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野釣手小孟

    釣魚時應不應該露鉤?簡單回答一下

    對於露鉤的問題,釣魚人議論紛紛,但是結果都趨於一種結果:露鉤和魚貨不成比例

    根據餌料的不同大概說兩種

    一:蚯蚓,紅蟲(活性餌料)

    二:商品餌料

    針對這兩種餌料,說一下

    一:蚯蚓,紅蟲

    對於這種餌料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魚的吸引力比較大,不管是夏天或者冬天都是比較熱門的餌料之一。

    夏季用蚯蚓釣魚該不該露鉤,我覺得影響不大,反而我到覺得掛蚯蚓的方法很重要,如果你的蚯蚓過長有殘餘在鉤子以外的情況,夏季的小魚會讓你懷疑人生,所以鉤子露不露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冬季蚯蚓釣魚,我覺得吧,最好還是露鉤,因為冬季魚活性低,吃鉤的訊號弱,當不露鉤子時魚容易吐出,而且魚的吃食情況都是吸食,頭低尾高,吸食後露鉤子的不易吐出

    二:商品餌料

    對於商品餌料一般來說就沒有露鉤子這一說法,除了麥粒,玉米等一些固體形狀的餌料,一般粉狀餌料就不會出現露鉤子的情況,除非餌料狀態不好,拉出來的餌團不夠大,才會出現露鉤的情況

    夏季釣魚

    對於夏季釣魚,一般溫度高,餌料的狀態也比較好,一般來說餌團都比較大,這個時候露鉤的情況就比較少,但是露鉤少魚貨並不少,主要得力於提竿的時機

    冬季釣魚

    對於冬季釣魚,溫度低,餌料的狀態延緩,沒有夏季的餌團大,冬季拉餌團小,露鉤的可能性增加,但是,提竿時機抓好,魚貨少不了

    總結:對於釣魚時應不應該露鉤,我覺得影響不大,畢竟魚貨不會因為露鉤的問題而大打折扣。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根據浮漂的訊號而提竿的時機,如果抓口比較好,露不露鉤就沒有多大問題了

  • 2 # 廣東初巡創意科技產業

    釣魚的時候要不要露鉤,這個是需要以情況而定的。

    比如我們用商品餌搓餌時一般都不需要露出魚鉤。

    拉餌的時候根據你拉餌的手法,有時候會漏出來,有時候漏不出來,對垂釣都有不同的影響,但還不至於有漏露鉤釣不到魚,不露鉤釣到魚那麼大的差別。

    但是我們在垂釣鯽魚使用蟲餌的時候,一般最好露出鉤尖,垂釣鯉魚、草魚使用玉米粒的時候也最好露出鉤尖,垂釣青魚使用大個田螺的時候也要露出鉤尖,這些都是為了刺魚方便,而且方便把魚唇刺穿。

  • 3 # 釣魚小妹

    我認為是肯定要露鉤的,下面說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露鉤並不會影響魚咬鉤

    很多釣友擔心露鉤會影響魚咬鉤,所以對這個問題比較糾結,這個其實是不用擔心的,很多水下拍的影片都證實了魚在水下對魚鉤其實並不敏感,露鉤也不會影響魚咬鉤的,像歐洲釣法,餌都是用皮筋套在魚鉤上的,照樣釣魚,所以不要再擔心露鉤影響魚咬鉤了。

    不露鉤會影響刺魚

    露鉤沒有什麼壞處,但是不露鉤卻有不少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影響刺魚,有時候會導致刺不中魚嘴,我們現在釣魚基本都不是等死口,都是抓魚吸食的那一瞬間,這個時候魚鉤吸進嘴裡並不深,如果不露鉤,有可能被魚連同餌料一起吐出來,導致鉤不中魚嘴,尤其是掛玉米這類餌料的時候,外殼比較硬,魚鉤比較難刺穿,更容易導致跑魚,所以不露鉤弊端還是很大的。

    現在釣友應該就知道了吧,釣魚魚鉤還是要露出來的,不露出來反而會影響中魚的。

  • 4 # 野釣小宮

    1、臺釣用餌

    目前最流行的釣法是臺釣,而臺釣的用餌基本上都是商品用餌(粉餌),商品餌有誘魚快,上魚快的優點,而用商品餌時分搓餌,拉餌。搓餌以釣個體大的魚為主,搓餌時魚鉤不宜露鉤,搓的餌團應該大於魚鉤,把魚鉤包住為佳,搓餌附鉤姓差,如果露鉤,在拋竿時容易脫落。

    在垂釣快魚,小魚時多用拉餌,而拉餌要求不高,拉餌的附鉤性好,不易脫落,露鉤也不影響,因為釣快魚,魚小,都是搶食,根本不會注意是不是有鉤露,對於釣什麼魚,用什麼餌,選擇是否露鉤。

