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啞君侃談古今

    主要是因為曹爽志大才疏!掌權以來一直是排擠外戚,其遵循的是曹真的“用宗族,排外戚”的政策,將許多不是曹氏宗族的部署都能削權的削權,能遣返的遣返,曹爽精通政治鬥爭,司馬懿一時都被曹爽削去兵權,以逸待勞了!這也就罷了,曹爽更是私通宮內嬪妃!無視皇權!可以說是比外戚還要過份!這更是引起了許多曹操老部下的不滿!很失人心!這是一大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司馬懿恰恰相反,司馬懿從曹操時期就採用隱忍的方式,對朝中許多老人更是謙恭!更是深得曹操時期謀士陣營人心!這一點是讓很多朝中老人感覺司馬懿如此謙恭!卻也被曹爽得寸進尺!更是對司馬懿打抱不平!而司馬懿藉由來個一哭二鬧,讓朝中老人感覺司馬懿屬實不易!更是對曹爽的行為更加憤恨!就這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打的是曹爽無視皇權!替天子平判的旗號!更是深得眾謀士的支援!結語:

    因為曹爽掌權期間無視皇權,更是做了很多招眾人憤恨的事,不得人心!甚至說比外戚還要過份!再加上司馬懿深藏不露!眾人認為司馬懿才是真正為魏朝辦事的人!所以司馬懿平判曹爽的時候,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 2 # 蕭十三郎說三國

    如果老曹家倒行逆施,司馬懿家叛變,大家是樂見其成。

    坐視不管的,還算是好的。

    如果老曹家不待見的人,還會參與司馬家的叛變。

    事實上,如果沒有幾個關鍵人物幫司馬懿,司馬懿的政變也不會成功。

    我們如果既不站在曹家,也不站在司馬家,來中立看高平陵之變,可以判定,這場政變,性質不是叛變,而是司馬懿政團對曹爽政團的清算。

    曹爽政團,只能代表一部分曹家利益。

    司馬懿政團,圖謀的是存活,而非顛覆。

    把高平陵之變的性質搞清楚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曹家的老部下為什麼按兵不動了。

    司馬懿搞政變,發生地在洛陽。除了洛陽,手握兵權的,還有徵南將軍,徵東將軍,徵北將軍,徵西將軍,這些將軍手裡,大多擁有10萬以上的軍隊,擁有一定自主權。

    他們之所以不動,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曹爽主政不得人心。

    曹爽是從239年開始主政,剛開始還能和司馬懿和平共處,後來就被小人挑唆,大權獨握了,主政期間,沒幹什麼好事,對蜀漢發動戰爭,結果失敗。生活奢華,居然把後宮佳人帶出來,這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事。

    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主政者,自然不被看好。

    二,司馬懿主動進行拉攏。

    司馬懿在朝多年,他主動挖掘和任用了一批官吏。這些官吏,自然擁護他的知遇貴人。

    而那些老臣,司馬懿採用加官進爵的方法,一一給予好處和安慰。

    從司馬懿這裡得到利益,自然就沒有必要為一個得不利益的賣命。

    曹爽,死就死吧。

    三,曹家做皇帝的大局並未改變。

    高平陵政變之後,改變只是朝權誰來管理,並未改變誰最後定事,誰是皇帝,所以,曹家老臣不需要和司馬懿拼命。

    司馬家,這個時候,並沒有改朝換代的慾望。

    司馬懿出面,更多讓人認為是撥亂反正。

    四,四徵將軍的許可權有限。

    在曹魏的管理體系下,四徵將軍雖然有一定權力,但真想調動大軍,還需要皇帝的授權,而且這個授權也是有一定條件和時段的。

    如果沒有授權,四徵將軍想調動大軍,是非常困難的。中級軍官和下級軍官,有權拒絕。

    軍官拒絕的同時,還會遇到後勤補給的問題。

    如果地方不配合,軍隊會無糧無草,也不會維持多長時間。

    五,四徵將軍的家屬,都在洛陽成為人質。

    出外為官者,尤其是主鎮一方,曹操很早立下規矩,必須將家人,特別是為將的兒子,留在洛陽,作為人質。

    這個制度,不僅是為官者,為將者,就是當兵的,也要留下人質。

    這個制度,防止軍隊逃離、叛變,防止將領政變。

    洛陽控制在司馬家手裡,四徵將軍想起兵反抗,也要想到這一點。

    綜上,老曹家的老臣位,按兵不動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

  • 3 # 朝夕聞道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操老部下大多去世,而年輕一輩大多無權無勢,僅存的又遭到曹爽排擠,因此司馬懿發動政變很順利

    曹丕打壓宗親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曹魏宗親力量

    曹丕上臺後,鑑於自己上位前爭儲風波,於是首先拿曹植開刀,公然在大殿要治曹植的罪,而曹植用七步詩免於一死,但仍然被削了官爵,且永遠不能離開封地,之後曹丕授意司馬懿實施新政,新政主要是透過九品中正制選拔更多的人才為曹丕效力,同時用來平衡曹氏宗親力量,而這些人最終卻大多被司馬懿籠絡,成為支援司馬懿的新興力量

    不僅如此,曹丕還加強對宗親的控制,曹氏宗親在各種封地的人員調任全部要經過曹丕允許,同時宗親還不得擁有私自武裝力量,這樣曹丕權利就大大增強,而宗親們力量就極大削弱

    司馬懿太過長壽,熬死了曹操爺孫三代人,也熬死曹操很多舊部

    司馬懿於249年發動政變,此時司馬懿已經71歲,71歲在古代非常稀少,而曹操比司馬懿大20歲,如果曹操未死,那曹操就是91歲,而跟隨曹操的老部下年齡不會比曹操小太多,因此大多都已經去世

    而未去世的年輕一輩經過曹丕打壓宗親政策已經大多不具備實權,比如許褚的兒子許儀,在軍中只擔任小管,鍾會伐蜀時命許儀修橋,許儀造橋質量不過關讓鍾會跌下馬,鍾會當場將其砍殺,而未有一人為其求情,可見曹魏老部下兒孫們大多不具備實權且不被重用

    曹爽囂張跋扈,打壓異己,引起眾怒

    魏明帝曹睿死後讓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大臣,但曹爽為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而司馬懿僅在朝中擔任虛職,因此曹爽秉性曹魏舊臣一慣作風,繼續排擠司馬懿,而此時司馬懿已經不在掌軍權,因此司馬懿在與曹爽爭鬥中完全處於下風,因此司馬懿不得不稱病,以退為進,而曹爽也逐漸放鬆警惕,認為朝堂完全被自己掌控可以隻手遮天,因此曹爽把自己親信安排朝中擔任要職,朝中大臣不僅是曹魏時代老部下,就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備受曹爽欺壓

