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竹排江中游
-
2 # 江北陸遜
怎麼沒有啊?
朱載堉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
十二平均律的創始人,現代樂器的製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十二平均律理論被傳教士帶到了西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子朱載堉也隨之享譽歐洲。
朱載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這是一個吧。
再來一個:
朱耷,即八大山人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
這兩個都是明宗室,都是頂級的藝術家。夠格了吧
-
3 # 龍泉三尺輝
出了一個數學家,創造了十二平均律,據說這是鋼琴這樣的鍵盤樂器的數學理論基礎。或者說,沒有十二平均律的發現,就沒有鋼琴。
-
4 # 甘木人551
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1]。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通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
-
5 # 千壑君
提一個。
寧王 朱權 《神奇秘譜》。
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神奇秘譜是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古琴譜集,成書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現存最早的中國琴曲專集。書中所收63首琴曲是編者從當時『琴譜數家所裁者千有餘曲』中精選出來的,其中頗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名作。由於古代中國音樂不如其它文物那樣便於儲存,所以許多古曲不是失傳了,就是面目全非,因此古琴譜中儲存的古曲,被唐人認為『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古曲是總結前人音樂創作經驗,探索傳統音樂規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據。儘管近五百年來,有上百種古譜集中儲存了成千首傳曲,但比較起來,還是以《神奇秘譜》中儲存的古代音樂作品史料價值最高。
由於《神奇秘譜》的史料價值甚高,所以1956年影印出版以來,就受到國內外有識之士的推崇,一些久已絕響的古代名曲陸續從中發掘出來,不少動聽的旋律又重新吸引住當代聽眾。嵇康臨終後成為絕響的《廣陵散》,如今又恢復了它那鏗鏘的曲調。(注:《廣陵散》是一首具有戈矛殺伐氣息的琴曲,這在古琴曲中極為罕見)當今古琴界流行的《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都能從本書中找到它們的原版本。歷代吟詠的樂曲,也可以從書中找到其早期的音樂例項。
《神奇秘譜》全書共分三卷。上卷稱《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在各曲之前都寫有詳盡的題解,將琴曲的淵源演變情況和樂曲的表現內容作了介紹,段落、指法、音位也標寫的很清楚。此譜是研究古琴音樂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和史料價值。編者認為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他有意從當時傳曲中選擇了歷史價值較高的『太古』傳譜。如《廣陵散》是『世有二譜』。編者透過比較, 『以是譜為正,故取之』。又如宋代『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而編者則採用了『不分段數』的唐代傳譜。這些古譜當時已經無人傳授,所以編者未能為之點出句讀,其譜式和章法都儲存有更多的古代特徵。
中、下卷稱《霞外神品》,收四十八曲。這些傳譜是編者『昔所受之曲』,其中有源於漢代的《雉朝飛》、《楚歌》;有據晉代笛曲改編的《梅花三弄》,有傳自南北朝西曲民歌的《烏夜啼》,有唐代流行的《大胡笳》,還有南宋浙派名師郭沔(郭楚望)的《瀟湘水雲》、毛敏仲的《樵歌》等。這一部分作品曾經長期活躍於古代琴壇,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編者透過師承授受,具有實地演奏的體會,所以『俱有句點』,其譜式也與上卷多有不同。這兩卷命名為『霞外』,是因為宋代浙派有一部規模巨大的《紫霞洞琴譜》,收四百餘曲,在它的影響下,元代編有《霞外琴譜》一書。標為『霞外』,表示它直接淵源於共宋、元浙派,繼承了歷史上聲望最高的傳譜。
