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風宋月
-
2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如果韓信兩不相幫,就出現三國局勢,三分天下。劉邦沒有韓信得不到天下,項羽志不在天下只想做一霸主。劉邦既打不贏項羽也打不了韓信。韓信也是志在為王不在天下,這是此二人跟劉邦的區別。
-
3 # 吳未如斯
說明:以下均為個人看法
我認為假若韓信不向劉邦稱臣,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會出現三足鼎立。項羽的楚,劉邦的漢,韓信的齊。且三方勢力實力相差不算太大,其中最強的當屬霸王項羽。如果按三國來說,楚就是三國中的魏。
其二,劉邦會極力拉攏韓信,即使不能讓韓信倒向自己這邊,也不會讓其成為自己的敵人,因為這樣的話整個局勢將會對劉邦產生極大的威脅。而劉邦是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眼前的。那麼韓信也會因為懼怕項羽的實力而選擇站在劉邦一邊。而一旦韓信偏向劉邦這邊,(不是臣服而是合作關係)局勢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就像戰國時期兩國聯合打一國一樣,最終項羽敗,而一旦項羽失敗,那麼韓信就是劉邦的“盤中餐”,這時的天下對於劉邦而言將是唾手可得。
其三,項羽滅掉韓信或者逼迫韓信臣服,並最終滅掉劉邦。但由於項羽並沒有做君王的料,因此他的西楚將會很快滅亡。
……
假若……歷史沒有也不可能會有假如,無論假若中出現任何情況,在歷史中都不可能再發生。歷史就是如此,不論是像項羽這樣的絕世霸王,還是劉邦這樣的草根皇帝,像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最終都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亡!我們都是歷史的陪襯,在時間這根軸線上,歷史本身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有天道,那麼歷史就是天道的執行者,代言人。
-
4 # 始於終
劉邦比項羽奪取天下的可能性更高。
項羽統軍征戰的確比劉邦強。彭城之戰他把劉邦優勢軍力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滎陽一線對峙,劉邦也只能勉強對抗,數次險死還生,能夠活命,運氣成分非常大。
但項羽也就到此為止了。彭城大戰之後,止於滎陽;攻破滎陽,止於成皋;成皋之後,劉邦據守鞏、洛。項羽雖然能勝,但彭城以後,再也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劉邦屢次敗北,但總能得到後備補充,穩住戰線,有失敗,但沒有潰敗,一直儲存著反抗的力量。雙方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拉鋸戰中,雙方的戰爭潛力影響戰爭走向的比重要高於將領水平。
項羽帶領的楚軍,南征北戰,消耗巨大;關東楚只佔一地,與漢軍對壘地跨長遠,多有不便;劉邦盡得前秦故地,土地豐饒,士民善戰。秦末關東多戰,土地荒蕪;而關中雖然損失大量的兵力,但戰火不多,僅項羽火燒咸陽破壞較大,相比關東,儲存更好,戰爭潛力,也更大。
韓信以及諸侯們作壁上觀,不幫助劉邦,楚漢很可能再對抗數年,楚軍耗盡儲備之後失敗。當然也不排除劉邦意外身亡,漢軍失去領袖而崩潰的可能性。說到底,歷史展現的,只是無數可能的一種。
-
5 # 周言坤8
韓信會一統天下。但做不長久。因為項羽會第一時間去揍劉邦。就等他們兩敗俱傷是。你認為以韓信的軍事水平背後世成為兵仙的人會打不贏嗎
-
6 # 瓶中魚168
那個時候,韓信不幫劉邦,劉邦必定會被項羽滅了。當時項羽可是恨透了這個出爾反爾的小人。
不過蒯徹給的建議並不是兩不相幫,而是誰弱幫誰,互相蠶食,就像寓言故事裡給兩兄弟平分蛋糕那樣。
楚漢仇視,不可調和,但韓信的齊卻和他們都沒仇。就像現在的中俄美一樣。
如果韓信能夠聽從蒯徹的建議,少一點婦人之仁,估計是可以得天下的
-
7 # 如史如畫
很難說,這要取決於是哪一階段的韓信,比如在背水一戰之前,韓信還沒有攻取趙國,這時如果他兩不相幫,以韓信的政治頭腦,他一心想當個大將軍,統帥三軍足夠滿足了,他應該不會謀取天下。他沒必要聽從劉邦的要求掃清北方,這時他會停下腳步操練操練軍隊,假如他聽從蒯徹之言坐山觀虎鬥,最後憑藉出色的帶兵打仗能力掃清天下也未必不可,但這應該不是出題人想指的階段。那我則理解為當了齊王之後而又在十面埋伏之前的韓信。
