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們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的?
15
回覆列表
  • 1 # 喵喵大雜燴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農氏(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

    風姓,又稱燧人、尊稱"燧皇"",位列"三皇"之首。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於商丘,為華胥氏之夫、伏羲與女媧的父親。

    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尊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尚書大傳》雲:"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也。燧人以火紀,火,太陽也,日也。陽尊,故託燧皇於天。"所以,燧人氏又被尊稱為"天皇"。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

    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的燧皇陵。

    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伏羲(生卒不詳)

    風姓,燧人氏之子。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神農氏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作為五氏的最後一位神,他結束了一個饑荒的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非常艱難。這時,偉大的各種神只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出現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只,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個級別神只。神農氏,因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裡的反應。這樣能分辨什麼植物可以吃,什麼植物不可以吃,親嘗百草,以辨別藥物作用。並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教人種植五穀、豢養家畜,使中國漢族農業社會結構完成。

    神農氏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一位勤勞、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領,他是中華民族之祖、農業之祖、醫藥之祖、商貿之祖、音樂之祖等,對中華文明有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三皇"之一 。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1]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3]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玄帝,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

    帝嚳

    蟜極之子,諱俊,號高辛氏。娶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子后稷。繼娶陳鋒氏伊侯之女慶都,生子帝堯。再娶有娀氏之女簡狄,生子二,長子閼伯、次子實沈。娶四妃訾陬氏之女常儀,生子帝摯。又有子八,長子伯奮、次子仲堪、三子叔獻、四子季仲、五子伯虎、六子仲熊、七子叔豹、八子季狸。

    堯(前2214--前2097)

    又稱帝堯、唐堯,中國上古帝王之一。於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7年在位,卒年118歲。其部族主要活動於今河北省唐縣至望都一帶的滹沱河流域。

    對此,《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注:“《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唐縣、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透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範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那麼,唐堯為什麼要率領自己的部族離開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嶽先生在其名著《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東夷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試談唐堯氏》)鄒衡先生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了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實了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需要進一步說明,或者說需要糾正的是,唐堯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線,似不應為“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而且,何光嶽先生說的唐堯所以西徙太原是“被顓頊後裔帝舜所取代之後”的理據也頗值商榷。

    姓姚,名重華。堯帝的女婿,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傳說中的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相傳為冀州(今河北)人。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餘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舜親戚。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苦音古。粗也。窳音庾。)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瞍尚欲殺之。使塗廩。從下縱火焚廩。舜以兩笠自捍而下。又使舜穿井。既深入。瞍與象下土實井。舜從匿空旁出。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六十一。代堯踐位。載天子旌旗往朝父。夔夔唯謹如子道。封象為諸侯。在位三十九年。壽百有十歲(五帝本紀)。

  • 2 # 上善偌氵

    兩種解說法,1,歷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

    顓頊

    帝嚳

    、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

    炎帝

    、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以上援自百度,真假的問題,我覺得是真的,口口相傳,加上大量的史料以及出土的遺址說明其真實存在!哪怕就算沒有充分證據,歐洲連個史料都沒有,都能算曆史,我們有部分證據,憑什麼不能算真的?歐美喜歡玩雙重標準,我們不必理會,我們崇尚的華夏文化不會受一幫傻逼老外影響!

  • 3 # 英雄淚75245900

    沒有客觀的緣由,肯定不會空穴來風,三皇五帝的存在應該是客觀的,但是三皇五帝的具體實情、關係、來龍去脈有待考證。

  • 4 # 拿好倫

    三皇五帝的說法,應該是後人對遠古時期帝王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華夏文明對祖先的尊崇與追憶。由於上古文獻大多失傳,三皇五帝屬於通常所說的神話傳說範疇,但從傳說的廣泛性上和《史記》等描敘,三皇五帝的真實性應該是確切存在的。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說法,不可苟全,應該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類而已,並沒有確切的所指。

