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儒家、道家和佛家到底有什麼差別?是不是一致的?

    答:在歷史上的佛教寺院,有被道家和佛家穿插住過的這種現象。由於政治的原因和戰爭的原因等,曾經有人提出來過,“儒、釋、道是一家”。

    釋道儒可以說在某些地方是相似的,但有很多東西是不一致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儒家是講的人際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君臣父子、三綱五常。道家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吐納、練丹、修仙、羽化。佛家是人與心靈的關係,認識、外境等,最後達到圓滿佛性。這是不一樣的。

    道家研究的是事相的發展規律。道家陰陽五行,生剋制化,旺、相、休、囚、死、廢、沒,春夏秋冬各有所屬,這一切對應點,它的發展規律,就是道家修行的法則。包括我們的氣功界、中醫界,包括周易等等都是運用了道家的這套原理。這套原理佛法不否認,是非常正確的。

    再講佛法,佛法兩大段,一段世間法,一段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講的事相的發展規律。出世間法、佛性,那就叫了脫,了脫唯有佛法才有,這就是佛教的最偉大的地方。這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能夠讓我們了脫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們以三寶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外道為皈依處,正是因為佛法能夠讓我們了脫。所以,儒釋道在根本的認識上,是不完全一樣的。

  • 2 # 小小民心1

    孔子為他所在的時代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用思想鼓舞激勵年輕人改變命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孔子從一個沒落的貴族到受人尊敬的先生,開創了自己思想精神信仰文化的傳播之路,歷經坎坷顛沛流離給後世留下了杏壇講學的故事。今天的社會進入科技時代,個人的修養也不能停滯不前,法律法規是國家發展穩定的保障,人的自律不能離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沒有束縛就沒有畏懼,古代帝王推崇儒學用禮制和皇權至上維護統治,現代社會用民權法制維護公共秩序保護國家的民主民權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社會。

  • 3 # 護法天瓶

    是中華民族難得的重要福力來源,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的是佛法中的投人五戒,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儒家五常剛好對應佛法中的投人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是屬於人乘善法,開啟萬千善法,之後的一切修行,都是以此為依據的,所以儒家地區,日韓等發展都還不錯。

    你仔細看佛法中福報或者功德的來源,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仁義禮智信本質是五戒,就是持戒,仁則不殺,義則不偷,禮則不淫,所以儒家屬於戒律之福報叫做戒福。當然,仁了可不可以去放生,當然可以,能不能去救命,能不能去救助大病,當然可以,精進了能不能多唸經唸佛,修建寺院,懺悔,當然可以,所以儒家還和佈施福有關。事實上福報本來就是一福顯百福立的

  • 4 # 明貞

    孔子是人道人性的守護建設者,其實道學是諸子百家的總源頭春秋爾後始各自成趣而紛紛撓撓,自秦而後始儒道盛行而百家凋零。人類是萬類之根本和歸宿,先天使命是圓德成道。而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正確有效途徑,而道即全知全能永生永恆心想事成,是人類並萬類之終極歸宿的目的地。故先天命運即道德,命即道即終極目的和目標運即德即達到目的之途徑。

    自秦而後人類並萬類徹底被偽道德後天命運所掌控操縱,因果顛倒是非混亂,生存和利益物慾橫流權柄和榮耀成為主旋律,道學儒學之主旨亦被造作扭曲而失去了本來面目。道學淪為打卦算命之預測學,而儒學成為腐敗專制統治之幫兇。也是孔子本人所始料未及,新中國成立後始正本清源,但積重難返也走過彎路。到如今凡七十年中國始有重回世界之巔之勢,佛道儒將去偽存真造福中國乃至世界,創造永恆之和諧。

  • 5 # 夏雨風

    孔子一生治學成就了中華儒家的學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歷代對孔儒的尊崇也是舉世無雙的。

    中華文明離不開孔儒學派,孔儒學派推動了中國歷史發展。沒有孔儒的學派和特殊地位,中國的歷史就將不是中國的歷史。

    尊重和重視孔儒的歷史地位,不是一切照搬照抄。歷代統治者主要推崇孔子的:仁義忠智信,講究君為臣道丶夫為妻道丶父為子道的三綱五常,實現中庸的溫良恭儉讓,提倡忠君報國的精神,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但卻忽視或背離:民以食為天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安民政策,爭權奪利,苛捐雜稅猛如虎。往往貪官當道,汙吏橫行。給人民帶來巨大創傷和痛苦。

    我們今天學習馬列主義丶毛澤東思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包括孔儒學說都是汲取精華丶去除糟粕,摒棄不利於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忠思想,發揚仁義忠智信和重道重德的儒家精粹。

    只有用最先進的思想主義,去結合民族傳統文化,使之成為當代的先進的愛國主義和平等公正的嶄新的中華新文化思想。讓孔儒傳統文明煥發青春,成為新時代的優良的為民服務的傳統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讓中華文明傳向全世界!

