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康帶你看電影
-
2 # 環球影視圈
謝邀,第一次瞭解到《小丑》是在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時,當時看了很多歷史上震驚世界的一系列的殺人案件,而其中一件案子是十九世紀中期一個男的姦殺幾十名男性同胞並藏屍於自己的家中,然而他的職業就是一名小丑的扮演者,在他周圍人的眼裡 他是正直的、溫柔的 ,在所有觀眾的眼裡,小丑就是為了搞笑而存在的,當時這個小丑扮演者的案子在全國曝光以後,全國所有的觀眾都給(小丑)這個形象貼上了邪惡的、詭異的新標籤,也正是因為這件案子,好萊塢影視開始編寫將這個形象邪惡化的小丑翻拍成各種型別的恐怖電影,例如《小丑回魂》《鬼驅人》等等。
然而《小丑》這部電影裡的角色,正是DC宇宙黑暗騎士裡的 (小丑)的原型,當時《小丑》登上熒幕後,電影中的角色確實吸引了不少粉絲,因為他散發著很不一樣的獨特魅力,所以我就覺得他和福爾摩斯里的莫里亞提教授是一樣的人,他們都很聰明,也很紳士,都一樣無所畏懼,受到人們的尊敬。
《小丑》這部影片裡無論是拍攝角度,還是色彩搭配,背景配樂,都是非常的冷,因為導演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符合《小丑》這個角色。
電影裡的一切都像在嘲諷當今的社會,正如電影裡小丑的那句話一樣:“好的、壞的、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們來決定嗎?”
這部片子從電影開頭到結尾給你的感覺就是心裡非常壓抑,而且尺度非常大,有時候我看著看著就在不知不覺間長舒一口氣,從電影開場,影院裡一直有嘆息聲傳出來,即使電影中有笑點,但是觀眾也笑不出來。
電影裡他在公交車上想要逗笑一個小男孩,小男孩雖然笑了,但是小男孩的媽媽卻冷眼相待,十分無情的看著他講了一句:不要騷擾我的孩子。
電影中小丑這個角色有顛笑症,他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醫生說他的腦袋受過嚴重重創,他要吃很多很多的藥,走路的時候都像被兩顆沉重的鉛球拉著一樣,他一直細心照顧著有著痴呆症並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他癲笑症發作的時候,沒有人心疼他,因為根本無人在意他,人們遠離他,唾棄他,他一心只想給人們帶來歡樂,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妝時都會用雙手撕開自己的嘴,對著鏡子告訴自己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這個社會。
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領養被養母繼夫虐待、欺騙、造成嚴重的腦部受傷,被勢力眼的老闆開除,被無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時,小丑的內心無比的傷痛早已一點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這個社會曾經對他有一點點的溫暖、一點點的誠實、他就不會被吞噬的體無完膚。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糟糕事情之後,他坐在地鐵裡,突然顛笑症發作,被三個金融男暴打,於是他爆發了,他從槍殺三個金融男開始,他殺了自己暗戀的女人,殺了母親,又殺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有侏儒症小丑的同事,然後他被警察追擊,在直播節目上殺了那個他曾經視為偶像,視為生活裡唯一希望卻當著全國觀眾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最後他殺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醫生。
-
3 # 旭日小影院
2019年公映的《小丑》確實比《慶餘年》還火爆,能夠成為經典影片!
