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洞歷史觀
-
2 # 狼煙一九三一
諸君以事倫理,我以時勢入手。關於劉邦與朱元璋生平事蹟,我在回答《劉邦與朱元璋有何相同之處》文章中已有細述,在這裡不再重複,今天著重談談劉邦與朱元璋為何成為天子的時代背景,以及必需具備的條件。 先從劉邦談起,一:當時的政治背景,秦朝未年奴隸制已經崩潰,舊貴族奴隸主被秦始皇殲滅,新建的封建政權秦帝國還不穩固,舊貴族奴隸主勢力試圖復辟,秦帝國為加強統治對舊為奴隸主服務的知識分子進行了鎮壓引起了他們的不滿,新興庶族地主階級還比較弱小,由於秦始皇好大喜功貪婪腐化,建阿房宮,挖墓陵,修長城,動用大批人力,使奴隸由舊奴隸主的奴隸轉變為秦始皇的奴隸,引起奴隸的反抗,社會矛質尖銳,新興的解放奴隸制度被變相更改,真正的封建制度沒有落到實處,天下財富集中到封建皇族手中,秦法殘酷不適應社會發展,各種矛盾疊加,爆發大規模的爆動只需一粒火種這就是陳勝吳廣的揭杆而起,他們在大澤鄉點燃了第一把火。二:當時的勢力範圍及局勢。秦帝國勢力雖然強大但己是強弓之未,舊奴隸主勢力以項羽為代表的力量還很強大而且相互攻伐,以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勢力分散且不團結沒有統一的領導,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處於上升級段且還弱小隻好投靠以項羽為代表的舊奴隸主勢力。 三:階級矛盾尖銳。秦帝國封建統治階級與舊奴隸主貴族階級的矛盾是當時主要階級矛盾,其次秦帝國封建統治階級與舊知識分子,中小地主,農民,奴隸的矛盾為次要矛盾。隨著秦帝國的崩潰滅亡,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與以項羽為代表的舊貴族奴隸主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而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中小地主階級與其他利益集團變為次要矛盾。 四:制度的先進性,決定了戰爭的勝負。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中小地主階級追求的是土地私有化解放奴隸,統一國家施行集權統治,而以項羽為代表的舊奴隸主貴族勢力則是逆時代潮流而動,施行的是西周時期落後的舊奴隸制,分封天下。這樣兩大階級集團追求利益的分裂就決定了只有透過戰爭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這是不可調和的勢力。新興地主階級,透過秦王朝的教訓認識到要施行新的中央集權制度就必須對殘酷苛刻的秦法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才能鞏固政權,廢除舊法施行新法與民休息,因為秦法還保留了殘酷的奴隸制。施行寬鬆的統治政策逐步改善農奴的生存條件,徹底廢除奴隸制,使階級構成發生新的變化,由大奴隸主統治轉變為地主階級,自耕農,佃戶,僱工,自由職業者等組成的新社會,無疑當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極有吸引力的。這些新生的社會階層要求改變舊奴隸制,在社會運動劇烈的變革中舊貴族奴隸主階級迅速地土崩瓦解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中央政權逐步的佔領了社會各個領域,一個新的封建帝國初具規模。 五:組織機構的嚴密性。任何一個人離開有組織的社會將一事無成。劉邦也不例外,劉邦依靠農民起義逐漸掌握了領導權,這時他依靠的中堅力量是起義的農民,代表的是農民和奴隸的利益,在勢力擴張過程中他吸收了小官僚,小地主,不得勢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流氓無產者,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舊奴隸貴族勢力逐漸失去民心,劉邦的戰略中心也隨之轉移為與奴隸主貴族爭奪領導權,在連年的戰爭中逐漸覺醒的追隨舊貴族奴隸主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舊奴隸貴統治才能安定地生活,因此當項羽被圍垓下時一曲楚歌就唱跑了八千追隨項羽的江東子弟也就毫不奇怪了,這是人心所向。群策群力所為,可見組織力量的強大!任何一個組織必須有一個堅強的組織核心,這個核心是組織的骨幹力量,而骨幹力量的核心就是領袖人物的統御能力,個人魅力,親和力和向心力。劉邦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其自信力,忍耐力,遠見力,寬容力,辯別力,吸納力,恢宏力,慷慨力是其主要個人素質,其次這個組識系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智襄團,這個智襄團為其出謀劃策分工明細,各負其責,制定政策,方針,第三這個組識還得有一個強有力的執行機構,做到令必行,言必果,這個執行機構就是各級執行機關也就是各級官員。第四有力的軍事保障,軍事機構在戰爭年代決定政權的成敗,軍事領導人的選擇至關重要,劉邦在這方面是超群的,他對韓信的使用釆取一拜,二封,三收,四滅。一收一放之間就把主要軍事指揮權牢牢地撐握在最高統治手中以保障政權的鞏固與穩定。在使用時誠心誠意地信任,全力託付不加干預具體軍事事務使前方將領放開手腳根據自已的意圖去組織戰役,當戰爭結束後,就馬放南山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收繳將領的軍事指揮權以免危極國家安全,其實在這個方面千百年來有一個認識的誤區,認為功臣在戰後就應當享受特權,認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對他們應當寬容,這樣的想法是多數人的想法,按照邏輯思維是這樣,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在看問題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在戰爭年代將領戰士衝鋒陷陣這是軍事戰鬥人員的職責,如果做的不好是失職,如果順利完成任務是稱職,如果超額完成任務有獎勵這就是軍功章的來歷,但是戰爭結束後這些戰時人員的身份也隨之轉變,由衝鋒陷陣的戰鬥人員轉變為保衛政權的人員,多數功臣悍將不能適應這個轉變,認為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就得有特權,這就與最高統治者要求國家統一安定有秩序的社會相違背,這樣矛盾就產生了,如果一方不退讓只有一個結果就是矛盾的一方消失,這樣悲劇就產生了。韓信的悲劇就是沒有認識到戰後的身份轉變。第五:有力的經濟供給,得力的統治人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保障經濟供給才在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這就是根據地建設。劉邦正是有了漢中這個根據地才能在楚漢戰爭中堅持了下來,這也是劉邦得天下的根夲之一,而最主要的是重用了蕭何這個統御人才。全國統一後製度建設是成敗關鍵,而統治人才的使用則更是組織結構中的中堅力量,劉邦首先廢除分封制,其次把大批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充實地方政權,協助功臣治理國家,維護了封建統治。