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洞外星人
-
2 # 古河洋橋
清朝是高度集權的中央政權,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當然,清朝末年因為特殊原因除外);而且,清朝吸取前朝經驗教訓,皇家侍衛不能參政干政,防止搞亂政治體制秩序,所以侍衛無官無權,也許是為了攏絡人心,皇家侍衛都有一些榮譽性的品位職稱,沒有實權。
-
3 # 江月照鳳年
清朝官制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順治年間,侍衛品級定為四等。一等侍衛屬於正三品官階。
清朝時,正三品屬於中高階官員行列。他們可以坐四人抬轎,住12間房規格的四合院。退休後還可以為他們的子嗣留一個去國子監讀書的名額。將來只需參加國子監考試,無需科舉,就可以獲得官職。
此外,還有正四品的二等侍衛,正五品的三等侍衛,正六品的藍翎侍衛。品級可以讓他們享受到相應的待遇。隨著品級降低,待遇隨之下降。
官員退休後可以領取固定的養老金,朝廷會派遣官員慰問探望等。這些都是官員權力的表現,也是普通人無法得到的特權。
不過,在侍衛內部,也有一些權力差距。跟古代官員相似,侍衛權力除了受品級影響,也受工作地點影響。整個帝國官員成千上萬,皇帝一般只認識那些中高階官員,或者是那些在身邊工作的官員。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皇帝賞識,升遷速度和影響力,都會增加。在皇帝至高無上的年代,距離皇帝越近,權力就可能越大。
當然,這個必須得到皇帝許可。清朝皇帝對於身邊工作人員干政的情況,一直十分警惕,對他們極為限制。所以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基本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情況。
侍衛也是如此。他們雖然在皇帝身邊工作。但是,一般情況下,更像是傳達室工作人員,只是跑腿問話,幹好本職工作。
不過,極少數情況下,皇帝會派遣侍衛,到某個地方代替自己處理事務,扮演類似欽差大臣的角色。只不過這是非正式任命,由皇帝許可,而不是走正式程式。
嘉慶就曾多次讓侍衛擔任相似職位。嘉慶十四年,嘉慶皇帝發現發給京官的俸米和八旗兵丁甲米的京倉和通州倉儲管理混亂,便派遣大臣、侍衛進行調查。
嘉慶十八年,河南、山東出現起義軍造反打入皇宮。嘉慶皇帝大怒,讓侍衛前往剿滅叛軍。事情結束後,嘉慶皇帝就開始整頓皇宮的保衛工作,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九門提督,由正二品升為從一品。
侍衛如果能得到皇帝特殊信任,獲得特殊許可權,自然權力大增。 但是,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屬於超出侍衛的本職工作。只有少數特殊情況下才會授予。
而且,侍衛制度在清朝得以被保留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是作為八旗宗室的一個升官途徑。他們不用參加科舉,或者擔任侍衛,或者擔任秘書工作的筆帖式,就可以獲得官職。
升官速度和級別都非常快,一般官職無法比較。如乾隆朝的和珅,道光朝的敬徵、禧恩、布彥泰等人,都是從侍衛升遷到高階官員。
這種以出身作為標準的選拔,帶來嚴重弊端。侍衛內部問題極多,出現酗酒、賭博、吸食鴉片等問題。乾隆時期,皇帝經常賞賜侍衛,他們生活還算不錯。可隨著清朝國庫枯竭,侍衛得到賞賜越少,受賄、受賄情況越多,腐敗嚴重,人才越加枯竭。
清朝皇帝也逐漸降低從侍衛中選拔官員的頻次。到清朝後期,基本沒有侍衛升遷到高階官員的例子。侍衛權力自然會萎縮,更多是保留本職權力和品級權力,不再擁有額外權力。
-
4 # 勇戰王聊歷史
侍衛的權力並不大,護衛看門罷了。
首先,說一個“謠言”。
有朋友說,三品侍衛可以坐四人抬的嬌子。。。額,這個有點不合實際了。侍衛是武職,武職官員只能騎馬,不能坐轎子的。清朝坐轎子的只能是文官和年老的武官。像侍衛那樣的年輕武官,都是騎馬的。所以,坐轎子跟侍衛永遠不搭邊的。
其次,侍衛的權力不大。
侍衛的職責就是日常在宮中宿衛值班,皇帝出巡時隨扈守衛,等等。也就是負責皇宮和皇帝日常安保。這也談不上什麼權力。
唯一有油水、耍威風的差事,就是穿著黃馬褂替皇帝辦差。但是,權力也僅限於交代的辦好差事。額外的事,不能管,也管不了。
最後,當侍衛不是因為權力大,而是因為離皇上近,前途好!
因為在皇帝身邊當差,所以,很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看著小夥子有能力,就可能安排他出去擔任別的官職,就此開始步入“當官的”仕途。
和珅、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等等,都是侍衛出身的。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實話,清朝的侍衛真心沒多大權,除了皇帝比較親近、貼身的侍衛可以頂著皇帝的招牌趟點兒事,其他侍衛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看家護院的打手而已!既不能干涉皇宮事務、也不能干涉行政事務,侍衛的工作只有一個——看家護院。
既然侍衛沒什麼實權,那為什麼還那麼多人擠破頭想要當侍衛呢?原因很簡單:一、離皇帝近,容易進入皇帝的眼睛,被皇帝看中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二,侍衛是現任官,是有品有級的!清朝的侍衛分為四等,頭等侍衛為武職正三品,二等侍衛為武職正四品、三等侍衛為武職正五品、藍翎侍衛為武職正六品!再對照一下綠營的丘八,參將正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千總正六品。換言之,最低階的侍衛也相當於綠營的千總!但是,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清朝的侍衛可以按原品級由武職侍衛轉任文職。什麼意思?正三品的頭等侍衛實際上不僅和武職參將平級,他還可以轉任文職正三品。文職正三品是多大的官呢?各省的按察使就是正三品文官,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副省部級!道員是正四品文職,相當於現在介於副省部級、正廳局級之間;府同知是正五品文職,相當於現在的副廳局級;府通判是正六品文官,大致相當於現在介於副廳局級與縣處級之間。再對照一下文進士,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俗稱的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幾品呢?從六品!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趨之如騖了嗎?最低級別的藍翎侍衛的品級都要高於狀元!!而且還不用辛辛苦苦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你辛辛苦苦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忙你一大圈考個第一名,結果還不抵人家一個藍翎侍衛!
