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湖北一孝感

    由於蝗災發生的自然環境條件,古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國的蝗災並沒有因農業現代化發展而消失,反之,只要是條件合適,蝗災便會捲土重來。如2002年入夏以來,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市100多個縣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蝗蟲。截至6月底,農牧區發生蝗蟲面積達9000萬畝。

    蝗災的歷史回顧

    先秦古籍如《詩經》等多稱蝗為螽(螽是蝗類的總名,還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稱若蟲)。戰國後多稱蝗。蝗和蝝都為害莊稼。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及同書《審時篇》:"……得時之麻……如此者,不蝗。"《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不俱引。約在宋以後,蝝改稱"蝻",合稱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94年中共發生蝝災111次,按月分佈如下:

    月份(農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發生次數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數字分佈,非常合乎統計學上的常態分佈規律。表明蝗蟲是在4至9月(農曆)間最猖獗,徐光啟說:"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故為害最廣。"

    徐光啟的這個統計與1920年江蘇省及浙江省昆蟲局研究全國各地蝗蟲的發生季節非常吻合,就飛蝗而言,各地以5~8月(陽曆)為蝗患最緊要時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為最盛。6、7兩月是夏秋蝗災併發的時期。

    筆者對周堯《中國昆蟲學史》附錄歷代蝗蟲災害登記表的重新統計結果,從公元前707年(魯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發生蝗災508次(該書印刷有誤,統計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對於蝗蟲的發生與環境氣候條件的關係有很科學的見解:聞之老農言,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即群飛,是名為蝗。所止之處,喙不停齧……又數日,孕子於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如是傳生,禍之所以廣也……蝗之所生,必於大澤之涯……必也驟涸之處……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後,紙張及印刷條件改善,蝗災的記載便較詳細,下面略舉數例,以見一斑:

    "(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清)咸豐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蝗,平谷蝻生,春無麥。青縣蝻子生,撫寧、曲陽、元氏、清苑、無極大旱,蝗……武昌飛蝗蔽天。房縣、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長三寸餘。秋,黃安、蘄水、黃岡、隨州蝗;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里……"

    蝗災的地理分佈

    上引公元前707年(魯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發生蝗災508次,按其發生次數的地理分佈,為:

    黃河流域:436次,佔85.82%;長江流域:69次,佔13.57%;華南西南:3次,佔0.58%。這個分佈情況與陳正祥研究的"蝗神廟之分佈"基本一致。地理學者陳正祥查閱國內外收藏的中國方誌3000餘種,找出其中記載有蝗神廟地點的,即在地圖上標明,最後製成中國"蝗神廟之分佈"的歷史地理圖(蝗神是總稱,包括叭蠟、蟲王、劉猛將軍等)。利用蝗神廟分佈繪成的蝗災分佈地圖,有一種超過文字記載的優點,因為凡是有蝗神廟的地方,反映當地的蝗災必有反覆發作的歷史,故農民不得不立廟祭祀。

    陳正祥歸納蝗神廟分佈圖的特點有四:(1)蝗災的分佈以黃河下游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東、河南三省。(2)華中以南,蝗災漸少,到了東南沿海,幾乎沒有。(3)蝗神廟分佈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對溼度等值線符合。(4)雲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災也較普遍。這圖的不足之處是未能反映蝗災偶然發作的地點,因為蝗災偶發地區,往往沒有建立蝗神廟,便無法在地圖上反映出來。

    歷史上的蝗蟲是沒有分類的,郭郛等研究現代中國蝗蟲的生物學分類,指出有三大類,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郭郛等也將中國蝗災的分佈繪製成"中國飛蝗三亞種的分佈"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蝗蟲主要都是東亞飛蝗,亞洲飛蝗主要分佈在西北及內蒙古一帶,西藏飛蝗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一帶。其中東亞飛蝗的分佈情況,同陳正祥的"蝗神廟之分佈"圖非常一致,並且彌補了"蝗神廟之分佈"中因不是多發性地區故沒有蝗神廟的缺點,以及西北內蒙古和西藏地區因缺乏方誌記載故蝗神廟極為稀少的缺點。將兩圖合起來看,可以對中國蝗災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分佈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天人感應面臨蝗災的尷尬

