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都督大都督
-
2 # 春雨影片製作
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是以防範敵對勢力,鞏固統治為主。
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出海貿易,並沒有拒絕外國人來華貿易,當然這種海外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之下采取對外貿易的政策,海外貿易只有朝貢貿易一條渠道
而清朝的閉關鎖國呢,則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貿易,民間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更是不許來華貿易。僅僅是允許廣州進行海上貿易,還規定外國商人一切商務均需透過特許“行商”之手,對於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更是實行了很多限制等,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
3 # 平凡人生的體驗者
個人看來,是閉關鎖國危害更大。明朝雖有海禁,但是主要是防範倭寇,並沒有中斷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而且對外來文明持包容接納態度。反觀清朝閉關鎖國,盲目自大,藐視一切外來文化,最終使中國發展與世界脫軌,並直接導致中國近代史的百年屈辱。
-
4 # 落水蘭婷
筆者認為閉關鎖國危害更大一點,明王朝雖然實行海禁,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帶倭寇橫行,沿海百姓深受其害,並沒有中斷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傳播與交流。而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在乾隆時尤為嚴重,因為經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治理,中國達到社會與文化的繁榮,英國女王仰慕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派使臣出使清朝交流文化與科技,可乾隆藐視這一切,認為疆廣物博不需要,致使使臣沮喪得回到英國上奏女王伊麗莎白,他們的心意沒有被接受反而被藐視,野心勃勃得準備著……最終於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中國陷入風雨飄搖備受欺凌的百年屈辱史……
-
5 # 歷史創造者
明朝的海禁危害更大,因為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到清朝閉關鎖國的時候,世界格局早已形成。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紀時明朝政府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 ,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釋出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由於永樂皇帝靠武力奪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於是,永樂皇帝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航海隊伍,由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浩浩蕩蕩七下西洋,向印度洋沿岸各國宣示大明帝國的威嚴,使之不敢藏匿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然而鄭和的七下西洋卻並未給當時明朝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反而讓這種厚往薄來的貢賜體系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文明程序中最重要的歷史之一。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飛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併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6 # 追劇阿三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統治者的短視和無知是“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較穩定,對外來商品有較強的抵制作用,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經濟根源。
3、清朝統治的需要。為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絡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妄自尊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明代海禁始於明初,終於隆慶,時張時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在海禁時期,海洋貿易體系主要透過朝貢和官辦的方式進行,對中國海外貿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是如清朝時的巨大摧殘和扼殺,這也是明清海禁的最大不同。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防範日本的需要和經濟上重商主義的考量杜絕貴金屬外流,在對外貿易上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透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永樂以後,隨著中國海防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禁令漸弛。明中葉倭寇活動劇烈,嘉靖元年(1522),給事中夏言認為倭寇起於市舶,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封鎖沿海各港口,銷燬出海船隻 ,斷絕海上交通以斷絕倭寇的補給。凡違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處以極刑。
隨著明軍剿滅倭寇,隆慶初年,朝廷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以徵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開放海禁後東南沿海地區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有所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海禁的開放也採取了科學管理措施,不再是過去無序原始的形態,這表現在每位出海貿易者都須經海防同知批准,領取政府頒發的“引票”,到指定地區貿易,並在規定的期限回港。對前往貿易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
另外處於軍事技術和民用科技保護考慮,對出口貨物的品種也有所限制,凡是洩露中國軍用民用工藝和技術的一律禁止。這類規定雖然在某些方面束縛著海外貿易,但是管理科學,極大的促進了海貿的正常發展。明末正值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中國商船和商人在這種科學政策的引導下一度從“海上馬車伕”荷蘭人手中奪取了亞洲的海權。在明朝末期,明朝海防也隨著貿易力量的強大而逐漸恢復昔日的榮光,一度擊敗葡萄牙,荷蘭等海上強權國家,並於朝鮮摧毀了當時東亞最具有競爭力的日本海軍,奪回了整個東亞和南亞的部分海權,甚至前往東亞貿易的西方船隻都要向福建的海軍將領鄭芝龍繳納關稅銀。
肯定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危害更大!