正因為侍衛是進入官場的一條“終南捷徑”,所以清王朝的統治者對於侍衛的遴選也是相當嚴格的,不是誰相當就能當上的!當然,這個嚴格並不是指文化成績,而是出身。雍正朝之前,清朝的侍衛理論上只選拔上三旗功勳子弟充任。換言之,要想當上侍衛,首先你必須是旗人,而且必須隸屬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出身下五旗者是沒有資格的。其次,你必須有一定的身家背景,起碼祖上要有那麼一兩個拿得出手的人物,普通旗人是很難入選的。其三,你必須出身滿洲旗或蒙古旗,漢軍旗通常是沒有資格入選的。當然,特例除外。
清朝早期上三旗功勳子弟幾乎壟斷了侍衛這一職業。後來雍正帝出於籠絡下五旗的需要,適當增加了部分下五旗的名額。再後來,又增加了武進士這一途徑,使得漢人也可以躋身侍衛行列。但是,直到清亡,侍衛大多數還是由滿洲旗人和蒙古旗人充任,漢軍旗人和漢人的比例是很低的。除此之外,出於統戰需要,清朝也曾經授予回部貴族子弟侍衛之職,即所謂“”回子侍衛”。
由於侍衛的特殊性,使之成為了清朝滿洲貴族子弟的一大特殊出仕通道,諸如索額圖、傅恆、福康安、和珅等等,都曾經擔任過侍衛。這也是為什麼和珅沒考上舉人卻能躋身官場、平步青雲的原因之一。
-
6 # 侃歷史的大山
皇帝的女人全靠這群人保衛---侍衛
清代皇宮大內有很多的侍衛,那麼他們有沒有級別呢?
1.侍衛有幾個級別?
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等。
這裡面肯定御前侍衛最吃香啊,能經常在皇帝面前露臉的角色。其次是乾清門侍衛,這個是看守什麼的呢?乾清門就是內廷的正門,就是所謂的後宮,他們這群侍衛說白了就是替皇帝看守家眷的侍衛,權利暫且不說,倒是很重要。
2.到底權力大不大?
清朝一個君主權利達到巔峰的封建王朝,皇帝權利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連王公大臣的權利都被剝奪的差不多了,更別提侍衛了。所以他們權利也就看家護院,沒多大權利。
3.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擠進去?
沒有其他原因,就跟時下考公務員一樣,旱澇保收,福利好,生活待遇優厚,除本身俸祿外,還有各種形式的補貼和恩賞,如帝后壽誕或扈從出行的話,還有相當多的賞賜。更重要的是,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其中尤以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福利最好。比如前段時間熱播的延禧攻略裡的傅恆。當然歷史上還有索尼,索額圖父子,索格圖的黨政物件明珠,還有那滿清最大貪官和珅,這些都是御前侍衛出身。
所以清朝侍衛權利並不大,但是這個職位福利好,升遷快。所以八旗子弟擠破頭要進去。
-
7 # 觀景說史
謝謝大師兄邀請!清朝侍衛的權力有多大?筆者先給大家來聊一聊清朝的“御前侍衛”,大家看到“御前侍衛”肯定會有一個認知上的錯誤,那就是認為“御前侍衛”在其他朝代就有了,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個看起來有那麼點威武的“御前侍衛”是清朝特有的,最先來源於清太祖。
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片段,皇帝大喊:“御前侍衛護駕!”話畢,一大群侍衛把有危險的皇帝緊緊護在保護圈內,這個時候御前侍衛中的高手就會展開和刺客的較量,一番廝殺過後把刺客打退或者殺死和抓獲。
這個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御前侍衛的權力有多大呢?肯定有很多人認為這些人不過就是皇帝的保鏢罷了,他們的權力不會太高的。的確,這些侍衛相對於那些三公九卿、將軍等實權派人物來說,確實好像是上不了檯面。
但是我們在仔細斟酌一番,你會發現御前侍衛既是皇帝的貼身保鏢,同時在某些特定時期他們還參與到和皇帝商量決策上來,這些跨越官階參與商量大事的御前侍衛,因為共同和皇帝分享秘密,所以有可能左右皇帝的決策。
在清朝從御前侍衛這個階層走出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些人物在歷史上都是拍得上號的,比如清朝的和珅、索尼、納蘭明珠、索爾圖、隆科多等等。
到了康熙的時候,侍衛分為: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乾清門行走等侍衛。這些侍衛的官位等級從正三品至正六品,一等侍衛正三品,二等侍衛正四品,三等侍衛正五品,藍翎侍衛正六品,其中等級最高和待遇最好的就是御前侍衛。
由於御前侍衛的重要性,御前侍衛的特別之處就是要由皇帝親自從滿、蒙兩族的王公貴族中的弟子中選拔而出,漢族子弟根本就沒有進入到御前侍衛的機會,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康熙稱帝后才略微有好轉,入選的也是漢族人在武舉中的數一數二之人,入選後都是擔任一些看門的低等職位,很難爬到一等御前侍衛這個位置,地位相對於滿蒙的貴族子弟來說就差別很大了。
一直到了嘉慶年間,這個慣例才被一名叫楊芳的漢人打破,楊芳被嘉慶帝封為國什哈轄,成為了漢人中侍衛最高榮譽。
《清史稿》:惟嘉慶問楊芳特授國什哈轄,漢國什哈內大臣,嘆為未有。看到這裡會有朋友會問“內大臣”又是什麼?內大臣其實就是皇帝身邊侍衛親軍副統領,協助領侍衛內大臣(侍衛親軍統領),從一品官職。領侍衛內大臣是皇帝身邊統率所有侍衛的最高長官,直接上皇帝負責,正一品官職。
清朝的等級制度分為“九品十八級”,每個等級都是有正從兩個級別,所以我們拿清朝的等級制度來說御前侍衛的正三品官職已經是不小了,還因為是近身侍衛的原因他們基本上接近了清皇權的中心。
清朝的御前侍衛其實就是個封建社會王朝的產物,他們一切服務於當時的皇帝,被皇帝賦予了很多特權,正所謂有得有失,有些人就是利用皇帝對他的恩寵變得無法無天。
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利用乾隆皇帝對他的寵信,大肆搜刮財富無數,他還利用職權買官賣官,當時他的權力已經到了可以威脅皇權的地步,這也是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迫不及待的設計除掉和珅的原因。和珅被嘉慶抄家時,數額巨大的家產讓嘉慶皇帝都大吃一驚,因為和珅家總共抄出相當於清朝十五年的國庫收入之和,這真是富可敵國啊!
