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坐在河邊釣螃蟹

    這部劇還是不錯的,生而為人,何以為家,社會我贊恩哥,人狠話不多,一張厭世臉,渾身暴脾氣,強大的求生慾望和叫人鐵服的生存技能背後,是無盡的命運苦楚。大量的手持跟拍鏡頭,讓電影呈現紀錄片的質感,也更震撼人心。僅有12歲的主演贊恩,幾乎一個人撐住了全片,雖然是本色出演(他的身世也很傳奇),但演技登峰造極啊(沒錯,我用的就是形容詞),眼神眉宇間全是故事。最後定格的那一笑,太治癒了,影院裡一下全是抽泣聲啊…

    首先我們要分清電影裡“贊恩”這個的角色和現實生活中“贊恩”這個孩子。我不否認,贊恩本人是本色出演,不否認他的經歷,給他塑造這個電影裡的角色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電影的故事,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經歷,而包括了導演和整個團隊,對於整個難民生存狀態鄉野調查的集中體現,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電影裡“贊恩”這個角色是難民們的一個縮影。所以贊恩本人不僅僅是在演繹自己的故事,而且作為擁有一個這樣經歷的孩童來說,讓他能夠在攝像機面前平靜、內斂、剋制地去完成整個劇情,換做一個成年人來說都要跨越巨大的心理障礙。不要以為演自己的經歷很容易,很多人在經歷了一些磨難,一些痛苦之後會產生或多或少的PTSD,別說叫你演一遍自己的經歷了,就讓你自己說清楚,你可能都會如坐針氈,渾身顫抖,不能自已。這個孩子,這個僅僅只有12歲的孩子,就在攝像機前完成了所有的部分,而且感動了那麼多人,你能說這不是演技嗎?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他為了掩蓋內心的痛苦,得要多麼剋制,多麼忍耐。剋制不是演技嗎?忍耐不是演技嗎?這種演技不是技術上的,是心理上的,甚至可能是本能上的,由經歷帶來的本能。

    可能我原回答中的措辭有一些誇張了,不夠嚴謹,但是這僅僅是我表達對他的一種敬意,對這部電影的敬意。這部電影是很感性的,我看完之後的體會也是很感性的,但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魅力。

  • 2 # 小永說娛樂圈

    我覺得《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拍的非常好,雖然國家不同、情況不同、各種習俗不同等等的不同,但是想要表達的東西卻是在每個國家都存在的。

    這部電影透過小男孩贊恩起訴他父母的故事,透過倒敘的拍攝手法向我們呈現出來了這個電影。向我們展現出來了贊恩的悲慘故事。

    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了當今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現象,就是父母生下了孩子卻不對他們負責的現象。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家庭連吃住都是問題,但是父母卻是生了很多的孩子,但是生了這麼多孩子卻又不對他們負責。

    因為父母的原因,年僅十二歲的小男孩贊恩個頭比同齡人小、又不能上學、平常還要去打工、空閒的時候還要帶上弟弟妹妹去賣飲料。最糟糕的是跟父母還有弟弟妹妹擠在一間和豬圈無異的租房裡面。

    平常父母又不和他們溝通,只會把他們當作工具一樣的去使,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徵求他們的意見直接做決定。沒有一點點感情的把贊恩僅有十一歲的妹妹,像物品一樣強行嫁給了贊恩的僱主,還說這樣是為了他妹妹好也是為他們家庭好。

    最後他年僅十一歲的妹妹因為過早懷孕而去世,他的父母也沒有一點點的痛苦,反而再次懷孕要再生一個孩子。

    贊恩因為忍受不了這種家庭就離家出走,他們父母也不擔心他,也沒有去尋找他,但他再次回家的時候,他的父母不僅沒有關心他的好壞,反而巴不得他不要回來。

    所以在最後贊恩刺傷他的僱主,以至於被關進看守所裡面,他的媽媽給他吃糖他卻扔到垃圾桶裡面,到最後他起訴他父母生他們而不對他們負責的事情,我認為都是他的父母一手促成的。

    看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大,我也考慮過如果我是贊恩,遇到他這種情況我要怎麼辦,我想我一定會不如他做的好。

    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我們幸福的生活,也要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的關愛,在今後為人父母之後也要對自己的孩子盡職盡責。

  • 3 # 辰時侃劇

    初看《何以為家》總是會感嘆小男孩的演技,尤其是那迷茫的眼睛,看起來太滄桑了,這個演員是多有演技,才把主人公的演繹的活靈活現,後來才知道這個小男生在講他自己的故事,他是本色出演的,電影講述的就是他的生活,以及他身處難民營的真實故事。

