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房論
-
2 # 泡麵侃史
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縱觀歷史,自秦朝開始,屠殺功臣好像是每個皇帝都要做的事情,這好像是皇帝守江山的一個必須的手法,每個朝代屠殺功臣都是理由都有一個一致的理由,就是你有反叛的實力。
這就是你最大的罪過。但是明朝朱元璋屠殺功臣除了這個理由之外,還有就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做鋪墊,實際上初期的時候,朱元璋是沒有屠殺功臣之心的,這個心思在馬皇后死亡之後開始出現。
還有就是在朱標死亡之後,朱元璋基本就是瘋了一樣,屠殺功臣。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功臣除了自己,就只有朱標可以控制,這是朱元璋非常的清楚的一點。特別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些功臣他是控制不了的。
這是朱元璋屠殺的主要的理由。但是後果就是朱棣無人可阻擋,朱允炆無人可用,也算是歷史給朱元璋的一記耳光吧,就像那句惡有惡報一樣,因果迴圈了。
-
3 # 怪誕先生生
朱元璋登記後為什麼要大殺功臣?
一、最主要目的,為繼承人掃平道路。
太子朱標生性仁慈溫和,而跟隨老朱同志打天下的這幫弟兄都是一些驕兵悍將、無法無天的主。而且,大家都是從小光屁股一起長大的,你朱重八腿上有幾根毛,屁股上有幾顆痣,祖上是什麼人,幹過什麼事,那還不是知根知底,有道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憑什麼你放牛娃朱重八能坐上天子之位,而我們不能,搞不好哪天這些驕兵悍將酒喝多了也想坐坐那皇帝寶座,那就完了。朱元璋怕自己死後朱標鎮壓不住這些驕兵悍將,所以要誅殺功臣。史料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召見太子朱標,老朱手上拿著一根刺條,然後讓朱標去拿那根刺條,朱標說上面都是刺,會扎破手,老朱同志二話不說,空手硬生生的把刺條上的刺全弄沒了,搞得滿手鮮血,然後告訴朱標,那些驕兵悍將就像這根刺條上的刺,你不敢拿,我就幫你把刺去掉,可見老朱誅殺功臣就是為了為太子鋪路。可惜功臣殺的太多導致後來朱棣造反,朝中無可用之人。
其次,是因為朱元璋變態的猜忌心裡,胡惟庸謀反案發後,朱元璋越發猜疑,對誰都不信任,他只相信一條真理,只有死人才不會造反,所以只有殺才能讓他感到安全。
-
4 # 榮耀歷史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這基本上是每個朝代每個皇帝都會使用的手段,但是真正將大殺功臣做到登峰造極的,朱元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是典型的大殺功臣,而且是成片成片地殺,少有牽扯就是殺頭。
1、朱元璋到底殺了多少功臣明朝建立時,朱元璋封了6位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此時常遇春已去世),此外還有28位侯爵。
韓國公李善長牽扯胡惟庸案,全家70餘口全部被殺;
魏國公徐達吃了朱元璋送的蒸鵝之後暴斃;
曹國公李文忠死因不明,傳說是中毒身亡,死後朱元璋把他身邊醫官和奴婢全部殺了(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
宋國公馮勝牽扯藍玉案被賜死;
鄧愈是死的早,洪武11年就去世;常茂也因為犯錯誤被剝奪爵位流放廣西。
所以開國六公中,除鄧愈善終外,其他下場都比較悽慘。除了他們,其他功臣更是慘不忍睹:
穎國公傅友德因兒子有罪被朱元璋要求當中砍下自己兒子後悲憤自殺;
涼國公藍玉就是“藍玉案”主角,全族被誅殺,還牽扯了1.5萬人被殺;
永嘉侯、定遠侯、淮安侯、臨川侯、德慶侯、吉安侯、延安侯、江夏侯、平涼侯、南雄侯、滎陽侯、河南侯、靖寧侯、宜春侯、永平侯、崇山侯、景川侯等等一大串名單,全部被朱元璋屠戮殆盡。
朱元璋總共殺了多少功臣?沒人知道,只知道除了死得早的,基本上殺光了。
2、為什麼朱元璋要大殺功臣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一:部分功臣觸控到了皇權的底線
最典型的就是“胡惟庸案”,起因就是胡惟庸預謀造反,當然後面有借這個名頭大肆誅殺功臣,但是最開始的原因還是胡惟庸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讓朱元璋感覺到朝堂功臣勢力特別是淮西貴族已經形成一個圈子,對皇權造成了極大影響。
