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底下之所以只有一個諸葛亮,那就表明諸葛亮的人品是獨一無二的。史上那麼多有能力的權臣,最後都謀朝篡位了,但是諸葛亮沒有,他甚至想都沒有想過這件事,從他培養兒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龐統不一樣,他未必就會有諸葛亮那種赤誠之心。龐統在多次北伐失意以後,如果不打算北伐了,那麼就會窩在蜀漢內部,大權獨攬之下,龐統會做些什麼呢? 很可能會跟東吳的諸葛恪一樣,成為架空皇帝的權臣。劉禪就會成為龐統的傀儡,即使龐統不會謀反,但是劉禪也不會擁有權力。 發展到最後的話,龐統會成為曹操那樣的人物,這麼一來蜀漢不用等到司馬昭來討伐,內部就會像東吳一樣,出現各種內亂。
10
回覆列表
  • 1 # 苦水君聊史

    這個問題要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劉備太清楚諸葛亮的重要性了,基本上沒有把他帶到過前線戰場,同為軍師的龐統和後來的法正都有冒險上前線陣地的記錄,尤其是龐統甚至因為這個死了,從總體的表現來看,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絲毫不遜色於龐統,但是劉備基本沒讓諸葛亮上陣過,因為諸葛亮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龐統沒了還有法正頂上,法正沒了還有馬良等謀士,但諸葛亮的作用無人能夠取代,帶上前線萬一出事劉備悔青腸子都沒法挽回。

    但是非要把諸葛亮弄死,也沒辦法,入川前諸葛亮就嚴肅叮囑過龐統,一切要小心謹慎,龐統認為是孔明在輕視自己,於是貪功冒進,中了埋伏,不幸犧牲於落鳳坡,龐統當時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出謀劃策親上戰場,而劉備前一任的軍師中郎將正是諸葛亮,諸葛亮在任上活下來了,龐統在任上死了,只能說生死有命,假如是諸葛亮在落鳳坡死了,龐統的確有可能擔任諸葛亮的位置。畢竟之前“親待亞於亮”,且他和諸葛亮是同學,同為荊襄士人,跟著關羽留守荊州,但是吳蜀聯盟可能就要出現問題了,因為龐統是在東吳不得志後,才來到劉備這方的,很難說龐統對東吳沒有意見,或者敵視的態度,即便龐統把吳蜀聯盟的計劃執行到底,在劉備這邊也很難徹底頂替諸葛亮的位置。

    諸葛亮對劉備和蜀漢的意義遠非一個謀士的作用,在荊州時,劉備已經把諸葛亮的位置擺在關張之前,是劉備下面的二號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明於治而為相”,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相材,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是劉備走出荊州困局的關鍵人物,與東吳借地立足與其結盟全是諸葛亮的手筆。

    資歷,能力,威望缺一不可,不是劉備對誰親密誰就可以掌權,如果諸葛亮真死在戰場了,那麼有相當一段時間都無人能填補這個空缺,再保險點,把那塊權力化開,分給多人擔待也不是不行,劉備用人雖說善於識人,善於用人,但是到底是一個君主政客,在臨死前的託孤安排就可以看出,劉備最後對諸葛亮都不是完全放心,假如是龐統的話,劉備對其更不放心。

    諸葛亮那個位置,不僅對能力有極為苛刻要求,對其心志、私德、情商、格局全都高要求極高,很顯然龐統的軍事能力和理政能力能達到諸葛亮的水準,但是情商與格局顯然差了諸葛亮一籌,如果在落鳳坡諸葛亮身死,即便是劉備照樣稱漢中王到最後稱帝,龐統完全接替諸葛亮的位置,蜀漢的結果也不會更好,因為蜀漢後期面臨的局勢太過於複雜,以龐統的情商和格局完全應對不了,千百年來託孤大臣常有,但是能做到諸葛亮那種境界的卻僅此一位,諸葛亮幾乎把自身的才能施展到了極致地步,最後都沒能挽回蜀漢,換做龐統的話,只會更糟。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龐統一死,劉備斷了一臂;諸葛亮要是死了,劉備就丟了心。

    靠著張飛等人的努力,可能益州最終還是能打下來,但是,之後呢?

    劉備千辛萬苦打下益州,益州是他稱霸的基業,打完仗以後,需要有人治理,誰來治理?只能是諸葛亮,這是諸葛亮最擅長的,換成其他人,都不如諸葛亮。

    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龐統這個人,打仗應該是挺厲害,但是,面對亂糟糟的蜀中局勢,如果讓龐統來治理,恐怕不會像諸葛亮這樣,短時間內穩定局勢,那樣的話,劉備爭奪漢中時,後方不一定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未必能爭得過曹操。

  • 3 # 寶寶佳

    這個問題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打下益州以後,沒有諸葛亮只有龐統的蜀漢,到底會變得如何?諸葛亮是蜀漢尤其是後期蜀漢的頂樑柱,如果讓他在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去世的話,那麼蜀漢後來會怎樣呢?龐統能夠做的比諸葛亮要好嗎?

    龐統在軍事上見長,治國未必就是諸葛亮的對手。

    在軍事上來說,龐統的確是一把好手,劉備進入四川以後,吩咐諸葛亮駐紮在荊州,而帶上了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

    所以說龐統在劉備心目中,分量是相當重的。在順利擊敗了張魯大軍以後,龐統便為劉備謀劃奪取西川的辦法。他分析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興夜殺去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殺掉劉璋大將,隨後再奪取成都。下策則是退回白帝城,再想辦法慢慢奪取成都。

    這三個辦法劉備選擇了中策,下策劉備覺得太慢,而且選擇下策的話,那這趟入川就白來了。上策則顯得太著急,因為人心未定,就擅自殺掉劉璋,這不利於劉備統治西川。

    所以劉備選擇了中策,也正是因為中策,龐統才戰死在了路上。不過龐統的策略是十分全面的,可見軍事上他的眼光十分獨到。但是我們看不到龐統的治國能力,反觀諸葛亮,在奪取荊州以後,能夠迅速穩定荊州局面。

    在奪取益州以後,又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劉備穩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時候,諸葛亮這邊居然能調動全成都的百姓前往漢中支援。可見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實在是太強悍了。

    所以龐統的治國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但是軍事能力要優於諸葛亮,以這個作為大前提,我認為劉備集團的未來會是這樣的。

    龐統帶領大軍攻打漢中,因為後備不足,多次退回益州。

    龐統的領軍能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出征漢中的時候,劉備就不會帶上法正了,所帶的一定是龐統。龐統進入漢中以後,雖然在戰場上會有大的突破,可是後援糧草供應不上,這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剛剛征服益州集團,人家都還不服氣呢!你現在讓人家無償貢獻糧草給你,這件事並不現實。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人選坐鎮益州,才能調動糧草。