    2、大個體魚

    在有時候,我們在垂釣時,只對大個體魚為主,如鯉魚,草魚,青魚這些大魚時,這些吃餌都比較猛,在用餌料以玉米粒,紅薯粒,田螺,成品顆粒餌,這樣的餌料必須把鉤露在外,這些餌料不露出鉤,在提竿刺魚時,不容易刺魚,容易跑魚。

    3、傳統釣

    有的釣友還保持著傳統釣,在傳統釣時,用的餌料都是蚯蚓,紅蟲,蝦之類的,這些餌料在掛鉤都是可以露鉤尖的,而這些餌料最好用有倒刺的魚鉤,防止餌料在提竿時脫落。

    4、特殊情況釣魚

    特殊情況,是指釣個別魚時,如翹嘴,紅稍,馬口,掛花魚,黑魚,這些魚用餌特殊,都是兇猛魚,吃口猛,在垂釣這些魚有餌時,可以露鉤的,露鉤更有優勢,防止餌料脫落,在刺魚時更及時,刺魚更透。

    總結一下,在垂釣是否露鉤,看目標魚種,餌料,像蚯蚓,紅蟲,露鉤尖防止蟲餌脫落,在用玉米粒,田螺時,不露鉤尖,在刺魚時刺不透,容易跑魚。而在用商品餌時,不宜露鉤,所以是否露鉤,看用餌確定。

    釣友們,你們對釣魚是否露鉤,什麼情況下露鉤?你們有什麼看法?分享出來吧!

  • 5 # LAOFANG928

    作為一個二十多的老釣魚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釣魚露鉤尖跟上鉤率沒有任何關係。魚兒沒有那麼高的警惕性,沒有那麼高的智商,並不能識別魚餌和魚鉤對它有什麼危險,更不要說鉤尖了。有時候露點鉤尖在外,更能提高中鉤率,特別是用硬餌作釣時和一些傳統釣餌作釣時,如果把鉤尖埋在餌內,在魚中鉤的時候,由於餌硬,揚竿魚鉤不能在第一時間穿透魚嘴,硬餌堵塞鉤門,會造成跑魚的遺憾。我們不能用人類的智商和思維來衡量魚

  • 6 # 皓魚哥

    那麼到底應不應該、需不需要露出魚鉤、鉤尖呢?我覺得還是視情況而定:

    1、如果單純的使用商品餌料或是自制的麵食餌料,完全不需要露鉤 ,因這類餌料入水,吸收大量水份後會自己慢慢霧化,從而脫離魚鉤,所以使用這類餌料,包住魚鉤而不露魚鉤,對魚咬鉤產生不了任何障礙。

    2、顆粒、五穀雜糧類,就應該露出鉤尖,通常我們在野釣水域垂釣大個體魚類,會選擇五穀雜糧類作為窩料或是餌料,比如玉米,即便我們用水泡製加工過,穿掛魚鉤時還是會感覺有阻力,所以魚鉤上掛這類餌料是一定需要露出鉤尖的,這樣更利於魚咬鉤的瞬間刺中魚。

    3、蚯蚓、紅蟲等一些蟲餌類,也無需露出鉤尖,蟲餌基本都屬於軟體類,魚咬鉤也基本沒用阻力,而且不露魚鉤,更能保證蟲兒的完整度,提高誘惑力。

    以上簡單分析,個人見解,希望和釣友們共同學習、探討更多釣魚知識。

  • 7 # 科學釣魚

    我直接說結論:從科學的角度上講,部分魚類確實能看到魚鉤(尤其是肉食性魚類),但是作為冷血動物,魚類無法把魚鉤和“危險”建立起“邏輯”。所以我是堅定的“露鉤”派,尤其是釣大魚,我舉幾個例子:

    競技池滑口魚“涮餌”

    反覆放釣的魚類會對大餌團產生驚恐,造成吃餌很謹慎,甚至直接無視大餌團,改成吃小碎屑。很多有經驗的釣友知道垂釣這類滑口魚最好的解決的方案是掛皮筋顆粒,明晃晃的大鉤子啊,滑魚反而照單全收,一口吞入。

    號稱“最科學的歐鯉釣”

    從對於鯉魚研究的角度說,起源和規範於歐洲的“歐鯉釣”一直被譽為是“科學垂釣”的典範。他們在垂釣鯉魚,尤其是大個體鯉魚的過程中非常強調露魚鉤,甚至鉤、餌分離,難道大魚沒有小魚聰明嗎?還有中國一些釣鯉魚非常知名的方法,比如珠珠釣、谷麥釣等等,每一個都是露鉤尖釣大魚的代表。

    某釣友:“我們這的魚露鉤尖就不吃”

