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發微
-
2 # 跪射俑
當時存在許多國家,諸侯林立,不像秦漢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學者們的思想活躍,不受鉗制。到了秦漢,封建統治者禁錮人們的思想準備,學者們敢發表不同觀點恐怕性命堪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家"。
-
3 # 談地理話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和時代背景分不開的。西周時,周王統領一百四十多諸侯國,各諸侯國相安無事,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幽王後來被北面犬戎攻殺,鎬京被犬戎一把火給燒了,太子宜臼繼位,就是周平王,周平王遷都洛陽,歷史稱為東周。從東周起,周王室慢慢衰微,諸侯們心思也不安分起來了。
西周到春秋初期,諸侯打仗點到為止,什麼意思呢?就是雙方擺好陣勢開打,一般都是諸侯貴族之間較量,雙方軍隊助威吶喊。有一方認輸或者退出戰場超過五十步,戰勝一方就不追了,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樣來的。
東周禮崩樂壞,諸侯們弱肉強食,相互攻伐,後來戰爭形式發生變化,戰爭演變成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為目標。諸侯們也意識到讓自己國家變強大,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如何變法讓自己國家強大呢,沒有經驗可循,創立學派的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到各個諸侯國宣揚自己的治國理念,魏國、楚國還有秦國都有變法,魏國和楚國對軍隊進行改革,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從政治、軍事、農業全民變法,是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始王滅六國一統天下。
-
4 # 瘋狂的影視吖
個人認為是周朝開放包容的政治態度,以及列國競爭的實際需求。秦漢以後再沒有“百家爭鳴”,是因為政治上大一統,以及思想文化的統一。
周朝“裂土分封、建立城邦”的封建制度,每個諸侯國都是實質上的“自治”。此時,每個諸侯國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文化、文字、圖騰崇拜、官僚體系、軍隊、財政、統治模式等等,周天子並不強迫每個諸侯國都採用周人的政治制度。
例如姬姓諸侯國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而子姓商朝後裔——宋國則保留著商朝的政治制度。又因為列國生存競爭的需要,所以各國無論政治、科學、軍事、哲學思想等等方面都湧現許多推陳出新的理念及政治改革
而秦漢以後,由於政治上的大一統,因為統治需要必須模糊各地區差別、種族差別,思想上必須有個全國統一的模式,文化上也需要有個劃一的標準——獨尊儒術,所以再也無法出現“百家爭鳴”。
-
5 # Hai子君
周朝中後期,隨著周王室的逐漸衰微,周天子的威信已不足以震懾諸侯。於是,在那樣一個大一統政權搖搖欲墜的時代,各方諸侯紛紛自立為王,甚至出現了諸侯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局面。
而最開始的時候,諸侯之間的征伐外交尚且以禮為大,凡事還講求個出師有名,這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春秋時代”。然而,自三家分晉之後,華夏大地上的各路諸侯均有問鼎中原之心,其攻伐交戰也就變得毫無道理和章法可言。諸侯們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比比皆是。也正因如此,這段長達百餘年的歷史,被世人稱之為“戰國時代”。
因此,從周王室衰微直到大秦帝國建立的這近五百年風雲史,就是中國有史以來記載的首個亂世天下。那個時候的人們,由於戰亂的侵擾,能夠生存下去都是個問題,更別談什麼生活了。而各路諸侯之間也成天爾虞我詐,提心吊膽,就怕哪天被強大的諸侯吞併,從而失了江山社稷,對不起列祖列宗。也正因如此,很多學者在敘述那段亂世的時候,往往喜歡用“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等詞語來形容。
但奇怪的是,儘管春秋戰國時期充斥著腥風血雨和刀光劍影,可也同樣是華夏文明長卷中最為光輝燦爛的一個章節。因為在那個被戰亂紛擾的時代中,卻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於是,各個學術流派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極力宣揚各自的思想主張,並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文化體系,對後世影響深遠。時至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從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中搜尋到先人智慧的結晶。
所以,有許多人就會對此感到難以理解。那就是,春秋戰國既然是一個亂世時代,為什麼思想文化卻達到了如此繁榮的地步?反之,再看看之後建立的大一統政權秦朝,明明具備了穩定的學術傳播交流的環境,為何就再沒出現過諸如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呢?
