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古通編輯部
-
2 # 慢慢聊歷史
嗯,我認為對,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獲得了皇權,他自然知道掌握了國家兵權的危害。也就有了杯酒釋兵權,而且宋朝文人都是隻發配不殺頭。
-
3 # 半支菸換半支菸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國家策略的制訂,都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脫離時代談策略,是不可取的。
那麼讓我們把目光投回1000年前,那是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五代,是一個無君無父,無剛理倫常的時代。
臣子造反君王,兒子殺了父親,在那樣動盪的時代,武將是歷史舞臺上的主導者。有兵權,有土地,你就是草頭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身為將軍的趙匡胤,在手下的擁戴下,陳橋驛兵變,造了後周的反,武將出身的他,怎麼能不忌憚武將坐擁高位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所以在趙匡胤執政的時代,就已經打下了削弱武將勢力及地位的基石。
等到其弟弟趙光義繼位,作為陳橋驛兵變的參與者或者說主導者之一,他更加清楚武將擁有地位後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在此基礎之上,更加把整個北宋的國策方針往崇文抑武的方針上走。爾後有天子親作勸學歌,更有“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的說法,武人的地位,更是貶為賊配軍的地位。
基於時代背景,這樣的國策,的確讓北宋不在重蹈五代武人篡位的覆轍,讓北宋王朝延續百年國運,然而從大的世界背景來講,北宋這樣的策略,讓國家喪失了大一統的實力,的確捨本逐末了。
-
4 # 城南舊事zhc
其實,宋朝在重文輕武這個事情上,作對了一件事,又做錯了一件事,作對的那些事從此之後被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效仿(不一定是直接學宋朝,但都是按照宋朝那個思路在做),而做錯的那件事,更是為宋朝招來了大慫王朝,中國最弱王朝等等罵名,說實話,我覺得宋朝挺冤的,至少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很冤的。
首先,宋朝在重文輕武這件事上,作對了的事,就是不讓武將掌握中樞權力。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不管是漢還是唐,掌握中樞權力的人同時掌握兵權,就會形成軍閥割據,使得中央對地方缺乏掌控力度,所以漢末群雄割據,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各種割據,這都是血的教訓,從這個血的教訓中,大宋王朝開創者趙匡胤總結出來一個經驗,那就是,武將只能管兵,決不能幹政。
因此他在上任後很快將那些從龍功臣的兵權解除掉,讓他們安享富貴,不讓他們參與中央權力機構。但是趙匡胤作為一個武將出身的皇帝,他也很清楚,武力對於一個國家多麼的重要,因此他對於守邊大將依舊給與足夠的權力和信任,從而確保大宋邊境的安寧,但是對於中樞機構的掌權武將,趙匡胤是予以堅決打擊和壓制的,因為他懂得掌握軍隊的武人如果同時參與最高政務,對於國家是弊大於利的,亂世定天下的時候這樣尚可,太平時日是絕不可如此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照近現代那些軍政府,尤其是二戰時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可以知道軍人掌權對國家的危害有多大。
趙匡胤的本人的意思,絕對不是要用文人壓過武人,要削減尚武精神,而是分工明確的各司其職的構想,可惜他弟弟趙光義是個文人,完全沒有他哥哥的高瞻遠矚,因此他上臺後只想到了一點,那就是一切維穩。於是乎他上臺後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壓武人,最後弄出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國家出來。
誠然趙光義的這一番作為,為北宋帶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經濟騰飛,但同時也為北宋後來外戰弱勢埋下了禍根,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從真正意義上打消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尚武精神,而這是很可怕的。
這就是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做錯的一點,也是為後來宋朝招來無限罵名的一個措施。
在我看來,其實趙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個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職的平衡政府,而趙光義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輕武,以文壓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輕武,兩字之差差了十萬八千里,所謂抑武,是為了抑制過度膨脹的武力,讓其處於可控狀態,所謂輕武,是輕視武力,認為武力有害無益。