    露鉤尖不吃是一個現象,並非直接推到的結論。魚類能認識鉤尖就不認識鉤柄嗎?本質是魚在試探的過程中碰到了尖銳的鉤尖而吐鉤,如果經常在練杆塘玩的釣友應該有這種體會。此時如果選擇換一個更大的魚鉤並且釣了更頓(抓死口)或者換一個小號的魚鉤並且釣了更靈(抓入口動作)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他們不是不吃餌,是吃了就吐。

  • 8 # 筏無止境

    大家好,從題主的問題中,我理解露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露鉤尖。這個問題,新釣友都很關心,因擔心魚兒看得到魚鉤,而不咬鉤吃餌。個人觀點是,魚鉤露不露,一切以作釣的需要來決定!而且,魚鉤外露對於實際作釣中並沒什麼大的影響。不要站在人的角度去一廂情願,如果魚兒真能看到魚鉤,那麼一樣可以看到線組,它如果真有這麼好的視覺,估計咱們都得天天參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想解釋透徹,同樣需要大量的篇幅,因此,我準備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並回答。

    回答要點

    為什麼我說魚鉤外露與魚的視覺沒直接關係露不露魚鉤只是與怎麼方便掛餌、刺魚有關聯魚鉤露不露,還與作釣方式有些關聯應不應該露魚鉤,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人為心態總結

    一、為什麼我說魚鉤外露與魚的視覺沒直接關係

    在我們長期的作釣中會用到各種不同的餌料。如我們常用的商品餌料,合餌後採用搓餌、拉餌的方式,鉤尖都是被餌料包裹,當餌料霧化後,實際在鉤上的附著餌料已經非常少,可以說魚鉤幾乎外露。魚兒透過吸食鉤上殘留餌料,將魚鉤吸入口中,訊號反應到浮漂上,我們提杆刺魚。

    浮釣鰱鱅時,餌料在魚鉤上方。大量的霧化粉末吸引鰱鱅吸食,鰱鱅吸食餌料時,誤將魚鉤吸入。可以說,浮釣鰱鱅的魚鉤更是裸露在外。

    同樣例子,底釣鯉草魚時,我們掛麥子、玉米餌料時,幾乎都是外露鉤尖,鯉草魚誤吞魚鉤時,結果魚鉤刺中魚的口腔,造成無法逃脫。

    從上邊的例子中看出,只有魚兒在吸食餌料時,連魚鉤一同吸入,才可能被我們釣到。同時我們也看出,魚鉤外露更主要是便於第一時間刺魚。魚兒是基本無法分辨魚鉤,只有當吸入後,發覺異物感,想吐鉤已經來不及。所以,魚鉤應不應該露出來,與魚兒看不看得到沒有直接關係。

    二、露不露魚鉤只是與怎麼方便掛餌、刺魚有關聯

    除上邊我們說到的臺釣中的搓餌、拉餌,是以餌料附著形式,包裹魚鉤,入水霧化後同樣幾乎外露鉤尖。而掛玉米、麥子作釣,魚鉤是直接裸露,便於刺魚不擋嘴。釣鰱鱅的魚鉤裸露,同樣也是便於吸入刺魚。細細歸納,還有很多都是以方便掛鉤,方便刺魚為主。

    如以顆粒飼料作餌,一般都掛橡皮筋,幾乎全部鉤尖外露釣紅蟲同樣如此,這是因為餌料無法包裹魚鉤。如我們在釣米飯時,因米飯粒小容易碎,就必須用鉤尖刺入米飯粒,讓米飯不脫落。雖鉤尖不外露,卻是方便掛鉤作釣。如以紅薯作釣,因煮得7分熟的紅薯是外熟內硬,所以需要將鉤尖埋入紅薯中,同樣是為了方便掛鉤不讓紅薯脫落。如以螺絲,小魚小蝦為餌時,幾乎都需要露出魚鉤,方便出訊號時,第一時間完成刺魚,同時也可避免小魚小蝦從鉤上脫離。如垂釣草魚,無論是用青草,還是一些野果,同樣會根據不同的餌來決定露不露鉤尖,一樣都是以方便掛鉤,方便刺魚為主。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佐證了露不露魚鉤,實際上只是與方便掛鉤,方便刺魚有直接關係。

