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垚垚之象
-
2 # 歷史哈哈哈
1.在西漢時期,吃牛肉是一件可欲而不可求的事情。我們現在吃的牛肉大部分都是在牛長大之後就把它殺瞭然後賣掉,牛年輕的時候肉是最好吃的。但是在西漢時期還專門有一個法律規定,牛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屠殺,只有到它老了才可以把他殺掉。在此之後呢,牛一直被列為特級保護動物。
2.在唐宋時期還有法律規定,不管牛是生病了還是老了,都不可以隨意屠殺。那麼古人真的不能吃牛肉嗎?其實也是可以吃的,像那些自然死亡的牛就可以用來吃。
3.到了元代時期,如果有一頭牛是主人從小養到大的,但是主人也沒有殺這頭牛的權利,如果想殺的話還要根據當時的相關法律法規,經過一些官方的機構審批才可以把自家養的牛殺了。如果想吃牛肉的話,一般要經過非常漫長的等待,要等一頭牛特別特別的老,或者是生重病的時候,然後你去不同的部門蓋章才可以殺掉這頭牛吃了它的肉。但是當想吃肉的人搞定了這些複雜的手續之後,把牛肉做好,捧上桌的時候,這個牛肉已經老的已經咬不動了,味道可以說是非常差。
4.隋唐時期,法律規定,殺牛者,判一年有期徒刑;宋代的法律規定,殺牛者判一年半,並且發配一千里;明清時期,法律規定,殺牛者要被杖打一百,判監一年半,並且流放一千里。可以說,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耕,對牛很重視。
5.眾所周知,在古代,就是農業社會。想發展農業,耕牛是不能缺少的工具。農民們可以沒有其它工具,但是卻不能沒有耕牛。每年到了農忙時期,耕牛最給力。
-
3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在個人看來,這只不過是影視劇的藝術加工和藝術創作而已,不必過度的當真,因為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農耕用具之一。是當時農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當時的社會形態,又是以農耕社會為主。所以牛被視作為是無可替代的存在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在古代有人殺了牛來吃的話,那將是絕對意義上的重罪。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牛牛那麼可愛,為什麼要吃牛牛?
咳咳,言歸正傳,古代人是不能隨便吃牛肉的。
農耕文明貫穿了中國古代歷史,而且歷朝歷代重農抑商氛圍嚴重,而在沒有拖拉機等機械化工具的古代,牛的地位就極其重要了。
一、歷朝歷代的刑律、刑法都曾涉及對牛的保護。
漢律:不得屠殺少齒。唐律:馬牛軍國所用,故與餘畜不同,若有盜殺者徙兩年半。宋刑:嚴禁屠殺耕牛和食用牛肉。而且宋真宗還做表率。元律:盜牛馬者劓。盜驢騾者黥額,再犯劓。盜羊豕者墨項,再犯黥,三犯劓,劓後再犯者死。二:神話以及典故中,牛的地位很高。
老子出函谷關時,所乘坐騎正是牛。
而道教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試想仙界神界有多少珍禽異獸,什麼墨麒麟之類的,可老子的坐騎依舊是頭青牛。
足以可見牛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三、小說杜撰正是缺什麼寫什麼。
正因為古代人不能隨隨便便、輕易地吃到牛肉,所以古人透過小說來YY吃牛肉這種奢侈的事情。
四、古人也不是乾脆不能吃牛肉的。
個別朝代允許吃自然死亡的牛,還有一些朝代則允許吃老病殘的牛。
而在宋朝,雖然皇帝帶頭不吃牛肉,但下面官吏設定“牛肉稅”,結果開封一帶百姓吃牛肉吃得美滋滋,把皇帝的臉打得啪啪啪。
五、古代老百姓可沒有我們幸福。
時至今日,牛肉的價格居高不下。
而在古代,老百姓哪裡吃得起牛肉,哪裡捨得吃牛肉這種奢侈品呢?
難道要像司馬衷一樣,問一句,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牛肉呢?
-
5 # 風雪赫連城
在農業社會中,牛作為重要的生產和運輸工具,受到了當朝法律的保護,普通百姓不能隨意殺牛,更不用說吃牛肉了。牛受到了歷代法律的保護
牛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很好理解,為什麼牛還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呢?這是因為中原不產馬匹,而且馬匹主要用來作戰,很少用於運輸,因此牛車成為古代重要的運輸工具。由於牛在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歷朝歷代對於殺牛和偷牛的處罰都相當重。
先秦時期,“諸侯無故不殺牛”,只有在祭祀時才可以殺牛。到了秦朝,為了保護牛和馬,有“盜馬者死,盜牛者加”的規定,這裡的“加”通“枷 ”,是一種戴在頭上的刑具。漢朝初期,由於生產資料緊張,因此“王法禁殺牛,犯禁殺牛者誅”。唐朝時法律較為溫和,但也有“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這樣的規定。
電視劇《水滸傳》中屢屢出現吃牛肉的原因在電視劇《水滸傳》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梁山好漢們進入酒樓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吩咐小二來二斤牛肉。難道北宋對牛的保護已經放開,百姓們可以隨意殺牛吃了嗎?
