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浮生若夢sk

    崇禎帝上臺後為何一心打擊閹黨勢力,卻讓東林黨做大?原因很簡單

    說起明末時期,想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起兩個字“黨爭”。確實,在明朝末年,黨爭問題非常嚴重,不僅讓朝廷忙於內鬥,還影響國家發展。其實,從萬曆皇帝執政開始,黨派便如春筍般不斷冒出。朝廷之中黨派林立,使得朝堂變得烏煙瘴氣。

    又或許因為嘈嘈鬧鬧的朝堂,所以萬曆皇帝開始懶政,並且開創記錄,將近三十年不上早朝。可是也有種說法,萬曆皇帝是因為有腳疾、行走不便,怕被臣子看到笑話。

    因此沒上早朝。但真相其實是萬曆皇帝在後宮辦公,透過批改奏摺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並且“萬曆三大徵”就是發生在萬曆皇帝懶政時期。

    話說回來,明末黨爭其實是從萬曆二十二年京察開始,一直到南明弘光元年,始終沒有停止過。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大明都滅亡了,並且外患嚴重,滿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勢力都那麼強大,而偏安一隅的南明卻瞞著內鬥,最終南明如煙花般快速覆滅。

    而在明朝末年,也就是在天啟時期,東林黨和閹黨勢力最為最強大,並且兩者之間勢同水火。而後崇禎登基稱帝,他便立即打擊閹黨勢力,逼死了魏忠賢,然而崇禎的舉動卻讓東林黨喜不自勝,並且東林黨因此很快做大,成為當時明朝廷第一大朋黨。

    崇禎上位之後,發現朝廷上下遍佈魏忠賢閹黨勢力,這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並且還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為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崇禎稱帝后迫不及待收拾魏忠賢,收回自己的權力。

    自古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賢是天啟皇帝的內臣,崇禎跟他可不熟,甚至崇禎還十分厭惡魏忠賢。當年崇禎還是信王時,看到魏忠賢權傾朝野惑亂朝綱,便極為不爽,終於被他撿了個皇帝噹噹,自然眼裡容不下像魏忠賢這樣的大奸臣。

    經過努力策劃之後,崇禎終於逼死了魏忠賢,並且以儘快的速度清理掉閹黨勢力,值得一提的是,東林黨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多忙,畢竟閹黨是東林黨死對頭,兩者很難共存。那麼,崇禎不知道除掉閹黨之後就會讓東林黨做大,反而不利於崇禎的統治。

    而後來,事實告訴我們,東林黨一家獨大後,沒有把崇禎放在眼裡,崇禎常常受制於東林黨文官們,直到最後崇禎於煤山自盡前這麼說道:文臣誤我。

    其實崇禎知道黨爭的可怕,從萬曆皇帝執政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黨爭問題,越來越多的朋黨入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比如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等等,這些黨爭掏空了大明的“身軀”使得國家動亂不堪。

    而後在天啟時期,東林黨和閹黨做大,兩者你來我往的鬥爭,讓明朝遍體鱗傷。於是崇禎覺得想要制止黨爭局面,必須要先消滅一個黨,於是就先對閹黨下手,比較閹黨名聲臭,而且崇禎不喜歡魏忠賢,再者崇禎也想扶持自己的心腹太監,然後用來對付東林黨等人。

    只是讓東林黨快速做大這件事是崇禎沒有料想到的,或者說超出他的意料之外。原來崇禎扶持起來的幾個太監,能力比魏忠賢低,並不能抗衡東林黨,這才讓東林黨做大。

    當然了,崇禎知道消滅閹黨會讓東林黨做大,可他沒辦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消滅閹黨奪回權力,然後再作打算,因為那時候消滅黨爭是止損的辦法,崇禎不得不這麼做。

  • 2 # 果小瘦

    崇禎即位後便將魏忠賢流放,重新任用被閹黨打擊的東林黨。東林黨雖然在崇禎的扶植下完成了從內閣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時的東林黨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則、殺身成仁的楊漣那樣的東林黨人。而是除了少數幾人為崇禎服務外,大多數人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面對國事決策時,他們要麼皆無可言,要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固守陳法”,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燕都日記》中道:“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而魏忠賢后,政局平衡終被打破,東林一黨獨大。

  • 3 # 煙雨踏秋殤

    我們很多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有著“臉譜化”的印象,所謂“臉譜化”,就是被刻意設定的人物形象。比如對魏忠賢貪婪狡詐、禍國殃民的“醜惡”印象,而對東林黨則完全與之相反的諫諍清廉、錚錚鐵骨的“美好”印象。可是歷史中的他們真是如此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崇禎死前為何有“諸臣誤我”之悲嘆呢?

