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清風閣
-
2 # 江湖小曉生
首先我要說一個事情,長城是修來幹嘛的?戰國時期,中原的七位雄主紛爭天下,靠在北方的那些諸侯,擔心遊牧民族南下搶掠,所以修築了長城。所以長城最初的作用就是防止遊牧民族南下搶掠的,秦始皇時期,將幾個國家的長城連成了一片,萬里長城的雛形就出現了,到了漢朝長城則是用來抵擋匈奴的進攻,不過只能作為緩衝帶,完全擋不住匈奴。一直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上,再次修建了長城,其實這個時候的長城主要作用就是防備蒙古人重新南下。那麼為什麼康熙停止修長城呢?
第一,修長城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在康熙年間,勞動力依舊是以人力為主,不像現在很多都數控化了,所以重新修築長城的代價,未必就比秦始皇時期低多少。秦始皇修築長城消耗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最終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反倒是把老百姓給逼反了,自己的國家被人家給滅了。看過如此多的興衰榮辱,康熙皇帝不是一個傻瓜,所以他自然是不想成為勞民傷財的秦始皇第二,也就放棄了修築長城。萬一哪天把老百姓給逼反了,滿清被趕出了關外,這道長城反倒是成為了自己的障礙,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二,長城是防備關外民族入侵的,而滿清本身就是從關外來的。跟前面提到的一樣,滿清本來就是從關外打進來的,從哪個關?就是長城在東邊的端頭山海關。當時大明朝主要就是依靠山海關作為屏障,擋住了滿清大軍的進攻,長達幾十年之久,所以滿洲人對長城是比較痛恨的。現在他們已經打進關內了,為什麼還要留著長城呢?有人說,關外還有蒙古族在虎視眈眈地看著中原,這的確是出現的,但是光靠長城守得住嗎?康熙皇帝是什麼人呢?他是戎馬一生的皇帝,他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只要蒙古這邊有叛亂,那他必然會主動出擊,絕對不給對方越過長城的機會。
第三,長城是民族融合的障礙,當時康熙皇帝希望滿蒙漢融為一體。在康熙皇帝看來,國家已經是一統的國家了,那麼民族之間也不應該再有隔閡。如果有矛盾,大家可以坐下來商量,完全沒有必要鬧到非打不可的地步。再說了這個國家是康熙在統治,他希望大家能夠融合在一起。雖然滿人在滿清事情是高貴一些,但是不妨礙跟蒙古人還有漢人和平相處。康熙覺得長城成為了民族融合的障礙,完全沒有必要再修理了。如果現在再修長城,那就是對蒙古人的一種侮辱,就是不承認蒙古族在滿清時期的地位。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跟蒙古人達成了和平協議,簽訂了盟友條約,所以現在更加沒有必要防備著人家了。
-
3 # 江東汪郎
清朝建立後,康熙沒有修建磚石長城,但他修建了一條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宗教文化為基礎,並被歷代清帝貫徹實行的“血肉長城”制度,即修建寺廟,推行藏傳佛教!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帝在多倫和蒙古各部會盟時明確指出,他不再效仿秦漢修建長城,大清國的北疆安危交給蒙古喀爾喀部守衛,以此形成帝國制度而推行。
“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為此,清王朝於康熙五十二年在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了兩座藏傳佛教的寺廟,溥仁寺 、溥善寺,這同時開啟了清王朝打造“文化長城”的先河!
事實求是的說,康熙走的這一步棋確實很高,而這也是清王朝的先天優越性所決定的!
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王朝修長城不是用來旅遊的,是用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秦漢如此,明朝亦如此!
畢竟在一個王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內部統治的穩定,無法及時調動軍力和遊牧民族展開決戰,只能先靠長城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
清王朝是滿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末時期的滿族(時稱建州女真)本身處於半牧半耕的社會發展時期,在努爾哈赤(清王朝的奠基人)統一女真,並在脫離明朝統治以及和明朝爭奪遼東控制權的過程中,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聯姻關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清帝國(後金)初期幾位帝王的後宮之中並不缺乏蒙古女子;而從順治開始,歷代清帝的身上都流淌著蒙古女子的基因(順治帝的親生母親就是孝莊太后,她是蒙古科爾沁部的公主),這種聯姻及血脈的關聯,讓清朝皇室和蒙古各部的關係更是進一步拉進,從而徹底解決了自秦漢以來中原統一王朝和草原遊牧民族之間的武力相爭!
