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書匠小高
-
2 # 歷史一籮筐
關於楊家將的故事,民間有各種形式的記載,單單以楊業為主的楊家將就以小說、戲曲、評書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當然楊家將肯定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小說或者評書中關於楊家將的描述多少會帶有點誇張色彩,但他們在歷史上的輝煌和驍勇是事實。
關於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又名繼業,他是楊家將的第一代,重點是他有三個名字楊業、楊崇貴、劉繼業。後面會慢慢講清楚。
楊業原來是北漢的大將,北漢被宋朝平定以後,他就做了北宋的將軍。因為他能征慣戰,驍勇無比,所以人們稱他“楊無敵”。楊業在在宋太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中,於986年6月18日壯烈殉國。
楊業出生富貴,父親楊信是當地的土豪。在五代混亂的時代,楊信佔領了麟州,自封刺史。但是由於政局動盪也歸附過後漢和後周。亂世出英雄,但是英雄終究也要生存。後漢衰竭,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在歸附後周之後,把楊崇貴留在了太原。
楊信死後,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崇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小說中楊業被成為無敵將軍。但是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楊業的交鋒,全是以楊業的失敗而告終。所以並不是小說中說的那麼無敵。
但是楊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楊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楊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楊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楊業歸宋以後,才複本姓楊,單名業。北漢時期都是叫劉繼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一戰成名。
至於七郎八虎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將世家楊家的兄弟八人(楊家將裡面楊繼業的八個兒子),其中七個是親兄弟,一個是義兄弟,所以被稱為“七郎八虎”。
評書中楊家將第二代為兄弟七人,有楊繼忠、楊繼孝、楊繼仁、楊繼義、楊繼康、楊繼凱、楊繼業、楊繼亮(義子,原名高懷亮),合成“老八郎”
在《楊家將演義》中描寫楊業有七個兒子,號為七郎八虎,演義中通用的名字從楊大郎到楊七郎,即楊延平、楊延定、楊延安、楊延輝、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
歷史上是有七郎八虎,但是在評書和小說中,可能把人物更加戲劇化了,就像歷史上是有三國鼎立的時期,但是《三國演義》是把那個時代的人物給戲劇化得更有趣,更生動,這樣描述出來讓後人更容易去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
-
3 # 談古論金
楊老令公就是楊業,原名楊重貴,在北漢時期他被稱為劉繼業,歸宋後複本姓楊,單名一個業。
楊重貴的出身既“高貴”又“杯具”,少年的他是他父親麟州(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刺史楊信派到北漢的“人質”,但另一方面,“質子”本身是非常受重視的,再加上少年楊重貴倜儻任俠、忠烈武勇,所以深受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北漢開國君主劉崇的寵愛和信任,被收為養孫,改名劉繼業,也藉助各種機緣逐漸成長為一名勇將。在北漢時期,劉繼業是北宋的一個重要的敵手。一直到北漢滅亡之後,宋太宗派已經投降的北漢主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宋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從此一直在第一線與遼軍作戰,屢立戰功,太平興國七年(982),契丹三萬騎兵分三路攻宋。 中路襲擊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殺死遼軍3000人,俘虜1萬多,牛馬5萬多,攻破堡壘36個,取得了輝煌戰果。由於楊業屢戰屢勝,被人們美稱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7),宋太宗趙光義派出三路大軍征討契丹,其中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楊業奪取了契丹雲、應等四州,但中路主力軍失利,宋太宗只好下令班師,西路軍的任務是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久經沙場的楊業認為此時只要避免與遼軍直接正面交鋒、保護好民眾即可,但護軍王冼和劉文裕都嘲笑楊業怯戰畏敵,主帥潘美也不支援他,楊業只好被逼冒險出戰。為避免全軍覆沒,楊業與潘美約定由潘美軍在陳家谷接應,結果潘美食言,最終楊業力竭兵敗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故事中楊業之死的具體情況與史實基本一致,只是將楊業的死改成了更為誇張和戲劇化的碰李陵碑而死。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將領,因兵敗投降匈奴,而楊業雖然同樣無奈兵敗,卻慨然盡節,演義作者或許以此更加比照突出他彪炳史冊的立功立德。