宋太祖頒行的法律《宋刑統》明確規定:
故殺官私馬牛者,請決脊杖二十,隨處配役一年放。殺自己馬牛及故殺官私駝騾驢者,並決脊杖十七。也就是說,百姓們殺自己的牛也會被處以脊杖十七的處罰,可見北宋對牛的保護還是很嚴格的。
電視劇《水滸傳》中經常出現吃牛肉的場景有兩個原因:首先,牛受到當朝法律的保護,好漢們吃牛肉體現了反叛精神;其次,《水滸傳》一書成書於明代,當時的皇帝姓朱,為了避諱,作者只好將北宋時期百姓的主要肉食替換為牛肉。
清朝後期百姓可以隨意吃牛肉滿人所建立的清朝依然是以農業為主的朝代,因此對於牛的保護同樣嚴格,《大清律例》中規定“凡私宰自己馬牛者杖一百”。
清朝後期,國門被列強所破,滿清被迫割地賠款。這些款項多數是從百姓身上搜刮而來,清朝皇室繼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百姓們活不下去,只好殺牛充飢,牛肉逐漸流行開來。晚清政權當時正被列強搞得焦頭爛額,自然也無暇去管百姓們吃牛肉的事情了。
-
6 # 滔滔逗你一笑
古代是不能殺牛的,因為那時候的殺牛是一件犯法的事情!下面我像大家介紹下古代對牛的簡介 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十分的崇高。古代講究名義食為天。而作為耕田利器的牛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物品。除此之外古代重大祭祀慶典上牛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周禮》記載,古代最高等級的祭祀太牢所需要的祭祀物品第一件就是牛。可見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如何。
牛從一萬年前被西亞古文明馴化成家牛之後,到4500年前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遺址和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出現了家牛的痕跡,家牛似乎是突然之間就登上了東方文明的舞臺。也就是說中國有記載有考證的牛的出現是在龍山文化遺址和齊家文化遺址。而在雲南洱海的銀梭島古遺址中,甚至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的家牛骨骸。也就是說自從中華文明有記載之日起,牛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了。
牛在古代是否能隨便吃?這一直都是很多人好奇的一個問題。事實上和很多動物一樣。牛在最初馴化的目的肯定就是為了飼養食用的。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牛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可見當時對於牛的多種用途還沒有被發現。只是單純的當作一種食物。後來商朝滅亡進入周朝時期。牛的多種用途被開發了出來。此時的牛已經不僅僅是食材了。此時的牛不僅可以騎乘,還可以馱運貨物,耕田犁地等。更重要的是此時的牛也成為了祭祀天地的貢品之一了。
之後西周制定《禮》之後明文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牛正式的成為了“保護動物”。除自然生老病死以及大型慶典祭祀之外。任何人不允許私自殺牛。之所以會出臺這項政令,除了牛升級為祭祀所用之物外。牛的耕田這項技能被開發後極大的填補了生產力不足的因素。禁止私自宰殺耕牛也自然而然的列入了歷朝歷代的法令之中。所以說很多影視作品中,去飯店動不 動就要小二來兩斤牛肉之類的橋段純屬杜撰的。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依舊延續周法。雖然各諸侯國都有修改。但不可私自殺牛卻是始終如一的。秦漢時期法律就更加的簡單粗暴了。當時法令規定,只要是殺牛,不管你殺自己的牛,還是別人家的牛,一律處死。
關於牛的保護,最嚴苛的時候就數唐朝,宋朝,五代時期諸朝時期了,別管什麼牛別管什麼種類。一概不準宰殺,只有牛自然死亡後,才能拿來食用。《唐律疏議》給出的解釋為“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供遠致軍。”意思就是說牛和馬都是重要的軍需品和農需品。馬騎乘打仗。牛用來耕田犁地。而且唐宋時期很多人都喜歡乘牛車。因為相較於馬車而言,牛車緩慢穩健,相對來說要舒適很多。
明清時期對於牛的處理上倒是稍微的鬆懈了一點。明清時期朝廷認為年幼的牛和壯年牛可以用來耕種。而年紀老邁的的牛則可以殺來吃肉。而牛是否老邁又牛的主人說了算。但殺牛必須要到官府報備。為了杜絕有人謀私利隨便殺牛。明清時期規定,私殺自己的耕牛,杖一百;如果殺害別人的耕牛,流放三千里之外。明清時期殺人也不過流放三千里。而殺一頭牛就足夠流放三千里了。可見在明清時期牛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人。即使在現代社會,在機械取代人工之前,牛的地位照樣無比尊貴。在清朝覆滅民國時期。甚至牛都可以充作彩禮娶媳婦用。雖然現在牛已經退出了“保護動物”的行列,成為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但誰也不能否認牛曾經的人輝煌地位。
-
7 # 大國布衣
喬峰:“小二,來十斤上好的女兒紅,兩斤牛肉。”
