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本集

    先軫(zhěn)確實是個超級軍事將領,他的身份的表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足以說明他的偉大功績。

    作為統帥,先軫先後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在關鍵戰役中打敗當時最強大的楚、秦兩國,創作了以弱勝強的豐功偉績。

    來看下先軫指揮的關鍵戰役。一是晉楚的城濮大戰。楚國突襲小國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當時朝中搖擺不定,有大臣怕波及晉國,先軫堅決主張馳援宋國,以阻擊楚國北上。在先軫的指揮下,宋國得救,晉國的口碑和聲譽大大提升,這一戰直接奠定晉國霸業。二是秦晉的崤之戰。當時秦國已欲當中原霸主,準備攻擊鄭國,但晉國的過境夾在兩國之中,晉王晉襄公決定派先軫率先出兵,先軫用謀略伏擊強大秦軍,秦軍被全殲。此戰大大延緩秦國的侵略。三是晉狄的箕之戰。中國北方部落北狄入侵晉國,先軫作為主帥大敗狄軍,首領被先軫抓獲,大漲晉國邊軍士氣。

    先軫有勇有謀、有膽有識,一生中從未嘗過敗績。但最後的下場是,單槍匹馬殺入狄軍中戰亡,相當於自殺。

    但因為春秋離我們實在過於久遠,歷史記錄也不是很全,所以先軫的知曉度沒有這麼高。

  • 2 # 歷史的真相l

      先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在兵家歷史上,先軫的出現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先軫之前,戰爭最高也就曹劌論戰的水平,而先軫之後,殲滅戰、各種兵法戰術的運用,使得戰爭變成了一種“藝術”。那麼,先軫到底有多厲害呢,為什麼他會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春秋時代的一天,公子重耳遇到了勃鞮的追殺,他叫上了先軫、趙衰、狐偃、賈陀、魏武子就逃跑去了。就這樣,先軫跟著老大重耳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逃亡之旅。在這漫長的十九年中,他們的母國晉國發生了幾件大事,晉獻公死了,驪姬、奚齊、卓子死了,晉惠公夷吾繼位了,晉懷公繼位了。兩位新繼位的國君都給晉國帶來了不小的傷害,因為他們為了鞏固權力,在晉國上下掀起了大興黨獄之風。其實,他們的這種做法也為重耳的回國打下了基礎,他們將所有不利於君王的因素都除掉了,弄得自己一身腥臭,最後大家反而期盼重耳回國繼位。秦穆公決定幫助重耳,於是重耳帶著先軫等人結束了逃亡生活,回到了他們的母國晉國。

      回國以後,老大重耳大大賞賜了幾個跟著他闖南闖北的兄弟們,先軫也在其中。公元前634年,宋國投奔了晉國,於是宋國以前的老大楚國不樂意了,就糾結了楚軍,並且聯合了陳、蔡、鄭、許四國一起圍攻宋國。宋成公的父親宋襄公曾經和楚國爭霸,就因為沒有成功,所以很多年來一直被楚國欺壓。宋襄公對晉文公有恩,宋成公就投奔了晉國,在危急時刻向晉國求救。

      晉文公為了報恩,也為了和楚國爭霸,答應了幫助宋國。晉國有上中下三軍,晉文公派出了晉國的精銳之師,各軍將領也是晉國的將才,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先軫就在其中,原本他只是輔佐中軍的下軍佐,中軍將郤縠去世了,於是晉文公將先軫提拔為中軍將。在開戰前,先軫就提出了侵曹伐衛來援救宋國的策略,這是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場“圍魏救趙”,先軫能夠想出這一招,從側面營救了宋國。

      除了發兵救宋以外,先軫還提出,要營造有利於晉國的國際環境,畢竟晉國現在什麼盟國也沒有,攻打宋國的有五國,而幫助宋國的只有一個晉國而已。於是,先軫建議宋國去賄賂齊秦兩個大國,讓齊秦為宋說話。齊秦為了宋國而規勸楚國,楚國不聽。先軫早就想好了退路,他料定楚國不會聽從齊秦的勸說,定然和齊秦結仇,齊秦是大國,說不定就會站在晉國這一邊。就算他們不站在晉國這一邊,被楚國惹怒了以後,也不可能站在楚國那邊的了。就這樣,原本只有晉國一國救宋的,就變成了齊晉聯合抗楚的地步。先軫在前線利用了旗幟、虎皮、樹枝,反間、佯攻、詐敗的戰略戰術,打贏了前線攻擊曹衛的戰爭,並暗中將曹衛拉到了晉國的陣營中來。就這樣,晉國的小夥伴一路增加,而楚國則被小夥伴們拋棄,國際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楚成王決定退兵,子玉不肯,子玉還想出了逼晉國放過曹衛兩國。先軫早就和曹衛達成了協議,曹衛背叛了楚國,子玉大怒。當晉楚兩軍對上的時候,先軫謹記當年楚成王對晉文公的恩惠,按照承諾退避三舍,實則也是為了佔據有利地形。在這次作戰中,先軫作為指揮者,領導將士們先是佯裝不敵而逃,引誘子玉露出陣營的薄弱點來,然後先軫再收網攻打之,最後取得大勝。