  • 6 # 寧靜致遠156774934

    儒文化長於重視教育和諧家庭倫理以及修身養性不失為一種選擇,學一點在中國社會中游刃有餘。而儒家涉政必危及國家安全,也不利於政治改革進步。是政治馬謖非常不現實。

  • 7 # 今夜我在德令哈

    孔子最大成就莫過於儒學,而要真正的瞭解儒學,瞭解孔子需要讀相關的學術著作或者論文。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原始儒家考述》,也是一篇博士論文,被選入中國1996年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作者如今是湖南師範大學的教授。這本書是一本從孔子到董仲舒的儒學史。在這本書了作者透過考據提出了幾個很有見解的觀點。

    一:孔子是當時時代變革的引領人,也是孔子能被讚頌幾千年的重要原因。先說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西周的制度。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國野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和分封制大家都學過。我來談一談國野制。國野制是西周的基層制度。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為了防止殷民和其他部落再次叛亂,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城,在城裡住的人被稱為華人,官員被稱為君子,周人平民被稱為小人,在城外住的殷人和其他部落的平民被稱為野人。由於幾百年的分封制導致許多士的後代淪為小人,同時由於城內城外的文化交流,到了平王東遷的時候,華人和野人已經沒什麼區別了,國野制已經解體。但是由於宗法制,是否能當官是由血緣關係決定的,而不是看你的才能。這自然會引起普通人的不滿,更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成為了時代發展引領者。孔子主張:是不是君子(做官的人)不是由血緣決定的,是由道德和才能決定的。你有道德有才能就是君子,就應該做官。自孔子重新定義君子之後,並透過傳播私學和建立儒家學說加以發揚,平民得到了上升的機會,士人階級產生,並活躍在整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

    二、儒家是主張積極進取的學派。儒家認為人生在世就是要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才不枉來到世界上走一遭。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努力,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價值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西方的個人主義、追求個人自由的不同,儒家最關心的是如何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集體主義是儒家的價值觀。既然人要在集體中建功立業,就要學會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特別是與人打交道。因為人類是集體動物,最忍受不了寂寞。從本質上講,人的交往來自溝通的需要,而快樂來自於人有被需要的需要。只有你感覺自己的價值被發現、被需要,才會感到快樂。

    所以,在儒家的哲學中,孔子首先主張“仁者愛人”。愛人就意味著人有愛的能力,有被愛的價值。另一方面,儒家認為,人要適當收斂自私之心,要敞開心扉去原諒別人的不完美。這在孔子看來就是恕。恕道的核心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要是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掌握了儒家處世的大原則,這樣人與人、人與社會就會和諧。

    與道家的自然哲學、墨家的奉獻哲學、法家的陰謀哲學不同,儒家就是一種立足於現實的、充滿了人文理性的哲學。因此,儒家的生命之道、處世之道,對我們來說特別有指導意義。縱然往事如雲煙,但儒家的處世之道,仍然如春風化雨般默默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不管你是否承認,但作為華人,你無法擺脫儒家哲學的影響。因為儒家的處世之道,早已經化為你的文化基因,融入了華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

  • 8 # 老圃

    諸子百家中,最能代表中國古代以小農生產(一家一戶自耕農)為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是儒家思想,這也是為什麼自漢武帝之後歷朝歷代獨尊儒術的根本原因。儒家的歷史地位不是那個人炒出來的,而是歷史的決定。

    孔子作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就不說了。這裡想說說作為哲學家的孔子。黑格爾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個主要根據就是《論語》,他很失望,沒有讀到一星半點的哲學。

    黑格爾讀的不仔細,也許是因為他用歐洲人的方式讀中國書。華人做學問講究實在,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標靶靶的。

