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亮子669

    古代投壺遊戲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投壺是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醉翁亭記》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壺”這個遊戲。

    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 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 2 # 回溯史河

    "酒逢知己千杯少”中國人喝酒注重氣氛,酒禮與酒令更是古來有之。古代的投壺、射覆,複雜而又高雅,現代"哥倆好、五魁手"的划拳酒令更是簡單而又有趣,這些都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你的酒桌徒增幾份雅趣。

    文雅一點就是行酒令

    行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一般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飲酒行令,不僅要以酒助興,往往還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要求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彩和才華。行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流行於士大夫中。

    古人與我們現在在酒桌上玩搖骰子一樣,古人也偶爾會想一些“益智小遊戲”來玩,藏鉤、射覆、牙牌、猜枚都屬於此類。

    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參與的一方將“鉤”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另一方猜度,猜錯罰酒。就像現在的“猜有無”一樣。

    射覆則是要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悄悄把東西藏在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唐代詩人李商隱大概是精於此道,才會寫下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詩句。能喝酒玩樂玩一宿然後直接上班,這體力也真不是吹的。

    牙牌就是麻將,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將的點數。猜枚則是從藏鉤、射覆發展而來的,不僅要猜有無,還要猜單雙,猜數量,猜顏色,抓的東西也更加常見,隨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隨時可以玩起來!

    划拳

    可能拿著工具玩兒有點不夠爽利,喝酒還是划拳最過癮。

    猜拳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手勢令”,自古玩法一脈相承,都是用若干個手指、手勢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時各報一個數字,若恰好有人報的數字為二人比出的數字之和,則為贏家,輸的就要喝酒嘍。

    明代盛行的姆戰則是划拳的簡化版,規則類似鬥獸棋,雙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勝食指,食指勝中指,以此類推,最後小指勝拇指。《浮生六記》中記沈復曾“拇戰輒北,大醉而臥”,看來沈復當時的運氣和手法都不是很好。

    投壺射覆,划拳捻牌

    射箭比武,歌舞助興,這些都是最初級的玩法。《周禮》有 “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的記載,想來頗有氣魄——搭弓射箭,誰輸誰喝,倒也不失為鼓勵騎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個酒還要專門找塊場地準備一堆弓箭,實在是太麻煩了,更何況還有不會射箭的人呢,於是人們簡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壺——以銅壺代替靶子,投箭取樂。

    玩法雖然不同,難度卻不見得降低,畢竟還有人在壺外面放上屏風玩“盲投”,或者背對壺玩“背投”呢。

    湯匙令、擰酒令

    除了這種頗有技術又富有競技意味的遊戲,古人喝酒時候有一些玩法也是相當的簡單粗暴。

    清代酒桌上頗為盛行的湯匙令、擰酒令,就跟我們現代轉酒瓶子一樣充滿了隨機意味,只不過人家轉的不是酒瓶子而是勺子和不倒翁,勺柄指向誰,或者不倒翁的臉朝向誰,誰就喝酒。

  • 3 # 愛依人

    介紹一個古人文雅之士喝酒的小遊戲吧。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1]。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歷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流波"。

    曲水流觴” 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

    有名的事件: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獻之、凝之,侄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 4 # 谷弋

    曲水流觴

    大家坐於河道兩旁,在上流放置酒,讓酒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便要取杯飲酒,有時候還要即興賦詩一首。