事實上,百家爭鳴現象能在春秋戰國這亂世之中產生、發展和繁榮,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經濟因素
百家爭鳴在春秋戰國之所以能夠產生和繁榮,這第一個,當屬經濟層面的原因。
自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出現後,周王朝及之前政權所推崇的公有制已然漸漸落後於時代發展,而逐漸被法家所推崇的私有制經濟所取代。要知道,私有制的出現,說白了就是由財富集體集中,轉化為財富分散集中,這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產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經濟條件。
那麼,私有制經濟的出現和百家爭鳴的產生有什麼聯絡呢?這就和私有制經濟破壞了禮樂制度有著很大的關聯。因為在地主階級出現後,周王室那套森嚴的禮樂等級制度也就隨之土崩瓦解,社會各個階層以權為尊,以富為大,追名逐利,逐鹿中原全部憑藉自己的實力,也就沒人再願意尊崇老一套的理念。當然,孔子除外。所以,由於禮樂制度被破壞,原先作為階級底層的“士”開始活躍了起來。根據文獻史料考證,百家諸子中的多數創始人,都屬於“士”這一階層。因此,私有制對禮樂制度的破壞,便是文化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也為百家爭鳴開闢了一番廣袤的天地。
文化因素
春秋戰國之所以產生百家爭鳴的第二個原因,那就要從文化層面去考慮了。
在當時,由於孔子興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學,使得之前“學在官府”的現象,逐漸轉為了“學在民間”。往簡單了說,就是之前大家要學習和普及文化,都需要朝廷下令派遣教化人員前往各地進行宣教,而諸如講堂這樣的地方,往往也只有達官貴人及弟子能夠進入,普通老百姓想都別想。但私學的興起,卻為百姓啟蒙開化創造了條件,這也有利於百家思想在民間的傳播。畢竟如果百姓普遍連大字都不識幾個的話,誰有功夫去研究你推崇的理論思想呢?
而事實證明,文化下行現象的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自大秦帝國開始,私學的現象也逐漸得到了朝廷的重視,並加以完善和推廣,這也為繪製華夏文明的長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然了,文化下行也並非是個無限的過程,文化下行只要做到學問普及百姓,也就算完成最大的使命了。
政治因素
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之所以在春秋戰國得以大發展、大繁榮,這第三個要素,則與政治密切相關。
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紛爭戰亂不斷,其原因就是諸侯都有一個想要爭霸中原、獨霸天下的野心和抱負。儘管明面上不能說,但暗地裡,諸侯們人人皆想要取周天子而代之。否則,後世也就不會流傳下“問鼎中原”這樣的成語了。
而巧合的是。隨著周王室的衰敗,禮樂制度已然無法繼續推進歷史發展的車輪,而現下各方諸侯手中又沒有合適的治國之策,他們根本看不清眼前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所以,每逢到了這樣的一個迷茫階段,往往就會出現為世人照明指路的燈塔,引導世人穿破歷史的迷霧。就這樣,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就隨之產生了。雖然百家的學術觀點各有不同,但在當時,大家的學問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探索治國稱霸的正道。
因此,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就猶如天降甘霖一般,被各路諸侯所採納學習,只為能夠早日實現諸侯們心中那遠大的抱負。就比如儒家崇尚克己復禮,法家推崇變法改革,道家遵循無為而治等等。無論是什麼流派,其思想主張的目的都是為諸侯稱霸天下提供一套有力的理論思想指導。所以說,就算春秋戰國打成了一鍋粥,只要還有一個人懷著想要稱霸天下的夢想,諸子百家的學術就不會衰敗。
反之,每逢大一統時代,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也處於大一統的狀態,這就為思想文化的繁榮和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為古代畢竟是封建專制。
比如,百家的學問,在現在看來,都是一些研究修身養性和治國理政的學問。但在古代,本質上還是教導封建君主如何開國立社。設想一下,倘若你是古代的君主,現在,在你的治理下,天下已然統一之時,你還會允許這些教導世人如何變法改革的學問出現嗎?