    電影最好看也最虐心的情節是一個男孩為了保護妹妹,想盡了一切辦法掩護“初潮”的妹妹,不讓家裡大人知道。如果家長知道了,這個妹妹就得嫁人,不論她是不是未成年,她只是一個商品,利用妹妹的聘禮來養活剩下的家人。可是沒有那麼多幸運,媽媽還是發現了妹妹的內褲上的血,出嫁後一週的妹妹就進了醫院,再也沒有搶救過來。

    小男孩想過去給妹妹報仇,卻被懦弱的家長攔了下來。小男孩卻看到的是這個失望的家庭、失敗的父母,於是他選擇了去給妹妹報仇,拿刀砍傷了那個“妹夫”,被警察以故意傷人罪抓了起來。

    一個孩子都能用心照顧另一個孩子,一個幼小的心靈守護者另外一個弱小的靈魂,這是小男孩的愛與責任,更是他對成人世界、失敗父母的激烈控訴。

    影片最後給我們講了一個道理,如果沒有責任就不要再生育了,這也是再跟我們控訴現在的人都只生不養了。如果只是想看個電影高興一下,那就不要看這個電影了,這個電影深沉的話題讓人看完後很壓抑,仔細思考後卻又讓人深思。

  • 4 # AAA不想減肥的胖子

    《何以為家》是我心裡的滿分電影了,全程都有一種沉重感但是又很感動,故事敘述的節奏剛剛好吸引我,小男孩長得超級好看,本以為是個有名的小明星,但是最後沒想到這部電影就是他的親身經歷,又一次震撼了我。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無比同意這個觀點,如果沒有做好父母的準備不知道如何做父母的人,千萬不要生下孩子讓他們受苦。不是賣慘,是真的慘,如果單說故事中對親子關係的討論,讓我想起來如父如子。

    雖然這個故事更加殘酷,但都說明了比血緣更重要的是親情,相比身份,關係才是我們長久為伴的條件。同樣的苦難境地,黑人媽媽把孩子當成唯一的寄託,而贊恩的媽媽卻也能為了生存把11歲的女兒送給別人當新娘。 我們應不應該討論其中的苦衷,或許意義不大,我們已經看過那麼多令人唏噓的故事,那一個沒有點所謂的苦衷呢,悲劇的演繹有千千萬萬種,但終點總是一樣,沒有誰比誰更慘,只能慶幸贊恩最後還是笑了,雖然這個笑容看起來比從頭到尾那個看破的眼神更讓人心酸。

    由於被小夥伴放鴿子了,差點錯過這部走心的好電影,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在票房和輿論上都會在上映後引起轟動,當下17歲少年高橋跳水的新聞引起全民討論,與這部電影的部分立意不謀而合,父母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電影伊始,就有一個問題在我腦海裡閃現,既然如此困難,為什麼要生這麼多的孩子,直到庭審上,贊恩父親說,都說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會給我們人生以支援、我哪裡做錯了,那一刻我有些明白了,其實我一開始以為正確的價值觀不過也是我們的想象,贊恩的父親相信的是另一套而已。我們無權對他人信仰的主義指手畫腳,做好自己也就罷了。

    這是一部讓人看時會痛的影片,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贊恩給我們展現了他的經歷,也是隻有親身經歷,才會演的那麼的讓人憐惜。正如譯名何以為家,家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出生在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人應該被怎樣對待,又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能讓一個不足12歲的小孩有著超乎成人的生存能力。這樣的片子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也正像片尾的那句話,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我們生在和平社會,未能完全理解他們戰亂國家,但這一切的發生,又不得不讓我們想起多少年前戰亂的中國,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而現在中國貧困地區又有多少這樣的家庭呢,所謂的救濟慈善款,層層剝關關削,到他們手上所剩多少呢,生活所迫,又有多少人在水深火熱中走向了歧途,感謝導演的故事選題,感謝這部電影如此真實,讓我們看見不為所知而又為止動容的故事,同時傳達勇於爭取創造,改變自己的正能量。願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很有感觸的一部電影,今年看過的特別棒的電影,可憐的小男孩簡直就是本色出演,小小身軀有著扛起全世界的力量。最後小男孩難得的笑容鏡頭真是讓人淚崩,還好現實生活中他有了更好的歸宿,希望世界能夠更溫柔的善待那些善良的生命啊。另外坐在旁邊的小姐姐從電影開始就開始啜泣,一直到最後不停的擦眼淚我都不好意思了,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啊。

    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 5 # 二次出征

    好不好看,我們說了不算,需要你親身經歷,親自去看一下,

    《何以為家》他主要講的是,在這裡,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家餬口、照顧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管生,不管養,將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他們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只會給他們帶來苦難和折磨。

    現在做什麼都要考證,做父母卻不需要考證。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配當父母,也並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動成為媽媽。

    他們只圖一時的快活,讓孩子跟著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一起受苦,他們根本不配做父母。