所以要看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就必須追本溯源回到趙匡胤那裡,從他那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早已經為當今的主要強國做出了最基本的治國規劃,事實上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強國,都是按照趙匡胤的這個構思在處理文武關係的。
-
5 # 我從江南走過
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歷史要辯證的看。
所以,就當時而言,我認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
要判斷一個政策的正確與否,還是要從制定政策的前因後果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前因離宋朝歷史距離最近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光輝璀璨的大唐。任何一個五代時期的小朝廷都想橫掃天下,夢迴大唐,宋朝也不例外。
但正是由於唐末的藩鎮割據才造成五代十國的局面,所以所有五代十國的君主都是心有餘悸有心規避的。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既然是五代十國,各國間互相攻伐,所以各國必須得重武輕文,求得生存,進而用兵一統中原。所以,即使當時各國想重文輕武,也是有心無力。
而太宗卻不同,當時天下已定,外部憂患減弱,國力大增,具備了對內整治的條件。如果他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轍,勢必要進行偃武修文,他沒得選。
後果這個政策造就的後果就是後世兩宋三百相對穩固的江山。
北宋滅亡有著相當的偶然性,與當時的徽欽二宗用腳丫子做的臨時決定有關。否則,金朝豈不是把南宋順手也滅了。
宋朝國力猶在,甚至到南宋末年也不差,只是當時的蒙古正處在史上變態強的階段,沒頂住,不然後面有沒有明清兩朝還很難說。這就是重文輕武的結果。
如果有宋一朝重武輕文,可能能滅掉遼金,敲打蒙古,但勢必也會回到藩鎮割據的老路。中原大一統王朝的來臨可能還會推遲下去。
總結,這個政策總體上是正確的。只是在執行的時候,重文確實是重文,重的過狠,出現了程朱理學,禁錮了百花齊放的思想。輕武也確實是輕武了,但偏偏實行的更戍法在當時沒有4G的年代對軍隊戰鬥力的削弱又過大,所以造成了邊患不絕,最終被滅。
由此看來,當時的政策是對的,但在我們後世來看,只是在政策落地方面做的有些橋枉過正。
-
6 # 亦喃文史
題主的問題側重於重文輕武國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一方面。不過,重文輕武是有宋一代一以貫之的政策,並起到基石的作用,其實施具有時代必然性,因此宋太宗趙光義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重文輕武制度萌芽於宋太祖時期,到宋太宗趙光義時開始制度化,真宗時期最終形成。那麼,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要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汲取藩鎮割據教訓與鞏固統治。這是宋實施以文抑武政策的主要原因。唐末藩鎮割據嚴重,五代以來武將威脅王權的現實,讓宋太祖趙匡胤在奪取政權後,立刻採取抑制武將的措施。且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本身便是以武力奪取了政權,他必然忌憚將帥之才。宋太祖自演了“杯酒釋軍權”的一場戲,宋太宗作為主要參演人員,也意識到了武將再次奪權的可能性。
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國家極力重用讀書人,讓他們擔任高官,如宰相一職。當然將領也需要讀書,且地方事務由中央派文官管理,而文官則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一職來監督。
“上以五代戰爭以來,自節鎮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曉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漸復舊制。”(宋)羅願《爾雅翼》
宋太宗繼位後,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在軍事與科舉制度兩方面進行了大改革,正式開啟了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此時的宋朝,禁軍直接聽命於皇帝一人,將領有帶兵權,調兵權卻屬於由皇帝掌控的樞密院,由此武將只能帶兵打仗而沒有調兵實權。且地方軍隊實行“更戍法”,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大大減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為了保證文官的輸出,宋朝繼承並完善了隋唐的科舉制。不但增加殿試一門,科舉取士的人數也大大增加。宋太祖時錄取人數不過百,到宋太宗時,一年的錄取人數超過五百,宋真宗時更是上千。至此,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基本形成,並影響了後世。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記》