      這一場戰爭確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楚國這個老牌的霸主失敗了。先軫作為元帥,帶領士兵們作戰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戰術不說,各種計策之間連貫性極強。除了軍事謀略上,在國際關係這類外交政治上,先軫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是春秋時代難得的成熟的集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於一身的人物。

  • 3 # 老楊地攤淘寶明清瓷器

    晉國中軍將先軫。英勇果敢,足智多謀。

    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霸業。

    秦晉崤之戰,大勝秦軍。

    箕之戰,大敗狄人,俘獲首領。因失禮於襄公,遂脫掉鎧甲,殺入狄人陣中,戰死。

    先軫一生縱橫戰場未嘗敗仗,只是敗給了自己。

  • 4 # 炫邑影視

    是的,他很少被人知曉,但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靠謀略取勝戰役的名將。他改變了古代戰爭方式。

    中國的春秋時期是個很講規矩的時代。

    從小受的教育都是“周禮”,人又講信用又仗義,豪放起來連自個兒命都可以不要,卻不能壞規矩。要不後世很多人都崇拜“周禮”,夢想回到那個年月。

    但春秋也是一個亂世,國家特別多,大大小小100多個。中原就那麼大地方,這麼多國家實力肯定不均衡,胳膊粗力氣大的就說了算,話語權都掌握在他們手裡。

    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戰爭。打唄,打服一個是一個。

    所以那會兒的仗非常頻,所謂“春秋無義戰”,吃不合適了都興許拉兵削你一頓。

    那年代開始時打仗特仁義。兩國“約架”,定好日子定好地點,分別排好隊形,齊齊整整的方塊隊,不像打架倒像閱兵。後來過老多年了歐洲還那麼幹,奏著音樂敲著小鼓無視槍林彈雨旁若無人地往前走。

    春秋時很講“儀式感”的兩軍對陣

    “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一聲令下後雙方撲做一團,憑實力造。兩頭兒都沒有陰謀詭計,說實話,也不懂。

    春秋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叫“城濮之戰”,主戰方為中原新霸主晉國與“南方新勢力”楚國。雙方還各自掛著幾個兄弟,號稱聯軍。後世的美國出去欺負誰,無師自通也是這路數。

    這場戰爭打出了新花樣,令人大開眼界,從此開拓了後世名家名將們的腦回路。

    就因為晉國有一個堪稱天才的主帥,他叫先軫。

    先簡單說一下先軫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晉國老大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重耳年輕時有5個鐵哥們,一塊兒吹牛打屁喝酒泡妞聊大天的那種,先軫是其中的一個。

    重耳的老爸晉獻公有一堆老婆,自然生了一大堆小孩。晉獻公最喜歡他的小媳婦驪姬,整天被驪姬洗腦的結果就是最喜歡她生的兒子奚齊。

    晉獻公當時已經立了世子,根紅苗正的申生。驪姬非要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世子,老實孩子申生就含冤自殺了。

    晉獻公在小媳婦的蠱惑下,腦子裡基本都是屎了。他下令追殺自己其他的兒子,有威脅的全都幹掉。

    在自己的封地蒲城(現陝西省渭南市)待得挺老實的重耳,一看事情不妙也趕緊扯呼,逃出晉國。

    他的5個哥們這會兒特夠意思,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咱們一起浪跡天涯。當時重耳34歲,先軫才22歲。

    晉文公和他的鐵哥們

    隨著重耳出走的還不僅是這5個人,其實他們是一個精英組成的團隊。重耳為人厚道,彼此都不想分開。

    他們自己也沒想到,這一走,竟是整整19年。

    19年都經過了什麼就不說了,好歹是最後成了正果。重耳成為晉文公當了晉國的老大,他這些同甘共苦的兄弟們,自然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當時各國的政務結構都是以軍隊為主體,分上、中、下三軍,先軫被任命為下軍佐。簡單的說,就是“晉國軍委”的“六把手”。

    以前中原的霸主是齊國,後來老大齊桓公死了齊國也就落套了。沒有老大的局勢是很容易亂的,作為大國的晉國這時逐漸上位,說話越來越算數。

    也是這個時候,地處江淮一帶的楚國迅速崛起。

    當時以中原文化為尊的諸國根本看不起這幫“蠻夷”,認為那就是一群不識字的文盲。楚國當然不服說老子才不是“蠻夷”,我們最有文化的高階幹部屈原都說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家老祖那是“三皇五帝”的孫子。而且俺有錢有兵有實力,要不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

