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西瓜電影20

    唐朝初期,北韓半島與中國東北的東南部有三個互相混戰的國家:百濟、新羅、高句麗,與唐朝接壤的是高句麗。唐朝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利益,聯合新羅攻打百濟與高句麗。百濟先被唐朝佔領,後歸新羅,高句麗被唐朝與新羅平分。雙方以大同江為界,北方屬於唐朝,南方屬於新羅。

    高句麗追根溯源是與中國的女真有一些血緣,而現在的北韓人是以百濟與新羅的辰韓人、弁韓人、馬韓人為主發展起來的。

    西元918年,新羅的將軍王建篡位,建立高麗,高句麗不等於高麗。

  • 2 # 銀河鐵道小靈通

    所謂的徵東就是指現在的北韓半島。透過前後數十年的戰爭。唐高宗時,薛禮及李績和契芯何力一起征服高勾麗及百濟。唐軍以大同江為界,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佔領了北韓的北部以及遼東地區。薛禮當過當時的安東都護。

  • 3 # 老人新手新手

    薛禮以及唐二主(李世民)徵東,主要是與高麗人爭戰遼東半島,主戰場在海城和蓋州一帶,至今海城附近火車還有一個小站叫唐王山,就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現在的蓋州是最後爭戰的主戰場,高麗王主蓋舒文戰死,所以此地一直被稱為蓋平,蓋州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才改的。最後把高麗人趕過鴨錄江對岸,直此遼陽以南,歸大唐山東管轄!從前有薛禮徵東和唐二主徵東兩本小說,也是說書人常說的唱本!

  • 4 # 河馬行空1

    第一次徵東把高句麗從現在的吉林市打到了農安,第二次徵東把高句麗從農安打到了集安,第三次徵東又把他們打到了平壤。

  • 5 # 風光藝境

    薛仁貴一生有兩次東征高麗的經歷。首次,薛仁貴隨唐太宗徵遼東,脫穎而出,一戰成名,深得太宗賞識。二次統兵為後援東征高麗,唐軍大獲全勝,滅高麗。

    薛仁貴(614—683)名禮,字仁貴,以字行,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貧苦農民出身。

    唐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興師徵高麗,薛仁貴應募從軍,隨軍徵遼東。翌年四月,唐軍渡過遼水,拔蓋牟城(今遼寧蓋縣,一說遼寧撫順市);五月拔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東大黑山);兵臨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下,破城。六月,唐軍破白巖城(在今遼陽市東北)。

    唐大軍挺進至安市縣(今遼寧海城市東南營城子),正趕上郎將劉君卬被高麗軍圍困廝殺,情勢萬分危機。薛仁貴馳馬救援,手斬敵將,系其首級於馬鞍,敵眾懾服,仁貴由是知名。唐軍攻安市,高麗派遣猛將率領二十五萬大將趕來增援。薛仁貴自恃驍勇,急欲立奇功揚名,遂穿醒目的白戰袍,腰間攜帶兩副弓箭,手執長戟,高呼著躍馬挺戟闖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高麗士兵皆披靡潰退。唐軍趁勢出擊,大破高麗軍。太宗遙望,親眼看到仁貴的驍勇,大喜,特召見之,擢授遊擊將軍,並賞賜甚厚。此為徵遼東。

    再說東征高麗。唐高宗乾封元年(666),高麗國大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去世,子泉男生代父為莫離支,與弟男建、男產爭權內訌。男生為男建驅逐而棄都出走,遣使求救於唐,請求內附。

    六月,高宗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安撫大使,率軍救援男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等率軍為後援。十二月,高宗覆命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臺大總管,率六總管兵伐高麗。

    667年,李勣等渡遼水,九月,拔高麗新城(即今遼寧撫順市北高爾山山城),隨即又連下十六城。高麗軍襲擊唐軍別部,薛仁貴大破之於金山(在今遼寧昌圖縣),拔三城,與泉男生會師。

    668年二月,薛仁貴拔高麗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一說在今農安縣;或說在今昌圖縣西北四面城),扶余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而降。李勣又破高麗兵於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市西南趙家溝河),拔大行城(即今丹東市西南娘娘廟山城)。契苾何力與李勣會師於鴨淥水(鴨綠江),拔辱夷城,悉師進圍王都平壤。九月,高麗王即寶藏王高藏派遣男產率首領百人打著白旗投降;唐俘泉男建。立國242年的高氏高麗國滅亡。

