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凌寒影
-
2 # 等那一天75694119
這條路線是挺遠的,但是我覺得這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有人說怎麼不走西藏啊!首先不考慮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交通條件,以唐僧的身體條件來說,一路上坡走到西藏,估計半路上不是凍死就累死了,等走上青藏高原才發現前面還有座高不可攀的山要翻過去,估計他當時就原路返回了,比之西藏新疆那時人再少也比西藏多,吃飯問題應該好解決,再加之新疆大部分地區在貞觀初年屬於唐朝管轄,西域多國受唐朝影響,一路通達是必須的,而西藏長時間與唐處於勢均力敵的角度,不受唐管轄,取道於西藏無益難度更大。
-
3 # 一李
古代,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遊,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行前準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出行前問卜可以追溯到殷代,直到晉代,這也是人們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驟。到了明代,一批專門為出行準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遊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得更詳盡,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它們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蒐羅了一路途經的名勝古蹟,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準,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臺遊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Range Rover去了。
行李清單:行李寧多勿缺,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摺疊棋盤和中藥等。“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這些中藥,按照《千金要方》、《醫說》等眾多醫術的說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大多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作用。
資深驢友沈括“行李示範”:除以上物品,還有筆墨紙硯、酒器、茶盞、斧子、鋤頭、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壺)。
旅伴:攜帶家奴,或與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
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遊太湖時,僱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僕從。
住宿: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民宿大行其道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準。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傭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交通:走水路捨近求遠,馬或馬車不是誰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線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
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裡。
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里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準備。
我們最常見的“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鏢局”和“邸店”:出門在外行李怎麼辦,財產安全也有辦法
旅行路上艱險不斷,明朝時出現了鏢局,為商旅護航,價格不菲,惠顧者多為運貨商人。
到達目的地,再隨身攜帶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儲貨納客的場所,相當於“倉庫”,被稱為“邸店”或“傳舍”。唐代還有專為客人保管錢幣的“櫃坊”。
古會玩:下棋作畫寫詩,古人遊浪漫風雅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遊,還要遊得雅,遊得巧。古琴、圍棋、紙墨筆硯,甚至還有歌姬,都成了隨身攜帶的遊具,與景緻相互應和,增加旅行的樂趣。
酒菜伺候:酒肆食店雖興起,食物炊具有備無患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徐霞客包中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
4 # 時說新語
1.那會沒有GPS 導航,唐僧的車上沒有安裝!
2.這個漢朝的張騫有關,因為他只開闢了這條航線!
3.這條路線補給可以有保障!
-
5 # 豆子人民藝術家
玄奘走的是繞,但是絕不是因為無知啊,反而是現在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比玄奘聰明,實際上就是啥都不懂。我們看前面給的地圖也能知道,在國內,玄奘走的是:西安——天水——蘭州——武威——嘉峪關——……,為啥不走其他道呢?
因為走不過去啊!只要往西走,就沒辦法繞過天水、蘭州、武威,在崇山峻嶺之間,唯有這一路平坦:
其他路線一片茫茫大山,會死人的:
當然路線不止這一條,但幾乎所有路線都是繞路的。除了高山,還有政治因素不得不考慮。就好比你要西去,路線裡有ISIS,你難道不會繞著走麼?我們往大了看,也會發現玄奘是繞著高山群走的:
這條路線是玄奘自己摸索的麼?
玄奘沒那麼笨,這條路是華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主要路線,到了西域,再根據記錄往南走,就能到天竺。
中國到印度有三條路線。
1、玄奘走的路線。
2、南下到雲南,再從緬甸去印度。
3、走海路,漂洋過海去往印度。
玄奘絕不會選擇後面兩種,第三條更麻煩,危險更多。第二條也絕對不行,因為和小說、電視劇裡不一樣的是,玄奘一開始決心去天竺,是偷渡過去的,一直要躲著官兵,也沒什麼官牒。到沙漠有唐朝的瞭望臺,差點被官兵射死。
往西走西域之路,人煙稀少,尚可以躲避鋒芒。往南走,全都是州縣,根本過不去,會暴露。
-
6 # 飛翔的鯽魚
玄奘(唐僧)走的是更為成熟的絲綢之路來到天竺。且西域到中亞在當時已經可以說唐人輕車熟路,在中亞地區印度這地方也很有名氣,自然去印度的路更好走。如果你說為什麼不走雲南什麼什麼方向,只能說在唐初吐蕃和雲南等地還未被唐實際控制,且路途險惡,環境惡劣。直到宋開始甚至明清時代才漸漸走出“茶馬古道”這樣一條通往緬甸印度的險路。
最後再說說印度,印度自古只有宗教沒有歷史,以至於現在印度史學家都還要參照玄奘當時隨手隨便寫的日記(其實就是大唐西域記)來重建歷史。不愧一代高僧,阿彌陀佛!