    所以在回答題主“明朝崇禎帝壓制了宦官,依靠東林黨,為什麼反而丟了江山?”之前,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魏忠賢與東林黨。明朝崇禎帝壓制了宦官,依靠東林黨,為什麼反而丟了江山?

    一、魏忠賢與東林黨

    魏忠賢出生底層,雖在成為“九千歲”後貪贓枉法、排除異己,但是其掌權時曾幫助天啟帝制定合理的賦稅制度,不向老百姓徵稅,而向富商徵收商稅用來賑災和遼東軍餉。與此相反的就是出身江南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朋黨的黨。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東林源於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被削職回無錫老家講學,得地方官員支援重建東林書院,與高攀龍、李三才等在朝在野人士,形成一種政治勢力。自萬曆,經天啟至崇禎年間,東林黨可以說是起起落落,其中主要人物與東林黨的“精神”也逐漸從黨爭中發生了質的變化。明朝崇禎帝壓制了宦官,依靠東林黨,為什麼反而丟了江山?

    二、失去制衡:東林一黨獨大

    天啟七年,年僅十七歲的崇禎即位後便將魏忠賢流放,重新任用被閹黨打擊的東林黨。東林黨雖然在崇禎的扶植下完成了從內閣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時的東林黨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則、殺身成仁的楊漣那樣的東林黨人。而是除了少數幾人為崇禎服務外,大多數人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面對國事決策時,他們要麼皆無可言,要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固守陳法”,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燕都日記》中道:“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而魏忠賢后,政局平衡終被打破,東林一黨獨大。明朝崇禎帝壓制了宦官,依靠東林黨,為什麼反而丟了江山?

    三、亡於腐儒:內外交困下的步步失策

    1638年,崇禎授意首輔楊嗣昌提議明金議和。但此言一出,楊嗣昌便成為眾矢之的,眾儒用“道德”的輿論壓倒了向蠻夷議和的舉措。1642年,松錦大戰慘敗,形勢萬分危急,崇禎授意首輔陳新甲私下與清朝皇太極議和。但陳新甲家童不慎洩密,眾儒的輿論再次誤導了崇禎的決策,於是陳新甲被斬殺。

    此時的大明,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遼東軍急。崇禎在腐儒的輿論聲中步步出錯,能臣武將盡數被殺,而只會之乎者

  • 4 # 鄉村大導

    作為大明最後一任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君王,崇禎剛登記就大力剷除官怨極大的閹黨,同時他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被閹黨冤枉的官員。立志要做太祖之類的聖君,重振大明基業並扭轉不斷惡化的階級矛盾,可在一番勤勉勞作後發現,社會矛盾反而越演越烈,朝廷上失去閹黨制衡後東林黨做大造成黨爭不斷,已嚴重影響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穩定,可崇禎帝卻不敢剷除黨爭從而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崇禎帝本想做太祖一樣的聖君,可惜只繼承了祖宗的猜忌多疑並多加了優柔寡斷與沽名釣譽,太祖的雷厲風行與雄才大略是一點都沒有繼承。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登基後為了大明帝國的長治久安,將滿朝有功的大臣,不論文武,統統殺了個乾淨,流傳千年的丞相制度也徹底廢除,本以為帝國權利全部集中在子孫後代手裡,奈何後世之君貪圖享樂沒有更多精力處理政務而搞出個內閣。隨著土木堡事變最後殘存的武將精英消耗殆盡,大明朝失去武將制約的文官徹底得到釋放,帝國的權利徹底的歸屬到文官集團。明朝極其完善成熟的科舉制度也為文官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後浪推著前浪,生生不息。從中央到地方,權利基本都集中到文官集團手裡。

