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川影視
-
2 # 輕舞壹語
因為養了兩個寶貝,也解除了很多的寶媽,時常思考家庭教育的事情,感覺有這麼三個誤區。
第一,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全部。這個主要體現在寶媽身上比較多見,有一些寶媽為了照顧孩子要麼放棄了工作,要麼輕慢了工作,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動不動就將“我為了孩子如何如何”放在嘴邊,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很是偉大,如果孩子有不聽話的地方就會暴跳如雷或自怨自艾。
第二,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一部分家長總是很焦慮,尤其是擔心孩子學習不好,哪怕一次考試少考了幾分就會非常的生氣。整日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好好學習有出息啥的,殊不知自己在孩子那麼大的時候還真的沒有孩子考得好呢?
第三,認為大人的事情與孩子無關。有的家長因為家庭瑣事或其他矛盾,夫妻感情淡或者是破裂,有的還在孩子面前演戲,但有的就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殊不知很多孩子在將來面對自己的婚姻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如果想要避免這三個誤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孩子。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可以任意愚弄、嘲笑的物件。要尊重孩子,更要尊重自己,既要養育孩子,又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讓孩子佔據自己所有的時間,那不是偉大,而是自私的綁架。
第二,讓自己成長。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跟著自己學,而不是自己抱著 手機玩著遊戲看著短影片卻讓孩子體會學海無涯的苦楚。理想是自己的,玩不完成都是自己的,孩子的理想是孩子的,二者沒有可比性,更不能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這是無能父母的表現。
第三,父母相愛是最好的教育。婚姻生活裡,不可能沒有磕磕碰碰,也少不了雞毛蒜皮,若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那麼就可以協調解決。而且,作為夫妻來說,婚姻是需要經營的,有了孩子之後仍需要好好保鮮,好的父母感情能夠讓孩子時刻生活在溫暖之中。
-
3 # 茶歇話古事
這個問題過於寬泛,我就說一個方面吧。
如今的孩子都是掌上明珠,總是過於袒護,對於教育者來說會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如今的孩子友情脆弱多了,可以說是玻璃友情。
一個簡單的事例,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在玩耍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孩子碰了他一下手,便哭著去辦公室告狀。結果兩個人不歡而散。這個小孩無論和誰在一塊玩都會這樣,結果被整個班孤立起來。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用過於刻意的保護,小夥伴的世界都無法融入,今後怎麼步入社會,換個角度磕磕碰碰其實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
-
4 # 凹凸教育談
潛在的暴力教育
上一次我回答了一個問答裡面講了暴力教育的問題,大多數家庭都存在這個問題。撇開直接的家暴不談,潛在的暴力教育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很明顯:比如動不動兩三句話抄起凳子就砸孩子、抽出皮帶就打孩子,老師一反應孩子在校問題,回家一耳光就甩孩子臉上等等行為舉動的暴躁型父母,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時候也是溫柔的,在親戚鄰居眼中感覺父慈子孝,家庭看起來和睦自然,然而孩子很容易受到這種神經質的教育方式感染,在學校裡也如法炮製對待自己的同學,人際關係處理得很粗暴。
一類不明顯:比如時不時冷言冷語,動不動嘲諷孩子一無是處,拿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的刀子嘴型父母,家裡的氛圍天天都是烏雲密佈,要麼直接冷到結冰。在家裡孩子不怎麼愛和父母交流,出門在外走路都低著頭走,膽小怕事,自卑心理嚴重。
幼兒園式教育所謂幼兒園式教育,就是家長永遠把自己擺在了幼兒園裡幼師一樣的位置,看帶孩子的目光始終不曾有成長。孩子已經長高長壯長大,家長自己卻還覺得孩子像是小寶寶一樣,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要去替孩子想好甚至包辦代替。比如有的孩子五六年級了,連課桌都不會收拾,家長來接他還要幫他整理書包。有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班裡做清潔連個拖把拖地都很笨拙,平時給人的印象就是掃把倒了都不會扶的。有的高中生 十八歲都成年了,家裡爺爺奶奶連碗都不讓洗,說孩子還小等等。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就順應家長的期待,一直做個寶寶,什麼都要家長替他做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做事猶豫拖沓,沒有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那種幹勁,總是躲清閒,不願意做事,對待人和事的方法都會很幼稚,長成一個社會的巨嬰,將來也就很容易發展成啃老族。
焦慮型教育以現在的競爭壓力,很多家長難免會為了孩子的將來而焦慮,從小學開始一路到高中,只要教育不間斷,焦慮就一定會存在,而這種焦慮也會自然而然的傳染孩子。有的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在課桌上弄手弄小東西,從神情到動作都很焦慮,很多時候都是受到了家長的這種焦慮病毒的感染。中國的大多數家長都會把自己的夢想轉移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期盼孩子能夠有出息,於是給孩子報了一堆輔導班,弄得孩子每一週的每一天都很充實,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活動時間和隱私。
