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
2 # 羅蕭弋
蜀漢和東漢一樣,亡就亡在宦官專政,把朝廷弄的烏煙瘴氣。
劉禪估計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說。黃皓這個宦官恰恰就是搞這一套,這就對上胃口了。劉禪做什麼事情都要喊黃皓給占卜一下,問問老天爺要不要做。
鍾會和鄧艾來攻打蜀國的時候,姜維已經上奏提醒劉禪派大將去鎮守各個險關隘口,結果劉禪讓黃皓去卜一卦,算算魏軍是不是真的要來,黃皓為討他歡心肯定說不會啥。結果就不做準備,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就晚了,陽安關口被迅速攻下,姜維只有退兵去守最後的天險劍閣了。
以為有劍閣關就可以高正無憂,再加上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認為魏國打不過劍閣,所以守城那些都不做安排。結果鄧艾偷渡陰平後,一路暢通無阻,直逼成都。他就慌了連忙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有大臣勸他去東吳、有大臣勸他遷都南中、有人勸他堅守待援。結果朝中有一大臣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阿斗估計是急蒙了,結果就真的去投降了。所以又有“譙周誤國”這麼一說(還有的直接就是說蜀國是被他給說滅的)。
姜維也是沒想到阿斗為了世界和平投的那麼快。《三國志》裡面記載“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說的是下旨讓他們投降的時候,士兵憤怒的拿刀去看石頭洩憤去了。鄧艾經過綿竹一戰損耗巨大加上孤軍深入補給那些很困難的,阿斗如果能堅守一守的話,鄧艾估計自己會退兵的。
還有就是東吳這個小人,魏國大舉進攻蜀國的時候,假借出兵援救,其實就是趁火打劫偷襲永安。幸好蜀將羅憲英明神武,打的他滿地找牙。個人覺得姜維是盡力了,如果非說他有責任的話就是他不懂政治鬥爭。他給阿斗上書過殺黃皓,結果阿斗天真的認為黃皓得罪姜維,讓黃皓去給姜維賠個禮道個歉就沒事了。幸好姜維不天真,為躲避黃皓報復跑去屯田去了,想想黃皓專權好嚇人。
-
3 # 香洲謝霆鋒
當曹魏鍾會、鄧艾兩路大軍殺奔蜀漢而來的時候,姜維應該沒有驚慌失措,相反很是興奮。他感覺全殲魏軍主力的時機已到,諸葛丞相未酬的壯志終於有一朝伸展的良機。
當年諸葛亮五次北伐,雖說始終是以弱小之蜀漢壓著強大之曹魏猛砍,但終究是進展不大。姜維認為與其主動出擊,不如誘敵深入,放敵人進來,然後關門打狗。
具體方略就是撤掉漢中的防衛。
漢中是蜀地的門戶,有“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的戰略地位,當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寧可蜀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耗費全部戰力,也要堅決拿下。漢中對於蜀地之重要可見一斑。
劉備攻取漢中後,為確保穩固無虞,定下了“錯守諸圍”的防禦戰略,即在祁山道、褒斜道等漢中戰略要地出口設立山寨圍子,重兵把守。曹魏來犯,若駐守,則根本找不到平原地帶安營紮寨;若攻戰,則在秦嶺險峻山路中無法展開兵力。這就是憑藉有利地形,禦敵於國門之外。
漢中的幾任守將魏延、王平等人都是執行的這一戰略,雖然曹魏數次來攻,且有幾次極為兇險,但都轉危為安,沒有讓曹魏踏進漢中半步。
在姜維看來,這一戰略太過於被動,只能防禦,而不能有效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他準備把敵人放進來打,敵軍來犯,諸圍皆斂兵聚谷,避而不戰,主力退守漢城、樂城,予以牽制,同時派出一支偏師在漢中境內打游擊,予以騷擾。
這樣,來犯之敵進則攻不下重兵防守的漢、樂二城,退則出口被封住,不進不退原地防守則後勤補給跟不上,只有被包了餃子全殲的命。
姜維這套誘敵出擊的戰法,也是從孔明那學來的。諸葛亮北伐中原主動出擊,均斬獲不大,反倒是撤退打埋伏時戰果不小,尤以大敗費耀和射殺張郃為甚。但諸葛亮從來沒有考慮過撤退到漢中腹地再打埋伏。
退,也是要有底線的。
姜維等不及了,他提出改變“錯守諸圍”戰略時,應該是蜀漢後主景耀年間,即公元258年以後。這年,他已經56歲,已經過了諸葛亮去世時的年齡,而北伐大業卻始終沒有進展,丞相的“蜀漢夢”仍然是志未酬!蜀漢本來就疲弱的國力,也不可能再支撐幾年的用兵。他惟有兵行險著,放手一搏,孤注一擲!