建州女真在沒有脫離明朝統治時,信奉的是最原始的薩滿教。但隨著建州女真的逐漸開化和力量加強,他們開始轉移自己的宗教信仰,轉而信奉藏傳佛教。
尤其是和科爾沁部聯姻後,由蒙古王妃帶來的宗教信仰改變了建州女真的男人們,改變了女真部落的文化信仰,而藏傳佛教就是唯一的文化紐帶(蒙古部落信奉藏傳佛教)。
有了文化紐帶,有了血脈相連,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如康熙,根本就不需要去修建長城,因為他面臨的北疆最大敵人不是遊牧的蒙古各部,而是來自西方的沙皇俄國,這個敵人靠修長城是抵禦不了的!到了乾隆統治時期,清王朝除了在避暑山莊修建藏傳佛教的寺廟外,還在多倫諾爾、盛京、熱河、北京、歸化、五臺山、甘肅、青海等地建立寺廟,形成了一道“宗教長城”。
在這些寺廟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乾隆年間在承德避暑山莊修建的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廟,成為清帝國安撫準噶爾蒙古各部的工具。
正是透過藏傳寺廟的建設,清王朝統治者和蒙古貴族之間的聯絡得到了加強。
而乾隆三十六年蒙古土爾扈特部的東歸,更印證了清王朝打造“文化長城”的成效。
所以,磚石長城在清朝時期徹底失去了它自誕生以來最大的歷史作用!
-
4 # 王榮聯1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朝時修建的,秦始皇、漢武帝時修建的長城因年代久遠,留存下來的極少。那麼明朝之後,為何沒見清朝修建長城呢?是清朝沒錢嗎?不是。從不缺錢的康熙皇帝為何摳門到不修長城呢?難道康熙不怕外族入侵嗎?我們都明白,滿清自己就是從關外入主中原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康熙心裡比誰都清楚長城在軍事上的作用。但是,倔強的康熙不修長城自有他不修的道理。康熙認為,長城只是防禦性武器,歷史上嚇倒過寡不敵眾的少數民族,卻從未阻擋過強盛民族進軍的腳步。如今已坐穩紫禁城龍椅的康熙,對其他少數民族的幾斤幾兩瞭如指掌,根本用不著再修長城進行防犯。聰明過人的康熙在塞外承德修建了一座避暑山莊,每年讓各民族代表到那裡開會討論,化解各民族間的矛盾恩怨,從而在各民族心裡建立起了真正的牢不可破的萬里長城。
-
5 # 林哥生活
“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康熙原文。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在鼎盛時期的疆域及功績被世人所褒揚,它不僅創造了一個康乾盛世,更是以武力為手段,不斷征服那些敢於反叛的蒙古部族,以血親為紐帶不斷加強蒙古上層貴族的家族認同感,清代多位后妃均出自蒙古諸部,甜棗與大棒的交替使用最終將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來的北方遊牧民族及新疆少數民族直接納入到清朝的版圖和統治範圍之內。 長城這個始建於秦朝,完備於明代,被歷代中原王朝不斷修繕的北方邊塞終於在康熙時期被徹底的放棄了,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我們中國文化及文明智慧的象徵。 它功能的終結代表著中國在清代一個大一統民族的融合。
-
6 # 五班長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它的修築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主要是為了抵禦少數民族對中原的侵襲,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也互修長城。秦統一天下後,連線和修繕了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自秦始皇以後,凡統治中原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能看到的多是明朝修築的。
明朝之所以要大規模地修長城,是因為要抵禦蒙古族的侵擾,明朝推翻了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元朝只是失去了中原的統治,元順帝繼續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北元,雖然北元以後分化成瓦刺和韃靼兩部,但仍然對中原構成了威脅,明英宗在土木堡就是被瓦刺俘虜的,再說後來滿清在東北崛起,嚴重威脅到了明朝的統治地位,所以大明一朝一直在修築長城。
清朝不大規模修長城的原因是因為邊患已經解除,不存在蒙古騎兵侵擾的問題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滿清入主中原前的1635年,北元最後一任可汗林丹汗已死,他的妻子和兒子交出了可汗印信,率部向滿清投降了,整個漠南完全納入了滿清的版圖,清朝的建立是自帶著蒙古土地的嫁妝來的,再說,東北本就是大清的老家,所以不必再勞命傷財地大規模修築長城了。
康熙三十年,康熙帝確實下達過“不修長城”令,當時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維修長城的請求,康熙帝說過這麼一段話:“自秦以來,各朝代都修築長城,可邊患也並沒有解除,我看,守住國門的根本,還是在於維護好民心”。