    三、魚鉤露不露,還與作釣方式有關聯

    透過上邊的一些例子,看出我們作釣時,大多數都是魚鉤裸露,也並沒有感到魚兒就不咬鉤。歸納後,只有兩種情況下,魚鉤是埋入餌料中,但是這和作釣物件魚,和釣法有關。

    一是作釣滑口的陳年老魚,需要魚鉤埋入餌料中,讓滑魚降低警惕性後順利咬鉤,這是一種迷惑戰術,也只是因滑魚狡猾,為降低它的警惕性有關。

    二是海杆爆炸餌,因比較特殊的作釣方式,需要魚鉤埋入餌料中,便於拋投,在魚兒吸食餌料時,不知不覺就吸入魚鉤。

    這兩種方式,雖然魚鉤是埋入餌料中,但是與魚鉤外露,擔心魚兒能看到似乎沒任何關係。因此,應不應該露魚鉤,還跟作釣方式有些關聯。

    四、應不應該露魚鉤,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人為心態

    透過上邊無數的例子裡,可以看出,魚兒不存在很直接的視力行為。不露魚鉤,有些餌料掛鉤可能會造成擋嘴,外露魚鉤反而能夠第一時間刺魚。

    其實,露不露魚鉤的問題,更多的是我們人類自身把一種危機意識強加到作釣中。因為人類是以視力來判斷周邊危機與安全。但是魚類卻更多的只是依賴嗅覺與味覺覓食,準確的說,魚類是透過感知來確定危機與安全。因此,我們作釣時,才更多強調環境的安靜。

    五、總結

  • 9 # 人間漁樂

    記得小時候時,釣魚都是不露尖的。唯恐露尖嚇跑了魚。其實這是以人的眼光出發得出的觀點,看上去也沒錯,畢竟人看到鉤尖,就知道它的危險性。但魚有同樣的想法嗎,魚會覺得鉤尖有危險嗎?這沒有直接答案,但可以從作釣經驗上看出,露不露尖都是可以的,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有人曾經研究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如果他的言論正確的話,那麼可以判斷魚是沒有經驗積累的,它的捕食完全出於本能。所以,他是不能感知到魚鉤存在危險的。只有在覓食時,碰到了魚鉤,才能感知到危險,繼而棄食逃走。

    魚的種類繁雜,有的喜素,有的喜葷,有的喜歡活食,有的喜歡腐食,習性各不一樣,口也有大有小,大口喜歡吞食濾食,小口喜歡啄食吸食,從生物學上來看,也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吧,吞食性濾食性魚類,大口更容易存活下來,而吸食啄食,小口更方便操作。

    下面我們就根據魚的捕食習慣,來分析哪些魚對露鉤比較敏感。

    主要論述

    吸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吞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濾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啄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一、吸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吸食性魚類主要有 鯽魚、鯉魚、羅非,鯽魚鯉魚在我們這裡很常見,幾乎是漁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它們的特點是口不大,無牙,進食方式如水泵吸水一樣,側著身子,頭朝斜上或者斜下將魚餌吸入口中。進食之前,首先是觀察餌料狀態,嗅出餌料味道,經過判斷之後,決定進食後,就會吸食,當然,它們吸食並不是一次性吸入口中,會有試探或者試味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涮餌”,在感覺口味適合,食物安全之後,才會大口進食。前面已經說了,靠視覺和嗅覺它們是感知不到鉤尖危險的,它們感知的方式只有觸覺。鯽魚口小,一旦吸入口中,就算想吐,也沒那麼容易。這時,在漂上的反應就是緩慢頂漂或者緩慢下降。傳統單鉤釣一般是頂漂中魚,臺釣雙鉤,沉底的鉤中魚漂相是頂漂,懸浮的鉤中魚一般是黑漂。

    鯉魚很謹慎,會進行多次試探涮餌,反覆吸入吐出之後,才決定是否進食,決定進食,漂相是浮漂晃動,繼而大幅黑漂。試探時,漂相很輕微,要注意甄別。

    吸食性魚類在中魚之後,會感覺到魚鉤鉤尖,但鯽魚吐鉤比較困難,一般會是死口,脫不掉,鯉魚能吐出,但露出鉤尖的魚鉤扎入嘴唇,就很難吐出了。

    小結:吸食性魚類露鉤尖比不露鉤尖更容易中魚,因為,就算你不露尖,魚在吞嚥過程中也會感覺到異物,而試圖吐出。但露出鉤尖的魚鉤,更容易刺中魚唇,並在它的掙扎中慢慢牢固。

    二、 吞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吞食性魚類主要有烏魚,鯰魚,黃顙魚,草魚青魚,鱖魚等等,它們口大,易吞食,這類魚,進食比較兇猛,具有尖銳的牙齒,有一擊必殺的氣勢,咬鉤後一般不會鬆口。它們進食之前,不會細細觀察,看到目標,會主動攻擊。漂相一般也比較生猛,大幅度變化,很容易分辨。此類魚對於露鉤或者不露鉤的魚餌是沒有區別的,一般中魚也是死口。

    三、濾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濾食性魚類主要是鰱鱅,口大,透過大量吞食水流,過濾出水中的浮游生物,所以,許多養殖塘會以鰱鱅來淨化魚塘的水,也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我們這裡養殖大閘蟹,都要放入大量的鰱鱅,以便清理其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作釣鰱鱅,以霧化為主,時常使用空鉤作釣,因為鰱鱅是靠吸食水中生物為生,不喜歡捕食大塊的食物,所以,用霧化好的餌料置於上方,在空鉤四周產生霧化區,在鰱鱅捕食時,就會將霧化區裡的空鉤吸入口中。鰱鱅的漂相是輕微抖動,忽然猛烈下沉,或者下沉過程裡出現停頓,在猛烈頂漂。總之,漂相很明顯,在空鉤的作用下,一般吐不出鉤。