    聰明的皇帝開始利用宦官制約文官權利,但宦官集團不管是論體量;論人數;論謀略跟文官集團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最多在皇帝的偏袒下一時壓制文官。可崇禎帝剛上任就把可以制約文官集團的閹黨給廢了,這些朝廷徹底是文官集團的天下了,沒有敵人的文官內部開始了鬥爭,而東林黨正是在崇禎朝成為了無人可駕馭的恐怖政治力量。

    於是在這些空有理想而無實才,本身有有點自私自利的東林黨人主政下,崇禎帝被他們在朝廷牽著鼻子走。遼東女真叛亂,東林黨說:小小蠻夷,不足無慮,哪有文章大義重要,不管接著鬥。河南陝西農民起義?東林黨又說:沒文化的刁民,能成什麼大事,不管,繼續鬥。於是各地都在打仗,而東林黨在自己鬥自己,鬥著鬥著,把大明鬥亡國了,皇帝鬥上吊了。東林黨人中有很多官員都是正人君子,剛正不阿;但另一方面,東林黨又黨同伐異,結黨營私,企圖把大明朝廷變成他們的一黨集團,以控制朝政,甚至是控制皇帝。如果他們做的好也就罷了,可歷史證明,東林黨結黨是一把好手,對國事往往空談大於實幹,崇禎元年魏忠賢倒臺,東林黨重新上位後,不到十七年大明就亡了。

    大明朝的覆滅東林黨難辭其咎,清談誤國,是明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明對讀書人不可謂不厚,只要考上生員,本人就免稅免役,閒了想到外地遊玩,路橋賦稅,也一概免除。一旦中了舉人,家中田畝全部免賦稅,不出三年,就可以成為一方豪紳,若是中了進士更不得了,民間常有一代進士三代老爺的說法,正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等待遇,別說宋元,就是漢唐也不曾聽聞過。東林黨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這和明朝的政治制度“一北一南”有很大的關係,同樣的古時江浙地區為富庶之地,財閥眾多。而商人的地位極低,要想取得巨大的利益,必須打通政府關係。於是乎他們資助貧窮的孩子讀書,考取進士,自成一黨,維護財閥利益,以致崇禎多次想要加稅江南,但都因為文臣阻止才作罷,只好對廣大農民加稅而籌措軍餉從而導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

    那麼,這些崇禎帝真的不知道嗎?為何還讓東林黨把持朝政?

    崇禎表面上是一個皇帝,但內心卻是一個儒門聖徒,有道德潔癖,也沽名釣譽,對自己名聲非常重視,他害怕違背東林黨的意願會被士大夫指責和憤怒,要知道大明幾代皇帝被讀書人黑的有多慘,這對要立志做明君的崇禎是接受不了的。可崇禎難道不知道,當年太祖為了清除相權,先後殺楊憲、胡維庸、汪廣洋和李善長並附帶的大小官員數萬都沒有手軟,崇禎帝連一個東林黨都不敢下手,想要重振太祖時的輝煌註定是南柯一夢。

  • 5 # 春秋筆談

    崇禎為什麼不能壓制東林黨?原因是三個:

    1、崇禎皇帝最早是利用東林黨來打擊閹黨、搞垮魏忠賢的,而且在清除閹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東林黨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東林黨人的支援,崇禎很可能搞不定九千歲魏忠賢,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對於東林黨,崇禎是同情和支援的,這是他不壓制東林黨的原因之一。

    2、當時東林黨的勢力僅次於閹黨,閹黨倒臺後,東林黨便成為明朝最大的文官勢力集團,大明滿朝文武,到處是東林黨的人,即便崇禎想壓制東林,也沒有足夠的施展空間,換句話說,沒有人有能力來替他做這件事,靠一兩個人顯然是不行的。一個例子可以反應東林黨人的強大,崇禎一直想增加商稅來解決明朝的財政危機,但被東林黨官吏直接拒絕,最終不了了之,直到崇禎自縊也沒有實現。

    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東林黨人的座右銘,在當時,東林黨人一直佔據道德的制高點,是匡扶正義、關愛蒼生的代名詞,比如我們熟知的楊漣、左光斗、顧憲成等,隨意壓制或者殺伐東林黨人,道義上站不住腳,畢竟崇禎皇帝也是一個明君,濫殺無辜的事情做不出來。而且當時大明最大的危機是農民起義和後金入侵,崇禎也沒有心思去壓制東林黨人。

