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
2 # 明月西西
我先拋磚引玉,分享下個人觀點。
偉大而勤勞的朱元璋在位時廢除了宰相之職,從此皇帝統領六部,不在設立宰相,再無可以制衡皇權之職。
成祖進一步完善,產生了內閣制度,大明的內閣與六部互不統屬,且不能干涉。而之前宰職是可以制約皇權的,宰相是政府的首腦,而內閣的權力卻想去甚遠。
中後期,皇帝沒有那麼有能力或者那麼勤勞,出現內閣和宦官集團相互制衡,但他們的權力都來自皇帝,明朝太監只是皇帝的附庸,宦官和內閣權力的大小都是由皇帝說了算,中國開始進入君主專制時代,皇權從此至高無上。
-
3 # 聊哥說歷史
自古篡位篡權主要三個渠道:1、外戚、皇族,如同楊堅、梁武帝等;2、文官、武官之首,操莽等;3、內侍,唐代的宦官。對於明朝政治制度,最基本的點有兩個。第一,將外廷文官視為對皇權的首要威脅,這就導致了“以內廷宦官制衡外廷文官,內廷外廷相互制衡”思想的產生。第二,以各政府部門的相互制衡作為維護皇權的基本手段和方針,這是對皇帝集權,中央部門分權,中央集權,地方部分分權的極大保障。《明太祖實錄》裡記載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就是對這兩點的核心。
外戚、皇族。首先明代皇帝只娶平民,岳父是個沒根基的侯爵且不得任職。皇族,首先明代的封而不建,皇族沒有實際治理權,軍權限制為千人衛隊,造反堪比登天;文官、武官之首。宰相和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所以明代一開始就徹底廢除了丞相,理論上文官沒有首領,而內閣更依附於皇權,更多的時候是皇權和文官的潤滑劑,同時皇帝只要留中不披紅,內閣什麼都幹不了。軍事中樞在拆分為五軍都督府之後,更沒有一個武將能統領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所以這兩者也不是威脅;內侍,明代的太監製度和唐不一樣,太監不得出任外廷官員,更沒有武職,而是一套獨立於外廷的內廷機構,他們的所有權利都來自於皇帝的授權,他們只能臨時去監管監視某個地方、某支軍隊,而皇帝能隨時剝奪他們的權利,太監的身份更無法私自調動外廷的任何力量,至於隔絕內廷和外廷,內閣和兵部猶在,隔絕皇帝和外廷等同於謀反,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就是血腥鎮壓,明代的外廷可比唐代的強力太多;
明代透過合理的建設,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皇權集中,任何一個團體的權利都受限於皇權且依附於皇權,想反對皇帝就要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的反擊,同時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剝奪每一個團體高層的權利。至於更高階的集權則要等到清代了,一個八成督撫都是皇帝家奴(旗人),內閣架空為虛物,親王圈養,太監徹底無權,皇帝一人擁有所有權利的時代。 -
4 # 御前帶刀侍衛
朱元璋為了鞏固帝業,防止大臣結黨,內外勾結,首創“奸黨罪”,是在明朝重典治世的立法思想指導下而設立的,沒有具體的標準和明確的危害結果。奸黨罪的表現有:奸邪進讒言左使殺人、運用計謀使犯人逃脫死刑處罰、聽憑長官旨意任意增減犯人刑罪、朋比結黨、擾亂朝政等等設立奸黨罪的目的在於強化封建中央君主集權,防止臣下篡權變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加強了君主專制。但這種犯罪具有刑法上的不確定性,很容易成為封建統治者隨意殺戮功臣宿將的任意性規範。促使皇帝疏遠朝臣,崇信宦官,為明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明代政府屢興大獄,肆意殺戮朝廷重臣與封疆大吏,大多是基於重懲奸黨罪的法律規定。
-
5 # 茅匯
明朝是依靠儒學,依靠皇帝至高無上的天下共識,阻止了權臣專權。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宋朝開始,就沒有敢造反的權臣了。
明朝有兩個造反的,朱棣,朱宸濠。
是不是他們都姓朱?
不管成功與否,是不是朱家的天下還是朱家的?