全球公映的《小丑》影片斬獲第 76 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小丑》可以說是一部講述現實主義犯罪電影。斯·萊傑飾演的小丑沒有超能力、身體變異、高科技裝備、魔法技能等元素。這個角色儘管屬於反派型別,但卻在希斯·萊傑的演繹下,散發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他張狂、狡黠,近乎瘋魔,卻又帶著一種悲劇色彩。與現實中的窮兇極惡分子並無本質區別,或者說現實人類社會早就製造過無數。
一、影片情節:電影背景設定在 20 世紀 80 年代。現實中的 80 年代美國,恰恰處於所謂的經濟衰退期,日本等新興發達國家的快速崛起以及冷戰格局下國際社會的不安氣氛,令當時的美華人感到焦慮。《小丑》電影也試圖還原這種集體焦慮的大環境,並將小丑的誕生歸咎於畸形社會。焦慮氛圍下市民躁動不安,畸形社會製造反社會人士,顯然都並非虛無縹緲的想象,反而能令人聯想到嚴峻的現實。
二、演員現實情況:1、斯·萊傑在影片上映前的意外離世,曾讓影迷傷心不已,也讓影片具備了另一種悲傷的味道。這是希斯·萊傑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是他演藝生涯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主要還是他的個性。他是一個性格突出的角色,孤僻、自傲、狂妄,但又有一種執著的信仰——他認為只有乾點什麼壞事,才算是有價值的。可這個角色背後還隱藏著一種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帶來的悲劇色彩:童年時代受過的傷害,導致了他邪惡的性格屬性。
3、當然了,希斯·萊傑本身出色的表演,也是讓這個角色成功的關鍵。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曾經這樣評價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無論是在萊傑生前還是死後,他飾演的‘小丑’永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也是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萊傑帶給這個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黑暗的性格來源於悲傷的過去,詭異中帶著幽默。
三、其他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但沒有常見的飛天遁地場景,甚至連鳴槍鏡頭都屈指可數。更真實反映出現實的暴力,雖然暴力場景不多,但每一幕拳打、腳踢、穿過腦袋的子彈、暴動分子的破壞,都可以在現實場景下還原。正是因為當時的環境所造成,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這部電影必定成為公認的經典影片!
-
4 # 胖胖說電影
2019年公映的《小丑》確實比《慶餘年》還火爆,能夠成為經典影片!
《小丑》
小丑他,強顏歡笑他把自己的嘴掰開想讓自己看上去高興一點然而虛偽的笑臉之下是一顆悲傷的淚-THE FIRST-
《小丑》講述了一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喜劇演員逐漸扭曲變態成為瘋狂兇殘“小丑”的過程。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鋼琴師》評分同為9點2。看過預告片的一些人說無法形容這種震撼,有人看預告片就看了幾十遍。
它在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上映兩週為全球票房之冠。但有批評者指責該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會之嫌,爭議之大,讓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吸引人之處?還有人說沒有傳說的那麼神,甚至以各種方式來反駁它的好。影片裡面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不同。我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點評,但我以自己的感性與主觀來評價,為什麼有人就認為一定是不對的呢?看過一網友這樣的評論: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本電影三個方面都清楚交代了。這部2小時2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溼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贊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毫無疑問菲尼克斯的演技是毋庸質疑的,他為了拍這部影片減肥47斤,就是為了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態。為了練習小丑的笑,瘋狂笑到差點窒息。但當大部分人在談演技時,有多少人關心電影中那個小丑!那個小丑是這樣的:他,被人毫無理由地打罵,取笑,鄙視!他,被自己母親(養母)虐待,養母親眼看他被養母男友綁起來毆打也置之不理!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賣!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恥笑!他,被自認為父親的人拒絕和毆打!他,嚴重受著精神疾病的困擾卻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和治療!
這些絲毫沒有人在意,而所謂親人,朋友,作為旁觀者對這欺凌置若罔聞,痛和恨讓他變成“小丑”。在他眼中是世界變得越來越瘋狂,而不是他自己。他,最後殺了他的養母,所謂的好友,地鐵裡毆打他的三個人,還有自己最崇拜的人!於法律而言,他觸犯了法律,他必須被定罪,他的行為不可原諒。於道德而言,模糊了正邪對立,他是情有可原,甚至思想和行為是可以被原諒的。-THE SECOND-
有人說反社會傾向的落魄人都很崇拜小丑。我是不太贊同這種特別主觀的錯誤說法。就我個人而言,我絲毫不崇拜他,更多的是深感:上帝只負責關門,真正開窗的人,永遠是自己。但周圍的人卻把這扇窗釘死了。
