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都肉多多
-
2 # 扛工回家
仔細認真和孩子勾通,不要以大人的身份,和口氣,要和他做朋友似的,慢慢來,道理要一點一點的講,不能急於求成。
-
3 # 萌芽研究所BUD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情緒這就需要認真參與到孩子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熟悉他們的日常活動與朋友,掌握引發情緒的起源。
生活中會有這種情況,爸媽可能對自己家孩子的衣食住行、朋友同學都貌似瞭解的挺清楚,但卻未必能瞭解或者忽視引起孩子一些負面情緒的誘因。
第二步: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緒大人要抱著同理心去“聽”,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不是語言表達的,可以觀察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比如有的寶寶急躁起來就會跺腳;有的寶寶傷心了也並不愛哭,而只是皺眉、抿嘴。
比如,如果孩子摔跤哭了,不要這樣孩子,“你是男孩子哭什麼哭”、“這點事有什麼好哭的”、“哭起來好醜”……
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我知道你摔得很疼,抱抱你好不好”類似的表達,讓孩子情緒能得到釋放。
第三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或者即使語言能力已經發展的不錯,可以說出很多詞,也能自己組織句子。但是有些時候孩子也並不知道一些詞意味著什麼,需要家長來幫他們指出,幫他們來了解自己的感受。
舉個例子。我們就會拆解步驟告訴孩子:“寶寶,你現在雙手握緊,你很生氣”,“你的臉擰在一起,緊緊皺眉,你很生氣”,“媽媽感覺到你很生氣,你的心跳聲很劇烈”。
藉助一些情緒繪本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也很好,比如給孩子看《情緒小怪獸》,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情緒。孩子一生氣,就可以清晰的描述自己的情緒。
或者是教孩子用繪本里的語言來描述,比如小兔子情緒管理繪本中,小兔子生氣的時候,肚子裡裝著大火球,可以讓孩子學著這樣描述。
(當我生氣的時候,我的肚子裡像裝著一個大火球,馬上就、要、爆炸啦!嘭!)
第四步: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並非規範不當行為尺度,引導找尋宣洩管道,並解決問題。如果總是去否定了孩子自己的感覺,他會誤認為自己不好的感覺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會使他感到混亂,甚至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
第五步:引導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情緒降溫法,玩冷靜遊戲,或者讓孩子畫一幅畫來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捏球、喝水、數數等,轉移孩子注意力;教孩子做深呼吸,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感受和放鬆自己的身體和肌肉等等。
孩子的情緒管理是日積月累的過程,還要家長的言傳身教才行,做孩子的情緒教練,我們大人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啊。
-
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做孩子情緒的教練不如做孩子情緒的榜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是透過學習與父母一樣來獲得心靈的歸屬感的。
幾米的漫畫這樣描述:
“爸媽吵架了
一個摔盤子
一個踢坡門
爸媽吵架了
有人眼眶黑一圈
有人掉了一顆牙
爸媽吵架時
他好害怕
但他們所有的絕招
他都
一點一滴
一點一滴
一點一滴
一點一滴
一點一滴
偷偷學起來了”
您看到了嗎,“偷偷學起來了”?
孩子本是晶瑩剔透的水,父母的一言一行往這水裡加上不同的顏料,於是水變成了其它顏色,加黑的就變黑,加灰的就變灰,加綠的就變綠……. 作為父母的您,想水變成什麼顏色,取決於加入的顏料。
所以,想要孩子情緒管理得好,最好的方法是,父母的情緒管理得好,給到孩子一個安全、溫暖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不學自會,教育裡叫“不為而為”。
第二,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雖然小,但也同樣需要被尊重。“教練”有一種等級的含義在裡頭,“我大你小,所以你要聽我的”。而“榜樣”則讓孩子心生敬意:“爸爸媽媽是我的偶像,我樂意效仿他們”,自發的行為才真正有效,並且不帶傷害。
第三,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如何做別人的榜樣?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
情緒管理能力強的父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差不到哪去。孩子脾氣不好,可能做父母的首先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自己先示範給孩子看了?”