    司馬懿言而無信欺騙了大多人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魏大臣已經找司馬懿問其如何處理曹爽,司馬懿承諾治撤職曹爽一人,不會傷及無辜,而且還要保證他們利益,因此司馬懿發動政變得以被支援,而蔣濟作為說客勸說曹爽投降,曹爽信以為真,結果曹爽投降後就被司馬懿誅滅三族,司馬懿又趁機將屠刀舉向反對他的人,最終司馬懿掌控了整個朝廷,而後來雖然有曹魏老部下舉兵討伐司馬懿但都被司馬懿一一撲滅,司馬氏最終篡權成功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風光能幾時,轉眼還不是一樣。

    李敖的這首關於前浪和後浪的打油詩,實際說的就是新人與舊人,曾經有一種說法是: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在現實社會中也確實有這樣的感覺,總感覺下一代的人才不如上一代的人才,就連三國時期的人才也是這樣。

    曹操在世時,手下戰將千員,謀臣無數,要人才有人才,比如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和五大謀士,五子良將是: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徐晃;五大謀士是: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但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曹操手下的全部人才,那你就錯了,曹操還有諸如:曹仁、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文聘、許褚、典韋、龐德、牽招、滿寵這樣的武將,也還有諸如:司馬懿、劉曄、毛玠這樣的謀士,以及鍾繇、華歆、王朗這樣的文臣,這裡說的每個人都有名氣。

    五子良將: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徐晃

    但是曹操去世之後,感覺整個曹魏就沒有出過幾個像樣的人才,像鄧艾、鍾會這樣的名將都是司馬家培養出來的,為何後曹操時代,沒有出過名將呢,或者後曹操時代,之前的名將全部去世了嗎?正是因為名將的調零,才讓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中輕易就奪走了曹魏的政權,最終司馬代魏。

    一、年齡問題

    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將領們大多出生於公元140年~170年,也就標準的40後、50後、60年、70年,包括曹操本人也是50後,比如年齡較大的程昱,生於公元141年,死於公元220年,比如年齡最小的郭嘉,生於170年,死於公元207年。

    東漢末年的亂世是從漢靈帝去世、何進被殺、董卓亂政開始的,也就是公元189年開始,到曹丕稱帝的公元220年結束,一共31年的時間。曹操手下的將領大多是在這一時間跟隨曹操作戰的,因為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好的黃金時期,正值壯年,又處於機會不斷的亂世,所以在跟隨曹操的南征北戰中,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為名將。

    曹魏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但人是有壽命的,從曹丕稱帝的220年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公元249年,足足過去了29年了,跟隨曹操征戰,又要立下戰功,少說也有三四十歲年齡,如果再活29年,除了司馬懿這樣相當長壽的人之外,一般人是活不過60歲的,不要說40後到70後全部去世了,就連諸葛亮、漢獻帝這樣的80後都去世了。

    三國時期的人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達官貴人可能稍微長一點,能活到40歲~60歲左右,像上面提到的曹操手下五子良將活得最長的算是張郃吧,在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被射殺,除五子良將外武將活得最長的是滿寵,活到了公元241年,其他武將大多數是在公元220年~230年去世的,讓他們再活29年,誰也不可能了,除非像司馬懿這樣生於公元179年,又活得超過了70年的人,可是這樣的人世間除了司馬懿,還有誰呢?

    曹魏八虎騎

    二、人才問題

    曹操時代之所有如此多的人才,有兩個條件導致的,一是亂世之中,需要人才,而且表現的機會也非常多,人就是這樣,只有亂世中,才能顯示自己的才華,因為和平年代,根本連表現的機會也沒有,和平年代只有正常的人才推薦制度,不像戰爭年代,只要有一技之長,總會在亂世中發光的。

    所以曹操在亂世之中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人才制度,只以人才的才能為首要標準,要知道兩漢時期選拔人才的第一要求是道德,而不是才能,曹操已經改變了人才選拔制度,把道德排在才能之後,因為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同樣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德才兼備才是選拔人才的標準。

    第二個就是曹操不僅是伯樂,還是用人高手。他總能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比如荀彧有君子之風,又是道德楷模,還有才能,所以曹操讓荀彧當尚書令,在朝廷中居中調停,再比如郭嘉很有才能,但經常不遵守制度,被人點名批評,但曹操從來不說郭嘉,但卻表揚了指出郭嘉錯誤的人,這就是高明的用人手段。

    曹操

    曹操還是能識別人才的伯樂,發現並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五子良將中有張遼、張郃、徐晃三人是降將,但是他們憑藉才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所以成為一代名將,也只有曹操能發現並重用他們,他們之前在原來的主公處就得不到重用,發現了人才,人才才越多,這也是曹操時代人才眾多的原因之一。

    那為何曹丕與曹睿時代發現不了人才呢?

    首先,曹丕與曹睿的個人能力與曹操相比,差了不少,包括用人識人水平,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尤其是識人水平,在曹丕與曹睿時代,其本是上沿用了曹操時代的名將,比如曹真與曹休,是曹丕與曹睿時代的軍事骨幹,另一個就是司馬懿了,因為沒有其他軍事主將,所以司馬懿才憑藉才能突出而被重用,以至於尾大不掉。

    曹丕

    另外,曹丕、曹睿與曹操時代是完全不同的曹操時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手下所有的軍事力量都是曹操本人一步一步建立的,而且是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時曹操是在打天下,幾乎所有重大戰役都是曹操本人指揮的,在一線指揮,所以能培養更多的人才。

    曹丕與曹睿則完全不同,他們是皇帝,皇帝是一國最高的統治者,根本不用親臨一線戰場,因此他們對戰場上指揮以及進度控制,都是依靠現場將領的,曹丕與曹睿早年依靠的是曹真與曹休,曹真與曹休去世後,就無人可用了,皇帝都沒有到一線戰場,如何能識人並培養人才加以重用呢?只能繼續任用老將和曹魏宗親,可老將與曹魏宗親都是會因為壽命離開的。

    皇帝發現人才,只能從朝堂上發現並重用,當然古代皇帝也存在這種情況,比如漢武帝發現並重用了衛青與霍去病,這就是在朝堂上發現的,然後試探性任用,結果真是人才,但曹丕與曹睿就沒有發現年輕的人才,所以就沒有能活到249年的年輕將領。

    曹睿與司馬懿

    最後,曹丕與曹睿時代,只有邊境有戰爭,內部基本上已經統治穩定,算得上治世而不算亂世了,所以出名的機會就減少,只能在邊境戰爭中有所發揮,但實際上邊境戰爭的規模都是區域性的,並且由邊防軍將領負責,這些邊防軍將領的選拔也不是曹丕和曹睿所瞭解的。

    所以,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魏的老一代名將已經全部去世,新一代卻幾乎無人可用,就算剩下的名將後代,也大多數支援司馬懿發動政變了。

  • 5 # 香姐逛歷史

    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僅用了 三千死士,幾天時間便成功擊敗曹爽 ,奪取了曹魏最高政權。 因此,許多人就有疑問,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呢?難道就沒有人出來管一下嗎?有,而且還很多。那麼為什麼司馬懿還會成功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從時間上來說,司馬懿叛變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大多都死了。說起來,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曹操壓根就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