    投壺

    投壺是將箭向壺中投入,最後計算投中的數量,數量多者勝,輸的人則按照規定數目罰酒。

    打葉子牌

    葉子牌的玩法和麻將一樣。也是古人飲酒時用來助興的一種娛樂方式。

  • 5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古人喝酒的小遊戲有

    一、找東西類

    射覆猜枚藏鉤抓鬮,射覆就是把東西埋地下讓人猜,猜枚源於射覆,就是把小物件握在拳中,猜有無大小顏色,藏鉤抓鬮都類似。

    二、比多少大小類

    投壺,往開口的壺裡扔竹籤。猜拳,也就是划拳。用手勢比劃。誰喊出兩人手勢加起來的數誰贏。後也簡化為伸出手指比大小,包括骰子也類似。

    三、湯司令,勺子轉起來,勺柄指向誰誰喝。

    四、流觴,也稱為流杯,傳杯,就是把盛好酒的杯子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喝。

    五、飛花令,就是猜謎,唱曲,對詩。

    總之,古人喝酒遊戲多多樂趣多多快樂多多。

  • 6 # 條條山路通縣城

    一、飛花令。飛花令是我國古時宴席上風雅之士常用的一種助興遊戲。但它難度較大,需要較強的文學素養,絕不是五魁首,666那種喝酒令可比的。唐代許多詩人都在詩中敘述過這種遊戲的,如韓翃《寒食》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說得就是它。它的遊戲規則基本上是,參與者輪流吟詩,詩句中必須有花字,而且許多還規定花的位置,如第一人言“花開花落知多少”;第二人要說“春花秋月何時了”;第三人接“牡丹花下死”……

    二、投壺。對比上面那種文字遊戲,投壺純粹比拼手段身形。類似於射箭。地上置一容器,嘉賓每人手上分配若干長棍,大家分別輪流投擲,最後比拼誰投得準投得多,一般為一人四支,多者為勝。這個遊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有之,《禮記·投壺》文字是:"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有記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

  • 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1.投壺射覆,划拳捻牌

    射箭比武,歌舞助興,這些都是最初級的玩法。《周禮》有 “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的記載,想來頗有氣魄——搭弓射箭,誰輸誰喝,倒也不失為鼓勵騎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個酒還要專門找塊場地準備一堆弓箭,實在是太麻煩了,更何況還有不會射箭的人呢,於是人們簡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壺——以銅壺代替靶子,投箭取樂。玩法雖然不同,難度卻不見得降低,畢竟還有人在壺外面放上屏風玩“盲投”,或者背對壺玩“背投”呢。

    02.湯匙令、擰酒令

    除了這種頗有技術又富有競技意味的遊戲,古人喝酒時候有一些玩法也是相當的簡單粗暴。清代酒桌上頗為盛行的湯匙令、擰酒令,就跟我們現代轉酒瓶子一樣充滿了隨機意味,只不過人家轉的不是酒瓶子而是勺子和不倒翁,勺柄指向誰,或者不倒翁的臉朝向誰,誰就喝酒。03.划拳可能拿著工具玩兒有點不夠爽利,喝酒還是划拳最過癮。猜拳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手勢令”,自古玩法一脈相承,都是用若干個手指、手勢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時各報一個數字,若恰好有人報的數字為二人比出的數字之和,則為贏家,輸的就要喝酒嘍。明代盛行的姆戰則是划拳的簡化版,規則類似鬥獸棋,雙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勝食指,食指勝中指,以此類推,最後小指勝拇指。《浮生六記》中記沈復曾“拇戰輒北,大醉而臥”,看來沈復當時的運氣和手法都不是很好。

    04.益智小遊戲

    與我們現在在酒桌上玩搖骰子一樣,古人也偶爾會想一些“益智小遊戲”來玩,藏鉤、射覆、牙牌、猜枚都屬於此類。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參與的一方將“鉤”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另一方猜度,猜錯罰酒。就像現在的“猜有無”一樣。

    射覆則是要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悄悄把東西藏在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唐代詩人李商隱大概是精於此道,才會寫下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詩句。能喝酒玩樂玩一宿然後直接上班,這體力也真不是吹的。牙牌就是麻將,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將的點數。猜枚則是從藏鉤、射覆發展而來的,不僅要猜有無,還要猜單雙,猜數量,猜顏色,抓的東西也更加常見,隨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隨時可以玩起來!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算多少......”中國人喝酒注重氣氛,酒禮與酒令更是古來有之。古代的投壺、射覆,複雜而又高雅,現代"哥倆好、五魁手"的划拳酒令更是簡單而又有趣,這些都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你的酒桌徒增幾份雅趣。

  • 8 # 鋒在起時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

    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後漢賈逵並撰寫《酒令》一書。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

    飲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彩和才華。

    因此,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從古到今,流傳著許多遊戲形式的酒令。這些遊戲分別都有其相應的令具,都有其具體的玩法、原理和過程,大多數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和語言、文學功力。

    這些遊戲酒令的設計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現了動作和聲響,使酒席上非常熱鬧、活躍。下面選其主要的十大遊戲介紹給大家。

  • 9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自古以來,酒的魅力都不止於酒的本身,還在於酒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附加的娛樂功能。

    那麼喜歡喝酒,又對白酒鍾情的你,對中國古代喝酒的文化了解多少呢?