    四 、啄食性魚類的捕食方式和魚漂反應

    啄食性魚類主要是餐條,鯿魚,或者鰟鮍等小魚,這類魚口很小,群體性活動。當發現餌料時,會有搶食的特性,它們會將大塊的餌料撕成細小的顆粒,然後吞嚥。這類魚對於空鉤比較敏感,但量大,它們群體性活動,就算碰到了鉤尖,也不會即刻離開,在現場停留一會兒,又會進入捕食狀態。

    又因為這類魚比較多,大都會發生漂相很亂的情況,上鉤後,會隨即出現頂漂或者黑漂,尤其是小魚,很難把握準備的中魚時機。

    總結:作釣露鉤,對於一般的魚類而言,影響並不大,一般我以活物作釣比如蚯蚓紅蟲都是露鉤,用餌料作釣,因為餌料很軟,不會對刺魚產生任何影響,我會選擇不露鉤作釣。用糧食作釣,比如玉米,小麥,也會露出鉤尖,利於刺魚,露不露鉤,對釣獲沒有大的影響,反而會更易中魚。

  • 10 # 姚老道

    題主應該是位釣魚新人或者是位準老手!另外,問這樣問題的釣魚人多是野釣人!

    回答這樣的問題,答案可以很簡單,但原因和原理卻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這篇文章筆者就是想就這個話題詳細給大家說道說道,這類問題,相信有此一篇就能解決了!

    先審題

    釣魚時應不應該漏鉤?這問題加上標點符號就10個字,關鍵字:露鉤!其它再無限定條件,有的話只能是“釣魚時”這個時間範圍限定了,題主的“釣魚時”應該多指野釣,不過沒關係,本文所說內容,其它範圍一樣適用!

    什麼是露鉤?露鉤就是把鉤尖裸露在餌料之外,可以是隻露出鉤尖,也可以是鉤尖、倒刺(無刺鉤按比例來說)都露出來,甚至是鉤餌分離。

    魚到底怕不怕鉤尖?

    先強調一點:千萬不要以人的思維來看待魚!

    首先,魚的視力並不發達,尤其是底層魚類和長期生活在陰暗角落裡的魚類,它們發現食物更多靠的是嗅覺、味覺和側線系統,這也是我們夜間能釣到魚的根本原因!對魚來說,食物是目標,露出食物的鉤尖與水底枯枝爛葉沒什麼分別,它們甚至都不一定看到!

    其次魚類並不是高等動物,對某一種危險的感知要麼是出於生物本能,要麼就是經常性地面對這種危險,長此以往,形成條件反射!注意,是條件反射,而不是主觀聯想!比如:魚害怕魚鷹,這是生物本能對危險的感知;魚害怕某種誘餌,是因為每次吃這種餌都危險,長此以往形成的條件反射。

    我們垂釣的大部分場景中,魚兒對魚鉤或者說鉤尖很難形成恐懼的條件反射,尤其是野釣,魚的一輩子難道會很多次、高頻率地去面對魚鉤?顯然不現實!注意,黑坑有可能會出現魚對鉤、餌產生恐懼的情況,但這更多的是魚對餌料的恐懼,對魚鉤卻幾乎很少,更別說鉤尖了!

    人類有主觀聯想的本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單會怕井繩,還會怕蛇出沒的各種環境!魚會嗎?肯定不會,若是會的話,不單是魚鉤,水裡的魚線,魚線上的鉛墜恐怕都會讓魚兒瞬間逃之夭夭

    綜上

    “鉤尖很尖銳,很容易刺中嘴巴哦”!但這是人類的認知能力,魚類並沒有這個能力,不可能懂得把鉤尖和危險產生聯絡,除非高頻次、長時間被鉤尖刺中傷害!另外,其實很多水環境下,魚類壓根兒就看不見鉤尖,即使看得見,也和鉤柄產生的視覺效果沒什麼區別!

    為啥有這時候不露鉤尖效果會更好?

    現實的垂釣中,有時確實會出現藏鉤尖比露鉤尖垂釣效果好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不論是野釣還是黑坑,魚都有涮口的現象,有人覺得野釣中這種現象少,其實是一種誤解,這是魚類覓食時的生物本能,尤其是剛入窩開始吃食的時候,更是如此,是一種試探!黑坑中的老滑魚、回鍋魚這種現象就更明顯!