    三國是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軍閥混戰的歷史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掉東吳,統一中國,進入晉朝時期。

    而曹操在公元220年掛了,是他兒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為魏,是為曹丕篡漢,也標誌著漢朝的徹底滅亡。

    在這一時期,劉備在蜀漢立穩根基,孫權坐穩江東地區,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也就是說公元220年才算是正式進入三國,曹操壓根就不是三國時期的人。

    司馬懿背叛曹氏家族的時候,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記住時間節點,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而所謂的司馬懿背叛曹氏家族,實際上是在公元249年,兩者相差將近三十年。

    實際上《三國演義》我們所熟知的曹操的老部下,基本就沒有活到249年的。

    曹操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分別去世於222年,218年,221年,231年,227年,剩下曹操嫡系,還有曹仁掛於223年,曹洪掛於232年,夏侯惇掛於220年,夏侯淵掛於219年。即使是最後掛的曹洪死在232年,距離249年也相差17年之久。

    到高平陵之變的時候,由於時間太久,壓根就沒有曹操老部下的存在,有的頂多是曹操部下的二代。

    人都說司馬懿是屬王八的,能把你的對頭熬死,這個比喻還是很恰當的,司馬懿雖然比曹操小几歲,但是他成功的熬死了曹操,以及曹操的孫子輩。

    曹丕公元220年篡位,在位時間很短,公元226年僅40歲曹丕就走了,曹丕死後,由他兒子曹叡繼承皇位,是為魏明帝,在位12年,公元239年年僅36歲就掛了。

    由此可見,曹魏政權從曹操到曹丕,到曹叡已經歷了三個領導人,根本就沒有什麼舊臣了,最標準的舊臣其實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官位就不小,曹丕在位時期開始重用司馬懿,在曹丕死的時候,曹丕讓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共同輔佐曹叡,等到曹叡不行的時候,讓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說司馬懿是整個曹魏政權的元老也沒毛病。所以說司馬懿屬王八也不為過。

    為何司馬懿背叛曹魏政權的時候,其他大臣會無動於衷?

    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趁著曹爽和曹芳去掃墓的功夫,帶領三千死士衝入京城輕而易舉的就控制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政權的獲取太過簡單了,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這就說明,曹魏政權本身就存在問題。

    曹叡死後,政權根基不牢,曹睿36歲去世,卻沒有留下子嗣,因此就由他的養子曹芳繼承皇位,關於曹芳的出生來歷,一直都沒有詳細的資料,所以也算一個迷,曹芳即位的時候年僅八歲,這又是少年即位的典範。

    所以,當時朝廷大臣對曹芳這位皇帝是有所懷疑的,當時曹芳年紀很小,又整天在遊園玩,很有一個昏君的潛質,當時就有人建議曹芳要好好學習,做個好人,不過曹芳壓根就不聽。

    正是因為皇帝年幼,而且不懂事,讓曹爽奪得了政權,當時曹爽軟禁皇太后奪取朝政大權,並且打壓司馬懿,將司馬懿由太尉變成沒有實權的太傅,從而被架空。

    曹爽大權獨攬後,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侵吞財產,還不聽別人勸阻任命夏侯玄為徵西將軍去伐蜀,死傷甚多,消耗了曹魏政權的國力。

    至此,曹爽的聲望已經跌到了低谷,有人因此評價曹魏政權的顛覆其實就是曹叡託孤不慎造成的,假如曹爽要是有一定實力的話,曹魏政權必然不會眾叛親離。

    曹爽的種種作為導致朝臣對曹魏宗室失去了信心。

    而司馬懿堪稱曹魏政權的靈魂人物,多次救曹魏政權於水火,在曹操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司馬懿就以才華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去世後,也是司馬懿輔佐曹丕。

    曹丕和曹睿時期,曹魏政權危機四伏,當時孟達想要發動叛亂,被司馬懿平叛,而後來面對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也都是司馬懿擺平,司馬懿還曾平定遼東,就當時活著的人來說,能夠有司馬懿這樣作為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司馬懿的呼聲很高,假如司馬懿想要取代曹爽,很多人都是支援的。

    實際上,曹魏政權的顛覆也跟當時政治生態有關係,從東漢後期以來就開始流行門閥士族制度,曹操出身卑微,因此十分忌憚這些士族,在曹操的組織框架中,曾經大批次任用寒門出身的將領,再加上曹氏宗親,以此來剋制當時的豪族勢力。

    然而曹丕即位的時候,曹操任命的寒門將領基本都凋零,而這些將領的後代都沒有受到重用,曹丕更是為了拉攏士族,而採取了九品中正官制,再次將政權放歸到士族的手中。

    等到曹叡託孤的時候,曹魏宗室已經沒有士族大家有實力了,這個時候曹爽還太過於囂張跋扈,結果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士族大家幾乎都站到了司馬懿的一邊。

    從根本上來說,高平陵政變的種子早就在曹丕時就已經埋下,當然高平陵政變不是結尾,到西晉的時候,這種士族大家控制朝政發動政變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以致中原王朝陷入幾百年的黑暗當中。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將和五大謀士都早已經死去,就連曹丕留下的三位輔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見,司馬懿活得久是多麼的重要。雖然有蔣濟、高柔、王凌等人還在世,但是蔣濟和高柔出於對曹爽的憎惡而選擇了支援司馬懿,王凌在看透司馬懿的嘴臉後舉起叛旗,最後被司馬懿所擒。實力有時候很重要,但有時候時間更重要,司馬懿就是這樣勝利的,你說呢?

  • 6 # 老威觀史

    只能說形勢的變化,此一時彼一時。在古代的王朝基本都是中央高度集權的王朝,這個王朝的興衰往往就要取決於領導人的能力,當領導人能力非常強的時候,如曹操、曹睿這樣的人在位的時候,對形勢的判斷、對國家的把控能力就會很強,而當皇帝能力不行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

    因此對於曹魏政權來說,在位皇帝的能力非常重要,曹魏的第一代領導人曹操的能力就不用說了,第二代領導人曹丕的能力也算不錯,第三代領導人魏明帝曹睿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君主,但是在魏明帝曹睿逝世後,繼位的皇帝是曹芳,在公元239年繼位的時候只有7歲,很明顯,一個7歲的小孩是無法掌控國家的,朝政一開始的時候便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不過時間長了,曹爽的權力也就慢慢做大了,逐漸不把司馬懿放在眼裡,給了他一個太傅的虛職。

    當然,司馬懿是什麼人呢?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如果在三國時期排能力的話,司馬懿的能力可以排到頂級,即便是在三國英雄人物最多的時代。但是在諸葛亮死後,三國時期的頂級人物就只剩下司馬懿一人了。雖然在曹操時期曹操培養了大批頂級和一流的人才,但是到了曹芳時期,那些人員都已經凋零,整個朝中沒有人能在能力上與司馬懿抗衡。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地詭異,要麼一個時期英雄人人物一大波地出現,要麼很長一段時期都沒什麼英雄人物,司馬懿恰好就活到了英雄人物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代。

