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個人估計咸豐帝臨終前拒絕與恭親王見最後一面,主要還是為了防範恭親王,擔心恭親王會藉機假造聖旨,自立為帝。“燭光斧影”就是前車之鑑。

    若讓恭親王獲得天賜良機,的確也有可能是會篡位的。一是咸豐帝的子嗣尚小,極難爭過恭親王。再則清朝當時已是危機四伏,大臣們權衡利弊後也有可能會大量倒向恭親王。國禍當前,的確需要年長的帝王來執掌國政,再怎麼說也比抱著孩子的寡婦要強一些。

    老實說咸豐帝若以國家大局為重,的確應該禪位給恭親王,而不應傳位給自己幾歲大的兒子。

  • 2 # Liuxiaoyin0919

    咸豐皇帝臨終的時候,要做一個無法逃避的決定,那就是託孤。當時的政治勢力分為三股,第一,朝臣勢力,簡單來說就是歷史上的顧命八大臣。包括怡親王允祥的後人,鐵帽子王,軍機大臣載垣,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人,鐵帽子王端華,還有端華的弟弟肅順,道光的女婿,咸豐的妹夫景壽等。他們是軍機大臣兼皇親國戚。第二,帝胤勢力。就是咸豐的弟弟們,包括五阿哥奕誴(過繼給惇郡王綿愷),六阿哥,鼎鼎大名的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以奕訢為首,這是很強的一股政治勢力。第三,帝后勢力。帝就是同治,後就是東太后慈安,惜太后慈禧。雖然是孤兒寡母三個人,但當時是帝制時代,這三個人是政治力量的核心。所以,咸豐皇帝就要做出選擇,把年僅6歲的載淳託孤給誰。

    如果給奕訢,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載淳10年8年無法親政,奕訢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源,培養自己的親信。不僅到時候載淳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甚至再出現一個多爾袞,這都是可能的。而咸豐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後,整個國家的爛攤子交給奕訢,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咸豐對北京的事不聞不問,在臨終前也沒有對奕訢做妥善安置,只給奕訢留一個虛銜,就是一個空名的恭親王。咸豐考慮到,如果託孤,奕訢極有可能奪權,所以不能託孤。

    如果給兩宮太后,保不準會出現另一個呂后,甚至武則天,這都是有可能的。因為咸豐在世的時候,就看出慈禧對於朝政有著超乎常人的關注,當時的咸豐內憂外患,既面對著陽九之運,又面對著明夷之變。面對著英法聯軍入侵,咸豐清醒地認識到,當時清朝的敵人已經不僅僅是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了,清朝的敵人已經是西方列強了,除此之外,還有毒品氾濫,第二次鴉片戰爭,黃河決堤,南方還遭受嚴重旱災。咸豐面對著中國歷史上最糟糕,最複雜的局面,又沒辦法解決。除了縱慾,惆悵,煩惱,還能做些什麼?甚至有人說,咸豐皇帝是自殺的,他活夠了。而且這個說法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皇族後人。比如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雍正帝五子的後人愛新覺羅啟功先生。如果咸豐託孤給兩宮太后,載淳傀儡皇帝的命運將無法改變。因此,咸豐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託孤給顧命八大臣。

    在臨終之前,咸豐做了一系列他認為妥善的安置,立獨子載淳為皇太子,年號祺祥,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顧命大臣,輔佐載淳處理國家政事。同時,為了避免風險,把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交於兩宮太后,顧命大臣釋出上喻,審批奏摺,擬定聖旨等,必須同時蓋上兩枚印章才能奏效,使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也互相牽制,互相監督。而這些事情的安排,是不能讓奕訢知道的,即使知道,那也是木已成舟,安排好之後的事,無法改變。而如果奕訢知道並且參與,奕訢勢必會和兩宮太后勾結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爭奪到最後,皇權怎麼落,也不會落在兒子頭上,這一點,咸豐皇帝是意識到的。因此,在經過種種考慮之後,咸豐皇帝意識到,自己是不能見奕訢的,第一,自己逃難,國家不管,臨終也沒有安排好奕訢,有愧於奕訢,第二,託孤這個事,不能讓奕訢參與。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咸豐去世後,慈禧太后耍了個手段,故意說自己的貼身太監安德海和慈安太后的宮女打架,為了懲罰安德海,遣送安德海回京,等候處理。結果安德海按照慈禧指示,秘密聯絡奕訢,奕訢前往承德,密見兩宮太后,雙方就政變達成共識,這就為後來的辛酉政變做好了準備。最後,顧命八大臣殺的殺,貶的貶,抄家的抄家,清朝的實權變成了慈禧,慈安和奕訢三足鼎立,共同把持的局面。

  • 3 # 南梔子ing

    咸豐臨終之前拒絕恭親王奕訢面見自己的請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害怕恭親王趁機奪權

