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說文史

    在水滸中,作者提到過不少高人,除了九天玄女、天帝外,人世間也有,比如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不但會騰雲駕霧,而且道法高明。公孫勝能幫助宋江降服高廉,就是因為羅真人傳授了他“五雷天心正法”。更厲害的是,羅真人直接看出來李逵是天殺星,公孫勝是天閒星,簡直就是活神仙。

    其實,像羅真人一樣的高人,書中還有一位,他就是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而智真長老影響最大的一位人物,那就是備受好評的魯智深。

    當初,魯智深因為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因為擔心無人送飯,所以魯智深選擇了逃亡。他漫無目的的逃亡,一路跑到了代州雁門縣,在那裡他遇到了金翠蓮,不過金翠蓮已經做了趙員外的外室。

    趙員外為了魯智深的安全考慮,建議他做個和尚,就這樣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了。

    其實,出家之前五臺山和尚是反對的,但是智真長老不顧眾人勸阻,力排眾議,讓魯智深出家了。智真長老為何會對智真長老另眼相看呢?而且,智真長老如此看重魯智深,後來又把魯智深趕走了,這又是為何呢?

    先說智真長老為何留下魯智深出家

    其實,智真長老是個高人,他能看破人的生死,也能看到過去未來之事,是個活佛。他之所以留下魯智深,是因為他知道魯智深上應天星。所以,當其他和尚都說魯智深眼睛兇險,不是出家人模樣時,智真長老力排眾議。

    (智真長老)對眾僧說道:“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水滸傳》

    當然,其他和尚不信,智真長老就說不能駁了趙員外的面子。

    智真長老這話是為了敷衍其他和尚嗎?從後面的情節來看,魯智深真的成了佛,而且被追封為“義烈昭暨禪師”,顯然智真長老不是敷衍其他和尚,更不是為了趙員外的面子,這些只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知道魯智深的前世(天星),以及這一世的修行。

    再說智真長老趕魯智深去大相國寺

    魯智深出家幾個月後,因為經常在佛殿後大小便,而且又因為喝醉酒,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不便相留,所以讓魯智深去大相國寺了。

    當然,這其實也是表面原因,因為趙員外一直在幫著魯智深,智真長老要留下魯智深也容易,讓趙員外賠錢就行,何況他是方丈,有決定權。

    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智真長老知道魯智深需要去世上經歷,需要去殺人放火,需要去落草為寇,這樣才能成就他自己。這一點,作者後來有說明。

    話說五臺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水滸傳》

    這段文字,說得很明白了。智真長老不是故意趕走魯智深,而是有意讓他去塵世間磨練。

    試想一下,如果智真長老不讓魯智深離開五臺山,那麼魯智深就不會去大相國寺,也就不會痛打小霸王周通,救劉太公的女兒,也不可能認識林沖,救下林沖,恐怕甚至也不會活捉方臘。

    如果沒有這些事蹟,魯智深恐怕很難成佛,只是在五臺山繼續做個鬧事的和尚罷了。

    很多人羨慕魯智深,覺得他總是仗義出手,路見不平。其實,魯智深這樣也不容易,經常逃亡,一路辛苦也就罷了,還有生命危險。所以,智真長老幾年之後見到魯智深就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總之,智真長老看透了魯智深的前世今生,所以無論是留他出家還是把他趕去大相國寺,都不是因為一己之私,而是為魯智深好。

  • 2 # 賀虹橋1958

    在五臺山的寺院內,魯智深因拳打鎮關西,救出弱小無助的女孩子,便來此剃度,當了一名和尚。

    當了和尚後,魯智深豪爽之性不改,他不遵守寺規,任性放蕩,有時性起,把山上的亭臺柱子都打折了,有時隨意下山,喝酒吃肉,還帶回雞腿戲弄師兄弟。

    他的這些行為,引起許多師傅長老的不滿,惟獨智真長老慧眼識英雄,參透了他的來龍去脈,把他留了下來。

    佛家說得好,眼觀鼻,鼻觀心,禪心不改,終成正果。

    縱觀魯智深一生,除暴安良,路見不平一聲吼,肝膽相照,為朋友赴湯蹈火,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東方行者

  • 3 # 麓風軒

    《水滸傳》中,智真長老為什麼總對魯智深另眼相看?因為在小說中,智真是五臺山文殊院長老,當世的活佛,知道過去未來之事,他根據六道輪迴,預測到了魯達將來必成正果,因此力排眾議,堅持剃度了魯達,並賜名“智深”,並處處遷就於他。

    01魯達因何遁入空門

    魯智深原名魯達,原是老種經略相公麾下的軍官,因為小種相公坐鎮渭州,他就被調到渭州,做了提轄。魯提轄為人好抱打不平,因為幫助金老漢父女,打死鄭屠,被官兵追捕,不得已在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