    三皇是中國文明早期的三個帝王,中國文明早期有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氏,其他如也曾被列入三皇之列的女媧氏,應該是上述六個朝代中的分支,普遍的看法三皇應該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中的三人,其中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由於在遠古文明中的重大意義和影響,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應該更為合理。他們同時又是一個朝代的開始,分別代表中國遠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時代的時間跨度較大,估計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代在開朝的三皇之後,又有許多帝王。神農氏的開朝帝王和最後一個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軒轅時代的五個帝王。軒轅黃帝取代神農氏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黃帝王朝。五帝一說,指的是軒轅時期的五個帝王。由於黃帝是軒轅氏開朝之君,又在中華民族中具有偉大的地位,其成就遠在其他五帝之上,不包括在五帝之列更為合理。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氏時期的帝王遠不止五位,傳說無可非議,所以五帝之說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已。

  • 5 # 何必浮誇32864506

    三黃五帝是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和組合,其中較為長傳的為這個版本。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

    但是由於後代學者們習慣把個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選放入以上八個“座位”中,於是就形成了其他的三黃五帝之說。 例如: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④伏羲、神農、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6)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7)天皇、地皇、泰皇 (《史記》)

    (8)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

    這是一些不同朝代,不同史書上面對三黃的一些組合說法。

    五帝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6)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以上為五帝組合。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皇五帝的一些組合。

  • 6 # 撿故事1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關於三皇之說: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是:燧人、伏羲、神農(炎帝)。但是根據典籍記載眾說紛紜,並無定論。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

    《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媧。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關於五帝之說: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呂氏春秋·召類》)三皇五帝究竟指誰?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 7 # 滄笙踏歌46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④伏羲、神農、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甫孩顛絞郯悸奠溪訂婁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中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皇帝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鬥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鑑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三皇五帝中,五帝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至於三皇,則無從確定了。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蹟,大致反映相當子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會末期了。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衝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計程車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

  • 8 # 思源73918016

    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既不是歷史,也缺少考古佐證。在中華民族的心中,那只是一種精神寄託,是源遠流長地神話傳說。

    司馬遷《史記》是從《五帝本紀》開始寫的,並不是他忽略了“三皇”的存在,而是實在拿不出“三皇”存在的事實。就是《五帝本記》也是參考了春秋戰國時期,由諸子百家留下來的關於“五帝”的傳說。但這些史料就連司馬遷也不能斷定它有多少真實性。他說:“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坤先生難言之。”司馬遷說:諸子百家留下來的關於黃帝的記述,很多都是荒唐無稽的,自己收錄的也只是能說的過去的史料。

    中國遠古史就是一個由“神話”累加造成的歷史。“三皇五帝”只是人們把自己良好的願望寄託心中的神靈來實現。所以“三皇五帝”只能當神話故事聽聽,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沒有多少關係。

  • 9 # 閱讀資訊箱

    三皇五帝

    (公元前1.5萬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軒轅(黃帝亦稱有熊氏)。五帝為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史記》上對“三皇”未作記載,所記“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 10 # 妖怪博士潘神

    三皇

    三皇最初並非指三個實際存在的人物。《史記·始皇本紀》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天皇和地皇比較好理解,指的就是天地。至於泰皇是誰呢?竟然比天地還要尊貴。

    “泰”古通“太”,是一個程度副詞,表示極限,有“最大”和“最開始”的含義,泰皇指的是太極。《淮南子》有一篇《泰族訓》,曾國藩這樣解釋“泰族”二字:

    族,聚也,群道眾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始而又始曰太始;一之又一日泰一;伯之前有伯曰泰伯;極之上有極曰泰極;以及泰山、泰廟、泰壇、泰折幻,皆尊之之辭。

    《易經》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的是構成世界的正反兩面,它們可以用來指陰陽,也可以用來指天地等等。而兩儀是從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分離出來的,那便是太極,是宇宙的終極實體。

    【泰皇也就是太極】

    三皇中的天皇和地皇指的是天地,也是陰陽兩儀,《三五曆紀》雲:“陽清為天,陰濁為地。”而泰皇就是太極,天皇和地皇都是從它裡面分裂出來的,所以它的輩分當然要比天皇、地皇來得高。