雖說康熙帝下過“不修長城”令,但也不是說清朝就一點也沒修長城,只不過沒有像明朝那樣大規模地修築,清朝修長城的目的,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禁止漢人進入蒙古和東北,所以大家不要錯誤地認為,清朝就一點也沒修長城,實際上清朝修築的跨度也是很大的,包括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
-
7 # 舊時樓臺月
首先我們得知道,長城之所以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樑,是因為它作為一項龐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侵略的作用。而它的修建歷史從西周到大明長達2000多年。到了清朝,康熙帝宣佈永不修建,長城至此作為中華民族的標誌留存至今。而康熙帝之所以不修建長城,也是從當時的現實因素所考慮的。修建長城耗費巨大,有損國力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以勤勞勇敢著稱,從古至今創造了無數歎為觀止的龐大工程設施。然而這恢宏氣魄的背後卻是流著無數勞苦大眾的鮮血和汗水。尤其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封建社會,修建長城往往是需要舉全國之力、動搖國本才能完成。
秦朝在統一天下後,為了能夠有效的維護國家統一局面,動用了百萬之眾修建萬里長城以抵抗北方匈奴人的侵擾。當然,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龐大軍事工程,由於勞民傷財,弄得民不聊生,最終也為秦二世而亡埋下了禍根。
而一向精明的康熙皇帝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康熙自即位以來,南定三藩之亂,北征葛爾丹部落,已經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此時的大清需要的是療養生息,根本折騰不起,倘若執意要修建長城,耗損國力,秦二世而亡活生生的教訓就擺在那裡。所以,康熙帝也就不敢冒亡國之險修建長城。
長城的實際作用不明顯前面我們提到了,歷代王朝之所以甘願舉全國之力去修建長城,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維護王朝統治!然而,這只是“一定程度上”,縱觀中國古代史,還是有不少遊牧民族越過長城入主中原,如五胡亂華時期的匈奴人,以及後來統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
而這些少數民族之所以能夠輕易的越過長城防線,往往是因為中原王朝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如軍事內鬥,農民起義,給了他們可乘之機。
滿清之所以能夠推翻大明,也是因為大明王朝已經腐敗不堪,國力衰弱,且農民起義四起。康熙帝也就明白,一個王朝穩固與否不在於一座城牆,而在於國力強盛與否。
再者,滿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在統一天下後,對其他的民族諸如蒙古族都採取了懷柔拉攏的政策,所以,長城抵抗遊牧民族入侵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了。
“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 -
8 # 關好走過的門
想要了解為什麼不修長城,那得先了解一下長城最初的用途。
始皇帝一統天下以後,遊牧民族匈奴對中原威脅甚大,繼而始皇帝把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成一片,才有了這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長城最初的用途就是防止遊牧民族肆意踐踏中原文明而修建而成的。那麼到了康熙年間,為何又不修長城了呢?
1:滿清就是遊牧民族,總不能自己再修吧。這有點自相矛盾。自己就是遊牧民族最後得了天下,反過來再修長城抵禦遊牧民族,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2:時代發展到這個時候,長城的作用已經不那麼大了。炮已經裝備到軍隊,再想用長城抵禦敵人,作用已經不大。你修了那麼久,人家一炮給你轟了,有何用處?
3:長城已經年久失修,如果想徹底修復,那麼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個對於國家來說是非常消耗民力,消耗國力的。
4:從始皇帝建長城到康熙年間,這兩千年時間裡,政治制度和人的認知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統治者已經清楚的認識到單單依靠一堵牆想要實現江山永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以德服人,以德治國,才能使國祚綿長,國運恆昌。因為始皇帝想靠長城和實現大秦萬年,卻二世而亡。可見長城並不能有效的護衛國家。
康熙皇帝能認識到這些,只有培養自身的修養和培養優秀的繼承人,繼而使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之長城。與其花費大價錢去透支民力而收效甚微,倒不如釋放民力,讓百姓安居樂業來的實在,因此不修長城。
-
9 # 阿不9996405
長城的修建是中原王朝用來抵禦遊牧民族的,清朝建立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再加上清王朝與蒙古人是結盟狀態,所以沒必要再勞民傷財修建長城了!
-
10 # 瘋趣樂園
康熙不修長城,都說他是明君,其實並非自信而是心虛!
