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包裡的手機
-
2 # Zh上善若水W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節節敗退,英法聯軍兵鋒已逼近北京。1860年8月,咸豐帝倉惶逃離北京。到熱河後,咸豐心力交瘁,病入膏肓。 清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清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是為“贊襄政務八大臣”。
我們都知道,自古皇權爭鬥,都是慘烈的政治重組。在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成為了實際的掌權者,但那時候,朝廷上還有顧命八大臣輔佐朝政,勢力很大,但是最終他們都沒能鬥過慈禧政權。
後來載垣在北京被賜白絹自盡;端華賜死,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景壽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肅順被斬於菜市口;穆蔭被撤職流放;匡源革職;杜翰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焦佑瀛革職。
就這樣,權謀老辣的慈禧聯合恭王奕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摧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勢力,在她一系列手段的打擊下,肅順等人甚至毫無招架之功與還手之力。之後,清朝的歷史進入了東、西太后“垂簾聽政”的階段。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會輸,這些人位高權重,在朝廷中有很深的根基,論支援度自然是不用說,況且中國傳統後宮女人攝政更是大忌。那麼,八大臣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敗在了哪裡呢?其實有三點原因:
一,八大臣聯盟看似完美,實則缺陷。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曾對朝廷中的權利做了看似巧妙的制衡機制,令八大臣輔佐朝政,但將兩枚至關重要的印章分別交給兩朝太后掌管,只有兩枚印章同時加印的時候諭旨才能生效。但是也正是這個機制,使得兩朝太后擁有了一票否決權,八大臣的權利形同虛設,也就註定了以後的失敗。除此之外,咸豐還忽略了自己的親兄弟奕訢,這也為後來的奕訢轉投敵營埋下伏筆。肅順很得咸豐帝寵信,雖然出身旗人,卻看不起當時已經墮落,整天溜鳥、逛八大胡同、吃大煙的旗人,肅順主張不論滿人、漢人誰有本事誰上。按慣例當年漢人根本不能成為帶兵的重要大將,可肅順卻任命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人,此舉就惹惱了滿清權貴,恨不得將肅順滿門抄斬。
二,在爭權還是爭人上選擇錯誤。當時奕訢要軍權有軍權,要政治勢力有政治勢力,背後還有八旗的支援。在與慈禧和慈安爭鬥的時候,倘若能爭取到奕訢的支援,八大臣可以說穩贏,但是八大臣不願意分權,反而把奕訢推到了敵方陣營裡。奕訢將朝中關鍵人物迅速洗牌,架空了八大臣的勢力。八大臣的這等昏招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精明瞭一輩子,輸在了對權力的貪婪上。顧命八大臣中,最初只有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載垣掌有兵權,但慈禧假借皇帝名義,以他兼職過多為名剝奪了他的兵權。如此一來,整個顧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弱書生,只能是魚肉!
三,慈禧的陰謀權術極高。
史書上有名的垂簾聽政事件,八大臣憤憤不平,決議作罷。但透過這個事件,慈禧陣營看清了誰支援自己,將環境摸清了。當奕訢回京後,正好借了八大臣勢力不肯讓權的東風拉攏奕訢,八大臣位高權重,可是一時之間也難以推翻敵人。慈禧集團一步步瓦解了顧命八大臣,逐個擊破,隨著咸豐出殯時候肅順被抓,八大臣勢力再也無力與慈禧抗衡。後來又驅逐奕訢,心狠手辣,不得不令人為這場卸磨殺驢的戲碼讚歎!自此易權的過程走完,大清的權利牢牢握在了慈禧的手中。八大顧命大臣每次釋出政令,都必須經找慈安和慈禧同意並蓋章,否則他們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而慈安太后沒什麼能力,被慈禧太后操縱,所以實際上就是慈禧一家獨大。
慈禧雖然昏庸驕奢,給當時已經積貧積弱的社會又加了一根稻草,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奪權上韜光養晦,步步為營,慈禧的智謀真的是令人歎服啊!