    如果不能給予孩子幸福,當初就不應該把他們生下來。 他們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更是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應該被虐待,更不應該被販賣。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權利,孩子也有權利將父母告上法庭。

  • 6 # 這裡是穎子娛樂站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非常好看,非常值得一看。《何以為家》代表黎巴嫩獲得了2019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就在去年, 同樣來自黎巴嫩的齊德·多爾裡執導的《羞辱》也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下面是我關於《何以為家》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何以為家》的到來讓觀眾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現實觀,在今年的影視市場,我們都在講求著“現實主義”,那麼這部來自於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完全是現實中的現實。

      該片最讓人受到震撼的並不是其中的劇情,而是在片尾的時候贊因那個帶著笑容純真的笑容,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拷問,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孩子的成長,似乎都離不開“原生”,沒錯,“原生”這個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在電視劇《都挺好》中,在這部電影中,“原生”的確是有些殘酷了。

      至於劇情方面,暫時不做任何的解釋,這種經典電影還是自己去電影院體會比較好。而《何以為家》觀影之後,深思的卻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會成為父母,也會成為子女,在如今的生活環境下,我們不會像扎因那樣,畢竟黎巴嫩對於大家來說其實並不是很太平。生活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中,能造就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家庭暴力、不負責任、視自己的子女為生活的籌碼?這些元素的出現讓這部電影走上了一個高潮。贊因的父母對他家庭暴力這點,的確是讓人淚目,畢竟這樣的場景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是我們自身。正如在片中贊因提到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來他?”這是一句來自良心的拷問,那麼在現實身邊,不喜歡孩子、家庭暴力、打罵孩子,那麼父母又為什麼要生下來呢?

    沒錯,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作為贊因小小的內心受到的傷害,更是這種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害,這就是原生最純正的傷害了。小孩子的內心教育在這幾年越來越重要,小時候的悲劇會導致內心的扭曲,更會導致無法預計的後果出現,正如我們看到的青少年犯罪中,鮮活的案例足以說明一切了。在《何以為家》中,即便父母雙全,即便姐妹弟弟都在,但是這種沒有愛的家庭中,延伸出來的只是悲劇。

      要說錯在於父母?其實也是正確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的父母有大多數是沒有太多的文化,就如片中贊因的父母是一樣的,總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便是有一種優越感,孩子無時無刻都要服從自己的安排,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了。

    《何以為家》哪裡才是家?這是全片拷問我們的一個問題,不過看著年僅12歲的贊因就學會了賺錢、學會了家務、乾重活,這一點不能說是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足以說明如今現實中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安逸,蜜罐教育永遠是讓孩子失去了飛向天空的翅膀,被寵大的孩子會有一顆自力更生的心嗎?或者問,會有一顆感恩的心嗎?贊因的堅強和能幹,是我們在片中唯一欽佩這個小孩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這個時候,究竟在做什麼?

      “原生”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它總是需要一個爆發點,這部電影中的爆發點就是扎因的姐姐離開了這個世界,這讓贊因終究突破了內心的那道良知。畢竟12歲年齡的他,在眾目睽睽下,狀告了自己的父母。一個不甘於現實的孩子,他的內心更是壓著火,有父母對他的打罵、有現實生活的磨礪、種種壓力下,誰都會爆發。“兔子也會咬人”就是道理了。

  • 7 # 嘎嘎笑娛樂

    《何以為家》很好看。記得當時是在電影院看的,途中好幾次淚流滿面。電影劇情簡單的說,是難民偷渡到別國,在沒有合法身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情況下仍然接二連三的生孩子。12 歲的贊恩在經歷了妹妹被父母嫁給老漢後慘死後,離家出走,一路上他遇到同為難民沒有身份的女人和一個孩子。後來,贊恩的母親找到他,告訴他,自己懷孕了。這是上帝的禮物時,贊恩走了出去,打了電話控告父母,理由是給了他生命,生而不養。

    影片的最後,贊恩獲得了合法身份,在拍護照時,始終笑不出來,直到攝影師告訴他,這是護照,不是遺照時,他才笑出來。

    那一刻,我真的淚崩。

    推薦大家看,很有意義的一部影片。

  • 8 # 大米說娛樂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的主角小男孩贊恩現實生活中是一名敘利亞難民,他的全名叫贊恩阿爾拉菲亞,這部電影就是他真實經歷的縮影。

    光明之下必有陰影,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是幸福的,在看不見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的“贊恩”,他們年幼,卻不得不被迫成長。

    影片導演膽子十分大,劇中的演員都是難民,只有律師角色是專業演員扮演的,很那想象這部由素人主演的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還在戛納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獎和基督教評審團獎。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很悲情的故事——十二歲的小男孩贊恩因為父母生下他,卻不好好撫養他而被孩子告上法庭,然後贊恩在法庭上緩緩講述了自己的悲慘人生。

