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星閃閃6699
-
2 # 露西222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南陽“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尤其是北方。歲月匆匆,料峭又一年,冬至,幸福悄然而至!
-
3 # Miss竹子看電影
冬至,那肯定是吃餃子了,東北無論大節,小節,還是冬至小年都少不了餃子,
一家人圍在一起包包餃子,聊聊天,其樂融融,屋外大雪紛飛,屋內熱氣騰騰,有沒有很美好。
有的家庭不愛吃餃子,那麼沒人不愛火鍋,熱騰騰的火鍋,愛吃什麼隨便下,火鍋是近幾年東北人家最愛的了,即使不過節,也沒來客人,東北人的火鍋也是說吃就吃,什麼羊肉,牛肉,丸子,川粉,木耳,各種青菜大蝦海鮮,想吃什麼自己來吧,就是這種亂燉的感覺慢慢的替代了東北的大亂燉,成為東北新寵。
夏天小燒烤,冬天吃火鍋。
-
4 # 宰相204647043
冬至來了,在東北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天寒地凍,所以人們要加衣取暖。
風俗告誡我們:吃餃子……皮是衣,餡是錢,有了健康是本錢。
我期待……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遙遠。與同人一道,抗風雪,鬥嚴寒,如同東北盼江南。
想她……
-
5 # 柚子愛畫畫
基本上以登高、聚餐(尤其是請老人一起吃飯)、打掃房間、開文藝晚會等,據說以前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現在不多見了,比較零落!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6 # 有個你我很幸福
我們當地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就知道不吃餃子就會凍腳,凍手,凍耳朵。我小時候冬至就是吃餃子,現在我做媽媽了每到冬至會給女兒包餃子,我就是這樣把老傳統延續下去。[微笑]
-
7 # 歐陽的幸福生活
冬至不把餃子端,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天肯定是要吃餃子的,雖然今年豬肉有點貴,但是咱們可以包個素餡的啊[捂臉]
-
8 # 月亮在水中
隔壁鄰居是開藥店,叫我買阿膠燉烏雞吃,買了一片阿膠150元,燉了一隻30元的烏雞,說冬至吃阿膠烏雞湯勝過平常的吃容易吸收,友友們你們吃了沒有?
-
9 # 憑心觀察
我們豫北地區過"冬至"較為講究:一般要吃三頓餃子:
一、接冬。就是在冬至的頭一天晚上,要吃餃子,又稱"迎冬"。
二、冬至。這一天上午也要吃餃子,個別地點,晚上還要接著吃。
三、送冬。也就是在冬至的笫二天晚上也要吃餃子。
這麼隆重地過冬至,只是祈福來年五穀豐登!
-
10 # 聊通社
我是山東聊城的,我們這裡過冬至,當然是吃水餃了,也有喝麵條的。與春節、元旦和中秋、端午節相比,冬至這個節日顯得有點微不足道,記得小時候,冬至只是元旦即將來臨的一個伏筆,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冬至10天陽曆年”。
不過今年的這個冬至,我們這裡因為霧太大,又加上是週日,相信很多人都貓在家中看電視或隨著歡快的旋律舞動身姿。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分享個今天本地網友的自拍,看小姐姐舞的多歡快。
隨著冬至的來臨,在外的遊子也開始踏上了返鄉之途,一些沉寂了快一年的鄉村開始變得熱鬧起來,距離合家歡聚的日子更是越來越近了。冬至,充滿著對遠方親人的期盼和牽掛,畢竟,過完冬至,春節的腳步也就近了。
-
11 # 風情v月意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冬至吃餃子,須得早上吃,且至少吃兩個,意思從早開始,保護兩隻耳朵不被凍掉,但若早上實在來不及包餃子,也不要緊,那就中午吃。都沒有關係的,只是古時候傳下來,要早上才能吃。
冬至的餃子餡也有講究,最常用的是羊肉餡,除了因為羊肉性熱,有助禦寒,也取其諧音,表示發洋財,即為“洋財餃”。有人喜歡吃芹菜餡,意思多發財,為“勤財餃”,有人喜歡吃韭菜餡,意思一直髮財,為“久財餃”。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
12 # 安安1042
為了生存和生活,迫不得已罷了!如果能有穩定的收入,體面的生活,誰願意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父子夫妻天各一方!
