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飛凡觀

    本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是文官、武將和勳戚三方相互制衡之策,朱元璋一個放牛娃能夠想到三角形的穩固性,可見在行政制度的設計上朱元璋是用了心思的。

    奈何天不從人願,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最後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俘虜,隨行的武將和勳戚損失殆盡,至此明朝朝廷中文官一家獨大。

    為了與內閣爭權,皇帝只好依賴宦官,因為一個人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階層,文官集團中雖然也有願意奉承皇帝的,但是皇帝沒有接觸他們的機會,所以這時候能夠自由出入宮禁的太監就成了皇帝最佳的代言人。

    為了防止內閣擅權,皇帝在內宮設立司禮監,呈給皇帝的奏摺在內閣稽核之後,必須得到司禮監的批紅才能夠面呈皇帝,所以司禮監首領太監也有內相之稱。

    所以雖然後世的史書中多貶低太監的所作所為,但是真正為皇帝辦事的還是這些農奴,因為當時明朝民富國窮,士大夫們都不繳稅,並且還大量佔有田產,嘉靖時首輔徐階據說擁有良田三萬畝以上,而且官員們還有家族或投資的生意也不繳納稅賦,明朝時期海禁難開的主要原因也有東南沿海官員不希望朝廷開海創收,因為他們走私的利潤更加豐厚。

    自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後,明朝收稅最能幹的居然是九千歲魏忠賢,可惜被腐儒洗腦的崇禎上臺就剷除了魏忠賢,後來被文官誤國的他才清醒過來,派人偷偷的祭奠魏忠賢,並且在李自成進京城之後寫下“諸臣誤我,皆可殺”的話。

    只不過當時的筆桿子都在文官集團手中,而太監由於是不完整的男人所以性格上多少有些扭曲,所以他們的形象也被醜化了,皇帝在民情洶湧時只好殺太監開刀,所以汪直、李廣、劉瑾、魏忠賢莫不如是,成了皇帝最好的背鍋人。

  • 2 # 皮叫獸說古

    老四講歷史:明朝太監是皇帝的代言人是因為有時候一些皇帝不願意管事,並不代表真的可以權傾朝野。

    明朝皇帝代言人

    明朝太監有幾個比較出名,他們是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賢,劉瑾和王振。

    先來說一下明朝大太監們的地位,他們看著似乎很厲害,有很多的跟班和黨羽。權傾朝野的這些太監真的可以把整個朝廷控制嗎?答案是不行。

    皇帝們看似沒有在管理政事,例如魏忠賢魏公公,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聽過他的故事,知道他是一個權力非常大的太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個九千歲的稱呼,僅僅比皇帝少一千歲而已,普通的妃子之類的只能是千歲,他還被稱呼為九千歲可想而知地位之高。

    魏忠賢手下有無數的跟班,說是徒子徒孫也不為過。掌管著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機構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機關單位,還有一層特務的功能。

    這麼厲害的魏忠賢看到木工皇帝朱由校,也是要唯唯諾諾,朱由校痴迷木工的手藝,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經常給魏忠賢管理,也算是皇帝代言人,因此很多朝廷的官非常巴結魏忠賢。

    朱由校喜歡木工活兒不代表真的不管事,魏忠賢再怎麼的在外面蹦躂,在皇帝面前,就是一隻狗而已。後來朱由校去世了,崇禎皇帝即位第一件事情就拿他開刀,魏忠賢害怕起來,直接自殺,避免崇禎皇帝折磨他。

    倒黴的背鍋者

    明朝開始的時候,開國皇帝朱元璋鬼點子很多,害怕跟他打天下的哥們要和他瓜分豬肉,就弄出了一些勢力機構去抗衡一些權力比較大的官。

    後來朱元璋一個一個的解決了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以後,高枕無憂的永久沉睡。然後他的後代就讓太監也可干預政治了。

    太監有時候不僅僅是皇帝的代言人,還是背鍋俠,皇帝畢竟不是神仙,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皇帝犯了錯誤,一些大膽的官員會直接指責,皇帝肯定會很沒有面子,但是完全把權力下放給官員又很不放心,害怕他們造反。

    於是乎,太監就成了皇帝權力的延伸了。太監沒有後代,無論權力怎麼通天,皇帝都不怕,縱觀歷史,沒有一個太監說造反,然後奪取皇權的。

    一些大太監有義子,可是義子有什麼用?又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造反風險這麼大,就算成功也不是自己的兒子繼承,還不如老老實實在皇帝的庇護下呼風喚雨,豈不美哉?