所以說,大一統有大一統的好處,亂世也有亂世的閃光點。諸子百家的文化盛景之所以只能出現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既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並非巧合使然。
-
6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正因為戰事頻發丶天災不斷才出諸子百家。他們中間像儒丶墨丶道丶法和他們的不同學派,都是講社會和國家學說的,建立怎樣的社會,什麼樣的國家。所以一旦國家統一,有了自己的建國方略,肯定不許他們再隨便宣傳,秦講法丶漢尊儒,俱各如此。
咱們講百家爭鳴,也是講在中國憲法允許的範圍內學術界的多鳴,同戰國諸子爭鳴性質完全不同。
-
7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現在也老打杖,媒體只報道打杖的事,不報道平靜的事。因為歷史的記錄同媒體的報道一樣,只記錄有突發的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依此判斷,當時的社會環境普遍還是安定祥和的。當時的打杖,是一家人之間戰爭,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分封的。所以孔子認為戰爭的根源是禮崩樂壞。而秦王嬴政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中央集權建立。漢武大帝又從文化的高度,社會管理制度上,恢復禮樂,從而完成了中華文明的生命龍的蛻變新生。從而結束了諸候亂中華的春秋戰國史。
-
8 # 松柏丹誠518
當時戰爭紛擾,禮崩樂壞。作為中央統治的周朝,已失去對全國各地的控制。各諸侯國也相對獨立。他們的相互攻戰,紛紛招兵買馬。此舉為社會各類人群提供了發揮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因而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
9 # 歷史緯度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政治上陷入了分裂狀態。連年不斷的戰爭紛亂,不僅使災難長髮而導致人民生活困苦,還推動中國出現了眾多的哲學學派,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等。這眾多的哲學學派實際上是當時中國在紛亂分裂的過程中走向統一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我們稱之為百家爭鳴。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逐漸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中國從奴隸社會想封建社會轉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各個哲學學派互相交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政治始終處於分裂統一的迴圈之中。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哲學學派?因為在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太多的社會問題,因為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出現的社會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因為政治上的不統一使思維的火花失去了壓制力,因為教育的範圍不斷的擴大。說到底,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學派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最終要在經濟新生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和傳統政治的新生。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的分析一下,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如此多的哲學學派的具體原因。
第一,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如此多的哲學學派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轉型中的社會必然湧現新思想。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新的思想學派出現的根本原因。這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因為生產力的進步,中國的井田制不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逐漸被土地私有制取代。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中國發展的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封建制度。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哪一種思想是符合小農經濟和封建制度發展要求的?沒有統一的答案,只能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出現了各家學派。
在社會的轉型時期,不僅政治經濟和思想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的各階層也在不斷變化。每一個階層對當時政治、經濟和思想的變化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每個階層這不一樣的認識就形成了眾多的哲學學派。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屬於奴隸主貴族,提倡無為而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也屬於奴隸貴族,提倡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代表下層勞動人民群眾,提倡兼愛非攻;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提倡變法革新和以法治國。實際上,每一個學派就是一個階層對社會的一種認識。
哪一個學派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那麼哪一個學派就會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哪一個學派對當時中國政治的統一有推動作用,那麼哪一個學派就會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統治者最終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法家思想。