讓姜維欣喜的是,他撤除漢中圍守後,還沒誘敵,曹魏就主動鑽了進來。蜀漢後主景耀六年,曹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五月,急於為改朝換代積攢功業威名的司馬昭,下令發動滅蜀之戰。
讓姜維意外的是,劇情並沒有按照他的劇本發展。曹魏大軍深入漢中腹地後,反而越打越順,鍾會奪南鄭、下漢城、拔樂城,輕取陽安關。鄧艾又取甘松,得強川口,據陰平橋。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防線,諸葛亮獨子諸葛瞻率領的成都最後守備力量被鄧艾擊破,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雙雙陣亡,後主劉禪出城納降。
失敗,從姜維改變“錯守諸圍”戰略的那一刻起,便已註定。
當然並不是說姜維不主動放棄漢中,蜀漢就不會滅亡。從國力消長來看,曹魏滅蜀漢是早晚的事。但不應該敗得這麼快,這麼爛,這麼窩囊,這麼出人意料!
就在滅國的前一年,公元262年十月,姜維還率軍進攻曹魏的洮陽(今天甘肅省臨潭縣)城,並與鄧艾會戰。司馬昭決定進攻蜀漢時,包括鄧艾在內的大多數文武官員均表示反對,認為蜀漢尚有姜維等重臣在,此時攻伐,恐難成其功,只有鍾會一人支援。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主流民意對此戰都沒有太多的幻想。曹魏對攻滅蜀漢沒有太大的勝算,蜀漢對自己的滅亡同樣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所以當後主下令姜維率軍投降鍾會的詔書送達劍閣時,蜀漢將士扼腕慨嘆,拔刀砍石,憤恨不已。
姜維不會真正投降,從他歸附孔明的那一天起,對故國曹魏已經恩斷義絕,何況曹魏已經被司馬氏專了政。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他唯一的政治正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但是丞相的壯志,更是他伯約的信仰!
假意投降鍾會後,他又試圖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說服鍾會盡殺魏將,舉兵謀反,然後再誅殺鍾會,復興蜀漢。可惜事機不密,功敗垂成。姜維死於亂軍之中,蜀漢最後一縷希望就此破滅。
姜維是蜀漢最後一位大將軍。蜀漢一向以漢室正統自居,姜維也可以認為是大漢最後一位大將軍。
對姜維的評價,後世頗多爭議。正如大鵬這篇文章所認為的,蜀漢之亡,尤其是漢中之失,他姜維脫不了干係,必須負起責任。但他自始至終,一心向漢,以諸葛丞相之遺業為畢生奮鬥之鵠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是在最絕望的滅國之時,仍不放棄希望,正如他寫給已成亡國之君的劉禪密信所言,“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
4 # 唐明國亮
可以說姜維對北伐的執著信念是導致蜀國的滅亡加速器。諸葛亮死後蜀漢在姜維的苦心經營下苦撐了九年,但處在漩渦中心的他卻無法改變蜀漢的命運,蜀漢滅亡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姜維在蜀多有羈絆,有志難伸。姜維在棄魏投蜀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是一個依計行事的戰將;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似乎在蜀國一直是主角,其實諸葛亮後的十九年裡蜀漢真正的掌權者是蔣琬、費瑋,蔣、費主政時強調修明政治,與民休養生息,徐圖進取,姜維的處境並非演義中的光鮮。蔣琬、費瑋二人去世以後,姜維主政似乎可以傾全國之力北伐了,但政治卻不簡單。各種政權鬥爭消耗了國內太多的資源,結果更多時候表現出的是力不從心,空負興復漢室的大志。
第二,姜維對時局的判斷不準確,戰略戰術上較大失誤。姜維一直認為蜀漢糧用足支數年,人強馬壯,軍器皆整,正是北伐的時機,作出這種判斷的前提條件是蜀漢經歷蔣琬、費瑋的治理,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仔細分析這恐怕只是姜維北伐的託辭;另一誤判則是姜維一直希望借魏國內部爭鬥時起兵,低估了司馬家族在魏國的影響力,司馬氏由於長期領兵在外,在軍隊中有其他人無法超越的影響,所以司馬家族的統治能力是不容姜維懷疑的。
第三,姜維興兵二十萬二伐中原,司馬師派司馬昭作大都督,徐質領先鋒,姜維計殺徐質,又將司馬昭圍於鐵籠山,司馬昭手下有六千餘人,僅有一口供百人飲用的山泉,危急關頭司馬昭拜泉出水,最終魏兵智敗羌兵併合兵一處,將姜維大敗,司馬昭似乎有天助,姜維被上天遺忘。另一次命運悲劇也是姜維悲劇一生的終結,蜀漢滅亡,姜維詐降鍾會,挑起鄧艾與鍾會的矛盾,讓鍾會計收鄧艾,並鼓動鍾會殺死魏將,但就在領武士前去殺魏將時,忽然一陣心疼,昏倒於地,半響方蘇,而魏將已裡應外合殺入,姜維拔劍上殿,不幸又心痛轉加,姜維自刎而死。可見英雄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無奈。
“天數”二字解作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能抗禦的災難都歸於上天安排的命運。姜維的悲劇命運並不是不可解的,但最終的失敗卻是無法避免的,或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本身就是悲劇。棄魏投蜀,承武侯遺志興漢室。雖然蜀漢國力弱小,後主闇弱;雖然無武侯的絕世才學,權傾朝野的影響力;雖然多次伐魏多有掣肘,難有支援;雖然時運不濟,命運作祟。但仍堅持復興漢室,鞠躬盡瘁。