-
3 # 大家不知道的歷史
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 咸豐駕崩, 臨終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同治帝繼位為帝。
同年九月發動辛酉政變,八個輔政大臣或被處死,或被流放。
失敗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1.為了防止主幼臣強威脅皇權,咸豐帝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太后掌管),並留下詔書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用來牽制八大臣手中的權勢。
2.輔政大臣手中無兵權,唯一有兵權的載垣,被慈禧矯詔奪了兵權,同時輔政大臣一方沒想到慈禧一方敢發動政變,思想上放鬆了警惕,被慈禧一方搶了先手。
3.兩宮太后合作的物件恭親王奕訢,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都是殺伐果斷有兵權之人。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八個文弱書生怎麼鬥得過他們。
-
4 # 夢迴殷商
1.咸豐雖然在臨終前向8位大臣託孤,但是內心裡他不併不相信他們的忠誠,只是當時情況所迫沒有辦法。一方面他下旨要求8位大臣輔政,共商國事,另一方面,他又給慈禧開放一些權力,讓慈禧能夠為自己的兒子同治帝與輔政大臣對抗。咸豐帝利用這一手段達到他死後權力的平衡,不至於被某一方專權,只是他沒想到,慈禧快速反敗為勝,把權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2.慈禧作為同治帝生母,她不僅是咸豐後宮的寵妃,更是一個權利慾望極強的女人。她出自下五旗包衣,因為出身卑微,不能封為皇后,在她生了兒子之後境遇開始改變,她也想牢牢抓住這一機遇,改變自己的人生。
3.恭親王奕訢在咸豐帝生前不被皇帝喜歡,但是慈禧在咸豐帝死後與奕訢聯合,她掌握了實際的權利,奕訢也可以借她翻身,因此奕訢全力以赴支援慈禧,成為慈禧的盟友,助慈禧剷除肅順。
-
5 # 孤城影隨
咸豐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崩於熱河。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輔國公肅順、額駙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共八人,來“贊襄一切政務”,是為顧命八大臣。
同時還賜予了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賜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太后掌管。
咸豐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是,幼帝居中,顧命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也擁有一定權力,還可以互相制衡。
但不久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快刀斬亂麻的將顧命八大臣擊敗,從而迅速垂簾聽政,拉開了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序幕。
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竟然鬥不過慈禧太后區區一個女流之輩,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帶大家分析分析慈禧太后的權力人生第一站之如何戰勝顧命八大臣。
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安排,看似很合理,而且還可以與兩宮太后搞一下政治平衡。其實卻有一個致命漏洞,那就是沒有將恭親王奕忻安排進顧命八大臣的名單,沒有將這個重要人物綁進保衛皇權的戰車之中。
恭親王奕忻其實是最應該進入顧命八大臣名單的人,結果卻沒有進入。其實說起來也是因為與咸豐帝的兄弟失和。
清朝的祖制家法是“親親尊賢”。一般幼帝繼位選派顧命大臣輔佐時,是不能違背親和賢兩個規矩的。一般來說“尊賢”的“賢”,全看皇帝個人意思了,只要皇帝相信寵信,那麼賢與不賢都是賢了。但是“親親”中的“親”,卻是隻有固定的人選了,一般都是選擇莫如手足般的至親,像怡親王和鄭親王雖是親王,卻屬於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是遠支旁系。按理說恭親王是最佳人選,因為恭親王奕忻生母孝靜太后是咸豐帝養母,少年時代咸豐帝與恭親王也是兄弟情深,不過因為爭奪皇位而變得隔閡越來越深。
因為咸豐帝與恭親王有隔閡,咸豐帝的第一寵臣素順為了獨攬大權,避免恭親王與他爭權。所以曾向咸豐帝進言,在親親人選上推薦了景壽。
景壽是何許人也呢,景壽是咸豐帝的親姐夫。
御前大臣景壽是額駙,道光帝的女婿,咸豐帝的親姐夫。年齡較長,還兼著照料皇長子上書房教育的事務,是符合“親親”之義的。
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同樣是咸豐帝的至親,景壽是一個老實人,並沒有什麼權力慾望。適合肅順等人掌權,所以肅順如此進言,以景壽來頂替恭親王堵住悠悠之口。