-
13 # 羅賓漢南
我的家在東北,冬至到了,基本上每年的這個時候老天爺都會下起大雪。小時候的雪很大,蓋到腳脖子的那種,我們都把學校門口附近分管的道路打掃乾淨,小手凍的紅紅的。(現在都環衛管理了)
媽媽是儀式感很強的人,晚上放學回到家,媽媽也工作了一天,可是她不管多累都要和麵包餃子(那時沒有賣餃子皮的[捂臉]),而且一般都要包兩種餡。我最愛吃媽媽包的酸菜餡和芹菜餡,酸菜餡咬一口滋滋流油,配上腐乳醬油解膩又解饞,那叫一個香啊!芹菜餡是一團肉的,緊緊撐撐的,咬上一口,滿嘴留香……
少年不懂父母恩,感恩已到兒少時。
時光荏苒,一晃自己的孩子都漸漸長大,後悔少時不多幫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冬至節到了,今年的雪小一些,大部分化成了冰。但是回到家,依然能吃到愛吃的餃子,只是家裡的主角換成了我和愛人還有聰明伶俐又愛玩愛笑的孩子……
-
14 #
冬至節,我們家鄉習俗是吃餃子,俗話說;冬至大於年,可見古人對待冬至的尊重,那麼吃餃子不僅代表著中國人對待餃子的喜愛,還代表著團圓美滿,也有吃肉的,也有吃湯圓的,總之每個地方的人,冬至吃的也不一樣。
-
15 # 為愛鉫密
在我們北方,冬至這天包餃子,吃餃子,俗語冬至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古時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所以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由來!
-
16 # 老胡天天向上
我是湖南人,我們這邊過冬至主要是吃一些特色食物: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餛飩
由於冬至曾為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為“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為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酒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孃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面板,防手腳凍裂。
貓乳
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常見的食物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稱“貓乳”。這是因為在方言中“腐”和“虎”同音,人們忌諱說兇猛動物,而貓和虎很像,遂稱“貓乳”,反映的是一種趨吉避凶的心理。
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灶上燻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八寶糯米飯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餈粑。選糯米、桂圓肉(龍眼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漿加雪耳煮成的甜汁進食。
-
17 # 全區扯淡
冬至節到了。小時候看老爸老媽包餃子,不懂事還在旁邊不停地搗蛋,晚飯吃餃子的時候端著一碗餃子半個村莊的跑這吃;長大了幫著老媽一起包餃子、等著老爸幹活回來,一家人圍著小桌有說有笑的一塊吃餃子;工作了,只有老媽和搗蛋的孫子在家包餃子、等著老爸 兒子 兒媳下班回到家吃一碗剛出鍋的餃子;這就是我當地的冬至節了,永遠都離不開老媽!!!
-
18 # 北漂阿嬌
我是河南嫁到福建的,現在我們生活在北京!北漂!我們河南地區冬至都是吃餃子,傳說不吃餃子能把耳朵凍掉了[呲牙]福建地區都是吃湯圓。不過我老公來北京很多年已經完全北方化了。再加上娶了一個北方媳婦基本上已經被我帶跑了!
-
19 # 農人小佩
我們這裡地標廣西梧州石橋。我們過冬至節呢,一般都是冬至的前一天殺雞或者殺鴨拜節。冬至當天呢,就做湯圓或者包餃子吃。
-
20 # 舌尖美食阿帥
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來了,實際上過冬至南方和北方還是有差異的,在我們北方過冬至,要吃餃子的寓意也很好笑哦,吃餃子不凍耳朵
回覆列表
冬至各地的習俗是什麼?
老北京的冬至習俗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杆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鬥下懸旗,代表祖先)。
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溼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
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臺灣冬至的“補冬” 漳臺民間認為過了“冬至”算又添了歲,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凡外出者這天必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閤家品嚐"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是日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有"冬節圓"。有《漳州竹枝詞》話冬至:"家家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繡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
"門窗、倉庫、桌櫃、牛舍、豬圈、雞窩、水井、廁所等處,凡人們以為有神的地方,都貼上一兩粒"冬節圓",可求諸神保佑居家平安。《重修臺灣府志·風俗一》也有類此記述。 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
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 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漳臺兩地家家“做牙”,敬“地基主”。
“做牙”分“頭牙”、“尾牙”,農曆二月初二為“頭牙”,十二月十六為“尾牙”。“尾牙”這天,各鋪戶商賈皆備牲禮祭福神,以酬謝神靈一年來的佑助。同時,老闆備酒犒勞夥計,向夥計發"年賞"。倘若老闆要辭退某夥計,可能會多發些賞銀給他,並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雞頭朝向他,以示謝意(閩南宴俗,雞頭朝向誰,誰為最尊者)。
假如夥計決定明年不再受老闆之僱,也會有所暗示,即散席時將筷子倒置。故古時商界有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反映了夥計在"頭牙"和"尾牙"不同心情。 山西冬至的“九九消寒”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
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
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蹟。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山西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
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
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俱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
《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
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式者為贏。
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
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無錫人過冬至與“添歲”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
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裡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裡預先放兩隻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 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
