。而閹黨以前搞了一部名為《三朝要典》的垃圾書,群臣紛紛請求毀掉。而孫之獬抱書大哭,堅持力爭。君臣皆怒,就將他打入逆案,“削籍歸”。
回到鄉里,孫之獬教書育人,培養後輩,還真培養出些人來,“多成名去”。他還捐款修石城。農民起義軍四起,他主持守備,保住了淄城。清軍入關,順治進北京,孫之獬就率領鄉民歸順了清朝。當農民起義軍來到時,他奮力剿滅,被推薦入京做官。孫之獬投順以後,率家族人員首先“剃髮易服”。這麼忠順,就受到多爾袞的賞識,封孫之獬為兵部右侍郎,這是從二品的官階。順治那時候開朝會,滿漢分列,各站一班。上朝的時候,這個孫之獬認為自己已經剃了頭髮,他就鑽到滿班裡去,結果被發現,認為他是個漢人,就把他從滿班裡踢出去。他只好往漢班裡鑽,而漢族官員覺得他丟人現眼,又把他擠出去。搞得他十分尷尬,羞憤難當。
於是,他就上書,提出了“剃髮易服”的建議,認為現在清朝已經一統天下,“剃髮易服”就意味著是清朝統治江山,而不是歸順。順治下令“剃髮”,這引起了軒然大波,連吳三桂都表示反對,他面見多爾袞,據理力爭,要求收回成命。多爾袞也覺得這事太急切了,反對的聲音太強大,就暫停了這項政策。受到眾臣的排斥,孫之獬被免職回鄉。
而孫之獬,在回到淄縣後,仍然與農民軍對抗。而農民軍攻下淄縣,把他俘虜了。農民軍痛恨他,在他頭上插上豬毛,嚴刑拷打,百般辱罵。孫之獬誓死不降,破口大罵,被農民軍處死。祖孫五人同時被殺,兒媳和孫女也投井自殺。
訊息傳到清廷,陳名夏和金之浚請求朝廷給予撫卹和表彰。而其他大臣極力反對,撫卹的事情就作罷了。到了乾隆時代,修書時就把孫之獬打入《貳臣傳》的乙編。不但如此,連為孫之獬請恤的陳名夏和金之浚都打入了《貳臣傳》。
那麼,我們認真想想,“剃髮易服”到底針對的是哪些人呢?
想歸順清朝的自然要歸順,像孫之獬、馮銓之流,就算不需要他剃頭,他也想剃。而這部分人並不佔多數。
反抗的依然會反抗,像史可法、張煌言和夏完淳等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將他們降服。這部分人也不是多數。
佔絕大多數的,其實是首鼠兩端,順風倒的騎牆派,而“剃髮令”實際上就是針對的這部分人。
剃了發,大家當牆頭草的機會就沒有了,以前可以看到哪家形勢更佔優,就投向哪一邊,而“剃髮令”一下,你不剃頭,清軍見了就殺;而你若是剃了頭,反抗軍見了就殺。
這是逼著人表態站隊。
孫之獬很可惡,他抽了我們這個民族一個響亮的耳光,當初他站隊不成,站在滿班中被踢出來,站在漢班中仍然被踢出來,無立足之地。而他卻用這種方式來逼迫整個民族選擇站隊。
沒有任何糊弄的機會,也不需要趾高氣揚地吹噓自己的骨氣,只需用生命來踐行自己的誓言。
孫之獬夠狠,他堅持剃髮,在利刀的威逼下沒有屈服,他用生命維護了自已的信念。
你可以罵他漢奸,但不能罵他懦夫,他可真不是個軟骨頭。
而那些不願意剃髮的呢?那些恨他的,排擠他的大臣,罵他的民眾,是怎樣的選擇呢?