在史書中,楊業之後主要的楊家將人物只有楊延昭和楊文廣兩代。楊延昭本名楊延朗,亦稱楊六郎,是楊業的長子(小說演義中因為其有個六郎的稱號被寫作為楊業的第六子)——楊延昭之所以被叫做“六郎”是因為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就把一直與他們作戰的楊延昭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開陽武曲星君)下凡。歷史上的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宋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約相當於現在軍分割槽副司令員),步軍都虞侯。後遼人爭議代州地界,他奉獻陣圖及攻取幽燕之策,之後很快就病死了,並沒有直接和遼軍作戰。
楊宗保這個人物是沒有的。
楊家將,包括折太君(即佘太君的原型)和慕容氏(即穆桂英的原型)等在內,其實都是少數民族軍事貴族或少數民族化軍事貴族,這也就是他們九死不悔為大宋流血流汗而始終被虐被排擠的原因。
-
4 # 國家人文歷史
楊家將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不過沒有戲文以及演義中那麼傳奇。楊家將傳說相距歷史頗遠,楊業在宋初也算不上最顯赫的武將。然而,他兵敗身死的“雍熙北伐”在宋遼關係史上卻有著分水嶺般的地位。
“抗遼名將”楊業最初是以“抗宋名將”的面目出現在歷史上的。楊業本名楊重貴,是北漢開國皇帝劉崇的養孫,被劉崇賜名為劉繼業。在宋太祖趙匡胤對北漢的數次征伐之中,劉繼業的出場頻率頗高,只不過在宋朝的史書中他負多勝少。宋太宗給他改名為楊業,授左領軍衛大將軍。後來由於他“老於邊事、洞曉敵情”,被任命為知代州兼三交(太原北)駐泊兵馬部署,防禦遼國。
楊業出自河北地方豪族,這些大族自有武裝,對周邊政權採取朝秦暮楚的態度。楊業本身從小善於騎射,所指揮的部隊也以騎兵為主,這在宋軍中屬於異類。楊業死後被封為崇儀副使的六子楊延昭同樣是活躍在河北邊境地區。宋真宗稱讚其“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楊延昭的第三子楊文廣曾在范仲淹和狄青麾下為將,宋英宗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最後他當到了步軍都虞侯,成為三衙的將官。楊文廣娶了當地豪族鮮卑族慕容氏為妻,這就是“楊家將”傳說中穆桂英的原型,只是民間將慕容訛傳成“穆”姓而已。
應該說,楊家三代,從楊業事劉崇到楊文廣去世,經歷了河北割據和宋朝從太宗到神宗5位皇帝,前後近130年。楊家作為地方豪族,能夠審時度勢,在宋軍中建立一番功業頗為不易。尤其是他們作為宋軍中的非嫡系部隊,又有戰功,極容易為世代高門所嫉妒。但是對整個宋軍而言,楊家這樣善於使用騎兵,甚至能夠做到以騎制騎的部隊,正是宋軍最缺乏的短板。
正是在楊業戰死的太宗二次北伐中,後來困擾宋軍將領的陣圖開始出現。皇帝不上戰場,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廟堂上憑想象來指揮戰鬥,是很難做出正確決策的。而且,隨著楊業等名將凋零,宋太宗乃至整個宋軍徹底喪失了在野戰中與遼軍對抗的勇氣,片面追求依靠城池甚至地理環境來剋制遼軍騎兵的發揮。
-
5 # 米南德王問道
楊將軍在歷史上當然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現在演義中的楊家將形象與真實的歷史形象,已經有了巨大的差別。
無論是在《宋史》《遼史》《十國春秋》等史書,還是民間野史《燼餘錄》當中,都相對簡單。
整體來看,楊業在民間映像中的地位遠高於他在宋史中的地位。但楊家威名在外,廣受百姓喜愛,所以各種改寫可謂生生不息。這些改寫嚴重違背史實,說楊家將們平遼國滅西夏。
此外,這些作品融入了太多的超自然因素,讓人想起《西遊記》等神魔小說。只要給將領們加上法系攻擊,就成了抗金抗遼版的《封神榜》。比如在改編自楊家將故事的《昭代簫韶》裡,先有八九個神仙從三層戲臺一起出場。接著紫微大帝指明天意:胡漢戰爭要打三年。三年之內,從君臣將帥到野夫各有劫數,其生死命運和善惡審定均由各路神仙暗中操縱。每到關鍵時刻,就有神仙出場履行天意。
這些大明年間爆紅一時的暢銷書,到了今天幾乎無人知曉。因為這些魔幻元素僅僅用來表達基本的前世命定,因果報應和愚忠觀念,不像西遊記那樣涉及到哲學叩問和終極關懷。所以低端的超自然元素就和今天的五毛特效一樣,反而成為了經典母題的敗筆,在後人看來幼稚無比,降低了文字的可讀性。
而遊戲性質的意淫,也解構了兩宋歷史的殘酷性與嚴肅性。三流文人們在想象世界裡用地圖開疆,只能滿足某些人可悲又可鄙的虛榮心,卻無法觸發人們對於兩宋之交歷史悲劇的深刻反思。
民族矛盾的敏感性,限制了反映民族戰爭文學的傳播。
楊家將演義在清代宮廷和民間也繼續演變發展,甚至衍生出了能把楊老令公從棺材裡氣活的版本《昭代簫韶》。這部嘉慶皇帝主持,眾多宮廷文人主編的戲劇將楊家將抗遼改成抗金,把所有人變成了受天帝擺佈的傀儡木偶,沒有個性的忠君殭屍。結局是雙方不打不相識,透過南北通婚,化解了所有矛盾。
這種拙劣的政治宣傳,因為不懂得隱藏傳播目的,沒有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反而容易召來人們的厭惡。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楊將軍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實在是差距太大了!