    咸豐小時候母親去世得早,於是他就被恭親王的母親撫養長大,他和恭親王之間就差一歲,他們兩人整天形影不離,一起度過了最純真的童年。總而言之,兩人的關係非常的好,但是長大之後,兩人為了奪取政權,互相之間多出了幾分嫌隙。恭親王奕訢從小就聰明伶俐,政治才能遠高於咸豐,因此很受父親道光皇帝的喜愛,道光皇帝曾隱晦表達要將皇位傳授於他,這讓咸豐多出了幾分擔憂,於是開始將兒時最親密的兄弟列入了政治對手的名單之中。咸豐在自己老師的幫助下,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悲憫世態的高大形象,因此博得道光皇帝的喜歡,處於局勢的狀態以及大臣們的建議,最終咸豐順利成為皇儲繼承人,並且在道光皇帝駕崩後,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咸豐登基之後,一直打壓恭親王奕訢的勢力,將恭親王調離京城,不得參與朝廷大事,在咸豐親信的八大臣當中,不乏皇親國戚,有的人在政治才能遠不如恭親王奕訢,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下,咸豐皇帝也不願意用奕訢。在自己病重時期,恭親王奕訢曾提出要面見咸豐的要求,但是咸豐果斷拒絕,因為咸豐去世時,年紀並不大,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正是謀求機會、發揮自身才能的最佳時期,恭親王在自己病重時期來見,咸豐擔心他會趁火打劫,奪取政權,咸豐出於這種擔心,於是拒絕了恭親王的請求。

    2.出於內心的慚愧

    咸豐登基後,不顧手足親情打壓恭親王,但咸豐再殘忍,畢竟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每每想去小時候一同與恭親王玩耍的時光。想去恭親王的母親辛苦撫養自己,恭親王將自己視為親哥哥,什麼都願意與自己分享,咸豐帝都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不已。在自己彌留之際,想去過去的種種,再想去自己多年來的行為,他沒有勇氣再去面對恭親王。

    3.局勢的壓迫

    咸豐是由於逃難到承德,之後也是病逝在承德,此次出行隨從的有顧命八大臣、慈安、慈禧太后,還有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當咸豐病重時期,所有的事情幾乎都由顧命八大臣統領,八大臣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的情況是不許出入,裡面的人不能隨便出去,外面的人也不能隨便進來。咸豐雖然病重,但他的腦子也還算清醒,他知道,如果他答應讓恭親王來見自己,勢必會運氣局勢的動盪,那就會將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為了避免這些麻煩,他拒絕了恭親王的請求…

  • 4 # 歷史課課代表

    咸豐帝臨終前拒絕他的弟弟恭親王想要見他一面的請求的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個字:不信任!咸豐帝對他的這個六弟的不信任從即位開始直到嚥氣,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烈!而這種不信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君年幼,害怕奪權:

    咸豐帝駕崩之時,其唯一的繼承人,皇子載淳僅是一個年僅六歲不諳世事的孩童,若是太平盛世的時代,這樣一個孩童皇帝或許會成為一個守成之君,但是留給咸豐帝年幼的繼承人的確是一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帝國在這個帝國的內部,太平軍、捻軍等農民起義已經佔據了清朝東南半壁江山,而來自帝國外部的英法聯軍也一路大舉北上佔據京師。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王朝,交給一個六歲的孩童,咸豐皇帝自然是不放心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給他年幼的繼承者設定了留下了八位“讚襄政務”大臣,並且,在這八人組成的龐大“輔政大臣”集團中,能力和資歷皆出眾的恭親王被巧妙的排除了,這充分說明了咸豐帝對恭親王的不放心。當時清朝的政治中心已經隨咸豐帝逃到了熱河行宮,咸豐不見恭親王就是不讓他接近朝廷的權力中心,不讓他接近即位伊始還並不穩固的新皇帝的權力中心。

    二、統治失敗,無地自容:

    眾所周知,咸豐皇帝的統治毫無疑問是非常失敗的,實際上他的能力和才華都遠遠不及其弟恭親王,這點想必咸豐帝也是心知肚明的,不止咸豐帝清楚,就連當初他的父皇道光皇帝也因為到底是立咸豐為新君還是立恭親王為新君而舉棋不定,從道光皇帝的傳位遺詔上,這種可以看出這種矛盾心態。也因為恭親王曾經是咸豐帝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所以整個咸豐一朝的十一年間,恭親王都被閒置一旁,不被委以任何實權。然而呢?沒有了恭親王的朝堂非但沒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落到了這份田地,京師淪陷、宗廟被毀、社稷崩塌……國事如此,焦頭爛額又束手無策的咸豐帝實在是沒有顏面見自己的弟弟。

    三、時局動盪,坐鎮京師:

    咸豐帝在英法聯軍攻陷京城之前就已經攜后妃皇子和一眾親信大臣逃跑了。而隨他逃跑的名單中,並沒有恭親王,恭親王被他責令留在京師主持與聯軍談判媾和事宜,實際上,咸豐皇帝是將這個不好處理的爛攤子丟給了他的弟弟。他不讓恭親王來行宮見他,是擔心恭王離京後聯軍沒有能夠談判的物件,如果那樣,聯軍很可能尾隨其恭親王一行人馬到熱河行宮,如果那樣,咸豐帝將面臨很大壓力。免去恭親王來行宮覲見,也是為了讓恭親王成為朝廷和英法聯軍之間溝通的使者。

  • 5 # liyongxing543

    我想應該不是拒絕見,而是有人從中從梗。我想應該是慈禧或者肅順的人在搞鬼。我想鬼六子和咸豐的關係應該是比較友好的,不至於不讓見。所以就上面推測。當然,這是我的推測,至於真相無從說起……一是史料缺乏,二是,學識有限

  • 6 # 三生有畫

    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其實相差歲數不大,但就是因為咸豐先出生,就做了兄長。道光皇帝親兒子就只剩下了這兩個。

    晚清從道光以後,子嗣不昌,越來越不能生,到了同治光緒溥儀時代,乾脆就喪失生育能力了。

    咸豐帝體弱多病性格柔弱,又比較好色。儘管皇帝好色是標配,但是好色之名,清朝皇帝裡,咸豐和乾隆的名聲,是不分伯仲的。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

    咸豐帝當年差點,就因為弟弟比他精明幹練,孔武有力,身強體壯的陽剛之氣,失去了太子之位。後來還是得了高人指點,打感情牌和仁慈牌,這才把奕訢的剛勇冷峻形象給打敗了。

    咸豐帝本來心裡,就對這個弟弟,心存芥蒂。可是奕訢卻不知進退,非要給自己的親孃請封厚葬,這就把咸豐帝給惹毛了。

    你把你娘弄個皇后的封號葬了,這是要和我平起平坐啊,小子這是想做皇帝啊。從此以後,奕訢就被冷處理雪藏了很多年。

    知道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把咸豐帝趕到了熱河,他才想起了自己的弟弟。不是重用,而是讓他留守北京,負責擦屁股。

    這個工作,不好做好,搞不好就被洋人咔嚓了。搞的好點,也會被罵一個賣國賊。

    但是,沒關係啊,奕訢穩住了強盜,維持住了北京城政局穩定。少了一個皇家園林算什麼。

    北京城的遺老遺少,當然感激奕訢的功勞。

    但是奕訢功勞越大,名聲越想,咸豐就越不痛快。

    咸豐帝逃離帝都,背棄廟堂,狼狽逃串,早就失了臉面了。先是被太平天國嚇破了膽,此時又遭到洋人的驅逐,早就沒了那份自信和氣度。此時身體又一日不如一日,而自己的弟弟,卻遠在北京帝都,風生水起,似乎大有取代自己的意思。

    此時此景,他對這個弟弟,又怕又恨又嫉妒。

    這個弟弟這麼有能耐,深得官聲,讓他來熱河,豈不是引狼入室?

    假如恭親王到了熱河,發動政變,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咸豐帝,是不可能讓他來熱河的。

    在他臨終前釋出的遺囑裡,任命八大顧命大臣託孤時,恭親王都不在名單之列。咸豐帝就是想死了,也要壓制恭親王復出。

    不見他,就是不想給他任何翻盤的機會。可事與願違,他走了,叔嫂合謀,還是把顧命大臣給廢了,叔嫂聯合執政。

    當然了,最後奕訢還是沒有鬥過深宮婦人慈禧,沒過幾年,大權逐漸被慈禧一人掌控!

  • 7 # 亮仔學史

    咸豐皇帝是一位苦命天子,在位期間,大清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可以說,他遠沒有祖先那樣的運氣,可以太平享受皇帝萬人敬仰的待遇,而相反,他還要為祖先“買單”,大清歷朝積攢下來的弊病在他在位時期集體爆發,他承受了許多本不應該他承受的痛苦。

    而咸豐和恭親王奕訢本是兩小無猜的好兄弟,咸豐的母妃去世較早,道光皇帝就把咸豐交給奕訢的生母靜妃來撫養,而且靜妃也視咸豐如同己出,不曾因咸豐失去了母親而慢待於他。

    兩兄弟可以說從小光屁股活泥巴長大的,關係十分密切,道光也是在兩個兒子之中選擇繼承人頗為苦惱,最終咸豐在老師杜受田的幫助下成功贏得了道光的肯定,被選為繼承人,同時把奕訢封為恭親王,雖不能一碗水端平,也算是給兩個兒子一個滿意的交代。

    正是如此之好的兄弟倆,咸豐在避暑山莊臨終前,不但不讓奕訢擔任輔政大臣,更拒絕見弟弟最後一面,這是為何?