原因二:部分功臣恃寵而驕,胡作非為
跟隨朱元璋起義造反的大都數都是“泥腿子”,如今立了功勞封了侯都是忘乎所以,在他們的腦袋裡根本就沒有朝廷法度。有些功臣甚至為禍鄉里,朱元璋最為痛恨的就是貪官、惡官,一旦他們的所作所為超過朱元璋的忍耐,那麼被殺是情理之中。
原因三:怕朱允炆壓不住
這是所有開國皇帝都有的考慮,而且都會走到這一步,特別是針對手握軍權的開國功臣。歷史上對待功臣名聲比較好的劉秀、趙匡胤等也都是收了大將的軍權,讓其養老,而劉邦、朱元璋則是直接找機會殺掉。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選定朱允炆為繼承人,但是朱允炆天生柔弱,怎麼可能鎮得住那些功臣,朱元璋要為孫子清除隱患。大部分功臣都是朱標死後被殺的。
原因四:主觀原因
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被迫出家的底層小農民,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這身份的差異有如鴻溝一般,如果歷史重來一次,誰也無法肯定天下最終還是朱元璋的。
正是因為來的不容易,才會患得患失,才會猜疑,最終變得嗜殺,對於不確定的事情,他總會往負面去想,然後解決問題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殺。
總結來說,不只是朱元璋,是所有的開國皇帝都要為如何處置開國功臣想破腦袋,只是朱元璋的方法過於偏激,留下里屠戮功臣的罵名。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們去細細的觀察一下明朝歷史最開始的那一批高階將領,或者說高階官員一共有六位被封為國公,而這6位國宮當中有兩位是在明朝開國之初就已經死去的,剩下的四位日子都不是很好過。
朱元璋喜歡殺功臣,這絕對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有著歷史依據的。
事件回顧首先一點是徐達作為開國的第一國公,在征戰的時候受了重傷,然後朱元璋送去燒鵝,徐達不得不自殺身亡。只不過關於這一點史學界仍然有著很大的爭議。
常遇春,對於朱元璋極為忠心,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高階將領,可是在攻克北京之後不久就暴病身亡。
接下來是第三位,他的名字叫做李文忠,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跑,而且自己的權力也慢慢的變得很多,而在明史當中曾有人說過,李文忠的氣量非常的大,人們往往很難去窺探到李文忠的所思所想。在常遇春去世之後,李文忠慢慢主宰了整個帝王的軍隊,成為了軍隊當中的二把手,建立了足夠的威信。只不過李文忠死的稀裡糊塗,朱元璋認為是有人想要暗李文忠發,於是就把所有的醫生和太醫全部殺掉了。
第四位是鄧愈,鄧愈曾經遠征過雲南,而且還被稱作徵南將軍,打到了崑崙山上,可謂是立功頗多。只不過鄧愈死的比李文忠還要早,死的時候才不過四十左右。
馮勝是朱元璋早期最得力的干將,而且朱元璋早期花費了大力氣去籠絡軍心的一個人,鄧愈後期戰爭的時候每戰每勝,可是在戰鬥過後往往會奪取平民的私人財物,朱元璋才對馮勝的這種做法非常的不滿意,並且多次罷免他的職權。在藍玉案案發之後,馮勝被召回並且賜死。
最後一位就是李善長,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長為整個明帝國所建立的功勳絕對不亞於常遇春等人,他為明帝國的運作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幫助,可惜的是李善長與胡惟庸有過牽連,在70多歲的時候被殺死,株連全家。
在這6位開國將領當中,徐達是怎樣死的不得而知,有一個歷史版本是被朱元璋害死的,而李善長的死是因為胡惟庸,馮勝的死是因為藍玉,而胡惟庸案件和藍玉案件所牽涉的人員多達2萬多人,此外還有一個空印案和南北榜案,當這些大案要案集結在一起的時候,朱元璋的刀下已經佈滿了鮮血。
沒錯,這就是事實朱元璋為什麼好殺功臣呢?作為開國將領應該享受到極高的榮耀,可是他們大多活的膽戰心驚,
因為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可以同患難,不能共享福。