而咸豐帝與兄弟恭親王也是隔閡一步步加深而來的,早在爭奪皇位時就鬧了不少不愉快。後來又因為恭親王在孝靜太后病重要求晉封為太后,當時孝靜太后只是太妃,咸豐帝含糊不清的說了一聲,恭親王馬上傳旨冊封,事後恭親王職務被咸豐帝一擼到底。
咸豐七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重新起用恭親王,其實也沒安什麼好心。因為咸豐帝要逃跑,留下恭親王來“辦理撫局”,讓他跟洋人打交道,不是送死也差不多了,還好恭親王有驚無險的完成了議和。
兩兄弟的隔閡是越來越大,最終咸豐帝在彌留之際定顧命大臣時,選擇了景壽而沒有選擇恭親王。恭親王肯定也不是個滋味,畢竟被排擠在權力中心之外,同時顧命大臣中的肅順與恭親王也是素來不合。
不久,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不甘於大權旁落,又忌憚肅順的跋扈,看準了顧命八大臣中沒有恭親王這個巨大漏洞,於是與恭親王密謀發動辛西政變。將政治格局由“顧命”而變為“垂簾”,形成了兩宮臨朝稱制於上,恭王綜攬全域性於下的政治格局。
倘若恭親王在顧命八大臣之中,肯定是反對慈禧太后的垂簾之議的。以恭親王奕忻的能力,雖然在慈禧掌權以後被打壓,但如果是咸豐帝欽定的顧命大臣,師出有名加上慈禧太后當時還沒有多少涉政經驗,那麼慈禧太后肯定是鬥不過顧命八大臣,發動不了政變的。
慈禧太后為什麼會贏呢,本身能力強是一方面,但畢竟沒多少涉政經驗。其實致命原因在於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政治格局上,犯了一個巨大錯誤,沒有將恭親王加入保衛皇權的顧命隊伍之中,又忽略了恭親王肯定不甘人後,更忽略了慈禧太后的野心,最後促使兩個被排在權力中心之外的人強強聯手,幹翻了顧命八大臣,改變接下來大清幾十年的天下。
最後再說說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肅順是清朝宗室,乃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很得咸豐帝寵信。雖然出身旗人,卻看不起當時已經墮落好吃懶做的旗人,主張大力起用漢人,像漢人中的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人就曾受過肅順的提拔和幫助,是晚清旗人中少有的開明派,不過可惜站隊錯誤又敵不過慈禧太后和恭親王,最後只能成為刀下鬼。
-
6 # 夏慈史
導讀:咸豐為兒子做了完美的安排,不過他終究不如漢武帝心狠,幻想著母慈子孝君賢臣明卻忽略人心的貪慾。《一》:八老前朝輔政+兩太后後宮治家
期望:咸豐帝駕崩前,為了讓六歲的兒子能坐穩江山。任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幫助年幼的同治帝處理朝廷政務。同時把自己“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交給慈禧、慈安兩位皇后。咸豐帝認為有以前忠於自己的大臣指導同治的政務,再加上孩子的母親在後面保駕護航,年幼的同治帝很快就會成長起來。
現實:可惜的是八位顧命大臣獲得實權後,根本不將慈禧這對孤兒寡母放在眼裡,不但反對兩位太后垂簾聽政指導同治帝,同時對皇親國戚也沒放在心上,將大清朝的權力全部掌握在他們八人手中。
老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由來已久,畢竟八個人來進行權力劃分,已經有點僧多粥少了,還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嗎?咸豐帝原本想用多人制衡權力的方法,自然也就打了水漂,讓權力爭奪的矛盾突顯出來。太后奪權:慈禧聯絡組成失意聯軍,讓顧命八大臣措手不及面對權利的流失,慈禧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慌張,很快集結了兩股力量。因為咸豐帝以前下發詔書,需要用“御賞”、“同道堂”蓋章,才能正式下發。慈禧很快和慈安聯絡達成同盟,對顧命大臣們擬出的旨意,在用章方面進行阻攔,更是以此擬旨將顧命八大臣中載垣軍權給剝奪了。
由於咸豐帝死的很突然,他在即位時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恭親王奕訢,此時原本在北京正準備替自己的哥哥咸豐簽署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此時卻因禍得福,能夠及時聯絡皇城內外權貴,以此和慈禧達成妥協,對北京進行了全面控制。慈禧掌權:八大臣名存實亡,成甕中之鱉慈禧透過對各方面力量的聯絡,已經形成了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皇親國戚的支援,軍事武裝力量也被歸於自己這方,此時面對的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成為文弱書生,雖表面上有實權,其實背後的支援量早就消失殆盡。
老龍:慈禧準備好一切之後最後一擊徹底擊潰八大臣,慈禧在八大臣護送咸豐帝靈柩回京過程中,她採取分開,各個擊破的戰術,很輕鬆的就將八個顧命大臣解決了。 -
7 # 歷史穿梭者