-
5 # 青言論史
對於蜀漢滅亡和姜維之間的關係,我有兩點看法:
一、蜀漢不管怎麼樣,都得亡,就是個早晚的問題,和姜維禍禍與否關係不大;
二、姜維的一系列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先說蜀漢之必亡,這一點應該是不存在爭議的。歷來割據蜀中的政權,關起門來搞建設,平平穩穩過個幾十年日子,不成問題;但是要想指望靠著益州這一畝三分地就能滅魏吞吳,那屬實有點理想主義。此前的古蜀國、公孫述、劉焉父子,此後的成漢、譙蜀、前蜀、後蜀、張獻忠,無一打破這個宿命,劉備父子自然也不能例外。
換言之,當關羽丟掉荊州的時候,蜀漢政權(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兒)就已經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雖然本來也並不大)。這個問題,蜀漢的治理者們不可能看不見,睿智如諸葛亮更不可能看不見。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呢?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蜀漢的內部矛盾問題。
蜀漢的外部威脅,來自於曹魏和東吳,在三國鼎立後逐漸趨於緩和;然而,由於統治階級和益州士族、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使得其內部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而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就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也就是不斷地北伐。
北伐是有效果的,但是在過度使用後卻也有極強的副作用——長年累月師勞兵疲、北伐無果後,這樣的戰爭就不僅無法轉移國內矛盾,反而會加劇其演變。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和蔣琬都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把北伐的節奏放緩。
然而,姜維成為大將軍後,以“孔明弟子”為人設的他又走回了諸葛亮的老路,繼續發動北伐。他的“九伐中原”的背後,是對國內民力的不斷徵用,以及對財富的不斷消耗。
這樣的結果,就是無論百姓還是士族,都對這樣的窮兵黷武怨聲載道。再加上譙周這樣的“恨國黨”不斷煽動,蜀漢二世而亡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
6 # 甲申十七年
蜀國滅亡是必然的,而姜維的一系列操作是大大加快了這個過程,最後更是因為一些陰謀而客觀造成了蜀國的滅亡。
我以前一直說過,《三國志》記載,劉備入蜀時益州有戶23萬口90萬。曹叡時期魏國有戶230萬口450萬。人口差距這麼大,冷兵器時代人口決定了國家的存亡,蜀國先天帶著不足。
從這一點說,蜀國滅亡是必然。
253年費禕遇刺。現有的各種推測都把懷疑物件指向了姜維。姜維也確實從這件事中獲利,他掌控兵權,高舉武侯遺志大旗,開始北伐。到262年,9年時間姜維6次北伐,北伐耗幹了蜀國的國力。
而最後,我的觀點是,姜維和鍾會達成了協議,透過一個陰謀各取所需,只不過誰也沒想到鄧艾居然逼降了劉禪。
-
7 # 折梅相問
姜維在諸葛亮北伐中原之時投降蜀軍,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死後,姜維登上蜀漢的舞臺,獨掌蜀漢軍權,在三足鼎立局勢下努力維持蜀漢一方的安寧。然而最後,鄧艾走陰平襲取成都,後主劉禪立即投降,姜維被迫投降曹魏,投降之後聯合鍾會反叛,無奈事情敗漏被殺!我認為蜀漢的滅亡原因是多樣的,而姜維的責任有也不過十分之一。首先蜀漢在地域上不佔優勢,當年劉備諸葛亮隆中對的政策,坐擁巴蜀,佔據荊州,以荊州作為門戶可進可退,然而荊州在關羽手上丟了,失去一大片疆域,也失去可以縱深的戰線,只能偏安一隅。在人才上的缺失,老一輩的人才相繼離世,後期的文臣將領文臣遠不如曹魏當時的能臣大將,也包括他後主劉禪在能力上確實不高。在國家儲備上,諸葛亮前期幾次北伐,包括姜維的北伐,每一次的北伐都沒有取得有效的成果,都是不了了之,浪費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國內政權方面,蜀漢集團內部也是由於歷史原因分為四大派系,元老派系東州派系益州派系荊州派系,幾大派系之間明爭暗鬥,也導致政權敗落。對於姜維的責任可能有幾點,也只是可能,姜維安排鎮西將軍胡濟與自己同時出兵,在上邽會合,然而沒有等到胡濟大軍,自己在段谷被鄧艾擊敗,損失慘重。後期安排傅僉和蔣舒守陽平關,誰知蔣舒騙過主將開門迎戰,一出城立馬投降。在後期鄧艾突破綿竹偷襲成都,姜維不曾分兵救援。要說姜維有責任也就在於此,軍事行動上用人有失誤,可是蜀漢當時又有何良將可用呢?軍事指揮上也有可能有失誤,可是蜀漢除了姜維還有誰能擔此任呢?所以說姜維的在蜀漢滅亡的問題上談不上有責任,有也不過十分之一。
-
8 # 土人鄉音荒草甸
沒有責任,人類都是過繼推新世事是屬反覆風雲的變更,別說姜維只含守正良本的領軍才能卻無奇高驚瀾之詭變,就是孔明實有治世用兵之奇謀奈何也不能逆天去成就
-
9 # 斜陽幾度
問題:蜀漢滅亡,姜維有多大責任?