    贊恩家境非常貧困,父母可以為了一丁點小錢把年幼的女兒賣給戀童癖,贊恩很小就被趕出家門當童工,賺錢貼補家用。後來贊恩下定決心離家出走,才發現有很多人和他一樣,一直在為了生存掙扎,不幸的人不只有他一個。

    贊恩無疑是善良的,一開始他很想保護身邊的人,現實卻一次次讓他絕望。為了生存,贊恩賣掉了他幫忙照顧的黑人嬰兒,最終變成了他最討厭的人。

    電影上映之後,不少影迷十分關心贊恩的現狀,導演曾經透露,贊恩一家如今在挪威定居了,他們獲得了挪威護照,是合法公民,贊恩的父親找到了工作,贊恩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學校接受教育。

  • 9 # 小威電影剪輯

    看完《何以為家》才感覺,自己人生又洗禮一遍。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

    “控訴什麼?”

    “他們生了我”

    看到這樣的開場白,有點揪心。這個世界,有什麼能比生存還重要,可對一些人,也許沒有出生更好。

    整個影片,沒有藝術的跌宕起伏,沒有劇本的起承轉合,只是這個贊恩這幾個月的生活。

    “你幾歲了?”

    “問他們”

    當想偷渡去其他國家的時候,只要一份證明,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哪怕一張照片也好。贊恩回了家,什麼都沒有,父親用蟲子來給全家人包括贊恩下了定義,“我們就是蟲子,社會的寄生蟲”。悲哀?可憐?本來是對這對父母恨,說實話,看了整個電影,沒有壞人,沒有好人,沒有正義,沒有邪惡,所有一切的都只為了生存,哪怕苟延殘喘——信仰告訴他們,自殺是可恥的!

    正常這樣生活環境下的主人公,應該充滿對社會的失望,自身沒有善念。可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一個12歲的孩子,哪怕環境惡劣,同樣具備一個12歲孩子都有的天性,對於他無所謂善惡,他只是一面鏡子,所有人看到他的樣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樣子。

    當拉赫被抓,贊恩最後喪失一切的時候,想放棄約納斯,經過了幾番掙扎,最後選擇他認為好的方式,讓人販子(贊恩不知道他是人販子)給約納斯一個好的家庭。他完成了一個男人該有的承諾和擔當,當他本以為可以逃離的時候,知道自己最親的妹妹薩哈死在醫院,他崩潰了——“讓我告訴你們什麼叫沒了,什麼叫真正的沒了”,然後拿著一把刀衝出去,要殺死那個害死妹妹的雜貨店老闆。

    看之前,知道大概的故事概要,不過真正看到尾聲的時候,很傷感,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侶行》第一季,270說的那句“不是和平的世界,是和平的中國”。有一個鏡頭,一個人道組織去監獄慰問,載歌載舞,一部分人跟著唱歌,一部分冷漠的看著。人,降生在世界,選擇不了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哪怕一片泥濘,也要堅持走下去,這就是活著!唱歌的人,再給自己短暫美好的幻想,冷漠的人,並非對生活絕望,只不過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存,他們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雖然也期盼“一大盤滿滿的肉餃子”,但也在努力的活著,或許哪一天真的能有呢?!

    看到最後才明白為什麼選擇下面這張圖作為電影的封面——贊恩身份證的照片。或許從13歲開始,有正式身份的贊恩開始新的生活,但生活依然繼續,依然要奮鬥,不然活著做什麼。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無論身處何境,人要好好活著,而不是一灘爛泥一樣躺在床上。

    24歲到34歲,整整十年。大多數人娶妻生子,建立家庭。有時運的,步入中產階級,有自己的事業,大多數也小康之家,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付二代”生活。可我這十年做了什麼,一無是處,連最基本的工作都成問題,存款還是為負數。來得及嗎?就想剛才說了,人為什麼苟活於世,因為要活著,無所謂來不來得及,問題是自己要不要像人一樣的活著。贊恩,尚且生存,我為什麼要放棄自己呢?

    人生沒有如果,所以不要幻想著時間倒推,更不要總去回憶。我還沒到半截入土的年紀,為什麼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呢,哪怕晚了十年。目前的環境是,我要準備和24歲人的競爭,雖然多了經驗和成熟的心態,但他們允許自己失敗再來一次,而我只有這一次機會。他們十年後可以重來一次,我只有這唯一的十年。那還不努力,想什麼呢?

    給自己定了28天改變自己計劃,從240斤的外型和懶惰的心態開始,28天,自己一定要脫胎換骨!