說明,外姓權臣,已經沒有了造反的沃土。
明朝外姓的權臣,最有實力的,當屬張居正,魏忠賢,戚繼光。
可是他們都沒有敢造反,甚至連造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即使是清末的曾國藩,也沒敢造反。
說明,這些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擁有過權力,從宋朝開始,真正有權力的,就皇帝一個人。
即使是太后了什麼的,也沒有真正動搖過皇帝的權力。
其實從宋朝開始,以往的什麼外戚干政,後宮干政,宦官干政,邊將干政,權臣干政等等,統統都消失了。
你說魏忠賢是宦官干政,屁!他算什麼干政啊,他敢換皇帝麼?他能換的了皇帝麼?還不是皇帝的一條狗,狗仗人勢罷了。
所以,明朝的權臣不可能專權,看似氣焰熏天的權力,其實都是皇帝給的,皇帝不給,他們啥也不是!
那皇帝為什麼能牢牢的抓住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呢?
那這共識哪裡來的呢?
儒學!
宋朝以前,春秋以後,人們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共識,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社會秩序,一旦國家動盪,那真是亂的不可開交。
五代十國達到了亂世的巔峰。
再這麼下去不行啊,百姓苦,皇帝也苦,畢竟說被人乾死,就被人乾死了,權臣,外戚,宦官,誰都想弄死他,太難了。
大家漸漸的,開始聚焦儒學,復興儒學,到了趙匡胤,已經復興的差不多了,以儒治國,就是他全新的嘗試,事實證明,他的宋活下去了,沒有重蹈後周的覆轍。
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並沒有真正的實行。
所以,明朝就是依靠儒學,依靠皇帝至高無上的天下共識,阻止了權臣的專權。
-
6 # 天香引
在朱元璋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要了他的性命,他是在接連不斷的殘殺與背叛中活下來的。朱元璋眼中的世界,要比一般人眼中的更為黑暗。 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對明朝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朝的政治體系,各個部門之間互相制約,像軍閥、外戚、權臣一類的問題,整個明朝基本沒有出現過。偶然有冒頭的,也會在群臣的公議之下畏手畏腳,威脅不到皇權。
凡是開國的君主,都是既勤勞又很有權力慾,因為不是這樣性格的人,就不可能在爭霸中獲勝。可是君王的子孫卻不是這樣,他們從小生活在帝王之家,習慣於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像朱元璋那樣覺得事事都親自做決定是一件美事。據抽樣統計,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審批的公文二百多份,處理事務四百多件。忙得他是“昧爽臨朝,日宴忘餐”,天不亮就起來工作,經常忘了吃飯。
明代皇帝的工作量大,工作這麼辛苦,特別需要秘書來分擔一下文案工作。明朝皇宮中有一處叫作“文淵閣”的地方,原本用來儲藏書籍,類似於皇家圖書館。到了永樂帝朱棣的時候,朱棣選了一批有學問的人讓他們到文淵閣值班,這些人就成了皇帝的私人秘書。不僅為皇帝分擔文案工作,還要為皇帝出謀劃策。
這個文淵閣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被稱為“內閣”。內閣理論上只是皇帝的秘書處,但是皇帝越懶,內閣所辦的事就越多,所掌握的權力也就越大。到了後來,內閣實際上擔當了宰相的職責,內閣裡排行第一位的閣臣(稱為“首輔”)其實就是宰相。各個部門、各個地方送給皇帝的奏章,都先交給內閣來看。內閣看完後代替皇帝寫上意見,叫作“票擬”。
內閣把這個票擬交給皇帝,由皇帝決定同意還是不同意,這就很省皇帝的事了。但皇帝還是覺得不夠省事。內閣把票擬送到皇帝面前,皇帝得審查一下這票擬有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還得註明問題出在哪裡。所以皇帝要在票擬上寫上自己的意見。一般人寫字都是用黑色的墨,為了顯示批閱者不同,皇帝的批改意見用的是紅筆。所以這個寫在票擬上的意見就稱為“批紅”。
人的惰性是無限的,後來的明朝皇帝就連這個批紅也懶得自己寫。也有的皇帝是因為年齡太小,幹不了這事。於是皇帝就把批紅的活也交給別人去幹。皇帝批紅的時候是在後宮,身邊沒有別人,只能讓太監來幹。明朝後宮裡有一個叫作“司禮監”的部門,原本是負責管理書籍的。後來批紅這事,就由司禮監來負責了。所以明朝掌握大權的,除了內閣外,還有皇宮裡的司禮監。相比之下,司禮監的權力還要更大。因為票擬只是個草擬的意見,不具備法律效應。無論是什麼樣的決定,都得經過批紅才真正生效。
因為司禮監權力太大,所以明朝出現過曹吉祥、劉瑾、魏忠賢等一批權勢熏天的大太監。不過由於明朝官僚機構之間的互相制衡,即便這些大太監風光一時,他們也沒有辦法徹底控制軍隊和政府。支援他們的皇帝一旦改變了主意,或者身亡,他們也就隨之滅亡了。
-
7 # 天上人間文史鑑
阻止權臣專權最好的辦法還是高度的集權和專制。
明朝使用的就是這個辦法,誰都知道明清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的巔峰,
在這兩個朝代幾乎沒有權臣威脅到皇權的情況,
即便是鰲拜也被雄才大略的康熙打敗了。
皇帝要想牢牢掌握皇權,就必須讓大臣明白,
所有的權力都是君王賦予的,沒有皇權的支援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嘉靖做得就非常好,權術玩得簡直不要太6,