當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三國時期蜀漢滅亡,也是如此。蜀漢之所以最先滅亡,與劉禪,黃皓,姜維以及朝中重臣或多或少都有直接的關係。
首先是皇帝劉禪,蜀漢滅亡主要責任者。
劉禪
雖然劉禪不像史書上說的那樣昏庸。投降後還高喊:“此間樂,不思蜀。”但是他也不是一個有主見的皇帝。
他被諸葛亮照顧的太好,什麼事情都為他想到了,包括自己死後留下的三任輔助人選。直接導致劉禪對於諸葛亮已經有一種盲目的信任,國家大事相父諸葛亮都會為自己考慮到的。根本不用自己操心。
諸葛亮在擔任丞相時,一切朝政都處理的井井有條。他死後續任的蔣琬、董允、費禕三位英才能力也不差,劉禪蕭規曹隨,撒手讓外朝主政。這樣雖然一時輕鬆,但是始終沒有鍛鍊自己的能力,等三位續任人選也先後去世。加上內侍黃晧開始攬權,蜀國的朝政就開始動盪。
魏國五路大軍進攻之前,姜維已經聽到風聲。上書劉禪曹魏即將大舉進攻,請求援軍支援的時候。劉禪竟然聽信黃晧的讒言而猶豫不決,遲遲沒有派軍北上。
直到鍾會兵鋒攻破陽平關抵達劍閣的時候,才派出廖化、張翼等部援軍。當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四川平原之時。劉禪居然派毫無作戰經驗的諸葛瞻領軍作戰,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
其次,姜維開始防守佈置不當也是導致初期戰爭失利的原因。
姜維
蜀漢四相去世後,姜維接任大將軍一職。算是名義上總覽軍權。
姜維是隴西降將,本身不屬於荊州派也不屬於益州派。雖然諸葛亮生前很器重他,把他當成衣缽傳人。但是在後諸葛亮時期,那些荊州派和益州派的老將能不能服從他的命令?姜維能夠指揮的恐怕也只有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軍隊。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堅持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北伐。
在魏國大軍壓境的時候。姜維所部遠在沓中被鄧艾阻攔,他衝破鄧艾的阻攔,然後虛晃一槍避開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入川要道。
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如果劉禪另派大將狙擊鄧艾成功。那麼蜀漢會不會滅亡還有待商槯。
當然,姜維也有一定程度的責任。他不顧實際情況更改防衛漢中的策略,由防守要隘改為斂兵聚谷。結果鍾會大軍得以輕鬆進入漢中,一舉攻破陽平關,兵臨劍閣。如果姜維不更改防守策略,鍾會必定會行動受阻。漢中還有一絲機會等待援軍的到來。
魏滅蜀形勢圖
第三,蜀國朝臣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主張投降也是蜀漢敗亡的原因。蜀漢建國之時,就有荊州,東州以及益州三派人士。荊州派是劉備,諸葛亮入蜀時候的嫡系隊伍,東州派是劉焉帶入益州的外籍派。益州派是本土勢力。因此從劉備,諸葛亮開始都是團結東州派人士,防備益州派。這樣導致了益州派的不滿,當朝政穩定,外無敵軍時,益州派尚能忍受。一旦敵國入侵,朝政不穩。益州派就會伺機而動。這也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
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蜀漢不佔天時,人和盡去,焉能不亡!