琴譜共收錄《遁世操》、《廣陵散》、《華胥引》、《古風操》、《高山》、《流水》、《陽春》、《玄默》、《招隱》、《酒狂》、《獲麟》、《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小胡笳》、《廣寒遊》、《梅花三弄》、《忘機》、《長清》、《短清》、《白雪》、《猗蘭》、《樵歌》、《烏夜啼》、《大胡笳》、《離騷》、《秋鴻》等六十三首琴曲。
-
6 # 石埡閒談
孤陋寡聞吧,舉例來說寧王朱權有多少人瞭解他的才華?他對音樂,戲曲,道教極有研究,他寫的《茶譜》是茶文化集大成者,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古琴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著道教名作《太清玉冊》等都很有見地。寧王也被稱為“琴王”,他對古琴製作及演奏藝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7 # 一貳一橙
有錢有閒不代表就能在藝術文化等領域打下一片江山,像唐宋詩、詞人,有多少是家裡沒得資助,只是靠著喜愛和天賦兩方面,創造出廣袤的唐詩宋詞天下。
由於朱元璋為後世子孫訂下的規矩,讓朱家子弟一出生就有官做,有錢拿,這也導致了很多人耽於享樂,荒廢學業,這一點包括後來的清朝也是一樣,八旗子弟兵入關猛如虎,結果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就頹了,搞到康熙皇帝平三藩時還是得依靠漢人的綠營兵。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但是很少不代表沒有,下面列舉三例:
一、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胞弟,建文年間被囚禁在南京,後開啟城門協助燕王入城,永樂繼位後恢復王爵。不同於哥哥們好戰的個性,為人好學,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作《元宮詞》百章,考察了在大饑荒時能用於裹腹充飢的植物野草四百多種,編輯成《救荒本草》一書。
橚好學,能詞賦,嘗作《元宮詞》百章。以國土夷曠,庶草蕃廡,考核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疏之,名《救荒本草》。闢東書堂以教世子,長史劉淳為之師。洪熙元年薨。朱橚其子朱有燉繼承父親文學功底,博學善書。二、朱高熾後裔、鄭王朱厚烷,嘉靖年間承襲鄭王爵位,由於嘉靖帝沉迷道教,不問正事,朱厚烷進呈“四箴”,上《演算連珠十章》,請求嘉靖不要迷通道教、大興土木,同時要慈悲為懷,不要為了那虛無縹緲的道術而大開殺戒,被嘉靖帝剝奪鄭王爵位,貶為庶人,囚禁於南京鳳陽。
三、朱厚烷之子朱載堉和其父一樣好學,不思享樂而重視科技,因父親被囚禁而發奮,建了一座破茅屋苦攻科學領域,十九年的時間使朱載堉成為精通樂律、數學、曆法的全面性人才。父親死後回到王府,依舊苦讀,所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等著作,經過計算和實驗,創造出了“新法密律”,這是音樂史上最早用等比級數平均劃分音律,系統闡明十二平均律理論的科學著作。
明年又上歷算歲差之法,及所著《樂律書》,考辨詳確,識者稱之。朱元璋雖然是窮苦人家出身,自身沒什麼文化,但也就因為這樣,使他更重視後世子孫的福利和文化修養,所以朱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為滿清兩百多年的“去朱化”,以及這些科學藝術的成就都是比較高深和偏門,除了專門領域的人才之外,是不入老百姓法耳的,故在民間的流傳度不高,我們也較少知道。
就像現在的科學家和演員一樣,像咱們老百姓,對科學家雖然敬重,可要說起他們的科學理論來都是一知半解,可要說到演員們的八卦,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能聊兩句,這不是什麼怪事,而是民間對其的宣傳和接受程度不同而已。
-
8 # 天天一油
錯!大錯!特錯!
十二平均率發善者,八大山人均為一代宗師,皆朱明王室子弟。還出了一個愛好木匠活的黃帝他們可是藝術大家喲!
-
9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那位精通木工傢俱製作的皇帝朱由校就是明代的魯班。
朱由校在木匠藝術製作工藝水平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
10 # 空談客
明朝是中國無為而治的王朝,皇帝無所事事,官員散懶無政,百姓安居樂業,工商業空前發達,民俗文化相當豐富,海上漁民商貿頻繁,資本主義萌芽茁壯成長。若非遭遇極端天氣,導致天災人禍,將是一個最了不起的時代!
-
11 # HuiNanHistory
你一定沒聽說過八大山人吧?
以前有個笑話是:八大山人到底是幾個人?