這時的韓信勢力是三方最大的一個,雖然此時趙國歸張耳管轄,但軍隊全部歸韓信所有,實際上也是韓信的地盤,北方几乎全被韓信控制。這時,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乾的火熱,劉邦被項羽打得底朝天,而項羽糧道老是被彭越破壞,糧草不足,久攻不下。這個時候,韓信身邊的謀士不斷的在韓信耳邊吹風造反的好處,韓信也不想管劉邦,於是揮師南下,到了滎陽,韓信要在這裡一鼓作氣把劉邦項羽通通幹掉,項羽軍隊疲憊不堪,軍隊不足,再加上韓信超高的兵法運用,項羽必被逼上絕路,而他不堪忍受做過他執戟郎的韓信的恥辱,照樣拉不下面子自殺。
劉邦就不一樣了,憑他的性格,胸懷和野狼之心,退回關中後,鞏固實力,必會捲土從來,和韓信拉開東西兩國犄角之勢。這時的韓信就跟項羽一樣,在關中之東和劉邦展開對戰,而彭越,英布不斷騷擾韓信,因為劉邦拉攏人心的手段還是很高明的,再加上子房和陳平的計謀,韓信身邊的人才不斷離開他,最後被劉邦所有的力量一起逼上絕路,而韓信不會像項羽一樣那麼要面子,想要劉邦原諒他,而劉邦怎麼可能不殺他。所以天下最終還是歸劉邦所有。
-
8 # 閒將西話
假如楚漢之爭,韓信兩不相幫,可能有數十年的“三分天下”,但數十年之後,漢還是會滅楚然後再滅掉韓信,就像數百年後的三國歸晉那樣,天下之事仍可歸於漢。
公元前203年是楚漢戰爭極不平凡的一年。戰無不勝的韓信平魏,滅趙,降燕,敗齊,韓信的勢力達到最盛,手底下當時有三十萬大軍,掌握著北方大片土地。這年的冬天,項羽派盱臺人武涉遊說了齊王韓信:“劉邦不但反覆無常,而且還貪得無厭。你替他賣命至今,還不是因為有項王在?不如反了劉邦這個無恥之徒,幫一幫項王,二分天下,怎麼樣?”
同時韓信手下的辯才蒯徹也力諫:“不可一世的項羽被困在京、索之間,已三年了。劉邦數十萬大軍也被困在鞏、雒兩地。楚漢的命運,就在於您啊,您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要是能聽我的話,不如誰也不幫,憑著您擁兵數萬,佔地無數,三分天下,怎麼樣?”
這就是公元前203年不平凡的地方,似乎一時間,韓信的態度成了天下的焦點,歷史如何發展,就在他一念之間。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信反於齊,則張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為天下蟊賊。”
楚漢戰爭的這幾年裡,齊國一直保持中立,無論劉邦還是項羽,忙於滎陽、成皋、彭城的爭奪,旨在消滅對方的主力,都無暇顧及齊國的戰略意義。
韓信平定齊地後,劉邦就立即徵走了韓信的軍隊去對付項羽,削弱了韓信的實力。《史記》記載:“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所以做了齊王的韓信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存在。
項羽雖百戰百勝,但身邊厲害的人物一直都在離他而去。公元前202年十月楚大將龍且戰死,第二年十一月份,楚大司馬周殷叛變了項羽,十二月不可一世終於項羽命隕於垓下。
漢王劉邦剛剛擊敗項羽,撤至定陶,就飛馬剝奪了韓信的兵權,天下從此安寧無事了。韓信由“不忍背叛漢王”終於到了“不能背叛漢王”!收拾韓信提到漢家議事議程上了。
劉邦的能屈能伸,應時而動,對項羽屢敗屢戰,對韓信屢用屢削,才有“天下之事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一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劉邦建立一個較為穩固的領導集團。張良的大手筆,韓信的大用兵,蕭何的大管家,再加上陳平的小算盤,可謂是想不得天下都難。
二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一邊重用韓信,一邊削弱韓信的實力,防止韓信坐大。在中國古代誰擁有軍權,誰就有更大的話語權。
三是“師出有名”。項羽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實。劉邦屢戰屢敗,幾死幾亡,而為義帝戴孝,道義上棋高一著。
四是“得天獨厚”。劉邦起於漢中,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坂,距蜚狐之口,佔盡了天下地利。
五是“捨得孩子去套狼”。降城即以候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封韓信為齊王,封張耳為趙王,封彭越為梁王。與天下同其利,英雄豪傑皆肝腦塗地。
-
9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假如楚漢之爭,韓信兩不相幫,最後天下屬於誰?
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作為劉邦手下的第一軍事將領,親自上陣殺敵,帶領漢軍一步步走向強大,那麼,楚漢之爭的終極之戰-垓下之戰,假如韓信不聽從劉邦的安排,最終天下歸誰呢?