經濟上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隔了對外貿易往來,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如江南的手工業,仍是傳統手工作坊,而西方早已步入機器時代。文化上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不利於中國人民瞭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仍沉浸在傳統經典裡洋洋自得。如視科舉制度為萬世之綱,不容撼動,排斥西方的文化。科技上阻礙了中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使國家視野狹窄,跟不上世界形式。如中國當時,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軍事上: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武器仍以冷兵器為主,新式兵器幾乎沒有,軍備廢弛,國防虛弱。如,鴉片戰爭時,清清軍還用的是200年前明朝留下的大炮。
-
7 # 流螢一閃
這兩種政策的危害都不小,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相較明朝的海禁政策更加封閉,與海外諸國的交流更少,天朝上國的姿態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點,不僅阻礙了封建經濟文化的自然良性發展,更阻礙了與世界的接軌,同西方世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導致後來西方列強來襲時的衝擊和危害更大。
-
8 # 月夜羽夕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統治者的短視和無知是“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較穩定,對外來商品有較強的抵制作用,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經濟根源; 3、清朝統治的需要。為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絡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妄自尊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明代海禁始於明初,終於隆慶,時張時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在海禁時期,海洋貿易體系主要透過朝貢和官辦的方式進行,對中國海外貿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是如清朝時的巨大摧殘和扼殺,這也是明清海禁的最大不同。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防範日本的需要和經濟上重商主義的考量杜絕貴金屬外流,在對外貿易上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透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永樂以後,隨著中國海防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禁令漸弛。明中葉倭寇活動劇烈,嘉靖元年(1522),給事中夏言認為倭寇起於市舶,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封鎖沿海各港口,銷燬出海船隻 ,斷絕海上交通以斷絕倭寇的補給。凡違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處以極刑。隨著明軍剿滅倭寇,隆慶初年,朝廷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以徵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開放海禁後東南沿海地區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有所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海禁的開放也採取了科學管理措施,不再是過去無序原始的形態,這表現在每位出海貿易者都須經海防同知批准,領取政府頒發的“引票”,到指定地區貿易,並在規定的期限回港。對前往貿易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另外處於軍事技術和民用科技保護考慮,對出口貨物的品種也有所限制,凡是洩露中國軍用民用工藝和技術的一律禁止。這類規定雖然在某些方面束縛著海外貿易,但是管理科學,極大的促進了海貿的正常發展。明末正值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中國商船和商人在這種科學政策的引導下一度從“海上馬車伕”荷蘭人手中奪取了亞洲的海權。在明朝末期,明朝海防也隨著貿易力量的強大而逐漸恢復昔日的榮光,一度擊敗葡萄牙,荷蘭等海上強權國家,並於朝鮮摧毀了當時東亞最具有競爭力的日本海軍,奪回了整個東亞和南亞的部分海權,甚至前往東亞貿易的西方船隻都要向福建的海軍將領鄭芝龍繳納關稅銀。
-
9 # 澤放史
筆者認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更大。
本文將分別從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所在的目的著手,分別對兩者的影響和意義進行總結和分析。
一、明朝海禁的目的明朝海禁的目的有兩點:第一個目的與前朝相同,施行的是重農抑商的國策,故對海內外的商業貿易進行打壓。
在當時的海外貿易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民間正常的商品貿易,另一種則是“朝貢”。當然,所謂的朝貢貿易多是他國來使進貢,而明朝政政府給予賞賜,從而達成的一種特殊貿易。
明朝雖然說是海禁,但也僅僅只禁了第一種,也就是說不允許百姓出海去他國交易,也不允許外國人遠航進入大明領土交易。
不過對於第二種貿易方式“朝貢”則是認可的,並且這種交易方式的主要參與者還是明朝政府。
在筆者看來,明朝政府不禁“朝貢貿易”的原因無非是“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一展大國之風采,同時也可以維護與他國的關係。特別是在明朝建國不久時,政權還未徹底穩固下來,維持與他國的良好關係十分重要。
明朝海禁的第二個目的則是為了避免倭寇和海盜等人的趁勢侵擾。
