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意思是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我們現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但是相比於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應該仁慈的表現嗎?為什麼孔子要說這些人斷子絕孫?這段話的語境是怎樣的?
29
回覆列表
  • 1 # 大昱

    關於這句話,歷來爭議頗多

    我們要搞清楚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分析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也是唯一的文字記載出處。並且這句話也不是孔子直接說出的,而是孟子在勸誡梁惠王時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記載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大意是,孟子問梁惠王說,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殺人有什麼不同嗎?

    用刀殺人和用政令殺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

    接著孟子便說到,(你的)廚房裡有肥美的肉,馬廄裡有健壯的馬,而(你的)百姓卻面有飢色,路邊躺著餓死的屍體,這是放任野獸去吃人啊。野獸互相殘殺,人們都看不下去,(更何況是吃人呢?),(統治者)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令,不能夠避免野獸吃人,他又憑什麼可以做父母呢?

    緊接著,孟子便引用了孔子的話,說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關於這句話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其無後乎”的理解上

    理解一

    第一個製作陶俑的人,應該斷子絕孫啊,因為它們(指陶俑)實在是太像人了。

    這時候就會有人發問了,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難道不是進步嗎?為什麼孔子會詛咒用陶俑殉葬的人呢?

    關於這個問題通常有兩種解釋,一是說在商代的時候,王侯貴族通常是用活人殉葬,非常血腥殘暴。而到了周代,禮樂有序,人們都是用草人代替活人殉葬的。周朝末期,諸侯崛起,禮樂崩壞,貴族生活日漸奢靡,有人制作了更像真人的陶俑來取代草人,那麼以後貴族為了攀比,很可能會直接用真人殉葬。所以孔子認為,第一個製作陶俑的人,引領了這種向活人殉葬發展的潮流,應該斷子絕孫。

    二是結合孟子的語境來分析,孟子在上文中說到,用木棒殺人和用刀殺人,以及用政令殺人,三者並沒有什麼不同,本質上都是殺人。那麼你用陶俑殉葬和用活人殉葬,本質上都是視人命如草芥,五十步笑百步,是應該斷子絕孫的!

    理解二

    第一個製作陶俑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子孫後代嗎?

    意思就變成了人死了之後都會有子孫後代來祭拜供奉他們,既然有後代來供奉,哪裡還需要用陶俑這種東西來陪葬呢?

    根據孔子一貫溫文爾雅的性格,一般不會說出斷子絕孫這種咒罵人的話,所以於情理上好像第二種理解更像是孔子的風格。

    但是結合上下文來說,孟子特意在“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後面加了句解釋,解釋說因為陶俑太像人了,這句解釋與“斷子絕孫”的理解又更為契合。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孟子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孟子本人的理解是“第一個製作陶俑的人,應該斷子絕孫”

    綜合來說,這句話無論是孔子本意的咒罵,還是孟子理解的咒罵,我們都無從知曉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都十分痛恨貴族的殉葬制度,主張仁政愛民,可憐百姓疾苦。

  • 2 # 山色歸讀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一般認為是孔子說的。的通常理解為: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我們現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惡劣風氣的開創者。

    我們認為,“後”並非指後代,而是指後祀、祚命,即子孫的後福。“其無後乎”意思是別看你現在是貴族,再這樣倒行逆施、窮兇極惡的話,你子孫後福就難保了。當然語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後世在引用時有所引申、發揮完全可以理解。

    孔子為什麼要罵用俑陪葬的人呢? 其實孟子已經給出了答案——“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與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來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極度不滿。

    其實略微瞭解一下古代中國的喪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後予以禁止,轉而採用“芻靈”即草人來取代活人。宋朝朱熹說:“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隨護、護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

    後來覺得模擬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天運”篇中也出現過“芻狗”,即祭祀時甚至一度捨棄“犧牲”等真實動物祭品,而採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狗作為祭品。

    也就是說,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間有個草人殉葬階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禮的。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些諸侯國漸行奢華風氣,使用更加像人的精緻俑人來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為可能和炫耀的資本,這是生產力的進步,卻是文明的退步。

    看來孔子如此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贊同俑人以前的喪葬之法了。但是孔子決不是贊同活人殉葬,而是贊同使用草人。俑人不過比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為惱火,“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怎麼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

    尊王復禮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譴責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禮),這種行為一定會被後來人所效仿和跟隨。