    十二月,唐分高麗五部、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於平壤置安東都護府以統領之,並留兵二萬戍守之。薛仁貴奉詔鎮守平壤,仍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

    簡括,薛仁貴首次隨軍東征,足跡踏遼東,今遼寧遼陽及遼南一帶;二次統軍徵東,轉戰於遼東北、吉林中部一帶,直至進駐平壤。

    需要說明的是,四世紀後至唐,北韓半島天下三分:高麗、百濟、新羅。高麗國佔有半島北部,與南面的百濟國(位半島西南部)、新羅國(位半島東南部)鼎足爭雄。

  • 6 # 瀟湘書客

    薛禮字仁貴(公元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傳說薛禮徵東時令敵人聞風喪膽。然而在歷史的功勞薄上,大都記載唐朝老將李繼如何如何,記載薛禮卻很少。薛禮是民間流傳平定高句麗王朝的大英雄。

    關於“喝頂水,穿草鞋”的民間流傳

    “薛仁貴大軍沿途破城抵達平壤城下,與從行軍大總管李績等諸路大軍會師平壤,大軍合圍,攻破平壤,薛仁貴親自接受高麗國王投降,高麗國國王高藏在向薛仁貴投降簽字的時候,連抬頭看薛仁貴的勇氣都沒有。後來問薛仁貴,“以後我們喝什麼水,穿什麼鞋”,薛仁貴說:“喝井水”,“穿好鞋”。嚇破了膽的高藏卻聽成了“喝頂水,穿草鞋”。可見當時薛仁貴的威懾力到了何種地步。

    幾百年來到二十幾年前,在東北農村居住的北韓人仍然有“喝頂水,穿草鞋”的習慣,北韓人老少都知道薛禮之人,就連北韓家的小孩子夜間哭鬧,只要大人說:“薛禮來了。”小孩子馬上就不哭了。

    關於高句麗王朝的起源與沿革

    最早資料記載:《史記·宋微子世家》所述,箕子因紂王無道,“乃被髮詳狂而為奴”。周武王滅商後,曾拜訪箕子,並討教治世之道。而後,武王乃“封箕子於北韓而不臣也”,即不將箕子北韓視為周朝臣子,而是成立了一個獨立國家。又據中國先秦古籍《逸周書·五會篇》載:“北方臺正東高夷。” 後世人孔穎達疏雲:“高夷,東北夷高句麗。”這是早期中國對高句麗族的認識。

    另據《中國歷史綱要》記載,西漢初年,漢武帝派兵滅衛氏王朝。當時稱“辰國”或“辰韓”在北韓半島。那麼,高句麗王朝的起源與沿革呢?

    首先說,高句麗王國是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與其他各時期的高麗民族的國家組織沒有世襲關係。

    定都:公元前37年,東北邊疆民族夫餘的一位王子,因受族人迫害,率隨從南逃到了玄菟郡的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東南),這位因善射而被稱為“朱蒙”的首領在那裡建立了最初的高句麗政權,屬於民族性地方政權。史書也簡稱為“高麗”。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高句麗人的戶籍歸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理。

    首次遷都: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首領類利把都城遷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國內城”,同時建丸都山城。此後400多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於此。

    再次遷都: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被迫將都城遷徙到今天北韓境內的平壤地區。

    滅亡:公元668年,被唐朝所滅。前後經歷28代國王,開國君王朱蒙稱鄒牟王。 關於歷史朝代與高麗的爭鬥

    從漢、晉、隋到唐朝初期,朝廷官兵都經常受高麗軍隊的騷擾,很為歷代皇帝感覺頭疼。

    漢朝:與北韓的戰事不多。北韓半島與漢王朝的交往逐漸趨於密切。

    隋朝:公元611年,隋煬帝親征,史稱全軍隊113.38萬人。大軍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無功而返;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又是虎頭蛇尾地收場;公元614年,隋煬帝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在畢奢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句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高句麗遣使請降。

    唐朝: 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因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停戰,御駕親征。高句麗大軍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句麗舉國震恐。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班師還朝;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唐高宗遣李勣、薛仁貴等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在一年多時間裡,各戰場捷報頻傳。到了668年春夏,各路軍會師鴨綠江,進至平壤城下,高句麗國王高藏投降。

