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在野武將
在實際過程中,這樣的事也不能說沒有。我們來看兩三個例子。
一是東魏時期(534--550),當然實際掌權的是高歡。東魏的中心在鄴城(今河南安陽)與晉陽(今太原),當時與南朝、西魏對峙。如果可以與柔然聯合,不僅可以穩定北方邊陲,還可以威脅西魏。反過來,萬一西魏與柔然達成聯盟,那對東魏就不利了。
所以高歡就派人去找柔然的可汗,希望自己的世子高澄可以娶可汗的女兒。然而,可汗覺得,這世子靠不住的,萬一被廢了呢?於是就說,你高澄自己娶才可以。雖然那個時候高澄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柔然人也不在乎,因為草原上有收繼婚的習俗,高歡死了以後,哪個兒子繼承他了,也就一起繼承這位柔然公主了。高歡猶豫了一陣子,在大臣的勸說下才同意。後來,高歡死了以後,高澄也確實按照柔然的習俗,繼娶了柔然公主,還生了一個女兒。
雖然,高歡還是高澄都還沒有稱帝,但也都曾是東魏實際的主政者,在當時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人物。他們本身受鮮卑文化影響很深,娶大汗的女兒當然是很重要的外交策略。所以,在北周這一側,同樣力圖透過聯姻草原,上兵伐謀。宇文邕(543-578)後來娶了突厥阿史那皇后,也是同樣的情況。
到了唐前期,還有一個切實的例子。698年前後,這時武則天已經僭號稱帝了。後突厥默啜可汗尋求和親,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唐朝的皇子,並提出了一攬子要求。武則天覺得和親這事可以,但要嫁給武氏子弟。她還專門物色了一個合適的物件:她侄子武承嗣有一個兒子叫武延秀,正好十四歲的年紀,長得很好,也會胡人的語言舞蹈。然而,這次和談並沒有成功,後來突厥起兵犯塞的時候,可能還找了一個藉口——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當然,也可能是後來的史家要體現出武則天稱帝實為髮指,突厥人都看不下去了。
「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
換句話說,在華夏中國,王是不娶夷狄之女的。大體上,夫婦之間,就是人倫之開始,也是汪華之基礎。娶進來夷狄之女,則有以夷變夏的危險。只不過,張柬之的意見根本沒有被採納。史書說,“頗忤其旨”。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呢?
有人可能會說,東魏李唐受到胡人、鮮卑很大的影響,所以才會娶可汗的女兒。這種事情對於自古華夏天子諸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儘管,這種說法可能可以找到一些依據(如上面張柬之說的話),但這可能只是一個方面。聯姻畢竟是兩個人走到一起,東魏李唐與草原往來頻繁,熟悉中原、草原兩種文化的人也就比較多,娶一位草原的公主回來,生活上鴻溝自然小一些,這樣的事也容易成。至於漢唐天子嫁女,在準備陪嫁的過程中,也是教化遠方的一種文化手段。唐人大概也不會希望許多突厥人,攜帶著牛馬帳篷陪嫁長安吧。
-
3 # 盜德高點
1)大多數和親其實都是送女人。代表的是一種姿態,是不是真公主無所謂、甚至是不是美女都無所謂。只是向公眾表達一個政治含義而已。 2)有求於人才會送禮,不有求於人送什麼禮? 送文成公主希望土蕃別鬧;送劉細君是希望烏孫和西漢聯合;送王昭君是為了籠絡呼韓邪。3)大汗、贊普很少有求於皇帝的,所以一般不送女兒。4)遊牧民族一般興起快、衰弱得也快;強盛的時候不會送禮,衰弱的時候來不及送禮。
-
4 # 森林鹿
雖然這種情況比較少,並不是沒有啊。
那些瞎嚷“和親就是屈辱送女人給外族的”,省省吧,多讀點書死不了人的。
南北朝末期,北方周齊兩個政權對峙,都有爭相求娶塞外遊牧族霸主大汗女兒的歷史,而且是上趕著求,求來立刻不情願地廢掉結髮元配,立人家遊牧公主當正妻。
先說北齊高歡。他元配婁昭君,本來是富貴小姐,從一群大頭兵裡慧眼識高歡,倒貼著嫁過去助高歡發家,又生了一大堆兒女,夫妻感情本來也不錯的。高歡為了藉助塞外強大的遊牧霸主柔然(蠕蠕)勢力,奉可汗阿那瑰之命娶他的女兒,婁昭君主動讓位,柔然公主嫁過來就是正妻。阿那瑰他弟送侄女來華,還負責監督高歡要好好伺候正妻生娃,高歡累病了想休假都不成,人家一怒,高歡就得讓人抬著自己去盡為夫之道呵呵。
對面北周的宇文邕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他當皇帝時,塞外霸主已經換成了突厥木杆可汗。宇文邕派高官貴族帶重禮,到突厥去求娶可汗女回來做皇后,求婚求了N年,因為東邊北齊的皇帝也來求婚,兩個中原政權主爭一女為後。折騰很久很久,突厥可汗最終決定把女兒嫁到北周,做皇后一直到宇文邕死。雖然夫妻感情不怎麼樣,但北周宇文皇室存在時,始終對阿史那皇后禮數不缺,尊號待遇都正常有的。
這兩樁婚姻的時代,都是遊牧民實力佔絕對上風,然後嫁女給中原老大。突厥可汗”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周、齊爭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佗缽益驕,每謂其下曰:「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所以那說什麼““和親就是屈辱送女人給外族的”,再說一遍?