    可惜諸葛亮在落鳳坡就戰死了,所以現在成都能夠充當此任的人,或許只有法正。我們知道法正也是以軍事見長,對於內勤方面的事務,他並不懂。

    這個時候的龐統在多次斷糧以後,只能選擇撤軍。漢中之地,將會再次落入曹操之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件事跟後來諸葛亮北伐的遭遇是一樣的,諸葛亮北伐因為常常供應不上糧草,所以總是半途而廢。負責供應糧草的李嚴,顯然能力不足,所以貽誤了戰機。

    這個時候劉備和曹操將會因為漢中之地,展開各種殊死爭奪。而漢中還沒打下的時候,荊州就已經丟了,這對劉備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從此劉備就只剩下了益州這一塊地盤。

    龐統打下漢中,但是蜀漢已經無力北伐。

    在多年的辛苦戰鬥下,恰逢曹操去世的時機,龐統終於打下了漢中郡。從此擁有了漢中的土地和百姓。這個時候漢中的百姓應該不會被曹操遷走,畢竟這裡還是曹魏的地盤。

    所以這個時候的蜀漢實力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提升,因為他們得到了漢中的土地和軍民。可這個時候五虎上將也相繼離世,跟隨龐統的將領們都是不怎麼出名的將領,戰鬥能力上要差很多。

    所以龐統如果執意要北伐的話,我覺得成功的機率並不大。因為輸送糧草是一個問題,沒有優秀戰將是另外一個問題。蜀漢就是因為缺少人才,所以才會在北伐的時候處處碰壁。

    多次北伐無望後,龐統也只能回到朝中。但是他不甘心一直在家吃喝等死,一定還是要想辦法北伐。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蜀漢內部被掏空,不用外人來打,蜀漢自己就崩潰了。

    這就跟後來姜維一直揚言要北伐是一樣的,北伐的確對曹魏有威懾力,但是同時也在大量消耗蜀漢的經濟。

    總結:龐統北伐失意,可能會走上自立的道路。

    天底下之所以只有一個諸葛亮,那就表明諸葛亮的人品是獨一無二的。史上那麼多有能力的權臣,最後都謀朝篡位了,但是諸葛亮沒有,他甚至想都沒有想過這件事,從他培養兒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龐統不一樣,他未必就會有諸葛亮那種赤誠之心。龐統在多次北伐失意以後,如果不打算北伐了,那麼就會窩在蜀漢內部,大權獨攬之下,龐統會做些什麼呢?

    很可能會跟東吳的諸葛恪一樣,成為架空皇帝的權臣。劉禪就會成為龐統的傀儡,即使龐統不會謀反,但是劉禪也不會擁有權力。

    發展到最後的話,龐統會成為曹操那樣的人物,這麼一來蜀漢不用等到司馬昭來討伐,內部就會像東吳一樣,出現各種內亂。

    東吳的內亂是他們逐漸衰弱的重要原因,所以龐統可能會直接將蜀漢帶向滅亡。如果龐統沒有這麼做的話,那麼自古權臣也是沒有好下場的。

    劉禪在龐統死後,重新掌握大權,一定會對龐統進行清算,而龐統的黨羽大多數都遍佈在軍中,一旦清算起龐統的黨羽,那對蜀漢來說又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畢竟蜀漢內部壓根經不起這種折騰,結果很可能會導致像李傕郭汜那種小人物,成為了蜀漢的掌權者,最終再次架空劉禪。

    劉備辛苦打下來的天下,從龐統弄權開始逐漸走向衰敗,一直到龐統被清算以後,走向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個時候只要曹魏或者東吳保持穩定,那麼蜀漢一定還是第一個滅亡,而且速度比現實中還要快得多。龐統成了蜀漢的劊子手,這也是說不準的事情。

  • 4 # 袁衛宇

    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說法,言過其實。龐統的確有些才能,和同輩人相比較,也是比較突出的人才。這一點無可否認。但是以龐統的才華,很難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號稱三國第一HR總監的司馬徽,曾經給自己的兩位好友諸葛亮和龐統進行大力宣傳,而且在這宣傳之中特意對兩人做了比較。當時水鏡先生逢人就誇諸葛亮與龐統,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是《三國演義》的記載,和《三國志》相去甚遠。

    但實際上,《三國志》中記載的原話並非如此,而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很顯然,司馬徽並沒有認為諸葛亮和龐統是才華相當的人,而是在評論天下人才時,把諸葛亮和龐統放在一起評論。到了後世,以訛傳訛,就有了“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謬論。

    在正史中,關於龐統的才華,沒有太多的描述,《三國志》中只記錄了和他才華相關的一件事,就是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就日後的蜀中戰略,龐統獻了上中下三策,劉備取其中策,獲得了成功,一路上攻克了白帝、江州、江陽等成都外圍,對成都形成包圍之勢。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三國志·蜀志·龐統》

    除此之外,關於龐統才華和才能的記載,完全是沒有的。再後來,劉備包圍雒城時,龐統率眾攻城,中箭而亡,再無展現才華的機會,即便有,恐怕也無法和諸葛亮比肩。可見正史上的龐統,其實不併沒有多少才華可以供人評價,這樣一個人,把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

    如果死的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我覺得劉備很難建立蜀漢帝國,三分天下的局勢恐怕也難以形成。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和他的蜀漢帝國,這一點毋庸置疑。龐統其實很難幫劉備取得這麼大的成功。

    真正讓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不用再顛沛流離的人,是諸葛亮啊。看一看《隆中對》就會發現,諸葛亮早就幫劉備歸還好了蜀漢帝國的藍圖。這個時候龐統在幹啥呢?鬼知道。

    既然蜀漢帝國都不存在了,那麼所謂龐統成為權臣,架空劉禪這些結論,顯然是無法成立的。提問的人,真是太高看龐統了。劉備可以沒有龐統,但一定不能沒有諸葛亮,否則他的蜀漢帝國,只能是空中樓閣,劉禪也沒有機會當皇帝。十有八九,劉備和劉禪父子倆的結局,不過是在亂世中被俘或者被殺。根本沒有機會當蜀漢的皇帝,遑論司馬昭伐蜀。可以想象,如果只有龐統,沒有諸葛亮,蜀漢帝國根本就不存在,請問司馬昭該怎麼伐蜀呢,他“無蜀可伐”啊!