自有元一朝以來,日寇就已經十分猖獗。以至於明朝的謝肇淛在《五雜俎·卷四》中寫下:“元之盛時,外夷外貢者,至千餘國,可謂窮極天地,罔不賓服,惟有日本,倔強不臣……”就連元朝最強盛的時候,日寇都如此張狂,更別說在此時明朝剛剛建立,政權不穩。
因此,施行海禁來抵禦倭寇的侵犯以及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是一項必然之舉。
二、清朝閉關鎖國的目的再回到清朝的閉關鎖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清朝海禁其實並不等同於閉關鎖國,海禁只是一項舉措,而閉關鎖國則是一種統治的方式。換句話來說,清朝閉關鎖國的主要體現就在於所謂的海禁。
由於清朝當時中外貿易十分頻繁,並且伴隨著嚴重的反清思想。而統治者害怕這些洋人聯合本土百姓共同推翻自己的統治,因此大清政府施行海禁來斷絕民間的中外貿易,從而達到鞏固和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
這一點我們能夠從1759年頒佈的《防範外夷條規》中便能找到相關資料。其中明確表示,外國商人可以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來中國廣州進行交易,但是交易的物件必須是清政府。這樣的交易是一種正規的交易,與明朝的“朝貢貿易”有些差別。
另外,當時的清政府施行海禁還有一個原因,由於當時走私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本土的經濟貿易,再加上清政府的自大,認為大清帝國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三、明朝海禁的影響和意義明朝雖然海禁時間跨度較長,但是期間明朝政府對海禁的掌控力度卻有所不同。在朱元璋施行海禁之初,明確下令:“片板不許入海”,而當倭寇逐漸鎮壓下來以後,明朝政府對海禁的掌管力度便開始有所下降。到了嘉靖時期,倭寇的行跡又開始頻繁起來,所以這個時候的明朝的海禁又開始變得嚴格起來。
直至明穆宗時期,由於倭寇的沉匿,民間走私愈發盛行,一度出現了“嗜利忘禁”的狀態。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尤為嚴重。雖然是走私,但是並沒有對明朝政府產生太大的威脅。
不僅如此,這種走私還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雖然這些財富只是藏於民間,但是統治者十分清楚“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的道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明穆宗一反常規,允許民間公開貿易,施行所謂的“隆慶開關”。只要百姓遵守政府的規定進行對外貿易,政府不會像原來那樣阻攔。這樣一來,民間的中外商品貿易變得十分頻繁,開始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態勢。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由此可見,“隆慶開關”給百姓和大明王朝帶來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總的來說,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穩固了明朝的根基,抵禦了外來民族的侵擾,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民間經濟的增長。不過與此同時也帶了一些弊端,例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貿易的發展。總的來說,明朝海禁帶來的利與弊算是不分軒輊,相差不大。
四、清朝閉關鎖國的影響和意義相比於明朝而言,清朝的海禁時間跨度雖然更短,但是其禁得更徹底,影響更為巨大。海禁作為清朝閉關鎖國的一項舉措,嚴苛至極。
《兵津關津》中記載:“凡官員兵民私自出海貿易及遷海島居住耕種者,均以通賊論處斬。”當然,不僅僅是官兵,百姓也一樣,一旦下海,面臨的將是人頭落地。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真正做到了“片板不許入海”。清朝的海禁雖然有效的防止外來的侵擾,鞏固了統治,但是這只是在短期內的行效。若從長期來看,這種嚴苛的海禁嚴重影響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這種固步自封的行為不僅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同時還使得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這一點才是致命的關鍵。最終自以為傲的大清王朝就這樣被西方列強的槍炮砸開了自以為固若金湯的腐朽大門。
從其固步自封的利與弊來看,他的弊端顯然更大,雖然在短時間內維護了統治,但是整個經濟和科技都遠遠被西方甩在身後,這留給後人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更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更重要的是,這種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思想造就了清朝政府的腐敗與無能,給中國後世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結語: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維護國家的穩定,阻止外來民族的滋擾。不過在筆者看來,明朝的海禁的危害相比於其自身的利益來說不相上下。但是清朝閉關鎖國的危害相比於其造就的利益來說更為巨大,而且是毀滅性的危害。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
10 # 深藍妖火
在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政策,歷來受到人們的抨擊和批評。正是因為所謂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和世界的發展相脫軌,在近代歷史上飽受列強欺凌。
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清兩代,中國會開始選擇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封鎖,哪個對國家的傷害更大呢?
1.為什麼明清兩代會選擇封關禁海
閉關鎖國的政策,對中華文明造成了很大傷害,直接導致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脫軌,讓中國近代飽受列強欺凌,這是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與此同時,卻極少有人知道,明清兩代為什麼會選擇閉關?