"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糰子,故有詩云:"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泉州人冬至回家謁祖 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曆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餈。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但清嘉慶《惠安縣誌。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
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
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閒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
但農閒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冬節,溼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蘇州人過冬至節——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今天是冬至,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一位老奶奶告訴筆者,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據東吳釀酒廠有關負責人透露,他們廠今年一共生產了十萬瓶冬釀酒,從十四日開始三天時間就全部銷售一空,不單蘇州,連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戶也打電話來要貨。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
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裡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潮汕冬至“卜九” 潮汕冬節的民俗活動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與“九”有獨特之聯絡,使這個節日騰溢位哲理味,卻又有厚澱文化底蘊。 析“九”。古書上說:“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
”冬至日。在農曆十一日,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潮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故稱為冬節。俗諺說;“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了,潮人也有“數兒”的習俗。按過去“陰陽”的說法,奇數為陽,“九”是陽數中最大者,稱為“極陽數”。
古人說:“冬至一陽生”,饒平縣詩人楊繼欽撰冬至聯雲:暢月時來終短晷;仲冬日至給長陽。暢月、陰曆十一月的別稱。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應上述“仲冬節”別稱的時令特點之解析,又說明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正善要壓倒邪惡了。 卜“九”。這個卜取預測義。饒平楊繼欽又撰二冬節聯。 一為:律管吹葭佔吉候;冬時俟雪兆豐年; 二為:日至香閨添繡縷;冬分緹室動飛灰。 二聯皆扣冬至析“卜”之良俗,“吹葭’、“飛灰”二難點須從“葭灰”之釋義去理解: 古代為了預測節氣,將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內,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 會自行飛出。
從聯可見潮鄉前有卜“九”之習俗,揭陽榕城有諺雲:“冬節在月頭,寒凍年夜(除夕)交,冬節在月中,無凍又無霜(暖冬),冬節在月尾,寒 凍正二月”。又;“冬節烏,年夜酥(晴暖),冬節紅,年夜淋(春節陰晦有雨)”潮人以此預卜“冬至交九”氣候頗驗。
寓“九”。揭陽榕城店街有條九龍巷,住戶林姓,原籍霖田都,父生九子,入城創業,建立宗詞,左巷遂名九龍巷。冬節祭祖時以四枚紅甜團置於紅桃 上。九與久、四與世、團與傳同音,這個民俗活動便有“龍生九子”、“世代相 傳”的深長寓意。
寫“九”。揭陽榕城西門菱角池“草廬”主郭篤士曾作一九對聯,每聯九個字。聯雲:日長風軟花影剛相照;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聯寫冬節外網時空景觀,下聯意出曾寫《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之蘇軾的名篇詞句。
畫“九”。潮鄉的畫“九”不同於北京和中原之畫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圖》而是圖形於 品上,如惠來縣冬節日 品有稱為大團的,它又分為二類:一類叫大紅四,表現貼滿染紅的米粒,頂端疊放著多種顏料剪成的小花片,稱為團花;另一種沒貼上紅米,在光滑的表面上,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樣、動物圖形或圖案,稱為毛團,是惹人欣賞的手工藝品,為冬節增添了巧趣和藝韻,在粵東民俗史上因罕見而珍貴。
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
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上海人的冬至習俗 上海人說,冬至時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為什麼小鬼的會出來活動。
上海人冬至日還有吃八寶粥的習慣。。。 上網查證了一下,原來江南一帶的冬至風俗還比較多,還有吃湯糰的,冬至吃湯糰又叫吃“冬至團”,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這個了,新釀的甜米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拼成一桌熱熱的吃,還要把肉塊壘起來祭奠祖宗。
倒有點類似於清明瞭,只不過清明時節,在上海是要吃青團的。也許每逢祭奠祖宗的時候,便會和鬼聯絡起來,於是便要人們早點回家了。 前面說吃八寶飯是從同事那裡聽來的,我估計是訛傳,因為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是有的,但是八寶飯是與赤豆糯米飯不一樣的。
傳說,上古時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兒子不學無術,而且作惡多端,後來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還要變成疫鬼來禍害百姓,不過,此鬼最怕赤豆了,於是百姓紛紛在冬至這一天來煮赤豆飯吃,藉以來驅鬼避邪,防災去病。
福建冬至"搓 米時" 冬至是農時節令,在福清是個民間節日,叫冬節。冬節有兩項民俗活動,都在冬至前一天進行,一拜祖宗,二搓圓。冬節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勸圍坐一起,點紅燭,插搓 米時,放鞭炮,然後搓糯米粉。
家長搓"米時 母","米時 母"有銀元、元寶錠等人們祈求的東西形狀。小孩們一邊搓米時,一邊唱"搓 米時 歌",米時 歌多吉利語,表過心中的祈求。如"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找老媽,依弟單身哥。
"依弟唱這首"搓米時歌",即向父母提出婚娶的要求。父母如要回答兒女的話,也可編成"搓 米時 歌"唱出來;"搓 米時 之搓搓,依哥討依嫂、依哥歲數大,依弟莫羅嗦"。 這一唱一和,把家庭節日氣氛搞得暖融融的。
長沙人冬至做黴豆腐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裡);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柺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
” 由於冬至曾為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為“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為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
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孃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面板,防手腳凍裂。 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灶上燻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製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