-
8 # 小楊談歷史1
在清朝雍正王朝期間,朝廷中有很多位高權重的職位,例如總理王大臣、上書房大臣、九門提督、領侍衛內大臣。這些都是要皇帝身邊的人才能擔任的。在這其中的領侍衛內,更是有直接調動軍隊,進入京城的權力。要知道在古代,一般只有皇帝才有這樣的權力的。所以說這個領侍衛內的權力可謂是相當之大。在清朝,負責皇帝皇宮保衛工作的有三支軍隊力量。第一是豐臺大營,2萬多人,他們是京城外圍的巡邏部隊。第二就是九門提督,有2萬多軍調動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的軍隊。相當於3萬人。他們的戰鬥力要比豐臺大營更高,大多數一些有過實戰經驗的老兵。最後就是京師的內衛部隊,這些都在雍正的直接控制之下,有1000多名侍衛,這是最後一道防線。真因為領侍衛內的權力之大,為了防止發生意外,通常領侍衛內大臣都不是一位,總計共有6位,輪流值班。以杜絕那一個人權力獨大。領侍衛內大臣職位之重要,在整個朝廷中,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資格可以擔任。大多都是皇帝的親信,到了乾隆在位的後期,和珅長期擔任這個職位。雖然能調的軍隊不多,可是能直面皇帝,威脅還是相當大的。
-
9 # 澳古說歷史
清初,順治入關後,清帝為了護佑所居之地紫禁城和皇室的安全,他們選拔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等上三旗子弟為侍衛,讓他們去日夜保護著紫禁城的安全。
清朝侍衛分為六個等級,即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
其中以御前侍衛地位最高,他“日侍禁廷,供驅走”,他們日夜貼身保護著皇帝的安全,及負責內廷宮殿門戶和殿內警衛工作。稍次者為乾清門侍衛,他們負責守衛著內廷的大門“乾清門”,而在他們的身後就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的生活區域。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皆為內廷近御之臣,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因是保護著紫禁城最核心的區域,所以在選拔這兩類侍衛時,清朝只從上三旗的滿、蒙八旗中選拔,其餘如漢軍皆不得入。
而在乾清門侍衛之後,就是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這四類侍衛皆從上三旗中選出,漢軍亦可。此外,自康熙二十九年開始,康熙擢武進士之擅於騎身者為侍衛,附於三旗,自此武進士出身亦可為侍衛。雍正五年始定製:“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二甲選二等侍衛,三甲選藍翎等衛”。同時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增宗室侍衛,雍正七年,雍正又將宗室侍衛併入上三旗。
此外,清時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歸屬御前大臣管轄,而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則歸屬領侍衛內大臣管轄,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機構,其中一等侍衛至藍翎侍衛皆有“侍衛處”管理。
而據相關記載可知,清時隸屬於“侍衛處”的一等侍衛有60人,二等侍衛有150人,三等侍衛有270人,藍翎侍衛90人。同時自康熙後,增加的宗室侍衛中,一等侍衛有9人,二等侍衛18人,三等侍衛66人。
同時清時的侍衛也是有品級的,其中一等侍衛正三品,二等侍衛正四品,三等侍衛正五品,藍翎侍衛正六品。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是沒有品級的,他們的品級是基於他們被調任前所擔任的幾等侍衛的品級,如果是從二等侍衛調任,則為正四品,是從三等侍衛調任,則為正五品。
當時就是由這些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等數百位侍衛守衛紫禁城內外安全。他們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
說了這麼多,該回答題主所問的問題啦,就是“侍衛的權力大不大”。簡單的說侍衛這個職務本身所帶來的權力是不大的,說白了他們就是一個看家護院的,只是他們看的是皇家的門院,地位相對高了點。但是一出了紫禁城,他們就沒啥權力了,所以大多數的侍衛都是沒啥權力可言的。
不過在這些侍衛中,有一小部分的侍衛雖本身沒有多大權力,但日後的成就確是極大的,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天子近臣,為皇帝最信任的臣子,而這個就是御前侍衛。清時,如索尼、索額圖、傅恆、福康安、鰲拜、遏必隆、肅順、扈爾漢、博爾晉、明珠、和珅等都曾擔任過御前侍衛,都是從這個位置走向人臣之巔峰的。
總得說清朝侍衛本身沒多大權力,但是侍衛背後帶來的政治回報確是不可限量的。因有些侍衛是時刻在皇帝的身邊護佑著的,所以極易得到皇帝的信任的,之後皇帝為了掌控朝政,多數都會讓這些親信侍衛去朝堂上擔任要職,以此方便皇帝牢牢掌控出朝政。如康熙時期,索尼之子索額圖在擔任一等侍衛時,因協助康熙生擒鰲拜有功,再加上鰲拜集團剛除,康熙需要大量的親信去掌控朝政,索額圖就一躍成為正一品的保和殿大學士,位列百官之首。
-
10 # 夏目歷史君
可能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大內侍衛一般都是武林高手,但是,在清朝時期,御前侍衛卻並不是都以“武林高手”的身份出現。
反而他們一直都在積極參與軍國大事,清朝的很多軍機大臣、大學士等等都出自御前侍衛之中,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索額圖、和珅等人。從他們這些人的身份上來看,有些侍衛甚至官拜朝中一品大員。
侍衛制度起源我們都知道,清政府統治者一定程度上有女真人血統,而女真人很早之前還曾經依附過朝鮮王朝,侍衛這一制度就來自於朝鮮。而且,清朝統治者愛新覺羅氏當年在朝鮮王朝的職務就是侍衛。
在愛新覺羅氏強大起來之後,他們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建立起來後金政權,朝鮮王朝的這一“侍衛”制度也被他們繼承了。
滿清入關之後,清統治者選定文武百官之時,形成了“三旗侍衛”體系,從排在前面的三個旗中挑選出宮中侍衛。
而隨著清政府的統治不斷穩固,侍衛一職漸漸地也成為了對滿族一些大家族、大勢力的拉攏。為了對這些侍衛們進行有效管理清政府還成立了侍衛處,侍衛內大臣為侍衛處的最高官員,屬於朝中的一品大員。
作為皇帝身邊的貼身保鏢,侍衛們對皇帝的安全工作提供保障的同時,還為鞏固清政府的統治發揮巨大作用。