-
6 # 香茗史館
楊家將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但絕不像我們平時聽說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現過五大名將世家,分別是曹彬的曹家將,李繼隆的李家將,种放的種家將,折御勳、折御卿的折家將,以及楊業的楊家將。其中曹家傳承最為久遠,一直持續到南宋。
楊家將起源於麟州楊氏,楊業起初效力於北漢,並被賜姓劉(北漢皇室姓劉),後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楊業歸降大宋,恢復楊姓。歷任鄭州刺史、代州刺史、雲州觀察使等職,雖為降將,但頗為重用。
楊業妻子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勳和折御卿那個折家),也就是我們說的佘太君。共有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七子。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西路軍主帥為大將潘美,楊業為副將;東路軍主帥為大將曹彬,崔彥進為副將;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將。東路軍和中路軍進展甚速,先後攻佔諸多軍事要地。
時值北遼國主年少,戰鬥持續順利的情況下導致北宋將領輕敵冒進,三路大軍逐漸失去了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牽制的作用。在北遼蕭太后及大將耶律休哥的部署下,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略,導致東路軍和中路軍先後受挫大敗。
此時,西路軍監軍王冼、劉文裕依然堅持進攻,楊業反對,反被誣陷心懷不軌。無奈之下,楊業領兵出征,遼兵佯敗,王冼等人見遼兵敗退,為了搶功,立即揮軍追擊,潘美阻止不及,後果然中計,無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時三路大軍均遇阻,趙光義於是下令大軍掩護已佔領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內遷。楊業率不足萬人斷後,卻被遼軍十萬大軍圍困,遼軍圍而不攻,待潘美來救,潘美識破遼軍詭計,果斷掩護百姓後撤。遼軍等待三天不見援軍來救,於是下令進攻,楊業大軍全軍覆沒,楊業力盡被擒,後絕食而亡,二子楊延玉戰死。
楊家將第二代較為出名的是楊業長子楊延昭(楊延朗),官至防禦使,後戰死。兄弟楊延浦、楊延訓官至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官至殿值。
楊家將第三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官至防禦使。
楊家將第四代最為出名的是楊文廣之子楊懷玉。
真正的歷史是沒有辦法還原的,畢竟沒辦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只能透過各種史料進行分析和猜測,儘量進行還原,但說不上完全貼切。
-
7 # 鐵馬冰河wu
楊家將的故事並非民間傳說,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北宋初年將門楊家三代鎮守邊關,保家衛國,在付出了巨大犧牲的同時,也贏得了華人發乎內心的敬重,民間稱之為“金楊家”確實是實至名歸。北宋亦儒亦官的大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繼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令公楊業,也稱楊繼業。楊業本是北漢大將,宋太宗平北漢時,楊業迫於形勢, 歸附了宋朝。楊業自幼習武,本領高強,人稱“楊無敵 ‘ 。宋太宗很器重他,讓他擔任代州(山西代縣)刺史,負責鎮守北方國門。
史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春三月,遼國(契丹)出動十萬大軍,侵入代州北邊的雁門關。守將楊業手下只有3000騎兵,面對來勢洶洶的遼兵,他並不慌亂。他率部以堵截和突襲的辦法,大敗人數佔優的契丹軍,擊斃其節度使、侍中、駙馬蕭咄李,生擒其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契丹人一見”楊“字軍旗,便膽戰心驚,不敢輕易出戰。楊業守雁門關8年,契丹軍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
楊業戰功卓著,屢獲升遷,一些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同僚非常惱恨他 。這些屑小之輩聯名寫黑信給宋太宗,誣陷、詆譭他 。好在宋太宗並未輕信,而是把謗書封好交給楊業,以示信任。
史載,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初,宋太宗為徹底解決北部邊境來自遼國的騷擾與威脅,同時收復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執意要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滅遼戰爭。太宗下旨,宋軍兵分三路進行北伐:東路軍是主力,由名將曹彬、崔彥進率領北攻幽州(今北京);中路軍由田重進統率,出定州攻飛狐郡(今河北淶源);西路軍由潘美、楊業指揮,兵出雁門後,攻朔、寰、雲、應(都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等四州。還約定得手後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軍決戰。