-
10 # 歷史新人小Q
蜀國後期朝中沒有多少可用之人,而作為大都督的姜維也是無力迴天,雖然姜維能力可圈可點但也彌補不了蜀漢最終滅亡的悲劇。所以蜀漢滅亡和姜維沒有太大的責任。
原因:一、因為蜀國後期朝政腐敗,民風不正,宦官黃皓向劉禪多進讒言,許多人才都投吳魏去了,還有些人才在看到援兵不到的情況下投降了,因此,蜀國人才越來越少。二、自從諸葛亮死後,光復漢室的重擔就掉在了姜維身上,姜維雖得到了諸葛亮臨終時傳授的書籍、兵法,但終不敵魏國司馬懿,此處損失了許多武將,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雖不是姜維對手,但有郭淮、鍾會、鄧艾等救援,魏國有眾多的謀臣,皆通曉兵法,而蜀國每次只有姜維一人擔任統帥,其他的聽任其調遣,這樣,魏國多方面進攻,而負責進攻任務的蜀將因得不到最新命令,從而中埋伏,兵敗將亡。
北伐加速蜀國滅亡第一,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第二,姜維本人不及諸葛亮。不論在戰術,戰策,計略,在蜀軍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維都大不如諸葛亮,這在後來司馬昭的話中可以得知:“蜀主劉禪,昏弱無能,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長久,何況姜維?”姜維自己也說自己不如諸葛亮。
第三,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後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外部,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舊部都已經死去,沒有好的將領可以使用,以至於最後,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武將出戰。
第四,後主劉禪無能,聽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於朝廷裡大臣都有“退讓之心”,聽信黃皓讒言,又疏遠了和姜維等人的關係,(在姜維北伐獲得優勢,有利形勢的時候,聽信黃皓讒言,召回姜維和大軍等)使得姜維不得不聽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導致漢中兵力空虛。蜀國整體防禦實力大幅下降。
第五,鄧艾等人,足智多謀,多次看破姜維的計謀,死守祁山。魏國人才補充較大,後期的鐘會,賈充,張騫,諸葛緒都是比較好的人才。
第六,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以至後來長安人對西蜀人的說法也不說是蜀漢,就說兩個字“蜀人”,曹氏政權在中原的統治比較成功,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和嚮往已經幾乎沒有了。這也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劉禪後期在西蜀的表現又是一個“昏君”,寵信宦官,就好象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十常侍”,好象歷史重演一樣,上天要使蜀漢(漢朝)滅亡,這是誰也無力挽回的。
蜀國滅亡真實事件姜維被離間,自己屯兵到別的地方.於是鄧艾偷渡陰平關,糧食不多了,但他每破一城就有新的補給(江由,涪,綿竹,足夠了).鄧艾偷渡陰平時率領的兵馬的確不多,只有3000人,但是,當蜀國上下都以為姜維率大軍在邊境阻攔魏軍入寇的時候,這樣一支人馬突然出現在蜀國境內,它的象徵性意義遠遠大於它的實質性意義。它所引起的恐慌就像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羅馬境內引起的恐慌一樣,於是,接下來蜀國的驚慌失措,望風而降,鄧艾的勢如破竹,暢通無阻也就順理成章了。至於補給的問題,鄧艾剛剛突破蜀國的天險,全軍士氣旺盛,還在乎那一點點糧草嗎?另外,鍾會在沓中絆住姜維,使他無法及時回援,是蜀漢滅亡的另一個原因,因此,蜀國的滅亡是鄧徵西和鍾鎮西合作的結果,不是鄧徵西一人之功。
蜀國常年北伐導致國家經濟大大降低加之朝廷可用之人甚少宦官玩弄權力是蜀國失敗的最終原因,如果諸葛亮在世也是黔驢技窮於事無補。所以蜀國滅亡和姜維無太大責任。
-
11 #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縱觀古今中外,朝代更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任何一次改朝換代都是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矛盾積累最後發生質變。然而現實中我們常常喜歡把朝代更迭的責任歸咎於末代君主或者某一個權臣、軍閥、外戚、宦官、黨爭等等,其實都是有失偏頗的,不夠客觀。
回到本題,蜀漢的滅亡,他是誰的責任呢,姜維麼?劉禪麼?還是黃皓?或者甲乙丙丁?其實關於蜀漢滅亡的原因千年以來,有無數的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和探討,筆者對三國也頗感興趣,也想嘗試著分析一下,蜀漢到底緣何走向滅亡,姜維在這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他又該為此承擔什麼責任。
國家發展戰略淪為空談《隆中對》是蜀漢的最高國家發展戰略,一切工作都要以服務這個戰略為前提。
我們先看看隆中對策的具體內容:
1、孫劉聯盟,一致對外,共抗曹魏;
2、佔領益州、漢中、荊州,作為根據地;
3、結好西部和南部的各少數民族,以為外援;
4、大力發展本國經濟,提升綜合國力;
5、待曹魏發生重大變故,出現可乘之機時,荊州益州聯合作戰,拉攏東吳進逼淮揚,讓曹魏三線作戰,大事可成。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個戰略是如何一步一步淪為空談。
1、荊州主將用人不當,不重視孫劉聯盟