當朱元璋從原先的淮右布衣變成了當朝的天子之後,他的所思所想與其他的高階高齡將領出現了天差地別,此時的朱元璋想的是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家,而其他的高階將領則想的是如何享受清福。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而朱元璋後期的時候又非常喜好猜忌,種種因素制約在一起,也就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
6 # 龍貝特
朱元璋1328年出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 字國瑞, 初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 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好統帥,創業時期,朱元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手下人才濟濟,如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湯和、朱文正、李文忠、鄧愈、馮勝、周德興、丁普郎、傅友德等等。這些文武將領在朱元璋的麾下統領軍隊,攻城拔寨勢不可擋;朱文正擅長防守,以兩萬人守洪都,擋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八十五天;馮勝、李文忠擅奔襲,北伐消滅元朝殘留勢力;劉伯溫出謀劃策,統籌全域性;李善長總管後勤和賞罰章程。大家在朱元璋的領導下,各司其職,各盡所長,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在大明建國之後,功臣居功自傲,貪婪跋扈的本性漸漸暴露出來。在他登基之後,對每個將領都論功行賞,封官賜爵,賞銀賜田,讓眾將士都能衣錦還鄉。但是朱元璋漸漸發現手下的功臣貪腐特別嚴重。朱元璋是特別痛恨貪汙腐敗的,這和他小時候經歷有很大關係;朱元璋從小就給地主打工,因為元朝後期的腐敗,百姓們民不聊生,特別是農民更是需要繳納高額的稅糧。朱元璋的父母就因其家庭貧窮而活活餓死;元朝貪官汙吏們的醜惡行徑,在朱元璋幼小的心靈裡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因此,在朱元璋稱帝后,對官員貪腐行為一直都是零容忍,稍有不注意,便有殺頭滅門之險。
稱帝之後,朱元璋的帝王心術也漸漸的顯露出來。拿功臣開刀的起因是整肅貪腐,後來性質就變了;防止叛亂,保證皇權的穩定和延續,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心病。在朱元璋看來,醫治他心病的唯一良方就是把這些有功之臣都宰了。因此,一生殺伐決斷的朱元璋便毫不猶豫的舉起了屠刀,指向了所有的有功之臣。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鑑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訊號。
洪武九年空印案發,殺數千人洪武十二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株殺左丞相胡惟庸。從洪武十三年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同時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終結。洪武十八年借郭桓案發,殺三萬餘人。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軍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後,賜死王弼。洪武二十八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
雖然朱元璋把功勳舊臣都殺的差不多了,他傳給孫子的皇位還是被朱棣給奪走了。朱棣起兵後,朱允炆連適合平叛的將領都沒有,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
-
7 # 史海魅影
對於開國功臣,歷朝歷代的建立者都面對過這樣的問題。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是有難同當都能做到,有福同享做到很難了。相對於其他朝代,明朝朱元璋對待功臣卻是殘忍殺害,他為什麼這麼對待開國功臣呢?