    所謂人的理念,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人,哲學上叫應然,應該所是的人,用儒家術語說叫"名",就是孔子喜歡說的"必也正名乎"的名。這個人(理念的人)是原型、本質、第一性。現實生活中的人應該也必須以它為樣板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這個過程,孔子有個專門術語,叫"成人",即成為人。

    一般哲學家也就談到這兒了,孔子不,沒有到此止步,而是深入到具體,這就是君子。君子是"成人"的模型,包括怎麼學習,怎麼從政,怎麼對待父母兄弟,怎麼交朋友,怎麼穿衣吃飯,等等,非常具體,給出了可操作程式。也許正因為談的太具體了,太通俗了,才讓人覺得不深奧不哲學。

    這也是一種價值觀。人要吃喝穿住,為此糧食、衣物、住房便成為人所追求的價值,但人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動物也要吃喝住。人高出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他要"成人",這才是人的最高價值。所以人活一世,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這裡所獲得的樂趣和幸福是衣食住行方面的滿足所達不到的。所以追求"成人"的人比一般人能夠享受到更多。

    不少人以為君子太高了,咱學不來,"成人"不是普通人的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成人"的路上,看看那些哪怕最沒文化的底層勞動者,不都在按照仁義禮智信的標準去做嗎?區別只在於自覺和不自覺罷了。

    孔子是哲學家。

    附帶說一句,現在有人動不動就罵孔子罵儒家,是否讀過孔子咱先不說,只問一句孔子那麼容易被拋棄嗎?

    五四的一個口號是打到孔家店,文革中專門有一個運動叫批林批孔,繼續五四精神給孔老二再踏上一隻腳。怎麼樣,孔子不還是孔子嗎?依然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名片。

    再有,是否想過,否定孔子意味著什麼?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思想意識的核心,不要孔子和儒家,就是把這個主流和核心抽掉,沒有了主流與核心的傳統文化還能存在嗎?

    再說的明白點,現在通行的全民族都認可的並且無時無刻不在實行的仁義禮智信等都是儒家的基本規範,不要孔子和儒家,豈不是連這些也不要,能做到嗎?

    其實別看那些人罵孔子,他們的言行也都離不開儒家,除非你不做孝子不愛家人不守信用不辨是非沒上沒下不講義氣。你願意做這樣的……

    中國現代哲學家李澤厚先生說,仁義禮智信流淌在華人的血液裡,是我們的文化基因。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 9 # 微斯

    孔子出生於周朝的禮制和統-遭到破壞的時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孔子實現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愛”和“禮制”,為此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學派在產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書面文字記錄和系統的理論。而且,儒家學派的基本理論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導世俗凡人的生活為基礎,並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所以不會因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禮愛、寬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漢民族,正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相對自由的環境,思想家們可以有條件地更加從容不迫地考慮治國安民之道。

    事實上在當時中國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張類似於猶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經過

    時間的檢驗之後,華人最終選擇了崇尚仁、禮、愛、恕的儒家思想。

    兩千多年來,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深受尊崇。他不僅棲身於先賢的典

    籍之中,端坐於官方的廟堂之上,更是牢牢地存在於- -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裡。為什麼?

    我想,關鍵在於他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和諧社會的象徵。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業績是:創辦私學,有教無類,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的嶄新格局;創立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脈;整理典籍,對傳統文化的儲存、傳播居功至偉。他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幾位對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持續兩千餘年而不滅的偉大先哲之一。因此,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孔子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見賢思齊的襟抱、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堪稱我們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時代,戰爭頻仍,禮崩樂壞,社會矛盾尖銳,誠信受到挑戰。在這世事變幻無常,變革與創新並存的時代,有的人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汙;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

    身;孔子卻以罕見的擔當精神,周遊列國,廣收門徒,大力宣揚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

    不欲勿施於人的施政原則、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人際關係。儘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

    可以說,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渴望正義與公理,嚮往和諧社

    會的象徵。

  • 10 # 劍風撩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那劍風就來跟大家聊聊孔子和儒家思想!

    先說孔子吧!

    孔子的概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華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數千。曾周遊春秋時代的諸候列國十三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過世後,其弟子把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語錄和思想編撰整理最後編成《論語》。其思想對中國和東亞都有深遠的影響,有孔聖人、至勝和至勝先師等稱號!

