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一是多雨的氣候。

    不要小看這一因素,在古代交通條件落後的情況下,雨水過多甚至會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的氣候,要比現代溼潤很多,夏秋季節降水豐富,特別是遼東半島一帶,雨季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形成了廣闊的沼澤地。

    要命的是,隋唐遠征高句麗,嚴寒的冬季肯定不能出兵,只能選擇在春季,結果經過數月的行軍,不但碰上了折磨人的雨季,還要穿越泥濘難行的沼澤地。這樣一來,軍隊行軍速度被拖慢,還會影響到最重要的糧草補給,仗還沒打就輸了一半。

    二是磨人的地形

    除了多雨泥濘之外,高句麗人還有另外一樣得天之寵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起伏不定的磨人地形。遼東一帶山區丘陵密佈,對於隋唐最高時能有上百萬人的龐大遠征隊伍來說,要在大雨中透過這樣的地帶,對於物資的消耗非常巨大。就比如隋煬帝徵遼東時,就在這一地區遇到了糧草不濟的情況,被迫撤軍。

    而在隋唐軍隊為這種地形苦惱時,高句麗人則依靠著這樣的優勢在沿途建立了許多山城,不時出兵襲擾,搞得隋唐軍隊苦不堪言。他們要想打到高句麗腹地,還必須將這些山城一個個拔掉,行軍速度又大大減慢。

    三是高句麗軍隊善戰,猛將輩出

    能夠在此前數百年間,多次與中原政權爭鬥,高句麗人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史料記載他們“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是實實在在的戰鬥民族。並且在多年的戰爭中,高句麗歷史上也出過不少的猛將。

    隋煬帝第三次出征高句麗,本來在前期取得了極大的優勢,結果被高句麗統帥乙支文德用狡猾的拖延戰術磨了幾個月,導致隋軍糧草告急,無奈撤軍。李世民遠征高句麗時,他的對手變成了比乙支文德更難纏的淵蓋蘇文,雖然多次取得大勝,終究沒能擊垮淵蓋蘇文以傾國之力組織的防禦,只能選擇撤軍。

    四是高句麗擁有雄厚的實力

    在許多人看來,高句麗不過是東北亞的一個彈丸小國,能夠蹦噠那麼久,運氣也佔很大的一部分。這樣想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高句麗擁有著雄厚的實力,這也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早在兩漢時期,高句麗的農業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到了隋唐時,鐵器的廣泛應用使得高句麗農業興盛,人口大量增加。唐太宗時期,全國人口有三百萬戶,同時期的高句麗呢?他們的人口多達六十萬戶,是東北亞的霸主。要知道,被隋朝滅掉的陳朝,亡國時人口都沒高句麗多。

    這樣充足的人口,使得高句麗軍隊人數在唐初達到了六十萬人。怎麼樣?僅從這一點來看,高句麗就根本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弱。

    正是以上這些因素,讓高句麗在隋唐多位帝王的進攻下堅持了下來,成為極為難啃的一塊骨頭。直到唐高宗繼位後,才聯合新羅滅掉了這個難纏的國家。

  • 2 # vss射手步槍

    1、反覆無常

    歷史上打敗過高麗很多次,但是投降後復叛。

    高麗每次打仗一旦發現事不可為,會選擇詐降,而後又會叛亂。

    2、天氣原因

    古時打仗受天氣和季節影響特別大,和現代戰爭完全不同,高麗緯度偏高,冬季來的早時間長,夏季道路泥濘難行,難以用兵,所以每年只有秋季很短時間適合用兵,時間至多三個月,所以高麗上下每次均嚴防死守,堅壁清野,因為他們知道等冬季來臨,中原王朝就不得不退軍了。

    3、後勤補給困難

    當時的東北還不是現在的北大倉,中原王朝對當地的控制力也不強,這就使得就近補給會很困難,而從中原運送補給,就會顯得負擔過重。

    隋朝三徵高麗,給自己的財政帶來了巨大負擔,也是隋朝滅亡的一大原因。

  • 3 # 我是龑龑

    一、多雨的氣候。不要小看這一因素,在古代交通條件落後的情況下,雨水過多甚至會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的氣候,要比現代溼潤很多,夏秋季節降水豐富,特別是遼東半島一帶,雨季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形成了廣闊的沼澤地。

    要命的是,隋唐遠征高句麗,嚴寒的冬季肯定不能出兵,只能選擇在春季,結果經過數月的行軍,不但碰上了折磨人的雨季,還要穿越泥濘難行的沼澤地。這樣一來,軍隊行軍速度被拖慢,還會影響到最重要的糧草補給,仗還沒打就輸了一半。