三路大軍同時出發,誰料此番出師不利。東路主力軍出發不久就遭遇契丹軍隊的阻擊,大敗於歧關溝,損失慘重;中路軍統帥田重進貪生怕死,聽到東路軍慘敗的訊息,嚇得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一路戰績輝煌,相繼收復了朔、寰、雲、應四郡,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桑乾河畔。可是,由於東、中兩路軍的潰敗,折去兩翼的西路軍已呈孤軍深入的不利態勢。契丹軍隊在擊潰兩路宋軍後,集結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所率的西路軍壓來 。朝廷見遼兵勢大,於是命二將率兵護送四州百姓遷回代州。彼時,遼軍大兵壓境,這護送任務很是艱鉅。楊業經周密思考後提出一個可行方案:先派人飛馬密告雲、朔二州守將,等大軍離開代州北上時 ,先掩護雲州百姓出城。大軍到應州時,契丹軍必傾巢來戰,這時,命朔州百姓出城。同時,派騎兵迎接護送,另派1000硬弓手防住峪口阻擊敵追兵,兩州百姓就可以安全內遷了。
楊業的建議非常英明,主將潘美和監軍王先卻不同意。他倆為了爭功,硬派楊業去攻打寰州。楊業提出異議,監軍王先卻怪他貪生怕死。楊業氣憤地說:”我不是怕死,而是要因敵而變,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完成皇上交付的使命。既然你如此責備並質疑我,我只有拼死一戰,以明此心“ 。臨出發時,楊業流淚對潘美說:”此次貿然出兵,必敗無疑,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殉國“。接著,他叮囑潘美,請他在朔州以南的陳家谷設下伏兵,並在山溝兩側佈置強弩手,等我轉戰到那一帶時,你們就命弓手射擊追趕的遼軍,同時出伏兵夾擊他們,不然的話我等定會全軍覆滅。言畢,他就統兵出發了。遼國軍隊的主力基本全來了,經過兩場惡戰,楊業寡不敵眾,無奈領潰兵往回撤。楊業潰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早已率軍離開了這裡,楊業未獲接應,陷入了契丹軍的重重圍困。雖然他浴血奮戰,寧死不降,但畢竟敵眾我寡,他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楊延嗣也戰死沙場。
史載,令公楊繼業的兒子除楊延嗣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貴、延環、延彬。
”楊家將“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外,最赫赫有名的就屬老六楊延朗了。他後來改名楊延昭,人稱”楊六郎“。楊延昭治軍嚴明,有勇有謀,也是一員青史留名的北宋名將。楊業很喜歡六郎,每次去前線打仗總是帶著他。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冬,遼軍再次大舉向宋朝發起進攻,遼軍勢如破竹,宋軍節節敗退。這時,延昭負責守衛遂城(河北徐水)。契丹軍圍攻遂城,該城城牆並不堅固,城中守兵也不多,大家很是驚慌恐懼。延昭臨危不懼,他泰然自若地領兵登城固守,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時已寒冬,他命人擔來井水,在城牆上澆水成冰,牆體頓時變得又堅固又滑溜 。契丹軍無法登城,久攻不下,只好撤圍去攻打別的目標。
楊業死後,楊延昭成了”楊家將“的中流砥柱,他守衛北方邊境長達20多年,屢屢挫敗契丹軍隊南下的企圖,最大程度地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傳統家風。據說,楊家七兄弟大都倒在抗遼的戰場上。
楊家將第三代傑出人物是楊文廣,他也是北宋中期的一代戍邊名將。在宋仁宗執政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北邊地做守將,先後與契丹、西夏軍隊鏖戰,特別是他有力抵禦並挫敗了西夏軍隊對中原的數次侵擾,因此名揚天下。
楊宗保與妻子穆桂英以及”楊門女將“ 的傳奇故事並未見《宋史》記載,想是民間藝人用小說、評書的形式編纂、杜撰所致。
楊家將滿門忠烈,忠心報國世代相傳,一個家族幾代人前赴後繼捍衛國家 ,確屬古今少有的奇事。因此,人們以各種形式仰慕他們,傳頌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併為他們豎起了一座座令人仰視的豐碑,使這些忠義千秋的熱血兒郎得以名標青史、流芳百世。
插圖源自網路
-
8 # 求圓4
謝謝邀請;北宋的楊家將確有其人其事,楊家父子數人都精忠報國,浴血奮戰,殉難於沙場,其事蹟可歌可泣,楊家將這種前仆後繼,赤膽報國的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有很多的藝術家根據楊家將的故事編成各種圖書、戲曲、評書在民間廣為流傳。這都是楊家將的事蹟被人們所崇拜,而楊家將的遭遇更使人同情。所以楊家將的故事很有生命力,還會一如既往的傳播下去。
-
9 # 史無止境
楊家將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無論是三歲孩童還是耄耋之人,提起楊家將都略知一二。文學作品、電影、電視,話劇、戲劇、評書甚至繪畫之類的藝術形式中都有楊家將的身影。
南宋時《楊令公》《五為僧》等名目,元雜劇中《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吳天塔孟良盜骨》《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私下三關》《楊六郎調兵破天陣》《焦贊活拿蕭天佑》等楊家將戲,明代中期以後通俗小說《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等都對楊家將的忠誠英勇有所演繹。
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是否真的如此厲害呢?