    古代喝酒的娛樂活動

    01

    投壺射覆,划拳捻牌

    射箭比武,歌舞助興,這些都是最初級的玩法。《周禮》有 “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的記載,想來頗有氣魄——搭弓射箭,誰輸誰喝,倒也不失為鼓勵騎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個酒還要專門找塊場地準備一堆弓箭,實在是太麻煩了,更何況還有不會射箭的人呢,於是人們簡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壺——以銅壺代替靶子,投箭取樂。

    玩法雖然不同,難度卻不見得降低,畢竟還有人在壺外面放上屏風玩“盲投”,或者背對壺玩“背投”呢。

    02

    湯匙令、擰酒令

    除了這種頗有技術又富有競技意味的遊戲,古人喝酒時候有一些玩法也是相當的簡單粗暴。

    清代酒桌上頗為盛行的湯匙令、擰酒令,就跟我們現代轉酒瓶子一樣充滿了隨機意味,只不過人家轉的不是酒瓶子而是勺子和不倒翁,勺柄指向誰,或者不倒翁的臉朝向誰,誰就喝酒。

    03

    划拳

    可能拿著工具玩兒有點不夠爽利,喝酒還是划拳最過癮。

    猜拳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手勢令”,自古玩法一脈相承,都是用若干個手指、手勢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時各報一個數字,若恰好有人報的數字為二人比出的數字之和,則為贏家,輸的就要喝酒嘍。

    明代盛行的姆戰則是划拳的簡化版,規則類似鬥獸棋,雙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勝食指,食指勝中指,以此類推,最後小指勝拇指。《浮生六記》中記沈復曾“拇戰輒北,大醉而臥”,看來沈復當時的運氣和手法都不是很好。

    04

    益智小遊戲

    與我們現在在酒桌上玩搖骰子一樣,古人也偶爾會想一些“益智小遊戲”來玩,藏鉤、射覆、牙牌、猜枚都屬於此類。

    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參與的一方將“鉤”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另一方猜度,猜錯罰酒。就像現在的“猜有無”一樣。

    射覆則是要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悄悄把東西藏在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唐代詩人李商隱大概是精於此道,才會寫下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詩句。能喝酒玩樂玩一宿然後直接上班,這體力也真不是吹的。

    牙牌就是麻將,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將的點數。猜枚則是從藏鉤、射覆發展而來的,不僅要猜有無,還要猜單雙,猜數量,猜顏色,抓的東西也更加常見,隨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隨時可以玩起來!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算多少......”中國人喝酒注重氣氛,酒禮與酒令更是古來有之。古代的投壺、射覆,複雜而又高雅,現代"哥倆好、五魁手"的划拳酒令更是簡單而又有趣,這些都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你的酒桌徒增幾份雅趣。

  • 10 # 落伍者

    投壺射覆,划拳捻牌

    射箭比武,歌舞助興,這些都是最初級的玩法。《周禮》有 “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的記載,想來頗有氣魄——搭弓射箭,誰輸誰喝,倒也不失為鼓勵騎射的好手段了。

    但是,要喝個酒還要專門找塊場地準備一堆弓箭,實在是太麻煩了,更何況還有不會射箭的人呢,於是人們簡化出了老少咸宜的投壺——以銅壺代替靶子,投箭取樂。

    玩法雖然不同,難度卻不見得降低,畢竟還有人在壺外面放上屏風玩“盲投”,或者背對壺玩“背投”呢。

    除去這種頗有技術又富有競技意味的遊戲,古人有些玩法也是相當的簡單粗暴,清代酒桌上頗為盛行的湯匙令、擰酒令,就跟我們現代轉酒瓶子一樣充滿了隨機意味,只不過人家轉的不是酒瓶子而是勺子和不倒翁,勺柄指向誰,或者不倒翁的臉朝向誰,誰就喝酒。

    可能拿著工具玩兒有點不夠爽利,喝酒還是划拳最過癮。猜拳這事兒,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手勢令”,自古玩法一脈相承,都是用若干個手指、手勢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時各報一個數字,若恰好有人報的數字為二人比出的數字之和,則為贏家,輸的就要喝酒嘍。