-
5 # 融和小屋正面管教龍哥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發脾氣、哭鬧應該是最頭疼的吧,特別是那種沒來由的無名之火,讓父母可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究竟“小祖宗”又怎麼了?怎麼突然就鬧上了?
其實,孩子發脾氣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父母不理解而已,只要孩子感受他的心理被父母看見,他自然會平靜下來。
對於情緒,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情緒只是人體內的一種能量,它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表達我們的情感而產生的。它還能保護我們的健康,如果情緒得不到正常的釋放,那就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對於情緒的管理,父母可以這樣訓練孩子:
01 瞭解情緒由來人的情緒管理中樞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前額葉皮層負責讓人進行理智思考,而杏仁核則對於負面情緒特別敏感。當人感受到壓力時,容易讓前額葉皮層失去控制,這時杏仁核就會接管,人的負面情緒就暴發了。
02 準確感知情緒孩子對於情緒的感知是需要訓練的,正面管教的「情緒臉譜圖」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工具。實踐證明,一個兩歲的孩子就能透過情緒臉譜圖準確地識別出父母和自己的情緒。
03 接納負面情緒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出現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情緒的出現都是正常的,你可以誠實地表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但不要帶著情緒來表達。”還可以藉助正面管教的「擁抱」、「冷靜角」、「憤怒的選擇輪」等工具,教孩子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接納並釋放它。
同時,父母還需要給孩子做好示範,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管理好情緒,又怎麼能做好孩子的教練呢?
-
6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說穿了,也就是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其實,情商教育最近幾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但是,具體應該如何做,很多家長還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結合自身情況,總結了幾個方面,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父母做好榜樣,潛移默化去影響孩子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要是一個優秀的家長。如果你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只能說,你很失敗。提高自己的情商修為,讓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薰陶。不急不躁,做個高情商父母,這是根本。
接納孩子的壞情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包括小孩子。有時候成年人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何況是孩子呢?所以,允許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是相當重要的。這裡的接納,表示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冷靜理智態度。不是任由孩子胡來,完全熟視無睹,更不是溺愛到無法無天。
多與孩子交流互動,增進親子感情只有溫暖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愛。而只有心中有愛的孩子,他才會知道如何去面對別人,如何與別人相處。所以,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無疑會是高情商的催化劑。
-
7 # 南方俏
我們可能會認為,孩子開心快樂最重要,而負面情緒對孩子是有害的、有毒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負面情緒,我們要麼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父母不僅忽視和否認孩子的情緒,而且他們還因為孩子宣洩情緒而打罵、威脅、斥責孩子,這種迴應模式實際上是在反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
當孩子生氣了、傷心了、害怕了、煩躁了,或者因不明原因而哇哇大哭時,家長該怎麼迴應吧!”
要麼認為孩子的情緒是小題大做,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要麼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想讓孩子趕快停止哭鬧…當我們如此迴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
8 # 燕小燕說職場
都說什麼樣的父母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是一面父母的鏡子,這話是有道理的,一個脾氣差的父母他的們孩子的脾氣一定好不不到那裡去,否則那孩子就是學會了偽裝。當然,夫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自己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引導是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系統的。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專家,那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就要下很大的功夫,為孩子創造一個發洩情緒的環境。《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這種實用且溫和的溝通方式:1.觀察,包括觀察孩子臉上的情緒變化和語言上的表達,臉上的情緒是很容易看的見的,語言表達他的想法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背後真正的想法。而作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更多的去表述自己觀察到的東西,而不是評價,比如孩子因為別拒絕看電視哭,父母這樣說“不讓你看電視你很生氣對嗎?”而非評價他“真是不聽話的孩子”,告訴他你的觀察,孩子知道你是在注意他的,他的需求沒有被忽略。2.體會孩子的感受並向孩子表達,告訴孩子我們是是理解他的感受的,理解他的生氣和不開心,他感受到被共情。3.像孩子請求幫助,並不是說大人就一定比孩子強,就不能像孩子請求幫助,父母有需求也可以大聲要說出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不會不能體會他人的感受,懂的感恩和理解他人。4.愛自己,父母做出愛自己的榜樣,讓孩子知道他不是父母的唯一,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也在認真經營自己,同時告訴孩子要愛自己,碰到欺負他的孩子,不要一味的忍讓,要勇敢的為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5.學會傾聽。任何人多應該學會的一種素養,認真傾聽他人的需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說話。6.延遲滿足,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基礎。另外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繪本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透過共讀繪本來促進孩子對情緒的理解的同時,也能促進親子關係。
-
9 # 應舍
對於孩子有負面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1、不哭:“哭什麼哭,男子漢不能哭!”“好孩子不哭!”。是這樣嗎,哭了就不是好孩子、哭了就不是男子漢?錯!哭泣並不是懦弱的象徵,對於孩子,哭泣更多時候是一種情緒的發洩。這種剝奪孩子哭的權利的行為,
往往會使得孩子的情緒表達出現障礙。要知道,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了,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鬧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哭鬧等負面情緒,這會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以暴制暴:“再鬧,看我怎麼收拾你!”、“還哭,把你趕門外哭去!”之類恐嚇和威脅孩子,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會讓孩子覺得不被愛,甚至採取攻擊行為當成報復家長。知道嗎,孩子的自殺行為,有時也是一種報復!