八個顧命大臣卻鬥不過一個二十六歲的慈禧,說來也是可笑,八個在官場混跡多年的大臣,知識淵博,最後卻被一個半文盲的慈禧一鍋端。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帝咸豐皇帝把自己的弟弟奕排擠在外,不在八大顧命大臣之中。所以最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發動政變,把八個顧命大臣排擠在外。有的被殺,有的被貶,有的坐牢。慈禧消除了自己的心腹大患。這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如果當初咸豐皇帝沒有那麼忌憚自己弟弟,沒有隔閡。或許慈禧也不會那麼容易發動政變。咸豐皇帝讓奕去簽訂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想以此來整治它,沒想到最後卻給自己的兒子留下禍根。
二、咸豐皇帝死的時候,頒佈了一項命令。“一切政令必須有兩宮皇太后確定後命令才能生效”。這也讓顧命大臣的作為受到限制,所以後來每當八大臣釋出政令時,必須要經過慈安和慈禧兩位皇太后,二慈安有沒有任何的作用,所以說只有慈禧具有話語權。這樣一來,八大臣的政令必須要經過慈禧才能發出,否者就是廢紙一張。
三、八大臣中的大臣肅順惹惱了滿清權貴,肅順雖為旗人,但是他卻看到了一些滿清全國的墮落,所以他任用了漢人將軍,左宗棠,曾國潘等人。所以很多滿清權貴的利益受到了威脅。
四、沒有實質的兵權,八個顧命大臣都只是文弱書生,也就只有鑲黃旗侍衛內大臣載垣有兵權,最後還是被慈禧剝奪了。這樣顧命大臣也就只是沒有兵權的文弱書生。沒有什麼作用了。最後又設計讓核心人物肅順和其他分開,這樣最後一一瓦解。八大顧命大臣徹底沒用。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1.慈禧有行政能力,有政治手腕與謀略。儘管慈禧後來貪圖享樂,倒行逆施,奴顏媚骨,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年輕時的慈禧卻是貌美如花,光彩照人的主,而且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擁有滿、漢雙語言能力,在協助咸豐處理軍國大事的過程中,鍛鍊了智慧與謀略,有一定的政治經驗與手腕;26歲風華正茂,精力充沛,她長袖善舞,縱橫捭闔,運籌帷幄的能力己爐火純青,扳倒八個顧命大臣就不足為奇了。2.咸豐的遺囑給慈禧扳倒顧命八大臣創造了條件。為了防止君弱臣強,使皇權限於被動局面,避免小同治帝成為受人操縱的傀儡,咸豐病逝前,授予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於載淳年幼,明眼人都懂得,實際上咸豐是向慈禧授權,這非常重要,咸豐沒“立子殺母”,顯然,鼓勵慈禧參政;還留下詔書,“以二璽代替硃筆”,這是強調八大輔政大臣所擬的所有上諭,在下達執行前,必須加蓋這兩個!以此來來牽制、削弱八大臣手中的權勢。
3.輔政大臣自身的原因。幾乎都是皓首窮經的書呆子,不懂得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刻板、認死理,尤其是除載垣擁有兵權,其它人都手無寸鐵;而載垣的兵權後來也被慈禧矯詔剝奪了;顧命八大臣政治嗅覺不敏銳,對皇室忠心耿耿,全身心投入咸豐後事料理與安穩時局的事宜中,思想麻痺,忽略了對慈禧的監視與掌控,更不會想到一個外表柔弱的女子會率先發動政變,思想上放鬆了警惕,讓慈禧先發制人了。4.慈禧政治知人善任,目光敏銳,精準獨到。她權衡利弊,選擇合作的物件是恭親王奕訢、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這都是在軍中享有威望,殺伐果斷的主,重要的是手握兵權,“槍桿子裡出政權”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八個書呆子就被輕而易舉地扳倒了。
-
9 # 玄坤文史
祺祥政變這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場奪權的宮廷政變行動,就整場政變來看,是咸豐皇帝駕崩之後,將皇權一分為二,一邊是給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權力,另外一邊分給八大臣輔政的權力,這次政變中的衝突,也是後宮集團和八大臣集團的直接衝突。恭親王奕欣、醇郡王奕譞雖然是單獨的政治勢力,但站在後宮集團一邊,這次政變也直接改變了晚清的命運。咸豐皇帝
祺祥政變的起因,兩宮太后和八大臣矛盾不斷激化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重,為了以防萬一,咸豐皇帝立載淳為太子,又讓載垣、端華、景壽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顧命大臣),又將代表皇權的兩枚印章,分別交給了慈安太后,皇帝的一枚慈禧代為保管,咸豐皇帝的意思是,朝中政務由八大臣處理,但一切政令需上乘兩宮太后審批,並且要有兩枚印章蓋章,這樣頒佈的政令才是有效的,咸豐皇帝本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既抑制後宮干政,又遏制八大臣架空皇權。