關羽此人性格孤傲,且甚不喜與士族交往,連手下的重要將領都不知籠絡,反而苛責甚深。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對待盟友東吳卻常常將“江東鼠輩”掛在嘴邊,孫權提親,他居然辱其使者。完全不懂政治,根本沒有把孫劉聯盟這一最高戰略前提放在心上,還不斷破壞這個本就脆弱不堪的聯盟。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2、丟失荊州,使得多線並舉的戰略化為泡影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時機、合法性都沒有太大問題。
(1)曹軍新敗,士氣低迷;
(2)打下襄樊,加上剛被孟達劉封打下的上庸,整個漢水一線都可將納入蜀漢版圖;
(3)侯音、衛開發動宛城叛亂,與關羽聯絡,欲裡應外合;
(4)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有權先斬後奏;
關羽兵敗,荊州易主的主要原因如下
(1)漢中之戰,劉備慘勝,對於從漢中發兵,威脅關中,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實際操作來說都比較困難,所以基本上採取了放任不管的態度,他們想著頂多失敗了,退回荊州即可,襄樊不是此時必須達成的戰略目標;
(2)劉封、孟達儘管接到了協助的命令,但是由於東三郡剛剛收復,確實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援助確實困難,即使援助了也頂多是能保住關羽不死,想奪回荊州,天方夜譚罷了;
(3)關羽太過大意,被呂蒙所騙,加之陸遜的示弱,讓他果斷調走了大量防守部隊,荊州後方空虛;
(4)關羽威震華夏後,又不斷激怒孫權,擅自取用孫權屯在湘關的糧米,直接導致了東吳出兵奪取荊州;
(5)由於關羽有言在先,糜芳、士仁惴惴不安,正巧東吳來攻,為了活命索性投降,斷了關羽後路;
3、夷陵戰敗,未能奪回荊州,蜀漢元氣大傷
(1)劉備的夢想是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做一回真正的大漢皇帝,給劉禪留下一個鐵桶般的江山,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真正的皇室血脈,天選之子;
(2)然而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60多了,他等不起了,他必須透過一些激烈的手段,儘快完成自己的理想;
(3)荊州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必須收回自己手中,而奪回荊州的方式顯然只有武力奪取,想依靠外交手段幾乎不可能;
劉備對此戰是很重視的,並沒有貿然動手,而是認真準備了兩年,儘管張飛在出徵前罔死,但對劉備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劉備此戰敗就敗在自己太心急,也太小看了以陸遜為首的東吳眾將,此戰損失慘重,令蜀漢元氣大傷
(1)數萬將士陣亡,糧草輜重損失無數;
(2)人才損失慘重;
張南、馮習、馬良、沙摩柯、傅彤、程畿盡皆戰死;
黃權退路被封堵,無奈投降魏國;
杜路、劉寧被迫投降東吳。
4、孫劉聯盟,有名無實,各自為戰
孔明主政後,派鄧芝赴東吳,兩國重修於好,再次締結盟約。然而這個盟約始終停留在紙上,雙方從未共同商討過聯合作戰計劃,都是各自為戰,各打各的。能呼應了就呼應一下,時機不對就各自觀望。這也導致雙方多次與曹魏作戰都無功而返,戰果寥寥。
國家發展戰略無法實現,亡國成為了必然,諸葛亮後來所做的一切也只是為報答劉氏父子的恩情,盡人事,聽天命而已。至於後世所說,孔明窮兵黷武,耗盡國力,這個我不太認同。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但由於孔明治國有方,僅用數年時間就讓國力恢復如初,而且有力量發動大規模北伐戰爭。
至於孔明為何不斷北伐,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偏安一隅遲早被滅,不如搏一搏,說不定會有奇蹟。後來主掌軍事的姜維也繼續貫徹此戰略。
孔明五次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不過由於孔明善治國,長於內政,這一時期蜀漢的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百姓依然能做到安居樂業,這也是為何孔明死後多年,蜀中百姓依然懷念他。
費禕、蔣琬繼任後,蕭規曹隨,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依然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並未受到根本損傷。
姜維北伐時期,劉禪已經牢牢掌握蜀漢實權,姜維只負責軍事行動,內政無法干涉,而劉禪用人不當,黃皓專權,蜀漢經濟逐漸開始衰落,姜維北伐只是蜀國國力衰弱的一部分原因,根本原因還是治國者能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發展蜀漢經濟。
綜上所述蜀漢的滅亡自關羽始,荊州丟失,夷陵戰敗基本宣告了這個政權被判死刑,孔明、姜維只是把這個死刑變成了死緩而已。他們已經做得夠好了。
-
12 # 只能抗住挺直了腰
王國君主專權。蜀漢滅之最終原因。
至劉備死。諸葛亮死後蜀漢就名存實亡。註定了走向滅後主劉禪。本就沒有他父親的政治頭腦。和領導才能。以至被黃皓陳祗等暗相操縱。導致民怨起。
在觀曹魏在曹操幾十年經營打拼勢力遠非蜀漢能比。蜀姜維雖忠但不及諸葛亮德才威旺。君主昏庸無道縱情酒色。朝堂多是無良無德之人。姜維一人在忠也獨木難支
-
13 # 鳳凰影片
蜀漢滅亡雖然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亮臨終前的委託,他應該認識到蜀國面臨的問題,既然接受重任,應該對蜀國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制定出計劃,至少可以延長蜀國滅亡的時間。
-
14 # 歷史心猿社
首先,魏國打響蜀滅之戰之前,姜維已經預料到魏國進軍的兩個方向:陽安關、陰平。後來果然,鍾會先攻擊陽安關,鄧艾偷偷從陰平到成都直行。所謂“知己知彼,一切戰鬥都沒有危險”,那為啥子蜀漢滅亡了呢?