楊家將的第一代著名人物便是楊業,他本是後漢重臣,後來受到宋太宗賞識入主宋朝,為其效力。當然,也許有人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忠臣豈能侍奉二主,可是當時歷史趨勢所逼,豈是個人所能改變。楊業英勇善戰,又待人寬厚,因此人心所歸,逐漸形成了以其為首的楊家軍隊在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內,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從此楊家將戍守北疆,其家族精忠報國的故事流傳開來了。
可是人賢遭人欺,特別是對於這樣一位曾經侍奉過其他朝廷又握有重要兵權的將軍來說,不明事理的皇帝一般都會憂慮三分。至於宋太宗是否也產生過疑慮,難以證明,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姦臣的誣陷,楊家將的日子並不那麼好過了。一次對外戰爭中,楊業不幸被俘,寧死不屈。
接下他威名的是他的兒子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楊六郎過後是楊宗保。總之,除了楊家將中具有代表性的幾位,還有其他許多優秀的忠君報華人士。宋朝皇帝更替,楊家將的楊家軍也延續下來,楊門後人一代代報效朝廷。
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也流傳下來,包括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等等,這些愛國者形象,甚至後人都很難分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了。
楊家將的“厲害”也許因後世文學作品的渲染帶上了一些傳奇色彩,但人們都願意相信他們存在的真實性。也許,人們願意記住的是那一群忠肝義膽的英雄和他們帶來的民族自豪感。
-
10 # 羽菱君
謝謝邀請!楊家將的故事出自明代著名小說《楊家將演義》。作者熊大木廣泛蒐集了宋元時期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宋元話本和元雜劇中的有關劇目為基礎加工整理而成。北宋確有楊家將領,但楊家將的很多故事和人物皆為文學創作而來。包括楊門女將的出現,包含有作者諷刺北宋王朝軍事薄弱的意味,男人的戰場無將可用,要派女將出兵。
楊家將故事當中的楊家主要將領人物只有楊令公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楊文廣並非楊延昭的孫子,而是他的兒子,跟楊業是祖、父、子三代,小說中的楊宗保是文學創作人物。還有在楊家將故事當中的大反派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潘美,在歷史上是一代名將,而且是大大的忠臣。楊家父子三代,子承父業,皆為北宋有名的將領。但在當時宋朝抑制武將的環境中,是沒有楊家固定的隸屬部隊和歸楊家節制的私人軍隊楊家軍存在的,(這點跟後來的岳家軍時代不同)楊家三代只是率軍出征的統帥或率臣,甚至是前線作戰的先鋒官。
楊業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名將,北漢滅亡後歸降大宋,宋太宗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兵對楊業多有畏懼。後在一次對遼作戰中因敵眾我寡,等待救援未至,被遼兵生擒,絕食三日而亡。楊業之子楊延昭,自小跟隨楊業在戰場中長大,英勇善戰,多有計謀。此時大宋處於對遼的防禦時期,楊延昭對遼戰績斐然。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演義中把他變為楊業的第六子。楊文廣作為將門之後,並無依賴祖上功勳受蔭,而是一開始作為無名之輩投軍,憑藉自己的功勞而獲得肯定出名。出名後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只是這時的大宋跟遼國已經議和,對西夏的戰事也比較少,所以楊文廣這一代,在軍事上的建樹不多。
楊家將祖父子三代盡忠報國的忠心昭然,而且皆把收復幽雲十六州為己任,作為終生奮鬥的目標。民族英雄本色,世人皆敬,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楊家將的故事一出來就能傳頌古今的原因。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宋朝的確有楊家將,但是遠沒有演義故事和電視劇中那麼誇張,楊家將中出名的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人,像演義中的楊家七子的確有,但是與事實不符,而且楊文廣不是楊延昭的孫子,而是他的兒子,另外也沒有所謂的楊門女將,大反派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也不是反派,而是忠臣,這些都是虛構的。
楊業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名將,其父楊信曾在後漢擔任麟州刺史。楊業被北漢開國皇帝劉崇賜名劉繼業,長期鎮守北方重鎮代州以抵禦遼軍。
後來北漢被北宋消滅,楊業歸降北宋,出任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依舊防禦遼軍,但受到潘美節制。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國大舉進攻雁門關,楊業繞到雁門關以北突襲遼軍,潘美則由南往北抵禦,兩相夾擊之下,遼軍大敗。
戰後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舊鎮守北境。此後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鎮,被稱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發動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北伐,楊業率軍跟隨,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而且沒有得到支援,陷入了遼軍包圍。楊業力戰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不是演義中的六子),他從小跟隨楊業,見慣了戰場廝殺,長大後英勇善戰,對遼戰績斐然。
當時遼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而楊延昭在邊關二十餘年,對遼國極具震懾力,遼人就認為他是第六顆星下凡,就稱他為楊六郎。
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他雖然是將門之後,但卻是從小職做起,最後官職比父親還略高,不過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他的戰績,他擔任的武職也大多是偏向於榮譽性質的,他已經逐漸向文職轉變。
范仲淹欣賞楊文廣的軍事才華,曾經提攜過楊文廣,但此時宋遼、宋夏的和議都已經完成,四方無戰事,他也沒有用武之地,在軍事上幾無建樹。