  • 3 # 文史走馬燈

    這就要說到明朝的政治制度了,正是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導致了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容易影響朝政的情況。那麼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1)朱元璋廢除宰相,皇帝成了所有重要政事的最終負責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使得原先秦漢唐宋時期,由宰相負責處理朝政的格局完全被打破,權力徹底而完全的迴歸到了皇帝的手中,相權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所以這個時候,皇帝就成了朝廷政事的總負責人,這也便是為什麼明朝的皇帝總是在下罪己詔的時候特別喜歡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原因,因為他負總責嘛。

    是啊,既然沒有了宰相總理朝政,那麼皇帝就不得不挑起整個朝廷的繁重政務,出了事情的話,自然也是皇帝負總責任。可是有的人就要問了,那這跟太監又有什麼關係呢?

    (2)朱元璋自己精力充沛善於決斷,可以高效地處理政事,但是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後代子孫在精力方面卻是一個不如一個

    宰相制度廢除了,老朱自然是很開心的,自己可以總攬朝政,沒有人可以對自己的英明決定說三道四了,這皇帝才當得過癮。但是,朱元璋只有一個啊,朱元璋原先只是一個叫花子,落魄到黃覺寺做和尚,每天早上起來打掃做功課,之後還一手打下江山,因此精力是十分旺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朱自己完全可以處理繁重的政務,自然是不需要宰相從旁輔佐的了。可是啊,後代子孫就不一樣了。

    明成祖朱棣之後的皇帝,都出生在深宮當中,沒吃過苦,沒歷經世事,哪有這麼旺盛的精力啊。朱元璋大手一揮廢了宰相,過了一人專權的癮,可是卻苦了後代的這些子孫。每天有這麼多的奏章,這些後代子孫們根本就忙不過來。於是終於是想出了偷懶的辦法,那就是讓司禮監的太監們幫忙分批奏章,這個方法開始於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也就是最近正在熱播的《大明風華》裡面的那個朱瞻基。

    (3)司禮監太監的權力水漲船高,成為了朝堂真正的掌權者

    一旦開了這個先河之後,後面偷懶的皇帝也越來越多,而司禮監的地位水漲船高,司禮監太監們的權勢也越來越高。

    以下按時間順序:

    ①明英宗時期——內閣負責票擬, 司禮監太監負責批紅。

    ②正統以後——司禮監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內閣部院相對應,【司禮監掌印太監】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甚至在決策權上,司禮監還要壓過內閣一頭,完全擁有干預朝政的實力。

    所以,司禮監實際上在明朝的中後期,成了真正的朝政一把手,大權獨攬,代行皇權。

    (4)總結

    有句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正是因為司禮監的太監們權力非常之大,而且在中後期成為了一個正式的高階機構代行皇權,而權力越大則伴隨的風險也就越大,所以一旦出了問題,皇帝們拿司禮監的人出來頂罪背鍋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馮俊龍

    為什麼說明朝的太監是皇帝的“代言人”和“背鍋者”?

    這要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

    在明初太祖朱元璋的時代,為了實現權利的平穩過度,興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大案,分別是“空印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透過特務機構錦衣衛屠殺有功之臣,前後牽連總共達數十萬人,錦衣衛一時權柄無兩。但是造成的後果是”胡惟庸案“使得宰相制度在朱元璋手中終結,皇帝不得不事必躬親的處理所有奏摺,勞動強度太大。

    在明朝藩王內戚是嚴格提防的物件,他們實際上是不可能翻身的。武將則是由於以文治武的策略,導致只有官階,沒有足夠地位。而文官的勢力一直強盛,就算廢掉宰相,但是後來發展出內閣,整體實力更加強大了。

    後世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無論精力還是能力,都玩不過文官。

    這些人都是經歷了殘酷的科舉制度上來的,肚子裡的墨水和皇帝比起來多了不只是一星半點。而且明朝的臣子還就怕你不打。打了可以青史留名,成為不畏強權的代言人。再加上皇帝的惰性,只能仰仗臣子來運轉國家。

    明成祖朱棣一方面考慮為了壓制錦衣衛,又為了緩解自己的勞動強度,在組建了內閣之時,同時組建了東廠。東廠的設立最初是為了牽制錦衣衛。

    明因詔令必須出於內閣才是正式,皇帝繞過內閣的旨意是中旨,是不具備法律效應的。隨之時間推移,皇帝們發現自己的命令開始受到了限制,這時,皇帝就需要一個自己絕對信任的人來代替自己,作為皇帝的影子分身。皇帝從小長於深宮之中,他們最相信的人接觸最多的人當然是太監,他們是皇帝的大伴,發小,可以代替皇帝出來為自己辦事。