但是讓咸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折衷的方法,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咸豐皇帝死後不久,八大臣就開始第一步奪權,他們針對的是所有奏章,都需要兩宮太后稽核提出了意見。他們希望兩宮太后不要過多幹政,政令直接蓋章就行,慈禧太后立刻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如果同意八大臣的意見,皇權很容易被架空。於是她聯合慈安太后,拒絕了八大臣的要求,皇上下達的旨意,必須經兩宮太后過目,沒有異議才可以頒佈。
鄭親王端華
這是最初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產生矛盾的起因,這是咸豐皇帝的遺詔,所以八大臣也只能在這個問題上讓步,顯然他們對此非常不滿,慈禧太后也知道,八大臣不會就此退讓,於是決定先試探一下八大臣的態度,慈禧太后在朝中也拉攏了不少大臣。慈禧太后指示御史董元醇,上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道奏章八大臣看到後直接炸鍋了,他們要求兩宮太后下旨斥責董元醇,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
兩宮太后召集了八大臣和他們討論垂簾聽政的事宜。八大臣和兩宮太后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八大臣用女人禁止干政的祖制壓兩宮太后,據說肅順等人情緒激動的駁斥兩宮太后,甚至把同治皇帝都嚇得尿褲子了,這次商議並沒有得到任何結論,八大臣為表達不滿,甚至直接罷工了,兩宮太后,只能被迫妥協,發了一道聖旨斥責了董元醇。慈安太后
祺祥政變的全過程經過這次爭吵,不論是八大臣還是兩宮太后,他們都意識到雙方的矛盾,已不可調和了,最後只能透過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八大臣中的肅順就主張武力剷除慈禧,但是八大臣並不團結,這個主張沒能得到實施。慈禧太后也意識到,單獨靠兩宮太后的能力,是無法和八大臣抗衡的,於是她把目光放到了沒有被設為八大臣的王爺們身上。
咸豐皇帝為了防止八大臣權力過大,導致皇權旁落,所以他並不敢給八大臣太多的兵權,八大臣中只有鄭親王端華是步兵統領,手握兵權,其他幾位負責處理政務,手上沒有兵權, 咸豐皇帝執政晚期,醇郡王奕譞,恭親王奕訢留守在了北京,他們是咸豐皇帝的兄弟,卻不是顧命大臣,還被排擠沒有實權,他們非常不滿,於是慈禧太后就聯合了奕譞,奕訢準備發動政變
恭親王奕訢
咸豐皇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之後要遷回北京,咸豐皇帝死後,奕訢等王爺想去奔喪,但是被八大臣阻止了,再三申請後奕訢得以前往熱河六天,也是在這期間奕訢和慈禧太后密謀政變的事宜,不久慈禧太后找了個理由,她說鄭親王端華兼職太多,就讓奕譞代理了步兵統領,很快京師防務就在兩宮太后的掌握之中了。
後來咸豐皇帝的靈架回京,慈禧和慈安太后被八大臣先趕了回來,兩宮太后回京之後,再次和奕訢等人密謀政變。次日祺祥政變發動了,八大臣均被逮捕,關押在宗人府內,載垣、端華被賜死,肅順被斬首,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被撤職查辦。
慈禧太后
結語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八大臣在肅順提出提前兵變,拿下慈禧被拒絕時,八大臣已經處於被動地位,而端華的兵權被奪,也已經註定了八大臣只能成為失敗的一方。
-
10 # 人者仁義也
這和咸豐皇帝留下的制衡的因素有關係
咸豐皇帝駕崩之後,他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統領朝政。這八人都是咸豐皇帝親政之後提拔的親信,而且咸豐後期的政務也主要是這八人在主持,咸豐皇帝去世時,繼承人載淳年僅6歲,兩個媳婦,慈安太后才25歲,慈禧太后才27歲。
此時的大清帝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南方的太平天國,北京的英法聯軍,年輕的孤兒寡母能否熬過這一關還不一定,而且咸豐皇帝最為記恨的弟弟奕訢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相比較而言咸豐皇帝則比較平庸,咸豐皇帝對於奕訢十分猜忌,恐怕奕訢不利於小皇帝,於是他任命了自己的親信也就是八大臣輔佐小皇帝和太后,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端華,肅順等人雖然是顧命大臣,但是這些人都是遠支宗親和人臣奴才,不會威脅到小皇帝。
而咸豐臨終前也留了一手,他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這就是為了防止肅順等人擅權專政。兩宮皇太后無權過問兩顆印章的使用,朝政大權還是在肅順等人的手裡。
按照咸豐皇帝的設想他們能夠和衷共濟,讀過難關。
可是壞也壞在這裡,兩宮皇太后擁有御印,就意味著權利就在兩宮皇太后的手裡,這為慈禧掌握最高權利提供了可能,這不免就會和輔政八大臣產生矛盾。
其實這種矛盾在咸豐皇帝病逝之後就已經發生。比如剛開始肅順等人擬訂處理意見之後,直接給慈禧蓋章,但是不讓慈禧提意見。慈禧不滿,拒絕蓋章,八大臣居然十分無奈,只好選擇妥協,以後官員的奏章都需要太后批閱。這一次很明顯的表明肅順等人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咸豐皇帝留下的輔政機構一開始就留下了巨大的危機,此後八大臣的廢棄,更是這個危機的爆發結果。
