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裡歷史獨好

    白起,羋姓。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善於打殲滅戰和游擊戰。

    1.首先看一下白起的功勞

    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秦楚藍田之戰後,楚國國力日漸衰弱。不得不割地求和,後楚國起用將領廉頗打算和秦國決戰,敗,楚國都城郢都陷落。秦王以郢都為南郡,封白起為安武君,從此白起名震天下。

    上黨之爭後,趙國與秦國開始戰爭,經過長平之戰,坑趙降軍四十餘萬,從此便有了殺神白起的稱號。

    2.奸臣陷害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打算乘勝追擊,攻打趙國。趙國和韓國驚恐萬分,用萬金買通秦國丞相應侯范雎,稱:“如果趙國被滅後,秦王肯定要稱帝的,那個時候白起肯定位列三公,職位肯定在你之上,如今如果秦國滅了趙國,趙國的子民肯定會搬走,秦國卻只得到空城,不如我們現在割地賠款,不讓白起得到這個功勞。”應侯范雎聽後是這個道理,所以上奏秦王。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3.自刎,一代殺神泯滅

    當年九月,秦王又發病攻打邯鄲,白起這個時候剛好病了。邯鄲久攻不下,白起上奏秦王,稱邯鄲為都城易守難攻,現在還不是攻打的時候。此時,秦軍在戰場上頻頻失利,秦王大怒。讓白起帶病出徵,范雎此時上書:“白起現在功高蓋主,連大王的話都不聽了,肯定是有其他想法的。”秦王聽完大怒,賜劍讓白起自刎。

    白起拿起劍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沒有任何罪過,為何落得如此下場。”過一會又嘆:“可能是當年我欺騙趙軍四十萬,把他們坑殺帶來的報應。”遂拔劍自刎。時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

    白起的死,有一部分為功高蓋主,秦王的不信任導致。

    另一部分是因為丞相應侯的陷害,應侯妒忌白起的功勞,欲除之而後快。

    所以沒有好的內部環境和穩定後方,對於前方將領來說非常的危險,這份危險來自國內也來自國外。

  • 2 # 落絮亦有聲

    戰神白起確實被秦王賜死,白起之死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功高蓋主還是另有隱情?勤王為何要賜死白起?白起的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們來分析下

    第一,將相不和,白起是被前任丞相魏冉提拔,范雎設計殺死魏冉當上丞相,范雎與白起不和早就有之。長平之戰以後,白起要求一鼓作氣拿下趙國,范雎向秦王提議退兵,范雎與白起裂痕加深。

    第二,蘇代,離間了范雎與白起的關係,是將相不和的催化劑,間接加速了白起之死。

    第三,白起個人性格缺陷,白起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難得的帥才,但卻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白起沒有很好的處理好范雎與勤王之間的關係,在軍隊中他可以很好的做到運籌帷幄,但是在政治上缺乏遠見。

    第四,勤王賜死白起。秦昭襄王一直非常信任和器重白起的,同樣白起對秦王也是忠誠和服從的。但是這種珠聯璧合的君臣關係在長平之戰後出現了裂痕。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9月秦王發兵攻打邯鄲,白起病,秦王體恤,派王陵統兵。來年正月,戰果少,秦兵失利,白起病好,勤王想派白起統兵,白起向秦王進言陳述軍情,此時伐趙必敗。秦王下令,白起稱病不去,派范雎勸說,無果。秦王派王齕替王陵進攻邯鄲,損失慘重。此時白起冷言冷語嘲諷秦王,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也”。秦王知後大怒,強派白起,白起稱病,病重。范雎又去請他,仍辭不赴任。秦王忍無可忍調離咸陽去陰密,白起有怨言,秦王賜予其一把劍,讓其自殺。

    綜上,白起之死固然有其他原因,主要原因還是自己性格缺陷,缺乏政治遠見。秦王賜死白起不是因為他功高蓋主,恰恰相反,秦王對白起非常信任,倚重,體恤和寬容。秦王體恤白起有病,讓其休養。秦王容其抗旨不尊,耐著性子派范雎勸說赴任。在前線失利,國家需要他的時候,冷嘲熱諷。秦王惜才,不捨將其殺死,免其官職,調離咸陽去陰密,白起有怨言,“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也許秦王是真的對白起失望透頂了吧,或許這才是秦王賜死白起的原因。