武松:“好的牛肉切兩三斤來吃酒。”
以上是《水滸傳》和《天龍八部》裡面的情節,而在《水滸傳》中更是出現了48出描寫梁山好漢們喝酒吃牛肉的畫面。
然而,古人真的可以隨意吃牛肉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是農耕社會,而牛是作為重要的勞動耕畜和運輸工具之一,它是國家和家庭的重要財產,所以牛是嚴禁被屠宰吃掉的。
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有律法規定禁止殺牛,比如在漢朝殺牛如同殺人,是會被判死刑的。
《淮南子》記載:“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唐朝時期,雖然廢除了殺牛要償命的法律,但如果有人殺牛吃肉的話,依舊會被判處一年半的徙刑,或者被罰去做苦役。所以,古人是不能夠隨意吃牛肉的。
演義中的英雄們為何總能遲到牛肉?先排除掉演義中誇大事實的清潔,然後再說明這些好漢們吃的牛肉可能是老死、病死或者意外死亡的牛。歷代的律法都有規定,因為這些原因死亡的牛是可以販賣的,但還是要透過官府的批准。
另外水滸傳中賣牛肉的店大多數是開在荒郊野外的野店和黑店,這些地方都是光伏監管不到的,偷偷的賣點牛肉也沒人回去舉報。其次水滸傳裡你的英雄好漢們本來就一直跟朝廷唱反調,作者為了突出他們的反抗精神,所以就經常吃那些光伏要保護的牛。
華人對吃是最講究的,而把吃羊肉改成吃牛肉,這也是在飲食上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對抗精神體現出來、
官府雖然嚴禁吃牛肉,但在民間不會真的全面禁止。古代對肉類本身就沒有太多的話呀,所以牛肉症就成為了一種比較稀缺的美味,就好像今天政府雖然嚴禁市民吃野生動物,但還是有人鋌而走險,而因為光譜的鏡子導致市面上的牛肉緊缺,所以牛肉價格永遠的高於其他肉類。
有需要就有市場,商販們為了追求暴力,私自殺牛的事也屢禁不止,在宋朝時美金牛肉可以賣到百萬錢,按照購買力划算其價格等於今天的百八十塊人民幣,在利益的驅動下一定會有人鋌而走險販賣牛肉,這也是古代人吃到牛肉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真宗時,有個叫孔宗閔的官員上奏說“浙人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由此可見,當時殺耕牛販賣吃肉的情況有多嚴總。宋真宗聽到後大為憤怒,下令嚴厲制止這種事件,但幾個月過去了也沒有什麼效果。
因為官員上報說,百姓吃牛肉的太多了,如果全抓起來,恐怕整個國家的監獄也不夠關的,最後宋真宗無奈作罷,誰愛吃吃去吧,沒了耕牛你們自己想辦法去。
而在宋朝某些地方的官員們,辦事不行收羅錢財倒是有一手,他們見吃牛頭的太多而無法禁止,索性就頒佈了“吃牛稅”:可以吃牛肉,但要交稅。
作為商業經濟極為發達的宋朝,大夥都懂得市場經濟,於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全面打開了牛肉市場,百姓豐富了飯桌,官府充實了錢包,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歷史以來就是個農耕民族,耕牛被吃的太多確實會造成農業經濟的損害,最終會破壞傳統經濟的根基,隨意後來“吃牛稅”因遭受批評而被停止。
以現在看來,古代的小說演義中偶爾有誇大的成分,但隨意吃牛肉也當不得真,偷偷摸摸的吃還是有的。而在大庭廣眾下,動不動就幾斤的牛肉大口咀嚼,這是不切實際的。
-
8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不可以。
牛在中國雖然沒有像在印度那樣神聖,但因為農耕需求,也是非常重視的。歷朝歷代私自屠殺耕牛都是重罪,要判徒刑或者杖刑的。
《宋史·包拯傳》記了一個故事:
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不過殺一頭牛的事,還要驚動縣太爺,包拯也鄭重其事對待,可見殺牛事態嚴重,不可等閒視之。宰殺自家殘廢耕牛都涉嫌違法,肆意屠宰出售自然更不可能。
之所以會有古代隨便吃牛肉的感覺,始作俑者是《水滸傳》,那些好漢們動輒就要牛肉多少斤,好像牛肉是大路貨一樣。其實這是藝術誇張,不能當真,後世無知者也就真以為牛肉是古代常見食品。
其實《水滸傳》在這方面還是有節制的,有牛肉賣的都是些荒郊野店,朝廷不大管得到的地方,城市酒店通常賣雞肉鵝肉。即使是柴進這種黑老大,在家時也是殺羊款待客人:
柴進見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頭到此,如何恁地輕意!,快將進去!先把果盒酒來,隨即殺羊相待。快去整治!”林沖起身謝道:“大官人,不必多賜,只此十分彀了。”水滸傳 第08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
9 # 方圓論壇
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十分的崇高。古代講究名義食為天。而作為耕田利器的牛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物品。除此之外古代重大祭祀慶典上牛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周禮》記載,古代最高等級的祭祀太牢所需要的祭祀物品第一件就是牛。可見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如何。