    二、磨人的地形。除了多雨泥濘之外,高句麗人還有另外一樣得天之寵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起伏不定的磨人地形。遼東一帶山區丘陵密佈,對於隋唐最高時能有上百萬人的龐大遠征隊伍來說,要在大雨中透過這樣的地帶,對於物資的消耗非常巨大。就比如隋煬帝徵遼東時,就在這一地區遇到了糧草不濟的情況,被迫撤軍。

    三、高句麗軍隊善戰,猛將輩出。能夠在此前數百年間,多次與中原政權爭鬥,高句麗人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史料記載他們“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是實實在在的戰鬥民族。並且在多年的戰爭中,高句麗歷史上也出過不少的猛將。

    四、高句麗擁有雄厚的實力。在許多人看來,高句麗不過是東北亞的一個彈丸小國,能夠蹦噠那麼久,運氣也佔很大的一部分。這樣想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高句麗擁有著雄厚的實力,這也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早在兩漢時期,高句麗的農業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到了隋唐時,鐵器的廣泛應用使得高句麗農業興盛,人口大量增加。

    唐太宗時期,全國人口有三百萬戶,同時期的高句麗呢?他們的人口多達六十萬戶,是東北亞的霸主。要知道,被隋朝滅掉的陳朝,亡國時人口都沒高句麗多。這樣充足的人口,使得高句麗軍隊人數在唐初達到了六十萬人。怎麼樣?僅從這一點來看,高句麗就根本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弱。

  • 4 # 晨星1928

    中國歷史以來;因交通不便,軍隊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在封建皇朝,一些偏遠山區,軍隊也為之耐何,歷以來都以官匪依存,只要匪徒不侵犯官府權利,官府也只能聽之任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到了近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的發展,匪患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慢慢的匪患勢力,也隨之越來越小,匪徒擾民的事也隨之而消失。

  • 5 # 歷史的影子

    高句驪,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在隋唐史中更是有著他的一席之地。

    從西漢時期開始,高句驪、百濟和新羅就雄踞整個朝鮮半島,歷時700餘年。東漢末年之後直到南北朝時間裡,中原政權多次更迭,對外族影響力大幅下降,高句驪逐漸發展為東北那邊最強的國家。高句驪和中國曆來的外部敵人又有一點不一樣,高句驪又有他特殊的一點,它是一個農耕國家。遊牧政權靠天吃飯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侷限,一旦生產力不繼就很容易內亂。作為一個農耕國家,高句驪國力發展則非常穩定,政體嚴密,後勤保障度高,每當中原政權出現動亂就伺機而動。在北周滅掉北齊之後,北齊的皇族高寶寧率軍出逃,且一直不斷在對抗北周,到楊堅取代北周建立大隋以後,又在不斷的對抗大隋,這股北齊殘存勢力一直是隋朝心病。其中,高句驪一直都在大力支援高寶寧,甚至高句驪王平原太王親自帶兵,聯合突厥和契丹一起營救高寶寧,直接介入到中原王朝的內戰中。後來大隋建立,北方政權穩固的情況下,朝鮮三國開始稱臣,年年朝貢,與他們同時朝貢的還有另外一箇中原政權,陳朝。在大隋和南陳對峙的時間裡,高句驪也不斷聯合突厥、靺鞨、契丹和南陳攻擊大隋,直到大隋統一中國後,高句驪仍不時主動發起攻擊。公元598年隋文帝派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陸軍統帥,周羅喉為水軍統帥,共率領30萬大軍分水陸進攻高句麗。

    奈何當時正處於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困難,而在水軍方面又遇上了海上風暴導致許多船隻沉沒,所以這也導致了隋朝不得不暫時退兵。也因為這次戰爭隋帝國將士損失慘重,這令隋文帝停止了對高句麗的征討。楊堅在征討高句驪檄文裡說的是「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而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說明高句驪對靺鞨和契丹有極強的控制力,這點也讓隋唐兩代一直頭疼不已。到了隋煬帝時期,高麗王高元屢屢侵犯隋帝國邊境、挑釁隋帝國的威嚴,因此引起了隋煬帝強烈不滿,下令再次征討高句麗。然而卻因為隋煬帝三次錯誤的征討高手麗計劃,在征討途中百姓死傷慘重。

    隋帝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任何收穫,一時間隋帝國烽煙四起,最終走向了滅亡。到唐朝,雖然把大隋拖垮了,但是高句驪自己也消耗甚大,於是唐立朝之初高句驪就向唐稱臣納貢了,同時,又在遼河不斷修建防禦工事,以作備戰。隋朝滅亡後,唐朝繼承了隋朝的正統地位,並根據隋朝的滅亡做出了很多改革,但是卻有一點在外交上面的政策卻始終不變,這就是遠征高句麗!