    作為頂級能力的人物,司馬懿的手段也是頂級的。司馬懿表面上服從了曹爽的安排,便直接向曹爽示弱,為此不惜裝病。對於司馬懿的裝病,曹爽一開始是不信的(一般都不會信),便派了即將到荊州上任的親信李勝去看望司馬懿,順便看看司馬懿究竟是真病還是裝病。李勝見到司馬懿的時候,只見司馬懿氣喘吁吁地躺在床上,頭髮散亂,身體顯得非常虛弱,坐都坐不起來,只能由一旁的侍女把他扶起來,才算是勉強坐了起來。

    然後就是穿衣服,結果手都拿不穩,衣服掉在了地上。接著表示口渴,要喝粥,侍女便端上了粥給他喝,喝粥的時候粥又隨著口角留到了胸前,看起來也是十分地噁心了。

    之後李勝表示自己要去荊州上任,司馬懿聽了,便馬上說幷州是北方與胡人接壤的地方,經常打仗,派你過去是受苦了之類的云云,直接把荊州聽成了幷州。李勝要走的時候,司馬懿趕忙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找了過來,要他們與李勝結為朋友,並表示自己這樣子是不行了,以後我們司馬家要是有什麼事情,還要多多仰仗您了。

    李勝在充分考察了司馬懿後,十分肯定以及確定司馬懿確實是病了,而且病入膏肓,就要不久於人世了,便把這個訊息報告給了曹爽,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便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當然事實是司馬懿確實是裝病,也只能說司馬懿的演出確實非常到位,即便你知道司馬懿是裝病,即便讓你穿越到那個時代代替李勝去看望司馬懿,也一定會認為司馬懿確實是病了的,奧斯卡欠了司馬懿一個小金人,高超的演技是他頂級能力的一個體現。

    在司馬懿如此示弱後,曹爽也一天天地驕縱了起來,不但把持朝政,為所欲為,甚至連魏明帝曹睿遺留下來的兩個妃子也弄到了自己的府中。隨著曹爽的日益驕縱,他在朝中的政敵也就越來越多了。

    其次是司馬懿非常善於經營,他經營的最好的就是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這兩個人是後三國時代的頂級人物(相對於三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兩個人也只能算是一流人才,進不了頂級的行列),他把大兒子司馬師安排到了中護軍(掌管禁軍)的職務,又聯絡了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蔣濟,於公元249年正月乘著曹爽帶著皇帝曹芳及眾曹氏宗親去高平陵拜謁魏明帝的時候在首都洛陽發動了兵變,當時跟著司馬懿一起造反的,除了他的兩個兒子、太尉蔣濟外,還有司徒高柔、太僕王觀等人,司馬懿不是不動手,一動手就能起到一擊必殺的效果,他很快就以郭太后的名義控制了整個京城洛陽。可以說發動這麼大的動作,曹爽竟然毫無察覺,司馬懿的手段也真是令人歎服了。

    那麼在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曹爽有翻盤的機會嗎?其實是有的,而且可能性非常大!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曹爽的同鄉桓範便出城去找到了曹爽。當司馬懿聽說桓範去曹爽哪裡後,便說道“曹爽的智囊去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司馬懿看人太精準了!他的判斷沒錯,桓範確實是一個智囊,而且不是一個一般的智囊。

    桓範在找到曹爽後,便分析了形勢,首先曹爽手上有皇帝,可以把皇帝帶到許都重新建立朝廷,畢竟有天子在手,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次他們有充分的本錢,許都武器庫裡有大量的武器,足夠裝備起一支龐大的軍隊,而桓範本人又是大司農(掌管國家財政),隨身帶著大司農的大印,可以將全國的錢糧物資排程到曹爽這邊來;第三,如果與司馬懿對抗,擁護他們的力量會非常大,尤其是曹氏宗親,當時的勢力也不小,再加上有皇帝的名義,時間長了司馬懿那邊就會失去政變的合法性,到時候司馬懿便很容易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最後,在這樣一個時刻,如果投降,雖然表面上司馬懿答應了曹爽可以保留他的富貴,只是去掉他的官職,但實際上日後司馬懿肯定會殺了他,也就是說投降時必死,既然投降必死,還不如反抗一把或許還有條生路。

    但曹爽不是曹操,他根本就沒有曹家前幾代人那樣分析形勢判斷形勢的能力,當時就想著反正投降以後還能保留富貴,便真的投降了。

    其實在桓範去投奔曹爽的時候,司馬懿知道桓範會給曹爽做出的建議就是把皇帝曹芳帶到許都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曹爽這樣做的話司馬懿就麻煩了,但司馬懿知道曹爽不會這樣做,因為他也看透了曹爽,根本就沒有在關鍵時刻決斷的能力。所以在看人上來說,司馬懿也是屬於頂級的。

    因此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弱了,無論是智商、手段、經營、對形勢的判斷還是在看人上來說,跟他的差距實在太大。這就好比一個冠軍水平的職業拳擊手跟一個業餘拳擊愛好者之間的較量,根本就形不成對抗性。

    在曹爽投降了之後,司馬懿果然沒有給曹爽任何的機會,隨便找了幾個理由就把曹爽及其黨羽全數誅滅了,牽連了多達六七千人。

    在曹爽死後,司馬懿把控了朝政,難道就沒有人出來反對司馬氏嗎?其實是有的。如忠於曹魏的揚州都督王凌,就在高平陵政變後兩年(公元251年)企圖起兵反對司馬氏,但是事情很快就敗露了,司馬懿得到訊息乘其不備火速對其發動了進攻,王凌在倉促應戰後被俘,在押解到洛陽的路上就服毒自盡了。

    公元251年司馬懿死後,朝政大權由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把持。在司馬懿死後4年,也就是公元255年的時候,毌丘儉和文欽在揚州發動兵變反對司馬氏,對此司馬師親自帶兵前去討伐,在出兵之前司馬師身上就負了傷,但反叛的人物來頭都不小,毌丘儉和文欽都是當時的名將,司馬師也不敢大意。由於毌丘儉和文欽兵力單薄,最終為實力雄厚的司馬師擊敗,毌丘儉死於亂軍之中,文欽則逃到了東吳。在平定了毌丘儉之後不久,司馬師便因病去世,朝政大權便到了司馬昭的手裡。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257年,還是在揚州,當時的揚州刺史諸葛誕(諸葛亮的族弟)起兵反叛,這一次諸葛誕吸取了前兩次揚州起兵失敗的教訓,聯絡了東吳作為外援,東吳便派了之前投奔東吳的曹魏降將文欽負責支援諸葛誕。

    諸葛誕在得到了外援後,堅定了抗擊司馬昭的信心,決定在壽春堅守待援。對此司馬昭則是仗著人多勢眾將壽春團團圍困了起來,同時打退了東吳的援軍,就這樣在圍困壽春住了諸葛誕。在徹底圍困住壽春之前,文欽已經帶兵進入了壽春,諸葛誕與文欽一起堅守壽春數日,最終城中糧草耗盡,諸葛誕突圍不成,因以往與文欽有隙,便在被圍困的最後時刻竟然突然襲擊殺了文欽,這也導致了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投降了司馬昭。