為什麼以前的朝代,沒有選擇此類政策。到了明清兩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會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呢?
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從整個世界歷史出發,看看當時世界上其他地方在發生什麼。
明朝中晚期的時候,歐洲已經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海上貿易開始變得更加頻繁起來。而大量產自南美的白銀,也開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而當我們將視角重新轉回到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大航海時代初期,對於中國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貿易,給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帶來兩個巨大的問題。
海患和白銀。
正是這兩個原因,最終導致了明清兩代的帝王,不約而同開始採用封關禁海的政策。
2.閉關鎖國,其實非常英明
雖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閉關鎖國的政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但如果從當時的社會條件出發,我們會驚訝的發現:這個政策,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
因為大航海時代到來,海上貿易開始變得更加頻繁。同樣的,當這塊初生的肥肉變得越來越大,自然也會出現眼饞這塊肉的餓狼。
於是,從明朝開始,海患開始成為中原王朝一個重大的威脅。
在明朝之前,從秦漢魏晉,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敵人,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但是從明代開始,除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外,隨著航海技術越來越發達,海上的海匪越來越多,海患也變得突出起來。
《抗倭圖卷》區域性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戰爭當中,我們的敵人,其實就是這些海匪。而相對北方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鬥爭了上千年,好歹還有一定的經驗,有一條長城可以作為依仗。可對於海匪,中原王朝則是第一次接觸,也不知道如何去對付。
所以,在剛剛接觸海患的時候,中原王朝其實是受到相當大的損失。
而禁海,則可在最大程度上,減弱海患的風險。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固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是當時能做到的最有效得到辦法。
除了海患之外,白銀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大量產自南美的白銀,開始出現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眾所周知,中國並不是一個產銀國,我古代雖然也用銀子作為貨幣,但更多的還是以銅幣為主。
但是,當大量的白銀從國外開始流入中原,百姓們忽然發現,用銀子做貨幣,好像比用銅幣更加輕鬆,而且也更不容易受到盤剝。於是,從明朝中葉開始,白銀開始大面積成為中原百姓的主要流通貨幣。
但白銀的流通,卻給國家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問題。
首先是匯率問題。當時的中原王朝,還沒有人意識到關稅和匯率的重要性。中國不是產銀國,而南美是產銀地。這就導致兩地之間,相等白銀的重量,價值截然不同。外國人可以用不能吃的白銀,在中原買走大量的物資。而中國除了得到一堆看著很值錢的白銀以外,實際上物資始終是在外流的。
現代人都知道,貿易的本質,是雙方進行等價交換。但大航海時代的國家貿易,卻是以中國吃虧的形式進行的。貿易進行的越多,銀子賺的越多,但糧食就越少。當時的人,又不懂如何設定關稅,封關禁海,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3.封關禁海,可以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好處
相對來說,明朝的禁海政策,要相對寬鬆一些。明朝初年開始實行禁海,但從隆慶年間則重新開關,而且除了規定百姓不許下海之外,並沒有禁絕民間貿易。
但是到了清朝,隨著世界貿易進一步成熟,貿易量進一步擴大。當時南美所產的一半白銀,都直接透過貿易流入中國。問題是,我們賺到白銀之後,根本對外花不出去!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國內什麼都有,根本不需要從國外買什麼。這就造成了我們賺了大量白銀,但本質上卻是一直在賠錢!
於是,清朝開始採取更加嚴厲的封關政策。非但不允許百姓出海,而且還全面禁絕民間貿易。
但你知道,這樣對國家有多大好處嗎?
首先,因為百姓不得下海,海防的成本大大降低。要知道,從海患出現開始,我們所面對的海匪,很大一部分,其實正是我們自己。比如明朝著名的大海匪汪直,橫行海上,甚至可以做到在日本建國!當時所謂的倭人作亂,其實很大一部分倭人,都是在給汪直打工而已!