關鍵是,這樣的壓力還會被家長用道德綁架的方式施加在孩子身上。學不好、沒出息就是對父母不孝,對家庭不負責等等,久而久之,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創傷,如果再結合暴力教育,那麼事情更加嚴重。
解決之道首先要學會忍耐,當你面對一個教育孩子的時機,不要衝動,不要立即開口責罵,要先冷靜一下,想清楚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溝通的內容,然後再找個時間和孩子開誠佈公的交流。記住覆水難收,潑出去的水是不可能再收回來的,所以一定不能隨便去罵孩子,如果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很難修復。
其次要懂得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儘早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照顧自己。不要勉強成天的去培訓班一日遊,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一切要讓孩子做主,家長只能提建議。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朋友一樣的關係,孩子願意回家後和家長分享學校的見聞,遇到事情是先學會自己解決,做事獨立性強,又能夠聽取家長的意見,這樣的孩子會非常健康。
-
5 # 588688988English
家庭教育中的誤區是一個老生常談又很有學問的的問題。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很多事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這就是首要問題。很多家長潛移默化地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
其次是家庭教育中,與孩子相處之道,完全是居高臨下不落地或嬌生慣養捧上天,都屬於不能平等相待的誤區。導致不正確陪伴、引導、孩子沒有話語權、不能培養孩子實際能力過多負重等。
所以,家庭教育正確家庭便是培養天使的搖籃,反之家庭教育失敗嚴重時也會帶來社會問題。
-
6 # 趨勢為王
誠邀。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害怕孩子受苦,也就是嬌慣孩子,還有就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等。
因為中國實行計劃生育,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二胎政策剛開始,有些人也沒有機會生二胎了。因此,許多家庭對孩子是相當嬌慣,害怕孩子吃苦,一小點的挫折也受不了,孩子稍微不滿意就又哭又鬧,更有甚者打父母、打長輩,這是極其危險的。在此,我認為要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甚至家務也要經幹,這樣能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責任感,也有利於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李嘉誠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他的兒子在美國讀高中的時候,只寄給孩子基本生活費,從小就培養孩子不要亂花錢。現在,他的孩子成功繼承了他的家業,並且很有成熟。在此,我呼籲各位父母要居安思危呀!對孩子的嬌慣,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還有就是要多陪伴孩子,不管生意和工作多麼忙碌,也要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一起玩樂和一些吃飯等,孩子是需要陪伴和愛心的,這樣的孩子更聰明,比如陪伴孩子玩有利於閱讀提升和學習進步的jint速讀記憶訓練裡面的小版塊舒爾特表有趣味性提高注意力和學習力,還有許多閱讀百科知識,這些都是很好的正能量教育方式。另外,有個和諧的家庭也非常重要,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會很幸福和聰明,學習也會很好,家庭要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樣樣都學好。
-
7 # 賀風子2020
家庭教育有三大誤區,一是溺愛,大包大攬,孩子小的時候,什麼事都送到孩子手上,小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長大了,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懂,反過來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懂感恩,養了個仇人。二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等孩子長大了,就自然好了,對小孩子範錯,聽之任之,不教育,不管理,做為法定監護人缺位,等孩真長大了,悔之晚矣。三是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小孩子們講的最討厭的鳥。小孩子們聊天講到,世界上有一種鳥,自己沒本事飛,就在窩裡下個蛋,叫那隻蛋使勁的飛。
解決辦法,一是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類,讓孩子參與到大人的勞動中來。小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讓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最好鍛鍊,同時是培養接班人,懂得感恩的人的必修課。二是尊重與監管。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不管,必須在原則問題上不含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不為,小孩犯錯,必須嚴管,之後,再講道理,讓小孩明白錯在哪,下次不再犯。三是放下。充分尊重小孩的個人選擇。我們只做服務,不做決定,孩子的事,我們只說明利害關係,由孩子自己做決定。就講這麼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8 # 樂樂更開心
1,溺愛。家庭教育需要家長對孩子有積極的鼓勵,但是不能一味的誇獎,有獎有罰,有規矩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2,不能雙從標準。往往家裡定好的規矩,孩子犯錯時需要遵守,家長犯錯時因為面子或者其他方面就不會遵守。這樣會破壞家長與孩子間的信任,也會輕視規則,養成不守規矩的性格。