    五臺山的當家方丈智真長老,親自為魯提轄剃度,賜法號“智深”。魯智深初來乍到,和方丈同一輩分,眾和尚心有不服。而且魯智深不好好唸經修行,喝酒、吃肉,醉酒鬧事,毀壞半山亭,打破山門,打傷眾僧,惹得怨聲載道。

    02智真長老多次包庇遷就魯智深

    魯智深第一次醉酒大鬧過後,智真長老把他叫去,只是進行了一次戒勉性談話,後來還留他吃了早飯,送給他一件細布直裰、一雙僧鞋。不但不受懲罰,反而受到了獎賞。惹得眾僧背後議論智真:好個沒分曉的長老。

    幾個月後,魯智深故態復萌,再次喝得大醉,把半山亭子、山門金剛全部打壞了,眾僧人去告狀,長老又給他擋了回來:“打壞了金剛,請他的施主趙員外自來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蓋。這個且由他。”

    最後一次更厲害,魯智深一共打傷了幾十個人,打得眾僧卷堂大散,長老才出來喝止了他。長老領他到方丈歇了一夜,才決定打發魯智深去別的地方安身,臨別又送了他僧衣僧鞋,還有十兩白銀。

     

    03智真長老對魯智深另眼相看的原因

    在《水滸傳》"五臺山宋江參禪,雙林鎮燕青遇故"一節中最後寫出了緣由——

    五臺山的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

    因為他早已看穿魯智深的佛性,他常對追責詰問的眾僧解釋說:“你們別看智深魯莽,他的佛門成就你們拍馬難追!”

    智真長老不僅知道這些,還用六道輪迴原理,知道魯智深的一生命運,在五臺山送別魯智深之時,曾有四句偈言相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而這四句偈言,最後都得到了應驗,貫穿魯智深的一生。

  • 4 # 墨雪問心

    《水滸傳》中,魯智深是佛門入世的代表,而五臺山的智真長老原非普通人物,他乃是宋時當世的活佛。之所以對魯智深另眼看待,就是因為智真長老本就是魯智深在成佛路上的引路者、護道人。

    書中第九十回特意對智真長老和魯智深的身份來歷作了交待:

    “話說五臺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本人宿根,還有道心,今日起這個念頭,要來參禪投禮本師。”

    由此可見,這智真長老能知過去未來之事,魯智深的一生其實他早已洞悉,所以他兩次指點魯智深在人生路上的迷津。

    第一次

    五臺山告別時,智真長老贈送魯智深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遇林而起”的意思就是凡是遇到“林”字就能夠興起,比如赤松林、林沖、野豬林、萬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山就會有財富好運氣,比如桃花山、二龍山、烏龍嶺、琳琅山。

    “遇水而興”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水就能夠事情順利,興旺發達,比如最後上了水泊梁山。

    “遇江而止”的意思就是但凡遇到江就說明魯智深的使命終止,一切都結束了,比如宋江,錢塘江坐化。

    第二次

    魯智深和宋江一起在五臺山參禪,臨走時智真長老喚過智深特意贈與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逢夏而擒”的意思就是魯智深在萬松林活捉了夏侯成。

    “遇臘而執”的意思就是魯智深徵江南時生擒方臘。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意思就是魯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時,忽然聽到錢塘江潮信,然後最後他就在六合寺沐浴更衣圓寂成佛。

    綜上所述,正因為智真長老這個活佛擔負著指引魯智深成佛的重任,所以他總是對魯智深另眼相看,處處幫助他!

    本文參考文獻:《水滸傳》

  • 5 # 品茶談子午

    智真長老是《水滸傳》中的人物。在小說中,五臺山文殊院長老,原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趙員外為了能讓魯達有一個安身避難的處所,故而推薦魯達到五臺山文殊院出家為僧。文殊院其他眾僧見魯達形容醜惡,相貌兇頑,不似個出家人的模樣,紛紛建議智真長老不可收留此人,恐久後累及山門。智真長老力排眾議,堅持剃度了魯達,並賜名“智深”。

    智真長老,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本人宿根,還有道心,今日起這個念頭,要來參禪投禮本師。魯智深臨別五臺山時,智真長老喚過智深贈與四句偈:“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釋義:遇林而起:在大相國寺遇見林沖,自己不平凡的經歷正式開始。或者說一切因緣起於林沖;遇山而富:在二龍山同楊志正式落草,過上劫富濟貧的日子,生活也很富裕;遇水而興:同梁山泊共同攻打青州,戰後三山聚義歸水泊,二龍山加入梁山;遇江而止:遇見宋江,眾人受天碣聚義。這一段經歷算是結束。