第三制章程。在秦律的基礎上修訂《漢律》廢除不合時宜的制度,倡導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 廢除井田制,開放荒地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建設,重農輕商讓農民迴歸土地。其四大赫天下恢復奴隸人身自由,穩定國家,解放生產力,緩和階級矛盾。 六:清除異已力量,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在完成全國統一後穩定國家,加強集權統治成為主要任務,那些在戰爭中做出貢獻的人都是功臣,打天下靠的是功臣,但取得天下後如何分割與功臣的利益又成為主要任務,如果不分封或分封不公將失天下人心,引起他們不滿。如果分割利益則有損於中央集權,一旦分封不合這些新舊貴族利益必然引起他們的反抗,這個難題直到封建社會滅亡也沒有解決。因此除了清除這些新貴族勢力每朝每代釆取的方式各不相同產生的後果和影響各異,如劉邦釆取的是異姓不封王策略,因此非劉姓不能坐天下就成為一朝的共識,對國家的統一有特殊貢獻,這裡面的誅彭越,殺韓信都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朱元璋所處的環境與劉邦大不相同,元未各種矛盾交織拋開民族矛盾,元朝最高統治者和當地的豪強勾結以武力征服了被統治國家和地區,這是階級屬性的又一種表現,不過元朝主要統治者是遊牧民族,在未統治天下之前施行的是奴隸主貴族軍事體制,而且具有對社會的破壞性,殘酷性,野蠻性,即使在取得政權過程中吸收了先進的漢文化儒家正統思想但以民族主義為骨髓的奴隸軍國主義屬性並未改變,因此即使在元朝末期統治中國近百年後還是人分五等,第一蒙古貴族,第二蒙古人即蒙古血統的人,第三色目人這些人是西北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第四是雜色人,第五是漢人。這種民族歧視政策引起了漢民族普遍的仇恨,以至幾百年後在中國中原一帶還留傳著:"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韃子就是元朝時期的蒙古統治者,當時的政策是蒙古人殺死漢人不用償命,而漢人殺死蒙古人要滅九族的,因此元未的階級鬥爭不同於秦漢時期,在階級矛盾之外又加民族矛盾。元朝夲來是奴隸軍國主義政權,其文化的落後性決定了它的制度落後性,當封建社會進入未期的宋王朝時蒙古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勾結當地腐敗的漢族統治階級進行了推翻宋王朝的戰爭,元朝建國後吸納了中華文化圈的儒家思想遵元為正統,但元朝奴隸主貴族在吸收封建制度的同時還施行民族歧視政策引起所有漢民族的不滿,當時有元一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遍佈全國,元朝未期蒙古貴族統治者生活奢糜,朝政混亂,壓迫過重,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各地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其中有:方國珍,劉福通,韓山童,徐壽輝,郭子興,陳友諒,張士誠,李二,彭大,趙均用等。元朝統治者成為漢地主階級,漢知識分子,農民也就是說民族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在對抗元統治者上是一至的,元統治者成為公矢之的!朱元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參加了農民起義,朱元璋作為一介平民,要想成就大事業只有依靠組織力量,而這個力量代表的應是有前途的進步勢力,而郭子興等農民起義軍在反元旗幟下建立的軍隊代表的正是漢族農民利益,多個農民起義勢力組成統一戰線對打擊元統治者這一點上是一至的,但當元朝統治者被推翻後,農民起義隊伍就發生了分裂與分化,在沒有新的制度出現前,迴歸又是一種大勢,畢竟元統治者是一個奴隸軍國主義和封建制混合的落後政權,在建設新政權上普遍要求恢復舊封建統治,漢民族在這一點上達成一致,當時地主階級及為地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舊官僚投機勢力比較強,要想撐握政權就得團結和依靠這些人,這樣朱元璋就自願成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利用農民起義軍力量建立地主階級政權,恢復地主階級統治,這樣農民起義軍的性質就發生了質變,朱元璋也就成為他們的代理人。封建社會經過上幹年的演變本己是成熟的制度,有很多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而且也有成功的由農民起義轉變為封建王朝的例子就是漢朝,而代表人物劉邦的情況與朱元璋參加起義軍過程又極相似,難怪李善長在勸朱元璋時說:"當年秦未大亂,漢高祖劉邦由一介平民起兵暴動,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贏的民心,僅5年時間就戰敗了對手,平定了天下,成就了帝業,時下元朝綱紀紊亂,官吏敗壞,百姓塗碳,人心思反,己經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您如學習這位同鄉(劉邦是沛縣人與朱元璋家鳳陽不遠)的長處,擔起治世的重任,天下平定也就不遠了。"他仿劉邦用文人組成智襄團採納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成王。"九字方針,引劉基為心腹,劉基獻治國"十八策"大有漢之張良,蜀之諸葛亮之遺風,而劉基也不負朱元璋之望屢獻奇策,在關鍵時刻與陳友諒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陳友諒傾巢來犯圍攻集慶(今南京)的危急當口採用以逸待勞,誘敵深入,伏兵擊之一舉打敗陳友諒,二是當朱元璋處於陳友諒與張士誠夾擊之下,對於打擊誰時,劉基建言攻擊陳友諒,張士誠是自守之人,陳友諒受攻擊張士誠不會來援,果如劉基的策略張士誠並未出兵,朱元璋大勝,大明建立後劉基在治國上也有很多良言良策,如和李善長制《大明律》在治國上德刑並用,以德為夲,以刑輔之,用人之道在於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量才錄用,任用秉公持法德才兼備的人才擔任官吏等等!任用李善長為幕僚長參與機要,比之漢之蕭何,建國後任首相,在戰爭年代制定良策發展生產,開闢財源,推行屯田,興修水利,獎勵開墾,倡立鹽菜課,制鐵法,開鐵冶,定魚稅對於手工業和工商業加以控制,因此"國用益繞,而民不窮"使充足的軍援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戰之需。 古之良將首推韓信,在明朝有二將不亞於韓信一是常遇春二是徐達這二人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膊,常遇春字伯仁(133O年一1369年)懷遠人(今安徵懷遠)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用為先峰,任平章政事,副將軍與徐達共同領兵,滅張士誠北上滅元與副帥李文忠率軍出京都克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北河北)追殺元順帝數百里,俘獲甚重。