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y薇
-
2 # 蘇沛鋒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
3 # 蒼耳子78413762
什麼是國學?最近掛名國學各種大師以及各種派別紛紛露面:爭奪位置真是熱鬧。
簡單地一句話"國學是指能代表一個國家特點的學問。
縱觀中國‘儒,釋,道各行其道,還有唐詩‘宋詞以及百家諸子:中國人的祖先崇拜…這些都是國學嗎?是‘也不全對!
中國的國家能涵蓋所有的以及最具獨特性的只有漢文,漢字。這才能稱得上國學二字。
-
4 # frankclq
不管國學到底該怎麼定義 ,都要提防一類狡猾猥瑣可憎的歪斜小人!
他們利用大眾的無知,上面掛著國學的大旗,下面卻偷偷販賣著什麼風水堪輿、測字算命、命理推演、畫符滅災、奇門遁甲……等等的狗肉!對於這類邪人,要毫不猶豫地給予戳穿和抵制!
屬於明顯詐騙的可以訴諸於法律手段!
另一個角度看,大家對國學也應理性地平視之,揚棄之,而不可以也不應該頂禮膜拜!
-
5 # 淨文優婆塞
根據我的理解,中國的國學應為儒釋道三學。其中儒學講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屬於世間法。而道家和佛家屬於出世間法。佛教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推行自度度他的菩薩道修行法,最為圓滿。
-
6 # 夫子老卜
什麼是"國學"?恐怕連提出這個概念的人也未必心中有數。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據我看來,即些提出"國學"概念的人,基本上是不認可中華民族有傳統政治哲學思想的,也不會將《易》,將《詩》,將《老孓》,將《孔子儒家.論語》,將《莊子》及諸子百家的思想,與西方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放在-個平臺上的——而不過是將我們的古老思想定位在"為人處世智慧教科書"。因此,在這種自卑思想影響下,才提出"國學"這個偽命題,企望以此與西方哲學"對抗",而挽回一點面子。其實這正是”缺少民族自信"的表現!事實上,中華古著是被他們錯解了,中華傳統政治哲學被他們以淺薄辱沒了。“國學”的提出,是他們將"優質中華製造”解釋成“次品垃圾”給處理掉了——然而他們接著再”缺失自信“這裡,我可以告訴他們:從易,詩,到老子,孔子,他們都在闡述同一種政治哲學,即”君子無為而治,以百姓心為心,君子無為民眾無不為”,不分什麼”易家“,”道家“,”儒家“,他們是一脈相承,他們是一家!他們是"在中華大地上就出現的遠古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思想之質就足”老百姓是天“!可惜,提出"國學”概念以抗衡西方哲學的那些人,基本上還躺在朱熹的臭被窩中沒能醒過來呢——因為他們認定朱熹的儒家,就是孔子的儒家。
-
7 # 不忘青春5
什麼是國學?般來說,國學泛指傳統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政治,該文(言),倫理學以及醫學,農學,地理,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還是包含自然科和社會科學大的系統。現在”國學”概念產於二十紀二十年代當時“西學東所漸”改良之風正值炙熱,張之洞,千個。魏源等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一方面恢復兩漢經學。
-
8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在中國國境內的除了屬國外的學問,都是國學。有些文化,文物雖然在國外,但有些中國傳統或類似的物品,我們也可以當國學來學習,研究,繼承。目的只一個,讓中國人越來越好。
-
9 # 禹音
國學,又稱國故,可譯“ GuoXue ”(音譯)、“ Sinology ”(意譯,指中國學, 漢學 ,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皠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佛 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標化和學術成就,包括 歷史 、 思想 、 哲學 、 地理 、 政治 、 經濟 乃至書畫 、 音樂 、 術數 、 醫學 、 星相 、 建築 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另外國學還指學府 ,如太學、國子監。國學也是一門學問,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20年代 始盛。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學,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 此後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
到了清末,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庚子義和團一役以後,西洋勢力益膨脹於中國,士人之研究西學者日益眾,翻譯西書者亦日益多,而哲學、倫理、政治諸說,皆異於舊有之學術。於是概稱此種書籍曰‘新學’,而稱固有之學術曰‘舊學’矣。另一方面,不屑以舊學之名稱我固有之學術,於是有發行雜誌,名之曰《國粹學報》,以與西來之學術相抗。‘國粹’之名隨之而起。”(王淄塵《國學講話》,世界書局於1935年)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到“國粹”一詞。1902年秋,梁啟超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以保國粹為主義”,使用了“國學”一名。幾個月後,梁啟超又撰《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多次提及“國學”。章太炎則於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雲:“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