    孔子的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倡天、地、人三向匯通的中庸思想。孔子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鼓勵創辦私學,提倡因材施教,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進行差別式的教育。主張“美”和“善”的有機統一。

    可以看孔子在他那個時代是一個在學識和道德層面,具有相當高度的一個導師與賢者!

    再來說一下儒家思想,

    什麼是儒家思想

    所謂的儒家思想:是由孔子開始創立,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由他的弟子和後世朝代的學者不斷完善和改變而逐步形成的一派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為了討好漢武帝,把儒家思想中對君王不利的一些東西給刪除了,把重新修編過的,對帝王有利的思想或學說,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顧道家的一些學說,被漢武帝採納作為最中心的政治指導思想。從此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致此以後,經董仲舒修改的對帝王有利的儒家倫理道德成為了中國古代帝王統治臣下和百姓的最堅固的綱領性不二路線。(我們經常談論到儒家思想,就是董仲舒修改後的儒家思想,而不是先秦時代的原生態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有不少封建糟粕的部分。人分為等級,有歧視婦女的成分。但同時也有很多對人類社會有用的部分,如儒家思想所蘊含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要素對於現今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作用。所我們應該對它予以合理發展,使之去其糟泊,取其精華。讓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使之成為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補充

  • 11 # 儒釋道文化的經濟社會

    孔子和由其開創的儒家思想,在過去的幾千年華夏曆史中一直處於華夏的文化主導地位。

    孔子本人是一個思想家,其在世時最大的成就是引領教育改革發展,打破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社會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其在教育方式的突破,引起的未來思想思潮的變革,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至於儒家思想,這是一個關乎文化、哲學、社會變革的多方面話題。

    首先,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推動了教育事業尤其是私人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當私人教育打破了傳承世家教育和知識普及的壁壘後,大量接受儒家思想的人才出現,他們學成以後大多選擇入仕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他們代表的是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因此在政治改革、國家治理、文化宣導、體系建設上,也是不可避免的依循儒家思想進行發展,其反過來又反哺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這就成了一個迴圈的發展過程,在幾千年的華夏文化中奠定了重要地位。這是其主觀原因的內部推動。

    其次,儒家思想誕生於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因此其也代表了當時生產力變革所需要的先進文化基礎,是當時確立新的生產關係的發展所需要的一種文化基礎,它代表的是新的生產關係,推動的也是新的生產力發展,而這個生產力變革就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發展。在當時百花齊放的文化大爆發時代,之所以能夠走到後來取得獨尊儒術的地位,也是因為儒家思想最能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這是其客觀原因的歷史選擇。

    再次,儒家思想在鞏固皇權統治、加強中央集權這方面正好恰恰符合了當時尤其後來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統治者不同於歐洲的皇權地位,對於對皇權挑戰最大的神權進行了最大的壓制和限制,任何挑戰封建皇權地位的勢力都被扼殺在思想邊緣,這也就是我們自古以來封建起義都是有著神話的色彩,甚至許多有著宗教的因素,但往往到了最後分享成果時卻獨獨沒了宗教勢力,甚至其都被排擠出統治的權力核心,這是儒家思想在當時相較於西方文明的最大最先進的原因,也是可以說由於我們百花齊放的文化競爭才誕生了這樣的優秀文化,這樣的情況於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獨一無二,是華夏文明在封建時期一直領先於世界的根本原因,而對於中央集權的鞏固,這也是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我們朝代更迭,但總是脫離不了分久必合的規律,這個在西方文明下卻成了最後走向分裂,這就是文化的信仰力量,儒家思想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關係,這在深了講就是有中心有主次有傳承,這在封建統治的文化發展中逐漸根植於人們的思想最深處,成了一種骨子裡的東西,並努力培植中原文明的根的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聽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做千古罪人”“落葉歸根”等等,這種文化自信演變到最後就是一種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在整個封建歷史程序中,一切分裂國家的行為都被唾棄,任何一個勢力崛起都打著統一國家的旗號,即便處於短暫的分裂期,但每一個勢力的終極目的和發展方向仍然是建立統一的國家,而不是像西方一樣大家分開算了。