牛從一萬年前被西亞古文明馴化成家牛之後,到4500年前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遺址和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出現了家牛的痕跡,家牛似乎是突然之間就登上了東方文明的舞臺。也就是說中國有記載有考證的牛的出現是在龍山文化遺址和齊家文化遺址。而在雲南洱海的銀梭島古遺址中,甚至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的家牛骨骸。也就是說自從中華文明有記載之日起,牛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了。
牛在古代是否能隨便吃?這一直都是很多人好奇的一個問題。事實上和很多動物一樣。牛在最初馴化的目的肯定就是為了飼養食用的。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牛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可見當時對於牛的多種用途還沒有被發現。只是單純的當作一種食物。後來商朝滅亡進入周朝時期。牛的多種用途被開發了出來。此時的牛已經不僅僅是食材了。此時的牛不僅可以騎乘,還可以馱運貨物,耕田犁地等。更重要的是此時的牛也成為了祭祀天地的貢品之一了。
之後西周制定《禮》之後明文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牛正式的成為了“保護動物”。除自然生老病死以及大型慶典祭祀之外。任何人不允許私自殺牛。之所以會出臺這項政令,除了牛升級為祭祀所用之物外。牛的耕田這項技能被開發後極大的填補了生產力不足的因素。禁止私自宰殺耕牛也自然而然的列入了歷朝歷代的法令之中。所以說很多影視作品中,去飯店動不動就要小二來兩斤牛肉之類的橋段純屬杜撰的。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依舊延續周法。雖然各諸侯國都有修改。但不可私自殺牛卻是始終如一的。秦漢時期法律就更加的簡單粗暴了。當時法令規定,只要是殺牛,不管你殺自己的牛,還是別人家的牛,一律處死。
關於牛的保護,最嚴苛的時候就數唐朝,宋朝,五代時期諸朝時期了,別管什麼牛別管什麼種類。一概不準宰殺,只有牛自然死亡後,才能拿來食用。《唐律疏議》給出的解釋為“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供遠致軍。”意思就是說牛和馬都是重要的軍需品和農需品。馬騎乘打仗。牛用來耕田犁地。而且唐宋時期很多人都喜歡乘牛車。因為相較於馬車而言,牛車緩慢穩健,相對來說要舒適很多。
明清時期對於牛的處理上倒是稍微的鬆懈了一點。明清時期朝廷認為年幼的牛和壯年牛可以用來耕種。而年紀老邁的的牛則可以殺來吃肉。而牛是否老邁又牛的主人說了算。但殺牛必須要到官府報備。為了杜絕有人謀私利隨便殺牛。明清時期規定,私殺自己的耕牛,杖一百;如果殺害別人的耕牛,流放三千里之外。明清時期殺人也不過流放三千里。而殺一頭牛就足夠流放三千里了。可見在明清時期牛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人。即使在現代社會,在機械取代人工之前,牛的地位照樣無比尊貴。在清朝覆滅民國時期。甚至牛都可以充作彩禮娶媳婦用。雖然現在牛已經退出了“保護動物”的行列,成為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但誰也不能否認牛曾經的人輝煌地位。
-
10 # 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其實這個不合法的 古代中國是農耕社會 政府很重視農業 而耕牛又是農耕的基礎 所以 古代是不允許殺牛的 更別說吃牛肉 宋朝時包拯的割牛舌案就是案例
-
11 # 穿插游擊隊
我們看《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都很愛吃牛肉。有人統計過,《水滸傳》全書共有48處描寫了吃牛肉的情節。其中最著名的橋段是武松到景陽岡飯店: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
那麼,古人真的經常吃牛肉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農耕社會,牛是重要的勞動耕畜和運輸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財產,是嚴禁被屠宰吃肉的。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殺牛,例如在漢朝,殺牛等同於殺人,可以判死刑。《淮南子》記載:“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到了唐朝,雖然廢除了殺牛償命的規定,但殺牛行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所以古人是不能隨意吃牛肉的,那《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為何總吃牛肉呢?