    明代盛行的姆戰則是划拳的簡化版,規則類似鬥獸棋,雙方出手指比大小,拇指勝食指,食指勝中指,以此類推,最後小指勝拇指。《浮生六記》中記沈復曾“拇戰輒北,大醉而臥”,想來運氣和手法都不是很好。

    與我們現在在酒桌上玩搖骰子一樣,古人也偶爾會想一些“益智小遊戲”來玩,藏鉤、射覆、牙牌、猜枚都屬於此類。

    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參與的一方將“鉤”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另一方猜度,猜錯罰酒。就像現在的“猜有無”一樣。

    射覆則是要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悄悄把東西藏在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唐代詩人李商隱大概是精於此道,才會寫下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詩句。能喝酒玩樂玩一宿然後直接上班,這體力也真不是吹的。

    牙牌就是麻將,明朝盛行的玩法是猜麻將的點數。猜枚則是從藏鉤、射覆發展而來的,不僅要猜有無,還要猜單雙,猜數量,猜顏色,抓的東西也更加常見,隨便一把瓜子、松子,就地取材,隨時可以玩起來!

    葉子酒牌,酒籌酒令

    葉子酒牌和籌子類酒令可以理解為抓鬮遊戲,都是先在酒局上準備酒牌或籌子(相當於籤),在上面刻各種令約或酒約,玩的時候按順序,或逐次揭牌,或搖桶掣籌,再按照上面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其中種類之繁雜、玩法之多樣讓人瞠目結舌,每一種都引經據典,一面極盡風雅,一面盡顯風流。

    葉子酒牌雖然叫葉子,但卻是畫在紙上的,往往十分精美。酒牌的早期玩法頗為複雜,明清時代化繁為簡,留下了一些有趣的酒牌,如“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列仙酒牌”等,酒牌上有畫有詩有酒約,都是酒牌種難得的佳品。

    而酒籌由於載體的限制,只能用文字去傳達酒約,對文字的玩法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有些酒約不需明說,只看詞令就能看出酒約來,像猜謎一樣,甚是有趣。譬如唐詩令,取的都是唐詩中的名句。抽中“人面不知何處雲”一句,那麼鬍子多的人就要喝酒,抽中了“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句,臉紅的人就要喝酒,“養在深閨人未識”,是初次參與的人喝酒,“千呼萬喚始出來”,則是遲到的人要飲三杯。看著這些籌子,便是飲酒也讓人感慨,妙哉,妙哉!

    除了唐詩,籌令中只要能想出合適的酒約,都可以入題,所以後來還出現了一系列的“暢銷書周邊”,比如《西廂記》、《紅樓夢》、《水滸傳》、《聊齋志異》的酒籌令,甚至是明賢故事酒籌令,花樣繁多,數不勝數。

    還有一些籌令不止有酒約,還有令約,就是不止要規定哪些人喝酒,而且還增加了喝酒後一起玩什麼小遊戲,而花風令大概是其中最為雅緻的——置酒籌24根,用的是24種花卉的名字,不僅包括了誰要飲酒,還引出了各種遊戲,十分適合閨中女子玩樂。比如抽中瞭望春花,那麼面朝東的人就要喝酒,然後大家一起玩擊鼓傳花。又比如抽出了木蘭花,曾經從軍的人就要喝酒,然後一起玩報美人花名的遊戲,說出來的名字即要是美人的名字,又要是花的名字,說不出來就要罰酒。

    流觴曲水,擲骰吟詩

    流觴曲水這名字太高雅,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根本沒反應過來原來這是一種遊戲!最典型的莫過於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的那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我一直以為,他只是說這地方山水好美,眾人紛紛寫詩,從來沒深究過這群人在幹啥,現在再一看,喲呵,他們是一群人湊一起飲酒作樂來的。

    古人所有玩法中,私以為流觴曲水這種玩法對環境要求最高,要在水濱設宴,將酒杯倒入酒後放在水中,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喝酒。再乘著酒興,或即興朗誦,或付諸筆端,作出詩來。想魏晉文人喜襲古風,的確是這種縱情山水,飲酒作樂,閒談老莊,遊心翰墨的調調。