3,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孩子的性格在沒有養成前,家長有責任教給他們正確的是非觀。用棍棒打出來的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加大,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嚴重影響。
4,不管不問。有些家長因為掙錢,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和互動。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的造成沒人要的心理,形成自卑心理。
5,刺激嘲諷形。偶爾一次嘲諷,可能會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迎難而上。但長時間的責問和打壓會打擊孩子自信心,認為自己就是家長說的那樣。
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無論你選擇那種教育都不要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成績不是評判一個孩子唯一的標準。
把孩子培養成自尊,自愛,自強,自信的性格才會家庭教育的成功。
還有,寶貝們,寒假快樂!
-
9 # 奧蘭多的米兔
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上行下效,很多家長嘴裡教孩子一套大道理,自己做的又是截然相反的,大道理誰會聽了就立馬去做?但是家長的行為就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了孩子,所以家長最好不要嘴裡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如果自己本身人格精神財務不自由獨立的話還是謹慎考慮生孩子的事,以免讓貧窮和爭吵不休的悲哀遺傳下去。
-
10 # 老張帶你學英語
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就是“互相攀比”。一個人的進步是跟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每個人都不一樣,盲目與他人攀比會讓孩子失去個性、主見和創造力。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跟自己比賽,善於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揚長避短,培養自己的愛好,爭取把愛好變成自己一生的職業,這樣的孩子才能幸福。
-
11 # 嘿呦喂哦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有個孩子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孩子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這個孩子這樣以自我中心,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或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陪伴玩耍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孩子的衣服穿得最多但恰恰先感冒,追著喂孩子吃飯直到他跑不動……結果往往是孩子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
父母的包辦與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父母在初期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再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傷害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減少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他們的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的。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們學會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他們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剋制的孩子。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幹就行了
幸福指向 → 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
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南韓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的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等。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有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有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幹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有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擔責任後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的效果要好得多。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12 # 小金話亞洲留學
第一,家長對孩子能取得進步的信心不足。
若孩子的學習長期處於中等狀態,家長在嘗試了很多辦法後也都沒取得預期的效果,長此以往令家長感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從而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到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但是,家長要引起注意的是,這種行為和想法可能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業前景信心不足。