4、貼標籤:“你真是個小氣鬼、自私鬼!”“總是愛哭,真讓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你一時的氣話或玩笑,
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是自私的人、是讓人討厭的。
-
10 # 兩娃的生活
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裡出來的孩子情緒自控能力不會差到哪裡,就如小小春Jasper。雖然爸爸媽媽脾氣都很火爆,但是爸爸愛媽媽,所以有小小春這麼溫暖的小男神。做好孩子情緒教練,首先要懂得有界限的生活。各自為各自的行動負責。爸爸媽媽把事情的重要性及違反要承擔的後果都給寶寶講清楚,要讓寶寶懂得承擔責任。這樣她從小就會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其次,家長要做寶寶的榜樣。家長要在情緒控制上做寶寶的榜樣,這裡不是不允許家長髮脾氣,但是不可以亂髮脾氣,也不能把自己其它事情帶來的情緒傳導給寶寶。發完脾氣要給寶寶解釋自己因為什麼事情而不高興。要讓寶寶知道有情緒是可以表達出來的,而不是亂髮脾氣。
再次,要給寶寶空間表達自己的情緒,全方位接納孩子的情緒。中國式家庭習慣不讓孩子哭,要麼恐嚇不要寶寶了,要麼糖衣炮彈誘惑,要麼就是轉移責任,總是不願意去直面孩子的情緒。情緒這個東西是個能量場,適合疏導而不是圍追堵截。在孩子遇到情緒後,先讓孩子充分的表達宣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幫孩子分析問題,這才是正確接納的方式。
好的情緒自控能力是高情商必備的能力,有意識的去引導寶寶合理的表達宣洩情緒,不是讓孩子沒有情緒。一個時刻把自己情緒隱藏起來的人發洩起來會更可怕。
-
11 # 我說一二
很多孩子的情緒變化無常,很容易被外界的環境影響。都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比較直接,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傷心,自卑,抑鬱。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樂觀情緒就要先幫孩子理性的認識這個世界。
首先,要讓孩子無條件的去接受他自己。
有的孩子主觀意識特別強。比如一次考試成績不好,自卑感一下子就上來了,就覺得自己是個差學生,認為自己很笨,為什麼別人都比他聰明。家長這時候要告訴孩子一次的考試成績並不能代表他就是個差學生,人的一生很長,遇到失敗的事情會很多,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經歷著各種各樣的失敗,只要找到這次的原因,下次改進,就能不斷的進步。要讓孩子積極的面對每次挫折,更好的去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其次,要讓孩子無條件的接受他人。
孩子在學校裡面會和不同的同學交往,有的是他喜歡的人,他卻不能容忍別人和他喜歡的人一起玩。有的是他討厭的人,就不願意搭理那個人,覺得那個人就是壞人。如果這些都按照他的想法背道而馳,他就接受不了,心裡會抑鬱,每天都會不開心。
這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相處方式是不同的。你喜歡的那個人,別人也有權利和他做朋友。你討厭的那個人也許是他看不慣的,但是那個人沒有做錯什麼事,也傷害不了別人,也有他自己快樂生活。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接受和他不同的人,學會包容別人。
最後,要讓孩子無條件的接受事實。
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每個人都控制不了的,那就讓孩子勇敢的面對現實。比如有的孩子接受不了他的寵物離他而去。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這是無法挽回的事情,不要因為他愛的寵物離開了,就一蹶不振,人的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快樂的事情也很多,不要因為莫一件事情忽略了其他美好的東西,生活還要繼續。
當孩子有了一種自己能判斷各種事的時候,他就能更好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情緒教練,就幫孩子建立起一個理性的思維方式,去客觀的認識這個世界。
-
12 # 生活誠品育兒圈
美國作家勞拉·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將自己視為孩子的教練,我們知道我們只能對他們施加影
響。於是,我們會非常努力地保持自尊和親子互動,孩子也會主動地效仿我們的行為。正如體育教練幫助孩子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技能一樣,指導型
父母也會幫助孩子強化思想和情感的肌肉以及生活技能,讓他們更好地自我控制,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
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掌握這幾個方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練”:
一、情緒是什麼?情緒從哪裡來?