按遊牧民的邏輯,他們的首領娶中原(假)公主,是沾了大國的光,結了重量級盟友,在同類當中很有面子的大好事。至於拿和親公主過去嫁父子幾代來說事的,那也談不上什麼羞辱,純是風俗習慣而已。上面說過的嫁給高歡的柔然公主,她自己地位絕對強勢的前提下,在高歡死後她也又嫁給了高歡兒子,還生了娃,她是閒的慌麼……
-
5 # 暢快看娛樂
誰說不娶的,而且還不少呢。
只不過多為納妾,正妻很少。主要是當中原國力強的時候,不願意娶草原民族的女子;當國力弱的時候,娶草原民族的女子,多視為恥辱,不好意思說。
-
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謝謝挪威沒有香樟樹的邀請,簡單看了一下其他人的答案,有些人拿北朝和清做例子,這個其實是沒有代表性的。因為北朝和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政權,譬如清朝,他與蒙古的聯姻關係,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存在。至於北朝,北齊高歡本身就是鮮卑化的漢人,還有個名字叫賀六渾;北周更是純正的鮮卑宇文部的後人,所以他們與柔然聯姻,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大問題。我看這個問題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要問草原民族和中原漢人王朝的聯姻。
中國歷史上正統王朝天子迎娶異族女子做王后,第一例應該是春秋時期的周襄王,這位天子跟強臣鄭國鬧彆扭,自己沒能力討伐,就找狄人幫忙。自然狄人也不會平白無故來幫忙,所以周襄王就娶了狄人的公主做王后(請注意,不是妃子,是正牌王后)。
按理說這是一件周狄結盟的好事,在周襄王想來,從此周朝就能得到狄人的大力支援。然而沒想到的是,周朝的後宮並不嚴謹,這位狄人王后到了洛陽,居然七歪八拐就和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生了姦情,結果引發一場周王室的內亂。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天子娶少數民族女子做王后的例子,結果是很慘痛的,周王室經此一亂,更加不堪。而後世的中原天子,也以此為例,告誡自己千萬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你看秦漢史,漢朝在早期弱勢的情形之下,曾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而在後期強勢的情形之下,也把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為的是收攏其心。但是,中原天子絕不再迎娶少數民族女子做王后,無論是強是弱,都不再娶。你看後來的宋朝,先被契丹打,後來又被女真蒙古打,可趙家有沒有說願意迎娶契丹、女真或是成吉思汗的女兒來做皇后呢?沒有,這個真沒有。再往後翻,明朝的皇帝,有沒有在土木堡之變的情形之下,提出願意迎娶瓦剌首領也先的女兒做皇后?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步步緊逼的情形之下,有沒有提出願意迎娶滿洲的格格來做皇后?回答是統統都沒有。
為什麼沒有,一是因為擔心異族皇后文化不同,搞不好就會出東周狄人王后一樣的醜聞;二是擔心強勢的異族會以此為名,干涉漢人王朝的內政;三是最重要的,以漢人的倫理道德而論,擔心血統會被改變。這種考慮,顯然和歐洲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歐陸英、德、俄、奧四大皇室,直到二十世紀初還是有互相聯姻的關係。英國女王嫁給了德國男人,德國皇帝娶了英國公主,奧匈皇帝娶了德國公主,俄國沙皇的皇后也多數來自德國,這種聯姻相對東方而言,就比較靠譜,因為文化發展差異並不太大。
-
7 # 獨孤29262905
皇帝不娶大汗的女兒是有原因的,第一,把皇室女子嫁給少數民族大汗那叫下嫁,那娶回來怎麼說?宗室女子生的孩子是大漢皇帝的晚輩,那大汗女兒生的孩子怎麼辦?按照漢人規距,皇上所有孩子都得把大汗當長輩。這事沒法接受嘛!