    最終諸葛誕帶著數騎逃出了壽春,路上被胡奮的部下殺死,司馬昭隨後誅滅了諸葛誕三族。諸葛誕敗亡後,其手下數百人被俘,但都堅決不降。行刑的時候排成一列,每斬異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終都沒有一人投降。

    此後,司馬昭又殺了率領衛士和宦官,鋌而走險進攻自己的曹髦,另立了曹奐為帝,從此完全把控了曹魏的大權。之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了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建立了晉朝,最終結束了三國時代。

  • 7 # 別在摺疊啦

    首先呢要從人性說起,人的天性就是欺軟怕硬曹操一代梟熊

    看看曹操的履歷從一個給富貴人家看門的到挾天子以令諸侯,戰袁紹擒呂布威震天下,一路上少有敗績,但是人在順境中的時候識人可能沒那麼準確

    其次曹操能統領百萬雄獅其謀略不可謂不高

    百萬雄師的統帥不管是誰也不敢輕易地對他不敬而此時的司馬懿還只是個燒鍋爐的餵馬的而已其中的差距太高也是當時個大能人將其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身貧寒)。

    其三就是認知差的原因當時曹操隊伍當中沒有真正的寒門

    沒有真正的寒門下九流的文化無法徹底帶入中九流當中也就是司馬懿打到了知識空白處大家並不知道他的法子都是什麼(這也是屢次和孫權打平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譬如赤壁之戰曹操百萬大軍打不過周瑜而後換陸地戰還是打不過周瑜。

    最後就是時間問題司馬懿活的太久了放到現在都是算是長壽

    司馬懿活得久見多識廣心中計謀運用得當他耗死了不可戰勝的曹操以及大多數能人異士到司馬懿奪權的時候名臣武將已經死絕了不說就連曹氏內部也不穩定。還有連年征戰遺留的問題就是當時年輕的人才太少軍權已經被司馬家奪走,當時的曹操原有重臣後代也不敵司馬懿的心機,所以曹氏內部已經非常的脆弱就被司馬懿趁虛而入了。

    至於題主你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死了樹倒猢猻散而已這是社會的必然性決定的就算是現在也一樣最後補充一下就是因為沒腦子才會是忠臣有腦子的曹操活著的時候就給弄死了(怕他們聯合篡權)司馬懿活著是因為裝蠢裝的到位要不也得死。正所謂君不見楊修賈懿何等聰明可曹操多疑之下就都給殺了。

  • 8 # 笑看三國風雲

    曹操確實提拔了無數忠於自己的人,為建立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要是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曹魏。可是這些人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權呢?甚至在司馬懿奪權的時候,無人敢出來反對?

    其實這個事情要從長計議,我們一起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其中因果。

    第一個原因:跨越時間太長,無法惠及後人

    曹操去世的時候是公元220年,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間是公元249年,中間跨越了將近30年,這三十年的滄海桑田變化,實在是太過於無常,導致曹操提拔的這些忠臣良將們到這個時候已經所剩無幾,即使勉強留下的也倒向了司馬懿,因此無能也無法阻止司馬懿奪權。

    在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流逝之後,絕大部分人在司馬懿奪權之前已經去世了,這些人在生前竭力維護曹魏的統治,死後自然也無法繼續為曹魏效力了。

    比如世人傳頌的五子良將: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這些武將們在為曹魏的創立過程中,出生入死,血戰沙場,但是人終究有一死,沒有人能夠繼續活到司馬懿奪權之際。

    還比如,曹魏的宗室曹仁、曹真、曹洪等等以及夏侯家的夏侯惇等人也是如此,在這些英勇善戰的一輩相繼過世之後,後一輩青黃不接,無法重現先輩的榮光,逐步退出了曹魏權力核心,因此在司馬懿奪權的時候無法阻止。

    另外也有一些忠於曹魏的文臣,比如賈詡,滿寵等人也是如此,可惜均沒有能夠活到司馬懿奪權之際。

    因此,在這個長達三十年的跨越時間裡,許多忠於曹魏的忠臣良將們相繼過世,自然無法捍衛他們一輩子遵守的信仰,從而讓司馬懿有了可趁之機。

    第二個原因:選官制度將忠於曹魏的勢力排除在外。

    曹丕即位以前,曹魏的建立是透過唯才是舉的方式吸納大量可用之人來為曹氏效力,這些人才主要以寒門子弟為主,這些人充實到曹魏各個官僚機構。

    雖說後來,曹操也主動招聘了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進入曹魏政權,但是大體上各個位置上以寒門子弟為主,武將的代表人有包括後世頌稱的五子良將,文臣包括賈詡,滿寵等人,這些人無不在後期都步入曹魏的權力核心。

    相反,曹操雖然使用了許多世家大族的謀士,如荀彧、郭嘉以及司馬懿等人,但是對其權力無不採取限制,甚至在發現不滿苗頭的時候,立即採取隔離措施,如逼死荀彧,處死楊修,採取各種殘酷的手段來打擊和削弱世家大族,抑制其發展。

    然而事情的發展到了曹丕時代就結束了,曹丕接納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後,大量的吸納了世家大族子弟進入曹魏各個機構,反而極大的限制了寒族子弟進入曹魏,這就無形的削弱了曹魏可以聯合的統治階層力量。

    在老一輩忠於曹魏的人才凋零之後,曹魏政權機構逐步剩下新進入的世家子弟,而這些人只是忠於其世家大族的利益,並非曹魏政權。

    到了曹睿後期,曹魏政權基本上被幾個世家大族所壟斷,如司馬家,陳家,辛家,王家以及賈家,這些人佔據著曹魏核心的權力。

    那些非寒門的勢力則被排除在核心權力之外,等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這些世家大族無不站在以司馬懿這邊,維護著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代表著曹魏勢力的曹爽則顯得勢單力薄,自然無力和司馬懿對抗,因此不得不選擇投降。

    第三個原因:曹魏虛宗室以及外戚的措施,導致皇權跌落。

    曹操建立曹魏政權是借用宗族勢力,以曹氏宗族和夏侯氏宗族為基本,使他們成為曹魏兩大拱衛力量。等到曹丕即位之後,隔離兄弟,打擊宗族勢力,從而極大的削弱了宗室的力量。

    即使重用了一些曹氏和夏侯氏的旁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實力已經逐步沒落,慢慢的退出了曹魏的核心權力。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讓曹氏和夏侯氏不但從一些高階職位退出,也從一些中級職位中也找不到他們的影子。

    等到曹爽輔政之後,極力推薦使用大量的曹氏宗族子弟進入到權力核心,可是即使經過十餘年的耕耘,依然無法滲透到各個權力機構的中級層面,缺乏大量的後輩人才,以至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機,這些有著高官厚祿的曹氏子弟卻沒有能力調動麾下的軍事力量來對抗司馬懿。