人的大腦分為三個層面,最低等的部分是爬行腦,大腦半球下面的部分有個邊緣系統,包括丘腦、杏仁核、海馬等古老的組織,這是和情緒有關的部位,尤其是人與生俱來的那些具體情緒都由這裡產生。大腦半球皮層部位屬於理性腦,是最晚出現,發育成熟最晚的部位。對於兒童來說,感受永遠先於思考,是因為是他的情緒腦最先發育完善,所以,孩子有脾氣、鬧人、愛哭等等喜怒哀樂變化無常是和他的大腦發育特點有關係。
情緒不僅僅是一種主觀感受,還會引發各種生理上身體上的反應,情緒可以牽動內臟器官和各種內分泌腺體,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這是老祖宗就總結出的規律,生氣時身體會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抑制人的免疫系統,所以經常感受壓力緊張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生病。情緒還有第三個成分:表情肢體語言。不同的情緒引發的行為表現和麵部表情是不一樣。看一個人幸不幸福可以看面相,相由心生。面相就是一個人習慣化的表情的凝固。歲月的痕跡刻在臉上說的是一個人在過往歲月中經常體驗到的情緒留下的痕跡。 既然不良的情緒對一個人健康和人生產生這麼大影響,就需要去管理和應對,就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助他提高情商、奠定他人生幸福的基礎。 這首先要澄清一些我們經常對情緒的產生的誤解。
二、正確認識情緒
1、情緒沒有對錯。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是人在具有一定的思想觀點和麵臨某種環境時引發的最自然的反應。覺得對方不尊重你了自然會產生生氣的情緒,覺得前面有危險了自然會產生害怕,這是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和感受。如果說對錯,只有思想觀點有對錯之分,只有情緒表達方式不合適引發的後果才有好壞之分。任何情緒的產生之初都有它的功能,焦慮是提醒你現在有問題需要解決了,憤怒是幫助你維護尊嚴的工具,悲傷是提醒你該和逝去的人或物告別了。
2、情緒是可以積累的。情緒產生時引發生理上喚醒,所以情緒是攜帶身體能量的一種感受,這種能量在體內一旦產生就需要被疏洩,如果不及時宣洩就會在體內積累,積累越多,情緒水庫就漲滿,終於有一天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人會發瘋、會生病、會變得很有攻擊性,人會失去理性面對身邊的人,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事就容易失去理智,會對孩子吹毛求疵,都是由於內在的情緒能量產生的壓力太大造成的。
3、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媽媽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情緒氣氛,媽媽高興,全家的空氣都變得輕盈活潑、孩子也會Sunny燦爛,媽媽陰雲密佈,整個家庭就籠罩在不安中,尤其是孩子是最能感受到這種無形的力量。
4、身體裡有情緒秘密。一個孩子個子又瘦又小,除去遺傳和吃飯習慣不好造成的原因,還可能和情緒有關,如果他經常膽小、驚恐、焦慮,他的身體就會向內縮,肌肉是緊張的不放鬆的,而且這些情緒還會耗費他很多能量,當然就吃不胖。他甚至還會便秘。活潑開朗的孩子他的整個肢體是開啟的,全身肌肉是放鬆的,胃口也是大開的,所以身體就會發育很好,很健康。
5、情緒有個別差異。人的與生俱來的脾氣秉性有差異,性格千差萬別,其中最明顯的差別表現在人的情緒狀態和表達風格上。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情緒感受力強,抑鬱氣質明顯,有些孩子天生樂觀、外向,情緒轉換速度快,更容易表現出積極情緒。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情緒特點,任何與生俱來的情緒風格都有優勢和不足,需要父母幫助他發揮優勢,忽略和降低不足的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教育專家指出,華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