  • 5 # 歷史評說

    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其實在劉備的陣營裡,有一個人的智謀才華絲毫不比諸葛亮遜色,不僅如此,他的個性張揚,喜歡冒險,正好能夠與諸葛亮謹慎的個性形成互補,這個人就是龐統。

    在沒有出山之前,龐統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他的能力得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首肯。他的主要能力體現在軍事上,作戰指揮是他的強項,這一點在他歸順劉備之後,幾次指揮作戰中,都有所體現。

    只可惜天不假年,龐統絕命於落鳳坡之下,出師未捷身先死。在這裡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將龐統與諸葛亮的命運互換,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眾所周知,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沒有太大的能力,一應朝政都由諸葛亮安排,諸葛亮在實權上基本上已經取代了劉阿斗。

    為了不辜負劉備的囑託,為了實現中興漢室的夢想,諸葛亮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國家勞心勞力,勵精圖治,在穩固內政的情況下,六出祁山討伐魏國。但是由於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再加上兩國懸殊的國力,諸葛亮六出祁山,未建寸功。

    如果諸葛亮代替龐統,死在了落鳳坡,龐統在劉備死後成為了蜀漢帝國真正的話事人,很有可能整個三國的局面將會發生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可否認,龐統的軍事才能比諸葛亮更強,他的個性更喜歡冒險,喜歡出奇兵,這些特質運用在戰場上,比起謹慎的諸葛亮更適合處於弱勢的蜀漢集團。

    如果魏延向龐統而非諸葛亮獻上子午谷奇謀,等待魏延的結局很有可能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子午谷奇謀相當的冒險,正是因為看到了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生性穩重的諸葛亮否決了這個提議。同樣正是因為它存在太多的變數,生性喜歡冒險的龐統,很有可能採納這個提議。

    龐統這個人從來就是喜歡走捷徑,絕不會像諸葛亮那樣瞻前顧後,只要有60%的把握,他就會果斷的去幹。所以如果換成龐統帶兵,龐統很有可能為我們見證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而且龐統的個性比較隨和,給人一種容易親近的感覺,而諸葛亮用現在的話說比較高冷,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容易親近。

    這給他帶兵打仗,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度,而龐統能夠很好的和大頭兵打成一片。由他率軍北伐,在同樣的條件之下,他取得的成績,相信不會亞於諸葛亮。

  • 6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談及此題不得不提及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對於眾人來說非常熟悉,尤其是對其的傳奇故事更是耳熟能詳,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唱空城計,七擒孟獲……其智慧與天分令人敬佩。而後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不辱使命,輔佐兩朝,由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令人五體投地。

    反觀龐統,亦是智慧之人,但由於其傲慢無禮,沒有被劉備高官提拔,反而是一小縣令,龐統高傲自大整日醺酒不處理公務,被人舉報後,劉備派三弟張飛去視察龐統所行之事,張飛也是個急性子,見其醉酒便欲當眾收拾龐統,龐統雖高傲但見其大漢也不得不收起性子,急忙喊到“莫急,莫急,欲處公事只需片刻。”張飛聽之曰“給汝片刻,如處不公,便來討打。”龐統酒勁消散,片刻後張飛急忙道歉。由此可見龐統智慧不差於諸葛亮,但為何龐統沒有被重用,甚至於其死後,有人提及如果龐統不死蜀國何滅?

    一、龐統嫉妒諸葛亮,個人高傲自大。

    龐統這個能人是諸葛亮向劉備推薦的。但由於其對諸葛亮這一人才能嫉妒,龐統心胸狹隘,害怕其奪取功名,在與主公征戰之時未聽信諸葛亮勸言,不可冒進。龐統死於落鳳坡的流箭之中,大悲痛曰:“吾未興蜀,此乃天意。”再高傲自大狂妄的人於此不得不說其有服氣之意。所以龐統本人由於傲氣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即其人品問題將其滅亡。

    二、水鏡先生有先識之能,斷定龐統為武將,諸葛亮為文官。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劉備請其出山推辭說道(也有人說是徐庶為救母入曹營之時):“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其中就說“得一人”能夠安定天下,而不是得其兩人去安定天下,劉備未聽出此意。而龐統在軍事上確實強於諸葛亮,在劉備出征帶龐統出征而命諸葛亮守護荊州,很快龐統平定中都,但不幸在龐統隕落後,劉備急於興復漢室迫不得已請諸葛亮出山征戰北伐,關羽守荊州而此時蜀國五虎上將已經隕落,蜀國未有能將征戰,而此時諸葛亮又舉兵北伐數次無果,可見諸葛亮領軍能力確實一般。

    三、龐統在兵糧未足之時,帶疲軍冒進北伐。

    就在其糧草未能補給充足之時,軍隊應該整頓休整,再向北征戰。但龐統驕傲自大,認為安定天下後再休整,軍事之力應一鼓作氣。於是其帶疲憊之軍北上之時隕落落鳳坡,但如果其未隕落,其會擁兵自重,以軍權要挾蜀國聽其指揮,那麼蜀國會加速滅亡,因為疲軍之國,破之易然。所以我認為龐統未能改變蜀國命運。

  • 7 # 9紫氣東來

    應:說點不同看法。龐統若在諸葛亮被射死,因這兩人思路不一樣,龐統在世時計劃放棄荊州,不讓軍力分散,集中優勢兵力發展南方,更何況荊州是人家東吳的,其實劉備在世也想還荊州給東吳,是諸葛亮出的瘦主義,耍老賴,結果發生了魏,吳聯盟關羽丟荊州而傷命的事件,不還荊州又怎會與東吳結盟,這本來就與諸葛亮本人的隆中對是相勃的。諸葛亮是需荊,益二州求發展,放棄荊州就不可能有張飛被殺和夷陵之戰的事情發生,蜀漢可少損失八萬將士,要知道這八萬對人口百萬的蜀漢是多大的財富啊!

    龐統不用懷疑在軍事是一流的,處理事情乾淨利索而果斷,以他的才能固守益州求發展,蜀道之難是一夫擋道,萬夫莫開,魏國再有實為也難以突破,他也不會去搞什麼北伐,發展大西南不失為上上策。

    第一蜀漢人口會大大增加,這八萬死去的將士都是種子,蜀漢的經濟實力也會大大的增加,這點要肯定承認,打仗古今中外都是消耗最大專案,再富裕的國家打上幾次大規模的戰爭要倒退十年,這是無需懷疑的。

    第二:龐統不會像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掌握一切大權,對有不同意見的人痛下殺手或軟丟。讓蜀漢後繼無人。

    有一點要說清楚,龐統是進攻雒城時中流矢而亡,在一線指揮作戰,沒有不危險的,這樣軍事主官往往都很利害,亡年僅三十六歲,這樣的埸面諸葛亮肯定不會去做的。

    所謂見了落鳳坡龐統大叫一聲才明白自己命該傷此地,想爭功都是胡編亂造的,漢末根本沒有落鳳坡這個地名,什麼諸葛亮己算了龐統會命傷此處,這是給諸葛臉上貼金,對龐統極大的侮辱,三國志記載是說得清清楚楚的,本人不再囉嗦。

    第三:要說唯恐龐統專權駕空劉禪僅是推理,但諸葛亮駕空劉禪到是鐵的事實,劉備死後什麼樣的事不是諸葛亮說了算,有例子說明,諸葛病重劉禪還問他給諸葛亮的兒子封什麼官銜,氣得諸葛亮是口噴鮮血。

    所以講諸葛亮與龐統不是一樣性格,不是一樣的思維,進益州孔明寫信不讓冒進,龐統是一鼓作氣拿下益州,自己衝鋒在前,歷史早已有公正的評價,

    這就是我們要重新評價的龐統。

    龐統若在不走諸葛亮的道路,蜀漢會是另一個天地,這個絕非虛擬。閒聊!