因為奸臣黃皓說,魏王不會攻擊蜀漢,所以憨憨後主沒有執行姜維的建議,聽了黃皓的話:不派張翼守陰平,廖化去陽安關?那老傢伙還是在家待著吧。這件事被壓得密不透風,所以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情況。後來守陽安關的蔣舒投降,於是鍾會順利到達劍閣關,鄧艾則直接突襲了綿竹,享受了一把虐殺的快感。但姜維在劍閣關成功阻止了鍾會,漢中最重要的漢和樂城直到蜀漢掛了都豎著,實際上鍾會只獲得了一個陽安關。用自己的力量阻止能堅持數倍以上的鐘會大軍,由於鍾會總是未能攻下劍閣關、漢、樂二城,所以就準備撤退了。後主拒絕姜維提案的結果?如果後主聽從姜維的勸告,派廖化去陽安關,那麼即使蔣舒想要投降,在蜀漢駐軍的眼皮子底下也不敢輕舉妄動吧?而且鍾會攻擊陽安關的時候,姜維在沓中,遠水救不了近火,他也盡了臣子諫言的義務。但即使如此,姜維還是做出了他能做的最好的選擇。面對鄧艾進攻沓中,鍾會大軍、諸葛緒封鎖,姜維仍在危險關頭突破鄧艾了封鎖,騙過諸葛緒,得知陽安關失守後迅速在鍾會前趕到了劍閣關,用劍閣關來抵抗鍾會。但很多人把滅亡原因歸咎於姜維,原因有二:第一,姜維堅持北伐;第二,姜維丟失了漢中。
因為姜維堅持北伐蜀漢才over?
這個觀點明顯不正確,魏國國力比蜀漢強大許多,如果雙方停戰,加上後主的無能,最終魏國和蜀漢的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蜀漢選擇封閉,只不過是把蜀漢這隻羊越養越肥罷了。姜維北伐,魏國因此而無法積累國力。正是因為姜維的北伐,蜀漢和魏國的國力差距才會縮小,魏國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發動了兩次,一次在姜維北伐前,一次在北伐後。姜維北伐時,魏國戰略防禦數十年,姜維北伐停止後,魏國不久便攻打蜀國。更何況,即使姜維不北伐,魏國依然會發起進攻!姜維因失去漢中致使蜀漢滅亡?第二種看法更扯了,因為其說明的事情都是錯誤的!召集士兵聚集山谷並沒有錯,但漢中何來失守一說?所謂漢中,指的是一片區域,就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原,這兩個是一個性質。而漢中失守的地方只有一個鐘會奪取的陽安關,這怎麼能叫漢中失守呢?在陽安關的鐘會一直被拒之門外!並且,蜀漢滅亡也不是因為漢中直接導致,而是因為鄧艾的偷渡!事實上,姜維預計鄧艾會偷渡到陰平,如果後主接受姜維的提議,派遣軍隊守護,那打鄧艾就是關門打狗!蜀漢如何滅亡?總結,蜀漢滅亡是鐵憨憨後主的責任,與姜維無關。 -
15 # 真時尚迷
窮兵黷武,盡蜀國最後的兵源,耗費大量的錢財糧草,盡一州之兵去攻打魏國,這是姜維所承擔的責任,主要姜維政治感不強,讓黃皓鑽了空子,導致劉禪親小人遠賢臣,主要責任在於劉禪不能君臣一心才是蜀國滅亡的關鍵!