    在《水滸傳》第九十回"五臺山宋江參禪雙林鎮燕青遇故"中魯智深來參智真長老。宋江與魯智深參別智真長老,臨別時,長老喚過智深贈與四句偈:“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釋義:逢夏而擒:魯智深在萬松林裡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生擒方臘;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聽得錢塘江潮信,看了潮來,心中忽然大悟,從不參禪打坐的魯智深開始參禪打坐,後魯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圓寂而死。

  • 6 # 大熊的珠寶

    首先感謝在這裡我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其實,像羅真人一樣的高人,書中還有一位,他就是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而智真長老影響最大的一位人物,那就是備受好評的魯智深。

    當初,魯智深因為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因為擔心無人送飯,所以魯智深選擇了逃亡。他漫無目的的逃亡,一路跑到了代州雁門縣,在那裡他遇到了金翠蓮,不過金翠蓮已經做了趙員外的外室。

    趙員外為了魯智深的安全考慮,建議他做個和尚,就這樣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了。

    其實,出家之前五臺山和尚是反對的,但是智真長老不顧眾人勸阻,力排眾議,讓魯智深出家了。智真長老為何會對智真長老另眼相看呢?而且,智真長老如此看重魯智深,後來又把魯智深趕走了,這又是為何呢?

    先說智真長老為何留下魯智深出家

    其實,智真長老是個高人,他能看破人的生死,也能看到過去未來之事,是個活佛。他之所以留下魯智深,是因為他知道魯智深上應天星。所以,當其他和尚都說魯智深眼睛兇險,不是出家人模樣時,智真長老力排眾議。

  • 7 # 渺渺小子

    魯智深嫉惡如仇,率性耿直,重情重義,有仁有愛,慈悲為懷,與佛有緣。行為看似魯莽,智慧深不可測,故得長老另眼相看。

  • 8 # 溪源影視

    在《水滸傳》中,有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魯智深,他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愛吃酒惹事。為了替素昧平生的金家父女出氣,三拳打死了鎮關西,也因此給自己招來了塌天大禍。

    好人有好報,在逃亡的路上,他又巧遇金老丈,這次是金老丈救了他的性命,透過金翠蓮的丈夫趙員外安排,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方丈就是智真長老。

    出家的時候,五臺山文殊院的眾和尚就和智真長老反應:這個人不似出家的模樣,一雙眼卻恁兇險。恐久後累及山門。但是智真長老力排眾議: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長老做了主,眾和尚也不好再說什麼,魯智深得以順利剃度。

    雖然成了出家人,但是魯智深喝酒惹事的毛病一點沒改,先後兩次醉鬧五臺山。第一次醉鬧寺院,打了文殊院眾僧,眾僧急忙來找智真長老告狀,智真長老看著醉的不成樣子的魯智深,反而好言好語的求告: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卻說。

    第二天,智真長老只是教訓了魯智深幾句,魯智深也保證:今番再不敢了。於是吃了長老一頓飯,領了長老送的一件僧袍,一雙僧鞋,安然無恙的繼續他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

    四個月後,魯智深再次“嘴裡淡出個鳥”,再次喝多了,大鬧五臺山文殊院,把半山腰的亭子和寺廟裡的金剛都打爛了,塞了一個禪和子一嘴狗肉,推翻了供桌,打傷了幾十個僧人。

    這次,智真長老實在眾怒難犯,留他不得了。但是智真長老還是給了他銀子,書信,衣物,讓他去投自己的師弟,在東京大相國寺做住持的智清禪師。

    那麼,智真長老為何如此偏袒魯智深?一次次的為他擋住眾人之口?

    原來,智真長老也是看到了魯智深善的一面。人有根氣好而習氣不好的,也有習氣好而根氣不好的,第一種人經過調教,社會的磨練,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一旦改變,即可大用;第二種人是不可改變的,要麼成不了事,成了事的也是壞事。

    而魯智深就屬於第一種人,他雖然在小節上非常招人討厭,但是在他的內心,英雄俠義,除暴安良。最後,他經歷了人生的顛簸,放棄了朝廷的封賞,在杭州六和寺出家。這一次出家,他雖然仍舊沒能改掉暴躁的脾氣,但是依然稱為虔誠的佛教徒,於錢塘江大潮之時圓寂。

  • 9 # 推影薦視

    《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絕對是個讓人喜歡的角色,雖然他殺人放火、喝酒吃肉,清規戒律一概不守。

    但是魯智深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他不是一個惡人。長老認為這樣的人是可以成佛的

  • 10 # 大海泛舟客

    智真長老為什麼總對魯智深另眼相看?因為魯智深是與佛有緣的人。誠所謂“佛渡有緣人!”