後面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反抗的力量並沒那麼強大,負責剿滅反抗的大多數還是漢族降軍。一個民族的意志被摧垮了,大家剃了頭,換了衣服,接受了統治。
無論至今大家怎樣耿耿於懷,破口大罵,孫之獬實際上是剝奪了我們當牆頭草的機會,揭穿了我們懦弱的本質。
只要你現在活著,就證明你的祖先肯定屬於屈服了的那一部分,要麼是叛徒,要麼是懦夫!
揭開了瘡疤,很疼,很丟人,但這就是事實。
別看一些人今天胸脯拍得啪啪響,彰顯著自己的義憤和勇氣,但真要放到當年那個情況下,嘿嘿,真以為比自己的祖先更有骨氣?
雖然我戴上了“滿遺”的帽子已經很久了,但我以自己是漢族而感到榮耀。今天重新反思這件事情,揭開傷疤,當然不會好受,也會激起很多人的反感,但我認為,遮掩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歷史,直面事實,我們並不是什麼時候都很牛的,我們也曾經落後和懦弱,曾經被無情地揭穿了牆頭草的本質,曾經選擇了屈服。
-
13 # 歷史帶鹽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傳統儒家薰陶之下的漢人看來,身體乃至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不可輕易損傷,這也是一種孝道。但在明朝滅亡,滿清鐵騎跨過山海關入駐中原後,滿清的“剃髮令”徹底顛覆了漢人的頭髮服飾。“剃髮令”的始作俑者,就是大漢奸孫之獬。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本是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授檢討,遷侍讀。他入仕之時,正是閹黨當政吃香之日,魏忠賢當權把持朝政。自然而然,他很快就成為了閹黨的一員。沒成想,在崇禎即位後,崇禎皇帝迅速清理切割閹黨,下令毀掉閹黨編寫的《三朝要典》,魏忠賢瞬間失勢。樹倒猢猻散,孫之獬的政治生涯遭遇斷崖式崩塌。但可笑的是,孫之獬竟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同年八月,孫之獬被削籍,被貶回老家山。入關之初,滿清為在籠絡人心,重新接納孫之獬,並任他為禮部侍郎。天下改朝換代,孫之獬政治生涯卻實實在在的迎來了“第二春”。
滿族男子的髮式有個形象的說法叫“金錢鼠尾”,即將頭頂和四周邊緣全部剃去,獨後腦中間留長髮編成辮子。民族文化不一樣,當然與當時漢族頭飾完全不一樣。入關後,多爾袞曾下令推行“剃髮令”,但遭遇全國的抵制,漢民揭竿而起,甚至南逃保發。當時新朝剛立,天下未定,迫於形勢,多爾袞只得收回“剃髮令”。
順治初年,滿清允許前朝降臣穿著漢服上朝,漢滿兩族朝臣各列一班,倒也相安無事。新朝剛立,跳樑小醜瞬時粉墨登場。孫之獬,這麼一位看似滿口仁義道德計程車大夫,為了一己私利,標新立異,不按照套路出牌。一日,孫之獬剃髮留辮,改穿滿服,甚至還上疏說:“臣妻放足獨先,閤家剃髮效滿制”。當朝的滿清貴族對他的趨炎附勢不屑一顧,漢族朝臣更是對他嗤之以鼻,不恥與之為伍。氣急敗壞的孫之獬竟然直接上書順治皇帝:“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際,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這正中順治皇帝和當時實權派多爾袞的內心。順治二年,清朝頒佈推行“剃髮令”。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多爾袞為防止滿族“漢化”。“剃頭令”的推行可在全國範圍內的對漢族進行一次精神閹割,並以此改變漢族最根深蒂固的文化,以此彰顯滿族統治的“正統性”。
一時之間,華夏大地,揭竿而起。但當時的滿清已經基本統一中國,消滅了絕大多數的反對力量。至此,孫之獬建議的“剃髮令”得以全面推行。