重文輕武所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從積極方面來看,重文輕武這一國策使得文人地位達到極致,中下層讀書人有了更多的入仕機會,由此為國家籠絡了一大批忠實人才。而將領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得到了解決。寬鬆的文化環境,也為宋朝思想的活躍以及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宋詞的繁榮。可以說,宋朝統治時間長達三百餘年,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宋朝從建立到滅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宋北邊有西夏、遼、金國的存在,西邊又毗鄰吐蕃,南面還有大理等國的虎視眈眈,這就決定了宋朝軍事力量的至關重要性。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大量文官的設立導致冗官局面的形成,既造成了崇尚文學空談、不務實的社會風氣,又使得行政機構低效、臃腫;再者武將被過度壓制,士兵戰鬥力低下,由此導致宋朝軍隊在與西夏、遼、金等國的交戰中慘遭失敗,並簽訂了屈辱的 “ 澶淵之盟”等條約,最終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直至王朝的隕落。
總結
從戰爭頻繁的五代的重武輕文,再到成功建國的宋朝的重文輕武,當我們瞭解了宋朝制定重文輕武政策的前因後果,不難得出結論,這一政策的實施是無法避免的。
-
7 # 西陲先生
北宋重文輕武的弊端有
1:北宋四周,強敵環繞,有遼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視眈眈的看著南宋這個富饒之地不斷的入侵宋朝,如果宋朝重文輕武的話,就註定了他的軍事力量不會太強大也導致於宋朝無力防守邊疆以防守為主,已賠款和親來來換球異國幾十年的太平可是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喂不飽的狼時不時的就會來打劫宋朝進攻宋朝五力不夠強盛,他的國家也註定不會怎麼強大,不強大,就會被周邊的強國入侵瓜分。
2:北宋的重文輕武也就導致與文官藐視武將,這也很容易導致於武將很易投敵,知才不是被陷害,就是被敵人給挖走投敵,這也是因為北宋和南宋不不得武將的信任即使即使宋朝有信任朝廷的武將,但是不把朝廷的文官會嫉妒,就像岳飛一樣,被秦檜定上莫須的罪名。
-
8 # 鳳蕭聲動
無論歷朝歷代做出的每一項政策,都是為了自家王朝的統治,也是為了統治集團的利益。宋王朝做出重文輕武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以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兵權,到趙光義重文輕武,都是為了王朝集權。一方面重文對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唐詩宋詞,宋詞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對當時的科學,文化,農業發展確實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輕武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兵力微弱,北宋南宋兩宋王朝一直受北方遊牧部落的侵襲,遼,金,之至元朝的興起,直接滅亡了南宋小朝廷。從綜合分析來看所謂重文輕武,重武輕文都是雙刃劍有利有弊,還是綜合發展有利於國家穩定,繁榮。
-
9 # 南山以北
一、首先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從太祖趙匡胤開始的。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深感自唐末朱溫造反以來,朝代更迭頻繁,五代史不足60餘年!但頻繁的戰爭,讓人民遭受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人口驟降!雖然太祖趙匡胤的政權是從北周柴氏(五代雄主柴榮之子柴宗訓)手裡奪取的,但趙匡胤也是一位心懷天下的明主!
趙匡胤深知自身皇位的由來(有種說法是趙匡胤製造的陰謀),所在在建國後對擁立自己和打天下的將領們"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不信任武將,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頻繁調換武將屬地,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局面,在對付北方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不好影響!到了太宗趙光義時,也堅持了太祖的方針政策,重文輕武。
二、宋朝廢除了唐末的節度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武裝割據的局面。建國之初,趙匡胤聽從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實力而來,所以人數頗少,戰鬥力卻極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樞密院,樞密使是文官擔任(參考水滸傳高俅)兩者相互制衡,文官指揮武官,武官直接掌管軍隊,但無法調動,最終形成了皇帝統一指揮排程,中央集權形成。
三、在建國初期,這樣的政策使人民百姓,休養生息,人口和物質生產得到了保障,所以北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由於設定的機構冗雜,官員繁多,國家的整體運轉效率大大降低,國庫開支大大提高,辦事流程冗繁,到了後期,由於北方的遼,金勢力強大,軍隊建設薄弱,在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侵略下,顯得難以招架,直至金人兵臨開封城下,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覆滅!