首先,他們吃的可能是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亡的牛,這樣的牛肉是可以吃的,但需要官府的批准。其次,《水滸傳》裡賣牛肉的多是鄉野郊區的野店黑店,官府監管不到,偷偷摸摸賣點牛肉也沒人管。另外,梁山泊這些英雄好漢,多是和官府唱反調的,作者為了突出他們的反抗精神,所以專門吃官府保護的牛。《水滸傳》中的故事情節多來源於元雜劇,而元雜劇中最初的“梁山好漢”吃的並不是牛肉。元雜劇《黑旋風雙獻功》中,李逵吃的是“一罐子羊肉泡飯”。涉及魯智深的幾部元雜劇,主角吃的也是羊肉。所以《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把吃羊肉改為吃牛肉,可能是為了突出梁山英雄好漢們的反抗精神。所謂“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吃牛肉也是反抗精神的體現。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古代官方嚴禁吃牛肉,但不代表民間就真的能禁絕。就像今天吃熊掌等野生動物違法,但民間還是有鋌而走險吃的。舌尖上的中國,為了吃,沒有什麼不可以!正因為官方禁止,所以市面上牛肉稀缺,牛肉價格遠高於其他肉類。古人為追求暴利,私自殺牛的事屢禁不止。宋代時,每斤牛肉可以賣百錢,按照購買力換算,摺合今天的百八十塊錢。在利益的趨勢下,一定會有人鋌而走險,這也是古代能吃到牛肉的最重要原因。
宋真宗時,一個叫孔宗閔的官員上奏說“浙人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由此可見,當時浙江私殺耕牛的情況非常嚴重。宋真宗聽後大為震驚,下旨要求嚴厲懲處,開展“嚴打吃牛肉”全國行動。然而行動無疾而終,因為官員上奏說民間吃牛肉的太多了,如果都抓起來,恐怕咱們宋朝的監獄都不夠用。宋真宗無奈,最後只能作罷——誰愛吃就吃吧!
同樣是宋朝,山東萊州地區的官員對待民間吃牛肉問題的處理就顯得更“與時俱進”:看到吃牛肉的太多,乾脆就收起了“吃牛稅”——吃牛肉可以,但你得交稅!重商主義的宋朝,真的很會利用經濟槓桿。這樣一來,既打開了牛肉市場,豐富了民眾的菜盤子,又充實了地方政府的錢包子,一舉兩得。但是,農業社會吃牛太多,的確會對農業經濟造成嚴重損害,最終又會破壞傳統經濟的根基。所以“吃牛稅”遭到了強烈的批評,政府最後也停止了該政策,繼續嚴禁吃牛肉,這就又回到無法禁絕的局面。
看來,在古代吹牛不算厲害,吃牛才厲害呢!
-
12 # 破乞
說到吃牛肉,我們先看兩個熟悉的場景。場景一:陽穀縣郊,景陽岡前。正是晌午時分,武松走得肚中飢渴,望見前方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武松走進店裡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只見店家拿了三隻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喝酒吃肉之後,武松不聽店家相勸,偏向虎山行,果然遇險,但令眾人想不到的是,他竟徒手打死景陽岡上的老虎。
場景二:北宋哲宗年間,大理王族段譽遊跡江南,在無錫“松鶴樓”初見喬峰,只見喬峰桌上“放著一盤熟牛肉,一大碗湯,兩大壺酒,此外更無別貨”。段譽見此人容貌不凡,暗自喝彩,並對小二說要為喬峰買單,兩人因此相識後交談甚歡,當天就義結金蘭,傳為一段佳話。
電視劇《天龍八部》截圖中的喬峰兩個場景的重點都在“熟牛肉”。有很多科普說,我們不僅被 《水滸傳》騙了幾百年,還被《天龍八部》騙了幾十年。因為宋代禁止吃牛肉,江湖俠士們下酒館,不可能點得到牛肉。所以,這個說法靠譜嗎?要弄清楚梁山好漢、江湖俠士們到底能不能在館子裡吃到牛肉,還得從歷代王朝對耕牛的政策說起。
先秦:春秋以來,牛肉在當時理論上還是一種貴族食物,只有天子和諸侯能吃。但實際上不可能只有天子和諸侯吃得上牛肉。首先,當時耕牛已大量蓄養,而各國均無法令禁止吃牛肉,只是在禮制中提倡“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其次,因為戰爭頻繁,先秦時期必然有大量的耕牛被屠宰,這要從當時士兵的甲冑講起。列國士兵作戰所穿的甲冑普遍都為皮甲,關於皮甲的材質,首選是犀牛。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都曾挖掘出犀牛骸骨。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歷史上犀牛在中國中原分佈的北界直抵黃河一帶。犀牛是一種厚皮動物,堅厚的皮成為先秦武士們製作“護身衣”的首選材料,屈原在《國殤》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就是以犀牛皮做成的甲。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長58.1釐米,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動物也不傻,當危險來臨之時,往往會遷徙。