徐達(1332一1385年)字正德,濠州(今安微風陽)人出身農家與朱元璋同鄉,長於謀略,用兵持重,軍紀嚴明,朱元璋任他為大將軍,洪武元年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分兵平定北方各省,後又連擊擴廓帖木兒為明開國勳臣封魏國公,死後封中山王!縱觀劉邦與朱元璋二人相同之處,同處社會最低層,同處於國家混亂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各種利益疊加除了用戰爭方式無法解決的年代,同是在用人上知人善任,駕御群臣,採納善言,同是親臨戰場,身經百戰,親為親歷,率先示範等等,這些特點是一個領袖人物必備的素質!任何一個政權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的。朱元璋起事之初代表的是農民的利益,這個時期的農民不同於其他時代的農民,漢族農民受到元朝皇族,蒙古貴族的壓迫,封建政權壓迫,地方豪族壓迫,地主階級壓迫,稍一不慎終身為奴,當時的社會狀態我們看《元散曲》就能瞭解階級壓迫之重與其它時代無以論比的。農民起義追求的是民族的解放!當元朝統治者被推翻後地主階級急於找一個代理人,而朱元璋乘勢而起,藉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吸納封建主義制度吸引了大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又得到地主階級支援。農民起義軍由於領袖人物的變質政權性質也隨之轉變,到建都南京後就完全變成一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政府。評價劉邦與朱元璋不能脫離開歷史背景和事實,兩人稱帝后都大規模削除功臣權力,方式又各不相同,劉邦主要削除異姓王式的割劇勢力,因為當時封建制初創,舊貴族奴隸主貴族勢力還相當頑固和強大,如果不削除這些異姓王,天下很快又會回到分裂狀態,對社會穩定不利。而朱元璋時期則同樣是群雄割劇,利益無法調和只有剪除不同勢力才能維持一統,建朝後這些勳威故舊大行不法,圈佔土地,為霸一方,仗著豪強勢力裡外勾恣意踐踏民眾,貪汙腐化達到了聳人聽聞的程度,文臣與武將勾結,強佔民田,強霸民女,草官人命,貪贓枉法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政令不通,朝政混亂,權臣勾心鬥角,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如果不千釆取嚴勵措施,明王朝有崩潰的危險,所以朱元璋才下決心懲除勳戚故舊,權臣悍將,貪官,只是措施過於嚴勵,動輒得罪,人人談虎色變的地步,方法過於殘酷是其缺點。因此一個領袖人物脫離開勢力與組織系統將一文不銘,只有依靠組織,領導組織才能開創局面開展工作,成就事業,這是千年不變的規律,理由就是劉邦與朱元璋所依靠的是農民自發的有組織的起義力量,而這兩個力量都處於上升階段,為人民大眾所接受也就是時代潮流,只要有意引導就能成為堅不摧的歷史力量,這就是兩人成功的主要共同點!
-
3 # 杯酒品大千
風雲際會,乾坤震盪,社會大洗牌,英雄未必出名門。布衣英雄更能理解民間疾苦,體恤將士。度過發現困難的前期後,容易提出深得人心的主張,往往將士用命,人心所向,遂四海歸一,天下一統。
-
4 # 那年的路人甲
劉邦
漢高帝劉邦絕對是一個無賴性的“草根人士”,就連他的名字都是稱帝后改的,本名叫劉三。
《史記》、《漢書》都說劉邦從小就無賴懶散、喜酒好色、懶惰頑劣、遊手好閒,從不幫助家裡進行農業生產。因此,不僅鄰里村裡的鄉親瞧不起他,就連他的父親太公也是如此。他還很看不起讀書人,《史書》上記載劉邦見到儒生後會把他們的帽子摘下向裡面撒尿。
在當時眾多的人眼中,劉邦就是一潑皮無賴,做事情不按照常理,往往因為自己的臉皮足夠厚使他能堅持到最後,一般此事也都會如自己所願。在混跡江湖的過程中,又比較擅長結交和籠絡人,因此結識了一批江湖人士稱兄道弟,深得人心。就這樣,劉邦經過自己看似是破皮無賴之舉的活動,取得了一方的霸權,經過擔任過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級別逐漸的升級,也由此奠定了由一個小人物上升到帝王將相的基礎。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為百姓所熟知的最著名的“草根皇帝”。朱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端。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寒,大饑荒時一家人幾乎死盡。為生活所迫,朱元璋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備受僧侶欺凌。
他本人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後期上位後,他大力加強君主專制,廢除了宰相,集大權於一身;同時大興文字獄,遏制思想潮流;大興“胡、藍黨獄”。當然,殺功臣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嚴密監視社會輿論;大封諸子為王,駐守地方,想法自然是維護統治。當然,朱元璋在促進社會穩定、鼓勵生產、選拔人才、打擊腐敗、改革行政機構等方面還是做出了不少功績。
少年時代的朱元璋只不過是元末淮河流域間的一個放牛娃,只不過是一個為了勉強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這個曾經一無所有的逃荒者,打從24歲投奔農民起義軍,從一名小兵開始起步,僅僅經過17年傳奇般的奮鬥與征戰,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開國天子的寶座!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他們二人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劉邦善用人打仗,找人做事還讓人覺得很快樂是小編最佩服他的地方。而朱元璋算是劉邦的小粉絲,因為他不僅善用人,自身的能力也要略高於劉邦,有著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但是他對於權利的慾望也要強過劉邦,他一上位就廢除丞相獨攬大權,將中央集權這一點做到巔峰,將自己一個人往死裡累,也苦了他後來的那些想要做別的事情的子子孫孫。
而劉邦對於權利的慾望就相對較輕,他知道自己的天下基本上是靠著手下的幫忙,但是當了皇帝的人都有著對“功高蓋主”的恐懼,但是相比朱重八毫無理性的對著朝廷重臣大清洗,劉邦算是理性消除潛在威脅的人了。
-
5 # 視影隨形
在中國古代皇帝中,劉邦和朱元璋比較相似,很多人也都把二人聯絡起來。而出生時間來看,他倆都是草根人物。劉邦起義前只是一個亭長,而朱元璋當時也只是一個遊僧。
而他倆的創業之路,都是充滿挑戰的。劉邦的敵人除了秦朝軍隊,更有以項羽為首的各路諸侯。
而朱元璋就更別提了,他從一個和尚,靠著馬大腳的關係,加入起義軍,再到成為一個領袖,其間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而這兩位皇帝坐上龍椅後,都誅殺了不少功臣,這可能就是二人最大的缺點吧!