    李世民聽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派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領一隻偏師水陸並進,在高句麗境內四處征戰搞破壞,最終迫使高句麗王將自己兒子交給長安做人質。

    唐高宗繼位後,高句麗不思悔改居然再次聯合百濟攻打大唐屬國新羅。唐高宗命程名振、蘇定方率軍北擊高句麗。同年六月又派薛仁貴兵鋒直指赤烽鎮,直到第二年才滅掉了高句麗這個心腹大患,了結了隋唐4位帝王的心願。值得一說的是,後來武則天時期唐朝內政混亂,對朝鮮半島控制力減弱,朝鮮三國中歷來最弱小的新羅趁機將高句驪和百濟的舊地完全蠶食,完成了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當然這是後話了。所以,中原宿敵,西漢時匈奴,兩宋時金元,大明時蒙古,則隋唐時就屬高句驪了,其危害性更甚突厥吐蕃,非打不可也非滅不可。這當然是中央王朝所不能容忍的,也因此隋唐兩朝這四位帝王才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高句用兵。

  • 6 # 靜夜思160519196

    注意,是高句麗不是高麗。高句麗雖然實際控制的領土很小,但是它本身就是戰鬥民族,可以做到全民皆兵。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的最前端,地理位置上就是易守難攻,要正面打掉它非常困難。歷史上漢武帝,司馬懿,唐高宗都是水陸並進,而朝鮮戰爭,美軍也是在仁川登陸,把朝鮮軍攔腰截斷。

  • 7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可不能小看高句麗,高句麗從長遠戰略來看,高句麗勢力強大,極盛時疆域東臨日本海,南部控制漢江流域,西北跨過漢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隋唐兩朝跨度70年,歷時四代帝王,耗費大量國力,只為征服此地,高句麗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原要想安定,必定要控制佔領高句麗,從隋文帝楊堅就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從此開始隋唐兩朝征討高句麗戰爭,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人力,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征服高句麗,隋煬帝楊廣視高句麗為心腹大患,舉全國之力征服高句麗,大業八年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後勤保障民夫二百二十萬,兵敗遼東城,隋朝滅亡和征服高句麗關係極大,可見楊廣深謀遠慮,防範於未然,防微杜漸,若任其坐大坐強,必定威脅中原安全穩定,對中原構成長期威脅。當年隋文帝楊堅告誡高句麗,遼河之廣,何如長江,高句麗非常不安分,高句麗私下和東突厥結盟,妄圖東西夾擊中原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也說,不遺後世憂也,吾高句麗不滅,也許憂的不僅是唐朝後世,而是整個華夏的後世。

  • 8 # 春風解語

    導讀隋唐時代,戰爭頻發,吐谷渾、突厥、吐蕃等國均有戰爭發生,在隋唐史上,有一個國家,被兩代帝王征討,那就是高句麗,一個彈丸之地,讓兩個朝代的帝王頭疼不已。為了對付這個高句麗,隋煬帝冒著滅國風險,也要誅滅於它,唐太宗甚至為之御駕親征。為了征服高句麗,隋唐兩朝,都做了無盡的努力,但是為什麼這麼一個小國家,倒成為了難啃的骨頭了呢?

    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的反覆無常,非常頭疼,誓要征討這個國家。

    那麼為什麼兩代帝王都對這個地方耿耿於懷呢?

    1、高句麗對於隋唐兩朝都是兩面三刀的性子,時而臣服,時而背叛,令煌煌天朝很是頭疼惱火。

    2、隋朝發動征伐高麗的原因,是為了收復遼東四郡,但是效果並不是太好,以至於造成國內的叛亂,動搖了大隋的國之根基,為亡國埋下了伏筆。

    高句麗為什麼難以征服,和他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關係。

    地理位置決定了遠征的困難,首先高句麗的位置是易守難攻,有山作為天然屏障,要攻下來也實在不容易。

    古代高句麗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而隋唐兩代的都城,距離高句麗實在遙遠,再加上古代的交通工具實在是不太方便,長途跋涉本就辛苦,更何況是要對高句麗發動戰爭了。

    高句麗的位置,決定了他的戰略優勢

    史書介紹,高句麗的控制範圍在遼陽鐵嶺一域,但是實際上,以高麗的性子,應該不僅僅是這些地方被控制,北京附近,河北北部長城一線,應該都有他們的足跡,要不然隋唐兩代帝王不能對一個彈丸之地念念不忘。