    虛弱的宗室沒能夠成為拱衛曹魏皇權的支柱,因此在司馬懿發動對曹魏雷霆一擊之際,曹魏宗室一直處於寂靜無聲的狀態,無人站出來阻止。

    另外,曹操以及其後代一直秉持著結親以寒門宗旨,並且不得厚封外戚,以避免出現漢以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就導致當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發動政變的時候,曹魏的外戚卻沒有任何實力來阻止司馬懿奪權。

    作為拱衛皇權的宗室和外戚在曹魏時代失靈,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司馬懿奪權,則無人阻止的局面。

    如果把這一切的責任推到曹爽的身上,確實是有失公允,等到他當政時代,曹魏權力結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曹家只是這個政權的代表人物,假如曹家不願意在這個遊戲規則中繼續玩下去,甚至打算破壞這個規則,必然會被其他的家族所替代,這個家族就是司馬家族。

    對於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的世家大族來說,曹家只是他們的代表而已,代表著他們的利益,如果不願意,換一個司馬家有何不可?

    由此可見,曹魏皇權已經旁落,世家大族已經崛起,只有緊跟著時代潮流才不會被時代淘汰,而曹操的後裔們無法適應這一時代的變化,力圖重獲往日的榮光,那麼自然會被歷史的車輪所碾碎,起而代之就是司馬家了。

    因此當司馬懿奪權之際,自然無人阻止了。

  • 9 # 睿世通

    曹操的老部下,和曹操的宗親,在司馬懿的控制下,死的差不多了,最後司馬懿徒弟學生,都遍佈朝野,為了自保不會,曹操部下不會,管的

  • 10 # 如切如磨

    第一。這問題問的有毛病。人家司馬懿何曾有叛亂?這罪名加的著實冤枉了仲達了。高平陵之變充其量最多就是個權力爭奪,內部傾軋的政變。人家一沒刺王殺駕,二沒篡逆自立,三沒投敵叛國。怎麼就成了叛亂了?

    事變之初,司馬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得了太后的懿旨,明確是要廢掉曹爽的權位。太后的能量不要太大,跟重臣聯合廢除皇帝都是有禮有理,有例可循的。廢掉曹爽頂多算個清君側。同為託孤輔政大臣又是太傅的司馬懿,其行動佔據大義,合理合法。完全可以反過來指責曹爽挾制年幼的皇帝意圖不軌。就算有曹操的老部下,人家能不聽太后的旨意?

    第二。站隊曹爽和司馬懿。既然定性了政變,只是權力的爭奪,那選擇政治領袖就是關鍵了。司馬懿身受曹家四代重用,入則為輔政大臣,門生故吏遍及朝野。出則為統軍主帥,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軍中舊屬故將無數,威望無人可及。而仲達為人低調善忍,謙遜有禮。行事手段謀定後動、老辣果決。如此為人、能力、資歷,那是當之無愧的領袖人選,畢竟不是誰都能熬死諸葛亮的。

    反觀曹爽。賴皇族之身,承襲父蔭,得以倖進中樞,得掌大權。蟻聚一幫浮誇得志小人,只知爭權奪利,禍亂朝綱,胡作非為,平白消耗國力。排擠老臣,算計太后,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在高平陵之變中表現出的性格更是軟弱不堪,愚蠢之極,被自己的智囊罵成豬狗。

    兩相對比之下,誰會認為曹爽鬥得過司馬懿?除了曹爽親族,有識之士誰會蠢到陪著曹爽去送死?即使曹操老部下,能坐視不管就算聰明瞭。

    第三。曹操還哪來所謂的老部下。“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都進祖廟了,早死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二代三代,都是靠祖蔭混飯吃的,誰沒事找死撩司馬懿去?曹氏、夏侯氏宗族本來就是司馬懿重點防範針對的,馬上被殺了個七零八落,想幫忙也無能為力了。

  • 11 # 中孚鑑

    因為都不在了。死的死老的老。

    司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一步步做出來的。比如曹操,開始為大漢做事,慢慢的因為功勞和權利,做上丞相。

    常年帶兵打仗,手裡有了兵權,並且手下的兵大多都是隻知有曹丞相,不知有漢天子。功勞越來越大,由丞相加封魏公。在由魏宮加封魏王,加九錫,排場如同天子。天子如同傀儡。

    滿朝文武之心多數都是歸魏,雖然有少數忠於漢室的,卻都沒有什麼權利,就如同螳臂當車。這就是後來雖然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能順利接手並且篡漢的緣故。

    而司馬懿也是如此,開始為魏做事,由於他的才能,開始帶兵打仗,手裡有了權利,做了大將軍,雖然死了,把政權交給司馬師司馬昭兄弟。

    後來司馬昭的功勞和權利越來越大,和曹操一樣加封晉公,後又加封晉王,加九錫,魏國滿朝文武已經都心裡向著司馬氏,就如同當初漢朝文武心裡向著曹氏一樣。

    司馬昭死後,和曹丕篡漢一樣,司馬炎接手,成功由晉篡魏。登基為帝。

  • 12 # qzuser

    這個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以解答的。

    曹操出生於155年,220年去世,活了66歲。他雖然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但是對他絕對忠誠的人是有限的。在官渡之戰前,就有董承密謀圖害他。他稱王時,耿紀韋晃作亂。偌大的朝堂,想取而代之的,想還政獻帝的,大有人在。就是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也在曹操稱公前鬱鬱而終。還有英年早逝的,有郭嘉,有荀攸(在曹操攻打東吳時去世),有曹純,等等。還有一些人是被曹操殺了,如毛玠,婁圭,崔琰等,這些人的後代會怎麼想?

    大量的人在曹丕、曹睿執政時相繼去世。曹丕是歷史上著名的小心眼皇帝。曹操早年的摯友鮑信,在討伐青州黃巾時去世,兒子鮑邵被曹操收養,曹操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結果到了曹丕時代,因為經常頂撞曹丕,曹丕竟不顧百官勸阻就把他殺了。甚至因為早年去找曹洪借布,被曹洪拒絕,因此要趁機搞死他,這下把他老媽都給氣著了,又是給他講道理,又是威脅他的寵妃,最後才免了曹洪的死罪。這是兩個典型例子。

    曹睿雖然比曹丕強一些,但是祖傳的暴戾確實難改。別人罵他,他聽。聽了改不改呢?想改就改,不想改就是不改!所以別人可勁勸他,他依舊故我。所以很多人都被他氣死了。曹操的著名謀士劉曄有幸活到了曹睿時期,一開始因為善於揣摩皇帝心思所以活的很滋潤。結果就有人向曹睿打小報告,說劉曄轉會溜鬚拍馬。曹睿一試,果真如此,於是疏遠了劉曄。可憐的劉曄雖歷侍三代,自己的意見卻很少被採納,最終抑鬱而終。