    於是,朱棣再設立了二十四衙門,這是明代宦官體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二十四衙門。

    司禮監為整個宦官系統中最高的權力機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司禮監的主要職權是代批答奏章,傳宣諭旨;總管所有宦官事務。

    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司禮監總管大太監為所有宦官的首領;兼顧其他重要官職。如南京守備,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司禮監總管大太監兼任東廠提督一職。

    御馬監管理御用兵符;宦官的權力機關以十二監為主,十二監中以司禮監權力為最盛,御馬監次之,明朝所有出名的,有權力的太監,都出自於這兩個之中。

    這樣,皇帝、宦官、內戚、文官、武互相博弈的力量,在明朝變成皇帝、宦官和文官集團之間互相角力。

    太監相比於臣子們滿嘴仁義道德,背地男盜女娼的嘴臉,更能幫助皇帝幹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既能明目張膽的掠奪民財,又能整治不聽話的大臣。出了事,拖出去幾個殺了就是,以慰民心。這樣,明朝的太監在太平時是皇帝的“代言人”,只要朝廷有了風吹草動,就成了“背鍋者”。

  • 5 # 歷史小八卦迷

    明朝當然也出現了例如劉瑾,魏忠賢這樣惡貫滿盈的大宦官,可是就算他們再怎麼權傾朝野,也始終沒有威脅到皇權。明武宗一道聖旨便能讓大太監劉瑾抄家滅門;明熹宗一下臺,沒有了靠山的魏忠賢立即被列十大罪,最後自縊而死。

    明朝太監所幹的壞事,未必不是皇帝所指使的。

    東漢與唐末時期的宦官都是未淨全身的,他們還有著一丁點的尊嚴與希望。那麼頻繁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也是有理由解釋的,畢竟在古代有哪個男子沒有做過“皇帝夢”。

    但是到了明朝,宦官就更加可憐了,他們都是淨全身的,毫無希望可言,地位也就更加低微。這個時期,太監真的只是是皇帝的家奴而已,只不過是聽吩咐辦事罷了。所以我有理由懷疑,明朝哪些大宦官的所作所為,有可能在暗地裡受到了皇帝的指使。

    打個比方:大奸臣魏忠賢與“木匠皇帝”朱由校。真實歷史上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沒有後人所以為的那麼蠢。根據《明熹宗實錄》的記載,朱由校反而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對軍事、政治都有著自己鮮明的觀點。再說了,大字不識幾個的魏忠賢,得勢不過短短三年,沒有朱由校的縱容,他能權傾朝野?

  • 6 # 追逐歷史的光

    說起任用太監,要從朱棣說起,他改了朱元璋定下的規律,使用了太監,導致後期明朝“閹禍”不斷。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深刻吸取了歷史上各朝各代歷史太監亂政的教訓,對太監高度提防,要求太監只能幹最底層的苦力活,不能識字不能接觸政務。

    朱允炆繼位後,雖然更改了朱元璋的許多政令,施行仁政,但對不能任用太監這項政策堅決執行,這也導致朱棣“靖難”的時候太監為其通風報信。

    朱棣任用太監

    朱棣“靖難”成功後,因為得位不正,朝中大臣多對他不支援,無人可用之時,他想到了幫助過的太監。

    朱棣開始私下交太監們讀書識字,講一些不重要的政務工作交給太監幫忙處理,並且建立了由太監掌管的東廠,任用太監的始自朱棣。

    朱瞻基設立司禮監

    到了宣德朝,朱棣的孫子朱瞻基直接設立內書房,光明正大的教太監讀書,並建立司禮監,設立太監的官職,最高職務為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擁有“批紅”權,擁有了與內閣分庭抗禮的資格,王振,劉瑾,魏忠賢,馮保等大太監都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

    太監擁有了“批紅”權,幾乎代替了皇帝一部分的權利,自然也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皇帝勤勉還好,遇到了嘉靖,正德,天啟這樣不理朝政的皇帝,司禮監的權利就被無限放大了,魏忠賢的九千歲,可不是瞎叫的。

    明朝“閹禍”氾濫,來自於皇帝的放縱。說太監給皇帝“背鍋”有些誇張,但是太監專權源於皇帝的說法,是正確的。

  • 7 # 咕嘟趣話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和“寵信太監,廷杖臣子”是明朝的兩大標記。這其中最為後人詬病的就是明朝寵信太監達到了歷史頂峰,所以在飽讀聖賢書計程車大夫眼裡,明朝的太監就是禍國殃民的種子。