事實上,八大山人是一位晚明清初的著名書畫家,他名為朱耷,自號“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明朝宗室出身。明朝滅亡後,面對國破家亡,心情悲憤的他投身於僧道。
八大山人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就,繪畫風格極其鮮明,是一位很成熟的藝術家,堪稱一代宗師。
當然,八大山人的案例,只是用來反駁“卻沒有出來一個有名點的藝術家”這種絕對無知的話。
但這終歸是個案。明朝的藩王,從總體上看都是魚肉百姓的國家蛀蟲,等到明朝中期以來,宗室人口的膨脹已經讓明朝的財政捉襟見肘了。
不僅如此,明朝宗室還在地方上為非作歹。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魯王朱檀和他的王妃湯氏,因為想要煉丹藥長壽不老,就派王府親兵在封地捉拿了100個8歲以上的男童,把他們全都閹割掉了。
這些聞所未聞的惡事,都是明朝宗室做出來的。
總而言之,從整體上看明朝宗室都是廢物、蛀蟲,但是也有像八大山人這樣的藝術家。
-
12 # 旋風騎士長
宋朝倒是培養了一個藝術家,結果怎樣?把國家都搞垮了,我覺得皇族陪不培養藝術家倒沒關係,關鍵要懂政治,軍事什麼的。清朝培養了什麼,一群地主
-
13 # 音樂小妖
理想這個東西很是神奇,當我們無憂無慮的時候,總是給自己定下了無數的理想,但是當自己進入現實當中時,才發現,所謂的理想離自己太遠了,還是吃喝拉撒睡才是我們的根本。
也就是說所謂的理想,只是一些有錢有時間的閒人,才會產生的,並有可能實際產物。
哪麼明朝被富養了足足200多年的皇族,差不多幾十萬人口,這麼大的人口基數當中,為何沒有出現一個出名的藝術家之類的人才呢?
很多時候,所謂的文化藝術,除了需要辛勤的汗水之外,更需要一定的天賦。
就好像很多五音不全的小夥伴們一定要學習唱歌是一個道理,並非他們不努力,而是根本就分不清聲音好聽與否。
相信有很多的小夥伴有這樣的想法,明明跟自己一起去KTV的朋友唱的鬼哭狼嚎,但是人家卻自我感覺相當良好,時不時還來一句,假如我參加什麼中國好聲音,絕對能拿第一名的妄言。
說實話自己唱的怎麼樣,心裡沒點數嗎?其實在他們自己的耳朵當中,還真的感覺很不錯。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天賦很重要,大明王朝雖然養了自己的皇族200來年,並且更有幾十萬人口的數量,可是朱元璋的起點就是一個農民,所以自己後代當中,真正有藝術細脆的少之又少。
只是這些人都不太出名罷了,畢竟是皇族,所謂的名聲大多都是吹出來的,真正能留傳千古的東西可能真沒有。
而這些被當成豬一樣來養的皇族們,看似幾十萬人口的基數,可是因為藩王們的制度問題,這些皇族們既不能科舉,也不能經商。
說白了看似起點很高,實際上終點很短,這些人從出生就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就是在家裡等死。
沒有更多的生活閱歷,就沒有藝術上來的靈感,沒有過多的苦難,就不會產生藝術上面的昇華,這些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的無業遊民們,每天無所事事。
雖說可以會對某些事物產生更多的興趣,但也只是一時之興而已,因為沒有壓力,所以這樣的興趣並不長久,因為沒有壓力在後面鞭策他們。
就好像我們現代人一樣,如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可能就要努力去找工作了,或者說某些寫稿子的作者一樣,今天寫稿不努力,明天努力喝冷水。
所以說不努力不行,而明朝的這些皇族,他們努不努力,都被明朝當成豬一樣來養,每天的小生活過的很是愜意,衣食住行都不是用發愁。
就好像我們一些人每天都想著鍛鍊身體,可是因為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真正用來鍛鍊身體的時間很少很少。