朱元璋一直自比劉邦,想要像漢高祖學習,而除了這些,朱元璋還有很多自己的東西。尤其是在對抗外敵入侵中,朱元璋那可謂是絕對不妥協!
而劉邦在死前,給後世留下了七子遺言,那就是:“安劉氏者必勃也!”而之後,制止呂氏擾亂朝綱的,也正是周勃,可見他多有先見之明啊!
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去世前的幾天,他還在批閱奏摺,可見她有多麼麼的勤於政事。朱元璋知道自己大限之日不願了。而他卻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孫子朱允炆了。此時的朱允炆才20出頭,了無任何經驗,肯定是鬥不過那些“老江湖”的。
為了防止有人圖謀不軌,朱元璋也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在他死後,各地的藩王都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好好的待著,不許到京城裡奔喪。但是,朱元璋的遺詔害死沒能阻止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發生了叛亂。而他也奪下了朱允炆手中的江山。不知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的話,會作何感想呢?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和朱元璋雖然在不同的年代,面對的局勢不同,但還是有很多相似點的。從之後明朝和漢朝的走向來看,劉邦還是略勝一籌。
-
6 # 冒險的歷史
前幾天恰好回答過有關劉邦和朱元璋的問題。所以,我就大膽的說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吧!。希望對題主有用。
一、劉邦的成功難以模仿
劉邦,出生於沛縣豐邑,可以說劉邦是當地的一個豪俠。劉邦出生在秦莊襄王時代,與嬴政算是同齡人吧。劉邦在年輕的時候就嚮往豪俠生活,曾經前往魏國想要投奔信陵君,魏國被滅,就去投奔做了張耳的門客。劉邦回到沛縣豐邑之後,因為見多識廣,急公好義,而成為當地的豪俠大哥。因為手下兄弟眾多,讓劉邦的威望與日巨增。一直到擔任泗水亭長之後,劉邦被派遣押解徭役前往咸陽,在路上陸續有人逃跑,劉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與眾人逃往芒碭山,一直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才返回沛縣,起義成功。劉邦起義成功的原因有六點:
1.早年遊俠生活的積累,讓劉邦了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也讓劉邦善於識破人心。
2.劉邦善於發現人才,善於和別人分享既得利益。
3.敢於嘗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4.劉邦是一個決策性領導人,能夠在眾多建議中找到正確的決策。
5.劉邦善於籠絡人心,能夠容忍背叛過自己的人(雍齒)
6.劉邦身邊的人才,各司其職,擅長統將。
二、朱元璋的成功不可複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生人。在少年時期,父母都餓死之後,出家為僧。在寺廟中擔任雜役和尚的角色,每天的任務可能就是挑水做飯。朱元璋在當了一年的和尚之後,就被派遣外出當了一個遊僧。遊僧時代可能才是真正令朱元璋成熟的時候,真正的讓朱元璋嚐遍了人間的苦難,鍛鍊了他的意志力。
朱元璋在二十四歲參軍之後,他只是一個大頭兵。因為作戰勇敢,成為了大帥郭子興的親兵,在一步一步的成長中,朱元璋娶了馬皇后,成為了一個志勇雙全的勇將。所有人都要相信,一個做大事的人,在早年間就具備了一定的素質,才可能在後來一鳴驚人。
朱元璋和劉邦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劉邦家庭幸福,在創業之前,有爹有媽,還有哥哥嫂子,更有自己的兒子女兒。朱元璋卻在當時是身無片瓦,親人死的死,丟的丟,人的幸福感是不一樣
的。朱元璋完全是靠個人的軍事能力來統一天下的,朱元璋在是一個老闆之前,就是一個最優秀的員工。習慣把最核心的任務留給自己,朱元璋更像是一個判斷型的領導。
朱元璋成功的因素:
1.早年間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培養出了堅毅的個性。
2.朱元璋自身是一個少有的軍事戰略性人才,擅長軍事判斷。
3.朱元璋是一個有長遠戰略的政治家,他有著既定的國策目標。
4.朱元璋是一個有著強大權力慾望的皇帝,並且善於玩弄權術。
這些所有的自身因素和既定外部因素造就了明太祖朱元璋。
-
7 # 大漠文哥
分析劉邦和朱元璋,我們不能完全以史書去推斷,因為史書越千年,中間的人為因素太多變動太大,我們要以大歷史得角度看,分析如下:
1.劉邦:秦末的時代,貴族政治正在被大秦的中央集權制度替代,但並不順利。而民間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聲音 ,實際是一種幻想。劉邦家族世為徐州牧,根本不可是混混等泛泛之輩,只是不被史家瞭解和接受的實力派,那個時代連曹操都被描寫成是宦官的兒子來路不明。而劉邦能夠勝出的根本原因是投機 ,利用項羽和秦軍血拼導致雙方實力大損,利用項羽的有勇無謀及虛偽殘暴在戰爭過程中犯錯,示弱而積攢實力, 最後給其致命一擊。透過劉邦後期被匈奴白登之圍可知 ,漢軍軍事實力一般。
2.朱元璋:本是元末的孤兒乞丐和尚,這是按宗教要求所描述的他表面的身份,其實際身份是明教(類似拜火教)頭目,利用宗教的煽動性誘導農民軍。在元末農民起義的大混亂中,各路起義軍如百花齊放 ,而朱的選擇是不與元軍直接接觸對抗,而廣積糧不稱王,暗中儲存積累實力,等其他農民軍與元軍消耗,後收拾殘局。
他們的共性,都是戰略家,都是厚黑高手,都利用了某種身份(宗教導師或貴族),都利用了炮灰的力量。
-
8 # 安定郡小書生
劉邦、朱元璋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僅有兩個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
劉邦據說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但最起碼到劉邦父親這一代已經淪為平民。從劉太公給劉邦兄弟當初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劉邦父輩已經毫無半點士族基因傳承,因為劉邦的名字叫劉季,劉邦兩個兄長的名字分別是劉伯、劉仲。換成現在的話就是,劉邦弟兄三人名字分別是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三。
雖然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不得不承認劉邦的家庭情況在當時社會還不是處在最底層。證據有四:
一是劉邦家庭還是小有產業的,從劉邦曾讓自己父親劉太公評價自己和二哥劉仲將來誰基業大,看了劉氏家族還是有一定產業基礎的。
二是劉邦除了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三弟兄三人,還有一個弟弟劉交來看,劉家日子還是很小康的;因為劉交是劉太公第二個老婆生的孩子,在古代家庭情況稍差一點,是很難再娶到第二個老婆的。
三是劉邦最起碼混了個亭長在幹,估計有許多人認為亭長是個不起眼的小官,這要是放在現在最起碼是個鄉鎮長,國家公務員吧。