另一方面,實施封關禁海後,所有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就如同鹽鐵專賣一樣。這個制度,在早期曾經給國家帶來極為豐厚的收入。比如著名的廣州十三行,最巔峰的時候,說是富可敵國,一點都不為過。而十三行之所以如此富有,正是因為其壟斷了整個國家對外的貿易。
當然,除此之外,封建統治者也不希望治下百姓,和外面交流的太多。因為那樣的話,國家就會不穩定,會對王朝的穩定性造成極大的衝擊。
正是因為這些好處,明清兩代的地位,才不約而同的採取了相同的禁海政策。而這個政策,在開始的時候,也確實給國家帶來了很多好處。可是從長遠來看,卻是讓中國在世界發展的過程中,徹底掉了隊,讓中國在整個近代史上,都只能扮演被列強欺凌的角色。
至於說明清兩代的禁海政策,哪一個對國家的傷害過大。個人認為,還是清朝傷害更大一些。這倒不是因為兩者間的制度有何不同,而是在於所處時代不同。因為明朝的時候,禁海對國家更加有利;而清朝的時候,則是弊大於利!
可惜當時的人,都不懂什麼貨幣政策和關稅政策。如果現代的經濟學家,能夠有人穿越會古代的話,那中國估計當年也就不用實行禁海政策。單憑貿易,我們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
-
11 # 曹老師xixi
海禁
海禁自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後的第三年開始實行的。因為元末時期,海上走私貿易影響國家農業經濟,海上盜賊猖狂影響國家穩定,其海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海疆的穩定,保護農業經濟為實行的。因此取消了負責海外貿易的一切官署。但實際上官方形式的交流卻一直是存在,只是不允許民間形式的交流而已。
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是在順治朝第十二年開始的,除了繼承明朝那些目的之外,另外還為了遏制反清人士勾結海外勢力這個原因,官方形式上只接納朝貢這一條,拒絕一切形式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
很多人分不清,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的區別,認為明朝修長城禁海疆也是閉關鎖國,在形式上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清朝閉關鎖國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遠不是簡簡單單的像明朝關幾個城門,搞幾條禁海令那麼簡單。打個吃肉的比方,一個就是不讓你吃豬肉,一個是不讓你吃所有的肉,這就是區別。
-
12 # 小林讀史
根據英國之漢學家李約瑟之見,認為中國之科技落後於西方始於1620年。時值明朝。中國的大是一件好事,但它也有一個壞處。那就是產生了許多有能耐或沒能耐的野心家。這對於帝王來說不可以說不是一件壞事。於是聰明的帝王們採取了兩手辦法。一、採取了重文輕武的任人態度,使得文官比武官大大地佔了優。也使更多的人投文去了。這就減少了許多禍起蕭牆的事情,畢竟秀才做反十年不成嗎。二、就是感化他們,那用什麼感化呢?總不成是法家吧,那前一條就白忙活了。佛道也不行,這兩個是要看破紅塵的。於是只好取了儒家的學說。這學說可是教人忠義的,這自然就大合帝王的脾胃了。但是自宋以前,中國的朝代都處於民族融合的階段。新的思想不斷湧入。所以儒終究沒有成為最大主流再加上戰亂不斷,儒的環境就更困難了。但是當宋朝到來時中國的民族融合到一個盡頭。同時宋相對較少的領土範圍使它面臨更少的戰爭。(特指國內戰爭)這就為文化的昌盛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畢竟相對的學說觀點較易統一。而一直以來就綿綿不斷的儒學說就大顯神威了。雖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以人倫為其主的。這令搞這一套學問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人倫的研究上。同時進士科的取士是以儒的這種國家學說為主,這就使得更多的人把精力都投入其間。而他們所研究就是人倫。同時儒家的經濟學說是農本論,它鄙視工商業。而科技的發展卻是以後兩個行業為主要源動力。這就使中國的發展日趣減緩。程朱理學的興起,更加大科技的發展阻力。到了明清,一個明朝是由農民朱元璋創造的。一個是由滿人創造的。為什麼要指出朱元璋是農民呢?這是因為潛水認為作為一個農民,朱元璋他年輕的時候很可能是對儒存在敬畏之心的。就如今天農民見了大學生一般的心思。同時他頒發了禁海令這為商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阻力。這第一項就使中國的儒家學說在遭到元代的摧殘後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同時朱元璋的八股文把儒家的最後一點創造性亦告扼殺。而第二項則使中國的海外商業委縮,從而大大地減緩了科技的發展。而清朝在入關前是落後民族。於是入關後滿族大力學習漢族文化(主要是儒文化)。而原本可以為漢族帶來新鮮血液營養的滿族融洽,則變得毫無意義