也許只是飯後的一百步而已,跟哪些真正的在健身房裡,每天鍛鍊幾個小時的人,可就天差地別了,因為大家的出發點不一樣。
因為對於大明的皇族來說,藝術只是自己用來打發無聊的一種手段而已,好與壞,成功與否都不重要,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而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就是他的生命,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更國精彩,所以藝術上面的每一步都要走的小心翼翼。
所以說看似明朝的皇族被養了200年,並且還有幾十萬的休閒人口,可實際上這些人都已經被養廢了,因為藩王制度的問題,他們的未來已經被定格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就相當於走完了,所以他們最大的想法就是打發無聊的時候,而不是提升藝術的水平,這才是足足200年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出名的藝術家的主要原因。
-
14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明代的藩王們的數量,永樂年間,也只有127人。嘉靖八年,載籍的宗室共有8214人。嘉靖四十四年李春芳《宗藩條例》記載宗室人口為男性12270人,女性16600人,共計28840人。《明神宗實錄》中記載,萬曆23年(1595年),宗室總人口15.7萬。據《南明史》作者顧誠的推測,崇禎年間的宗室人口約在20萬左右。這些駐守在各自封地的皇子皇孫,應當在明代疆域上開枝散葉,充當保衛王朝的藩屏。但因實權被限,他們更像是大明王朝上的十萬“裝飾品”,不少藩王則寄情詩畫、書法,留下了不少藝術作品。
從英國藝術史家柯律格的視角進行審視
英國藝術史家柯律格研究了這一群十萬藩王,他們的生活如何?他們駐守封地時創造的藝術有何價值?這些都為我們理解明代的藩王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穎的切入點。
各地的藩王們的王宮建得美輪美奐,從宮殿廳堂的名稱到裝飾風格,再到琉璃瓦屋頂的使用和影壁牆上龍的主題,都是由太祖開國時親自詔定的。太祖說,諸王地位尊崇,冕服車旗儀仗僅下天子一等。帝國四海承平,只需要他們做一個象徵,皇家權力的象徵。
除了謀反,藩王們豈不是都無事可做了?也不盡然,柯律格在明朝的書法、繪畫、音樂和書籍出版這些藝文的世界裡發現了藩王們的身影。
一本出於明朝宗室畫家之手的畫史著作《畫史會要》,記述了那些傾心丹青繪事的藩王們:湘獻王畫兒童,遼簡王畫人物,衡陽王畫鷹,永寧王畫牡丹,寧靖王畫山水。當我們為宗室中出現這麼一撥職業化的畫家感到吃驚時,柯律格用他無懈可擊的“物質文化證據”,再一次呈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明朝有里程碑意義的三部重要法書集,1416年成書的《東書堂集古法帖》,1489年的《寶賢堂集古法帖》,1615年到1621年間問世的“肅府本”《淳化閣法帖》,都是由藩王們組織編寫的。這些彙編工程也吸收了文人參與,藉此形成的對古物的認識,在帝國範圍內更廣大的文人士子群體中傳播。同時,藩王府作為寫作資助者和出版者,扮演了明代文化傳播和複製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明代新生文化的滋生地。
對類似這種幫忙不添亂的文化行為,最高當局自是大力倡導的。明朝的政治架構中,所謂“武功”,已沒有各地的藩邸們什麼事兒,但帝國還是需要他們在“文治”上發揮餘熱。隨著皇子們長大後“之國”,或者大婚,皇宮中收藏的歷代法書名畫被分發到各地王宮中。從太祖開始,皇帝也經常把他們經過美化處理的肖像畫分送諸子。這些都是具象化了的文化權力,國家需要的是,藩王們把往昔的文化遺產傳播到範圍更大的地方,把這一文化權力在帝國全境傳遞並強化。
明朝的皇族後裔書畫家,氣質與眾不同!