    但要解釋這個“有緣無緣”,很難。這是個很玄妙的現象,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魯智深,本名魯達,他出家,有以下幾個因緣:

    一、緣起於為救金氏父女。他三拳打死鎮關西,惹下官司。後在外逃途中又恰遇金氏所嫁的趙員外,巧不?此為一緣!

    二、趙員外祖上與五臺山的文殊院早就有香火之情。此為二緣!

    三、趙員外又曾許下願心:剃度一僧在寺裡。此為三緣!

    四、作為走頭無路的逃難之人,古時的寺廟庵堂等方外之地,是個可以暫時棲身的場所。此時此刻,為勢所迫的魯智深,哪還有其他選擇的餘地?此為四緣!

    據書中記載:……趙員外道:“若是留提轄在此,恐誠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轄怨恨,若不留提轄來,許多面皮都不好看。趙某卻有個道理,教提轄萬無一失,足可安身避難;只怕提轄不肯。”魯達道:“灑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甚麼不肯!”趙員外道:“若如此,最好。離此間三十餘里,有座山,喚做五臺山。山上有一個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薩道場。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裡,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條願心

    。如是提轄肯時,一應費用都是趙某備辦。委實肯落髮做和尚麼?”

    魯達尋思:“如今便要去時,那裡投奔人......不如就了這條路罷。”便道:“既蒙員外做主,酒家情願做和尚。專靠員外做主。”

    你看,以上四緣,一步步將他引到我佛的身邊。是謂“有緣人!”

    那智真長老更另眼相看他的緣由,應該是出於兩個方面:

    一是看在趙員外的面子。

    且看書中記載:侍者稟長老說:“智深好生無禮!全沒些個出家人禮面!叢林中如何安著得此等之人!”長老喝道:“胡說!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自此無人敢說。

    二是智真長老乃當世得道高僧,法眼看人,自是高人一籌!已看出魯智深乃天上的星宿下凡(天孤星)。

    書中有記載:……次日,要去對長老說知智深如此無禮。首座勸道:“長老說道他後來證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

    又寫:……“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

    又寫:“雖是如今眼下有些囉唣,卻成得正果。沒奈何,且看趙員外檀越之面,容恕他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

    魯智深一再喝酒鬧事,搞得寺內天怒人怨。智真長老無奈之下,只好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臨行前,智真長老贈送魯智深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後來魯智深徵遼迴歸,途徑五臺山時,再次上山拜見智真長老,智真長老再次送給魯智深四句偈語,同樣是十六字:“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可見,智真長老不僅看出了魯智深的不凡,連他一生的際遇與結局都早已瞭然於胸。厲害不?

    最後,果然魯智深聽潮聲而頓悟,留下頌詞證大道,修行圓滿!

    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瑣。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 這樣一個真性情真豪傑的魯智深,誰不喜歡呢?

  • 11 # 綠野萍蹤01

    智真長老果然對魯智深另眼相看,剛一剃度,就賜法名“智深”,與自己平輩。按說,佛門寺院一般按照皈依先後,排定輩分順位。魯達一入佛門,便直接與長老同輩,五臺山僧眾甚多,魯智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排到“智”字輩。

    智真長老的師弟,東京大相國寺住持智清長老對師兄如此看覷魯智深很不以為然,認為師兄“好不曉事”。因而,不理睬智真長老的推薦信,暗中聯絡監寺、知客僧,以“新來的掛搭”為由,打發魯智深去酸棗門外做了個級別最低的菜頭。

    智真、智清師兄弟對待魯智深截然不同的態度,將是魯智深後來“正果”的一大伏筆,預示著花和尚的前途和命運。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何奧妙呢?

    智真長老另眼相看魯智深,是貪圖趙員外的財富嗎

    魯達打死了鄭屠,逃到雁門縣,遇到了趙員外。這個趙員外來歷非凡,他的莊園叫“七寶村”。所謂“七寶”,指的是佛門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

    在雁門縣城躲藏了幾天,趙員外借口風聲緊,便將魯達轉移到了七寶村。施耐庵這樣寫,明顯是讓魯達一步步踏入佛門,而他的引路人就是控制著佛門七寶的趙員外。可見,趙員外非常的富有,做五臺山文殊院的檀越綽綽有餘,佛門財富都在他的手上。

    在七寶村又藏匿了五七日,趙員外就把魯達送上了五臺山。趙員外說,五臺山的智真長老是他兄弟,此前曾經許下剃度一僧。

    到了五臺山上,趙員外給智真長老送了很多禮物,也算是行賄吧。趙員外之所以要給智真長老行賄,是因為按照大宋律法,有罪在身的人是不能進入佛門的。而且,剃度僧人必須有經過官府考核的文憑,也就是書中講的“五花度牒”。魯達沒有透過官府頒發的度牒,而且,剛剛打死了人,肯定是不符合出家規定的。趙員外所謂顯然違背大宋律法,所以,就得給智真長老行賄了。

    那麼,是不是智真長老貪戀趙員外的禮物,不得不給一個殺人凶身剃度呢?