    子思、孟子等倡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天道與人道合一,自然與人為合一。漢代董仲舒更進一步發展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是萬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這種君權神授的思想神化了皇權,但另一方面,天人感應也有限制皇權的一面,使得人君不能為所欲為。所謂"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責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度,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在天人感應說的倡導下,產生了"變復"論,所謂變復乃指一切的災禍都是天意,只有透過祭祀祈禱,才可以轉"變"災異而恢"復"正常。在蝗災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蟲齧食無收,百姓飢餓死亡,人君這時再深自譴責,下詔罪己,又何補於抗災?所以東漢的王充便堅決反對,在《論衡》中反詰說:天地廣大,用一點點祭祀的食品,"天地安能飽?"但天人感應的思想仍深入人心,當政者和老百姓面臨蝗災猖獗時,都陷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如《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時,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白居易在其《新樂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對蝗災及捕蝗有客觀生動的描述,但最終仍陷於天人感應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一蟲治死百蟲來,豈將人力競天災。"他還是認為"吾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萬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傷。"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後,蝗災就消滅了。

    但是,也有部分官員不相信天人感應,主張蝗來即要捕蝗滅蝗,不能聽其猖獗。如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視蝗蟲食苗,不敢捕殺。玄宗則自責修德不夠,致遭天譴。他詢問臣下們的意見,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蟲的趨光習性,於"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他派遣御史,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卻說:"蝗是天災,自宜修德……"拒絕御史執行任務,姚崇大怒,牒報若水,如若聽任蝗蟲食苗,導致百姓飢餓,要對後果負責。若水這才被動投入捕蝗,"獲蝗一十四萬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勝紀。"

    天人感應說到宋代,被程朱理學所張揚,仍然很有威力。宋代的朱熹奉旨去浙東一帶視察旱災和蝗災的情況,隨時報奏皇上,其中提到他在會稽縣廣孝鄉親自主持捕蝗、收買、焚埋蝗蟲,大蝗一斗,給錢一百文,小蝗每升給錢五十文。但同時朱熹又舉行祈禱,專門寫了一本《乞修德政以弭天災狀》,開頭報告沿途所見災情之嚴重,接著說"臣竊不勝大懼,以為此實安危治亂之機,非尋常小小災傷之比也。為今之計,獨有斷自聖心,沛然發號,深以側身悔過之誠……然後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幾精神感通,轉禍為福……"

    在蝗災猖獗面前,民間對蝗災的態度也處於非常矛盾尷尬的境地。

    周代臘月祭祀稱"八蜡"(蠟音zhà),指八種要祭祀的神,即"先嗇"(神農)、"司嗇"(后稷)、"農"(作物神)、"郵表□(田神)、"貓虎"(益蟲神)、"坊"(河堤神)、"水庸"及"昆蟲"。先嗇和司嗇是豐收之神。祭貓可除田鼠,祭虎可除野豬,故貓虎成為祭神。昆蟲專指為害莊稼的害蟲。"坊"、"水庸"和"郵表□"都是農業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護神。到後世,八蜡的內容起了變化,先嗇和司嗇轉為神農和后稷以後,從八蜡中分離出去,單獨祭祀;貓虎因其捕食物件減少也慢慢淡出了。八蜡神在民間濃縮演變為驅除害蟲之神,特別是為害最厲害的蝗蟲,被提到了首位,稱之為"蟲王"。所以八蜡廟或蟲王廟,在華北農村實際上都是祭祀蝗神的廟。

    劉猛將軍廟(簡稱猛將廟)發生於南宋的太湖地區,當地民間認為劉猛將軍的驅蝗威力遠超過八蜡廟和蟲王廟。清初的袁枚竟然把八蜡神降級為受劉猛將軍的支使:"蟲魚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劉猛將軍處燒香求禱,便可無恙。"

    劉猛將軍即南宋抗金名將劉錡(1098~1162年),他和岳飛(1103~1142年)同是南宋抗金名將。因受張俊、秦檜排擠,被剝奪軍權,改任地方官,受到人民愛戴。

    劉錡曾於宋高宗紹光六年至三十一年間(1136~1161年)先後駐軍或轉戰於鎮江、揚州、金陵、平江、巢湖、合肥一帶,其戰功顯赫,深得這一帶民間人心。而這一帶正是蝗蟲的滋生多發區,所以劉猛將軍廟獨起源於太湖地區,為紀念劉猛將軍舉行的廟會(猛將會)也特別多。劉錡更被封為滅蝗之神:"宋景定四年封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有敕書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