第二,在漢族皇帝眼裡,遊牧民族哪都是野蠻人,野蠻人啊!你讓漢人皇帝怎麼睡的下去?
第三,生了孩子以後成了皇帝怎麼辦?怎麼辦?豈不是世世代代都有了蠻族血統?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滿清皇帝也不娶漢人女子,血統,血統問題。遊牧民族大汗為啥非要娶漢族女子,是因為他們也覺得自己血統不行,為了改良血統,漢人自己認為自己血統高貴,不是實在沒辦法才不會娶遊牧民族女人呢!更何況皇帝。
也從另一面反映了古代女子地位不行,這個我們老祖宗不太尊重女人,所以,報應到我們這個時代,現在女人都成精了,得貢著,貢著。沒辦法,補嘗幾千年女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
8 # 公山引
自周朝就有禮制,化外之民,皇族自然看不上,若讓哪個皇子娶了外族之女,可能等於放棄了這個皇子,這一點琅琊榜都有很好解釋。女子和親也有助於教化外族。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之間也不是和親嗎,各個諸侯王室都是姻親,誰都不覺得他們是屈辱,因為大家都是化內之國,且有來有往。因為漢朝和親都是單向的,且和親與化外之民,所以覺得屈辱。如果以今天的觀點看,嫁出女兒也有助於輸出文化,更有利於長期戰略。遊牧民族為什麼難以攻破,其實和現代的游擊隊類似,他們沒有固定城市,隨水草遷徙。你把他打敗了,他就跑,你找不到他,你走了,他實力恢復了,再去騷擾你。他們一旦定居,就離滅亡不遠了。
-
9 # 劉三解
其實這個說法,就是一葉障目了。說起來和親可能想起來的就是昭君出塞,這種漢代的和親送姑娘出去,以至於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遠嫁。
事實上,在嫁女兒出去的北朝,比如北周,送出了千金公主,也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侄女,趙王的女兒,嫁給了突厥可汗,等到隋朝,又被封為大義公主,還是嫁給可汗,可謂多代公主,多任老公。
同時,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娶了突厥木杆可汗的三女兒,阿史那氏作為自己的皇后。
再往後,那就不叫和親了,或許叫聯姻?
比如皇太極娶科爾沁臺吉的妹妹和女兒,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這算不算和親呢?應該也算吧?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所謂的和親其實就是認慫的表現,中原王朝送宗室女出去,本身就是一種示弱的表現,畢竟早期的草原帝國關心的就是子女金帛,給了,自然就算做是承認自己力不如人。
但是,這還可以解釋為是“羈縻”或者說是“穩住”對方,如果是接受對方的貴女做皇后,那實質上已經是預設對方對自己的繼承人進行干預了,畢竟皇后的嫡子是有優先繼承權的,這個關係更加的卑微。
北周與突厥的關係也確實如此,幾乎是半稱臣的狀態,另外一個朝代就是元朝,元朝皇帝的公主遠嫁高麗,擔任高麗王的王后,地位還在王之上,而高麗國也不能算是藩屬了,甚至就是元朝的一部分,高麗王還擔任元朝的萬戶。
就此而言,也可以看出娶人家的閨女的壞處,就是你的兒子,也是人家的兒子,自然不能保證你兒子的外公會不會帶著幾十萬騎兵來和你講道理啊?!