  • 10 # Zhangrw小偉哥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的主角小男孩贊恩現實生活中是一名敘利亞難民,他的全名叫贊恩阿爾拉菲亞,這部電影就是他真實經歷的縮影。

    光明之下必有陰影,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是幸福的,在看不見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的“贊恩”,他們年幼,卻不得不被迫成長。

    影片導演膽子十分大,劇中的演員都是難民,只有律師角色是專業演員扮演的,很那想象這部由素人主演的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還在戛納電影節獲得了評審團獎和基督教評審團獎。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很悲情的故事——十二歲的小男孩贊恩因為父母生下他,卻不好好撫養他而被孩子告上法庭,然後贊恩在法庭上緩緩講述了自己的悲慘人生。

    贊恩家境非常貧困,父母可以為了一丁點小錢把年幼的女兒賣給戀童癖,贊恩很小就被趕出家門當童工,賺錢貼補家用。後來贊恩下定決心離家出走,才發現有很多人和他一樣,一直在為了生存掙扎,不幸的人不只有他一個。

    贊恩無疑是善良的,一開始他很想保護身邊的人,現實卻一次次讓他絕望。為了生存,贊恩賣掉了他幫忙照顧的黑人嬰兒,最終變成了他最討厭的人。

    電影上映之後,不少影迷十分關心贊恩的現狀,導演曾經透露,贊恩一家如今在挪威定居了,他們獲得了挪威護照,是合法公民,贊恩的父親找到了工作,贊恩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學校接受教育。

  • 11 # 娛樂斯巴達

    到目前為止,《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豆瓣8.8的超高分,評分很高的一部電影,看完影片的人幾乎一致評價這是一部既好看又有教育意義、回味悠長的電影。持續的高口碑高熱度給了還未觀影的網友極大的期待。父母生而不養,你會告他們嗎?看完電影,也許就有答案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膠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 12 # 白妖妖class

    《何以為家》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件相聚我們1697公里外的黎巴嫩的底層故事。

    生而不養,是罪。

    電影上面第一幕衝擊人心的便是一個男孩兒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原因是親生父母生了他。

    在電影中,我們都要明白,在黎巴嫩那個底層社會中,孩子和貧窮是普遍存在的,然而這件事情的矛盾就在於,所有的父母都很貧窮,可是又熱衷於“生孩子”,或許,在中國的“草芥人命”詞彙裡面,他們的行為可能還比不上,但是,我覺得可以用到“踐踏”這個詞語。

    電影中,父母似乎熱衷於生孩子這個事實不被當時的底層人發現,而自己的親生孩子,卻被當做自己的財富一般被拿出來使用,電影中的父母可以因為幾隻雞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商販,最終懷孕大出血而死。

    我們也可以知道,這樣的交換,自然是女孩兒受害較大。當小男孩主人公贊恩意識到自己的妹妹開始有了月經的時候,自己敏銳的感覺到,自己的妹妹會重複姐姐的路,於是挺身而出,保護好自己的妹妹。

    可是,這又能如何,即使他自己保護了,可是無知的孩童又有多少人可以這樣意識到?

    父母給予孩子生命,父母遏制孩子的咽喉,父母把孩子當成物品交換,一次次的衝擊了我們原有的價值觀,一次次挑戰我們人性的底線,可是,我們有底線,電影中的人是沒有底線的。

    同時,電影中還塑造了一對黑人母子。

    和他們一樣,都是貧窮的社會底層,但是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有目共睹,視若珍寶,而不是用於交換,用於拋棄,這樣正反例子的對比,十分具有衝擊性的向我們展示出社會底層的多樣,感悟了不同的人性。

    《何以為家》不好看,它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

  • 13 # 逃號港片

    電影(何以為家)是2019年4月29日上映的一部關於黎巴貧民窟的電影,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然而電影的主角就是真實事件的本人,電影剛上映,各路明星就為這部電影打CALL了,陳坤、張靜初、曉章、於曉光紛紛發博督促小夥伴們快去看啊!

    我非常非常贊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同時也想對天下所有的即將為父母的人說的,如果你們當初有的選時,就不該把我生下來,我想要所有不合格的父母都不要再生孩子,你肚子裡的孩子,命運將會和我一樣。

    影片一開始小男孩也就是這部劇的男主角贊恩(小男孩的的真實名字也叫贊恩)把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就是因為你們為什麼生下我?