    古人玩骰子也玩出了花樣,從簡單的看點數,到複雜的猜點數,但最高階的還是數用骰子作詩。這種玩法在明清發揚廣大,人們依據骰子六面採點的象徵,編制了大量的酒令,有些酒令甚至用多枚骰子做了二百多條玩法,一頓酒喝下來,根本玩不完。

    譬如明代奇書《金瓶梅》裡,骰子的玩法就寫了好幾種。六十七回寫的[雪字擲骰令],玩法是“擲出幾點,不拘詩詞歌賦,要個雪字,就照依點數兒上。說過來,飲一小杯;說不過來,吃一大盞。”這玩法翻譯過來就是每人用一枚骰子擲點,然後吟一句詩詞或歌賦,辭中須嵌入一個“雪”字,擲了幾點,“雪”字嵌在第幾個字上。

    第六十回裡則介紹了[飛禽、果名貫骨牌、官名令]的玩法,“頭一句要天上飛禽,第二句要果名,第三句要骨牌名,第四句要一官名,俱要貫串,遇點照席飲酒。”行令方法是,每人用一枚骰子連擲六次,每擲一次,需要說令辭四句。要求在第一句中嵌入一種飛禽名,第二句嵌入一種果名,第三句嵌入一個骨牌名,第四句嵌入一個官名,四句的文意須首尾貫通,擲出與骨牌名一致的人要喝酒。

    還是這一回,出了個[花名貫《四書》]的頂針令,這才是真考學問呢!“吳大舅拿起骰盆兒來,說道:‘列位,我行一令。順著數去,遇點要個花名,花名下要頂真,不拘詩詞歌賦說一句,說不來罰一大杯。’”,玩的是,一個人用一枚骰子擲點,每擲一次,要一句令辭。令辭要求每句的前半句中嵌入一花名,後半句用《四書》中一句,並要求上、下句頂針。比如“一擲一點紅,紅梅花對白梅花”、“二擲並頭蓮,蓮漪戲彩鴛”。而所擲之點若與令辭中的數目字相合,則飲酒一杯,說不上來,就要罰一大杯。

    古人飲酒玩法還有很多,如鞍馬令、旗幡令等等,但多已失傳,後人無法效仿,也是酒文化缺失,著實可惜。

  • 11 # 留史君

    囚飲

    宋代有個叫石延年的喜歡豪飲。有一次他和一個朋友在船上喝酒,喝到半夜酒要喝沒了,正好船上有一斗醋,他們就把醋兌到酒裡一起喝,第二天酒和醋都喝光了,癮就這麼大!

    他發明一種喝酒的方法,喝的時候大家都光著腳,披頭散髮,帶上枷鎖,像囚犯一樣喝酒,所以叫“囚飲”。這樣喝酒難道是為了體驗生活?

    巢飲

    也是石延年發明的,爬到樹上去喝,就像鳥兒在鳥巢裡一樣,所以叫“巢飲”。

    鱉飲

    喝之前把人都用草蓆裹上,只露著腦袋,伸出來喝酒,所以叫“鱉飲”。一群人聚在一起鱉飲應該很有意思。

    鶴飲

    這個像是巢飲的加強版,具體方法是喝一杯酒後爬到樹上,然後下來再喝一杯,再爬到樹上,如此迴圈,以模仿仙鶴飛翔的感覺。感覺這樣喝酒的同時還能健身。

    鬼飲

    鬼飲要在晚上,喝的時候吹滅燈燭,大家摸著黑喝,喝完了還要學鬼叫。也不怕瘮得慌。

    鼻飲

    傳說兩廣地區的一些民族有用鼻子喝水的習俗,漢代就有相應的記載。宋代開始有記載說當地也有能用鼻子喝酒的,還有專門的鼻飲杯,比普通的杯子多一個小管。鼻飲的時候用鼻子從小管把酒吸到喉嚨裡,據說那種感覺是妙不可言。有人考證現在越南還有一些民族保留著鼻飲的習慣。