另:北宋自建國起一直未能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版圖被外族環繞,為日後被滅就留下了禍根!
-
10 # 邁克爾趙趕驢
當然不正確了,遼人在北,疆土未淨,党項在側,尤似養虎。此時不披荊斬棘,砥礪軍心,為子孫百姓謀百世安寧。而是定一輩子比那些玩筆桿子的低一等的策略,讓衝鋒陷陣出生入死的將士寒心。徽宗失國,此亦根源之一也。軍人干政,自古有之,然皇帝若才能治國德能服眾,自然無事,豈能因噎廢食,自斷爪牙。太宗格局究竟比不得太祖。子孫又不敢越雷池,亦庸人也。史為文人所著,彼地位甚高,日子過得滋潤,自然歌功頌德,其言不足為憑。有宋一世,羸弱不堪,不是稱臣就是賠款,焉能稱盛世耶?以實推知,此策大謬。
-
11 # 三個大腦
歷史是不能從正確錯誤來論的,正確與否看解讀的時代和解讀這段歷史的長度以及解讀人的人文立場。站到經濟的層面,宋朝人是幸福的(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總量的70%多),站到人文層面宋朝人是幸福的(唐詩宋詞),站到精神層面宋朝人是自由的(某些方面超越今人),站到軍事方面宋朝既輝煌(勝多敗少),維度在進去心方面重文後遺症及其嚴重,擴充套件和進去心不足,文人小富即安,花錢買平安,穿鞋的怕光腳的等社會心理及其嚴重。所以弱宋本質上是進取心不足的弱,國歲富但心卻是富家翁心態。
-
12 # zhao昭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的制度發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代皇帝逐步探索並完善了這一思想並形成成熟制度體系,殿前都點檢出身的老趙深知五代十國動盪的根源之一——“軍閥擁兵自重”的危害,並結合其自身實際,創造性地發明陳橋兵變這一光榮革命的最早典範,後期又來個“杯酒釋兵權”,為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持續發展親力親為,積極探索。其優點在於:透過抑制武將牢牢控制軍隊,內部不斷鞏固和加強皇權統治,避免武將尾大不掉擁兵自重情況的出現,進而維護政治穩定。當然,其缺點也十分明顯:過度抑制武將並圍繞這一思路形成的制度對建設強大的軍隊弊端十分明顯。不利於軍隊戰鬥力建設,禁軍廂軍的二元體制更是人為設定軍隊人員流動障礙,不利於軍隊內部合理交流,以至於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侵擾時始終處於被動地位(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綜上,重文抑武制度有優有劣,不可一概而論。——個人狹隘之見,見笑見笑
-
13 # 山西晉城小夥
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對於錯,每個人面對的情況被一樣,他的選擇是不一樣的,雖然說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從建國以來一直侵略,但是他的這個經濟是整個封建時代最強大的,這個毋庸置疑,所以說有好就。我換有利就弊,這個沒有什麼大的爭議,如果說宋太宗沒有制定這個重文輕武的這個政策的話,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你,也沒有今天的我,更沒有今天的新中國,這個就是歷史。
-
14 # 浙江溫嶺舒金林
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兵荒馬亂,重文輕武的最終結果肯定不會太好,有可能會墮落亡國的深淵!表面上重文是為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專心發展,減少軍費開支,扼制民間武力暴亂!實際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下,沒有軍事力量的保障,任何發展只能是表象繁華、霧裡看花,荷包最鼓、夜夜笙歌,也只是箇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猶如無根之萍隨風漂浮,稍有衝突就會失掉主權、仰人鼻息、寄人籬下、任人宰割!這就是典型的弱國無外交……咱們的鄰家小國最近被某強國索要天價“保護費”就是最好的例子!