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原本分佈在中原一帶的犀牛大約以每年半公里的速度向西南退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列國為了制甲而大規模捕殺。進入戰國時期,犀牛資源日漸匱乏,諸侯國則退而求其次,開始採用牛皮來作為制甲的材料。而在大規模屠宰之後,海量的牛肉只供給天子和諸侯是不現實的,也不能因為禮制而暴殄天物,所以可能也就成了軍糧給大兵們打牙祭了。北魏釉陶牛,1965年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夫婦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神態威猛,似正在耕地先秦時期對於宰牛、吃牛肉並無禁令,只有針對盜牛者的法律。儘管在禮制中將牛肉看作諸侯及以上貴族才能享用的美食,但結合現實,軍士皮甲的製作必然導致大量屠宰牛,造成牛肉過剩,不吃白不吃。對於平民而言,養牛不易,即使沒有法令禁止,也不會輕易屠宰,但牛正常的生老病死後,拿來食用也是情理之中。秦末戰爭時期,劉邦入咸陽後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漢書·高帝紀》),可見這個時期吃到牛肉不算什麼難事。
進入漢代後,中原戰亂平息,國家步入正軌,作為農耕社會生產核心力的牛,地位自然大為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成熟,鐵甲逐漸取代皮甲,西漢時期已出現大量鐵札甲,皮甲逐漸淘汰,這就極大減少了像先秦那樣“有故”屠殺耕牛。那麼,牛肉是不是就吃不到了呢?當然不是。漢代耕牛的數量非常多,與先秦時期一樣,有官方養殖和個人養殖之分。官家設定有專門的畜牧養殖機構,如太僕苑、畜府等。根據 《漢書》的說法,漢代專業養牛戶有“牛千蹄角”(167頭牛)者,可比千戶侯,可以說是真牛人了。儘管漢代蓄養牛數量巨大,但仍然要面臨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因素對牛的養殖造成的破壞,其中以牛疫最為可怕。一旦鬧牛疫,往往造成該地區致“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的慘況,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養牛業的脆弱。也正因如此,自漢代開始,從法律層面開始對耕牛進行保護,但並未提及禁止宰殺淘汰的耕牛、驛牛、鬥牛等,尤其是老死、病死、意外死的牛,還是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東漢末年,那些因 《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的漢末軍閥吃起牛肉來更是眼都不眨。正史記載漢末大肆屠牛吃肉者首推國賊董卓。根據 《後漢書·董卓列傳》載,生長於隴西地區的董卓年輕時常到羌人的地界去混跡,與不少羌人首領結交。董卓回鄉後歸耕於野,而那些羌人首領也時常拜訪他,但凡羌人首領們前來,董卓便索性宰了耕牛,與來者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痛快。在當時宰牛以款待實在是相當高的規格,這些首領被其誠意感動得稀里嘩啦,回去後馬上收羅千餘頭牧畜送來,董卓不僅血賺一筆,豪邁俠義之名也在羌地廣為流傳,堪稱漢末吃牛肉第一大佬。另一位是河北公孫瓚,他與諸屬郡縣,每至節會便“屠牛作脯,每酒一觴”,雖不像董卓那樣吃得血賺,但好歹吃進了史籍,也算一位吃牛肉達人。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董卓
漢代雖然是首個頒佈法令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王朝,但兩漢期間吃牛肉的現象並不罕見,也正是因為吃牛肉的人多,而當時又沒有防疫意識,結果總是吃出人命。首先是爆發牛疫時,大量病死的牛成為人們盤中餐,這樣一來,人也因吃了病牛而染病。其次是當時養牛人喜歡以蛇肉養牛,因牛食蛇肉後長得快,但蛇毒會殘留在牛的體內,這種牛一旦被人吃了便會導致人出現發熱症狀。這些問題都被東漢醫者張仲景記錄在案,他在《金匱要略》明確地說:“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