如曾有個同學,現在讀初二,英語特別好,可以達到班級前三名;數學偏科,分數在65分左右徘徊,影響總體名次。在溝透過程中,老師發現媽媽特別著急,因為孩子之前的一次數學考試竟然已經不及格。成績的落差造成孩子現在每次考數學前都有很大的壓力,睡不著覺,媽媽則希望儘快可以讓同學在數學上有所突破,因為之前的方法都嘗試過,但情況沒有改善。
針對這個孩子的情況,老師首先建議孩子和家長,要相信數學不是特別難學,同學要先克服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從作業開始,先做數學,後做自己喜歡的英語。有問題及時問陪讀老師,不留疑難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此外,老師還特別為她出了不少考試中的易錯題,做到數學基礎知識點“零”漏洞。短短2個月的時間,同學的數學分數一躍到83分,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
第二,家長用自己成人的思維模式及標準去衡量孩子。
現在的孩子的確見多識廣,資訊接觸相當豐富,但他們畢竟是身心都未發育健全的未成年人,仍然需要大人的耐心引導,大部分家長只是簡單地將結果或後果告知孩子,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缺乏耐心,並提出很高的標準,動不動說“我們讀書的時候怎樣怎樣”,這樣的教育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結果也可想而知。
第三,有的家長認為題目做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
目前市面上的教輔書籍鋪天蓋地,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跟風買來了大量參考書給孩子作為“家庭作業”。然而,學校的功課已經很多,再加上家長的題海戰術,學生苦不堪言。另外,隨著學生知識點的加深,家長在輔導功課時覺得力不從心,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中的難點,再加上平時其他的輔助教育也做得不太合理,這會使家長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有所動搖。所以,選擇適合的量,進行針對性的輔導非常有必要。
第四,家長急功近利,沒有長遠目標。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計劃,學到哪裡算哪裡,發現有漏洞了就“眉毛鬍子一把抓”,通常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家長心裡的預期隨著學生的成績起起伏伏猶如坐過山車,長此以往,學生考試沒把握,要麼沒自信,要麼盲目自信。
所以建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家長和教育專家一起為孩子量身定製合理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才是正確的做法。
第五,家長缺乏溝通和心理疏導。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要通暢、平等,不要動輒用“粗心、不努力、不專心”等空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孩子。時間長了,家長和孩子容易對立。特別是有些畢業班學生的家長,恨不得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不應該有一丁點兒的放鬆,甚至是孩子填報志願也往往由家長包辦。
對此,建議廣大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時刻注意尊重孩子,努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並留出時間讓孩子體驗大自然、鍛鍊身體等。只有掌握了勞逸結合,才能提升學習力,孩子才會學得輕鬆,學得精彩。
最後指出,以上五點是常見的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給孩子自主權,信任孩子,欣賞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才有利於發揮孩子自身的長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達到生活和學習良性迴圈的效果。
-
13 # 芳芳的育兒分享
1. 把電子產品當“保姆”
誤區:很多家長扔一個電子產品給孩子看看動畫或有聲繪本,這樣自己可以輕鬆好一會兒;也有家長覺得讓孩子看這些,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拓寬知識面、開發大腦。
真相:長時間看電子產品會影響視力、使孩子養成被動學習接受的思維習慣、懶得動腦。
建議:家庭多進行親子活動、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家長以身作則。
2. 分享孩子的糗事
誤區:孩子常常會“犯錯”,有的家長喜歡分享孩子的這些糗事,覺得滑稽可愛。尤其是最近過年了,親戚間在飯桌上常常會這麼做。
真相: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建議: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就私下找孩子溝通交流,明白下次可以怎麼做。而過年的飯桌上,就儘量鼓勵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吧~
3.與別人比較
誤區:“別人家孩子”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比較,甚至直接責備孩子“不如人”,覺得這是激勵孩子的一個手段。
真相:每個孩子擅長領域與發展順序皆不同,這樣的比較是不公平的。只會挫敗孩子的自信心、引起孩子的反抗。
建議:家長先放平心態、多鼓勵孩子的長處,讓孩子瞭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推薦一套繪本——《青蛙佛洛格的成長故事》,很適合家長陪孩子一起看哦~
4.代勞孩子的手工作業
誤區:幼兒園裡常有親子手工作業,許多家長大費周折,力求精緻、美觀,做出來的作品是不錯,卻幾乎沒有孩子的參與了。
真相:幼兒園佈置這些做作業,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體驗親子協作的樂趣、發展動手能力。家長代勞剝奪了孩子的這些機會,還會讓孩子變得害怕失敗、輸不起。
建議:讓孩子嘗試生活中的各種失敗和錯誤,才能真正變得獨立堅強。
5.“拼命工作還不是為了你!”