    你只要從國君的封號上就能看得出來,中原國家的國君都稱“公”,而人家楚國的,自稱“王”。

    所以,這兩大勢力的相爭已經不可避免。勝則進,不勝則退。

    公元前633年,楚國帶著鄭、陳、蔡、許組成聯軍去找宋國的麻煩。宋國當年對晉文公有恩啊,便緊急請求支援。

    這時晉文公非常為難。一來楚國不是個善茬兒,二是宋國離晉國較遠,中間還夾著楚國的兩個小兄弟曹和衛,打不打、怎麼打都令人頭疼。

    這時先軫站出來說,這一仗是必須得打的。

    首先可以報答宋國當年的恩惠,為晉國贏得口碑;其次可以樹立我們在諸侯中的威信,為稱霸中原奠定基礎。

    先軫的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並隨即制定了先攻曹、魏,逼楚國分兵,解宋國燃眉之急的計策。

    都知道戰國時孫臏“圍魏救趙”,但誰又知道人家早就開始了。

    正在這時,公元前632年2月,“晉國軍委”一把手、中軍帥郤縠突然得暴病死了,腦溢血心梗什麼的。晉文公當機立斷,立刻越級提拔先軫坐了中軍元帥的位置。

    這可不是老大的“任人唯親”,後面可以證明,這是一個極為英明、知人善任的舉措。

    從此,一代名將走上歷史舞臺。

    3月,晉國軍隊攻入曹國都城。這時宋國被圍得已經受不了了,再次求晉國速速拉兄弟一把。

    但晉國又有了新的難題:如果出兵,相鄰的齊、秦是什麼態度呢?這倆野心同樣不小的老小子會不會乘機咬我們一口?

    這時又是先軫提出建議:讓宋國賄賂齊和秦,請齊、秦代為向楚國求情;同時,把已佔領的曹、衛的領土私自分給宋國,激怒楚國使楚國拒絕齊、秦。這時丟了面子的齊、秦一定會非常憤怒,而成為晉國的同盟。

    構織一個於己有利的“利益鏈”,把“心理戰”和“縱橫術”玩得如此嫻熟,不能說不是一個奇才。

    一切都按著先軫的設計進行。

    也是一代雄主的楚成王可不是傻子。發生了這些之後,他左右琢磨好像自己已經失去了先機。就和楚國的統帥子玉商量,說重耳先軫都不是簡單的人,這仗,咱們先不打了。

    子玉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主兒,還從沒打過敗仗,所以非要打不可。楚成王擰不過他,只得分給他部分軍隊說那你就試試吧。

    子玉先想出了一個損招。

    他派使者來到晉國。說只要能放過曹、衛,宋國我們就退兵。當時晉國的首席智囊狐偃氣壞了,說子玉你真拿自個兒當根蔥了我這就削你你信不。

    先軫勸住了狐偃。

    他說大哥且慢,這是子玉那貨的離間之計不能上當,咱不能同時得罪三個國家。我們可以私下跟曹、衛許諾,允許他們復國,但要加入我們的陣營。同時扣留楚國使者,激怒子玉,把戰火挑起來。

    晉文公邊上一聽說我兄弟這計策高啊,立刻允諾,就這麼幹。

    子玉果然急了,立刻率兵攻打晉軍。

    文公當年逃難時到過楚國,楚成王對他不錯。哥倆喝酒喝高了楚成王問,你以後要是做了國君咋報答我呀?文公說如果以後兩國必須打仗的話,我將“退避三舍”,就是先後退90裡。

    這次兩軍對陣之後,晉國果然信守了承諾,主動後退90裡。

    記住,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來歷。

    表面上看是哥講信用,實際上按先軫的說法,先主動“示怯”培養子玉的驕氣,其次多讓丫走點路,累累這幫孫子。

    晉文公承諾“退避三舍”

    四月六日,兩軍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正式對壘。

    楚國加上它兩個小哥們陳、蔡有戰車1200乘(約12萬人),晉國加上拉來的三個幫手齊、宋、秦有戰車1000乘(約10萬人),這規模應該算可以了。

    開始當然也是遵守道上兒的規矩,按上、中、下三軍左、中、右分別排好方塊隊,準備一聲令下撲到一起就開始招呼。按子玉信心滿滿的說法:“日必無晉矣。”就是今天過後就沒你們毬的了。

    子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約架倒還是約架,但打法完全改變了,因為對方是先軫。

    晉軍先動的手。

    和楚國右軍相對的是晉國下軍副將(下軍佐)胥臣的部隊,他把自己戰車的馬的身上全裹了一層虎皮,烏泱泱成千上萬的“花斑豹”衝向對方。對面的一大部分是陳國和蔡國的“附庸軍”,來給“楚老大”站腳助威的,哪承想衝過來這麼一群怪物,人倒沒啥馬毛了,嘩啦,右軍就潰了。