第二,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如此眾多的哲學學派的前提是政治的不統一和國家的分裂。政治的不統一和國家的分裂雖然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阻礙,但卻也會使思想的發展處於無壓制狀態。國家統一當然是好的,在國家的統一狀態下,經濟會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提高。然而,國家的統一也必然要求思想的統一。封建社會的思想的統一實際上意味著政治對思想的嚴格控制。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在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透過思想的統一來加強政治的統一。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專制社會的思想還能自由的發展嗎?當然不能。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眾多的學派的前提就是政治上的不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也是中國曾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還沒有實現統一之前,國家的經濟卻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這種經濟發展和政治不統一的特殊環境導致了中國思想的不統一。經濟只是思想產生的基礎,思想最終是政治的最終反應。政治統一,思想也就統一;政治不統一,思想學派必然眾多。
沒有統一權威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使各思想學派處於一種輕鬆的社會環境之中。無論發表什麼思想主張,無論建立怎樣的哲學學派,都不會有人喊打喊殺。所以,政治不統一下的寬鬆的社會環境推動了眾多哲學學派的出現。
第三,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出現更多的哲學學派的文化條件是教育範圍的不斷擴大,受教育人數的不斷增加。當在官學之外出現了孔子為代表的私學之後,中國思想百花齊放的狀態就必然會出現。要建立一個哲學學派,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張;要把自己的思想主張系統的表達並記錄下來,需要有文化。文化是怎麼來的?當然是學習來的。人之所以有知識,是因為受到了教育。在奴隸社會,中國有教育,中國有官學。然而,官學只是教授貴族學問,普通的平民是沒有受教育的資格的。如果社會上只有貴族掌握了學問,那麼會出現如此眾多的思想學派嗎?會出現百家爭鳴嗎?當然不會。
在奴隸社會解體的過程中,貴族沒落,平民階層的社會地位逐漸上升。雖然孔子並沒有擺脫奴隸主階層的屬性,但孔子的思想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變化就是創立了私學,擴大了社會上受教育的範圍。如果貴族平民,地主,農民等各階層都有受教育的人,那麼他們對社會的主張都會表達出來。有多少不同的主張,就有多少不同的哲學學派。
中國社會的發展表明,一個文明最基礎和最根本的就是教育。因為正是教育的思想雖然會一時不符合社會的發展,但在教育的過程中,這種思想會學習著與社會融合。所以,重視教育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有一部分融合進儒家思想之爭。這種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並融合其他各家思想的新思想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戰爭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有活力的時期,是一個新的文明因素佔據主導地位的時期。在這種根本性的社會變革中,以生產力為主導,以政治為保障,以教育發展為前提的眾多學派必然就出現了,必然就形成了中國的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必然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中國的傳統文化誕生於分裂與統一,中國的傳統社會的政治也陷入了分裂與統一的迴圈。現在,我們打破了分裂與統一的迴圈,意味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獲得了新生,意味著落後的傳統官僚政治演變成了先進的現代人民民主政治。只要生產力還在前進,傳統的文化和政治就會不斷的獲得新生。
-
10 # 奔跑吧濤濤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紛亂,災難頻發,為何反而出現百家爭鳴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到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來分析。周王朝後期,王室勢力漸微,各分封諸侯逐漸做大做強,也不再聽從王室號令,“禮崩樂壞,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對立狀態,各諸侯國之間為了成為天下霸主,更是彼此攻伐。三家分晉之後,局勢更加動盪,諸侯之間倚強凌弱,小國逐步被吞併,最終形成戰國七雄的群雄割據狀態,這也就是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代,緣何文化卻繁榮昌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時期呢?
首先,政治因素。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君主們為了稱霸天下,必須舉賢任能,唯才是舉,廣佈英雄榜,招賢納士,啟用儒家、兵家、法家、墨家...等等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來本國推行政治變革,這就為學說提供了寬鬆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試驗平臺,理論聯絡實際,促進了各學派的逐步發展壯大。
其次,文化因素。正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樣一個情況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禁錮局面,以孔子為首的民間私學興起,打破了從原先文化學習僅是官府貴族特權的局面,這也讓沒落貴族、廣大知識分子開始大辦“私學 ”,文化開始下行民間,啟迪民智,各學術團體也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治國與學術理論,為百家爭鳴開闢了廣闊的學術空間。