    最後,儒家思想的另一種先進處就是包容性和發展性,儒家思想強調皇權至上的同時,也強調“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它的辯證思維的先進邏輯是中國社會發展一直持續不斷並能調動一切力量團結共抗外敵的根本源頭,它不是刻意的貶低民眾地位,也不過分的強調皇權地位,它講這兩者對立統一,這也成了每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開明統治者的主要認識,因此能夠很快的發展經濟,恢復國力,這種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當一個統治者一個王朝出現徹底背離民心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更好的統治集團來代替它,為民生代言,並使華夏文明一直保持活力,華夏文化一直處於最優秀的文化頂層,中國的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巔峰,而其他世界各國,即便有些王朝傳承上千年,卻還不如我們國力強大、文化傳承進步。

    當然,在進入新的時代下,我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有了新的變革時,儒家思想代表的封建社會也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儒家思想在面對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時,其保守性和落後性就顯而易見,這是它的客觀歷史侷限性,也是它無法迴避和避免的現實,當代表更先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時,對於以儒家思想為根基的封建主義的根本性衝擊不可避免,這是生與死的較量,是一種文化一種生產力一種生產關係代替另外一種的客觀規律,當今社會是文化大發展、文明求同存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對於傳承和發展我們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面對任何事物,這才是正確的發展之道!

  • 12 # 歡樂航行LSG

    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孔子,本身倒不是太難,因為只要避開自己不瞭解的部分,誠實地分析自己知道的資訊就夠了。比如說我不瞭解莫扎特,但是他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我有所耳聞,他的曲子帶給我的直觀感受,我是可以聊的。這樣的評價當然不夠深入,但是站在我的立場是真實的,要符合題主客觀和公正的標準,還不算太難。

    但是要深入一點評價,甚至要給孔子蓋棺論定,我以為是非常難的事,因為至少要有三個方面的知識:

    1、要足夠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沒讀過《論語》的人評價孔子,營養恐怕不會太多,甚至只讀過一兩輪的都難說。更進一步的,還要了解孔子思想的進化,比如說漢代的經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的樸學。。。我所景仰的幾位大師,比如說錢穆、陳寅恪,這個標準算是達到了。但是我們要卡得嚴一點,甚至胡適之先生能不能說深刻了解孔子,都有點難說,因為他治中國思想用的是杜威的理論,多少隔了一層。

    2、要足夠了解反對派的意見。當然這個“瞭解”的程度要求比前一個少一點。比如說國內的反對派是先秦諸子的其它諸家。國外雖然沒有直接反孔子的,卻有反他後學的。我曾經讀理學時想要去學習佛教知識,因為理學家闢佛很多。但是一讀佛教幾部經典就露怯了,因為浩如煙海,幾年都不一定搞得明白。其次還有西方哲學的理論,雖然沒有和儒家思想直接放對,卻是彼此有理論或者重心上的矛盾的,所以不相互對比就很難看出儒家本身的問題。當然,深入瞭解諸子、佛教、西方哲學的大有人在,但是不幸這一批大家們和第一個要求裡的大家基本是互斥的。比如錢穆先生我十分景仰了,但是他每每聊到法國或者英國哲學的時候,都多少有點淺顯的意思,這也是人生匆匆無可奈何。

    3、還要對現實有所瞭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不能只當成歷史來讀,因為至少在儒家大師的眼中,這是帶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也就是說他的思想永遠要有價值,不會過時,這和我們現在讀柏拉圖和康德的書一樣。那麼對我們而言,他的思想在現代的現實作用就很重要了。即使滿足以上兩個要求的人,大部分是學術水平很高的大師,但也很難說能夠有足夠的社會實踐來檢驗孔子思想。

    所以綜上所述,這三個要求彼此幾乎是互斥的。比如我自個兒評價孔子,幾乎一定會傾向於維護孔子,因為我對他的瞭解遠超過別的思想家。我女朋友經常說我跟她聊不投機,因為我覺得她存在主義的那一套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她覺得我儒家的這一套是束縛人的自由。雖然我們在彼此互動中各有進步,但是這個主觀意識是不容易也不能夠廢除的,它是各家思想本身的精華所在。

  • 13 # 草民879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提出的口號“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說出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孔子是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有教無類”的傑出教育家,僅此而已。一生追求復辟的孔子之所以成為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思想家,因為,自漢帝國始,被孔子的學生為中國皇權專制政體量身定製的儒學成為了皇權專制政體的御用文化、精神支柱。