權臣專權根本就無法對嘉靖造成威脅,
因為嘉靖讓嚴嵩明白所有的權力都是君王賦予的。
明朝各個時期皇帝幾乎都能擁有絕對的權力,
這是由那種儒家文化的意識形態決定的,
儒家思想不僅是道德的武器,更加是君王統治的最好的思想工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
在明代,即便是哪種懦弱的皇帝也沒有被大臣篡位的憂慮,
因為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已經不允許出現那種犯上作亂的事情。
由於明朝黑暗的特務政治,知識分子的尊嚴喪失殆盡,
再也不復兩宋時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開明,
高度的集權專制也讓國家再不復唐代的開放。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還特別護犢子,
明代官員的俸祿可謂微薄之至,
人性就是如此,當官如果不能掙錢,貪汙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明代官員貪汙成性和朱元璋對官員的仇視有直接關係,
朱元璋的子孫全部由朝廷養著,後來成了極重的財政負擔。
然而權臣篡位的威脅解決了,宦官亂政卻開始氾濫,
明朝的皇帝普遍對臣子充滿了不信任,
權臣可能成為皇權的威脅,但宦官不會,
於是宦官成為了皇帝最親近的人,因為從小陪伴皇帝的斷子絕孫的人既有感情又不會對皇權產生威脅
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宦官也分得了極大的權力,
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權力不可謂不大,
然而卻是儒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不允許的,
於是閹黨和東林黨的矛盾就無法調和,。
但這卻是皇帝願意看到的,
無論怎樣的權力鬥爭,最終的權力都屬於皇權,
朝廷裡的政治鬥爭越激烈,皇權越加穩固,
因為無論是太監還是大臣都必須依附皇權。
明朝權臣對皇權的威脅也就這樣解決了,
儘管明朝確實非常黑暗,爛得不行,
但卻是個漢人王朝,於是有那麼多明粉,
如果一個人即是明粉又是清黑,
他多半不可理喻。
-
8 # 酒徒影視
自古篡位篡權主要三個渠道:1、外戚、皇族,如同楊堅、梁武帝等;2、文官、武官之首,操莽等;3、內侍,唐代的宦官。我們依次來看明代怎麼堵上的。
1、外戚、皇族。首先明代皇帝只娶平民,岳父是個沒根基的侯爵且不得任職,外戚gg。皇族,首先明代的封而不建,皇族沒有實際治理權,軍權限制為千人衛隊,造反堪比登天,最後的一個bug靖難權,在燕王繫上臺後也堵上了;
2、文官、武官之首。宰相和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所以明代一開始就徹底廢除了丞相,理論上文官沒有首領,而內閣更依附於皇權,更多的時候是皇權和文官的潤滑劑,同時皇帝只要留中不披紅,內閣什麼都幹不了。軍事中樞在拆分為五軍都督府之後,更沒有一個武將能統領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所以這兩者也不是威脅;
3、內侍,明代的太監製度和唐不一樣,太監不得出任外廷官員,更沒有武職,而是一套獨立於外廷的內廷機構,他們的所有權利都來自於皇帝的授權,他們只能臨時去監管監視某個地方、某支軍隊,而皇帝能隨時剝奪他們的權利,太監的身份更無法私自調動外廷的任何力量,至於隔絕內廷和外廷,內閣和兵部猶在,隔絕皇帝和外廷等同於謀反,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就是血腥鎮壓,明代的外廷可比唐代的強力太多;
綜上所述,明代透過合理的建設,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皇權集中,任何一個團體的權利都受限於皇權且依附於皇權,想反對皇帝就要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的反擊,同時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剝奪每一個團體高層的權利。至於更高階的集權則要等到清代了,一個八成督撫都是皇帝家奴(旗人),內閣架空為虛物,親王圈養,太監徹底無權,皇帝一人擁有所有權利的時代。
-
9 # k哥工作室
宰相和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所以明代一開始就徹底廢除了丞相,理論上文官沒有首領,而內閣更依附於皇權,更多的時候是皇權和文官的潤滑劑,同時皇帝只要留中不披紅,內閣什麼都幹不了。軍事中樞在拆分為五軍都督府之後,更沒有一個武將能統領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所以這兩者也不是威脅;明代透過合理的建設,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皇權集中,任何一個團體的權利都受限於皇權且依附於皇權,想反對皇帝就要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的反擊,同時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剝奪每一個團體高層的權利。
-
10 # 龍角大將軍
明朝一開始為了防止權臣專權就是去掉宰相制度,防止大權在握的大臣,扶持勳貴對抗文官。然後又是建立內閣制度,採用硃批。