    劉猛將軍廟的威名還逐漸傳入黃河流域,與北方的八蜡廟或蟲王廟並存,河北徐水、武安縣還有八蜡廟、蟲王廟、劉猛將軍三廟並存的現象。《山東·威海衛志》說:"八蜡廟,俗名蟲王廟,在東北門外,康熙末年建。後改為劉猛將軍廟,劉能驅蝗,有求必應,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之。"

    蝗神廟的歷史演變表明,自古以來,人們對蔽天遮日而來的蝗蟲,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祭祀八蜡神,以後發覺不靈驗了,直接改祀蟲王廟,蟲王廟也不見得靈驗了,聽說江浙一帶的劉猛將軍"有求必應",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乃又轉而建立劉猛將軍廟。

    八蜡廟和蟲王廟的祭祀是賄賂性的,乞求蟲王手下留情;劉猛將軍廟則是打擊性的,不吃軟的就請劉將軍把你消滅掉。軟硬兼施,蝗災依然如故。三廟林立,是歷史上農業生產和農民飽受蝗災苦難的印證。

    歷史上治蝗的生態觀萌芽

    儘管天人感應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治蝗問題上陷於困境時,實際上不論政府官員和老百姓在祭祀蟲神的同時,也投入積極的捕蝗滅蝗中去,並且摸索創造出許多滅蝗的經驗。

    徐光啟在《除蝗疏》中歸納歷代的除蝗方法,無非是治標和治本兩大方面。治標包括北宋淳熙年間敕令,命官民及時上報蝗蟲情報,違者受杖責處分;對因穿掘、撲打捕蝗損傷苗稼的,給予免稅和賠償;實行以蝗易粟,鼓勵民眾捕捉蝗蟲;提倡食蝗等。治本方面,在低窪積水和有水草生長的地方,發動農民割草,曬乾後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蟲產卵的場所;春夏間發動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減少蝗蟲百石;幹卵一石,等於減蝗千石(筆者按:一斤卵塊約有蝗卵4至8萬粒,故一石卵絕不止百石蝗)。對捕卵後殘存的初生蝻子,預掘長溝,每隔一定距離掘溝一條,發動農民敲鑼,驅趕,蝗蝻受驚,跳入溝內,即以泥土填入掩埋。對漏網的成蟲飛蝗,用繩兜兜取,布袋盛貯,拿去換粟。最後,在蝗災過後,還要檢查冬月有蝗蟲產卵處。再得除子,冬閒除子一石,可敵治蟲千石。又鑑於蝗蟲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綠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種這類作物,有利於減輕蝗災危害。以上的方法可以說已經相當周詳,只因蝗災之來,非常迅猛猖獗,所以收效也受到限制

  • 2 # 秋林資料

    2004年11月21日,蝗災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隻。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北京歷史上最嚴重的蝗災】明代弘治六年(1493),北京地區正值大旱,上半年滴雨未降,地面有多處被旱得條條裂縫。蝗蟲乘機襲掠京畿,它自東南向西北,席捲北京城,一連三天持續不斷,有資料記載道:蝗蟲所到之處蔽日遮天,天色晦暗,甚為罕見。

    在北京西南的豐臺、南苑等地受蝗蟲災害極為嚴重。據記載,白盆窯村即將豐收的莊稼被蝗蟲咬得七零八碎,成片的麥子也被糟塌的不成樣子,人們奮力撲打也無濟於事,眼看辛勤勞動的果實被蝗蟲毀壞,痛苦萬分。類似這種現象,北京城郊到處可見。、

    由於地旱少雨,加上蝗蟲災害,更使人民苦不堪言,朝廷派官員調查災情,當年糧食產量造成減產,受災地區顆粒無收。饑民們雲集北京,朝廷束手無策,人們流離失所,有許多人被餓死在街頭。