    經過兩代人的洗禮,到曹芳即位時,朝中和司馬懿資輩一樣的,寥寥無幾。高柔算一個,這時的他已經八十多了。蔣濟也差不多,還有王凌。人望和地位能超過司馬懿的太少了。偏偏曹睿選了曹爽作了輔政大臣。俗話說的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曹爽借父蔭德,毫無本事不說,還偏偏野心勃勃。對內在朝中遍插親信,排斥司馬懿、蔣濟等人,胡作非為。他重用的鄧昶、丁謐禍亂朝綱,侵吞私產,惹得天怒人怨。對外慾效仿曹真伐蜀,卻勞師遠征,徒損國力。這下好了,曹爽把朝廷的能人都得罪了。所以,在他忘乎所以,帶著皇帝外出之時,司馬懿和蔣濟等人聯手,為了匡正朝野,發動了政變。

    這次政變很成功,太后也看不慣曹爽的做派,所以給司馬懿下了詔書。蔣濟領兵佔了浮橋,高柔等人佔了武庫,只等曹爽請罪自縛了。曹爽的報應來了,面對嚴峻的局勢,曹爽一心求和。加上蔣濟、陳泰等人的擔保,曹爽放棄抵抗,曹魏的和諧局面好像要來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曹爽罷官後,司馬懿立刻找人搜尋曹爽造反的罪證,造反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啊!曹爽被夷三族,因為曹真的貢獻才勉強保留了一點子嗣。曹爽的狐朋狗友也被清算,看起來是大快人心的掃黑行動,可實際上是司馬家竊取曹家江山的第一步!朝中縱使有明白人,誰敢去擔那個罪?蔣濟等人看出了司馬懿的內心,可是悔之晚矣,只好抱憾而終。高柔也壽終正寢,朝中已無人可以抵抗司馬家了。最重要的是,司馬懿並未做出曹爽那種惡性,所以根本沒有理由討伐他,這也是王凌失敗的原因。你到底是想和司馬懿一樣,還是真的有護主之心?誰知道。現在朝中司馬懿根深蒂固,又有皇帝撐腰,誰敢有異心?

    最後總結一下,曹操留下的人基本死光了,司馬懿的聲望和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撼動的,而且皇帝都聽他的,你不聽他的,是幾個意思?

  • 13 # 虔雩志錄

    因為都死了。

    在中國古代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而司馬懿活了70多歲,活活熬死了曹操(155-220)、曹丕(187-226)和曹叡(204-239)祖孫三代,死於曹操曾孫曹芳時期,死於251年。像曹操的“五子良將”和宗族將領夏侯淵夏侯惇等人也基本都在曹操去世前後不久去世。

    司馬氏篡魏的前奏就是高平陵政變,那為什麼曹魏朝中大臣在此時都沒聲了呢?

    個人覺得原因有:

    ①和司馬懿一同做為託孤大臣的曹爽太作。

    首先,曹爽成了託孤大臣後把持朝政,獨攬大權,重用親信,結黨營私。像丁謐,何晏,畢軌,鄧颺等人,都是嬌縱虛浮,徒有其名之輩,唯一一個在曹爽集團中真正有能力的桓範,向曹爽獻策,帶著小皇帝在許昌重整旗鼓,卻因為曹爽的優柔給否決了;

    其次曹爽架空老臣:蔣濟做為四朝老臣,曹爽用虛職太尉換了原來的領軍將軍,讓很多老臣對曹爽氣了怨言。

    容忍親信竊取官物,向下索賄,連親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

    ②司馬懿的隱忍、善於籠絡人心和眾多的門生。

    首先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得到郭太后的同意的,用郭太后的名義就相當於得到一部分宗室力量的支援,這樣也可以說是名正言順,同時也讓一批觀望派摁住了手腳。

    其次司馬懿的好友、門生和舊屬眾多。 蔣濟和衛臻、高柔是司馬懿的密友,王觀、趙儼等人是司馬懿的心腹,司徒董昭等是司馬氏親戚,司馬懿提拔的徐邈、胡遵、郭淮、王昶、州泰、鄧艾等都是親信門生。

    在高平陵政變之後,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基本掌握了權力,把握了曹魏朝政,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

  • 14 # 文史獸

    這有個時間節點,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滅了曹爽一黨三族,司馬懿一家的野心才暴露了。而且,就司馬懿本人而言,當時有不少人還是相信他是忠於曹魏的(司馬懿弟弟司馬浮就很浮誇地對天賭誓:“永為魏臣!”騙了不少人),是曹爽自己太作死了,得罪了滿朝的老臣。

    魏明帝曹睿病危時,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大臣。後曹爽為收攏權力,架空了司馬懿以及一幫前朝老臣,引起普遍不滿。

    高平陵之變爆發時,就有侍中許充、尚書陳泰等紛紛為司馬懿作保,表示只要曹爽投降,保證其人身安全,不失為“富家子”。本來就是曹氏宗親的大將軍曹爽雖然可能對司馬懿不大放心,但面對一幫老臣的作保,他覺得安全了,於是選擇了投降。

    然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嘿嘿,出賣了所有老朋友!咔咔咔咔,血腥清洗了曹爽等曹魏宗親勢力!那些作保的老臣雖大跌眼鏡,但也只能痛哭而去,毫無辦法。因為司馬懿掌握了軍隊,也控制了朝政!

    倒也不是沒有“老部下”反對,從老臣王凌開始的淮南三叛就是典型,耗死了司馬懿、司馬師,到司馬昭時,反叛勢力才基本被鎮壓下去。

    回到問題,司馬懿一家叛變曹氏後,朝中老臣是管不了(他們開始是幫兇,後來成了豬羊),外面的老臣想管的,但錯失了時機(王凌兩年後才起兵),且實力不足。

  • 15 # 四川達州人

    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都死光了。曹操算190年起家,到249年高平陵之變已經60年,曹操那些官員就算20歲跟隨也是80多歲了,三國時哪有那麼多活這麼長的。

    曹操手下那些官二代三代,要麼是飯桶要麼轉投司馬懿。畢竟各家族形成新晉世家,利益要求與司馬懿是一致的。

    少數比如何宴這樣的曹操養子女婿,也是看風使舵。高平陵政變後,作為曹爽黨徒的何宴積極查辦曹爽以圖脫身,結果司馬懿似戲老鼠一樣指示何宴說曹爽有八家死黨,何宴排來排去卻只有七家,最後才明白,問司馬懿說是我嗎?司馬懿答,對。夷其三族。

  • 16 # 腦洞歷史觀

    (這張劇照有問題,看上去顯得曹操跟司馬懿差不多大,其實曹操大二十四歲呢。照片上的事件發生時,司馬懿不過三十五歲,幹嘛請個老頭來演?)

    我的天哪,司馬懿搞高平陵之變,準備換天下時,曹操哪還有什麼老部下啊。

    司馬懿已經屬於曹操後期的謀士了,等於是給曹丕用的。而司馬懿又活得特別久,尤其是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他已經七十多了。這時候,曹操的創業一代團隊,基本都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像曹爽這樣的二世主。

    不過,倒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曹家二代,或者曹集團二代沒有反對呢?