  • 3 # 正史漫談

    白起之死,說功高蓋主其實很牽強,更多的是由於政治因素:

    一、白起之死的過程

    在長平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59年的九月,秦國再度攻趙。白起正在病中,這時的秦軍總指揮是王陵。

    第二年的正月,王陵攻趙國首都邯鄲失利,損兵折將。白起恰好痊癒,於是秦王想讓他去代替王陵,複製長平之戰“換帥如換刀”的光輝事蹟。

    然而這次白起耍起了大牌,不但抗命,而且還大潑冷水,宣稱這次攻趙必敗。

    秦王見自己指揮不動,就讓范雎去做他的工作;但是白起誰的面子都不給,他聲稱自己又病了。秦王無奈,只好派王齕去前線。

    老將王齕上陣也不頂事,邯鄲攻不下,趙國的援兵--楚、魏兩軍也陸續抵達戰場,秦軍連續失利。

    在咸陽的白起得知這一訊息,不但不為國擔憂,反而得意洋洋:“大王當初不聽我的話,現在我看你咋辦!”

    秦王聞訊勃然大怒,強行命令白起出馬,然而這位老兄打死不幹,堅稱自己的病越來越重,沒法動身。

    十月,秦王把白起降職為小兵,但暫時還待在咸陽;十二月,邯鄲城外的王齕屢戰屢敗,告急的戰報紛至沓來。秦王越想越氣、惱羞成怒,命令白起馬上走人。

    當白起從咸陽西門出發,走了十里地的時候,秦王與范雎等人商量:“白起看起來很不服氣,好像還是有很多話想說啊。”

    只有死人才會閉嘴,於是秦王派使者追上白起,賜給他一把劍。這個意思很明顯了,白起揮劍自殺。

    二、白起之死的幾點原因

    (一)不聽指揮、因私廢公、損害秦王權威

    白起作為臣子,必須有命必遵,沒有跟秦王討價還價的資格。況且秦王已經給足了他面子,自己和范雎親自軟硬兼施,幾乎是求白起上陣,但他一不領情,二不為戰局擔憂,反而說起了風涼話。這已經不是不聽話,簡直是羞辱秦王以及前線的秦軍將士。

    白起之所以有這樣的反常表現,一是對秦王的不滿:在長平之戰後,自己曾計劃乘勝追擊、直衝邯鄲,但秦王聽從了范雎的意見,命令部隊休整,使自己失去了建功封侯的機會。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出於對秦王打壓魏冉的不忿。

    (二)山頭不同,為秦王所猜忌

    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四十年裡,朝政被自己的母親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把控,直到公元前266年,在范雎的輔佐下,他才廢除了外戚,把魏冉趕出咸陽,全面掌權。

    而白起,是魏冉在位時一手提拔起來的名將,秦王願意繼續用他,一是戰局所需,二來也體現了一定的度量。但白起在秦王最需要他的時候,身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卻做出了一系列孩子氣的表現,不得不令對方懷疑,他這是不是在為自己的真正大佬--魏冉叫屈?

    這就是涉及到政治權力的核心問題了,白起必須死。

    (三)秦國體制下,不存在功高震主的說法

    在商鞅變法形成的體系下,秦國王權至上,所有臣子只是國家機器上的大小螺絲釘,靠著功勞升遷。

    但功勞再大,也只是秦王的鷹犬而已,並不存在功高震主的機會,不然為何為把控秦國四十年、立下赫赫功勳的魏冉,能被秦王輕鬆除掉。再往前,商鞅對秦國的功勞比白起大得多了吧,不還是落得被殺後分屍的下場。

    說到底,白起只是秦王的馬前卒,但這一天在主人最需要他的時候,這個馬仔不但指揮不動,而且還有跟自己抬槓的趨勢,如果還留著你,秦王以後怎麼帶隊伍?

    況且,以秦國的實力和體制,永遠不缺人才,空出位子,把機會給其他人,豈不更佳?