下面,小哥詳細分析。
(劉邦和項羽劇照)
垓下之戰中的韓信劉邦和項羽定下“楚河漢界”的和平協議後,項羽率軍返回楚地,但是劉邦和張良商議,最終公然撕毀協議,迅速追擊項羽,同時,劉邦向韓信、彭越、英布釋出訊息,要求他們調兵遣將,大家一起消滅項羽,但是當劉邦追擊到固陵的時候,韓信和彭越並沒有按照劉邦的約定前來會師,導致劉邦固陵慘敗,這個時候,劉邦沒有選擇逃回關中,而是向張良詢問計策,因為他清楚,這是殲滅項羽的最佳時機,可能也是最後時機。
張良不愧為劉邦集團的第一號智囊,他分析了當今形勢,並指出: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透過張良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楚軍馬上要被破了,但是韓信、彭越卻沒有封地,如果君王(劉邦)能夠許諾韓信、彭越在擊破楚軍後,共分天下,那麼,他們肯定就馬上來了。如果不來,將來的事還難說。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良建議,天下還未定,君王可以多許諾一些地方給韓信、彭越,這樣讓他們覺得是為自己的事業作戰,那麼楚軍很容易就殲滅。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最終,韓信和彭越高高興興的來了,那麼,劉邦大軍對楚軍作戰,指揮權在韓信,可是,他們的軍隊是如何分佈的呢?
(垓下之戰漢軍陣型)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也就是說,在這場楚漢終極之戰中,韓信是主力軍,此戰楚軍傷亡8萬,而最終楚人將這筆賬記在了韓信的頭上,並且此戰過後,劉邦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掌控全域性的境界。
劉邦透過垓下之戰,受益最大,因為他一方面徹底殲滅了楚軍,一方面收剿了韓信的一部分兵力,同時還削弱了其他諸侯的實力,如英布、彭越等人,最後,劉邦在定陶登基,更是把韓信的封地給弄到楚地,漢軍擊殺楚地八萬男兒,這筆賬楚地人怎能不和韓信算計?
韓信和劉邦的恩恩怨怨實在是由來已久,當初劉邦瞧不起韓信,後來韓信有兩次沒有援救危難中的劉邦,而劉邦更是兩次直接到韓信的軍營,奪取韓信的軍權,所以說,漢初三傑裡面,韓信最後被殘殺,這和韓信本人的作風也有很大的關係。
(韓信劇照)
假如韓信不插手垓下之戰,那麼天下最終會被誰統一呢為什麼小哥詳細的介紹了“垓下之戰”?因為“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終極之戰,假如韓信不參加“垓下之戰”,那麼後來的發展會怎樣呢?
在垓下之戰中,劉邦本部人馬二十萬,韓信人馬三十萬,英布、彭越等諸侯軍二十五萬,漢軍共計七十五萬人,而在和楚軍的交戰中,主力人馬是韓信的三十萬人,也就是說,假如韓信不來,那麼吃飽喝足的四十五萬人的漢軍能不能擊敗糧盡多日的十萬楚軍呢?
小哥認為漢軍可以擊敗楚軍,但是項羽至少能率2萬人馬退走,渡烏江,歸楚地。
也就是說,沒有韓信軍團的漢軍,是無法剿滅楚軍的,項羽率領的楚軍曾多次以少勝多,劉邦、彭越、英布、灌嬰等人的軍事才能很明顯不及韓信。假如這樣的話,天下形勢又成了項羽、劉邦、韓信等諸侯割據的地步,因為韓信在劉邦兩次相請,許諾大片土地的情況下都不為所動,那麼很明顯,他要脫離劉邦,自立為王了,而在韓信的帶頭影響下,英布、彭越、臧荼這些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那麼,諸侯混戰多年之後,這些人誰會統一天下呢?
