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潞人1

    山西是保留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也是最完整的地方,很多和華人生活密切關聯的習慣在這裡都有成體系的流播——流行乃至傳播更大的範圍影響更多的人。比如,世介面食在山西,山西人愛吃麵而且面吃的不僅有藝術還有文化甚至還是哲學。

    下面潞人要分享的是潞人家鄉乃至山西大多數地方都有的一種特有習俗,叫“吃麵”。先說一下,別以為山西醋有名山西人才愛吃麵。吃麵作為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它其實更像是一種儀式——這可能就是各種眼花繚亂 的表演的最初起源,

    在長治(古稱上黨、潞安)一代,吃麵並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種民間活動。在老百姓的千百年生活裡,紅白喜事的民間表達就是“吃麵”。想想看,結婚和死亡這樣的大事要和吃麵聯絡起來,為啥?因為“面”在晉東南人(長治晉城都包括,甚至也包括山西很多地方)心目中意義不同。

    某種程度上講,晉東南乃至晉中都不是小麥主產區,“面”所指的其實就是小麥磨成的白麵。相對於雜糧、粗糧如穀子玉米高粱等作物來說,小麥在很多時間裡都是稀罕品。這些地方的人們在長期的雜糧、粗糧製作過程中總結了很多改善口感、提高視覺效果和提升食物品質方面的製作經驗,這些經驗用到細糧(白麵)製作中,就形成了傲視天下的山西面食。

    因為稀罕,最精到的手藝和最隆重的儀式上,才有機會體現“面”的價值和地位。比較有趣的是在“吃麵”的場合,面的吃法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民間通常的吃麵的是“燴麵”的樣子——面煮好了以後和提前炒好的菜“燴”在一起,這應該也是上黨燴麵等燴麵的來源之一。為什麼呢,吃麵的場面太大,無圖有真相:想想看,一個空曠的場地,來自四鄉八鄰的老少爺們前來祝賀,吃麵的人頭那叫多啊,免不了會有人群聚集甚至砸鍋撂碗這類事兒發生,所以,面和菜燴到一起專人分發,免去了很多尷尬吧。當然,吃麵的通常都是上禮和幫忙的人哦,蹭吃蹭喝這種事兒也有,但鄉里鄉親的白吃不是件有面子的事兒。

    另一種吃麵就有講究了。據老輩人回憶,當年那些有身份有實力的大戶人家吃麵的場面要文雅一些。比如,大院子裡擺滿了圓桌,要先吃菜後吃麵,菜呢,就是所謂八大碗或N大碗的樣式,喝上小酒,等面。在酒席周邊的某些地方也有大鍋在煮麵,但煮麵的過程很講視覺觀感。潞人的姥爺當年曾是一位高手,年輕時作為面藝人給大戶人家做過這等事。老人家當年跟我說過的細節是這樣的:有錢人家請師傅做面不是一撥人,可能是兩三撥人,在吃麵的現場,每一撥的,面藝師傅都要使出渾身解數來展示自己的才能,像是一個擂臺賽。表演好了,主家會給額外的賞錢,另外,其他大戶也趁機會留下帖子,也就是新的機會。姥爺曾經經歷過一次大場面,那一家主人當天擺了幾十桌,吃麵的大鍋好幾口,請來的面藝師傅竟然是四五撥,主打是拉麵——這也是晉東南人待客最頂級配置,而壓軸的竟然是從其他地方請來的幾個做刀削麵的師傅。這幾個人分列在大鍋的不同方位不同距離,只聽一聲令下,那些師傅們頭上頂著的、手裡託著的面塊在上下飛舞中,有單手單刀也有雙手雙刀,雪片般飛進鍋裡。奇妙的是這些面飛進鍋裡竟然不往外面濺水,而且大小都差別不大,一會兒功夫就熟了……所有的來客來賓都只顧喝彩了,吃麵吃到這個份兒,您想想,這是多有“面子”的事兒。作為拉麵師傅,我姥爺的手藝當年也是有絕活的。比如,年輕的時候,半袋子白麵活好的那塊面不離手就全下到鍋裡了,撈麵的師傅每一根正好撈一碗。

    寫到這裡,潞人口水都流出來了!