    關於薛禮徵東的顯赫戰功

    唐將李勣從唐太宗到唐高宗領兵征討高句麗幾十年,沒有結果,而薛仁貴僅用了二十幾年的工夫,就將高麗打得落花流水,以至滅亡。

    公元643年,薛仁貴應募從軍。第二年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阻擊高麗援軍。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唐太宗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

    公元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麗軍。第二年,薛仁貴又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薛仁貴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公元 666年,高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於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並乘勝攻佔高麗南蘇、木底、蒼巖二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接著,薛仁貴又率2000人,進攻高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時至冬天,雪很大,與數萬人交兵,唐軍變成清一色的白衣馬隊,敵軍還以為雪崩了,四處亂跑,結果死傷無數。之後,唐高宗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麗降伏。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麗士民安居樂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

  • 7 # 阿徐說

    唐朝名將薛仁貴東征,指的是對遼東地區地區的征服,主要集中在對高句(Gou)麗的討伐。也就是現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

    薛禮即薛仁貴,仁貴是其字號,此人大器晚成,三十歲前一直在家躬耕默默無聞,三十歲以後大放異彩,成為了唐朝一代傳奇名將。

    薛仁貴一生總共參與過三次對高句麗的東征,一次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兩次在唐高祖李治時期。

    薛仁貴 劇照

    第一次東征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號召有志之士討伐高句麗,薛仁貴在妻子柳氏勸導下毅然參加。次年,李世民御駕親征,座下兩大徵東大總管張亮和李勣分別率領水路兩軍奔赴戰場,見證了一代戰神的首秀。

    同年六月份,在今遼寧附近,李世民親自督軍,與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手下兩員大將率領的25萬大軍開戰。戰況十分激烈,兩邊數十萬人戰火紛飛,人仰馬翻。但是,很快李世民的視線就被一個白袍小將給吸引住了,只見他手持方天畫戟,腰別雙弓,如入無人之境般的衝殺在敵軍中,所到之處竟無人可擋。轉眼間,高句麗大軍被打個大敗,兩萬多人死於此役,餘者紛紛落荒而逃。

    戰爭結束後,李世民立即接見了此時還是小兵的薛仁貴,親自頒發其賞賜並封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可惜之後因為糧草問題以及換季入冬,沒能攻克高句麗。不過薛仁貴因為此次東征,已經得到了重視。甚至李世民班師回朝的時候還不忘對薛仁貴說,這次戰爭沒得到整個遼東沒關係,最高興的就是得到了薛仁貴這名小將。並又提拔了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還將守宮門的差事給了他。

    薛仁貴 雕像

    第二次東征

    公元658年,薛仁貴作為副將,奉高宗李治之名,協助程名振東征高句麗。在現在的遼寧渾河一帶打敗了高句麗的軍隊,擊殺了三千多名的敵軍。

    次年,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在橫山相撞,雙方大戰一觸即發,薛仁貴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殺的敵軍心驚膽寒。隨後不久,石城又發生了一場大戰,有一名高句麗將領躲在後方,使用弓箭射殺了十多名唐軍,聲勢大振。薛仁貴怒不可遏,當即一人一馬直接衝進了氣勢正盛的敵軍當中,把這名將領給抓了過來,直接把高句麗大軍的氣勢打壓了下去。

    薛仁貴 雕像

    第三次東征

    公元666年,薛仁貴再次奉命參與東征,這次也直接把一直侵擾大唐東境的高句麗給滅亡了。

    在此次戰役中,薛仁貴後發而至,帶領部隊大破高句麗軍,不僅解救了新城危機,而且殺敵五萬有餘。而緊隨著,薛仁貴帶領著3000士兵一路向高句麗腹地殺去,當同行將領勸其兵力不足不要冒進時,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兵不在多而在於領兵者是否會用。

    在殲敵一萬多敵軍後,高句麗重鎮扶余城直接被他率領的3000人給打了下來,隨後他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棄城投降,造就了他一個至今尚未被打破的軍事神話——以3000士兵打下了40座城。