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 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四、如何引導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1、當孩子有情緒時,不正確的做法: 否定感受:打罵、恐嚇、哄騙 做情緒“綁架” 取消權利 講大道理 急於解決問題,只說事情不說心情 冷處理 轉移注意力(3歲之前可以用) 過分共情 給孩子定性,貼上膽小或壞脾氣等的標籤。
2、幫孩子處理負性情緒的步驟 陪伴 傾聽:不打斷,不批評,不否定,不忽略,不捲入,不替代 替孩子標明情緒,讓孩子學會說情緒而不是做情緒 情緒卡片 設定“家庭隱私角”(每個人有了情緒暫時不能處理的到隱私角去冷靜處理,不在家庭中蔓延影響到更多的人。) 尋找情緒背後的需求和想法:ABC理論 記錄情緒日記,尋找情緒產生的規律 給孩子“心理玩具”。
3、兩種常見負性情緒的處理 (1)分離焦慮的處理(3歲之前的嬰兒幾乎都要面臨的一種焦慮情緒): 及時安慰 道別儀式 提供緩解情緒的物品 分離時間不要太長 故事知道怎麼辦(給孩子講有治療作用的故事) (2)恐懼情緒的處理: 對“害怕”的好奇(假“害怕”的識別) 有年齡特點(8歲之前分不清幻想和現實,有一個較長的魔幻時期,會相信世界上有鬼怪的階段) 撤掉刺激物 用暗示和鼓勵戰勝某些必須克服的恐懼 父母和孩子分享小時候的經歷
-
13 # 鵜鶘心理
當孩子受到挫折或打擊時,就發脾氣或悲傷落淚。家長應該怎麼辦呢?這是每個家長都急切想知道的問題。不少家長一看到孩子發脾氣或悲傷落淚就會不知所措,孩子提出的要求會毫無原則地加以滿足,只求孩子不要情緒失控。這是極端錯誤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孩子若一旦得到滿足,那麼這樣的無理取鬧將無窮無盡,日久天長,孩子的情緒將會越來越失去自我控制,也會導致另外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按照行為強化的心理學原理,在孩子情緒管理方面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獎賞與懲罰。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就獎賞,反之,就給予懲罰。比如說,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大吵大鬧或發火扔東西,甚至打人時,家長們不用去理睬他們,不要和他溝通或講清道理,甚至可以走開不去看他一眼。把孩子孤立起來,這時請祖父母不用幹涉或打圓場,讓孩子單獨待會,時間長短可根據其年齡而定,小孩子待的時間短些,大孩子待的時間長些,當然,這期間不能給予他任何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一定要保證單純的獨處。這樣,孩子能明顯感到自己情緒的發洩是無人理會的,更不會從中得到任何好處時,逐漸地就會不再以發洩情緒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了。另外,當孩子在受到委屈和打擊時,忍住沒有脾氣或哭泣時,作為家長的就應該給予言語和物質的獎勵。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家長在運用獎懲時,一定要堅持做到持之以恆,不能隨心所欲,三天打魚二天曬網,這樣會導致前功盡棄。同時,每一個家庭成員一定要相互支援配合,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意見統一。
回覆列表
自從做了家長之後,就需要經常面對熊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
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
哥哥和妹妹隔三差五就吵點小架……
怎麼辦?當孩子生氣了、傷心了、害怕了、煩躁了,或者因不明原因而哇哇大哭時,家長該怎麼迴應和處理?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場景1
5歲小男孩哭著走過來對爸爸說:“xx搶了我的玩具,不給我了。”
爸爸說:“哭什麼哭?是你的玩具,你去搶回來啊!”