咸豐的兄弟奕訢不甘心權落他人之手奕訢當時在北京處理事情,他掌握總理衙門,而且他的岳父是“三朝老臣”桂良,軍機大臣文祥和戶部右侍郎寶鋆是奕訢的左膀右臂,而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是奕訢在北京處理事物的搭檔,兩人站在一條戰線上。京師留守的文武百官此時不約而同的站在了奕訢身邊,最為重要的是奕訢的總理衙門和英國在華外交官聯絡密切。但是這一時期這些人都被咸豐帝的遺詔排除在最高決策圈之外,咸豐皇帝的去世給了這些人機會,而此時奕訢的弟弟醇郡王奕譞正在熱河行宮偷偷給哥哥奕訢傳遞訊息。
1861年9月5日,奕訢不顧八大臣的阻撓來到熱河行宮,他在咸豐皇帝靈柩前大哭,隨後兩宮皇太后接見了奕訢,雙方秘密談話,主要是兩個關鍵話題,第一兩宮皇太后要立刻返回北京,擺脫八大臣的控制。第二,外國方面不會太大東向,太后可以安全返回。
奕訢的強大政治勢力和慈禧的皇太后的名義相結合,使得八大臣在政治上已經輸了。
掌握兵權的勝保和僧格林沁對於慈禧的投誠當時的北方還有勝保帶領了一萬多人,奕訢派親信前去說服了勝保,而八大臣對於僧格林沁的奏章裡寫了皇太后字樣發出警告,導致僧格林沁的站到了八大臣的對立面。最後八大臣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因為沒有人幫助他們。
-
1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八位顧命大臣沒有鬥過26歲的慈禧,是因為慈禧手中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那個權利叫做皇權。
事件回顧咸豐皇帝在遭遇鴉片戰爭之後,整個人精神異常失落以至於一蹶不振,從之前的明君變成了昏君,甚至多年來不去北京城,在自家的後花園裡面閒散遊蕩。
只不過咸豐皇帝儘管自身不是一個好皇帝,卻非常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就是同治皇帝能夠當一位好皇帝,於是在咸豐皇帝臨終之際,給同治皇帝找了8位顧命大臣和兩個太后加以扶持。
而8個顧命大臣和兩個太后的出現,充分體現了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社會現狀。
八大顧命大臣與兩個太后在咸豐皇帝剛去世不久就開始了政治鬥爭,而政治鬥爭的物件則是皇權。
很明顯8位顧命大臣非常想進步,想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而慈禧更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為歷朝歷代女子當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一旦連政治地位都沒有了,那麼慈禧將形同虛設,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會有危險。
既然雙方是奔著同一樣物件去的,那也就沒有必要進行過多的謙虛謹慎和戒驕戒躁了,幾乎把吃奶的勁全都使了出來,8位顧命大臣與後宮當中的兩位太后展開了一場針鋒對麥芒的鬥爭。
最終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慈禧太后戰勝了所有人,並且成為了千年老佛爺。這對於慈禧來說是值得慶祝的,對於整個大清帝國來說卻是非常惋惜的,而對於整個清帝國的子民來說,是非常可憐的。
沒錯,這就是事實那麼問題的關鍵以及慈禧奪權的所有核心在於:為什麼咸豐皇帝給同治皇帝的8位顧命大臣逗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呢?
因為慈禧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在咸豐皇帝執政期間,慈禧就已經開始執政,並且是輔助皇帝執政的一個存在,而且根據清朝歷史記載,慈禧太后會滿語漢語雙種語言,並且處理國家大事時,非常的幹練。
慈禧在沒有掌權時就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手段,也正是因為如此,咸豐皇帝才願意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慈禧。
只不過除了口頭表揚之外,咸豐皇帝給了慈禧最重要的一個物件,那個物件叫做御賞。至於這個物件具體是怎樣組成的,它又有著什麼奇妙之處,不用多說,只需要點評一點,那就是當皇帝需要蓋印章的時候,必須用到慈禧太后的這個御賞。
換句話來說,當8位顧命大臣有任何政治上的意見和傾向以及有任何形式上的主張時,都必須獲得同治皇帝的認可,而統想要獲得同治皇帝的認可,就必須讓同治皇帝去請求慈禧太后獲得印章的授予權。兜兜轉轉一個圈,最終所有的權力又都匯聚在了慈禧太后的身上。
-
12 # 鯉波說史
辛酉政變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咸豐遺命有問題,把自己的兄弟們排除在外,引起奕訢等的不滿。一切政令蓋兩宮皇太后的印璽就可以生效,其實大權還是在慈禧手裡。大臣只有議事權而已。這種大臣和後宮相互牽制的體制,大家都不能接受。
二是太后與奕訢勾結,達成權力分配原則,使發動政變成為可能。