  • 8 # 劉一千五

    1,如果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的走向不變,劉備還是會取西川的

    荊州照樣會在關羽手中丟掉。關羽連諸葛亮在身邊都勉強,就更別提龐統了。劉備也要去取漢中。劉備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停止執行的步伐。

    這樣一來,可能會沒有後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了。龐統會用他的辦法治理國家。這是從大方向說。但是,龐統的情商高不高就值得懷疑了。

    2,司馬徽不是說過嗎,鳳雛,臥龍得一人可安天下

    那麼,諸葛亮死了,臥龍不在,鳳雛在。龐統一定會幫助劉備打下天下的。劉備入川,龐統給的三條計策說明了龐統有能力辦得了這件事情。

    這樣一來,可能會沒有後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了。龐統會用他的辦法治理國家。這是從大方向說。但是,龐統的情商高不高就值得懷疑了。

    3,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長,諸葛亮為此深得劉備及其左右的信任

    諸葛亮在劉備軍中的威望高,有深刻的人緣背景。他的所作所為,荊州,漢中,成都幾方面的認可。而龐統就未必了。龐統跟隨劉備的時間很短,龐統是經過幾個人的推薦才得到劉備的認可。說明龐統見到劉備不說憑本事,而是靠引見。這在劉備的心目中,地位不高,位子不穩固,龐統的號召力就打折扣了。推行起政策來,必然會有阻力。

    4,諸葛亮的容貌比龐統要好

    無論什麼時候,容貌好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深刻。

    諸葛亮在劉備危難時,去孫權那裡,孫權為諸葛亮的容貌和氣度打動,所以孫權痛快地答應了聯合打擊曹操的要求。而龐統一見,人家便有三′不喜歡。以後的事情就別談了。張松見曹操,就是這個樣子。

    這樣比較,說明如果龐統在蜀國代替了諸葛亮,他會幹不長久的。蜀國以後的事情,就誰也說不清楚了。

    5,劉備入蜀,有剛才說的張松, 還有法正和孟達。他們都活不長

    法正為什麼會早死?他是蜀國的丞相,難道還不滿足嗎?法正一死,孟達就走了。張松先死,自然不說。這三個同宮一體的蜀中人物,把荊州人物引入蜀中之後,都不在了。荊州邦入住成都。荊州邦反客為主,不奇怪嗎?

    諸葛亮推行劉備託付給他的重任。劉備只重視諸葛亮。對於龐統,未必有這樣的信任。這是會影響到蜀國政策的走向的。人治比法治在三國時期更重要。諸葛亮的外交才能比龐統更有藝術。

    話又說回來,劉備無論有沒有諸葛亮龐統這樣的人物,他都會折騰下去的。因為劉備就說一個梟雄,是梟雄就要折騰,這是必然。

  • 9 # 左遷右侍郎

    在三國之中,除了諸葛亮以外,蜀漢還有一位人才便是龐統,但是他死的太早了,讓人覺得有些惋惜。所以不少人就提出,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並非是龐統,蜀國的結局又會是怎樣的?

    簡單點來講,就是將益州打下之後的蜀漢頂樑柱換成是龐統。難道將龐統頂替諸葛亮就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嗎?或者是說他會比諸葛亮做的要好。

    首先,龐統在軍事方面的見解比諸葛亮要好,但是治國未必是一把好手

    在軍事這方面,龐統絕對有資格站在最上面,在劉備進入四川之後,他便把龐統帶在身邊,而讓劉備駐紮荊州。從這件事情上就能夠看出,在劉備的心中,龐統的地位非同一般。之後為了能夠幫助劉備奪取西川,他便出了三個計策,而劉備選擇了中策,因為他覺得其他的方法實在是太慢了。劉備在這件事情上太過於心急,才致使龐統戰死。龐統的戰略目光是十分遠的,而且策略都考慮的十分全面。

    可是從這些軍事行動上,只能夠看出他在軍事方面是有一定的才能的,而不能反映出他的治國才能是怎樣的。再來看看諸葛亮,他在拿到荊州以後,迅速的就將荊州的局面給穩定了。而拿到益州以後,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幫助劉備穩定了人心。在奪取漢中的時候,居然能夠調動全城的百姓幫著支援,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治國這方面絕對是一把好手,甚至可以說是強悍。這就是龐統比不上他的地方,如果以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作為一個基礎,再來看看蜀漢未來會怎樣。

    總統在軍事能力這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在出徵漢中的時候,他就會帶上龐統。龐統跟著劉備進入漢中,肯定會有很大的突破,但是蜀漢的嚴重問題仍然是後援的糧草跟不上。對於劉備的蜀漢來講,剛剛把益州征服,當地肯定還不服氣呢,怎麼可能無償的把糧草就給你。應該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在那裡鎮守,這樣才能夠有後勤保障。

    可是假設之中,諸葛亮已經戰死了,能夠執行該任務的只有法正。而他是一個軍事方面比較厲害的人,內政方面還是不行。所以沒有了後勤保障,多次斷糧之後,劉備和龐統只能夠選擇撤軍,而漢中這塊地方會再次落到曹操的手中。這與諸葛亮所遭遇的情況是一樣的,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當中,就是因為糧草的問題總是半途而廢。而負責供應糧草的人,能力也不足,每一次都貽誤戰機。

    在經過多年的戰鬥之後,曹操終於去世了,這是很好的時機,龐統把漢中郡給拿下了,擁有了漢中這塊土地以及百姓。蜀漢的實力有所提升,可是此時蜀漢的五虎上將已經相繼離世,他們已經沒有出名的將領幫助他們戰鬥了。如果此次龐統仍然要被罰,那麼成功的機率也不會很大。養草依然是比較大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已經沒有像當年五虎上將那樣優秀的將領了,北伐自然會碰壁。

    天下之中只有一個諸葛亮,他的人品是獨一無二毋庸置疑的,在古代的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權臣都會被利益所控,唯獨諸葛亮沒有。他用心用力培育劉備的兒子,但是龐統可就不一樣了,可能在多次北伐失敗之後,他會選擇獨攬大權,能否像諸葛亮那樣,可就是個未知數了。

  • 10 # 歌舞三國

    蜀國不會存在那麼久

    道理很簡單,劉備在世的時候,無論是孔明、還是龐統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很大,龐統強在軍事上比較激進,而諸葛亮善於治國。關鍵是在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兩人誰最合適。