    兄弟關係破裂

    咸豐登基之初,兩兄弟關係還十分好,咸豐疼愛這個弟弟,並且讓他參與政事來輔佐自己,可後來因為一件小事,讓兄弟之間產生誤會,彼此防範。

    奕訢的生母靜太妃去世的時候,奕訢想懇請咸豐封自己的母親為太后。按理說,道光皇帝最後一任皇后去世後,宮中大小事務都是靜妃操持,雖無皇后之名,卻有皇后之實。並且咸豐又是靜妃一手帶大的,於情於理封為太后並不過分。

    可咸豐並不這麼想,因為咸豐還是想追封自己的生母為太后,但礙於情面,又不好拒絕奕訢的請求,只是敷衍了一下,誰知奕訢以為咸豐並無異議,就以咸豐的名義下詔追封自己的母親為太后。

    眼看事已至此,咸豐就算一百個不願意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不想讓自己背一個“不孝”的罵名,但又不甘心,因此在事後對奕訢秋後算賬,從此開始厭惡這個弟弟,並把他踢出了權力中樞。

    前有車後有轍

    咸豐面對英法聯軍共進北京城,匆匆帶著老婆孩子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從此一病不起,他開始考慮身後之事。

    面對弟弟奕訢的請求見面,咸豐斷然拒絕,因為他知道,在他臨終前,他見的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著極強的政治引導力。他討厭奕訢,見他會給人留下託孤的感覺,這就給了奕訢足夠的政治資本。

    要知道,當年順治繼位也是由叔叔多爾袞輔政,雖說多爾袞功績斐然,但他欺壓君主,逼迫太后,使得順治皇帝深深的痛恨他。有了這些教訓,咸豐不想給自己的兒子留下這麼一位“叔叔”,讓皇權旁落,這也是咸豐臨終前不見奕訢的重要原因。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咸豐自認為安排的萬無一失,結果最終被兩宮皇太后慈禧和慈安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成功奪得權力,咸豐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 8 # 歷史緣深

    可人算不如天算,無能的獨子同治,也沒有挽救回大清的敗局,反而開啟了,專獨太后和親王奕勾結的二朝垂簾聽政,最終導致大清滅亡!

  • 9 # 京寧話說歷史

    1.道光在位時咸豐與其弟奕訢爭做儲君時兄弟倆有嫌隙;2.其弟奕訢能力強,咸豐做皇帝后自卑仍不自信;3.咸豐做皇帝后不信任奕訢而更信任肅順等身邊近臣;4.肅順等掌握朝廷實權的咸豐近臣與奕訢有矛盾;5.咸豐謹小慎微汲取前面多爾袞輔助順治專權威脅皇權之歷史經驗教訓;6.此時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逃跑到熱河的咸豐已留奕訢在北京處理“洋務”。

  • 10 # 毛筍56561098

    毛筍應邀答題:簡述咸豐帝

    [咸豐帝](1838一1861)清朝皇帝,年號咸豐,廟號文宗。旻寧第四子。1850年即位(道光30年)。剛即位,爆發了"太平天國"起事。即位十一年,內憂外患,沒有過一天太平日子。1856年,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逼近北京,燒毀了圓明園,逃往熱河的咸豐急痛攻心,1861年8月,病死於承德熱河行宮。在位期間,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恭親王奕訢(1832一1898),愛新覺羅氏,旻寧(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靜貴妃)之子。咸豐從小喪母(皇后)由靜貴妃撫養,咸豐和奕訢從小在一起讀書、玩耍,尤如一母所出,二人親密無間。咸豐即位後,遵旻寧遺訓,在1851年封奕訢為恭親王,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5年,靜貴妃病重,不肯閉目,咸豐探視後,問奕訢,"太妃有何遺願"?奕訢答曰"唯冊封也",咸豐帝"哦!哦"!不知可否!奕訢以為帝允,遂赴軍機處擬上諭"封靜貴妃為大後"並在靜貴妃床前宣諭,靜貴妃聽完上諭,舒了一口氣,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咸豐知道後,十分不滿,以為矯詔,遂令奕訢退出軍機處,罷免一切職務,回南書房讀書。從此二人有隙。咸豐臨終前遺命八顧命大臣:怡親王載桓、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匡源.穆蔭.杜翰.焦佑嬴中竟然沒有奕訢,說明咸豐對奕訢的成見頗深。如顧命大臣中有奕訢,那麼中國歷史將改寫。

  • 11 # Seci8810

    咸豐臨終前不見恭親王,應該挺正常的吧!一來他是君-他是臣,在皇位爭奪上早已分出勝負;二來大清朝在咸豐手上衰敗至此,他也不想再看見比他聰明,比他有才幹,號稱“鬼子六”的恭親王。

    其實咸豐老四和老六恭親王從小就是競爭對手,他們老爸道光皇帝其實也是一直猶豫不定,論才幹和聰慧,都是六阿哥更勝一籌。但是四阿哥咸豐皇帝的生母卻是寵冠後宮的全貴妃。道光一直非常寵愛全貴妃,後來為了證明咸豐是嫡子。更是加封全貴妃為皇后。相較之下,六阿哥生母只是一嬪,後宮實力懸殊太多。有點像康熙晚期九子奪嫡裡的八阿哥,再有才華,不過是辛者庫賤奴所生。鬼子六沒有這麼誇張,但也有幾分相似。在後宮中,咸豐生母一直是深受皇寵。