    被需要時,可以拜將封侯;被拋棄時,往往身首異處。這就是封建帝制下臣子的悲哀。

  • 4 # 小信鴿兒

    白起是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的戰國四大名將,而且位列之首,他是繼孫武和吳起之後的有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善於用兵,熟悉兵法,統領秦軍戰無不勝,擔任秦軍將帥三十多年來,為秦軍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可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最後卻落個悲劇下場,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秦王過於看重自己的顏面,不肯放下身段。白起之前率軍在長平之戰重創趙軍主力,趙軍投降幾十萬人被白起欺騙活埋了,白起本想一舉滅掉趙國,可是此時趙國用計求和,秦王答應談判。 可談判了2年多還是無果,原來趙國就是利用此計謀來換得修養生息時間,秦王知道以後大怒,決定再次出兵滅掉趙國,可白起覺得當初自己的計謀不被採納,現在又要自己出兵滅趙,心裡很不爽。而且當時由於自己欺騙活埋了幾十萬趙軍,現在自己再發兵攻打將會遭到趙國全國人民的反抗了,所以用稱病為由拒絕帶兵。此時秦王當然也知道白起是為了給自己難看,想讓自己認錯,錯怪自己當初的決定。但是秦王並非是這樣的人,他覺得自己是一國之首,你白起功勞再高還是臣子,現在三番四次違抗命令,秦王大怒決定除掉白起。

    白起雖然善用兵法入神,戰場上戰無不勝,但是卻輸在了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正是因為白起在戰場上太過的厲害,然而卻在攻打趙國這件事情上屢屢的違抗秦王的旨意,讓秦王覺得白起不忠心於自己了。對於一個厲害的人物,君王們都是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為我所用;要麼就是斬殺掉他,不能讓他為對手所用。而白起此時就是一步步逼迫秦王選擇了後者,最後被秦王賜死。

    白起在被秦王賜死,自刎時候仰天長嘆:“我有什麼罪過呢,竟會落得如此下場?”。過會他又說:“我該死,長平之戰時候,趙軍的降兵幾十萬人被我欺騙活埋,這足以是死罪了”。當然,也有說法是此時攻打趙國最不該領兵的就是白起,是秦王的失策導致白起的死亡。因為要是白起帶領的話,將會是整個趙國的抵抗,他們對白起恨之入骨,而白起也深知這點,也向秦王進諫過,但是秦王沒有采納,最終導致了白起的死亡。但是不管怎樣,白起始終是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個傑出偉大的軍事家。

  • 5 # 上班族聊歷史

    首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長平之戰後,白起欲趁機消滅趙國,趙國舉國震動。

    史記記載: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

    這裡在交代一個人物秦國范雎正是由於他才導致白起未能趁勢消滅趙國,同時也導致白起的死亡。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 將相失和

    由於長平之戰的勝利,趙、韓兩國非常 恐懼,於是派遣蘇代進行遊說離間範 雎、白起。

    史書記載: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

    蘇代何人也?此人乃蘇秦的族弟,著名的縱橫家。古來縱橫家遊說於列國之間,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蘇代不辱使命抓住對方弱點成功遊說成功。

    第一 利用金錢對人性的衝擊,第二 利用范雎不甘人下對權利 的慾望。

    其二 范雎畏懼白起的功勞。

    史書記載如白起消滅趙國那麼功勞可以位列三公,這是比范雎還要大的官職,范雎此人嫉妒心強、況且暇眥必報這個成語就是透過范雎的故事產生的,此時正如廉頗嫌棄比藺相如官小的道理。我們的范雎先生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以“疲軍”為由停止了白起的攻擊。但是我們試想一下最終透過方案的可是秦國國君呀?假如范雎陳述的不是事實那麼秦國國君會採用這個辦法嗎?所以蘇代運用了范雎的這種心理因勢而導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說應該是范雎畏懼白起的功勞,而不是白起功高震主。

    其三 白起不懂變通一意孤行

    由於將相失和被對方離間成功,使白起未能消滅韓、趙兩國,這時的白起是氣憤的。白起雖然軍事上無可挑剔但是政治上不懂變通,在秦國國君幾次要求他出戰可是白起以各種理由拒絕,雖然有的理由是正確的。但是白起對國君始終不給面子,一國之君惱羞成怒最後賜予一把劍,於是白起自殺身亡。

    綜上所述:是范雎畏懼白起功勞,而不是白起功高震主。蘇代正是抓住范雎這一弱點遊說成功達到政治目的。同時白起對政治的不理智觸怒了秦國國君導致其死亡。

  • 6 # 塵子渝

    白起恃功自傲,目無君上,秦昭王認為白起開始不聽話了

    白起之死和自己的性格是有莫大關係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就一步步將貴族政治變成了君主集權政治。臣子再強勢,終歸還是臣子,在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崛起和形成之中,任何有忤逆君主的行為最終都會導致身死族滅。