誤區:孩子犯錯時,許多家長會覺得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待,說出類似的話,希望以此教育孩子。
真相:這樣說會加重孩子心理負擔,生怕辜負了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變得孤僻、不愛交流。
建議:多抽些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做自己忙工作的藉口。
6. 把孩子託付給祖輩
誤區:許多雙職工家庭會選擇將孩子託付給祖輩,覺得孩子小沒關係,長大了就和自己親了。
真相:隔代教育有許多弊端,但更可怕的是這樣會造成孩子的感情缺失,變得與父母生疏。
建議:儘量讓孩子與自己同住,如若實在沒辦法,要想辦法減輕孩子的失落感,如多影片、電話、寫信等。
7.在孩子面前評價其他孩子的不足
誤區:有的家長很注意對自己的孩子用積極的語言,卻忽略了對其他孩子也這樣,會不經意間在孩子面前說其他孩子的不足。
真相:會導致孩子不會賞識別人,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建議:對其他孩子也要用正面的語言評價。
8.“都怪桌子撞到寶寶,我們打它!”
誤區:孩子常常會磕磕碰碰,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了,就找到“肇事者”,為孩子“討公道”。
真相:孩子眼中萬物有靈,你只是打桌子,孩子眼中卻和打人無疑,這麼做無疑是在教孩子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將責任推給別人。
建議: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要告訴孩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與如何保護自己。
9. 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誤區:許多家長總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吃蝦要剝好、吃魚剔骨頭,到了自己就是“不愛吃魚”、“就愛啃雞屁股”了。
真相:這看似是對孩子好,實際上孩子成了習慣後並感受不到你的好,反而會覺得你不重要、不尊重你。
建議:不要特意將好東西都給孩子,更不要告訴孩子:“為了你我可以犧牲一切。”
10.為拖拉的孩子收拾殘局
誤區:有的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等,乾脆就幫助孩子迅速地完成。
真相:孩子的惰性與依賴性只會越來越強,覺得什麼事都和自己沒關係。
建議:家長要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時間與任務,幫助孩子樹立做事的自信心。
11.為了避免孩子做不好,處處包辦
誤區: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做不好,常常會擔心而替孩子包辦一些簡單的事。
真相: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建議:尊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教會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12.不讓孩子做家務
誤區:許多家長覺得孩子專心學習就可以了,做家務會耽誤時間,孩子也做不好。
真相:勞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瞭解自己、培養責任心,而不讓孩子做家務容易讓孩子變得“好吃懶做”。
建議:從簡單的家務勞動開始,把做家務的機會還給孩子,且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參與,及時給予孩子肯定。
13.“打針一點都不疼”
誤區:孩子打針時,家長常常帶著任務心態,認為連哄帶騙讓孩子完成“打針任務”就大功告成了。
真相:打針真的很疼,孩子會感到委屈與恐懼,也會影響對父母的信任。
建議: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針,打針可能會很痛,讓孩子勇於面對生活中的苦痛。同時,打針時要讓孩子知道你明白、關心他的痛苦,讓孩子知道家長正陪著他。
14.孩子的食物準備得太過精細
誤區:許多家長看孩子挑食,就想盡辦法將食物做得精細,如將水果打成果汁、蔬菜用輔食機打成泥等。
真相:飲食過於精細影響了孩子頜骨的發育,導致乳牙過早確實、牙齒排列不齊。
建議:飲食均衡,多吃含粗纖維的東西,適當咀嚼硬物。
15. 安全教育過度
誤區: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過分關注,“別動”、“小心”、“很危險”是他們的口頭禪。
真相:過度的安全教育容易造成孩子膽小、做事束手束腳、不敢嘗試。
建議:給孩子講些與勇氣相關的故事,給孩子創造機會去獨立完成一些事,必要時家長可以適當“示弱”。
16.不停催促孩子
誤區:許多孩子的每日生活都在催促聲中度過,似乎忙碌、快速、高效是孩子該有的生活狀態。
真相:很多時候孩子的“慢”並不是磨蹭,而是在整理思路讓自己做得更好。催促只會打亂孩子的節奏,會導致孩子變得易煩躁、耐性差或反應遲緩。
