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賣玉石的小哥
-
2 # 陽光燦爛的丟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3 # 莽原勁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之際草長鶯飛,百花齊放。春風拂耳,蛙鳴蟲唱,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在清明節前十天左右,人們一般心情凝重,做事循規蹈矩。大家都有一顆慈悲的心,拜天地敬鬼神。在這個時候,大家一般都懷念逝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陰間能夠過的自由平安,所以大家都去添墳上土,祭拜亡靈,儘自己做兒孫或晚輩的義務和責任。清明節以後,大家的心情就放鬆啦!人們都喜愛到野外去踏青,扶老攜幼共享春天的喜悅。或放風箏,或遊山觀水。總之,在這樣美麗的時刻,大家怎能放棄這一段美好的時光呢?謝謝!!
-
4 # 妖木公子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
5 # 紅色好故事
清明前後十天習俗不少,春天才真正的剛剛開始。
常聽長輩們教導一句話“過了清明冷十天”,意思是清明過後,還有十來天的日子氣溫會有所反覆,還要注意保暖。
所以只有過了清明節,真正溫暖的日子才會來。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
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
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
6 # 醉眠芳草
今年四月四日,是傳統清明節。提起清明習俗,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掃墓祭祖。其實,清明還有踏青、插柳、植樹等多種習俗活動,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首先,清明節最重要的一項習俗就是掃墓,這也是清明節的應有之義。清明節掃墓時間一般要提前,有的地方提前1-2周都可以。在某些地區,如果是比較老的墓,清明前後十天掃墓也都是允許的。
其次,清明節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也叫禁菸節,主要習俗是禁止生火,吃冷食。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就描寫了寒食禁火的傳統。
第三,清明節時春光好,正是踏青的好機會。清明節前後,氣溫不冷不熱,春花漸次開放,這時約上三五好友,或者全家出門踏青,不失為一個有益身心的活動。
第四,清明節折柳、戴柳、插柳都是古老的習俗。清明折柳,將柳枝掛在牆上,插在屋簷下,或者把柳枝編成花環戴在頭上,都可以起到可以辟邪的作用。
此外,清明還有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習俗。清明萬物生長,清潔明淨,清明節的文化意義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了獨特的民族情感,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
7 # 極星影視剪輯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掃墓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
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
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 原來華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盪鞦韆
盪鞦韆是清明節的一種風俗,也是最常見的風俗。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 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 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
8 # 夢魘雜記
生命文化——清明節
現代的清明節,其實是由歷史上的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三個節日合併在一起了,因此,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傳承和糅合了歷史上三個節日的習俗。
一、寒食節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後,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攜母親歸隱山西介休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遂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持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併祭祀介子推,以寄哀思。因禁火而導致寒食,因此將這天稱之為“寒食節”,同時有了祭祀逝者祖先的習俗。
清代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若望曆法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後。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若望曆法,因此寒食節就是清明節前一日。
二、清明節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祭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冬至之日祭天,夏至之日祭地,春分之日祭日,秋分之日祭月。歷史上的春夏秋冬四祭,跟孝道沒有什麼關係,祭祀的是天地日月,春祭主要是祈禱神州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祭則是在收穫之後,感謝天地日月的賜於,酬謝神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禮教的變化,將春祭祭日活動改在了清明節,將秋祭祭月儀式改在了中秋節。
三、上巳節
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節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歷史上漢民族在這一天,要舉行祓禊儀式。《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就是說,人們都要到水濱去洗濯,不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謂,“為大絜”,可以理解為“徹底乾淨一下”。因為捂了一冬天了,也著實該洗個澡了,不僅清潔身心,也為了預防疾病。
上巳節的另一個習俗是曲水流觴。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到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蘭亭序》中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由此之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為後世文人所效仿。
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都在逐步在遺失,漸漸的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這三個時間間隔很近的節日逐漸融合為一個節日——清明節,各個節日的習俗也統一在了清明節。寒食禁火冷食祭祖掃墓、清明節的春祭、三月三的踏青出遊統一集中在了清明節。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節人們走出家門,前往處於山間林地的墓園掃墓、培土、植樹、祭祖,同時行走在山間田野踏青、賞花、野炊、玩水。在村裡院內舉行蹴鞠、射柳、鬥雞、蠶花會、拔河等活動。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
9 # 軟陶小泥人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別稱
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習俗內容
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也有的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如今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農諺
清明既是節日也是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文中所說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其它相關