首先,必須先說說長城,興起於春秋戰國時代,最初不僅是北方邊境,戰國群雄在中原多處屢有建造,如山東的齊長城,邯鄲南部的趙長城,河南南陽的楚長城。
但是隨著中原地區的統一,這些具有軍事防禦作用的設施便失去了存在價值以致消逝於歷史長河。但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兩千年來給中原農耕文明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得北方長城不僅長期存在,而且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到了明朝更是達到頂峰。
到了清朝,長城的修建被叫停,這一勞民傷財而又對中原王朝安全意義重大的超級工程最終成為了歷史。
清帝康熙更是說了這樣一番“激動人心”的名言:“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士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這句話直白的意思是,長城什麼的修了也白搭,人民才是根本,得民心者的天下。
後世人有許多正因這一點而對康熙稱讚不已,將其吹捧為“明君聖主”。
然而歷史的真相如何呢?
清朝不修長城的真正原因並非自信而是心虛!
首先大家肯定會有疑問,為什麼秦、漢、明等朝代要大規模修造長城,而滿清卻不呢?這跟這些朝代的根本性質有關。
秦漢、朱明這些朝代是漢人建立的大一統帝國。
其統治的核心乃至根本乃是中原農耕地區,這些王朝代表的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利益!
而當時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劫掠,給中原造成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國防壓力。縱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由於遊牧民族的高度機動性,使得中原大軍有勁也使不著,縱然付出巨大的代價也無法徹底解決北方邊患。
而透過修建依山據險的萬里長城,可以對遊牧民族形成空間上的“隔離”,可以說:修長城的“守”在價效比上遠遠要比數十萬大軍的“攻”來的划算,這是中原漢人現實主義的智慧使然。
而滿清這個朝代就不同了,它是由東北少數民族滿洲人建立的,是透過對中原的大規模屠殺和征服建立起來的帝國。
這個朝代的性質與前面提到的朝代截然不同,它代表的是滿洲貴族集團的統治利益,漢人只是被統治者。
由於滿清統治階層的特殊性使得清帝國具有奇特的性質:它是一個二元性的帝國,即兼有中原農耕文明與滿蒙藏草原遊牧漁獵文明的二元特點。
由於作為被奴役階層的中原漢人,具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和高度發達的燦爛文化,而作為統治集團的滿洲人卻人數極寡且文明極端落後,使得滿清集團對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穩固性是極不自信的。
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拉攏蒙古和西藏遊牧民族成為清朝統治者的必要手段。本來用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的對面的蒙古人,已經成為了滿洲人的重要盟友,清朝自然沒有了修長城的必要了。
長城是用來“防胡”的,而清朝統治者自身就是“胡”,哪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道理!
在康熙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對漢人王朝修建長城的不屑,在我看來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由於清朝北部邊患的解決,使得康熙產生了主觀自大的情緒,以致在言語上對長城極為不屑,但要換做他面對同樣的挑戰,他也不會比前人強到那裡去。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這我們就得來看一看清朝的另一項政策:沿海遷界。
史書記載,滿清曾下令三日之內遷光沿海居民,凡是不配合的全部殘酷殺掉,給沿海民眾造成了巨大的苦難。甚至於沿海大樹也被砍光,房屋也被焚燬。
沿海遷界與長城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透過空間上的“隔離”以達到對抗敵對勢力的效果。所以說康熙並無看輕長城的資格。
平心而論,在臺灣被收復後,康熙結束禁海政策重新開海復界,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還要來看看清朝的另一項措施了:柳條邊。
“柳條邊”始築於1638年(皇太極崇德三年),完工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
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用時四十三年才基本完成。
這是一條寬、高均為一米總長度為1300餘公里的土堤。土堤的外側是一條寬8尺,底寬5尺,深8尺,其橫斷面為倒梯形的壕溝,土堤呈‘人’字形橫亙在東北大平原上。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條“袖珍版”的長城。只不過長城防的是關外遊牧民族,而柳條邊防的是關內人。
按說清朝已經統一天下了,疆土之內滿漢一家。康熙也在宣揚什麼以人為本嘛。
那為什麼還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來修柳條邊呢?
原來在清朝統治者心中,對於是否能千秋萬世統治中原是缺乏信心的,畢竟元朝的前例歷歷在目。
而東北可是自己的“龍興之地”,是自己的老家。
將來真要是中原有變,他們可要給自己準備好退路的。
所以清朝費了大工夫也要修柳條邊,從而隔離東北和中原,防止中原漢人滲透到東北。
-
11 # 管中窺史
因為清朝用懷柔政策對待蒙古,滿蒙聯姻來控制蒙族貴族,再透過佛教來鉗制蒙古人的思想。蒙古人原來的宗教是野蠻的薩滿教,傳播佛教讓蒙古人的戰鬥力直線下降。已經失去對中原的威脅,再加上,清朝人從關外進入中原,自己清楚自己的地位,他們要壓迫的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與其鉗制蒙古人不如鉗制漢人,來維繫自身統治。
-
12 # 南宮雁門說史
康熙之所以不修長城主要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讓他們征服的差不多了!而且長城只能培養出怯戰的心裡!再加上要耗費不少財力,所以就沒修!