    與此同時,晉右翼主將(上軍帥)狐毛和楚軍的左翼剛交手沒兩下就假裝打不過,讓插著自己和副手狐偃(上軍佐)兩杆大旗的戰車帶頭往後跑。狐毛這麼整,晉軍左翼主將(下軍帥)欒枝也這麼整,不但後退,還把馬匹和戰車綁上樹枝子,攉騰得滿天塵土,好像已經完蛋了似的。

    本來子玉就驕傲,這會兒一看對方的左翼也不行啊,自己右翼雖然陳、蔡這倆貨慫點兒但似乎也沒出什麼問題。

    於是他下令楚軍左翼“乘勝”追擊。

    這會兒先軫在幹什麼?他在等。就等子玉的這個命令。

    當楚軍的左翼完全“伸出”後,先軫率領自己的中軍主力迅速出擊,立刻切斷了敵方與其中軍的聯絡。

    這時假裝逃跑的狐毛也不跑了,反回身配合中軍一同夾擊這股敵人。左翼的欒枝當然也停止了攉騰土,與胥臣一起將開始就崩潰的楚軍右翼繼續收拾之。

    陰謀,完全是陰謀。這根本不是平時的路數,以後沒法一起玩耍了。

    子玉雖然覺得自個特牛逼,但知道止損。一看左右兩條“胳膊”全斷了,就知道這仗不能打了。

    他立刻命令中軍停止進攻,並迅速退出戰場。我是輸了,但不能全撂在這兒。

    不過楚成王這糟老頭子不夠意思。子玉帶著敗軍回到楚國邊境時,回答是大王不許你進城。子玉頓時明白了咋回事兒,嘆了口氣,自個把自個給“裁”了。

    子玉的大名叫成得臣,同時也是楚國的令尹(首相),一個打仗治國都行的牛人,就這麼崴在了先軫的手裡。

    子玉也是一個“牛人”

    別看“城濮之戰”打了還不到一天,它卻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行詭計、出詭兵”的大型戰役。

    打這之後,沒有傻子再用“方塊隊”互撕了。帶兵的傢伙們一看我靠仗原來可以這麼打,從此腦洞大開,一個比一個狡猾。

    其實,最後的決戰在這整個戰役中不過是一個環節。

    從最初宋國的求救起,先軫不但知己,而且知彼。他巧妙地製造和利用了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因素,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制敵、誘敵、驕敵、殲敵,一系列精思妙計如“請君入甕”,直到最後實現自己的目的。

    在他之前無一人做到這些,是不是可稱“千古第一將”?

    “城濮之戰”5年之後的公元前628年。

    只做了8年國君的晉文公重耳走了,終年69歲,但給子孫們留下了一個在中原一跺腳可以亂顫的霸業。

    崛起於西北的秦國,國君秦穆公也是當時一個非常牛的牛人,經過多年埋頭苦幹,覺得自己相當可以了,已經有了走向中原的實力和資本。

    可他上下的鄰居,一個晉國一個楚國,踢哪個腳都得受傷。但早晚得出啊,趁著晉文公和鄭國的國君都剛駕崩,他選擇了好欺負的鄭國。

    打鄭國,不但得繞過“名譽元首”周天子所在的周國,還得偷偷的越過晉國國境,全程1500餘里,那隔山邁嶺的他也幹。

    老大屍骨未寒還沒下葬,秦國就敢整這種事兒,可把晉國高層氣壞了。伐鄭是假,這明顯是對著我們來的啊!

    可打不打秦國嚷嚷了半天卻定不下來。因為當年重耳逃亡時秦穆公對他有恩,不但回國即位人家派了兵,連媳婦都一炮兒送了5個,領頭的文嬴還是親閨女。

    先軫卻認為這些一碼是一碼,堅決主張收拾秦國這幫孫子。國君新喪不來弔唁,胃口貪婪膽大妄為,邊境借道屁都不放,伐我同姓唇亡齒寒。“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不打?不打以後後悔!

    剛接了老爹位置的晉襄公一聽,覺得先軫叔叔的話實在是有理。立刻拍板,管他有沒有親戚揍他丫的。

    秦國的遠征軍也不太順利。先是被鄭國一個牛販子(弦高)半道給忽悠了,弄得鄭國有了防備。偷襲眼見不成了,只好順路收拾了一個小城邦滑國,搶了不少東西回國了。

    他們不知道,回去的路途,竟是一條永遠的不歸之路。

    公元前627年4月。由先軫作主帥,拉了晉國邊境的少數民族姜戎當幫手,身著喪服的晉襄公親自督戰,在晉國的崤(音:肖)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隘道設下了埋伏圈,準備全殲這些千里而來的秦軍。

    根本從來沒想過還有這種事情,腦子裡全然沒有任何“捱打”概念的秦華人,就這樣悠哉悠哉的走進了“死亡之谷”。

    這就是一場屠殺。數萬人幾乎無一倖免,領軍的三個將領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活捉。