第一點,朱元璋疑心太重。朱元璋從農民到皇帝,經歷過很多人背叛,其中也包括他的親侄子朱文正。背叛,已經在朱元璋心裡埋下陰影。他害怕這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反過頭來背叛他,先下手為強,避免他們有異心。
第二點,有些功臣確實“違法亂紀”。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藍玉案,都是有很多功臣被牽扯進去。雖然有些冤枉的成分在裡面,但是他們的行為確實違法亂紀了,不然為什麼不拿別人下手。
第三點,為繼承人鋪平道路。朱元璋本來計劃是把皇位傳給長子朱標,但是朱標英年早逝,他重新計劃,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朱允炆的能力肯定不如朱標,萬一這些功臣有些想法,朱允炆可能應對不了他們,為了防止這樣問題發生,朱元璋就把這些功臣殺害了。
朱元璋剷除功臣和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一樣,只是他手段殘忍了些。
-
8 # 清修
因為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都是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朱元璋稱帝后,開始習識字畫,治理國家。畢竟他又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他的那些臣子兄弟畢竟都是淮北的人。又是驕兵悍將,再城中也是為所欲為,除了朱元璋,目中無人,目無王法。不將他們處法,不為下一位君王清理石頭,鋪好路。只怕朱元璋歸西后,下一代皇帝都駕馭不了,甚至還可能推倒自己辛辛苦苦發下來的江山。所以歷朝歷代的驕兵悍將都沒有什麼好的下慘,這就是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他們的原因。
-
9 # 李飛叨
朱元璋誅殺功臣宿將,這是歷史上不爭的事實。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人都死在了老朱的刀下,被株連的動輒幾萬人,可謂是血腥之極。
被殺的功臣宿將,除了自身不檢點,有其過失之處外,我認為朱元璋磨刀霍霍向功臣的原因還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朱元璋新政的需要,老朱出身貧寒,和尚乞丐都做過,深知民間疾苦期間還受過貪官汙吏的敲詐勒索。他登位後,不僅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措施,更是將反腐敗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郭桓案、空印案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另外,朱元璋要保證朱家王朝的千秋萬世,制定了一系列不同於蒙元的制度。而本應新王朝新氣象的大明,那些功臣宿將卻已經快速地進去了貴族的角色,開始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毫無顧忌的縱容家奴做惡,大肆兼併土地,插手官員任命等,這豈能是老朱能容忍的!這些絆腳石必須搬掉!
最後,我覺得是繼承人的因素。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和臣下十分寬仁,孫子朱允炆比他老爸更仁慈。朱標本來是鐵板釘釘的繼承人,可是卻不幸早逝,朱允炆就成為朱元璋的選擇。朱元璋深深知道手下是群什麼人,自己在時,能夠讓他們俯首帖耳,自己不在了,仁慈柔弱的孫子根本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早殺早利索,隱患一定要消滅在生前,不能留給子孫!
可惜朱元璋千算萬算,還是沒想到孫子沒打過兒子!
不過江山畢竟還在朱家人手裡,朱元璋也算沒白忙!
-
10 # 蓋世楠爵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出身情況。
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原名重八,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個人認為朱元璋屠殺功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一些開國功臣認為是朱元璋起義的老班底,在建國後都是位列公侯,慢慢的驕奢淫逸,飛揚跋扈。而朱元璋也曾提醒呵斥過功臣, 但有的功臣還是我行我素,這就已經觸怒了朱元璋。
二、朱元璋的性格,隨著長期的起義生涯,朱元璋不再是在黃覺寺裡的那個和尚,性格自然會暴躁不少。不然朱元璋也完全來個“杯酒釋兵權”啊!用相對懷柔的手段收取兵權。
三、就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隨之選黃太孫朱允炆作為儲君,可朱允炆性格比朱標還孱弱。這就讓朱元璋擔心了,要是朱允炆當了皇帝還能鎮住這些驕兵悍將嗎?這天下還會姓朱嗎?所以先後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幾乎把明朝所有的功臣宿將誅殺殆盡,涉足人員達四萬五千多人。