    所以,吃麵這樣鎖定人生最重要場合的事兒在晉東南人心目中是一道特殊的風景,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講究。其他細節或者配合的事兒其實也是晉東南獨特的風俗——比如,八音會。這個留作下次吧。

  • 2 # 風雪迷城

    北京,作為老北京人有趣和特別的生活習俗可多了去了,撿個最常見的“吃”說說吧。

    北京人說吃,不單單是指吃飯吃東西的意思,另一個含意其實就是見面問候語,北京人見面說:“您吃了嗎?”相當於說:“hello”,這個習俗被編成過無數的段子和相聲,大家應該都知道。

    對於單純的吃,像我家這樣的老北京人習俗是一定要按照節氣的規矩吃,從春吃到冬。沒按這個吃或吃的不對,這一年中都會有個心結(不開心),當然也不是24個節氣一個不落都這麼吃,主要是挑重點有代表性的節氣吃。由於媳婦孃家離我這近,每到各種節氣時,老丈人和丈母孃都會大包小包揹著食材來我這做,一家人其樂融融吃著北京特色美食,舒坦!以下是我們必吃的七個節氣:

    立春:立春當天,主食一定要吃春餅。一般都是烙餅攤雞蛋,在加上標準配菜、比如菠菜炒粉絲、韭菜炒肉絲、蒜黃炒肉絲、熱拌豆芽菜、醬肉、攤雞蛋等等。將薄餅攤開,放上菠菜炒粉絲加上攤雞蛋或醬肉、豆芽菜然後一卷,大口一咬嗞嗞溜油,香呀!

    驚蟄:這一天,按老北京的習俗得吃懶龍。說起這款老北京懶龍,那可是老北京非常地道的美食,也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會做。懶龍這個名字,是非常形象的,因為將麵皮包裹著肉餡,再捲起來,十分像一條條龍的樣子,所以稱之為懶龍,也叫肉龍。每年驚蟄我家孩子都吵著要吃“大懶龍”。

    春分:得吃驢打滾,按老話說就是把晦氣滾掉,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麵、豆沙、白糖、香油等,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麵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但自己做有點費勁,我家樓下就有一個護國寺清真小吃店,每年這天都買來享用。

    立夏:吃春捲,麵食,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裡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外焦裡嫩,酥脆可口,香!

    夏至:從小到大家裡吃的就是炸醬麵。炸醬麵:炸一碗肉丁醬,澆在手擀麵上, 拌上青豆嘴、黃豆嘴、黃瓜絲、蘿蔔絲、青蒜末及焯好的綠豆芽,再來上點兒醋,拌勻後再拿上一根黃瓜兩瓣蒜,別提有多香了。

    立秋:北京人叫該“貼秋膘”了。沒別的,就是肉!燉各種肉、醬各種肉、涮各種肉,總之不貼點膘,以後冬天是沒法過了。

    立冬:老北京立冬那天一定要吃餃子,餃子的形狀酷似耳朵,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要包一頓餃子以示重視;也意思是冬日補一補身體;也祈禱這個冬天不要太冷,不要凍手凍腳和凍壞耳朵。同樣,冬至這天,餃子也是必須的。

  • 3 # 逍逍客說

    我生活的城市西安,就是著名的古長安。這個城市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但卻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今天的西安人,多數不是真正的漢人,因而,留下了許多胡人(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

    從南北朝開始,到唐五代,長安一直在契丹,鮮卑,羌,東西胡,氐,突厥等等,被屠城和滅城的經歷發生過許多次,許多少數民族就留下來至今,比如金人和蒙古人。因而留下許多少數民族習俗。比如吃羊肉的習俗。無論別人如何看,我始終認為這和馬上民族有關。比如,司馬遷的故里韓城有個小吃,叫“胡撥”,胡,不用解釋了,就是胡人,撥,動詞,用刀將餅切下撥分開。“胡撥”就是羊肉燴餅,這一定來源於馬上征戰民族,每到一地,埋鍋造飯,羊是現成的,主食就是背在身上的餅,用刀切碎,混煮,羊湯滋養身體,煮餅頂飽。現在加上木耳黃花豆腐皮等等,確實成為當地難得的美饌。我個人以為,陝西的羊肉泡饃也與此有關。

    我愛西安,是因為我愛著曾經的長安。

  • 4 # 淼看成都

    我所在的城市大部分習俗都和全華人民差不多,但是有些地方細分到各個區縣和鄉鎮都會有所不同。比如紅白喜事那一套,各個鎮上都稍有不同,我們村結婚,如果新郎新娘都是同一個村子的話,都是必須當天早上在新娘家開席,然後跟著看新娘帶著一大隊送親隊伍,前往新郎家去,場面十分壯觀,新娘媽媽和新娘還必須十八相送似得大哭一場,那時候嫁妝都是官方標配版,什麼被子、枕頭、箱子全部都有送親隊用大籮筐一旦一旦的挑著,還要喊唱口號,具體喊的什麼,我是記不清了,反正都是十分喜慶開心的氛圍。中午在新郎家開席。晚上再看看誰家離你自己家近就近選擇了。不過這些年,村子裡取外地媳婦兒的、嫁外地土豪的越來越多,婚禮也就越好越現代化了。