    透過龐統給劉備提供的上中下三條計策,可以看得出龐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選擇不擇手段的人,而諸葛亮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就決定了兩人在治國處事方面的區別。

    假如被射死的是諸葛亮,留下的是龐統,對經濟建設而言,應該沒有諸葛亮所取得的成績好,因為劉紅亮就善於搞經濟。

    從忠於劉禪的方面來論,龐統就未必有那麼好的耐心,而劉備白帝託孤也不一定把劉禪交給龐統啊,說不定龐統就真如劉備所願“取而代之”

    龐統和諸葛亮本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諸葛亮從儒家的道義上而言,有著匡扶漢室的使命,這也是劉備立國之本,也是在《隆中對》裡歸劃好的策略,而諸葛亮的一輩子就為著這個目標而奮鬥了。

    而龐統則沒有這方面的負擔,或許會專心治國也難說,總而言之,蜀國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許不北伐,從老百姓的角度而言,更加幸福一些吧

  • 11 # 劉坤忠120

    答:如果落鳳地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的局勢將平穩、寧靜、向上。。。諸葛亮龐統被荊襄名士尊稱臥龍鳳雛,他倆的才華得到業界人士的讚許和認可。諸葛亮平生謹慎,積極上進,胸懷天下。龐統持才傲物,放蕩不羈,隨遇而安。性格決定了人生的前景和命運。。。成名後的龐統到東吳謀求發展,龐統對周瑜不奉迎,周瑜看龐統不順心,實是兩強不相立。魯肅知龐統才華,極力舉薦給孫權,孫權不喜龐統的容貌和態度,慢待龐統,龐統憤而轉探曹操。曹操因謀士團隊名額已足,也不看好龐統的容貌與禮儀,試探性接受連環計,也是曹操自己的意向,只是時龐統禮節性安排,龐統哀嘆離開曹營。到荊州接受劉備選拔人才的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授命為耒陽縣令。不得志的龐統荒怠政務,惱怒了巡檢的張飛,經現場審案結果,積案快捷精準,龐統是有大才的人,張飛轉喜尊重,又有諸葛亮的介紹信,報劉備出城迎接。劉備封龐統為軍師中郎將,地位與諸葛亮同等。211年,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進軍西川,在攻打雒城時龐統被西川名將張任設伏射殺身亡。。。如果落鳳坡被射死的是軍師諸葛亮,劉備必定請在荊州駐守的龐統入川,劉備用關平回荊州,龐統不一定像諸葛亮一樣揣測劉備的用意,是託付關羽全權防守荊州,只有關羽有能力震懾東吳曹魏。龐統力主劉備進取西川,全力經營益州,進而攻取漢中,穩定局勢,發展壯大,效仿漢高祖兵出三秦,進取中原,一統天下。放棄四面環敵的荊州,統一集中有生力量,從一方奮勇向前,龐統的這個戰略設想完全是正確的。但秦末與漢末的時局完全不同,當年項羽分封諸王,以楚懷王號令天下,項羽只是安居楚地,對天下大事漠不關心,才有勢力不凡的漢高祖席捲天下。漢末曹操已統一北方,還想完成統一,還以中央集權自居,必定兼顧所屬各地,若劉備北出關中,勢必會受到全力阻擊,曹操勢力比劉備強大許多,劉備北取中原的願望勝負難料。。。劉備按照諸葛亮的隆中戰略決策是不會動搖的,荊州又是進取中原的捷徑,是劉備奈以發展的大本營,龐統不敢擅自做主放棄荊州,只是盡起荊州之軍與張飛趙雲速進西川救援劉備。留給關羽少量兵力防守荊州,臨行時會對關羽說,主公安危為重,將軍用心防守荊州,若孫曹全力進攻荊州,將軍宜放棄荊州入川,讓孫曹兩家爭鬥吧,我們全力經營川中,再待機北伐。龐統不會像諸葛亮分兵水路進川,會受到阻力,給劉備增加壓力,荊州大軍入川,定能攻取西川。。。關羽在荊州承受不了孫曹壓力,無力防守,會率部入川,蜀漢就沒有失荊州了,夷陵之敗了。先主劉備心態較好,也會長壽,對繼承人會有妥然安排,之後的不管是劉備哪個兒子繼位,他們都長大了,成熟了。北伐是必須的,不北伐就沒有蜀漢的正統性,不管成敗,勝能進取中原,復興漢室,敗能退守蜀中,安居一地,因為蜀漢人才濟濟。。。總結,龐統的政治、外交遠不及諸葛亮,戰略上各有見地。在軍事上以龐統入川時見面就要刺殺劉璋,如若成功,是自絕蜀地,會遭到川中將士的堅心拒守,劉備無法佔領西川,也毀了劉備一世聲譽。從龐統後來獻上三策之計來看,顯然是行不通的,龐統的謀略能力平平,軍事上遠不及諸葛亮。若劉備早逝,由龐統主政,北伐還得要進行,能勝就進,不勝就守,不會有第二次北伐。只要東防孫權,北拒曹操,穩定蜀川局勢,發展農業生產,增長國民經濟,有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喝點小酒,攸然自得,何樂不為。龐統不會左右後主,不會謀朝篡位,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政者自己輕鬆,屬下就輕鬆,上行下效,諸葛亮把整個蜀漢團體搞得太緊張了,人們在使命中呻吟。要是蜀漢有兩個諸葛亮就好了,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國家定能復興。

  • 12 # 誠心走天下2

    諸葛亮和龐統是同一時代的傑出俊秀人物,有臥龍,風雛之稱,得一可得天下的美譽。在三國書裡二人的作為在事實上也顯示出了各有特色的才華,並不是誇大妄得虛名,只是二人的個性和處事風格不相同。

    諸葛亮一出山的軍事計劃是建議劉備先取得荊州,然後慢慢向西川圖之,認為進可取益州,如果不利還可退守荊州作為根據地,劉備依計而行,實現了其目的。由於處事十分謹慎,個性特重,步步為營,從不冒險舉動,有精明的政治頭腦,處理國事以大局考慮。造成六出祁山未成功,自己亡於五丈原。

    龐統的戰略是坐擁雍州,涼州,放棄荊州,認為荊州不適合防守,又和孫權有爭論之地,容易產生孫劉破裂的危機。奇取益州給劉備三條計策,上策:奇兵突襲成都,中策:引誘劉璋部將楊懷,高沛殺之,下策:退回荊州再作打算,劉備選用中策取得了溢州。出戰前和劉備換坐騎之故,亂剪死於落鳳坡。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留下龐統處理蜀國之事,又會是怎麼樣呢?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分析龐統的個性。龐統秉性:氣壯直爽,急功膽大,在軍事能力上比諸葛亮強,直擊敵方會速戰速決。也許會重視魏延直兵子午谷的戰略計劃,打敗魏國。但是龐統不會管理內務之事,如果國內事宜讓法正處理,應該蜀國還有興旺時期,就會滅亡也要推遲若干年。

    龐統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忠義有德之士,切不會有架空劉禪而自己稱主的想法,不過,對內外班子會大換血是必然的。

  • 13 # 平陽男人601

    諸葛亮這種人永遠不會意外死亡!因為他從不立圍牆之下!他非常怕陽光,光都曬不到他,還有比接受光的普照更可怕的事情嗎?