至此,“國學”一詞在中國也 。到清末民國時期,西學東漸、文化轉型,關於"國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吳宓認為:“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 胡適則認為:“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胡適由於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現代一般人對“國學”的理解,大多沿革於胡適。
現在,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就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很行,同樣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麼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一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就是: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整體,誰也缺少不了誰。"
首先,我認為國學乃是一種社會科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他的研究範圍首先是在中國文化方面,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版塊。
他跟文學藝術乃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文學不是國學、歷史也不是國學,藝術也不是國學。所以單純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歷史作品,他們本身並不是國學。國學是學術性的、理論性的東西。就像文學理論是理論,而文學作品並非理論一樣,文學家是文學的創作者,理論家是對文學作品進行解剖分析的研究人員,他們從事的乃是兩種不同型別的工作。一個重在創造,在想象,而一者重在科學的分析、研究。他們互為素材與主題的關係。文學、藝術、歷史等,以及其他文化現象,乃是國學研究的物件。他們本身不叫做國學著作。而對他們研究而寫出的著作才叫做國學著作。
接著看國學的研究物件。 國學的研究物件,除了對傳統的經、史、子、集的研究外,他還包括由此延伸出來的樸學、訓詁學、音韻學、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圖書版本及辯偽學、文物鑑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學體系。那麼這算是古典國學吧。要研究現代中國文化的,也可以稱為國學。可以是現代國學。比如把現代文學、現代歷史、佛學、宗教、馬克思主義、進化論、存在主義等等思想融入到了中國文化裡面的一些文化現象,都可以成為國學的研究範圍,當然這方面現在還沒有嚴格的區分。我這裡也就不深談了。
國學強調的乃是科學性、邏輯合理性、學術嚴謹性。藝術性與思想性不是判斷國學成就的主要標準。
藝術性與思想性乃是判斷文學藝術作品的標準。不適用於國學範疇。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國學著作裡面感受出他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比如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我們能感受到他的藝術色彩,從王世貞的《藝苑卮言》,曹丕的《典論·論文》《與吳質書》,像劉勰的《文心雕龍》,劉知幾的《史通》,從形式上看,都具有藝術性的特點。但是,藝術性不是判斷國學著作優劣的主要標準。就像錢穆,是典型缺乏文采的一位國學家,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國學成就,因為他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提供的材料,都屬於非常成熟的。比較準確的表達了他的意思。
那麼思想性是不是判斷國學水平的標準呢?同樣不是重要標準。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我們強調的是論點、論證、論據的相關性,如果論據不能成立,那麼再冠冕堂皇的論點,都是低劣的。像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蔡元培的《紅樓夢索引》劉心武的“秦學”,都只是一場場學術鬧劇。
我們不能說康有為的改良、蔡元培的革命不對,但是他們妄改事實、牽強附會,對於學術來說,是牛頭不對馬嘴。所以才有後來的錢穆的《劉向歆父子年譜》對康有為的辯偽,才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胡適也因此被認為是踩著蔡元培成了紅學家,但學術強調的是嚴謹,就是這樣六親不認的。
認理不認人。假如我們因為錢穆辯偽而影響康有為改良學說的傳播,胡適考證而影響了蔡元培革命學說的傳播,那麼那只是他們在社會效應上產生的結果。但是在學術方面,並不能因為他們產生的社會效應而顛倒黑白。比如說劉心武的“秦學”引起了紅學的普及,這是他的社會效應,但這社會效應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學”的科學性嚴謹性呢?
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學”的成就呢?不是的。也許有的結論或理論根本不能成立,但他在一個時期因為手段的創新性和思想的先進性而引起了大眾的追捧,但並不能證明他就是對的。正如花費數年研發的產品,會毀於一句並沒認真論證的謠言一樣。你能說明這句謠言比數年的研究實踐,他們寫出的學術論文,更有價值嗎?更正確嗎?顯然不是的。
-
10 # 董海發
什麼是國學?