    特別有趣的是到目前我都沒有搞懂我們村那些老人到時是信佛教還是道教的,因為在我們縣各個鎮的每個村都有個小寺廟,大小不一,好點的村子有比較正規的寺廟,差一點的就只能委屈各路神仙和菩薩住崖洞了,所以大部分村鎮都會有觀音洞、觀音崖這麼個地名。整個村子的人都會十分信奉這個,不下雨要拜天地菩薩保佑風調雨順、身體不好的拜藥王菩薩保佑健康平安、各位菩薩都是有明確分工的,甚至細化到管廚房的灶王菩薩、管豬圈等牲口的菩薩。村子裡還會選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兼職當這個小“寺廟”的主持,而且每年都會為觀音菩薩舉辦三個生日會,分別是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每年的這3天,全村人都會齊聚一起為觀音慶祝生日,當然吃的都是全素宴。現在對這事兒的記憶就是那時候的全素宴真是太好吃了,現在根本吃不到的那種味道,你們懂的。

    我說的有趣的事兒就是給這個有關,至今我都沒有解開的迷。為什麼每次觀音的生日會,都是請的道教的道士門做道場等誦經禮拜的儀式。所以到目前我都沒有搞懂,全村人信的佛教還是道教?

  • 5 # 阿吳同學

    杭州,臘月初八施臘八粥

    農曆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這在國內許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但像杭州這麼過得如此隆重,在各個層面大張旗鼓、轟轟烈烈,應該在國內還是少見的。

    老底子的杭州人以為,臘八粥是“打齋飯”。意思是,以前,僧人用籮筐沿門化齋,挑回寺裡。食之有餘,就將飯菜曬乾收藏。到了臘八節的早上,熬成粥,回報大家。寺院在每年的這一天,都用米、谷、棗、蓮等煮粥供佛。後來,為了回報、感恩信眾,也開始在這一天向信眾施粥。

    “小伢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杭州,寺院的臘八粥是一種傳承千百年的飲食文化,在杭州最受歡迎的是千年古剎靈隱寺的臘八粥。也不知是哪一年開始,靈隱寺免費派發臘八粥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會有三四十萬份,美味不說,人們覺得還有健康祈福的意義。

    靈隱寺數十萬份臘八粥是怎麼熬製出來的呢?據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介紹,在臘月初一開始,靈隱寺灶臺內有8個大鍋就同時開工熬製,晝夜不停,將持續熬製一個星期左右。每個鍋能熬製300公斤,用時平均1小時。大鍋是蒸汽鍋,加熱均勻,粥特別糯,口感也別樣好。

    靈隱臘八粥選料有紅豆、蓮子、桂圓、芸豆、白果、花生、糯米等11種食材,全部加起來足足有50多噸重。

    除了靈隱寺,還有淨寺等其他寺廟也出每年在免費派送臘白粥。另外,還有如胡慶餘堂、方回春堂等中藥老字號,銀泰商場、萬達廣場等大型商場,以及各個城區的社群居委會、老年食堂,都會在臘月初八向各個階層的市民免費派送臘八粥。

    一碗臘八粥,所體現出的是華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熱情,也生動地告訴世人,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方式,不是陳列在博物館,不是存放在冗長的卷宗裡,而是浸潤在街頭巷尾,對映在百姓樸實的生活中。

  • 6 # 可頌

    南京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姑娘大媽們對可以吃的植物呈現出的巨大的熱情,在過去,這個習俗叫挖野菜,如今嘛,可以看做是人與自然在野生植物方面的深度互動,這種高頻發生、幾乎覆蓋各年齡層女同胞的植物迷戀,在南京之外的城市,我未曾得見。

    南京是一座巨愛吃稀奇古怪野菜的城市,因為有辣麼多熱愛野菜的主婦,她們小時候是看媽媽和姨媽姑媽們薅野菜,長大了,她們就成了她們。

    春天的第一波野菜大戰從香椿開始,同時還有馬蘭頭、草頭(秧草)、二月蘭、蒲公英,是的,你沒有看錯,二月蘭和蒲公英都是可以吃的,掐嫩枝回來開水汆後,怎麼辦?——涼拌。

    江南三月鶯飛草長,樣樣野菜都在召喚南京女同胞趕緊拔回來掐回來薅回來吃,涼拌、清炒、涮鍋子、餃子還有餛飩餡。春季江南常規的採摘活動是草莓和竹筍,高階一點的是採茶,然而南京的女(漢)紙在這些常規動作之外,可採摘的多了去了,在溧水某處小樹林裡,還有大片的折耳根,被川妹紙帶壞的南京姑娘大嫂,每年都惦記著,如果折耳根都能引發瘋搶,那麼枸杞頭、馬齒莧、菊花腦、豌豆苗簡直是小菜N碟。忙著自己吃全家吃閨蜜吃的同時,還要薅桑葉給蠶寶寶吃。想想都是忙碌的綠色春天。

    秋天是桂花,不文明的做法是直接床單鋪在樹地下,然後一頓猛搖,這是不對的,必須鮮明地反對。不過桂花這事也是要趕緊的,採摘必須是剛剛開,開炸了就不夠香濃,摘了桂花蜂蜜白糖醃製,因為南京的著名小吃是“桂花糖芋苗”。