1.八大山人
朱耷,號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他少年時就聰慧過人。在家庭的影響下,受過良好的文 學、藝術的薰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還能懸腕行書。朱耷從小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讀的是“四書五經”。少時的朱耷滿腔熱血,一心想透過科舉考試,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報效國家,但明朝的《國典》規定,明宗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朱耷放棄了爵位,以布衣身份應試,在大約十五歲那年便考取了秀才,這在眾多宗室王孫中無疑是一個創舉,贏得了族人和師長的稱讚。然而,正當他滿懷信心參加下一輪考試時,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來了滅頂之災。也正是這一年,朱耷的父親病逝,隨後他的妻兒也跟著相繼離世,國破家亡的殘酷事實,沉重地打擊了八大山人,更為嚴重的是,他這個末路王朝的子孫隨時都有著被殺頭的危險。為了躲避滅頂之災,朱耷隱姓埋名,遠逃江西奉新縣山中藏身。就這樣躲了三年,朱耷看明王朝大勢已去,復國無望,於清順治五年,在奉新縣耕香庵落髮為僧。到了三十六歲那年,朱耷棄僧入道,在南昌建立了青雲譜道院,並在此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從而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這段時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後來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一個關鍵時期。
朱耷的一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書畫作品,在詩、書、畫、印四個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三百年來,許多著名畫家如揚州 八怪、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等畫壇巨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齊白石曾說:“恨不前生三百年,願為八大山人鋪紙磨墨”。
2.石濤
石濤是明靖江王朱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圖稱監國失敗被唐王處死,若極由桂林逃到全州,在 湘山寺削髮為僧,改名石濤。石濤一生浪跡天涯,雲遊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黃山住了10年左右,結交畫家,後來到了江寧(南京)。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畫家。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傑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 “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其畫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淋漓酣暢,於氣勢豪放中寓靜穆之氣,面目獨具。書法工分隸,並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
東方百科藝術全書式的人物--朱載堉
朱載堉(1536-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卒諡端清,河南省懷慶府(今焦作沁陽市)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堉深受父親鄭恭王修德講學、布衣蔬食、能書能文、折節下士的影響,自幼儉樸敦本,聰穎好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恭王非罪削爵,被禁錮高牆。年僅15歲的朱載堉 ,篤學有至性,築土室於宮門外,開始了席蒿獨處的淡泊生活。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長歲月裡,朱載堉拜結賢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並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
經過多年研究,他先後寫出《瑟譜》、《樂律全書》、《律學新說》、《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辯惑》等一系列音樂理論著作。其中《律學新說》是一部不朽的音樂著作,影響最大。但當他在71歲時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獻給朝廷時,卻被朝廷束之高閣,未受到重視。
朱載堉的理論是世界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發明。
有意思的是明朝朱載堉用算盤可以算出2018年北京的高考數學題第4題,如下圖。
朱載堉越祖規,破故習,注重實踐 和實驗,一生刻苦求真,嘔心瀝血,共完成《律學新說》、《算學新說》、《嘉量算經》、《樂律全書》和《醒世詞》等20多部立說鉅著。他在珠算上進行開平方、開立方計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數列,首創十二平均律,提出了"異徑管說",設計並製造出弦準和律管;他創立"舞學",繪製了大量舞譜;他發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確地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還精確計算出迴歸年的長度什和水銀的比重。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器製造家、舞學家,他又是算學家、物理學家、天文曆法家,在美術、哲學、文學方面也有驚世的建樹。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早在明代,朱載 土育 就為中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