    這個泰皇也是屈原《楚辭》中的東皇太一。既然上面說了,泰皇是宇宙之皇,那麼為什麼還要加上“東”這個限定語呢?這是因為東方是太陽初生的方位,太陽昇起代表一天的開始。另外按五行理論東方與春季相應,五行屬木,春季是一年的開始。這些都與太一作為宇宙起源的性質相應,所以楚人將太一也稱為“東皇”。

    同時泰皇或者說太一也指天上的北極星。因為中國地處北半球,當地球自轉起來,天上的星星就好像圍繞著北極旋轉。古代天文學家將位於北極的星星稱為北極星,也叫太一星。它處於整個夜空的中心,被眾星環繞,使人覺得它像宇宙的帝王一般,故而和泰皇聯絡到了一起。

    【北極星】

    到了漢代的時候劉歆提出新三統說:天統、地統、人統。結果三皇和新三統混淆,泰皇變成了人皇。還形成了三皇治世的傳說。《補三皇紀》引《河圖》和《三五曆紀》雲:

    天地初立,有天皇十二頭,淡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一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此外還有人將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附會成三皇,其版本眾多:

    1.伏羲、女媧、神農(《春秋緯》);2.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白虎通德論》);3.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德論》));4.伏羲、神農、共工(《通鑑外紀》);5.伏羲、神農、黃帝(《三字經》);五帝

    五帝的起源與空間觀念有關。古代先民將大地劃分為東南西北再加上中間,五大塊區域。這不僅是華人獨有的觀念,古印度人也這樣劃分世界,處於中間的是金山彌盧,在它四周的分別是東邊的跋德羅溼婆洲、西邊的計都摩羅洲、南邊的瞻部洲、北邊的俱盧洲。印度人還給四大部洲配上了四大天王。而中間的彌盧山由於直接受眾神之王的管轄,所以沒有設天王。而華人給五方都配置了管理它的天神,也就是五帝。

    【印度的四大部洲】

    顧頡剛認為五帝最初沒有名字,只以顏色作為代號。東方之帝為青帝,南方之帝為赤帝,西方之帝為白帝,北方之帝為玄帝(或作“黑帝”),中央之帝為黃帝。

    《墨子·貴義篇》曰:“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這裡的青龍、赤龍、白龍、黑龍無疑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帝,屠龍之帝當為中央的黃帝,黃帝殺四帝未必真有其事,而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意思是黃帝戰勝了四方之帝。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一般的人都會認為中間的方位比其它四個方位都要尊貴,所以中央之帝勝過四帝。

    到了周朝的時候五帝也和五個具體的上古神話中的人物聯絡起來了,東方之帝為太皞、南方之帝為炎帝、中央之帝黃帝、西方之帝少皞、北方之帝顓頊。另外也有一版本以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和泰皇的情況一樣,五帝后來也對應到了天上的五顆星星。《史記·封禪書》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行大義》引《河圖》:“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汁先紀,水帝也。”這五顆星靠近太一星,位於紫薇垣內。

  • 11 # 國家人文歷史

    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根據不同的古籍記載,有著一些差別。

    比如說三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三國西晉時期的學者、醫學家、史學家皇甫謐在他寫的《帝王世紀》中,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五帝的說法就更多了。《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對於五帝,一般採取了《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

    這些記載的出入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古人對早期的“名人”的記載依據的是不同的古籍,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狀況,可以說都對也都不完全對,因為具體的狀況還是要考考古挖掘來支援的。那麼三皇五帝是否真有其人?