(垓下之戰漢軍行軍圖)
劉邦、項羽、韓信、英布、彭越等諸侯割據,誰最終將一統天下在上面的這些軍閥割據中,我認為最終統一天下的還會是劉邦,首先項羽做不到統一天下,因為根據小哥的看法,項羽征戰多年,不注重提升軍團管理能力,打了那麼多年仗,地盤沒擴大多少,軍隊人數也沒有上升多少,看看比他晚的劉邦、韓信,動不動就幾十萬人,而項羽打了那麼多年,根基還是楚地男兒十多萬,再者項羽不注重物資管理,和劉邦的多次交鋒都是因為糧草不濟而見好就收,兵法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項羽徒有勇武,管理真的不行。
再說韓信、英布、彭越等人,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要看他的班底,項羽以前有范增謀劃,范增走後,軍團管理基本上就是項羽自己管了,而劉邦的班底則非常雄厚,有死心塌地的張良、蕭何、周勃、陳平等人,這些人的智謀都是非常厲害的,合縱連橫的手段一個比一個高明,假以時日,英布、彭越之輩必為劉邦軍團吞併,而韓信軍團和項羽軍團,終將被劉邦舉半國之力討伐,說不定劉邦還沒來,韓信和項羽就已經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了。
(韓信劇照)
因此,假如韓信在楚漢相爭中兩不相幫,那麼中原統一要遲很多年,但是最終,劉邦軍團大機率會統一天下。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高祖功侯者年表》、《史記·陳涉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10 # Heonandad
鉅鹿之戰項羽率領的是一支疲弱人數很少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此之前被章邯打得大敗主將項粱戰死。連章邯都認為整個楚地不足為懼。此時的秦軍兵強馬壯,是一支真正的強軍。彭城之戰劉邦人多勢重,從後來劉邦打敗陳豨叛亂,從陳豨佔鉅鹿而不守漳水的軍事布屬中認為陳豨無戰場全域性觀斷定沒有戰爭眼光不會長久。之後滅英布時,兩軍列陣決一死戰,當看到英布的軍陣之時感嘆有霸王之風任然將其打敗,劉邦身受箭傷足見打得不易戰爭激烈。項羽封英布為王可見英布軍事能力之強。劉邦滅陳豨亡英布,他的軍事素養一般一般世界第三。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項羽打敗的是真正的名將章邯、劉邦和他們的軍隊且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長勝之師。霸王率人數極少的軍隊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韓信勒,背水之戰時,趙軍將領李左車的建議是堅定不戰,拍一支精兵斷漢軍糧道,待漢軍缺糧大亂之時前後夾擊。定能打敗韓信,以此可見他對趙軍打硬戰能力不足的清醒看法。陳餘自大沒采納。認為趙軍一衝漢軍必敗,可攻了一大天都攻不破漢軍的軍陣。漢軍兩千人的奇兵乘空佔了趙軍大營。趙軍軍心大亂大敗。趙軍完完全全是一支烏合之眾。如果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聽從指揮留主力攻堅,小部隊打援。解放軍圍城打援的戰術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中國歷史沒有韓信什麼事了,攻齊也不是攻打強敵。垓下之戰時項羽由於副戰場的一個個失利。主戰場雖勝但顧此失彼,進退失據,最終在垓下陷入劉邦集團的重重合圍之中,外有強敵,內有叛亂,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絕境之中,在如此情況下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四面楚歌,項羽大軍軍心渙散部下分分出逃,季布,鍾離昧等大將在外流亡足見張良毒計的打擊力。項羽還是成功突圍逃去了烏江,韓信沒有活捉項羽或擊殺。韓信的能力比項羽差了一點。如果韓信中立,等下幾年劉邦老死,漢軍無首。韓信是一個將才非帥才會被項羽全面剿滅。穩定東方後,項羽殺向關中再一次真正意義的統一全國
-
11 # 帝國烽火
項羽在咸陽分封諸侯之後返回楚地,在漢中蟄伏的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評定關中,此後漢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韓信帶領攻略北方,一路由劉邦帶領迎戰項羽。
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取的了勝利,項羽自刎烏江,其中能逼迫項羽自刎的很重要原因是韓信參加的垓下之戰,並且運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若是韓信坐山觀虎鬥最後的結局會怎麼樣呢?
韓信若是兩不相幫對結局其實沒有很大的影響,楚漢之爭是政治團體的鬥爭,單兵能力來說項羽強國劉邦,但是團隊力量上漢軍強於楚軍。試想若是韓信在佔領齊國之後就開始自立,那麼此時的天下將是三股主要勢力,分別為:楚軍、漢軍和齊軍。
其中韓信的軍力最強,但是也是最不穩定,韓信雖然攻佔了趙國、魏國等底盤,但是實際上隨著韓信大軍東進,這些地方已經不是韓信所能掌握,趙國為張耳所掌握,這些地方都是心向劉邦,所以韓信所能掌控的也不過是齊地及周邊而已。韓信佔領齊國採取的是不道義的手段,所以並未完全得齊國人心,失去國民支援很容易被打敗。