國學,就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就是產生於中國農耕文明時代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國粹。
一、什麼是國學?
中華文化是相對獨立的農耕文化,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連綿不斷具有5000年光輝歷史的中華文明。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西方文化以及近現代科學技術慢慢傳入中國。資本主義西方文化即西學,所謂西學,就是西方之學、神靈之學、民主之學,所以,西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基督教文化與民主政治文化兩大塊,並不包括近現代科學技術,因為近現代科學技術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全人類科技智慧的集體結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相對於西學,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就稱之為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中國之學、做人之學、道德之學,是中華民族在5000年光輝歷史中創造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智慧,是中國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國學並不包括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技智慧,因為 科技智慧是 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自然科學,並不屬於國學範疇。
1、國學如果按內容劃分:包括天文、曆法、地理、職官、服飾、器物、玉文化、青銅文化、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美食、民俗、禮儀、婚喪、中醫、草藥。
2、國學如果按學科劃分:包括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民俗學、倫理學、考據學、版本學;
3、國學如果按傳統圖書類別劃分:包括經、史、子、集四部;
4、國學如果按發展順序劃分:包括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兩漢經學、漢賦、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唐詩宋詞、宋明理學、元曲、明清小說等等;
5、國學如果按思想體系劃分:包括儒、釋、道三家。
國學、儒學、經學、人學、仁學、孝親之間是由外向內、由表及裡、由繁到簡的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國學的核心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人學,人學的核心的仁學,仁學的核心是孝親。
二、國學的核心是儒學
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國學思想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必須採擷國學的精華,提煉國學的精髓,把握國學的核心。儒家文化就是國學的精華、精髓、核心。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但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公元前134年開始儒家文化就成為主流文化、主體文化、主脈文化。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房舍的話,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廂房。
-
11 # 網者歸來
國學,傳統國學一般指四書五經,科舉必備。現代文學代表著帶有解放思想的,在傳統上的反思和變革。今天再談國學,又是對現代文學的反思,即對帶有西方文學色彩的現代文學的客觀看待。
國學是進步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爭論中得到延伸和完善的傳承行為。這就是國學的基本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斷完善自身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完成大同世界的宏偉目標。
-
12 # 夜樂禾
國學基本定義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具體含義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不等於儒學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1)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2)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3)子部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4)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來自:百度百科】
-
13 # 薪火之路傳薪火
國學者,中國之學問也,可謂“華夏之文脈”。是中華先民之智慧,民族之精神。
冥冥有遠祖,混沌初難猜。
洪荒出盤古,清濁分將來。
伏羲創八卦,女蝸補天籟(礙)。
炎黃倉頡字,華夏之文脈。
詩經風雅頌,諸子百家材。
楚辭多浪漫,陸離且光怪。
離騷貫千古,汨羅水徘徊。
漢賦呈瑰麗,史記列傳排。
建安屬三曹,碣石觀滄海。
曹丕燕歌行,伊人心可待?
子建才八斗,洛神七步邁。
諸葛出師表,鞠躬盡瘁哀。
魏晉尚風韻,放浪天地外。
生性本不羈,七賢竹林呆。
嵇康廣陵散,劉伶醉暢快。
陶潛繪桃源,蘭亭忘形骸。
唐詩浩如煙,篇篇俱神采。
婦孺都能誦,市井皆流膾。
王勃滕王閣,秋水長天白。
駱賓王詠鵝,神童放異彩。
詩聖是杜甫,春望國安在?
三吏又三別,廣廈庇寒衰。
不肯侍權貴,詩仙李太白。
夢遊天姥山,筆墨上陽臺。
若虛春江月,昌齡嘆出塞。
九齡月懷遠,詩佛寫鹿柴。
之煥涼州詞,岑參雪輪埋。
高適別董大,知章情不改。
樂天原上草,枯榮隨風擺。
崔顥黃鶴樓,元稹巫山靄。
詩豪陋室銘,詩鬼非凡胎。
浩然望洞庭,小李杜名蓋。
宋詞品百味,豪放婉約派。
明月幾時有?大江去復還?