    高句麗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驪(麗)”指的是“山川紆曲”,可以想見,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極其偏遠,有山作為依憑,從高句麗的名字解釋來看,其位置應該在,遼東“二江”流域高峰曲谷之地。這種偏遠而有天然屏障的地方,確實不好征伐,憑山而附,易守難攻。

    隋煬帝的第一次征討,因為冒進輕敵而失敗,第二次因為路途遙遠,天氣惡劣失敗,幾次失敗動搖了國了根本,加速了亡國步伐。

    隋煬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的時候,並沒有把這個國家放在眼裡,一個驕傲的人,註定會失敗。

    隋朝大軍浩浩蕩蕩到達遼河之時,他完全沒有考慮過高句麗的地形,還有遠征的困難,盲目自信。他命令將士修築浮橋渡河,高句麗的屏障在此,豈能讓隋軍輕易就成功,高句麗軍早就設下伏 兵,只等隋軍自投羅網,在隋軍渡河一半之時,開始了反擊,此戰隋軍傷亡慘重。

    雖然隋軍有所傷亡,但是高句麗也是傾盡了力氣,在戰事進行到一半之時,高句麗突然請降,隋煬帝當真,不再繼續進攻,但是此時因為他的狂妄自大,給高句麗了拖延的時間,如此反覆無常,造成了戰機的延誤。

    因為隋煬帝對於高句麗的輕視導致第一次征伐,並沒有落下什麼實惠,這個國家依然反覆無常。

    第二次征討失敗是因為,戰線拉得過長,糧草輜重負荷太大,再加上天氣寒冷,根本無法正常作戰。

    由於隋煬帝的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導致起義頻發,內憂外患,實在沒有精力再去征討一個偏遠之地,所以高句麗的歷史問題又甩給了唐朝。

    唐太宗曾經御駕親征,並沒有消滅高句麗,但是起到大大的震懾作用,到唐高宗時代,高句麗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駕親征,和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帶領浩浩蕩蕩十萬大軍,開拔高句麗。

    皇帝親征,必然士氣高漲,再加上唐朝的國力繁榮,這簡直就是一個上高中的孩子打幼兒園小朋友,公元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天然防線,長驅直入準備一舉攻下高句麗,眼看勝利的果實就要被摘進框裡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唐太宗在安市受阻(今遼寧鞍山海城境內),天氣實在是太惡劣了,苦寒之地的霜雪擋住了唐太宗前進的道路,這一次依然無功而返。

    唐太宗這一次東征,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結果,但是連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等十幾座城池,還從遼州、蓋州、巖州三洲,遷徙了七萬人口到了中原地帶,繳獲牛、馬各五萬餘,這一戰的收穫其實不小,也大大震懾了高句麗。

    到顯慶五年三月初十時,唐高宗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劉伯英等水陸大軍13萬渡海登陸,再一次征討高句麗,唐軍先鋒搶灘登陸,上山結陣,與百濟守軍展開激戰。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首百萬,百濟宣告滅亡,這一次高句麗的盟國被消滅了。唐高宗又對高麗發起了數次戰爭皆未成功,高句麗依然堅挺。

    高句麗的滅亡,起於內亂,隋唐兩朝打不下來,也是有其歷史原因

    嚴格說來,高句麗的滅亡是內亂所致,高句麗泉蓋蘇文死後,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然後自己出巡了,弟弟泉男建、泉男產協助料理國家事物,泉男建趁機篡權,自任莫離支,發兵要討伐泉男生,這種戲碼是不是很常見,泉男生沒有辦法,在最危急的時刻,只好求助大唐。

    唐朝派大將軍救泉男生,並且討伐高句麗。此後唐軍與泉男生鼎力配合,終於在唐軍衝進城那一刻,俘虜了泉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據史料記載: 唐軍平定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又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新羅。

    高句麗如此難以征討,兩代王朝都拼力而為,都有其歷史原因不能拿下。

    綜合歷史原因,高句麗這塊硬骨頭難啃,有如下幾點:

    1、高句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難以征服,雖然他的武力值不是最佳,但是打防守還是綽綽有餘,一旦憑藉天險,任你苦戰也討不得半點好處。