但這也是恰恰害了朱允炆,後來朱棣奪位就是因為朱允炆手裡可用的將領太少了。
-
11 # 小馬哥的菜
佳答案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之一。同是開國皇帝,劉邦、劉秀、司馬炎、李世民、趙匡胤等相對來說寬容大度,能善待功勳。然而他中晚年卻導演了一幕幕暴行,這是因為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進而導致了人格的扭曲,這一點史家基本達成共識。終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軌道是由卑賤走向富貴,而其心路歷程卻是由自信走向自卑。
猜忌臣子變得神經質
早年朱元璋被迫到皇覺寺為僧,曾飽嘗世間冷暖人情,後投效郭子興部下,很快成為一名戰將。朱元璋善於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階謀士。他們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同時,也逐一掃除了其他的農民義軍,並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開創天下時,尚能廣招天下文人賢士,並放心任用手下部將。一俟天下方定,他卻開始擔心文臣們會鄙薄他出身貧賤,武將們會篡奪他的皇位。
朱元璋的夢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將20多個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具兵權。但他十分擔心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對他們欲盡除之而後快。由於這些“心魔”的作用,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現了典型的焦慮型神經症表現,如嚴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極度敏感、易生妄想等。為了緩解其焦慮,朱元璋還開創(恢復)了許多慘無人道的刑法,其野蠻殘暴程度超過了歷代君王。朱元璋以整肅朝廷命官及屠殺官民為樂,如他發明了廷杖的懲處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沒有人能維持人格尊嚴,很多人竟“立斃杖下”,沒有杖斃者也落得一身殘疾,被髮往鳳陽或其它邊州遠郡充軍。
朱元璋在和平時期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謫屯鳳陽的官員就有一萬多人。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朱元璋先是誅殺大將藍玉,累及一萬五千多人同死,後逼徐達食他所賜蒸鵝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殺身亡,又誣廖永忠偷穿龍袍下獄致死,連賦閒在家的馮勝也難逃死亡厄運。在短短的三年內,朱元璋就將當初隨他一同打江山的剩餘元老一一剷除。對此,史學界一向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加快了剷除功臣的步伐。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後出現了人格分裂,給人感覺判若兩人,突出表現為由仁君變成了暴君。關於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勳的心理動因,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後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軼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扎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
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情報機關,使特務遍佈全國,監視大臣們生活細節,以便隨時肅清他想剷除的臣子。朱元璋熱衷於屠殺臣民,這是減輕他心理壓力的一種病態做法。這一做法給明朝的官制帶來許多前所未聞的怪事,如帶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場等,使得大小官員都生活在高度恐懼中。這使朱元璋迅速變成一個極為孤獨的人,無人敢向他直言,身邊親人亦然。
史書記載,朱元璋時常夜不成眠,披衣觀天象,憂心天下四方的局勢變化。久而久之,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在決策上日顯強迫性懷疑妄想,並剛愎自用。
妒嫉有學問的人