    智真長老其實非常富有,五臺山文殊院廣有教眾,周邊市井都是寺院的產業,老百姓都端著智真長老的飯碗。五臺山不靠趙員外施捨,完全可以經營得非常好,一點小小的禮物,豈能讓智真長老違法?

    所以,僅憑“檀越”的身份,智真長老是很難力排眾議,讓“形容醜惡,相貌兇頑”的魯達進入佛門的。

    但是,智真長老就是剃度了魯達,還對這個魯智深另眼相看,還不斷的遷就、縱容這個屢犯佛戒,毀壞山門、打傷僧眾的惡僧。

    每當僧眾向智真長老告狀,要求嚴懲花和尚時,智真長老幾乎用同一句話搪塞:“沒奈何,且看趙員外檀越之面,容恕他這一番。”

    趙檀越真的有這樣大的面子嗎?不過一個財主而已,五臺山又不缺錢,智真長老到底看的是趙員外哪張面子呢?

    趙員外身份絕非僅是五臺山的施主

    趙員外是俗家財主,施捨寺院是其心甘情願,佛門並不欠他的。僅僅只是一個“檀越”,智真長老不會如此看重趙員外那張麵皮。

    上文講到,趙員外掌控著佛門七寶,這就等於此人對佛門有極大的控制權。說白了,趙員外隱喻的就是宋徽宗。魯智深上五臺山,兩次大鬧文殊院,毀壞佛門金剛及寺院設施,藐視佛門三皈五戒,便是宋徽宗時期的“崇道抑佛”歷史的暗寫。

    智真長老剃度魯達的故事,就發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一年,據“洪太尉誤走妖魔”那年(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恰好就是魯智深禪杖的重量:六十二年。

    書中還有兩個細節,說明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就發生在宣和年間,具體來說就是宣和二年之前。

    卻說魯智深第一次大鬧五臺山後,沒多久便直接去到了市井。花和尚先去鐵匠鋪預定了一把戒刀、一條水磨禪杖。這個鐵匠鋪的“待招”,卻被施耐庵寫成了“待詔”。這個字不是筆誤,所有的版本都寫作了“待詔”。

    “待招”,本義指剃頭匠,後引申為手藝人的稱謂。“待詔”則是翰林院專門為皇帝服務的文人畫士,比如詩待詔、棋待詔之類。宋徽宗時期則有畫待詔,宮廷畫師模仿宋徽宗的畫,宋徽宗題款鈐印後,賞賜給大臣。

    “待詔”明顯是借喻皇帝的符號,趙員外的影子無處不在。

    另一個細節就是魯智深吃狗肉,因為宋徽宗屬狗,所以,《水滸傳》中唯一一次吃狗肉,還是在暗指趙員外的不凡身份。

    既然趙員外是這等來歷,自然是非同小可,可謂天大的面子了。趙檀越並不是五臺山的真正施主,而是掌控著佛門興衰大權,真正的施捨,並不在於錢物。魯達又是趙員外的“表弟”,智真長老敢不剃度他嗎?敢不對魯智深另眼相看嗎?

    魯智深二次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終於寫了一封推薦信,贈送給魯智深四句偈子,打發他去了東京大相國寺。因為,這已經是宣和二年的事情了。這一年,宋徽宗下詔“罷道學”,恢復“寺院額”,“崇道抑佛”歷史宣告終結。

    然而,智真長老將魯智深送出五臺山,並非全是因為擺脫了趙員外的掌控,而是魯智深的“限期”已到,需要按照“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去追尋正果,完成人生旅程了。

    智真長老算定魯智深正果非凡

    趙員外將魯達帶上五臺山時,所有僧眾看了魯達的面相,認為此人長相醜陋,面目兇惡,恐怕會累及山門。在眾口一詞的質疑和反對聲中,智真長老也架不住了。到底是剃度不剃度魯達呢?智真長老為解除心中疑惑,平息眾僧之怨,說道:“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麵皮?你等眾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於是:焚起一柱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

    一炷香剛剛燃完,智真長老恰好回來,對眾僧說道: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長老靈魂出竅,這一炷香功夫到底去哪兒了呢?或許,智真長老遊離佛道之境,在道家紫府查看了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名冊,知悉魯智深的來龍去脈,原來,此人上應天孤星,絕非一般僧眾可比。

    所以,智真長老堅定的說:“只顧剃度他”。還“立帖為證”,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長老之所以如此堅定的要剃度魯達,並非全是因為他上應天星,而是看到了魯智深的將來必定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說,除了智真長老自己,五臺山所有的僧眾的正果都趕不上魯智深。