侍衛的權力首先,侍衛制度的出現,為很多八旗子弟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只要獲得了資格,那些八旗貴族們,甚至不需要考取科舉就能獲得世襲權。
從中可以看出侍衛制度其實就是八旗貴族入駐清朝官場的一個捷徑,很多八旗的貴族世家都受到了侍衛制帶來的一些利益。
另外,皇帝們對侍衛的信任程度非常大,為了控制全國各地的官僚體系,侍衛經常被皇帝們派出去,監督各地官員的工作,調查民情等等。
在皇帝派欽差大臣出去辦事之時,還需要一些侍衛跟隨,這些侍衛雖說受到欽差大臣的調遣,實際上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幫助皇帝監督欽差大臣的工作。所以說,在官僚體系中,侍衛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軍隊中,侍衛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開頭提到很多軍機大臣都是侍衛出身,其實除了他們,很多大將軍也都是侍衛出身,比如清初的索尼、清中期的傅恆、福康安等都是如此。在遇到緊急軍情之時,侍衛有權力直接向皇帝彙報,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侍衛有時候也會主持軍事部署。
總結侍衛制度為清朝帶來了大量的儲備人才,雖然他們在做侍衛的時候官職和權力並不是很大,但是他們卻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經過侍衛階段的培養之後,很多人都成為了朝中的重要官員,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而且,他們的這種升遷是不受到文武官員制度的限制的,
-
11 # 小鎮月明
侍衛,在帝王左右衛護的武官,說白了,就是皇帝極其眷屬的私人保鏢,危急時刻是要為皇帝們擋刀劍的。說得不好聽一點,所謂侍衛,不過就是高階一點的保鏢和看大門的。尋常的朝代,侍衛們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存在感的。
但是清朝的侍衛,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論本質,清朝的侍衛仍然逃不出侍衛固有的範疇,依舊是為了護衛皇宮大內的安全,手中並沒有多少權力。但是和其他朝代不太一樣的是,清朝的侍衛上升的空間很大,清朝不少一品的大員,都是侍衛出身,比如說清朝乾隆時期的權臣和珅就是侍衛出身,康熙時期寵臣索額圖同樣也是侍衛出身。
可以這麼說,清朝的侍衛,算是一條通往高官厚祿的終南捷徑。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和清朝的統治階層有很大的關係。
清朝是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相當於中原漢人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女真族的人口是比較少的。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的統治階級對於漢人是比較忌憚。所以皇宮大內這種緊要的地帶,必然是要自己信得過人護衛才安心。什麼是信的過人,那必然是八旗子弟才行。
即便是八旗子弟,想要成為侍衛,那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是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出身才行,而且得是滿洲上三旗和蒙古上三旗,漢軍上三旗也是不行的。下五旗原則是沒有資格去參選侍衛的,偶爾也有特殊情況,下五旗子弟入選侍衛,稱之為“入上三旗行走”,諸如正紅旗出身的和珅便是如此。
即便是出身上三旗,也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參選侍衛的,還得有爵位在身之人才有資格。也就是說,清朝的侍衛,基本都是貴族出身。
而且,並不是有爵位在身就能選上,還得弓馬嫻熟,如果有文彩,那更妙。
正是因為清朝侍衛選拔如此嚴格,造成了清朝侍衛的上升空間。
清朝侍衛,共分為六等,從高到低依次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
最低級別的藍翎侍衛,一般來都是低等爵位的上三旗子弟,屬於正六品的級別,比知縣還高一個級別。而三等侍衛,則是正五品 ;二等侍衛,則是正四品;一等侍衛,正三品。而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那就更不用說,基本上都是皇帝的親信,已經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一般都是由皇帝親信的王公貴族兼職管理。
侍衛都是吃青春飯的,年紀大了,就該離職了。離職之後怎麼辦?回家養老嗎?不然,離職之後才是侍衛真正輝煌騰達的開始,這個叫做外任。
一般而言,最低等的藍翎侍衛,外任以後,也是五品武官起步,而一等侍衛外任,則是正二品武官起步了,至少會擔任副都統級別。至於御前侍衛就更不用說了。正二品,那可不是輕鬆就能達到的品級。
清朝以來,八旗軍營中的軍官,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外任的侍衛擔任。
當然,外任的侍衛如果不想繼續幹武官,也可以轉文官,只不過級別要比武官降一級。
這還不算,這些侍衛們本就是皇帝身邊人,在忠心程度上都是過硬的。所以,這些侍衛一旦外任,升遷速度遠超尋常人。諸如和珅、阿桂、索額圖、福康安都曾是侍衛出身。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清朝的侍衛,絕不是電視劇中那樣的背景帝,恰恰相反,侍衛只不過是他們仕途上的一個加速器。渡過了侍衛這段時期,日後就是高官厚祿。
-
12 # 朵朵佬爺
當侍衛時其實沒什麼權力,但好處不少。一是品級高,我記得《紅樓夢》裡賈蓉買的那個官,好像是五品。五品,一個知府也只有五品。二是身份高,皇帝賞一件黃褂,那是何等榮耀的事。三是提拔的機會多。和珅開始是乾隆的侍衛,很快升到了領軍機大臣,位同宰相,比劉羅鍋強多了。
-
13 # 平安讀歷史
侍衛一般也就是在皇帝身邊,保護皇帝安全的武士。尤其是皇帝身邊的人,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出身比較可靠的人,在滿清立國初期的時候,都是從正黃,鑲黃和正白這上三旗中選擇武功高強的人保護皇帝的安全,也就是大內侍衛。
清朝的宮廷侍衛還分為好多個等級,其中大內侍衛由於最親近皇帝,所以級別是最高的。而且有由於宮廷侍衛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幾乎都不從漢軍旗中選擇。也許有人認為侍衛只不過是比較高階的保鏢而已,但是在滿清一朝恐怕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很多重要的人物,在開始的時候也就是當侍衛出身。