朱元璋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難身世演變為改造社會普濟天下蒼生的動力,相反因為自己沒有學問,便對有學問有才能的人嫉妒得發狂。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宋濂也是出身貧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會同病相憐,朱元璋早期也確實如此,但宋濂太有學問,朱元璋最終還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不久,有人跑來跟他講,文人好挖苦毀謗,不能相信,還舉了個例子,說是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後來當了王爺,請文人給他重新取個好名字,文人就取了士誠,孟子書上說:士,誠小人也。其實那文人暗罵張士誠是小人,張士誠哪裡懂得,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憐。朱元璋聽了後,立即去查了《孟子》,果然發現有這句話。從此以後他的疑心變得更加嚴重,對文人分外提防。因為朱元璋是皇帝,操縱生殺大權,這就不僅僅是疑慮和猜忌的問題,加上他偏執的性格,結果就變得非常可怕。
到後來,對待那些不肯出仕的文人,朱元璋基本上都採取了殺的方式,以絕後患。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四人並稱“吳中四傑”。高啟被腰斬後不久,楊基也很快因事被朱元璋罰去做苦力,一代名家,竟然被折磨死於工地上。過了幾年,徐賁被下獄死;張羽被貶嶺南,半路突被召回,他自知難免一死,遂投江自盡。蘇州文人姚潤、王謨不肯出仕。朱元璋的態度很明確:我叫你來,你敢不來,我就殺掉。這些不肯應召的人都被斬首抄家。
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斬斷手指,立誓不作官,被逮到京師。朱元璋問他們:“以前世道亂的時候,你們住在哪裡?”夏伯啟答道:“紅寇(指朱元璋最早參加的紅巾軍)作亂時,避居於福建、江西兩界間。”朱元璋大怒:“朕知道夏伯啟心懷忿恨,認為朕取天下非其道。”特意告訴夏伯啟說:“朕知道你夏伯啟是故意提到紅寇作亂,有其他的意思。你們故意砍掉手指,不想被朕所用。朕要將你們斬首,以免天下的愚夫仿效你們。”派人將夏伯啟叔侄押回原籍處死。
只有元末明初的文壇領袖楊維楨一人例外。楊維楨詩名滿天下,號“鐵崖體”。他從元朝辭官後,縱情山水,對仕宦名利淡不經意。張士誠割據東吳時,曾盛情邀請楊維楨,但楊維楨不為名利所動。張士誠又叫人徵求意見。楊維楨回了一封信,指斥張士誠的缺點,預言他必有外禍。後來果然如此。朱元璋統一全國後,聽說楊維楨的盛名,立即命近臣敦促入朝。楊維楨被朱元璋派人強行徵召入京,待了一百二十天後,上書告辭回家,並寫了一首《老客婦謠》明志。此時楊維楨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殺之無益,朱元璋才勉強放過了他。宋濂還特意作詩為楊維楨送行,有“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之句,讚譽不已。
回覆列表
由於長期以來的貶明思潮作祟,加上民間評書的推波助瀾,不少人每每談起朱元璋對待功臣的殘酷暴行時,都忘不了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那就是朱元璋火燒功臣樓。至於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此事,筆者相信大多數人是沒有探討沒有考究過的,只是人與亦云罷了。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歷史人物負責的精神,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對此事的真偽加以甄別和鑑定。否則人與亦云式的拿來主義對理解事件真相不利,以訛傳訛式的不負責任信謠就危害更大。
我們先看看對此事的“主流”看法是怎樣的。筆者查詢過許多文獻書籍,也閱讀過大量網路文章,歸納起來,其說法主要有二:
其一,說朱元璋立國後不久,始建功臣樓,為的是在樓下偷埋火藥,擬趁擺宴之機,炸死一批功臣宿將,以消除後患。其中,劉基猜測到皇帝用意,早早辭歸故里;行前叮囑徐達小心從事,也免一死。
原說法如下:南京鼓樓崗的山坡上,從前有個功臣樓。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後,下令建造的。
聽到造功臣樓,凡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無不深受感動,稱讚太祖英明。只有軍師劉伯溫憂心忡忡,來到皇宮,見了朱元璋,懇求說:“如今王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朱元璋忙說:“軍師隨我辛苦半生,如今正當享福,為何就要歸隱屍劉伯溫說:“朝中政事勞神,臣年老力倦,只想過個清閒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許多金銀送給劉伯溫,親自送出宮外。
劉伯溫出了皇宮,來到徐達府上,向他辭行。臨別,劉伯溫握著徐達的手說:“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慶宴之日,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徐達一時不明白,想問個究竟。劉伯溫說:“照此行事,日後便知。”