遊牧民族自從朱元璋將他們趕回北方以後,雖然不如當年成吉思汗時候戰鬥力強,但也不能小視!朱元璋和朱棣雖然多次征討過他們,但也沒徹底征服的了他們!之後的明朝皇帝多是靠修長城來抵禦他們的南侵!時間長了就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明朝後期,後金在遼東強勢崛起,滿族當年也是一個能征慣戰的民族!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滿族也就幾十萬人口,但是男子人人皆兵!透過征討和拉攏的方式征服了整個遼東和蒙古一些部落!將漢族和蒙古族的部分人編入八旗來擴充自己的實力!
到了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又對未臣服的蒙古部落進行了征討!最終將漠南蒙古收入版圖!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已被清朝征服了一半多!修長城就更沒什麼意義了!
等到康熙繼位後時候,經過前兩任君王的征伐,遊牧民族已經不是什麼大患了!而且康熙的一生都在征戰各方,讓他害怕要修長城的人還沒生出來呢!
自從十四歲剷除鰲拜親政以後,剷除了三藩,收服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征討了準噶爾!這些事很多君王一生幹成一件就不錯了!康熙一個人都完成了,這是很大的功業!康熙是為清朝的版圖擴張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修長城是思維上的防守,而康熙是思維上的進攻!
準噶爾部落經過康熙的征討但是卻沒有真正的將他們征服!又經過了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征討終於最終將準噶爾納入了清朝的版圖!遊牧民族已經徹底被征服了!長城對清朝來說就更沒用了!
-
13 # 弗拉基米爾
首先,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就非常重視同蒙古各部的關係,雖小摩擦不斷,但在關外時就透過聯姻和蒙古建立了同盟關係。清軍入關後,滿族貴族和蒙古貴族已形同一體,在血緣上已經不可分割了,例如康熙的奶奶就是蒙古族。
所以,長城以北住的是自己的親戚,並不是軍事威脅,耗時耗力去修長城明顯不合時宜。
其次,康熙在參加完多倫會盟後,認為朝廷加恩喀爾喀蒙古,使他們防備北方沙俄,效果比長城更加堅固。
最後,是康熙認為,真正的長城是修道安民,民心悅,則邦得本,而邊境自固。那麼就得很好地解決民族之間的紛爭。經濟、文化、藝術、政治等發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不能讓不同民族地區的發展差距繼續擴大。
綜上,康熙不修長城,體現了他的中華民族大一統觀念,消除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在各民族心理上和感情上築起一道堅固的長城,以便向更廣闊的天地延伸~
-
14 # 愚2020yu
雄才大略一個屁!史實證明,修不修長城是北方兩劫匪之間的交流!
康熙:1,康熙所謂平三潘之亂,擴張邊疆,就今天而言全都是打內戰!越吹,越說明內戰挑起民族矛盾和百姓苦難深重!滿清最鼎盛疆域範圍,也沒有突破前朝的版圖或控制的勢力範圍!通俗而講,它是在歷來中國本土上暴政橫徵暴掠了一番。2,自康熙開始,對外,已開始喪失了對俄國的阻擊,可笑的是他所謂功績,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實際是因為當時俄軍主力不夠,本來就不想戰要求和,結果滿清好不容蒙贏一次,卻反而丟了尼布楚,這是歷史上經典笑料!他在位開始開掛丟失北方大片領土,包括滿清黑龍江流域大片祖墳山的丟失。3,新中國沒有繼承一寸滿清領土,在滿清完蛋前,所有中華原有版圖被列強瓜分,成半殖民地,經受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從未有過的屈辱,滿清遺留皇孫後代(實則西方掠奪中國代理人)寄存的皇宮還是繼承前朝的。甚至到1949年解放後,新中國還在與蘇聯爭討東北包括大連,旅順軍港權益!4,康熙,包括乾隆時期,西方文明,包括人口(歐洲人口同期增長數倍),正在飛越跨世紀翻天覆地發展,而康乾只是百年暴徵下相對社會穩定,八旗土匪政治,毫無現代文明氣息,所謂盛世,對比世界而言,乃世界大笑話!