    南京人自稱大蘿蔔,從南京女同胞薅野菜的熱情上,我理解為:縱然城市生活向科技和網路快速發展,南京人仍然透過生活和美食做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接地氣。

    從手機裡面翻出來的2017年5月完成的和春天的約會,大家都滿載而歸,圖片依次為:折耳根、香椿、金銀花,最後一張是種什麼筍,名字忘了。

  • 7 # 白露整理

    我是在武漢生活了30多年的武漢人〜想想看好玩的生活習俗有這些〜

    一、(吊子)煨湯

    武漢人喜歡煨湯。最喜歡煨排骨藕湯。我小時候家裡用的是砂鍋,俗稱吊子,在網上找了一下只找到下面這個圖,就是類似這樣的,用煤爐小火煨著,幾個小時以後,那個湯是香噴噴的!!香飄屋外〜會引著旁邊的人不知不覺聞過來〜

    煨湯用的是排骨,比較有營養,用筒子骨也可以,但是油會厚一些,沒有排骨口感好。我們家都愛吃粉藕,地道的洪湖藕或者蔡甸藕在冬天味道真的很棒,在吃飯之前,先盛一大碗,吃肉喝湯,那個藕真的又粉又甜,好喝到想哭!!

    走遍中國,我再也沒有碰到哪裡比我們湖北更好喝的藕湯了,沒有比我們湖北更好吃的蓮蓬了……冬天喝一季藕湯,夏天吃一季蓮蓬,我就是這麼過的。

    二、吃年飯

    因為親戚朋友非常多,到了臘月二十幾的時候,我們就會分批吃年飯。

    比如了,臘月二十七,姨媽家吃,臘月二十八,伯伯家吃,臘月二十九,姑姑家吃,大家三十,爸媽家吃……等等等等。

    於是,那很多天,必須是在到處吃年飯當中度過的。。

    準備年飯一般要好幾天,許多要煎煮炒炸的菜,家庭主婦都要做成半成品,吃年飯那一天的清早,桌子上已經堆滿了一桌子的半成品,然後就會全家一起動手開工了。

    必須有的菜,例如炸春捲、炸藕夾。春捲一般是用地菜包的,在過年的時候會炸春捲吃。

    還有,媽媽會做“十行菜”。把黃花菜、筍子、千張、粉條、胡蘿蔔絲等等的炒到一起。

    一定還會有元子(魚丸或肉丸)和整條魚!以前丸子都是手工做的,伯伯們說手工做的好吃,但是現在老人們上了年齡,還堅持手工做的人越來越少了。

    年飯有時也會包餃子。我從5歲起就跟著媽媽學會了包餃子,會擀皮,和餡,包得很好看。手工餃子的味道足以秒殺那些超市的速凍餃子,這導致我到現在都吃不下速凍餃子。

    三、過早

    過早是我們武漢人的獨特文化,想當年,很多人拿著早餐一邊走一邊吃,當然現在這樣的人沒有以前多了,但是在大街上的小吃店,坐在路邊過早的人還是很多的啊!

    想想看,下個樓找個早餐店,我就可以輕鬆翻早餐的牌子了。就拿單位食堂來說好了,熱乾麵、榨菜肉絲粉、蕃茄雞蛋粉、牛肉粉、魚丸粉、刀削麵、炸面窩、粑粑、豆腐腦、豆漿、雞蛋餅、千層餅、牛肉包、醃菜包、肉包、窩窩頭、紅薯、玉米……以上這些大家還覺得種類太少了好嗎?

    只有當我們去到外地的時候,才知道武漢早餐的選擇是多麼幸福啊……

    (白露:武漢土生土長的整理師〜)

  • 8 # 傲嬌魏爸比

    座標成都。

    1.成都人的每一個週末都不容浪費。

    成都人喜歡耍是出了名的。春天,只要稍微有點兒烘烘兒太陽,成都人就愛跑出去,來上一杯應季鮮爽的綠茶,坐在菜籽花、桃花、杏花、櫻花當中,就這樣打發一整天。

    夏天一到,各種新鮮水果吃都吃不過來。5月去簡陽、西昌摘櫻桃,6月去汶川摘車釐子、去龍泉摘桃子,7月去金堂摘葡萄、去大邑摘藍莓,跑一趟都江堰,還能收穫滿滿一筐獼猴桃。

    秋天是看黃葉的季節,工作日上下班路上賞銀杏,到了週末就往山裡跑,一腳油門轟到米亞羅去看紅葉,在各種赤橙黃綠中尋找秋色。

    冬天就是四處找溫泉,花水灣、峨眉山、古爾溝,彷彿一年的乏力都隨蒸氣消散!一年四季,成都人總有理由開起車往外跑,原則就是絕不浪費任何一個週末!