土木堡之後,文官做大已不可抗拒,勳貴不堪用。皇帝就扶持太監,同時分化文官集團內部。文官集團內部的分化重現了明朝前幾代帝王竭力避免出現的黨爭現象。
-
11 # 閃電侯爵
明朝主要是透過集中君權,壓制臣權,加強特務監控的方式,來防止權臣專權的。但是前期和後期的平衡方式不同。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制,主要是因為丞相權力較大,可以開府設定官屬,容易專權。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後,由皇帝直統六部,並設立錦衣衛以監視百官的行為。這個時期朝中事無鉅細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百官只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想想朱老爺子每天要處理全國各地的送來的政務,還要檢視錦衣衛送來的百官的一言一行,唉,難怪他自己都說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也真難得他是明朝最長壽的皇帝。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也許朱棣是有點覺得現有的官制太累了,於是設定了內閣,剛開始內閣只具有顧問的身份,幫助皇帝起草公文,皇帝才有最終決定權,內閣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且朱棣設立了東廠,加強了特務統治,此時的體制與朱元璋時期差不多。
但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時期,情形發生了些變化,司禮監的設立使明朝的朝中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此明代宦官登上了政治舞臺,內閣的票擬總是由司禮監批紅生效,這樣在內閣與司禮監之間就產生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後期像明世宗,明神宗等長期不上朝的皇帝正是利用這種平衡來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的,從而抑制了權臣專權,但由於皇帝能力的原因,沒有把握好宦官的權力,反而使明代後期宦官專權嚴重。
-
12 # 晴波泡泡
可以從制度、道德等方面來研究一下。明代的政治制度上啟唐宋,下順清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集大成者。清初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看到了明朝的典藏制度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華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而後代信神拜佛,汝不亡國也。”也是讚許有加,清初基本照抄。
明初廢除了實現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設立了內閣,由內閣大學士輔政。而內閣沒有自己的官印,不是正式的政府衙門,沒有行政權。這麼一個顧問單位僅僅有票擬的權力,也就是給奏章一個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最後還是皇帝批紅決定。批完之後交六科給事中進行復審,給事中具有封駁的權力。最後環節才是交給六部政府去實行,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後期皇帝怠政,把批紅的權力下移給了司禮監太監,這是造成明朝中後期太監干政的很重要原因。但即使這樣,有明一代能夠打通所有環節的權臣和太監幾乎沒有,太監魏忠賢、朝臣嚴嵩、張居正可以說非常接近這一目標,但還是功虧一簣。中央政府的流程化管理達到了分權的目的。
地方上明初把行省丞相給廢了,設立承宣佈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司管理各省,中期開始設立巡撫代表皇帝巡視督察一省,但三司依舊由朝廷任免,不是巡撫的下屬。基本思路也是分權。
軍隊的管理實行統戰分離原則,也就是五軍都督府(武將)主建、兵部(文官)主戰的原則,能調動軍隊的不帶兵,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地方上設立了總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也是文官,節制幾個戰區的總兵(武將),以文治武。太監下放到各個戰區任監軍,以內之外。這幾個制度安排對軍隊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再沒有出現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甚至廢立皇朝的亂局。
錦衣衛和東廠也起到非常大的震懾作用的。
最後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總體上尊重讀書人,倡導君臣共治; 而士大夫讀書人也很有氣節和信仰。士大夫講究朝綱,皇帝不能胡來,權臣太監也不能胡來。像嚴嵩、魏忠賢,跟他們死磕的人太多了。有明一代動不動就是罵皇帝罵大臣罵太監,不行朝臣們就集體罷工的事情比比皆是。鬥皇帝尚且不懼,更何況權閹佞臣,更來勁了。