最讓韓信擔心的是身邊的大將,比如曹參等人,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老鄉,劉邦把他們放在韓信身邊也是對韓信的監視。,若是韓信自立,這些人必然會反對韓信。想當年劉邦隻身就能到韓信軍營搶奪兵權,就是因為有這幫兄弟在韓信身邊,所以韓信反對劉邦,很容易引火上身。
若是韓信反水,劉邦擁有大面積的地區,並且有關中作為後勤保障,可以進行長期對峙。在長期對峙中,韓信和項羽的矛盾必然會被激化,尤其是韓信斬殺項羽20萬人的事,按照項羽特別記仇的個性,加上陳平等人在離間一下,韓信和項羽就會先爆發戰爭,而他們無論誰勝誰負,都不是漢軍的對手。
韓信如果現在中立只是讓漢統一時間後延,而韓信的結局可能更加悲慘。當然歷史不容許假設。
-
12 # zj史海拾貝
楚漢相爭,如果韓信作壁上觀,不幫劉邦,結局如何?我認為取得最後勝利的還是劉邦,原因有三:
一是劉邦有謀略,能屈能伸。劉邦這個人,把厚黑學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他會改變策略,採取懷柔政策,遠交近攻,或近交遠攻,能打敗的,立即佔領。打不贏的,締結同盟,待時機成熟,再一攻而下。同時,他會用一切手段,拉擾腐蝕英布、彭越等將領,為我所用。
二是劉邦善思能謀會用人。劉邦是一個卓越的領導人,他善於知人用人,使人盡其才,盡顯身手。又能從諫如流,聽得進不同意見,給人以明君的印象,過去講,士為知已者死,這些將士會齊心協力,甘願為他攻城掠地,甘願為他殺敵賣命。正如劉邦所講:“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韓信;籌集糧草銀餉,我不如蕭何。而他們卻都被我所用,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三是項羽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缺乏政治謀略。項羽只是有勇無謀的匹夫,說白了就是隻知道攻城掠地,不知道怎麼治理,更不懂人際關係,雖然當時他的勢力非常強大,但戰略錯誤,又不聽亞父范增的良言計謀,只會以強凌弱,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劉邦藉此會聯合其它各王共同對付項羽,他仍會落個自殺身亡的下場,這一點是由他的性格所決定的。
毛澤東在評價楚漢戰爭時指出:“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
13 # 謀士說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當中有一段記載:韓信脫離楚軍歸順漢王劉邦,到了漢中做了一個接待門客的小官,後來因為上司犯錯差點被砍頭。韓信向劉邦的好友滕公求情,滕公覺得韓信有才,就免了他的死罪,並讓他去管理糧食。韓信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埋沒,後來找到蕭何談話,想讓蕭何推薦給劉邦。從談話間,蕭何也覺得韓信有才能,本來想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不巧的是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韓信到達南鄭的時候,看見半路有軍官逃跑。而韓信認為,時間都過了這麼久了,也沒有見蕭何推薦自己,可能不被重用於是也逃跑了。蕭何知道韓信逃走以後,來不及報告劉邦,便親自去追韓信。
蕭何去追韓信,劉邦以為蕭何也逃跑了,當時暴跳如雷,結果蕭何回來了,並將逃走的原因告訴了劉邦。並說逃跑只是為了追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韓信。劉邦當時很想不通,這麼多人逃跑,為何蕭何偏偏去追一個無名小卒。
蕭何就趁機向劉邦推薦韓信說:“大王如果想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信是幫助劉邦爭奪天下的關鍵性人物。假如沒有韓信,劉邦可能做不了皇帝,至於歷史會怎麼走,這個的確很難說。不過,按照蕭何的說法,即便是沒有韓信幫助,劉邦在漢中稱王也是沒有問題的。
我個人認為,韓信就是楚漢之爭當中的一個砝碼,他只要加入劉邦和項羽任何一方,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誰。沒有韓信,楚漢之爭將長期僵持下去。可能出現,兩股勢力對立的局面。總之,項羽幹不掉劉邦,而劉邦也幹不掉項羽。楚漢之爭就差一個關鍵性的勢力去打破這盤棋局,而韓信就是打破楚漢之爭這盤棋局的關鍵人物。
不過,從劉邦和項羽的性格來看,即便是韓信逃跑,去了項羽哪裡,估計也得不到項羽的重用。換句話說,韓信唯一的歸宿就是劉邦,即便是劉邦退守漢中,韓信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負,非投靠劉邦不可。因為韓信知道項羽的為人,以前已經領教過了,項羽不可能任用用比自己強大的人。即便是任用,也不知道放權,也只能做個小官,無法嶄露頭角。
從前期的楚漢之爭來看,項羽一直佔據優勢。項羽在沒有外部壓力之下,韓信去投靠他,可以說是石沉大海。當韓信投靠劉邦以後,楚漢之爭的局勢就發生了變化,項羽才看到了韓信的價值。所以,項羽重視韓信,也是在韓信佔領齊國以後,之前他根本沒有把韓信放在眼裡。劉邦自己帶兵打仗不行,但是懂得用人,即便是沒有韓信。如果以後出現另外一個將才,一旦被重用,天下還是劉邦的。而項羽不懂用人,無論多麼強大,最終也只能疲於奔命,無法顧全大局而失掉天下。