  • 8 # 文字拾荒人

    薛禮即薛仁貴也,唐朝名將。徵東實乃東征高麗。唐太宗東征高麗時,到處招求良將。薛仁貴聽從妻子的勸告,參加了張士貴將軍的剿匪部隊。唐太宗於公元645年親征高麗,薛仁貴也參加了東征的隊伍。唐軍先進攻安市城,高麗派遣大將高延壽等率兵二十萬迎戰。太宗令眾將分頭進擊。薛仁貴十分勇猛,在敵陣內反覆衝殺,唐軍乘機猛攻,把高麗軍打了個大敗。唐太宗病逝,高宗繼位。唐高宗又先後兩次出兵攻打高麗,薛仁貴奉命出征,立下赫赫戰功。

    薛禮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這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他生得魁偉英俊,聰明過人,練武習文,志向不凡。他驍勇善戰,深得幾代統治者的讚許。在唐朝東征高句麗的戰役中,薛禮多次用自己的勇猛之風挽救唐軍於危難,扭轉戰局,使唐軍取得最終的勝利。更重要的是薛禮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勇雙全。

    貞觀末,唐太宗親征遼東,廣招兵將,薛禮投到將軍張士貴軍中,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當時唐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邛部為敵軍所圍,情況岌岌可危,當此危難之時,薛禮單槍匹馬前往救之,他勇猛無比,“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於馬鞍,賊皆懾伏,仁貴遂知名。”

    唐軍攻打安市城之前,高句麗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兵二十五萬前來增援安市,唐太宗設下計謀,分兵三路,最終取得了駐蹕大捷。駐蹕之戰中,薛禮有心表現自己的驍勇善戰,故意穿了一身白衣。戰鬥開始後,他單騎衝鋒陷陣,一個人殺入敵人25萬大軍的陣勢裡面,遠則箭射,近則戟攻,勇不可擋,打得敵人陣型混亂,無法為戰。兩軍之中,獨見他白影飄飄,所過之處,只留下敵軍的屍體與傷兵,藉此威勢,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

    唐太宗在山上遙遙望見,遣馳問先鋒白衣者為誰,特意對他進行了召見,賜馬兩匹、絹四十匹,並親自提拔薛禮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這樣,薛禮由一名普通計程車兵一躍而成為大唐的軍官。及軍還,太宗謂曰:“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這一戰中薛禮以自己的勇猛為大唐軍隊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使得軍心大振,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雖非薛禮一人之功,但確實是薛禮的表現震撼了敵軍,鼓舞了唐軍的鬥志,功不可沒。

    隨後在顯慶三年(658),薛禮隨程名振征討高麗,為其副將。他先於貴端城擊敗高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禮又和梁建方、契苾何力等,與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薛禮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之後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唐軍遭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一時之間,唐軍士氣低落,無人再敢上前應戰。薛仁貴見此情景,心中大怒,他單騎突入敵圍,以勇不可擋之勢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氣勢,不由慌了陣腳,甚至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薛禮以自己的英勇順利的挽唐軍於劣勢,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至乾封元年(666)時,“高麗大將泉男生率眾內附,高宗遣將軍龐同善、高等迎接之。”當二人領兵行至新城時,遭到了高句麗軍隊的攔阻。爭鬥中,唐軍處於劣勢,關鍵時刻,薛禮及時趕到,擊退了敵軍。唐軍前行至金山時,再次遭到了高句麗重兵的阻擊。兩軍對壘之時,唐軍又失利,又是薛禮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奮力殺敵,敵軍因此大亂,唐軍藉此機會發起反擊,最後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五萬人。史稱金山大捷,唐高宗聽聞戰事經過後,親自下手詔慰勞薛禮:“金山大陣,兇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敵,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此後,薛仁貴又自請率三千兵馬前去攻打高麗重鎮扶余城。扶余城兵眾城險,所以部將都認為三千兵馬太少,難以成事,都勸薛禮不要輕進。但是薛禮卻說:兵“在善用,不在眾”。最終李勣同意了薛禮的請求,讓他領兵去攻扶余城,結果在這次戰役中,薛禮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威震遼東。戰後,有四十餘高句麗城鎮先後主動請降,自此,鴨綠江以北地區基本為唐軍所控制。此後薛禮與李勣合兵於平壤城,最終使高句麗投降。

    戰後,唐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做為地方長官,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政績卓越。“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