    2.在成都,有一種風景叫:推窗見雪山

    毫不誇張地說,“窗含西嶺千秋雪”,是成都真實的盛世美顏。很多人都把雪山當作深藏於心的神往之地,而在成都,推窗見雪山也許在一個清晨就能實現。

    成都並不是唯一可以在城市看到雪山的大城市,比如烏魯木齊可看博格達峰,綿陽也可以看龍門山,尼泊爾、伊朗也有不少看雪山的城市,但要論能看到7000米級雪山的千萬人口級特大城市,成都堪稱全球唯一。

    成都西邊是川西高原綿延不盡的群山,成都可見的雪山,也集中在這片縱貫南北的橫斷山脈。為此,成都也誕生了一群特殊的“追峰”人,每當天氣晴好,他們就會早早架起相機,為我們記錄在成都遙望雪山的美好瞬間。2017年6月5日,一張在成都望見蜀山之王貢嘎山的美圖,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也將成都能看到6000米以上級雪山的記錄,重新整理到7000米級!看!夠不夠震撼?!

    3.成都出太陽就像過年

    為什麼出太陽對成都人而言這麼稀罕?

    在人教版初中一年級地理課本上,有這樣一道經典題目:“四川盆地是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少的地區,其原因是:

    A. 多陰雨天氣;B.緯度低;C.地勢高;D.白晝短

    答案是——A。四川盆地降水豐富,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散發,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多,導致陰天、霧天較多,從而造成日照時間短、強度弱。

    四川盆地全年日照時數為1000~1400h,在每平方米麵積上一年內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為3344~4190 MJ,是中國境內太陽能資源最少的,為太陽輻射接受總量五類地區,大概只相當於甘肅、寧夏這些一類地區的一半還不到。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載:“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可見四川地區多雨少陽,在唐代就已聞名。這也無怪乎成都人為啥一放假就愛往海邊跑了。

    4.成都一下雪就像過年

  • 9 # 青衫客

    "走咯,去喝老爸茶。”在海口,你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招呼。喝老爸茶,是海口人必不可少的休閒方式。

    喝老爸茶的時間不限,可以是早晨,也可以是午後。幾位好友往桌邊一坐,點上一壺綠茶或者紅茶,來盤點心,便神侃起來。只要你願意,可以從早上喝到下午,開水無限量供應。點心起初大多為包子、饅頭,後來種類越來越豐富,烙玉米餅、南瓜餅、意粑、雞屎藤、蛋糕、蒸芋頭、地瓜糖水等等。

    喝茶自然要到茶館。前幾年,老爸茶店遍佈海口大街小巷,後來鋪面租金水漲船高,普通的老爸茶店很多關門歇業,能堅持下來的,店面也進行了裝潢,不再像以前那麼簡陋了。

    講碼,也算是海南特有的一種現象。前兩年一位四川朋友剛來海南那會,天天坐公交車經過海墾農貿市場,天天見市場附近圍著一群群人。她十分納悶,又沒有看到有賣菜的,那麼多人圍在那裡幹嘛?後來一問海南本地的朋友,才知道那是在講碼。

    海南人喜歡買彩票,尤其喜歡買七星彩。很多人相信,中獎號碼是可以研究出規律來的,於是在開獎前後,許多人拿著一張圖紙研究彩票走勢。還有一些講師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吸引大家來買他的預測中獎號碼。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30多萬人湧向海口府城,去參加熱鬧非凡的“換花節”活動。“換花節”源於唐朝出現的“換香節”,後來出於安全考慮,政府提倡將香燭更換為鮮花。人們交換手中的鮮花,同時給對方送上祝福。在“換花節”當天,還舉行“裝馬匹”巡遊活動,人們穿上古裝,扮成古代的名人,在街上巡遊。

  • 10 # 齊昂格先生

    在老家,有“扒龍船”的習俗。有“五年一中扒,十年一大扒”的講究。逢“戊”必扒。按照干支紀年天干配地支,60年中有6個戊年,逢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都要舉行一次扒龍船大競賽。凡是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扒龍船,比如興安縣的溶江鎮,靈川縣的甘棠江、花江沿岸的村莊,以及桂林市區灕江、桃花江沿岸,和陽朔、平樂、全州等地的沿河村屯。

    從前,端午扒龍船的習俗活動,要持續多半年,其間有起鼓、伐木、坐殿、遊村、拜廟、起水、下水、採青、出遊、走親、收兵等內容。

    扒龍船必然要唱歌。在桂林,有大河(灕江)龍船歌,還有小河(桃花江)龍船歌。在同一座城市裡,有兩套各具特色的龍船歌並存,就全國來說也不多見。

    為啥會有這樣的民俗,我也請教過相關人士,他們介紹說,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大旅行家徐霞客來到桂林,《徐霞客遊記》記錄下了他的桂林端午見聞。“初五日,是為端陽節。晨起,雨大注……”看來,那時候的天氣與今天頗為相似。“舟人各以小艇私棹于山下,鼉鼓雷殷,回波雪湧,殊方同俗,聊資憑弔,不覺再熱。”