建議:對孩子多一點耐心,不要用自己的做事節奏來要求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可自由支配的事件;分清孩子究竟是磨蹭還是慢條斯理。
17.不給孩子留期待的空間
誤區: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要求父母都會滿足,最好的零食、最貴的衣服、最新的玩具.......有時孩子只是一句話,家長就竭盡全力去滿足孩子。
真相:孩子沒有“期待”的過程,就不會去珍惜這些,因為他們眼中這些都是輕易可以獲得的。
建議:對孩子的需求,家長要“延遲滿足”,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孩子忍耐;家長也可以讓孩子透過一定的努力來獲得合理的需求;而那些不合理的需求,家長也要學會拒絕。
18. 給孩子打造過於安靜的睡眠環境
誤區:“孩子睡了,你輕點。”這句話是不是所有媽媽都說過呢?為了保證孩子睡覺時不被打擾,許多家長會努力讓周圍環境絕對安靜。
真相:只要習慣了家裡一般的嘈雜聲,即使有人來訪或有人看電視,孩子仍然可以睡得很香。而家長刻意營造安靜的環境,會讓孩子稍有一點聲音就注意力不集中。
建議:讓孩子適應日常生活環境,可以在孩子睡覺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
19. 站在自己的角度錙銖必較
誤區:幼兒園拍合照孩子的站位、影片裡孩子出現的次數、表演節目誰站前面......這些都會觸及部分家長的敏感點,讓他們斤斤計較,為孩子爭取“利益”。
真相:家長這樣只會給孩子樹立負面榜樣,讓孩子變得斤斤計較。
建議:家長要站在全域性角度為他人考慮,凡事大度不要錙銖必較。
20.只要孩子學習好就行
誤區:老師常常會將孩子的點滴進步分享給家長,如學會疊被子、睡覺有進步等,但有的家長不以為然,有時還要回一句:“這不重要,只要學習好就好!”
真相:生活習慣的好與不好很容易遷移到學習上,只注重學習顯然是本末倒置的。
建議:家長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肯定全方面發展才是成功之道;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
21.讓孩子死記硬背
誤區:面對家長的逼迫,孩子有時候的學習是機械記憶,即死記硬背,並沒有真正理解內容本身,而很多家長會以為孩子真的學會了而進一步加大難度。
真相:加大難度後孩子無從適應,受到打擊後學習興趣不斷被打擊。
建議:家長要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長,教育孩子時考慮孩子的實際年齡和相應的理解能力。
22.忽略孩子提出的問題
誤區: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要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很多時候家長忙於其他事或自己也難以解答,就會選擇忽略孩子提出的問題。
真相:忽略孩子的問題對孩子求知慾和智力的發展是很大的打擊。
建議:儘可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回答孩子的問題,如若答不出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探究答案。
23.胡亂給孩子報興趣班
誤區:許多家長秉持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幫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
真相:如果孩子對這些興趣班沒有興趣,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損害,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容易受到打擊。
建議: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給孩子報興趣,且要和孩子一起商討;同時家長應該多開展親子活動豐富週末的生活,而不是用興趣班搪塞過去。
24. 對孩子過度誇獎
誤區:“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許多家長深信這點,生活中對孩子處處誇獎,一點批評都沒有。
真相:孩子會變得害怕失敗,爭強好勝,聽到別人受表揚就生氣。
建議:對孩子的表揚要恰當、具體、適度、因人而異。
25.做孩子的“代言人”
誤區:有的孩子比較內向,面對陌生人問的問題不愛回答,家長就忍不住做起了孩子的“代言人”,幫孩子全部回答了。
真相:孩子可能只是想要思索一會兒,家長這樣做只會剝奪孩子主動說話的意識。
建議:出門前提前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情況,鼓勵孩子主動開口;不要催促孩子回答,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
26.替孩子承擔錯誤
誤區:有的家長不想讓孩子受批評,孩子犯錯時急著跳出來幫孩子承擔。
真相:孩子會覺得什麼事後面都有家長撐腰,對責任感的培養很不利。
建議:家長不要過度保護,要讓孩子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27用老師嚇唬孩子
誤區:老師在孩子面前很有威信,有時家長管不住孩子,就會搬出老師,如“你再不聽話我明天就告訴老師去!”