鐵腕之下,血流成河。揚州三日,嘉定三屠。據史料記載,當時江陰民眾群起反抗“剃髮令”,江陰一城為城門緊閉,進行反清鬥爭。江陰人民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擊斃三王十八將。但此時的滿清早已在華夏大地立足腳跟。滿清的鐵騎踏遍中華大地。清廷甚至先後調動24萬軍隊攻城。江陰城破,滿清血腥屠城,死在的刀下亡魂有二十餘萬眾。
孫之獬為了一己私利,一次政治投機,建議當權者多爾袞推行“剃髮令,”造成當時漢族人民的苦難,十足一個漢奸做派。之後,孫之獬因官場腐敗,被罷官後返鄉。在山東老家,恰逢謝遷起義,孫之獬一家被義軍抓獲並屠殺,孫之獬也被義軍虐待致死。終究是善惡終有報,以孫之獬身軀還報因“剃髮令”死去的亡魂。
-
14 # 戎馬丹心
不怪滿清怪漢奸!就跟抗日時候不怪日本人怪漢奸一樣,滿清在遼東沒入關時候就已經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了!入關再推行是遲早的事,只是需要一個藉口罷了!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朝舊臣孫之獬,之所以要建議多爾袞推行剃髮令,和他出了個洋相有關,為什麼這樣說呢?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孫之獬生於萬曆十九年,是山東淄博人。早年讀書,天啟年間考中進士,從此成了國家幹部。
(孫之獬劇照)
孫之獬是個聰明人,他不光會讀書,還特別通世故。他入朝為官時,正是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威風凜凜的時候。所以,他利用會寫文章的才能,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受到了魏忠賢賞識。
就在孫之獬沾沾自喜的時候,新上任的崇禎帝,卻開始對魏忠賢實行大清算。並把魏忠賢指使顧秉謙等人編撰的《三朝要典》下詔焚燬。孫之獬聽到後,抱著《三朝要典》在太廟門口大哭不止。崇禎很不高興,“削孫之獬籍”,革去了他的官職,打發他回家了。
丟了官的孫之獬,對明朝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當清軍入關後,他便率鄉民歸順了清朝。
由於他在明朝做過官,又是清軍入關後主動歸順的第一撥人。多爾袞對他極為厚待,給他封了個二品官禮部侍郎。
多爾袞這樣做,完全是給那些尚未歸順的明朝官員看的。意思是說,孫之獬一個被罷了官的人歸降都受到厚遇,你們那些在職的官員,只要投降了我,待遇自然會更好。
當時,由於清朝才在北京建都,政權還不穩固。為了拉攏漢官,多爾袞對他們的管理也比較鬆懈,允許他們像以往一樣,穿著明朝官服上朝。於是,朝會上,自然就分成了滿族官員一列,漢族官員一列。
(多爾袞劇照)
孫之獬看到這種情況,覺得他向清廷表忠心的機會到了。這天開朝會,只見他剃了發,留了辮子,又改穿上滿族官員的服飾,毫不遲疑地站到了滿族大臣的那一邊。
自帶優越感的滿族大臣,怎麼能容忍隊伍裡冒出個漢人!所以,說著風涼話把他給推出了隊伍。孫之獬討個沒趣,又灰溜溜地走回漢官的隊伍。可是漢官對他的行為很鄙夷,所以一個挨一個,靠得緊緊的,根本不讓他插到隊伍中來。
孫之獬既不能去滿官佇列,又插不進漢官佇列,狼狽不已。退朝後,便怒而向多爾袞上疏,提出漢人既然歸順了滿清,就應該也如滿人一樣剃髮留辮,以示忠心。
孫之獬這條建議,算是說到多爾袞的心坎上了。
多爾袞自從入主中原後,就一直覺得既然統一了天下,漢人就應該改正朔,易服色,向滿族人看齊,這才是真正的歸順。所以,他立刻採納了孫之獬這條建議。
(推行剃髮令)
順治二年夏初,清廷下發了剃髮令,要求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並讓會剃髮的清軍,帶著寫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挑子,走街串巷。凡是未剃髮者,都被抓起來,被剃成光頭,只留後腦勺一綹頭髮編成辮子。