    明朝皇帝不上朝,太監誤國;

    明朝當庭仗責大臣,太監誤國;

    大明亡了,還是太監誤國。

    雖然明朝太監再怎麼手眼通天,誤國誤君,但是明朝並沒有出現漢唐晚期太監操控皇權的情況。即便權勢達到頂峰的九千歲魏忠賢,當天啟皇帝這個保護傘一死,即便他夾著尾巴苟活也難免一死,所以說,明朝的太監只是依附在皇帝身邊狐假虎威的一條狗而已。

    一、明朝的皇帝們為什麼要崇信太監

    說起來,明朝寵信太監的開端還要怪朱棣,燕王朱棣原本是一個駐守邊關的藩王,而他的皇位是從自己侄子手裡搶來的。但是在那些有骨氣的文人士大夫眼裡,這就是謀反,所以像方孝孺、黃子澄、練子寧等建文忠臣寧死不向朱棣低頭,以至於身死族滅。

    朱棣畢竟也是讀過聖賢書的人,他也怕歷史把他寫成謀反的惡魔,所以朱棣為了擺脫這個魔咒,便在自己的燕王駐地北平重建新都並升格為北京。朱棣總歸來說還算是個好皇帝,但是朱棣之後的皇帝們,即便他們依然英明神武,但說到底也是凡人一個,十指全部張開也很難操縱偌大的帝國,他們需要一個聽話的助手,文人只能光明正大的用,錦衣衛無法常伴身邊,而太監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為什麼說太監是最好的人選呢?

    首先,斷了子孫根的太監只能依附在皇帝身邊,離開皇宮他們根本就活不下去;

    其次,太監常年侍奉在皇帝身邊,有的更是從小就服侍皇帝,所以皇帝額太監就有點主僕和朋友的關係了;

    第三,皇帝想做的一些事情不想讓外人知道時,太監就成了最好的幫手。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內閣的權力不斷加重,一度有蓋過皇權的勢頭,而皇帝又不想上朝不想管事不想見大臣,握在手裡的權力又不想失去,所以在皇帝和內閣中間就需要透過太監來潤滑,比如監視大臣、票擬批紅、傳達旨意等等。

    由於太監和大臣們也合不來,所以每次傳達聖意的時候會有那麼些許的偏差,加上臣子整日的見不到皇帝,所以大臣們的憤怒就只能撒氣在太監身上,而這鍋太監還不得不背。

    二、太監在明朝到底是個什麼角色

    明朝的太監,說好聽點其實就是皇帝在人間的代言人,說難聽點太監就是皇帝身邊的一隻哈巴狗。做普通人家的狗只需要做好看家護院就能吃飽穿暖,而作為皇家的狗想吃飽穿暖可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首先,要學會迎合聖意。皇帝手握帝國的所有權利,所以太監們要想在皇帝那裡得到好處,光拍皇帝的馬屁還不行,還需要懂得皇帝要什麼、什麼時候要、要什麼樣的。比如明武宗整的時期的大太監劉瑾,他就懂得武宗習性,經常幫助皇帝出宮廝混,進獻飛禽走獸獲得皇帝的芳心等。

    其次,要敢於不怕死和文官集團作鬥爭。皇帝作為天子如果直面群臣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這時候,太監就應該勇敢的站出來與大臣們博弈。如果博弈勝利了,皇帝受益而太監被口誅筆伐;如果博弈失敗了,皇帝撇清關係而太監被口誅筆伐然後被殺,多數時候這種博弈是受到皇帝的支援的,所以太監為了晉升臺階都鉚足勁的和文官集團幹。

    第三,做個合格的背鍋俠。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代表的是國家的顏面,皇帝犯錯了自然是不能受到處罰的,但是這個錯必須要指出來以儆效尤,那麼誰來背這個鍋哪?文人士大夫是行刑者自然不會是他們;親王后妃那是皇帝的家人,動他們等於謀反,所以這個鍋必須太監來背,而且還不能有怨言,因為你能為皇帝背黑鍋那是看得起你。

    我們都說明朝太監權傾朝野,腐敗黑暗,但事實上這一切的惡果都是大明的皇帝們一手造成的,明朝太監權利雖然很大,但孫猴子再厲害唐僧一念咒也只能乖乖就範,更多的時候太監們只是皇帝在取經過程中的打手和先行官。

  • 8 # 姈哥兒

    這是一道很大的題目,可以泛泛的說,也可以長篇巨論地講。其實說到底,明朝太監的一舉一動,皇帝都心知肚明。無論太監們做出什麼看似出格的事情,都是皇帝內心默許的,利用這些不用擔心子嗣被報復的宦官,做起事來,更加後顧無憂。

    就連魏忠賢被賜死,其實也可以看出,太監其實只是皇帝的棋子,何其跋扈的九千歲,還不是一樣被17歲的皇帝砍了頭。難道是這個小皇帝厲害麼?錯了,是他太小,還沒明白這些宦官存在的意義,結果被文官利用,稀裡糊塗殺了魏忠賢。結果看看,文官誤國!