他不是一個反派。他甚至不是一個瘋子,他只是把痛展現給這個世界,而這痛只是以毀滅自己的方式。他以為在絕望的廢墟中找到星光,可那隻不過是點燃心中怒火,並走向黑暗的光!在他內心之處,善良一直未被泯滅,也曾想好好過生活。他,努力過:他認真工作,卻被人暴打。
他照顧有精神疾病的養母,卻被她始終欺騙。他信奉著偶像的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可這個世界不需要他的歡笑。人們只在乎他在地鐵上殺了三個人,沒有人在乎這三個人在地鐵上對一位婦女騷擾,而他此時狂笑症發作,那三個人轉而過來謾罵,侮辱,打罵,他才拿出他朋友給他的那把槍。他在殺死朋友(所謂的朋友給了他一把槍,讓他隨身帶著。他去給小朋友演出時,槍不慎掉出。他朋友卻在背後出賣他,他被老闆解僱),而謂的好看他時,絲毫沒有關心之意,還在虛偽地說著假話。但他卻沒有對另一個人下手。那個人是一位侏儒症患者,也經常被人欺負。小丑還是把心底裡的善給了和他一樣的人。他在筆記本中寫:“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精神疾病最糟糕的一點就是人們希望你表現得像沒病一樣)這個世界真的是善有善報嗎?對於有些人,不是。-THE THIRD-
悲劇是什麼,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文中的小丑笑著說: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到頭來是一場喜劇!那些宮庭劇中女主角的黑化,也是一個例子。在那個世界,有些人就想安安靜靜地過完此生,可是別人不這麼想。她認為你存在就是一種威脅,就必須要置你於死地。不妥協的唯一道路就是抗爭。那些自己認為絕不會做的惡事,此時成了撫慰精神創傷的最佳藥。誰才是生活中躲在面具後面的人在你成功時,一些人關注你的成功外,可還有一些人是否定你的成功。總認為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靠山,用巴結用卑劣的手段讓自己往上爬。他們沒看到你的努力,就連你吃過的那些苦,他們也絲毫沒有同情。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部陰暗,壓抑,反抗命運和社會的電影,那你還是沒有看到它真正想表達的。
影片中他所認為的那個心理社工,去母親曾經待過的精神醫院,那個他喜歡的女孩去看他的秀,和在醫院陪伴她,被崇拜的誇讚,都可能是他自己的幻想。這讓我想到本我和物我上來,就如讀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殘雪老師的作品。現實與夢境之中,到底我是我,他是他,還是我不是我,他不是他?!也如電影中小丑所說的: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也許我本來就是這樣。如果非得說為什麼我對這部電影情有獨鍾,我只能說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邪惡之人,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那些讓他遍體鱗傷的人,才讓他變得鐵石心腸。拿真心和善良對待他人,得到的卻是拒絕和懷疑。理想被人踐踏後的絕望和失望。這和現實是多麼的吻合。
就是在此時,有多少人還是隻為了否定我而否定這篇文章,甚至連影片都沒有觀看,就先說不好,只因為我說了好。可笑嗎?一點不可笑,這就是所謂人性。你認為我在寫一篇發洩之文?譴責之文?我只想說木心先生的話是對的,讀者是會找作者的,是我的讀者,一定會找到我,懂我。而且千萬不要小瞧我真正的讀者,他們比我更加明白我寫的。電影結束,在流下最後一滴淚中,我聽到了小丑的笑......
-
5 # 拾貳快剪
JOKER
《小丑》
小丑
他,強顏歡笑
他把自己的嘴掰開
想讓自己看上去高興一點
然而虛偽的笑臉之下
是一顆悲傷的淚
-THE FIRST-
《小丑》講述了一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喜劇演員逐漸扭曲變態成為瘋狂兇殘“小丑”的過程。
這部影片在豆瓣影片中和《教父》,《海上鋼琴師》評分同為9點2。
看過預告片的一些人說無法形容這種震撼,有人看預告片就看了幾十遍。
它在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上映兩週為全球票房之冠。
但有批評者指責該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反社會之嫌,爭議之大,讓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還有人說沒有傳說的那麼神,甚至以各種方式來反駁它的好。
影片裡面有句話說:
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不同。
我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點評,但我以自己的感性與主觀來評價,為什麼有人就認為一定是不對的呢?
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本電影三個方面都清楚交代了。
這部2小時2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溼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
贊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毫無疑問菲尼克斯的演技是毋庸質疑的,他為了拍這部影片減肥47斤,就是為了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態。
為了練習小丑的笑,瘋狂笑到差點窒息。
但當大部分人在談演技時,有多少人關心電影中那個小丑!那個小丑是這樣的:
他,被人毫無理由地打罵,取笑,鄙視!
他,被自己母親(養母)虐待,養母親眼看他被養母男友綁起來毆打也置之不理!
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賣!
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恥笑!
他,被自認為父親的人拒絕和毆打!
他,嚴重受著精神疾病的困擾卻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和治療!
這些絲毫沒有人在意,而所謂親人,朋友,作為旁觀者對這欺凌置若罔聞,痛和恨讓他變成“小丑”。
在他眼中是世界變得越來越瘋狂,而不是他自己。
他,最後殺了他的養母,所謂的好友,地鐵裡毆打他的三個人,還有自己最崇拜的人!