-
12 # 漫威百科全書
楊業是北漢降將,在宋太宗親征遼國時負責糧草押運,在趙光義兵敗中箭逃亡時救過他的命,後來受到重用,號稱楊無敵,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鎮守代州,公元986年,遼國大軍侵犯邊關,楊業帥軍大敗遼軍,在這裡說一句題外話,宋代異族犯邊,但凡宋軍敢出城野戰才能勝利,只要是被動防禦的大都失敗。後來趙光義帥軍親征遼國,派楊業與潘美帥西路大軍出雁門關,連下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深入遼鏡,當著披靡,不料東路十幾萬大軍大敗,糧草斷絕,後繼無援,趙光義派人命西路軍撤退,楊業決定互送百姓撤退,眾將群情激憤要求進攻,監軍王侁更以楊業叛將身份使用激將法要求他帶軍深入遼鏡,楊業無奈只得答應,並與潘美約定在谷口設下伏兵,待遼軍至前後夾擊大破遼軍。楊業從寅時到巳時未歸,王侁認為楊業打了勝仗便帥大軍前去搶功,潘美阻攔無用,待楊業回到谷口,見沒有援軍,知道大勢已去,帥軍拼死抵抗,身披十餘創,砍翻數十遼兵後力竭被俘,餘眾皆戰死,無一人投降,楊業被俘後拒絕投降,絕食三日而死,遼人砍下他的頭顱掛在城牆上,宋軍無不落淚。
楊延昭人稱楊六郎,但並是不老六,而是長子,楊六郎是遼華人給的,因為遼華人尊崇北斗七星,第六顆是最亮的,他們尊重強者所以給了楊延昭這個尊號
宋太宗北伐時跟隨楊業攻朔州時流失穿臂,愈戰愈勇,攻下朔州。楊業死後鎮守河北
鹹平二年冬,蕭太后帥大軍親征宋朝,數十萬大軍來到遂州城下,當時楊延昭負責鎮守遂州,僅有數千人,楊延昭親自上城指揮作戰,宋軍士氣大振,遼軍強攻遂州一天未果,是夜天寒地凍,楊延昭命人將水澆在城牆上,第二天遂州成了一座冰城,遼軍只能退兵,丟下兵器輜重無數
鹹平三年,遼軍再次犯邊,楊延昭在羊山設伏,再次大敗遼軍,並俘獲遼軍將領,楊延昭進升本州團練使
景德元年,遼軍再次入侵,攻破河北,離汴梁僅數十公里,大將王超帥大軍屯於河北,按兵不動,道路阻塞戰報不能入京,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真宗派楊延昭不得妄動,楊延昭上書要求進軍未果,便帥軍深入遼鏡攻破古城,俘獲遼軍無數,當時宋遼正在議和,宋真宗認為楊延昭破壞了和談,但並未治罪,檀淵之盟後,宋遼進入了和平時期
景德二年,楊延昭被任命為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楊延昭病逝,終年 57歲
-
13 # 阿慶還是阿慶
歷史上的楊家將當然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宋史中也是有著一些記載的。只不過篇幅不多。
我們熟知的楊家將故事滿門忠烈,父子八人先後上戰場,與遼國大戰,存者廖廖。之後楊家老太君帶著楊門女將,以及丫鬟僕役一起上陣,真正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戰鬥到最後。
真實的楊家將據現在可以考證的方面來看,主要是楊家三代人的英明。楊家開國令公楊業,楊業長子楊延昭,長孫楊文廣。這祖孫三代在頭兩代因為遇上與遼國開戰,彰顯了楊家英雄們的身影。後來楊業因受到監軍王侁的命令和陷害,兵敗被俘,後絕食三天而死。楊延昭則在戍守北方邊境的一系列戰鬥中也是樹立威名。只有其孫楊文廣時期因為宋朝開始主和,不再提倡打仗而變得無丈可打,而沒什麼威名。
楊家將的故事將會繼續流傳,繼續激勵華人前進。
-
14 # 使用者113199433044
楊家是降將,宋朝宮裡老是覺的楊家像隨娘跟家外來人。梁山將有個叫“楊志”是楊家後代,我們就明白楊象將處景了嗎
-
15 # 秦桑之
隨著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盛行,楊家將的故事被多次搬上熒屏,被人們熟知且廣為流傳,成為一代以家庭為主的將門虎子的代表人物!真實歷史中,楊家將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我們在電視劇中的角色和情節演繹都被誇大了,有實有虛,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的是楊繼業,兒子楊延昭(楊延朗),孫子楊文廣,至於穆桂英,楊宗寶是民間杜撰出來的!楊繼業楊老令公原是北漢名將,後宋太祖趙匡胤討伐北漢時無奈投降,雖是降將,但是一心為主,成了宋朝名將,後與契丹交戰時,因潘美,王伸因爭功未能接應,導致軍隊大敗,最後被俘拒不投降絕食三天而死!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從小就隨父親征戰南北,父親死後便擔負起延邊的抗遼重任,威震邊庭,被神宗稱讚“治兵護塞有父風”。再來說說楊文廣,曾在范仲淹麾下,在他那個年代宋朝和西夏已經議和成功,所以找不到他征戰的資料,只是看到他一系列官職的變化,其實只是武官榮譽性的官階,並無實際執掌!不管怎麼說,楊門忠烈的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
-
16 # 沙麓書院
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地流淌了上千年,人們不斷從小說、評書、戲曲、電影、電視劇的精彩演繹中,形成了對楊家一門忠烈的敬佩和讚頌。
楊家將為抵抗遼人的侵略,橫刀立馬,前赴後繼,馳騁疆場。楊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後,楊家七子繼承父志,義無反顧地投身抗遼一線,差點滿門犧牲。
最後,楊家的所有女人,在佘太君的帶領下,以柔弱的雙肩繼續擎起抗遼大旗,直面遼人的彎刀和鐵騎,繼續捍衛大宋的尊嚴和百姓的安康,書寫了一段抵抗外辱、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壯美詩篇。
當然了,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中的楊家將,但歷史終歸不是藝術,真實的楊家將還是和戲曲熒幕中的故事存在很大的差別。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關於天波府。
在楊家將故事中,天波楊府位於北宋都城東京城西的金水河邊,是宋太宗趙光義為表彰楊業的不世之功,特賜金500萬為楊家修建的府邸。在楊府落成之日,趙光義親自前往參加慶典,並御書匾額“天波府”,以褒獎楊家忠君愛國的精神。
此後,當滿朝文武官員途經此處時,必須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彰顯對楊家的敬重。
不過,在當時的開封城裡,並沒有“天波府”,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有一個楊業的普通府宅,當然也不是宋太宗恩賜修建的。
楊業以身殉國後,這個府宅改為了家廟,取名“孝嚴寺”。現在的“天波府”修葺於1992年,集公園、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一身,成為了後人瞻仰和祭奠楊家將的場所。
二、關於楊業。