-
15 # 蝸牛奔跑在北京
我認為不妥當。
重文輕武的前提是周邊環境安定,不會發生大規模入侵戰爭,可是宋周圍強敵環繞,虎視眈眈,軍隊戰鬥力不行,難以保障國家安全。
-
16 # 紅紅火火162991583
文治武功是歷代帝王追求的目標,窮兵黷武也不行,一個國家只會文縐縐早晚亡國。歷史是一面鏡子,講究叢林法則,適者生存。
-
17 # 弈語墨痕
北宋時“重文輕武”的國策,不能簡單的用對或錯來評判。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朝時期,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趙光義應該是繼承並強化了這個國策,並一直延續到元滅宋。
從北宋前期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因為前期皇帝的統治尚未穩固,如果武將兵權太大,那麼會成為皇帝潛在的威脅。畢竟宋太祖是透過黃袍加身奪得帝位,如果不重文輕武,難免兵權過大的武將沒有二心。
但從中後期來看,等到國家安定,皇帝的統治逐漸穩固時,如果依然重文輕武,那麼對國家的發展自然不利。因為北宋統一中原後,四周更是強敵環繞,有遼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視眈眈的看著南宋這個富饒之地,特別是先遼後金不斷的入侵宋朝,宋朝的重文輕武,就註定了他的軍事力量不會太強大也導致於宋朝無力防守邊疆以防守為主,甚至用賠款等來換求幾十年的太平。
所以,後來的明朝應該吸取了這個教訓,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就了一個大明王朝。當然這是後話了。
-
18 # 騷文客話
評價一個時代政策的正確與否主要看你站在什麼立場和角度上,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進行全面的分析,不能簡單站在某一角度片面下結論。
一、重文輕武國策的根源分析
宋代自始至終貫徹是重文輕武的政策,這與宋代開國之君的上位經歷有很大的關係。首先,趙匡胤是靠兵變取得政權、成為皇帝的,因此,自己的奪權經歷就是他最好的統治經驗和教訓。其次,從晚唐以來軍閥割據到五代十國政權更替,都與武將專權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從政權的穩定角度考慮,宋代這種政策是無可厚非的。
二、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的積極因素
重文輕武的國策,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武人干政、大動干戈、民不聊生的局面,社會矛盾緩和,人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兵戎之苦,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為社會經濟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縱觀整個宋代,科技較其它朝代比較先進,人民安穩指數相對較高,文化比較繁榮,尤其是詩、詞、畫給後代留下了璀璨的遺產。有資料講,宋代是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封建王朝 。這一切與當時的國策不無關係。
三、重文輕武帶來的消極因素
長期的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國家的國防力量銳減,軍事人才缺乏,國家軟弱,無力禦敵,最終亡於落後的外族之手。
-
19 # 久有凌雲志
不正確,他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是因為怕趙匡胤當年黃袍加身的故事重演,他卻忽視了宋朝周邊的生存威脅,幾個少數民族政權(遼,金,西夏)虎視眈眈,這幾個少數民族缺衣少食,總想攻打宋朝搶奪地盤和財物以便更好生存,這些少數民族擅長騎兵,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步兵的剋星。
他沒有看到這些問題,糊塗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為後來宋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文武並重,內發展經濟,外加強邊關防守,日夜操練,不給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可乘之機。
-
20 # 三羽鳥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透過杯酒釋兵權剝奪中央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同時派遣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並派出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用這樣辦法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國策,即“重文教,輕武事”,一直貫穿兩宋王朝,延續了300多年。重文雖然促進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蓬勃發展,但抑武導致了宋朝亡於外敵之手,這是不可取的。
回覆列表
不正確。但是由於他是由軍事政變獲取的政權,所以很擔心其他人也以同樣方式來推翻他建立的王朝。最後宋朝就亡於重文輕武這個策略導致無法抵禦北方野蠻的軍事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