-
13 # 歷史也好玩
明朝海禁,是為了政府能夠控制重要的貿易,限制普通百姓去做。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明朝,海禁也是為了防止倭寇滲透和侵擾,當時的確有很多倭寇混在貿易隊伍裡,給沿海人民造成的很大損失,明朝不得已進行了海禁。
但是,海禁並不是與世隔絕,民間的交流還是很多的。而且當倭寇被滅後,海禁基本就名存實亡了,明朝也默許了老百姓對外貿易。巨大的海外貿易稅收對明朝財政的巨大支援,讓明朝政府認識到了對外貿易的好處。
還有,當時全世界的茶葉、絲綢、瓷器、漆器等商品,幾乎全由中國壟斷,老外們哪裡見過這些東西,全都如獲至寶。中國靠著這些低成本的商品,在全世界賺了個盆滿缽滿,全世界70%的貿易額流入中國,歐洲在美洲、非洲掠奪的大量金銀,大部分透過貿易流入中國,看見當時明朝的開放程度。明朝政府也不是傻子,他不會有錢不賺的。
這要放在滿清,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好吧,我們看看清朝的閉關鎖國。
清朝的閉關鎖國,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貿易,民間不能出海貿易,老外也不許來中國貿易。總之,互不來往。當時僅僅允許廣州進行一定的貿易,還規定規定老外的一切商務都要經過特許的“行商”之手,才能交易。而且對於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都做了嚴格的限制,這是真正的閉關鎖國。
清朝統治者認為我大清啥都有,不需要和你們老外有啥攪和,看你們一頭黃毛就不順眼。
這種自封自閉之下,阻礙了中國的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學習,使中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最後被人家看透了家底,打上了國門。
-
14 # 高宗1986
我們知道清朝高層統治者是滿族,滿族作為一個在當時來說開化未久的民族,他有一天作為我們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我覺得他在文化上是自卑的。
這就好比我們歷史書上說的西藏是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共產社會,明朝時的滿族基本上還是去古未遠。它們除了曾經建立過一個金國以為,基本上沒有形成過一個統一有效的政府。
所以這也就造成清朝建立以後大多是延續明朝的制度,漢人如火純青的統治術和文官制度在明朝我覺得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了。所以作為後來者的清朝已經很難在文化和制度上超越前朝,再加上滿族自己由於文化上的落後,它不得不延續明朝的大多數制度。
明朝開始就有海禁,明朝的海禁我覺得主要是拜倭寇所賜。明朝海禁而且相當嚴格,對於觸犯各種海禁條例都有相應的處罰,可是明朝官員懶惰,所以在明代其實是沒有做到徹底禁止海外貿易來往的。
可是發展到清朝,清朝延續了明朝的海禁政策,而且清朝海禁相當徹底。我覺得清朝相比於明朝,它更加是一個內向型的王朝。比如在清朝初年頒佈了遷海令,也就是讓沿海居民往內地搬遷幾十裡,搞得當時民怨沸騰,這主要是針對明鄭。在對外貿易上,清朝做的也更徹底,全國的對外貿易只允許在廣州的十三行進行。嚴禁民眾出國,也對於外國人進來設定了很嚴格的障礙。
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太平天子。而此世界正發生鉅變,西方國家文化和科技正在飛速發展,而清朝還在原地踏步。世界不會因你不前進而停下來等你,所以我們中國在領先了世界幾千年終於在清朝手中完全衰敗了
-
15 #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並沒有閉關鎖國,清初確實實行過海禁,也就是遷界禁海,但是那是對鄭氏集團的經濟封鎖,屬於清朝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法。但是清朝在1683年滅掉鄭氏集團之後,於1684年解除海禁,並在沿海設立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中國人也可由四個海關出洋。所以清朝閉關鎖國是一個偽命題,是西方列強對清朝的汙衊。《中國古代航海史》
而且清朝的海外貿易總體還不錯,為清朝增加了不少財政收入,其規模和貿易值遠超歷朝歷代。《黃啟臣文集》
所以,從1684年一直到1841年,清朝一直是以一個比較開放的姿態對待海外貿易,要不然中國怎麼會在海外貿易當中出超,本質上就是中國商品大量出口的原因。
同時,清朝對西學的態度也比較積極,但是這個積極主要體現在為我所用的基礎上,說白了就是實用主義。我能用的上的就引進,用不上的就可以擱置。這也怪不得清朝,古典中國壓根就沒有自然科學的基礎。《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乾隆時期官方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態度》