功臣樓建成了。這座樓,坐落在鼓樓崗的山坡上,樓身又寬又矮,看來很結實;窗戶又高又小,看來很安全。朱元璋擇定日子,邀請所有功臣前來赴宴。這一天,日頭剛落,功臣樓裡一片笙歌,燈燭輝煌。赴宴的功臣們互相恭喜、道賀,好不熱鬧。徐達心裡記著劉伯溫的臨別贈言,哪有心思與眾人寒暄。他舉目望望樓頂,雕樑畫棟,縱橫相連;低頭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鏡。忽然,他把耳朵緊貼牆壁,用手對牆敲了幾下,覺得聲音”咚咚”發嗡,他的臉“涮”的一下,白得像紙一樣。這時,只聽一聲喝道:“皇上駕到!”百官肅立,躬身行禮。朱元璋昂然走進大廳,笑容滿面,來到席前,忙叫免禮。眾人紛紛直起腰來。
酒宴大開,熱鬧非凡。徐達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卻怎麼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酒正吃到興頭,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徐達連忙隨後跟上。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徐達說:“特來保駕。”朱元璋說:“不必不必,丞相請回。”徐達哀慼他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朱元璋暗暗一驚,心想:好精明的傢伙!我的機密已被他識破。徐達見皇上不言語,又說:“皇上如果執意,臣不敢違命,懇望日後妻兒老母得以照拂。”說畢,轉身欲回。朱元璋忙說:“丞相隨我來。”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沖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來,朱元璋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設下這火燒功臣樓的毒計。
徐達從功臣樓死裡逃生,回到家裡,整天飯不想吃,門不敢出,沒有多久,憂鬱成疾,背上還害了個瘩背,人瘦得脫了形。一天,兩名太監帶人抬著一隻清蒸公鵝來到徐達府上,說:“皇上聞知丞相貴體不佳,特命小人前來問安。”徐達知道,公鵝是發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鵝,豈不要命,這是皇上賜死啊。想著想著,兩行熱淚潸然而下,上前謝恩,收下了公鵝。沒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其二,說朱元璋在功臣樓要炸死諸位大臣,是因他們知道了朱元璋早年的一樁尷尬事,圖的是殺人滅口,避免難堪。原說法如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為什麼要火燒功臣樓?從表面上看,他是怕這些功臣以後造反奪了他的寶座。其實,他是有尷尬事兒,他的那些老部將都知道,他怕他們日後將他的那尷尬事抖了出來,影響他這個開國皇帝的威儀。要說這尷尬事兒,還得從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那一仗說起。那一仗,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俘獲了陳友諒的幾十個漂亮的愛妾。他論功行賞,每個重要的部將都分了一個,自己也留了一個最美麗的媚娘。當部將們一個個征服了那些美人後來到朱大帥帳前,看朱大帥是如何的歡心,誰知卻聽見帳蓬裡傳出朱大帥喊爹叫孃的痛苦呻吟聲。部將們趕緊衝進帳蓬,只見朱元璋正捂著下胯痛苦萬分,而那嬌美的媚娘已化為一灘血香消殞滅了。原來,那媚娘一心事主,性情剛烈,當朱元璋把她騎在胯下之時,她一把捏碎了朱元璋的睪丸。朱元璋讓他的重要部將都目睹了自己這尷尬的場面,他豈不耿耿於懷!這就為以後火燒“功臣樓”埋下了伏筆。
之所以羅列兩種說法,是為便於我們分析這些說法的真偽。就第一種說法而言,表面看似很有道理,很符實際。就第二種說法看,顯然有些荒誕,有些醜化。其實,筆者以為這兩種說法都是空穴來風,皆為無稽之談。
理由有三:第一,火燒功臣樓是後人牽強附會的結果。
據宋濂《張中傳》記載,朱元璋在起兵的年代裡,曾經在南京城建造了一座忠勤樓,他經常與身邊的謀士武將在此討論軍國大事。汪廣洋、陶安等人的詩文裡就曾寫到這座樓,汪廣洋在明建國後還受封忠勤伯。宋濂在他的文集裡記敘過一件意外事故。忠勤樓裡確實收藏了火藥和火炮,有一天發生了火災,引起爆炸,聲音如雷;偏偏樓又和省政府大樓相連,南京城內一片驚慌。那天朱元璋不在樓上。在這之前,鐵冠道人張中曾預言了這場災難,也許朱元璋做了一點預防,人員死傷不會太大。這次火災可能就被人們附會成了火燒功臣樓事件。
第二,火燒功臣樓是醜化惡搞朱元璋的產物。
據查,這個說法最早見於清朝流傳的《英烈傳》評書裡,而《英烈傳》評書是滿清當局授意一些無恥文人篡改明朝民眾歌頌朱元璋的話本小說《皇明英烈傳》而成,評書里加進了許多對朱元璋的汙衊醜化的內容,“炮打慶功樓”就是硬塞進去的內容之一,在明朝原版的《英烈傳》裡是沒有此內容的。再者說,朱元璋共有26個皇子、16位公主,其中大多數是建立明朝之後出生的,倘若真的朱元璋身體有了缺陷,何來的這些孩子?實在是汙衊得不夠水平。
第三,火燒功臣樓是被歷史事實證明的偽造。我們且不評價朱元璋是否無辜嗜殺功臣,僅以朱元璋有無必要採取火燒功臣樓的方法對付功臣、以及傳說中遇害的名單都是怎樣死的,就能夠得知其中的虛假性欺騙性。
首先,筆者以為朱元璋不會以這般手段除去諸位功臣。按傳說的時間,當時正值國家剛建立,人心未安,百廢等興,全國尚未完全統一,正是用人之時用將之日,朱元璋再傻再惡,也不可能做此等蠢事,盡殺功臣誰幫他打下天下治理天下?