-
14 # 梧桐花開666888
個人分析最後應該還是劉邦的。但是天下統一之前要經過一段三足鼎立時期。
為什麼會出現三足鼎力的局面呢?韓信此時已經佔據齊國,北扼趙、代,而且善於用兵。在韓信出兵之前,他的謀士荊通就建議韓信,不要出兵,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與天下爭雄。所以如果韓信不幫助劉邦,開始會形成一個短期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而且,劉邦許諾讓他當齊王后,馬上出兵。他其實想效仿春秋戰國時,成為一方諸侯,但是此時的戰況和那時是不一樣的。
但是時間不會太長,因為此時的項羽外強中乾,首先他不得人心,殺義帝,經常屠城,坑殺降兵。再者此時,他的手下大將龍且已死,唯一的謀士范增也死了,鍾離昧也被項羽懷疑。只是憑藉自己的勇武單打獨鬥,他必然失敗。
用韓信的話來評價劉邦,“善於馭將”雖然他看起來相對較弱,但他進咸陽時,與百姓約法三章,與民秋毫無犯,贏得了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手下文臣武將很多,相對於韓信,項羽單打獨鬥來說,劉邦更可能也更適合成為帝王。
-
15 # 劉一千五
就按題目說幾句。
韓信兩不幫。楚漢的爭戰就還要拖幾年。時間斷的話,項羽勝利。時間長的話,劉邦勝利。
韓信成了中間派。劉邦項羽對戰。對於地方,齊國是獨立出去了。劉邦項羽的地盤就是個自擁有的地方了。在在當時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於人。也就是劉邦和項羽的耐心。劉邦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比項羽要出色得多。我們在滎陽對戰中,可以看到,項羽的信心快拖垮了。打了三年半,膠在滎陽以東,就是過不了滎陽半步。至於在垓下之戰,項羽是意氣全無。他根本就不想再打仗了。所以選擇了逃避,扔下軍隊夜遁。所以說,如果韓信中立,項羽拖不過劉邦。
但是,如果,他們一直耗下去。劉邦耗不過項羽,勝利就屬於項羽了。原因只有一個項羽年輕,才三十左右。而劉邦已經五十左右。在古代,年過半百的比較少。秦始皇五十左右就駕崩了。如果劉邦再拖幾年,差不多也有這種可能的。那麼,項羽就一定勝利了。
事實上是,韓信幫了劉邦,項羽才出於滅亡的地步。韓信中了立。蒯通說:"成敗未可知"。誰也說不準哈。
-
1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漢初功臣中,韓信的功績是很大的。
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件事後,劉邦相信了老夥計蕭何的眼光,齋戒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請教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對當前形勢早有研究,為劉邦制定了經營漢中、關中,伺機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可以說劉邦之後的行動,基本都是按照這條路線在走。韓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且他不只會制定大方向,還是個打仗的絕世高手。
趁著項羽到齊國平亂,韓信率領漢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其不意的佔領了關中大部分地方,平定三秦之地,取得楚漢爭霸的初期勝利。後來又滅亡了魏、代、趙、齊等諸侯國,全殲項羽手下大將龍且二十萬楚軍,給項羽造成沉重的打擊。
決定項羽命運的垓下決戰,韓信更是出力極多,以四面楚歌擊潰了楚軍的心理防線,導致楚軍喪失戰鬥意志,被漢軍打敗。這次決戰中,韓信是公認的首位功臣,也因此被認為是打敗項羽的關鍵人物。
那麼,如果楚漢之爭韓信兩不相幫,最後天下屬於誰?我認為還會是劉邦,也許會慢一點,但結果不會變。
為什麼?因為韓信對於劉邦的作用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更不是非他不可。早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劉邦已經做了很多事,收攏了民心,打開了格局,刷足了聲望。
劉邦早期就是個小混混,剛起事時也沒太大的志向,若能封侯拜相,他大概就心滿意足,感謝祖宗保佑了。但隨著地位的提高,掌握權力的時間越久,越渴望爬到更高的位置。
他也很敢想,目光直接對準了秦始皇曾經坐過的龍椅,暗戳戳的謀算著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
要知道,當時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打敗秦軍,成為所有起義軍名義上的首領,比劉邦強大得多的諸侯都不敢與項羽做對,但劉邦就敢,實在是勇氣可嘉。
那時他還很弱小,就連被他算計的項羽都不信他有這麼大膽子敢和自己對著幹,才會在鴻門宴中放他一馬。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邦雖然出身草根,卻看得夠高,想得夠遠,有帝王的壯志。而且,他還願意為此剋制自己的本性。
劉邦貪財好色,起事前期打到哪兒搶到哪兒,和普通的古代軍隊沒什麼區別,美人、財寶一個也不放過。但是,確定目標之後他變了,節制兵將,不再侵擾地方百姓,並把握住每一個邀名的機會。