像在明朝還有以前的朝代,宮廷的侍衛也就是普通的侍衛而已,他們幹了一輩子也就當這麼個侍衛,很難得到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滿清的侍衛確實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甚至皇帝將他一些想要提拔的人,先讓他們當大內侍衛進行鍛鍊。清朝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是從大內侍衛開始幹起,例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恆,還有大名鼎鼎的和珅,都當過侍衛。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侍衛很多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所以要打仗的時候,這些侍衛往往被派到軍隊中立功。由於他們的特殊的地位,甚至大軍的主帥也不敢輕易為難他們,他們很多時候甚至是皇帝在軍中的眼睛。而一些欽差大臣出陣地方的時候,也會派一些大內侍衛跟隨,名義上是欽差大臣,實際上卻是皇帝的眼線。由此可見,這些侍衛的權力是相當大的。
-
1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滿清在立國的時候,對宮中皇帝和嬪妃的安全也是相當的警惕,所以有大量的高手都被安排在皇宮中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些人就被稱為大內侍衛。
滿清的大內侍衛和中國其他朝代的侍衛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他朝代的宮廷侍衛在人們想來也就是一個高階點的保鏢而已,而且他們一輩子也就幹這些事情,晉升的空間可謂是相當的有限。而滿清則不同,滿清的侍衛很多都可以成為皇帝的親信,並且在朝野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
一般滿清的皇帝想栽培某個人,往往都會讓他先去當大內侍衛。比如乾隆皇帝想栽培他的小舅子傅恆,就是先讓他當宮廷的侍衛,而宮廷的侍衛也分等級,傅恆所當的那個侍衛肯定是級別比較高的。後來傅恆就從大內侍衛開始當起一直當到巡撫,甚至尚書軍機大臣。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其他朝代都要透過考科舉才能夠當大官。
而在滿清一朝透過侍衛當上大官的可不在少數,另外其他的還有索額圖,和珅,兆惠等人。因為大內侍衛的重要性,所以滿清一朝的大內侍衛都是從上三旗中精心挑選,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政審。很多大內侍衛本身就是高官子弟,所以他們往往能夠親近皇帝,成為皇帝的親信,透過這條路就會平步青雲。
-
15 # 魏青衣
身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那一批人,侍衛明面上的權力可能比較小,但實際上,某些侍衛的權力絕對比不一些高階官員要差。
清朝的侍衛從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存在,說實話,御前侍衛這種角色,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雖然只能不盡相同,但保衛皇宮這一點卻是都一樣的,正因為衛戍皇宮,所以這些侍衛的重要性便更加突出。
清朝的侍衛,最開始的時候是根據侍衛的實力挑選出合格的侍衛,但到了後來的時候,出身就成為了挑選侍衛的最重要選擇,皇帝身邊的侍衛,首先出身必許乾淨,若是出身不乾淨,不管實力如何,都不會被接納。
雖說明面上侍衛的職責便是保衛皇宮,當然這也是侍衛存在的根本目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清兵入主中原,清朝的大漢也成為了住在皇宮裡面的皇帝,這些侍衛的職責從某方面來講就跟太監重疊了一部分,像是閱讀奏摺,搬運文書等事,侍衛都有參與,說白了,這些侍衛存在的作用僅僅只是打打下手,畢竟皇宮之中,又有幾人敢真的進入戒備森嚴的皇宮刺殺權貴?
侍衛的官爵不一定很高,即使是四等侍衛中的第一等,爵位最高的侍衛,也不過只有正三品而已,雖說是正三品,卻已經超過了朝中大部分官吏的爵位,雖說在政事上,這些侍衛沒有話語權,但侍衛的爵位擺在那裡,不容爭辯。
除了明面上的爵位,侍衛在某些特殊時期,侍衛當然也可以給皇帝指出某些建議,整個過程像極了宦官干政,雖說,不管是侍衛還是宦官都可能幹政,但整個清朝兩百多年,的確沒有出現過宦官亂政的現象。
當然,像是官爵沿襲,禮儀等各項規章制度,侍衛自然與朝中官員無異。清朝皇帝甚至有開先例的,將侍衛當作欽差大臣派出外地,執行某些政策的情況,不過這些都是少數。
如果要說侍衛最重要的權力,無他,自然便是保護皇帝的安危,保護皇帝,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在關鍵時期,卻能夠成為某些人制勝的關鍵,當年雍正皇帝與八阿哥爭奪皇位,最重要的一筆是什麼?無疑便是隆科多,正因為隆科多掌握著京城的數萬禁軍,位高權重,或許地位不是最高的,但卻是掌握兵權的那個人,正因為有了他的支援,雍正才能夠登基上任。
隆科多是九門提督,而侍衛長則是侍衛內大臣,兩者在軍權這一點上有相仿之處,雖說侍衛內大臣手中兵力不如九門提督,但很明顯,侍衛內大臣比九門提督更接近皇權,這樣一個人,不管是對哪一方勢力,都是必須拉攏的人。
-
16 # 二辻四畫生
之前我們也提到了,清朝的侍衛,特別是御前侍衛的待遇問題,那我們就再延伸一下,深究清朝的侍衛平常都具體幹些什麼,藉此瞭解清朝侍衛手裡有多少的權力。
首先侍衛平日最經常乾的當然就是站崗了,這算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有一個曾在道光年間當過三等侍衛的鶴侶氏,他寫過一本《侍衛論》,裡面就詳細的記載。他說在六年裡曾“值門宿,左門四十四次,右門二十八次,乾清門二十七次。”
這些侍衛平日站崗也沒什麼危險,反而是隨龍護駕的近臣,穿著光鮮亮麗的黃馬褂再戴一頂金翎,要多威風有多威風。可是話又說回來,這還是和看大門的沒甚麼區別啊。於是,就有人找門路溜號。
這裡就能看出這些侍衛是怎麼用小手段的了。沒關係沒背景的就算剛娶了新媳婦該值夜班也得值,新媳婦獨守空房都不好使。但是有些滿侍衛比之漢侍衛就有活動空間,有可能矇混過關不去值班。再厲害些的就可以做到只拿錢糧不當班,在《少侍衛嘆》中記載一個年輕侍衛出身名門,工於心計,每次到當班的時候都找藉口退脫掉,然後到了有好處的時候,還總能攬過來。