其次,明朝開國功臣大抵是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有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等人……真可謂人才濟濟、群英薈萃。我們知道,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人是朱元璋後來以貪贓枉法等罪名予以法辦的,不在功臣樓死亡之列;還有很多被誣陷為死於慶功樓的功臣,其實都得到了善終,比如湯和、鄧愈、郭英、沐英等等。劉伯溫則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也和朱元璋沒有關係。
我們再看看其他上面提及的功臣結局:常遇春因病死於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國後病死;鄧愈建國前病死;朱文正因違法被囚禁,病死於監獄;朱亮祖也是建國後犯法而死;胡大海建國前死於降將的暗算;周德興以兒子亂法連坐而死;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殺死;傅友德因請賞田被朱元璋賜死;馮國用死於軍中;馮勝坐藍玉案賜死……以上這些功臣幾乎涵蓋了明朝初期的主要人物,既然他們沒有一位是死於火燒功臣樓,那朱元璋設計此陰謀還有多大意義?
可見,謠言不攻自破。透過分析,我們已能清晰知道,事情真相遠遠不是傳說的那樣。看來,民間傳說,哪怕是今天還在演出的評書,都未必真實可信。還是多讀書多思考才好,免得自己受騙,再貽誤後代。
朱元璋登上九五至尊,意味著新一批貴族誕生,他們透過暴力、不光彩等手段掠奪,佔有土地。並且氣焰也是很高調,這些元勳自持勞苦功高,曾也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好兄弟,所以無所顧忌。朱元璋也告誡過,但他們並不把告誡放在心上。他們的做法不僅影響國家與社會安定,還關係到朱氏王朝存在。於是相繼踏上殺功臣這條路上,最慘烈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連人數都上萬人。
胡惟庸
胡惟庸(?~1380),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為李善長的同鄉。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時,歸附紅巾軍,頗受寵信。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獨攬丞相大權,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上的奏章,胡惟庸必先取閱,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不上報。他任意提拔、處罰官員,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於他的門下,送給他的金帛、名馬、玩好,不計其數。胡惟庸一時間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的擅權亂政,深惡痛絕,便把他的劣跡上告朱元璋。誰知竟被胡惟庸聞知,忌恨在心,企圖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可見胡惟庸氣量狹窄、心計毒辣。
對於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略有察覺,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又有阻隔占城貢使一事發生,胡惟庸等人未及時引見占城貢使,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將他們盡行囚禁,不難看出,此時胡惟庸已經受到朱元璋的嚴重猜忌。就在這年十二月,又查出汪廣洋被賜死時,有個從死的妾陳氏,竟是獲罪後妻女並皆入官的陳知縣的女兒。朱元璋得知後,更為震怒,說道:“沒官婦女只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敕令法司要徹底追查此事,因此從胡惟庸以至六部堂屬各官都難辭其咎、負有罪責。此時胡惟庸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在胡惟庸已明顯失寵的情況下,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塗節首先告胡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胡惟庸的許多隱私。 朱元璋接到告變後,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隨即就把胡惟庸處死了。
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了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而藍玉是洪武時期的主要將領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15萬大軍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人,大勝而歸。此後,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被晉封為涼國公,位居大將軍之職。藍玉統兵多年,在軍中頗有威望;麾下驍將十餘員,個個勇猛善戰。以一介武夫起家的朱元璋,原本就最忌武人擁兵;而藍玉卻自恃功高勢大,驕橫不法。
在軍中,他擅自黜陟將校,進止自專,甚至不聽君命。某次北征還師,夜扣喜峰關,關吏沒有及時接納,藍玉就縱兵毀關強行進入,這一舉動顯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藍玉霸佔東昌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鄉里。此事後為御史舉劾,但藍玉竟怒逐御史。他還讓家人私買雲南鹽1萬餘引(每引200斤或400斤),進行走私。又因奏請多未採納,一直對朱元璋心懷不滿。這些做法,終於讓朱元璋動了殺心。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就將他處斬,並族誅了三族。平時與藍玉有關係莫逆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位“逆黨”,遭到了抄家滅族的下場。當時因這個案件而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都被殺戮殆盡。朱元璋還手詔布布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了將權對皇權的潛在威脅,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軍權皆出於朝廷,不敢有所專擅。
這些開國功臣們功高過主,無視朱元璋,其心理也一直在膨脹。深研歷史的毛主席就曾說過,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成為新貴之後,野心和貪慾就逐漸的膨脹起來。皇帝的禮遇是有限的,他們的貪慾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的根本利益,就會落得悽慘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