於法律而言,他觸犯了法律,他必須被定罪,他的行為不可原諒。
於道德而言,模糊了正邪對立,他是情有可原,甚至思想和行為是可以被原諒的。
-THE SECOND-
有人說反社會傾向的落魄人都很崇拜小丑。
我是不太贊同這種特別主觀的錯誤說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絲毫不崇拜他,更多的是深感:
上帝只負責關門,真正開窗的人,永遠是自己。但周圍的人卻把這扇窗釘死了。
他不是一個反派。
他甚至不是一個瘋子,他只是把痛展現給這個世界,而這痛只是以毀滅自己的方式。
他以為在絕望的廢墟中找到星光,可那隻不過是點燃心中怒火,並走向黑暗的光!
在他內心之處,善良一直未被泯滅,也曾想好好過生活。
他,努力過:
他認真工作,卻被人暴打。
他在公交車上逗小朋友開心,卻被認為騷擾。甚至他拿出自己證明有疾病的卡片,卻還是無事無補。
他照顧有精神疾病的養母,卻被她始終欺騙。
他信奉著偶像的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可這個世界不需要他的歡笑。
人們只在乎他在地鐵上殺了三個人,沒有人在乎這三個人在地鐵上對一位婦女騷擾,而他此時狂笑症發作,那三個人轉而過來謾罵,侮辱,打罵,他才拿出他朋友給他的那把槍。
他在殺死朋友(所謂的朋友給了他一把槍,讓他隨身帶著。他去給小朋友演出時,槍不慎掉出。他朋友卻在背後出賣他,他被老闆解僱),而謂的好看他時,絲毫沒有關心之意,還在虛偽地說著假話。
但他卻沒有對另一個人下手。
那個人是一位侏儒症患者,也經常被人欺負。
小丑還是把心底裡的善給了和他一樣的人。
他在筆記本中寫:“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精神疾病最糟糕的一點就是人們希望你表現得像沒病一樣)
這個世界真的是善有善報嗎?對於有些人,不是。
-THE THIRD-
希斯萊傑
有人一直認為無人可超希斯萊傑,特別是在他在離世後。
雖然兩者不能比較,希斯萊傑在我心中也是無人可替代,但我想此小丑也是在向希斯萊傑致敬。
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除了神作和偉大外,想不出其它詞了。
也有人說,沒有那麼神,就是一部精神病患者被世界拋棄,陰暗的,揭示真實人性的電影。
中國影片《藥神》為什麼能被稱為好片,因為它表現了人性的善,同時也揭發了人性的惡。
《小丑》也是如此。只不過在這部影片中想表現的惡大於想表現的善。
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多麼絕望的文字,讓我心痛到極點的文字。突然想中島美嘉一首歌《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
人生不易,有多少人被精神的病痛折磨,人們不去關心,而是扒開傷口注入鹽。
不問原因,而是將之隔離,用謾罵,用恥笑,用鄙視,讓之更加瘋狂。
有時甚至連美也要摧毀。
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就因為女主長得漂亮,影片中的一些人對她萬般鄙視與折磨。
悲劇是什麼,魯迅說: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文中的小丑笑著說: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到頭來是一場喜劇!
那些宮庭劇中女主角的黑化,也是一個例子。
在那個世界,有些人就想安安靜靜地過完此生,可是別人不這麼想。
她認為你存在就是一種威脅,就必須要置你於死地。
不妥協的唯一道路就是抗爭。
那些自己認為絕不會做的惡事,此時成了撫慰精神創傷的最佳藥。
誰才是生活中躲在面具後面的人
在你成功時,一些人關注你的成功外,可還有一些人是否定你的成功。
總認為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靠山,用巴結用卑劣的手段讓自己往上爬。
他們沒看到你的努力,就連你吃過的那些苦,他們也絲毫沒有同情。
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部陰暗,壓抑,反抗命運和社會的電影,那你還是沒有看到它真正想表達的。
影片中他所認為的那個心理社工,去母親曾經待過的精神醫院,那個他喜歡的女孩去看他的秀,和在醫院陪伴她,被崇拜的誇讚,都可能是他自己的幻想。
這讓我想到本我和物我上來,就如讀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殘雪老師的作品。
現實與夢境之中,到底我是我,他是他,還是我不是我,他不是他?!