侍衛另外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皇帝出行狩獵時隨從保護,康熙設的木蘭秋狩來磨練八旗兵,所以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經常去木蘭圍場打獵,而侍衛們自然是要隨從保護的了。另外像先行探路和殿後收拾的活,自然是沒人想幹的。於是有門路的就可以在皇帝面前晃盪,沒門路的漢侍衛等就要幹這些不能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活。
當然這些都算是小打小鬧,接下來才有可運轉的機會。比如乾隆二年因為地方上發生了水災,皇帝派遣侍衛去賑恤百姓,傳達皇帝對水災的關注和對百姓的體恤。同年,山東災旱,皇帝又派遣侍衛前去查勘地方情形。這個時候侍衛遠離皇帝,代皇帝監察百官和安撫百姓,很難說他們會不會從中獲得某種好處。
其實,在我看來,當侍衛要不要權力都還是其次,畢竟職責是保護皇帝,也沒有太多可以行使的權力。但是當侍衛的好處卻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上年說的那個出身名門的年輕侍衛,上班摸魚還得到了皇帝近侍的職務,這就是給關係戶最好的晉升通道。
-
17 # 石曉33
皇帝身邊的帶刀侍衛是皇家最信任的人,一般都有由皇家子弟或者是滿族大臣的子弟擔任,他們晉級的機會也多,待遇也高。
-
18 # 十月談歷史
我們想起清朝的那些御前侍衛的時候,帶來最深刻的印象估計就是顏色比較突出的黃馬褂了,樓主所提問清朝侍衛的權利,其實他們的權力並不大。
清朝的侍衛們分為幾個品級,最知名的就要數御前侍衛了,雖然他們這些人都有正三品、四品的待遇,可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並不怎麼大!
他們之所以會有這麼高品級的待遇,其實就是因為他們這些御前侍衛大多數人都是上三旗出生,相比較在皇宮裡守宮門的那些侍衛們而言,他們這些御前侍衛一般都是守在皇帝的身前。
雖然他們做侍衛的時候,並沒有擁有什麼權利,可他們經常出現在皇帝的面前,對他們未來的提升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在這些侍衛當中混得最出名的就要數和珅了,早先在乾隆的面前給了他深刻的印象,最終被乾隆一路重用最終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二皇帝。
不過有一些侍衛大家或是不太知曉,這些人就是康熙用來勤拿鰲拜的小夥伴們,他們最終依靠這個功勞,在康熙時期活得瀟瀟灑灑。
在他們當中最知名的就要數曹雪芹的祖先,作為那些底層侍衛們而言,他們並沒有上三旗那些御前侍衛們的機會,他們大部分人最終也只能如同上班一樣,只能依靠做侍衛的俸祿跟旗人的福利,勉強給家人混個溫飽而已!
-
19 # 狂人狂語
在秦以前,這些大王們的安保系統和觀念都是非常粗糙的,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會有大王死於非命的事情發生,直到荊軻拿著小刀追嬴政轉圈圈的事件發生之後,秦始皇痛定思痛,於是專門設定了“衛尉”來統率近身衛士,用來保護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職位也變得越來越專業和正式,從漢朝的“御林軍”、唐宋的禁軍以、元朝的“怯薜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以及明朝的“府軍前衛”,其實大體功能和職責都非常相似,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不過論保鏢的地位和專業性,還是以清朝的侍衛機構為最。
大清的侍衛機構分工精細,共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等部門,各有各的職責。當然,連太監奴才都分身份高低,侍衛就更不用說了,根據和皇帝的親疏遠近,侍衛當中以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地位最高,職責最重要,待遇以及發展前途最好,這些侍衛必要的時候可是要給皇帝擋刀的。
做一個大清御前侍衛有多難?
從皇帝的角度來說,作為自己的貼身保鏢,自然不能手無寸鐵,但侍衛們帶著刀槍,又引起了新的安全問題,萬一當中的哪位突然發瘋,那本身對皇帝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從漢朝開始,能夠進入“羽林軍”的全部都是貴族子弟,到東漢時期,才開始政策放寬,允許良家子弟加入。畢竟根正苗紅,家中族人眾多,那基本上就杜絕了侍衛們有鋌而走險的可能。此後,歷朝歷代,無不以此為模板。
在中國曆經所有的朝代中,御前侍衛這個工作,以清朝的選拔最為嚴格,其選擇範圍基本是滿洲、蒙古王公的勳戚子弟和宗室子弟,漢人是很難得到這個工作的,哪怕是抬了旗的包衣奴才家族,也是很難有子弟入選。當然,清代的御前侍衛,待遇前途也絕對要比以前的朝代光明許多,什麼五險一金俸祿優厚自然不必多說,而且因為靠近權利,職位清高而升遷非常容易。這些人除了能享受戴花翎、佩黃馬褂等特殊待遇外,升遷調補比其他職位要寬鬆得多,一等侍衛可以直接補為副都統(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軍長。如果很能認識幾個大字,也可以轉職文職,直接進入政界核心,比如大學士索額圖、明珠、隆科多、和珅、肅順都是御前侍衛出身。
努爾哈赤時期,雖然有了盛京宮殿,但並未配備專業的侍衛,負責酋長家族安全的保安人員,基本上都是從各牛錄抽調而來,有作戰或者搶劫任務時,仍要回歸原隸旗籍、牛錄之下隨軍出征。努爾哈赤死後,因為沒有明確冊立繼承人,所以後金實行的是議政王制度 ,由四大貝勒輪流坐莊處理國事。但四大貝勒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文化最高的皇太極和其它三位文盲貝勒毫無共同語言,實在無法忍受憤而奪權。在奪權過程中和莽古爾泰的面對面衝突之時,莽古爾泰把手放到隨身佩刀上,並露出了五寸左右的刀刃,而侍衛則紋絲不動,不敢上前制止。事後,皇太極整頓了侍衛系統,組成了專管大內侍衛的機構——侍衛處,並將侍衛隊伍進行了級別的劃分。
皇太極死後,順治年幼,大事由多爾袞主持。為了穩定朝局,多爾袞進一步完善了侍衛制度,三品以上的官員以及總督巡撫等職位的官員,必須送一子入皇宮擔任侍衛,這相當於是送一個人質質押於愛新覺羅家族手中,用以防止造反。同時,多爾袞又給予了這些質子們極好地上升通道,這些侍衛不僅負責保衛工作,還會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以及宮廷禮儀等職責,所以對於這種人質要求,官員們沒有任何異議,還把它當成朝廷的恩賜,用來作為家族子弟入駐官場的一個捷徑。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收回了正白旗,加上本身就有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把這三旗合稱為“上三旗”,宮中侍衛,大體都是出自這三旗之中,雍正以後,皇帝逐漸掌握了全部八旗,並建立蒙、漢八旗,侍衛的選撥範圍開始擴大,其它五旗以及漢人才有做為皇宮侍衛的可能。
大清侍衛權利有多大?