    電影開頭這些鏡頭和小男孩的臺詞告訴我們這應該是一個多麼悲傷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覺到痛心,感覺到壓抑難過,因為他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每個孩子的童年不應該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嗎?然而贊恩不是,可能黎巴嫩貧民窟所有的小孩都不是吧,他們的童年是壓抑,難過的。

    影片中贊恩用他小小的身軀一直在保護他的妹妹,當然到最後他還是無力反抗,他的妹妹被父母當做童婚賣給了一個成年男子嫁做人婦,最後因為難產死在醫院最後贊恩憤然離家出走,他不理解為什麼你們養不起我但是要生下我們,之後他開始了他的流浪之旅,在旅途中他又遇到了一對從衣索比亞來的難民。影片基本都是圍繞難民、或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難民發生的一些事。

    整個電影結束,讓我們觸目驚心的看到了不管是在黎巴嫩的難民營裡還是在貧民窟裡的人的不幸,會感覺到那裡的生活混亂、骯髒、無秩序等等,當然也為小男孩的遭遇感到悲傷、難過和不幸。

    同時我個人也認為其實這也是一部非常治癒系的電影,整個故事框架對於贊恩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小男孩在整個過程中卻是有種不放棄的精神在裡面,你會被小男孩的勇敢和善良所打動。影片結尾,導演說出了她的心聲,希望每一個有勇氣的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電影的主角就是這位難民小男孩,他的真實生活比電影還苦。印象最深的一句影評是“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來治癒,有的人卻要用一生的美好來治癒童年”。太戳心了,影片中同樣戳心的片段,贊恩曾怒不可遏質問父母為何要賣掉薩哈,而臨到末了,贊恩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賣掉同甘共苦建立親情,不是弟弟卻勝似弟弟的約納斯。看到這一幕,小男孩似乎和生活達成了和解,然而卻活成了你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這恐怕不是難民才有的生活困境,對於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存在的現狀,有些人是肉體有些人是精神。電影中,導演可能不只是強調贊恩的家庭、環境對他造成的傷害,還有國家的戰火紛飛,和對命運的無奈,正如贊恩父親所說,他們生如螻蟻,人人都視他們為寄生蟲,包括他們自己,他們沒有選擇,他們沒有希望。歸根結底小編認為罪魁禍首還是落後的國家落後的社會以及貧窮。

    就像導演說的她也不認為一部電影能夠改編什麼,但是起碼可以改變我們對看到這些貧民窟、難民營裡的孩子的態度,如果千千萬萬的人因此而改變,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因此而改變。

    最後還要透露一點,這部電影在戛納獲獎後,挪威政府給了他們家真正的公民身份,他可以免費上學,他爸爸也有了工作。所有這絕不僅僅是一部好電影這麼簡單,它真正改變了社會!

  • 14 # 小仙說電影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之後,我一直在沉思,什麼是“何以為家”或者說“以何為家”?主人公最後的結局並沒有交代。但是最後的那個笑容,觸動人心,複雜,溫暖,釋懷。開頭情節,以倒敘的方式,起訴父母,理由竟是“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只感到辛酸,也奠定了這部電影沉重的基調。

    首先我們說下這個可悲的家庭,小男主贊恩的母親經常絮絮叨叨,父親又懶惰至極,一張床上擠滿五六個小孩,鞋子,衣物各種亂七八糟的物品,讓人心中不適。贊恩不到十二便被逼去打工,沒有所謂童年,只有忍受生活的折磨。妹妹們看似相安無事,但一切從薩哈被提親那天就已改變。如果說是電影塑造,那她便是最悲劇的那一個,深刻的反映了那個社會,那種現實,毫無人性與良知。

    其次贊恩離家後也遭遇了很多磨難,他遇見同樣有艱苦境遇的拉希爾,因為更懂彼此,所以生活的很融洽,可惜造化弄人,拉希爾終因沒有身份證被捕,贊恩幾度輾轉,拼盡所有,還是敗給了現實。故事在這裡的設定,無論是黑心商人,還是狠心的房東,使贊恩拿不到生存的錢。都使氣氛顯得更壓抑,使主人公的命運顯得更曲折,更艱辛。

    後來,贊恩回到了家中,可是回家後他面對了更難過的事實,贊恩最愛的妹妹死了。一切的痛苦與不幸都爆發在這個僅僅十來歲的少年身上,贊恩用刀去捅妹妹所嫁商販之時,也是他對生活帶給他的傷害的反擊。在獄中被探望時,母親告訴他,她又懷孕了,贊恩絕望的看著她,“人渣……”。

    最後,我想引用電影法庭上的那段話,“希望所有沒有能力養活自己孩子的父母,不要生孩子”,那隻會帶給他們,和他自己所經歷的一樣的痛苦,那是一種災難。總得來說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也很真實的反應出來現在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家值得一看。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滿意。