最後,經濟因素。隨著周王朝的沒落,法家所提倡的私有制經濟制度逐步取代了王權集中的公有制經濟制度,以貴族豪強為首的地主階級財富集聚,豪強們招攬門客為已用,讓門客為自己出謀劃策,充當智囊角色,這也為知識分子提供了穩定的學說研究環境和理論踐行的平臺,正可謂:
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明。
龍虎方交爭,七國並抗衡。
食客三千餘,門下多豪英。
遊說朝夕至,辯士自縱橫。
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窺兵。
趙勝南詛楚,乃與毛遂行。
黃歇北適秦,太子還入荊。
美哉遊俠士,何以尚四卿。
我則異於是,好古師老、彭。
所以說,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文化、經濟背景之下,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就擁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場,被各諸侯國所採納推行,這是百家爭鳴的歷史必然。
-
11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嚴格的說。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派,基本都誕生於春秋時期,而戰國時期,他們活躍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上。
專制、壟斷、特權,是思想、文化、科技發展的大敵人。周朝東遷後,王權已經開始衰落。各個諸侯國,特別是一些中型、大型國家,實力開始上升,開始有不臣的想法。比如中原地區的鄭國,有了相當的國力和軍力,就開始藉口一些小國不遵周王之令,自號“方伯”,對這些小國行征伐之事。而別的大國,比如楚國、齊國、晉國、燕國、秦國,也蠢蠢欲動。為了發展自己的國力,當時各國的國君,都招賢納士,希望招攬各國的人才為己用。不惜用“千金買馬骨”這樣的方式,大力招攬人才。有需求,就會促進發展。為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自然就會有各種學派出現。比較顯赫的有,兵家、法家、墨家、縱橫家等等。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最活躍,各種學派發展最興盛、最全面的階段。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威信幾乎蕩然無存。各個諸侯國之間,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爭,互相兼併。而各個學派,都已經深入地滲透到各個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了自己學派的生存發展,他們也會積極地參與到各種軍事政治經濟活動中,依附於諸侯國君,從而壯大自己的勢力。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思想和文化,百花齊放、群星燦爛,讓人敬仰和懷念。
-
12 # 薩沙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若鬥豔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縱橫家和兵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特別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當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基本只有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後代只有少數亂世才有類似現象。
而中國大一統朝代,基本獨尊儒術,不存在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以“仁”為學說核心,以中庸辯證為思想方法,以“禮”為行為規範。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借而代指道家學說,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 。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韓非子等。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學派在政治上、理論上,一般說來都是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其中傑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子。
墨家哲學代表人物即為墨子,其重要思想觀點包括在下列內容之中: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充分反映出其素樸的自然宗教觀,並把一切政治的,社會的,道德倫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紗加以合理化。
原因如下:
第一,諸侯割據,無法統一思想。
因為國家四分五裂,對於思想的統治也就不可能很強。
在秦朝,秦始皇一個命令全國就焚書坑儒。
但在戰國時期,對不起,秦王的命令只能侷限於秦國。秦國如果焚書坑儒了,讀書人大不了直接開溜,去其他國家繼續混。
而且,很多教派本來就在很多國家流傳。
比如墨家,在各國都有勢力。墨家如果在一個國家被取締了,也無法大局,毅然可以在其他國家發展。
第二,諸侯們忙於戰爭,無心管思想。
戰國的戰爭是很多的,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每年都有幾起,至於小規模戰爭更是不計其數。
這種情況下,諸侯們為了自己的生存,當然全力去打仗了。
如果打敗了仗,亡國滅種了,哪有精力管讀書人說什麼東西。
第三,諸侯們不認為讀書人有什麼社會危害。
反正當時的諮詢不發達,連紙都沒有,識字的鳳毛菱角,讀書人的思想傳播有限。
基本上,農村基本不受影響,最多城市的居民受些影響。
然而,當時各國的核心都是農村,基本農民不受影響,讀書人的影響也就不大,沒必要關注。
第四,一些諸侯鼓勵讀書人。
當時諸侯們為了自保和生存,也需要獲得富國強兵的方法和思維。
這些方法和思維只能靠讀書人去摸索出來,所以對於讀書人是比較重視的。
另外,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也需要一些思想觀念教導人民,這也需要讀書人的幫助。
-
13 # 舊時樓臺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發展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社會生產力也在不斷變化,可以說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後來的文化經濟發展的基礎。