    魚在涮口的過程中,若是鉤尖刺痛了魚嘴,就有可能不再吃這個鉤餌了,所以此時就顯得露出鉤尖效果會差一些。

    其次,當我們在垂釣中用的鉤子偏大時,鉤尖外露,魚在就餌時很容易觸碰到鉤尖,產生疼痛,魚兒就會感知到危險,便不再就餌了,注意,這和上面說的涮口表面看有點相似,實質相差甚遠,涮口是鉤餌來回進入魚嘴的過程,這種卻是還沒吸餌入嘴就碰到鉤尖了!

    所以用大鉤釣小魚最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大鉤掛小餌也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綜上:

    當魚出現涮口情況嚴重的時候,或者大鉤釣小魚、大鉤掛小餌的時候,鉤尖露出在外就不如鉤尖隱藏效果好!此時用餌要注意,那種必須露出鉤尖才能用的顆粒餌就不要用了!

    常見掛鉤方法簡單彙總,露鉤的佔絕大部分

    這一節給大家羅列一些常見的掛鉤方法,透過這些掛鉤方法,我們也可以看出露鉤對釣魚的不利影響微乎其微!

    玉米粒、皮筋顆粒、麥粒、螺絲、果實、嫩草、嫩葉等等這些餌料,掛鉤時必須露出鉤尖,有倒刺的話,倒刺也要求露出在外,至於露出多少沒有硬性規定,只有把鉤尖露出來才不會影響刺魚,不然很容易滑鉤跑魚。

    紅蟲,絕大部分情況下需要露出鉤尖,不論是攔腰掛鉤還是穿鉤,除非小鉤釣小魚可以魚鉤穿過紅蟲,藏尖,但效果不會比露鉤好!

    蚯蚓比較靈活,釣小個體魚類或者用一小段蚯蚓時,可以不露鉤尖,用一整條蚯蚓時,需要S形掛法,需要鉤尖、倒刺都露在外!

    拉餌鉤尖微露,搓餌需要埋住鉤尖,這其實是一種從操作方便的角度考慮的,與魚兒愛吃哪種沒什麼關係。

    還有一些釣法,鉤餌要求是完全分離的才行,如歐鯉釣等!

    綜上:

    透過這些常見的掛鉤方法不難看出,絕大部分都是露出鉤尖的,即便是不露出鉤尖的掛法也不是硬性規定!

    總結一下,方便理解

    綜合全文,針對題主的這個問題,答案很明確了,釣魚時應不應該露鉤?應該!我們常見的很多釣法、很多釣餌的掛鉤方法都要求必須露出鉤尖,即便一些可以使用不露鉤的掛鉤方法也不是硬性的,效果不見得更好

    但要注意一些個別的現象,比如大鉤釣小魚、掛小餌時,再比如魚兒涮口嚴重時,還是藏尖效果好一些!

    -END-

  • 11 # 春江垂釣江湖

    釣魚露鉤尖是最基本的上餌手法,不過,對於拉餌另當別論,拉餌本身屬於柔軟的狀態,況且霧化性好,入水即霧化,鉤尖自然就露出來了。

    一些硬餌必須露出鉤尖,掛鉤時,將面餌掛在鉤上,要用手試一下,感覺刮手即可。顆粒餌自不必說,整隻鉤都外露。玉米粒掛鉤時,將鉤穿過玉米,儘量讓鉤尖露出大一些,因為玉米粒專釣大型魚,鉤尖露的大,刺魚會深一些,不至於跑魚。

    一些葷餌裝鉤更是要露出鉤尖,比如蚯蚓,蚯蚓皮柔韌性好,假如不露尖,魚吃到嘴裡,抬竿的時候,魚感覺擋口,會及時吐出來,導致刮不到魚嘴,造成跑魚。蛆蟲裝鉤,將蛆蟲攔腰掛在鉤上,更是鉤尖外露。另外,一些飛蟲,螞蚱等昆蟲,均將鉤尖露出。

    不過,鉤尖外露需講究一個屍度,能隱藏在餌料中更好。

  • 12 # 君威君臣

    釣魚時露釣不露釣的問題,其實要據釣的目標魚來判斷,魚的種類繁多,個體大小不同,所以,涉及做釣的鉤的大小不一,涉及穿餌需要不需要露鉤!

    通常來講,餌大鉤必須大,否則鉤到魚要脫掉,因為餌大鉤小刺不穿魚嘴!還有就是硬餌和軟餌,通常硬餌指玉米、麥粒、顆粒、等,軟餌,蚯蚓、咀、蟲、商品餌、等。

    通常硬餌鉤子要大些,必須露尖,才好刺穿魚嘴,軟餌一般鉤子小點,不露尖,提竿時由於軟很易刺穿魚嘴!

    所以,鉤魚必須找準自己的目標魚作釣,同時選擇鉤子的大小,選擇硬餌還是軟餌,真正意義上來講,露鉤不會影響魚的口,通常魚吃餌是吸入的,不象人吃飯!所以,露鉤尖不露鉤尖沒有多大差別!