  • 3 # 文史樓

    (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 4 # 尋味歷史

    在歷史上,蝗災是十分可怕的,一旦發生蝗災,那就是顆粒無收,引起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中國古代的蝗災

    中國古代經常受蝗災影響,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耕區,只要一發生蝗災,那就是成片的受災。比如蝗災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其他省份也有。按時間來說,秦漢時期是約為8.8年一次,唐宋時期約為3.5年一次,而明清是2.8年一次。顯然,蝗災是越來越多。舉一個例子,比如《新唐書》中記載,開元25年,貝州蝗,有白鳥數千萬,群飛食之,一夕而盡,禾嫁不傷。顯然這是有點太美好化了,可能事實是蝗災很可怕。

    中國現代的蝗災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到了現代,有了很多的科學技術,但是蝗災依然不減,2008年東亞飛蝗在黃河三角洲破土而出,當時報告顯示,受災土地約為9000多畝。黃河三角洲在歷史上是蝗蟲的重災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氣候變暖,這一地區不斷出現蝗災。

    再者,2014年的河南博愛縣蝗蟲漫天,整個天空都是黑的,但有村民發現的早,村民立即上報相關部門,相關部門立即組織人工噴藥,飛機噴霧等做法來防止蝗災。

    外國的蝗災

    在全世界範圍而言,各國均有蝗災發生,只是輕重不一。比如以色列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飛到以色列的城市埃特拉,毀壞了以色列的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不光乾旱地區有蝗災,嚴寒地區也有。比如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爾地區,約有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的侵擾。最嚴重的是美國,2003年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均遭受蝗災,非常嚴重。世界各國的蝗災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總之,蝗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儘早的預防蝗災,儘可能減少損失,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保護環境。

  • 5 # 雲霄放晴

    引申下古人如何治理蝗災: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作,著有《農政全書》等著書。其中一本《除蝗疏》堪稱我國古代治理蟲災之集大成者。他從以下幾點總結了如何治理蝗災: 時間上:他翻閱史料所記載的蝗災,發現蝗災多發期乃夏秋之間,這段時間正是莊稼長勢茂盛之時,也就是蝗蟲口糧。同時也是蝗蟲由幼蟲發育為成蟲的生長期。所以他總結出:農曆4月-9月的治蝗工作尤為重要。 地域上:文中還提到 “幽涿以南,長淮以北,青兗以西,梁宋以東多發蝗災”即黃河下游地區。華北平原和黃河下游地區易旱易澇,為蝗蟲孳生提供溫床。 具體實施措施: 1.割除低窪積水處的水草,清除蝗蟲產卵場所; 2.春夏間蟲卵形成時,一旦發現成型鬆土(這是蟲卵發育成幼蟲造成的),則官府組織人力進行處理; 3.發現幼蟲後,要挖溝撲打; 4.發現成蟲後,官府收購蝗蟲,鼓勵民眾撲打;鼓勵耕種不喜食用的芋、桑、豌豆、綠豆、芝麻等農作物;將草木灰、石灰等細末撒在莊稼上,蝗蟲就不會再吃這些莊稼。 徐光啟的《除蝗疏》卓有成效,因此得到了崇禎帝的褒獎,這篇文章也得到了廣泛流傳,有效地指導了民眾滅蝗,挽救了無數蒼生黎

  • 6 # 好娃娃文化用品

    2004年11月21日,蝗災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隻。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 7 # 陝南散人

    1、唐太宗時期有一次,結果唐太宗在探災的時候親自嚼了蝗蟲.

    2、明末崇禎時期陝西大旱且蝗災,張獻忠,李自成在這時加入了起義軍

    3、清朝的白蓮教起義也是因為蝗災.

    4、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牧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

    5、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6、2003年,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7、2004年,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等

  • 8 # 涼城浪子看歷史

    最早記載蝗蟲災害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在其後的朝代幾乎都有嚴重的蝗蟲災害,其中最嚴重的幾次分別是:

    1.唐代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2.宋代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3.元代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4.明朝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5.清咸豐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蝗,平谷蝻生,春無麥。青縣蝻子生,撫寧、曲陽、元氏、清苑、無極大旱,蝗……武昌飛蝗蔽天。房縣、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長三寸餘。秋,黃安、蘄水、黃岡、隨州蝗;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里……"

  • 9 # 同削萬古愁

    "(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清)咸豐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蝗,平谷蝻生,春無麥.青縣蝻子生,撫寧、曲陽、元氏、清苑、無極大旱,蝗……武昌飛蝗蔽天.房縣、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長三寸餘.秋,黃安、蘄水、黃岡、隨州蝗;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里……"

  • 10 # 毒舌電影說

    小夥伴們,看到這個問題我也是去查了下相關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希望這些資料對小夥伴們有用!