場景2
7歲小女孩養的小金魚死掉了,小女孩傷心地哭。
媽媽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條小金魚嗎?”
場景3
媽媽要出門上班了,4歲小女孩大哭著不讓媽媽走,爸爸走過來說:“寶貝,別哭了,爸爸給你講故事吧!”
我們可能會認為,孩子開心快樂最重要,而負面情緒對孩子是有害的、有毒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負面情緒,我們要麼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如場景1);要麼認為孩子的情緒是小題大做,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如場景2);要麼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想讓孩子趕快停止哭鬧(如場景3)……當我們如此迴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在上面三個場景中,孩子的真正感受是委屈,是傷心,是依戀,但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哭泣背後的真正情緒,或者有時候是不願意去看,我們僅僅希望孩子遠離這種“有害”的負面情緒,所以採取忽視模式來回應孩子,那麼,孩子將會從中學習到:
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是不恰當的,是沒有根據的。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內心。
我們有時還看到這樣的場景:
場景1
公園裡,5歲男孩哭鬧著不想回家,媽媽對孩子大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再賴著不走,小心我揍你啊!”孩子如果再鬧,啪啪兩巴掌就下去了。
場景2
3歲女孩不想睡覺,鬧著還想玩一會兒,奶奶嚇唬孩子說:“你再不睡覺,一會兒大灰狼就來了把你抓走啊!”
場景3
9歲男孩因為輸掉了比賽而哭泣,爸爸訓斥孩子:“輸就輸了,哭什麼哭?還像個男子漢嗎?”
在上面三個場景中,父母不僅忽視和否認孩子的情緒,而且他們還因為孩子宣洩情緒而打罵、威脅、斥責孩子,這種迴應模式實際上是在反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當我們採取反對模式來回應孩子,孩子將會從中學習:
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內心。(同忽視模式)
宣洩情緒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會給我帶來拋棄、恐懼和痛苦。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如果我們用忽視或者反對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挫折,長大後在調整自己的情緒方面就會有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受到限制。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體驗自己的情緒並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那麼當孩子長大後面對生命的挑戰就會準備不足。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迴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呢?美國一項研究對上百個家庭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有一種迴應模式會對孩子將來的發展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那就是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輔導,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這項研究表明,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相比沒有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更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與別人相處更融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方面表現也更優秀。也就是說,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情緒智力發展得更好,情商更高。
那麼,父母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呢?父母可以遵循下面5步。
第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
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所有的情緒,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實的,都是可以接納的。假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讓你感覺氣瘋了,那麼你有這種非常生氣的情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真實的自己,並不需要刻意去掩飾自己的憤怒。
我們需要覺察的是我們情緒的產生和變化,因為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火,可能情緒產生的真正源頭並不是孩子犯了錯誤,而是我們自己由於身體疲憊、睡眠不足、工作不順心或者與家人發生爭吵等其他原因,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去覺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會不斷積累,而情緒都是需要出口的,最後就可能會宣洩到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可能媽媽昨天心情超好,就比較能寬容孩子,今天因為在公司受到領導批評而心情不好,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了。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僅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受到傷害。所以父母要有覺察自己情緒的意識,要努力分清和識別出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
第二步: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關鍵是你如何表達,你的表達方式是不是恰當,會不會破壞你和孩子的關係。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生氣,但能夠理性地和孩子說話,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和感受,並傾聽孩子的迴應,那麼就可以繼續和孩子交談。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憤怒,根本沒有辦法冷靜思考,甚至覺得自己馬上就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或者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如罵孩子和打孩子,那麼就必須對自己喊暫停,等情緒平復時再與孩子討論。
在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情緒的ABC理論告訴我們,事情本身只是引發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評價,才是導致我們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原因。所以,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問題,你的想法就改變了,隨之你的情緒和行為也就會改變。