    因此,儒學中沒有自由、民主、平等、科學、法治的生存空間。在儒學文化獨領風騷的二千餘年中,所有大一統帝國的私塾和官學,所授所學皆為儒學,從沒有為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科開科授課。在沒有自由的思想活躍的儒學中,當然沒有滋生近代工業文明的一寸土壤。這也就是為什麼標誌著改變人類命運,推動人類歷史程序飛躍發展的近代工業文明發端於西方,而不是中國的唯一原因。

    儒學飽受歷史詬病的就是所謂教化作用。在此教化之下,唾面自乾,逆來順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竟然成為了大多數漢人的生存之道,但凡有一線生機,沒有人會為了做人的尊嚴而奮起抗爭,而這正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

    可悲的是,當年,感覺到“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以清帝國恭親王奕訢和文祥、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一眾洋務運動領袖,在推行了三十餘年的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竟然是匪夷所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延續千年不變的尊孔保皇,罔顧以儒學為根基的農耕文明已經崩潰的現實。著名學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認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是註定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個不徹底的過程,要麼完全照抄,要麼全盤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導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學不可能用來維護儒家文明,相反,必將削弱這一文明。而在當時大量的保守士大夫使洋務運動不可能進行全面的西方化,因而註定失敗。作者的觀點雖然正確而深刻,但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洋務運動的一眾領袖壓根兒就沒想過全盤西化。

    晚於清帝國洋務運動的日本明治維新運動,雖然目標與洋務運動一致——富國強兵,但是,日本徹底摒棄了延續二千多年的以中國為師,毅然告別以儒學為根基的農耕文明,擁抱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全盤西化,“脫亞入歐”。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以清帝國的失敗,日本帝國的勝利,宣告了推行三十餘年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前功盡棄,同時宣告了推行僅二十餘年的“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運動大功告成。

    中國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反覆告誡中華民族,所選擇的文明始終站立在歷史潮頭,是中國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選擇。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14 # 星漢宇宙

    儒家幾大格言:

    1、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克己復禮為仁

    4、中庸之道

    5、仁、忠、孝、禮、義、智、恕、信

    6、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第一條,將個人的發展詮釋的非常完整,由小到大,從個人的修養到家庭的責任,最後到拯救世界的擔當。

    第二條,人民當家作主

    第三條,講文明有禮貌,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合理渠道宣洩自己的負能量,愛自己愛他人,就是仁。

    第四條,中庸講的是陰陽結合不偏不倚,如果你只從中庸兩個字理解的話,會認為中庸是不夠剛猛,但如果你結合其他幾句格言,你就會明白,儒家已經夠剛猛了,必須學會柔軟。

    第五條,這些是中國傳統美德,為的是促進社會公平,維持社會正義,如果大家都崇尚美德,世界就不會這麼混亂。

    第六條,其實這就屬於中庸,維持自身的平衡才是中庸。

    分析了這麼多,足以說明儒家思想的偉大,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有著超乎常人的自我準則,做到了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因為大多數人會向懶惰、慾望、墮落等妥協。

    孔子是聖人沒有爭議,但為什麼會有人質疑甚至辱罵儒家思想,那是因為近代中國思想的衰落,尤其是清朝,像弟子規這種是清朝的產物,清朝統治者愚蠢至極實行愚民教育,這些東西跟儒家思想沒有半點關係。

    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屬於東周時期,中國朝代史,夏商周,周朝只是中國文明剛嶄露頭角的時期,諸子百家各種學術流派層出不窮,像孔子一樣偉大的人非常多。

    除了需要儒家思想,還需要兵家、法家、陰陽家、道家、墨家、縱橫家、雜家、名家等思想。

    中國思想非常偉大,儒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 15 # 修行朝聖

    儒家是修身學

    修身是為了儘性

    儒家就是以修身為本,就是在教人怎麼學習,怎麼做人。學習怎麼做人,做人怎麼學習。反覆講學習做人。修身就是學習做人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所有人皆從修身開始,以修身為重。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為了修身,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就是以儘性為道,就教人將人事物的天命天性發揮到極致。

    如何儘性:修身才能儘性,只有每時每刻自省自律,方能隨時隨地自信自由。

    吾道一語貫之,無非“忠恕"而已。

    忠:做自己,做到止於至善。

    恕: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仁:既做了自己,又為了別人。

    儒學做人價值觀: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誠意正心,修己助人

    儘性盡心,愛己愛人

    修身做君子:歸赤子之心,養浩然之氣。

    行為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思想上: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至誠有度。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儒學學習方法論:

    1.自省自律

    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信,只有盡心,方能盡力!