    整個秦國爭霸天下的過程,也不止白起一人不得善終。商鞅、張儀、呂不韋、李斯等等甚至是對白起之死有背後推手作用的範睢也是如此。

    君主在中央集權制度下是會潛移默化,有意無意的形成唯我獨尊的概念,是無法容忍白起不聽命令,諷刺君主的。這是白起會被賜死的最主要原因。

    長平之戰後白起認為是滅趙的最佳時機,可惜被錯過,之後白起是認為不該再打,但是秦昭王就是要打。白起原本是真病,後來病好了又託病,不聽君命不說,還在秦軍失利的當頭上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這下已經觸怒了秦昭王,昭王強令白起出擊,白起託病,範睢來請求出兵,白起依舊不聽。

    最終導致秦昭王強迫白起必須動身,白起這才帶病出發,君王就是這樣喜怒無常,伴君如伴虎,白起尚未領悟,在軍事上白起顯然是對的,昭王完全沒事找事,讓你打你不打,不讓你打你非要打,這白起就不幹了,畢竟軍事上白起自認毫無錯誤的,自己也是一心為國。

    但是白起尚未明白,君就是君,那怕君主錯了,這時期的秦昭王已經是說一不二的君主,不是權臣魏冉時期的君主了,再無任何人能制約的君主,是不能接受接二連三的違抗命令和目無君上的。

    範睢推波助瀾

    更何況,早就和白起矛盾重重的範睢的推波助瀾,白起長平之戰勝利之後,決意乘勝追擊攻擊邯鄲,卻因為範睢的妒忌和韓趙的離間而終止。兩人至此已經半公開化的敵對,白起顯然政治上比較稚嫩,稱病不出,簡直就是成了範睢隨意攻擊的活靶子。

    範睢在白起被賜死至少說了兩次讒言是有跡可循的,第一次秦昭王強令白起出擊的時候,白起託病不出,但實際上白起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全在範睢去請求白起未果之後,回去覆命對秦昭王的言論之中。

    個人認為是真病,而被範睢說是裝病,因為之後秦昭王就更加強硬命令白起必須立刻馬上出發,這時候白起是帶病出發的。昭王為何大怒,範睢脫不開關係。第二次則是史書中明確記載了範睢的推波助瀾。

    白起帶病出發走到杜郵,昭王和範睢商議認定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隨即派使者賜劍白起,白起自刎。

    也的確功高震主,無爵可封

    白起一生指揮過大小70餘戰,幾無敗績,被封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這樣一個既能得軍心,亦能有民心的白起,昭王內心不可能不忌憚,心懷不滿而攻滅趙國,如何封爵,才能滿足白起呢?

    不滿足達到極致的白起,挾滅趙之威的白起,深得軍心民心的白起,能否還能為我所用?這是昭王所擔心的,也是歷代王朝採取一勞永逸,讓君主安心的不二法寶。

    後輩韓信,前輩范蠡皆有“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之語,秦王歷代也就秦孝公對商君始終如一,而白起又焉能例外。

    另有學者認為賜死白起,有利於緩解滅趙之後,趙國軍民敵意,因此白起先是說我何罪於天下?然後又說自己坑殺二十萬降卒,早就該死。

    這方面的學者認為是白起的確病重加上年事已高,已經不堪使用,賜死剛好完美利用完最後的價值,平息趙國抵抗意志,以儘快消化吞噬趙國軍民。陰謀論的說法總是非常受歡迎,這是細思極恐的說法,在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就是薛定諤的貓,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說政治實際上殺人於無形的,至於白起這兩句話是參悟到了自己的最後價值,還是懺悔自己坑殺二十萬降卒之罪,就不得而知了。

  • 7 # 嶽劍

    首先,白起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並且還得罪了朝中大臣,這兩點都非常致命,因為中國古代上家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難免會遭到統治者的猜疑。同時,還得罪了同僚,引起嫉妒,白起畢竟是領兵出征之人,不像那些整天在秦王身邊的人,有些事情,說得多了,就變成真的了,畢竟三人成虎。