    以上三點,是崇禎不想、不願、不能壓制東林黨人的原因。

  • 6 # 生物研究宴

    提請明朝除朝皇室外最大的勢力,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錦衣衛,或者是東西兩廠。但是其實這三股勢力並不是最大的,甚至這三股勢力在後來的主要職責就是針對另外一個勢力,那就是東林黨。

    這麼說來可能各位有些許的不相信,因為東林黨既無兵權有沒有私人衛隊,全都是文官。戰鬥力非常的弱,是如何能夠做到與這些鼎鼎大名的勢力分庭抗爭的呢?其實這還有從東林黨的建立說起。

    當時明朝官員的審查制度是六年一大查,三年一小查。一些大官如果審查不透過的話,那就要去面見皇帝,尋某一個新的出路,但是降職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些地方小官的話,自然也就沒有了面見皇帝的權利,是由考察他們的官員來決定他們的出路。就是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有三個主管審查的官員搞小團體,被罷黜了。

    不過這三人最初的理想也是比較好的,那就是不遵從當時的規矩,一帶而過。而是很仔細的考察了一番。所以自然會出現許多不合格的官員,為了能夠保全自身所以才營造的小團體。但是最終還是被彈劾到了罷官的程度。

    隨後這三人便重辦東林書院,當時受到了近乎所有文官的支援。這也就是東林黨的前身,最初東林黨還算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只是保護文官的切實利益,但是隨後東林黨人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文官團結起來後勢力實在是太大了,甚至能夠做到藐視皇權的程度。於是東林黨便開始轉型了,開始禍亂朝政。

    之後皇室為了限制東林黨,先是把錦衣衛的審查目標主要放在了東林黨的身上,之後更是扶持魏忠賢,讓東西兩廠的全部工作變成打擊東林黨。但即便如此因為東林黨涉及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東林黨也算是勉強生存。

    後來崇禎登基,可能是為了做出一些成績吧,所以便聽信了東林黨的話,剷除了魏忠賢。而錦衣衛當時又是抽不開身。所以東林黨在皇室的扶持下反超皇室的影響力,崇禎乾的無數自毀長城的事情,可以說都有東林黨的影子。為的不外乎就是打擊武將,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罷了。隨後這些人也幾乎全員叛國,加入滿清。

  • 7 # 胖哥按摩

    您好,我是愛讀書喜歡歷史的胖哥。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而東林黨是從萬曆皇帝就開始了,所謂東林黨無非是個知識分子的組合,他們對於朝政堅持己見,許多政見都是很積極的,由於東林黨的堅持,萬曆皇帝才立皇長子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到明熹宗繼位之後,由於觸動宦官(也就是閹黨)魏忠賢的利益被打壓。一直到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倒臺以後,崇禎皇帝下令為遭到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所以崇禎皇帝不是把東林黨作為主要的不安定因素去打擊的。下面讓我們看看東林黨對於晚明有哪些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

    東林黨的由來和積極作用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上述皇位繼承權之爭和京察之爭,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

    1.東林黨的由來:東林黨首席代言人顧憲成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後又在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習稱閣臣),顧憲成推薦的人,都是神宗所討厭的,這一下導致顧憲成直接被罷官。顧憲成回家之後在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並同時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後來顧憲成又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著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這裡的人們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

    2.東林黨的積極作用:他們強烈要求改變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為,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

    東林黨代表的集團利益和負面作用

    1.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

    2.東林黨的負面作用:其一由於東林黨人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鬥爭由原來的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逐漸演變為黨派鬥爭,規模進一步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明代政爭急劇惡化。其二東林黨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歷史上無論是什麼黨派團體必然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從而觸犯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便是短時間的有正本清源的積極作用,長期以往必然引起其他勢力的反彈,造成朝政的不順暢性和各種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的內耗。到了崇禎皇帝之時,最大的朝中威脅是閹黨,打擊了閹黨,從而其他黨派團體就會趁勢反彈,並且崇禎之時,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兵犯境。內外交困,即便是看到東林黨的弊端也是有心無力。畢竟東林黨是一個群體組織,涉及面太大,並且在崇禎眼中從不認為東林黨會引起這麼大的負作用。這就是崇禎不能壓制東林黨的主要原因。