1、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南方一些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拜清”,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風水師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中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中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它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過去有民諺“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週、甚至兩週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23]
5、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掃墓嗎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6、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財帛。
7、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中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8、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不一定要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最好吃飽食物別餓著肚子,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9、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
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炮、鮮花果品、財帛、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燒化金帛,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後即可撤供離開。
10、掃墓時可不可開心嘻笑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既有肅穆掃墓活動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11、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郊外踏青照相無妨,別對著墓地拍照即可。
12、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13、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4、清明節穿衣配飾有講究嗎
忌穿到大紅大紫花俏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15、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嗎
可講究,亦可不講究,一般不講究這次序。如果需要講究,拜祭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6、清明節拜祭會將陰氣帶回家嗎
這種事情不一定會發生,不過當你運勢低落時,就有可能遇上這種狀況,當然可以佩戴一些佛像、護身符。其實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時懷著尊敬先人的心情,對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應當不會有問題。
17、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掃墓嗎
坊間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18、能陪朋友去掃墓嗎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嗎,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有認為是可以的,掃墓只是一種悼念活動,不應該相信這些無依據的說法。也有人認為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
19、為何清明節前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買雙鞋。有些所謂“大師”說法:“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因“鞋”與“邪”同音就不能買鞋,是荒謬的說法;況且“鞋”與“邪”同音只是存在於部分語言中,多數語言都不同音,比如在粵言中就不同音了。這些說法並無科學依據。
20、祭祀時間
掃墓時間儘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儘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清明節傳承了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清明節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至於近年來流傳的清明時節諸多禁忌,並無科學依據。
-
10 # 雪梅瓶
抬東西上墳
我們這邊在清明節前後十天的風俗習慣很多,這幾天,每家陸陸續續的帶著煮好的糯米花飯、剪好花紙、紙錢,和雞、鴨、鵝、羊和野炊用具等到祖宗墳上掛青、祭奠。一大家族有的挑水,有的燒水,有的殺雞、殺鴨、殺羊、殺鵝,有的插香燒紙錢,有的掛青除草,大家一起動手,在山上祖宗的墳墓旁邊搞起了野炊。
野炊吃得特別香
我們這邊還在每年清明節那天做運動會,有賽馬、藍球、鬥牛、象棋、跳舞……等很多種專案,來慶祝過去的豐收和平安,同時祈禱和祝願春耕開始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萬事平安、豐收滿滿。
潑水節,幸福的水、吉祥的水!
我小時候隨父母在雲南芒市生活過幾年,那裡有個風俗節日——潑水節,就是每年清明節之後第七天開始,一直到第十三天,也就是七天,每天街上熱鬧非凡,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只要你出門,就會被水潑得滿身溼溼的像落湯雞一樣,直到現在我都還記憶猶新,念念不忘。一個潑水節竟然七天,可見很隆重,都快追上春節了!
可見,清明節在我們國家是很隆重的一個節日,雖然各個地方不同,但風俗大同小異。
-
11 # 泰山青未了
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傳統日子。在山東大部分地區,民間喜歡把清明節叫“寒食”,前後十天為去世的親人上墳都是可以的。但是為過世三年之內的親人上土墳,一般都是清明節當天,有的地方在中午12點以前,也有12點以後的。這也和地域習慣有關。兒女們要準備紙錢,香和親人生前喜歡吃的菜,水果之類的貢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五樣,擺在墳前,等紙和香燒完,大家一起磕頭,並整理墳上的雜草,新增新土,以表示對親人的懷念。
總之,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人們緬懷親人,先烈們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尋根歸宗的紐帶。
-
12 # 十里桃芲
《清前後十天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清節,三月節,祭祖節,寒食節,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後來和清明節合為一起,從這上看清明節前一天就開始郊遊踏青,禁火,吃生冷食物,禁火了只能只吃這些,又逢多雨天,南方尚可對付,北方可慘了,禁火防止燒燬房屋森林,現代人也禁火。清明前後,親朋好友正是效遊好時節,有的一同遊名山,有的一同到野外垂釣,有的騎行,有的驅車外出,有的放紙鳶,有的邀朋友打球,活動比較多,我這裡單說清明祭祖,清明前三後四是掃墓祭祖時間,(如果有事這時間就提前若干天或退後若干天即可,心到就行。)踏青郊遊時間,提前瞧準一個休息日如星期六,星期天,邀上兄弟姐妹堂兄堂妹兒子孫子,開車穿上講究衣服,買好祭祖用的花,冥錢,冥紙,有的帶上酒,煙,食品供品,煙花,在農村如土葬還得帶上砍刀,鐵鍬,砍除墓上及周邊雜草,上些新土,將墳墓整理一遍,如果老家有人,則提前修好墳墓,然後上香,燒冥紙冥錢,上供品,生前喝酒抽菸的則供上菸酒果品,插上紙花,將周邊外家墓上散些冥紙,唐,杜牧"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說的就是這個風俗,現在我們那仍延襲至今,就是將冥紙空散一些墳頭,鄰里墳也散些冥紙,好讓他們和睦相處,再一一作揖放鞭放煙花,這是單個的上祭祖,如族人入祠堂祭祖還得選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念祭文,比較隆重。然後在附近餐館點上幾個地方特色菜,喝上幾杯酒,爾後再聚在一起說話聊天喝茶,有的只打牌,小孩在一起嘻戲玩耍,晚上統一吃完飯而又怱怱驅車離別,再等下一次清明聚會。掃墓結束。
回覆列表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