    薛禮一生攻戰,勇冠三軍,戰功赫赫。他的驍勇善戰在關鍵時刻,甚至起到了扭轉戰局的作用,如駐蹕大捷中,他以一人之力橫穿於幾十萬大軍中,極大的鼓舞了唐軍計程車氣;金山大捷中他英勇的將敵人攔腰截斷,反倒使敵人不知所措,陣型混亂,給唐軍贏得了有利時機,最終反敗為勝;攻打扶余城時,他僅率三千兵馬,憑藉自己的一身勇氣,一舉取得戰爭的勝利,威震遼東。可見其驍勇不但為自己贏得了戰功,也為唐王朝最終掃平高句麗做出了巨大貢獻,有效的維護了邊疆穩定。

  • 9 # 北方異鄉人

    薛禮徵東是現在的哪裡?

    鴨綠江邊的丹東地區,有些傳說與薛禮徵東有關係。如丹東地區的鳳凰山的山頂,有個岩石孔洞。孔洞是北南方向貫通,站在鴨綠江邊向鳳凰山望去,孔洞可以清晰望到。傳說薛禮用箭射穿形成的。所以那個洞叫"箭眼"。

    小時候聽老人們講:高句(gou)麗人被打敗後,薛禮安咐老百姓,叫他們今後要吃井水。高句麗人由於心慌聽成了要吃″頂水"。以前高麗人,都是婦女用罐子頂在頭取水。薛禮又告訴他今後吃肉,要吃肘子肉(豬肘子),他們由於害怕又聽錯了聽成了吃狗肉。所以,高麗人吃狗肉是他們的老傳統。

    這些只是老人們當笑話講,流傳下來的。並沒有什麼歷史資料可查。

    那年,村裡要建新校舍。新校舍建在一個小山坡上。在挖地基時,挖出幾個陶土罐子,罐裡裝的是人的骨頭。這是高麗人埋葬死人的習俗。

    根據老人們的傳說和挖出高麗人埋葬死人的陶土罐來看。薛禮徵東,也曾在丹東地區和高句麗人周旋過。直到把高句麗人攆過鴨綠江為止。

    薜禮徵東,為唐朝永除後患,讓高句麗人俯首稱臣。

  • 10 # 友愛生活家ul

    薛禮徵東確實和遼南海城蓋州有關,我家大石橋處於海城蓋州之間,大石橋市有傳說中的古蹟“扳倒井”是傳說薛禮喝水飲馬的遺蹟,“淤泥河”是薛禮救唐王的地方。還有個村名“賞軍臺”都和薛禮徵東有關。

  • 11 # 熱血青年伊夫林9y

    薛禮徵東。 指的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東京城鎮。有一個平頂山。在山上有。薛禮徵東。馬蹄子印。距離東京城鎮,4公里有個渤海國。就是高句麗國。此資訊是。老人傳下來的。

  • 12 # 子非魚808

    座標遼寧丹東鳳城市下轄的一個村的村名就叫薛禮!我家離的也不遠,多說10公里。而且鳳城的鳳凰山上的一個著名景點—箭眼,傳說就是薛禮射的。

  • 13 # 老頭8487

    在304國道鳳城附近,有一個叫薛禮寨的地方,

    聽老人講。唐朝時,北韓已經是中國的附屬國。有一段時間不服天朝管了。傳說大唐派薛禮帶3000精兵去討伐。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一天疲憊的薛禮來到一個道觀,看見鍋裡用面蒸熟的類似九牛二虎的麵食,便立即狼吞虎嚥的全吃了。這時進來一個道士。又送了薛禮一把長槍,此時薛禮已經力大無窮。帶領剩餘的部下。剷除了叛亂。(有神化色彩在裡面。)

  • 14 # 漠漠清峰

    那是在文革的時候看的小說薛禮徵東,其中有一段歌謠現在都不曾忘記。“家住遙遙一點紅,飄飄四下影無蹤。三歲孩童千兩價,保主跨海去徵東。薛禮徵東應該在丹東地區。

  • 15 # 大姐84310035

    遼寧鳳城有個鎮,叫薛禮站,據說薛禮在哪停留過,附近還有一個叫賽馬的地方,有一塊形似馬蹄的大石頭,傳說是薛禮騎馬踩出來的腳印,所以當地最早叫賽馬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球隊兩套顏色的球衣就夠了,為什麼還有第三套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