  • 9 # 饅頭影訊

    代言人:明朝太監擁有批紅權,也就是下臣所奏的家國大事,批紅是皇帝獨一無二的權利,等於皇帝批覆,相當於聖旨或最高指示,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給檔案蓋章,不蓋章沒有法律效率,同時明朝太監一般監管東西廠,皇帝專屬監察特務機構,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可不用走正常刑獄訴訟流程,自行稽查、逮捕、審訊、關押、判刑、甚至死刑,權利熏天,擁有皇帝獨有的權利,所以說是代言人。

    背鍋者:之所以如此說,依然和他們不同於其他王朝的權利有關,過分的權利容易滋生腐敗、墮落和專權,雖然他們接受皇帝的指派,卻是直接行動者,更容易被人仇恨。想要搬到他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皇帝下令,所以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是太監瞞著皇帝自行做下的惡事,其實他們就是皇帝的走狗,因此多成了背鍋俠。

  • 10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漢朝皇帝喜歡宦官和外戚,這是公認的事情。尤其是東漢時期,外戚和宦官打得不可開交。明朝的時候,為了避免外戚亂政的局面,後宮妃子一般都是出身普通家庭,而做官的渠道也變成了科舉制度,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外戚力量干政的局面。

    可新的問題出現了,沒有了外戚力量,可是宦官力量始終都存在。因為皇帝可以沒有小舅子,可萬萬不能沒有人服侍。

    這個時候宦官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宦官服侍皇帝有個好處,那就是皇帝不用擔心有人會淫亂後宮。在皇宮裡,除了皇帝和皇子皇孫們,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男人。久而久之,宦官便成為了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

    01朱元璋時期的宦官,乖的跟鵪鶉一樣,朱棣改變了這一現狀。

    朱元璋是最擔心宦官和外戚干政的皇帝,所以他一方面禁止外戚入朝為官,一方面嚴禁宦官干預朝政。

    不過宦官裡面也有識文斷字的,有一個伺候了朱元璋幾十年的老太監,跟朱元璋關係算是非常好了。他不小心看到了奏章中的錯誤,好心提醒了朱元璋。

    結果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刻把這老太監給遣返回家了。你想啊,那時候太監回到老家能有什麼待遇?還不是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全村就你一個太監,你說你難不難過?在皇宮裡好歹有一群太監,這日子還能熬的下去。回到村裡以後,那基本上就直接鬱悶死了。

    這還算是比較輕的了,朱元璋曾經掛出過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誰要是敢跟朱元璋開玩笑,那他這個玩笑可就開大發了。

    因為朱元璋是個屠夫,他殺的人比我們這輩子認識的人都要多得多。既然已經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你敢公然為抗嗎?

    可問題是朱元璋也有老去的一天,他不是從小就被太監帶他的,可後代子孫裡大多數皇子皇孫,都是太監圍著長大的,這幫人當然更加信任太監。

    及燕師逼江北,內臣多逃入其軍,漏朝廷虛實。文皇以為忠於己,而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永樂元年,內官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三年,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八年,都督譚青營有內官王安等。又命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阯。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

    比如說明成祖朱棣,他就有點開始喜歡太監了。他為了奪取皇位,曾經勾結過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太監,獲得了大量的一線情報。

    朱棣身邊的太監中,能人非常多。比如說有個叫狗兒的太監,那就是衝鋒陷陣的猛將,為朱棣奪取江山立下了不少功勞。

    七次下西洋的鄭和,也是朱棣身邊非常受信任的太監。出仕西域的侯顯、前往暹羅的李興、巡視陝甘的馬靖全部都是太監。

    這些人在永樂朝全都得到了重用,後來更是設定了東廠,可見朱棣對太監的信任以及徹底改變了朱元璋先前的主張。那麼明朝太監成為皇帝的代言人從朱棣這兒就開始了。

    02朱瞻基建立太監學堂,為宦官干政提供了知識儲備的條件。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代明君,可是跟大臣比起來,他也比較信任太監。畢竟太監一輩子都是皇帝的奴才,而大臣們有家室有子孫後代,需要為這些人謀劃未來。