四是劉邦的交際圈很厲害。蕭何是沛縣縣令面前的大紅人,而蕭何對劉邦的影響很不錯。沛縣縣令開Patty,招待從外地前來投奔呂公。換成現代的話說,就是相當於沛縣縣令在開招商引資大會。劉邦盡然大言不慚的蹭了進去,大聲喊“賀萬錢”,辛虧蕭何打圓場。
總體來說,劉邦是平民出身,但絕對不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劉邦能夠最終爬到社會的最頂層,也絕對算得上逆襲了。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相比劉邦而言,絕對是更加草根了。朱元璋在家中排行老四,在宗族中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最初的名字就叫朱重八,換成現在的話說,就是朱元璋的最初名字就是朱老八的意思。直到後來參加紅巾軍起義,才改名朱興宗、朱元璋的。
朱元璋與劉邦相比,劉邦好歹也是有產階級,朱元璋是徹底的無產階級出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與老婆陳氏共生育生有四子兩女,其中四個兒子分別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兩個女兒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在發生旱災那一年,同時發生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最後弟兄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讓後活著的人,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做了和尚。
可以說,朱元璋從一無所有最終到社會的最頂層,完全比劉邦還要算得上逆襲。
-
9 # 猴小西讀歷史
在歷史長河中,得國最正,唯漢與明,草根出身的劉邦和朱元璋憑藉外部時勢和自身努力,成功逆襲,成就了一番偉業。一是都面臨天下大亂的時勢。
話說時勢造英雄,劉邦趕上秦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趕上元末天下大亂,這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前置條件,只有在這亂世中,他們才能如魚得水,一飛沖天。
二是都具有堅毅果敢的性格。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與項羽的交鋒有多次失敗,尤其在彭城之戰中,不僅五十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而且自己的父親及妻子都被楚軍俘獲,即使這樣,劉邦依然沉著應對,最後翻盤;朱元璋在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先敗後勝,以少勝多,頂住壓力,指揮有方,最終打得陳友諒一敗塗地。
三是都能夠做到知人善任。成就大事,光靠自己單打獨鬥必然不行,劉邦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曹參、周勃,團隊非常強大,朱元璋文有劉基、朱升、李善長,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也是全明星陣容,劉邦和朱元璋都能做到虛心納諫,知人善任,老闆心胸開闊,處事公平,團隊凝聚力和戰鬥力自然很強。
-
10 # 大江侃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從未斷流,因此,中國的古代帝王,也可以說是在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在這成百上千的帝王中,大多數人的出身都是非富即貴,很少有真正實現草根逆襲,成就大業的皇帝,像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出身純粹是社會底層,未得勢時,沒有任何財富和軍事力量可以依靠,而最終成為皇帝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朱元璋當皇帝后曾在各個朝代的帝王畫像前敬了劉邦一杯酒說:“唯君與爾出身布衣!”
劉邦和朱元璋,這兩位歷史人物都是農民出身,但是最終卻成為了開國皇帝,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逆襲。
漢高祖劉邦首次聞名於天下,主要是由其以亭長身份將送去修建秦始皇陵墓的百姓釋放,自己來承擔責任,從而得到了沛縣百姓認可,被推舉為“沛公”,從而使得劉邦“長者”之名傳於天下。劉邦跟隨項梁、項羽打天下,在項羽在跟秦軍發生鉅鹿之戰時候,劉邦見機行事進軍咸陽,滅掉秦朝。隨後“鴻門宴”封為漢王。雖然劉邦是一位草根出生的皇帝,還是他利用自己的心機獲取了最高權利。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是徹底的無產階級,但時勢造英雄,這個鳳陽縣的青年農民大概敏銳地洞察到了天下即將大亂,很快就要改朝換代的跡象,於是他以農民的狡黠和投機加入了風起雲湧的起義隊伍。在革命隊伍裡,朱元璋很快顯示出他潛在的能力,並依憑其才能,一步步從下級軍官當到高階軍官,直到被擁立為威震一方的吳王,再剪滅群雄,定都南京,成為三百年王朝的開創者。
可以說他們兩人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古代士族門第觀念很重(可以看看三國)。古時常說計程車子之心,並不是指讀書人,而是士族。因為他們掌握了土地,有實力。可以說一個白身的人想在古代崛起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古代士族掌握著文化(書籍)、經濟(土地)。沒有士族的認可是不可能崛起的。
可以認為劉邦是沾了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光(士族崛起代替奴隸主),而朱元璋則是站住了驅除外族的大義(得到士族的支援)。
-
11 # 歷史神秘人
亂世造英雄,劉邦和朱元璋是不幸的出生在亂世群雄爭霸的時代,可又是幸運的,亂世給了他們兩人創造奇蹟的機會,而劉邦和朱元璋是古代僅有兩個出身平民的皇帝,非常有代表性,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劉邦有自知自明,知人善用,講義氣,有心胸,更看透了人心,知道什麼人需要什麼!劉邦雖說是混混,可他可是混混中的老大啊,從少和他一起玩耍的發小都服他,這就是劉邦的人格魅力了。劉邦是亭長,是最低階的公務員了,連官就稱不上,可是他還是有點權利的,利用自己的權力盡量給兄弟們便利,大家吃喝玩樂,劉邦就講義氣確立了老大的地位,劉邦有一批跟隨他的兄弟,是劉邦起家的小小本錢,卻很重要。劉邦不管之後當了漢王,總之自己富貴了,不忘兄弟們,劉邦很清楚,打天下,靠的是人多和人才,你大度的分享給他們權力,金錢,女人等等,他們回報給劉邦的更多,這就是小財不出大財不入的道理,同樣大義不出回報不來的道理。劉邦更清楚自己的知識水平在哪裡,所以對於有文化的人,比如蕭何,張良等謀士,劉邦給予足夠的重視,給他們舞臺,讓他們盡情發揮才能,劉邦知道,有智慧的人,最需要人的肯定和尊重,劉邦都給了。韓信從項羽那裡投奔劉邦陣營時,劉邦沒有重視他,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才知道韓信的能力,劉邦知道韓信最需要被人肯定,所以劉邦肯定到底,封了韓信為大將軍,所有兵馬歸韓信管,韓信也就為劉邦賣力的打項羽了,劉邦就是看透了人心,上善伐謀,攻心為上,懂得了人心,就懂得了如何操控人了任用人了,不想成功都難啊!