易安醉花陰,稼軒空感慨。
範公漁家傲,岳陽樓抒懷。
三變雨霖鈴,望海潮生災。
姜夔揚州慢,秦觀鵲橋愛。
岳飛滿江紅,放翁示兒孩。
李煜虞美人,晏殊無可奈。
元曲直抒臆,西廂牡丹開。
漢卿竇娥冤,天理豈傷害!
天淨沙秋思,寂寥誰人耐?
元好問問情,生死亦塵埃。
三國多智謀,水滸重氣概。
西遊歷磨難,紅樓夢驚駭。
長江送流水,黃河浪澎湃。
薪火點點路,一代傳一代。
《文脈》丁酉國慶/安書楷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
-
14 # 國學書舍
接下來我們將從“國學的大概分類”及“國學的發展”為大家詳解什麼是國學?一:國學的大概分類
提到國學的時候,很多人自然就想到了儒釋道三家文化,這三家文化是中華國學的命脈,也是我們文化的根,但是儒釋道三家文化只是國學的其一,而不是國學的全部。
通俗來說,國學除了包含我們所瞭解的傳統文化,還包含著不同的類別有文字類別,聲音類別等等。
從文字形式將國學分類,就可以分為經史子集。
“經”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
“史”代表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以及《漢書》《通典》《文獻通考》等史學方向的書記。
“子”就是歷史上獨自創立學說的經典著作,比如說《老子》《莊子》《韓非子》《荀子》等等,這一切透過自己的努力創立了獨家學說的人,都屬於“子”的部分。
比如說王陽明的學說“陽明心學”,也可以歸類為此。
“集”就是歷史上文人的著作和文集,大多出現在詩人和文學家身上,比如說歐陽修,蘇軾,李白,等等他們留下的詩詞文集。
以上這一些是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國學精髓,除此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形式上的中華文化,比如說戲曲,書法,繪畫,中醫,武術,雕刻,口技,等等,這些所有在歷史長河中沉澱和流傳下來的技能和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國學。
二:國學的發展經歷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學說,乃至更早的時間開始,中華文化便形成了,它涵蓋極為廣泛,且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之中一直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類別的國學也進行著不同的演變。
國學也在幾千年的發展之中出現了幾次斷層,比如說東周王子朝奔楚,還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冷淡,受元朝時期人民動盪的影響出現的文化斷層,以及五四運動時期出現的文化斷層。
在五四運動期間,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將中國的落後歸咎於2000多年前的封建統治,於是就提出了一個口號“打倒孔老二”,“打倒孔家店”等等,而這個時候一大部分國學智慧也被殃及。
而在這個時候,胡適則提出了整理國故的一個觀點,就是說把國學知識重新整理一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有用的好的東西都留下,再造一個新的文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國學”這一個詞便出現了。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化,中華文化都會在時間的演變之下流傳和發展,並且逐漸顯現出它的重要性和作用。
後來隨著中國的局勢穩定,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穩步增長,“國學”再次進入了大家的公眾視野,再次被重視,“國學熱”的風颳起一陣又一陣。
這就是國學的發展過程。
最後,我們要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魂和根,因為國學之中也藏著人生最深層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國學,但是學習國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心浮氣躁的去跟風。
所以用正確的姿態和心態去學習國學,才能讓這一份智慧在我們的身上發展,並且在我們的身上延續。
-
15 # 囧拌鮮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那麼,“國學”作為一個現代學術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至少從我們現在掌握的材料,1902年梁啟超和黃遵憲的通訊裡面,就開始使用“國學”的概念了。要知道,這兩位都是1898年戊戌政變的時候被處罰的人員,梁啟超跟他的老師康有為跑到海外,而黃遵憲呢,當時在湖南參加陳寶箴領導的“湖南新政”,黃遵憲也受到了處分。他有在日本的經歷,有外交經驗,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其實他很穩健,在湖南時就提出主張漸進的變革,反對激進的變革,實際上他跟康、梁的激進是有區別的,但還是處分了他。
在慈禧太后政變後的晚些時候,被革職的黃遵憲回到廣東老家,而這個時候梁啟超有一段時間在日本。他們在1902年有一封通訊,梁啟超寫給黃遵憲的信我們看不到了,我們看到的是黃遵憲寫給梁啟超的信。黃遵憲在信裡說:“你提出要辦《國學報》,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辦《國學報》是不是時候,我們探討國學概念可以暫且不管它,至少在1902年這一年,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黃遵憲——試想,他們在晚清,是何等樣的地位,何等樣的人物——他們提出了並且使用了“國學”的概念。 而在1902至1904年,梁啟超寫《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裡面最後一節,又使用了“國學”的概念。他說,現在有人擔心,“西學”這麼興旺,新學青年吐棄“國學”,很可能國學會走向滅亡。梁啟超說不會的,“外學”越發達,“國學”反而增添活氣,獲得發展的生機。他在這裡再次用了“國學”的概念,而且把“國學”和“外學”兩個概念比較著使用。