    到了道光後期,咸豐也知道他老爸心思搖擺,很難抉擇,論實力,他也確實不如老六,咸豐就在孝上面做文章,他很孝順很孝順。道光生病,他就不吃不喝在旁邊守疾。終於道光下決心把皇位傳給他。對於一輩子的對手,咸豐這一生皇帝做的並不好,他自己應該也知道,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咸豐不見恭親王,情理之中。

  • 12 # 有得觀史

    咸豐臨終繞不過去的是託孤,最放心不下的是兒子的皇位安全。咸豐臨終拒絕恭親王見最後一面,就是出於這方面考慮。

    咸豐託孤物件有三個,他的兄弟,慈安和慈禧,朝中大臣。咸豐經過艱難抉擇,最後決定,在朝中選顧命八大臣輔佐小皇帝。為防止出現權臣,咸豐同時讓慈禧和慈安分別掌管“同道堂”印和“御賞”印,朝中政務由八大臣處理,經兩宮太后蓋章才生效。以此平衡制約大臣的權力。

    從咸豐託孤安排可以看出,他最不信任的是他的兄弟,其次是兩宮皇太后,再次是八大臣。所以,他把他的兄弟排除在託孤之外。

    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繼位,皇權出現真空地帶,這時是權力爭奪最激烈的時刻,也是最危險時刻。咸豐當然也知道。

    英法聯軍進北京,咸豐逃到承德避難,在承德病重,他託孤時,八大臣都在承德,慈安慈禧也在承德,託孤物件都在承德,為避免節外生枝,所以他才考慮不讓恭親王奕訢來承德見最後一面。

    咸豐皇帝的生母死的早,咸豐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養大的。咸豐和恭親王奕訢從小一起生活,兩人關係很好。無論是從親情上還是從感情上,咸豐拒絕恭親王奕訢見最後一面都是不近人情。如果不是太過忌憚奕訢,他不可能把事情做得那麼絕。

    咸豐對奕訢的忌憚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奕訢是親王,和咸豐一樣是道光皇帝的兒子,按照兄終弟及的祖制,他是可以當皇帝的。二是奕訢太聰明,人稱鬼子六,其能力在咸豐之上,更在顧命八大臣之上,他要是來到承德爭皇位,八大臣不見得控制了他。三是有多爾袞的前車之鑑,奕訢到承德不爭皇位,就想當攝政王,他提出來,咸豐答不答應?奕訢是皇帝的叔叔,比八大臣近得多,由他輔佐新君比八大臣更合情合理。奕訢當了攝政王,控制了小皇帝,將來篡位易如反掌。

    咸豐不願見奕訢最後一面,其實還有顧忌,奕訢的母親對咸豐有養育之恩,咸豐處處排擠奕訢,不給奕訢任何事做,小皇帝也不讓奕訢輔佐,這是沒有親情,是恩將仇報,是白眼狼,兄弟倆見面實際上是件很尷尬的事情。所以不見也罷。

    咸豐深思熟慮,以為萬無一失,結果還是出了問題,辛酉政變打破了咸豐的所有安排。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13 # 國史館

    的確是這樣,咸豐皇帝與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不睦,他臨死前,奕訢曾經請求赴熱河行在探病,但咸豐皇帝不允,為此,當時的懿貴妃還與咸豐皇帝鬧過矛盾。

    道光皇帝旻寧臨死前,長大成人的兒子有四個,分別是四皇子奕詝、五皇子奕誴、六皇子奕訢,七皇子奕譞。但作為儲君,只有奕詝和奕訢兩個人比較合適。

    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兒時曾經非常親密。

    奕詝的母親是孝全成皇后,就是出自滿洲名門、二等侍衛頤齡的女兒,著名的蘇州格格鈕鈷祿氏。頤齡曾在蘇州綠營任都統多年,孝全成皇后因此而在蘇州長大。

    清廷的規矩,八旗官員的女兒,13至17歲的,未經選秀女,不得私自婚配。因此旗下人家的女兒不論在哪裡長大,一口京片子絕不能丟,不過也僅限於此,其它的概不過問。

    孝全成皇后14歲選秀女入宮,她美貌且聰慧伶俐,集江南女孩的秀麗和大家閨秀的風範於一身。入宮後她將蘇州的風土帶進宮中,江南七巧板、蘇繡、蘇州美食等不一而足,令拘泥於形式的道光皇帝耳目一新,非常寵愛她。

    孝全成皇后生二女一子,兒子就是四皇子奕詝,由於道光皇帝的長子、次子和三子早殤,因此奕詝實際上是皇長子。

    孝全成皇后去世時,奕詝才九歲,道光皇帝將他交給靜貴妃撫養,靜貴妃就是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奕訢比奕詝小兩歲,從那時起直到成年分府,他們兩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史載,兩人一起上學,一起玩耍,十分親密。