    可是此前的那些太監文化水平太低了,讓他們幫忙治理國家,似乎有點幫倒忙的意思。為了讓太監干政成為一種習慣,朱瞻基甚至在宮中開設了太監學堂內書堂。

    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遠哉。雖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然利一而害百也。今摭其有關成敗者,作《宦官傳》。---《明史》

    10歲以下的小太監,都可以去該學堂讀書寫字,朱瞻基甚至派遣朝中的大學士前來教他們讀書。雖然都是一些簡單的古文,卻也已經夠他們受用一生了。

    這本身不是什麼壞事,太監也是人,讀點書說不定能夠成為司馬遷那樣的大學者。不過明朝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奇蹟。

    這件事反倒是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太監們有了掌權的基礎了。他們可以識文斷字,那就擁有了批閱奏章的本事。

    要是聰明一點的太監,甚至可以成為皇帝的心腹,幫助皇帝批閱奏章。一旦掌握了這個權力,那他們就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議,膽子大一點的,甚至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直接批閱在奏章之上。

    朱瞻基的確是個好皇帝,可是教會了太監讀書,就造成了太監干政更加普遍的現象,因為朱瞻基為他們創造了優良的條件。秉筆太監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逐漸產生的。

    03王振、劉瑾和魏忠賢,基本就是明朝太監的典範了。

    001.明英宗朱祁鎮9歲的時候就登基了,一直陪伴他的太監王振,也緊跟著得到了榮寵。因為朱祁鎮非常信任王振,以至於王振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伺候人的太監了。

    他開始了耀武揚威的生活,甚至可以代替朱祁鎮批閱奏章,點兵點將,儼然成了太上皇。尤其是在三楊和太后去世以後,王振就成了朱祁鎮最信任的那個人。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發動了討伐瓦剌的戰爭,結果兵敗被瓦剌人給抓了。

    002.明武宗朱厚照的身邊,有一個非常囂張跋扈的太監,叫做劉瑾。這個人手下有一個團隊叫八虎,整天為他排除異己。

    他看到不順眼的大臣,就可以直接動刑,託孤大臣謝遷、劉健都被劉瑾趕出了朝廷。從此朝中要麼是屈服於劉瑾的人,要麼就是不敢說話的人,沒有哪個敢正面跟劉瑾對抗。

    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發現一封信,寫了劉瑾很多壞話。可是朱厚照卻把這封信給了劉瑾,劉瑾非常憤怒,命令三百多名朝廷命官全都跪在大殿外的大太陽底下,光曬就曬死了不少人。

    003.明熹宗朱由校身邊的大太監魏忠賢,那就實在是太出名了。魏忠賢和皇帝的奶媽客氏兩個人,一個主外一個主內,把朱由校玩的團團轉。

    魏忠賢在朝中可以說是一言九鼎,因為皇帝什麼都不做了,全都讓魏忠賢來管理。所以當時的東林黨因為反對魏忠賢一家獨大,遭到了殘酷的鎮壓。魏忠賢在朝中被稱之為九千歲,全國各地都有他的生祠,簡直比皇帝還要氣派。

    總結:宦官成為皇帝的代言人和背鍋者,也是歷史的必然。

    宦官每天就在皇帝身邊轉悠著,從小陪著皇帝長大,當然是跟皇帝更加親近。你說皇帝是相信一個從小陪著他長大的人,還是相信一個從未見過面的大臣呢?

    其實這壓根就不是什麼選擇題,所以說宦官在明朝干政,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其實宦官也不都是混蛋,這裡面也有說得過去的。而且有些混蛋也能做實事,比如魏忠賢,雖然混蛋,可是治國也是一把好手。

    所以說不是宦官願意幹政,而是干政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每個皇帝都能夠勤政的話,哪裡輪得到宦官干政呢?

    參考資料:《明史》

  • 11 # 奔騰Li

    此問題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明星與經紀人之間的關係,明朝皇帝的典型之一就是愛用自己最信任的大內總管幫自己傳話辦事,其中心思想和活動範圍由皇帝決定,執行者是大內總管,大家細想想現在影視業是不是也如此呢?一個明星能不能火靠的是公司經紀人的包裝,其中心思想和活動範圍全部由經紀人策劃好,執行者是明星,如此描述是不是很形象呢?