    還記得小時候在灕江兩岸看賽龍舟的熱鬧,“咚咚鏘……”快節奏的划龍舟鼓點響起,參賽隊員們奮臂揮槳,一葉葉龍舟劈波斬浪,在江面上飛濺起朵朵浪花,兩岸觀眾不停地擂鼓吶喊。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號子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響徹數公里,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這些年市裡的賽龍舟專案少了,但興安等地都有,趁著放假,一家老小出門遊玩,再去看看龍舟湊湊熱鬧,想來也是一件十分有興致的事情。

  • 11 # 大餅衛星

    說起家鄉的生活習俗,竟不禁想起很多兒時的美好,那時候生活很簡單,習俗保留還算完好,如今倒是一切從簡,少了很多美好。

    那時候,對於小孩子來說,過年是最快樂的事了。臘月開始,母親就要張羅著打掃房屋,用雞毛撣子撣掉灰塵,再用“白灰”粉刷,那時候特別喜歡聞溼溼的白灰味道,還要趁著母親不注意,伸出舌頭去牆上舔幾下。

    除了打掃屋子,還要“炸麻花/個蛋子”,住的近的街坊四鄰來到一家,幫忙“搓麻花”、“捏個蛋子”,然後放在油鍋裡炸。撈出那黃澄澄的麻花個蛋子,我肯定是第一個品嚐。母親說,過年必須得動“油星”,這象徵著一年都能紅紅火火。

    父親買很多年貨回來,紅棗、黑棗、花生、瓜子和糖,這都是必須要買的,母親愛吃“柿餅”,我愛吃“果丹皮”,這是也是一定要買的。除了這些吃食,最令我高興的,當屬新衣服了。爸爸母親買不買我是從不關心的,只記得我總是有那麼一身新衣服,是母親幫我精心挑選得。我盼啊盼啊,就盼著臘月二十八那天,穿上我的新衣服。太早了,母親是不讓穿的,她說小孩子穿衣服不留心,弄髒了在新年穿就不好看了,我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

    臘月二十六或者二十九,父親一大早起來就要貼對聯和窗花了,無論多冷,我都要和父親一起到院子裡和他一起貼,幫他看是正是歪,有時候貼歪了,父親就打趣說,“歪點兒好,歪點兒沒人敢欺負。”

    除夕夜,我們的習俗叫做“接神”。一家人要到院子裡,父親除了放花炮,放大炮,放鞭炮,還要為我們用柴火“攏”上一大堆火,我們圍著火,烤啊烤,笑啊笑,母親還會說,紅紅火火,興興旺旺。那時候我雖年紀小,卻總是要去院子裡接神的,我覺得那是頂快樂的事。

    接完神,回到屋裡,大家都要吃點東西,母親說“嘴裡不能空”,我每次都要吃塊奶糖,倒是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吃東西。

    值得補充的還有,三十兒那天是不準洗頭洗衣服的。晚上吃的瓜子皮、糖紙等等,都要仍在地上,母親還不準掃。很有意思。

    如今,年是每年都要過的,年味兒卻一年比一年淡了,那些繁複的習俗,都從簡了,手機也成了一個重要的事物出現,人們也總是面對螢幕笑,面對面時卻越來越沉默了。

  • 12 # 學藝吧工作室

    我所在的天津市是一個文化複合型的城市,這裡土和洋,新和舊,雅和俗、現代和傳統互不干擾的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

    天津這個城市是中國近代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先後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是外國租界最多的城市。可以說天津在很早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進入。

    據我所知,原來生活天津租界裡的華人非富即貴,他們的孩子大都選擇去教會學校上學,英語是他們的必修課,長此以往,他們日常的生活無論是從穿裝打扮、行為舉止、飲食習慣都十分西華,形成了特有的租界文化。

    天津的另一個文化特點就是碼頭文化,碼頭文化多與勞苦大眾有關,這些人多數從事重體力勞動,每天圍著碼頭生活,天津人的依河而生的習慣也正由此顯得特別突出。最明顯的就是天津人好吃河海二鮮,每逢魚蝦上市季節,家家熬魚,吃海貨。天津有一個俗語“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其實,天津人的好多習慣都與吃有關,外地人只知道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其實包子在當年是上不了正式的宴席的,包子是典型的粗飯,拉洋車的、扛大包的這些普通勞動者,每天沒有固定時間吃飯,包子就成了最好的方便快餐,買幾個包子連面帶肉作為午餐晚餐。後來狗不理出名了,成為全國的知名餐飲,其實天津還有好幾個著名的包子鋪,石頭門坎素包,老永盛包子、陳傻子包子等這些包子的質量不比狗不理差。

    天津人另一個特點就是戀家。天津人是出了名的不愛動,上學在天津,工作在天津,結婚找物件找天津的,有了孩子,還得讓孩子留在身邊,由此看出來,天津人的家庭觀念特別強。天津男人愛做飯,這也是出了名的,去菜市場,經常看到五大三粗的漢子熟練地在菜攤前挑菜,男人做飯在天津可不算一個丟臉的事。