大唐從184年的黃巾之亂到589年隋朝滅陳,是中國歷史上長達4個世紀之久的大動盪時期。當中國再度進入大一統治世,已是大唐。那麼生活在唐朝的人們能吃得上牛肉嗎?唐代法律繼承了漢代對耕牛進行保護的精神,但更為細緻和嚴格。在《唐律疏議》中,關於禁止私宰、盜竊牛馬的有數條法律——如果殺了官養或別人私養的牛馬,無論什麼原因,先處一年半徒刑。如果是偷盜了官牛或是別人養的牛,再宰殺的,兩罪並罰,判處兩年半徒刑。那麼如果是我自己養的牛馬,能不能自己殺來吃呢?唐律也不同意——“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從律令來看,就是這也不能殺,那也不能殺,這是否意味著唐人吃不上牛肉呢?答案是否定的。唐律中只是規定禁止私宰耕牛,但對於正常老死或是意外身亡的牛則無律令禁止不能食用。那麼問題就來了,哪個土豪嘴饞了想吃牛肉,那就讓牛“意外死”,然後烹而食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是歷代雖有法律禁止宰殺耕牛,但私宰一直無法斷絕的原因。就像詩仙李白興致來了,也要“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嘛!《五牛圖》,唐,韓滉,黃麻紙本設色畫,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兩宋是很關鍵的時代了,本文開篇的兩個場景,歷史背景都發生在宋朝,而後世說到古代禁吃牛肉問題,宋代又往往首當其衝。所以牛肉是否到了宋代就成為禁臠呢?宋真宗坐像,宋代,絹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趙匡胤時期對於吃牛肉也沒什麼禁忌。不過畢竟還是農耕社會,牛不僅用途廣泛,需求量也巨大。對於耕牛的保護,宋代繼承了唐代律令,禁止私宰耕牛(並未明確禁止吃牛肉)。但宋代對於耕牛保護的力度明顯強於唐代,主要原因是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牛疫,導致耕牛數量劇減。就在第一次大牛疫發生的淳化五年(994),宋太宗頒佈上諭,大幅度減少對牛筋、牛角的徵繳,原本需要用牛筋為原材料製作的弓弩也一律改用羊筋、馬筋代之,當年就“省牛筋千萬”。《宋會要輯稿》中還強調,之所以作此調整,是擔心地方官急於徵繳牛筋而導致民眾屠殺耕牛,可以說是一道專為保護耕牛而頒佈的聖旨。《風雨牧歸圖》,宋,李迪,絹本淺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既然國家提倡不得擅自宰殺耕牛,那麼買賣牛肉或者吃牛肉是否入罪呢?其實宋代雖然在管控私宰耕牛的問題上較前代嚴格,但也沒有明令禁吃牛肉,相反,皇帝還親自下詔為吃牛肉辯解。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江浙一帶有吃牛肉的習慣,這就導致出現了大量非法宰殺,結果事情鬧大了,抓了很多人,大概有不少吃貨也一起受到連累,於是一位叫孔宗閔的官員向朝廷進言:“浙民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事發即逮捕滋廣,請釋不問罪。”也就是說江浙之民原本就有吃牛肉的習慣,雖然私宰牛是不法之徒的行為,但不應該擴大化把吃牛肉的人也抓捕。真宗得知此事後,親自下詔曰:“兩浙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議烹宰,其因緣買者,悉不問罪。”意思是為了吃牛肉而購買者,不算犯罪,愛吃就吃吧。不過由於官府對耕牛的保護,雖然市面上也能賣牛肉,但這些都是需要官府驗證後的清白牛肉,複雜的手續導致牛肉稀少,價格昂貴,宋代菜譜中以牛肉為食材的幾乎不見蹤影。發展至哲宗時期,耕牛數量已大幅度增長,對於耕牛的保護也不像宋初那般嚴苛了。當時司馬光在抨擊王安石新政時,提到遇凶年之時,農民沒有糧食收成,索性殺牛賣肉以過活,不顧來年耕種。這反映出農民有殺牛賣肉的情況。當時直接賣一頭耕牛賺不了幾個錢,但賣牛肉簡直是暴利。據 《宋會要·刑法志》載,大觀四年(1110),“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價直須百錢”,照此推算,殺一頭牛賣肉的價錢比直接賣一頭活牛之價高出五倍之多。《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戴敦邦繪牛肉的暴利導致有大量民眾鋌而走險,耕牛大規模被屠殺,而官府又屢禁不止。於是有位官員想了個辦法,既然禁不了宰牛,那就從牛肉上面下功夫,進言道:“伏望特下有司立法,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過二十文。”也就是透過官府幹預,大幅度壓低牛肉的價格,他認為這些無知之民之所以不顧法度而屠牛,是為暴利所驅使,把牛肉調成賤價,濫宰濫殺問題便迎刃而解。這一法子得到採納,在官方干預下,牛肉價格暴跌,甚至比豬肉還便宜。這招也的確有效,活牛比牛肉值錢,只有傻子才會累死累活宰牛賣肉做虧本生意。這樣看來,武松到在景陽岡切兩三斤熟牛肉真不算過分。至於喬峰,他在無錫“松鶴樓”點了一盤熟牛肉就更無可厚非了,北宋時江浙一帶本就有以牛肉為上品的飲食習慣,連皇帝都下詔說買牛肉吃不算犯法,又怎麼能汙衊咱們喬幫主以武犯禁呢?值得一提的是,宋廷限定牛肉價格之舉非常特殊,政府直接透過法律對某一件貨物價格進行微觀調控的事例,在整個歷史上都不多見。