  • 15 # 瞥見那一抹憂傷

    十二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了自已以生命。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乍看荒誕至極,但當我真的看完這部電影,卻又會被電影中在赤貧環境裡生長的孩子,他悲慘的境遇所動容,會因此陷入耐人尋味的深思,這個世界最為彌足珍貴的羈絆是親情,但並不是每一個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電影,在《何以為家》裡,生長於黎巴嫩的女性導演娜丁·拉巴基將鏡頭聚焦於了自已國家的社會最底層,透過她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讓人不可思議卻又如此真實的國度,在這裡從販賣毒品到兒童買賣是那麼的隨處可見,從非法移民問題到孩子最為基本的生存都無從得到保障,可以說這部電影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延伸為一部頗具深度的電影,而娜丁·拉巴基透過這一系列罪惡事件的串聯,卻將最後的焦點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電影中作為主人公的男孩贊恩,本該是身處學堂,憧憬未來的年齡,卻不得不整日為了生計辛苦奔波,而贊恩的家庭雖然是一個擁有七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這個家裡,所充斥的也並不是其樂融融的溫馨,贊恩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罵,漠不關心,在這種原生家庭里長大的贊恩,其實從小就不曾感受過多少親情,但電影卻又透過劇情的展開賦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責任,這種殘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電影最具人文關懷的一筆。

    面對赤貧的生活,年幼的贊恩並非沒有想過去改變,從幫人做事到在藥房騙取處方藥,為了能夠賺錢補貼家用的錢,才12歲的他願意去幹一切自己能幹的事,但就是這樣,他仍舊無法擺脫貧窮的宿命,貧窮就猶如一張無形而又有力的巨網,深深的網住了像贊恩這樣的社會底層,並使之將貧窮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因為在這樣一個沒有教育,罪惡橫行的社會里,所有關於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復存在的。如果說在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裡家庭的缺失只是個例,那麼《何以為家》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則是中東不少家庭最為真實的縮影。

    電影裡孩子對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訴則使電影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當生育不再是一種責任,而只是源於性的本能,這樣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其實透過贊恩母親在法庭的辯護,不難發現贊恩的父母並非十惡不赦的歹徒,只能說他們不懂得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肩負不起作為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愚昧的固有的認知更只是使他們將孩子當成了商品和工具,這種認知的愚昧與一個動盪畸形的社會現狀,二者是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電影由此對社會不公的諷刺,對社會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變得更為真實有力。

    一個孩子眼中絕望的家與世界,將一幅凋敝混亂的社會百態躍然光影,而這部電影或許無法改變黎巴嫩的現狀,但它卻足以讓每個人審視自己是否是一個或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能否肩負起一個家的責任。

  • 16 # 每天開心娛樂娛樂

    十二歲的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訴的是父母給予了自已以生命。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乍看荒誕至極,但當我真的看完這部電影,卻又會被電影中在赤貧環境裡生長的孩子,他悲慘的境遇所動容,會因此陷入耐人尋味的深思,這個世界最為彌足珍貴的羈絆是親情,但並不是每一個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電影,在《何以為家》裡,生長於黎巴嫩的女性導演娜丁·拉巴基將鏡頭聚焦於了自已國家的社會最底層,透過她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讓人不可思議卻又如此真實的國度,在這裡從販賣毒品到兒童買賣是那麼的隨處可見,從非法移民問題到孩子最為基本的生存都無從得到保障,可以說這部電影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延伸為一部頗具深度的電影,而娜丁·拉巴基透過這一系列罪惡事件的串聯,卻將最後的焦點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電影中作為主人公的男孩贊恩,本該是身處學堂,憧憬未來的年齡,卻不得不整日為了生計辛苦奔波,而贊恩的家庭雖然是一個擁有七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這個家裡,所充斥的也並不是其樂融融的溫馨,贊恩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罵,漠不關心,在這種原生家庭里長大的贊恩,其實從小就不曾感受過多少親情,但電影卻又透過劇情的展開賦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責任,這種殘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電影最具人文關懷的一筆。

    面對赤貧的生活,年幼的贊恩並非沒有想過去改變,從幫人做事到在藥房騙取處方藥,為了能夠賺錢補貼家用的錢,才12歲的他願意去幹一切自己能幹的事,但就是這樣,他仍舊無法擺脫貧窮的宿命,貧窮就猶如一張無形而又有力的巨網,深深的網住了像贊恩這樣的社會底層,並使之將貧窮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因為在這樣一個沒有教育,罪惡橫行的社會里,所有關於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復存在的。如果說在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裡家庭的缺失只是個例,那麼《何以為家》所呈現的社會現實,則是中東不少家庭最為真實的縮影。

    電影裡孩子對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訴則使電影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當生育不再是一種責任,而只是源於性的本能,這樣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其實透過贊恩母親在法庭的辯護,不難發現贊恩的父母並非十惡不赦的歹徒,只能說他們不懂得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肩負不起作為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愚昧的固有的認知更只是使他們將孩子當成了商品和工具,這種認知的愚昧與一個動盪畸形的社會現狀,二者是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電影由此對社會不公的諷刺,對社會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變得更為真實有力。

    一個孩子眼中絕望的家與世界,將一幅凋敝混亂的社會百態躍然光影,而這部電影或許無法改變黎巴嫩的現狀,但它卻足以讓每個人審視自己是否是一個或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能否肩負起一個家的責任。