    天津人另一個明顯的習俗是體現在過年期間,天津人至今還堅持老祖宗傳下來的老例兒,什麼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友;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至今還在延續這些傳統。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吊錢,大街小巷紅紅火火。這是我在其他城市沒有見到過的。

    說了這麼多,如果有機會來天津可以近距離感受一下天津的文化習俗,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 13 # qiumin106956261

    廣州,也許是全中國最喜歡過節的地方,特別是傳統節日,而且每個節都過得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記得剛上班那會,紀委還沒嚴打小金庫,部門在每個節日都要給員工發兩百塊錢,對於我們這些1500元一月入職工資的小青年來說,過節那真是快樂啊。

    印象最深的是冬至,這個節在我們浙江老家從來沒過過。而廣東人是“冬大過年”,對這一天的看中甚至超過了春節。“幹冬溼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廣州人自小聽到大的諺語。為此,我專門去翻了下書,原來"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日“冬節”。 所以,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於現代的“春節”,只不過隨著曆法的變化,人們將一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要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

    嘆一聲,老說什麼廣州人沒文化,其實廣州人重視傳統,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

    還有一個特別的節日是重陽,在廣州,重陽的一大習俗是登高,“登高轉運”,透過是吃過晚飯後,開始登白雲山,買個風車,邊行邊轉運,一個晚上,白雲山可以有十萬人之眾。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廣州人春節的紅包,“利是”。廣東人春節一大風俗是 “逗利是”,即“討要紅包”的意思。從初一到十五,不僅小孩可以向長輩“逗利是”,同輩之間也興“派利是”,結婚的要向沒結婚的同輩派發“利是”。特別是開工日,“開工利是”,年輕人們組成大隊,浩浩蕩蕩逐層“掃樓”,發現“目標人物”,眾多同事一起上,就算不認識對方,都可以趁機討得紅包。仗著人多勢眾,還可以向領導連續要幾次利是。但廣州人的利是,一塊兩塊不算少,五塊十塊是常態,最緊要熱鬧!

  • 14 # 新華融媒新消費

    年跟兒了,年味也漸濃了。每年這個時候,大街小巷都擺出了很多好看的東西,最好看的是花花綠綠的貼畫,紅紅的對聯和那漂亮的窗花。 如今在很多大城市已很少能看到了。可是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依然擋不住那份時代的濃情和童年的記憶。我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剪紙是我們歷史生活最有特色最厚重的一幅圖卷。

    和林格爾剪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民族財富,也是和林格爾縣永久的地域特色和標記。和林格爾剪紙融匯了北方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藝術敘事風格,既體現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粗獷豪邁的風格氣質,也深受晉陝移民文化影響,大量運用隱喻象徵的語言表達民俗信仰內涵。融入濃濃的的生活氣息的剪紙,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個有著生命的畫面。你看那祈盼風調雨順的“連年有魚”、“鹿鶴同春”;有象徵吉祥的雲紋“哈木爾”;有表達男女情愛和生殖繁衍內涵的“扣碗”、“喜上梅(眉)梢”、“石榴”、“龍鳳”、“鷹抓兔”、“蛇盤兔”等;還有護佑家人平安的獅子、老虎、公雞。民間故事傳說和表現現實生活情感的題材也相當豐富。莊戶人家的姑娘、大娘都會剪紙,四季節令、婚喪嫁娶、刺繡底樣、窗花裝飾都離不開剪紙,剪紙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初一,人們剪窗花、頂棚花,正月十五燈籠上要貼剪紙,五月端午節婦女們剪公雞以示全家不受“五毒”之害。 鄉村女人出嫁,新房裡裝飾頂棚花“團圓富貴”、“富貴不斷頭”等,還有貼在房間各處的洞房喜花。在民間孩子有了病,要剪一串拉手娃娃,有的還剪紙神馬、老虎來招魂送病。在重大節日風俗中也有剪紙,如春節在窗戶、牆上貼佑護家人幸福、子孫安康、風調雨順的護人娃娃、龍戲魚、鷹踏兔、雲紋哈木爾等剪紙,還有春節寓意福壽祥瑞的剪紙掛箋,端午節剪虎、雞、葫蘆等圖騰物避邪求祥,如“對雞門神”等。在反映信仰禁忌中也有剪紙作品,如孩子生病為其治療病症而剪的拉手人人、紙人、紙馬、紙牛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今的和林格爾剪紙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讓這一瑰寶永放光芒!