-
7 # 智行合一
玄奘不是像哥倫布那樣的冒險家。他有自己的目標西行取經,也知道自己取經要經過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就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被記載在中國的佛教典籍和史書中。玄奘西行取經不過是佛教東行傳法的路線回溯。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一般認為主要是由西域的傳入路線。
印度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幾乎都是走的西域一線,所經正是古絲綢之路的路線。這一線又分為兩路,一是南路,二是北路。南路自東向西,從敦煌出發,西行到鄯善國(今新疆若羌),沿沙漠南緣、崑崙山北麓行進,過於闐(今新疆和田),再折向西北方向的莎車,越過蔥嶺,由此往西可至大月支、安息(今伊朗)等國,往南可入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及天竺境內。這一路的中心是于闐國。北路自東向西,也由敦煌出發,到玉門關再折向北,經伊吾(今哈密),西行至高昌(今吐魯番);或從敦煌西進至Murano國(今羅布淖爾西北),折向北也到高昌。自高昌西行,經焉夷(今焉耆)、龜茲(今庫車)、疏勒(今喀什),越過蔥嶺而至大宛(今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河以北,鹹海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大片地區,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以及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的部分地區)等國。往西南,可至大月支、罽賓等國。龜茲是這一路的中心。沿這兩條路線進入中國的早期來華僧人中,有安息國的安世高、大月支國的支婁迦讖、天竺僧曇柯迦羅、康僧鎧等人。鳩摩羅什走的是北路。中土西行求法高僧也多走這兩條路線,法顯先是走南路,到鄯善國時又折向北,到北路上的焉夷國,再往南穿過大沙漠,到達于闐,仍走上南路。
這兩條線路,都在天山南麓,因而也稱為天山南路,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一條天山北路,從東向西,自哈密出發,沿天山北麓而行。玄奘曾走過天山北路。
-
8 # 路衛兵
經西藏去印度的路確實近很多,而且在張騫之前就有人走過,將四川的邛竹杖和土蘆布運到大夏去賣,不過那屬於民間小路,並非官道——張騫回來不說都沒人知道,後來漢武帝想開闢這條路也沒成功。而作為官道的唐蕃古道,是吐蕃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在公元634年遣使來唐之後——特別是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之後才暢通的。玄奘西遊是627年,此時唐蕃尚未建立外交關係。
而且,唐初的出入境管理非常嚴格,所有人都得辦簽證(過所),玄奘申請了好幾次都沒批,最後還是偷渡出去的,這還是去與中原友好的西域諸國,更何況那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的吐蕃呢。那麼玄奘可不可以走民間小路呢?也不行,彼時正值吐蕃動盪期,松贊干布尚未統一政權,風險大,阻礙也會很多。
有人說玄奘不走近路是沒有精確的地圖,其實不然。牧童遙指杏花村,只要大概方向錯不了就行,真走的話你有高德導航也白搭,那時根本沒修路也沒路標啊,得自己摸索才行。不過那運竹杖的能過去玄奘自然也能過去,所以這個不是重點。至於道路崎嶇、高原反應、高山仰止就更不是理由了,天山、帕米爾那邊也一樣,又不是非得翻越珠穆朗瑪。
所以,玄奘捨近求遠不為別的,就是此路不通!