    1、唐太宗時期有一次,結果唐太宗在探災的時候親自嚼了蝗蟲.

    2、明末崇禎時期陝西大旱且蝗災,張獻忠,李自成在這時加入了起義軍

    3、清朝的白蓮教起義也是因為蝗災.

    4、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牧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

    5、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6、2003年,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7、2004年,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等

  • 11 # 煙雨笑春風

    蝗蟲,早在西周時便有記載,同時也有蝗蟲懼怕火焰的記錄。蝗災在封建時代和水災、旱災相同的重大災害,災情嚴重會波及全國,方圓千里皆無人煙,僅剩野獸和人的骸骨。歷朝歷代沒有不受蝗災困擾的,古語曾說“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旱災嚴重達到某種地步,伴隨而來的就是蝗災。

    蝗災的歷史十分悠久,不僅在中國境記憶體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著種種類似的情況。

    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及同書《審時篇》:"……得時之麻……如此者,不蝗。"《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約在宋以後,蝝改稱"蝻",合稱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64年中共發生蝝災111次。

    其後各朝各代都有蝗災發生。

    唐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宋淳化三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清咸豐七年,春,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蝗,平谷蝻生,春無麥。青縣蝻子生,撫寧、曲陽、元氏、清苑、無極大旱,蝗……武昌飛蝗蔽天。房縣、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長三寸餘。秋,黃安、蘄水、黃岡、隨州蝗;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里……

    這些朝代都曾發生嚴重蝗災並被記錄下來。

  • 12 # 謝瑞麒麟

    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這批蝗蟲是從北非過來的,有的長達10釐米。有個居民說,這就像埃及的災難一般。按照《聖經》的說法,蝗蟲之災是埃及法老拒絕讓猶太人離開而遭上帝懲罰的10大災難之中的第八災。

    不過,此次蝗災對一些以色列人來說,也未必不是好事。蝗蟲是猶太法律規定的唯一一種可以食用的昆蟲。有些以色列人抓住機會,逮住不少蝗蟲拿回家做飯吃。有個以色列人甚至從地上撿起一隻蝗蟲,塞到嘴裡就生吃了,一邊還咂嘴稱讚:“真好吃!”有個網站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蝗蟲選單,有蝗蟲串、蝗蟲條和炒蝗蟲。

    後來,蝗蟲朝著東方向約旦和沙特移動,未經過以色列北部肥沃地區、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

  • 13 # 小劉影院

    2004年11月21日,蝗災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莊稼和鮮花。以色列政府動用了飛機噴灑殺蟲劑滅蝗。

    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約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同一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區,以及新疆北部地區同樣有蝗災,部份地區的蝗蟲密度達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萬隻。2001年中國遼寧省首見蝗災,起因是百年首見的旱災。

    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 14 # 武騎大散關

    蝗災導致了一個王朝的滅亡,蝗災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蝗災對東漢王朝的社會經濟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因此東漢王朝統治者對蝗災十分重視。

    史料中關於蝗的記載:

    《呂氏春秋·孟夏紀》:“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暴風來格,秀草不實”《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史記·孝文帝本紀》中:“天下旱,蝗”《史記·孝武帝本紀》中:“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

    東漢(公元25-220年)196年中,共發生蝗災38次,平均5年一次,相比較魏晉南北朝平均11年一次,唐朝8.5年一次,東漢王朝蝗災頻率還是相當高的。

    一.蝗災的地點分析

    蝗災造成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蝗災和旱災導致的饑荒,喪生一半百姓。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七月,三十二個郡國發生蝗災,數十萬百姓受此影響。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發生蝗災,也是這次蝗災,天下大亂。