    2、天氣惡劣,遠征本就討不得好,適合打仗的時間不多,等軍隊千里迢迢趕到,已經耽誤了最佳戰鬥時機。

    3、高句麗能成為一個國家,自然有國家的完整體系,並不是散兵遊勇,具備一個國家的軍事體系,以及政治體系。

    高句麗反覆無常,表面臣服,其實內心並不樂意做附屬之國,如果不是內亂,他龜縮一隅,還真不知道怎麼才可以拿下這塊硬骨頭。

  • 9 # 茶香一縷

    因為高句麗根本就不是彈丸之地,三國末年司馬懿擊敗遼東軍閥公孫淵之後,將遼東百姓內遷,之後又因為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對遼東和朝鮮北部地區的掌控。高句麗、慕容鮮卑等異民族趁虛而入,經過混戰博弈,最終高句麗勝出,奪取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一躍成為雄霸東北亞的大國。戶口數百萬,可動員的兵力達數十萬之多,甚至比同時期的南陳都要強大,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面對高句麗這一勁敵,隋唐統治者數次徵高句麗,想畢其功於一役。但高句麗也是處於上升期的大國,國力強盛、士卒敢戰,雖然正面作戰不是對手,但卻步步為營、節節抵抗,給中原軍隊以很大殺傷。加之遼東氣候多雨,後勤運輸困難,中原軍隊水土不服等原因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時間一長,後方不穩,只能撤兵。

  • 10 # 南朝居士

    高句麗不是彈丸之地啊,也不是個遊牧國家,而是個高度成熟的農耕政權,有176城,69萬多戶。

    而隋朝800萬戶,而唐朝初期貞觀年間,只有二百萬戶啊。

    想單純的透過戰爭滅亡這麼大體量的政權,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須政治為主,軍事為輔的手段,

    最後唐高宗滅亡高句麗,也是因為他們內部出了問題,他們的莫離支當了帶路黨,把唐軍引來打自己的弟弟,這才滅亡了他。

  • 11 # 歷史縱橫帝

    首先說明高句麗是我國扶余人在我國境內建立的政權,後來擴充套件到朝鮮半島。民族以濊貊和扶余人為主,後又吸收了部分靺鞨人以及三韓人。高句麗從公元37年漢朝時期開始建國到公元668年被唐朝滅掉,前後存續了600多年。

    高句麗原來和中原並不接壤,在三國時期由於遼東公孫氏被曹魏滅掉後開始蠶食遼西領土。這下把曹魏惹惱了派毌丘儉帶兵攻破高句麗都城丸都城,高句麗差點亡國。在兩晉南北朝中原大動盪的歷史時期,沒人能夠估計東北的高句麗只能任其發展。所以在這段週期內高句麗蠶食中原遼東領土,版圖達到鼎盛。等隋朝結束數百年分裂統一全國的時候,誰也無法容忍身邊還有一個獨立的政權。所以隋唐四代帝王持續攻擊,終於在唐高宗時期平定高句麗。為何隋唐四代帝王都把高句麗看成心腹大患持續攻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高句麗是不是遊牧政權,是有鮮明中央集權性質傳承數百年東北亞強國

    高句麗由古扶余人建立的政權,具備完整傳承的中央集權過渡。這個通常只有中原地區才有這樣的王朝,這在東北地區首次出現。當時隋唐雖然強盛能對東北亞實施影響和輻射,但是誰都沒有真正掌控這裡。本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傳統思想這樣的政權要麼併入中原王朝要麼滅掉才能實施教化,使其不能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存在。

    高句麗由嚴格等級的管制和郡縣治理體制,法律、文化乃至宗教信仰都與中原一脈相承。所以這樣的過渡不能納入中原王朝,幾乎就不能算是完成了統一。如果按照唐太宗李世民的說法就是:“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在隋唐時期高句麗桀驁不馴,兵強馬壯極具攻擊力

    高句麗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生活著數百萬人口,軍隊人數巔峰時期都超過六十萬。國內戰士尚武極具攻擊性,況且裝備了重灌起兵。穩定的兵員、源源不斷的糧食產出以及能征慣戰的戰士都給了高句麗野心,所以即便對上隋唐也是不服不忿的。對隋唐來說也是我國曆史上強悍的王朝被稱為天朝上國,怎麼可能會允許一個東北亞小霸主整天在家門口上指手畫腳。

    高句麗不但對中原王朝指手畫腳,而且繼續侵佔遼西領土。這下惹惱了隋文帝楊堅,但是中原王朝向來講究師出有名所以就寫了一封威脅信給高句麗國君::“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句麗連忙撤軍賠罪,但是高句麗典型的記吃不記打繼續蠶食隋朝領土這下把隋朝惹急了戰爭爆發了。

    其實高句麗這一套早就用的無比純屬,不過之前那是對分裂的歷史時代。當時政權更迭較快顧不上它,才讓它蠶食領土逐漸壯大。但是這次他遇到的是隋唐,雖然逞一時之勇但是註定被掃平的命運。