  • 17 # 自由的air很稀薄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悲痛又無可奈何。

    電影是以男主親身經歷拍攝的,圍繞著敘利亞戰亂的社會背景講述普通難民的生活狀態,以小見大,揭露社會的真實和殘酷。

    影片中有一段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片段中講述了男主贊恩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的情形。

    當法官問他為什麼狀告父母的時候,他說出了一番令人心痛的語句。

    贊恩說:“因為生了我。”這句話一出來,我就控制不住內心的悲傷,眼淚不由自主的侵蝕了我的內心。

    電影中的臺詞也令人感觸頗深,接下來這句話是男主贊恩在電影尾聲說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坨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

    這些話從一個12歲的小男孩嘴中說出,你會很驚訝,但你瞭解他所生活的國家後,你不會覺得奇怪。

    你沒辦法去譴責父母,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國家環境中,父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了活下去,他們也別無選擇。

    敘利亞長期處於戰亂,這裡的人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生活最基本的日常所需都無法負擔,孩子們無法上學,失去教育的孩子們不明白法律,總是會被關進監獄。

    看了電影你會明白並珍惜現在的一切,你會無比自豪自己出生在安全的國家,在國家的庇護下,你安然無恙的生活。

    這些原本在你看來很正常的現象,卻成了敘利亞民眾的渴望與奢求。

    世界不能失去和平,這關係到成千上萬個普通家庭的生命安危,會摧毀整個國家民族的精神脊樑。

    看電影最怕的就是以真實故事改編的,相比純屬虛構的電影,真實社會更加讓人難以接受並令人深思。

  • 18 # 騎驢少年焚小仙

    電影《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生活及其的艱難,不但是要參與到父母的製毒工作,自己還需要搬運比自己還高還大的煤氣罐,更別說讀書學習知識了。而他想要保護的妹妹,因為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劇選擇。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沒有能從父母處得到一絲絲的愛。

    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看電影的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情況比贊恩又好得了多少,他們的一生,其實都會被人踩在腳下。記得一個高考狀元的話,揭露了很多專家不會向我們揭露的真相。

    真實的話來自最真實的人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中產階級的標準真的不低

    你以為你也能透過努力,成為這些“中產家庭”的一員嗎,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謂中產家庭,其級別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企業高管,著名醫院的主刀大夫,家裡的代步車以賓士、奧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絕對不止兩三輛,至於房產,更是我們無法想象。他們這樣級別的孩子上的都是清華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種國際學校,節假日、寒暑假,都是計劃著環遊世界的旅行計劃。

    電影裡的最後,在法庭上,贊恩的父母很無奈,因為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原生環境中長大的啊,他們甚至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們首先要做的事是活著,而後才會考慮如何照顧孩子,但是他們僅僅是活著都很勉強了,何況是照顧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冤枉,無奈。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似乎真的沒有那麼罪不可赦。

    想想現在的中國,有多少的週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兩地,外出務工,將孩子留在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願意和孩子分開嗎?看著每一次和孩子分開時候,孩子的哭鬧,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網路上,有多少留守兒童期盼著父母,多少孩子因為父母離開而悲痛欲絕。

    多少留守兒童盼望著父母歸來

    記得一張照片,是孩子拉著父母不鬆手,不讓父母離開,父母和爺爺奶奶沒有辦法了,就哄孩子說,你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那你總需要準備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為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東西都準備好了,甚至都準備好了如何不成為父母的負擔,但他匆匆忙忙的準備的這幾分鐘,一鬆手,一轉身,父母已經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路,留下他一個人,在家裡號啕大哭!這種場面,在多少家庭上演過,沒有統計,但我知道,很多!

  • 19 # 美食小男孩

    見過遊樂園女神被扒光,洗過沾了鮮血的衣服,聽過蜘蛛俠變成蟑螂俠的傳聞。才知道美麗會變醜陋,純淨會變髒臭,英雄泯然眾人,自己卻無能為力。把童貞交給世界,用匕首刺穿醜陋,靠起訴狀告父母,擠笑臉嘲弄命運。贊恩把嬰兒交給男人,才明白自己誰都保護不了。他就站在破敗的街角,彷彿人生走到盡頭。

  • 20 # 塔溝小哥

    看過電影,我全程都沒哭,只是覺得難過。後來回家電腦查這部電影的背景,當我看到男孩原本就是敘利亞難民,電影中的一切事情他本人基本都經歷過時,我情緒一下子奔潰了。這不是電影,是紀錄片,是被戰爭創傷後兒童生活狀況的真是記錄。說真的,家裡窮就不要生孩子,你可以忍受貧窮但不要拉著孩子一起,給他一口飯吃那不叫養,你得讓孩子有尊嚴的活著。生而不養是父母最大的無能和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想買手機,價格在2千元左右的哪款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