在思想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思想甚至影響到了後世幾千年,比如孔孟思想。後來的科舉考試內容多半也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發源的,四書五經中有不少學術思想都是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而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會在愛戰爭紛亂的背景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絡。
1.政治環境適宜學術思想發展成熟,諸侯國急需大量人才商周末年,被分封的各方諸侯因為周代統治集團腐朽不堪,周代王室大勢已去,可是諸侯各國仍然不敢去討伐周王室,而是相繼獨霸一方成立諸侯國,競相擁兵自重,互相打壓侵吞其他諸侯國領土,誰也不願意出頭去討伐周王室。
其原因之一就是諸侯各國彼此之間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是不相上下的,一但有一方去討伐周王室,就意味著這一方有意一統江山成為繼周王室之後的朝代,所以各方諸侯都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需要長期互相平衡彼此的勢力。
而在這一背景之下,諸侯各國不僅在國內大量的招兵買馬擴軍備戰,還在經濟上勸課農桑,發展農業,在人才方面廣納賢才,不僅如此,各方諸侯為了贏得優勢,佔據主動權,甚至還在國內大力改革變革,比如趙國,就是為了在軍事上贏得主動權,所以在丞相的建議之下借鑑胡人打仗的方式,學習胡人騎馬射箭,一時之間,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
正是諸侯各國相互競爭才給了民間稍微有文化知識計程車人來發揚自己獨創的學術思想,促進了這些士人獨立思考,讓他們具有探索性思維。
在當時各諸侯國,政治見解都是不一樣的,民間計程車人彼此之間的思想主張也是不大相同,這些思想主張不同的流派宗就這樣被各諸侯國競相聘去,有的諸侯國甚至答應只要去國內講學成為幕僚就有機會成為了國相,身居高位。正所謂有伯樂才有千里馬,千里馬一多,自然伯樂也多。正是在這一政治環境之下,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再者就是當時士大夫這一群體崛起,士大夫不斷走上了政治舞臺,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情況,各方勢力競相招納賢才相助,因此才出現了“養士”的熱潮。
2.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環境下,百家思想得到了孵化,士大夫群體有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學術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戰爭頻繁,戰火紛飛,可是經濟環境卻得到很大的改善。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繼青銅時代之後的又一歷史性飛躍,因為諸侯各國急需要糧草和甲丈戰車,這個時期青銅器發展最為迅速,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士大夫群體崛起,也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民間講學去到其他諸侯國遊說學術。
3.春秋戰國時期科技發展迅速,包括天文、農學醫學等方面,這些都豐富了人們的認知水平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天文、醫學、農學等方面的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魯國的天文學家曾首次記錄了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而且當時諸侯各國都在曆法發麵有完善的體系,早於西方一百六十多年。此外,墨家學術也在力學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得出了槓桿原理,根據《墨經》記載,墨家學術曾對光學和聲學做過一些研究並且記載於《墨經》當中。
在醫學方面也是發展迅速,民間也因此湧現出很多醫學大家,比如扁鵲,扁鵲在戰國時期發明瞭望聞問切四診法,這套中醫療法也是早於西方几百年。在手工藝和農學方面,魯班是典型的代表,魯班的工藝在春秋戰國時期堪稱經典。
在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才為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途徑,也正因為科技的進步,才促進了生產關係的轉變,尤其是鐵製農具的發明問世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當時的生產關係已經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思想轉變成為了歷史必然。
生產關係和生產力要相匹配就必須進行社會變革,而社會變革首先就是從思想開始,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局面。
4.貴族壟斷的思想文法向社會下層滲透從而造成了私學盛行在商周時期,思想文化是由貴族官僚所壟斷的,民間開設私學是不被允許的,因此民間對思想文化不是很敏感,而且貴族官僚階級不允許民間討論政治,因為民間具有卓越才能的人也就少了,官僚階級基本都是世襲壟斷。
在周代末期,士族階級崛起,貴族壟斷的思想文化下移社會,所以當時民間稱“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樣一來就完全打破了但是所謂的學在官府,思想文化只可以由官府所壟斷,民間不可以,因為周王室沒落,學術思想也就可以在民間盛行。
諸侯各國為了贏得優勢,摒棄周王室所謂的貴族壟斷,而是重用具有才華計程車人,也為思想文化發展提供了契機。只要有才華就可以被重用甚至是位居高位,就像孔子和百里奚這些人一樣。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能夠實行變革達到圖強的目的,都幾乎是拜了很多民間的千里馬為相。齊桓公拜管仲為相,這些都是例子。
5.思想文化流派相互獨立諸侯各國政治獨立,為學術自由提供了發展空間在周王室沒落之後,諸侯各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都有自己的政治策略和目的,也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和方針政策,彼此之間相互獨立,也就為思想流派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契機,在思想文化上,個大家也是相互獨立互不干擾。
不同的流派都是根據流派的思想方向從不同的社會政治集團的利益出發。各個流派可以著書立說也可以議論時政等,所以各流派在政治意見上存在不同的見解,各諸侯國也會根據自己所需去採納各流派的思想見解。