對秦朝實施全面進攻之前,楚懷王和諸侯們有一個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關中是那會兒最富庶的地方,誰都想要,劉邦也不例外,率領大軍日夜疾行,趕在所有人之前抵達關中直入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很識時務,乾脆利落的投降了。
路上為什麼沒有秦軍阻攔呢?有的,但不是主力,主力都跟著秦將章邯打項羽去了。等於是項羽吸引了秦軍主力,劉邦方能如此快速。
到達咸陽後,劉邦有過短暫的自我放鬆,想留在秦宮中好好享樂一番。但被張良以秦朝的前車之鑑勸住了,退到灞上,表示不與項羽相爭。這是劉邦的另一個好處,聽得進人勸。
然後,劉邦召集灞上的鄉老名士,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朝其他的苛刻法制。
大家別看這三個條款很簡單,秦法嚴苛,亂丟垃圾都會被治罪,這無疑讓人們感受到了久違的輕鬆。治國之道在於剛柔並濟,秦始皇用的是“剛”,接下來就應該用“柔”。
劉邦,或者說他身邊的謀士選了正確的路。接著,劉邦又對百姓們說,大家不要怕,我來這裡是為幫父老鄉親們除害,不會傷害大家。
百姓們將信將疑,獻上糧食和美酒,劉邦堅決不收,說我們有糧,不耗費你們的。百姓們這才信了,十分喜悅,非常希望他能成為關中王,這樣自己的日子也能好過點。
說得直白點,劉邦這叫“愛民如子”,經過口耳相傳,他的聲望就這麼建立起來了。哪怕後來被逼離開關中,關中百姓依然想念他,傳頌著他的好名聲。這一點上,他和後裔劉備很像。
關中實在太特殊了,是秦國都城所在之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因而有句話是“得關中者得天下”,自劉邦得了關中,項羽的失敗就是早晚的事兒。
而這和韓信關係可不大,得益於劉邦早就打好了民眾基礎,就算他兩不相幫,天下還是歸劉邦。
-
17 # 疼痛的暴風
韓信兩不相幫,劉邦是戰勝不了項羽的,應該有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將來怎麼樣,那就不好說了。但天下一統是必然的,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也是人民的意願。歷史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想法而改變,也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鉅變,總之,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從個人角度來說,我更希望劉邦勝,因為從他建立大漢王朝以後得政策來說,與民休養生息,政策寬鬆,他勝利比較好,國家會穩定很久。
-
18 # 鐵馬冰河wu
楚漢戰爭後期,假若被劉邦封齊王的韓信既不幫漢,也不幫楚,而是像齊人蒯通所建議的那樣坐山觀虎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相機取天下。那麼,最後掃平天下的人一定是“連百萬之兵,每戰必克”的“兵仙”韓信。
劉邦被困,韓信卻乘機索要封王為什麼這麼肯定呢?且看垓下之戰爆發前的楚、漢形勢。漢高祖四年,韓信部漢軍已經全部收降平定了齊地。彼時的韓信,屢建奇功,麾下兵多將廣,擁眾20餘萬 ,氣勢逼人。他派人給劉邦送書曰:“齊國狡黠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且南面與楚國交界,若不暫設一個代理君王鎮撫它,局勢很難穩定下來。請允許我做假王(代理齊王),這對局勢有利”。彼時楚軍正把漢王劉邦團團圍困於滎陽,韓信的使者到 ,漢王看信後勃然大怒,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救我,乃欲自立為王”!劉邦被楚軍包圍在小小的滎陽,危在旦夕,韓信不僅不率軍救援,還乘機討要封地、王爵,也難怪劉邦動怒了。
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腳,提醒他冷靜冷靜,對他耳語道:“漢軍被楚軍包圍,正處於不利形勢,難道您能禁止韓信稱王嗎?不如趁機封他為齊王,好好善待他,讓他鎮守齊地。不然必生變故”。劉邦明白過來了,於是故意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意思是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國,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假王(代理國君)呢。於是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並調集他的軍隊前來攻打楚軍,解滎陽之圍。
彼時的韓信,押誰誰贏,棄誰誰輸,就連楚霸王項羽都懼其三分因之前韓信團滅了悍將龍且所率的20萬援齊楚軍,如今韓又自立齊王,項羽大為恐懼,就派盱眙人武涉去說服韓信,對他曉以利害,勸他“與楚連和,三分天下王之”。武涉特別對韓信強調曰:“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彼時的韓信勢大力沉,本人又是百戰百勝的軍事天才,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韓信押寶誰誰就是最後的贏家。反之,若韓信誰都不幫,自己獨樹一幟,那麼三分天下則是大機率之事。若他坐觀楚漢鏖戰,待其兩敗俱傷時,自己再出來收拾殘局,那麼天下就是他的。