我們知道,在1898年——維新改革最高漲的時期——當年五月,張之洞,晚清的大人物,寫了一篇大文章叫《勸學篇》。他在《勸學篇》的“外篇”裡面有一節專門講“設學”——設立學校——他說在課程設定的時候,要以“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可是在1921年梁啟超寫《清代學術概論》,轉述張之洞的主張,他說,自從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全國一時以為“至言”——以為這個話講得太好了,誰都同意。可是,他在轉述的時候做了一個改變:張之洞本來是講“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他在《清代學術概論》裡轉述成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此以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判斷,一個晚清以來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判斷,就被所有研究文化研究歷史的人記在腦子裡了,而忘記張之洞在《勸學篇》裡面本來講的是“舊學為體,新學為用”。 我們今天研究“國學”這個概念的淵源與流變,我可以說,張之洞在《勸學篇》裡講的“舊學”,梁啟超轉述的時候講的“中學”,跟“國學”的概念——梁啟超和黃遵憲1902年講的“國學”的概念——幾乎是同等概念,實際上就是中國的這套傳統的學問。可是,當時雖然這麼講了,對於什麼是“國學”,沒有人作分疏。
時間一直到1923年,大家知道,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門”,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這個時間很重要。在1923年的時候,北京大學的“國學門”要出版一個刊物,叫《國學季刊》。北大這個《國學季刊》的發刊詞請胡適之先生來寫,胡適之先生就在這個發刊詞裡講——他因為有西學的底子,又有中學的底子,他喜歡下定義——什麼是國學呢?他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國故”是誰提出來的呢?他說自從章太炎先生寫的一本書叫《國故論衡》,“國故”這個詞,大家就覺得可以成立了。這是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胡適之先生第一次對國學的概念作了一次分疏。
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概念的內涵太寬,所以胡先生這個定義事實上沒有被學術界採納,後來很長時間,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不講這些了——後來到“國學”的概念繼續講的時候,都不見再有人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為什麼呢?“國故”這個概念太龐雜,古代的社會制度、古代的人物、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習慣、衣飾都包括在裡面了。如果“國學”就是研究這些漫無邊際的所有中國歷史上的這些東西,你很難把握住哪些是這一“學”的主要內容。 所以,事實上,學術界沒有采納胡先生的定義,學術界不約而同地在三十、四十年代都認可“國學”的另一個定義,就是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什麼是中國的“固有學術”呢?就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當然唐代的文化內容多了,經學在唐朝也很發達,有《五經正義》——但唐朝的佛學的地位格外突出。而到宋代的時候,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出現了,就是理學,以朱子為集大成的理學。而到明代,則出現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清代中葉的時候——主要是乾隆和嘉慶時期,清代的學術比較發達——這時候的學問,以考據為主要特徵,也叫“樸學”,甚至也叫“清代漢學”。
就是這樣一個學術史的流變,大家覺得這就是“國學”。你看錢穆先生在北大講國學的時候——後來整理成書叫《國學概論》——他首先講,“國學”這個概念將來“恐不立”,然後說明,他書中講的是“本國學術思想的流變和變遷”。而馬先生(馬一浮)給“國學”重新下定義的時候,也說:“今人以吾國固有的學術名為國學”。只不過他並不認可這個定義。因為人家會問:你是指哪個時代的學術呢?先秦的、兩漢的、魏晉南北朝的、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還是清代的?還有,你是指哪一家的學術?講中國的學術,不僅有儒學,還有道家,還有道教,還有佛學,你是指哪一家的學術呢?所以,馬先生覺得把國學定義為“中國固有學術”,還是太籠統,太寬泛。
-
16 # 曲陽先生
所謂國學是相對於其他外來文化而言的,也就是中學。這是地域上所謂國學。除此之外,國學在時間上區別於近代當代學術,也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被稱之為國學。
綜合上述,這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劃分。我們可以得出比較準確的國學範圍。除此以外,國學有真偽之分。我們再剔除偽國學,那便是國學的真諦了。
這其中包羅永珍,包含先秦諸子百家,儒,道,兵,陰陽,縱橫等哲學思想。
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等中醫學。
《史記》《資治通鑑》等史學。以及中華武術,戲曲,建築,傳統習俗民俗,美食等等,皆屬於國學範疇。這是廣義上的國學概念。
但是,當下學者所提到的國學,一般指狹義上的國學。僅僅指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著作。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學經典。小範圍內,僅指四書五經以及周邊作品。
-
17 # 知行俠
很簡單,“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老祖宗留下的,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
中國人最有智慧了,還給“國學”起了許多別名。什麼“漢學”、“國故”、“國故學”,但都不太好聽,也不太貼切,還是叫“國學”,優雅又好聽。
那麼國學包括哪些呢?