真相:經常拿老師嚇孩子,可能一時的效果比較好,但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厭惡老師、厭惡去幼兒園。
建議:對孩子多一些耐心,不要用老師來嚇唬孩子。
-
14 # 張清義聊家教
誤區一:家長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和行為習慣不停的說教。
誤區二:家長總是培養自己的孩子戰勝別人家的孩子,讓孩子做人上人,使孩子高度利己,喪失了人道主義的公德,一個沒有公德的人走向社會後,遇到刺激便製造不幸。
誤區三:總是把孩子不成熟的行為以成人的標準定性為錯誤,並用道德標準來評判。
-
15 # 閒暇566
1.對孩子管理過寬,也就是對孩子過度放縱。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沒有及時給予幫助;當孩子犯了過錯時,沒有及時讓孩子改正,更有甚者,明知孩子犯了錯,卻一個勁兒地包庇。
2.對孩子管理過嚴。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沒有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是有好處的,就直接要求孩子去做,不考慮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想法,不和孩子商量,不許孩子反駁,讓孩子身心都感到巨大壓力。
3.家長言行不一。家長經常犯錯,而且是明知故犯。卻教育孩子不許犯錯,一旦孩子犯錯就指責孩子甚至懲罰孩子。
4.用各種名義對孩子的生活、選擇進行強迫性的干預。最常用的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這是最讓人難受、反感又無奈的一句話。
-
16 # 俏俏媽媽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好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現今的家庭教育中有這樣幾個誤區
過度寵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裡所有人都圍繞著這個寶貝,基本屬於有求必應的,很多孩子慢慢地養成了一得不到滿足就嚎啕大哭,滿地打滾的樣子。所以在孩子六歲之前一定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教育的責任永遠在於父母 很多的父母都認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部分都在幼兒園和學校,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孩子的教育都在家庭,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學校的教育才能做好,試想你的孩子你自己都管不好,那老師又怎麼能管得了呢?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很多都明白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習慣,都知道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理論知識大於實踐應用,孩子還小,對於自己的自律性很難把控,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說說的,需要爸爸媽媽們真正去做的,用你的實際行動去告訴孩子哪件事情該做哪件不該做,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誤區有很多種,一個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從自身問題找起,別總是看到孩子的一堆問題而看不到自己身的。讓我們一起改變成為卓越的父母吧!
我是煜凌,有事沒事聊聊教育那些事!
-
17 # 象蟲凢
基於起碼的定義和概念的混亂,誤區太多,具體方面至少在幾百條以上吧。
今天就說一點造成這些誤區的原因——精緻的積極主義者氾濫。
一說起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腦海中出現各種形象,總之負面偏多。無論是傳統的家風家教(先做人後學文),還是現代科學的家庭教育學科(親職教育和子職教育都強調了品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而今的多是跨過這點來談的,於是因為最初的一點差異,結果差了天上地下。
利己主義者靈活運用所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努力認真的精心打造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坑,坑自己的同時也坑別人,時而洋洋自得,時而愁眉苦臉……
相龍,一名終身學習愛好者,邀你一同學習。
-
18 # 常成成·家庭教育顧問
目前的家庭教育,正處於混亂整合期,誤區分為主觀和客觀的,並不能完全避免。
雖說完全避免不可能,到經過一定的學習,避免大多數的誤區還是可以的。
觀念誤區:主要由新舊教育觀念不一致,憑經驗、現象等總結得出的“真理或定理”。能力誤區:過去家長教育和今天的家長教育,由於部分認識不同甚至相反,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的舉措,比如盲目跟風報補習班。 -
19 # 闢玉
目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誤區有:
一、孩子在不和諧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由於生活誘因而致的心理浮躁,使得家庭矛盾比較普遍,許多家庭常常伴著矛盾教育孩子,這些矛盾在家長看來可能無所謂,但對孩子影響較大。
二、對孩子的要求常常因家庭成員不同而不同,使孩子無所適從。由於很多是獨生子女,家人都想去表現自己的愛心,甚至透過獻爰心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同樣是要吃飯了,孩子在寫作業,母親可能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吃,父親可能讓孩子放下作業馬上吃,這樣孩子就不知該怎麼辦了,如果,爺爺,奶奶也表明一下看法,估計那頓飯可能都吃得不開心了。