-
15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長城,實屬無益。”這是康熙對下屬要求修補長城之人的回答。清朝統治者對蒙古部落有自己的一套統治方式,已經很好的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修長城這種勞民傷財,對政局不穩的事情,康熙這樣的皇帝是不會做的。
清朝入關之前就先征服了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制度,直接從蒙古地區徵兵。蒙古八旗與後來的旗盟制度是不同的,蒙古八旗是正規軍,都統、佐領等高階官員有皇帝指派,兵丁為世襲的兵戶,和滿漢八旗子弟一樣每月可領月俸,女孩可當“秀女”入宮。在滿漢八旗入關以後逐漸被腐蝕的不能打仗,蒙古八旗的子弟生長在草原,自幼練習弓馬,很長時間具有一定戰鬥力,蒙古八旗兵最後的輝煌是僧格林沁率領下與英法聯軍在北京城外的八里橋大戰。
另一個是盟旗制度,這是由蒙古貴族自己控制的民兵組織,平時兵民合一,只有皇帝徵調打仗時才有軍餉。有四十九旗,各旗有固定的遊牧範圍。旗主受清朝理藩院轄制,沒有死刑判決權,不能入侵周邊旗的地盤。否則蒙古八旗兵和理藩院會讓你知道厲害的,清廷對犯錯的旗主處罰是很厲害的,察哈爾部的首領因為暴怒殺死暗殺自己的刺客,也要被圈禁。嚴格的管控之下,蒙古貴族想要擴大勢力,建立強大的軍隊幾乎是不可能的。
清朝統治者保持與蒙古貴族和旗人的通婚制度,這個是互相通婚的滿蒙聯姻,而不是漢朝的和親制度。蒙古貴族的女子很多成為清朝後、妃,皇帝的格格也能成為蒙古貴族的福晉。這是多層次,長時間的聯姻,穩定了清朝與蒙古的關係,甚至使蒙古貴族成為清朝最穩固的盟友,最可信賴的力量。清朝皇帝透過聯姻直接控制蒙古貴族的世襲罔替,最典型的例子是僧格林沁,作為成吉思汗的後裔旁系(成吉思汗弟弟的一支),到僧格林沁父親一輩時,家道中落淪為富人放牧為生,只是頭上頂著臺吉的稱號。嘉慶皇帝的駙馬,科爾沁部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無嗣,道光皇帝特別選擇了這個淪落到底層的貴族為嗣子,最後僧格林沁也以忠誠回報清朝。
“減丁”這是滿族人的祖先,女真族完顏氏建立的金朝對蒙古人的政策,每隔幾年派兵入蒙古境內殺死一部分成年人,來防止蒙古人口增長威脅到金朝。但是金朝的減丁政策即沒有太大的效果,還導致蒙古人對金朝的刻骨仇恨。清朝統治者對蒙古人口增長以後的威脅還是有一定認識的,對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鐵騎橫掃天下深深忌憚。清朝統治者另闢蹊徑的解決了蒙古人口增長的威脅,透過改變蒙古人的信仰,由蒙古傳統的薩滿教改信藏傳佛教(喇嘛教)。透過“以政護教”,“以教固政”全面保護、利用喇嘛教,政治上給予喇嘛教很多特權,讓上層喇嘛和王公貴族相互結合,很多貴族子弟透過“轉世”成了高階喇嘛;經濟上給予喇嘛寺大片的土地與牲畜,免除僧侶的各種兵役、徭役、賦稅,讓普通僧侶不用勞作就能生活的很好;透過佛教的“宿命論”,說服蒙古人出家,規定蒙古家中必須有一人出家,到了道光年間蒙古有40~50%的男丁在當喇嘛,喀爾喀地區更勝。清朝還禁止“蒙漢通婚”,漢族女人嫁到蒙古是要判死刑的。中國歷史上清朝康雍乾時期是人口大爆炸時期,人口從明末的人口約一億,到清末的人口約四億。而同期蒙古的人口從清兵入關之前的各部統計216萬(這只是最早被清朝統治下的人口,加上漠西蒙古和漠北那些未被征服地區,蒙古人口大約不超過一千萬),到清末只有171萬,(馮玉祥的報告裡甚至認為蒙古人口只有60萬)清朝用溫水煮青蛙的“減丁”政策是很成功的。
經濟文化上,設定了殺虎口、張家口、古北口六處作為通商關口,對進出人員嚴格登記,漢蒙兩族長時間進出人員要到理藩院報備,漢人最長不得在蒙古逗留一年,不得與蒙古人通婚。禁止蒙古貴族聘用漢人文吏,禁止蒙古貴族學習漢字,連公文都不能用漢字。喇嘛教每年都要舉行進藏熬茶、佈施活動,每次都要用大量財力、物力消耗在這個活動中。清政府還支援晉商進入蒙古,對蒙古貴族和普通百姓大量放高利貸,幾乎每個蒙古貴族都欠晉商還不完的債務,後來的外蒙獨立有很大原因是外蒙古貴族想獨立後賴掉這筆賬。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殺光,清朝對待漠西蒙古就是這個政策。準葛爾盆地現在居民是維吾爾族,清朝前期這裡是漠西蒙古準葛爾部的世襲領地。蒙古準葛爾部是明朝瓦剌後裔,當時對清朝是最大的威脅,比反清復明組織要嚴重的多。康熙年間準葛爾汗國可汗葛爾丹趁著喀爾喀蒙古與漠南蒙古內鬥,想要一統蒙古天下。康熙二十九年開始,歷經康雍乾三朝,用了六十八年清朝才滅了準葛爾部,同時殺光準葛爾部蒙古人。
這些政策執行後,蒙古人被清朝統治者固定在一定區域,與外界文明隔絕;人口基數又少,大量財力被浪費在進西藏熬茶佈施活動中,貴族還要欠商人很多錢財。不要說修建長城防禦,再由清朝統治下去,蒙古人都要滅絕了。