    不是他們蠢,只因為,這是歷史記載上的第一場伏擊戰。

    從這以後,戰爭,才有了“藝術”可言。

    從此,“崤之戰”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之上。中國的戰爭史上,也不得不再一次寫下“先軫”這個名字。

    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場“伏擊戰”

    剛才咱們說過,晉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閨女。雖然不是晉襄公的親媽,小媽也是長輩,看到自己孃家的三個將軍當了俘虜,她就到襄公那兒去求情。

    晉襄公也不是六親不認的主兒,想想仗已經打勝了,要這仨貨還有啥用,就順水人情放他們走了。

    正好先軫來提審這三個俘虜,一聽已經讓晉襄公給放了,立時急了。

    他說將士們豁出命來打仗,費多大勁抓住的敵軍主將,就憑一個婦人的幾句話就給放了,這晉國得亡啊!......

    光說不算,臨走前還“呸”地唾了晉襄公一口,一點不慣著這新領導。“不顧而唾”,急了真能看出來。

    晉襄公雖然年輕,卻有他爹的胸懷度量。他並沒有因為先軫的態度而憤怒,而是立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火Superb人追趕那三個“逃犯”。哪知道這仨小子知道自己僥倖,跑得比那鹿都快,等追兵追上的時候他們已經過了江了。

    晉襄公

    氣消了之後,先軫對自己的行為非常自責。

    他想這不是倚老賣老壞規矩嗎?別人也這麼幹怎麼辦?國君雖然沒怪罪我還跟我賠禮道歉,可我自己就能原諒自己嗎?(“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這事兒埋在他的心裡,竟成了一塊化不開的痛。

    也在這一年的8月,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狄跑到晉國的邊境來搗亂。

    晉軍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還抓住了他們的領頭的。

    按說這仗就打完了,誰料作為主帥的先軫摘掉頭盔鎧甲,穿著家常衣服又衝進敵陣,自個來了一通拼殺。

    後果可想而知,肯定掛了。後來狄人把他的首級送回了晉國,據說面帶微笑,雖死猶生。

    這是他在用生命表達對國君的愧疚;用這種悲壯的結局,彰顯一個軍人獨有的風骨。

    可尊可敬的春秋人,部下真有好部下,領導也真有好領導。

    “一代戰神”先軫,57歲的人生活得可圈可點,走得也是那麼磊落豁達,餘韻無窮。

  • 5 # 梅語香魂

    先軫是誰?作為春秋第一戰神,兵家戰略思想的先驅者,為什麼鮮少有人知道他呢?

    相較於孫臏以及《孫子兵法》的家喻戶曉,先軫的重大功績的確被無情忽視了。

    但是如果你去翻閱諸多史實記載,無論是《東周列國志》,還是《春秋戰國史》,以及《通史》,都詳細記載了先軫輔佐晉文公稱霸春秋的幾次重要戰役,從而奠定了晉國之兩百年的春秋霸業。

    尤其是“城濮之戰”和“崤山之戰”,在這兩大重要戰役中,先軫開啟了兵家陰謀論的先河。在此之前,人們固守君子禮儀,即使是在打仗的時候,依然遵守“戰爭禮儀”。

    比較有名的就是宋襄公在打仗時,命令戰士不要傷害負傷的戰士,也不要俘虜白頭髮的老年軍人。

    所以,時代造就了諸多思想,也深刻影響了先軫的“兵不厭詐”的戰略思想,在當時先軫的這一思想為大多數人所不齒。

    但是,正因為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手段,打破了春秋戰爭的常規,以及這種超越時代的軍事思想,幫助華夏民族擊退了南蠻夷族的入侵,加速了統一的步伐。

    先軫智力過人、戰功赫赫,但是《史記》中並沒有單獨為他列傳,《左傳》中對他的敘述也只是寥寥幾筆,這是為什麼呢?

    《左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先軫怒曰:“武天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

    這段話記錄了先軫因為晉襄公聽信婦人之言放走秦國三將領而質問主上的情景,甚至敢於犯上直接呵斥主上並吐唾沫。

    由此可以看出,先軫雖然擁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但是,卻是個典型的武將;雖然忠勇耿直,對國家對君王一片赤誠,但是性格暴烈,不會玩權謀,因此也會得罪相當多的權勢貴族,可能這也是文官史家基於種種而不為他單獨列傳的原因之一吧!

    先軫是一名武將,並沒有把自己的軍事思想記載下來,也沒有文官為他著書立說。《漢書》中有提及《孫軫》這部兵書,有人持觀點認為是先軫所著,但這一觀點並沒有被證實。

    先軫的這一劃時代的戰略思想,孫臏不但總結起來並且豐富拓展開來,由此開啟了《孫子兵法》的傳奇時代!

  • 6 # 讀春秋思無忌

    誰說無人識先軫?他就是晉國的傳奇,如果沒有他,晉文公此生能稱霸否?晉國能坐穩數百年春秋一哥的寶座否?