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代,字重貴,其父楊弘信是麟州當地的土豪,曾自立為太守,後歸附北漢。20歲的楊業隨即得到了北漢皇帝劉崇的賞識,被授予侍衛親軍都虞候。他驍勇善戰,屢有戰功,後升任建雄軍節度使。
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北宋,被趙光義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後,因其“老於邊事,洞曉邊情”,趙光義又讓他出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由此開啟了他在宋朝戍邊抗遼的重任。
公元980年3月,遼人發兵10萬侵犯雁門關,楊業以區區3000兵力,繞道遼軍背後,在馬尾山紮上樹枝,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從而大破遼軍,並親手斬殺遼軍主帥蕭咄李,俘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
公元986年,趙光義決心收復燕雲十六州,組織了3路大軍征討遼軍,其中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擔任副職。西路軍所向披靡,接連擊潰了耶律斜軫等部,攻取了幾個州縣。但其他兩路宋軍進攻不順,趙光義下令撤退,並命令楊業負責掩護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的百姓撤離。
楊業臨危受命,在保護百姓的戰鬥中身中數箭,所部全軍覆沒,不幸被俘。但楊業寧死不降,絕食數天而死。
三、關於楊家第二代。
在楊家將故事中,楊業的後代一共有七狼八虎,個個能征善戰,勇猛無敵,但由於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導致其中的六人殞命戰場,只剩一人回來。
實際上,歷史上楊業有6個兒子,最為有名的是長子楊延昭,其餘5個兒子靠著父親的功勞,恩蔭得到了微小的官職,一生碌碌無為。
楊延昭很小就隨父征戰,在雍熙三年攻取朔州城時,29歲的楊延昭被流矢射穿臂膀,但仍堅持戰鬥,終於攻克朔州。
在楊業死後,楊延昭接過了父親抗遼重擔,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遂城保衛戰。
公元999年冬天,遼國蕭太后集結20萬大軍入侵北宋,遂城成了遼軍首當其衝的目標,而駐守遂城的正是楊延昭。楊延昭以數千兵力阻擋了蕭太后的數十次猛攻,儘管城牆屢被擊垮,士兵死傷慘重,但楊延昭硬是沒讓蕭太后前進一步。
面對數十倍於己的遼軍,楊延昭心裡明白,如果沒有出奇制勝的方法,遂城遲早會落入敵手。於是,智勇雙全的楊延昭想出了一個辦法,動員全城軍民在滴水成冰的晚上,將城裡的水澆到城牆上,利用嚴寒的天氣把城牆凍結起來。
第二天一早,當蕭太后面對一座如同水晶般熠熠發光的城池時,束手無策,只得下令撤軍。
因為楊延昭在和遼軍的戰鬥中,鮮有敗績,遼人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天狼星轉世,鎮守北方,由此送他綽號“楊六郎”。
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由此罷兵,宋真宗升任楊延昭為保州防禦使。9年後,楊延昭病逝。
四、關於楊家第三代。
楊家第三代中,青史留名的是楊延昭的三子楊文廣。楊文廣出生於公元999年,以父蔭為官,曾得到范仲淹的賞識,先後任職侍衛親軍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最後官至防禦使。
五,關於楊家女將。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存在,只是在清代的《保德州志》中提到過,“楊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這個“折德扆女”也許就是佘太君的原型。當然,歷史上也沒有楊宗保其人,穆桂英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
17 # 望角黑夜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華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中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讚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裡,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訊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
18 # 鴨梨山大
楊家將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當時,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看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楊家將集體出征遼國,金沙灘血戰遼人。楊繼業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迫娶了遼人公主,五郎出家去當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繼續抗遼,七郎突出重圍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後來的佘太君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大破天門鎮,楊宗保掛帥出征。還有後來的楊文廣平定邊患,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在其他的小說裡邊也出現了楊家將後人,比如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裡的楊再興。然而真相是什麼呢?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正史上,楊繼業確有其人,《宋史》明文記載楊繼業原名楊業,原是北漢大將,在北漢滅亡後,他便歸順了北宋,此人能征慣戰,驍勇無比。不過民間盛傳的他與潘仁美(潘美)之間的恩恩怨怨卻大多是假的,而楊業也並非死於潘美之手!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有三代代表人物:一代楊業(劉繼業),二代楊延昭(楊大郎,原名延朗),六郎是遼人稱呼他的外號,三代楊文廣(楊業之孫),與范仲淹韓琦同時期,之後沒有傑出人物出現,北宋滅亡時,早就沒有拿得上臺面的楊家將了。再說《宋史》記載文廣系楊延昭之子。字仲容……最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而楊家將裡的楊宗保因該就是楊文廣本人。所以總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楊家將的內容半真半假,撲朔迷離!而從楊家將中脫穎出來的楊門女將更是多子虛烏有的!