三是八大臣的麻痺大意,沒把慈禧放在眼裡,沒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
-
13 # 祥子談歷史
1861年8月22日, 31歲的咸豐病逝於熱河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今河北省承德市)。臨終前,遺命大學士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駙馬富察·景壽,以及軍機大臣杜翰、穆蔭、焦佑瀛、匡源共八大重臣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6歲的太子載淳治理國家。
同時,為了制衡八大“贊襄政務大臣”,又將早已準備的“御賞”和“同道堂”兩顆御印,分別賜予皇后和懿貴妃(慈禧,又是載淳的生母),並頒詔:“新皇帝所頒一切詔書,皆需蓋此兩顆御印方能生效”。
雖然,“贊襄政務大臣”可決朝中之事,但後宮卻可以 “留中不發”加以制衡。因此,這一決定也給託孤八大臣和慈禧太后創造了“掰手腕”的機會和條件。究竟勝負如何,就看雙方對決的手段怎樣。
慈禧為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率先發起試探性“攻擊”,以觀察“託孤八大臣”及朝中官員的態度咸豐病逝後,慈禧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遞呈“太后權理朝政、簡親王一、二人輔弼” 的奏摺。
第二天,皇后和懿貴妃召見 “贊襄政務大臣”,共議此事。八人當然不會同意,並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據《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當時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嚇得6歲的載淳尿在了褲襠。因此,雙方商定回到北京再議。
這時,慈禧看到自己的力量極為薄弱,想要扳倒 “贊襄政務大臣” ,實現“垂簾擅權”的目的是很困難的,隨生出尋求同盟的念頭,並將目光盯向了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因奕訢為人機敏幹練,屢被才能平庸的親哥哥咸豐以及親信大臣肅順等人打壓排擠,因此二人對肅順等人多有怨恨,且又一同在處理入侵北京的侵略者談判中配合默契,關係非淺。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當慈禧派人找到奕訢稍一提及,雙方便一拍及合。
隨著奕訢和文祥的加入,慈禧大有勝券在握之感,急召奕訢入宮秘議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當時的奕訢為了避開肅順等人的耳目,化妝成薩滿,秘密進入行宮,見到了兩宮太后(也是兩位嫂嫂)。大約秘議了兩個多小時後,“密定計,旋返京,做部署。”
隨後,奕訢恢復咸豐弟弟的身份,哭祭了一番,並在肅順等人面前表現出一副恭順的姿態,極大地麻痺了8個“贊襄政務大臣”。
6天后,奕訢急忙返回北京,進行政變部署。奕訢返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駐紮京、津一帶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一番交流後,勝保同意參與政變。
接著,奕訢又爭取到軍機大臣文祥以及同樣因肅順等人排斥心中不滿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且僧格林沁還掌握直魯兵權。隨後,幾個共同商議好政變的各項細節。
奕訢等人已挖好陷坑,靜等 “託孤八大臣”的掉入1861年9月23日,慈禧以及“託孤八大臣”護送著咸豐皇帝的棺槨啟程返回京師。
24日,慈禧以小皇帝年幼為名,提議由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其餘7名託孤大臣則護送兩宮皇后及小皇帝從小路提前回京。
29日,慈禧等人回到了京師,立即在大內召見恭親王奕訢等人,再次完善政變細節。而肅順等人護送的靈駕因大雨影響,4天后才趕回北京。
次日早朝,兩宮皇太后發動政變,奕欣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等罪狀,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並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撤職查辦,嚴加看管。因此,7人連給肅順通風報信的機會也沒有。所以,當肅順護送靈駕趕回北京的那一刻,也就預示著自己的覆滅。此政變,史稱“祺祥政變”,也稱“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
不留後患,殘酷處置失敗政敵,鞏固“垂簾聽政”地位歷來政治鬥爭都是殘酷的,但是勝利背後的輝煌也是驚人的。
接著,慈禧為了杜絕後患,詔賜載垣、端華於宗人府空室自盡;肅順被敲碎膝蓋處斬於菜市口;穆蔭發往軍臺效力;景壽、杜翰、焦佑瀛、匡源被罷職。同時,朝中政權也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之後,慈禧及朝中大臣根據大學士周祖培的疏言,詔改載淳熱河登基年號“祺祥”為“同治”,共有四個含義,即:兩宮同治;兩宮與親貴同治;兩宮與載享同治;兩宮、載淳與親貴同治。同時,載淳也正式登基,史稱“同治”皇帝。看來,這個新任大士學周祖培考慮問題那是相當的周全。