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因此,朱載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參考文獻:
1.趙柏田,諸王之屏:明代的皇家藝術與權力
-
15 # jl大道至簡
有啊,朱載堉就是,數學家,舞蹈,世界音律鼻祖等集一身,12平均律,現在鋼琴等各大樂器很多都用的是12平均律
-
16 # 二辻四畫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為子孫考慮的太過周全的人,他寫的《皇明祖訓》裡面不僅對親王、郡王、王子、王孫及公主、郡主等人每年的消費標準都制定得非常詳細,就連皇子皇孫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午睡都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
當然越是這樣安排的妥妥當當,其實效果越不好。不說明朝後期為了養這些皇室宗親耗費了大量的財政,對後世的這些皇室其實同樣也是約束。再龐大的財政體系也不夠養活這麼多的人,而且其中有大量級別很高的藩王(年俸為大米一萬石),這就導致了其中很多有著稀疏皇室血統的人,反而因為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做生意等來賺錢,反而出現了活活餓死的現象。
所以說,其實明朝皇室並不是個個衣食無憂,當然衣食無憂的還是佔大多數。不過一般而言,富養更多的是出哲學家,畢竟也只有他們有時間胡思亂想。而藝術真的是有天賦存在的,並不是說有錢有閒就能搞出藝術細胞來的。
明朝藩王中也不是沒有能人,其中有兩位王爺周王朱橚(su)和鄭王朱載堉,分別在植物學和音律學上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周王朱橚是皇二代,他是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不過說來也奇怪,這位周王不對權力感興趣,反而喜歡研究植物,並且經常遊山玩水去觀察各種植物。1389年朱橚擅自離開封地去鳳陽,結果被朱元璋以“棄其國”之罪流放到了雲南。
本來這是一件很不爽的事情,可到了朱橚這裡卻不是。他到了雲南後發現,因為這個地方天氣炎熱再加上瘴氣等自然因素,百姓很容易患病,可是因為缺醫少藥得不到治療。朱橚就請當時的名醫李佰牽頭,組織了數十位的醫學專家,編纂了《袖珍方》。為了讓醫書更翔實,朱橚經常跑到山裡卻採集、辨別各種植物。
1391年朱橚恢復爵位回到開封后,又將劉醇等學者召集起來,並撰寫出《普濟方》,該書共一百六十八卷,其中有方脈總論、針灸等一百餘門,收錄了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藥方。是當時前所未有的鴻篇鉅製。
又來因為饑荒時有百姓採吃植物充飢,結果誤食有毒植物。朱橚就萌生出要編寫可食用植物的醫書,來防止百姓誤食有毒植物。為了編纂這本《救荒本草》,朱橚經常試吃各種植物,有人勸他說太危險,可朱橚以神農氏嘗百草為榜樣,認為他一條命和眾多百姓的命比起來不算什麼。後來這本書漂洋過海傳到日本,被日本學者驚歎為“別書所無,此書皆有。”
一百多年後,明朝皇室又出了一個更不慕王位的王爺朱載堉。其實稱他為王爺有點問題,因為他沒當成王爺,本該是他繼承王位,可他卻七疏讓國,辭爵歸裡,潛心著書,壓根不把王位當回事。
這位朱載堉,首創了舉世公認的“新法密律”,也就是近代通用的“十二平均律”,為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一生刻苦求真,嘔心瀝血,共完成《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算學新說》等一系列作品,中外學者都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也因此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堉在數學、計量學、天文曆法等多個領域都有傑出表現,比如他利用珠算進行開平方,研究出了數列等式,是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數列的首項、末項和項數。在計量學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計算公式,精確測定了水銀密度。在天文曆法上,他求出了計算迴歸年長度值的公式,要知道這是他在1554年算的,與今天計算的結果只差17秒鐘。
這樣一個集樂律學家、音樂家、曆法家、物理學家、算學家於一身的朱載堉,絕對稱得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不過相對於李時珍、徐霞客等人的名聲,朱載堉在中國卻聲名不顯。
-
17 # 豹眼看歷史
豹眼不懂藝術,更不懂藝術家是如何修煉而成的。但感覺絕非是有錢有閒,就能成為藝術家。豹眼一向認為藝術靠得是天分,還需要勤奮。沒有天分,再努力也沒用,最多是個工匠,成不了藝術家。
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及孩子看到做個明星,既賺錢也出名,勒緊褲腰帶,也讓孩子學藝。他們可能會成為明星,名利雙收,但很難成為藝術家。
再如,許多退休老幹部,都在寫書法,有些還一字難求,標價不菲。豹眼斷定,恐怕幾乎沒人會成為真正的書法家,無論有多少人去吹捧。
作為明朝皇族,有足夠的財力和時間學習、研究藝術,但藝術人才的確沒有如井噴出現。但也絕非像題主所說,沒有出現一個有點名氣的藝術家。
究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的因素:
第一,老朱家缺乏藝術家的細胞,也就是說沒有那根筋。