-
16 # 子鈺說史
首先,我們想要弄明白為何清朝時期康熙皇帝會選擇停止修建長城?那我們就要追根溯源,去看看康熙之前的皇帝為何會選擇耗費巨大的國力去修建萬里長城?
今天很多人來到北京,有幾個地方是他們不得不去的,除了故宮博物院,剩下的就是萬里長城了。因為它是遊客來到北京後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就已經道出了萬里長城的雄偉壯觀與特殊意義。
△美不勝收的長城風光
然而和現在不同的是,那時的長城可不是作為遊覽的風景名勝之地,他真正的作用是用來防禦敵人入侵的。
很多人可能覺得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修建萬里長城的帝王。其實不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擾,就已經在自己的國家邊境上修建城牆。只不過這個時候的城牆規模還比較小,遠遠不能稱之為萬里長城。△青島齊長城遺址
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原有國土都歸秦帝國所有,邊境線一下子拉長很多倍。這個時候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秦始皇開始派大將軍蒙恬,將原六國的長城連線到一塊,並在此基礎上大面積擴建,所以才有了長城的雛形,但離萬里還有不小的差距。這項浩大的工程,註定要後世無數的君王去完成。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今天所遊覽的萬里長城,大多數是明朝時期的建立的。秦始皇時期和後來歷代帝王所修建的萬里長城,因為風吹日曬,再加上年代久遠,很多早已經變成了荒蕪一片。而明王朝為何會如此大規模的修建萬里長城呢?△明長城風光
我們都知道明王朝的江山是趕走了元朝蒙古人後才建立的。蒙古人雖然被趕回了漠北沙漠,但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東山再起,想要從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重複當年唐宋以來的悲劇,企圖重新入侵中原。
加上當時的明朝國都還在南京,國家的軍事力量往往是鞭長莫及。這時為了更好抵抗元朝餘孽的侵襲,朱元璋決定在工事防禦上修建萬里長城。在軍事上,則分封自己的兒子鎮守在北方。這其中,四皇子朱棣被派在北京,十七皇子朱權在大寧(今內蒙古一代)。△明成祖朱棣
可以怎麼說,明朝存在的276年時間裡,蒙古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光復大元。而太祖,成祖兩代皇帝,在位的時間內,也從沒間停歇過,加起來共有十多次,主動御駕親征攻打北元餘孽。由此可見,明朝和蒙古人的仇恨是延續了整個明王朝的國運。
所以只要敵人還在,明王朝就肯定會不斷的修建萬里長城,從而更好的抵禦蒙古人的侵擾。
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為何突然選擇不修建長城了?原因當然不是說國家沒錢修建了,而是防禦的敵人消失了。為什麼怎麼說呢?這就和清朝的國策有關了。清朝人採取的對待蒙古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開始軟化蒙古這個刺頭。既然你蒙古人一直耿耿於懷,想要恢復大元天下。那麼這江山就分你一半,這裡的分當然不是直接給,而是滿蒙聯姻。
△滿蒙和親
這樣,清朝皇帝的血緣裡自然會躺著蒙古人的血液,這也外一定程度上告慰了蒙古人當年丟失天下的遺憾。所以,基於此項國策,長城外最大的敵人,已經消失並且變成了自己家人。
尤其從康熙朝以後,滿蒙聯姻國策已經走向成熟。
朝廷當然不會再花費如此大的精力與金錢,去修建一個日後只能當景點的城牆了。況且清朝皇帝要是堅持修建長城的話,對於滿蒙關係的維繫也是相當不利的,不能讓人家覺得,你不信任人家,你說是不?△康熙皇帝
回覆列表