  • 8 # 萬曆不上朝

    明史記載,李自成殺入京城,崇禎煤山上吊時說:文人皆可殺。可見,朱由檢或多或少受到了東林黨的建議使之走向滅亡。其實最高明的就是嘉慶帝的馭人之術,從中找到文人和閹黨的平衡點自己從中平衡。

    一、東林黨借民意,攬政權

    東林黨有很多主張似乎是利國利民,但實際上東林黨只是打著愛國為民的幌子。東林黨一邊要求減免一些賦稅,一邊要求加重稅務。

    東林黨在與閹黨鬥爭的過程中,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狠批閹黨,狠批官宦,最後將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得到政權的東林黨,也沒有為百姓,為朝廷做出什麼重大貢獻。

    二、東林黨為私利與閹黨鬥爭

    閹黨大家都很清楚,其實就是一群太監,太監往往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皇權的擁護者。自古太監無非是貪圖一些榮華富貴,而不會造反叛亂。

    崇禎皇帝上位後,在東林黨的支援和慫恿之下,開始對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下手,最終魏忠賢因為十大罪狀,被迫自殺。魏忠賢死後,閹黨徹底失敗,東林黨一家獨大,在朝廷裡更是隻手遮天。最終東林黨甚至在政務面前威脅崇禎,很多時候崇禎自己也很無奈,只好聽任東林黨。

    三、東林黨投降派

    在滿人打來時,朝廷裡還有很多愛國之人,想要做最後一搏,與滿人一決生死,可是此時朝廷裡東林黨眾多,東林黨大多勸說崇禎投降,東林黨也就成了典型的投降派。

    此時東林黨若無心一戰,崇禎也就沒什麼人可用了,最終只能是自縊而亡。

    東林黨以國為幌子,最終誤國,這就是崇禎說東林黨誤國的原因。

  • 9 # 有爭議的歷史

    皇權式微,君權削弱。崇禎是皇權代表,東林黨代表的是文官集團,而所謂的“閹黨”內宦其實是皇權的延伸,是維護君主,打擊精英的一股勢力。明朝中後期皇權需要藉助宦官勢力才有可能與文官集團抗衡,壓制對方,很顯然崇禎帝前期忽略了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作用,以至於東林黨做大,再想起借用宦官來平衡時,無奈世間再無魏忠賢!剖析這個問題要先從明朝的政治體系說起。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權力在皇帝,後來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設定內閣,內閣的作用只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但是這只是明太祖創立這套體制的初衷,並只在洪武和永樂兩個朝代執行過。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後,因為當時明朝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熟,逐漸成為左右朝廷政策的強大力量,甚至皇帝本人在面對這種朝臣的壓力之時,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這批人在本朝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上則規諫皇帝,左右言路,下則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

    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懶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換了一個大臣,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所以皇帝也苦於要不回自己作為統治者的行政權力,想要行使權利,有諸多掣肘。而所謂廷議這種事情已經不太需要皇帝的參加了。

    魏忠賢的出現打亂了明朝的文官治國體系,在他瘋狂的屠殺迫害之後,行政權力轉移到宦官,大臣的權力被剝奪。

    明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皇帝想奪回權力的工具。宦官們惟利是圖,被閹了後只有依靠皇權才能生存,除了皇宮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而且,對於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權利太大,與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興了一紙詔書就可以扳倒,因為這時皇帝就與內閣和大臣一邊了。這絕非唐朝時,宦官權利大到可以殺皇帝可比。比如英宗於曹吉祥,憲宗於汪直,武宗於劉瑾,思宗於魏忠賢,無不如是。

    魏忠賢出生底層,雖在成為“九千歲”後貪贓枉法、排除異己,但是其掌權時曾幫助天啟帝制定合理的賦稅制度,不向老百姓徵稅,而向富商徵收商稅用來賑災和遼東軍餉。與此相反的就是出身江南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朋黨的黨。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東林源於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被削職回無錫老家講學,得地方官員支援重建東林書院,與高攀龍、李三才等在朝在野人士,形成一種政治勢力。自萬曆,經天啟至崇禎年間,東林黨可以說是起起落落,其中主要人物與東林黨的“精神”也逐漸從黨爭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東林黨爭