大清官制分為九品十八級,在這個體系之中,正一品就是清朝政府行政級別最高的等級了,其中武官的正一品,都是出自侍衛系統 。分別為皇帝的保鏢頭子領侍衛內大臣和皇帝的儀仗頭子掌鑾儀衛事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安全以及皇帝的人身安全,其長官是固定從鑲黃、正黃、正白旗中選取。由上三旗各出兩人,總共六人共同擔任這個官職,這樣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避免一人專權,讓皇帝的人身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掌鑾儀衛事大臣則負責皇帝“祭祀、朝會、時巡、大閱”外出時,駐地的保衛工作,由於這個職位只能由一人擔任,所以皇帝相當於將自己的安危交到一個人手中,非心腹不能擔任,被皇帝信任的程度也更高。
在兩位正一品官員之下,侍衛體系裡還有從一品的內大臣六人,這相當於集團軍司令級別,這職位也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其它的人哪怕能力再好,也是不能擔任的。再往下走就是散秩大臣,是作為領侍衛內大臣的副手存在,這個職位,一般都是皇帝拿來拉攏人心之用,能夠擔任者多是開國元勳的後裔,或是為宗室閒雜子弟尋一個官場實職出路。
即使是普通的侍衛處侍衛,也是典型的高職低配,裡面個個是官,不能小視。這些帶編制侍衛分為一二三等和藍翎侍衛,對應的級別為正三品、正四品乃至正五正六品。而且按照大清規矩,侍衛外放為官即可提職一等,如果是一等侍衛外放,外放就是二品大員,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高官。正常的官員升遷有多難?清朝初期,有一個叫孫昌齡的官員,勤政廉潔,屢屢升遷,又是進士出身,但直到66歲才升到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也就是守衛皇宮這些一等侍衛的級別,所以大多官員見到侍衛皆是不敢拿大,小心翼翼,不知什麼時候這些皇宮門衛也許就成為自己的上司。
所以選擇侍衛的標準,出身和忠誠度高最重要,因為只要政權穩定,侍衛一生也難遇見一次突發事件。所以大內侍衛的訓練,也是以儀仗、御前行走以及辨別貴人習性為主,至於武藝和戰鬥力,倒成了無關緊要的東西,到清朝後期,作為官場電梯的大內侍衛,幾乎被權貴壟斷,都是官二代鍍金,實力非常弱,甚至有很多手無縛雞之力。
清嘉慶八年,內務府廚師陳德因下崗而心懷不滿,在紫禁城北神武門刺殺嘉慶皇帝,在場百餘名侍衛被嚇得呆若木雞,無人敢上前救駕,關鍵時刻,還是親戚靠譜,嘉慶的的姐夫拉旺多爾濟上前抱住這位憤怒的廚師,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珠爾杭阿、桑吉斯塔爾和乾清門侍衛丹巴多爾濟才反應過來,一齊按住刺客,但丹巴多爾濟仍被刺客砍了三刀,也算是為皇帝當了回肉盾。事後,丹巴多爾濟升為御前大臣,而那些被嚇懵了的侍衛則倒了大黴,連同上司們一同被髮配到熱河充軍。
-
20 # 黑土同學
侍衛在清朝是特別特殊的存在,皇家侍衛實際是兩種功能,第一是保衛皇家和皇宮,第二是八旗子弟的入仕做官的途徑。
滿清八旗中還有一個“上三旗”,所謂的上三旗就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三個旗名曰上三旗,實際上真正的特權就是比其他的五個旗有優先的做皇家侍衛的權力,而當侍衛表現的好又可以做官,而且縱觀這個滿清,靠侍衛出身後來做到高官的人有很多比如明珠、索額圖、傅恆、福康安、隆科多、肅順等等都是,還有乾隆手下的頭號紅人和珅和大人也是侍衛出身。
很多人把這個理解成離皇帝近了,皇帝一看順眼了就能當官了,其實也不是這樣,侍衛當官在清朝是個正式的體系制度,並不是皇帝情緒化的事情,因為自從唐宋確立了科舉制以後,中國的選官制度就是依靠科舉制的考試選拔,但到了清朝有一個問題,就是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為主的八旗,而八旗子弟擅長騎射但不擅長學習和考試,但是為了維護統治清朝又必須安排一定數量的八旗官員進入管理層,這就出現了侍衛做官的體制,在八旗中尤其是上三旗選擇優秀的八旗子弟充任侍衛,在侍衛的過程中考察這些八旗子弟的人品和能力,其中優秀者就會被授予官職進入官僚體系。
當然了說到這,很多人會覺得不公平,科舉正途的都相當於是高考狀元,這些人最後怎麼能和一群保鏢一起做官呢?而且這些保鏢最後很多做到了總督、六部尚書這樣的高官,保鏢除了忠誠之外有能力管理國家嗎?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清朝選官本來就是忠誠作為第一要點、能力是次要的,只要忠於滿清皇權,能力差點沒關係,滿清實際上是選擇了"學霸"+“保鏢”一起管理國家,當然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奇怪,但大家可以想想明清的科舉考試,考試內容也是八股文而已,也不是經濟學、管理學、科學這些學以致用的東西,說到底清朝的官員實質上都是政工幹部,八旗官員和漢族官員不同的是,八旗是透過給皇家做侍衛的方式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考察,透過在皇帝身邊做侍衛培養對皇帝的忠誠,而漢族官員是透過學習八股文,不斷的研讀“聖賢書”來灌輸對皇權的忠誠,而官員本身也並不是負責管理具體事務的,中國幅員遼闊怎麼讓全國各地的人都終於皇室呢?其實依靠的就是官員,明清以後的官員名義上都是天子門生,就是皇帝的學生,做官以後的官員又能享受到種種的特權,這些官員自然也會終於皇權體制,皇帝給這些官員的最重要的任務其實就是去各地保證各地能夠忠於皇帝,至於具體的政務除了少數的能臣之外,都是由官員手下的“吏”來完成的,因此保鏢實際使用起來不一定就比學霸差多少,而且人的能力往往也是環境造就的,很多保鏢出身的滿族官員在實際的為官過程中,透過長期的鍛鍊和學習也能夠成為非常優秀的官員。