大師們“華山論劍”,爭論來爭論去的,最後有如下定論:
章太炎認為:“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
胡適學派則認為國學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包羅永珍;
時下,學術界及社會上對國學的概念分為:狹義的,是指儒家學術文化及諸子百家;廣義的則擴大到中國一切傳統歷史文化。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深邃廣大,有四書五經、周易老莊,有史記漢書、唐詩宋詞,還有元曲雜劇、紅樓水滸……各類經典著作數不勝數。而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整個中華文化最至關重要的,是根植血脈,永續相傳的民族精神!
這種深厚的精神內涵,歷經千年風霜的磨礪,不僅見證過民族的鼎盛,也經受過民族的苦難。千百年來的風雨共濟,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價值倫常、行為舉止、風格氣質都獨具魅力,深深植根於炎黃子孫骨髓之中。
國學精神高揚,文明自然燦爛輝煌;
國學精神衰微,文明就會凋謝飄零。
國學中有許多經典“金句”給我們以啟迪,給我們以教化,即使流傳千年,也經久不衰。
國學教我們和諧和睦,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國學教我們平等博愛,如“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仁者愛人”、“普度眾生”;
國學教我們體諒尊重,如“已所不欲,勿隨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國學教我們堅守正義,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國學教我們尊重自然,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那麼,該怎樣學“國學”呢?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所以,我們不僅要繼承地學,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中外,博通古今。
不僅學習古籍中可為今用的仁愛精神、群體觀念、豁達心理等,還要繼承傳統態度,相容幷蓄,更好地用國學助力工作和生活。
-
18 # 馮國華的發言
什麼是國學?是各個國家特有的學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定論。例如,俄國、美國、英國、日本等等,都有各自特有的學問,即,各自有各自的國學。它與物理學、數學的不同之處是一個學問可以通行於世界各國,一個學問只能侷限於區域性的地區和區域性的人群。
國學有一特點是具有壟斷性。凡有國學的地方,需要罷黜百家才能達成獨尊獨大的地位。簡言之:華人沒有學什麼的選擇權,就像家鴨吃什麼和吃的方式,是由主人決定的一樣。
國學還有個特點是它的封閉性。它於宗教有相同處是:教主的地位至高無上,無論後來的學者怎樣努力,都不能超越前人。人們只能學習、信仰和崇拜,不能探討,更不能質疑。
以前,沒有國學這個詞,是因為不需要用這個詞,大家非學不可,因為,不學傳統文化就不能做官發財,光宗耀祖。現在不同了,不學這些東西,學別的更能做官發財。我擔心的是那些皓首窮經,又無別的技能的人,他們的出路在哪裡?或許拼湊一個傳統文化的大雜薈,取個嚇人的名子:國學,就像茅臺酒取個國酒之名,更能發展一樣!