    那麼一個僭越禮樂制度的的行為或者風氣,如果不加以聲討,使之恢復到之前“理想”的行為和制度(周禮),那麼最後一定會發展到弒君謀逆,刺王殺駕,所以他認為正是“禮崩樂壞”導致了後來的春秋戰國亂象。

    俑人的出現儘管是生產力的發展,但在孔子看來確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如果把孔子的話,放到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難發現,他是希望興復周禮,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禮制上的混亂。

    同時,儒家一向主張“厚養薄葬”。雖然用俑來代替人沒有那麼殘忍,但是儒家思想中,這種以象徵人的塑像來代替真人殉葬,其實從內心來說,還是輕賤人、奴役人的表現,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愛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蠻的、殘暴的。孔夫子其實反對殉葬,更反對把陪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幾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夠了。依照荀子的說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喪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點是對待生者的態度,用俑陪葬有點逃避應有的現實責任的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原意是:“第一個用俑陪葬的人,(儘管目前是貴族,這麼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後世子孫的福分難保!”當然,這個“難保”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或許不能繼續富貴尊榮、子嗣興旺,發展到極致不就“斷子絕孫”了嗎?這樣看來,本文開頭那種理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詳情參見拙作:“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啥意思

    http://www.toutiao.com/i6481444446264099342/

  • 3 # 何選文

    舊禮教最高禮儀是用活人做犧牲,進行祭祀,或者給有權有勢的死者殉葬。這是一種社會弊病。有正義感,有人性的政治家是堅決反對的。如周文王在《易經》之《觀》中,就揭露了這種血淋淋的禮儀埸面:“有孚禺若”。並指出造成這種社會弊病,錯不在百姓(小人無咎)。而是社會領導者應當感到愧悔,引為遺憾(君子吝)。孔子背叛先祖進步思想,決意逆向施為,以復辟舊禮教為仁。並規定非禮四勿的僵化教條。所以,他認為,一切都必須按舊禮教的老規矩辦一一犧牲活人。如果用替代品,就該斷子絕孫。這一點,充分展現出老夫子,醉心於復辟倒退的急切心理。

  • 4 # 古德體育說2

    第一個幹壞事的人,你的後代難保幸福!“其無後乎”的解釋,“後”非指後代,而是指後祀、祚命,即子孫的後福。“其無後乎”說的是別看你現在是貴族,再這樣倒行逆施的話,子孫後福難保了。 根據孔子老人家一貫溫文爾雅的性格,很難相信他會咒人家斷子絕孫,寧可相信他即使氣急罵人也是文縐縐的。因此這個解釋似乎更可信一些。

  • 5 # 興文192025802

    兩千多年來,幾乎無人理解孔子留下的語言和文字,也就不知道孔子是道家的傑出代表。要真正的理解“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意思,必須先讀懂孔子說的“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誰能理解這段話,肯定沒有。因此,就無法理解“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了。

  • 6 # 滿舟de背影

    孔子出身沒落奴隸主家庭,奴隸主死亡是要用真人奴隸來陪葬的,這是一種身份尊貴的象徵。在奴隸主看來,奴隸不是人,只不過是人形的牲口而已。如今社會發展了,孔子家族越來越沒落,所以孔子非常希望恢復周禮,希望社會能倒退回去,他反對一切變革,尤其是死後陪葬的這最後的尊嚴都被社會環境用陶俑替代真人,在孔子看來猶如現在的屌絲玩充氣娃娃。於是孔子怒吼一聲:始作俑者,斷子絕孫。。

  • 7 # 福佑正道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殉葬在春秋之前是自願的,無上光榮了的。因為主公得道了,做為門客要想早日成道就只有隨主公而去。正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也!亦與“朝聞道,夕死可矣”相呼應!而春秋之時禮崩樂壞 ,大多諸侯已非修道之人,沒人願意殉葬了,而又要面子,所以開始做俑來擺排場,自欺欺人!孔老夫子不氣才怪呢!今日之人連“道”為何物都不知曉,不相信,又怎麼去讀四書五經這些聖書啊……

  • 8 # 八方銅劍

    這句話的意思是:開始用俑的人,大概是沒有後代的吧!孔子是比較溫和的,就差罵人斷子絕孫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殉”和“人牲”說起,至少從商代開始就有了。“人殉“就是把人殺了陪葬,少則幾人,多則幾百人,這就太殘酷了。“人牲”就是把人殺了祭祀上天,不止奴隸,貴族也有可能,因為殺貴族顯得又誠意嘛。