-
16 # 油田一清散人
姜維責任不在於其計略,謀略,而在於他政治不敏感。不善於經營官場人際,不善於團結國家政客,以至於九伐中原持反對態度的大有人在。最後,被迫韜光養晦!導致漢中門戶大開,使魏國鄧艾有機可乘,偷渡陰平成功。姜維的責任在於此!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曹劉孫三家獨大,並引得眾多謀臣虎將為各自的志向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有"臥龍"和"鳳雛"之稱的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新野三顧茅廬,才請出了諸葛亮出山,為蜀漢大業殫精竭力。
而諸葛亮的關門弟子,就是標題中提到的姜維。姜維原本是曹魏陣營的人。後來被諸葛亮招降,一同為蜀漢綢繆未來。諸葛亮死後,姜維坐上了他的位子,替其為蜀漢保駕護航。但是姜維後來卻因錯用一人,導致了蜀漢的滅頂之災。此人是誰?蜀漢滅國曆史真相又是如何呢?
image.png
第一,姜維錯用的那人或許是胡濟。
或許胡濟在三國這段歷史中並不出名。但他對蜀漢的影響卻也不小。據史料記載,諸葛亮的友人之一,便有胡濟的一席之地。而胡濟本身也是荊州的元老,與董允、費禕等人都十分交好。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鎮北將軍王平逝世,時任中監軍的胡濟就被任用為驃騎將軍,同時接手了王平都督漢中的責任。此時各國皆派有大將鎮守疆土,南方有馬忠,東方有鄧芝,西方有張翼,北方自然是胡濟。作為鎮守疆域的大將,胡濟的地位自然不同尋常。
image.png
而推測胡濟是姜維錯用之人的原因,依據便是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時,姜維發動的段谷之戰。此時鄧艾率大軍壓境,姜維意圖藉此次戰爭抗拒曹魏攻勢而胡濟也作為鎮西大將軍參戰。據《三國志》記載:
姜維深入,不待輜重,士眾飢餓,覆軍上邽。
也正是如此,姜維才求助於胡濟。兩人約定於上邦(今甘肅天水)會合。但是當姜維失去地利優勢,進取上邦時,胡濟卻失約未至,導致蜀軍士卒潰散,死傷甚眾。這樣的敗績,更加劇了蜀漢的滅亡速度。
image.png
第二,姜維錯用的那人也可能是蔣舒。
眾所周知,蜀國實力不強,又人才匱乏。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主持北伐期間,蜀國幾無可用之才。後來姜維在選擇駐兵漢中的大將時,挑中了傅僉和蔣舒。這兩人曾多次隨姜維北伐,並屢立戰功。
而漢中一帶本就是蜀漢要地,從前諸葛亮在時,派的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而諸葛亮死後,姜維就用了蔣舒,並派其鎮守陽平關。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讓人不得不覺得,姜維或許真的是識人不清了。
此時鐘會率曹魏數萬大軍伐蜀,蔣舒見魏兵勢大,於是騙傅僉說自己要出關迎敵,傅僉信以為真,誰知蔣舒出關之後卻直接背叛了蜀漢,徑直前往魏營投降了。原本陽平關就只有蔣舒和傅僉兩人合力鎮守,現在蔣舒跑了,傅僉最終也只能是寡不敵眾,兵敗戰死。
漢中的陽平關一失,就相當於蜀漢中心被曹魏打開了一個缺口,魏國大軍佔據陽平關後,可以直接深入蜀地,直搗黃龍,這樣的結局,也算得上是為蜀漢的滅頂之災了。如果姜維沒有錯用蔣舒,或許蜀漢還不會這麼早滅亡。
第三,蜀漢最終被滅國,並不只是姜維的錯,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國時期,無論是在劉備生前還是死後,蜀漢都是魏蜀吳中最弱的那一個。而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後,蜀漢更是步入了節節敗退的境地。若論蜀漢慘被滅國的真實原因,姜維的戰略謀劃出錯也只能算是原因之一。姜維雖數次北伐,導致蜀漢內部民力衰竭。但終究也有阻礙曹魏進攻的步伐。蜀漢最終的滅頂之災,究其根本,離不開其內部的混亂和主君的荒誕。
劉禪大家也都知道,扶不上牆的阿斗而已。在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也死了,他在《出師表》中推薦的忠臣謀士將才虎臣也都死的死,跟隨姜維北伐的北伐,失去了管教,劉禪就開始了各種作死。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宦官黃皓,任由其惑亂朝綱,將朝堂攪和得烏煙瘴氣。
再加上蜀漢內部勢力不統一,荊州等外來勢力與益州本土勢力相看兩厭,劉禪又不知相互穩定、制衡之道,種種原因加在一起,綜合作用之下,蜀漢就有了逃無可逃的滅頂之災。所以說,蜀漢的滅頂之災,並不僅僅是姜維錯用一人的過失,而是多種因素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知,三國裡姜維錯用的或許是蔣舒,或胡濟,但無論是誰,都不是導致蜀漢滅國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蜀漢內部的分裂,政治的昏暗,君主的無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