    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知行合一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學習是為指導自己行動的,不是為了講道理給別人聽的。

    很多人說:知道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

    為什麼沒人說:做到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這就是知道與做到的區別。

    儒學在學習上特別注重的是習,而非學。習就是反覆練習至本能,才是知行合一。

    學習的過程:知道→理解→感受(真信)→行動→習慣→本能。

    白居易問道:“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滿意這個回答,接著說道:“三歲小孩都知道這麼說。”

    道林禪師說道:“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但八十歲老人也做不到。”

    知道做不到都是不知道。

    中國的企業家曾這樣問傑克·韋爾奇:“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那麼大?”傑克·韋爾奇的回答是:“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這個答案簡單得出人意料,卻也一語中的,道出了人與人的差距根源。

  • 16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決不能完全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儒家追求的是以“仁”為內含的禮制社會的建立,出現之初是適合周王朝封建式管理的一種體制。其代表人物孔子一生所致力的就是“復周禮”,希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恢復周初周公旦所制定的國家治理體系。

    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為就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禮樂之治,可以說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孔子、孟子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基於生產力及社會的發展,禮崩樂壞成為必然,同時對於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思考也在不為湧現,百家爭鳴出現,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支而矣,最終支援秦帝國建立的反而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再次重回大家視線則是漢武帝時期,所謂的“獨尊儒術”應該叫“外儒內法”更合適,“外儒”為當時的宗族社會的穩定給予了文化支撐,“內法”則為君主集權創造了可能。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人對儒家思想提出過嚴厲的批評,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好象不批判幾句儒學思想就無法體現出思想追求的進步。其實縱觀歷史各個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都有其時代的必然性,辛亥革命後,新文化執行也同樣把儒家放在高高的批判臺上,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你站在當今社會的立場和角度對看待和評判兩千年前或一千年前的制度選擇,甚至還要沿用過去的一些思路,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不應該說儒家思想能否適應當代社會,應該考慮的是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儒家思想中有哪些精華對解決目前社會頑疾有利,“修身治國平天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讀書人修身為人的原則和追求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實事求是、不忘初心的處事原則是每一個華人都應該去踐行的真理,張口閉口打倒、批判,對傳統文化總是口誅筆伐,解決不了問題。

    至於孔子,是一名值得世人尊敬的為實現自己理解不懈努力的可愛的智者!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文化傳播能力大幅度改善的時期,是孔子首開“有教無類”的先河,讓知識傳播惠及到平民百姓。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很大程度上是對教育、對知識傳播的尊重。

    孔子的那套理論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實際,可以說正是孔子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使儒家思想的形成成為可能。孔子會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他認可的是感情的真實反饋,而不是虛偽。孔子提倡“敬鬼神而遠之”,其關注點在人,而不在鬼神。即使是對於自己最重視的禮,“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形式主義從來不是重點。是不是與印象裡的虛偽、教條不一樣。真性情中還透著一些可愛!

  • 17 # 穿插游擊隊

    儒教文化首先是作為大眾日常的倫理標準存在,它跟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不一樣的。區別首先在於,信徒進行文化或者宗教實踐的時候,載體不一樣。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一神教來說,載體就是個體心靈的皈依。

    只要你信了基督了,或者信了安拉了,無論走到哪兒,都可以按照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或者穆斯林的方式來生活。甚至把你扔到孤島上,就剩你一個人了,也不影響你的信仰,到那會兒你就必須更加虔誠,否則精神就崩潰了。

    但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就不一樣了,光有個體心靈的皈依遠遠不夠,個體還必須生活在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結構當中才行。

    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這些規矩,都是對某種人際關係的規定,脫離開人際關係根本就沒法展開。把你一個人扔荒島上,還讓你三從四德,你肯定做不到。

    儒家文化所要求的這種特定的人際關係,首先就要求有比較穩定的家庭組織,而穩定的家庭組織,前提是你得是定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一會就學不進去了,怎麼樣提高學習興趣?如何忍受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