-
19 # 快樂拍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文學、禮俗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再說中西醫的共同點都是一門獨立的科學理論體系,都是研究疾務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預後和轉歸的科學。研究物件主要為人體。
中西醫的異點1起源及理論體系不同2研究疾病的觀點不同3診治方法不同
-
20 # 霹靂火76228767
這題有點大。
國學通常的理解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現代的叫現代文化。
本沒有西醫、中醫之分,只有現代醫學與古典醫學的區分。可是這麼叫的人多了,就出來中醫和西醫了。中醫這個詞實際是給逼出來的。近代中國,醫學也與世界接軌了,採用很多西方的醫學方式,並試圖中西醫結合。但是,中醫採用的理論方法與現代西方的方法很難相容。中醫也就成了中國式醫學的代名詞。西方這麼叫中醫,往往是指基於中國傳統國學的中國式醫學,有歧視、不解、汙衊的貶義成份,而華人自己也預設這種稱呼,則僅僅是為了區分與西式醫學的不同,保留自己的特色,這裡面褒貶並不一。
中醫、西醫的相同點,都是醫學。不同點就多了。
西醫是基於現代文化發展起來的。中醫是基於中國傳統國學發展起來的。
西醫在邏輯方式上使用的是直接擬合的簡單線性邏輯。符合西方人yes or no的思維方式。直接擬合邏輯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邏輯。這很容易讓人簡單接受。現代意義的西醫歷史較短,現代醫學的真正起步也就一百多年。達芬奇偷屍體解剖的年代,西方並無現代意義的解剖學,更無現代意義的醫學。直到人們發現了病毒這種東西,知道接生需要給手殺菌了,現代意義的醫學才逐漸產生。x光ct、超聲波等現代物理技術被引入醫學,使西醫在驗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中醫也全盤接收了這些進步。這個過程,讓人造成了西醫領先中醫的錯覺。
中醫在邏輯方式上採用的是多層次間接擬合的數理方法,是複雜的非簡單線性的邏輯方式。而且,基於古代的數理文化,其中包含yes and no的非線性邏輯。間接擬合的邏輯方式可以用頭疼可以扎屁股,腳疼可以按摩手來解決。這不僅讓線性邏輯的西方人要瘋掉,華人不懂中醫邏輯的,一樣跳起來起鬨。
中醫近百年來,在西醫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自己卻困於理論基礎被動搖的尷尬境地。新文化運動將中國古代數理文化砸個粉碎,五行、周易都在內。上世紀六十年代,中醫被特批保留。中醫的問題都出在理論基礎上。
西方的古埃及金字塔數理促生了古希臘、古羅馬的代數、幾何、古典哲學;之後被演化為現代數學和物理。
而和金字塔數理相近的八卦、五行,只造成了中國古代人文的偏科發展,卻壓制了數學的發展。特別是元明清三朝,數學發展幾乎停步。
從什麼東西衍生來的,這並不是問題。金字塔數理促成了現代西方的物理和數學。你還在物理數學中見到金字塔的影子嗎?五行周易陰陽促成了中醫,可是我們卻依然引用5000年前的黃帝內經、素問,2000多年前的周易、五行做為立論之基,至今奉為經典,不敢觸碰,這不免讓人生疑。中醫還是5000年前的認知能力嗎?
實際上中醫理論在近幾十年來有了長足發展,利用分數分形維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解讀,並引入國際認可的黑匣子理論。不想這種與現代接軌一樣麻煩。周易數理沒幾人懂,古代都是狀元之材才真瞭解其數理。而分型分數維,上世紀70年代才產生的現代數學方法,愛因斯坦都不知道,學數學的研究生接觸,普通人更是懵逼了。
中醫理論基礎就是如此尷尬!
中醫的優勢在哪裡,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
歇一會,換段再寫……
回覆列表
國學指傳統的中華科學、文化與學術。是中華傳統治學方法,最初分為象數派自然科學和義理派人文學術,就是今天的自然國學和人文國學的雛形,道家和儒家分別是兩大學派的代表和核心。從明代起,國學詳細分為質測、通幾、宰理三學,質是區分,測是測量,質測就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通是通達,幾是根本,通幾就是哲學和人文科學;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會科學。明代國學劃分,視野開闊,質測、通幾、宰理三學相當於現代學術的自然技術科學、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包含了人類學術的全部,體現了中華學術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國學的真正氣魄。現在所謂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技術、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