悔不聽蒯徹之計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集合各路大軍,其中以齊王韓信的軍隊為主,與項羽的楚軍會戰於垓下。在這次著名的決戰中,劉邦採納韓信計策,用四十萬漢軍,設下十面埋伏,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起來,還組織被俘楚人從四面齊唱楚歌,楚軍將士聽了還以為楚地已被漢軍攻佔,軍心更加渙散,紛紛逃亡。項羽雖突破重圍,但最終被迫自剄,楚國遂亡。此時大局已定,劉邦立刻削奪了韓信的兵權,徙封他為有名無實的楚王。在此之前,韓信還掌握軍權之時,齊人蒯徹(亦稱蒯通)曾幾次勸告他,不能過於相信劉邦,提醒他吸取“(越)大夫、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烹 ” 的歷史經驗教訓。蒯徹還指出,如今您看似春風得意,其實處境異常危殆,因為您“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必然為劉邦所忌憚。蒯徹建議韓信在“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的客觀形勢下,採取最安全的辦法“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靜觀其變,相機全取天下(與武涉不謀而合)。
然而韓信雖善謀國,卻不善謀身。他是軍事奇才不假, 在玩政治方面, 卻只能算小學生水平。他天真的以為劉邦對他很夠意思,“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棄義反叛他。況且韓信自認功高,又手握重兵,他劉邦又能拿自己怎樣。蒯徹見他不聽勸,害怕受其牽連,於是裝瘋賣傻,乘機逃逸,混跡於巫者(算命卜卦)之中。
之後,從被軟禁到被殺這幾年中,韓信追悔莫及。尤其是他被誣勾結陽夏侯陳豨企圖造反奪權,被呂后、陳平騙入宮中,抓捕起來。臨刑前,他悔恨莫及地哀嘆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被一群宮女刺殺,還坐夷三族。
韓信短暫的一生,雄辯的證明他確是一位才智出眾的名將,是建漢的大功之臣。但也正像史家們指出的那樣,由於他不諳“學道謙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也就是說他不能學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傲,因而被劉邦所不容,最終被逼圖謀反叛(有兵時不叛,成了光桿司令後卻鋌而走險,豈不可笑?),結果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悲慘下場。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19 # 悠然過客
假如韓信採納建議在楚漢之間兩不想幫,試圖造成鼎足而立之勢,那麼韓信能不能活到楚漢之爭結束都很難說!其原因在於;
1韓信手下的核心將都是劉邦心腹為主,一旦韓信選擇和劉邦分裂,這些人定然反戈一擊!韓信未必能夠控制軍隊!
2在韓信伐齊之前,出現過一次劉邦奪軍事件!劉邦只是趁著韓信休息的功夫,就把軍隊全都拉走,收歸自己麾下!而軍中也並無異動!可見韓信雖然是兵仙,但是漢軍的軍心卻沒有脫離劉邦的掌控!遠沒有達到只認軍令不認漢王的地步!
不能掌控軍隊,韓信搞獨立就只有死路一條!
回覆列表
如果韓信在項羽和劉邦簽訂停戰協議之後採取中立,那麼彭越英布也會採取中立,劉邦幹不過項羽,項羽會順利返回彭城。
這時候的天下形勢就很明朗了。項羽和劉邦作為兩大最大的諸侯王,一個佔據咸陽,一個佔據彭城,相當於七國之亂的秦國和楚國,還有好多諸侯王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成為楚漢兩大諸侯拉攏的物件。除了劉邦和項羽,韓信彭越英布都不是合格的領袖人物,望之不似人君,必須依附一方才能不被吞滅。此時如何站隊就成了問題。
按照正常情況,韓信彭越英布依然會依附劉邦而不是項羽,因為項羽給不了他們想要的榮華富貴。再說了項羽為人殘暴,睚眥必報,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背叛過項羽的人,如果他們重新歸降項羽,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他們只能跟相對寬容大度的劉邦站在一起,共同對抗項羽的攻擊,抱團取暖。
這時候劉邦能活多久就成了問題關鍵。劉邦已經53歲了,眼看沒有幾年好活,但是項羽才32歲,韓信才31歲,英布和彭越都是四十多歲,都比劉邦年齡小。如果劉邦不能短時間內聯合三王弄死項羽,那麼他就會在不知道哪一天抱病不起,一命嗚呼。如果劉邦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漢政權內部就會大亂,劉邦的這些小弟就會自立為王,成為一些小軍閥,被韓信項羽彭越英布等人當韭菜收割刮分。
劉邦一死,就是項羽大殺四方的時候。這時候不要再給韓信吹牛逼,說什麼戰神天下無敵的神話了。韓信之所以牛逼,是因為有劉邦給他站臺撐腰,沒有劉邦這棵大樹,他屁都不是一個。分分鐘被項羽弄死。牛頓說過一句名言,天才都是站在巨人肩上摘桃子的孩子。韓信是天才,劉邦是巨人。沒有巨人,天才就是個鑽褲襠的小癟三,根本摘不到天上的仙桃。
最後一統天下的就是項羽,我們現在就是楚人,而不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