    先軫之所以被歷史埋沒,就是其後人過早退出了晉國舞臺,沒像其他幾位卿大夫瓜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司馬遷沒有為其列傳,讀《左傳》的人又不多,因此,談到東周名將排名,永遠是戰國那幾個。當然愛讀《左傳》的關公和岳飛,便成為了文武雙全的大將。

    重耳流浪,一路保鏢

    和白起們不同,咱先軫可沒有什麼訓練有素、殺人如麻的秦銳士。非但如此,他還追隨了個落魄的主子公子重耳,在外一流浪便是19年,一路顛簸流離,躲避各種明槍暗箭,還要遭受曹、衛、鄭等國的白眼。

    最後在秦穆公的幫忙下,重耳一行人才重返晉國。當初追隨重耳的人有趙衰、狐偃、賈佗、魏犨和先軫等五賢,其中魏犨和先軫為武將。此二人基本承擔了重耳19年來的保鏢工作。

    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建立三軍,趙衰推薦郤縠做中軍元帥,先軫屈居下軍佐(六把手)。

    城濮之戰,晉文稱霸

    這時,楚成王又去攻打宋國了,宋國派人到晉國來求助。

    一、晉文公猶豫不決

    1)楚國軍事力量強大

    楚成王可不是善茬,齊桓公和宋襄公他都不放在眼裡,自己才上任幾年,恐怕實力未必強過楚國;

    中間還隔著曹、衛兩國,那兩貨可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當初俺流浪時,他們就各種傷害我,如今也未必會同意借道。

    2)不支援便會失去諸侯

    宋襄公當年躺在病榻之上,還給我幾十匹好馬,有恩不報似乎也說不過去,何況是伐楚就是為了保衛中原。

    二、先軫主戰,戰前掛帥

    就在此時,先軫上前請戰:“恩必須報,難必須救,稱霸就在這一戰了。”連個如果都不說,就是認定了一戰後將稱霸諸侯,非戰神級的武將誰會如此霸道?

    狐偃也認為可行,提出圍曹、衛救趙。晉文公終於下定決心開戰。

    然而,不幸的是郤縠此時病死了,大戰在即,元帥去世不是什麼好兆頭。這時,晉文公做出了人生中最完美的決定,越級將先軫提拔為中軍元帥(一把手)。

    三、先軫獻計:離間齊、秦、楚

    晉國迅速包圍曹、衛,那兩傢伙便向楚國求援。晉文公此時十分擔憂齊、秦兩國不幫忙,到時晉國就孤立無援了。先軫又獻上妙計:何不讓宋國出頭去賄賂齊、秦兩國?讓那兩國去勸楚成王撤兵,同時,分曹衛之地給宋國,如此楚國必不會接受那兩國的調停,那麼收了好處的齊、秦兩國便會和晉國聯盟了。

    楚成王一看那三國聯盟了,便下令撤軍,便讓令尹不要出戰。那令尹子玉哪能輕易罷休呢,咱楚國啥時後怕人哪。楚成王沒辦法給他留下了300架戰車。

    四、離間曹、衛、楚,激將子玉

    子玉這邊想打,先軫那邊也缺個人練手。子玉便提出楚國和晉國同時撤軍。先軫不幹了,憑啥晉國放兩國而楚國放一國?而且你一句話讓三國脫離戰亂,便宜都讓你楚國佔了,如果不打這屎盆子就算扣在我晉國身上了。這好人與其讓那楚蠻子做,何不我自己上呢?釋放了曹衛,讓他們與楚國絕交。晉文公立刻依計行事。

    五、避實就虛,破其兩翼

    子玉中了激將法,立刻出兵攻打晉軍。先軫派下軍給馬匹披上虎皮,擊退鬥志全無的楚國右軍陳、蔡兩國聯軍,有下令對壘楚國左軍的晉國上軍佯敗,楚國左軍追擊,先軫率領中軍攔截,上軍反包抄,楚國左軍也潰敗。子玉一看都傻眼了:我哥明明告訴我中原打仗都和那宋襄公一樣傻,這個先軫咋這麼多花樣呢,我也別上去作死了,完全不是人家的對手。不過,後來子玉這傢伙壓力山大,老是覺得楚成王不能放過自己,便畏罪自殺了。

    六、城濮大捷,一戰稱霸

    城濮之戰的勝利,充分證明了先軫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都說韓信計策良多,每戰都不同花樣。而先軫呢,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沒花錢便離間了齊、秦、楚三國,略施小計便讓曹、衛和楚反目成仇,又鞏固宋這樣的同盟,總而言之,還挑撥了楚國君臣關係,總而言之,晉國一戰而稱霸。