比如,當孩子爬上窗臺或者桌子時,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是故意和你對著幹,那麼你就會很生氣。可是,如果你意識到孩子正處於空間的敏感期,他是在進行空間的探索,那麼你就不會那麼生氣,而是能理解孩子爬高的做法,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對孩子發火。所以同樣是孩子爬高這件事,因為你的想法變了,你的情緒和行為就不一樣了。
當然,如果萬一我們的情緒失控,對孩子發脾氣了,事後我們往往會感到後悔,那麼我們要及時對孩子說“對不起”,彌補我們的錯誤。我們知道,孩子一般都渴望父母的親近和溫暖,他們是會寬容地給父母第二次機會,甚至無數個第二次機會的。
第三步:覺察孩子的情緒。
跟所有人一樣,孩子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儘管有時候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出這些原因。
最近一段時間女兒總是要求晚上我陪她一起刷牙,如果不陪她,她就會鬧情緒。為什麼呢?我想她的行為背後一定有需求,回想我最近陪伴她的時間只有晚上下班回家到睡覺之間兩個小時,早上因為要送兒子上學,往往她還沒睡醒我就出門了,所以大概她覺得和我一起刷牙會感到和媽媽共同做事的親密吧。但是一個4歲的孩子不可能告訴你說:“媽媽,因為你陪我的時間少,我感到很失落。”但失落很可能就是她的感受。
孩子有一些行為都是階段性的,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那麼準確地覺察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因為孩子的情緒有時候是間接表達的,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為了什麼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生氣或者哭鬧,我們需要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況,可能就更能理解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鬧情緒的時刻正是我們和孩子親近的機會,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知道我們是他的同盟軍,這樣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會更親密。
第四步:以同理心去傾聽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同理心是指以設身處地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同理心是情緒輔導的基礎。
從繁體字的聽字“聽”可以看到,傾聽需要用到“王者的耳朵”,還有“十個目”和“一顆心”。當我們傾聽時,除了專注地用耳朵聽孩子的訴說,還需要用眼睛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手勢等,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真正地去感覺孩子的感受。
然後我們需要用表示理解的語言反映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這也叫反映式傾聽。
當我們幫孩子描述情緒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孩子把一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的東西。孩子也由此瞭解到,憤怒、傷心、害怕等情緒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經歷,而且是可以處理的。
研究表明,當我們用具體的詞彙描述情緒時,會對神經系統有安撫的效果,能幫助孩子從讓他不安的事情中較快地恢復過來。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發展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彙,除了我們常見的高興、生氣、傷心、害怕等詞彙外,其實還有許多詞彙是描述感受的,我們用的詞彙越能準確地表達感受就越好。比如,當孩子表現出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憤怒、混亂、妒忌、著急、委屈、氣餒、挫折、尷尬、不公平、被忽略、無能為力,等等;當孩子表現出難過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受到傷害、被排斥、被拒絕、空虛、無聊、失望、沮喪、能力不足,等等。
第五步:設立規範並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幫助孩子瞭解和描述他的情緒之後,很自然地就會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要的一點是要設立規範。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感受、情緒和願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是所有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設立規範。
比如,當孩子受到挫折後,可能會用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如摔東西、打別人、罵別人等。當我們瞭解了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幫孩子描述他的感覺後,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有些行為是不恰當的,是不被容忍的。
面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家長要如何做呢?有些家長會用打罵等方式來懲罰孩子,但問題在於,打孩子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因為孩子會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順從。但從長遠來看,打孩子一點效果都沒有,而且常常會造成反效果,比如孩子被打之後會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會怨恨父母,會更多地想要報復而不是改善自己,或者他們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避免在犯錯時被逮到。打孩子也會成為孩子示範的例子,研究發現,小時候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攻擊性更強。
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懲罰來對孩子進行管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溫和而堅定”。溫和就是要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就是尊重孩子,堅定並不是懲罰、說教,也不是其他形式的控制,而是我們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制定的規範就要貫徹執行。
其實,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練習和分享我們彼此感受的地方,家是情感流動的場所。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不忽視也不反對孩子的表現,而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利用這些時刻與孩子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就好像運動教練一樣,需要我們付出耐心,與孩子交流並提供指導,而這,將關係著他們未來一生的情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