也如電影中小丑所說的: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也許我本來就是這樣。
如果非得說為什麼我對這部電影情有獨鍾,我只能說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邪惡之人,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
那些讓他遍體鱗傷的人,才讓他變得鐵石心腸。
拿真心和善良對待他人,得到的卻是拒絕和懷疑。
理想被人踐踏後的絕望和失望。
這和現實是多麼的吻合。
就是在此時,有多少人還是隻為了否定我而否定這篇文章,甚至連影片都沒有觀看,就先說不好,只因為我說了好。
可笑嗎?一點不可笑,這就是所謂人性。
影片的結束是不是在小丑的笑聲中流出了眼淚 -
6 # 魔力劇情
小丑是蝙蝠俠(Batman)的頭號對手,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初期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髮,白色面板,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而小丑那張“大王”的撲克牌名片,則是傑瑞·羅賓遜獨家的創意。
經典外型和邪惡冷酷的表情,通常是打扮成一身燕尾西服的紳士型小丑,或是身穿全紫的長風衣和褲子,手戴紫或白的手套,搭配紫或綠的領帶,深色皮鞋,初期還有帽子和手杖,主要服裝都是紫色。
關小丑的起源其實在DC系人物背景中一直沒有一個清楚的交代。比較受到大眾接受的說法是,小丑原本是一個化工廠的工程師,但是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喜劇演員。
不過無論是自己的工作還是成為喜劇演員的夢想,小丑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致於他需要籌一筆錢來照顧自己懷孕的妻子。對於妻子的愛使得小丑不顧一切的想要拿到這筆錢,甚至答應兩個罪犯偷偷進入化工廠。就在他們討論犯罪計劃的時候,小丑從警方那得到了自己妻子死於熱奶器漏電的訊息。
原本都準備退出計劃的小丑被兩個罪犯逼著帶上了面具(紅頭罩)繼續犯罪計劃,而這個時候蝙蝠俠出現,制止了兩個罪犯,同時使得小丑不小心掉進了一桶化學制劑中,於是一個無辜的小人物變成了整個DC世界中最危險的人物。在漫長的反派生涯裡,小丑加入過反派團隊不義聯盟。
在小丑殺過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蝙蝠女和第二代羅賓。蝙蝠女是戈登探長的女兒,後者是在蝙蝠俠和第一代羅賓分道揚鑣之後收的一個類似於自己孩子一樣的人物。
所以說《小丑》這部電影真的可以說是一部經典。
-
7 # 清蔚影視
可能是因為
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這個角色儘管屬於反派型別,但卻在希斯·萊傑的演繹下,散發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他張狂、狡黠,近乎瘋魔,卻又帶著一種悲劇色彩。
演員希斯·萊傑曾經為了更好地詮釋“小丑”這個角色,花了許多時間分析該角色的心理狀態、姿態和聲音。
他在影片上映前的意外離世,曾讓影迷傷心不已,也讓影片具備了另一種悲傷的味道。這是希斯·萊傑生前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是他演藝生涯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很顯然,希斯·萊傑演繹的“小丑”一角,已經成為了眾多影迷心目中最經典的反派角色之一。作為一個反派形象,“小丑”為何會受到如此多觀眾的喜愛呢?
主要還是他的個性。他是一個性格突出的角色,孤僻、自傲、狂妄,但又有一種執著的信仰——他認為只有乾點什麼壞事,才算是有價值的。可這個角色背後還隱藏著一種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帶來的悲劇色彩:童年時代受過的傷害,導致了他邪惡的性格屬性。
當然了,希斯·萊傑本身出色的表演,也是讓這個角色成功的關鍵。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曾經這樣評價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
在萊傑的詮釋下,‘小丑’不僅僅是一個銀行搶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動機其實還在於根深蒂固的無政府主義。我和萊傑曾就這個角色聊過很多,還一起為劇本做過最後的加工,並達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識:正是由於現在的社會處於一種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才出現了像‘小丑’這種單純地只想傷害別人的邪惡代表。”