    天啟七年,年僅十七歲的崇禎即位後便將魏忠賢流放,重新任用被閹黨打擊的東林黨。東林黨雖然在崇禎的扶植下完成了從內閣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時的東林黨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則、殺身成仁的楊漣那樣的東林黨人。而是除了少數幾人為崇禎服務外,大多數人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面對國事決策時,他們要麼皆無可言,要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固守陳法”,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燕都日記》中道:“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而魏忠賢后,政局平衡終被打破,東林一黨獨大。

    東林書院

    崇禎初登大寶,要收權樹立威望,則必須削減宦官權利,從魏忠賢手裡奪回部分權利,此時也只有藉助閹黨死對頭東林黨來達到目的。依靠東林黨,崇禎只需壓制閹黨即可,以達到維持權利平衡目的,但崇禎太想大權獨攬,把閹黨徹底打垮了,無奈此時皇權已不是太祖時期,實際上權利並沒有回到君主手上,而是被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摘取了,而失去制衡的東林黨一發不可收拾了。

    東林黨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階層空前膨脹和精英階層確立了獨立性,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性還是思想上的獨立性都在不斷加強,單個精英或精英團體與君主或皇帝的利益,與帝國的利益越來越難協調一致;而君主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逐漸下降。因此,出現了明朝皇帝越來越難以控制文官集團,越來越難以隨心所欲。

  • 10 # 明月海上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無錫東林書院“依庸堂”內的一副對聯,內容正氣有力,東林黨人以儒家道德楷模的形象展現給世人。

    早期的東林黨人,確實是“讀書不敢忘憂國”,他們標榜氣節,崇尚實學,針砭時弊。

    後來東林黨發展成為明末最大的官僚聯盟,能左右朝堂政局。在明末日益嚴重的黨爭中,東林黨善於佔領輿論高地,利用道德綁架朝政。

    天啟朝,閹黨和其它政治勢力聯手,把東林黨狠狠整了一把,殺了好多東林黨人。後來崇禎繼位扳到了魏忠賢,給東林黨平反昭雪。

    崇禎是把東林黨當做依靠來治理國家的,從來沒有想過壓制東林黨。在景山臨上吊前,崇禎醒悟過來,說:“諸臣誤我”。

    這些東林黨大臣,可能沒有害國之心,但絕對有誤國之事。

    這些東林黨大臣,看上去都是道貌岸然的君子,說話行事都符合儒家規範,崇禎沒有理由打壓東林黨大臣,也不敢得罪這些人,不然就可能會被扣上“昏君”的帽子。能收拾東林黨人的,也只有魏忠賢這樣的真小人了。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支獨大,已經沒什麼能阻止他們“誤國”了。比如東林黨呼籲減稅,反對橫徵暴斂,反對派遣礦監到各地掠奪。東林黨要求惠商恤民、減輕稅負,說的是義正言辭,好像誰阻撓誰就是奸臣,皇帝不批就是昏君。

    結果是工商稅減免了,農業稅卻增加了,直接逼反了陝西的農民。魏忠賢可能比東林黨貪,但他收商人的稅,派太監監督開礦來增加財政,所以天啟朝造反的流民並不多。

    崇禎面對東林黨這樣一幫“清流”,用不上,罵不得,還經常受制於這幫文官,真是有苦說不出。

  • 11 # 亮羽飛雲99

    大明後期,東林黨人坐大,皇帝朝堂上說了不算,一個皇帝說向東,十個御史說向西。導致了皇帝不願上朝,開始重用身邊親信,魏忠賢應運而生。宦官集團實則是代表皇帝監督、紀檢,士大夫集團(東林黨人、地主階級)把持朝堂、財富,使皇權無法落實,雙方的爭鬥血雨腥風。皇帝要加稅,大明朝稅率為5,(一般為15 ),大臣都不同意,他們的口號是’民生’,結果是國家無錢救災、無錢對外用兵。

    祟楨年輕,上臺就殺了魏忠賢,東林黨人失去制衡,獨大。講話沒有人聽了。而當時內有李自成張獻忠…外有清軍。國家僅點軍力財力被袁崇煥忽悠玩光了。外憂內患下,崇楨下不了決心重治朝堂,導致明亡。