三、不重視孩子對習慣的養成。對孩子教育有一定的隨意性,即看家長的實際情況。家長忙了,把孩子放得很鬆,家長閒了,又把孩子盯得太緊。其實,家長的隨意性對孩子影響最大,因為,孩子的惰性,常常產生於此。
四、不瞭解進而引導孩子的真實需求。這樣往往使得孩子任性和逆反。當孩孑覺得父母故意整自己和父母覺得孩子故意對著幹時,往往是互相不瞭解真實需求造成的。
-
20 # 歸零140844425
三大誤區: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孩子以學習為中心,全家以錢為中心。
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在家庭中被放在高的不恰當的位置,說一不二,無原則,無底線的過度溺愛。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體諒他人,不會分享,不懂合作。走入社會,失去親人的庇護,經不起一點挫折。自曝自棄,消極沉淪。這就是一些孩子成人後,宅在家中啃老也不出去工作的原因。
孩子以學習為中心:現在的孩子都沒有童年,他們長大後,童年的記憶,是那不離不棄的沉重書包。社會的激烈競爭和攀比心理,使父母們患上了焦慮症。各種補課,興趣班。孩子每天不停穿梭在不同的教室,早上睡個懶覺,都成夢想。孩子逐漸變得孤僻,不與人交流,不能溶入社會,缺乏激情,高智商而低情商。
全家以錢為中心:孩子的金錢觀來自家庭,並陪伴他長大。這樣的家庭又分兩種情況,一是極度推崇金錢,錢是萬能的,是救世主。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會不擇手段獲取金錢。二是極度不重視金錢,錢乃身外之物。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揮霍無度。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金錢是你付出後的回報,要合理的取得和使用。以上圖片來自網路,致謝!
回覆列表
家庭教育是一門技能,是一門學問,大部分的父母並不認為家庭教育是一門技能,他們總天真的以為自己只要生下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懂得教育孩子了,家庭教育是需要學習加上實踐配合經驗才能掌握的技能,其中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裡列出目前家庭教育所普遍存在的六大誤區:
第一,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
父母們自以為是“為你好”,卻沒有問過孩子,盲目打擊教育只會摧毀孩子的自信。打擊教育永遠無法教育出健康優秀的孩子,只能將更多的孩子推入深淵,讓他們成為情感缺失的犧牲品。
第二,大多數家長用成人的思維模式及標準去衡量孩子。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但畢竟他們是身心未發育健全的未成年人,仍需大人的耐心引導,大部分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缺乏耐心,並提出很高的標準,這樣的教育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結果也可想而知。
第三,很多家長喜歡哪自己孩子跟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家長最應該看到自己孩子自身的成長,而不是看到別的孩子怎麼優秀,只要孩子在成長和進步,不停的進步,追趕和超越只是時間的問題,家庭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多鼓勵孩子的長處,讓孩子瞭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第四,有的家長認為題目做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目前市面上的教輔書籍鋪天蓋地,魚龍混雜。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跟風買來了大量參考書給孩子作為“家庭作業”。家長的題海戰術,讓學生苦不堪言。隨著學生知識點的加深,家長在輔導功課時覺得力不從心,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中的難點。所以,選擇適合的量,進行針對性的輔導非常有必要。
第五,亂給孩子報興趣班有些家長以“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由,幫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如果孩子對這些興趣班沒有興趣,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損害,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容易受到打擊。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給孩子報興趣,同時家長應該多開展親子活動豐富周
第六,家長缺乏溝通和心理疏導。很多家長動不動就用“粗心、不努力、不專心”等空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孩子,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要通暢、平等,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時刻注意尊重孩子,努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並留出時間讓孩子體驗大自然、鍛鍊身體等。只有掌握了勞逸結合,才能提升學習力,孩子才會學得輕鬆,學得精彩。
以上六點是常見的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給孩子自主權,信任孩子,欣賞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才有利於發揮孩子自身的長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達到生活和學習良性迴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