    東漢共設有13州,有7州共發生蝗災38次,正史記載發生蝗災的地區有司隸校尉部,共17次,兗州5次,冀州3次,青州、徐州各1次。東漢王朝對蝗災發生的地點太過於寬泛,史書中一般都是籠統的記載某幾個郡國或者某幾個州縣發生蝗災。

    比如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司隸、豫、袞、徐、青、冀六州蝗。”

    這種籠統的記載導致了對東漢蝗災災區的劃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只能宏觀上對蝗災災區進行劃分,根據史料分析,東漢蝗災的災區分佈範圍很大,從東到西,最東邊在青州,最西邊到達了隴西,最北端大概在今寧夏一帶,最南端明確記載為豫州。

    東漢196年中,共發生蝗災38次,明確記載地點的有17次,未明確記載發生地點的有19次。東漢蝗災災區四至為,由東往西為青州到隴西,即今山東半島中部到甘肅;由北往南為安定到豫州,即今寧夏中部一帶到淮河流域。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和淮河流域為蝗災頻發區,即黃淮海平原。

    二.東漢蝗災頻發的原因

    東漢蝗災頻發的原因,與東漢的氣候有很大的關係。蝗蟲生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需要較高的溫度,東漢時期,氣候較為溫暖是蝗災頻發的重要前提。

    蝗災的發生同時與水、旱災害也有密切關係,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提到:“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可見古人已經知道了旱災與蝗災的密切關係。

    史料記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四月,旱、蝗。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是夏,旱,蝗。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六月,蝗、旱

    由統計得知,東漢東發生蝗災38次,旱蝗相連的災害便有11次之多,可見旱災與蝗災併發的機率較高。

    東漢蝗災主要在集中在黃淮平原,主要是黃淮平原的地形有利於蝗蟲的生長與遷飛,其次,黃淮平原屬於衝擊平原,土壤多為衝擊壤土和西砂土,水災後不易積存,再加上適宜的溫度,從而有利於蝗蟲的生長。

    同時,黃淮平原,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的地區,種植的作物以小麥為主,河灘又適合蘆葦等植物生長,這些都是蝗蟲喜愛的植物,這些也為蝗蟲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除此之外,黃淮海平原冬、春降水少,夏、秋兩季降水量大但是蒸發快的特點,也導致了蝗蟲可以完成生長與繁殖,使得蝗蟲在夏、秋兩季爆發。

    結語:

    蝗災貫穿了整個東漢時期,具有危害範圍廣,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給東漢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 15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列位看官知道什麼叫蝗災,蝗災來臨,那可是密密麻麻的蝗蟲,所到之處可是寸草不生,吃光所有植物,而且移動非常迅速,而且專吃莊稼,你還沒抓幾斤蝗蟲,眼前一大片莊稼全被吃光了,只剩下光桿,它們又飛到別處,蝗蟲吞食莊稼,秦漢時期蝗災9年一次,兩宋4年一次,元代2年一次,明清3年一次,蝗蟲喜歡群居,大量聚集,吃飽後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