    高句麗曾經有與突厥聯手對付隋唐的戰略,讓隋唐感到它更有攻擊性。所以趁國力強盛時務必滅掉他,防止高句麗做大危害中原;讓遼東成為蠻夷之地

    高句麗到隋唐時已經是一個傳承六百多年中央集權的國家,並且兵強馬壯桀驁不馴。這個國度突破了中原封建王朝不能超過三百年的桎梏,這讓隋唐四代有遠見的帝王對它是格外警惕。如果不能趁隋唐大一統王朝國力強盛之機消滅它,萬一中原陷入分裂只能坐視高句麗做大。如果高句麗無限擴張,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災難。所以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時代帝王持續不斷的攻打高句麗終獲成功。

    高句麗雖然和中原各方面一脈相承,但是其蠶食中原領土對中原王朝敵對的態度讓儒家大臣們視為蠻夷。因為從周朝時期此地就是箕子朝鮮、孤竹國以及漢四郡的故地,所以屬於漢家天下。此時居然被蠻夷侵佔,肯定不能執行此漢家故土淪為蠻夷之鄉。而且高句麗受隋唐壓制,居然和突厥眉來眼去打算夾擊隋唐。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跨度長達70年的持續攻擊終於平定高句麗。這種困難程度與大清王朝三代帝王平定西北準噶爾叛亂有一拼。

    小結:

    綜上所述,高句麗是有底蘊和文化傳承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東北小霸。這個國度跨越600多年極具攻擊性且不服從中原王朝管理,因此有危機意識的隋唐帝王才會不遺餘力的完成對高句麗的平定。

  • 12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並非如此,真正讓隋唐頭疼的是吐蕃。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那麼就需要和親。)

  • 13 # 真正鱷魚不哭

    是高句麗(或高句驪),不是高麗。高句麗是公元前後至7世紀,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一部分的一個古國。高麗則是10世紀時位於朝鮮半島中南部的另一個國家,二者不是一回事。一般認為,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屬於中國古代史範疇,而高麗是朝鮮民族國家。

    而高句麗也不是彈丸之地。最盛時其領地包括遼東半島、遼河平原松花江平原一部以及朝鮮半島大部。高句麗是在東漢末年漢朝勢力收縮期興起於長白山地區,其後魏晉六朝中原大亂,高句麗乘機吞併漢武帝所設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基本控制朝鮮半島。其間,高句麗一度受到興起於遼東的慕容鮮卑壓制,但慕容氏忙於爭雄中原,很快就不再關注遼東,高句麗藉此獨大。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高句麗也轉為恭順,而魏末動亂時又復起,而北齊北周均受突厥壓力,無暇顧及遼東方向。

    隋煬帝唐太宗都是在基本解除突厥威脅後,才把目光轉向東北,這是形勢使然。

    高句麗之所以難打,也是地理原因。以中世紀條件,從陸上為大軍運輸補給太困難了,隋煬帝就是因此對民眾壓榨太甚,才引發大起義。

    一旦中原完成海軍建設,由山東半島海上出擊朝鮮半島,降低補給難度,實現兩面合圍,高句麗的末日也就到了。

  • 14 # 咬鐵

    隋唐時期的高麗還真不是彈丸之地,當時的高麗國疆域包括朝鮮半島的大部分,遼東一帶,以及內外蒙古俄羅斯的一部分,從疆域上看已經緊追隋朝,隋朝兩代君主都把迅速崛起的高麗視為外患,唐太宗時期更是把高麗當做頭號外患,雖然高麗沒有主動威脅中原王朝,但是一旦中原有內亂,伺機內侵的事肯定會發生,所以隋唐兩邊絕不能坐視高麗強大

  • 15 # 國際工程貿易資訊

    這個要糾正一下,是高句麗,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東北的地方政權,不是高麗,高麗是中國宋朝以後的史書和朝鮮的王氏高麗搞混淆了,高句麗是很大的國家,跨鴨綠江兩岸,包括遼寧、吉林,朝鮮半島直到漢江南岸的很大一塊領土,可不是彈丸之地,歷史學家說,7世紀時,東北亞氣候比現在溫和,高句麗的人口大約有500萬人,而當時唐太宗時,唐朝全國才有1600萬人口,而高句麗計程車兵也很多,打敗隋煬帝100萬大軍,雖然有隋朝軍隊都是強迫當兵,戰鬥力不強的問題,但是還是證明高句麗有戰鬥力,特別是度過鴨綠江的32萬先頭部隊,只有2700人逃回。而唐太宗徵遼東時,不算遼東的守軍,高彥壽、高慧珍又帶來援兵15萬,要不是李世民能打,早就和隋煬帝一樣,全軍覆滅了,高句麗當然是大問題了,過了幾十年以後才被唐高宗沒掉。