實際上玄奘選擇的是彼時最成熟的一條線路,張騫之後中原和西域往來頻繁,既有跡可循,也少不了商旅為伴。而且,沿途國家雖多,卻也並不見得有多兇險。彼時西域佛教盛行,多數國家都信奉佛教,國內建有許多伽藍(寺院),僧眾甚多,好多國王還都是忠誠信徒,對玄奘那是熱烈歡迎,高規格接待,生怕有所怠慢。玄奘不用費心找旅館,還可以免費吃齋,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比如在龜茲就呆了兩個月,何樂而不為呢。
最慷慨的是高昌國王麴文泰,臨行前為玄奘準備了三十套法衣,無數雙保暖手套、鞋襪,還有防風沙的面罩,以及夠玄奘花二十年的盤纏——包括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此外還給玄奘配備了30匹馬、25個壯勞力,另有4個專門服侍的小沙彌。這排場,比慄特人的商隊還要大。有馬騎有人攙著,有禦寒的衣物和足夠的盤纏,這些都是玄奘得以順利前行的必要保障。
麴文泰還給沿途24個國家分別寫了國書,並附送大綾一匹,交代他們對玄奘放行、照顧,並派殿中侍御史歡信護送玄奘翻越天山、帕米爾一直到西突厥可汗的帳衙。西突厥可汗也給了玄奘許多盤纏,還專門派了一個精通各國語言的翻譯隨行,解決了玄奘此行的語言障礙問題。
可以說,沒有沿途國家和僧侶同行的幫助,玄奘不可能走得那麼順。而且,玄奘行走也必須沿著國家或綠洲城市的路線走,該繞遠得繞遠,否則沒有休息的驛站不說也無法獲得通關文牒,不是哪裡近就走哪裡。所謂的近只是相對的,好走、暢通才是王道。
-
9 # 一號風手
圖二
看了這兩幅地圖你就知道為什麼要繞路了。你以為唐師傅是傻愣啊,不懂走近路啊!關鍵是近路能走不。
-
10 # 黃帥
在今天的科技和交通條件下,翻越青藏高原去印度尚且不是件輕鬆的事,在玄奘那個年代,越過雪山高原比登天還難!
你以為玄奘取經是這樣的:
其實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好吧,言歸正傳——貞觀元年(627年)玄奘請求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直到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歲的玄奘才開始了漫漫西行路。
從地圖來看,玄奘經過的地區有中國西北(為了方便理解,只寫今天的地名)的吐魯番、庫車、喀什,以及中西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和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地。這樣一條道路,在今天看來似乎並不好走,但在當時,卻是無數僧侶、商人用生命他出來的一條生路。按照前人走過的路,雖然也花費不少時間,確實相對最安全的。
一方面,絲綢之路一帶有完整的驛站系統,能為玄奘法師西行提供補給,到了國外,那些國家對新崛起的唐王朝既好奇又畏懼,玄奘經過各國,也是瞭解異國文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除了自然條件惡劣,當時青藏高原上的統一國家吐蕃剛誕生不就,和唐朝還沒有什麼官方來往。玄奘這時候經過吐蕃地帶,毫無安全保障,被當地人隨意抓取或者殺掉,都是有可能的事。如果真這樣,也就談不上什麼取經大業了。
玄奘顯然沒這麼傻,寧可多走一些路,轉一個大圈,也不會深入險境的。這可能和一些人對冒險者的理解有不同,探險家並非一味只有勇敢,而是在審時度勢下做出最勇敢地選擇,既然這條路幾乎是死路,玄奘根本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因此,玄奘走的路雖然遠了點,但是當時最合適的、最安全的一條路。
-
11 # 王朝的廢墟
西南抄近道明顯是不可能的,雖然根據歷史的記載,從四川到印度肯定是能走過去的,比如張騫在中亞發現了產於四川的棉布和竹仗,比如秦王破陣樂傳到了印度,但究竟是透過什麼線路傳遞的,沒人說得清楚。反正在宋朝之前,中國官方似乎就沒有開通一條從西南地區到達印度的道路來,比如漢武帝就曾經為了找這條路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經略西南夷”活動,但結果卻無疾而終。
所以讓玄奘走這條路線,無疑是增加了他的難度,極有可能便迷失在了西南地區的茫茫深山之中。當然玄奘可以走西藏進入印度,這條路在當時是存在的,只是當時唐朝和吐蕃不是很好的關係,加大了他取經的風險。而且高海拔地區,玄奘的身體未必承受的了。
所以他只能繞道走絲綢之路,況且之前又有很多高僧走過,還有隋朝人裴矩編的《西域圖記》指引,對於玄奘而言無疑是一條最為靠譜的道路了。當然走海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玄奘沒有獲批出國,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偷渡客,坐船隻會增加他失敗的風險,所以他也只能放棄了。
-
12 # 國關微見