朱元璋比劉邦的本錢更低,甚至沒有本錢,只有一條命,他當過和尚討過飯,顛沛流離,艱難日子沒少熬,沒想到元末的亂世讓朱元璋投身農民起義軍找到了機遇,本來朱元璋只想混口飯吃,可是為人聰明啊,善於學習,關鍵是農民軍有他少時的發小,少時的朋友可都當朱元璋是老大,有了發少的照顧,自然就不同了。朱元璋很會學習上進,最關鍵的是朱元璋娶了農民起義領袖郭子興的養女馬秀英為妻子,當然朱元璋不行的話,人家也不會嫁女兒給你了。當朱元璋成為帶頭大哥時,同樣做到了知人善用,懂人心。劉伯溫那樣的知識分子,朱元璋是極度重視,極度的尊重,發揮各人的專長!在和張士誠和陳友諒爭霸時,朱元璋就知道張士誠是個土財主很保守,只會看著他和陳友諒拼,朱元璋就集中力量乾死陳友諒。對於陳友諒,朱元璋也是知道他比較急躁的人,所以採取的是引敵深入策略,最後乾死了陳友諒,趕跑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很懂得做統帥,拉攏身邊人的人心,想做大事業,就要發揮集體的力量,而如何用人管理人就是關鍵,劉邦和朱元璋都是高手,在和所有人打交道中,摸透了人心,知道對付什麼人用什麼辦法,只要攻破了人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
12 # 漁岸踏歌
識人用人是兩位草根帝王的共同特徵。項羽當年遠比劉邦實力更大,但項羽小氣,手中用於賞賜的金印在手中摩擦得失去稜角了,還捨不得給將領。而劉邦論功行賞,絕不拖延。在使用韓信時,也是不拘出身。項羽出生楚國貴族,凡事講出身,不用韓信。最後將江山拱手送人。朱元璋在元末與湖北陳友諒爭奪天下,他當時也是處於劣勢。由於陳友諒不講道義,胡亂誅殺起義將領,使得手下人不斷叛變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則大力使用手下人才。人盡其用。隊伍不斷擴大,最終獲勝。
-
13 # 今夕清泉映明月
1、不要臉。注意,在這裡所說的不要臉不是罵他們,在這裡這是一箇中性詞。
據傳言劉邦曾經與項羽結為兄弟,後來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之際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抓起來了並且傳話給他如果不投降就把劉邦的父親煮來吃了,而劉邦的回答更加的不要臉:你煮了之後記得分給我一塊肉。
朱元璋雖沒有類似經歷,但是他也做過不要臉的是事,就是發起大屠殺,將追隨自己的人都快殺光了。
2、明白人世間邪惡的一面。劉邦曾經是亭長,只怕看到過的邪惡不少吧。而朱元璋更不用說了,一個當過乞丐的人能不知道人世間的邪惡嗎?
3、都有著堅韌的品質。劉邦曾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後終於開創了劉氏王朝。而朱元璋也是從小兵開始一步一步往上爬,他一直咬牙堅持,為什麼?不就因為自己的出身不好,只有靠後天的努力嗎?
-
14 # 紫禁公子
劉邦朱元璋都是草根皇上,幫助他們成功的特質是什麼 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人都是平民出生。這兩個人雖說是平民,但是他們各自開創了自己偉大的帝國,其中劉邦開創的王朝叫做漢朝,也就是後來我們的漢族。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明朝的那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可謂是空前盛世。
這兩位皇帝都是草根皇上,但是他們都成就了自己偉大的基業。到底是什麼奠定了他們成功的基礎呢?換句話來說,促使他們成功的特質是什麼?
首先,兩位皇帝都是草根皇上,他們當然知道百姓如何疾苦。劉邦出生於市井人家。雖然說是當時的亭長,但是也算是平民了。朱元璋出生貧民。後來還當過一段時間和尚。就是因為少年時看見戰亂太多疾苦,或是被形式所逼迫,所以迫不得已之下,他們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帝王之路。年輕時的貧困也就塑造了他們堅韌不拔,能吃苦的精神,也讓他們有更加強大的抗打擊能力。這也為後來他們的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礎。
其次,他們同樣擁有十分卓越的眼光,劉邦一生很少打敗仗,座下大將十分的多。比如韓信,彭越音等,這些在他成為帝王之後都是被封為了諸侯王的人。
雖說這些人最後被殺,但是他們在開國時所立下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而朱元璋座下的胡惟庸,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也不容小覷。一路上幫朱元璋過關斬將,打下一片江山。
最後,究其原因,是自身的堅韌和識人用人的本事幫助他們一統天下。
-
15 # 瀚海說史
眾觀中國整個歷史,可以說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其餘的王朝開創者均為舊朝勢力,這就使他倆與其他人截然不同,那麼為什麼他們能從無到有,甚至擁有全天下呢?成功的特質是什麼呢?聽我一一道來!
一、時代的寵兒,眾多歷史偶然因素相加!
這個很好理解,以劉邦和朱元璋的出身來說,他們壓根沒想到自己會當皇帝!劉邦本來就是個“治安隊長”,勉強解決溫飽,而朱元璋吃飯都成問題,行乞要過飯!他們走上歷史大舞臺,一個是自己作的,放走犯人;一個是被逼的,不得不反!最終順勢成為了歷史的寵兒!倘若換種身世背景,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可能直接泯然眾人矣!
二、能夠勝任角色的轉變和釋放人格魅力!
劉邦和朱元璋能夠從最底層一步步爬上來,最終走上頂端,說明他們深刻認知個人角色崗位,內部競爭基礎下,能夠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援,跨過一個又一個的門檻,並且吸收人才收為己用,籠絡人心形成自己的班底,並不斷凝聚實力!
三、領導才能!
這個同第二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第二點是積累人才,壯大自身的過程,領導才能則是要善用人會用人,劉邦和朱元璋可以讓手下的各種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讓其為自己出謀劃策,開疆擴域,擴大勢力!在重大決策時準確果斷!