    崤之戰

    一、秦晉關係發生微妙變化

    挫敗了讓中原頭疼已久的楚國後,秦穆公雖有恩於晉國,此時兩者關係卻回不到從前。為啥?誰願意成功後,才被人提醒“如果不是我,哪有你的今天這樣”的話語呢?晉國聽不進去,秦國當然更不願意看到自己養出了個白眼狼。

    雖然晉文公是秦穆公的老女婿,但這女婿的年齡比丈人還大,何況周天子親自封霸,因此,秦穆公也不好多說什麼,只是在耐心等待晉文公去世的那一天。

    二、先軫主戰伏擊秦軍

    秦穆公終於等到了,晉文公屍骨未涼,他這個老丈人都不派人過來弔唁,就忙著攻打鄭國去了。晉襄公老實巴交,任憑他欺負。先軫卻看出了秦穆公蠢蠢欲動的心,鄭國與秦國並不相鄰,你去攻打它又什麼目的?難不成再玩個假道伐虢,回頭滅了晉,還是欺負我主子年少好欺負,如果由著秦國橫來,那麼晉國剛得來的霸主之位即將化為烏有。

    因此,先軫力排眾議,堅決請求在崤山伏擊秦軍。晉襄公最終同意了,秦軍便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伏擊戰,除了三位大將被生俘,其他全軍覆沒。

    三、崤之戰重創秦國,秦穆公斷絕東征念頭

    崤之戰後,秦國受到重創,再也無力東望中原之地。不過,晉襄公卻聽信晉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兒)之言,釋放了三位秦將,讓先軫氣得當場發火,臨走還頭也不回地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讓晉襄公十分尷尬。

    四、先軫不顧而唾,以死明志

    後來,先軫也常覺得當日之行為太過了,就在打贏了箕之戰後,脫下頭盔鎧甲,跑到狄軍中戰死了,其實就是故意以死明志,向晉襄公表明自己的忠心。

    結語

    先軫巧施連環計狂挫南楚,使晉文公稱霸,再使伏擊戰重創西秦,奠定晉國數百年基業。

    那他在人們心中的口碑如何呢?

    發動鞍之戰的中軍元帥郤克對晉景公說:“自己給先軫提鞋都不配。”

    儘管先軫不如戰國四大名將如雷貫耳,但瞭解他的人都對他十分敬仰,有網友曾為他題詩“西鎮強秦南伏楚,天降戰神睨英雄”。晉國第一中軍元帥,春秋戰神,先軫絕對擔得起此稱謂。

  • 7 # 文青聊史

    先軫此人不在戰國五大名將之下,但是隻因出場太早慘遭埋沒。

    春秋戰國是人才輩出的一個年代,雖然在這個時期內各國之間連年征戰,但是也因此而湧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比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兵家代表人物孫武等。

    這些人對於文化所做出的貢獻自然是無人可比的,但是對於孫武則是有一定的爭議性,因為早在孫武之前春秋就出現了一位熟練運用兵法的將軍,他的存在讓晉國稱霸了百年,但是因為本人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兵法的書籍所以才有了孫武的後來者居上,那麼先軫到底是一個何等人物,為何敢說他堪比孫武?

    早年經歷

    關於先軫的身世在歷史上記載的並不多,但是也可以從片面中看出先軫出身並不會太差,因為在晉文公重耳沒有繼位之前身邊有五個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的先軫雖然沒有繼位但是地位仍舊不低,如果先軫是尋常人家,就算有一身本領恐怕也見不到晉文公。

    事實證明先軫對於重耳是非常忠誠的,在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後重耳離開晉國逃命,與之隨行的就有先軫,逃命之路的艱辛自然不必多少,而先軫還是看重義氣不願意拋棄重耳自己謀生,從這裡就能看出先軫的非同一般,但正是因為這非同一般的道理,也是日後殺死自己的枷鎖。

    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在逃命多年之後,重耳在多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晉國並繼位成為晉文公,正是因為這數十年的逃亡讓重耳知曉民間疾苦和百姓真正需要什麼,所以在晉文公統治期間晉國的國力長久不衰,當然這其中還有先軫的功勞。

    力排眾議,出兵援宋

    春秋期間各國征戰是常有的事情,一些小國為了不被其他國家吞併就會主動依附一些國家,晉國在晉文公重耳的管理下變得強大,自然就成為了很多國家依附的目標,宋國就是其一。

    公元前633年,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宋國不敵於是向晉國求救,按理說晉國作為老大哥自然是要出兵相助的,但是晉文公卻犯了難,因為此時的楚軍遠比晉國軍隊要強大,並且晉宋兩國距離不近,其中還有曹國和衛國這兩個國家,如果答應了宋國的求救,那麼必然會損失很多兵力,甚至還不能夠成功。

    在滿朝上下不同意救援宋國的時候先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必須要救,因為晉文公繼位之路其中就有宋國的一份功勞,這樣可以報答恩情,並且如果不參與救助的話就會讓依附晉國的其他國家心寒最終不再依附晉國,這對於晉國來說必然是種影響,而救助宋國還可以樹立威信為後來的稱霸奠定基礎。