  • 12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魏忠賢的權勢嚴重的被誇大了,明朝的體制不可能讓某個人做大,明朝出了那麼多不管事的皇帝,我們還沒聽說過哪個皇帝的皇權旁落了,這個朝代的體制是中國任何時期最先進的了,朱厚照處置劉謹,不費吹灰之力,崇禎收拾魏忠賢也是一樣,根本原因是由於內閣和閹黨的互相制約,他們什麼事也離不開皇帝說公道話,所以皇帝雖然不管事,但是他的權利不會旁落。可是崇禎讓東林黨人壟斷朝政,大明王朝壽命自然也就進入倒計時。

    東林黨煽動仇恨稅收,仇恨內閣,仇恨宦官,導致明末一直到清康熙年間大半個世紀嚴重的社會問題。東林黨站在道德高地上,煽動國民內部相互仇恨來達到政治改革的目的,歷史上每次煽動仇恨,其代價是極其嚴重的。因為仇恨具有極難根除的固有屬性。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我們從人的角度來分析。晚明的皇帝權力很小,文官集團權力很大,皇帝基本上要依靠太監才能壓得住文官集團。當掌權的文官集團不幹正事時,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而晚明最大的文官團體是東林黨,所以明亡崇禎皇帝負領導責任,東林黨要負主要責任。

    東林黨並不是一個政黨,他們是晚明一群官僚,主要成員出身大地主大商人家庭。東林黨的稱呼來自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建立於南宋,從南宋到十六世紀東林書院都不怎麼出名,直到萬曆三十二年,兩個退休的官員顧憲成和高攀龍在這裡講學,東林書院才發展起來。他們宣揚兩個觀點:第一“道統”高於“法統”,第二政府應該少收稅(這個稅包括但不限於商業經營稅、鹽稅、通關稅、海關稅),少管事。

    因為這兩個觀點迎合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東林書院得到他們極大的支援,來這裡講學的官員都得到他們豐厚的回報,這個回報包括錢財和官位,所以來東林書院講學的官員越來越多,東林書院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把贊同這兩條政治主張的官員群體稱為東林黨。他們並不是一個政治黨派,實際上東林黨就是大商人大地主的朝廷代言人。

    因為人多,東林黨快速崛起,萬曆皇帝去世後,他們第一次掌權。

    明軍在薩爾滸戰敗後,萬曆皇帝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雖然是個讀書人,卻愛結交武將,手能拉硬弓,這種奇特的做派自然受到文官集團的排擠,幸虧有萬曆皇帝的支援,他才能坐穩遼東,他也不辜負萬曆皇帝的信任。上任以後發現遼東風聲鶴唳,人心不穩,廣寧以東幾座城市的官兵紛紛逃亡,他親自冒著風雪去到撫順視察,撫順當時已經是前沿陣地,沒有幾個士兵把守,他叫人抬著經略旗進撫順,安撫人心。

    緊接著開始整頓軍隊,先斬殺不戰而逃的將領以祭死亡將士,召回逃兵,撤掉貪汙軍費的總兵官,換上清廉能幹的人,終於把局勢給穩住。接著休整護城河加固城牆,僅一年時間把瀋陽這座空城發展成了重鎮。

    他上書給萬曆皇帝,建議以守為主,以明軍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收復失地,萬曆同意他的策略。又經過半年的時間,努爾哈赤消化了佔領的地盤之後,派兵氣勢洶洶的來攻打瀋陽,結果在瀋陽城下被明軍斬首幾百人,大敗而逃。也就是說,薩爾滸戰敗後,僅過一年半的時間,在萬曆皇帝和熊廷弼的努力下,明軍對上金兵就有一拼之力。

    然而萬曆皇帝早已臥病在床,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他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朱由校在東林黨的的挾持下登上帝位,定年號“天啟”。天啟皇帝起初對東林黨很信任,東林黨趁機在要害部門安插自己的人,排擠和自己不對付的人,他們不斷找理由攻擊首輔方從哲,大事小事都成為他們的彈藥,方從哲受不住壓力被迫離職。

    掌控大權後,東林黨人鬧得更歡了,凡是意見和他們不和的,在他們看來就是小人,一定要趕走,只要政治主張不符合他們提出的那兩條,就是敵人,一定要打到,不管這些主張是否利國利民。他們熱衷於鬥爭,不關心國事。

    熊廷弼因不向他們投誠,在沒有萬曆皇帝保護以後,很快就被東林黨搞下臺,換上袁應泰。袁應泰並沒管過軍事,只是比較聽話。他到了遼東後,放棄熊廷弼守城的策略,他向朝廷上書說應該主動出擊,收復失地,打出明朝的威風。