所以,有明一代想當曹操、朱溫的,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圖嘉靖朝海瑞。海瑞給嘉靖上書《治安疏》 其中有句話”……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大膽至極,可見一斑。
-
13 # 仁者厚德載物
明朝阻止權臣專權首先是因為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殺害丞相胡惟庸以後,不僅廢除了丞相職務,而且廢除了歷朝歷代實行的宰相制度,徹底解除了相權對皇權的牽制。
後來明成祖朱棣又設立了內閣制度,但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有宰相的義務而沒有宰相的權力。
明朝的言官制度也非常厲害,可以隨意彈劾重臣將領等,明朝還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對重臣將領等勢力實行監視。
明朝的內閣、封疆大吏、將領、言官、藩王、外戚、太監等勢力形成互相牽制,無法一家獨大,即使皇帝深居後宮,消極怠政,仍然能牢牢掌控最高權力,比如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
而且明朝皇帝對重臣的封賞非常吝嗇,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是唯一生前被封為太傅、太師的文官,但張居正也沒有得到公侯等爵位,更不可能像曹操等權臣那樣封王。
而崇禎皇帝給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承諾獎賞也只是封侯。
明朝皇帝對重臣將領等在爵位上的抑制,也很難形成眾望所歸的權臣。
手握重兵的皮島總兵毛文龍是九千歲魏忠賢的乾兒子,相當於皮島的土皇帝,尾大不掉,特立獨行,凌駕於北韓國王之上,甚至寫信給皇太極想夾攻明朝平分天下,但毛文龍在自己的大本營卻被深入虎穴的薊遼督師袁崇煥斬殺,可見在明朝想做一個權臣是多麼難。
-
14 # 孔夫劍
事實上,中國歷史發展到宋代就已經沒有權臣專權或篡權的可能了。
在君權社會中,君權一直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理論上講只要皇帝強勢有手段,其他人是基本不可能形成專權局面的。但皇帝是世襲的,有明君自然就有昏君、庸君,而且昏君、庸君才是最多的。這就給大臣或宦官專權留下了機會。除皇帝之外,權力最大的朝臣就是宰相,從漢武帝時設定內外朝開始,宰相權力被不斷分割。宋代宰相權力再次被一分為三,職、官分離的實行更使宰相只剩一個空名,其實際權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皇帝的賜予。明代撤除宰相職位後就更是如此。既然權利是皇帝賜予的,並沒有合法性依存,的那麼皇帝自然就可以很輕鬆的收回去。因此,宋代之後雖然還有個別權臣,但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可以威脅到皇權的權臣了。
明代為避免大臣擅權,主要有以下幾個措施:一是直接廢除宰相。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直接廢除宰相。此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徹底解決了皇權外第二政治中心的可能。為了避免以後再出現相權,朱元璋還要求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為祖訓。但是明朝國土廣袤、國內事務太多,以朱元璋之勤政,也沒辦法靠自己處理。洪武十五年開始相繼設立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文華殿大學士,選一些品級不高的官員充任,協助自己處理政務。後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明朝的內閣,但明朝內閣無論如何發展本質上其都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其權利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信任程度,不可能對皇權形成任何威脅。多年來可稱為權相的有嚴嵩、張居正等。
胡惟庸
二是大量設定特務機構,監督百官。明代主要有三大特務機構,分別是:1、錦衣衛。朱元璋時設立錦衣衛,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其所涉案件,移交刑部和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2、東廠。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除監察百官外,還可以檢查錦衣衛。3、西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由當時的親信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明代錦衣衛
三是加強對宗室的管理。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以宗室身份篡權奪位的,多以他對宗室子弟的防範十分嚴密。宗室子弟有“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即只封名號,不封土地;宗室子弟不能插手國家治理,也不能參與士農工商等生業,只能由國家養著。
在這些防護之下,自然很難形成威脅君權的力量。