  • 13 # 釣魚為生

    不管釣大魚還是小魚,我都是會露出鉤子的。釣魚露出鉤子,少了餌料的阻擋力,更容易刺中魚,特別是玉米粒這種比較硬一點的餌料。

    有些魚還會把不安全的食物吐出來,如果鉤子在餌料裡面沒有露出鉤尖,直接就被吐出來了。露出鉤尖的在吐出來的時候有一定機會掛到嘴裡面的肉,在魚有痛覺逃串的時候會進一步刺得更緊。

    那是冬天,魚口很輕。不懂漂像的我們兩個完全看不到漂的動作。很奇怪,我過段時間提竿經常中鯽魚,他提竿中魚的次數比我少多了。

    魚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聰明。如果它能夠分得清鉤子和魚線,而控制自己不去吃餌,那估計釣魚這項運動都不會存在了。

    所以我們釣魚最好露出鉤子吧!

  • 14 # 北京小王釣魚

    別爭論了,看實踐就知道了!

    可能很多釣友人為魚鉤應該包裹在餌料裡面,這樣魚吃鉤子的時候會把餌料和鉤子都一起吞進去,因為鉤子在餌料的裡面,魚是看不到的降低了魚的警惕性,這樣的說法也是正確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其實魚鉤是露在外面的,比如我們常用的拉餌,魚餌在在丟擲去落水下降的過程中鉤子就會露出來,但是還是照樣上魚,還有我們搓餌的時候,等半天魚兒不吃鉤,我們會時不時的拽動魚竿逗下,這時候水底的魚餌一方面霧化一方面由於咱們的抖動多數情況下魚鉤會露出來,不過魚兒還是照樣會吃鉤的。還有在哪買在魚塘釣魚的時候,看到魚星魚就是不吃夠,有的時候咱們就會掛個顆粒守下,很有可能會上魚,但是掛顆粒時鉤子都是露在外面的,一般釣鯉魚等大型魚不建議總是逗,因為大魚的警惕性高,容易受到驚嚇跑魚,還有釣鯉魚等大型魚的時候餌料儘量粘些或者硬些,儘量讓他霧化慢些,鉤子儘量不讓它露出魚餌,不然警惕性高的大鯉魚會不吃鉤子的哦。

    其實還有很多真實的案例,比如海竿釣鰱鱅魚的飛蠅鉤 鉤子都是在外面全露出的,還有海竿用的串鉤等都是魚鉤露出來或者露出部分來,但是不影響上魚效果。

    這裡要說下一般來說鉤子露出來釣魚針對的是小型魚中,因為他們警惕性比較低,還有就是肉食性魚種,肉食魚比如像黑魚、鯰魚、羅非魚、海魚等等,一般肉食魚吃口都比較猛,鉤子露出來對於上魚率來說影響不大。

    針對不同的魚種、不同的釣餌(麵食、路亞假餌、蚯蚓等)裝鉤子的方式都有不同,有的鉤子在外面全露,有的露一部分,有的不露,但是對於上魚來說影響都不大。

    總體來說就是上魚機率的問題,如有方法把鉤子都能包裹起來,又不影響魚吃餌的適口性等當然是把鉤子都包裹起來不讓它露出來效果最佳,但是往往是做不到的。說到這裡總結一句話就是鉤子露出來和不露出來對魚兒上鉤率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大家基本都是一樣的釣法,放心去釣魚吧,大魚在向你招手哦!

    掛蚯蚓上的鯽魚

    掛紅蟲

    掛顆粒

    掛蚯蚓

    飛蠅鉤

    掛玉米粒

    拉餌

  • 15 # 波波很皮

    魚在水裡靠的是嗅覺,魚的視力很模糊,只能看到兩邊,魚是看不到前面的,露鉤很容易中鉤而且不脫鉤,不露鉤很容易脫鉤哦!

  • 16 # 一筆一杆一生

    我們在垂釣掛餌料時,應不應該露出鉤尖兒?關於這個問題,關鍵是你鉤上掛什麼餌料?特別是在野釣當中。

    我們在野釣當中針對的魚種不同,用的餌料的味型和軟硬度也不同。掛餌料漏不漏鉤尖不是我們所決定的,是餌料決定的。比如我們在野釣用粉餌垂釣鯽魚,鯉魚,草魚時,勾上掛商品粉餌垂釣時就不需要露出鉤尖兒。因為在開制以商品粉餌時都是以鬆散軟粘為主。當魚把鉤餌吸進嘴裡時,魚鉤已基本從餌料上脫落,就是沒脫落,因為商品餌料比較軟粘,當浮漂有魚的吃口動作時,提杆魚鉤很容易刺破魚嘴。

    但野外垂釣小雜魚鬧鉤太厲害,為了避免小雜魚鬧鉤,垂釣者在野外垂釣中大型的魚時,鉤上往往掛的不容易霧化的顆粒狀餌料,比如經過加工的小麥,玉米,以及一些乾果。但這些餌料雖然經過蒸煮加工,但餌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硬的。鉤上掛這些餌料,鉤尖都要暴露在外邊,還要離鉤尖有一定的距離,這樣做便於刺魚。鉤上掛蟲餌時,一般也有把勾尖兒暴露在外邊,有時這是因為蟲餌個體太小,沒辦法包住鉤尖。有時為了垂釣大型魚,掛蟲餌的方法不同,專門兒露出鉤尖。

  • 17 # 李漁說魚

    題主這個問題應該問的是釣魚應不應該露鉤尖吧?