漢人一直受孝經影響,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對剃髮令極為排斥,各地紛紛反抗。但由於清軍已經控制了中原,於是就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無人道的暴行。
至於孫之獬,多爾袞見他並沒有辦事能力,於是在利用完他後,便賞了他一大筆錢,讓他辭官回家了。
孫之獬的家鄉正在鬧農民起義,得知他“衣錦還鄉”,怒不可遏,於是把他活捉並捆到鬧市。然後在他身上扎滿針眼,並插上豬毛,以懲罰他諂媚清朝,殘害同胞的惡行。百般折磨後,才把他斬首暴屍。
清廷得到孫之獬的死訊後,也沒有給予任何旌表和撫卹。
(參考史料:《清史稿》《研堂見聞雜記》)
-
16 # 我是趙帥鍋
說起剃髮令,人們普遍都認為是孫之懈鼓動多爾袞實施的。總而言之,孫之懈為了討好滿清主子,於是就主動剃了頭髮,結果卻把自己置於極其尷尬的境地。滿人歧視他,覺得他雖然剃了頭,但也掩蓋不了他是漢人的本質;漢人歧視他,因為做為一個漢人,為了討好滿人,竟然剃了頭。
在這種背景下,孫之懈遂慫恿多爾袞下剃髮令,而多爾袞性格偏狹遂,也想從精神上閹割漢民族,於是採納這種意見。但事實上,這最多是剃髮令頒佈發的一個契機,剃髮令真正出臺的原因遠比這要深遠和廣闊。
因為,如果孫之懈建議多爾袞實施剃髮令的原因,只是源於他和多爾袞兩個人的偶然行為;那當這種行為引得天下動盪之後,做為一個政府沒有理由會毫不妥協的,把它當做基本國策一直強力推行。
事實上,剃髮令的出現,是因為留著頭髮的漢人,對自己的髮型報著某種不可言喻的優越感和自豪感。這些人對那些已經剃髮的的漢人總報以某種不言而喻的輕視、歧視。
當然,如果剃髮的漢人只有孫之懈一個人,憑孫之懈這種小角色,他們對這種人報以輕視、歧視,自然不會有什麼後果。但問題是,當時已經剃髮的漢人,都是在政治或軍事上最具優勢的漢人,比如范文程、洪程疇、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他們都已經剃成滿人的髮型。
換句話說,孫之懈的尷尬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尷尬,與他處於同樣尷尬地位的漢人實在太多,而且他們的影響力又太大。如果不實行剃髮令,這些顯然就會處於極其尷尬的境地。
這些眾多的、在經濟、政治、軍事上極具影響力的漢民族成員,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在普遍漢民族成員都以留著頭髮為榮的社會中,會是一種什麼心情,會讓世人怎樣看待呢?
這些剃了發的漢民族成員,想再蓄起發來,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最初選擇剃髮,是用此表示對滿清歸順的誠意,現在忽然想蓄起發來,那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但問題,如果他們繼續留一個與自己主子同樣的髮型,那他們就只能永遠處於如此尷尬的境地,因為,當時普遍漢民族成員,都以剃頭為恥辱、難堪,而留髮為榮耀、自豪的資本。你讓這些已了頭的漢民族成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從某種意義上,多爾袞當時已別無選擇。因為他最主要依靠的漢民族利益集團,就是以范文程、洪程疇為代表的漢官員,以孔、尚、耿、吳為代表的漢將領。而這些漢民族成員,為了表達對滿清的誠意,都已早早剃了頭。
如果滿清不推行剃髮令;自然會大在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滿清對於這些人長久處於恥辱、難堪的地位一直無動於衷,那後果會怎樣呢?顯然,這些人很有可能會迫於民族的壓力而走向滿清的對立面。
在這種背景下,孫之懈這個小角色就被推到前臺扮演推動剃髮令頒佈的丑角, 但他實際上所代表的是所有已歸降滿清的漢民族利益群體的集體訴求,多爾袞則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滿清統治者推上臺前扮演剃髮令頒佈的執行者而已。