    因為其正果非凡,所以智真長老剃度魯智深時,便“賜名智深”,與自己輩分一樣,早早的就確定了魯智深日後將要達到的正果級別。照此預言,魯智深必將成為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取代“好不曉事”的智清長老。《水滸傳》七十回之後的故事,將會增添一個得道高僧——花和尚智深長老。

    智真長老不敢得罪趙員外,無奈接受這個殺人兇犯進入佛門。但當他去道家紫府查看了天罡地煞名冊之後,掌握了魯智深的來龍去脈,知道此人必將光大佛門,成為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因而,對他包容寬縱,另眼相看。

    那麼,魯智深真的會做到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嗎?按照施耐庵的伏筆理解,當然會。

    一則,魯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其地位當然要與智真長老齊平。

    二則,魯智深“遇山而富”。二龍山與九天玄女廟“二龍相戲”遙相呼應,隱喻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二龍山上有座“寶珠寺”,又與雁門縣“七寶村”相呼應,講的還是“二龍”的故事。魯智深奪了“二龍”財寶(遇山而富),在佂剿方臘之後,與宋江等“三十六人同拜爵”,成為名相寶剎的住持方丈。

  • 12 # 又見小李vlog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從宏觀層面看,這種觀點是整個水滸傳中各的英雄所做之事都不易,各路出身的人形形色色,各中原委曲直最後來至做這殺人放火的勾當並不易,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上這條路呢?主旨官逼民反便可歸因。

    第二,個體層面上,水滸傳中的人物性格迥異,雖說官逼民反是宏觀旨要,但革命洪流當中也是泥沙俱下,什麼人都有,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不是為著同一個目標而來,而是為著各自的目標而來,在這殺人放火看似政治正確的洪流中,難有不公報私仇,為非作歹的勾當,魯智深能做到殺人放火中不枉殺濫殺,心中所行之良善,非武松之毒可比,行中所舉之正,非王英杜遷之流可及。光明磊落更非宋江吳用之輩可追。既然殺劫難免,倒不如殺那該殺之人,燒那瓊樓玉宇,度了自己,也是度了眾人。在這點上,宋江那俗人的討巧答對,更顯的魯智深的境界。這句不易顯出了水滸英雄們的人性高低

    第三,結局層面上來說,所有英雄人物都是那天上星宿所化,了卻凡間俗事,便要元神歸位,這是很多話本,小說的故事框架,將王朝興衰與這天命下凡聯絡起來,雖重在講故事,但這其中的世界觀值得探討,倘若凡間王朝興衰,只是神仙安排的一場鬧劇,那麼從感情上是並不會有什麼悲慘高興一說的,只是位列仙班的各位人間的一趟公差,生死皆可,為的只是履行一個程式。但人並不可能是神仙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樣灑脫淡然,客觀冷靜。這種灑脫淡然,客觀冷靜每位星宿都有,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他們有人嗜殺,有人貪婪,有人無情,有人暴力。他們只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殺人時的冷靜,對生命的淡漠。而魯智深的表現並非如此,他的表現在於重視生命,卻淡泊名利,憎惡邪惡,水滸傳中魯智深不為任何所牽絆,就為殺人放火來的,可這殺人放火只是霹靂手段,佛爺菩薩都不易下這霹靂手段,他下了,這一路何其不易!如果魯智深心有塵凡,那麼他的殺人動機就有了疑問,難免不是這塵凡所擾,這和那些惡魔有何區別,魯智深一生殺人都是殺與自己無關之人,為何殺無關之人,因為該死。其他人所殺之人,要麼是和自己利益相沖突之人,要麼便是無辜之人。這是魯智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品格高尚的地方。另外,魯智深獲得這句話的時間是在第九十回,在這之前,魯智深經歷了很多,從遇林沖,上二龍山,上水泊梁山,到宋江聚義,這一路其實魯智深並沒什麼不易,反而很順利,包括招安徵遼都沒什麼不易,但智真長老在此卻說這麼一句話,是想讓魯智深明白,所行事易,所做人難,難在魯智深的一生本應是灑脫淡然,放浪形骸,率真暢快,心裡磊落的人,但從遇林而起開始他便一步一步落入枷鎖之中,這是人間的枷鎖,是世俗的枷鎖,是禁錮自己的枷鎖。魯智深在五臺山上智真長老本初用佛門法規來規制他,並不奏效,所以心裡明白,規制他的不是這佛門法規,而是這世間的法規,所以臨別才送他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最後他還是要被某種規矩所禁錮,這與其本真的性格完全是背道而馳的,而這個過程本來就是不易的,更何況與這個過程反抗相融合適應。

  • 13 # 又見炊煙777

    智真長老為什麼對魯智深總是另眼相看呢?我認為是:

    因為智真長老看到了未來,所以才對魯智深另眼相看。下面我來簡要說說吧。

    智真長老是當世的一位活佛,是為高人,能知前世未來之事,魯提轄魯達拳打鎮關西有命案在身,在趙員外的幫助下,進入五臺山剃度,當時眾僧皆說其“形容醜陋”反對智真收留。智真長老施起佛法,力排眾議,收留了魯達,並賜法名智深。智真長老心知“此人上應天星,心底剛直”。雖然外表兇頑,內心卻很純良,也佩服他的正義之舉。智真長老為何要另眼相看魯智深呢?就因為他看到了未來,知道魯智深將來必能修成正果。所以對於魯智深犯的錯總是能容忍,並不生氣。

    我覺得智真長老這樣的高人,把魯智深的前世未來都看透了,知道他的一生的軌跡,該有什麼經歷,該有什麼磨難,最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他會對魯智深另眼相看。

    所以對於魯智深在五臺山的所作所為,他並不計較,在第二次大鬧五臺山,惹了眾怒之後,才不得不把他從五臺山調走,弄到東京大相國寺謀一個差事。

  • 14 # 微光人文

    在水滸傳當中,魯智深是一個經歷極為傳奇的人物。他為了救金氏父女拳打鎮關西,最後逃到了五臺山當和尚。依照他這樣的性格其實是不適合當和尚的,正如事情本該發展的那樣,五臺山文殊院沒有一個對魯智深有好感的,可是偏偏有一個特殊的,那就是智真長老。

    一、興風作浪花和尚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當和尚的日子,那就是興風作浪。首先,他初來乍到就不守佛家的規矩。

    自己做一個和尚,卻罵其他人為禿驢,這只是最淺顯的,過分的是他三更半夜的時候在殿後拉屎撒尿。

    如果這些還不算什麼,沒有肉的生活對魯智深來講是無法想象的,在幾個月不吃肉之後,他實在熬不住了,跑到山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回到寺院中更是大鬧,智真長老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過多久,魯智深再次喝醉大鬧五臺山,智真大師只好將其介紹給大相國寺主持智清長老。從智真長老對待魯智深的態度來看確實極其寬鬆。

    二、佛心深厚

    魯智深可能和濟公有些類似,他們雖然不守佛家戒律,但是他們有一顆純粹的佛心,智真長老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會對他另眼相看。

    從透過現象看,質的角度來講,智真長老正是,透過其頑劣的表面而看到了魯智深的本性,認為他是一個有佛心的人,如果可以安心遁入佛門,可以修成正果,遠超過其他僧人。

    這種佛心指的就是,疾惡如仇,濟世救人的俠義精神。

    三、智真長老之高深

    從施耐庵對智真長老的描寫來看,確實是一個佛法非常高深的僧人。

    從書中的描寫來看智真長老曾送過魯智深八句偈語,第一次是魯智深在,離開五臺山的時候,贈送他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第二次是他跟隨梁山歸順朝廷平定遼國之後重返五臺山見智真長老,又送了他四句“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準確的概括了魯智深的一生,如此高深的佛法再看一個人佛性的時候自然也不會有多少差錯。所以,智真大師對魯智深另眼相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看到了魯智深的佛性。

    魯智深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的一生,也是他的佛性不斷昇華的一生,也是在見證智真長老對魯智深期待不斷實現的一生。

  • 15 # 鄭非夢妙文

    智真長老並不是吃齋唸佛的普通和尚,而是一位得道高僧,當世活佛。《水滸傳》原著在多個章節中都揭示了其高人身份,比如在第三回中智真長老就小露了一手:

    焚起一柱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過,卻好回來,對眾僧說道:"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可見智真長老道德高深、慧眼如炬,雖然是初次相見卻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對魯智深的前世今生都已瞭如指掌,因此魯智深投奔到五臺山文殊院後雖然屢犯山規,智真長老一直都對他非常寬容,另眼相看,就是因為智真長老已經看出了魯智深絕非凡夫俗子,而是天生慧根,與佛有緣,早晚會大徹大悟,從而功德圓滿修成正果。

    在《水滸傳》第四回魯智深因屢屢鬧事打人,犯了眾怒,五臺山眾僧人都是凡俗之輩,智真長老又不能道破天機,為了平撫眾僧人怨氣更好的管理寺院,同時也為了給魯智深一條出路,於是介紹魯智深到其師弟東京大相國寺智清禪師處。臨行之前智真長老贈給魯智深四句謁言:

    長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這四句謁言的意思是“遇林而起”,指魯智深為搭救林沖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當指魯智深於二龍山落草一事;“遇水而興”,指的是梁山泊;“遇江而止”,江應指錢塘江,最終魯智深在浙江離世。《水滸傳》第90回:智真長老再一次送給魯智深四句謁語:

    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四句的意思是遇見夏侯成便擒,遇到方臘就抓,聽見潮信便圓寂了。

    可以說這八句謁語高度概括了魯智深的一生。而且神奇的是魯智深這些生命中的重大時刻都被智真長老的預言一一應驗。這充分證明了智真長老的確是得道高僧,他就像安裝在魯智深身上的監控器記錄著自己預高度正確絲毫不差的預言。我想從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寬容可以看出,一個出家人並不僅僅只會每天吃齋唸佛遵守清規戒律就能夠得道的,那是需要有根基才行。魯有成佛的根基,哪怕不拘小節又有何妨?就如同濟公一樣“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拘泥於形式上的繁文縟節清規戒律呢?

  • 16 # 張堂君

    智真對魯智深另眼相看,起因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魯達本一提轄,三拳打死屠夫是救一弱女子,犯了命案。佛由心生,假仁假義,不是魯達的性格。魯智深殺人放火,卻是除暴安良,除惡務盡是最大的善舉。

    雖然,魯智深一和尚,吃肉酗酒,不拘小節,英雄不問來路,大善之中的小過可以忽略。智真獨具慧眼,提捿魯達,不是胸胸狹小的人所能做到的。

    《水滸》中的魯智深,疾惡如仇,性格莽撞,卻能立地成佛。這是對偽君子的撻伐,也是從一個側面宣傳真善美,從另一個側面針砭假醜惡。借智真之手抬舉魯達,闡述佛由心生的佛教理念。

  • 17 # 豫見大長安

    在水滸中,作者提到過不少高人,除了九天玄女、天帝外,人世間也有,比如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不但會騰雲駕霧,而且道法高明。公孫勝能幫助宋江降服高廉,就是因為羅真人傳授了他“五雷天心正法”。更厲害的是,羅真人直接看出來李逵是天殺星,公孫勝是天閒星,簡直就是活神仙。

    其實,像羅真人一樣的高人,書中還有一位,他就是魯智深的師父智真長老。而智真長老影響最大的一位人物,那就是備受好評的魯智深。

    當初,魯智深因為救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因為擔心無人送飯,所以魯智深選擇了逃亡。他漫無目的的逃亡,一路跑到了代州雁門縣,在那裡他遇到了金翠蓮,不過金翠蓮已經做了趙員外的外室。

    趙員外為了魯智深的安全考慮,建議他做個和尚,就這樣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了。

    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知道魯智深的前世(天星),以及這一世的修行。

    再說智真長老趕魯智深去大相國寺

    魯智深出家幾個月後,因為經常在佛殿後大小便,而且又因為喝醉酒,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不便相留,所以讓魯智深去大相國寺了。

    當然,這其實也是表面原因,因為趙員外一直在幫著魯智深,智真長老要留下魯智深也容易,讓趙員外賠錢就行,何況他是方丈,有決定權。

    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智真長老知道魯智深需要去世上經歷,需要去殺人放火,需要去落草為寇,這樣才能成就他自己。這一點,作者後來有說明。

    話說五臺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的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水滸傳》

    這段文字,說得很明白了。智真長老不是故意趕走魯智深,而是有意讓他去塵世間磨練。

    試想一下,如果智真長老不讓魯智深離開五臺山,那麼魯智深就不會去大相國寺,也就不會痛打小霸王周通,救劉太公的女兒,也不可能認識林沖,救下林沖,恐怕甚至也不會活捉方臘。

    如果沒有這些事蹟,魯智深恐怕很難成佛,只是在五臺山繼續做個鬧事的和尚罷了。

    很多人羨慕魯智深,覺得他總是仗義出手,路見不平。其實,魯智深這樣也不容易,經常逃亡,一路辛苦也就罷了,還有生命危險。所以,智真長老幾年之後見到魯智深就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總之,智真長老看透了魯智深的前世今生,所以無論是留他出家還是把他趕去大相國寺,都不是因為一己之私,而是為魯智深好。

  • 18 # 跛翁

    很可能是因為,智真長老從魯智深的莽撞表象中,看到了他直率純真、俠義可愛的本質。

    不過在《水滸》一書中卻另有暗示,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書中的智真長老是一位世外高人,他早就看到了魯智深的一生和最後結局。例如他送給魯的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就隱隱點明瞭魯智深的一生際遇。

  • 19 # 張紅心

    智真長老是慧眼識真人!他看透了魯達雖然外表粗曠好酒;但確有一顆嫉惡如仇、充滿正義的心!不象其它和尚六根未淨、進入空門是消災祈福、充滿私情邪欲、披著佛衣不幹佛事,永遠也得不了正果!而魯達卻是智真長老能夠度化、結出的重要善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轉會:狼行籤LGD,RNG買入2名小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