  • 14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贊龐士元

    (一)

    形容古怪世無雙,

    佐主興霸美名揚。

    才高學富匹管樂,

    智廣謀深賽平良。

    妙計收川荊州樂,

    奇招取蜀成都慌。

    落鳳坡前身戰死,

    長使英雄淚兩行。

    (二)

    道號鳳雛不一般,

    佐主興霸美名傳。

    才高學富匹燕樂,

    智廣謀深賽齊管。

    計取涪關施妙策,

    勇奪洛城獻良言。

    落鳳坡前身戰死,

    忠魂不滅照西川。

  • 15 # 大海里面沒有水

    試想而知,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那麼劉備可能統一天下的機會會更大一些,因為龐統善於攻城略地,諸葛亮比較適合守國。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被劉備統一了天下,拿死的人會不會更多呢?畢竟當時那麼多的英雄豪傑都在劉備身邊,劉備是不是會為了阿斗,留下一個太平天下給他而斬草除根呢?,畢竟那麼多的驕兵悍將和排前幾名的軍師都在這邊。如果真的被劉備統一了天下,那麼可能歷史上就沒有了這些英雄故事了,應該就會多了暴君,殺功臣的皇帝了,和皇帝同患難容易,共享福是很難的。劉備的假仁假義害了多少英雄豪傑,小時候看三國喜歡劉備,因為劉備的假仁假義表面工作做的太好了。懂事之後喜歡的是曹操,因為曹操雄才大略,開疆擴土,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 16 # 蝦米的剪輯

    龐統號鳳雛,諸葛亮號臥龍,當年劉備落魄訪賢時,曾找到了諸葛亮的好友“水鏡先生”——司馬徽。當時司馬徽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向你推薦兩個人吧”。劉備說:“多謝”。於是司馬徽對劉備說:“得臥龍鳳雛一人可安天下”。劉備最後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到了麾下,二人都成了他的軍師中郎將。然而就在公元214年,龐統以軍師的身份跟隨劉備奪四川,在和劉璋死磕時,龐統被敵人亂箭射死,龐統臨死前大呼“此乃天意也!”原來他死的這個地方叫“落鳳坡”。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上策過於著急,畢竟人心未定的情況下殺掉劉璋,很顯然對於劉備統治西川是很大的不利;下策就不用說了,選擇下策的話,不就等於這趟入川白入了麼?不過龐統在軍事策略上還是很全面的,順利幫助劉備攻下西川,不過並沒有看到在治國安民上的作為。我們反觀諸葛亮,奪取荊後迅速穩定荊州局面;奪取益州後,又能在最短時間穩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奪取漢中的過程中,孔明還能調動成都的百姓前往漢中支援,可見諸葛孔明的治國安民的能力可見一斑。

    小說中雖然說,龐統長得其貌不揚,但是此人確實有才,正史倒是沒有對龐統的外表有任何的描述,在軍事上來說,龐統的確是一把好手,劉備進入四川以後,吩咐諸葛亮駐紮在荊州,而帶上了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而且龐統在劉備的心中分量還是比較重的,只可惜落鳳坡慘死,壯志未酬,龐統在軍事上確實是一把好手,同樣也是蜀國的重量級人物,他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亮正在治國,而龐統重在軍事,這兩人就好比手套和襪子,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但事實證明,北伐就沒幾個能夠成功的,歷史也證明,自古以來,從北往南打簡單,從南往北打太難,成功的幾乎沒有。諸葛亮的北伐沒有一次能夠成功的,即便龐統有足夠的天才,他的北伐之路必然也是重重艱難。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供應,他的北伐之路根本沒有誰能夠有運籌大軍的糧草供應,在經歷幾次失敗之後,這樣的天才也勢必心灰意懶。那龐統回到國內會幹嘛?這時候的劉備和曹操都已經掛了,龐統手握大權,想怎麼玩就這麼玩,劉嬋根本無法限制他,最終,龐統會成為另一個“司馬懿”,掌握蜀漢真正的大權,劉嬋只會成為他手中的傀儡。但是這勢必會引發國內的各種動亂,司馬懿看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放棄這種好機會,大舉攻蜀是必然的。而四五分裂的蜀漢不見得能扛得住,滅亡只是提前的事

  • 17 # 靈心夢1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那估計劉備會坐在那裡邊哭邊想,真不該這麼做作啊,一開始就打不就完了,自己搞這麼多事,你說以後怎麼辦啊,剛想完,就嚎咆大哭,暈死過去。等他醒過來後,立刻傳令,來人,隨我殺將進去,呀呀呀,此時的劉備,那是無比的憤怒,無比的厲害,感覺沒人能夠攔住他,一路奔向了死亡!!!!!!

    突然他醒了,原來他在馬背上打了個盹!此時,前方傳來了軍師龐統在落鳳坡遇襲的訊息,劉備撥出了長長的一口氣,過了一會,反應過來,他坐在地上嚎嚎大哭,哭聲那是掌聲如雷,震得山林鳥獸到處亂撞,聽得敵方將領膽戰心驚。有的都尿褲子了。哭完之後,右手擦拭了眼淚,晃晃悠悠的站起來,拔出寶劍,大喊一聲 ,殺!!!突然,從遠處飛來一支箭來,只說那箭速度急快,正中,劉備的胸口,劉備大喊一聲,啊!!!

    劉備從床上醒來,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他在床上大汗淋漓,回想起剛才夢中的一切,慢慢的坐起來,半響說了一句,還是放不下之前的包袱啊!心裡發誓到!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了!此時門外軍士大喊一聲,報!!! 關將軍在麥城被呂蒙剁了!!!

    劉備坐在床上大哭起來!!突然他不哭了!他拿起寶劍,思索了一下!對著自己看了下去,!!!完!!!

  • 18 # 江湖小曉生

    這個問題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打下益州以後,沒有諸葛亮只有龐統的蜀漢,到底會變得如何?諸葛亮是蜀漢尤其是後期蜀漢的頂樑柱,如果讓他在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去世的話,那麼蜀漢後來會怎樣呢?龐統能夠做的比諸葛亮要好嗎?