  • 15 # 家居君李小編

    老北京人生活節儉,但是飲食很講究。我的北京親戚人家,每到立春總會惦記著吃春餅,而通常也只有在這個節氣,老一輩人才會做春餅。北京春餅吃起來有講究,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用餅把菜包起來,菜餡由醬肉、小肚兒、豆芽兒、菠菜、韭菜、韭黃、羊角蔥和甜麵醬調製成,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為的是吃個熱乎團圓勁兒。

    還有我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北京的很多老藝人,都會講到一種家常便飯,老北京炸醬麵。它由菜碼、炸醬拌麵條組成,講究點兒的光菜碼就有8種之多,色香味俱全。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裡也寫到,她家的早餐,一塊紅腐乳、一碗豆腐腦、一杯熱牛奶…就算生活比較苦的日子,也不能因此而失了體面。

    北京人好玩樂,日常生活豐富。老北京人講究養魚養鳥養蛐蛐,有種俗語形容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讓人印象很深的,幾個人圍成一圈踢毽兒,有說有笑,配合默契,既鍛鍊了身體,又社群友好,也是北京的街頭一景。

    在北京的公園裡,還時常可以見到抖空竹的中老年人,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俗稱響葫蘆,合著北京城的鴿哨聲,別有一番閒情雅趣。在冬日老城區的護城河邊,我就曾數次見到過穿著單衣的人在運動,還有老人在冬泳,身體那叫一個倍兒棒!

  • 16 # 閣樓上的密室

    我所在的城市是哈爾濱。一個多種文化融合的城市,一個是普通話最好,說話東北味不重的城市,一個包容的城市,一個還保持著東北老習俗的城市。

    先說說二人轉。一提二人轉都會想到遼寧,遼寧民間藝術團功不可沒。但作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二人轉,是不是一個城市民間習俗,還要看老百姓如何對待?你走在哈爾濱的很多早夜市或者小市場,很很多農民兄弟姐妹擺攤賣菜,依然有很多人拿個便攜裝置聽二人轉或看二人轉,作為消遣。這才是一個民間習俗的見證。哈爾濱很多城裡人和農民依然非常喜歡二人轉。

    再說東北大秧歌。從前過年那是從正月初一扭到正月十五,現在每年哈爾濱各區都有秧歌大賽。其實很多老年廣場舞都是秧歌演變的,還有很多廣場上專門扭秧歌的團隊。

    還有冬泳。很多人說是俄羅斯的習慣,哈爾濱現在每年的冬泳都有中俄選手交流,也許是從哪裡傳過來的,但確實有很多人有冬泳的習慣。冬泳者刨開松花江冰面在冰水裡暢遊,想想都酸爽。

    看冰燈,也算習俗吧。原來過春節的娛樂專案之一就是遊園看冰燈。現在的商業化越來越濃,加上各個社群小區冰燈雪雕普及,原來過年家裡還有教孩子自己做冰雕和冰燈的,現在雖然少但仍然有。哈爾濱冰燈已經發展成為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藝術。

    冬天室外吃冰棒。這是很多南方人不理解的,這麼冷的天干嘛要在外邊吃冰棒。我們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告訴你,主要是好吃,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冷風天,吃著香甜的冰棒,有種嚼冰吃雪的感覺不,那叫一個爽!

    一年四季喝啤酒,家家都會買紅腸。啤酒在國外是上不了桌飲料,在南方是桌上點綴的酒,在北方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哪個大姑娘小媳婦不能整兩瓶啤酒啊!還有吃紅腸的習慣,這裡說的俄式紅腸,裡面少不了大蒜,不建議在封閉的公共空間吃哦!例如飛機火車長途汽車,味道很重。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習俗,多交流體驗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兒。

  • 17 # 煒彤說

    要說哈爾濱和其他城市有什麼不一樣,可能就是刺骨的寒冷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哈爾濱冬天最有趣的就屬採冰節和開江節了,那場面,那陣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採冰節

    冰雪大世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可是你們知道那麼炫目的冰,是哪來的嗎?每年12月初,就要開始為冰雪大世界進行採冰了,在零下20 ℃的松花江江面上,身著東北傳統服飾的冰把頭與釆冰漢子們依次排開,敲著鑼鼓、喊著號子,冒著嚴寒到松花江江畔取冰。

    當然,採冰節是有說道的。祭祀用的豬頭、燒雞、烤鴨、饅頭和白酒通通少不了,要敬天、敬地、敬河神,是採冰者向江神表達今冬平安、收穫的祈願。

    開江節

    開江文化可追溯到一千年前,有點像電影裡出現的那種祭祀儀式,開江場面令人震撼。首先,人們會雙手撫摸開江冰、用開江水來淨手,以祈福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風調雨順。人們還會穿著傳統的漁獵服裝手拿薩滿鼓,跳起薩滿舞蹈,以此來祭拜慶祝開江,邊唱邊跳的同時,還會把今年打撈上來的最大的開江魚被放入鍋中燉煮,分給大家品嚐。

    如果你想買開江魚的話,三花五羅應有盡有。如果你是一個愛吃魚的人,那麼這裡是你的不二選擇。哈爾濱的開江魚都是特別肥美的,你可以來哈爾濱嚐嚐開江魚,雖然有點貴,但是很值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自卑害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