-
10 # 歷史麻辣鍋
其實和親這個問題是十分有意思的。和大多數人的看法不一樣,和親並不是都被迫的。我們就以漢朝來舉例。
漢朝把皇室女子嫁到烏孫或者匈奴這樣的國家是有他們特定的政治意義。當時烏孫或者是匈奴國力要比漢朝差很多。漢朝把皇室女子嫁過去,是起到了一個間諜的作用。它能夠把這些國家的情報及時的傳回到漢朝,以便皇帝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因為有強大漢朝的支援,這些家過去女子所生的孩子,往往有很大的機率可以作為繼承人。所以這些繼承人的外公就是大漢的皇帝。這樣從血緣上可以拉近與這些藩國的關係。
同時在一些特定的時期,因為有漢朝軍隊的支援,這些嫁過去的女子往往還能實際控制當地國家的政權。這就為漢朝征服這些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反過來的話,就起不到這些政治作用了。
當然,作為中原的皇帝娶藩國的女子也是有的,但這就不叫和親了。那是藩國進貢的女子。
-
11 # 白馬晉一
按照現代人的邏輯,既然是“和親”,那就應該是有進有出才對。來而不往非禮也嘛!但是在封建社會,古人們可不是這麼想的。“和親”這個事,據說最早由西漢初期的建信侯劉敬提出來的。
用女人換取短暫的和平,休養生息,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將保家衛國的重擔放在年輕女孩兒柔弱的肩膀上,那些戰場上的熱血男兒都幹什麼去了?但是這個“和親”的政策,卻從漢朝一直流傳了下來。究其根源,還是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女子的地位不高的緣故。
建信侯劉敬是第一個正式提出“和親”政策的人。當時的情況是,匈奴的冒頓弒父,自己成為了新的君主。老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上任,當然也是雄心勃勃。建信侯劉敬就建議劉邦,咱們把長公主送過去,冒頓一看是您的嫡長女,一定會將她封為正妻。等到長公主為冒頓生了兒子,也一定會成為匈奴的太子。如果冒頓死了,您的外甥就是匈奴的王了。世上哪有外甥打外公的道理?所以,把您的嫡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咱們兩家以後就不用再打仗了。
劉邦一聽,有道理啊,可以考慮;但是呂后一聽,這哪行啊,我總共就給劉邦生了一兒一女,這要是把我閨女嫁到匈奴,不就等於說我以後再也見不到我閨女了麼?於是就找劉邦哭哭啼啼。用親閨女當籌碼和親這事,劉邦其實也心煩。再加上呂后一鬧,劉邦也捨不得讓魯元公主出去和親了。但是,和親這個事情總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的,於是,劉邦就採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找個漂亮的宮女,打扮打扮,以公主的儀仗嫁給匈奴,對外,就說嫁過去的是漢朝的公主。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和親這個事,主要作用是為了緩和兩國矛盾。次要作用是可以改造匈奴皇室的血統,漢化那些匈奴的貴族們。
中國的古人,是很重視血統的純正性的。送出去的女子,雖然極少是當權皇帝自己生的公主,但一定會是頂著公主的頭銜送到匈奴去和親的。自家的姑娘送出去,一定會給匈奴生兒育女,改造匈奴人的基因。同樣的,如果是將匈奴或者其他夷狄的女兒娶進來,那也一定會開枝散葉繁衍後代。到時候,皇帝、皇子、皇孫的基因也會被異族改造,血統就不純正了。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即使是皇家的公主,和皇家的基因比起來,那也是不值一提的。所以,為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正,送出去女兒沒問題,娶進來媳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歷史上也鮮有漢族皇帝皇子娶夷狄姑娘的說法了。 -
12 # 歷史三日談
就被動來說,往往是發生在中原民族改朝迭代之際,由於內耗嚴重,沒有多餘力氣抵擋外來民族的入侵,此時,和親便成了一種可以解決問題的選項。
漢初的確是窮,有多窮?當時整個漢朝,都整不出皇帝大臣出行乘坐的馬匹,大家出行都騎乘牛車,就這都得鬧笑話天子乃九五至尊,天選之人,乘坐的牛車都不一個花色。
你能想象一頭老黃牛和一頭水牛拉著皇帝滿街跑的畫面嗎?
這就是當時漢初的實際情況,困擾了古代中國幾百年的匈奴,經過休養生息,勢力恢復到了舊有的八九成,此消彼長,漢初的劉氏政權,並沒有能力抵抗匈奴的入侵!