    這其中一個原因,都怪曹丕這小子,對自家兄弟防得太死啦,曹丕因為是爭位上來的,而且有點逆襲的味道,所以對兄弟防得特別嚴,後世總結曹家被司馬家取代,就是曹家王爺沒實權,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因為朝中派有監視的,哪個王爺做了什麼事,比如曹植抱著嫂子的枕頭流眼淚了,馬上就上報了。沒有親兄弟幫助,那當然倒得快,就是有反對,也是有心無力。

    而到了司馬家族,倒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司馬家當皇帝后,總共封的王爺差不離快三位數了吧,而且全都是有實權的,最終是導致了八王之亂。

    而曹家不重視親族其實到了魏明帝已經有所改正,魏明帝那當然是比曹丕要高明啦,他意識到了帝族力量太弱,可能會有影響,在臨終時,他託孤的原本是燕王曹宇,可掛掉前,又臨時改了主意,把曹宇換了,讓曹爽上,然後又讓司馬懿入了局,這一下,局勢再無更改的可能。

    第二個,曹家人不行,非曹家的為什麼也不反對呢?

    這要兩面看,曹操創業團隊有兩大派,一是以曹家人夏侯家為主的老鄉派,也就是沛譙集團,一個是穎川士族為龍頭的穎川派,司馬家是河內人,他們是穎川外圍。兩派中,前者是寒門,他們需要天下大亂來改變自己的階級,而士族則是保天下,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所得者,曹操的出現,頂多是幫助他們保住地位,而無法增進。所以,前者更拼命,後者更保守,高平陵之變,就是後者對前者,士族對寒門的大勝利。

    那高平陵之變,士族基本是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因為他們是一夥的啊。而寒門,也就是沛譙派,以曹爽為主,他們有個特點,基本是愣頭青,玩政治是外行,玩軍事,沒有父輩們的智慧跟拼勁,就剩一張嘴吹牛皮啦,更沒有膽子,比如夏侯玄,老老實實交出了兵馬。後繼無人啊。

    最後,也不是完全沒反對的,淮南三叛就是啦,但他們主要是怕被司馬家族收拾,有多少為曹家出頭的心就難說了。

  • 17 # 大蔥侃侃侃

    不是不管 是那時候他們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

    到了曹睿時代 五子良將只剩一個張郃 還被諸葛亮報廢了

    曹仁 曹洪 曹純 曹真 曹休 夏侯兄弟等前期比較猛的人 也早都陪伴先帝於地下了 看一下曹爽兄弟的水平 就知道曹氏和夏侯氏有點後繼無人了

    文官這邊也是 早期的五謀主們 也是死光了 像滿寵 賈逵這種名氣不大但也很厲害的主 也都辭世了

    所以 到了司馬懿篡政的時候 跟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元老們 基本上已經凋敝殆盡

    司馬懿在這幫人裡面 都只能算小字輩 他出山的時候 曹魏的地盤基本成型了

    當時的環境是 原來功臣已經很少了 蔣濟和高柔都算是資格老的 他們看曹爽們鬧的過分了 就決定支援司馬懿 但條件是不傷害曹氏族人 畢竟那是舊主

    而名將方面 鍾會 鄧艾是小字輩 且跟司馬懿關心更好 郭淮在外地 沒有捲進去 陳泰態度中立 後來還做了司馬懿和曹爽的調停人

    這麼一看 文官元老們支援司馬懿 武將上沒有很強的反對力量 曹氏族人後繼乏人 造成了力量對比上的真空

    加上司馬懿自己老謀深算 手段利落 奪權成功後迅速變臉 撕毀了之前不傷害曹氏族人的所謂諾言 蔣濟因此羞愧而死

    所以 一方面是元老們死得差不多了 二是皇帝年少 三是司馬懿老辣 致使司馬懿奪權成功 實際上 只要曹丕時代的元老們活得再久點 司馬懿都不見得有機會

  • 18 # 國史拾遺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都死的差不多了。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活,他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已經是70歲高齡了。司馬懿是曹操主要部下中年齡最小的了。郭嘉比曹操小一輩,已經算是很年輕的了。但司馬懿比郭嘉還小9歲。曹操的其他部下,又有誰能活過司馬懿呢?

    到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老部下中只剩下蔣濟、高柔了。但之後蔣濟很快就去世了。高柔倒是活的很久,但是他的地位比司馬懿差多了,並無法牽制司馬懿。

  • 19 # 睿世通

    曹操的老部下,和曹操的宗親,在司馬懿的控制下,死的差不多了,最後司馬懿徒弟學生,都遍佈朝野,為了自保不會,曹操部下不會,管的

  • 20 # 如切如磨

    第一。這問題問的有毛病。人家司馬懿何曾有叛亂?這罪名加的著實冤枉了仲達了。高平陵之變充其量最多就是個權力爭奪,內部傾軋的政變。人家一沒刺王殺駕,二沒篡逆自立,三沒投敵叛國。怎麼就成了叛亂了?

    事變之初,司馬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得了太后的懿旨,明確是要廢掉曹爽的權位。太后的能量不要太大,跟重臣聯合廢除皇帝都是有禮有理,有例可循的。廢掉曹爽頂多算個清君側。同為託孤輔政大臣又是太傅的司馬懿,其行動佔據大義,合理合法。完全可以反過來指責曹爽挾制年幼的皇帝意圖不軌。就算有曹操的老部下,人家能不聽太后的旨意?

    第二。站隊曹爽和司馬懿。既然定性了政變,只是權力的爭奪,那選擇政治領袖就是關鍵了。司馬懿身受曹家四代重用,入則為輔政大臣,門生故吏遍及朝野。出則為統軍主帥,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軍中舊屬故將無數,威望無人可及。而仲達為人低調善忍,謙遜有禮。行事手段謀定後動、老辣果決。如此為人、能力、資歷,那是當之無愧的領袖人選,畢竟不是誰都能熬死諸葛亮的。

    反觀曹爽。賴皇族之身,承襲父蔭,得以倖進中樞,得掌大權。蟻聚一幫浮誇得志小人,只知爭權奪利,禍亂朝綱,胡作非為,平白消耗國力。排擠老臣,算計太后,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在高平陵之變中表現出的性格更是軟弱不堪,愚蠢之極,被自己的智囊罵成豬狗。

    兩相對比之下,誰會認為曹爽鬥得過司馬懿?除了曹爽親族,有識之士誰會蠢到陪著曹爽去送死?即使曹操老部下,能坐視不管就算聰明瞭。

    第三。曹操還哪來所謂的老部下。“秋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都進祖廟了,早死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二代三代,都是靠祖蔭混飯吃的,誰沒事找死撩司馬懿去?曹氏、夏侯氏宗族本來就是司馬懿重點防範針對的,馬上被殺了個七零八落,想幫忙也無能為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鍛鍊肩部,練出巨大飽滿的三角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