首先,貼出玄奘西行印度的路線圖,玄奘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經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後進入中亞再向南走途徑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後達到印度,這樣看來確實是饒了一大圈,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以下玄奘為何繞路取經。
玄奘
由上圖可知,由長安進入印度最近的直線距離應該是穿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進入印度,但這條線路確實近,但是在今天內地進藏都十分困難,何況還要穿過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唐朝時唐與吐蕃不時發生戰爭,這條路絕不是明智之選,或許玄奘還未達到印度境內,就會因為道路曲折,戰亂而迷路或者取經未半而中道崩殂了,所以這條路行不通。
還有一條路,可以從長安南下,經四川雲南或者廣西進入越南,緬甸然後再向西走進入印度,這條線路同樣不可行。想想美軍對越作戰為何越陷越深,還不是因為越南山高林密,道路不平。進入緬甸就更不容易了,二戰時中國為開闢戰後補給線和戰場,派出中國遠征軍經緬甸進入英國,死傷無數,更別說是唐朝,所以同樣否掉。
最後說說為何選擇圖中的線路圖,早在漢武帝時期,為了聯合月氏(zhi 一聲)攻打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所以中國對經河西走廊向西訪問的歷史久遠,交流緊密,這是一條最佳路線,況且比玄奘早的法顯等人也是走的河西走廊這條西行線。
此外由於唐朝與西域諸國很多國家關係不是很好,玄奘西行取經不僅僅是為了取經,還要拜訪各國國王,積極傳播唐文化,加深彼此的瞭解,所以在些許路段上玄奘也因為拜訪國王而繞路,但總體來說不算繞路,換成其他人西行取經基本也是這條線路。
以上。
-
13 # 東西堂主
玄奘取經確實可以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除了直接向西,還可以向西南。不過那個時候西南山路居多,從長安到四川盆地首先就要翻閱秦嶺,這對於沒有隧道的年代是一個天然的阻隔。
除了這條路,那麼玄奘為什麼不走水路呢?
首先是水路的可行性。我們知道:玄奘出生在公元602年,唐朝建立是在618年。玄奘西行求法的時間,在他29歲左右,也就是在唐朝剛剛建立時間不長。這個時候,由隋沿襲下來的水路確實存在,比如揚州港、明州港(今寧波港)。
但它們主要的功能是屯兵和軍事運輸。而後來意義上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唐朝初年並沒有真正興起。比如我們知道的鑑真東渡,是在公元743年前後。這個時候。距離玄奘已經過去了將近150年。
或者換句話說:海上之絲綢之路的興起,和安史之亂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安史之亂,導致陸地交通受阻,才催生了海上絲綢之路。安史之亂髮生在玄宗年間,而玄奘西行是比他早很多的太宗年間。
其次是西行的可行性。眾所周知:唐朝是個胸襟廣闊的王朝。這期間來自西域的商人連同傳教者,絕大多數都是沿著陸地絲綢之路,自西向東來的。像基督教的聶斯脫裡派,就是大約在635年傳入長安,而摩尼教則是在大約694年傳入長安。
至於佛教更早,一直可以上溯到之前的漢朝。比如曾經的法顯,就是在公元四世紀已經走通了這條西行之路。這無疑是個很好的榜樣作用,同為佛教徒,玄奘不可能不知道。
最後,也像其他答主說的:玄奘這次西行實際上,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偷渡。偷渡的直接原因,是由天竺/印度來的僧人到達長安。玄奘得知了納蘭陀寺和戒賢法師,以及《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śāstra),所以更堅定了他求法的信心。在向太宗上陳情表未果之後,他才最終邁出西行之路。
回覆列表
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中國到印度一共有四條路。
第一條路:沿絲綢之路向西,從中亞進入印度,這是歷史上用得最多的一條路,東晉高僧法顯透過這種方法進入印度併成功取回真經,商旅也多走這條路,這條路久經考驗,道路條件比較好,成功率最高。玄奘採用的就是這條路。
第二條路,透過文成公主入藏的路到達拉薩,然後翻越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從地圖上看這是最近的一條路,但是可行性很低,到達拉薩需要走幾千裡幾乎沒有人探索過的無人區(而西域透過無人區的方法早已探索過),而且翻越喜馬拉雅山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從沒有中原人從這條路進入印度,充滿著未知的風險,成功的可能很渺茫。
第三條路,透過雲南地區經過現在緬甸進入印度,這只是理論上的一條路,雖然早在漢代就已經提出可能能進入印度,但是從沒有人實現過。而且當時的雲南地區由七個小國控制,又充滿雨林,危險性更大。
第四條路,法顯回來的路,也就是海路。但是玄奘並沒有足夠的經費坐船,中央政府由於姓李而支援道教,不會支援他去印度,因為沒有錢,所以,只能採取別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