    其次,白起在政治覺悟水平太低,白起稱生病不想領兵。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肯定會引起秦王猜忌,因為多次不去,就是忠不忠心的問題,任何統治者都害怕這個,一個像白起這樣厲害的將領,如果心生他想,那對於任何國家來說是致命的。既然如此,不為我所用,也不能讓你為別人用,所以那隻能殺死你。

  • 8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9 # 歷史小廚

    白起被秦王賜死的原因只有一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場時間

    白起是秦昭王時期的名將,出場已經是戰國後期。

    此時的秦國在秦孝公時經歷了“商鞅變法”,將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都煥然一新,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秦惠文王時期,又憑藉強悍的國力,開始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進一步擴大了秦國的版圖,增強了秦國的實力。

    到了秦昭王時期,不論經濟還是軍事,秦國已經是凌駕於其餘六國之上的存在,統一天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在此時,戰國七雄之中,也就只有齊、楚、趙能與秦國抗衡一下。

    秦昭王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在位期間制訂了東進平三晉的軍事戰略,為了讓這個戰略得到落實,秦昭王繼續遵循商鞅變法的國策,大力推行軍功爵制。

    軍功爵制的推行,讓本來就好戰的秦軍更加的勇猛,又一次大幅度的提升了秦軍的軍事力量。

    白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在戰國後期攪起風雲!

    :白起出場的作用

    秦昭王任用白起後,就開始了他的宏圖大展,開始掃清東進之路。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開始,白起開始了為秦征戰之路。

    成名之戰便是攻打韓魏的伊闕之戰,這一戰白起採用了避實就虛,各個擊破的戰略,將韓魏軍隊包圍全殲,斬首24萬!

    也正是這一戰,讓白起的名聲響徹天下,也徹底被秦國認可,從此開始了他的不敗戰績!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領兵功魏,攻佔城池六十一座,重創魏國!

    十六年,與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佔領趙國光狼城。

    楚國因為地域遼闊,一直以來都被各國視為眼中釘,因此它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秦國的統一之路,勢必要壓制一波!

    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奉命攻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發動鄢郢之戰,攻佔楚國都城郢,用水攻淹死楚軍數十萬,迫使楚襄王遷都!

    這一年白起正式被封為武安君,受封之後,再一次攻楚,幾乎是要將楚國趕盡殺絕。

    白起的兩次攻楚,使得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之前的強勢,註定了被淘汰的命運。

    將楚國打壓之後,秦昭王轉而又命白起繼續平定三晉的戰略。

    三十四年,白起發動華陽之戰,採用長途奔襲戰術,力破韓魏趙三國聯軍,斬首十三萬!

    這也是白起第一次正面與三晉抗衡,而這一戰,將三晉的氣焰徹底打垮!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的一個國家,因此秦昭王想要一舉將其消滅。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攻取韓國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佔韓國野王!

    這一次攻韓,徹底將韓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也正是因為白起一路高歌猛進,使得韓國想要讓出上黨郡,以求秦國收兵。

    只可惜上黨郡太守馮亭將上黨獻給趙國,這才引起了趙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鬥――“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資,雙方對抗三年,幾乎掏空兩國的國力!

    這場戰爭是決定歷史走向的一次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最後趙國先堅持不住,秦國瞅準時間,利用反間計,成功的讓趙國用趙括替換掉了廉頗。

    與此同時,秦國將主帥換成了白起,這一戰,直殺的天昏地暗,從無敗績的白起又一次取得勝利!

    但是隨後,白起將趙國的四十萬降軍全部斬殺,震驚天下!也因此被稱為“人屠”!

    戰國時期,比拼的就是人力,如果這四十萬降軍回去,在之後的戰爭中又會是一支龐大的軍隊,因此,想要滅掉一個國家,只需要不斷的削減它的人力資源就夠了!

    白起的一生就是在替秦國不斷的削減其餘國家的人力資源,成為了秦國震懾其餘國家的一張王牌!

    :白起的下場

    長平之戰剛結束的時候,白起想要一舉將趙國滅掉。

    但是此時秦相范雎因為自己狹窄的心胸,怕白起獲得更高的軍功,極力勸說秦昭王收兵。

    而秦昭王也年老糊塗,居然開始猜忌白起,也怕他功高震主,因此下令讓白起收兵!