    按照一般的理解,現在不殺人了,用俑代替,不是一個進步嗎,為什麼孔子要 這樣說?其實孔子是從根本上反對“人殉”。

    因為俑是人的替代品,很多俑做的很像人,看看秦始皇兵馬俑就知道了。用俑就說明了,“人殉”制度很可能死灰復燃。確實,孔子兩千年後,明朝就有“人殉”,到了英宗朝才廢除。

  • 9 # acceleration518

    補充一個解釋,“無後”有一個意思是“沒有身為後輩的禮節”,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也可以理解為“第一個改變活人祭祀,製作陶俑來代替的人,難道就能說他不禮敬先人嗎?”這就是對始作俑者的讚揚了,也符合孔孟以人為本的思想,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都沒有提到這個解釋,反而提出的解釋都是與儒家思想相悖的。

  • 10 # 迪波希

    字面意思無需質疑,就是“開始用人形傭來陪葬”的人,難道不為他自己的後人著想嗎?最早幹壞事的人,難道不會受到報復、報應嗎?孔子是一個聖人,不會無緣無故詛咒別人斷子絕孫,他的本意是提醒大家,每一件事情,請注意它的開頭。任何事情的開頭都不能小看,它將對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說這句話的背景,必須做一個介紹,這是梁惠王像孟子請教如何施政時,孟子引用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非常明顯,孟子和孔子指的都是政治家、統治者。作為一個政治家和統治者,出臺一個政策、選擇一個人、改革、推行一項主張,都必須考慮它們對未來的影響。把這句話用來罵人,是不對的,是兩千年以來長期對孟子和孔子的誤解之一。

  • 11 # 乂理想

    曾經看到過一種解釋,也許能驗證先賢的這句話。

    據說古時候的俑,是在活體體表澆築而成,其過程已經不能用慘烈來形容了。因此才有了始作俑者斷子絕孫這一說法。

    當然,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是專家的事。

  • 12 # 銀河林泉

    如作俑者,其無後乎?後儒和現代之儒都為孔塗抹脂粉,以為孔子既然反對假人殉葬,更會反對用活人殉葬,表現了孔子反對人殉的偉大人道主義!但孔子是極端擁護周禮的人,制禮作樂的周公姬旦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神,他大罵魯國執政季桓子使用天子規格八佾舞於庭,痛斥子路企圖祭祀時省去一隻羊作供品,他的所有言行都以周禮作為圭臬!周禮關於喪禮十分繁細,殉葬規制沿襲商朝,全是用活人殉葬,天子可用幾百人殉葬,諸候可用幾十人,十幾人,平民嚴禁人殉。就現代考古來看,西周的幾個大墓就有很多人殉屍骨。那麼這麼一個把周禮神聖化的孔子,怎麼會私自改變或反對禮制中人殉的喪葬規制,絕不合於常理!另要說明:人殉多為天子諸候的近臣、妃嬪、武士和奴隸,多數是強迫的,少數是自願的。

  • 13 # 又見知了

    商朝末期至春秋,貴族流行人祭。春秋起有貴族以木俑代活人,主張仁愛的孔子,對此舉是贊成的。所以從戰國時期走過來的秦始皇,才會製作陶兵馬俑以陪葬!這說明當時風氣影響至此。

    單憑孔子的八個字不好理解,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在孟子語境下,不難理解。關鍵在“如之何”三字怎麼理解。

    “如之何”是古文常用語法,一般在打比方、舉例論證中,承接前面的邏輯,啟發後面的結論,等同於現代文“如果這樣何至於”的意思。所以孟子意思是:孔子說(反問),第一個造傭陪葬的人,難道他真的沒有孝子賢孫了麼?(顯然不是),他的子孫以模擬真人的人俑代替活人(發揮人祭的作用)而已!(惠王你)如果也能做到這樣(指重人輕物,即批評前文惠王把馬喂得很肥而老百姓卻被餓死的行為)何至於讓你的這些老百姓遭受飢餓而死?

    古人大多知識少,難以純邏輯抽象說理,所以很喜歡舉例和打比方論證,生動形象,因此,“如之何”句式使用非常頻繁。現代有的學者將此結構簡單翻譯成“為什麼”,實在是誤人子弟,荼毒至深。

  • 14 # 劉海民卓越中層育成

    1.論語中沒有看到孔子說這樣的話,可見於孟子。

    2.如果是孔子說的,意思應該是“第一個(想到)製作俑來陪葬的人,難道他沒有後代(以享祭祀)嗎?”