    牛飲

    像牛一樣趴著喝酒,一種狂飲的方式。據說夏桀曾造了一座酒池,大到上面可以划船。平日有三千人趴在酒池邊上一起牛飲。

    碧筒飲

    曹魏時期,有個叫鄭愨的人,山東歷城當官。每到三伏天的時候,他就帶著人到樹林裡避暑,還用大荷葉捲起來盛酒,再把荷葉的莖刺穿,用來吸酒喝。據說這樣喝酒特別清涼解暑。後來人們把這種荷葉做成的酒杯稱為“碧筒杯”。清代曾用陶瓷製成過類似的杯子,為了紀念秋季操練,叫做“秋操杯”。

    光緒粉彩秋操杯

    鞋杯飲

    這個有點惡趣味了,把酒杯放入女子的鞋子中來喝酒,稱為鞋杯飲,也叫金蓮杯。元末明初的文壇領袖楊維楨就好這口,為此沒少被後人批評。《金瓶梅》中西門大官人也曾用金蓮的鞋子玩過這個。

    浮一大白

    現在一般說浮一大白就是喝一大杯酒,其實它的原意是罰一大杯酒。據說魏文侯和大夫們喝酒的時候,會選出一個人作為觴政,也就是酒監。酒監發現誰酒喝的不乾淨就要讓他浮一大白,也就是罰一大杯酒。

    美人勸酒

    這個大家都懂的。熱情好客的主人為了讓客人喝好,會讓府中的美人出來勸酒,美人不僅要會勸酒,還得能歌善舞。勸酒的美人被客人看上還有可能被客人帶走,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趙姬(秦始皇他媽)、貂蟬、衛子夫……

    也有比較奇葩的,比如太子丹請荊軻喝酒,有位美人擅長鼓瑟,荊軻誇了一句“好手”,太子丹就把美人的手砍下來用玉盤裝著送給荊軻了。

    還有晉代的土豪石崇,有個規矩,自己的美人勸酒要是客人不喝,就把勸酒的美人殺掉……

    《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酒令

    賓主之間規規矩矩喝酒固然很符合禮節,但是不夠熱鬧,所以慢慢的,行酒令成了中國酒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從古至今,酒令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人總結出有好幾百種之多。為了維持酒令的嚴肅性,有時還會指定專門的酒官,類似前面說的觴政。例如呂雉專權的時候,有一次宴會上讓朱虛侯劉章作酒吏,劉章要求依據軍法行酒,一個呂氏的人喝醉了想要逃席,被劉章當場斬殺,連呂雉都沒有辦法。

    拇戰

    酒令的一種,其實就是現在的划拳,因為規則比較簡單,所以流傳到了現在。據說漢代還有一種手勢令,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義,可惜玩法失傳了。

    投壺

    這個算是中國酒令的祖宗了,是最早出現的酒令形式,春秋時期就有了。玩的時候用箭往壺裡扔,扔進去了就贏。

    飛盞

    唐代宴會時流行的一種酒令,有點像擊鼓傳花,不過傳的是酒杯或者酒壺,傳到了誰的面前,誰就得喝酒。

    藏鉤

    酒令的一種,傳說漢武帝的鉤弋夫人生下來手就一直握著,直到遇到漢武帝之後才張開,手心裡握著一直小玉鉤,這就是藏鉤。後來藏鉤逐漸變成了一種酒令的方式,玩法大概就是準備一隻玉鉤,互相猜握在哪隻手裡。

    射覆

    就是用器皿蓋上一件物品讓別人來猜,《西遊記》中,在車遲國孫悟空和羊力大仙比的隔板猜物,也就是射覆。射覆最初是考驗占卜能力的,後來也成了一種酒令。《紅樓夢》中,薛寶釵說射覆才是酒令的祖宗,只是他們玩的射覆,已經不再真的蓋上實物來猜了,而是完全用文字描述,是一種更雅緻的射覆玩法,當然難度也更大。

    李商隱《無題》詩中描述喝酒喝high了時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的詩句,說的就是藏鉤和射覆。

    酒籌

    原本是用來統計喝酒多少用的算籌,後來人們在酒籌上寫上文字,也成了酒令的一種。玩的時候,抽到什麼樣的酒籌,就按上面的文字執行。酒籌上一般寫一些四書五經或唐詩宋詞的句子,再附上解釋。比如“千呼萬喚始出來”,註解是“後到者飲三杯”。