最後點個提,清朝的普通侍衛本身權力並不大,但是清朝的侍衛就是幹部訓練班,難保哪個侍衛就是未來的高官,所以清朝侍衛都頗受尊重
回覆列表
清朝的侍衛起源可以追述到努爾哈赤時期。作為清朝奠基人,努爾哈赤需要在戰爭中積攢家業,靠別人支援獲得成功。侍從是努爾哈赤身邊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是努爾哈赤的親信子弟,感情極為深厚,長期陪伴他一同征戰。努爾哈赤去世時,侍從就像父親去世一樣悲痛。
皇太極稱帝后,效仿明朝,草創清朝制度。侍衛作為一種長期制度被保留下來,且有所變更。侍衛除了保衛皇帝外,還要保衛皇宮,以及負責一些宮廷禮儀。因為皇帝跟大汗不同,它需要一些禮儀來體現自己的地位。當然,武力仍是侍衛挑選的主要標準。
不過,這時侍衛挑選開始夾雜政治上的考量。皇太極從蒙古族中挑選一批武藝高強,人品可信任的人勇士擔任侍衛。
皇太極時,許多制度仍不完善,侍衛選拔也沒有固定標準。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太多精力去調整。而且,對於一個割據一方的政權來說,這樣的制度仍是足以支撐。
清朝入關後,對於一個想要統一的政權來說,完善制度成為必然。當時順治年幼,大事由多爾袞主持。在天下局勢未定的情況下,多爾袞卻開始整頓侍衛的制度,確立侍衛品級、人數,選拔標準。可見侍衛制度的重要。
隨著皇帝需要處理的政務增多,侍衛也會協助處理。比如幫忙通報、傳遞公文等。這個時候,侍衛更多以出身,而非能力,作為選拔標準。換句話說,清朝侍衛從最初保衛工作,逐漸擴張,涉及禮儀、政事等職權。
清朝時,正三品屬於中高階官員行列。他們可以坐四人抬轎,住12間房規格的四合院。退休後還可以為他們的子嗣留一個去國子監讀書的名額,將來只需參加國子監考試,無需科舉,就可以獲得官職。此外,還有正四品的二等侍衛,正五品的三等侍衛,正六品的藍翎侍衛。品級可以讓他們享受到相應的待遇。隨著品級降低,待遇隨之下降。
官員退休後可以領取固定的養老金,朝廷會派遣官員慰問探望等。這些都是官員權力的表現,也是普通人無法得到的特權。
不過,在侍衛內部,也有一些權力差距。跟古代官員相似,侍衛權力除了受品級影響,也受工作地點影響。整個帝國官員成千上萬,皇帝一般只認識那些中高階官員,或者是那些在身邊工作的官員。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皇帝賞識,無論將來升遷速度或隱形權力,都會增加。在皇帝至高無上的年代,距離皇帝越近,權力就可能越大。
當然,這個必須得到皇帝許可。清朝皇帝對於身邊工作人員干政的情況,一直十分警惕,對他們極為限制。所以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基本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情況。侍衛也是如此。他們雖然在皇帝身邊工作。但是,一般情況下,更像是傳達室工作人員,只是跑腿問話,幹好本職工作。
不過,極少數情況下,皇帝會派遣侍衛,到某個地方代替自己處理事務,扮演類似欽差大臣的角色。只不過這是非正式任命,由皇帝許可,而不是走正式程式。
嘉慶就曾多次讓侍衛擔任相似職位。嘉慶十四年,嘉慶皇帝發現發給京官的俸米和八旗兵丁甲米的京倉和通州倉儲管理混亂,便派遣大臣、侍衛進行調查。
嘉慶十八年,河南、山東出現起義軍造反打入皇宮。嘉慶皇帝大怒,讓侍衛前往剿滅叛軍。事情結束後,嘉慶皇帝就開始整頓皇宮的保衛工作,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九門提督,由正二品升為從一品。
侍衛如果能獲得皇帝特殊信任,獲得特殊許可權,自然權力大增。 但是,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屬於超出侍衛的本職工作。只有少數特殊情況下才會授予。
而且,侍衛制度在清朝得以被保留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是作為八旗宗室的一個升官途徑。他們不用參加科舉,或者擔任侍衛,或者擔任秘書工作的筆帖式,就可以獲得官職。而且,升官速度極快。一般官職,往往無法比較。如乾隆朝的和珅,道光朝的敬徵、禧恩、布彥泰等人,都是從侍衛,升遷到高階官員的行列。
這種以出身作為標準的選拔,帶來嚴重弊端。侍衛內部問題極多,出現酗酒、賭博、吸食鴉片等問題。乾隆時期,皇帝經常賞賜侍衛,他們生活不錯。可隨著清朝國庫枯竭,侍衛得到賞賜越少,受賄收賄情況越多,腐敗嚴重,人才枯竭。
清朝皇帝也逐漸降低從侍衛中選拔官員的頻次。到清朝後期,基本沒有侍衛升遷到高階官員的例子。侍衛權力自然會萎縮,更多是保留本職權力和品級權力,不再擁有額外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