因此就想起了和親的辦法,此時的和親跟城下之盟沒有什麼區別,大概就是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打到你答應。
漢朝的和親流傳千古的就是昭君出塞。
漢元帝眼瞎,後宮藏了箇中國曆史級的美女自己竟然沒發現,最後還想著找個醜的忽悠匈奴單于――呼汗耶。
沒想到拉出來是個大美人,漢元帝腸子都悔青了,想換已來不及,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有時候戰爭的確不是爭取和平的有效手段,第三選擇往往能夠出乎預料,王昭君前後侍奉三代單于,出塞後整整60年漢匈沒有發生戰爭。
這是被迫和親,還有主動和親的,那就是唐朝。
唐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有盛世美譽的朝代,和親自然不是心不甘情不願,而是為了顯示大唐威嚴。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吐蕃更不得了,整整保證了200餘年的唐吐和平。
至於說為什麼皇帝不娶大汗的女人?主要是因為其他民族的自卑心理作祟,如果強娶或者要求娶個大汗的女兒,都會被當成一種挑釁甚至侮辱的行為。
因此,和親易,娶大汗的女兒難!
-
13 # 遙望燕園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搞和親的帝王是漢高祖劉邦,為劉邦提出和親之策的是婁敬,婁敬和親之策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匈奴單于的血統。
謀劃出和親之策的漢朝君臣,肯定不想漢朝皇室的血統被匈奴改變,因而終漢一代,沒有一個漢朝皇子娶匈奴單于之女。
據記載,韓王信被劉邦改封為代王后,便因匈奴越境而背靠了漢廷,投靠匈奴。
劉邦大怒,親自率軍三十餘萬,攻打匈奴,但劉邦派去搜集匈奴情報的工作者拿回來的情報都有錯,都是被匈奴精心偽裝過的錯誤情報,因而,劉邦認為匈奴不堪一擊,劉邦親率的騎兵輕敵冒進,被匈奴單于冒頓的騎兵團團圍住。
孤軍深入的劉邦對北方的天氣估計不足,又沒帶足夠的軍糧,缺衣少食的部卒,十之八九都凍傷了手指,戰鬥力嚴重下降,更加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
雖然從整個戰局上來看,漢軍與匈奴這一仗算是打了個平手,但因為沒能像蒙恬那樣把匈奴給打服了,所以後患無窮。
這之後,匈奴的軍隊屢次跨過漢匈邊境,進入漢政府管轄的領土,燒,殺,搶,掠,百姓不堪其擾,劉邦問計群臣。
婁敬進言說,匈奴的冒頓單于,殺父自立,娶小媽為妻,對於靠武力來立威的冒頓來說,不能搞仁義那一套了,但我們又沒辦法靠武力來打服他,只能從他的子孫後代上想辦法了。
婁敬提議,劉邦的大女兒,大漢的第一位公主,已到婚配之年,不妨把長公主嫁到匈奴去,做冒頓的閼氏(胭脂),也就是妻子,長公主將來生了兒子,兒子成為匈奴的單于,劉邦就是匈奴單于的姥爺了,哪有外孫打姥爺的道理呢?
劉邦一琢磨,是這麼回事,就決定派長公主到匈奴去和親。呂后得知此事後,日夜涕泣,不想把長公主送到匈奴去,劉邦無法,就選了個劉家其他的女子,封為長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做妻子。
這便是漢朝和親之策的始末。
可以說,婁敬提出的和親之策,是有一個長遠目標,有一個短期目標的。
長遠目標就是我在回答開通講的那個,透過世代的努力,改變匈奴單于的血統。
短期目標就是派皇室之女到匈奴去,以示漢匈和好,走上層關係,進而期望匈奴的中下層能因上層的關係而不在邊疆搞事情。
如果要反過來,由漢皇室之子娶匈奴之女,恐怕操作流程就得變成,漢朝把皇室之子送到匈奴去,娶匈奴單于之女,在匈奴生活多少年後,方可回到漢朝,更直接一點說,便是類似於質子。
如果把太子送去做質子,漢政府的君臣肯定都不會幹,如果把普通皇子送到匈奴去做質子,又沒多大意義,所以和親都是嫁公主而不是由皇子(太子)娶單于之女。
參考資料:《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
-
14 # 國史拾遺
古代人派公主和親,本身就是有想法的。外國大汗娶了中國皇帝的女兒,則大汗成了皇帝的女婿,我們的皇帝成了岳父。如果中國公主生下兒子,並繼位為大汗。那麼外族的大漢,就是中國皇帝的外孫了。這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滲透。
所以,中國派出去公主,其實是佔便宜的。如果讓中國的皇子娶外族大汗的女兒,則是吃虧的。
如果外族首領的女兒嫁給了中國的皇子,並生下子嗣,則這個孩子是有可能繼承皇位的。這樣,一個有一半外族血統的人,名正言順的當了中國皇帝。而且這個外族的公主,則會當上中國的皇太后。這樣,中國豈不是有被外族控制的風險?