    東林黨人不清楚實際情況,覺得應該打一打,同意袁應泰的主張。袁應泰為了快速擴充勢力,招降很多來歷不明的人物。結果軍隊混入很多金兵奸細,袁應泰的一舉一動源源不斷的傳到努爾哈赤手裡。

    三個月後,金兵進攻瀋陽,,可以戰勝金兵了,命令總兵官賀世賢出城攻打金兵,結果中了埋伏大敗而歸,新招降的軍隊就是牆頭草,毫無忠誠度而言,見到明軍打敗仗,立即投降後金。賀世賢退守瀋陽,混入明軍中的後金奸細趁亂開啟城門,瀋陽陷落,總兵戰死。袁應泰據守的遼陽重複瀋陽的命運。

    東林黨掌權六個月時間,遼東連續丟掉兩座重要城池,廣寧暴露在後金鐵蹄之下,一旦攻破廣寧,錦州就成了關外孤城,後金就可以扣關而入。東林黨嚇得團團轉,經過討論,他們同意重新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派他去收拾遼東的爛攤子。但是等了一段時間,後金並沒有越過遼河攻擊廣寧,畢竟剛吞下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時間消化。

    於是東林黨又後悔了,如果熊廷弼一上任,遼東就風平浪靜,那不顯得他們無能嗎?趁著熊廷弼還沒到遼東,他們緊接任命人已經在廣寧的東林黨人王化貞為遼東巡撫,命其節制廣寧城及其周邊的兵馬,五百里加急把委任狀送到到廣寧,等熊廷弼到達廣寧的時候,王化貞已經等候多時。王化貞手下的有幾萬軍隊,熊廷弼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只好回山海關,那裡還有幾千兵馬歸他調遣。

    王化貞是一個書生,對軍事一知半解,很容易相信人,對部下很寬容,遼西的林丹汗哄他幾句就完全相信蒙古人會幫他收回遼陽。而且對遼東老百姓心存幻想,認為“王師”一到,遼河以東的老百姓就立馬反正,歸順朝廷。對於熊廷弼集中兵力據守廣寧的策略和叛將及遼人不可信的勸告,他都不聽。

    王化貞只信任一個人,這個人是孫得功,這個信任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他分兵防守西平和遼河,派出將領孫得功去策反叛將李永芳,李永芳是努爾哈赤的心腹,不但沒有被策反,反而把孫得功給策反了,孫得功世代居住在遼東,他的根底都在遼河以東,被李永芳威逼利誘就投降後金。

    為了幫新主子獲得更大的功勞,孫得功和李永芳設下陰謀,讓努爾哈赤派兵越過遼河攻打西平,由孫得功向王化貞建議,說西平是消滅金兵的最佳之地,等王化貞派出的軍隊到達西平時,被金兵和叛亂的明軍前後夾擊,明軍很多大將戰死。

    王化貞在廣寧城聽到後金兵要來的訊息,以為廣寧城已經被攻破,帶著幾個親信逃向錦州。後金順勢佔領廣寧,威脅山海關。訊息傳回北京,朝廷上下一片譁然。

    東林黨掌權一年,就就丟掉關外幾十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兵力資源損失超過薩爾滸之戰的幾倍,局勢一片糜爛。天啟皇帝終於怒了,下旨指責:國事危急你們還在為一點小事爭吵。見文官不中用,天啟皇帝扶持魏忠賢,漸漸給委以重任。

  • 13 # e_listen141814398

    人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非常難以從表面上看出來。人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惡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壓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明朝末年的華人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些。

    崇禎王朝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直到崇禎末年,周延儒上臺以後,才禁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周延儒此舉深得民心。但後來周延儒因為提拔馬士英而被列入《明史》奸臣傳中的六大奸臣之一。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周延儒、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傳》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馬士英執政期間,批評馬士英就會遭到嚴厲的打擊,連《讓馬瑤草》的作者,在馬士英逃跑以後,馬士英已經很大程度失去權力的時候情況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脅的準備,《明史·奸臣傳》稱馬士英日事報復,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惡魔一樣。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東林黨實際上是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執政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執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麼複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幹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根足夠長的杆,掄動時杆的另一端會超過光速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