其成果也不錯,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一直在引進西學和西方技術。比如說引進西方造船技術建造的紅單船,比傳統的中式帆船更大更堅固,載重也多餘傳統中式帆船。同時,裝上20到30門火炮就可以當戰船用。引進西方測繪學繪製的地圖,這是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可見這時候地圖繪製的才算是比較精準。還有《坤輿全圖》這是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引進的重型滑膛炮,目測屬於60磅以上的重炮。根據《西學東漸以及清代前期的數學》一文,西學的推動主要是統治者個人喜好的原因。其實主要是民間計程車大夫反對推廣西學,或者說是市場不大,所以清朝皇帝再怎麼喜歡也是阻力重重,畢竟受眾太小。
所以,清朝並非閉關鎖國。至於清朝閉關鎖國唯一的依據,好像就是乾隆回覆馬嘎爾尼的那封回信。乾隆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的說法其實沒錯,因為乾隆就是在陳述事實而已。因為中國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自然不需要從外國獲得生產生活資料。要不然在當時的海外貿易當中中國怎麼處於出超的地位,就是因為洋人的貨物中國並不需要。當然,個別技術以及產品只有能符合為我所用的指標就會引進。
而且,這封回信的主要內容是迴應英國提出的無理要求,至於多無理,列位自己看吧。說實話,這種條件現代中國政府也不會接受。《中國古代航海史》
說實在的,清朝對西學以及西方商品、技術的態度就是為我所用。馬嘎爾尼訪華的時候帶來了風帆戰列艦模型,乾隆立即詢問關於風帆戰列艦的造價、工程技術以及效能等問題,但是馬嘎爾尼避而不談。所以這件事也不了了之,估計乾隆故意冷淡馬嘎爾尼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至於明朝的海禁那是徹底禁絕海外貿易,也就是民間私人出海,變成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朝貢貿易說實話,賠本賺吆喝,也是一筆非常大的財政負擔。因為外國人哪怕是一個村,只要村長給明朝上一份表面承認的文書並進貢部分土特產就能換來大量的賞賜,像朝鮮就只進貢幾個高麗參,幾個宮女太監都能穩賺不賠,誰不去誰是傻子。而且明朝也只是有限引進了部分軍事技術而已,如果天文歷算包含的話也僅僅是延續了元朝的回回天文學。所以相比之下,清朝的對外政策比明朝更為務實,畢竟清朝秉持的是實用主義,而不是什麼華夷之辨這種落後的思想。舉個例子,明末關於紅衣大炮曾經擱置了很長時間,因為士大夫集團說過,洋銃若能護國,吾輩何成。相反清朝卻沒有這方面的顧慮,積極引進西方軍事技術來武裝自己,並且只要能為我所用的東西能引進的全引進。
所以說到底,清朝並未閉關鎖國,而明朝的海禁卻是實打實的。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清朝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因為入關以後沿襲了明朝很多制度,所以被人稱之為清承明制。
關於這兩個朝代,相同點自然是很多,所以也有人稱這段時期為明清時期。更因為如此,有很多朋友認為,明朝的海禁跟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一樣的。
其實並非如此,明朝的和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還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是以防範敵對勢力,鞏固統治為主。
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出海貿易,並沒有拒絕外國人來華貿易,當然這種海外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之下采取對外貿易的政策,海外貿易只有朝貢貿易一條渠道。
當然明朝的海禁也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海禁在於防倭寇之患,所以隨著有明一代倭寇之患的嚴重程度,民間私下的海上貿易也發展的波瀾起伏。像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之患嚴重,海禁自然嚴格,民間私人海上貿易大受影響,到了明穆宗隆慶年間,因為倭寇之患的基本平息,所以開始了隆慶開關。
而清朝的閉關鎖國呢,則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貿易,民間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更是不許來華貿易。僅僅是允許廣州進行海上貿易,還規定外國商人一切商務均需透過特許“行商”之手,對於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更是實行了很多限制等,是真正的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