四、順勢而為和大局觀!
亂世之中,局勢的發現往往讓人難以判斷,過早過晚都會導致失敗,把握時機顯得彌足珍貴,劉邦和朱元璋恰恰有這種大局觀!可以說他倆明白富貴需險中求,戰略上的博弈讓其最終走到了最後!
五、都有一位賢內助!
本來這個我是不想寫的,可能我有點男權思想吧!不過不能否認,他們的妻子這對他們的成就影響很大!欲主外先主內,正是由於賢內助的幫助與穩定後方,劉邦和朱元璋方能安心博弈!怪不得說,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不平凡的女人!倘若他倆的妻子是個市井小民,只會斤斤計較,那就世事難料咯!
-
16 # 94310417小云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很有趣,在史記上漢高祖劉邦以作了精闢的回答,一日在大廳裡文臣武將大群,高祖問我何以有天下,眾大臣百人千言,答仁義有德,有功必獎,等等,高祖笑著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會有天下,我用對了三個人,向韓信張良簫何三人皆當世奇才,帶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韓信,安邦定國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每逢大戰糧草後勤供應不決,撫民安民我不如簫何,項羽連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怎會霸有天下,眾人如夢初醒,那我們算什麼,高祖言,韓信簫何向略人是釋出命令的,耳等向一群有功之狗,在叢林中拼命奪取食物,太形象了,而朱元璋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偉人奇才,為人大度善於結交,雄才大略,運籌帷幄,謀與謀略,和他知人善任,海納百川蜜不可分,縱觀劉邦朱元璋二人為文武兼修,不向項羽,和張士誠,陳友諒那麼陰暗奸惡野蠻,只會窮兵黷武,不懂天下大義,向朱元璋的謀士李善長出了一策,緩稱王,多存糧,高築城,多撫民,大元王朝的老太師代著幾十萬大軍去打擊那群稱王稱霸的父王,朱元璋修養生息積累了力量座收餘人之力,打敗了脫脫這個老雜毛,終於一統天下,驅除韃虜,復我中華。
-
17 # 命立民生
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人就比較有意思,也比較歷害了。一個建立大漢,融合各族;一個驅逐胡虜,拯救漢民族。從高祖和太祖取得天下的整個過程來看,高祖屢敗屢戰,以弱勝強,垓下一戰成功。太祖先滅陳友諒,後誅張士誠。太祖最強對手陳友諒,雖兵力雄厚,但此人心狠手辣,格局不大,所以戰勝相對容易。高祖先有鴻門宴、後有滎陽紀信解圍。每一次都死裡逃生,看似偶然,卻是必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卻哪料項伯橫插一腳,同為項氏族人,卻臨陣維護自己的敵人。後,劉邦被圍困滎陽,紀信主動提出由自己化妝成劉邦以拖延時間讓劉邦逃脫,後紀信出城面見項羽,被活活燒死在王駕之上。由此可見劉邦強大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用人之術,鴻門之後,項羽謀士范增曾說奪取項王的天下必然是沛公,可能他也感受到劉邦自身的強大和不可戰勝。太祖是一個軍事天才,而劉幫是一個用人高手,天下英才皆能為我所用,而且用的人還樂此不疲。
正所謂好漢敵不過四拳。奪取天下是一個團隊作戰的過程,而高祖和太祖都憑藉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籠絡了許多出色的謀士和能征善戰的武將,組建起了一個優秀的團隊,最終能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
-
18 # 譙郡太守
我認為劉邦和朱元璋雖然都出身於草根階層,但是他們都有其共性。一、自身出身草根階層,更能體會到基層民眾的不易。劉邦和朱元璋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太多的艱難困苦,他們對基層民眾的生存狀況有切身體會,他們不僅僅是同情他們,更希望幫他們做點事。二、就是對統治階層深深的仇恨。劉邦作為小吏,也是經常經歷地方官員的盤剝。朱元璋更是深受地方大地主、官宦的欺壓和剝削。三能看清時局變化,在經歷過痛苦成長以後,劉邦和朱元璋逐漸成長起來,也培養了他們對事物事情能從大局出發,能客觀分析自身所處的形勢。四善於識人、用人,能包容人才的缺點。在經歷戰爭的過程中,讓劉邦和朱元璋感受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對於時局的重要性,所以對於人才,他們是求賢若渴,並且能夠包容人才的缺點,納諫如流,這也是他們事業成功的關鍵?
-
19 # 阿馳2585
1.他們都遇到了一個歷史機遇,天下大亂,而且秦末大亂和元末大亂兩個大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也就是大亂的這個朝代都打破了和壓抑了傳統的權利階級和利益集團。如秦朝的建立嚴重削弱了戰國貴族階級,而在秦以前執掌最高的權利家族無論怎麼變(改朝換代),其都出自貴族階級,庶族和平民家族都不可能成為君主家族,元朝也是同理,元朝建立基本摧毀漢族傳統的政治家族和豪族在政治權利上的獲取,元末爭奪天下的基本都是出自庶族和平民階級。
2 都有一個鄉黨團伙組成利益集團的扶持,如劉邦依據的是以他家鄉沛縣起家的漢初勳貴集團,大都是劉邦的老鄉,朱元璋依據的是淮西利益集團,也是以鄉黨為主要構成。而且這兩個利益集團都是能人輩出。
3 而且他們都有清晰遠大,極為有效地爭奪天下的戰略方針,如劉邦佔據關中,東出爭天下,朱元璋緩稱王,廣積糧戰略。都擁有一塊當時天下最產糧最富裕的根據地。
4 他們倆都有廣闊的胸懷,極具野心,極具親和力,識人和用人能力極強,知人善用,能接受別人好的建議,有卓越的政治手段和能力,極其能隱忍,統一過後都開始清理功臣和利益集團。
5 都能有效的處理利益的再分配,平衡各階段的各階級人的利益,如劉邦籠絡關中秦人的心,不吝嗇賞賜的項英等地方分割勢力。朱元璋籠絡當時的讀書人,儒家士大夫集團。
6 他們都有一個賢內助,並且在他們創業初期都對他們幫助很大,而且都有個兒子,不要小看這個,這代表他創立和組建的這個創業團隊或者利益集團有了繼承人,有了傳承的希望,對士氣人心很重要。
-
20 # 陳博士心學
如果一句話描述,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這兩個厲害的人物都有這種能力,而在實際操作中各有特點和側重。
一、劉邦“重點發力,以點帶面”
劉邦在建立帝國後,留下與大臣問答的故事,他自己明確總結說,得天下的原因是可以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蕭何、張良、韓信都是在自己領域傑出的能人,劉邦能讓他們為自己所用,透過“關鍵點”,帶動一大片。