    城濮敗楚,一戰成名

    在得到晉文公的同意後先軫帶兵出發,中間的曹國和衛國不肯依附最終先後被先軫帶兵攻破不得不降,此時就是晉國面對楚國,晉國還不足對抗楚國,為了可以抗衡楚國先軫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讓宋國去賄賂在後方一直持觀望態度的秦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收到了宋國送出的大禮之後兩國自然要辦事,聯合起來勸說楚國不要進攻宋國。

    但是衛國和曹國都是楚國的依附國,如今被晉國佔據自然讓楚國惱羞成怒於是拒絕兩國的協調,兩國被拒絕之後自然不能白拿宋國的好處,於是聯合起來對付楚國,現在楚國就成為弱勢群體所以自然選擇撤兵,一場大戰因為先軫的良策而化解。

    但是楚將子玉以善戰揚名,萬般懇求之下最終獲得部分兵馬駐紮原地沒有撤退,隨後晉楚兩軍在城濮展開對決,最終以楚軍的落敗結束,先軫的威名響徹天下。

    全殲秦軍

    英雄總會落幕,晉文公死後晉襄公繼位,在晉襄公剛剛繼位之後秦國就抓住這個機會準備出兵攻打晉國。

    但是朝廷上下卻認為不應該攻打秦國的軍隊,因為在擁立晉文公的國家中秦國也有參與,但是先軫認為秦國已經率先派兵這已經是不合兩國之間的情誼,如果現在不攻打秦國日後恐怕就晚了。最終晉襄公聽取先軫的意見讓先軫派兵伏擊秦軍。

    先軫派兵在崤這個地方設下重兵埋伏,最終在秦軍經過的時候將他們全部殲滅只剩下三位主將,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伏擊戰“崤之戰”

    怒罵國君、羞愧致死

    在抓到秦國三位主將後由於晉襄公的母親懷贏膽小怕事就勸說晉襄公放了這三位主將,這樣秦國就會懲罰他們而不是懲罰晉國了,晉襄公最終同意了母親的看法將三人放跑,此時的先軫尚不知情。

    在先軫發現晉襄公將秦軍三將士放了之後十分的生氣,怒罵晉襄公,認為這三人是數千晉軍將士的命換來的,怎麼可以說放就放,並且晉國本身不弱為何這般貶低自己,晉國碰上這樣的國君遲早都要滅亡,說完之後還不忘對晉襄公吐了一口吐沫。

    一頓痛罵之後晉襄公才醒悟,但是那三人已經逃走無法挽回,所以晉襄公就一直對先軫道歉,先軫也是一時火氣上頭,最後緩和下來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再加上晉襄公的不斷道歉就更讓先軫羞愧。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狄人在攻打晉國被擊敗後,先軫脫下自己的盔甲衝進狄人陣營中殺敵最終戰死,先軫用自己的死表明自己的過錯,證明了自己高尚的精神。

    總結

    從各個方面看先軫都不失為兵家大家,只怪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名將態度,之後的白起、孫武、李牧等人太過耀眼再加上關於先軫的記載甚少所以名頭漸漸衰弱,其實個人認為,先軫之勇不在戰國五大名將之下。

  • 8 # 故事玩家文武公

    先軫,姬姓,先氏,名軫,春秋時期的晉國名將,因為采邑在原,後世又稱之為原軫。

    先軫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其“謀定戰”作為兵法的雛形,將其稱之為兵家先祖也並不算過。先軫曾先後輔佐晉國兩位君王,屢出奇謀,並以主帥身份指揮了城濮之戰、崤之戰等,打敗過強大的秦國和楚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要說先軫為什麼明明戰功彪炳卻沒那麼大名氣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所處的年代太早,史實記錄也不夠精彩詳實。

    先軫活躍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離七雄爭霸還要早得多,始皇帝更是沒影呢,可能時代造就人這件事沒有光顧到先軫吧。

    2.很多戰績歷史存疑,不能坐實其名。

    城濮之戰是他的成名戰,但晉軍所用戰法被很多史學家懷疑是“歪打正著”,所以是否算是先軫的戰策一直存疑。其他一些所謂他的赫赫戰記也都著值得商榷的成分,所以,對於先軫的歷史評價就有了太多的爭議空間。

    3.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晉國在歷史上只是過客。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過客,晉國雖為大國卻處於百戰之地,在時間的長河中,它的一舉一動總是在對與錯、得與失之間無奈搖擺,誰也不敢說它做的那一件事是真正的成功。而作為晉國的元帥,先軫失了天時、地利與人和,自然就慢慢地暗淡在了歷史的星空中,失去了光澤。

    以上純屬個人對於先軫故事的見解,分享故事 品味生活,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是陳的香!意媒:拉齊奧、國米、熱刺三強將在今夏競爭吉魯,他最適合哪家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