    兄弟兩人的性格和稟賦有較大區別。

    奕詝安靜,書讀的好,尤其是有文采,喜歡詩詞歌賦,通音律,好皮黃。奕詝少年時很懂事,善於體察道光皇帝的心思,道光皇帝評價他“純孝”。

    奕訢則相反,性格上比較躁進,好動,善騎射,喜武功,但書讀得也不錯,只是沒有奕詝那樣的文采。另外,奕訢聰明,從智商上考慮,奕訢高出奕詝很多。

    奕訢兒時喜歡舞刀弄槍,他曾自作主張,讓內務府打造了一把大刀和一杆長槍,兄弟倆一刀一槍地操練,還自編了刀法和槍法的招式。道光皇帝看到後非常高興,親自給刀槍命了名,刀叫“寶鍔宣威”,槍叫“棣華協力”,象徵著他們兄弟同心,共保江山。

    史學界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說道光皇帝在選儲君時在兄弟二人之間猶疑不決,遂於南苑狩獵,意圖考較二人的能力。奕詝明知不敵奕訢,在他師傅杜受田指導下,狩獵時不發一箭,而奕訢則滿載而歸。道光皇帝問奕詝何故,奕詝回答,“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皇帝非常高興,“此真帝者之言!”所以選了奕詝。

    這個說法來自於《清史稿,杜受田傳》,是一種較為官方的表達。此外在《清稗類抄》中還有其他的說法,各種陰謀論,由於存在明顯的錯誤,已被最新的清史研究否定,所以不贅述。

    這是不確的。更為合理的解釋是,道光皇帝早就屬意於奕詝,在儲君人選上,他從來沒有搖擺過。這是因為,奕詝是嫡出皇長子,他的母親是孝全成皇后。

    清朝非常重視嫡出,康熙朝時,太子胤礽屢次被廢,又屢次重立,就是如此。乾隆皇帝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從他開始,立一個嫡出的皇子當儲君,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道光皇帝旻寧出生。

    道光皇帝旻寧是清朝皇帝裡,第一個嫡出的皇長子當皇帝的,他的母親是嘉慶皇帝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因此,道光皇帝很自豪。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肯定希望下一代儲君也是嫡長子。

    尤其是,他非常寵愛孝全成皇后,道光二十年她去世後,道光皇帝再也沒有立皇后。因此,愛屋及烏,立孝全成皇后生的兒子,也是實際上的皇長子奕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再者,奕詝實際上也不差,他的騎射功夫不及奕訢,但勝在文采好。當皇帝本來就應該重文采輕武功。

    許多人拿奕訢在道光皇帝生前封親王一事來說事,認為道光皇帝原打算立奕訢為儲君,後來改立奕詝,對奕訢有歉疚而破例封其為王。實際上道光的確有補償的意思,但不是補償沒有立奕訢為儲君,而是為了表示對奕訢與奕詝手足情深的欣賞。

    奕訢的生母是博爾濟吉特氏,他的家族是科爾沁王,曾經出了六位皇后。靜貴妃13歲嫁給道光皇帝,14歲生子,但由於未成年生育,連生兩子都早夭,只活了奕訢和他的姐姐壽恩固倫公主。孝全成皇后死後,宮裡能得道光皇帝歡心的只有她了。道光皇帝是覺得奕訢與奕詝一起長大,兩人像雙胞胎一樣,如果立奕詝為儲君,會冷落向隅的另一個。所以,他立奕詝為儲君的同時,封奕訢為恭親王。

    其實,皇帝封自己的兒子,不一定非得等到儲君繼位時,順治時董鄂妃生的兒子不滿兩歲就被封為榮親王。當然,這裡面有順治皇帝與母親孝莊皇太后鬧意氣的因素。

    所以,奕詝登基,奕訢也得到重用,成為領班軍機大臣。奕訢也是有清一代最年輕的軍機大臣,和最年輕的領班軍機。咸豐皇帝和奕訢的蜜月期一直維持到咸豐五年。

    為了感念靜貴妃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奕詝甫一登基就給靜貴妃上尊號,尊她為皇考康慈皇貴妃。

    咸豐五年七月,康慈皇貴妃病重,在她彌留之際,恭親王奕訢向哥哥請求給自己的生母上皇太后尊號,咸豐皇帝未置可否,奕訢以為咸豐皇帝認可了,馬上到軍機處傳旨,昭告天下,康慈皇貴妃晉為康慈皇太后。

    這讓咸豐皇帝大為光火,認為奕訢僭越,妄自揣摩聖意。

    這件事奕訢做的的確孟浪。

    在咸豐皇帝看來,康慈皇貴妃的確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但已經報答過了,那就是他父親道光皇帝給奕訢封的恭親王,這個時候再封她為皇太后,把她與自己的母親孝全成皇后並列,違反清宮裡的成例,而且他也不樂意。