    稍微懂些明朝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皇帝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啟用太監做親信,明朝中期開始出現大太監,所謂大太監不單獨只服侍皇帝,更是直接有參與朝政權,國家的重要決定需要司禮監,御馬監掌印太監參與批紅,明英宗帝時期:王振,,明武宗時期:劉瑾,明熹宗時期:魏忠賢,萬曆皇時期:馮寶

    明朝皇帝愛好獨特,有痴迷道法的,有喜歡做木工的,導致沒有精力和時間放在朝政上,而皇帝走的最近最信任的只有太監,因為太監身體上的缺陷,和人們心中的地位較低,無法受到人們的崇拜,充其量也就是表面畏懼太監的權勢,這樣的人是無法改朝換代的,因此才能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度,太監也知道沒了皇帝的信任,只有死路一條,兩者互相依附,雖是主僕,卻似朋友,排除了這個最大的隱患,皇帝就可以把大權交於太監了,皇帝的無能及太監的排除異己,造就了明朝的逐漸衰亡,因太監充當了皇帝的發言人,民間對其怨恨頗大,導致後人把太監當做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但太監所做的事情,皇帝會不知道嗎!只是並非明君,不想理會,所以明朝實際的問題還是在皇帝本身。明成祖朱棣應屬明君之一,他在用太監上於後代就大有不同,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1405年—1433年鄭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壯舉。1431年欽封鄭和為叄寶太監,其實鄭和也是一名太監,他的所作所為充分的表明了朱棣執政的政治方向,也說明了太監做什麼,做的好不好,其主要因素在皇帝。

  • 1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宦官亂政在中國兩千餘年皇朝史上屢見不鮮,漢有十常侍、宋有童貫、元有樸不花……最登峰造極的當屬唐、明兩朝!唐朝的宦官囂張到何種程度?弒君如同兒戲一般、擁立皇帝簡直就是過家家!明朝的宦官雖然沒有唐朝那麼囂張,但規模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明朝宦官的觸角幾乎伸到了帝國的各個角落,中央有司禮監與內閣分庭抗禮、地方有宦官二十四衙門的派出機構、特務機關有東西廠,甚至連軍隊中都有宦官監軍!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幾乎無處不在、無孔不入。那麼,為什麼說明朝宦官是皇帝的“代言人”和“背鍋者”呢?這還要從明朝的宦官制度說起。

    明朝宦官為何能夠掌權

    明太祖朱元璋開元建國之後,鑑於歷朝歷代宦官亂政的教訓、對宦官的控制相當嚴格。宦官不僅不能讀書識字,而且只能從事低等勞作,無權干預政務,宦官干政者殺無赦!既如此,為何明朝宦官會終成尾大不掉之勢呢?這還要從明太祖廢除“宰相制”與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說起。

    明太祖利用“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制”之後,一切權力歸於皇帝,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是“鋼鐵俠”,可他的子孫後代不是!自明宣宗朱瞻基愛好鬥蛐蛐開始,明朝皇帝們的愛好也越來越廣泛,能夠用於處理政務的時間和精力也越來越少。可政務不能不處理呀,怎麼辦?於是,原本作為諮詢、秘書機構的內閣實際上擔起了部分相權。可皇帝還是嫌辛苦,於是找來了宦官,幫自己批摺子。皇帝口述,宦官代筆、用璽,宦官的“批紅”權出開始出現,司禮監的那些個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就是這麼來的。何謂掌印?負責幫皇帝蓋玉璽;何謂秉筆?負責幫皇帝批摺子。說白了,最初宦官只是充當了皇帝的“印表機”而已,並沒有太大實權。

    這個制度應該說還是不錯的,既可以減輕皇帝的工作壓力,又不至於大權旁落。可再好的制度也架不住皇帝偷懶、不想幹活啊!明朝的皇帝們愛好越來越廣泛、人也越來越懶,慢慢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完全由司禮監審批了。後來,皇帝玩得越來越嗨,司禮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九千歲”魏忠賢為何權勢熏天?他就喜歡挑皇帝玩得嗨的時候彙報工作,明熹宗正忙他的木匠活呢,哪裡有功夫聽,於是:“老魏啊,你自己看著辦吧!”魏忠賢就這樣獲得了巨大的權力。

    再就是“靖難之役”,明成祖篡位之後,大體保留了建文朝的朝臣班底,只處置了建文帝朱允炆的鐵桿死黨,“牆頭草”們並沒有遭到清算。對於這些人,明成祖雖然繼續在用,卻極度不信任,也無法信任!怎麼辦?從燕藩帶來的舊臣就那麼多,根本不夠用。於是,宦官們進入了明成祖的視野,這些人無家無室,只能一心一意依靠自己的主子——皇帝,遠比那些“牆頭草”靠得住。後來鄭和、王景弘等人能夠獲得重用,就是出於這樣的大背景,交給別人明成祖不放心,交給潛邸帶出來的舊臣、人又不夠用……自己潛邸時期的家奴鄭和等人自然是非常不錯的“臨時工”,也比較靠得住。