-
8 # 笨笨說影視
非常開心能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丑》是改編自DC漫畫的超級反派“小丑”,但劇中的故事,並非我們熟悉在《蝙蝠俠》裡那個一登場,我們就已知的大惡棍。這個不一樣的“小丑”故事,是一個窮人亞瑟為何會變成反社會的惡人,再變成我們已知的高譚市無惡不作的“犯罪王子”。DC這次開了很大的空間給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去發揮,加上瓦昆菲尼克斯的精彩演出,《小丑》電影有著電影藝術與商業價值的呈現。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觀感體驗。
電影一開始帶出高譚市垃圾堆積的市容問題,社會經濟蕭條,貧富差距等面貌。亞瑟生活在底層,與母親相依為伴。從小母親就暱稱他“快樂”,他也立志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歡樂,所以夢想自己成為一名帶來歡笑的脫口秀喜劇演員。你們想想看,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溫和無害的人,怎會變成一個喪心病狂的殺人魔?然而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活生生的把他逼成了那樣。
他每天辛勤地出來討生活,手拿著商店廣告牌,跳著小丑舞,結果有天一群年輕人惡意搶走他的廣告牌,他死命地追,卻因小丑裝扮及大頭鞋無法跑得快,之後又被這群年輕人暴打一頓,砸了他的廣告牌,然而街頭沒有人跳出來幫他,而這樣的經歷,他不知道遭受了多少次。回到公司,相比自己傷痕累累的身體,老闆卻因為廣告牌被毀要扣工資,面對這樣的遭遇,亞瑟仍然要保持著笑臉,而面孔下的痛苦,又有何人知道?同事藍道送他一把槍,希望他被欺負時能自保,看似關心他,卻是設局害他。害他在兒童醫院掉槍,丟了這份小丑表演工作。亞瑟一心渴望自己的表演受到重視,有天成名能讓母親過好日子,但他無法控制大笑的疾病,使他在努力表演時,無法將真正的情緒和表情完整表達,於是僅管想更多的梗,脫口秀的表演自然無法得心應手。他不時大笑的毛病,使他遭到排擠,亞瑟愈來愈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場悲劇,甚至是被遺棄的。
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為“小丑”寫的起源故事,想告訴我們,人的惡不是天生而來,只是生活中的事物,讓他們放棄原本人性的信仰和價值。當亞瑟激動地告訴莫瑞,“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被當成垃圾會有什麼結果?”這是一種長期積壓在心中,遭到歧視的憤怒指控。我們或許會同情劇中亞瑟所遭遇的不平與被惡意地霸凌,但如果今天真有一個像亞瑟的人,在我們的面前發笑,我們真能理解他笑聲背後,想表達的真正情緒和想法嗎?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這個世界,已變得太瘋狂?甚至疏離了?這正是《小丑》電影帶給觀眾的省思。同時也能被稱為經典的原因。
-
9 # jack慢
託德·菲利普斯說:“我可以說,我願意在任何時間和傑昆·菲尼克斯開拍任何電影。只要他願意拍攝,觀眾喜愛,而且華納公司願意籌備續集,那麼這些便不成問題。” 《小丑》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了20世紀80年代,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很顯然,這部講述人物走向陰暗面的影片,充滿了新好萊塢的特色,尤其是具有《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風格。可以說,馬丁·斯科塞斯對於影片的影響是巨大的。應該說,此風格的影片,或許能夠順利地走進頒獎季。更加關鍵的是,華納選擇把《小丑》放在威尼斯亮相,而不是SDCC
這也說明了華納對於影片水準的放心,以及獎項方面的期待。
-
10 # 兄弟撩電影
大家好,我是電影影視領域愛好者,在我看來,好的電影作品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進步,影視讓我們變得更加豐富。針對這個問題,以下就是我的觀點和分享:
1989年,位於緬因州的德里市,正被恐怖的陰影所籠罩。從上一年開始,兒童失蹤案接連發生,似乎某個可怕的未知存在悄然來到了人們中間。痛失弟弟的少年比利(傑頓·李博赫 Jaeden Lieberher 飾),決定和艾迪、瑞奇、史丹利等夥伴利用暑假尋找弟弟喬治的下落。不久之後,遭小壞蛋們欺負的小胖子本、被瘋傳放蕩的壞女孩貝弗莉以及父母死於大火的孤兒麥克相繼加入這個受到嗤笑的窩囊廢聯盟。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一連串的超自然的恐怖體驗。少年們發現,在這個被詛咒的城市,每隔27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就會飆升。
-
11 # 萬劇社
其實在我眼中最經典的小丑依舊是希斯.萊傑,但並不是說傑昆的小丑就沒有可取之處,反倒是傑昆的小丑讓我看到了小丑的另一種可能性。
影片始終圍繞著這個角色,關於他的各種遭遇、精神狀態,以及內心的一些投射,最終,讓你看到了一個性格更豐富、有層次的小丑。
因為,我們以往看過的那些涉及小丑的影視作品,對小丑的描述,基本都是瘋子、變態、精神病這樣的設定。
而這部《小丑》對小丑處理,其實更大膽。
它為小丑賦予更多屬於正常人的性格,他有很普通人的一面,他同樣有對愛情的渴望,甚至有點害羞……
他有個非常可怕的童年,他的媽媽可能有妄想症……
他有個脫口秀演員的夢,身邊很多人都嘲笑他、甚至欺負他。
是的,以上的經歷會讓你你第一次與小丑這個角色產生共情,你會同情他、可憐他,甚至心疼他,為他的遭遇而難過。
另外,他的表演則讓這個角色更加深不可測。這裡小丑自稱患有一種精神疾病,就是他會在各種場合,發出難以抑制的大笑,但是,笑未必是真的開心。
也許,當時的他很難過、很緊張或是很尷尬,但他只會用笑聲來表達情感。
是的,他的所有情感,都將用笑來傳遞
但是,這種情緒傳遞,也賦予有了更多觀感。
首先就是,你會因為他的狂笑而為他難過。因為這裡的小丑,還真是挺可憐的。
也得益於菲尼克斯在片中的表演,他那富有感染力的情緒傳遞,實在是太充沛、太有煽動性了。很快,你就會被這個角色所吸引,並與他產生共情。
影片將這個超級英雄作品中的知名角色處理成普通人,所有的遭遇,也都是普通人的遭遇。
甚至,在這一部電影裡,小丑並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特長,他的暴力,也都是隨機或是基於情緒的常規反應,是很普通人的方式。
以普通人的方式,普通人的情感,偏嚴肅題材的方式,來拍一個漫改超級英雄電影,這是最讓我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
-
12 # 小阿渣經典影視歌曲
《小丑》全球票房已經超過十億美元,成為全球首部達到這個成績的R級電影。而其自身出色的投資回報率也讓其成為史上盈利數最高的“超英漫改”作品。看完了電影《小丑2019》全片暗黑壓抑好像是有螞蟻在血管裡爬,根本就是嘲諷、驚悚的超現實主義犯罪。不覺對生活的無奈,還有人性的感傷,沒有人註定就是惡人或者善人,一切都是環境的犧牲者,人很難淨化環境,可環境卻可以毒害人。這部《小丑》,其實基本是拋棄了超級英雄主題,雖然拍得是一部反派起源類電影,但是劇本寫得還是挺細膩的。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它可以放到那種電影節裡還能得獎,本質上,它其實是有文學意義上的對人物的體察、塑造和描繪的。
《小丑》最無爭議的成功之處,在於菲尼神采飛揚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來就尤為鮮明的悲劇與瘋狂交織且推進的複雜氣質演繹得異常精準,以致達到了讓人不安的程度。當然這也部分要歸功於劇本對這個角色的成就:他存在於每一場戲,幾乎每一場戲都給足了情緒。且在拍攝上運用了大量的手法來強對錶演所傳達的情緒加以強化:低照度大陰影的燈光,獨舞的慢鏡,配上傑昆 ‧ 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銀幕上若干個瞬間都是極具表現主義色彩的。所以成為了一代經典影片。
-
13 # 凸出的腰間盤大叔
大家好我是大叔我來為您解答
要說起2019下半年電影裡最大的“黑馬”,這部DC的《小丑》當之無愧。豆瓣評分一直穩定在9.0分以上,據說電影上映後,某些地區犯罪率明顯升高,政府不得不在影院附近加派警察。可見《小丑》這部電影對人物塑造的成功。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生活的哥譚市貧富兩極化,他有個夢想,就是當一個諧星,逗大家開心。可現實是,他患有奇怪的精神疾病,只要一受到刺激,就會不自主地大笑,失落、絕望、痛苦,都會大笑,他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這注定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他只能扮成小丑,幫人宣傳商品,賺賺小錢。