遺傳是成為藝術家最重要的因素,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壓抑不住的。如果有這個基因,必定會有這個愛好,縱然不能成為主業,但起碼會作為提升個人素養的手段。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並不必然沒有藝術細胞。許多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後代,也曾經出現過大藝術家。他們是具備藝術基因,但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一旦具備了條件,就會脫穎而出。但朱元璋的後代恐怕不是這個情況,最大的可能從祖上就缺少這根筋。
這一點,或許是豹眼瞎琢磨。
第二,作為皇室家族,最重要的工作是從政,掌握治國理政的才能。培養的目標及其愛好,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朱元璋第五個兒子朱橚,是個標準的皇二代,從小卻對權力不感興趣,一心喜歡研究植物。對於遊山玩水,各種花草植物特別來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擅自離開開封跑到了鳳陽去野遊,被朱元璋知道後,以“棄其國”之罪,流放到了雲南。
朱橚到了雲南,不僅沒有不爽,卻好比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發現了以前從沒有見識過的熱帶、亞熱帶植物,那個興奮勁就不用說了。
但由於當地氣候炎熱、瘴氣嚴重,百姓很容易患病,因缺少醫藥得不到治療。朱橚就組織了數十位醫學專家,編纂了《袖珍方》,為百姓解決救治問題。他經常進入深山老林,採集、辨別各種植物,尋找各種草藥。
朱橚恢復爵位回到開封以後,又組織劉醇等學者,撰寫《普濟方》,共一百六十八卷,收錄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藥方,是當時前所未有的鴻篇鉅著。
這一事例說明,作為皇室宗族,主要就是從政,其他的一切都是旁門左道。即便是醫藥學,那也是賤業,更不必說藝術類的東西了。
這或許是明朝皇室宗族沒有出現許多藝術家的根本原因。
有遺傳就會有變異,老朱家缺乏藝術細胞,也不提倡、注重藝術才能的培養和挖掘,,但總有一些特例。
明朝開國一百多年後,明皇室出了一位王爺朱載堉。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人 ,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
朱載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鄭藩王第六代世子。
1591年,鄭王朱厚烷去世,作為世子的朱載堉本該繼承王位,但他卻七疏讓國,辭爵歸裡,潛心攻讀音律、歷算,越祖規、破故習,嘔心瀝血,一生完成了《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辯惑》、《算學新說》、《瑟譜》等著作。
朱載堉的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他與郭沫若一起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堉作為著名的律學家和音樂家,稱得上是藝術大家。
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統託,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
作為朱元璋的後裔,還有個牛人朱耷。
說到朱耷,或許有些陌生,但“八大山人”就名氣大許多了。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亡,大明朝滅亡。此時,朱耷不到二十歲,他削髮為僧,後改通道教,住在南昌青雲譜道院。
朱耷擅長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毫無爭議,是藝術大家。儘管他是明末清初的名家,但也是明朝皇室子孫。
朱耷一生坎坷,曾經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之後,他選擇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
朱耷的一幅《竹石鴛鴦》立軸畫作,曾經拍賣出1.187億的價格,可見其藝術成就。
從朱耷的人生經歷來看,老朱家也不一定就是缺乏藝術細胞,更可能教育的目的不同。
在明朝滅亡後,朱氏皇族失去了特權,沒有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其子孫反而是激發了卓越的藝術才能。
因此,在豹眼看來,作為大明朝二百多年曆史,有幾十、上百萬皇族貴胄,沒有出現更多藝術家,主要原因還是教育目的不同。作為皇室貴族,首要的是保住老朱家的江山基業,對於藝術之類的東西,都是旁門左道的賤業、邪術,是嚴格禁止學習的。就是詩詞歌賦等文學也是被壓制的。沒有出現更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完全在於教育。這個符合封建制度下人才的一般標準和定義,並不足為怪。
-
18 # 老陳收藏鑑賞
皇家佔有全國財富,收藏很多,受教育水平也高,本來是可以出很多文人畫家的,只是養尊處優沒有那麼勤奮,所以沒像清朝皇帝家出現那麼多文人。
但也不是沒有,老陳對字畫收藏市場研究多年,看到過明代皇族還是有才子的。
成化帝作畫水平就很不錯。《一團和氣圖》是成化帝朱見深的工筆人物,上面看得出三個人臉,教化大臣不要窩裡鬥。
成化帝的戀母情結在子母雞圖中也變現出來了。
這個圖比據說按它做出來的雞缸杯畫得好多了。
等到大明王朝被推翻,皇子皇孫們腦袋不保,衣食成憂時,倒是出了八大山人和石濤兩位大畫家。這兩位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就不說了。
-
1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這話說的,就跟個廢話一樣。明朝歷史上朱元璋的子嗣無數,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大家要明白一點,任何一個藝術家的評判都是在人數上累加下來的,只要人數足夠多,挑選出幾個藝術家還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的五子,偉大的醫學家如果說醫學家,大家最先能想到的是哪兩個人呢?李時珍和華佗對不對?