宋朝將近滅亡時,楊家的後人已經不行了,很難再肩負起負責保衛國家的重任。在後來的水滸傳中或者別的小說中,有些自稱是楊家將後人的楊姓武林高手,但是真的很難考證他們是否真的是楊家將的後代。
宋朝歷史上不僅有楊家將,還有折家將、種家將、岳家軍……種家將創建於北宋仁宗時期,至宋欽宗時期种師中血染沙場,為國捐軀,种師道為朝廷猜忌,悲憤而亡,種家將終結。折家將創建於唐代後期,經歷了五代十國、兩宋,直至大宋王朝滅亡,折家將為國家長期鎮守北部邊關,直至最後為大宋王朝戰至一兵一卒,無一人向蒙古韃子投降!楊家將創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自楊業歸宋就一直受到朝廷猜忌,從楊業到楊延昭,再到楊文廣,直至宋神宗時期舉家退出京城,回到山西,楊家將結束。
-
19 # 魯聶
正史中的楊家事蹟散見於《宋史》《遼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下簡稱《長編》)《東都事略》《宋會要輯稿》等
楊家將倒是有的,第一代人叫楊業,不叫楊繼業,其父也是武人,五代時官拜州刺史。楊業本是北漢的名將,人稱楊無敵。北漢被大宋滅了之後,他被宋太宗趙光義收服,依舊拜之為邊將,駐守代州一帶,抗擊契丹,屢立戰功。多遭邊將嫉妒,時常有人告他的黑狀,但宋太宗依舊用他。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發動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北征,意在收復被石敬瑭割去的燕雲十六州,楊業就折在這一戰役的後半段。戰事開始頗為順利,在連拔四州之後,宋太宗趙光義和曹彬率領的主力大敗,而作為偏師的潘美和楊業部隊,也不得不撤退。
潘美就是戲劇小說裡潘仁美的原型,也真有個女兒嫁給了皇帝,不過,他也是一員武將,是早早跟著趙匡胤哥兒倆混事的武夫兄弟,地位和身份跟副帥楊業有著天壤之別。在潘美和楊業身邊,還有一個監軍王侁,權力好大。在主力敗退之後,宋太宗給潘美和楊業的任務,就是把已經收復的四州之民給帶出來,當時契丹挾大勝之威,已經拿下了一州,潘美和楊業他們在對方的優勢兵力面前,選擇對抗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宋太宗是知道的。只求能多少帶出點百姓來,也就可以了。
按照楊業的主意,他們可以梯次抵抗,相互掩護著撤退,就可以完成任務,全身而退。但是,監軍王侁卻嘲笑楊業避戰畏死,逼著楊業出擊。楊業以一介降將之身,無法不從,但出擊之時他跟潘美王侁約好,如果他沒死退回,一定要在陳家谷谷口伏下強弩重兵接應,說不定還可以反敗為勝。 然而,待到楊業退到谷口之時,居然一個接應的兵都沒有。最終,陷入重圍的楊業重傷被俘,不食而死。
楊業之死,潘美當然應該負責,而監軍王侁則更為可惡。後來宋太宗卻只給了潘美降職處分,王侁也不過被罷了官。北宋的一員真正可用的大將,實際上就這樣白死了。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依舊做北部的邊將,多有戰功,雁門關有關他的傳說,還是有譜的,只是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而非傳說中的六子所謂楊六郎。到了楊延昭兒子楊文廣這輩上,雖說依舊為將,但他的功業,卻是跟著狄青南征了。至於楊門女將,則連影兒都沒有。不過,史書上記載這個楊文廣,臨終還在給皇帝建策,如何收復幽燕,可見楊家人始終沒有忘了世仇,也惦記著收復故土,英雄本色。
回覆列表
不存在,令公楊繼業歷史上只是一個副將,,從未當過主將,他也只有一個兒子。楊家將只是小說或者是說書的給誇張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