    必須得露啊,不露鉤尖還真不好使!

    別聽人說什麼魚看見鉤尖就不敢吃鉤了,放心,魚還沒那麼聰明。

    看看那些用鐵片砸魚的路亞打龜佬,哪個餌上面鉤子不是露出來的?鋒銳尖利的三本鉤,人看著都怕,偏偏還動不動就釣上來幾十斤的米級巨物。

    再看看那些一天到晚坐在河邊吹冷風鼻涕都凍出來的苦逼臺釣佬,拳頭大一團商品餌餌能讓他拉一天,在上餌的時候他們考慮更多的是魚口不好會不會因為我漂沒調到位,我的餌味型狀態不對,我的線組是不是用大了擋口,至於鉤尖有沒有露出來,臺釣佬是不會去考慮這種沒營養的問題的。

    再看看那些長竿短線到處戳草洞的傳統釣友,他們會告訴你,針對不同的魚情,不同的魚種,蚯蚓其實有好幾種掛法,然後釣魚的精髓,就是逗。不停的逗,讓餌在水裡動起來,這樣能極大的刺激魚的攝食慾望,讓魚上鉤。至於魚鉤要不要露出來,他們也不會去考慮這種低階問題。

    鉤尖是必須要露出來的啊。

    商品餌一般都軟而散,漏不漏鉤尖還沒多大關係。

    如果掛蚯蚓、玉米、小麥、螺螄等傳統餌,不露鉤尖的話,我們在揚竿刺魚的第一時間,鉤子最先要刺穿的不是魚嘴,而是蚯蚓、玉米、小麥、螺螄的外皮,蚯蚓還好一點,容易刺穿,而玉米小麥螺螄之類的它比較硬啊,僅僅憑藉我們揚竿的那一下很難刺穿,這樣就導致一個後果,你會直接把餌從魚嘴裡拉出來。

    然後還有一個必須要露鉤尖的場合,黑坑偷驢。滑口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不停的快速的涮餌,這時候如果我們的鉤尖是露在外面的,那麼很大機率會在魚涮餌的過程中掛住魚嘴。

  • 18 # 漁人自悅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們要肯定一下,鉤尖外露不外露與魚的吃口基本無關。無論你是露鉤尖也好,不露鉤尖也罷;魚都會給口咬鉤。那麼,究竟是外露還是不外露呢?

    鉤尖外不外露主要取決於三個條件。第一條,是魚的個體於魚鉤的搭配。第二條,餌料。第三條,調釣的靈與鈍。下面我就具體的說一說。

    第一:垂釣大個體魚類需要鉤尖外露。如:鯉魚、草魚、青魚等。個體較大的魚類上唇較厚較硬。所以,鉤尖外露更方便使得魚鉤順利的刺透魚的上唇。

    第二:餌料的硬度。餌料硬度較大必須要露出鉤尖。比如:麥粒、玉米粒、地瓜乾等。此類餌料硬度較大。在提竿刺魚時,魚鉤難以穿透餌料。使得魚鉤不能刺入魚唇,造成跑魚的現象。

    第三:釣的較頓時需要將魚鉤露出。由於釣的比較釣頓時,子線會發生彎曲現象。魚將鉤餌吞入時,浮漂不一定會有漂相產生。所以魚會有一定的時間將鉤餌吐出,還有滑魚的涮餌動作。可想而知,如果鉤尖外露極易可能掛在魚的口腔內部。所以,中魚率要高了很多。

  • 19 # 微觀之江南

    露不露鉤主要區別在同等密度的作釣水域的魚獲量。

    露鉤的魚獲大於不露鉤的魚獲。且大於的強度是驚人的。

    魚食餌的方式通常是一吐一吸為動作完成。吸吐之間對露鉤的作釣,基本就已穿刺完成。若再加上揚竿刺魚,那應該就是帶魚回家。清蒸紅燒應魚獲種類和喜好的吃法隨君而用。

  • 20 # 開荒哥生活錄

    釣魚時應不應該露鉤,這要看我們釣的是什麼餌料,如果我釣的是活餌,比如蚯蚓,紅蟲,麵包蟲就最好不要露鉤,根據我的經驗,露鉤即使有魚咬也是雜魚,拉餌,搓餌,糠粒露鉤沒有多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吃西紅柿的好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