當然在與能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如何贏得他們的人心,是需要極高的情商和非凡的手腕的,尤其需要能滿足他們的願望而剋制自己。比如在劉邦項羽僵持的時候,韓信經營齊地已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委派使者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心中不滿想要發作之時,張良暗中裡提醒,他立即覺察,當即回覆使者,“做什麼假的,要封就封真的”。後來韓信投入戰鬥後,天下大勢已定。
二、朱元璋“面上覆蓋,多點支撐”
朱元璋同樣善於籠絡人,甚至透過收乾兒子來加強對人的控制,但是他的戰略眼光和政治謀略表現得更為突出,在他的邏輯當中常常是先從戰略考慮,戰略的面上考慮到了,自然帶動相應的一大片的人。
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的時候,主動出擊到家鄉招兵,那時候湯和、徐達等一幫鄉親兄弟來歸附,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朱元璋的開國大將;
朱元璋能在元末“十八路反元”的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是用人的勝利,更是戰略格局的勝利。一般的農民起義軍還停留在紅巾軍那種狹隘而且帶有些迷信幻想模式的理念主張(如以救世界的虛擬神話人物為號召)時,朱元璋已經積極地將當時極具社會資源和擁有人才優勢的地主和儒生團結到自己的陣營中,而且在政治主張中積極地融入了地主和儒生這個社會階層的訴求,所以更容易得到各界人士的認同支援。“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老儒朱升為他提出的策略。在朱元璋的班底中,還有個重要人物宋濂,曾經為他撰寫很多膾炙人口的戰鬥檄文和宣傳文稿。朱元璋在各地打出的旗號、口號、標語,常常把一般的農民起義軍甩了幾條街。
後來在割據之勢已成的時候,關於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的戰略思考,朱元璋曾經主動和幕僚們講過自己的思考。很多人認為先捏軟柿子張士誠,但朱元璋認為應先忽略鹽商出生“容易滿足”的張士誠,啃硬骨頭,打實力更為強大的陳友諒,這也是朱元璋戰略思維突出的一個典型例子。
回覆列表
他們能當皇帝,當然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很傑出,會用人,但我們說,一個人的能力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大背景,那麼,布衣天子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呢?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誰呢,就是陳勝吳廣。好吧,這是兩個人,但這兩位好麗友一起搞革命,食則同榻,寢則同床,就權當一個人吧。
話說陳勝吳廣這兩個包工頭,帶著一夥農民工去修長城。結果半路遇雨,到不了。遲到後果很嚴重,不是扣工資,而是扣腦袋。所以陳勝吳廣帶著大家乾脆反了。當時登高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個口號很響亮,但大家知道陳勝為什麼要這樣喊嗎?
這是因為,當時的很大一部分情況是:王侯將相是按種的!就是說,那個時代就是拼爹的!
我們知道,秦朝以前是世襲制,大夫諸侯以及天子都是世襲。別人擠不進來。各階級分明,奴隸就是奴隸,野人就是野人(持農村戶口人士),華人就是華人(持城市戶口人士)。
後面到了戰國,大家都要打仗,就需要吸引低階層的人員,這種階級壁壘有了鬆動,比如秦朝就可以立軍功得爵位。
可以說,在戰國後期,以前那種階級固化的情況發生了改變,向上的通道開始打通。但是,並不是完全打通。還有一些阻礙的。
這裡,腦洞老師舉一個例子。韓信的故事,韓信沒發達的時候,在街頭被人堵住,要他鑽褲襠。
為什麼人家要為難他呢?因為他腰間掛了劍。
為什麼腰間掛了劍就被人為難呢?因為劍不是隨便掛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持劍是士人的標誌。達到士這一級才能掛。韓信是不是呢?從各種情況來看,他應該不是。
所以他掛把劍,別人認為他在裝,跟現在月薪二千卻用蘋果手機一樣。難免要被人嘲笑。當然,腦洞老師認為人家怎麼消費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該多說!
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況是階層出現流動,但流動性不強,恰是這種情況,百姓對流動性的呼聲最大。
這個意思懂吧,就是如果不讓流動,咱們就老老實實,種田的種田,開會吹牛皮的吹牛皮,各司其位。要是完全流動了。那就沒得說了,有能力就往上爬唄。
這裡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項羽。項羽當年看到秦始皇牛轟轟搞自助遊,發出一聲感嘆:彼可取而代之也。
另一個就是劉邦啦,他當年見到秦始皇,也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
什麼意思?就是都想取而代之的意思。只不過項羽比較露骨,劉邦更多是羨慕嫉妒恨。
可想而之,當時的平民思潮是十分蓬勃的。
陳勝吳廣這一對中國合夥人或是敏感或是下意識,或者當時的民間情緒就是如此,大家覺得當官的沒什麼牛逼,大家都可以幹。開會吹牛皮誰不會啊。所以陳勝吳廣就採取了這一口號。
這個口號還是比較有煽動性的,很快就拉起了很多人馬。
可見,陳勝吳廣這兩個包工頭軍事能力馬馬虎虎,但在政治宣傳上可稱得上天才。
當然,他們兩個後來失敗了,但他們提出來的這個口號卻便宜了劉邦。
劉邦也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一個不入流的城鄉結合部殺馬特,就是搞革命也是馬馬虎虎,後面還是投靠項羽發的家。
所以,他要想當皇帝,就要打破百姓思想上的禁錮,讓百姓知道皇帝誰都可以當的。這個工作可以說是陳勝吳廣替他做了。另外,他也積極製造神秘感,包裝自己。打造人人可以幹,但還是我幹最合適的公關形象。
他採取的包裝手法有宣稱自帶祥雲GPS定位系統。自己不管在山上的哪裡,老婆都找得到(所以呂后也是一代公關經理)。另外就是斬殺了一條國家保護動物:白化蛇。
透過這些手段,劉邦實現了階級的大飛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建立第一個庶民王朝。
後來人有樣學樣,基本上春秋時那種貴族黃金時代結束了,大庶民的時代已經到來!
朱元璋,趙匡胤們歡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