    龐統在軍事上見長,治國未必就是諸葛亮的對手。

    在軍事上來說,龐統的確是一把好手,劉備進入四川以後,吩咐諸葛亮駐紮在荊州,而帶上了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

    所以說龐統在劉備心目中,分量是相當重的。在順利擊敗了張魯大軍以後,龐統便為劉備謀劃奪取西川的辦法。他分析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興夜殺去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殺掉劉璋大將,隨後再奪取成都。下策則是退回白帝城,再想辦法慢慢奪取成都。

    這三個辦法劉備選擇了中策,下策劉備覺得太慢,而且選擇下策的話,那這趟入川就白來了。上策則顯得太著急,因為人心未定,就擅自殺掉劉璋,這不利於劉備統治西川。

    所以劉備選擇了中策,也正是因為中策,龐統才戰死在了路上。不過龐統的策略是十分全面的,可見軍事上他的眼光十分獨到。但是我們看不到龐統的治國能力,反觀諸葛亮,在奪取荊州以後,能夠迅速穩定荊州局面。

    在奪取益州以後,又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劉備穩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時候,諸葛亮這邊居然能調動全成都的百姓前往漢中支援。可見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實在是太強悍了。

    所以龐統的治國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但是軍事能力要優於諸葛亮,以這個作為大前提,我認為劉備集團的未來會是這樣的。

    龐統帶領大軍攻打漢中,因為後備不足,多次退回益州。

    龐統的領軍能力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出征漢中的時候,劉備就不會帶上法正了,所帶的一定是龐統。龐統進入漢中以後,雖然在戰場上會有大的突破,可是後援糧草供應不上,這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剛剛征服益州集團,人家都還不服氣呢!你現在讓人家無償貢獻糧草給你,這件事並不現實。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人選坐鎮益州,才能調動糧草。

    可惜諸葛亮在落鳳坡就戰死了,所以現在成都能夠充當此任的人,或許只有法正。我們知道法正也是以軍事見長,對於內勤方面的事務,他並不懂。

    這個時候的龐統在多次斷糧以後,只能選擇撤軍。漢中之地,將會再次落入曹操之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件事跟後來諸葛亮北伐的遭遇是一樣的,諸葛亮北伐因為常常供應不上糧草,所以總是半途而廢。負責供應糧草的李嚴,顯然能力不足,所以貽誤了戰機。

    這個時候劉備和曹操將會因為漢中之地,展開各種殊死爭奪。而漢中還沒打下的時候,荊州就已經丟了,這對劉備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從此劉備就只剩下了益州這一塊地盤。

    龐統打下漢中,但是蜀漢已經無力北伐。

    在多年的辛苦戰鬥下,恰逢曹操去世的時機,龐統終於打下了漢中郡。從此擁有了漢中的土地和百姓。這個時候漢中的百姓應該不會被曹操遷走,畢竟這裡還是曹魏的地盤。

    所以這個時候的蜀漢實力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提升,因為他們得到了漢中的土地和軍民。可這個時候五虎上將也相繼離世,跟隨龐統的將領們都是不怎麼出名的將領,戰鬥能力上要差很多。

    所以龐統如果執意要北伐的話,我覺得成功的機率並不大。因為輸送糧草是一個問題,沒有優秀戰將是另外一個問題。蜀漢就是因為缺少人才,所以才會在北伐的時候處處碰壁。

    多次北伐無望後,龐統也只能回到朝中。但是他不甘心一直在家吃喝等死,一定還是要想辦法北伐。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蜀漢內部被掏空,不用外人來打,蜀漢自己就崩潰了。

    這就跟後來姜維一直揚言要北伐是一樣的,北伐的確對曹魏有威懾力,但是同時也在大量消耗蜀漢的經濟。

    總結:龐統北伐失意,可能會走上自立的道路。

    天底下之所以只有一個諸葛亮,那就表明諸葛亮的人品是獨一無二的。史上那麼多有能力的權臣,最後都謀朝篡位了,但是諸葛亮沒有,他甚至想都沒有想過這件事,從他培養兒子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龐統不一樣,他未必就會有諸葛亮那種赤誠之心。龐統在多次北伐失意以後,如果不打算北伐了,那麼就會窩在蜀漢內部,大權獨攬之下,龐統會做些什麼呢?

    很可能會跟東吳的諸葛恪一樣,成為架空皇帝的權臣。劉禪就會成為龐統的傀儡,即使龐統不會謀反,但是劉禪也不會擁有權力。

    發展到最後的話,龐統會成為曹操那樣的人物,這麼一來蜀漢不用等到司馬昭來討伐,內部就會像東吳一樣,出現各種內亂。

    東吳的內亂是他們逐漸衰弱的重要原因,所以龐統可能會直接將蜀漢帶向滅亡。如果龐統沒有這麼做的話,那麼自古權臣也是沒有好下場的。

    劉禪在龐統死後,重新掌握大權,一定會對龐統進行清算,而龐統的黨羽大多數都遍佈在軍中,一旦清算起龐統的黨羽,那對蜀漢來說又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畢竟蜀漢內部壓根經不起這種折騰,結果很可能會導致像李傕郭汜那種小人物,成為了蜀漢的掌權者,最終再次架空劉禪。

    劉備辛苦打下來的天下,從龐統弄權開始逐漸走向衰敗,一直到龐統被清算以後,走向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個時候只要曹魏或者東吳保持穩定,那麼蜀漢一定還是第一個滅亡,而且速度比現實中還要快得多。龐統成了蜀漢的劊子手,這也是說不準的事情。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 19 # 大國布衣

    這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不過在回答這個提問之前,我要先更正一下,龐統不是在落鳳坡被射死的,而是在進圍雒縣時,不幸被流矢擊中而亡的。龐統號鳳雛,後人就把埋葬他的地方稱為落鳳坡。

    龐統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軍事家政治家。徐庶離開前,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這句話足可見龐統與諸葛亮有驚世之才,為當時的士子所推崇,龐統也覺得自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劉備後來果然把龐統和諸葛亮都奉為軍師,只是龐統很可惜,在兵進西川的過程中,獻上中下奇策,自己還沒等到和主公進成都,就在攻打雒縣的時候意外身亡。

    我們現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如落鳳坡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蜀國將會怎麼樣呢?

    要知道,在龐統死後,諸葛亮肩負起了軍師的重擔,幫助劉備順利進入成都,兵不血刃讓劉璋交出益州大權,最終建立三分天下有一的蜀漢政權。如果是換成龐統,能達到諸葛亮的水平嗎?