    大概是有的,或者這麼講,三皇五帝是根據早期先民的一些首領或者聯盟裡面的傑出人物進行的合理想象而記述下來的,也許一個人就是好幾個人優秀品質的結合,所以也算是真有其人。那麼年代越近的,真人存在的可能性或許會更高一些。他們都是遠古社會的一些氏族。

  • 12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地皇:姓岳,名鏗,字子元。生在熊耳龍門山。人皇:姓愷吉,名湖洮,字文生,道號榮兗。生在刑馬山提地國。中三皇:辰放氏,有巢氏,遂人氏 。

    下三皇:蒼帝史皇氏,伏羲氏,神農氏。

    五帝:黃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帝舜。

  • 13 # 王雲川

    既然是傳說,就是未被證實的(因年代久遠,未發現考古資料)。這些遠古先賢一定意義上講應該是確有其人,只是他們的“豐功偉績”應是被後世(尤其是統治者)誇大其詞了,他們是遠古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化身。三皇五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其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

    圖一為(燧人氏)

    圖二為(伏羲氏)

    圖三為(神農氏)

    比較多的一種說法,三皇分別為: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分別為:黃帝、炎帝、堯、舜、禹。

  • 14 # 北京民俗

    三皇五帝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不盡相同,甚至到了董仲舒的時候有了“九皇”之說。三皇五帝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周官》外史氏,但是並沒有明確記載三皇五帝都是誰。後來各種古書對於三皇都有不同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共工氏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將燧人氏、共工氏、女媧氏列為三皇。而東漢《白虎通》曰:無燧人氏而有祝融。漢代緯書《韓文嘉》則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列為三皇。唐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認為共工氏與祝融戰,則女媧、祝融一人。祝融為火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於是二者為一族。後又有將皇帝列為三皇之中。

    (《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三王世系表)

    對於五帝的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漢代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入少昊,五帝變成了六人。三皇五帝的傳說多種多樣,古書中的記載有的是根據傳說記錄,有的則是在一定的考據的基礎上融合而成,還有一些往往就是編造的神話,並將其誇大、神化。古書記錄的往往會將人物以及事蹟等混淆,從而產生了許多說法。像《山海經》中,有多處提到“帝俊”,據現代研究者分析帝俊的事蹟與帝嚳、顓頊、舜甚至黃帝都有重合的部分,那麼便推測古史中的帝嚳、帝舜可能為帝俊一人分化而成。

    總之,三皇五帝尚無考古證據支撐,《史記》中的記載雖然有一定依據,但是亦不可全然相信。我認為三皇五帝所代表的的不僅僅是八個人而已,遠古部落首領的名字和突出事蹟的都會被人們傳唱。我們從不長的文字中看到了先民是如何克服洪水猛獸,又是如何在民族的融合中保持著自我特徵。三皇五帝的名字是烙印在我們體內的徽章,透過我們的雙眼看著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 15 # 豆漿騎兵

    學習中國古代歷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以盤古開天闢地開始到伏羲氏,這段叫遠古時期;伏羲氏殞到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時期;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時期。

    今天我們講的“三皇五帝”便是太古時期的事情。

    1.“三皇五帝”的由來。

    遠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後,也有“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詳情請參見《寶寶的千字文啟蒙教案(6)》),太古時期人們將為部落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貫以“皇”與“帝”的稱號,這樣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一共有8個,便是“三皇五帝”了。

    2. “三皇五帝”的諸多版本。

    先說三皇的諸多版本: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前文已經說了,遠古與太古時期是兩個獨立的年代,互不統屬,遠古時期的三皇是遠古時期的人物,太古時期的三皇按照邏輯上,也應該選擇太古時期的人物,這才符合邏輯,與歷史傳承,所以前兩種說法直接淘汰。

    再看後三種說法裡,伏羲與神農都有自不用費力考究,難點只在不同的三個人物身上了,分別是“燧人”、“ 女媧”、“ 黃帝”。

    燧人氏鑽木取火

    先說“燧人”, “燧人”是燧人氏,遠古時代,先有盤古開天闢地,後有天、地、人、三皇,自人皇已後先後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鬚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

    這些優秀的氏族出現,引領當時的天下群眾們生產和生活。燧人氏對華夏民族的最大貢獻就是鑽木取火,為人們帶來了火種。太古時期的三皇,非要加入一個遠古時期的人物,這個怎麼想都是不對的,也是這種說法不被接受的最主要原因。