明修長城清修廟,在大型歷史劇《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康熙率領文武百官遊覽長城,也可以說是考察長城時,在一處烽火臺裡發現了一首被抹去一句的詩,最後找來詩的主人張廷玉,得知那一句被抹去的詩是“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康熙十分感慨的說這滿牆的詩詞都不如這兩句有氣勢,其他的那些都是些歌頌今朝的俗詩爛劇,唯獨這一句是最有力量的一句,之後康熙下令清朝永遠不修長城,並詔令子孫後世。雖然這是電視劇裡的演繹,但歷史上的確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下令清朝永不加稅,永不修建長城。而作為大清的三朝元老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也確實寫過這麼一首詩,如下: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一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得萬傾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沉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首詩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沒有像前人一樣無限的歌頌長城的偉大和壯麗,而是敘述歷朝歷代中長城能真正發揮的作用,還是要看國力強盛和帝王作為,如果單靠一條長城就想永保太平是萬萬不可能的,長城修的再堅固,歷朝歷代的人也不過是長城面前匆匆過客,倒是和“秦時明月漢時關”有曲藝同工之處。明朝時期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長城,企圖阻擋住北方的遊牧民族,如此耗費民力榨乾國庫修建的長城發揮了多少作用呢?土木堡之變,瓦剌也先跨過長城,兵鋒直指內陸,最後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生俘大明天子明英宗朱祁鎮,更是圍困京師,幸得于謙力挽狂瀾保衛京師,不然華夏大地又要遭受生靈塗炭。庚戌之變韃靼俺答跨過河套,圍困大同,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一通逼迫明朝開放邊關貿易,明朝美名其曰“俺答封貢”,這時候長城在哪裡?1644年之前女真人五次入關,燒殺搶掠最後還大搖大擺的回到關內,這時候長城在哪裡?而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五伐漠北,讓漠北各遊牧民族提心吊膽,生怕下一刻明軍就到了他們帳外,由此可見,長城真正的發揮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國力衰弱,武力荒廢,即使有一萬條長城也不過是一條外表華麗雄偉,實則不堪一擊的紙城牆。這長城下堆積的累累白骨不過是些付出生命卻沒有換來應得報酬的冤魂!只不過是統治者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罷了!
清朝為何不修長城清朝入關後迅速問鼎天下,清朝皇帝在繼承明朝大體制度的同時又總結明朝滅亡的種種教訓,在不觸犯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廢除了一些不利於統治或者說是會造成民變的因素。大規模修建長城就是其中之一。
二來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便與蒙古諸部族結盟聯姻,皇太極時徹底征服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也是漠南威望最高勢力最大的察哈爾林丹汗,在後續的很多年裡,清朝對蒙古恩威並施,聯姻拉攏,列如清朝著名的孝莊太后便是蒙古人,所以清朝與當時北方的蒙古已經聯為一體,況且清朝就是遊牧民族入關,這種情況下就沒有防守的必要了,防誰?沙俄嗎?三則清朝當時入主中原,根基尚且不穩,經過“剃髮令”後民間對清朝多有怨言,如果這時候再大肆派遣民夫修建大型工程,有可能會爆發民變,西北準噶爾部虎視眈眈,如果這時候後院起火,清朝可能要退居關外了。四就是清朝統治者的大智慧了,清朝前期即使對外用兵也沒有把軍餉糧草強行攤派的百姓頭上而是從正常上繳到國庫的賦稅裡用銀,康熙更是下令清朝只減賦不加賦,並且規定後世子孫不能修建長城,這一條政策可是讓那些受歷朝大型工事和從百姓頭上盤剝軍餉的百姓鬆了一口氣。
最後補充一下,清朝雖然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但是後續的縫縫補補還是有的,況且柳條邊工程也不是什麼小工程。長城在古代真正的作用不過是一條高速公路上的減速帶罷了,而明朝的大修長城不僅沒有抵擋住遊牧民族反而把自己的疆域框定在長城之內,也是可笑!所以康熙下令不修築長城是很正確的一個決定。在今天看來,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民族復興道路上向世界亮出的一張值得所有華人驕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