  • 16 # 安陵李庭長

    是高句麗,不是高麗。

    是避免五胡亂華的類似局面再次產生同時消耗世家門閥力量。當時高句麗佔據東北的廣大地區,對中原來說很危險,在它暴兵之前打掉最好。

    很多年後,滿族從這裡興起也說明了這裡地理位置的重要。

    高麗在古代位置偏僻,半島之上,只要它不招惹中國一般不會打它的。

  • 17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先談一下高麗,高麗國是存在於公元918年到1392年的一個王朝,這個王朝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再看看我們的隋朝,我們的隋朝是建立於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轉身我們再看看唐朝,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到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至唐哀帝李祝退位的那一刻起,高麗根本沒有出現,他們之間更是沒有半毛錢關係,估計提問題的這位大大問的是高句麗吧。

    既然說開了,我們就將高麗換做高句麗來解答這個問題,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一個不小的政權,這個國家在漢朝時期,為漢朝的附屬國,然到了三國時期,趁中原大亂之下,原本打算自立的,卻被公孫瓚死死的壓制,成不了什麼氣候,然而這時候,卻出來個噁心的人,這個人就是司馬懿,當初公孫瓚雖然死死的壓制著高句麗,但是卻要面對西邊曹魏的壓力,為了自保,公孫瓚搞平衡戰略,在海上還與東吳有所聯絡,直到後來司馬懿勢大,將公孫勢力所滅,這才讓高句麗在東邊一家獨大,高句麗人群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

    後又在五胡亂華下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直到隋唐時期,一直處在戰亂之外的高句麗有了一定的戰力,鼎盛時期全國擁有精銳部隊60萬人,他們雖然為隋唐時期臣服,但是卻經常在邊境地區掀起戰爭,無辜騷擾邊界,燒殺搶奪,後來為隋朝一戰將一個國家拖垮,再後來的唐朝李治時期,分為了三個國家,而隋朝戰敗,卻也因此崩潰,成為唐朝的嫁衣,後來高句麗繼續作亂,被李世民一戰降服,然雖是降服,但是一旦大唐軍隊離開,高句麗就出爾反爾,再次亂搞,形似那地痞無賴,對付這樣的小國,很費力的。

  • 18 # 莽原文士

    首先,要廓清一個概念:這裡的“高麗”是指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高句麗”,有別於公元10世紀建立在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再者,高句麗的疆域不小,人口不少,不可謂“彈丸之地”。第三,高句麗確實給隋唐等中原王朝帶了很大的麻煩,讓隋煬帝、唐太宗們頭疼,前者還因此而丟掉了江山。下面,小牛就與各位一起簡單探討一下題主的問題。

    一、高句麗是個長壽的地方政權,熬過了中原十餘個王朝,誰能比得了?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王子朱蒙逃至卒本川,聯合當地的貊人,建立了卒本夫餘政權,定都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市五女山城)。34年後,他的兒子琉璃明王渡過渾江,遷往尉那巖(今吉林集安市),建都國內城。天鳳元年(公元14年),琉璃王佔領了王莽新朝的玄菟郡高句麗縣,正式改國號為高句麗。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又遷都朝鮮半島上的平壤。有趣的是,他死後又埋葬在尉那巖國內城,那裡現在叫將軍墳。

    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中原王朝下的地方政權,多數情況下雙方關係還算和諧。只是高句麗一天天做大之後,對中央王朝產生了巨大威脅,隋唐兩朝的四位帝王不得已採取征伐措施,力圖消除掉安全隱患,但是代價確實太大了。隋文帝楊堅發兵30餘萬討伐高句麗,損兵十分之八九,鎩羽而歸。隋煬帝楊廣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間,出動百萬大軍,發動了三次征討高句麗戰爭,卻被敵人分兵合圍,各個擊破,最後以慘敗告終。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進攻高句麗。在重創敵軍有生力量後,因天氣轉冷、糧食補給不足等原因,被迫撤軍。直到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出兵,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將高句麗滅國——到此為止,高句麗已讓隋唐四大帝王足足頭疼了半個世紀。高句麗共存續了705年,高氏一脈傳位28王,跨越了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和唐朝,在紛亂動盪的東北亞巋然不動,展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二、高句麗幅員遼闊,環境優越,資源豐富,奠定了雄厚的國力基礎,想不強大都難。