    在恭親王奕訢看來,我本人的親王是父親封的,與你無關。我的母親把你養大,臨死給個太后天經地義。

    從此,兄弟二人反目,恭親王奕訢的首席軍機大臣被罷。

    公平地說,咸豐皇帝有點小氣,靜貴妃對他有養育之恩,尊她皇太后無可厚非。

    另外,他們兄弟反目,道光皇帝也有責任。當時清廷的慣例是,儲君的兄弟一般應該留給儲君登基以後封,庶幾才不會影響他們兄弟情誼。道光皇帝親封一個王,而且一步到位,直接就是親王,實際上是留給儲君一個隱患,萬一這個親王桀驁不馴,儲君是不好處置的。

    另外一個因素也極其重要,那就是肅順的大用。

    肅順是鄭親王端華的六弟,他是滿洲親貴中的人傑,不僅有才,而且還雷厲風行,有超強的執行力。咸豐朝施政的精華部分,基本上都是肅順的手筆。

    但是,肅順性格上有個致命的缺陷,跋扈、嬌縱,尤其瞧不起旗人。肅順的先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因此肅順是奕訢的遠房堂兄。由於肅順年齡比奕訢大17歲,在他眼裡,奕訢還是個不懂事的少年,因為奕訢擔任首席軍機大臣那一年才21歲。

    所以,肅順在朝堂上公開藐視奕訢,對奕訢以後學晚輩視之,奕訢的主張和建議,肅順往往十分不屑,或者利用他對皇帝的影響力,直接推翻。時間一長,奕訢成了肅順的政敵。

    實際上,奕訢與肅順的政治主張沒有根本的分歧,相反,他們基本上是一致的。辛酉政變奕訢主政以後,推行的舉措中,幾乎全部繼承了肅順的政治遺產。

    但在咸豐五年以後,由於肅順的排擠,咸豐皇帝漸漸疏遠了奕訢,肅順也將奕訢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實際上,奕訢雖然年輕,但其能力和眼界絕不容小覷。

    與肅順相比,奕訢最大的特點是謙和,人緣好。道光皇帝一朝對皇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奕詝以外,奕誴、奕訢、奕譞,以及他們的幼弟鐘王奕詥,孚王奕譓,雖然性格各異,但都是謙抑自重、為人親厚的人,沒有一個是紈絝。

    尤其是,奕訢成長得非常快。咸豐五年時,他也許還有些稚嫩和衝動,不如肅順有城府,但短短的幾年時間,奕訢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追趕上來。到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時,奕訢實際上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而老練的政治家了,與肅順相比毫不遜色。

    那個時候,由於肅順有意貶低旗人,朝中的滿人親貴大多對肅順不滿,於是向奕訢靠攏。加上肅順得勢以後大力整頓吏治,被肅順整肅的朝中大佬也以奕訢為旗幟,使得奕訢的政治勢力日漸強大。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京,咸豐皇帝帶著他的寵臣和嬪妃逃往熱河,京中留守的就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當時以特命全權欽差大臣的名義,留守京師與英法議和,是《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談判的中方主持人。那一年他28歲,英姿勃發,風流倜儻,正是人生最好的時候。

    坦率講,那個時候咸豐皇帝有點嫉妒這個弟弟,他太能幹了,他感覺到在許多方面他都不如這個弟弟。

    咸豐皇帝和身邊的重臣一看到洋人就逃的遠遠的,而且完全沒有現代外交的概念,他們也不想與洋人認真談判,幻想著有個能幹的武將領兵再把洋人趕走。

    可是奕訢把危機轉化成了機遇,並且真的發揮出他的才幹了。他在瓜爾佳文祥和岳父桂良的協助下,不僅把洋人拉到談判桌上,還安撫了人心,穩定了大局。他和文祥籌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籌建滿人自己的精銳衛戍部隊神機營,開創了中國近代外交事業,開啟了洋務運動的先河。

    恰在此時,咸豐皇帝病重,他的未來已經非常有限了,這一點肅順和奕訢都非常在意。咸豐皇帝死後,朝局必有一番重大變故,而皇長子載淳當時只有六歲,咸豐皇帝如何託孤成為關鍵。

    因此,奕訢決定主動出擊,請求赴熱河探病,當面向咸豐皇帝請安。

    收到奕訢申請來熱河的摺子,最緊張的人是肅順,他絕不能讓奕訢與皇帝見面,他們是親兄弟,皇帝在彌留之際最容易一笑泯恩仇,萬一皇帝與奕訢冰釋前嫌,他的如意算盤就會落空,因此他在咸豐皇帝面前拼命詆譭奕訢,阻止他前來。

    所以,奕訢的熱河之行,在咸豐皇帝活著的時候並沒有成行。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皇帝病重。十六日,咸豐皇帝在煙波致爽殿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面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這就是顧命八大臣的由來,名單上沒有奕訢,只有一個景壽,作為親貴的代表。肅順的算盤打的很精,景壽是奕訢同父同母的親姐姐、壽恩固倫公主的丈夫,人稱六額駙。拿他取代奕訢,可以塞朝野上下悠悠之口。