但不得不說魏忠賢是個例外。在“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縱容和客氏的幫助之下,魏忠賢黨羽遍佈朝野,並透過其黨羽控制了明朝的特務機構和一些軍事力量。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時都是戰戰兢兢,夜不能寐。計劃了很久,依次拔除魏忠賢黨羽之後才敢對魏忠賢動手。
魏忠賢
-
15 # 魔都微塵
應該這麼說,朱元璋和兒子朱棣在政治體制設計方面,有獨到的一面!
1.文官體制設計。廢除至秦始皇開始的丞相制度,從職務上廢除與皇權抗衡的文管集團首領;建立內閣制,有點常委制味道;給事中制度,七品給事中可以制約六部尚書;言官體制,大量的道學先生風聞言事,皇帝不殺言官形成了制度;這樣的體制可以保證文官臣子永遠在內鬥,即使李自成打進北京城還在黨爭!
2.宦官體制設計。太監是明朝皇帝制衡文官集團的重要手段;文官集團負責票擬,掌印太監掌握著批紅的權力,秉筆太監還掌管東西兩廠特務機構!太監代替皇帝行使皇權,明代太監極其囂張跋扈,應該認為是皇帝有意為之!
3.武官制度設計,廢除太尉制度,設立五軍都督府,原大將軍的權力分散到五軍,建立衛所制,相當於現在的師和團規模,全國軍事單元分散到眾多的衛所!監軍制,重大軍事行動都派太監監軍!打壓武官,以文御武!
4.特務機構,警衣衛及東廠!
這幾個制度,基本上斷掉了權臣威脅皇權的路線!
-
16 # 時光山人
自丞相設立以來,大大提高了君主治理國家的效率,但丞相專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鑑於丞相專權的危害,廢除了丞相制,集權力於皇帝一人,有效地阻止了權臣專權。
丞相制度的演變丞相制度是伴隨著君權應運而生的。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丞相制度的雛形,丞相作為君主的助手,協助處理國家日常事務,這一時期丞相的權力最大,集人事、行政、決策甚至軍權於一身。
君權與相權的鬥爭。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三公九卿的管理體制。其中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詔命,下統百官,總攬政務。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國事。這一時期,太尉的設立正式將軍權從相權中分離出來。另外,秦朝郡縣制的實施,使丞相失去了封地,丞相勢力減弱。
三省六部制是對相權的進一步削弱。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將相權進一步一分為三,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稽核政令;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丞相也有一人演變為集體丞相制。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令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正式廢止。丞相制度廢除後,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工作,大權獨攬於一身。
丞相制度廢除後,為了方便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逐漸形成了內閣制。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內閣成立以後,原來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
內閣大臣一般將建議寫在紙上,貼在奏章上面,稱做“票擬”。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皇帝批示後方可交相關部門執行。一般情況下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司禮監代行“批紅”就相當於掌握了皇帝的部分權力,所以明朝才會頻頻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
結語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有效地避免了宰相專權的情況,司禮監代行皇帝“批紅”也是對內閣大臣權力的制衡。明朝的內閣大臣僅僅掌握議政權或是六部的行政權,最終的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或是宦官的手裡。所以,只有當內閣大臣與宦官合作時,才會有權臣的出現,張居正大權獨攬就是因為與司禮監馮保的合作。
-
17 # 晨影漫客
制衡之術呀
洪武朝就確立了言官監管百官事務之職,六科十二道監察,還有都察院這些官,官職低俸祿少,職權大,他們就一個工作——挑毛病
還有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無一不是為了相互制衡
即使進了內閣大學士們也是互不順眼,鬥來鬥去,嚴嵩扳倒了夏言,徐階拖死了嚴嵩,高拱鬥垮了徐階,徐階的徒弟張居正再回來給老師報仇,朱道長穩坐天下看著你們鬥
你猜內閣裡一言堂的主兒為啥都發配南嶺挖土豆,皇帝看你不順眼早就讓你致仕回家歇著了,這都算待遇好的
再就是外戚,有政治影響的王公貴族,老朱殺了一批,靖難殺了一批,英宗帶著最後一批給瓦刺送了一份大禮,皇后一脈再無家庭背景深厚的女子入宮,唯一一個權後萬貴妃還是罪臣之後。弘治朝張鶴齡張廷齡這種只知道欺男霸女,土地兼併的貨色都落得個慘死的下場,還允許你外戚干政?