這樣危險的事,古人怎麼會幹?
-
15 # 幾葦渡
首先要區分一下“漢唐對外和親”與“清代滿蒙聯姻”。
清代滿洲統治者把蒙古部族作為政治合作伙伴,長期保持通婚。特別是在建國之初,這種拉攏力度更大。如皇太極先後娶了科爾沁的三個女子,哲哲還立為皇后,海蘭珠與莊妃也是位列五宮之位。大清穩定之後,皇帝就沒有再娶蒙古之女為嫡後了。妃子每朝都有。皇子、宗室王爺也有娶蒙古王公之女的,公主郡主嫁給蒙古貴族的也很多,並生兒育女,再承襲爵位。這就是所謂滿蒙一家。
漢唐是中國古代的兩個最強大的時期,但對於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一直都很複雜。漢對匈奴,唐對突厥及吐蕃等,除了軍事較量,也會嫁姑娘。大多不是皇帝的親女兒,宗室女孩,封個公主,風光的嫁出去。中原王朝講究自我滿足的“賜婚”,基本都是正室,一些還生了孩子。但也有很多不幸的,淪為政治犧牲品。
中原王朝講究血脈傳承,不會娶異族女子作為嫡妻,否則生下孩子的繼承權也不好安排。從審美上,一些可能接受起來也有壓力。
另外匈奴突厥等也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包括女人,除了親生兒子的。改嫁次數最多的是隋代義成公主,先後嫁了四個突厥首領……
-
16 # 愛之育之
勿忘叫和親,不叫婚姻。
和親和當於送美女給大汗,乞求和平,關健是個"送"字,往往帶有強迫的意味。
那時男為尊,女為卑。
故有送女於男,少有送男於女。
今日大汗有慾望,皇帝當然送女至大汗,這才是和親之實質。
大汗之女,焉能送於皇帝?
知和親之實質,故不會再胡思亂想。
#凌遠長著#
-
1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關於這一點在漢初劉邦派遣宗室之女和親的時候,就有過一番討論,當時匈奴強西漢弱,匈奴屢屢侵犯漢朝北部邊境,為了減少匈奴的入侵,婁敬就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就是把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這樣匈奴單于就是劉邦的女婿,公主誕下的兒子是劉邦的外孫,若是這個外孫繼承汗位,透過公主的影響自然就會減少雙方的敵對,慢慢的就可以在親情血統上同化敵人,這樣的滲透,之後的帝王不會不瞭解。
相反中原王朝可以這樣做,那麼對手也可以這樣做,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中原王朝的皇帝,皇子自然就要選擇性的拒絕這種潛在的可能了。
-
18 # 歷史有知社
提起和親,很多人都會想到乃華夏王朝歷史上之屈辱事。其意味著不但要送出公主(多為宗女)以遠嫁,還要陪送大量財物。此不僅有損國家的顏面,而對和親本人更是莫大的折磨,除了語言、飲食等諸多風俗都不同之外,婚俗也難忍受,時而嫁完父親嫁兒子,嫁完哥哥嫁弟弟,還有連嫁祖孫三代的。
漢細君公主為表遠嫁之艱辛以及思鄉之情,而作《悲愁歌》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但是,以女子與財物能換得暫時安定,卻難以獲得長久苟安。故而,和親政策也越來越為人詬病,中唐詩人戎昱便作詩道: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至唐朝以後,理學開始興盛,而將和親與倫理道德相對立起來,“和親辱國”已成為華夏人的共識。故而,兩宋雖弱,而在與外族的交涉過程中,雖屢屢處於下風,也是情願多賠點錢財,也絕不准許和親之事。到了明朝更甚,不但和親是恥辱,賠銀子也同樣是恥辱,議和都不可能正常討論。
而在歷史上,其實也有和親不送女子的屈辱之事,此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東魏為高氏家族掌權,而在東魏的北方有一強大的遊牧部落,叫蠕蠕(即:柔然)。其時柔然強盛,東魏的死敵西魏便欲勾結柔然共伐東魏。