    精通軍事的白起眼睜睜的看著這大好先機白白的喪失掉,不由的心中氣憤!

    可笑的是,在白起收兵的同一年,秦昭王又下令攻打趙國,白起認為先機已失,不適合再次攻打,因此稱病不出。

    而秦昭王任用王陵為將,出兵攻趙,結果在邯鄲大敗!

    隨後秦王強令白起出兵,可是不懂政治的白起犯了倔強,死活就是不出兵,並且在秦軍大敗之後說道:“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這一句話徹底惹怒了秦王,下令將他貶為士兵,並且在三個月後強行將他趕出咸陽,在杜郵賜死白起!

    :總結

    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還是他失去了利用價值!

    功高震主是一方面,不懂政治也是一方面,不停秦王安排,諷刺秦王,這是大忌!

    更主要的是白起跟秦王都看清楚了一點,那就是長平之戰後的白起,已經不適合領兵出戰了!

    雖然白起有著超高的作戰水平,但是長平之戰後,對抗白起的軍隊,也再無降軍!反正投降也是死,還不如死戰痛快!

    遇到這種情況,只能是增加了戰爭的成本,雖然最後依舊能取勝,但是遇到的卻是玩命抵抗,這就讓秦王很是頭疼!

    再一個就是趙國,長平之戰可以說白起是將整個趙國給得罪了,四十萬大軍的妻兒子女,國家的君臣,人人都恨不能食白起肉,喝白起血!

    這種情況下,倘若白起再帶兵攻趙,那得到的勢必會是一場舉國的誓死抵抗!

    因此白起在戰爭中已經不能再存在,只能在背後威懾,但是其餘國家也有人看清這一點,因此才會利用這一點,來對抗秦國!

    最主要一點,就是經過白起時代的戰國,秦國已經無對手!可以說白起已經將六國能殺的精銳都給全殺了!

    而想要在戰國後期透過休養生息來恢復實力,那已經是不可能了,秦國這支猛虎已經行動了,所以說,經過白起時代,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成為定局!

    既然天下形勢已經明瞭,而白起又因為自身原因無法參加,或者說會增加秦國的戰爭成本,那對於秦王來說,白起就成為了雞肋般的存在!

    如果白起能懂政治,不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可以處理好君臣關係、將相關係,那或許還有生還的可能。

    但是一生征戰沙場,殺人如麻的白起,豈會對他們屈服。正是因為這種性格,讓秦王做出選擇,痛下殺手將白起殺死!

    可以說,白起既生對了時代,又生錯了時代。

    為戰而生的他,戰國混亂正是最適合他的時代。但是不懂政治的他,面對天下一統的定局,又是他滅亡的時代!

    可惜!可悲!

  • 10 # Crazy灬歷史

    個人認為不是白起被賜死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功高震主

    “長平之戰”使白起一戰成名,軍中威望極高,這對於一個君主來說,是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會威脅到君主的權力,這是所有帝王的的想法,凡是有任何人對我的權力產生威脅,那麼最後一定被殺。

    違抗君命

    說到違抗君命,其實我覺得白起有點居功自傲了,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之後,秦王想再次攻打趙國,希望白起領兵,可是再三請求下,還是被白起拒絕了,這也直接導致了秦王殺心的爆發。

    替罪羔羊

    白起在33年的時間,殺傷人口近百萬,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抱著徹底消滅趙軍有生力量的心態,一次性坑殺40萬趙兵。再加上秦軍在公元前257年的邯鄲包圍戰中屢屢失利,秦王需要緩矛盾從而贏得休整時間,所以秦王與範睢便把白起的人頭當做平息關東怒火的籌碼。

    政治清算

    白起在軍中地位的提升,除了其自身軍事才能因素以外,還有穰侯魏冉提拔,這就決定了白起在政治上始終脫不開魏冉一派。範睢為相而魏冉下臺,也就是白起人生際遇的分水嶺。在範睢上臺以前,白起是有秦相魏冉照顧提拔的,範睢上臺後,白起便失去了魏冉的庇護,反而成為秦昭王與範睢的眼中釘。要不是白起的軍事才能,也許下場早跟魏冉一樣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更多的是認為白起因為功高震主以及做了秦王的替罪羔羊而被秦王刺死。也許對秦王來說,白起不死,自己恐怕寢食難安,加上白起最後的不合作態度,也使秦王更加確定白起對自己的威脅。