就像孔子,孔子所主張的是為政以德,用道德和封建禮教來治理國家,孔子曾周遊衛國和齊國等諸侯國,這些小諸侯國雖然表面上對孔子十分尊崇,而實際上對他的主張並不是很看重。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採納民間學術流派的思想主張,其實在今天來說就像是買菜一樣,如果思想流派的主張適合諸侯國的政治目的,那麼國君就會拜他為相。就像墨子,墨子的主張為兼愛非攻,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思想主張也是排到前十位的,但是幾乎不被諸侯各國所採納,而到之後的漢朝董仲舒時期才被採納和重視。
在周代,為何沒有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原因就是政治度思想進行禁錮,民間總體的認知度不夠,而在周王室沒落之後,私學盛行,人們的認知層面也不同以往。可見思想文化要發展就必須有政治為其提供環境和機會。
5.結論:總的來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外乎這幾個方面,涉及文化、科技、政治、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為其提供環境,經濟為其助力,科技為其透過傳播的工具,文化為其提供文化傳播的途徑。
在現代也是如此,思想文化要發展,就必須有這些方面的支援。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崛起,貴族沒落,諸侯各國渴望人才,這些對思想文化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
14 # 漫步史書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盛行,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時代,不過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裡面,文化卻能得到空前的發展,這在許多人心裡面都有一個疑惑,實際上從根源上細究,在這個時代裡面,文化之所以能得到發展,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春秋時期,雖然各個諸侯國彼此因為領土問題不斷髮生爭執,但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雖然周王朝對諸侯國的控制逐漸被削弱,但是經濟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農耕文明比較商周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一時期青銅器逐漸退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鐵器大範圍的運用,加之農業灌溉技術以及施肥的不斷擴大,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除了本身生產能力提高外,晚周時期工商業的發展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商業的不斷髮展,促進了城市的建設,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安逸,生活上的安逸穩定,促進了文化領域的繁榮發展。
第二、4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治相對穩定
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的亂世,但實際上在這麼漫長的歷史時期裡面,各國的政治生態基本上趨於穩定,除了較小的一些諸侯國外,一部分較大較強的諸侯國更是長期穩定。
安穩的政治生態,催生了士大夫階層的空前發展。
其一、周王朝王權的衰落,促使了各個諸侯國為了擴大各自的影響範圍,從而擴大了對民間人才的扶持。曾經西周時期的學在官府,逐漸的成為學在民間,民間私下教學的風氣空前盛行。
其二、王權衰落,就有的社會體制被完全打破,尤其是原本的貴族體制被打破,使得越來越多的平民逐漸的參與到政治的議論中去,由於社會資源在分配上普遍出現不均勻的狀態,促使更多人去思考如何破解這些問題。
第三、自然科學的空前發展
在諸子百家之中,除了傳統的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一些廣泛的結束社會自然規律的人,逐漸發現了大自然的科學規律。
以農家為代表的,在農耕文明的發展上,起到更加重大的作用,其創派始祖許行在長期與農民接觸中,除了總結自然規律外,還變相的發展了以農民為主的思想,這在當時社會上代表了很大的一股勢力,甚至引起儒家的重視。
以墨家為學術代表的,其主要思想中,便有“天志”,意為掌握自然規律。
雖然這些學派的學說,與當時統治階級格格不入,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到今天,其學術思想仍然有狠廣泛的意義,並且在當時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回覆列表
1、這個問題暗含的邏輯是:亂世不會出現思想學派,亂世不會有人去思考家國大事?按照這個思路,才會出現這個問題。
3、目前史料所見,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紛亂是較為正確的,但至於,災難常發,尚待進一步確認。
4、回答:為什麼多學派。
(1)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個諸侯國,各自無暇顧及他國政治,同時本國需要人才。這樣就有很多遊說者。當然也不要說這些遊說者有多麼高尚,起初多為某得一官半職,養家餬口。為此,就要以三寸不爛之舌,贏得君王的信任。所以要多思考,多辯論,於是漸漸的形成諸派競爭局面。
(2)春秋戰國時期,是鐵農具被用於農業領域,極大促進了生產力。新的生產力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需要新的思想去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因而激發出諸多學派的不同見解。
大家不要想說,不就是鐵嗎,能改變什麼?簡單比喻一下,你看看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了什麼?5G、網路犯罪、社群、演算法、等等一系列的新東西,挑戰著我們原本的文化體系、社會結構、法律體制等等。而且鐵的運用,不僅僅對古代中國影響重大,對西方也是如此。
(3)由於鐵農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在生產力的發展的促使下,原本的井田制被破壞,各諸侯國還面臨如何建立新的統治體系的問題。這就引發了一些列的變動。如官僚制度(世卿世祿制轉變為俸祿制)、法律制度(由此前的習慣法逐漸向成文法轉變,法律由隱而不發轉變為公佈法律)等等。
(4)在春秋戰國的這場劇烈的社會變革中,當時時人的思想、制度等等都被後世傳承。這就是春秋戰國的貢獻。
簡單回答以上方面。
5、歷史的發展始終是緩慢而具體的。很多事情不能想當然的去理解,也不能聽別人說什麼歷史如何如何,要自己去求證,去發現。
6、春秋戰國之戰爭只是現象,要分析背後的動因是什麼,這樣才能理解百家爭鳴,同樣也能理解一戰、二戰。這兩次戰爭之後也給今天留下了很多值得反思的事情。這也是歷史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