    後來,隨著內閣權力的增加、文官集團迅速崛起。為了能夠限制文官集團,防止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皇權。明朝的皇帝們開始有意無意地將原本只是“臨時工”的宦官們轉正了。目的只有一個,用宦官集團牽制文官集團,形成權力平衡格局。或許有人要說了,為何不用武臣牽制文臣?一來,武臣掌權比文臣更加可怕,一旦失控,皇帝很可能都會被拉下馬。二來,無論文臣、武臣都是有家有室有私心的,一旦生出野心,防不勝防。宦官則不同,他們無子無女,就算篡位皇位也落不到自己後代頭上,這些人或許會弄權,卻不至於篡位。更何況,宦官的一切權力來源於皇帝的授權,皇帝想要收回他們的權力,易如反掌!

    明朝宦官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明朝的宦官權力到底有多大?說大,大得無邊!說小,小得可憐。為什麼呢?因為明太祖留下了祖制,宦官不得干政。所以,明朝宦官的權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的一切權力來自皇帝的授權。理論上,他們只是在幫皇帝做皇帝想做的事。

    如此一來,只要皇帝放權,司禮監的宦官們幾乎可以權勢熏天,“九千歲”魏忠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朝的宦官是可以左右內閣的,這就已經到了決策層面了,絕對可謂權傾天下!可是,這一切同樣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皇帝放權、授權,如果皇帝想要收回權力,宦官們什麼也不是!這就是為什麼明武宗朱厚照、崇禎帝朱由檢輕輕鬆鬆便可以拿下“立皇帝”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的原因所在!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宦官手裡沒有兵權!現而今很多電視劇都有意無意地歪曲了歷史,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印象——宦官是可以調動錦衣衛的。其實不然,錦衣衛都是由皇帝非常信任的大臣統轄,這些人是皇帝的“心腹”、只聽皇帝的招呼,宦官根本無權調動他們、也調不動他們。《清明上河圖》上權宦馮保的題跋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馮保列出了自己的一長串頭銜——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監事司禮監太監。這是馮保最巔峰時期的職務,也僅僅是總督東廠而已!

    這裡必須說一說,無論東廠、西廠還是短暫存在過的內廠都是特務機構,不是軍隊!沒有誰會認為民國時期戴笠手下的軍統、CC主導的中統是軍隊吧?相同道理,雖然特務機構也帶走一定軍事性質,但根本無力與正規軍正面對抗!這就是唐朝宦官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宦官卻只能老實聽話的原因所在!沒有金剛鑽,怎麼攬瓷器活兒?從這個層面而言,宦官的權力其實小得可憐,任你是權傾天下的巨宦、權宦,皇帝想要弄死你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一般,劉瑾、魏忠賢不正是如此嗎?

    明朝宦官為何是“背鍋者”

    既然宦官是在皇帝授權之下工作的,自然也成了明朝皇帝們“甩鍋”的主要物件。為了牽制文官集團,皇帝可以給予宦官足夠大的權力。可一旦宦官集團做大,皇帝必然要向文官集團傾斜,說白了,皇帝並不是“喜歡”宦官,只是利用他們來維持權力平衡而已。向文官集團傾斜,必然需要一個理由,於是皇帝原本打壓文官集團的舉動便成了宦官們“自作主張”,犧牲掌權的宦官便可以安撫文官集團,同時也適當削弱了宦官集團的勢力,繼續維繫著新的權力平衡。反之,一旦文官集團做大,皇帝同樣可以再給宦官集團加碼,而自己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為什明朝宦官被稱為“背鍋者”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明朝的宦官看似權勢熏天、甚至權傾天下,實際上不過就是明朝皇帝們與文官集團對抗的政治棋子而已。需要他們與文官集團爭權時,皇帝可以給足宦官權力!一旦需要與文官集團緩和或者宦官集團做大,皇帝們會毫不猶豫地犧牲宦官,以謀求新的權力平衡。這就是為什麼明朝那麼多懶政、惰政的皇帝,卻依然能夠享國近三百年的原因所在,明朝皇帝們玩得就是相互牽制、權力平衡!只要抓住決策主導權,具體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相較而言,清朝的皇帝們活得實在太累!勾心鬥角一樣沒少,平白無故又給自己攬了幹不完的活兒……清世宗胤禛是怎麼死的,嗑藥是一個方面,累垮了身體或許才是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豬容易出現咳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