    3.如果是孟子假借孔子而說,意思應該是“第一個(想到)製作俑來陪葬的人,想必會斷子絕孫吧!”

    4.為什麼會這樣呢?孔子罵過人,但是很少,而且他不會這麼“不仁”地罵人,而孔子自己最看重的就是“仁”。孟子不一樣,孟子動不動就罵人“非人也”~不是人,豬狗不如等等。如果你生氣發怒了,他會高興起來“恭喜你,又成為人了”。

    5.用陶俑陪葬,假人似真,讓人動惻隱之心,不仁不義。他動了孔孟的乳酪了,所以孔子指責,孟子咒罵!

  • 15 # 代用名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

    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

    —————————————————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個人理解:

    孔丘說:“什麼時候開始以俑(像活人似的)來陪葬死者的。難道死者沒有子孫後代嗎?”既然有後代安葬還有供奉。原來只是用草人略像人樣以形式來陪葬即可,為何後來有人開始使用“俑”像真人一樣就像沒有子孫以俑代替而活埋似的,太不像話了!

    孔子把俑像活人的陪葬,就像沒有後代以俑來活埋的行為都如此的批評。何況是作為父母官只顧自己美食豐錄享受和寵物肥美而不作為使得老百姓挨餓受凍而活活地慘死呢?

  • 16 # 平流層風箏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個人覺得是個反問句。把陶俑做成人形狀,用陶俑代替小孩陪葬,正是因為保護小孩,而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家裡沒有小孩。孟子在表達施仁政的觀點,引用孔子的話,以佐證自己的觀點。但是現在這個成語卻是貶義詞,有些爭議。看來我們需要一次穿越。

  • 17 # 天光雲影76810912

    這幾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首先製作陶俑的人,是因為沒有後人嗎?不是,只是因為陶俑跟真人相像,可以代替真人去殉葬。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讓這些百姓因飢餓而死呢?只有這樣理解,才符合孔子的仁政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如果解讀為孔孟反對以俑代人、咒罵始作俑者斷子絕孫,那就與前面批評為政者“率獸而食人”的話意思完全相反。“率獸而食人"不好,“作俑而代人”卻反對,那未免太不靠譜了吧?

  • 18 # 隆中客1

    讀懂了始、者、其、乎,再據孟子與孔子說話的語境,就可明確地理解這句話的本意。當時“始作俑者”之人,想必是當時社會的新聞人物了,有沒有後代子孫,孔子是一定知曉的,疑問此人有沒有後代之說是站不住腳的。說孔子罵其人斷子絕孫,更加臆造胡說,這不符合孔子為人師表、溫文爾雅,謙謙君子貌。應理解為:“始作俑者”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其無後乎”難道就沒有後來效仿者會做出更過的事嗎?

  • 19 # 燕北林叢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意思是說第一個發明用“俑人”來給死人陪葬的人應該斷子絕孫。俑:偶人,即指古代的土偶(俑)、陶偶(俑)。作用和後來的紙人相同,都是祭祀和殉葬的用品。孟子在《梁惠王》中引用了孔子的這句話,是要引導橫徵暴斂、窮兵黷武、漠視民生的梁惠王反思自己的行為,足為當政者戒。

    孟子問:“用木棒殺人和用兵器殺人有什麼不同?”(“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惠王說:“沒有不同。”(“無以異也。”)

    孟子又問:“用兵器殺人和用暴政殺人,有什麼區別?”(“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惠王說:“沒有什麼區別。”(“無以異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孔子曾經說過:‘最先開始製作土偶、陶偶來殉葬的人,會斷子絕孫!’就是因為偶的形狀與人的形狀相同。如此,(大王)怎麼還能(因為你的原因)使百姓飢餓而死呢?”

    孟子這一篇裡進一步闡釋了孔子的“苛政猛於虎”。為後來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以史為鑑。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徵為鏡,反思自己,修正自己,創下了貞觀盛世。

  • 20 # 雲沐目雲

    孔子說:第一個製作陶俑陪葬的人,而沒有使用真人陪葬,難道他沒有用真人陪葬的資本嗎?非也,他只是出於憐憫,是他有一顆仁心。這裡是孟子用孔子的話勸大王施行仁政。而不是咒那個始作俑者斷子絕孫,如果他用這句話咒始作俑者,那就與孔子推行的仁背道而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式下午茶有哪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