-
17 # HuiNanHistory
剃髮令並非由孫之獬建言給多爾袞的,這是一個歷史的誤解。
清朝入關後,剃髮政策經歷了一個“釋出→取消→再發布”的過程,其背後的各種深思熟慮,絕不是像孫之獬這樣的底層漢臣所能影響的。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剃髮令的釋出過程,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順治元年(1644):
五月初二日,清朝攻進紫禁城,實現入關。
五月初三日,清朝第一次釋出剃髮令,要求: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五月二十四日,剃髮令取消,朝廷允許漢臣百姓,“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順治二年(1645):五月二十八日,豫親王多鐸攻佔南京城,徹底消滅南明弘光政權。
六月十五日,清朝第二次釋出剃髮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剃髮: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事實上,清朝最初並沒有一味的要求漢人剃髮。剃髮令的釋出,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與清朝在東南戰場的軍情密切相關。
入關之初,清朝沿用在關外東北的舊制——凡歸順者,應該剃髮以示誠心。但是,中原的漢人大多不想剃髮,如果強行推廣,勢必造成反彈。
因此,清朝為了安撫民心與政局,很快就取締了不得人心的剃髮令。
但等到南明垮臺的訊息傳來後,清朝確定自己已經坐穩江山,不怕任何挑戰者了,這個時候再一次提起剃髮令,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由此可見,是否剃髮、何時剃髮,清朝是有詳細盤算的。這種大事,輪不到孫之獬這種人來指手畫腳。
所謂孫之獬建言多爾袞釋出剃髮令,出自晚明清初史籍《研堂見聞雜記》,內容不足為信。
在《研堂見聞雜記》中,直指孫之獬主動剃髮,希望獲得多爾袞的歡心。卻在這個時候遭到滿、漢臣的集體排斥,他在一怒之下就建議多爾袞推行剃髮政策。
然而,當時孫之獬不過就是個在野多年的鄉紳,怎麼可能影響到清朝的核心決策呢。
總而言之,也許歷史上的孫之獬確實曾率先剃髮,也確實建議過多爾袞推行剃髮令。但是,他的觀點沒有任何分量可言。
清朝的剃髮令,是主動要去施行的。漢人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
18 # 阿淶的一天
孫之懈是清朝剃髮令的始作俑者,在滿清入關之後,卑鄙無恥的孫之懈主動剃頭,被其他尚未改換衣冠的漢族大臣鄙視,懷恨在心的孫之懈提出了一個惡毒的建議。
清入關後,皇帝臨朝時,滿大臣與漢降臣分別作為一班分列於官殿之下。進士出身的明朝降官孫之獬,為了向滿族主子討好,主動剃了發,並穿上滿人的窄袖短衣,擠進滿班,卻被滿班請了出來。他只好訕訕轉入漢班,結果漢班也不容讓他人列。他羞愧不堪,便上書說:“陛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屈從漢人,非漢人服從陛下也!”於是,清朝才決定再次頒佈剃髮令。訊息傳出,滿朝譁然。御史大夫趙開心責備馮銓、孫之獬等是“貪位固寵之輩”,推行剃髮令是“阻人歸順之意”。但是,多爾袞完全不顧眾人的反對,競悍然下令:“復有為此事瀆進章奏,欲將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
-
19 # 禾子大人說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此次的“剃髮令”導致無數人頭落地,慘烈的程度難以想象,更令人震驚的是這次“剃髮令”竟然是漢臣孫之獬上書提議的,他為何會提出這麼個令人髮指、遺臭萬年的建議?