明清:宮廷民間雙重奏到了明清兩代,法律上對於耕牛的保護與前代大同小異,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傳說中的吃牛肉猛人。據說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某天肚子餓了,狠勁一來宰了一隻牛犢子,和小夥伴烹而食之。吃掉小牛後,朱元璋又編造出牛跑到石縫裡的故事忽悠了地主。當然,這則故事在 《明史》等正史中並無記載,最早出現於生活在16世紀的明朝官員王文祿的筆記作品《龍興慈記》中。雖然可信度很低,但明代中晚期的官員能寫出太祖皇帝宰牛吃肉的傳奇故事,也能看出當時牛肉並非什麼禁臠。實際上到了明朝中期,耕牛數量充足,牛肉也成了市面上常見的肉類之一,而且物美價廉。正德五年(1510)的南京,豬肉每斤值錢7—8文,牛肉每斤值錢4—5文。到了晚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的北京,豬肉每斤值錢20余文,牛肉每斤值錢15文,羊肉每斤值錢15文。這樣看來,明代牛肉價格總體低於豬肉。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這時候大明人民連皇家賜服都敢隨便穿著玩,更別說吃牛肉了。至於明代皇家食譜,明初朱元璋、朱棣的膳單中並未見牛肉,但到了萬曆朝則出現了牛肉,明朝皇帝什麼時候開始吃牛肉無從得知,以牛肉在市場的普及來看,應該也是從明中期開始。《雍正像耕織圖冊》之一,清代,現藏故宮博物院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的國寶是大熊貓,但是在古代大熊貓並不是特別重要的動物,最重要的動物是牛。現在有很多的西餐廳,而西餐廳主打的美食就是牛排,牛排有很多種不同的做法,每一種味道都非常的鮮美,並且牛排,顧名思義是牛身上的肉做成的美食。但是在古代,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萬萬不可吃牛肉,就算一頭牛是自家從小養到大的,你也不可以把它殺了吃。我們經常從各種小說或者是古裝劇中可以看到,很多的英雄好漢進入一家小酒館都會先要上幾斤牛肉來配酒吃,但這些劇情都是騙人的,可不能相信。
在西漢時期,吃牛肉是一件可欲而不可求的事情。我們現在吃的牛肉大部分都是在牛長大之後就把它殺瞭然後賣掉,牛年輕的時候肉是最好吃的。但是在西漢時期還專門有一個法律規定,牛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屠殺,只有到它老了才可以把他殺掉。在此之後呢,牛一直被列為特級保護動物。在唐宋時期還有法律規定,不管牛是生病了還是老了,都不可以隨意屠殺。那麼古人真的不能吃牛肉嗎?其實也是可以吃的,像那些自然死亡的牛就可以用來吃。到了元代時期,如果有一頭牛是主人從小養到大的,但是主人也沒有殺這頭牛的權利,如果想殺的話還要根據當時的相關法律法規,經過一些官方的機構審批才可以把自家養的牛殺了。如果想吃牛肉的話,一般要經過非常漫長的等待,要等一頭牛特別特別的老,或者是生重病的時候,然後你去不同的部門蓋章才可以殺掉這頭牛吃了它的肉。但是當想吃肉的人搞定了這些複雜的手續之後,把牛肉做好,捧上桌的時候,這個牛肉已經老的已經咬不動了,味道可以說是非常差。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就會納悶兒了,那古人為什麼不去黑市買一些新鮮的上等牛肉來吃呢?在古代是沒有冰箱的,很多東西放的時間長了都容易變質壞掉,牛肉也是一樣,就算有新鮮的牛肉,可是沒有地方儲存,壞了還是吃不了的。而且當時殺牛和偷牛都是犯法的,可能會受到刑罰,所以一般是沒有人敢去冒險做這個事情的。在漢代時期還專門有一則規定,不經過朝廷的允許,私自殺牛是會被砍頭的。雖然人人都愛美食,但是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為了吃個牛肉而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畢竟命可比牛值錢。
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有那些膽子比較大,不怕事的人。有的時候會有一些膽大包天的人嘴饞了,實在忍不住就去別人家偷了一頭牛來殺了,然後把牛做成美食吃了。吃的時候非常開心,味道鮮美極了,但是品嚐完美食之後,日子可能就不太好過了。運氣好的人可能沒被發現沒有被舉報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如果運氣不好的話,一旦被官府抓到有可能會做一兩年的牢,還會挨一堆板子打,情節嚴重的,甚至還會被砍頭。
有人以為不許吃牛肉都是古代封建社會的陋習,但事實證明不是的,就算是到了新中國,牛肉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隨便便吃到的。在1995年的時候。國務院還發布了相關的條例,條例上說不管是機關還是農民都不可以私自屠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