    以愚之見,臥龍鳳雛雖齊名,但龐統比之諸葛亮,差距還是有的。首先,諸葛亮的起點要比龐統高,且更有遠見。諸葛亮居南陽時,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他出山,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卓有遠見的提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設想,此後也確實如諸葛亮所料,漢末諸侯林立的時代結束,魏蜀吳三國呈鼎足之勢。

    而龐統,早年只是家鄉襄陽郡的一個小小功曹(功曹是縣令下面一個佐吏,官階很低),後來又轉任東吳大都督周瑜的功曹。劉備佔據荊州,領荊州牧後,龐統為耒陽縣令,在任上不理縣務,閒散無度。當時繼任東吳大都督的魯肅還特地給劉備寫信,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由此可見,龐統在一些人眼裡,也並非當時罕見的經世之才,又不然不可能長期不受重用,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做到一個小小的耒陽縣令。

    龐統投奔劉備後,頗受劉備重用,與諸葛亮同授軍師中郎將。當時益州刺史劉璋受到漢中張魯的侵擾,於是派人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劉備欣然應許,留諸葛亮關羽守荊州,自己同龐統帶著數萬軍士入川。龐統自跟隨劉備,未獻一策,所以計取西川龐統獻上了上中下三策,劉備取中策,斬殺高沛楊懷迅速進兵成都。但是在雒城之戰中,龐統不能智取,盲目攻城,兵士死傷無數,自己也不幸中流矢而亡。龐統的能力受到質疑,這並非空穴來風。

    歷史上對龐統的評價褒貶不一,與對諸葛亮評價一邊倒一致溢美不同。龐統本身好對他人評頭論足,但後世人對他的評價卻難以一致。明代大儒,建文重臣方孝孺對他的評價就極為中肯:

    然徽以孔明、龐統並稱,吾竊有疑焉。論者惜統早死,故功業不及孔明;餘謂使統不死,終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劉璋之迎昭烈,或說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於天下,統則請就其來迎而襲殺之;昭烈之不即從,所以堅益州之民服從之志,猶有王者之用心也;統獨切切焉欲奪璋之位,其器量何淺哉?王者患孚德不弘、道不洽,不患土狹民微也。龐統才學品行皆不及諸葛亮,如果死在落鳳坡的是諸葛亮,實乃蜀漢之大不幸。即便龐統取代諸葛亮成為軍師,他的資歷威望恐怕都難以服眾,蜀漢若在他的領導下,或許會更早滅亡。

  • 20 # 沉墨I方之城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換而言之,就是龐統取代諸葛亮後期主政蜀漢,蜀國的發展如何,可以很直接的說,一定會比諸葛亮主政蜀漢要強。

    龐統並不是在入川期間在落鳳坡被劉璋埋伏的軍士給射殺了,而是在雒城之戰戰死,並葬於落鳳坡(該地因為葬有龐統才改名為落鳳坡),並且並不是因為龐統死了,諸葛亮才從荊州調往西川,早在劉備入川之初,就調任了諸葛亮、趙雲等人一同前往。

    那麼如果是諸葛亮戰死,龐統繼任劉備軍師之職,甚至後來白帝城託孤給了龐統,蜀漢的未來會如何?

    首先,諸葛亮與龐統兩人雖然一個是臥龍,一個是鳳雛,都是當時的不世之才,但是兩人的才能又各有不同,諸葛亮更精於政務,龐統更精於軍事。

    其次,諸葛亮與龐統兩人的性格和主政方式不同,諸葛亮謹慎有餘,開拓不足,龐統更精通戰略,為了達到目的,果斷決絕,比如他建議劉備入川採取上、中、下三策,他更願意採用上策:領精兵到成都,直接撲殺劉璋,佔領益州,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只是劉備顧忌到他與劉璋宗親的關係才沒有選擇上策,而且循序漸進的入川。

    假設諸葛亮死後,龐統繼任了他的位置,那麼蜀漢會如何,龐統一定會比諸葛亮幹得好。

    不要以為龐統精於軍事,就會像諸葛亮一樣窮兵黷武,大肆伐魏,他一定會有軍事行動,但是他的軍事行動一定比諸葛亮更大膽,戰略目的更強,那麼龐統精通軍事,國家政務交給誰呢?

    這就有一個關鍵人物——李嚴。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並不是只託給了諸葛亮一個人,還有另外一個人尚書令李嚴,此人是益州集團的首領人物,精於政務,善於治國,雖然性情孤傲,但是非常有能力。

    諸葛亮與李嚴有矛盾,一個是荊州集團的首腦,一個是益州集團的首腦,這兩派在蜀漢政權裡的鬥爭從來沒有停過,諸葛亮主政蜀漢後,對李嚴進行了刻意的打擊,導致了荊州集團一直坐大。

    龐統比諸葛亮要大氣,性格更包容,最重要的是龐統與荊州集團成員交往不深,沒有過多的黨派之爭,這一點會讓他在未來主政蜀漢大有幫助,他既可以糅合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又可以充分的放手讓有能力的能臣輔助自己。

    說白了,諸葛亮與龐統在格局上有不同。解決了政權內部危機問題,龐統肯定不會在四川坐吃等死,他也會伐魏,甚至是伐吳,這是蜀漢政權沒有選擇的選擇。

    龐統的戰略格局要高於諸葛亮,所有的戰爭都是為政治服務,這一點亙古不變,龐統是個實用主義者,他選擇的伐魏策略一定會與諸葛亮不同。

    諸葛亮的伐魏主要是以漢中為基地,逐步推進,但是這樣的成效甚微,畢竟曹魏遠比蜀漢強大,諸葛亮的進攻如同一隻泰迪攻擊一隻藏獒,對曹魏威脅不大。

    龐統的選擇可能更大膽,更有佈局,他會讓魏延一直鎮守漢中,防禦曹魏的正面進攻,魏延是個非常有能力的將領,但是諸葛亮並不看重他,甚至有些防備魏延。魏延沒有正確使用是諸葛亮最大的敗筆。

    魏延使用是諸葛亮與龐統在軍事格局上最大的變數。

    龐統可能會採取戰略性更強的軍事行動,充分利用馬超在羌胡地區的影響,領軍往更西北的地區進行發展,以現甘肅西北地區為基地,佔領金州(今蘭州)和河西走廊一帶,把蜀漢的勢力範圍發展到那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對曹魏進行西北、西南的合圍,形成夾擊之勢。

    蜀漢的北面部署完成,既可以減輕蜀漢的經濟壓力(河西走廊是天然的糧倉),又可以將領域擴大,增加人口,強大軍隊。

    在東面對於孫吳的防禦,荊州已丟,暫時不可能奪回來,那麼龐統會以三峽為天險,屯兵據守,守住了東大門,龐統就可以騰出手來既發展國內經濟,又可以逐步蠶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這樣的蜀漢格局形成之後,土地擴大,人口增多,國力加強,蜀漢其實已經處於不敗之地,最後的一爭天下就看運數了。

    歷史的一切假設如果其實都毫無意義,龐統與諸葛亮無論誰死誰活,可能對歷史的程序有不同的影響,但一統華夏的步驟和結局是誰也無法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用的P30pro,有必要換成p40pro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