為什麼能夠想到李時珍和華佗呢?因為華佗曾經救治過很多很多的人,李時珍寫過本草綱目,他們兩個人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講的一個人,他和李時珍相差不大,因為他也寫了一本書叫做救荒本草。
他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5個兒子朱橚,鑑於這個字實在是太難寫了,我們就一直稱呼他為朱元璋的第5個兒子好了。
這個兒子非常的倒黴,倒黴就倒黴在建文皇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就開始囚禁他了。
因為一直被囚禁,所以第5個兒子閒著沒事幹就開始寫詩、寫詞,慢慢的寫下了《元宮詞》百章。
別的不說,單純的就這玩意兒就足以讓他流芳百世,因為這個東西記載的太過於罕見了。
再加上這個孩子不爭名不奪利,疼愛百姓,對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再後來又因為大饑荒時期用來果腹的各種植物吃的太多了,慢慢的發現有一些植物,其實它們是可以吃的,有一些植物或許都能夠當作藥材,於是就寫下了救荒本草這本書。
朱厚烷之子朱載堉同樣的這個名字好像也很長很長,而且特別複雜,咱們按照之前的規矩,繼續來說朱家子嗣。
這一個人非常厲害,厲害到什麼地步呢?他從來不會享受安樂,也不會去想著自己的幾個媳婦,他所想的只有科技。
這一點非常難得,大家要明白整個明清時期其實對於科技都是不太重視的,在康熙乾隆年間有一個人發明了機關槍,發明機關槍之後還沒有多久就直接把人家給關起來了。
這也能夠看得出來整個明朝的時候,其實對於這種所謂的科技概念還是非常模糊的,說重視也重視,說不重視也不重視。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物創造出來了按照音律平分音樂的等級,這一點創造了世界的記錄。
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很多重要的貢獻,在此就沒有必要多說了。
做一個小總結歷史講到這裡了,其實還是需要做一個小總結的,朱家子嗣沒有咱們想象的那樣不堪,他們還是有點能耐的,當然有能耐的人只是一少部分。
這一點其實大家想想就好,畢竟作為皇親國戚,作為能夠每個月按時領俸祿的人,他們不需要為衣食擔憂,也沒有什麼所要抒發的情感,絕大多數人在沒有父親的淳淳教導之下都很容易墮落。
但是朱家子嗣的基數那麼多,在崇禎年間就將近百萬人了。肯定有沒墮落的,既然有沒墮落的,也就有頂尖的人才。
-
20 # 泗上詩隱
八大山人朱耷。善花鳥山水,作品誇張奇特,筆墨凝練沉毅。
回覆列表
還真出了一個木藝大師一天啟皇帝。根據歷史書上的記載,他發明的東西也是非常的多,他原先所睡覺的床不舒服。所以他自己給自己製作了一張大床。還曾麗自己製造出一個小花園,這裡面的水都是可以隨便使流動使用的,鳥兒也都是會歌唱。
透過操控機關,能使缸裡面的水飛灑出來,不過這個噴泉只是將水噴出。
即使是在古代宮殿的維修上,朱由校有時候也是親自動手的,這一點是其他皇帝無法相比的。
朱由校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很多木器都是朱由校親自制作的,比如說一些床、梳匣等,這些東西都是,精巧絕倫,出人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