街上的小混混經常欺負他,搶他的廣告牌,對他拳打腳踢。在車上,他想做鬼臉來逗小孩子,可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的“別騷擾我的孩子”。亞瑟就是這樣一個卑微的小人物,沒人真正的在意他,就連他的精神病醫生也只是每週問他相同的問題,開著相同的藥,從不認真聽他講了什麼。終於有一天,畫著小丑妝的他在地鐵上看到幾個男人騷擾一個女人,受刺激的他又忍不住狂笑,這吸引了幾個禽獸的注意,開始欺負亞瑟,終於精神崩潰的亞瑟掏出朋友送的槍,失手殺死了他們,從此小丑名聲狼藉。
亞瑟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生活拮据,而他的母親曾是韋恩家的女傭,她寫了數封信,訴說自己的困苦,她相信韋恩老爺是個好人,如果知道他們過得那麼慘,一定不會不管。直到有一天,亞瑟拆開了母親的信,只見信上寫著“你兒子和我都需要你的幫助。”
亞瑟震驚了,他開始去找韋恩,同時在莊園遇見了少年蝙蝠俠,並表演魔術逗他笑,可正在競選市長的韋恩老爺其實是一個虛偽自大的人,他說亞瑟不是他的兒子,亞瑟的母親有妄想症,並告訴亞瑟離小韋恩遠點。
這個社會的邊緣人又一次被拋棄,他跑去查明母親是否確實有精神疾病。原來亞瑟是他母親領養的,而亞瑟的母親有精神疾病,在小的時候虐待過他,導致他腦組織受損,患上了影響一生的疾病,這樣的真相讓他絕望。
精神上的疾病和壓力逼瘋了他,他開始有目的的殺人,他殺了帶給他這樣人生悲劇的養母,殺了曾欺負、坑騙他的同事,殺了他一直崇拜卻嘲笑他表演的諧星偶像。他被警察抓住了,可沒想到的是,哥譚裡已經不只這一個小丑,所有的窮苦邊緣人都站起來反抗,城市一片混亂。
最後,亞瑟被解救,他在車上緩緩站起,看著下面千千萬萬的小丑,他成了所有窮苦邊緣人的精神象徵,從此再無亞瑟,小丑誕生。
《小丑》無疑是成功的,這部DC漫改電影和其他的不一樣,它並沒有那些特效和炫酷的打鬥場面,它更注重人物的塑造,所以也有人說這是男主傑昆.菲尼克斯一個人的成功。相比與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更容易讓人深思。亞瑟形容自己是“被體制忽略的人”,沒人在意他的存在,他說“我的身體有毛病,但貧窮才是最大的病。”電影有很多人物塑造上的細節,小尋只是對電影做了個概括,無法寫出電影真正的靈魂。
電影的設定很有趣,虛偽自大的韋恩老爺改變了我們對韋恩家族的一貫看法。富人們從沒真正關心過那些窮人,身邊的人一步步逼著亞瑟,我們看到了亞瑟一步步變壞、變殘忍,變成了邪惡的君主。但事實上亞瑟無路可走,是哥譚創造了小丑,千千萬萬的小丑。
有人說,希斯萊傑後再無小丑,而這次傑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小丑,他同樣的瘋狂,但瘋狂的更真實。電影中,傑昆的小丑則總是在受刺激大笑時被人問到“What is so funny?”這讓我們想到希斯萊傑的小丑總是問別人“Why so serious?”兩個不同的小丑各有特色,都演出了小丑的靈魂。
回覆列表
咳咳,作為一個醜爺粉,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電影《小丑》與2019年上映,影片講述一個患有精神病的男子如何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擊倒,一步步邁入黑暗的故事,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這是對小丑最好的詮釋。
對比之前《黑暗騎士》系列中的小丑被認為是最深入人心的瘋子,瘋癲的態度,神經質的嬉笑,彷彿來自地獄的惡魔。而2019年的小丑則塑造的是看透世態炎涼,已經墜入深淵自甘墮落的小丑。他更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可憐的普通人,童年時的悲慘遭遇,現實的冷漠摧殘,這一切原因導致他最終陷入黑暗的泥潭,無法掙脫。
電影完美詮釋,當一個人遇到奔潰的瞬間其實就是一隻腳踏進犯罪的深淵了。那些幸運的,強大一些人的被扶著站起來重新生活了,而那些不幸的又一直被冷漠對待,終於被拖進犯罪的深處,失去最後一絲靈魂淪為行屍走肉,從此人擋殺佛無所不用其極。
導演透過對環境的刻畫,人物的語言描寫,壓抑的背景音樂,生動刻畫出主人公亞瑟如何一步步向現實低頭,最終淪為一呼百應的犯罪份子領袖。這樣的小丑更顯得有血有肉,讓觀眾對這個複雜的反派人物的內心有了充分的瞭解。這樣的《小丑》前傳難道算不上一代經典嗎?
最後我們喜歡醜爺,喜歡反派角色並不是歌頌犯罪,恰恰相反,我們越瞭解這些反派角色,就越珍貴現在的生活,越懂得感恩。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有人在默默愛著我們,做我們崩潰前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願世界沒有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