  • 11 # 一杯紅酒370

    公元前257年,秦國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被秦昭襄王派使者賜劍自殺。一代戰神轟然隕落,戰神沒有戰死在沙場,卻被本國國王殺死,令人嘆息不已。白起之死是功高震主還是另有隱情?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功高震主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白起個人因素導致的。

    一、韓國、趙國離間。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戰勝趙國,坑殺趙國降卒四十多萬人,趙國危在旦夕。趙國為了避免亡國,與韓國派遣蘇代離間白起跟丞相范雎的關係。

    史記記載:“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也。”

    滅國擒王,開疆拓土,武將的至高榮耀。這些都是屬於白起的。而範睢以布衣之身擔任秦國丞相,奮鬥過程的艱難可想而知。範睢為了自己來之不易的名望地位權力,為防止白起再次獲得功勞,建議秦昭襄王和趙國、韓國和談。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二、範睢陷害。範睢蔡澤列傳記載: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政治鬥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範睢發現白起跟自己不對付,便迅速出手,請求殺死白起。

    三、白起意氣用事,不懂政治。在秦王多次命令、丞相多次催促的情況下,白起固執己見,意氣用事,不聽號令,造假裝病。將軍王陵戰敗,秦王需要一個人挽回戰敗的損失,第一時間讓白起出戰。而白起是怎麼做的呢?白起說,現在不能打。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國家一把手親自下令不聽,二把手親自去催促,也不行動,白起竟然假裝生病。給秦王留下了壞印象。秦王只能另外選一個人出戰,將軍王齕聽命出戰,也損失了不少人馬。再次戰敗的情況下,秦王還是想到了大秦最能大的白起。白起又說,不聽我的,吃敗仗了吧。

    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

    秦王仍然下令白起出戰,武安君就稱病情嚴重。應侯又請他,仍是辭不赴任。這下在秦王那裡徹底失去了信任感。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白起離開了國都,又沒有政治上的幫手為他說話。不信任他的君王,政治上的對手完全統一了意見。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白起最終被自殺。

    在封建社會,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下,個人如何處理與同事之間、與上級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

  • 12 # 微洪範

    七殺星君白起,是戰國時很為擅於野戰的秦軍統帥,可以講戰無不勝。

    然而正如秦王賜劍白起自己了斷時…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往往這個時侯會忽然找到人生決竅,領悟也最為真相。

    那白起臨死時有何言,其說:今天之苦其實在坑殺四十萬長平之戰的趙國降卒時已經註定了。

    白起所說,正洽洽為真相所在。他被趕盡殺絕是由坑殺大量趙降卒而起。

    因為此舉令趙國去掉了大部分的壯丁。趙國上下對其無不恨之入骨。想方設法要搞定他。

    終於趙人得知白起雖軍事才能標炳,然而政治智慧卻不高,這也是歷代百勝將軍易犯之毛病。

    此處是白起,後來比方又有對金無一敗跡的岳飛。

    當趙人知息白起與當朝一品,秦相范雎不和時,就用盡方法賄賂範睢食客,遊說范雎並散佈白起不利於範睢的謠言。

    至使範睢下決心除掉白起,奈何在君王的心中親信最終還是比戰功彪炳的白起更重要,此也是歷代中國王朝的歷史:比如在位最長時間的乾隆皇帝,心中弄臣又是心服的和珅比那一個立戰功的軍統將領也更重要一樣。

    這樣在範睢力盡進諂言後,白起被貶後又再被任命為軍帥領兵時他拒絕了,這下直接使秦襄昭王與範睢君臣決然下了殺心。

    果然失去常勝將軍白起領軍的秦軍吃了敗,這樣也是白起的末日了,一代軍事俊才結果被追盡殺絕,實為悲劇人物。

    白起的野戰軍事才能無可挑剔,的確是位奇才,但其戰略智慧卻不足,坑盡四十萬趙卒,一方面為其埋伏下危機,另一方面也違反了孫子兵法的重要軍事原則之一:敵為我用是戰為戰略重要法則!

    想一想,這個法度真的屢試不爽。滿清入關時後金人口只100萬,若非重用收編吳三桂、袁崇煥的舊部等等,區區百萬人口的滿洲何來奪得人口近二億的大明江山呢?