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記》對這一段歷史這樣記載:“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為滿飾也,不容。於是羞憤上疏,大略謂:‘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下面用現代漢語再具體地說一說這一事件。
孫之獬(1591—1647),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人。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授檢討,遷侍讀。孫之獬做官時正是魏忠賢當權時期,閹黨吃香,他便成為閹黨成員,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賢倒臺後,明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孫之獬曾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這年八月,朝廷“削孫之獬籍”,讓他回鄉居住。
清軍入關以後,孫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帶頭與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了辮子,並換上了滿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清廷為收攬人心,接納並讓他當了禮部侍郎。當滿清剛進北京時,時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可是這個孫之獬為獨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鬆動,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於是這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對滿清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本來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這一提議,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間,下達剃髮令。清軍所到之處,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粉牌,見一個捉一個,強行頭部四周剃髮,留金錢鼠尾辮。
剃髮,本是流行於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是不剃髮的,“衣冠束髮”成為漢人的外在標誌。剃髮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外在標誌和不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人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風起雲湧。當時反剃髮有多麼慘烈、流過多少血淚,我們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順治三年秋,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而此時的孫之獬因“久任無功,市恩沽譽”而革職回鄉。農民軍攻入淄川,將其活捉,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然後斬首市曹,暴屍通衢。
孫之獬死後,時任山東巡撫張儒秀上奏:土賊丁可澤勾引叛賊謝遷等陷淄川縣,原任招撫江西兵部尚書孫之獬被賊肢解死。順治帝給吏部下旨,討論撫卹之事。侍郎陳名夏、金之俊建議,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卹;馬光輝等建議,孫之獬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卹。“兩議上,命用光輝議。”即兩個議案一同上報朝廷,順治帝最後採用了馬光輝的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
顧炎武聞此訊息,奮筆寫《淄川行》以賀:
張伯松,巧為奏,大纛高牙擁前後。罷將印,歸裡中,東國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據說他的老鄉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也作《罵鴨》一篇也是為了諷刺孫之獬的。講一個人偷吃了別人的一隻鴨子,身上因而長滿鴨毛,且痛癢難當,最後還虧鴨的主人出面罵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鴨毛。
-
20 # 君莫笑醉臥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人.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授檢討,遷侍讀。孫之獬做官時正是魏忠賢當權時期,閹黨吃香,他便成為閹黨成員,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後來崇禎帝上臺後,打擊閹黨讓魏忠賢自己在旅館中了結了。同時明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孫之獬曾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孫之獬這個人本來人品就是有問題,這一年因此事被貶回老家山東。 重點來了清軍入關以後,為了拉攏人心前朝官員可以繼續在清朝為官心,這個時候的孫之獬彷彿又看到曙光了他俯首乞降,自己帶頭與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了辮子,並換上了滿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清廷為收攬人心,接納並讓他當了禮部侍郎。當滿清剛進北京時,時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可是這個孫之獬為獨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鬆動,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於是惱羞成怒的孫之獬乾脆就上了個奏摺,建議全國剃頭,一句“非中國從陛下也”,瞬間擊中順治皇帝以及多爾袞敏感的內心. 如果孫之獬不上書“剃髮令”,滿清在恰當的時間也會強制實施。因為此舉還有一個好處是看看民間究竟還有多少反清勢力,從而可以一舉消滅。而孫之獬的表態,則讓順治皇帝以及多爾袞可以更加名正言順的實行“剃髮令”.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孫之獬是清朝剃髮令的始作俑者,在滿清入關之後,卑鄙無恥的孫之獬主動剃頭,被其他尚未改換衣冠的漢族大臣鄙視,懷恨在心的孫之獬提出了一個惡毒的建議,建議多爾袞推行剃髮令,從此華夏衣冠淪喪,數千年中華文明毀於一旦。
回覆列表
謝謝,歷來一個民族想要征服另一個民族無非有兩種辦法,一是武力征服,也就是靠拳頭說話,你不服我就打,打到你服為止,像元朝及南北朝時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另一種呢就是先武力打倒,再思想教育,從心裡讓你服。滿清就是這種了,入主中原後先是武力鎮壓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庭而後又大興文字獄從思想上統治漢人。而想要從思想上征服漢人,那麼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服飾,習俗及傳統習慣上加以改變了。所以孫的這一建議卻實很好,不失為一個狠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