    唐代銀鎏金酒籌及籌筒

    骰子令

    現在酒吧喝酒還會用到的骰子,至少在隋唐時期就作為酒令的道具出現了。當然我們最早的骰子和現在的六面骰子有所不同,是作為賭博工具出現的。

    拋打令

    酒令的一種,流行於唐代,玩的時候有樂隊伴奏,美女伴舞。主要玩法是把一個綵球拋來拋去,同時人們要根據音樂做出不同舞蹈動作,也稱為拋球樂。

    春喜上眉梢

    《紅樓夢》中玩過的,聽著挺複雜,其實就是擊鼓傳花。花傳到誰手中鼓聲停了就要喝一杯酒,還要表演個節目。

    九射格

    類似於現在飛鏢盤的一種酒令,主要流行於宋代以後。玩的時候立一個靶子,上面畫上九種動物,射中上面的什麼動物就按照相應的酒令喝酒。

    酒胡子

    流行於唐代的酒令,也叫指巡胡。這個酒令需要準備一個道具——木頭刻的不倒翁,這個不倒翁是一個胡人的形象,一隻手向前伸。玩的時候轉動不倒翁,等到它停下來的時候手指著誰誰就喝酒。

    曲水流觴

    這個算是比較高階的酒令了,玩的時候大家圍著曲曲折折的小溪坐好,把耳杯(稱為觴)盛上酒放在小溪中,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把酒喝乾,還要作一首詩。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一次玩曲水流觴作的詩集寫的序言。

    故宮御花園中的曲水流觴

  • 12 # 月亮像餅

    古代最浪漫的喝酒小遊戲,當然非曲水流觴莫屬啦。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歷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但是比起簡單的喝酒,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更多的古人,將曲水流觴與詩詞歌賦聯絡在一起,這項活動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浪漫氣息。詩酒趁年華,有詩詞歌賦、有才子佳人,古人的浪漫遠遠不是現代人所能及的。

  • 13 # 老穆外貿

    古時的酒宴也少不了助興的娛樂節目,他們的節目用我們熟悉的說法,就叫“行酒令”。行酒令,是一種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流行於士大夫之間的飲酒遊戲。原本指的是眾人推舉一人為令官,然後大家聽從令官的指揮進行輪流說詩詞、對聯、成語之類的遊戲,不聽指揮或者輸的人罰喝酒,所以也被叫做“行令飲酒”。

  • 14 # 舊人何時歸

    喝酒,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為了娛樂,帶動一起喝酒的人,通常都會做一些小遊戲來烘托氣氛,像現代,我們比較熟知就有真心話大冒險,划拳猜碼什麼的,但是在古代人家做的小遊戲可比我們高雅多了。

    投壺

    簡單理解,就是往地上放置一個銅壺或者是陶壺,然後人離開幾米外,將箭或者是其他木支扔進。在我看來,這還是有點難度的,到底是投進的有酒喝,還是投不進的罰喝酒啊?

    湯匙令

    這個玩法和我們轉酒瓶相似,在圓盤上放置一勺子進行轉動,勺柄指向誰,誰就喝酒。

    划拳行酒令

    可能古人也覺得,簡單粗暴點比較好,划拳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逐漸演變流傳下來又有不同的酒籌,令籌。說簡單的就是就是出拳的手勢,規則,猜的東西和嘴裡面喊的東西不一樣。

    流觴曲水

    這種方法就比較高階高雅,多是文人墨客的玩法,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就有過描寫,不僅對環境要求高,對參與的人員要求也高,即是將酒杯倒入酒後放在水中,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喝酒。再乘著酒興,或即興朗誦,或付諸筆端,作出詩來。也許,有多少流傳千古的詩詞佳句就是這樣而來的。

  • 15 # 副刊主編李林冬

    從《紅樓夢》看清人如何喝酒行令

    中國古代喝酒的小遊戲有很多種,酒令是其中一種。酒令可以活躍喝酒的氣氛,增進人與人之間親密度,好的酒令還陶治喝酒人的性情。酒令是勸酒的文明化和藝術化,相對來講是一種雅的勸酒文化。

    我們雖未親身經歷過古代,但古代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裡記載很多有關於喝酒的酒令,我們以四大名著《紅樓夢》裡的記載為例來列舉四類,來看清人是如何喝酒行令的。