不久,在禮親王世鐸的奏請下,朝會通過了《垂簾章程》。自此,慈禧逐漸踏上了大清的權力巔峰。
-
14 # 活到老學到老123
其實歸根結底,顧命八大臣為什麼沒有鬥過慈禧,咸豐皇帝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咸豐皇帝在駕崩之前,顧命八大臣的代表,大學士肅順就已經給咸豐皇帝提意見,建議咸豐皇帝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從根本上杜絕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隱患。
但是咸豐畢竟不是漢武帝,他考慮再三還是慈悲心氾濫,當了一次聖母婊,不忍對慈禧痛下殺手。 並且臨終之前咸豐也為身後之事做了一番佈局,向兩公太后各賜一枚玉賞和同道堂的印章,命令以大學士為首的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八大生擬旨必須加蓋兩宮太后的印章方可生效,咸豐想透過這樣一種制度來制約各方勢力,使權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但是咸豐帝剛剛駕崩,兩公太后就聯合恭親王發動了政變,成功的奪了八大臣的權,慈禧由此正式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拉開了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的序幕。咸豐皇帝剛剛駕崩,顧命八大臣押送咸豐的棺材,從熱河一路趕往北京,但是慈禧和慈安二人,連同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恭親王。 恭親王由於當年和咸豐爭寵的原因,一直不被咸豐所看重,所以咸豐皇帝一駕崩,他就立馬和兩公皇太后想奪取政權,所以在咸豐皇帝駕崩之後,慈禧以同治帝還太小為由,從抄小路先行到達北京,聯絡了恭親王的爪牙兵部侍郎調動部隊,做好政變的準備,顧命八大臣剛剛到達北京,就立即被慈禧和恭親王的部隊所拿下,二人立刻以同治皇帝為名義,下旨將八大臣全部拿下,大學士肅順等人措手不及來不及做好應急準備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
15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慈禧一一當年的蘭兒,做為姐弟中的老大可謂早熟。父惠徵雖曾混到侯補道臺,但屬虛職,無一進響。至十七歲時父早死,一家老小生計落在了蘭兒身上。
她沒有眼淚,掩蓋悲傷。一次奇遇使她改變了人生一一那就是咸豐帝的選秀。
透過一次次的關坎,她最終成了咸豐帝的蘭貴人。
按現在的標準講,她相貌平平。當初如何贏得咸豐帝歡心,眾說紛紜。有說是淫詞浪調的勾引,有說是成熟女子的芳心。但最終取得咸豐專寵卻是不爭的事實。
咸豐一生只與慈禧生下了一個兒子一一載淳。世人奇怪。但現代醫學告訴我們;男子精子超兩億才有可能使女方受孕。咸豐生性風流,淫樂無度,故儘管眾多女人懷不上,自在情理。
但自從獨寵蘭兒,長時間內,總會有一槍中的!
蘭兒生下咸豐帝的唯一兒子後,晉封貴妃。但身體早已被掏空的咸豐帝於三十一歲那年一命歸西。他臨死前對結髮妻子一一慈安久久放不下心。料定不是慈禧的對手,本欲份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例,但猶柔寡斷,僅賜予了一道隨時可殺慈禧的密旨,並指派心腹八大臣多顧命大臣。
但手段更高一籌的慈禧輕易化解了危機。八大臣死的死,關的關,連慈安都莫名的死去。在之後四十八年的慈禧統治下,大清己是江河日下,腐敗至極。
還讓人稱自已為"老佛爺",真是卑鄙之極!後來積弱積貧的中國,她是元兇!做為歷史的罪人已載入史冊,相信有正常思維的人不會出來為她叫屈!
回覆列表
從歷史大勢的角度來看,慈禧的勝利並不是代表他個人的勝利。而是封建皇權戰勝臣權的結果。慈禧雖然年輕,但是他是獲得咸豐皇帝認可的皇權的監護人,也就是小皇帝的代理人。顧命八大臣雖然有權利,但是他們說白了,只是給皇帝打工的。就好比總經理的權力再大也拗不過過董事長,因為廣大股民不同意。封建皇權發展的清朝已經牢不可破。
從戰術的角度講,肅順這些人也確實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並且他忽略了另外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就是恭親王一黨。在咸豐皇帝死後,他們沒有去盡力拉攏恭親王,而是讓恭親王和慈禧走到了一起。另外有一點肅順這些人,高估了曾國藩這些漢人對他們的支援。雖然素順提拔了曾國藩、左宗棠這些人,但是他們忠君的物件是皇帝。所以當以皇權為代表的慈禧太后和肅順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慈禧這一邊。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肅順個人的原因。素順這個人平時確實太專橫跋扈,個人作風也不夠檢點。在護送咸豐的靈柩回北京的時候,竟然帶著兩個小老婆尋歡作樂。
綜合上述幾點肅順的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