    再說女媧,傳說與“龍師”伏羲既是血親(兄妹),又是夫妻。對整個華夏民族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仿照自己的模樣用黃土造人,二是庇護萬物生靈,煉石補天。

    因為這兩個突出的功績,被後世尊為福佑社稷之正神,大地之母。也正因為女媧與伏羲同處一個時代,而伏羲作為華夏民族人文之祖,功績更大,事蹟更好,外加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才使得女媧為三皇這一說法,越來越不被接受的。

    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姓姬姓,號軒轅氏

    最後說黃帝,華夏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黃帝對整個華夏民族的貢獻自不必說了,統一華夏、治國有方、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自黃帝開始,華夏民族開始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功績你說大不大?也正是基於此,伏羲、神農、黃帝被稱為三皇這個說法才最被廣泛接受。

    再說五帝的諸多版本: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

    五帝群像

    在三皇已經有定論的前提下,顯然,便只有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這種五帝的說法是可信的了。

    在三皇沒有定論的前提下,我們再看這五帝之說,前面已經說了,黃帝一統華夏民族,將一個部落,打造成了部落聯盟,黃帝作為部落最高領導人,他的家族世系對整個部落的發展肯定是有很大影響的。

    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黃帝的家族世系,一共有18種版本,對!你沒有看錯,是18種版本!

    五帝諸多版本中排除宗教信仰的五方上帝一說(黃、青、赤、白、黑),其餘都是與黃帝家族世系有關的,少昊是黃帝的嫡長子(玄囂),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黃帝二兒子昌意之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是他伯父,玄囂之孫),堯是黃帝的玄孫(帝嚳是其父)。

    跳出三皇的設定,無疑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這個版本最令人信服,三皇既定,便把禪讓得天下的舜,加入進來,組成五帝,便是現在流傳最廣,也被稱為信史的五帝版本了。

    反映禪讓制度的壁畫

    禪讓之謎

    歷史就是這樣,你不研究,永遠不會知道這麼多有趣的東西,禪讓這個詞,聽著很美好,但是你看豆漿把這家族世系給你列出來,你心裡是怎麼個想法?

    現在的考古發現呢,對帝堯將天下禪讓與舜的這個說法,構成了很大的挑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竹書紀年》這個詞。

  • 16 # MZY65853399天奴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不具名,家天下爾,為人不慎,爭議非常,雖具賢名,無奈損德,

  • 17 # 知鴉

    提及中國古史,必言「三皇五帝」。

    三皇之說莫衷一是,較為流行的為「天皇」「地皇」「人皇」,或指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人」之說盛行已久,以此來看,三皇之稱確有其文化脈絡。

    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三皇都可稱作是「始祖」。但現代人也都知道,這部分的古史屬於傳說時代,如果較起真來,我們似乎無法去證明三皇是否確有其人。

    連一向嚴謹求證的司馬遷也不敢妄言。司馬遷的《史記》,開篇以《五帝本紀》作為第一,也就是說,《史記》中的中國歷史,是以「五帝」作為開端的,而非「五帝」之前的「三皇」。

    △司馬遷

    關於五帝之說,也眾說紛紜。按照司馬遷的說法,五帝當為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其中,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顓頊的六世孫。

    但是,在現代人看來,五帝之說很大程度上也屬於傳說時代,較起真來,我們很難將「三皇五帝」與「確有其人」劃上等號。

    就連司馬遷在寫作《五帝本紀》時也說:

    「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黃帝

    即是關於黃帝等人的事情,大家也都說不清楚。但司馬遷在仔細考察辨析後,還是肯定了這部分古史的價值:

    「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於是,司馬遷對這些古史加以甄選,寫成了這篇《五帝本紀》。

    司馬遷後,歷史滄桑一瞬便過去了2000餘年,在這數千年中,三皇五帝早已成為了中國歷史的最早開端,也成為了華人的一種文化信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提升打籃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