    一 詩詞類酒令

    這類酒令是以詩詞歌賦為主。

    1 新令

    新令出現在《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該酒令的玩法是:如今要說“悲”“愁”“喜”“樂”四字,卻要說出“女兒”來,還要註明這四字原故。說完了飲門杯。酒奏鳴曲要唱一個新鮮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

    2 骨牌副兒/牙牌令

    骨牌副兒出現在《紅樓夢》第四十回:如今我說骨牌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別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再說第二張,說完了合成這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語,比上一句都要合韻。錯了的罰一杯。

    骨牌副兒這種酒令,是以骨牌為道具進行的詩歌接龍酒桌遊戲。它又叫做牙牌令。

    3 月字流觴

    月字流觴出現在《紅樓夢》的第一百一十七回:咱們“月字流觴”罷。我先說起“月”字數到那個,便 是那個喝酒。還要酒底酒面須得依著令官,不依者罰三杯。

    月字流觴這一酒令是說帶月的詩句。

    二 骰子類酒令

    1 射覆

    射覆出現在《紅樓夢》的第六十二回。

    該酒令的玩法是:取了骰子令盆來,從琴妹妹擲起,挨著擲下去,對了點的二人射覆……只好室內生春……

    射覆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酒令遊戲。最早是用碗蓋住東西讓人猜。在《紅樓夢》中,先輪流擲骰子,點數相同的兩個人射覆。其次為了縮小範圍,將射覆的物件限制在室內,這相當於猜啞謎,猜出之後也不能直接說謎底,而是要說出所覆的字的另外一個典故中的另一個字。

    2 佔花名

    佔花名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咱們佔花名兒好。

    佔花名,就是占卜花名。遊戲者先擲骰子,對的點數的人便抽籤,象牙籤上畫有相應的花、花名以及懲罰。

    3 搶紅

    該酒令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拿骰子咱們搶戲吧。

    中國骰子的么四這兩個數字是紅色的,誰的紅多誰就得勝。

    4 擲曲牌名

    該酒令出現在《紅樓夢》的第一百零八回:拿出令盆骰子來,大家擲個曲牌名兒賭輸贏酒罷。

    玩法:用四個骰子擲去,擲不出名兒來的罰一杯;擲出名兒來,每人喝酒的杯數兒,擲出來再定,……這是姨太太擲的,還該姨太太說個曲牌名兒,下家接一句“千句詩”。

    三 花枝類酒令

    花枝類酒令是以花枝為媒介進行。

    1 春喜上眉梢

    春喜上眉梢出現在《紅樓夢》的第五十四回:到了誰手裡住了鼓,吃一杯,也要說些什麼才好。

    這個酒令其實就是擊鼓傳花的另一種說法,鼓停花落誰家,然後就懲罰誰。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眉字通梅。這個酒令說的是梅花盛開,預示春將到來。

    2 傳花為令

    傳花為令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命女先兒擊鼓。平兒採了一枝芍藥,大家約二十來人,傳花為令。

    這個和春喜上眉梢的酒令一樣的玩法。

    3 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出現在《紅樓多》第七十五回:賈母便命折一枝桂花來,叫個媳婦在屏後擊鼓傳花,若花在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

    四 猜拳類酒令

    1 拇戰

    拇戰出現在《紅樓夢》的第六十二回。

    說著又著襲人拈了一個,卻是”拇戰“。

    該酒令即:湘雲等不得,早和寶玉“三”“五”亂叫猜起拳來。那邊尤氏和鴛鴦隔著席,也“七”“八”亂叫,搳起拳來。

    拇戰就是划拳、猜拳,至於說的那一串數字都是各地自由組合。常見的一種是:一條龍、哥倆好、三星照、四喜財、五魁首、六六六、七個巧、八匹馬、九連環、滿堂紅。正因為這一連串的喊詞,使該酒令獨具特色,流行很廣。大戶人家、窮苦人家都會玩。這一酒令是在兩人之間進行,同時出拳伸指喊數,喊出的數如果是兩個人伸出手指的和,那麼該人勝,另一個人就輸,輸的人會有相應的懲罰,文中規定輸者要說一句古文、一句古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有的話,答不上來的就來喝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幼小銜接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