還有明朝的太監,什麼魏忠賢,劉瑾,王振說起來都是給他們太監祖宗丟人,東漢十常侍把持朝政數十年世家貴族沒有不給太監面子的,唐晚期那群太監說廢哪個皇帝就廢哪個,立你當皇帝你還得來巴結我,這多尿性。左一個魏忠賢,右一個劉瑾無不是受了皇上的恩寵,這權力皇上隨時能收回來,擺脫不了黨爭的格局。
說到底,權臣還是有的,能像霍光那樣威脅到皇位的,沒有。這既是洪武永樂定下的基調,也有大明發展出現的偶然性,這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中央集權在明朝達到了極致,所有權利都是皇帝一人獨享。
-
18 # 子曰讀歷史
眾所周知,秦亡於宦官,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宋亡於外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明一朝,為了不重蹈覆轍,明朝創新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從結果上來看,明朝阻止權臣專權還是比較成功的。它採用的方式方法也很特別,分別是以下三點。
一、明朝後妃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從預防前朝女寵之禍、外戚專權出發,在為其子孫後代組建家庭時,確定了從民間選取良家女子入後宮的制度。朱元璋曾立下規矩: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拂受!裁抑外戚,嚴防恃寵干政,主要分為三個途徑。
首先,民間選妃。從家境清白的低階官員或平民百姓家選取,絕對禁止大臣以各種理由進獻美女,有些后妃甚至連身世都搞不清楚,使得外戚地位低下,難以形成大的政治力量,從源頭上杜絕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其次,給予高官厚祿,嚴格限制其參加政治活動。這一條切斷了外戚干政的途徑,到了明世宗時期,外戚爵位的世襲制也被廢除了。
最後,一旦發現外戚染朝政的苗頭,輕者削爵,重者下獄,一律予以嚴厲打擊。
二、內閣制度明朝內閣制度別出心裁,自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設立六部和內閣。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擬”,皇帝用紅字作批示,稱作“批紅”,到了後期,皇帝往往安排司禮監太監代筆批紅。內閣制度的巧妙之處在於將宰相的權利分化成內閣與司禮監之間的協同和合作,當然也不乏鬥爭,這一切都使得權利的核心歸於皇帝一人。
凡事也有例外,比如萬曆首輔張居正和司禮監太監馮保。當時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又是帝師,再加上張居正和李太后關係密切,馮保也是張居正的人,因此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權利相當於以前的宰相,權勢滔天。
三、廠衛制度為了鎮壓人民和監視官吏,朱元璋建立錦衣衛,明成祖朱棣又設立東廠——一個專門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權利在錦衣衛之上,明憲宗時增設西廠,任命太監汪直為提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合稱“廠衛”,專門針對不利於皇帝的佞臣和叛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廠衛制度大大的阻止了權臣篡權,為加強中央集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明朝創新的採用了后妃制度、內閣制度和廠衛制度這些方式,比較成功的阻止了權臣專權。
-
19 # 方圓論壇
明朝為了防止權臣擅權,在很多方面都進行的條款設定,而設定這些限制條款的人,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設立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其政策制度甚至還給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朱元璋為了防止權臣專權現象出現有以下四條措施。