    咸豐皇帝的臨終安排很糟糕。作為皇帝,他應該以超越政治派別的眼光和胸懷來安排自己的後事,不應該拉一派打一派。肅順雖然很能幹,但他搞小圈子文化,對朝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完全以肅順為班底勢必會排斥留守京中的實力派官僚集團,也不利於調動親貴集團的積極性,為朝政翻盤埋下了隱患。

    其實,咸豐皇帝正確的做法是將肅順和奕訢彌合在一起。他們二人政治主張沒有重大分歧,有的只是個人恩怨,而且主要責任在肅順。如果顧命大臣裡有奕訢,以奕訢的地位和影響力,肯定會成為實際上的領導者,這樣肅順就不得不與奕訢聯手。

    奕訢和肅順都是滿洲親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們二人攜手,晚清中國一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會讓慈禧得手。

  • 14 # 醉美木瀆

    咸豐帝和恭親王可以算是相愛相殺的一對兄弟,要論感情,他們應該是道光兒子中感情最好的。因為咸豐的母親皇后鈕祜祿氏早死,他被恭親王的生母靜貴妃養大,兩人自小長在一處,咸豐繼承皇位後,孝敬靜貴妃如同生母,視恭親王如同胞弟。

    但是在這“閤家歡”式的親情下面,兩兄弟爭儲的樑子早就結下了。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事情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終年二十三歲。而兒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長子奕緯死後的兩個月。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失去了爭儲資格。皇六子奕訢,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立儲其實就是在皇四子和皇六子中間選一個。

    這張都熟,歷史書上有恭親王奕忻

    本來皇四子奕詝有著年長和嫡子的優勢,但是禁不住皇六子奕訢聰明流利,鬼精鬼精的,特別是一張小嘴會說,討老爹道光歡心,好在養母靜貴妃不偏不倚,否則奕訢的日子會更難過。爭儲的故事有好多,但是我特別不相信某些大臣一件奇謀妙計就能決定道光皇帝立儲決心的故事。咸豐帝雖然不如奕訢這樣鋒芒畢露,口齒伶俐,但他的能力還是得到道光肯定的,當皇帝后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另一方面咸豐繼位時年僅二十歲,奕訢比他還要小兩歲,所謂國賴長君,這可能也是咸豐能繼位的原因吧。

    後來發生的事,更有戲劇性。清朝自康熙以來的秘密立儲制度,是前一任皇帝把寫有皇位繼承人人名字的密詔藏在“鐍匣”之中,並放置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一般匣內只放置1封立皇儲詔書,但道光卻放了2封,一封立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另一封封奕訢為親王。

    這就讓咸豐很尷尬了,這明顯是誇奕訢才華可堪大用,對他寄予厚望。但對於咸豐而言自己兄弟的這份恩威是道光給的 ,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奕訢乾的不好自己不好處理,奕訢幹得好,自己該怎樣封賞這個年僅18歲就位列親王的弟弟呢?封鐵帽子王還是把皇位給他。

    應該說咸豐對奕訢是不錯的。他不像雍正皇帝,找機會狠狠收拾自己那些敢於爭儲的兄弟。對奕訢咸豐是邊用邊防,以用為主,但是奕訢的行事風格卻又暴露出他的性格弱點。愛出風頭,表面工作做的太差。

    鹹奕訢於咸豐三年到咸豐五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這也是大清第一個入軍機處的親王。在任期間,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眾人心服,諸事多發議論,令咸豐皇帝極為不滿,接著把他踢出中樞。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表面上重用,實際上是讓他背鍋,簽訂了《北京條約》。不過沒想到奕訢在議和期間籠絡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

    但是這種事情當然逃不過咸豐帝的法眼,對這位兄弟顧忌更重。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病重,在這種情況下,奕訢更應該謹慎小心,他要做的是閉門謝客,沐浴更衣,每日為皇兄祈福,靜待時局變動。他竟然主動要求在咸豐死前見面,也許奕訢真正是想起了幼年時和自己的這位哥哥的深厚感情,但是在咸豐看來,奕訢此舉無異於主動索要顧命大臣甚至是攝政王的位置。

    而咸豐的兒子載淳年僅6歲,他難道不會擔心奕訢會做多爾袞。咸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祖制重顧命”,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訢排在第一位。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軍機處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奕訢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此時,東西兩位太后並沒有熟悉朝廷權利執行模式,根基尚淺,對奕訢而言是天賜良機,往前多走幾步,他就能做多爾袞。

    但是他的表現再次證明父親選擇咸豐做皇帝的正確性,證明他的哥哥完全是多慮,他真正對不起遺詔的親王位子,將大好河山交給自己的嫂子折騰,皇帝一系竟然也就此絕脈。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皇帝全部無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諸葛亮北伐時期的蜀漢國力加強三倍的話,能不能北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