  • 16 # 町芒評測

    黃河三角洲根據東營市植物保護站的調查分析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漫天飛蝗,2008年黃河三角洲東亞飛蝗將達到中等偏重發生程度,蝗蟲在5月中旬就開始出土,下旬達到出土高峰期,預計這一地區2008年夏季蝗災發生面積將達到170萬畝。農業部2008年3月份釋出的一份中國蝗災預測報告則顯示,在中國,2008年發生蝗災的土地面積有9000多萬畝。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防治蝗蟲專家王憲輝告訴《北京科技報》,在中國造成災害的蝗蟲主要有兩大類別,一類是飛蝗,其中包括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等幾類;另一類是在中國分佈廣泛的土蝗。而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就是東亞飛蝗,黃河三角洲一帶的蝗災,主要就是這種蝗蟲所致。中國雖然在歷史上蝗災頻繁,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大力治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蝗區大為縮小,蝗災發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一些地方生態環境的退化,加上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地方蝗災死灰復燃,新蝗災區不斷出現。黃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在歷史上就是蝗災的重災區,特別是發生旱災的年份,往往就會有蝗災。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這裡乾旱年份也越來越多,黃河水量不斷縮減,暴露的灘塗荒地也越來越多,再加上乾旱造成這一地區的湖泊、水庫水量的銳減,有的甚至基本乾涸,再加上沿海一帶面積很大的鹽鹼地,為蝗蟲的產卵繁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所以現在,每到一年的五六月份,當地的植物保護部門都要為防治夏季蝗災而傷腦筋,過幾個月還得為防治秋季蝗災費心思。在中國,也有一些地方的蝗災與人們過度開發,大肆砍伐林木,使得植被轉型有關,比如海南三亞。王憲輝告訴記者,這裡海邊原來都是以灌木、小樹林為主的植被型別,後來因為人工開發,那裡的植被變成了草地型別,一些地面出現了沙化,以至於最終引起了蝗災。在天津,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某地一座水庫乾涸後,由於綠化和防治措施沒有跟上,居然成了“螞蚱窩”,結果每年要施放數十噸農藥才能控制蝗情。河南博愛縣2014年8月25日上午,寨峪村村民李合貴去黃河灘的玉米地檢視時發現,從河道蘆葦叢中翻到他家玉米地大量“螞蚱”。“飛起的螞蚱直打我的臉,漫天都是黑黑的,像張大網。”李合貴立即上報,相關部門採用人工噴藥、飛機噴灑、大網隔離等辦法,對蝗蟲最密集的3000畝灘頭圍堵。 [4] 2014年8月28日,在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蝗蟲從城市中飛過。當日,大批蝗蟲入侵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

  • 17 # 古史新談

    歷史上重大的蝗災很多,中國曆朝歷代都飽受蝗災的困擾,其中有的蝗災堪比最近威脅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超大蝗災,蝗蟲數量數以千億計,我試舉幾例。

    唐代的蝗災

    唐代開元年間,山東爆發特大蝗災,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剩。宰相姚崇主持滅蝗,採取人捕殺火燒、挖渠填埋等方式撲滅了此次蝗災。根據《開天傳信記》的記載,共捕殺蝗蟲900萬石。

    唐代一石為現在的106斤,也就是53000克,而1只蝗蟲的重量約是2克,也就是說一石蝗蟲約有26500只蝗蟲,900萬石也就是2385億隻蝗蟲。這還只是捕殺的蝗蟲,自己飛散的,死亡的,沒有統計的不計其數,總體算起來。這次蝗災估計不少於3000億隻蝗蟲,已經接近最近的超大蝗災。

    民國的蝗災

    1933年爆發了大面積的蝗災,各級紛紛組織人手進行捕殺,此年共捕殺蝗蟲8847312斤,掘除蝗卵數量總計71318斤,如果換成數字的話,捕殺蝗蟲約為221億隻,未曾捕殺的不計其數,1934年又接著爆發蝗災,受災面積84萬畝,捕殺蝗蟲200萬斤,約50億隻。

    1943年河南爆發特大蝗災,受災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0%,受災群眾達到了可怕的3000萬,餓死人口不計其數,僅僅河南商水縣就餓死了近兩萬六千人,2304戶人全家被餓死,慘不忍睹。1944年山西17縣的蝗災,地裡面的蝗蟲厚達四五寸。

    中國歷史上的大蝗災不計其數,只是因為記錄不詳,更多的只留下“七月,淮甸大蝗”“建元五年五月,大蝗。”“地皇三年夏,蝗從東方來,蜚蔽天”等簡單記載,但是蝗災給中古人民帶來的災難,是我們無法也不能忘卻的。

    參考資料《宋史》《漢書》《開天傳信記》《民國時期蝗災與社會應對》

  • 18 # 夢中晴雨

    蝗災的發生一般也有規律可言,在陰曆春節上旬之內,便可預測。

    其歌訣為:甲子豐年丙子旱,戊子蝗中庚子亂,但逢壬子水滔天,細論規律真靈驗。

    但凡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春節上旬中有戊子的一年就當年會發生嚴重蝗災。

    深入細緻觀察,蝗蟲的發生與當年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適宜它的快速繁衍和生長。氣溫,溼度,風向,地物等因素有關。

    簡單說,地穢生萬物,只在等待機遇而已。或許蝗災也是幾十年一遇的規律機遇吧!

    天文地理,有待研究,誰也不易弄明白。(回答不周,海涵見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驚天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