    全盛時期高句麗的疆域,北至第二松花江畔,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東臨日本海,西接遼河 。高句麗擁有東北亞地區最優質的區域,有山川大海做屏障,使他們遠離中原戰爭,獲得了較為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高句麗核心地帶鴨綠江流域的山谷地帶,氣候溫暖,降雨豐富,空氣溼潤,森林茂密,河流水量充沛,沿岸土地肥沃,適宜種植五穀和桑麻。中原動盪之時,大量中土農民進入該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迅速提高了高句麗農業生產水平。良種大範圍推廣,鐵製農具廣泛應用,牛耕代替人力耕種,帶來生產力的革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因為國家有了豐富的餘糧,高句麗還出現了發達的釀酒業。高句麗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周邊的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物質文明程度可以與中原地區相媲美。有了雄厚的國力做後盾,高句麗人雄心勃勃,躍躍欲試,就有了稱霸東北亞的企圖,也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原王朝相沖突。

    三、高句麗民風驍悍,勝兵數十萬 ,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稱霸東北亞,你說厲害不厲害?

    高句麗人口以濊貊族係為主,雜以靺鞨人與三韓人等。他們接受了中原文化薰陶,崇文尚武,體現出較高的整體素質。長期生存發展於崇山峻嶺之中,與周圍惡劣的生存條件打交道,又錘鍊了吃苦耐勞、百折不撓、不斷進取的民族性格。建立之初,高句麗就把開疆拓土當作基本國策,早早地就顯露出兇猛的進攻性和持久的韌性,這是周邊民族不能比擬的。

    朱蒙統一了高句麗五部,擊潰了北方的肅慎,征服了沸流國,滅掉了北沃沮,在渾江、鴨綠江流域站穩了腳跟。對待強大的夫餘,他們先是納質稱臣,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待到第三世太武神王時,高句麗不僅將夫餘王斬首,武力攻取後,把蓋馬國變成高句麗的郡縣,而且公然向東漢樂浪郡發動進攻。其後,歷代高句麗王先後打敗契丹、百濟、倭國,收降了夫餘,攻取了樂浪帶方兩郡,後來完全佔有了遼東地區。長壽王時攻陷漢城,迫使百濟南遷,使高句麗統治的重心過渡到半島地區。

    高句麗最盛之時,疆域超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有300萬。要知道,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時大唐人口也不過1300萬。高句麗擁有勝兵60萬,而且訓練有素。他們動輒出動數萬大軍,攻擊四鄰,以數量質量雙重優勢取勝敵人。上述三項資料,足以使高句麗據雄踞東北亞,傲視周邊各民族。他們充分利用中原地區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壯大,並逐步具備了強大的實力,敢於在東北地區挑戰中原王朝的權威。

    四、隋唐消耗國力,勞師遠征;高句麗以逸待勞,出奇制勝,確實令人頭疼。

    隋唐兩朝攻打高句麗,通常是採取海陸併發、合圍突擊的戰略。戰爭程序緩慢,曠日持久,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超常規超限度的透支,拖垮了隋朝的經濟,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調動113萬兵力,向高句麗發起了總攻擊。其陸路進攻路線迂遠曲折,先是透過榆關(今山海關),繞過遼東灣,渡過遼水,趨向平壤,鼓角相聞,旌旗綿延近千里。水軍由東萊出發,穿越驚濤駭浪,抵達朝鮮半島,在浿水河口登陸,幾百艘戰艦首尾相連,竟達百里。為加強水軍,隋朝在四川等地伐木取材,在揚州等地造船,在登州等地訓練。如此巨大規模的戰爭,需要調配舉國資源,投入數百萬甚至更多的人力,千里饋糧,保障供應。一旦戰事失利,前功盡棄,幾十萬士卒拋骨他鄉,多少人家破人亡……隋煬帝用兵力度過大,造成巨大的災難,終於引發了農民起義,導致王朝覆滅、身死人手的結局。

    高句麗人則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優勢,拖垮隋唐軍隊。並不失時機,主動出擊,騷擾、偷襲並圍殲敵人,以弱勝強。東北地區夏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多雪,道路不是泥濘不堪,就是冰滑難行。起伏多變的山巒丘陵,不利於隋唐大部隊的行進。隋煬帝第三次征討高句麗時,就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乙支文德抓住隋軍急於取勝的心態,將對手牢牢拴住,使其動彈不得,耗盡糧草,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不得不黯然退兵。唐太宗御駕親征,本期待全勝而歸,不想卻遭遇了比乙支文德還要強大、還要狡猾、還要難纏的淵蓋蘇文,結果也是十分慘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拐賣兒童為題材的電視劇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