東魏的執政高歡,便令杜弼出使柔然,而為世子高澄(蘭陵王之父)求婚。而柔然可汗阿那瓌,倒也乾脆直接,而說道:高王(高歡)自娶則可。高歡有些猶豫,而高歡的妻子婁昭君及世子高澄都勸高歡同意。於是,高歡娶了柔然可汗阿那瓌之女鬱久閭氏為妻(史稱“蠕蠕公主”)。婁昭君為蠕蠕公主,讓出了正妻之位。高歡與婁昭君的感情深厚,而與蠕蠕公主並不怎麼歡愛。
蠕蠕公主嫁給高歡不到兩年,高歡便去世了。而按柔然的習俗,高歡的世子高澄就得娶蠕蠕公主為妻。於是,高澄就娶了蠕蠕公主為妻,兩人很快就有了一個女兒。而生下女兒的同年,蠕蠕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參考史籍:《北齊書》等等
-
19 # 漩渦鳴人yy
這就要草原文化跟中原文化之間有一個特別大的文化差異有關。
在草原之上,你一個男人有許多東西是你的財產,比如說你的牛,你的羊,你的馬,或者是你的女人都是你的財產。這個女人如果被其他部落發動一場戰爭,搶了過去,變成其他部落的女人,那這個女人跟你就沒有任何關係,他就屬於別人的財產了,所以在草原文化裡面,對於女人的記載特別少,因為女人永遠都只是一個附屬的財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但是在中原文化裡面都聽說過一句話母憑子貴,不管你這個女人出生如何卑賤,如何地低下呢,只要生了一個孩子,你的身份就跟著這個孩子水漲船高,但是大家想象一下,一旦一個草原的女子嫁給了中原的皇帝,然後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成才子以後,這個草原的女子該怎麼辦?封他做太后嗎?那豈不是干涉朝政,那一批自詡為漢人正統血統的人,會服從這個女人的話嗎?
答案是肯定不能,這批人連皇帝娶一個異族的女子都得亂管,更何況有一個女人站在他們頭上拉屎拉尿,所以於情於理都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草原上嫁出去的女人啊,真愛就沒得管了,反正也是別人的私有財產,就像破衣服一樣,穿的習慣就穿,穿不習慣就扔。
並且中原的這些皇帝將自己的子女嫁出去這一點,實際上也有些心不甘情不願,漢朝初期曾經遠嫁過幾個公主,但是那是匈奴人將大軍壓境,然後逼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答應了這件事情,並且嫁出去的幾個公主也不是正宗的血統,而是認得乾女兒,可憐天下父母親,誰願意自己的子女跑到大草原之上去受罪。
到了唐朝,雖然歷史上面關於這幾位公主嫁出去是如何的風光,但事實上誰都明白色於其它異族勢力太強大,草原上各種乾的勢力,包括吐蕃的勢力太強了,因此只能夠選擇利用女人來完成某種關係的繫結,保證邊疆的和平,所以必須得說,讓兩個族群之間還是顯示兩個沒有達成文化上交流的族群產生聯姻的話,除非另一方的勢力太過強大,這不叫和親,這叫乞降。
-
20 # 風雨無阻zzk
漢人的朝代,大臣是不會同意外族女人當皇后的,其實漢族
根本瞧不起草原民族,草原民族窮,沒文化,所以漢人的朝代永遠統治不了草原。而草原民族就不同了,一個只有蠻力的窮人,能娶到一個有文化的漢族白富美,誰不願意啊?
回覆列表
第一,和親是被迫求和,或者拉攏,只有往外送,哪有往裡拿的?第二,中原和親一般就是漠北與吐蕃,這些地方的女人,中原皇族是看不上的;第三,女兒嫁出去就嫁出去了(雖然多不是親生的),和親的女人一般在番邦都是正妻王妃,如果娶個進來,該怎麼冊封?萬一生了兒子得寸進尺想讓番邦女人生的孩子做儲君怎麼辦?
中國古代和親最出名的,反而都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朝代,漢朝與唐朝。
漢武帝的親姐姐遠嫁匈奴,漢武帝的侄女遠嫁烏孫,最出名的王昭君卻只是宮女出身。
唐朝的太宗、玄宗也都將宗室女子遠嫁和親過。題目所問的皇帝、大汗,滿清時代與蒙古聯姻,又與“和親”所不同。清朝向來都與蒙古聯姻結盟,有公主嫁出去,也將大量蒙古貴族娶過來,比如清朝很多皇后妃嬪都是蒙古貴族。而清朝嫁去蒙古的公主,大多都是不能懷孕的“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