    而滿清以小勝大、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也極大了觸碰東洋日本人的神經,堅定了其侵吞中國的企圖,使近代中國與此鄰國千絲萬縷,卻斬不清的關係。

    由此看來白起悲劇人生是早註定了,因其違反了戰略原則,儘管其是野戰的奇才…

  • 13 # 展翔的天馬

    白起在戰國時期的確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戰神,為秦國立下了無數的戰功,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不過在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也比較多,可以得到善終的人也不少,例如王翦在為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勞也比較大,但最終他卻可以得以善終。

    這說明功勞大並不是秦昭王賜死白起的根本原因。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長平之戰放掉二百四十人

    白起指揮最著名的一戰當數長平之戰。本來秦國和趙國都是當時列國中的兩個強國,而秦國在這一戰中獲得了勝利,最終使得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還有實力與之抗衡。據《史記》中記載:

    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這場戰爭是秦國取得了勝利,但由於各種因素白起不得不坑殺趙國的四十萬降卒,這本來就是已經非常殘忍的了,但是白起又放掉了趙國比較弱小的240人。

    白起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這240個人回到趙國中宣揚秦國的軍威,好讓趙國的其他人可以直接投降,免得無辜送命。白起這樣做也是出於好意,只要趙國可以儘快投降,那麼就不會再有更多的戰事,秦國也可以更快地統一六國。

    但事實上放掉了這240個人回到趙國之後,將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卒的事情一一說了出來,這種殘忍的手段激起了趙國民眾的憤慨,因此趙國士兵對於秦軍的反抗就更加頑強,使秦國在接下來對趙國的軍事行動中受阻。

    不過趙國士兵的這些抵抗都是短時間內見效的,對於擁有卓越軍事才能的白起來說,再加上秦國比較強的國力,白起拿下趙國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但就在此時,秦昭王的確也擔心白起的功勞過大,在受到範睢的挑撥,就決定撤回白起。

    白起放回趙國240人,造成直接的後果,就是秦昭王必須用白起才可以拿下趙國,換了是其他的人就沒有這樣的軍事才能了。但白起偏偏沒有想到秦昭王此時已經對白起有了猜忌之心,已經不想讓白起繼續率軍攻打趙國,這樣做無疑就是給秦昭王消滅趙國製造困難,所以白起在軍事上的能力的確比較強,但在政治上卻輸得一敗塗地。

    未為國君盡忠

    秦昭王雖然在位的時間比較長,但實際上他真正掌權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因為在之前就是由宣太后和穰侯等一些外戚掌握了秦國的朝政,秦昭王只不過是相當一個傀儡而已。

    當然秦昭王在這個期間也嘗試過各種辦法想要奪回權力,但由於自己勢單立孤,而且計謀也不夠,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直到了範睢的出現,才為秦昭王奪回秦國的權力,所以秦昭王在某種程度上對於範睢也是非常的看重,以至於範睢在以後犯了一些比較大的錯誤,秦昭王也免去了範睢的刑罰。

    白起本身就是與穰侯的關係比較好,在秦昭王奪回權力的過程中,並沒有偏向於穰侯,而是選擇了站在秦昭王這一邊,這在政治立場上,本身就已經站對了。

    但其實白起的政治立場也不是很堅定,在長平之戰之後,就不願意再為秦昭王率兵攻打趙國。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白起認為其他諸侯國的援軍已經到了,再率軍攻打趙國已經非常困難。秦昭王的軍事才能當然比不上白起,此時再出兵攻打趙國,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掩蓋自己先前要求撤軍的錯誤,而白起此時拒絕作為統帥出征,根本就沒有懂得為國君分憂。

    秦昭王使用了各種辦法之後,都無法再請動白起出徵,這的確會令秦昭王非常惱火。畢竟秦昭王做了幾十年有名無實的秦王,對於底下的一些臣子能不能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是非常敏感的,而此時的白起也正是觸動了秦昭王敏感的神經。

    因此,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白起的政治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被秦昭王賜死也在所難免。

    結束語

    白起的軍事才能的確非常出眾,但是政治才能卻非常低下,在秦昭王需要用他的時候,卻沒有為君王分憂,反而是堅持自己的軍事觀點,這已經觸動了君王的禁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大棚內如何種植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