其一、廢除丞相制度明朝初期,其政治制度還是沿用元朝的政治體制。其中的中書省機構權利極大,明朝初期,中書省負責天下的政務,其行政長官為左丞相、右丞相。丞相之職位高權重,而且權利之大有時候皇帝都難以掌控。胡惟庸任丞相時,其權利龐大到無以復加,胡惟庸權利一度大到可以威脅到皇權。而且胡惟庸專權之後羅織黨羽打擊異己,甚至在處置生殺大權時都不經過朱元璋的審批。所以在洪武十三年時期,忍無可忍的朱元璋終於以圖謀不軌之罪名處死了胡惟庸一黨,而且在經歷了這件事後,朱元璋宣佈廢除中書省,不再設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廢后,明朝終於可以杜絕權臣再度誕生。明朝後期之所以會再次誕生權臣,還不是因為內閣首輔權力過大,導致內閣首輔雖無丞相之名,但具備了丞相之實。
其二、利用藩王拱衛京城洪武三年時期,朱元璋為了朱明王朝可以長治久安,所以他想方設法加強宗室的實力,具體措施就是分封藩王,想以藩王來拱衛中央。朱元璋表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除此之外,朱元璋為了防止中央出現權臣篡權禍國,所以他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在《皇明祖訓》中記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也就是說如果中央出現權臣專權,那麼地方藩王有權利起兵“靖難”剷除奸邪。這雖然是一部好棋,但也給了藩王可趁之機。歷史上朱棣造反就是假借靖難,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靖國難”。
三、后妃婚娶制度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有感於之前歷朝歷代,外戚干政現象。所以朱元璋制定了《女訓》。其中嚴格要求了明朝後妃的選人標準。其曰“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因為皇帝的皇后和妃子都選自民間小門小戶,所以這些外戚也就威脅不到皇權。但如果婚娶大臣或者士族的女子,那麼就很有可能重演東漢末年外戚干政的慘劇。
其四、限制宦官權利朱元璋這個人很懂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既然他注意到了外戚,自然也不會忘記宦官這個群體。宦官依附皇權而生,但又有威脅皇權的可能。秦朝,漢朝,唐朝幾乎都有宦官干政霍亂國家的事情發生。所以朱元璋也明確限制了明朝宦官的各個方面。其在皇宮豎起一塊鐵牌,其上刻著十一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其用意就是為了約束宦官。而且在《皇明祖訓》中還規定,“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但沒想到朱棣和朱瞻基完全無視了朱元璋的規則,結果導致明朝成了宦官干政最嚴重的朝代。可以說朱元璋為了明朝真是操碎了心,但結果後世皇帝太辜負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了。
-
20 # 文史並蒂
往簡單裡說就四個字“君主集權”。
朱元璋透過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成功改組中書省,廢除丞相,設立內部,皇帝總攬且親攬一切事務,從理論來說整個國家的一些事務都需要皇帝親自決斷。
這麼大的工作量,朱元璋能應付過來,但是後代不行,所以從朱棣開始又設立了內閣。內閣過於強大後,自朱祁鎮開始又扶持了宦官集團。明朝雙規輔政機制至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但是細細分析就會發現,雖然輔助機構越來越多,但是皇帝的權力從未下放,內閣首輔也好,宦官也罷,無論手中的權力多大,都是皇帝透過某種方式暫時賜給他們的,這種賞賜的權力又兩個特點,一個是隨時可以收回,另一個是後代可以不認賬,所以明武宗能夠損失處死劉瑾,崇禎皇帝可以輕鬆幹掉魏忠賢。
那麼,在這種個情況下權臣想要專政甚至篡權就很難了,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必須假借皇帝之手才能有效,離開了皇帝他們立刻就回到原點,所以無論明朝的權臣多麼厲害,都沒有人敢對皇帝怎麼樣,因為沒有皇帝這個“1”,他們手中再多的“0”也沒用。
回覆列表
文官制度,由文官任軍權的首長,而且經常調動地方的兵權,所以導致宋代的權臣沒有牢靠的軍權,從而無法形成篡權的軍事實力,像韓侂冑 、史彌遠 、賈似道、陸秀夫這樣的權臣只在朝廷上話語權大點,對君權的穩固性沒有什麼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